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地摊经济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7 15:56: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摊经济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摊经济趋势

篇1

2能源供应短缺和对外依存度高能源供需与来源结构分析表明,江西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自2000年以来都在递增,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增大。调入量从2000年的1157.2×104t标准煤猛增到2010年的4267.74×104t标煤。能源调入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46.2%增长到2008年的67.1%(图2),能源自给率不断下降,从外省调入能源的数量和比重迅速增大,能源安全保障面临挑战。

3能源科技创新和利用效率低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方法,计算2009年广东、山东、湖北、江西、陕西、青海6省的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显示,江西的人均碳排放在6省中最低,为0.750t/人,山东是江西的3.7倍;青海碳排放总量最低,为773.15t,其次是江西,为3254.30t。碳生产率是衡量低碳技术水平高低的指标,江西碳生产率为1.690万元/吨碳。江西的GDP和陕西接近,因为能源消耗量较低使江西具有相对较高的碳生产率。尽管如此,和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人均GDP水平的差距也很大。由此可知尽管江西省的人均碳排放量最低,但低碳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碳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转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增加碳汇潜力等实现低碳排放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从系统视角来看,鄱阳湖区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两方面着眼:第一,生产低碳化。其一是源头输入的低碳化,其二是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其三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促进低碳发展;第二,消费低碳化。主要是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有效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科技创新贯穿于低碳经济输入和输出、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节能减排潜力挖掘、碳中和、碳捕捉、碳储存等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依赖于能源科技技术水平的高低。实现生产和消费低碳化。笔者认为,改进生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模式等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能源科技创新模式、生产体系改进模式、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和消费观念转变模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其中,能源科技创新模式是关键,其它3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科技创新模式的成败(图3)。

1能源科技创新模式

科技进步对能源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二是优化能源结构。能源科技创新模式主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科技创新模式是在碳排放空间的约束下,以能源节约利用和能源供给结构调整为目标、以能源技术开发为根本动力、以能源科技创新为关键。目前,鄱阳湖区大部分县市处于工业化初期中段,能源需求大,但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低。依托湖区的新能源开发优势,引进先进的能源科学技术,推动能源科技研发创新,努力形成更为低碳化的能源供给结构和更为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是能源科技创新模式的主要内涵。

2生产体系改进模式

最大程度地缓解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的核心,改进生产体系是最为重要的着力点。鄱阳湖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发展模式尚未定型,因此生产体系改进阻力较小,工业发展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生产体系改进模式是指用集约型、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型的新型生产体系取代传统的“高投入,高产出”生产体系,实现清洁生产、集约生产和循环生产。

3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5554.6亿元,占全省的58.9%。江西省三次产业之比为12.8%:55.0%:32.2%,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特征。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2505×104t标煤增加到2010年的6354.9×104t标煤,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由2000年的1759.5×104t标煤增加到2010年的4757.89×104t标煤,在能源总消耗量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65%以上。江西产业能耗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还处于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是能源消耗的重要因素,是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主体。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的主要内涵在于:降低能源消耗大和污染排放多的产业比重,提高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小、污染较少的产业比重,可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质量,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发展目标。

4低碳消费驱动模式

低碳生活方式实质是倡导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通过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最终实现减少环境污染和发展经济的目的。鄱阳湖区倡导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是和居民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变同步进行的。低碳消费驱动模式既可促进湖区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又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低碳消费驱动模式与人的观念和行为紧密相关,只有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低碳生活方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低碳消费驱动模式才能发挥效用。

结论和讨论

1优化能源供需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鄱阳湖区要逐步调整优化煤炭调入网络结构,增加输油输气管道的投资建设力度,发挥铁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联运作用,形成分工合作、高效畅通、较为完善和现代化的湖区能源综合运输系统。从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视角看,发展低碳或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鄱阳湖区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然选择。

2发展新型生产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改变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生产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型生产体系,可推进鄱阳湖区生产体系的低碳化。要选择性接收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规避资源利用大和环境破坏强的企业;重点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3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低碳产业群落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动力必须大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湖区要借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加强以高技术、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和良好创业氛围的产业群为核心,先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滨湖地区作为培育低碳产业群落的重点地区,积极引导低耗能、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企业在这里集聚,形成分工合理、相互联系、空间集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群落。

篇2

中图分类号:u45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1-0073-03

土压平衡盾构法施工在我国城市地铁隧道、过江河公路隧道、城市排污管道、过江输水或气管道中使用越来越普遍。而作为施工主机械的盾构机选型工作在施工中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快慢,在北京地区卵石掘进的盾构机经常出现螺旋机卡死、盾构刀盘结泥饼和卵石块无法排出、刀盘卡死、刀盘磨损等地层现象,该地层中刀盘开口率、刀盘大圆环形式、螺旋输送机的形式、使用参数以及螺机土仓内的伸出量都会影响到出渣的连续性与流畅性。本文通过对同地层两种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寻找出一个适应北京地区卵石地层的刀盘以及螺旋输送机得使用方法,为以后同类地层盾构施工提供参考。

一、地质状况

盾构机通过的地层自上往下主要为:①粉土填土,①1杂填土、④2粉土、④3粉细砂、⑥粉质粘土、⑤2粉细砂、⑤卵石、⑦卵石。盾构穿越地层主要为卵石⑤层、粉质粘土⑥层、卵石⑦层,全段连续分布,局部为粉细砂⑤2层、粉质粘土⑤4层。整个区间各地层比例所占比例如图1。卵石的颗粒物最大粒径不小于390mm,卵石、漂石主要成份为石英砂岩、辉绿岩、安山岩、硅质白云岩等坚硬岩类,且地下水稀少。

二、盾构主要参数对比

刀盘是土压平衡盾构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有:1)挤压、切削刀盘前方地层中的渣土,通过旋转刀盘的方式使其进入土仓;2)刀盘有支撑前方土层的作用;3)通过渣土的搅拌使土仓内及刀盘前方的渣土能够形成有效的搅拌改良。刀盘主要结构由支撑臂、刀盘面板、刀具、搅拌轴及泡沫孔等组成,目前国内土压平衡盾构使用的刀盘主要有面板式和辐条式,我们介绍的为不同开口率的面板式刀盘在该地层中应用。

三、两种开口率的刀盘及螺旋形式在卵石地层中的使用情况对比

在北京地区卵石地层中掘进,刀盘开口率的大小是刀盘重要的参数之一,有效的开口率能及时的将刀盘前方的卵石刮入土仓内进而通过螺旋机输送到土仓外。刀盘开口率过小容易导致刀盘前方的卵石不能及时进入土仓,需要刀具多次滚压至卵石变小后才能重新进入土仓,在掘进速度较快时,大量的卵石堆积至刀盘前方就形成了土塞进而形成泥饼,严重制约了盾构的掘进速度,是掘进能否正常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以两种不同开口率的刀盘及不同形式的螺旋机在相同地层中使用为例,对盾构掘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

1.本标段地层主要以卵石⑤、⑦地层为主,两种盾构采用开口率大小不同的刀盘形式,盾构刀盘开口率为40%的刀盘为了满足大颗类卵石排出采用的为带式螺旋机,该螺旋输送机的叶片间距是540mm,最大通过粒径的轴线距离为560mm,螺旋机钢筒的直径为850mm,螺旋机叶片深入土仓的最大长度为700mm。

盾构刀盘开口率为23%的刀盘采用的为轴式螺旋机。其原因是控制出渣量及喷涌现象的出现易采用轴式螺旋机。该螺旋输送机的叶片间距是650mm,最大通过粒径的轴线距离为300mm,螺旋机钢筒的直径为900mm,螺旋机叶片深入土仓的最大长度为750mm。

2.在本标段卵石地层中掘进,两种刀盘的盾构掘进参数也有所不同,下面对两台盾构不同掘进里程时的主要掘进参数进行对比,参数对比见表2:

在同地层掘进过程中,开口率较大的盾构的总推力在1300-1800T之间,上部土仓压力0.6-0.8bar,掘进速度30-40mm/min,刀盘扭矩波动范围最大为300KNM,扭矩一般为4000-5000KNM之间,出渣量3车以内(41-44方),地表沉降较小。螺旋机排出的最大粒径的卵石为400×500mm,

开口率较小的盾构掘进过程中总推力800-2000T,上部土仓压力0.3-0.4bar,掘进速度15-60 mm/min,刀盘扭矩波动范围较大,最大为1000KNM,扭矩一般为4000-6000KNM之间,出渣量3车(46方)相对偏大,地表沉降值相比开口率较大的带式螺旋盾构较大,螺旋机排出的最大粒径250×250mm,且多次出现螺旋机被卡的现象,由于大块渣土在土仓内集压,刀盘开口堵塞,需要人工进仓清理。

3.通过掘进对比,两种形式的刀盘及螺旋输送机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3.1在卵石地层的掘进过程中,刀盘开口率越大,螺旋机出渣粒径越大、螺旋机脱困扭矩越大,盾构的出渣量、土压力及地层稳定性越容易控制,掘进参数也会更好更有利于施工。

3.2刀盘开口率较大的刀盘可以有效的将大卵石排出刀盘前方,带式螺旋机的出渣粒设计为540×560mm,可以满足较大类型的卵石运出土仓,可以有效的保证掘进的顺利进行刀盘的开口率较小的刀盘容易出现堵仓结泥饼等现象,同时刀盘前方的大卵石无法排出刀盘导致刀具二次磨损刀盘扭矩增大,刀盘卡死等现象。在卵石地层中刀盘开口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设定在40-60%,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了渣土的流动性,在出渣过程中能够顺利的将土仓内的大型卵石排除土仓,渣良效果较好。

3.3两台盾构的螺旋输送机在土仓内螺旋搅动的范围也只有直径1000mm左右,容易在土仓内下部左右两侧出现集渣,在卵石地层的掘进螺旋机的搅动范围越大,对掘进越有利。刀盘的主动搅拌棒设计与螺旋机的搅动应互相对应。

3.4卵石地层中,卵石的大小不一,而螺旋机通过的粒径只能按照设计的最小数来计算,带式螺旋机为540mm,杆式螺旋机为300mm。当地层中卵石较大时,杆式螺旋机由于设计通过的渣土粒径比较小,所以经常出现螺旋机卡死现象,螺机卡死后需要开仓进行人工处理,刀盘结泥饼和螺旋机卡住的次数也会增加。

四、刀盘大圆环形式探讨

在使用过程中,为了盾构机更好地适应卵石地层的掘进施工,针对几种刀盘在卵石地层中大圆环的磨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已避免刀盘的磨损。在使用过程中,为了盾构机更好地适应卵石地层的掘进施工,针对带式无轴螺旋机盾构的施工情况,目前对两种刀盘的形式进行分析,一种是海瑞克刀盘;一种是中铁号刀盘。

中铁3号理论设计刀盘锲口环位置尺寸:锲口环理论允许通过最大卵石的直径为¢50mm,而在锲口环位置,刀盘与前体之间存在高差45mm,宽100mm的空间,有大量卵石卡在锲口环位置跟随刀盘一直向前推进。

海瑞克盾构理论设计刀盘锲口环尺寸:刀盘锲口环允许通过最大卵石的直径为¢75,而在锲口环位置,刀盘与前体之间存在高差16mm,宽60mm的空间,理论上卵石无法存放在刀盘锲口环处。如下图3所示

通过使用发现两种形式的刀盘大圆环磨损量存在很大区别,中铁号在掘进1000m时磨损量达到100mm,而海瑞克大圆环的磨损量仅有30mm。同时在开仓过程中大圆环位置海瑞克没有卵石的存在而中铁号容易有大量卵石卡在大圆环位置造成刀盘的磨损加剧,同时增大了刀盘的扭矩。

五、结论

通过对两种盾构的对比和探索性试验,得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卵石地层掘进时,刀盘开口率相比,开口率大能够更好的加快掘进进度,降低刀盘卡卵石的情况出现;2)在北京地区卵石地层盾构的使用中,无中心轴带式螺旋机要优于有中心轴螺杆式螺旋机,带式螺旋机能够及时置换土仓内的渣土,降低刀盘结泥饼和卡螺旋机的风险;在卵石地层的掘进过程中,螺旋机应有两套后舱门一套前仓门,出渣通过两套后仓门的开关可以有效地防止了喷涌现象的出现,且单舱门也会造成土仓压力波动较大,掘进参数变化较大的情况。3)刀盘的大圆环形式能够决定刀盘磨损的速率快慢。另外,由于卵石地层的特性,长时间停机会出现卵石沉淀,易出现卡螺机、卡刀盘的现象,解决此类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正反转,提前加入适量的渣良剂至刀盘内,顺利疏通螺旋及土仓,及时的将土仓内的渣土排出置换,满足现场的施工需求还要以后进一步讨论验证。

参考文献

[1]王洪新,傅德明.土压平衡盾构平衡控制理论及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40(5).

篇3

一、 研究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识。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它具有着低碳排放的突出优势。而旅游景区作为诱发旅游行为的主要因素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优势,而且可以成为低碳旅游业发展中的先锋和领跑者???。伴随着景区的人工化建设、商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都遭到了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随着低碳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区的低碳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 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于2003年首先由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2?。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二) 低碳旅游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3?,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低碳旅游让旅游者认识到在旅游过程中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只有发展低碳旅游才可以实现多赢?4?。低碳旅游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旅游活动趋向于生态化,使得生态旅游的实现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并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

(三) 低碳景区

所谓的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以旅游吸引物为依托,采用低碳化的建设和经营方式,以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健身科考等需求的独立空间区域。低碳型旅游景区是在传统的旅游景区基础上,在建设、改造与经营中加入低碳经济理论与低碳化的发展理念,利用各种新能源、新技术与新管理体制转变景区的发展模式,使景区从传统景区向低碳景区转变,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与普通景区相比,低碳旅游景区是以节能低碳为核心设计理念;以对景区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为管理核心;景区的能源和资源尽量自给自足;景区尽量少排放废弃物;旅游消费活动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要求;并且景区肩负培养游客低碳环保的理念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积极推进景区低碳化建设,对于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其系统性则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2.有助于推动相关企业走低碳之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并且以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为支柱。除此之外,旅游业对其他产业有极强的依赖性及带动性。所以,旅游业走低碳之路,就必然带动相关产业走低碳之路,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有助于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4.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四、旅游景区低碳化建设路径选择

篇4

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对其研究的兴趣吸引了众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目前,研究低碳经济的各类学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各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优先。如何创新思路,寻求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点,变“两难”为“双赢”,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入手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低碳经济的范畴辨析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概念的涵与外延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一直未有定论,特别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更是难上加难,有人提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有人提出低碳经济包含循环经济……。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与循环经济相比较低碳经济涉及的范畴要小一些,对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要更有针对性一些,具体来说低碳经济是实践循环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不能因为“低碳经济”的提法新,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就认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问题,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只限于“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两个部分。目前针对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主要从“减少碳排放量”和 “增加碳汇聚量”两个方面在推进,通过聚焦上述两个方面,低碳经济实质上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落实到了一个可观察、可操作的层面,通过研究和实践,将来或许我们可以将成功发展低碳经济所获得的经验应用和推广到“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及“水污染问题”等一个个具体的资源环境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实践模式

现阶段区域层面的低碳经济实践模式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减少碳排放量”与“增加碳汇聚量”两种模式。

1.减少碳排放量

在区域层面上减少碳排放量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都可以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国广大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比较低的,也就是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与先进国家比较还很高,资料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欧盟的4.6倍,是日本的8倍。一方面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浪费能源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可以从两个层面和三个层次上来探寻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①两个层面即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

a.技术层面

由于现阶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控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关技术引进举步维艰,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引进核心技术的过程中,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构建适应区域层面实际情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相关技术体系。

b.制度层面

由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政府管理能源方式和全国性能源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层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设计适应的制度安排杜绝浪费能源的现象,进而通过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促使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主动研发和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

②三个层次

a.宏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区域性社会

b.中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产业链、产业园区及社区

c.微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企业和家庭

d.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的能源供给结构是“多煤贫油少气”,短期内能源供给结构的刚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各省区在政府主导下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认为目前这种推进新能源产业的热潮值得商榷,因为各地大力推进的结果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的错误配置,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宜过急过快,需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2.增加碳汇聚量

增加碳汇聚量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讨,其一是碳的自然汇聚,其二是碳的人工汇聚,总称“增加碳汇”。

(1)碳的自然汇聚方式

这种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碳的化学反应过程,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碳化合物,通过改变碳的存在形式来处理“无法减少的碳排放”,植树造林是其具体的实际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碳元素的循环实现碳的汇聚,具有可持续性。

(2)碳的人工汇聚方式

该方式是通过运用碳采集技术、碳捕获技术汇聚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然后进行深海或地底埋存来处理“无法减少的碳排放”,这种方式与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填埋方式较相似,其主要特征是由于没有改变碳的存在形式,只是暂时将二氧化碳汇聚起来,可持续性方面尚存难题。

(3)两种方式的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广大区域有现实操作意义的是碳的自然汇聚方式,因为我国不少地区以森林为主的一系列碳汇资源相对比较富集,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机制和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增加碳的自然汇聚方式方面会有优势。而碳的人工汇聚方式所涉及的碳采集、碳捕获及碳埋存等技术,目前在我国不少地区还没有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暂时没有可操作性。针对自然汇聚方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融入CDM(清洁发展机制)框架和国际及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以“碳排放权”供给者的身份进入CDM框架和碳交易市场,通过“排放权交易”获得市场补偿,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探悉

以上对低碳经济实践模式的研究虽然都是初步尝试,但是应该肯定这些尝试给出了我们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另外,笔者认为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作补充。如根据总书记提出的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引入和谐社会的“和谐度”这个概念就发展低碳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整合。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而言可初步得出:

和谐度(CM)=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

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是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都可以划分为正的外部影响(正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影响(负外部效应)两大类。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大,负外部效应越小说明其和谐度高,反之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小,负外部效应越大则说明其和谐度低。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或者要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要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后天获得性资源,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 根据前面对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理解为通过增加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进而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服务,使人类的福利水平不断升级;而低碳经济建设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可见,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都是通过改善人类活动模式来影响自然环境状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升级。

和谐度(CM)=

和谐度提高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由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促进自然环境增长的拉力和由低碳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防止自然环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协调的和谐演进升级过程。

四、总 结

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同该地区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业问题、“三农问题” 、资源资本化等诸多问题从各个角度都直接或间接相关,应该认识到不可能仅靠单一项目、单一工程、单一方面、单一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取得进展。而要有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与建设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区域层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除了要在认识上统一思想、步骤上配合、行动上协调、措施上配套外,还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和措施,以低碳经济建设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建设,建立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区域层面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 刘学敏: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J].北京:求是,2003(4)33~35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68~670

[3]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4~55

[4] 毛如柏 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6~57

篇5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全球低碳经济争霸已经全面展开,一场绿色投资的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展开。

2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3 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3.1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是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其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05年英国能源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8年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以往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计划之上,明确地规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排放目标,其核心条款就是2009年4月实施的碳预算体系,该预算中确定,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2050年英国碳排放至少要减少80%。同年7月,英国政府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以及3个配套的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此外,英国还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英国政府在2010年3月18日了在碳预算体制下的首份碳排放报告,报告称英国2008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相当于6亿吨二氧化碳,碳预算目标正稳步实现。

3.2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通过资金支持、法律支持和出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早在2005年8月8日,美国布什政府就颁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11个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了“绿色能源”法案,以确保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绿色就业和劳动者转型,并出口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政策法案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使得美国新能源产量与现在的能源产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2012年起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年将减排83%;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来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等,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

3.3 日本

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从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据了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同年,日本出台了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的“新产业创造战略”,降低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定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蓝图”,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将日本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 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争取到2020年使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实用化。

3.4 中国

自2007年中国首次明确要发展低碳经济以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截止2010年9月底,共批准268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2010年减排量近5亿吨CO2当量,其中有953个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0%。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国家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清单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达2100亿。201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1500万~1700万千瓦之间,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约55%,跃居世界第一。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

篇6

2低碳经济下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必由之路——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面向环境的制造,当然作为能源消耗的的机械电子方面也要承担对环境大保护角色,也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绿色制造是一项综合考虑环境和资源利用率的制造模式,目的是保证产品的性能和和用途的前提下加强环境的保护,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和有害产品的增加,节约能源与资源,实现机械电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要求产品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包装再到报废处理等环节,要对生态的损害降至最低,同时也要实现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使企业能够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传统的制造过程是从生产到流通,再从消费到废弃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直线型模式。绿色制造是封闭式的循环过程,产品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的生命终点这一过程,要实现产品在生命周期间对环境最小的负影响。

3实现机械电子行业最大化的低碳效果

3.1科技创新是机械电子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机械电子行业尤其要考虑低碳的效果。传统的机械电子行业创新体系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应改变职能,激励企业科技创新。但是很多机械电子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的比重较小,导致企业的技术储备不足,缺乏科技软实力,技术发展成为机械电子行业实现低碳的一大障碍,因此要在机械电子行业实现低碳模式,要做到以下两点:(1)加大科研投入。资金是基础,科技是后盾,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非常迅速。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这就对企业在资金分配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机械电子企业要在市场调研和财务分析基础之上,将资金投入科学研究上,这样有利于企业实现低碳模式,对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2)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机械电子产品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将低碳意识灌输到每个员工心灵深处。只有这样才能将低碳经济更好的推进。

篇7

一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生产要素。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其他行业更大,更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所提供的社会财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已经超过10%,甚至高达20%以上,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业所具有的价值大、需要刚性、附加值高,并能随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升值的趋势特点,使房地产业有极强的投资吸引力.从统计资料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吸引的外国投资额中,房地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25%左右,通过房地产业带动吸收投资的项目占到40%,而房地产业作为高附加值产业,利用土地开发,房屋建设,既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积累,又能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⑴以供给决定需求,城市化规划脱离市场化进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让城镇土地使用权,其地块的选址、规模、范围和时机的选择,应该是南市场的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政府的供给决定的.但是,现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把厂房、住宅、交通、商业区、环卫等预先规划实施好,然后以优惠条件吸引投资者、居民户来投宿,美其名日“筑巢引凤”这种做法虽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这说明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盲目“筑巢引风”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实际上这是产品经济“以产定销”的翻版.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做法是只能按照需求决定供给的原则,进行规划协调才能使房地产市场的供需运行保持一种良性状态.

⑵片面追求高层次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脱离市场化导向。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平均利润规律作用的结果,市场导向既有盲目的一面,又有合理的一面.政府的理性思考是尊重其合理性,调整其盲目性.在地产市场中政府利用批租权实现其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城市集聚经济的功能.现在的问题或者是不顾投资者的经营方向,下命令定指标,谁出高价就批租给谁;或者不尊重投资者的市场取向,强行改变投资方向,片面追求高技术、高消费的高层次产业.

⑶地产市场不成熟,导致盲目的高地价和低地价。土地本身不是商品,在市场经济中它的价格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所决定,而是地租的资本化,也就是由对土地的投资收益率决定,并且受供求关系影响.现在可供计算地价的方法有“收益还原法”、“成本法”、“比较法”和“剩余法”等等,但可靠地运用这些方法的先决条件是地产市场已经成熟,有已经积累的市场统计数据作参数.可是,我国地产市场的“买方市场”还并未真正形成,确定土地的批租价格很大程度上靠“拍脑袋”。有两个问题显得很突出:一是盲目的高价行为.表面看来,地价高的国家总是收益大,其实不然.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地价过高会使房地产业投资或成本上涨,商品房价格上涨又会限制生产和消费,这反过来会导致经济萎缩和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因此,盲目性的高地价对经济增长并不利,是一种非理.二是行政和政策上的需要,竞相压低土地价格.这带来了土地投资的盲目性,实物地租的无谓流失,这种行为暴露的是现行政治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⑷房地产经济泡洙与地产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是由于虚拟需求的过度膨胀造成的价格水平相对于理论价格的非平稳性上涨,泡沫可分为安全区、警戒区、危险区、严重危险区四个阶段.安全区的泡沫通常有积极作用,而危险区与严重危险区的泡沫则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地产泡沫的破裂还产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房地产过热,必然形成泡沫,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升很容易产生虚假需求信息,影响开发者和消费者的预期,而且虚假需求造成的过度供给,又会形成新的房产积压,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大而长期的负面影响.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影响着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的稳定发展,而且当前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包括单项业务、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包括整个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风险.

三未来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走向

⑴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入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观光,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比如公园、旅游景点、综合性大学、大型集市、金融市场等。

⑵强化政府经济职能,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综合当前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及房市表现,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目前还处于繁荣期,整个房市还处在有利的上升阶段,但从市场表现看,房市则处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调整期.在未来的几年里,市场理性将逐渐回归.毕竟房地产开发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参与者城市运营商很多,而房地产消费属于长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市民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和楼市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楼市就不会倒掉.近期,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了对房地产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入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信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地价将趋于合理水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对GDP增长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同时又依赖于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取决于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借助规划、计划、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宏观调控手段,适当调整地产价格,使之趋于一个合理的水平,引导和保持房地产市场繁荣稳定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一个土地与金融两种要素紧密结合的特殊产业,土地是一种极度缺乏供给弹性的要素,而金融资源则是理论上可以无限供给且极具流动性的要素.一旦房地产业深入投机要素,将会在短期内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地产市场资金链突然中断,泡沫经济将会立刻崩溃,自然将会给关联产业及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致命破坏。

篇8

在潍坊实施“三区”战略发展过程中,适值2008—2009年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绿色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已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潍坊实施“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一)区位优势潍坊在“三区”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首先交通十分便利,潍坊素有“胶东咽喉”之称,是连接胶东半岛与内陆腹地的主枢纽,地处半岛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济青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其次具有明显的空间优势,潍坊北部沿海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该区域拥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滨海平原、447平方公里的滩涂和1999平方公里的浅海,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从2004年开始,潍坊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滨海新城,努力将其打造成潍坊的城市次中心。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紧锣密鼓,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赋予了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叠加的优越条件。

(二)资源优势潍坊市海岸线长140公里,滩涂面积667平方公里,浅海海域近2000平方公里,境内资源十分丰富。2009年4月14日在北京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城市综合区位资源优势度竞争力中,潍坊居第二位。在土地资源方面,潍坊市积极推进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积极为滩涂开发、北部“六纵两横”(“六纵”指利用潍坊区域内的潍河、堤河、虞河、白浪河、丹河、弥河六条河流,实行层层拦截蓄水,建成六条河道水库。“两横”:指新修两条东西向人工河,将六河串联)水网和生态林场、林带等建设项目提出用地指导意见,确保各项建设因地制宜,发挥更大效益。力争到2013年,全市完成改造村庄600个左右,腾出存量集体建设用地5万亩以上,增加的建设用地流量指标,优先用于“三区”建设。在矿产资源方面,潍坊境内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矿姜黑土和盐土5大土类,目前已发现金、银、铁、煤、石油、蓝宝石、重晶石、沸石、膨润土、花岗岩等矿产种类58种,已探明储量的36种,开采利用的42种,有12种矿产储量居山东省首位。同时潍坊市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开展新一轮地质找矿活动,为“三区”建设提供后备资源保障。突出地热、重晶石、铁矿等重点,积极申报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寻找更多的紧缺资源储备。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矿产企业优化重组。完善矿业权市场配置机制,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为低碳经济发展储备了更多的矿产资源。在太阳能资源方面,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根据《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我国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潍坊属于资源Ⅲ类地区。潍坊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30.9h,其中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722.1小时,夏季为672.4小时,秋季为616.6小时,冬季为519.8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5000MJ/m2(见表1)。据此潍坊市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特别是在建筑、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等领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从而节约煤炭等传统资源。如目前潍坊市已出台低碳示范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将在低碳社区推行“6+X”体系,即强制选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墙体保温材料及节能门窗、供热分户计量装置、节能照明产品、地源热泵和绿地系统6个必选项目。另外,要具有应用沼气、雨水收集、中水利用、LED照明、新型墙体维护结构、光伏发电、智能新风系统、垃圾无害化处理等自选项目中的内容。在浅层地热能方面,潍坊市区有760.8平方公里地质体适宜采用土壤源热泵,占城区总面积的34%。潍坊市地下水温度为16℃~16.5℃,全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面积196.846平方公里,占规划用地面积245.24平方公里的80.3%,市区地下水热泵适宜区热储量为17.136×1013kJ,相当于585万吨标准煤的总发热量。潍坊市的海岸线长140公里,位于滨海开发区,水温较适合应用海水源热泵系统。因此浅层地热能资源较为丰富,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

(三)产业基础雄厚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潍坊市已具备一些前期条件。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初步形成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并在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临港物流、现代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滨海旅游等特色高端产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了现代蓝色产业体系的雏形。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潍坊市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实现了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通过实施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百项技术研发项目,加快了传统产业的高新化、信息化改造,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依托“三区”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对天然卤水、膨润土、萤石、重晶石、石灰石等矿种进行精深加工,由出售原矿和初级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变。在盐、溴行业精深加工,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化工基地”。由此潍坊市产业正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累积高端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如潍坊市高新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形成了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产业”,电声器件、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三大亮点”,建设完善了光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电声器件、潍柴动力、台湾工业、歌尔LED、新材料产业“园区”,并积极创建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光伏、电声器件、新型动力“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而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正是低碳经济范畴,由此潍坊市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低碳经济产业链。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近年来潍坊市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四大领域的新能源。在太阳能发展方面,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光伏产业领域,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能耗低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风能方面,利用潍坊市北部沿海丰富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风机变频等产品,加快推进风电设备制造本地化,做大做强风电设备制造业。通过新能源的发展,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全面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山东半岛新能源基地。在技术领域,近年来潍坊市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全市70%以上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3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潍坊将继续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潍坊市设立的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等支持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生态经济呈现规模优势近年来,潍坊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别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市生态经济已呈现规模效应。首先,城市建设中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主题。潍坊市在市区建设工程中充分注重修复生态,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区,对“EOD模式”(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进行的先行探索和建设已取得明显效果。在北部沿海地区,根据规划对有关水网和生态林场、林带等进行绿网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的修复和保护,努力遏制海域环境生态恶化的趋势,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近岸湿地生态系统,不断优化海洋生态。其次,在资源利用上,潍坊市按照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发展理念,做到了有序开发,节约利用。对浅海、岸线、滩涂、海洋空间、淡水、地下卤水等各种资源,由分散粗放利用转向集中集约利用,实行集中连片、科学开发,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截止到2010年11月,潍坊市对北部卤水企业进行了整合,由原先的169家压减到105家。再次,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坚实基础。潍坊市的循环经济在企业、园区(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潍坊北部沿海的卤水企业,积极借鉴山东海化集团“一水五用”的经验做法,推行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盐、溴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由单纯销售原盐、溴素向化工和医药等领域的附加产品延伸。通过循环经济让那些原本被“抛弃”的资源在产业链中重新回归。潍坊的盐化工循环经济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完全成为一种区域性循环。这种区域循环实际上已是低碳经济的产业模式了。

二、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虽然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多种有利因素,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自然条件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西部,背陆面海,地势总体特征是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丘陵,北部沿海为滨海平原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点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潍坊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并且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从时间分布看,水资源量年际波动较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6倍。年内降水多集中在汛期,占全年降水的70%~80%,而且汛期来水又往往集中在几场洪水过程中,洪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且汛期局部地区洪水成灾。从地域分布看,水资源南多北少,差异明显。南部山丘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北部沿海地区相对贫乏,属绝对贫水区。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不可预见的突发性水旱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资源禀赋呈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趋势。目前潍坊探明的煤炭储量、石油保有储量、天然气保有储量较山东省都较少,能源资源极度匮乏。潍坊的水利资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2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处于极度缺水状态,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特别是潍坊北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严重,按照潍坊市规划的蓝色经济区发展目标,到2015年北部沿海地区水资源缺口预计达3亿立方米左右。油、气等能源资源几乎全部依赖外地调入。如95%以上的煤炭需要市外采购,80%的电力需要网供,动力机械、纺织服装、造纸包装等支柱产业60%以上的原料依赖市外采购或进口。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能源的消费量和土地占用量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篇9

1引言

以上研究对于探索地质科技对经济的微观作用机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仍有其特殊性。研究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一方面是研究地质科技进步对地质工作效率和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地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循环作用机制。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涉及的地质工作效率、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而厘清两者的作用关系,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地质科技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

2地质科技、地质工作效率和

纵观整个地质行业的发展,凡是重要的发展转折点都离不开地质科技的突破。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影响分三个方面。

首先是由于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地质工作者提高了对资源、能源以及地质环境的探测或评估效率,进而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其次,地质科技能有效地促进新工具的发明和对已有工具的改善,而工具的改善也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与第一点不同,改善工具所带来的效益大小还取决于原生产规模的大小。而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则决定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基数也较大,所以,新生产工具的投放将由于其惠及面大的缘故而有助益于整个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比如,李超岭等发明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加快了野外区调资料的整理和处理,为全国地质调查工作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学习新的地质科技知识也将有助于地质工作效率的提高。地质科技一方面要依靠地质科技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武装地质工作者大脑的方式发挥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著作中认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形成于人体中的,通过生产劳动交换其价值的智力、技能和体力的总和,因此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商品,应该属于无形资产。根据该定义可知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和学习掌握一定的地质科技知识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劳动中通过不断地发挥该资本的作用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地质科技、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笔者认为四个环节直接决定着地质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讨论如下:

3.1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提高对能

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像矿业、石油等能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最初的矿产开发到后来的有色金属冶金化工,从原油、天然气等的开采到后来的成品油的生产都离不开地质产品,而地质产品质量的提高无疑将大大提高这一链条各个环节的效率,加速整个地质产业链的生产循环。例如,其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具体表现为缩短勘探周期,减少开发污染,矿产品深加工等。对矿业企业而言,主要表现为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综合竞争实力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为企业转型争取时间。

3.2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各种地质科技产品对经济建设的促进表现为:城市规划建设,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工程环境调查、重大工程建设,交通运输路线的选址、建设及稳定性检测等。更具体地说,影响着城市区位开发的调查、交通路线的选址调查、工程环境调查等。

首先,对城市规划建设比较突出的贡献在于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地下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地面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环境变异、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事故;有助于实施高质量的隧道工程、沉井工程、基坑工程与减少工程后问题;还有利于地下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和施工。

其次,随着都市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地面工程建设项目不断上马,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地质环境条件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搞好地质环境的调查,杜绝不良地质条件带来的隐患已经成为地面工程建设必备的环节。而高质量的地质研究报告(即科研所生产的地质科技产品)将有助于地质环境检测和评价及开展建设前的可行性分析。

再者,地质科技产品在增加就业方面表现为良好而精准的地质报告能吸引更多投资项目。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而吸引的外资企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和为地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和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3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相关

篇10

1.1构建目的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低碳经济园区已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5]。东莞作为珠三角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标本之一,应该根据需求打造低碳经济试验园区,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碳排放量,带动整个珠三角地区低碳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作出贡献。

1.2构建原则

建设低碳经济试验园区,应该遵循环境优先、资源共享、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绿色交通等5项基本原则。1)环境优先原则。在东莞低碳经济试验园建设、招商、企业生产等一系列工作中,必须要严格遵守环境优先的原则,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社会的最大产出。2)资源共享原则。有针对性地建设该产业群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达到各企业资源共享的效果。3)循环经济原则。利用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达到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4)清洁生产原则。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减少碳排放或实现碳零排放的目标,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化。5)绿色交通原则。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因出行而产生的碳排放。

1.3低碳经济试验园区的定位

低碳经济试验园区,是建立在减少碳排放基础上,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并且通过各单位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得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社区[6]。主要从经济、环境、资源、社会4个方面体现其核心发展思路。1)经济方面。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形成几条主要的低碳产业链,摆脱过去只低碳不经济的尴尬局面,实现低碳与经济共同发展。2)环境方面。结合东莞生态园的实际情况,保护生态湿地,并且利用生态湿地建立湿地公园,发展旅游业。3)资源利用方面。建立污水处理中心,将生产、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制定完善的节水、节能、废物利用的方案、措施,使整个园区的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有效利用。4)社会发展方面。在管理模式、政策环境等方面大胆尝试,营造优越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创业创新环境;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1.4低碳经济试验园区的总体布局

根据东莞生态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完成“一中心二基地四公园”的总体布局(图1)。

1.4.1一个中心

中心区汇集了园区的低碳经济研究所、碳审计机构、低碳建筑、园区管理中心、现代服务业和综合功能区(图2),周围有2个湿地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居住。1)成立低碳经济研究所。在园区建设时,吸纳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专家,建立低碳经济研究所,对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进而为整个园区低碳产业以及各项低碳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低碳经济研究所致力于引进一流的人才,重点开展低碳能源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与集成、新能源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研究。2)建设低碳建筑。在试验园区内,所有建筑在建设时都可以融入低碳经济的理念。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形式及总体布局[7]。3)建立碳审计机构。对企业或产品进行碳盘查,也称“碳审计”,是低碳化考量的第一步。碳审计是指在定义的空间和时间边界内进行碳足迹计算的过程,其结果可以是只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源和信息的碳排放清单,也可以是一份完整的碳盘查报告用以公开碳排放数据[8]。碳审计可以使“低碳”行动获得数据支持。目前,国内能提供碳审计的机构并不多,更多的还是依赖国际力量。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审计的需求不断扩大,谁先开展此项业务,获得较多的经验,谁将在未来的低碳社会中享受巨大的利益。对于东莞来说,建立碳审计机构,不但能让企业更加清楚自身的碳排放量,而且也可以让政府对高碳排放量的企业加大管理力度。4)完善园区管理。园区管理中心负责园区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制定园区各项具体的政策与管理制度,负责园区建设项目的策划、包装、申报、融资和管理,负责园区内各项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的监控,为园区各类企业和机构提供服务。此外,园区管理中心必须要实行低碳管理,在园区低碳发展方面起到带头作用。5)打造低碳现代服务业。2010年东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46.4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9%,占GDP的48.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莞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东莞的主导产业。此外,现代服务业的能源利用强度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少,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也是东莞市产业低碳化的重要举措。所以,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重点培育对低碳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服务业,包括低碳技术服务业、环保服务业、碳交易和碳金融业等。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低碳经济试验园区内设置废物利用中心,对园区内的一切废物进行资源循环利用,使园区在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也能进行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真正从各方面达到低碳发展的目标。如图3所示,废物利用中心包括污水处理厂、能源利用研究中心以及废物回收处理站。

1.4.2两个基地

“两个基地”是指太阳能产业基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它们就像园区的一对翅膀在中心区的两边。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是整个园区的灵魂所在,我们要大力引进相关项目,并且在引进、培育产业的时候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低碳原则,要进行研究和论证,确保产业的低碳化,符合园区的发展方向。同时要突出产业招商,推动大批低碳企业和项目迅速汇聚东莞。1)太阳能产业基地。东莞已有数家生产太阳能光热和光伏产品的高新科技企业,如五星太阳能公司、南玻集团和信义玻璃集团,已完成了一批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例如在广场、学校、宾馆、宿舍等推广使用室外太阳能照明和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9]。以热水器为主的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的产能超过100万m2,产品90%内销,10%出口;光伏产品(主要为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达100MW,产品90%出口,10%内销,总产值在5亿元以上。在东莞低碳经济试验园区建立太阳能产业基地,培育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图4)。同时,发展其上下游产业,使太阳能产业能够在园区内稳定发展,成为东莞低碳产业发展的先导。2)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007年上半年监测数据显示:东莞的臭氧超标最为严重,位居16个监控站之首[10]。汽车数量的激增,是东莞臭氧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发展新能源低碳汽车产业显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比亚迪公司已推出了全球第一辆双模电动车,将纯电动、油电混合完美整合,制造出低碳的新能源汽车。在高油价时代,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不但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够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低碳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引进高产值低碳产业,摆脱只“低碳”不“经济”的尴尬局面。

1.4.3四个湿地公园

四个湿地公园,即东部湿地公园、北部湿地公园、三角洲湿地公园和月塘湖公园[11],分布在整个低碳试验园区。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园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根据低碳经济试验园区的实际区位情况,建设湿地公园,开发一条贯穿整个低碳试验园的旅游路线,让园区的游客在观赏湿地公园特色景观的同时,也了解整个低碳试验园区的情况,提高低碳意识。

2保障措施

为确保落实本设计方案,实现发展目标,针对当前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以下保障措施:1)按照低碳标准,制定园区准入制度。园区内的项目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评审,符合要求后才能进入园区。特别是进入园区的低碳产业,要始终坚持高标准、高门槛招商,坚持低能耗、低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引入标准,初步建成符合低碳经济模式的现代产业体系。2)给予优惠政策,引进低碳企业。给予低碳企业优惠政策,比如给刚入园的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给企业低碳新技术研发资金,吸引低碳企业进入园区。3)吸纳人才,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坚持把吸纳人才作为低碳试验园发展的根本,建设低碳经济研究专家队伍,使低碳经济试验园的所有技术得到理论支撑。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共享机制。基础设施是园区发展的首要条件,所以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建立共享机制,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5)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园区管理。健全园区的管理制度,完善各项目的管理流程,进一步加强管理培训,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