情报分析与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7 15:56: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情报分析与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情报分析与研究

篇1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上升,高校的图书馆作为学生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基地,必须要进行模式的创新。高校需要对图书馆进行创新,以便为高校以及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笔者认为,不仅要完善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还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并且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一的详述。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框架体系

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框架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服务工具。如数据库自带分析工具、文献分析工具、专利分析工具以及其他的分析工具等。2.服务方法和规范。服务方法有文献计算分析方法、引文分析方法、知识图谱方法以及社交网络分析方法,而服务规范有《机构人员学术影响力分析流程与规范》和《学科发展评估流程与规范》等。3.情报分析的服务的内容。这个内容可以包含丰富,可以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宏观层面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微观层面主要是面向课题组的课题人员,有定题服务同行对于与跟踪、分析研究领域专利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中观层面是面向院系的管理层,主要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学科发展的评估和学科发展的态势分析。宏观层面则面向学校,服务内容有机构人员学术成果与影响力的分析、总体专利的分析以及总体即领域发展态势的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整体框架体系,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切实落实好各个层面的工作内容,服务规范、服务方法和服务工具尤为重要,这是图书馆情报分析服务开展的基础。服务的内容也很重要,是服务工具和服务方法的决定因素之一,服务的工具和服务方法只有根据服务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组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策略

(一)完善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应用逐渐商品化、大众化、网络化和数字化,高校的图书馆也是其中的领域之一。高校的图书馆中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除了纸质的文献之外,还有很多的电子文献信息,期刊的种类也是数不胜数。如今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高校图书馆也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和发展更多带有本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整理、采购和加工,以便为教学和科研等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例如一些有研究生点和博士点的高等院校,可以将本校从建立博士生研究院和硕士生研究院以来各个博士生以及硕士生发表的论文收集整理起来,然后将其论文进行数字化处理,保存为数字版本,再建立具有本校特色且独一无二的《博士和硕士的论文数据库》;还有一些高校老师、博士生、硕士生以及优秀的本科生在USTP、SCI等较出名的检索系统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和归纳,同样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成《著名检索系统上发表的论文数据库》,为本校师生以及校外人员或者科研机构提供服务。以上所述情况,都带有强烈特色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以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二)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高校图书馆若想开展更好的情报分析服务,不能仅仅利用已有的文献和信息资源,还要不断对图书馆馆藏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对一些文献信息例如具有专业特色以及本校特色等这些信心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形成“研究报告”“评述”以及“综述”等信息产品,通过对特色信息资源的组合优化,创建出内容更详细、更深刻也更全面的信息a品,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数字化,变成多媒体信息产品,这样可以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图书馆也不仅仅是一个收藏文献和提供文献服务的地方,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提供多种信息服务的服务中心。

(三)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网络也逐渐变成信息传播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想开展情报分析服务,就得跟上时代的脚步,利用好网络,从网络中发掘资源并加以利用。如今的高校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学生对于阅读的需求都开始逐渐向网络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尽最大能力满足读者的这方面需求。如今的网络上,信息多而复杂,为学生获取正确有效的信息资源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这也就要求高校的图书馆在建设数字化数据库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相关人员应当对网络上的资源信息进行筛选,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要。这种对网络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馆藏的局限性,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具有权威性和学术性的专业信息,形成特色数据库或者全文数据库,为高校的师生提供人性化且全面的信息分析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报分析服务作为一种知识型服务,应当在高校图书馆中积极开展起来,笔者预测,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以及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对服务体系的内容、方式以及工具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达到为高校以及社会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玲,王春.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点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3).

篇2

[分类号]G352 G203

1 虚拟企业和竞争情报系统

1.1 虚拟企业概述

1.1.1 虚拟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到目前为止,虚拟企业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理论界通常从组织形式、运行技术、运作方式三个角度来定义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公司组成的一种有时限的、暂时的、非固定的且相互依赖、信任、合作的组织,以便以最少的投资、最快的速度(或最短的反应时间)对市场机遇做出反应。为了共同的利益,每个成员只做自己的专长工作,成员之间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实行知识产权、技能和信息等资源的有偿共享。一旦产品或项目生命周期结束,则虚拟企业自动解散或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动态组合过程。

与传统企业相比,虚拟企业具有其独特的特点:①暂时性和动态性;②成员能力独特性及互补性;③企业形式虚拟性和成员经营实体性;④相互信任及合作竞争。

1.1.2 虚拟企业的构建模式及运行机制 虚拟企业包括核心层(核心企业)和层(企业)两层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按照核心成员的数量与成员间的关系,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可分为联邦模式、星型模式和平行模式三种。

联邦模式由若干骨干企业构成核心层,以项目产品或市场机遇为中心选择合作伙伴,形成层;星型模式又称有盟主的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它与联邦模式的不同在于核心层只有一个企业盟主,其他合作伙伴则组成层;平行模式不存在盟主,没有核心层和层的区别,所有成员完全平等。现实中,联邦模式是最具一般意义的虚拟企业组织形式,它通过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建立一个共同的协调指挥委员会(AllianceSteering Committee,ASC)或类似机构来负责整个虚拟企业的构建、协调、决策等事宜。

虚拟企业运行的基础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虚拟企业的运作和管理。目前研究认为,支持虚拟企业运行的基础平台包括知识/技能网络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物流网络平台、动态合同网络平台和文化信任平台。此外,运行机制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合作信任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决策监控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1.1.3 虚拟企业的信息需求及知识管理 虚拟企业的信息需求大致分为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竞争情报三类。虚拟企业在运作中,通过识别、搜集、组织、共享、学习、应用、创新等循环过程产生大量高价值的知识。虚拟企业也应充分发掘知识的价值。一个可靠稳定的技术保障、良好的沟通手段和学习氛围才有助于虚拟企业高效地管理知识。虚拟企业信息需求和知识管理结构图如图2所示:

1.2 竞争情报系统

1.2.1 竞争情报系统的定义及特点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名誉理事长包昌火研究员指出:竞争情报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构成。竞争情报系统具有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开放系统、战略系统等方面的特点。

1.2.2 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模式 常见的竞争情报系统构建模式包括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等。分散式竞争情报系统按照企业现有的职能部门和结构所建立;集中式将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等工作均交给一个情报中心统一完成;重点式是将接触情报最频繁的重点职能部门作为竞争情报系统的核心而建立的一种竞争情报系统模式;独立式指设立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竞争情报部门来进行满足企业情报需求的工作。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和特点来决定采用何种模式。

1.2.3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功能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企业感知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系统,能帮助企业及时获得宏观环境下的变化信息,及早发现企业面临的威胁和机遇;能对市场作出早期预警,严密关注竞争对手动态信息,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以便于企业指定战略决策和调整经营方针。

1.3 竞争情报系统对于虚拟企业的重要意义

虚拟企业把不同地域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一种超越空间约束、依靠信息技术联系并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并通过信息的快速集成管理,发挥信息的整体效力,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多样化的新产品,从而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

竞争情报系统成为虚拟企业实现信息快速集成的良好平台,有利于虚拟企业实现信息集成;有利于虚拟企业成员间良好的沟通,建立互信的友好氛围;有利于虚拟企业整合资源,迎接全球化竞争。

2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

2.1 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

虚拟企业各结盟企业具有地理上的分散性、职能自主性和充分的自治性的特点,使得虚拟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必须是分布的、可重构的、可重用的、可扩充的,能快速地集成信息,因此提出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竞争情报系统,其每一个功能模块都由对应合作伙伴的竞争情报系统来实现,各个模块通过组合和协调,形成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功能完整、统一协调的虚拟企业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同时,各合作伙伴的竞争情报系统仍能独立运行,为企业自身提供竞争情报支持。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运行模式见图3。

2.2 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特点

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与传统竞争情报系统有显著的区别,其特点如下:①分布性。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在物理上是分布的,逻辑上是集中的。②可重构性。虚拟企业成员是流动的、动态变化的,这要求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具有动态的快速可重构性能。③可扩充性。虚拟企业成员数量是不确定的,可扩充性保证了新成员融入虚拟企业集成信息环境中。④独立性。各成员的竞争情报系统自身是相对独立的,可独立运行。⑤动态性和开放性。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之间应能进行动态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⑥安全性。虚拟企业各成员应更加注重核心资源的保密工作,应采用各种管理和技术上的措施,确保核心机密不被泄露。

2.3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

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对虚拟企业的运行主要有以下功能:①快速获取各领域的核心竞争信息,传统企业不可能在收集信息时做到面面俱到,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性竞争情报系统使得企业全方位地获取各领域的信息成为可能;②利用先进的信息平台快速集成信息,

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为快速、高效的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便利,提高了虚拟企业的反应速度,减少了反应时间,增强了虚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③各成员之间可进行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以增强虚拟企业互信的合作氛围,合作打造更为牢固的基础。

3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构建策略

3.1 构建原则

构建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除建设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原则(针对性、经济性、客观性)外,还应遵循以下特殊原则:①信息一致性。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应保证信息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时整个系统中信息保持一致。信息一致性不仅包括信息内容的一致性,还包括信息交流共享方式的一致性,以便于信息共享。②平台交互性。虚拟企业各成员在构建各自的竞争情报系统时所使用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满足各成员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虚拟企业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必须满足各成员系统异构平台的交互需求。③信息安全性。由于各成员的竞争情报系统中拥有本企业的机密信息和数据,在各成员系统互连条件下,信息必然存在着泄露的巨大风险,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在信息交换和共享过程中,不仅要采用防火墙、存取控制、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保证信息安全,还要建立严格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3.2 成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

3.2.1 成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模式选择 虚拟企业各成员常常在某一职能领域内(如生产、研发、设计、营销等)拥有核心能力,那么企业在核心职能领域方面必然拥有大量高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同时,此领域也必定是企业最关注、需求最迫切的信息源。由于各企业是依靠自身的核心能力加入虚拟企业的,其核心能力必定是优先共享的资源,处于整个虚拟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正因为虚拟企业核心能力的分散性,虚拟企业的成员在构建自身的竞争情报系统时宜使用重点式模式,在涉及企业竞争优势的部门构建竞争情报系统,以突出企业优势,便于融入虚拟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和信息能力的集成。成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集中式模式如图4所示:

3.2.2 成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平台的标准化虚拟企业要实现成员间及时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其信息平台应该是开放的、标准的或通用的通信协议和信息描述方法,以便实现信息共享。应用标准的分布式对象技术,集成异构的和分布的过程、数据和计算环境,以便各成员能够在不同的数据结构、过程及计算环境中进行协作。常用的标准化技术有:①XML(Extensible Marku P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基于XML的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可以使互联网上的各应用软件进行互操作,基于XML的WSDL(WEB服务描述语言)和UDDI(通用描述、发现和集成规范)可以使不同企业能以标准方式描述自己提供的服务和查询其他企业提供的服务。②分布式对象(组件)技术,组件可以在位置透明、语言独立和平立的情况下互相发送消息,实现请求服务;目前主要的分布式互操作标准有Microsoft的OLE/COM/DCOM标准、SUN公司的Java RMI标准和OMG组织的CORBA标准。常用的分布式对象技术应用框架包括SUN公司的J2EE平台和Microsoft公司的.NET平台。③Web服务,Web服务为程序到程序的交互提供支持,Web服务相关的技术标准包括SOAP、WSDL、UDDI。④中间件,中间件支持分布计算,提供跨网络、跨硬件和跨操作系统平台的透明性的应用或服务交互,支持标准的协议,互操作性强,可移植性好。中间件已成为许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部件。

3.2.3 成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平台的安全性虚拟企业在利用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时,也产生了各企业成员核心机密泄露的巨大风险。保证信息的安全,通常要从人和技术两个角度采取措施: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防范制度,并彻底贯彻执行;技术上应实施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来确保网络物理安全、访问控制安全、系统安全、用户安全、信息加密、安全传输等(见图5)。可以采用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和病毒防范技术等。同时,还可采用虚拟专用网(VPN)、数字认证、PKI/CA等信息技术保证网络环境下的商务信息安全,确保企业间各种信息交流共享和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3.3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构建

3.3.1 虚拟企业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模式选择 虚拟企业各成员对应于其运作的各关键职能部门,运作效率和信息沟通成为虚拟企业稳定运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在构建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时宜使用分散式模式,按照各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领域(如设计、研发、制造、营销等)来建立。各成员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负责收集本职能领域的情报信息,同时又使虚拟企业运作中需要的有关本企业核心能力方面的竞争情报在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中得以交流和共享,给予虚拟企业决策支持。基于分散模式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模式如图6所示:

3.3.2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框架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是在成员企业自身的竞争情报系统基础上构建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各功能子模块就是各合作伙伴独立的竞争情报系统。由于各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在物理上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它们具有竞争情报系统的一般框架结构。但虚拟企业的分布性、不确定性、敏捷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还具有独特的框架结构:

・网络平台。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网络平台具有分布性、范围广、异构性、复杂性等特点。虚拟企业各成员通常分布广泛,各成员通过Internet实现互连,此外,不同企业的网络构架和平台也不尽相同,这就增加了系统信息集成的复杂性。

・ASC(协调指挥委员会)。由于虚拟企业组建的分布性及动态性,没有必要专门成立一个专职的虚拟企业情报中心,完全可以由ASC或在ASC中设置专人或小组负责。ASC在虚拟企业中的角色应该是虚拟企业的协调员、激励者、监督者、决策者及信息处理中心。此外,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三个子功能(收集、分析、服务),一般由组成ASC的核心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承担,各层企业将涉及自身核心能力领域的情报信息通过网络传送至核心层企业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核心层企业将收集来的各个领域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产生有价值的竞争情报予以在成员间共享,及时有效为虚拟企业的运行提供决策支持和竞争情报服务。同时,由于虚拟企业信息的共享性,其他合作伙伴也可将各成员共享的情报信息为己所用,使用各自的竞争情报分析和服务子系统为本企业服务。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扩大了情报收集来源,增强了情报信息的准确性,具有更大的市场价值,如图7所示:

・网络安全模块。传统的竞争情报系统所面临的外部攻击或威胁相对较少。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由于直接连入因特网,各成员竞争情报系统面临着内外双重的安全威胁。因此各合作伙伴需要为其竞争情报系统构建有效的安全模块,以确保企业内部核心机密信息的安全。

・开放的接口。系统需要有标准的、开放的接口,以便新成员的随时加入。

3.3.3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运作机制 各成员本身的竞争情报系统可以单独为本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单独完成企业本身需要的信息项目,也可以与虚拟企业其他成员合作完成共同的项目,提供信息支持。各企业成员之间通过标准化的、开放的通信协议和技术,实现各成员间信息无缝的交流与传递,为各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坚实的基础,为虚拟企业的运行提供全面有效的情报支持。

3.4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相关支撑技术

篇3

【中图分类号】R5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88-01

选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里于2012年3月14日~6月15日之间暴发的一起甲型肝炎疫情资料,对其采取流行病学调查措施,剖析针对疫情控制实施的方案有效性,得出暴发此次疫情的准确原因,为今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我们选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一起关于甲型肝炎暴发疫情的资料,分析所有病例的性别、年龄等因素,采取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1.2甲肝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推出的甲肝诊断标准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甲肝疾病,准确判断疑似和确诊病例两类情况。

1.3调查方法

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流程来执行,制定个案调查表,使用Excell 2003软件来处理相关数据,运用SPSS公司推出的SPSS13.0软件来统计基本资料,同时采取 检验模式。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该校位于村庄东南方向,共有10个班级,学生数量高达303个,教职工20人。小学食堂有厨师2人,管理人员1人,负责50名住校生的饮食问题,未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学校饮水源是西南角的一口井,水井东面和西面6m内均有学校和居民厕所,距离水井西面21m处为村庄河水源头。该校未购置任何饮水设备,食堂未配置任何厨具和餐具消毒设备,调查发现学生存在饮生水的情况。

2.2流行特征

2.2.1性别、年龄分布

该校于2012年3月14日~6月15日之间共有24人确诊为甲型肝炎,男性19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维持在4~12岁之间,平均年龄8.6岁。

2.2.2发病年级分布

学前班和一年级各有1例发病,二年级有3例(12.5%)患病,三、四年级患病人数最多,分别有6例(25%)和7例(29.2%)甲肝病人,五年级和六年级各有3例学生患者,占到12.5的百分比。

2.2.3发病时间分布

该起小学甲型肝炎暴发疫情时间具有一定规律,于3月14日发现有一学生出现发热、呕吐、恶心的症状,经诊断确认为甲型肝炎,于5月17日~6月10日之间出现患病人数剧增的情况,6月15日后未发现任何学生患病。

2.3学校水源与发病

学校自备井位于西南方向,测量水井从地平面到井底有8.5m深度,后再次堆砌加长了3.5m,距离两处厕所长度均不到6m,水井和厕所之间堆放了多数泥土和杂石,并未采取任何夯实土基的措施,遇雨天容易发生渗漏情况,造成井水污染的后果。

对24例患者饮用生水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饮水史和发病情况之间的关系,全部患者中有21例(87.5%)患者曾经饮用过生水,剩余3例(12.5%)未饮用生水。饮用生水患者群发病率高达18.8%,而未饮用生水群发病率只有1.8%,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2.4 预防接种与发病

统计调查该校学生并未接种预防甲型肝炎的疫苗,导致学生发病的情况。

2.5控制措施

市疾病控制部门针对该校甲型肝炎暴发疫情立即采取了应急处理方案,对疾病扩散情况进行控制,同时安排专业人员驻守在疫点,指导相关人员做好卫生检查和控制工作,同时采取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将准确的疫情记录下来。防控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消杀疫点的所有设备和水源,对厨具、餐具进行重点处理,保证无病原体。要对已经确诊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处理,在保证疾病不再传染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或区域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以免留下传染源,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对学校食堂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运营,要求工作人员持有健康证明,并获得相关部门批准的食品卫生许可证,配置相应的厨具、消毒设备,选取无污染、安全的饮水源,将原有水源进行封闭处理,避免人为再次造成传染。安排教职工、学生队伍进行卫生疾病讲座,讲解传染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预防措施,通过科学普及疾病知识来降低发生疫情的概率,同时安排学校师生、村庄散居儿童进行甲肝疫苗应急注射活动,有效抵抗甲肝病毒的侵袭。

3 讨论

该起学校甲型肝炎疫情的暴发原因是饮水源受到了污染,而学生饮用生水的情况加快了疫情的暴发速度,学生在未接种甲型肝炎疫苗的前提下难以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群众对传染病重视度不够和了解不足是导致疫情暴发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相关卫生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到群众中举行卫生宣讲活动,讲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鼓励饮用水消毒和改造水源的行为,让群众明晰饮用生水的危害,养成科学卫生的饮水、饮食习惯。市卫生部门要切实做好疫情监测和预警工作,在疫情暴发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保证好民众的生命安全。

篇4

【关键词】高职生 专业认同 学习情绪

一、调查问卷设计分析

本研究通过文献的梳理及初步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内涵的概念界定,认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适切感四个层面进行具体考察。依据以上四个维度的划分,本研究选定秦攀博的问卷进行修改,形成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问卷;选定李亚玲的问卷形成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绪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试测,剔除问卷中无关的问题,最终形成实测问卷。

二、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本研究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50份,共回收问卷342份,其中,提出无效问卷17份,有效问卷325份。对本次研究的样本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呈现基本分布情况。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问卷结构

利用初始问卷进行问卷分析,目的是对初试问卷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各题项的相关度进行检验,在问卷结构的设计中,根据已有理论基础和访谈结果,形成课项的相关度进行检验,剔除与影响因子不相关联的题项,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加科学的实测问卷。高职生专业认同试测问卷结构如表:

(1)高职生专业认同的现状

表中可以清楚反映出各认同水平的样本分布情况。可知,有17.2%的被试者在专业认同总分上达到高水平,62.2%处于中等水平,20.6%处于低水平,这个比例相对来说略高。

(2)不同专业高职生专业认同状况分析

通过SPSS13.0进行独立T检验分析,不同专业的高职生在专业认同程度的不同维度及总体上的差异是否显著。表中可知,不同专业的高职生在专业认同总体水平(P=0.002

(3)高职生学习情绪的分析

学生学习情绪的问卷采用李亚玲对学习情绪问卷的编制和测量,共测量11种具体的学业情绪,包括满足、放松、快乐、自豪、颓废、迷茫、麻木、厌倦、后悔、焦虑、苦恼。前文已对学习情绪问卷的效度作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适合做因子分析。李亚玲将这11种学习情绪的因子分成了四个维度,积极高欢性学习情绪(包括快乐和自豪)、消极高唤醒学习情绪(包括苦恼、后悔、焦虑),积极低唤醒学习情绪(包括放松和满足)、消极低唤醒学习情绪(包括颓废、迷茫、麻木、厌倦)。

(4)专业认同和学习情绪的关系研究

篇5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13-02

当前,世界各国的许多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都在加强对图书情报的研究,许多世界一流院校,比如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Massachusetts Inst.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情报学教育体系。而比较而言,在我国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对图书情报学的相关研究,明显要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有关情报学的招生和课题研究有所提升,并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增长态势,然而由于研究内容相对较为高深,而且研究的靶场显得较为前沿化与多元化。基于关键词对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研究与分析是文献计量学的范畴,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即以学位文献或学位文献的某些特点为标的,以聚集梳理一定数量文献为基础,由此展开对某一时域某一领域科学技术基本状况与基本特征的研究,并由此论述和预测该领域科学技术在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趋势与特点规律态势。基于独特关键词进行图书情报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是情报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是一种将文献资料中的众多核心要素关联起来,进行统计分析的引证分析方法,其可以较为科学地评价文献所研究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揭示学科当时研究的热点,较为准确地评价文献所代表的学术水平。

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对象定位于对国内图书情报领域这一总体框架,并于此基础上将“靶向”集中于硕士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与研究,将“靶标”聚集到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趋势、重点、前沿以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更加清晰地梳理出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从而为我国情报学教育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集中于国内著名的学位论文收集库――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三大论文数据库”,以及国内高等院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其中,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是国内收录学位论文最为全面的数据库,因此,为了确保分析研究的数据具有较高可信度与代表性,分析研究检索的数据源即来自该两个数据库,着重定位于“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分类”选项进行检索,而检索的时间区域定位于近10年,对于两个数据库检索出来的文献,对于相同的通过采用SQL 语句进行筛选,剔除重复的以及不符合的。

由此,以“情报学”作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获得1640篇硕士论文,从万方数据库中获致1315篇硕士论文,通过SQL筛选剔除重复的以及不符合的795篇,总共获得有效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论文2160篇。

2 基于高频关键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

通过对获取到的2160篇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论文进行研究,综合统计论文的关键词,累计关键词有13976个,经过分析研究,去除不能表达论文主题概念的关键词3645个,共得10331个,平均每篇硕士文献关键词数为4.78个,由此可说明该统计是科学的,与国外科文献资料对关键词的标引规则相符(国内外科技期刊要求的每篇关键词应标出 3-8 个),接着对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分析,将关键词的频度大于60作为标准,将其定义为“高频词”,通过对“高频词”的统计分析,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有关“知识管理”这一主题的频次最高,多达126次。无疑,这也证实了近些年来,学术界对知识管理这个方向的研究热点。此外,“电子商务”为121次、“信息化”为118次、“信息技术”为112次、“竞争情报”为102次、“信息服务”为98次、“信息检索”为96次、“数据挖掘”为87次、“数字图书”为84次、“信息资源”为79次、“电子政务”为75次、 “知识服务”为71次、“知识共享”为68次、“数据仓库”为63次,从中也反映了我国对信息化建设、知识服务、数字化建设等关注在日益提升,也验证了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重新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实效,表明了情报学与管理学之间渗透和结合日益加强,也可以折射出当前研究的重点、热点仍然集中在情报学基础领域,并预示着今后情报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将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3 基于聚类共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

通常来说,仅仅通过孤独地察看论文的某一关键词,通常是难以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该论文所研究的主题,然而通过关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将可以给予人们更加充分的信息去把握论文的大致内容和论文的主题脉络。通过采取计算机数字高效处理作用,充分发挥Excel的数据透视功能,再次对出现次数高于60的高频出现的关键词进行“聚类性”分析,统计在同一论文中两两同时出现的关键词,从而构建出60 × 60的“聚类共词矩阵”,通过这一矩阵的研究,非常清晰地显示出“聚类共词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其中位于矩阵对角线上的数据显示的是某关键词自身一同出现的频次,这个一同出现的现象就实质来说,就是论文之间的相关度,对于非对角线上的数据,则表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通过这个矩阵可以从另一个侧反题出,关键词分布既有交叉、相互渗透又具有群组分布的独立性。通过Excel的数据透视处理得到共现频次较高的有:“知识管理”为124次,“电子商务”为106次,“竞争情报”为101次,“高校图书馆”为98次,“信息服务”为92次,“数据挖掘”为87次,“数学图书馆”为83次,“信息资源”为81次,“电子政务”为79次,“知识共享”为72次,“数据仓库”为66次。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中,当前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的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是个热点,同时也说明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拓宽。

综合以上,关注独特关键词下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学科结构特点,获得了基于高频关键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以及基于聚类共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些有较为充足理由支撑的结论,那就是从中可以较为清晰地得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的知识管理与数据信息挖掘”。

参考文献

[1]曾学喜.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1).

篇6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49-01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起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在这些国家中的大企业已经在用非常复杂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竞争情报工作,而中小企业对竞争情报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大企业,因为它们试图通过竞争情报来获得另一种企业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是建立在规模和实力上之,更多的是通过对环境的快速响应、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来体现的。

一、纺织业价值链研究综述

价值链概念是波特(Poter,1985)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时提出的,他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即价值链,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产业价值体系中。目前,国内纺织业价值链理论研究不少,但是绝大多数都是集中于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纺织业的升级问题。

杨宏翔、张乐才(2010)指出,从我国纺织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产业升级,为此应建立满足全球质量、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各种标准认证体系,并分析了升级战略和升级路径。李陵申、祝秀森(2009)认为国家价值链理论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种新兴范式,而纺织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使劳动者能够更体面劳动,产业转移则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二者正是国家价值链下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竞争情报模式研究综述

包昌火、谢新洲等人(2002)指出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报需求和特点来决定何种企业竞争情报系统(cIs)模式,作为实现企业战略和功能服务的CIS的组织网络及其运行机制的CIS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等。陈漫红(2004)把数据仓库引入竞争情报业务,阐述了竞争情报新模式下的工作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见,竞争情报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以包昌火研究员等人提出的竞争情报部门的组织模式为代表,分别对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这四种典型的模式进行优缺点及适用性作对比研究。根据Fold&comPany的观点,没有哪两家企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也不可能设计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报系统和工作模式,不可能任何企业都适用。

三、纺织业竞争情报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CI的理论方法、情报系统建设和服务模式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cI的理论方法不仅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技术创新等竞争活动,而且还被应用到政府制定竞争政策和行业规章管理等实践中,在增强国家或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竞争情报研究内容从主要以竞争环境、发展状况、政策等宏观内容为主,逐渐到现在有目标明确的客户竞争对手为研究内容的转变,包括制药医疗行业、通信行业、钢铁行业等都已经开展竞争情报实践活动。关于纺织业竞争情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更为匮乏,邱珍妮(2008)将技术竞争情报与对中小企业的研究结合起来,针对纺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内竞争加剧的现状,借助技术竞争情报,提出构建技术竞争情报体系的设想,以帮助纺织企业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推进纺织企业自主创新。

通过以上对纺织业价值链到纺织业竞争情报的全面、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国内学者对纺织业价值链和纺织业竞争情报的研究侧重于文字的论述、理论的剖析和定性的演绎,逻辑性很强,但是实用性相对较差,缺乏实证支持。然而,竞争情报工作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而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基于充分发挥竞争情报在纺织业中的应用价值,引入价值链分析理论作为工具,通过建立纺织业的竞争情报模式,为纺织业的经营管理提供预警、决策支持和学习的目标。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将会给纺织业竞争情报工作带来一定帮助。

篇7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情报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文献处理领域也越来越宽,文献情报的选择、加工、存贮与提供过程等服务模式和营销政策越来越复杂,因此,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情报分析人员的知识结构便越来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具体地说,为满足社会对于情报的需求,文献情报人员除去服务精神之外还必须具有:(1)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2)较系统的分析知识;(3)较深的文献情报资源建设、开发利用的知识;(4)较强的分析吸收和综合各种知识情报的能力;(5)掌握、驾驭各类文献管理、检索和计算机应用之技能;(6)较清晰的语言和书面表达与传递、报导知识的能力;(7)营销科技成果和情报产品的知识与技能。

从事文献情报分析的人员职业类型按其功能可分为这样几类:(1)文献情报分析与数据库加工类;(2)软件开发与文献情报系统设计类;(3)文献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类;(4)文献情报市场开拓与经营管理类;(5)文献情报理论与技术的教育、培训和研究类。

在这五类情报分析人员中,文献情报的技术应用、研究与咨询、经营管理以及理论与技术教育等方面的专家,是文献情报行业当前急需补充和造就的四类人员,他们是推动文献情报分析发展的主力军。这也正是我国现阶段文献情报分析职业教育的重点。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现对情报分析人员的智能结构和要求作一概略分析。

首先,一个合格的情报分析人员,至少应具备下述两个条件:第一,文献情报采集、分析、存贮、传播和提供利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二,理解熟悉受教育者所需情报内容,并能与受教育者进行情报术语交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因此,从事文献情报分析的人员知识构成应是交叉性的、复合型的,其知识结构是一个多元化的动态知识系统。

其次是文献情报人员的智力要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判断力等。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些要素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可形成具有一定智力水平的、响应客观事物影响的综合反映能力。同样,从事文献情报分析的人员智力素质的要求中也应具备这五个方面,但还需突出以下两点:

⑴敏锐的洞察力,指对有用文献情报的快速发掘能力和对潜在问题的超前预见能力。文献情报人员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大量的文献情报中发现有价值的文献情报,才能对影响全面的或有长远影响的事物变化做出反应与预测。这也是通常所说的一个人具备“文献情报意识”的基础。

⑵系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不论是文献情报开发系统、用户服务系统的筹建、市场的开拓、网络的分析、设计和建设等,还是服务于管理、决策的文献情报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的规划预测或评估论证工作,都要求情报分析人员必须具备对客观事物的系统分析与综合思维素质。只有从最初的综合开始,即从一个多元协同系统的整体立场出发,来分析各个子系统(包括相关的外部文献情报流)特征、功能、异同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才能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密切联系,形成有效的“综合――分析――再综合”过程。

情报分析人员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才能从繁杂的研究对象中分清主次,理清头绪,发现规律。“综合就是创造”――文献情报人员的创造思维就立足于此,这也是情报分析人员智力要素中的核心部分。

情报分析人员的知识结构、智力要素,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同时还需要熟练地掌握从事文献情报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活动技能,即快速、准确地搜集文献情报的方法与能力,运用计算机进行文献情报分析、传递的技术和能力,中外文语言的交流表达能力和编辑能力,较强的公关与组织协调能力等。情报分析人员不经过必要的基本技能素质的训练,是很难胜任文献情报分析工作的。

二、职业教育在文献情报领域的发展历程、体系和形式

职业教育是对在职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延伸和发展。这种与科研、开发以及生产任务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由于使受教育者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掌握先进技术和发挥创造能力,有效地促使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新的领域,进而形成国际教育运动和培训制度。

职业教育模式是开展培训和再教育的规范。它既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新的培训工作的具体依据。科学的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应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准备、规划、培训实施、成果落实和坚持不懈。这五个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周期中不可缺少的五个基本步骤。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国3850万科技人员中,每年约有40%以上得到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我国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在50年代初期已初露端倪,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如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先后开办了情报学讲习班、训练班等,首开中国情报学科职业教育之先河,为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全国图书情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先例。随后为了更快地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国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的各类文献情报分析人员,先后举办了一系列的培训班、进修班、研究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促使职业教育在文献情报领域中有了较大的发展。

2000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科技部及各省市文献开发、情报分析等单位,就举办各种进修班、培训班几百期,受训人员近万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各高校都在不同时段举行了“情报研究方法研讨班、情报分析处理方法进修班”。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总结我国文献情报分析在职教育的成果和经验,探索并研讨与企业相结合的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模式。

总之,从全国范围来看,对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事业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大大提高了从事情报分析人员的素质和分析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文献情报行业的发展。

三、对情报分析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格与教学体系的建议

情报分析人员是新型的复合型人员。在其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应以文献情报技术应用、文献情报研究与咨询、文献情报经营管理以及文献情报理论与技术教育为主要的分析方向,并体现出“博”与“专”相结合的知识系统,在原有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补增现有文献情报工作岗位所需的相关分析知识,不断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强化文献情报资源开发利用和研究能力的训练,使优秀人员脱颖而出。

1.为适应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目标要求,应建立一个多层次、多规格和多形式的教育培训系统。一般可区分为学位教育、等级培训和分析进修三种教学模式。

⑴在职学位教育。对于具有大专文凭的学员,可脱产或在职接受高等院校为成人教育系列开设的专科起点的文献情报分析本科教育,优秀者可获学士学位;已具有本科学历的学员,可在职或脱产攻读研究生课程,并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与博土生的文献情报分析教育是高层次文献情报研究与管理人员培养的主要途径。

但由于学员的背景分析不同,其培养目标应有所不同。

一类是持非文献情报分析学士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因为已具有理、工、医、农、财、经类的分析知识和能力,又有一定的文献情报工作的积累,因而,其培养目标是文献情报的综合分析人员(软科学研究专家或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情报经理或顾问)和用户文献情报系统管理专家。

另一类是持文献情报分析学士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由于他们经过系统的文献情报学科的分析教育,具有较完整的文献情报人员所要求的智能素质。所以,其培养目标是文献情报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教学人员、文献情报技术应用专家、文献情报机构的高级管理专家以及文献情报理论与技术教育专家。

⑵等级培训。这是非学历教育性质,但层次分明的正规培训模式。

参照技术职称的层次要求,可分成三个等级,一级和二级分别为已具有初级或中级职称的学员,在晋升中级、高级职称前必须接受一定学时的培训教育,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其主要内容是上述四个分析方向有关的分析课程以及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的训练。

在二级证书培训中,可设立导师制以利于有业绩、有才华的中青年破格提升。

三级为高级文献情报分析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或中青年业务骨干的专题研讨班,或称研修班。这种职业教育形式是把高级人员自身的提高和文献情报行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或关键性问题)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科发展前沿或各地区、各系统文献情报工作的发展规划选择专题,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由专家共同研究,集中解决,既提高了学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又促进了本学科、本行业的发展,并为人员层次衔接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

等级培训模式目前国内文献情报行业还未正式实行。它需要建立较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政策环境,在培训目标与标准的确立、培训实施细则的制定等方面,还需组织高校教师和文献情报机构专家们共同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一旦这种等级培训制度建立,将使我国文献情报人员的职业教育朝着制度化、法规化方向前进。而且,也可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文献情报分析正规教育的发展,并有利于文献情报学科的建设和提高分析的理论研究水平。

⑶分析进修。这是相对于具有等级要求的正规培训而言的。

具体是指非常规举行的各种短训班、研讨班,或是根据工作需要到高校进修几门课程,或者是以访问学者形式出国研修的随机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文献情报部门已有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得了较大的成绩。

2.在实施文献情报人员在职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有的放矢的进行职业教育,补充和更新分析知识。建议:

⑴应立足于人员的知识更新、补充、加深和拓宽,既要适应文献情报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应符合文献情报分析技术人员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的进取心理。根据人员不同知识结构和岗位,举办时间长短不一的综合训练班和专题进修班、研究班。

⑵应重视学员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强调分析知识结构的完善与独创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重。定期或不定期地结合社会需要针对制定计划、规划中的某一重大问题召开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会。

⑶应注重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对于文献情报人员来说,主要体现在对文献情报的洞察能力、选择能力和系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

⑷担任职业教育的师资,既要有高等院校专职教师,又要有文献情报行业的有关专家,这两类人员的结合,将有利于新型文献情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⑸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授与研讨并重,提倡在导师指导下的研修形式,以培养高智能的文献情报人员,并建立“证书登记制度”。

⑹提倡自学,鼓励和支持不具备规定学历的年青同志参加电大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已取得大专学历者职业攻读学士、硕士学位或第二学位,有计划有条件地选送一些青年同志到国内外高等院校文献情报学系,作更高层次的学习或进修。

⑺对于那些已具备中级职称(馆员、助理研究员)者,以委托方式下达合适的研究课题,定要求,给条件,限期完成研究计划,结合实际业务促使其锻炼成长。鼓励中级以上职称的分析人员积极参加各有关学术团体和这些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开阔视野,启迪新思路,接受新的知识、技术和情报。

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分析性参观、考察、情报交易交流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分析人员的公关与营销能力。

篇8

[分类号]G237.5

人的认知心理是影响情报分析质量的重要因素。情报分析人员从开始搜集信息到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分析、推理和利用,整个行为过程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认知的影响,形成了一套自己分析情报并作出判断的方式和思维模式。这种惯性思维模式会禁锢情报分析人员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影响情报分析的质量。转变思维观念、实现思维转换是提高情报分析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1 思维模式对情报分析过程的影响

认知过程是一个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它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思维定势是认知的固定倾向,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

在情报分析过程中,情报分析人员从感觉开始,通过知觉的整体反映、注意和控制,获得科学创造所必需的信息;通过记忆加以储存;再经过推理、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活动进行加工、解释,获得分析结果。这个情报分析过程自始至终都受到心理认知的影响与约束。这个信息加工系统有很多功能如执行和控制信息流动、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评估情报分析中的问题、确定分析策略与方法、评价策略效果并改变策略。

情报分析人员在情报分析中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形成其认知的固定倾向,进而影响到其分析、判断。思维定势对情报分析的影响既是积极的,也是消极的。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情报分析效率,在需要依靠经验处理的常规问题情境中具有优势。因为保持认知的连贯性有助于形成对情报的思维敏感度,可帮助分析人员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体现情报工作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思维定势也有可能导致情报分析误差。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情报分析人员在监测环境、选择对象、分析信息和做出解释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将使得情报指向出现巨大的偏差,并导致最终的情报分析结果失真。

2 情报分析的逻辑思维误区――肯定假设

肯定假设,即肯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作用、特征的假设。肯定假设是分析人员根据直觉或先入为主的印象事先形成一定的假设,然后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加以证实的思维模式。肯定假设分析是许多情报分析人员共同存在的思维问题。

2.1肯定假设分析对情报分析的消极影响

2.1.1主观预设性 以肯定假设思维模式为主的情报分析人员在分析之前已经事先设定了答案,情报分析活动以他们的假设为背景展开,其分析过程只是试图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例如情报分析人员在进行一项是否投资建设新工厂的情报分析项目中,如果根据自己以往进行过的类似项目形成了“可以投资建新工厂”的假设(这种假设甚至情报分析人员自己都不一定清楚地意识到),那么整个情报分析过程就笼罩在一种“肯定”的气氛中,对数据的选择、分析方法的使用、分析结果的解释都可能倾向于支持分析人员的预先假设。如果采用情境分析方法,那么在是否建设新工厂这个问题上分析人员将主观放大出现好的情景的概率。另外,政府或企业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是剧烈变动的,当某一个情报分析课题正在进行时,政府或企业环境可能出现意料不到的变化,这时就需要调整分析的方案、策略和目标,分析人员应改变已有的对政府或企业环境的假设体系,否则将陷入极大的被动。

2.1.2片面性 实际情报分析中常出现以下现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很多情况下情报搜集环节所获得的情报资料并不是充分的,即对于某一决策问题来说,所获得的资料并不能充分地支持决策;对于某一决策问题需要多个分析方法进行配合;对分析结果的解释模棱两可。具有肯定假设模式的分析人员在以上现象发生时常会有消极表现,如默认搜集阶段数据的不充分;情报分析方法选择上的单一性,对自己偏好的方法情有独钟;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不够全面、客观等。情报失察就是对重要情报因素视而不见的结果,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贻误决策时机,肯定假设的惯性思维使得分析人员头脑迟钝,无法准确把握决策支持的恰当时间点,从而出现情报支持和决策时机上的错位。

2.1.3盲目性 情报分析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了达到特定决策目标而进行的信息搜集、提炼、服务活动,它是决策链条上的一个初始环节,辅助决策是情报分析的起点和落脚点,因此,情报分析人员必须有强烈的问题和服务意识。但当肯定假设思维模式占据分析人员头脑时,问题就产生了:面对新的决策课题时沿用原有的情报分析习惯,必将导致分析缺乏目的性和实用性,例如在为企业进行战略咨询时,如果继续使用“得心应手”的科技情报分析模式,那么分析结果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这是因为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在情报源、分析方法等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盲目搬用自己习惯或擅长的科技情报源或科技情报分析方法,即不能为了数据而数据,为了方法而方法。

2.2肯定假设在情报分析中存在的原因

导致情报分析过程中肯定假设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2.2.1盲目自信 情报分析人员必须自信,才能根据经验将支离破碎的信息构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证据逻辑链。成功的先例使得情报分析人员在实践中逐渐建立某一领域的自信心,甚至是盲目自信。这种自信在分析常规化问题时非常有效,但也是分析非结构化问题的障碍。

2.2.2保持认知的平衡状态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习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高度的合理性,不愿意接受新的信息、新的理论和期望,尤其是非权威性信息,或者过滤掉与经验认知不符的信息,从而使认知保持平衡的状态。

2.2.3无最优方案决策思想影响 情报分析人员认为寻找正确答案的代价太高,所以一开始他们就规避对某些假设的求证,将分析活动扣紧他们认为最有可能成立的假设。在求证假设的过程中,也以方便、易操作等标准来选择证据,以最大程度地符合现有假设为前提,这就导致其形成了“满意的”的假设而非“科学的”假设。而针对可能成立的若干个假设,分析人员往往选择其熟悉的假设,从而回避分析的麻烦。

3 情报分析的逆向思维――质疑假设

如果说肯定假设即肯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作用、特征的假设,否定假设即否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作用、特征的假设,那么质疑假设就是指,并不从一开始就肯定或否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作用或特征,而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求证的假设。情报分析人员要具有质疑的精神。

3.1质疑假设的思维特点

3.1.1理性化 它强调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将思维角

度扩散开来,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不是局限于个人的第一感觉或者孤立地看待问题。情报分析是一项高度化的思维加工活动,力图描绘分析对象全方位的运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式,这种活动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先入为主的成见或偏见,质疑假设的建立是一个减少消极因素对情报分析影响的途径。

3.1.2深刻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质疑假设就是对事物从正反两面进行思考,力图还原事物的本质特点。情报分析中有时需要对事物发展进行极端分析,即向一个方向发展到极端时事物是什么状态,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到极端时事物又是什么状态,以此来把握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这可以为预测和决策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准备,从而获得主动。

3.1.3批判性 表现在情报分析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进行监控,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反复验证已有的假设,对情报分析时形成相应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手段进行批判和自我批判,调节思维和活动方向,减少分析活动中的冲动和偏执。

3.1.4证“伪”性 质疑假设是情报分析人员由所掌握的信息所得出的多方假设,质疑就是寻找证据来已经得出的结论,通过带有这种对抗性的思维来证“伪”。在情报分析中不仅要分析对象现在的基本情况还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质疑假设所起的作用就是使预测工作能够集中在一个主要方向进行,对次要方向的证伪,也就凸显了主要方向,这提醒分析人员不仅要重视证实的作用,也要认识到证“伪”的重要意义。

3.1.5创造性 质疑假设注重独立思考,注重多维度看待问题,注重其结论假设与原有假设的区别。质疑思维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三方面:①独立性――即创造性强的分析人员,总是独立地、自觉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盲从;②发散性――即分析人员需要具备发散性的思维,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通过不同途径解决问题;新颖性――就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而言,无论是判断、假设、方案或是结论,总是带有新的因素。

3.2质疑假设在情报分析中的作用

质疑假设在情报分析中将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可以突破思维的局限性,纠正肯定假设中的思维困境,避免肯定假设的一些负面影响。

3.2.1培养情报分析人员的独立思考能力 质疑思维强调思维过程中对自我意识的保持,它有助于形成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虽然情报分析工作是决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但组织关系上的隶属关系并不代表着情报分析工作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相反独立思考是情报分析人员完成自身使命的基本素质,亦步亦趋、畏首畏脚的情报分析工作是不会有什么意义的。质疑假设需要不断进行质疑的精神,以帮助分析人员形成观点独立、鲜明的情报,更好地服务于决策。

3.2.2突破情报分析思维的局限性 固化思维倾向于把以往的成功经验套用在当前的问题上,忽视了现实情况。固化思维与情报分析工作的特点是格格不入的,因为情报分析是面向决策的,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所以没有任何一项情报分析工作可以完全依靠过去的经验或方法就能完成。质疑假设要求情报分析人员具有批判性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提出非常规假设。

3.2.3获得更多解决方案 质疑假设可以为情报分析提供更多的途径。质疑假设从事物的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得出不同的假设,各个假设成立的概率几乎相似,分析人员以质疑的态度去审视假设,反复验证和分析支持假设成立的条件,并寻求最有力的证据去证实,由此得到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2.4提高了情报分析的有效性 在基于肯定假设的情报分析过程中,分析人员不断地在为自己的假设寻求证据,抵触或忽视与之相违背的信息,其结果或者证实了假设(事实上可能是片面的现象),或者根本无法证实原有假设,从头再来。质疑假设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降低分析成本的同时改善了分析效果。

4 情报分析从肯定到质疑的思维转换

4.1从肯定到质疑的思维转换压力

在证据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无论是证实式的肯定假设还是证“伪”式的质疑假设,总是能够找到相关的依据。事实上,能够证实的,不一定就不能证“伪”,证“伪”比证实更具有说服力。肯定假设忽视的细微证据也许正是影响情报分析结果的关键因素。从情报分析工作面临的环境来看,动态竞争环境已经成为主流,静止、稳定的竞争环境已经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而成为过去。复杂动态竞争环境下需要打破常规,多角度灵活分析情报,假如情报人员跟不上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市场变化的脚步,将很难把握竞争的态势。这些对情报分析人员的思维转换提出了要求。但同时需要指出,人类特有的思维定势导致的分析误差不可避免,即使最优秀的情报分析人员也是这样,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报课题在肯定思维和质疑思维模式之间进行具体的权衡。

4.2从肯定到质疑的思维转换过程

情报分析要想减少误差,必须从心理认知的根源上人手,也就是解决思维层面的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是思维的转换,从思想根源上堵住分析的漏洞,从而改进分析效果。其转换过程如图1所示:

情报分析人员工作的三个环节――情报收集、情报分析和情报服务都是在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报、经验、判断的肯定或质疑的条件下进行的,以上我们已经论述了质疑假设相对于肯定假设的优势,因此情报分析人员应该自觉地进行思维模式的转换,即从以肯定假设为主的思维模式转换为以质疑假设为主的思维模式。其具体实现过程包括6个方面:

4.2.1总结思维模式 情报分析人员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确定自己的思维模式:一个是自查,例如通过回顾自己以前的情报分析课题中的思维细节,发现隐藏在情报分析过程后的思维模式;另外一个是把自己在情报分析中有关的思维过程和模式和情报分析专家进行交流,从专家那里发现自己不容易察觉的思维模式。

4.2.2发现思维规律 对以往情报分析课题进行分析,剖析其分析方法、逻辑过程、成功情境及分析策略,形成思维脑图。特别要总结一些失败的经验,多思考为什么当时会采用那样的分析策略?为什么遇到不同的决策情境我仍然采取同样的分析思路?如何改进分析的结果?通过这些问题可以确定自己在假设思维上的某些规律性。

4.2.3聚焦思维局限 如果确定自己是肯定假设型,那么在4.2.1和4.2.2两个步骤基础上分析人员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哪里,这仍然需要回顾之前的情报分析课题,不过这里主要是定位在过去课题中与思维局限有关的漏洞或不足之处,发现这些思维局限是克服这些局限的基础。

4.2.4重构求证方式 既然了解到自己在分析过程中存在的肯定假设思维局限,就要重新构建基于质疑假设的分析方式。

4.2.5固化质疑习惯 即在分析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质疑假设去思考分析,无论是对假设前提还是证据都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形成思维惯性,真正让质疑在分

析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4.2.6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质疑习惯养成后,对不同情报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及不同分析对象、内容、阶段的常见问题加以分析和总结,巩固质疑成果,使质疑内化为一种素质,变成分析人员的质疑能力,指导分析人员的分析行为。

4.3从肯定到质疑思维方式的转换训练

实现从肯定到质疑思维方式的转换,必须运用质疑思维对问题不断地进行重新解构和调整,并从不同角度验证假设,这种思维方式可以通过思维训练来强化。思维训练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头脑智能开发和训练技术,其核心理念是相信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强调通过有效的训练来提升大脑智慧,它可以突破传统上从地位、直觉和经验出发进行思考的局限,让思维变得更快、更高、更强。思维训练应用于情报分析有很多方法,比较典型的有:

4.3.1换位思考 角度作为认识问题的起点,其合理选择对于认识过程意义重大。分析人员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例如在进行竞争对手分析时,不能只从自己一方的立场出发来判断对手的能力和反应模式,而要从对手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自己,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对手,博弈论、战争游戏法等均是促进、训练换位思考的情报分析方法。

4.3.2同中求异 即对同一问题不依常规、多方寻求答案的分析性思维方式。它鼓励人们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尤其是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打破思维框框,甚至是突破思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情景分析法等非常规分析方法不仅需要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有效地训练这种思维,因为分析人员需要对发生概率较高的集中情景进行精心描绘,各种人物、机构、资源等都要考虑在内,而且对这些因素的动态变化也要进行预测,就如同写一部电影剧本一样,分析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思维灵活度。

4.3.3

危机反思 情报分析人员在企业出现危机后的表现最能反映其思维模式和水平,因为危机是一个非线性、多目标、需要快速反应的决策情境,作为企业领导参谋的情报分析人员不可能像平时一样按部就班地进行分析工作,决策的艰巨性对分析人员思维模式是一个难得的锻炼,可以帮助分析人员发现平时不能够意识到的思维劣势。

4.3.4多维联想 在情报分析过程中,要将分析对象尽可能地与其他更加具体、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经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增加情报分析的广度。同时,利用一些分析者更容易接受的事物来帮助其提高情报分析的效率。

4.3.5头脑风暴 强调个人思考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创意思维策略,着重于团队成员的互相激发,适用于团队协作的分析机制。在这一方面,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是训练情报分析人员创造性和灵感的重要场所和机制。作战室是在个人情报分析逐渐丧失优势的情况下产生的,它通过供应情报、设计决策场所物理环境、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有效地促进情报分析小组充分、自由地表达观点和发挥想象力。

改变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实现从肯定到质疑的思维方式转换,是当代情报分析领域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报分析中,质疑思维的应用还是比较少的,这与成本有较大关系,比如,时间、经费的约束使得分析人员只能凭借经验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出分析结果。情报分析未来正确的思维方式,应该是肯定与质疑的结合,在质量与成本之间合理取舍以达到最终的平衡。从肯定到质疑――情报分析过程中的思维转换/王知津 张素芳 周鹏

[摘要]认为情报分析人员思维误区导致情报分析失误,克服思维局限是改善情报分析效果的重要手段。将肯定假设的特征及其弊端与质疑假设的特点及其在情报分析中的作用进行对比,设计思维转换的流程,并提出训练情报分析人员形成质疑假设思维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情报分析思维转换质疑假设

[分类号]G237.5

人的认知心理是影响情报分析质量的重要因素。情报分析人员从开始搜集信息到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分析、推理和利用,整个行为过程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认知的影响,形成了一套自己分析情报并作出判断的方式和思维模式。这种惯性思维模式会禁锢情报分析人员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影响情报分析的质量。转变思维观念、实现思维转换是提高情报分析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1 思维模式对情报分析过程的影响

认知过程是一个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它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思维定势是认知的固定倾向,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

在情报分析过程中,情报分析人员从感觉开始,通过知觉的整体反映、注意和控制,获得科学创造所必需的信息;通过记忆加以储存;再经过推理、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活动进行加工、解释,获得分析结果。这个情报分析过程自始至终都受到心理认知的影响与约束。这个信息加工系统有很多功能如执行和控制信息流动、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评估情报分析中的问题、确定分析策略与方法、评价策略效果并改变策略。

情报分析人员在情报分析中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形成其认知的固定倾向,进而影响到其分析、判断。思维定势对情报分析的影响既是积极的,也是消极的。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情报分析效率,在需要依靠经验处理的常规问题情境中具有优势。因为保持认知的连贯性有助于形成对情报的思维敏感度,可帮助分析人员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体现情报工作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思维定势也有可能导致情报分析误差。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情报分析人员在监测环境、选择对象、分析信息和做出解释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将使得情报指向出现巨大的偏差,并导致最终的情报分析结果失真。

2 情报分析的逻辑思维误区――肯定假设

肯定假设,即肯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作用、特征的假设。肯定假设是分析人员根据直觉或先入为主的印象事先形成一定的假设,然后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加以证实的思维模式。肯定假设分析是许多情报分析人员共同存在的思维问题。

2.1肯定假设分析对情报分析的消极影响

2.1.1主观预设性 以肯定假设思维模式为主的情报分析人员在分析之前已经事先设定了答案,情报分析活动以他们的假设为背景展开,其分析过程只是试图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例如情报分析人员在进行一项是否投资建设新工厂的情报分析项目中,如果根据自己以往进行过的类似项目形成了“可以投资建新工厂”的假设(这种假设甚至情报分析人员自己都不一定清楚地意识到),那么整个情报分析过程就笼罩在一种“肯定”的气氛中,对数据的选择、分析方法的使用、分析结果的解释都可能倾向于支持分析人员的预先假设。如果采用情境分析方法,那么在是否建设新

工厂这个问题上分析人员将主观放大出现好的情景的概率。另外,政府或企业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是剧烈变动的,当某一个情报分析课题正在进行时,政府或企业环境可能出现意料不到的变化,这时就需要调整分析的方案、策略和目标,分析人员应改变已有的对政府或企业环境的假设体系,否则将陷入极大的被动。

2.1.2片面性 实际情报分析中常出现以下现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很多情况下情报搜集环节所获得的情报资料并不是充分的,即对于某一决策问题来说,所获得的资料并不能充分地支持决策;对于某一决策问题需要多个分析方法进行配合;对分析结果的解释模棱两可。具有肯定假设模式的分析人员在以上现象发生时常会有消极表现,如默认搜集阶段数据的不充分;情报分析方法选择上的单一性,对自己偏好的方法情有独钟;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不够全面、客观等。情报失察就是对重要情报因素视而不见的结果,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贻误决策时机,肯定假设的惯性思维使得分析人员头脑迟钝,无法准确把握决策支持的恰当时间点,从而出现情报支持和决策时机上的错位。

2.1.3盲目性 情报分析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了达到特定决策目标而进行的信息搜集、提炼、服务活动,它是决策链条上的一个初始环节,辅助决策是情报分析的起点和落脚点,因此,情报分析人员必须有强烈的问题和服务意识。但当肯定假设思维模式占据分析人员头脑时,问题就产生了:面对新的决策课题时沿用原有的情报分析习惯,必将导致分析缺乏目的性和实用性,例如在为企业进行战略咨询时,如果继续使用“得心应手”的科技情报分析模式,那么分析结果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这是因为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在情报源、分析方法等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盲目搬用自己习惯或擅长的科技情报源或科技情报分析方法,即不能为了数据而数据,为了方法而方法。

2.2肯定假设在情报分析中存在的原因

导致情报分析过程中肯定假设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2.2.1盲目自信 情报分析人员必须自信,才能根据经验将支离破碎的信息构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证据逻辑链。成功的先例使得情报分析人员在实践中逐渐建立某一领域的自信心,甚至是盲目自信。这种自信在分析常规化问题时非常有效,但也是分析非结构化问题的障碍。

2.2.2保持认知的平衡状态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习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高度的合理性,不愿意接受新的信息、新的理论和期望,尤其是非权威性信息,或者过滤掉与经验认知不符的信息,从而使认知保持平衡的状态。

2.2.3无最优方案决策思想影响 情报分析人员认为寻找正确答案的代价太高,所以一开始他们就规避对某些假设的求证,将分析活动扣紧他们认为最有可能成立的假设。在求证假设的过程中,也以方便、易操作等标准来选择证据,以最大程度地符合现有假设为前提,这就导致其形成了“满意的”的假设而非“科学的”假设。而针对可能成立的若干个假设,分析人员往往选择其熟悉的假设,从而回避分析的麻烦。

3 情报分析的逆向思维――质疑假设

如果说肯定假设即肯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作用、特征的假设,否定假设即否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作用、特征的假设,那么质疑假设就是指,并不从一开始就肯定或否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作用或特征,而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求证的假设。情报分析人员要具有质疑的精神。

3.1质疑假设的思维特点

3.1.1理性化 它强调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将思维角度扩散开来,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不是局限于个人的第一感觉或者孤立地看待问题。情报分析是一项高度化的思维加工活动,力图描绘分析对象全方位的运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式,这种活动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先入为主的成见或偏见,质疑假设的建立是一个减少消极因素对情报分析影响的途径。

3.1.2深刻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质疑假设就是对事物从正反两面进行思考,力图还原事物的本质特点。情报分析中有时需要对事物发展进行极端分析,即向一个方向发展到极端时事物是什么状态,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到极端时事物又是什么状态,以此来把握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这可以为预测和决策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准备,从而获得主动。

3.1.3批判性 表现在情报分析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进行监控,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反复验证已有的假设,对情报分析时形成相应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手段进行批判和自我批判,调节思维和活动方向,减少分析活动中的冲动和偏执。

3.1.4证“伪”性 质疑假设是情报分析人员由所掌握的信息所得出的多方假设,质疑就是寻找证据来已经得出的结论,通过带有这种对抗性的思维来证“伪”。在情报分析中不仅要分析对象现在的基本情况还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质疑假设所起的作用就是使预测工作能够集中在一个主要方向进行,对次要方向的证伪,也就凸显了主要方向,这提醒分析人员不仅要重视证实的作用,也要认识到证“伪”的重要意义。

3.1.5创造性 质疑假设注重独立思考,注重多维度看待问题,注重其结论假设与原有假设的区别。质疑思维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三方面:①独立性――即创造性强的分析人员,总是独立地、自觉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盲从;②发散性――即分析人员需要具备发散性的思维,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通过不同途径解决问题;新颖性――就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而言,无论是判断、假设、方案或是结论,总是带有新的因素。

3.2质疑假设在情报分析中的作用

质疑假设在情报分析中将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可以突破思维的局限性,纠正肯定假设中的思维困境,避免肯定假设的一些负面影响。

3.2.1培养情报分析人员的独立思考能力 质疑思维强调思维过程中对自我意识的保持,它有助于形成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虽然情报分析工作是决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但组织关系上的隶属关系并不代表着情报分析工作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相反独立思考是情报分析人员完成自身使命的基本素质,亦步亦趋、畏首畏脚的情报分析工作是不会有什么意义的。质疑假设需要不断进行质疑的精神,以帮助分析人员形成观点独立、鲜明的情报,更好地服务于决策。

3.2.2突破情报分析思维的局限性 固化思维倾向于把以往的成功经验套用在当前的问题上,忽视了现实情况。固化思维与情报分析工作的特点是格格不入的,因为情报分析是面向决策的,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所以没有任何一项情报分析工作可以完全依靠过去的经验或方法就能完成。质疑假设要求情报分析人员具有批判性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提出非常规假设。

3.2.3获得更多解决方案 质疑假设可以为情报分析提供更多的途径。质疑假设从事物的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得出不同的假设,各个假设成立的概率几乎相

似,分析人员以质疑的态度去审视假设,反复验证和分析支持假设成立的条件,并寻求最有力的证据去证实,由此得到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2.4提高了情报分析的有效性 在基于肯定假设的情报分析过程中,分析人员不断地在为自己的假设寻求证据,抵触或忽视与之相违背的信息,其结果或者证实了假设(事实上可能是片面的现象),或者根本无法证实原有假设,从头再来。质疑假设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降低分析成本的同时改善了分析效果。

4 情报分析从肯定到质疑的思维转换

4.1从肯定到质疑的思维转换压力

在证据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无论是证实式的肯定假设还是证“伪”式的质疑假设,总是能够找到相关的依据。事实上,能够证实的,不一定就不能证“伪”,证“伪”比证实更具有说服力。肯定假设忽视的细微证据也许正是影响情报分析结果的关键因素。从情报分析工作面临的环境来看,动态竞争环境已经成为主流,静止、稳定的竞争环境已经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而成为过去。复杂动态竞争环境下需要打破常规,多角度灵活分析情报,假如情报人员跟不上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市场变化的脚步,将很难把握竞争的态势。这些对情报分析人员的思维转换提出了要求。但同时需要指出,人类特有的思维定势导致的分析误差不可避免,即使最优秀的情报分析人员也是这样,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报课题在肯定思维和质疑思维模式之间进行具体的权衡。

4.2从肯定到质疑的思维转换过程

情报分析要想减少误差,必须从心理认知的根源上人手,也就是解决思维层面的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是思维的转换,从思想根源上堵住分析的漏洞,从而改进分析效果。其转换过程如图1所示:

情报分析人员工作的三个环节――情报收集、情报分析和情报服务都是在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报、经验、判断的肯定或质疑的条件下进行的,以上我们已经论述了质疑假设相对于肯定假设的优势,因此情报分析人员应该自觉地进行思维模式的转换,即从以肯定假设为主的思维模式转换为以质疑假设为主的思维模式。其具体实现过程包括6个方面:

4.2.1总结思维模式 情报分析人员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确定自己的思维模式:一个是自查,例如通过回顾自己以前的情报分析课题中的思维细节,发现隐藏在情报分析过程后的思维模式;另外一个是把自己在情报分析中有关的思维过程和模式和情报分析专家进行交流,从专家那里发现自己不容易察觉的思维模式。

4.2.2发现思维规律 对以往情报分析课题进行分析,剖析其分析方法、逻辑过程、成功情境及分析策略,形成思维脑图。特别要总结一些失败的经验,多思考为什么当时会采用那样的分析策略?为什么遇到不同的决策情境我仍然采取同样的分析思路?如何改进分析的结果?通过这些问题可以确定自己在假设思维上的某些规律性。

4.2.3聚焦思维局限 如果确定自己是肯定假设型,那么在4.2.1和4.2.2两个步骤基础上分析人员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哪里,这仍然需要回顾之前的情报分析课题,不过这里主要是定位在过去课题中与思维局限有关的漏洞或不足之处,发现这些思维局限是克服这些局限的基础。

4.2.4重构求证方式 既然了解到自己在分析过程中存在的肯定假设思维局限,就要重新构建基于质疑假设的分析方式。

4.2.5固化质疑习惯 即在分析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质疑假设去思考分析,无论是对假设前提还是证据都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形成思维惯性,真正让质疑在分析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4.2.6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质疑习惯养成后,对不同情报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及不同分析对象、内容、阶段的常见问题加以分析和总结,巩固质疑成果,使质疑内化为一种素质,变成分析人员的质疑能力,指导分析人员的分析行为。

4.3从肯定到质疑思维方式的转换训练

实现从肯定到质疑思维方式的转换,必须运用质疑思维对问题不断地进行重新解构和调整,并从不同角度验证假设,这种思维方式可以通过思维训练来强化。思维训练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头脑智能开发和训练技术,其核心理念是相信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强调通过有效的训练来提升大脑智慧,它可以突破传统上从地位、直觉和经验出发进行思考的局限,让思维变得更快、更高、更强。思维训练应用于情报分析有很多方法,比较典型的有:

4.3.1换位思考 角度作为认识问题的起点,其合理选择对于认识过程意义重大。分析人员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例如在进行竞争对手分析时,不能只从自己一方的立场出发来判断对手的能力和反应模式,而要从对手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自己,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对手,博弈论、战争游戏法等均是促进、训练换位思考的情报分析方法。

4.3.2同中求异 即对同一问题不依常规、多方寻求答案的分析性思维方式。它鼓励人们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尤其是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打破思维框框,甚至是突破思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情景分析法等非常规分析方法不仅需要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有效地训练这种思维,因为分析人员需要对发生概率较高的集中情景进行精心描绘,各种人物、机构、资源等都要考虑在内,而且对这些因素的动态变化也要进行预测,就如同写一部电影剧本一样,分析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思维灵活度。

4.3.3

危机反思 情报分析人员在企业出现危机后的表现最能反映其思维模式和水平,因为危机是一个非线性、多目标、需要快速反应的决策情境,作为企业领导参谋的情报分析人员不可能像平时一样按部就班地进行分析工作,决策的艰巨性对分析人员思维模式是一个难得的锻炼,可以帮助分析人员发现平时不能够意识到的思维劣势。

篇9

1前言

1.1竞争情报分析员的定义及其产生背景

“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全球化”的发展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企业自身及对手、环境、竞争策略”为要素的企业竞争情报,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背景下对广大企业来说也就有了非常特殊的意义。而随着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增多,竞争情报分析员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它是指“围绕本企业或组织机构的竞争战略,收集、整理相关信息,通过分析研究,提升为竞争情报,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决策的专业人员。”根据他们的职业定位,要求他们要具有专业的情报采集能力,归纳提炼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般项目的分析工作。竞争情报分析员不仅要对原始情报资料进行鉴别、剔选、整理、存储,而且还要根据企业情报内容的需要对企业宏观环境进行正常性分析,根据要求对某些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和挖掘,从而为企业决策做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1.2竞争情报分析员的作用和地位

情报分析员是OS(竞争情报系统)的主角,有价值的情报最终离不开系统和专业人员。因此,在建立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时,要选择合格的情报分析人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企业情报活动愈演愈烈,范围愈来愈广,作为CIS主角的竞争情报分析员也受到极大重视。竞争情报分析员作为企业高级管理决策阶层的一员,直接向最高管理决策者负责,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我国的情报人才往往被限定在政治、军事或图书馆等狭小的领域,企业中真正拥有竞争情报系统的还很少,企业的“情报”与“反情报”意识相当薄弱。很多企业甚至对是否开展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仍处在观望、徘徊当中,为实现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将企业竞争情报工作部门搁置一边,其工作由销售、物资、厂办等部门取代,或与标准档案、经营、甚至后勤合并在一起。据专家称,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79.86%已有竞争情报部门的企业存在竞争情报人员不足的问题,另外,情报行业的薪酬待遇呈纺锤形,从业人员中高薪人群很少。

1.3竞争情报分析员职业道德规范与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1)竞争情报自身具有对抗性特点,即在对方不协调,甚至反对的情况下,去了解、分析对手信息,如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目的是最终战胜竞争对手。由于这一特点,许多缺乏职业道德素养的从业人员就很容易将正当、合法的竞争情报活动与不正当的“工商间谍”活动相混淆,导致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违背道德的行为。

(2)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各界发生业务联系,这虽然增加了商业秘密所有人对其保护的困难,但同时也给竞争情报分析员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竞争对手情报的途径,而从多渠道收集、分析情报资料就要求情报分析人员具有更高的从业素养。

(3)因特网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滋生了非法和不道德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对情报的控制降低,从而出现虚假信息、劣质信息,给情报人员的情报收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情报获取可能采取更多的不道德甚至非法方式,如通过监视、跟踪竞争对手邮件,恶意攻击对方网站,获取对方情报资料等行为。

2竞争情报分析员的职业道德与素质现状

2.1国外发展现状

目前在英美等一些竞争情报活动开展较早的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竞争情报的职业道德准则。如在美国,1998年组建了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SCIP),该协会对其成员发表了有关竞争情报职业道德的准则。2002年4月1日,英国图书馆协会与英国情报科学工作者协会合并,成立了英国图书馆情报专业人员特许协会(CIUP),CILIP也为其成员指定了职业道德准则。另外,国外也先后出现了一些专门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公司,如著名的美国Fuld&Company公司,他们也经常通过一些研究调查活动对竞争情报相关道德问题做出分析。

篇10

大数据是一个众多信息相关高科技云集的时代。互联网、新媒体、云计算等都是获取消息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领域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现阶段,在海量并且复杂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消息是世界各国的情报相关部门重点开展的工作。现在世界上许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信息相关学院和学科,打破只为图书馆培养专业情报人才的传统,使具有分析数据专业能力的人才能够为全体所需要的行业服务。进而促进各个领域能够在科技社会飞快发展。

一、?D书情报相关专业学科中情报分析占据重要位置

新时期,全球都弥漫在信息的世界当中,并且这些信息都在结构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使各国的情报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情报分析脱颖而出,就显得十分重要。现阶段的情报处理的相关工作中,主要处理结构以及非结构两种形式的数据信息。一般结构信息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利用一些数学相关的理论发掘有价值的资源。但是,对于非结构的信息数据,数学与逻辑就失去了意义,这是就必须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在图书情报相关方面的教育中,处理结构信息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情报分析正好弥补了其对于非结构信息相关方面的处理。完善了图书情报对于信息数据的整体处理。使图书情报相关教育可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所需要的相应人才。

二、世界各国对情报分析的探索方向以及相关学科的设置

1.国外涉及到图书情报相关专业教育中情报分析方面的课程

国外相关情报分析方面的相关课程主要有战略情报与商务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学、数位鉴识、信息识别、信息的可视化等[1]。可谓是种类繁多,而且学科特别全面,涉及了收集、分析、处理、储存、安全等各个方面的教育。第一,国外所设置的课程关联性比较大,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特别强。第二,将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与竞争情报作为情报分析方面教学的重点,所设课程都是围绕着这些重点的研究对象所展开。可见,国外对于情报分析方面相关学科的设计联系密切,而且设计全面,层次分明。

2.国内涉及到图书情报相关专业教育中情报分析方面的课程

国内高校所开设的情报分析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咨询服务、信息分析与预测、竞争情报、信息计量学等[2]。国内所开设的科目也是种类繁多,涵盖面也非常广。但与国外相比,第一,国内没有成立分析情报相关的实践项目。第二,尽管国内高校开设许多相关的科目,但是对其重视程度没有真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许多重要的课程都是选修课,而且学科之间较为分散,没有突出国内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第三,国内的相关方面的情报分析与现实应用有些脱节。国内把理论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点,缺少对学生相关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第四,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将数据分析作为专业学科,都是放在教学中基础学科设置的。

三、图书情报相关专业教育中情报分析的发展变革方向

1.加强对于非结构化相关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

加强对于非结构化相关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的教学,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现代需要的人才。如今在大量信息充斥的时代,采集的信息早已不单单是结构单一的信息,更多的是非结构复杂的信息数据。但是当前国内绝大多数的高校所具有的课程一般都是对于结构信息资源的处理。这对于处理非结构复杂的信息资源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在当前的图书情报相关方面的教育中,各高校必须尽快加强对于非结构化相关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的教学。

2.促进各个学科与情报分析相互融合

在当前的图书情报方面相关的教育中,必须要促进例如心理学、数学等学科与情报分析的相关融合。以此来完善图书情报方面相关的教育建设工作[3]。大数据不仅仅是数量上居多,其中众多信息之间还都具有较强的联系。将数学、心理学等学科融入情报分析当中,可以加强对于信息的分析整合,有限开展各领域的情报工作。

3.充分利用计算机提供的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