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7 15:56: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

篇1

2、张开眼睛看人和张开眼睛看世界。艺术的首要任务是描写人和人存在的世界,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肖像画和风景画。

3、宗教题材的世俗化倾向,但艺术家常常是照着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刻画圣母、圣婴和其他宗教传说中的人物。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带有欢乐和愉快的情绪。

篇2

[中图分类号]TS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9-0123-02

1 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变革时期,最早发源于14世纪末的意大利,其原意为“重新发现古代”。但是它却绝非单纯的复古,实质上是通过学习古典的途径创造新的文化和新的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为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肯定人性和道德,要求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体现在欧洲文艺复兴家具上的文化艺术则强调实用与美观相结合,以人为本,追求舒适和安乐,赋予家具更多的理性和人情味,形成了实用、和谐、精致、平衡、华美的风格特征。

欧洲文艺复兴家具在古代希腊古罗马家具的古典文化基础上,吸收了东方中国家具文化,并结合各国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不同的民族特性,形成了各个国家各自不同的文艺复兴家具文化艺术的风格特征。如严谨、华丽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稳重、挺拔的德国文艺复兴式;简洁、单纯的西班牙文艺复兴式和刚劲、质朴的英国文艺复兴式,这些特点又都融于欧洲文艺复兴文化艺术总的风格特征之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根据装饰内容和材料的不同还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的装饰图案多是生活场景和古典神话,雕刻为浅浮雕,材料大多用胡桃木,注重结构需要和材料特性,使形式设计得到更多的自由性和正确性;中期装饰图案为人体美或兽爪脚,雕刻为深浮雕和圆雕两种,完全以模仿古罗马石质制品的形式为主,阻碍了家具的正常发展;晚期的装饰图案为蔓藤花环和彩绘人物,雕刻为灰泥模塑细工装饰,材料为胡桃木,晚期哥特式窗格装饰与文艺复兴的形式结合,形成了一种综合风味,同时灰泥模塑细工装饰产生高雅优美的效果。

2 巴洛克风格的家具

巴洛克文化艺术是16世纪末开始于意大利,17世纪和18世纪初遍布欧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艺术潮流。巴洛克艺术风格是在文艺复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却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静止、挺拔、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追求浮夸、奇异和怪诞,把建筑、家具、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风格的最大特点是以浪漫主义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基础,在造型意识上与古典主义大相径庭。它创造于意大利,影响遍布整个欧洲大陆。巴洛克风格家具的最大特点是舍弃了文艺复兴时期复杂的装饰,将富于表现力的细部相对集中,简化不必要的部分而着重于整体结构塑造。由于这些改变,使坐椅已不再采用圆形旋木与方木相间的椅腿,代之以整体的回栏状椅腿、椅坐、扶手和椅背,并采用织物或皮革包衬来替代原来的装饰。这种改革不仅使家具造型在视觉上产生更为华贵而统一的效果,同时在功能上也更具舒适感。

历代建筑文化艺术都是家具文化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巴洛克建筑艺术上的一些特征如动感曲线、涡卷装饰、圆柱、壁柱、三角楣、人柱像、圆拱等都十分广泛地应用于家具中。尤其是家居设计往往由建筑师为适应建筑和室内的装饰而设计制作的,家具在构成要素上多考虑适用的需要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采用建筑形式来创造具有统一整体的家居效果。因此,使家具更多地表现出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特点,并且也深深地影响着以后欧洲各时期的家具文化艺术。从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巴洛克家具文化艺术开始,欧洲已经形成了以法国为中心的家具文化艺术发展运动,但是各国又有其独自的特点:意大利巴洛克家具华丽;荷兰巴洛克家具典雅;法国巴洛克家具豪华;德国巴洛克家具端庄;英国巴洛克家具精细;西班牙巴洛克家具单纯。

欧洲巴洛克家具文化艺术总的趋势是打破古典主义严肃、端正的静止状态,形成浪漫的曲直相间、曲线多变的生动形象,并集雕刻、拼贴、镶嵌、旋木等多种技法为一体,雅致优美重于舒适,追求豪华、宏伟、奔放、庄严和浪漫的艺术效果。巴洛克风格家具的艺术性、观赏性是无可比拟的,除了本身强烈的欧洲宫廷华贵气势,也会使整个室内空间更加具有艺术氛围,把每一件家具的抒彩表达得十分强烈,强烈的舒适感与细腻温馨的色调处理,把热情浪漫的艺术效果表达得十分成功。

3 洛可可风格的家具

法国是一个艺术至上的民族,艺术在生活中的延伸也更加细致和到位,我们可以从法国家具的细节读到它的历史。18世纪的法国处在浪漫主义时期,当时法国宫殿中滋长了一种洛可可风气,主要表现在绘画、建筑、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艺术上,由法国路易十五宫廷形成而流行开来,相继波及英国、意大利、荷兰、德国、俄国、美国等国家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法国洛可可家具柔软优美;英国洛可可家具轻巧典雅;意大利洛可可家具精致柔丽;德国洛可可家具精巧华丽;荷兰洛可可家具严谨端庄;俄国洛可可家具精密鲜明;美国洛可可家具简洁单纯。

洛可可艺术的特征是以其华丽纤细的曲线著称,相对于庄严、宏伟的巴洛克艺术而言,洛可可艺术则打破了艺术上的对称、均衡、朴实的规律,具有秀丽、柔婉、活泼的女人气质。

在造型手法上,洛可可家具流动自如的曲线和曲面的应用,是巴洛克艺术曲线造型的升华,从而在18世纪中期成为了一种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的家具艺术形式。

其坐椅的风格特点是:轻巧、舒适和线条协调。椅腿间的横档没有了,椅腿呈S形,造型醒目,扶手不再和椅腿呈直角,而是稍往后缩,常呈喇叭口状,这是为了适应当时流行的带群环的长裙。装饰题材有:小花、粽叶、贝壳、卷边牌匾和叶涡旋饰。

洛可可家具的最大成就是在巴洛克家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优美的艺术造型与功能的舒适效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美的工艺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具的形式和室内陈设、室内墙壁的装饰完全一致,形成一个完整的室内设计的新概念。通常以优美的曲线框架,配以织锦缎,并用珍木贴片、表面镀金装饰,使得这时期的家具,不仅在视觉上形成极端华贵的整体感觉,而且在实用和装饰效果的配合上也达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

18世纪,英国的家具设计大师奇朋代尔(1718―1779年)将中国的塔、苏州园林技术等东方元素与西方家具制作技艺相融合。奇朋代尔在家具史上就是洛可可家具的同义词,他是洛可可风格的缔造者。以复杂的波浪曲线模仿贝壳和岩石的外形,并配以纤巧的雕饰,以追求运动中的纤巧和华丽,给人以流畅的动感。

4 结 论

总的来说,这三个时期的家具是欧洲古典家具的典型代表,在古希腊古罗马家具和现代家具之间承前启后,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其造型手法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了当时欧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经济水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传承了古代希腊古罗马时期家具的造型,同时也受到了我国明式家具的影响,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象征价值和历史价值,已经成为了世界家具历史上的经典,以致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三种风格的家具依然很受欢迎。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05-01

一、德国文艺复兴的产生

在欧洲建筑史上,文艺复兴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于15世纪产生的另一种建筑风格。自意大利兴起,这种建筑风格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欧洲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艺复兴建筑。

15世纪下半叶,德国产生了文艺复兴的思潮,“一些大学开始流行文艺复兴的“新学问”。西塞罗(Cicero)、维吉尔(Vergilius)、霍勒斯(Horace)、李维(Levi)和特伦斯(Terence)等古典学者,或受邀到大学讲座或作为家庭教师,广受学生的追捧。他们选取日常生活的题材来改编以往的古典作家的作品。”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略有不同,德国早期的人文主义学者多数是语言学家和哲学思想家而非文学家;文艺复兴的主要活动中心在大学而非宫廷;其主题是对宗教、道德、哲学等敏感问题的探讨而非复兴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德国文艺复兴的建筑装饰风格

“发源于12世纪的法国,兴盛于中世纪中后期,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带尖状。这种高超的建筑艺术被广泛的运用于教堂建筑,表现了神秘、哀婉和崇高的感情。”哥特式强调神学至高无上的统治力,而之后出现的文艺复兴风格则更倾向于人性。在哥特式建筑中,设计者往往采用尖的形态,如尖塔、尖、尖拱,都表达了痛楚和不和谐的宗教意义,给人一种摆脱凡尘一切重负的感觉;而文艺复兴惯用的形态――罗马柱,则更加象征着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这种尖与圆之间的强烈对比被设计者巧妙的运用到了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

德国最初的文艺复兴建筑始于16世纪下半叶,设计师们最初在原有哥特式建筑的基础上增添具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构件与装饰,如古典柱式、山墙、雕像等。具体代表建筑有海得堡宫和海尔布隆市政厅。17世纪始,德国陆续受到意大利北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吸取了其开朗、宏伟的风格,并将民族特色融入其中。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可以说文艺复兴视是对哥特式的继承和批判。中世纪的德国虽已趋向繁荣,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分裂,经济与政治中心始终不能建立,使得其文艺复兴略为迟滞,一些建筑或有哥特式晚期的风格,又带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印记。

德国的文艺复兴建筑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由于处在欧洲中心,德国西边的文艺复兴思潮受到法国的影响,南部受到意大利的影响。而北部则因其气候寒冷,多采用高坡屋顶和大窗户的设计。另外,由于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导致了建筑装饰风格上呈现的各自不用点。北部地区大多选用转料作为建筑材料,其他地区还采用石材和木材。同样是文艺复兴建筑,因生活环境及时代心理多种因素的不同,自然呈现为各具特色的清晰表现。如果南方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以追求和谐性为美的标准,那么位于北方潮湿德国则突出表现一种强烈有力的充满奇异思想的真实性。在建筑物的装饰方面,所呈现出则是一种荒诞的艺术特点。

三、德国文艺复兴的多样性

德国的文艺复兴建筑在其它国家也有所影响。比如我国青岛火车站候车大楼屋顶双坡陡峭、尖塔高耸,钟楼的基座、窗框、门框及山墙和塔顶的装饰线均用花岗岩砌成,都体现了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德国的文艺复兴建筑装饰风格整体来说其实是一个杂糅的状态,巴洛克、文艺复兴、哥特式风格混合在其中,大部分文艺复兴的装饰都建立的富丽堂皇,点缀着栩栩如生的雕像和色彩缤纷的绘画。工匠个人风格的不同、资本家的利益驱使与对科学的追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发展。

四、典型的建筑案例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由哥特式、巴洛克和文艺复兴等风格混合而成的,这种混合式的风格大部分都用在了世俗建筑上。例如海德堡城堡,兴建于13世纪,坐落在国王宝座山顶,庭院四周不规则的分布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房屋群和看守塔。从其建筑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部的爱奥尼式和柯林斯式的壁柱和半柱式,具有典型的威尼斯文艺复兴风格;在后面的建筑中,格子窗在底层群集,与之前的威尼斯文艺复兴风格又大为不同。

篇4

游戏机制:拍卖、行动点分配

一直以来谈到工人放置游戏,人们总会想起《凯吕斯》;一谈到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人们总会想起《佛罗伦萨王子》;如果把这两款经典游戏融合在一起是什么效果呢,答案就是本次向大家介绍由文艺复习发祥地意大利的本土厂商和设计师带来的《佛罗伦萨》(Florenza)。在这款游戏中,玩家既可以体验到到凯吕斯爆脑的机制,又可以感受到相对《佛罗伦萨王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文艺复兴氛围。

深藏水下的艺术珍珠

《佛罗伦萨》是一家意大利小出版商Placentia Games的处女作。受制于价格高、发行量小,它成为了一颗长期被人忽视的珍珠。这点从该游戏在BGG上高达7.62分的均分却只有八百余名的排位即可看出来。但在实际接触过之后,你就能感受到它的璀璨光芒,同时也开启一段文艺复兴的体验历程。

地地道道的工人放置

游戏中,玩家扮演佛罗伦萨的几大家族,通过邀请艺术家完成艺术品,讨好教会等手段来获得更高的声望。总体机制很大程度使用了《凯吕斯》的工人放置模式,尤其是先完成工人放置再按建筑物顺序结算的模式绝对让喜爱精算和短期规划的玩家大呼爆脑。同时本作也有不小的创新和特色:

第一是刷分建筑(本作中表现为艺术品)数量大大增加,并且和功能建筑物分开进行结算,使得计算和竞争压力有所降低。

第二是加入艺术家和骰子。本作互动性并未因为得分选择更多而降低,玩家间竞争主要体现在抢夺艺术家上。艺术家的水平可以很大程度左右完成艺术品的最终得分,而请不到艺术家则根本无法完成艺术品。艺术家加分以骰子进行结算,虽然增加了一些随机性,但也很大程度模拟了艺术品因灵感而异的特点。

篇5

文艺复兴是指欧洲(主要是意大利)从十四至十六世纪的一场文化和思想变革,这段时期提倡古典文化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并且使西方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统治的束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上都得到了解放,摒弃一切只为宗教服务的观念。意大利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而成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艺术中心,其建筑创作在文艺复兴种种思潮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艺复兴文艺的世俗化和对古典文化的继承都标志着这一时代的欧洲文化达到了希腊时代以后的第二高峰,凸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建筑被作为视觉艺术来研究和欣赏的主要原因, 也许就像是现代心理学家所说A, 房子就像是母亲的怀抱, 人类最初发明它不光是为了遮风避雨, 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的潜意识里还保存着未离开母体时的记忆, 因此建造房子可能是想留住安全感。然而人们并不满足于只住在徒有四壁的简单的房屋里, 随着财富的增长、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人们逐渐发展了建筑的功能和形式,建筑的样式仿佛是世代相传的,几千年过去了,还是保留一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也许是因为建筑必须符合设计者和居住者的审美趣味和实际需求,需要综合考虑很多的因素的原因。但是人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住宅的建造,对于建筑的外部环境也有着更多的要求,从最初的园林景观形成到随着时代变迁园林风格的逐渐演变,这样看来建筑与景观艺术亦是相互关联的。

文艺复兴时期是意大利建筑最辉煌的时期,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奢华,艺术家们普遍追求一种宏伟的建筑艺术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显示出了它的雍容华贵、高贵典雅。文艺复兴之前的意大利, 其建筑主要是为宗教服务,其特色为彰显宗教威严的“高”、“尖”。文艺复兴以后,建筑的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即由寺院转变为宫室。这一时期的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逐渐取代了在欧洲盛行多时的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中的主题,同时追求稳定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构图的特点是推崇基本的几何体,如方形、三角形、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进而由这些形体倍数关系的增减变化创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罗马的建筑母题、高低拱券、壁柱、窗户、穹顶、塔楼等等,并在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建筑物底层多采用粗凿的石料,故意留下粗糙的砍凿痕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突破了风格主义的常规,创造出一种新颖而生动的活力。由于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普遍接受以人体作为“匀称”的完美典范的观念。 达・芬奇从数百个人体的分析中总结出最典型、最美好的比例和几何形状,以此来解释建筑的美。阿尔伯蒂等人也运用人体的比例来解释古典柱式。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家们看来,数的和谐与人体的比例在建筑中的最完善的体现便是古典柱式。随着唯物主义的发展, 维特鲁威著作的发现和出版,以及艺术家的亲自参加实际工程,使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著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期间阿尔伯蒂第一次把实用、经济、美观提到了理论的高度。这一切皆为艺术家参与建筑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艺复兴带来的新艺术观念的冲击是强大的,它对意大利艺术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对于景观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周围的环境,而是将人类和宇宙视为一个整体。文艺复兴园林结合了艺术、学术、健康和自然,这是它们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中世纪园林曾是女士和修道士的作品,种植药用的和有象征作用的特定植物。文艺复兴园林则成为艺术、学识和男性骄傲的作品,与建筑、风景和社会相结合。数学被认为是理解和表现的根本,是线性透视理论的基础。线性透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发现,被用来统一绘画和建造项目。自然被理解为以数学的方式安排的,好像上帝自己就是一个数学家。1482年欧几里德几何学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带给设计者对黄金分割的几何学理解。圆、方、比例和几何图案被使用在设计中,透视用来将建筑和园林连为整体。根据文艺复兴的初期、中期、末期,意大利台地园也可以相应的分为简洁、丰富、巴洛克三个阶段。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讲究形式美的法则,更表现了这一时代意大利人特有的精神、意识。

花园是为了体现人的尊严而构筑的,因此,形式是个问题。住宅的内部空间设计,不是以数学计算的方法,而是凭直觉与外部空间联系在一起的:或提高、或降低设计物的地坪。意大利朗特别墅建于1564年,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发展到鼎盛的时期。它继承了古罗马花园的特点,采用规则式布局而不突出轴线。园林分两部分:紧挨着主要建筑物的部分是花园,花园之外是林园。意大利境内多丘陵,花园别墅造在斜坡上,花园顺地形分成几层台地,在台地上按中轴线对称布置几何形的水池和用黄杨或柏树组成花纹图案的剪树植坛,很少用花。重视水的处理。借地形修渠道将山泉水引下,层层下跌,叮咚作响。或用管道引水到平台上,因水压形成喷泉。跌水和喷泉是花园里很活跃的景观。的林园是天然景色,树木茂密。别墅的主建筑物通常在较高或最高层的台地上,可以俯瞰全园景色和观赏四周的自然风光。意大利园林常被称为“台地园”。“这不是一个宏伟或者悲壮的地方,而是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朗特别墅是“想象力早就的一个完美事物。”它有一个完美,均衡的平面,有丰富的装饰。在许多人眼里,它是园林设计最好的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手法主义阶段的最佳典范。朗特别墅的建筑被作为园林中的装饰来处理,阐明了一个优秀的原则――将建筑从属于园林的布局。圆形和方形在平面中占据了主导:一个方形的平台被划分为更小的方形,还有圆形和半圆形的水池。水花坛的中心是一个喷泉。作为意大利文艺复时期兴意大利别墅的代表,郎特别墅开始将建筑与景观之间联系起来,并讲究整体的空间布局与秩序。

从前只关心内在世界的人们现在已经开始向外关注外部的物质世界,以寻求现实的利益。这是一种从象征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折。为了享有这种新的喜悦,住宅开始向外部空间延伸。在设计表达上更注重内外空间的联系,以利于观赏郊外风光,而不再仅仅是古典壁画中的场景。这已变成了设计内容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基本目的是去创造那些能满足人们对于持续、静谧与启迪的渴望以及对人的尊严和地位的认同。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它提倡古典文化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在这样的时期里,建筑与景观都遵循其时代背景下的形式规则,两者间相互关联,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的设计都遵循几何的原理,并且都具有复兴的古典主义。总之,建筑与景观艺术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景观的营造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存在少不了景观,在两者相结合的同时又要保持一致的布局与持续,并且同时还要兼具美观性、功能性。建筑一旦完成它就变成了环境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对于我们的影响既是摄人心魄的,又是潜移默化的。

参考文献

[1] 朱淳、张力,景观艺术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2] 王蔚,外国古代园林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6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91-03

引子: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在文人画中得到了概括和体现,明清时代的文人画已经进入鼎盛期。当时的西方世界正处在文艺复兴的文化巅峰时期。油画的出现完善并实现了西方绘画审美的形式成熟。通过对比中国明清文人画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主要是油画),兴许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世界的美术是同时发展的,在中国美术源远流长的同时,世界各地的美术都欣欣向荣。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西方美术。西方美术的发达是于西方经济的繁荣分不开的,而西方经济的繁荣,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萌芽。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正是这种经济基础的反映。那么,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的每个重要时期,中国处在哪个朝代,哪个阶段,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看看以下表格,从宏观上了解一下中西美术发展史的时代对比。

一、从西方视角看美术发展几个重要时期的中国

西方美术有三个高峰,首先是古希腊-罗马艺术,接着是文艺复兴艺术,最后是现代艺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中国美术形式以青铜器、玉器等雕塑为主,出现帛画,但不成熟。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国美术,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市民艺术的繁荣,一个是文人艺术的发展。现代艺术之后的中国美术,一直没有走出西方模式的怪圈。

这三个高峰中,前两个距离我们较为遥远,我们很难直观地认识。由于其中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较为成熟的阶段,因此我具体对比这一时期的中西美术。

二、具体比较

(一)具体分析-文艺复兴西方绘画与当时中国文人画比较(异)

A、绘画材料不同

西洋画主要分为素描、壁画、油画、版画等种类。每个不同的种类所用材料也不同。

1、素描材料主要有:木炭条、铅笔、钢笔、白纸等;

2、壁画分为三个阶段,三种壁画运用不同的材料:

干壁画:干壁画是壁画的一种类型,主要指在已经干透的壁面上用混合颜料绘制而成的壁画。一般是先要把墙面磨得很平,然后刷上一层石灰浆,干燥后再在上面作画。因为壁面是干的,一般画面不变形,相对比较简单。

湿壁画:湿壁画(Fresco)的原意是“新鲜”的意思,是一种十分耐久的壁饰绘画。制作时先在墙上涂一层粗灰泥,再涂上一层细灰泥,然后将大型的草图描上去,再涂第三层更细的灰泥,这就是壁画的表层。由于灰泥会干掉,因此涂的面积以一日的工作量为限。然后将溶于水或石灰水的颜料,画在湿的灰泥上,由于颜料干了以后会变淡,因此着色时要斟酌浓度。这种技法兴起于13世纪的意大利,而16世纪趋于圆熟,15世纪之前马萨乔的壁画便属于湿壁画,到了拉菲尔之前其技法已经完全成熟。

坦培拉:坦培拉是英语 Tempera 的音译,来源于古意大利语,意为“调和”“搅拌”,后泛指一切由水溶性、胶性颜料及结合剂组成的绘画,也常单用于鸡蛋等乳性胶结合剂组成的绘画。

3、油画名称的来源与其材料有关:

油画材料有:油性颜料、松节油、调色油、上光油、木制画框、亚麻布、底料、油画笔、刮刀等 (未考证16世纪具体工具形态,找现代图)

创始人:凡・埃克兄弟是指14世纪到15世纪尼德兰画家胡伯特・凡埃克(1370―1426年)和扬・凡埃克(1385/90―1441年)兄弟。1415年根特市长约多库斯・威德向胡伯特・凡埃克订制祭坛画,他画了10年,未完成就去逝了,后由弟弟扬・凡埃克继续完成,安置在根特圣贝文教堂。这是一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巨作,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和人文主义艺术的诞生,并奠定了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的基础。由于《根特祭坛画》是运用油调颜色绘制而成,因此凡埃克兄弟成为欧洲油画的创始人。

4、欧洲版画

欧洲版画起源大约在十四、五世纪初期。当时开始出现将图片印u在木版上的情形。这种现象的a生与中国造纸术西传并进而普及欧洲有密切的关S。其种类和材料与中国版画类似,在后面具体说明。

国画(广义)有几个种类,所用材料也不同。

1、壁画(敦煌胶彩画)

敦煌壁画也称胶彩画它是以胶为素材媒介,混合天然矿物的粉末,与水调和后绘制在岩壁上。日本研制后发展为胶彩画,称为日本画。

2、帛画

帛画,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3、宣纸水墨画

主要材料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以兽毛制成的笔。初用兔毛,后亦用羊、鼬、狼、鸡等动物毛。笔管以竹或其它质料制成。头圆而尖,用于传统的书写和图画。目前实物发现,最早的为 战国 时期。

它不同与油画的排笔,笔头成锥形,行笔时垂直于纸面。

墨的主要原料是烟料、胶以及中药等。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水。

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

4、中国版画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中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

明清两朝是中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B、选择题材不同

欧洲文艺复兴绘画选题有三方面:

1、基督教:

例如:提香的《伊赛克的祭献》取材于圣经《旧约》:人类遭大洪水灾难后,挪亚家族繁衍世界各地,其中有位叫亚伯兰的闪族人,被上帝看中,要他在人间代替上帝行道,令他改名为亚伯拉罕,99岁得一爱子名为伊赛克(一译以撒),视如掌上明珠。一天,上帝命他将爱子牺牲献于上帝,笃信上帝的亚伯拉罕毫不犹豫,带着爱子和祭具到摩利亚山顶行祭。亚伯拉罕按着爱子的头正欲行祭时,天使突然飞临挡住他的刀,告诉他这是上帝对他的忠诚考验。画家描绘的这一惊心动魄的情节。

乔托的《犹大之吻》是《圣经》故事之一, 拉菲尔的《西斯庭圣母》,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怀抱圣婴,脚踩祥云,徐徐而来。还有许多类似的名画,不胜枚举。

2、古希腊神话故事、

提香的《达那厄》、《维纳斯和阿东尼斯》等等都取自美丽浪漫的神话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绘画重故事性的特点。

3、世俗生活(重人物画)

文艺复兴之前的画家,很少表现世俗生活场景。漫长的中世纪绘画,都在宗教的笼罩下度过。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画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世俗,转向平民,转向身边的平凡之美。美术三杰笔下的圣家族,无一不是显露出世俗的神情,农民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了画家乐于表现的主题。许多肖像画家开始接受贵族的定单。最著名的有凡爱克兄弟和荷尔拜因。

中国文人画取材喜好梅、兰、竹、菊四君子、高山、渔隐 (山水、花鸟画为主)等。

梅,傲而不俗。兰,幽而不病。竹,轻而不佻。菊,丽而不娇。 高山、渔隐,则表明了文人心系天下却超凡脱俗的态度。

C、表现手法不同

欧洲文艺复兴绘画的表现手法有:

1、造型写实,采用浓烈色彩;

2、以面的塑造为主,强调立体感;

3、重视透视的研究,力求创造三维纵深的效果;

4、此时的色彩是跟着造型的立体要求走的,目的是再现实体,给人真实感。

中国文人画表现手法特点是:

1、重在意境,墨色淡雅。

2、以线的构成为主,营造平面的氛围和意境;

3、“散点透视”对透视的表现顺其自然,点到为止。更注重表现而不是再现。

4、墨分五色,概括,细腻。

D、形式美感不同

欧洲文艺复兴绘画之美重在场面大、色彩重、造型结实有力,给人以雄浑、宏伟、震撼、崇高的视觉冲击。

中国文人画之美在于取材纯、色彩雅、高度概括的形体走势将观众带入作画者灵魂深处神妙的意境。

E、文化背景不同

文艺复兴的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新兴力量发展。人性解放之声唱响。2、文化: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渐渐解放,带有人文主义思想。而这些都使得那时的西方绘画带有积极入世的倾向。

中国元末-清初:1、经济:封建制度不断僵化,中原文化蹒跚而行。2、文化: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结合,具有超脱的意味。这样的背景使得中国当时的文人画带有消极出世的情绪。

西方文化背景最深层次的是――基督教。因此,文艺复兴绘画仍然是基督教绘画的一脉相传。

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背景,也直接影响了文化画的创作。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融合,而这任何一家的精神,都与美术――图式符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儒家的面貌,就是一张静止的太级图。人们看到它,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何为阴,何为阳,何为阴阳次序。它的主旨,就在于理清宇宙人生的条理秩序,让人们在天人合一的伦理中,有序地生存。

释家思想,主要指佛教的理念。而大乘佛教,是佛教理念的集大成者。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的教育。大乘佛教的核心是“空”。其实“空”,便是一张飞速旋转的阴阳鱼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与其说它是在解释世界,不如说是在描述宇宙人生的状态。图中有阴,有阳,有黑,有白,有色,有别,这是“有”。然而,当整个真实世界光阴飞速流转,万物瞬息万变时,这所有的“有”形,就化为了一片混沌和“无”形了。到最后,大千世界,融化为不可察觉的千变万化之中。

F、对后世影响不同

文艺复兴绘画:建立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科学体系。为后世西方美术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物典范。其审美规则到目前仍然是世界许多国家油画教学的学院派基础。

中国文人画:完美地图式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成为后代国画的临摹范本。给西方近现代绘画大师以创作灵感。

(二)具体分析-文艺复兴绘画与中国文人画比较(同)

1、当时这两类艺术家对待绘画作品的态度都是严肃的。

2、文艺复兴绘画和中国文人画都具有抗争性,生命张力。

两个画家可作为对比,一位是米开朗琪罗,一位是徐渭。米开朗琪罗的“力量”体现在他所刻画人物的肌肉上,而徐渭的“力量”则体现在他画中花草的构图,黑白空间的分布,以及墨色浓淡的节奏上。米开朗琪罗的“力量”是表面的,而徐渭的“力量”则是深刻的,隐藏的,安静的。

3、都在形式上继承院体典范,在内容上还原人性,具有人文关怀。其过程是一种艺术的解放。

4、都在其所在的文化圈内,成为了后世美术教学的楷模。且造就了难以超越的艺术品质。

三、结语

14-17世纪的中西绘画艺术,在艺术的风格上大相径庭,却在艺术的价值上殊途同归。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伟大的艺术最终都是相通的。也正是如此,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显得如此重要。同时,我们又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开阔的胸襟,与世界丰富的文化成果相融合。

篇7

中图分类号:J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69-01

一、欧洲美术的发展阶段分析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欧洲美术作品

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两个阶段和时期主要就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文艺复习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被后人习惯的称为同一时期,实际上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以及艺术作品都是对古希腊时期艺术作品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由于古希腊时期艺术的理念才逐渐萌芽,所以许多时候古希腊的艺术作品本身还存在着一定的神鬼色彩,主要就是用于敬神,大多围绕寺庙和祭祀。神在希腊人的心中是最高的理想美代表,也是一切神权的象征。所以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理想主义色彩,简朴的同时也强调个性,具有一种精致典雅之美。但是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和美术作品就有了一定的突破,开始注重实用主义,且对宏大宏伟场面的描绘更加到位。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的精神更加值得学习,但是究其罗马艺术发展特点的原因,还是因为古罗马时期人们长期与自然作斗争,进而实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所以古罗马时期的艺术作品,反映客观现实的居多。但是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的美术作品,实际上都是欧洲艺术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两个高峰。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美术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可以说彻底将欧洲的美术水准提升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众多的优秀美术作品以及众多优秀的艺术家涌现出来,以达芬奇为代表,确实撑起了文艺复兴时期整个欧洲的美术艺术发展空间。文艺复习是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也是启蒙运动开始之后,所以各种先进的思想以及不同的思潮都涌入了欧洲,这一时代的美术作品更加具有时代特色。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已经开始具备意识,想要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于是开始了思想解放运动。

二、对欧洲美术作品的鉴赏分析

(一)古希腊美术作品的理想主义分析

对欧洲美术作品的分析,首先是分析古希腊时期美术作品的整体发展方向与特点。古希腊美术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古希腊美术作品本身也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古希腊时期是欧洲美术发展的开始和酝酿阶段,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有《掷铁饼者》,这是当时希腊时期最为优秀的一件雕塑作品,是欧洲美术和艺术发展的重要起始点。由于古希腊注重竞技,而奥林匹克作为古希腊重要的盛会,所以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当中,都格外的重视体育竞技的开展。这一作品作为当时古希腊时期优秀的雕塑美术作品,更是选择了人在竞技时最佳的状态,将掷铁饼者扭曲的姿态以及力量的迸发展现出来,实现了对个性的张扬以及对当时体育竞技中力量和胜利的渴望与赞成。

(二)古罗马美术作品的实用主义分析

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作品就更加讲求实用主义,所以古罗马的大多数美术作品中,都会展露出雄伟壮丽的个性主义色彩。古罗马壁画是典型的美术代表类型,同时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古罗马壁画所呈现出的形式也会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哪一种,古罗马美术作品本身所具备的艺术特色都是实用性很强、个性特点极为丰富以及充满生机和色彩的艺术作品。

(三)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彰显的现实与人文

在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彰显的最大特点就是现实与人文。在这其中,开始尊重人的主观意志,同时对人的追求、人的思想、人的欲望以及人的世界观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颠覆。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作品都突破了传统的封建观念,同时也打破了封建制度对人本身的一种禁锢。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美术作品的展现上,开始注重写实。在风格以及色彩的安排上,更加注重统一和自然,不再拘泥于一格。简言之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更加的人性化和现实化,对写实风格的展现非常到位。达芬奇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可以说《最后的晚餐》以及《蒙娜丽莎》都将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层次提升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在构图、线条、色彩、对比以及明暗的每一个方面都实现了突破,体现出这一时代美术作品的顶尖水准。

三、结语

欧洲的美术作品作为全世界艺术发展的代表和榜样,主要源于其发展的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结合。外在环境要求欧洲在艺术发展上比其他国家都有着先天优势,同时由于各种思潮在欧洲的形成,更是使得欧洲美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客观的分析西方美术作品,有利于提升后人的鉴赏能力,对于后人分析作品,吸取经验具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一、作为媒介的镜子与绘画

镜子,不论是作为实物还是作为基于实物的比喻――“镜子”,在文艺复兴的艺术活动中都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比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就要求演员“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而更明显的是绘画,意大利的大师和北方文艺复兴的巨匠无不在其绘画理论和绘画艺术实践中充分地强调和实际运用着镜子。

达・芬奇认为,“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经常把所反映实物的色彩摄进来,面前摆着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他的那些神秘手稿,由于反向书写也必须借助于镜子才能阅读。(图1)德国的丢勒受到过文艺复兴三杰的直接影响,镜子之于绘画的作用,他自然是十分明了。凡艾克的名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图2),画面前景中阿尔诺芬尼夫妇两人,而在背景的凸面镜子中映现的四个人物(图3),依据画中的签名我们知道其中一个是凡艾克本人。显然,凸面镜子在这幅画中绝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它直接参与到画面空间的营造过程里,为整个画面拓展出崭新的空间。同时,凸面镜子的存在也实际改变了观画者与画家之间的关系。由于画家本身在镜子中,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站在画面前观看的人都是和画家本人的位置重叠,画家似乎在邀请每一个观画的人和他一起来见证这场婚礼。

镜子、绘画和生活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简单来说是这样的:生活(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经由镜子的中介,形成镜中之像,然后镜中之像,经由绘画的中介成为画中之像。在这一转化关系中,镜子和绘画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一种媒介功能。但必须注意到,镜子和绘画却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尽管它们都能起到反映生活的作用,可是由于其媒介特性的差异导致“生活”在其中会得到十分不同的对待。

镜子是一种媒介,这也许会引起某些质疑。但镜子作为一种媒介,在拉康对“镜像阶段”的揭示中已经得到了证明。他指出,在婴儿面对镜像所作的姿态动作中,“婴儿会以游戏的方式体验到镜像中呈现出的运动与被反照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体验到这一虚设的复合体与它所复制的现实――婴儿自己的身体、环绕着他的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借助于镜子,婴儿得到了新的体验,其与眼睛体验世界的不同,让婴儿感到着迷。镜子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婴儿眼睛和身体的某种延伸。而根据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定义一一“媒介是人的延伸”,在这个意义上,镜子就是一种媒介。当文艺复兴画家端详镜子中映现的自然现实时,镜子对立体世界的真实而又平面化的展现,无疑为他们重新感知和重现这个自然现实提供了助力。如同拉康笔下的“婴儿”,文艺复兴画家借助于镜子实现了眼睛和身体的某种延伸。眼睛、镜子和画面三者之间,在文艺复兴画家的意识中形成了关于自然现实的“三位一体”关系。

绘画同样是一种媒介,这无需多言。在成为一种经典艺术形式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作为对事件和形象的记录传播工具,绘画就已经成为人类保存知识、记录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原始艺术时期如此,在文艺复兴时期同样如此。上至教皇和美迪奇家族,下至尼德兰地区的普通商人和市民,对于绘画订购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其直观的形象记录功能。在没有照相术的时代,将自己的生活和形象描绘下来并传之后世,非绘画莫属。

可以认为,文艺复兴画家对镜子的迷恋,实际是他们发现从镜子对“生活”的反映中,可以体悟绘画对“生活”的呈现。“生活”经由镜子的反映,再由画家将其涂抹在物质性的画板上。此时,“生活”的一部分场景和形象被从“生活”之流中截取并固定下来,凝固为画面。从反映与截取的层面上看,镜子与画面之间存在着媒介“同一性”。

但同时,镜子和绘画之间的媒介差异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被画家发现。镜子中的映像如同生活一样是流动的,随着镜前生活的变化,镜中的场景发生相应变化。而绘画则不是,绘画是物质性的。如果说,镜子中的生活之像是自然的物理光学原理的必然结果,那么绘画中的生活之像,其“成像”过程则完全是人工技艺操作的结果。质言之,镜子对生活之像的展现是被动的,是“映现”。绘画对生活之像的展现基于此人工过程,从而为画家主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这绝不是“映现”,称之为“呈现”似乎更为合适。作为生活的一种“呈现”,画中之像可以发生与镜中场景和生活场景不完全一致的变化。这是镜子与画面的媒介“非同一性”亦或媒介差异。

镜子与绘画在媒介特性方面的“同一性”与“非同一性”辩证地存在于一体。达・芬奇把画家的心比作镜子,同时也给艺术家提出了成为“第二自然”的要求。这其中其实存在着矛盾。镜中之像说到底是一种虚像,只能称之为自然的影子,它受制于自然本身。而“第二自然”绝不是自然的影子,“第二自然”是对艺术创造的强调,“艺术要对自然加工,要求理想化与典型化”。艺术可以不受制于自然。达・芬奇这里的逻辑矛盾正可视为镜子与绘画在媒介特性上存在辩证性关系的一个表征。这种辩证性关系一方面促成文艺复兴画家对精确复制现实的强烈兴趣,即对本真性生活的完美呈现。另一方面,“生活本真性”究竟为何这一问题,在画家将生活从镜中之像向画中之像的转化过程中也凸显出来。对此问题的发觉和探索推动着文艺复兴绘画从复写现实、追求自然之真向对生活发问评价转化,向对人生之真的追问转化。

二、呈现与介入:透视法则和变形

“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官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西洋画》中说的“勾股法”和“三角”,所指正是西方绘画的“科学几何透视法”传统。西方绘画“令人几欲走进”的艺术效果,其真正的出现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为二维平面上展现三维空间的完美的艺术形式,离不开“科学几何透视 法”这一绘画基本原则。该传统被贡布里希列为文艺复兴意大利名家的“三项实质性成就”之首。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画家对“科学几何透视法”有着近乎极端的迷恋。在诸如《哀悼基督》(图4)和《圣罗马诺之战》(图5)之类的绘画中,与其说画家在通过绘画展现对基督之死的哀悼或者战争的混乱,不如说画家在通过绘画探索如何在平面上真实地展现一个躺着的人体或者趴着的人体。画家对真实展现立体视觉感官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对绘画内容及其所引绪的兴趣。

可以注意到,镜子“映现”的世界严格地符合着人们在生活现实中的立体视觉感官。文艺复兴画家作出巨大的努力,将所有的线条、笔触、形体和颜色都抹平,画面也如同一面光洁的镜子。画中之像如同镜子中的现实“映像”一样分毫不差,这几乎是文艺复兴画家艺术追求的极致。我们似乎可以把“科学几何透视”看做对镜子“映现”世界背后原理的发掘。这成就了文艺复兴画家对画面如镜面的追求,正如丢勒发明的将三维物体转化为二维画面的仪器(图6)。图中画家助手操作的木框和白色的画布完全就是一面镜子的替代物。丢勒将画布和画框放在原来镜子所在的位置上,用实线取代光线,一遍遍地“扫描”琵琶,最终得到琵琶轮廓在画布上的精确透视图。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生活的关系,在艺术史和美学史的某些论述中,通常被归入“反映论”或“模仿论”中进行解释。意在说明,艺术家在当时所追求的是将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面镜子。能否将绘画等艺术形式对生活和人自身的呈现如同它们在镜子中的映像一模一样,是艺术大师们挥之不去的情结。在这类总结中,似乎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就如同镜子和生活的关系一样,艺术只是反映生活,生活给了艺术一个确定的答案。

随着“透视法则”的成熟与完善,文艺复兴画家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人物不差毫厘地照搬到画面之上,形成极度写实的绘画风格。其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巨大作用,似乎证明了“绘画反映生活”观点的正确性。而深入地分析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我们会发现这种观点只有一部分是正确的,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其正确的部分在于这类反映论的观点看到了镜子和画面的“同一性”,而其以偏概全的原因则在于忽视了镜子和画面之间还实际存在着“非同一性”。而正是这种“非同一性”的实际存在,给了文艺复兴艺术审视、介入并进而建构生活的可能,而非单纯地去“反映”生活。

镜子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物理光学“映现”的媒介,而画面是画家对现实生活进行人工“呈现”的媒介。这是镜子与绘画的媒介差异。这种差异在绘画运用“科学几何透视法”的过程中同样会被画家敏感而直接地体验到。比如《哀悼基督》中,曼坦那的兴趣是真实再现一个正面仰躺在床上的人体。这个人体在画面上和在镜面上几乎一样。但是在将一个这样的人体绘制到画面上的过程中,该人体的鼻子、躯干和四肢等各个部分都必须经过相应的变形才能使画面达到真实的透视效果。也就是说,“科学几何透视法”在镜子中的自然运作,在绘画中则必须通过人为的改变才能看起来像自然那样。这正是镜子与绘画的媒介差异所导致。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悖论:文艺复兴画家对画面如镜面的追求,其终极目标是现实的精确复制,不是改变现实。而要达到这一终极目标,画家却不得不首先对画中之像进行人为变形才可能实现,这却是改变现实。要复制现实,却必须能够改变现实,“透视法则”与“变形”居然是一体两面。换言之,“变形”――艺术家可以而且必须对生活世界进行某种人为改变――是在画家实践“透视法则”的同时被发觉的。

如果说,“透视法则”使得文艺复兴绘画对生活的呈现成为对自然世界之真的发掘。那么,基于镜子与绘画媒介差异而产生的“透视法则”和“变形”的共生关系,文艺复兴绘画对生活之真的呈现,由于“变形”的必然存在,使得这一呈现本身天然具备着“介入”的能力。绘画不仅仅是一种反映生活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审视并建构生活的艺术活动。

镜子、画面和作为画家的自身(生活)之间,在自画像这一类型中构成了微妙的关系。画家在观察镜中自身形象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的生活,对生活中的自己进行评价和反思。这意味着,镜中的画家与镜前作画的画家是“同一性”的,又是“非同一”的。而只有在画面上,通过“透视法则”和“变形”,画家才可能把这种“非同一性”和“同一性”一起表达出来。当这样的自画像出现时,这种绘画既是呈现,也是介入。以丢勒的自画像为例(图7),画中的丢勒身着贵族服装,年轻和富有的气息扑面而来。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丢勒却是出身低下,没有任何的贵族血统。这幅肖像画与其说是反映了丢勒,不如说它是丢勒对自己的评价更好。可以想象,镜前的丢勒在观察自己年轻的面容时,对于自己的才华、知识和出身有一种感叹这样的容貌与精神应该配得上一个贵族的形象。反之,将自己画成一个贵族,这一呈现表达着丢勒对生活中由于出身低下所遭受蔑视和屈辱的抗议和提问。

三、《使节》

在另一位文艺复兴的绘画大师汉斯・霍尔拜因那里,绘画作为对生活的“呈现”和“介入”的媒介艺术,其特征表现地更为鲜明。霍尔拜因以肖像画闻名于世。《伊拉斯谟像》、《亨利八世像》、《商人乔治・基茨像》等作品,其中的人物无不栩栩如生,音容宛在。为了突出绘画对象的职业特点和性格特征,霍尔拜因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安排在人物的周围或手中,比如一个商人,周围有记录的账本和计算的工具。一个学者则拿着笔和书籍。其肖像画被公认为是对当时人物及其生活场景的精确记录。

篇9

文艺复兴发生于14至 17世纪上半叶它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大飞跃.人们不仅对世界和自然美有了崭新的认识.人性也得到了复苏.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人们尽情地歌颂美、抒发自己的情感,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时自然科学哲学探索、文艺创作等都空前活跃、繁荣。笔者旨在阐释该时期美育思想的内涵及对当今美育和音乐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文艺复兴时期羹育观的特点 

1美育思想核心和美育教育目标

人文主义是当时美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思想精髓是对现世人生的重视把个性自由人生幸福,甚至感官快乐看成是人性的理想。人们提倡人性人权和个性 自由,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情感科学 为人生谋 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提出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自由” 平等博爱等口号.赞美人、歌颂人和培 养全知全 能的完美的人是当时文学艺术美学和教育的中心内容与主要职责。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并顺应自然本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的境界,一系列的思考带来了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 美育教育途径和方式

(1)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美育功能该时期的作家 、艺术家以及 思想家 、理论家深切感 受到文艺 的强烈美 感教育 作用 并善 于运 用文学艺术 的特 点来宣传和培育人文主义思想  代表作有 《巨人传》《抒情诗集》《十日谈》《愚神颂》《堂吉珂德》等这些作 品有 的鞭挞 了经 院教 育 思想 的 弊端 ,有的热情歌 颂了大 自然以及 人世间真挚美 好 的情感 ,有的塑 造 了 向往 自由世界 ,具有斗争精神 的青年形象 ,很 好地浸染 了人们 的心灵 。西班 牙现 实主义作 家塞万 提斯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既有趣又有益.既可以娱人又可以教人它们应该是人生 的 镜 鉴风俗的范型和真理的假象”。莎士比亚的系列作品则更是创造了人类文 学艺 术史 的高峰.他通过诗歌及悲、喜剧等多种形式尽情抒发对美的感受以及人类高 尚而美好 的情感 。 

(2)把文艺的认识、教益作用融合于”和娱乐、消遣之中德智体美结合采用直观生动、适合儿童特点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悲剧有和“净化”作用指出诗是模仿的艺术.是一种指向教益的娱乐,能够娱情悦性 。他们注意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兴趣尽可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思维能力,让儿童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并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培养 ,认为学习音乐、舞蹈等知识和技能尽管看不出直接的使用价值.却可以给人们带来奇特的享乐,并得到丰硕的成果,也即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文艺复兴时期美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1 美育教育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笔者认为,进行美育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学校教育 日益提升美育教育的地位 ,体现 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对推进社 会发展的深刻而又全面的哲学认识 。如果说几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提出人文主义是对人性的复苏和回归,那么现在的以人为本就是这一思想的成熟和发展。如我国的政治教材 中已明确提 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 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艺术教育的效应主要在两个方面,即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建设,可以看出其与文艺复兴思想的渊源关系。艺术教育因其比其他事物的审美含量充盈、集中而成为实施美育的最根本或主要的形式它涉及人生的各个层面和人文社会的各个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中有不少对音乐教育有着较高的评价和认识。维多里诺就非常重视音乐的美育教育作用.认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对提高感觉和知性的能力都有好处维尔吉利奥则认为音乐这类学问是超脱 于实际的利益而自身成为自由的科学,弗莱佛认为.音乐舞 蹈对发展人的身心健美有重要意义今天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多地 强调以审美为核心让生活变得非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的内在目的.它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和教育的愉悦性,随着音乐教育研究的推进和改革的实施日益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三.对音乐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再思考

1注重学科的交叉 、融合和渗透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教育中人文主义倾向十 分明显,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都出现了多元化 、自由化 、分工化发展的新趋势同时音乐教育与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学家 雷默提出了综合艺术教育的观点。他认为音乐教育只有和其他姐妹 艺术结 盟 ,才能够朝学校的核心课程迈进,更好 地发 挥美育教育的作用。美育教育也离不开艺术之外的其他 学科的养料 ,这一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已给我们启示。例如他们认为音乐与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达 ·芬奇  丢勒等 艺术家们把艺术作为~门科 学来进行研究。历代音乐流派众多很多都得益于 其他 学科 或是 人文哲学思想 的启示.如德 彪西 创立的印象主义音乐风 格来 自于 印象主义 诗歌 和绘画的启示:中国古琴艺术讲究  清、微 .淡远的意境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今天环境音乐医疗音乐等概念的出现也证明了不同学科领域间的融合渗透,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 实用性 。  

2  寓教于乐”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是 美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 目标 文艺复兴的教育思想是我们今天“寓教于乐思想的前身,同时,我们今天讲求寓教于乐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审视音乐课程价值时指出音乐课程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作为人类的巨大潜能,当今世界创造潜能的开发被日益得到 重视,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也随之而发 生着改变。创造能力与美育教育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方面美育教育能开发创造潜能,创新能力需在感受和创造性实践中培养,另方面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又有待于人们将时代精神给予创新性的运用不断创造出新的、好的艺术作品,使人们从中汲取营养、升华心灵,并从中获得灵感 ,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力。文艺复兴距今已经过去了3o0多年的时间.但它的美育思想精华却至今仍影响着人们值得我们不断去思索继承和创新运用。

参考文献: 

篇10

前言:文艺复兴不仅是欧洲历史上一次摧枯拉朽的,也是世界文明史中产生广远连动的精神革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誉之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当然,文艺复兴的直接影响主要是在欧洲,它非常有力地结束了宗教禁欲主义主宰下的中世纪,开启了人性解放、知识觉醒、科学理性复苏的崭新时代。

在建筑上,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的基本特征是追求整体的和谐、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之上。如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窗户和门为方形或半圆拱,不再是尖拱形;空间不再用装饰性图案和镶边塞满,而是让它空着。它给人以朴实大方、简洁和谐的感觉。

建筑的首要功能是为人的世俗生活服务,特别是为城市公民生活服务。建筑的最大荣耀在于为城市提供实用之需与现实之美,因此商业利益、军事防卫和生活日用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内容。人文主义者还认为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1 建筑师与艺术家

伯鲁乃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66),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建筑的奠基人。出身于手工业工匠的伯鲁乃列斯基,深谙古典建筑,并且在雕刻和美术工艺上有很深的造诣。他发明了引起造型艺术革命的透视画法,还是第一个完全的集中式穹顶建筑物的设计者,在把当时流行的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引进到建筑界的同时,推陈出新,创造了全新的建筑形象,如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育婴堂、巴奇礼拜堂(Pazzi Chapel)等等

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雕刻家的同时也是建筑师。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就是他最伟大的建筑之作。米开朗其罗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凭着其雕塑家对三度空间的洞察力,回避了当时建筑界对比例的热衷,开启了新的尺度和空间概念,并对后来的巴洛克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建筑设计作品如劳伦斯图书馆(Laurentian Library Com-mentary)、波塔匹亚剧院(Porta Pia),明显的受到其雕塑风格的影响,偏爱用深深的壁龛,凸出的线脚,雄伟的巨柱式,同时他对古典母题创意性的运用缔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法主义。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不仅是伟大的画家、数学家、力学家,而且是卓有成就的建筑工程师 。米兰的护城河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他设计过桥梁、教堂、圆屋顶建筑和城市下水道等;在城市街道设计中,将车马道和人行道分开;设计城市建筑时,具体规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米兰的护城河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2 建筑与艺术

建筑与雕塑、绘画等艺术各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穹顶:穹顶的出现。主题不再是宗教建筑,而是由寺院变为宫室。建筑的形式不再是“高”、“尖”,而是大量采用圆柱、圆顶,如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结构分内外两层,内部由8根主肋和16根间肋组成,构造合理,受力均匀。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 于拱架,而是用一种新颖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52米。

柱式: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取代了欧洲盛行的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的主题,同时追求稳定感,推崇基本的几何图形。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罗马的建筑主题、高低拱券、壁柱、窗子、穹顶、塔楼等,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柱式基本上只使用了5种古典柱式中最华美的两种――科林斯式和混合式,其鲜明的特色表现在精巧的柱间和莨苕叶型设计上,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篮外,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带形。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底径的2倍。有女子体型和性格的柔美。但是当时的建筑师并不严格遵循古典柱式的各种比例,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变化。

粗琢的处理手法:建筑物的底层故意采用粗糙的处理手法,这点大大相差于哥特式建筑细腻、整齐排列的感觉,门窗也采用这种做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风格主义的 常规,创造出―种新颖而生动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