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乡村发展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7 15:56: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发展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乡村发展方向

篇1

1.1自然条件优越

苏南地区境内水域面积广阔,地形多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有浓厚的农耕氛围,农业生产的形式多样,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苏南地区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境内村庄内有种类齐全的山、水、果园、林等。境内水资源丰富,河网纵横交错,特别是苏州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水乡泽国”,其水域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就超过了40%,其中面积超过6.7hm2以上的湖泊有90个左右。苏南地区植被资源也非常丰富,山地面积超过2万hm2,全部覆盖植被。

1.2区位优势明显

苏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佳,有很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以环太湖地区为例,当地到周边各城市已经形成了2h交通圈,将太湖与周围各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凸显出明显的区位优势。经过走访观察,节假日时苏南地区很多休闲农业景点附近都会停靠大量的外地牌照的车,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1.3经济发达

苏南地区是江苏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20世纪当地提出了“苏南模式”之后,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实现了小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实现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经济收入提高了,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更加的关注,在繁忙的休闲之余城市居民迫切需要远离嘈杂的大都市,到乡村体验生活,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实施,苏南地区不断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不断丰富农业生产的内涵,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形式上也更加的多样化,包括采摘、疗养、娱乐、购物、度假、参与等,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中。虽然近年来休闲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苏南休闲农业最开始时多数是自发状态下形成的,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休闲农业的真正内涵,没有进行科学规范,发展比较盲目,总体布局意识不强,造成很多休闲景点雷同,没有新意,未实现多样化规模经营。二是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虽然有的地方在景区等级的评定上都制定了标准,但实施的管理办法却各不相同,造成多头管理、多头规划的现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三是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多数集中在采摘、观光农业等方面,均处于比较初级的农业活动,缺乏浓厚的乡土文化内涵,甚至还有些休闲农业景点为了争取客户采取不正当价格手段,这些均不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

3苏南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3.1统一认识,开辟新路径

根据苏南地区的优势资源,将其潜在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积极促使其转为经济优势,达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效果。目前农业生产效率高,将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推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休闲产业上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起步比较晚,要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逐步摸索出适合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3.2结合当地特色合理规划

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特点及文化特点,要结合当地的特点从总体上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进行规划,将苏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乡土风情等充分挖掘出来,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发展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在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结合特色,不断创新,充分整合各种农业资源,发挥出乡村旅游集奇趣性、益智性、参与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地域特色现状

1、农村建设地域特色概述

建筑风貌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主要内容包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植被等;人文环境因素有农村内涵、现存的道路交通状况、历史文物遗迹、当地风俗、生活特色、传统建筑技巧、地域文化特点等。传统乡村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传统民居表现为“同一宗族的人居住在一起”的特点,这种特点包括风俗习惯、宗族观念、等级之分。传统乡村建筑表现了我国人民的建筑智慧,不管是广泛应用于乡村建筑中的木雕、铁雕、砖雕、石雕,还是彩绘纹样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统建筑中的屋顶、门窗、雀替、斗拱等,都表现了当地工匠的精妙技术。自这些精巧绝伦的装饰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不但如此,在建设传统乡村建筑时,人们还应用了大量的本地材料,反映了当地建筑特色,如沿海地区建筑中应用蚝壳,湘西、鄂西、贵州农村中大量应用木材和竹材,而位于我国西部的农村大量使用粘土和石板等,都是在当地环境中选择建筑材料。

2、新农村建筑导致地域特色消失

在新农村改造过程中,大量传统乡村建筑被拆除,众多本来存在的传统建筑不复存在,随之建设了大量新型建筑。这种现象使大量传统乡村建筑消失,在传统乡村建筑中,存在大量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古村落,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属于有形文化遗产,一旦拆除,便不会再生。还有,依据传统建筑样式,新建设成功的建筑只是在形式上接近传统建筑,而没有考察价值,不可能做到传统建筑的继承。对传统建筑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保护,但如果遭遇旅游业的大力开发,就会使传统村落逐步脱离原来特色,而呈现商业化发展趋势,对原来乡村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二、新农村建筑地域特色发展措施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由于这一特殊性质,限制了农村创作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也是设计当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地域特色的有效发展。

1、保护地域文化信息原真性

最近几年,人们不再只局限于保护国家文物,而越来越重视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人们不但认识到大量历史建筑、旧建筑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建筑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大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建筑建设中在研究当地建设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使得农村地域特色风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从而增加农村地域性建筑的特色。

2、应用传统符号拼贴

对建筑风貌进行地域性表达时,很多建筑工程师经常运用的创作手法是利用传统建筑当中的符号,或者重新构建。建筑工程师在充分研究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自身具备对传统建筑内涵的丰富体验,则应用传统建筑符号来表示自己的理解方向,在地域性表达的设计当中,产生了两种风格各异的设计状况:表达传统形式和传统精神;将传统内容现代化,将传统功能现代化。如重庆磁器口应用了第一种设计方法,上海新天地应用了第二种设计手法。

3、运用地方材料

现阶段,很多新农村建设在保持地域特色时,建筑工程师一般会结合自己对传统建筑的理解,应用现代化技术和本地材料,改革地域传统建筑技术,开发出具有地域场所感和认同感的地域性建筑,争取使传统文化精神再现于世人面前,力求保证地域文化价值和生命力,促进地域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如重庆磁器口建设中,各种仿古建筑材料的应用就是一例。

4、应对地域气候条件

新农村地域建筑工程师在开始设计工作时,要重视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认真研究当地农村传统建筑在此方面的宝贵经验,应用传统建筑中的形式、空间、布局,以及一些细节结构,原则上应用传统建筑中的自然采光、通风、低消耗建筑技术,利用继承传统建筑精髓,保证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共同发展,完成新农村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5、依据地形地貌

乡村虽小,但和大中城市一样,在当前火热的现代化开发中,经常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原有景观造成一定程度的毁坏。为了使地域性表达得以顺利实现,在设计新型建筑过程中,要保证使建筑融合于周边环境当中,这种建设并不是消极保护原有景观,而是依据周边环境特点,进行新建建筑的设计,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不产生冲突,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在使建筑融合于当地自然环境过程中,对当地环境也形成了一种创造性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加美丽的景观,做到减少建筑成本,节约建筑资金,减少能源消耗。如渝东南土家族的龚滩镇吊脚楼。

6、运用地域技术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地域技术不但要做到继承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而且要与当前实际需求相符。如果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性建筑还没有遭到破坏,仍然具有自身独特地域特色,那么在地域性表达过程中,可以应用地域性技术,传承文化和精神内涵,表现传统地域文化,如黔江小南海桥梁村的新建建筑群。

还有,在乡村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如果设计人员能够邀请不同集体与个人都来参加设计工作,不但使设计工作透明化,而且可以表现全体村民的意愿,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乡村建筑的地域特点。

篇3

一 社区银行存在的理论根据:基于规模的银行业专业化分工

针对小银行优势的形成机理,学者们给出了各种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规模经济假说

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大企业更严重,因此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搜寻和事后监控的成本比大企业更昂贵。而且单位贷款交易成本中的固定部分会随着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因而大银行对量小、频度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着规模不经济。

2.市场竞争结构假说

由于资金和市场力量有限,小银行在与大银行争夺大客户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银行可以借助其雄厚的资金规模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实现信贷资产多样化和风险分散化,而小银行由于实力限制只能在中小企业之间分散风险。

3.信息优势假说

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由于其地域性和社区性的特征,可以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与互动来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即软信息),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

社区银行是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经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业务联系。

二 社区银行的发展方向选择:村镇银行的社区化模式

1.社区银行的作用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体系发达的国家。这里的“社区”并非一个严格的地域概念,与中文里人们所理解的城市社区不尽相同。可以是一个市,也可以是一个县,乃至是人们聚集在城市或乡村的一个区域。

客户定位聚焦于家庭及小企业客户。集约发展模式要求社区银行将优势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形成核心竞争力。美国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小企业视为主要服务对象,大中银行则主要面向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社区银行带来了集约化经营的优势。

金融服务聚焦于小额储蓄和传统贷款。美国社区银行充分发挥在小客户群上的竞争优势,以小额储蓄和传统贷款为主业。首先,社区银行在小企业贷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银行和大银行相比,在发放小企业贷款方面更具集约化的优势,因为社区银行更容易获取企业及当地市场信息,且能与借款者保持长期的密切的关系;其次,社区银行也是非住宅不动产项目贷款和家庭农场贷款的主要提供者;再次,社区银行更依赖个人储蓄作为其资金来源,因此对小额储蓄者提供服务更感兴趣。

高效的运营效率。社区银行的业务运营免除了相对复杂的环节和程序。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作出信贷决策相当迅速。相反,大型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耗时较长。许多社区银行对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方面提供了相当全面的业务选择。

2.村镇银行的社区化发展方向选择

借鉴国外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结合村镇银行制度设计的内在要求和特点,确定村镇银行的社区化发展方向。社区化发展既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也是村镇银行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有其客观必然性。首先,村镇银行目前主要从事“存、贷、汇”三种业务,中间业务少;其次,在社会认可度、网点分布、联网结算、资金规模、社会关系等方面都远远不如其他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再次,监管机构在村镇银行设置的制度设计上已经将村镇银行的区域发展方向定位于县级区域。向社区化转型,就是变单纯执行政策性目标为面向市场追求盈利最大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村镇银行的社区化模式可以坚持以下三个定位:一是消费群定位,服务当地微小企业及市场型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二是企业定位,“草根银行”、“农村金融”,扎根小城镇建设,贴近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三农”;三是产品定位,包括贷款制度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设计。

三 村镇银行向社区银行转型的核心竞争力培育

1.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打造人力资本层面竞争力

首先,要树立“人才为本”的意识,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求吸引大批素质好、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与员工;其次,要加强人才的使用,充分理解每位员工的特点,发挥其长处,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推行个人客户经理制度、员工竞聘上岗制度、综合柜员制度、绩效挂钩分配制度等,建立淘汰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努力培育潜在金融市场,打造市场层面竞争力

社区银行必须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将工作重点放在市场现状、潜在需求、发展趋势及自身与竞争对手的潜力、优势和劣势等问题上。要积极培育潜在的社区银行金融市场,大力推动中小型企业及农村金融客户的挖掘。

3.强化产品创新能力,打造产品层面竞争力

社区银行在注重产品创新的同时,还应关注产业技术创新。因为产品创新属于金融创新,而其所服务对象的创新属于产业技术创新;金融创新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融资便利和促进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能够促使社区银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形成再次的金融创新。

4.创新社区银行品牌内涵

一是加强村镇银行的社会公信力和信誉度建设,采取各种途径提升村镇银行的公信力和信誉度;二是要强化村镇银行社区化服务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的小银行优势。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armers′ income,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farmers′ quality,etc.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the″Three Rural Issues″.In recent years,Shanxi Province further promotes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rur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hanxi Province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将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市场化水平[1]。现如今,实现农业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俨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服务”三农”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渗透到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其推动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与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形成了挑战。

1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使其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却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是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大省,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农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山西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折期。如何使山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是信息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必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源动力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逐步面向市场化和知识化,农民、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了解市场供需信息和机会、规避市场风险、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效益有直接积极的影响[2]。

2 国家“金农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状况

1994年12月,为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金农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间开始谋划,“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农工程”一期已经竣工通过验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和三个应用平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个数据中心”即山西省农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2316”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全省农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依托“金农工程”,山西省目前农业信息化基设础施建设卓有成效。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山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80.39部,分别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拥有计算机31.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22.66台,分别比上年增加5.76台和4.17台。但不难看出,鉴于使用门槛低的原因,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高于计算机,农村网民对网络科技信息使用相对较浅,这与农村网民学历整体偏低有着密切联系。

4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现状

4.1 涉农网站

农业信息网站被称作整个农业信息网络中间的“节点”,也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有农业政务网、特色农业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除了省农业厅这样的官方网站外,山西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以及不同涉农行业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相继加入到网站建设中来,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既有综合性的晋农网,还有山西养殖、山西种业等特色专业网站。科研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其面向全省提供农业资讯、成果技术、专家咨询等服务,并且打造了网上服务平台,同时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站的联网,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太原上线,这是山西省特色专业的农业营销网,该商城以产地直供为主题,为全省11个地市开设网上主题展馆,展销各地特色农产品,将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产推向全国。

4.2 农业热线、短信

鉴于山西省农村手机普及率偏高,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电信运营企业,在全省开通“12316”助农服务热线、“1259010”农科热线、“12582”农信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科、劳务等信息。省气象局开设覆盖全省的声讯服务平台与气象信息电话答讯系统,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3]。

4.3 农业广播电视

鉴于山西省农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农村并未大面积普及。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在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占据传播渠道的35%)。山西新闻联播面向全市农民传播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对农广播,山西农村广播FM(调频)100.9开播启动,播出覆盖全省11个地市,全天节目播出24 h,在太原、晋中的大部、吕梁、阳泉、忻州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双频覆盖。山西农村广播立足于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城乡听众提供农产品信息、科技知识、经济法律资讯、政策解释等节目,同时提供文艺节目,旨在以大众的视角体察“三农”,以农民的视角观察社会,以新闻性、权威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作为节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华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广播频率形象。

4.4 农业信息化装备

作为“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现代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装备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过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与软件系统,如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智能养殖、自动化排灌)、农业GIS、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山西省逐步开展了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山西省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实现了联通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追溯。

4.5 农家书屋的建设

山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区发展比较封闭落后,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山西省从2007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山西的农家书屋信息填报使用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榆次从2004年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点,构建一种新的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模式:县级图书馆直接服务于乡村的图书流动点,直接管理农家书屋的图书,解决农家书屋的流动问题。晋城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途径,每个书屋严格按照市县财政资金4∶3∶5进行足额配套,建立一季一检查的监督机制。目前,《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订的2016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启动实施农村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4.6 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设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绛县是山西省蔬菜生产大县,已有乡级专职管理员和信息员24名,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达到150人,另有1 000余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和遍及全县10个乡镇180个村庄400农户的服务网,构成了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4]。

5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5.1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是省农业厅下属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预测、农业信息,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它承担着全省农业“三电一合”和“12306”“三农”热线建设工作,负责全省“金农工程”的网络推广与技术支持,承担农业厅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5.2 各级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

目前,山西省11个市都建有市、县(市、区)信息级职能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农业信息、建设与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工处理信息、推广信息技术、信息咨询、决策支持等。90%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建有乡镇信息综合服务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1种手段可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有917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5.3 其他涉农信息机构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动为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营机制,搭建了全国最大的“我爱我村”农村信息商务平台。以省、市、乡、县、村五级架构为基本框架,覆盖山西省全部行政网络门户,设定了信息员渠道、中介机构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农村经纪人渠道。开设了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供求信息、价格行情、远程教育等栏目[5]。

6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网民规模小,农民家庭电脑拥有率较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省内涉农网站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体系,但在农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基层乡镇农业网站并未普及;不少农业网站普遍存在缺乏实效性、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农业热线、短息服务虽然很受农民欢迎,但现有用户规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务推广度,内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示范阶段,由于设备集成体系的成熟度与农民自身的驾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积推广的难度很大。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部分书屋存在重建轻管,缺乏实用信息资源,借阅率低的问题。省内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非常不稳定且分布不均,高层信息人才紧缺。总体来看,由于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和管理等局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内容难以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且依旧缺乏优质农业信息资源。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全率与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目前缺乏区域协调性发展,经济发达地区90%以上的乡镇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仅为40%[6-8]。

7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与各类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建议今后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需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惠农补贴措施促进农民购买电脑等信息化终端,提高其普及率,电信运营商也可针对农村用户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网等信息服务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机构应加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覆盖与利用。二是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阶段,还未能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应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加强远程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进程。这首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加快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山西省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素养。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其对农业信息服务的真实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和改进农村信息供给服务。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传统与新型的农业信息平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长效服务机制。政府应当根据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同时鼓励各级涉农机构积极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新格局。

8 参考文献

[1] 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82.

[2] 黄晓斌.农村实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蔺建霞.山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6):54.

[4] 郭恩臣.山西省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山西农经,2006(2):62.

[5] 李亮道.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

篇5

我省村镇发展态势虽然是喜人的,但是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始显现,我们必须做到未雨绸缪,认清当前村镇银行发展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各种问题。

1、发展定位出现偏差。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为了机构能设立成功将会承诺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并在机构成立之初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业务212作。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实现最初的经营理念,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在此情况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在村镇银行重现。

2、吸收存款能力较弱。村镇银行设立在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再则,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短,营业网点少,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相比,知名度和信誉度都不高,广大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且缺乏通存通兑功能,无法办理银行卡业务,办理存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目前,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发起行拆人资金,居民存款都是内部员工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而来,吸收存款能力弱,范围窄。

3、货款需求虽旺盛,但针对“三农”的货款不足。由于保险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村镇中小企业往往缺乏有效抵押被各大银行排除在贷款客户之外,所以村镇银行便成为大批农村资金需求者的首选,但从结构上看,村镇银行针对“三农”的贷款不足,目前很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主要用于工商业企业。

4、金融产品较为单一,结算渠道不畅,加上产品创新不足,无法满足多方位的资金结算需求。由于结算渠道不畅,对公业务无法办理,直接影响到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同时,出于风险控制等因素考虑。该村镇银行无法在短时间内加入银联发行银行卡和布放自动取款机,在网点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储蓄存款发展受到较大制约,贷款产品也较为单一。

5、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容易形成风险。村镇银行支持的主要是农村的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风险。一是信贷风险。其中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贷款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经营风险。小额信贷一般是向贫困人口提供短期资金支持,其贷款类型和地区都比较集中,潜在市场风险较大。三是信用风险.一些农民对村镇银行的定位认识不清,认为村镇银行的贷款是扶贫贷款,进而影响了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

我省村镇银行建设现在仍在稳步推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这些因素,村镇银行将无法发展壮大,不可能做到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支撑,实现有效服务“三农”的真正目的,针对当前出现的这些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扶持。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政府应当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正面引导群众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将本级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财政政策配套资金优先存入村镇银行,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等。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政府应出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塑造村镇银行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公信度。四是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五是采用各种优惠措施和补贴措施引入高素质人才,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村镇银行经营管理队伍。

篇6

一是领导重视。县主要领导明确指出,要把创建特色文化村与建设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最美乡愁、农村新社区、特色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农业农村工作融合发展。二是组织得力。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社区)把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创建主体责任,确保创建组织实施。三是帮扶单位大力支持。县直各驻村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特色文化村创建。县人社局驻点洋坪镇金竹园村,积极为乡村大舞台筹措资金,率先在全县山区村建成了乡村大舞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驻点鸣凤镇北门村,帮助北门村在九子溪建设文化广场,并派工作人员指导广场舞培训,成功举办了九子溪新春联欢会。

二、科学部署、分类创建,为推进实施特色文化村居建设找准了方向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结合县实际情况,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联合出台了《县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实施方案》,参与创建村(社区)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制定考核标准。重点实施创建“五大项目”,主要包括:设施设备、服务提供、文化队伍、特色文化环境、特色文化服务,分“自主申报、乡镇推荐、小组评审、验收命名”四个阶段完成。在具体的创建活动上,突出“乡村大舞台”建设,每个“乡村大舞台”从规划设计、评审报批、开工建设、竣工验收都实现严格把关,便于分类指导、突出特色。

三、明确责任、协调推进,为建设特色文化村居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是县级负责督查。组建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领导小组和工作考核专班,负责指导创建和考核验收工作,实行平时不定期指导和年终考核检查相结合工作模式。由县组织评审组到申报的28个村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等形式进行了考核,对纳入考核范围的每一个村,评审组严格按照事前确定的特色文化村实施方案进行对照检查,执行事前统一确定的评分规则。二是乡镇负责推优指导。各乡镇综合考虑各申报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和文化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主动选取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好、设施建设有力的村(社区)进行申报。三是村(社区)负责组织实施。村(社区)积极投资建设乡村大舞台、文体小广场、购置音响设备、文体设施器材,并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全县已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站52个,招募志愿者2500余名,培育乐器、声乐、绘画、摄影等8支稳定的文化艺术辅导队伍,腰鼓舞、彩扇舞、健身球等10支特色团队,全县拥有120支广场舞队伍、59支民间文艺团队。

四、健全机制、规范管理,为成功打造特色文化村居提供了重要保障

篇7

大品牌缺失

纵观国内外市场,我国箱包业虽然发展迅速,成为箱包皮具生产和出口大国,但与其大国身份极为不相称的是品牌严重缺失的尴尬境遇。在国内140亿元的箱包市场上,绝大部分被路易威登等国际顶级品牌和一些国外授权的中档品牌所占据,国产自有品牌市场份额不足10%。有数据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我国进口的箱包皮具已占到此类产品进口总量的70%,而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我国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附加值较低,出口箱包的单价通常只是进口箱包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多数企业出口的箱包皮具赚取的仅仅是低廉的加工费。由此业界人士感叹,我国箱包市场的品牌空白,同箱包生产和出口大国的称号极不相称,要想使我国的箱包皮具产品立足于国际市场,亟待打造一批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出口利润缩水

2010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各方压力使得箱包等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产业生产状况堪忧。

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占箱包企业利润空间。国际方面,棉花、原油价格走强带动了下游棉布、塑胶等箱包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国内来看,皮革、橡胶、涤纶、五金等原材料价格也呈上扬趋势。

二是人民币升值直接冲击出口企业利润。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QE2)货币政策,加速了美元贬值进程。11月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达到1美元对6.6762元人民币的高点,较去年同期升值3.1%。

三是“涨薪潮”和“民工荒”导致箱包经营成本上升。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已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增长幅度平均为24%。劳动力成本上升进一步削弱了箱包出口企业竞争优势。

贸易壁垒压力大增

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箱包出口的重要因素。2010年底,欧盟REACH法规规定的授权物质或从原来的38种增至49种,这意味着出口到欧洲的箱包产品必须提供更为严格的检测证明,其所含的授权物质的总量不可超过0.1%。同时,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各种复杂的检测认证,而新增的检测成本直接冲击企业利润。

另一方面我国箱包企业多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国际市场,更容易引发国外贸易救济调查。以我国输欧箱包为例,其价格几乎是欧盟区外供应国中箱包价格最低的,甚至还不到印度同类产品价格的零头。因此,出口企业应警惕因价格因素被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箱包出口结构亟待优化

当前,我国箱包企业虽已摆脱单纯为国外企业做OEM加工的模式,开始融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但整体上看,箱包出口结构仍不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

篇8

在低档手机的主摄像头及副摄像头中,采用30万像素左右的VGA摄像模块的产品将越来越多。据模块生产商估计,目前所有手机中大概有70%的手机具有相机功能,剩下的30%就成为VGA模块的潜在市场。

优先考虑小尺寸和低价格

中低档手机有可能普遍采用通用产品的原因在于,与画面质量相比,手机制造商更加重视摄像模块的尺寸和价格等方面。许多摄像模块厂商指出:“中档手机的功能一直在增加。由于手机本身的尺寸及价格几乎没有变化,所以,摄像模块的封装面积、安装高度以及成本也需要相应降低。目前,大部分手机厂商都是分别为每种机型设计开发不同的摄像模块,这样的定制产品的成本过高。”

为了满足手机制造商的需求,摄像模块厂商加快了将200万~300万像素产品及VGA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可供各类用户使用的通用产品。其中,就200万~300万像素的产品来说,在选用时主要应该考虑以下三个因素:外形尺寸、组装的方便性、价格。

手机摄像模块的封装面积和高度都在不断减少。其中,封装面积与模块是否具有自动对焦功能有很大的关联。在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情况下,模块面积将可比目前的8.5mm×8.5mm缩小20%以上。夏普公司计划在2008年下半年量产200万像素的产品,据估计,模块,面积约为7.5mm×7.5mm。另外,东芝公司表示目前正在设计500万像素、具有自动对焦功能,且面积为6.5mm×6.5mm的产品。

在不具备自动对焦功能的情况下,摄像模块的面积可以缩小到6mm×6mm,与现在的8mm×8mm相比,封装面积可减少40%以上。意法半导体公司已从2008年6月开始量产这款产品。东芝公司计划从2008年8月开始量产面积缩小到6,5mm×6,5mm的产品。美光科技公司旗下的Aptina Imaging公司也计划于2009年第1季度开始量产5.6mm,×5 8mm、200万像素的产品,但产品的详细技术规格目前尚未公布。

利用贯通电极实现小型化

意法半导体、东芝和AptinaImaging公司为了缩小摄像模块的封装面积采用了贯通电极技术。以往的工艺中,都是利用引线焊接法把传感器芯片同转接板(interposer)连接到一起,再连接到外部端子上。如果能够在传感器芯片内部形成贯通电极,就可以利用贯通电极直接连接传感器芯片和外部端子。这样可以使摄像模块的封装面积仅相当于传感器芯片的面积。东芝公司表示,在采用同样芯片的情况下,与使用引线焊接法的产品相比,体积可以缩小到64%。Aptina Imaging公司则采用了美光科技公司开发的面向DRAM的贯通电极技术。

贯通电极可以利用晶圆为单位,在传感器芯片上统一制成(见图4)。图4为东芝公司摄像模块的制造工序。在已经形成传感器的硅晶圆上覆盖玻璃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芯片和避免灰尘。该公司表示,所有的制造工序都是在洁净室(和普通的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洁净水平相当)内进行的,跟传统的封装方法相比,由灰尘导致的不合格产品将会减少。

意法半导体将传感器芯片的像素间距缩小到1.75um,从而实现了6mm×6mm的小封装面积。通常,当像素间距缩小时画面质量会劣化。但该公司表示,为了保证像素间距缩小以后画面质量不会劣化,他们采取措施减薄了传感器芯片上的光学部分,从而抑制了干扰和噪声等。

与意法半导体不同,为了抑制画面质量的劣化,东芝公司选择了较大的像素间距――2.2um。该公司表示,采用贯通电极以后,即使传感器芯片的像素间距维持与上一代产品相同,也可以把封装面积控制在客户所要求的6.5mm×6,5mm以内。东芝公司表示:“当采用2.2um的像素间距实现200万像素的产品时,传感器的尺寸为1/4英寸。那么,在使用引线焊接法封装传感器芯片时,摄像模块的尺寸约为8mm×8mm;但如果使用贯通电极,封装面积就可以缩小到6.5mm×6.5mm。而使用下一代传感器芯片(像素间距为1.75um,传感器尺寸为1/5英寸)并利用引线焊接法封装时,摄像模块的封装面积还有可能大于6.5mm×6.5mm。”

通常,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摄像模块的高度一般约为6mm。不过,日本Mitsumi电机公司预定从2009年初开始量产320万像素的产品,高度为5mm,与目前的产品相比,大约减薄了17%。在设计中,Mitsumi电机公司减少了透镜的重量以减轻电动机的负载,并灵活运用了基于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的三维结构模拟演示等技术,从而实现了电动机的薄型化。

该公司表示,其以往的产品一直用于较高档的手机中,因此镜头是由1片玻璃透镜和3片塑料透镜组合而成。这次的新产品则是以中档手机为应用对象而开发的,优先考虑的是减轻镜头的重量。其中采用了4片塑料透镜,镜头经过精心设计,抑制了画面质量的劣化。

对于没有自动对焦功能的产品来说,目前已上市的摄像模块中有夏普公司生产的高度为4ram的200万像素产品。而且,其他公司计划量产的产品的高度也基本上是相同的水平。

利用软件实现自动对焦

综上所述,与没有自动对焦功能的产品相比,具有这一功能的摄像模块的封装面积和模块高度都有所增加。其原因在于,为了实现自动对焦功能,需要有用于伸缩透镜的传动机构以及可供透镜伸缩的区域。

用户希望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产品也可以实现与没有自动对焦功能的产品相同的封装面积和模块高度。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技术将在2008~2009年进入实际应用,这是一种利用软件来执行自动对焦的技术,可以省去专用的自动对焦硬件。为摄像模块提供传感器芯片的OmniVision科技公司计划在2008年第3季度推出的cM0s传感器,就 具有基于这种软件的自动对焦功能TmeFocus。这种新型CMOS传感器的初期应用目标是200万~300万像素的摄像模块,镜头将使用和该公司合作的镜头厂商生产的专用产品。

在TrueFocus中,对于尚未对准焦点就拍摄的模糊图像,通过基于软件的图像处理就可以调准整个画面的焦距。由于其焦点对准的区域(景深)可以扩展为几十cmN无限远,因此,TrueFocu s也叫做EDOF(景深扩展)技术。

此外,意法半导体及东芝公司准备推出的摄像模块产品,也具有基于软件的自动对焦功能。但公司尚未透露产品具体的量产计划。

可以使用回流焊的产品

为了提高组装的方便性,能够使用回流焊的摄像模块产品即将上市。东芝公司及Aptina Imaging公司计划在2008年内推出支持回流焊的200万像素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在手机主板上和其他的芯片与无源元器件一起使用回流焊完成组装工作,从而不再需要以往用于组装摄像模块的接插件及插座,且可以简化模块组装工序。

目前,由于手机摄像模块通常都采用耐热性低的塑料镜头,因此不能使用回流焊。在组装时,需要通过柔性印制板及插座将摄像模块连接到主板上。组装工序包括:在主板上组装供柔性印制板使用的接插件以及插座,然后把柔性印制板接插件,并在插座中装入摄像模块。

东芝及Aptina Imaging公司由于采用了耐热性高的镜头,所以能够使用260℃的回流焊组装。东芝公司采用了将耐热性提高到300℃的特殊塑料镜头,Aptina Imaging公司则采用玻璃镜头。

利用连贯制造实现大批量及低成本

意法半导体、东芝及AptinaImaging公司的传感器芯片及镜头都采用贯通电极及晶圆级模块封装技术,可以在晶圆的状态下一次处理完成,生产效率较高,且便于以低成本制造大量的产品。每个客户对手机摄像模块的订购数量每月都高达几百万个,如果摄像模块可成为通用产品供多家客户采用,就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这又可推动成本的降低。

4mm×4mm的VGA产品

用于低档手机与副摄像头的VGA产品,对于进一步缩小尺寸并降低价格的要求更加强烈。目前,夏普公司正在量产5mm×5mm的产品。东芝公司计划从2008年10月开始量产4mm×4mm的产品,其封装面积比夏普公司的5mm×5mm的产品减少了36%。另外,Aptina Imaging公司计划从2008年第4季度开始量产4.15mm×4.15mm的产品。这些产品都利用贯通电极实现了小型化。

目前大部分手机厂商要求摄像模块的高度小于2.5mm。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夏普公司已经量产了高1.95mm的产品。该公司表示:“这款产品通过缩小光学系统,及使用独特的高密度封装技术实现了薄型化。”

阿尔卑斯电气公司预定从2008年年底开始量产2,2mm的产品。该公司表示,这款产品的结构较为简单,就是将以前分立的传感器芯片和镜头模块组装起来,从而实现了薄型化。

用手机实现小型相机的性能

篇9

一、统筹城乡实施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就是将城市和农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考虑,统一规划和统一运作实施。发展农村对外开放,加大农村吸引外资的力度,增强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并不是阻碍外资进入城市,也不是和城市的企业争市场、争能源、争原料、争人才。相反,我们是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统一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给农村经济、乡镇企业与城市经济、城市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要废除在某些方面阻碍农村对外开放的政策规定和行业规则,制定统一、协调、促进城乡对外开放共同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则。要转变那种在市场建设和生产要素分配上歧视农村与农业的落后观念,消除市场壁垒,在资源配置、市场形成、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城乡统一、遵循市场规律的分配和流动机制。

(二)梯度性原则。现阶段,我国城乡在吸引外资和对外开放方面差距还比较明显,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即使是在农村范围内,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劳动力素质水平等也参差不齐。因此,要实施统筹城乡对外开放,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层层梯度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对外开放基础较好,投资环境较为完善,城乡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差距不明显:而中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在对外开放的投资环境建设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别,城市明显好于农村,工业经济明显好于农村经济;而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由于开放时间较晚,开放基础较差,投资环境建设上投入较少,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在对外开放的基础、水平、环境等方面均落后于其他地区。这种在对外开放上的城乡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缩小。所以,实行统筹城乡对外开放,要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状况,遵循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原则。

(三)利益性原则。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为了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解决企业经营理念、资本、高新技术、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短缺等“瓶颈”问题。过去,我们为了实现工业化牺牲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部分利益,而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战略构想,就是要弥补曾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忽视,要在城乡利益兼顾的前提下,共同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利益性原则,就是说在实施统筹城乡对外开放时,要注意保护城乡各方面的利益,尤其是要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侵犯和损害。

(四)社会性原则。统筹城乡对外开放要注重社会效益,即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布局与民族团结的和谐,注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同步。现在,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甚至破坏环境。统筹城乡对外开放要以严禁破坏环境作为重要原则,坚决不让污染环境及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外商投资工业项目进入农村。

二、统筹城乡实施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的策略选择

(一)制定相应的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村尤其是广大内地农村,目前尚未建立畅通无阻的交通运输、信息交换与市场网络。特别是在一些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却因基础设施落后,本地的产品“走不出去”,外来的资金、技术也“引不进来”,造成农民守着“聚宝盆”却“讨饭吃”,实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困难重重。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总量和比重都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农业投入资金的缺口仍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吸引外资投入农村和农业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而修建乡村公路、水利设施、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收益周期长,投资风险大,为了吸引外资投入,我们要制定相关的鼓励与优惠政策,如减免税金,放宽转让道路和相关通讯设施的所有权年限等,让外商看到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是有收益的,从而能更快改变我国农村对外开放投资“硬环境”差的状况,推进我国农村对外开放的进程。

篇10

之所以如此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原因在于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相当有利,并且能促进现代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大会的精神,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大力支持,同样地,工业化的建设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能否等同起来一直困扰着人们,在这里通过讨论为大家揭晓答案。

一、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言论及实施方案

不管是上层官员还是基层干部,亦或是业内学者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多言论实际上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概括起来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

部分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方案。农村城镇化就是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型,农民数量减少,在生存方式上不再仅仅依靠农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及全面化,工业的理念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在农村也应该得到大力推进。现在这些方案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在许多地区都已经开始了实践。像山东省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标志,在农村积极推进工业化。一些不够发达的地方更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城镇化和工业化摆在首位。

二、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

农村的城镇化并不是说在形式上把农村变成城镇,尽量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实质性的提高,使其发展与城市相协调。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不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外部推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反过来,建设好了新农村,又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两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总书记代表中央精神也加新农村建设列入发展战略,指出三农问题在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艰巨性,并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部分地方领导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抓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要保留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顾此失彼。

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鉴于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对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加上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如今的情势堪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我们可以借鉴其新村运动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韩国新村运动的目的、口号都具有正面能量,并且配以灵活的运动方式,在物质建设的同时不忘精神层面,以自愿为前提自上而下全民行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建设新农村却丢了新农村的后果,大规模的农村人员流失令建设空置,失去了建设的意义。鉴于这样的教训,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正确理解其内涵,找准发展方向,切不可简单照搬国外的形式,西方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老路实在不应该效仿。在学习韩国成功经验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两手抓,齐头并进。可以说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四、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理解得意义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绝不能相互替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具有战略意义。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的发展水平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地位很有必要。对一些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非常低的市县和乡镇,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地位才行。从长远角度考虑,正确的理解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相当有利。之所有具有独创性,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物质基础不无关系。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区别甚至可以当作区分不同国籍的标准。因为我国的城市文明和城市工业文明几乎是跟其他国家一样的。中国要想真正发展起来,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得在农业文明上下足功夫,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总结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并且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义深远。我们必须从各种言论中自省,吸取经验教训,全面理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争取早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德喜.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J].中州学刊,2006,11,10(6):21-25.

[2]任志涛,姚国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分析[J].建筑经济,2007,7,30(S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