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会计实务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7 15:56: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财务会计实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财务会计实务

篇1

2《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1实训项目设计有待完善实训设计的主要问题是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没有落实到实处,教学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设置一些财务会计实训,比如每学期安排10-20学时的实训课程,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财务会计实训贯彻落实,导致会计实训形同虚设。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单位没有对实训的具体内容、实训方式以及实训标准制定详细的准则和规划。解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的具体教学内容、要求以及目标,制定一套有机嵌入《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系列“企业典型经济业务核算单项仿真实训”项目(。2)对会计实训课程科学合理安排,采取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深入的模式,提高会计实训的覆盖面积以及其仿真性,利用先进的手段严格要求,设计好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具体环节。(3)任职教师需要根据会计实训的要求和标准,开展单项仿真实训,在进行嵌入式企业典型经济业务单项仿真实训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

2.2师资队伍实务能力有待加强目前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任职教师基本都是专业的会计教师,实训教师都具备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却相对缺乏实训经验,实务知识比较欠缺,对企业实际的业务操作程序不熟悉。针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学校需要加强对会计教师的实训培训,鼓励会计教师利用放假时间去相关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定岗培训,熟悉企业实际业务操作的背景,增强教师自身实际业务能力,实现会计专业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从而保障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际会计业务操作能力的提高。

2.3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有待建设许多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的实训场地仅限于实训室,并且只有在进行建账实训时采取相关企业参观。在参观过程中,由于耗费经济成本较高,所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较少。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成立一个记账公司,主要进行会计咨询、记账、报账等业务活动。在进行财务会计实训时,教师可以领导学生参与企业记账业务,以“做”代“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接触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建立现代物流学院,成立物流企业,为物流专业的学生提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会计实务实训》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参与物流企业的日常财务核算工作,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篇2

不少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具体来说,财务数据更新滞后、资料整理缓慢、核算方法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也降低了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

(二)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不高

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真实、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核算效果的发挥。如果相关的财务信息存在较大的误差,甚至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一些机构,为了保护本部门的利益,而对某些财务数据进行修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实际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三)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

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业务在于工程项目的承包、承建,这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对于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方面的建设,很多企业没有投入应有的资源。这就导致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其公开性、透明性和公平性,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这就影响了实际财务会计核算的效果。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优化的具体措施分析

(一)设计科学完善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要重新设计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对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框架制度进行优化设计。减少不必要的核算程序,注重实质效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是实现财务会计核算优化工作的制度保证,对整体的会计核算工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入手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进行重新设计,提高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性。

(二)健全各项会计核算机制与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机制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会计核算的重点程序。从制度和程序层面,优化和提升会计核算工作。具体来说,应该从风险机制、信息机制、内控制度等方面做起。具体来说,风险机制,要更加注重对日常财务会计核算的动态检测,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信息机制,要提高财务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水平,从相关信息的资料收集,到信息分类筛选,要形成高标准的信息控制机制。内控制度,在建筑企业内部,要按照相关的准则要求,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运行的内控机制,降低各部门、各环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概率,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建筑企业施工作业的经济效益。

(三)加大财务会计核算的监督力度

建筑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优化方面,比较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大监督审核的力度。一些在外地施工的项目,其会计核算的监督更为重要。企业财务内部应该抽调相应的人员,到项目的施工现场,进行清查核算,认真监督会计核算的每一个过程,对其数据、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会计核算监督工作,是优化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措施,在未来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改革方面,应该不断得到强化。

(四)提高财务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

会计核算工作的落实,最终还是要具体的会计工作人员去执行。可以说,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技能,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大对一线会计核算人员技能的培训,拓展专业知识,丰富一线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实战经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要培养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复杂万变的商务环境中,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有创新维思维、有远见、有决断力的CFO,他们沟通技巧、创新视角、解决问题能力、业务洞察力、风险管理能力都要快速提升,才能带领团队一起体味多维思维的乐趣。运用多维思维的财务楷模,不能僵化财务会计管理人员,而要在多重迷局中,善于运用战略眼光剥茧抽丝、发现问题;运用谈判技巧和多种沟通能力,善于平衡各方面利益,持续勤练内功,巩固自身和企业内控的根基。总之建筑施工企业,要切实从人才素质的提高方面下功夫,真正发挥人才在会计核算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篇3

一、 财务会计目标发展历程及基本内涵

1969年美国财务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财务会计理论说明书》,将财务会计定义为一个信息系统。既然是信息系统,那就一定有目标。1940年,佩顿和利特尔顿合著的《公司财务会计准则绪论》这样定义财务会计目标:提供关于某一企业的财务数据,加以汇集整理,以满足管理当局、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要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一号概念公告的财务会计目标是: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务人及其使用者提供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英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义为:像广泛的使用者提供关于一个企业财务状况、业绩和财务适应性的信息,以及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和制定经济决策的效果。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目标:为更广泛的报告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的企业经营状况和业绩及财务状况变动等方面的信息。上述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决策有用学派”的观点,同时也兼顾“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美国的财务会计目标主要强调对投资人、债权人(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决策有用的信息,英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则兼顾了受托责任,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目标,基本上和美国的一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的财务会计目标基本一致,相差不大。原因在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具体的经济环境之上的,经济环境的特征必然影响甚至决定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特征,包括财务会计的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是期望财务会计达到的目的,是构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关于财务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财务会计信息与财务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会计实践的纽带。它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研究的是要解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财务会计目标是随财务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财务会计目标来源于财务会计实践,因而能够把外部环境与财务会计系统有机协调起来。不仅如此,财务会计目标还是财务会计研究的起点,是财务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财务会计系统内部的一切机制都围绕财务会计目标而发挥作用,通过优化财务会计行为来实现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前者涉及到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后者涉及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一个构建良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当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系统性,也即财务会计目标具有层次性,应当包括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和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前者是对财务会计目标的高度概括和一般性描述,后者是前者的细化,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和具体财务会计目标紧密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财务会计目标体系。稳定性,也即财务会计目标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经常变动。实用性,即一定时期内,此财务会计目标能够适用于该段时期的财务会计工作具体情况和当前的财务会计环境。先进性,是财务会计目标切实为财务会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必要保证。

二、 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定位现状

1. 财务会计目标应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和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它在财务会计目标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直接制约着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同时也体现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是对基本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表达和实现,是在基本目标的指导下,从事财务会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建立在财务会计一般环境假设的基础上,运用规范方法中的演绎法推导出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以求达到对财务会计实践的规范,满足社会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基本财务会计目标适用于一切历史发展的阶段,是从不同历史环境下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抽象出来的共性;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则因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不同而不同。

2.财务会计基本目标应为提供信息以满足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则是两个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适用于一切历史发展的阶段,是从不同历史环境下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抽象出来的共性—提供信息以满足对财务会计信息需求。受托责任观认为提供信息是为委托人(已经的投资者)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作出是否继续维持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决策;决策有用观认为提供信息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进行投资、信贷等决策的需要。可见,二者是有共性的,即都是提供信息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求。二者的区别是主要的信息需求者有所不同。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信息需求者为已经的投资者—委托人;决策有用观的信息需求者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处于不同历史时期,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同。可见,两者适用不同的历史环境,是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因此,它们属于具体的财务会计目标。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备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则由于历史环境的改变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批判这两个观点,也不能盲目地去协调二者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是财务会计目标发展的两个具体阶段。由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继起性特征,二者在某个历史发展时期交替和重叠,表现为二者的融合。

三、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会计目标系统将发生如下变化:

1. 财务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多元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时期,财务会计信息需求者群体与资本市场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别。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财务会计信息需求者群体可按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最直观地划分为两大部分,既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需求者群体和非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需求者群体。在这两大群体中,还可以按照企业资本规模大小、产权结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治理结构、经营行业特点等细分为若干层次的财务会计信息需求者群体。这些群体对财务会计信息的要求各有其特点且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其侧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目前条件下财务会计信息需求者多元化、多层次的财务会计信息需求。

2. 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的拓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不再只是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为了满足用户了解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应尽可能广泛地披露表外信息,包括企业背景信息、未来信息、知识资本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公允价值信息、分部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等。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经营决策。另外,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所以还要提供公司员工受教育状况、技术素质、业务能力、熟练程度、敬业精神等人力资源价值及公司管理者的受教育状况、组织协调与交流能力、企业文化等组织管理方面的信息。

3. 改革财务会计报告的编排形式与内容。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突出了有形资产这个重点,随着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报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设想,编排报表的顺序由按流动性排列改为按重要性排列,即按资产内含价值的高低排列。对于内含价值高的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在内的知识型资产,不仅要优先报告,而且内容要尽可能详尽。

篇4

一、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本内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影响财务管理质量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信息的可靠性,但是近些年国内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每况愈下,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所谓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首先,要具有可核性的信息。不同的企业由于经营状况的不同,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由不同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这就是可核性的信息。针对这类现象,企业应采用正确的计量核算,尽量减少计算中的误差;其次,在中立立场生成的信息。会计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操作,当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带有一定的偏向性或目的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核算的结果,从而使其与真实的信息出现偏差,所以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最后,要保证会计信息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保证会计信息是通过公正的态度获取的、是完整的,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发展现状,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对会计信息内容进行随意的更改,从而减少数据的偏差。

二、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因素

1.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最基本的准则,只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才能使企业获取的信息能够反映真实的现状。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有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健全,相关经济体制也不完善,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存在较多的问题。另外,有些企业为了谋求一己私利,在财务核算的过程中投机取巧,提交的信息不够真实,相关监察力度也不够完善,这就为信息的可靠性埋下了隐患。

2.委托关系的存在

目前,在我国企业内的经营管理者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而是由企业所有者招聘而来的专门负责管理的人员,这就是委托的关系。[3]委托关系是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形式,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隐患。企业所有者一般是以“稳”为最终的发展目标,在稳定中谋求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能够长远的存在和发展,而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企业的的经济效益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所以他们会将效益最大化作为其管理的目标,这就会导致委托双方之间存在目标的差异,,而双方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为操作的现象,从而使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3.监督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基本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相应的监督作用也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在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往往相互独立,彼此之间的沟通较少,尤其在会计信息上的交流更少,从而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核算增加了困难。另外,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会使相关信息无法得到正确的核算,从而对会计部门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干扰,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三、新经济形势下增强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

会计行为与企业的经济状况相关,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需要完善的制度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规定会计信息获取的流程,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并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要引导会计人员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处理、分析会计数据时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避免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保障。

2.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约束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将会直接影响领导层的判断,进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而要想保证信息的可用性,就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约束,约束高管的行为。首先,要在企业内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会计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行为并加强日常的监督,对于违反规定的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制定惩罚措施,不断完善内部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其次,要为会计操作提供稳定的环境,建立规范的交易市场,形成完善的信息体系,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共同监督会计信息。

3.以动态的思维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理解

会计人员最根本的任务是利用会计信息对真实的信息进行反映,并利用客观的态度解析变化中所伴随的复杂性。会计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操作,即使会计人员完全客观的对信息进行反映,也并不一定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所以,为了更好的增强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要求会计人员以动态的思维去看待。而且影响会计信息的因素有很多,不同人员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只有以动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好的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四、结论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稳定性,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法制建设,增强对会计信息的约束,同时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从而真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为可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实习作业的练习或考核,有利于教学的反馈。它有利于教师全面地获取教学的综合反馈信息。通过实习作业的批阅,教师可以考察全体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加强期末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实战性实习作业的练习和实训可以增强教学的实战性。实习作业的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能力,稳固形成实际会计技能。通过实习作业能够使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育性

    实习作业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习作业的操作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正面疏导,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国家的财会政策,更好地体会会计准则,有利于培养他们自觉遵守会计核算程序的习惯,树立遵守会计原则,遵守会计制度的观念意识。布置实习作业前,教师要讲明要求,如及时记账,核算认真准确,有严谨作风,养成试算习惯,遵守会计准则等方面的要求,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会计人员的工作规范要求认真对待实习作业。

    二、实习材料的设计

    全面性是设计选择实习作业的基本要求。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期性

    实习作业的设置要体现一个完整的会计期间,经济业务为发生在同一个会计期间的业务。

    (二)完整性

    模拟的经济业务要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活动。即按供、产、销设置相应的经济业务。

    (三)多维性

    要指导学生按照正常的会计程序操作一个会计小(或大)循环的全过程。即根据原始凭证(或业务题)编制记账凭证(或会计分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或丁字账);根据账簿资料编制试算平衡表和基本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同时还要考查学生的成本计算等能力。

    (四)序时性

    要按每月的时间先后顺序合理设计经济业务。

    三、实习作业的实施

    (一)差异性

篇6

二、施工企业“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基本内容

营改增税收政策在施工企业全面实施之后,就将用税率为11%的增值税来代替过去税率为3%的营业税。主要区别在于:营改增税收政策改革之前,施工企业的营业税征税依据为施工企业提供劳务的全部收入;而营改增税收政策改革之后,施工企业的增值税征税依据为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是通过施工企业在市场上购买材料、设备等获得的增值税发票金额来予以确定,而销项税额则是由施工企业向业主提供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额予以确认。

三、“营改增”带给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变化

1.两种税的含义不同增值税和营业税虽然都属于流转税,但是对于施工企业的意义却各不相同,增值税属于国家所收取的款项,计税依据是增值额;而营业税则属于一种纳税单位的费用,计税依据为营业额。

2.纳税主体身份及计税方式的变化(1)在过去的营业税体制下,无论纳税人的规模大小,应纳税额通过“税率3%”乘以“营业额”即可得出。(2)在实行“营改增”税收政策之后,纳税人应该要首先予以纳税资格的认定。第一,资格认定标准。实行“营改增”税收政策之后,国家税务部门基于纳税人的规模大小来分为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是指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低于500万元人民币的纳税人,以及高于500万元人民币的其他个人;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高于500万元人民币的纳税人;不经常提供应税服务的个体工商户、企业,以及非企业性单位均属于小规模纳税人。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纳税人不能转为小规模纳税人,而小规模纳税人若所提供的税务资料准确、会计核算健全,那么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第二,计税方式。小规模纳税人:计税方式采用简易计税方法,应纳税额不得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应纳税额为增值税征收率和销售额一同计算出来的增值税额。一般纳税人:计税方式采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应纳税额为当期进项税额被当期销项税额抵扣之后所剩余下来的余额。

3.税率的变化在过去的营业税体制下,无论纳税人的规模大小,应纳税率均为“税率3%”。而在实行“营改增”税收政策之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率为“税率3%”,而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率为“税率11%”。

4.收入和税负确认的变化本文举例说明收入和税负确认的变化,合同总价款设定为9990万元人民币。在过去的营业税体制下,营业税=9990万元×3%=299.7万元。再加上3%教育费、7%城建税共计29.97万元,那么实际税负率为3.3%,本项税负为329.67万元。而在实行“营改增”税收政策之后,首先要进行价税分离,分两种情况:(1)若纳税人为小规模纳税人,那么9990万元除以(1+3%),可得出确认收入为9699万元,那么增值税额=9699×3%=290.97万元,再加上3%教育费、7%城建税共计29.097万元,那么合计本项税负为320.067万元,实际税负率为3,204%。(2)若纳税人为一般纳税人,那么9990万元除以(1+11%),可得出确认收入为9000万元,那么增值销项税额=9000×11%=990万元,而实际税负率则由纳税人所拥有的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来决定。经过相应计算,营业税及附加税负=增值税及附加的实际税负,只有在“6.91%×合同额=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情况下才可成立;若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小于“6.91%×合同额”,那么营业税及附加税负>增值税及附加的实际税负;若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大于“6.91%×合同额”,那么营业税及附加税负<增值税及附加的实际税负。

5.涉税申报所需设备有重大变化营业税申报是不会特殊要求软件设备及硬件设备,但是若申报增值税,那么一般纳税人在具有通用的扫描仪、打印机、计算机等设备之外,还需要有专用设备,包括报税盘、金税卡、读卡器金税盘、IC卡等。按国家财税机关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通过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使用专用发票。

篇7

营业税和增值税虽同属流转税,对企业的意义却不同。营业税以营业额为计税依据,属于纳税单位的一种费用;增值税以增值额为计税依据,属于代第三方(即国家)收取的款项。

1.2纳税主体身份及计税方式的变化

1)营业税体制下,纳税人不论规模大小,直接用营业额乘以适用税率3%就能计算出应纳税额。2)增值税体制下,纳税人则首先要根据应税服务额大小进行不同纳税资格的认定。a.资格认定标准。目前营改增后应税服务增值税纳税人的分类标准为应税服务的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纳税人为一般纳税人,未超过规定标准的纳税人为小规模纳税人。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其他个人不属于一般纳税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提供应税服务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小规模纳税人会计核算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成为一般纳税人。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b.计税方式。根据纳税主体资格的不同,增值税分为两种计税方式:一般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应纳税额为销售额和增值税征收率计算的增值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1.3税率的变化

营业税体制下,纳税人不论规模大小,均适用3%的税率。增值税体制下,则根据纳税主体所认定的资格来进行适用。其中一般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适用11%的税率,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的征收率为3%。

1.4收入和税负确认的变化

以一般纳税人为例,设合同总价款为9990万元。营业税体制下:营业收入是9990万元,应交3%营业税299.7万元,应交7%城建税及3%教育费附加共计29.97万元,合计本项税负为329.67万元,实际税负率为3.3%。增值税体制下,首先要进行价税分离,分两种情况:1)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应确认的收入为9990/(1+3%)=9699万元,应缴纳的增值税额为9699×3%=290.97万元,应交7%城建税及3%教育费附加共计29.097万元,合计本项税负为320.067万元,实际税负率为3.204%。2)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应确认的收入为9990/(1+11%)=9000万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9000×11%=990万元,收入降低比例约为990÷9000=9.91%。那纳税人该项税负实际是多少,取决于纳税人在接受劳务或购进货物中能获得多少的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了。

1.5经营业务涉及的发票及主管税务机关变化

1)对外开具发票方面。建筑业营业税一般是由当地的地税机关主管,在该税制下,对外提供建筑业劳务时应开具地税系统的建筑业统一发票;增值税是由国税机关主管,在该税体制下,对外提供建筑业劳务时则应开具国税系统的增值税发票,如果接收方是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则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否则只能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同时增值税发票的联次和用途等都要比建筑业统一发票细致得多。

2)从外部接受发票方面。从一般纳税人角度看,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凡是从交增值税单位索取的票据就要尽可能索取要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同时取得发票联和抵扣联。即便对方单位是小规模纳税人,也可以要求其到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1.6接受货物或劳务时的成本确认有变化

营业税体制下:接受货物或劳务时一般按对方单位提供的发票总价款计入成本。增值税体制下,如果取得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发票中注明的税额作为进项税额处理(计算应纳增值税额时会用到),余下的价款才作为接受货物或劳务的成本;如果取得的是非增值税专用发票,包括增值税普通发票和营业税发票,也是按对方单位提供的发票总价款计入成本。

1.7申报资料的重大变化

营业税申报基本只有一张申报表,要填的主要内容包括应税项目、计税依据、税率、应纳税额等,比增值税申报表要简单得多。增值税申报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且有所不同。如果是一般纳税人,需要填报的有一张申报表和五张附表,申报表和附表相应项目的数字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表中需要填列的信息是非常详细的,甚至抵扣发票都需要提供认证的份数等信息。可以说,如果不做好基础工作和台账的话,增值税申报工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1.8申报过程的重大变化

营业税直接远程申报或税务大厅申报后将纸质资料报送税务机关即可。增值税申报过程复杂,要经过认证、抄税报税、申报等步骤。

1.9涉税申报所需设备有重大变化

营业税申报对硬件或软件设备没有特别需要,而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除有通用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外还必须有金税卡、IC卡、读卡器金税盘、报税盘等专用设备。按国家财税机关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通过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使用专用发票。

2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应做哪些工作应对“营改增”

基于增值税核算和申报的复杂性,作为施工企业中的财务会计部门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营改增”税制,本着可操作性的原则,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由于“营改增”对核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来说相对比较简单,本文不多述说,以下所述均以一般纳税人为例)。

2.1机构和人员方面

1)配备。由于增值税纳税和管理较为复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施工企业应根据规模和业务的大小设置专门的税务机构或配备必要的主管增值税的财会人员,专管增值税的全部涉税事项,包括企业纳税资格的认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申报等全部工作。

2)培训。由于“营改增”的工作会涉及到企业所有承办业务的人员,所以应该进行全员培训,重点是一张合格的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增值税票据应具备的条件。财务人员培训的重点是票据的开具、审核与保管方面,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等。本处重点说一下票据审核与保管,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将在下面分述。a.在票据审核方面,财会人员应该明确的几点。目前的增值税应税项目。目前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的有:销售或进口货物(包括水电气)、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六种)。目前使用的增值税票据。除增值税普通发票外,目前可进行抵扣的增值税专用票据(以下简称“专用发票”)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和农产品销售发票。专用发票,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开具的发票,是购买方支付增值税额并可按照增值税有关规定据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凭证,在开具内容上比非专用发票至少多了税率、税额、购货单位和销货单位纳税识别号等信息,在联次上至少多了一联抵扣联。能达到实际抵扣的专用发票具备条件。形式上合格:全部联次一次填写,项目填写完整,各项金额勾稽关系正确,同时取得发票联和抵扣联并加盖有开票单位的发票专用章,与开票单位业务内容相符,肯定是机打发票。发票联套头正中央是否有“发票监制章”(形状为椭圆形,上环刻制“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下环刻制“税务局监制”字样,中间刻制国税税务机关所在地的省、市全称或简称,字体为正楷,印色为大红色)。对照光线审查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和抵扣联,看是否为国家税务总局统一规定的带有水印图案的防伪专用纸印刷。内容上合格:业务内容与开收票单位实际相符,资金流向与开票单位、合同签订人相符,认证时明文与密文信息相符。时间上合格:专用发票自开具之日起在规定时间内认证(目前为180d),在认证通过的当期申报抵扣。用途上合格:专用发票中款项必须用于增值税项目。b.专用发票的开具。开具专用发票要明确专用发票的开具范围,如以下项目均不得开具专用发票(只能开具普票):向消费者销售应税项目;销售免税项目;销售报关出口的货物、在境外销售应税劳务;将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将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提供非应税劳务(应征增值税的除外)、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无形资产;向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应税项目;商业零售的烟、酒、食品、服装、鞋帽(不包括劳保专用的部分)、化妆品等消费品。c.专用发票的保管。任何一个收到专用发票的员工都有义务妥善保管该票据,保持整洁和平整,不得折叠。专用发票更应该及时传递到财会部门进行相关处理。专用发票由于其具有的抵扣功能就等同于货币,保管不能掉以轻心。防伪税控系统及设备和专用发票抵扣联应由专人保管(按税务机关要求进行按月装订成册),房间应有防盗门窗,办公室人员出门应养成随手锁门窗的习惯。

2.2建立专用票据的领购、开具、传递、认证、保管等详细的管理制度

本着业务处理及时、票据传递有记录、保管要安全的原则,专用票据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各种签收制度、传递时间制度、开具的具体要求、保管的具体要求等内容。

2.3会计核算

1)会计核算应达到两个目的。a.“营改增”后能顺利实现增值税的按期申报工作;b.从会计核算上确保税负降低或不增加的目的。

2)纳税义务的确定时间点:收到工程款或收到工程结算单。

3)建筑业“营改增”后,施工企业的建筑业务会计核算会涉及到以下会计科目的使用:“应交税费”科目下的二级明细科目:a.应交增值税:本二级科目下在贷方应设置的三级明细科目有: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转出多交增值税。本二级科目下在借方应设置的三级明细科目有:进项税额,已交税金,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转出未交增值税;b.未交增值税;c.待抵扣进项税额;d.增值税留抵税额;e.增值税检查调整。

4)建筑业“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的施工企业应按照上述会计科目进行规范设置并严格按照各科目核算内容进行准确核算,同时按照增值税申报表的信息要求建立相应的各种辅助账。针对销项税额,应设置至少包含以下内容的辅助账:发票日期,发票号码、发票种类(分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未开具发票、增值税检查调整等)、销售额(不含销项税额)、销项税额、具体的税率或征收率等信息。按开具的发票逐份登记。对收到的专用发票,应设置至少包含以下内容的辅助账:发票日期、发票号码、发票种类(分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输发票等)、金额(不含进项税额)、税额、认证时间、抵扣时间等信息。必须按收到的可抵扣票据逐份登记。只有这些细节性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才能确保增值税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2.4纳税申报

1)收到专用发票后财会部门要做的重要工作包括:a.根据票据类型在限期内利用专用设备和系统进行远程认证或到税务大厅进行认证或报税务局交叉稽核比对,获得认证相符(或交叉稽核比对相符)信息;b.已认证相符的发票进项税额按规定时间申报抵扣。

2)在税务机关核定的申报期内利用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及专用发票认证情况准确填报增值税申报表及附表,进行申报交税工作。

篇8

一、引 言

加强企业的管理控制,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提高企业内部的会计水平,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业内外的认同和重视。这正好验证了财务会计在企业的核心地位,然而财务会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由一系列动态的规章制度组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旧的财务会计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新的财务会计挑战与机遇并存。

二、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力的经济,它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人力资本为主的经济,而不是于以资金、设备和原材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快速蔓延,新观念、新业务对现行的财务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此将引发一场会计的大改革。

1、知识经济对会计组织机构的挑战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办公日益自动化。在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更加直接,更加及时,传统的“金字塔”型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必将被一种中间管理层次少、结构紧凑而富有弹性、反映灵敏、高效快速为特征的新的组织机构所替代。

2、知识经济对会计方法和会计流程的挑战

知识化反映在知识经济支柱高科技产业的特点是:高风险、高知识性和强时效性,对会计处理方法提出了挑战。现在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会计流程上是模拟手工核算的流程,即其会计处理流程基本上还是按照手工会计处理流程进行设计完成的,这种流程已不能适应会计信息系统。

3、知识经济对传统的产权理论提出了挑战

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信息和知识技术,在整个财富创造过程中作用突显,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未来利润和现金流量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就要求确定知识的资本地位,消除传统产权理论中资本控制劳动的弊端,使知识和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重要的分配依据,使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在更大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以促进企业和谐、持续地发展。

三、财务会计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对策

1、转变财务会计理财观念,加强理财手段的创新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主要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 ,企业理财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必须转变到重视知识资本管理的观念。加强理财手段的创新:筹资手段的创新;投资手段的创新;分配手段的创新;资本运营手段创新;计算机应用及软件的创新。

2、科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加强调查研究 ,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造成的损失。风险投资者设立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发行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经过严格筛选的有增长潜力但缺少发展资金的高新技术企业。当被投资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公司就通过股票上市或转让方式收回投资,获得利润,风险投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投资对象。

3、制定新的计量准则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重心要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新准则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即新准则要求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模式。

4、完善财务报告

现行财务报告既不反映无形资产及商誉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当前知识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营活动不确定性日益显著,单凭过去定期编制的会计报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将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

5、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财务人才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推进器,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财务人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就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懂得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软件操作、软件设计等一系列新的技术与知识。会计人员如果仅具备财务会计知识,显然无法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受教育者应多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开展科技活动,以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资本市场也在进一步健全,我国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这些对财务会计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将财务会计与新的技术柔和不断创新,将会计信息处理便捷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篇9

一、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一)交叉模式

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多种多样,相关人员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目标成本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的制定并不断完善[1]。工业企业的发展不能放任不管,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管理,将管理理念融合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发挥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作用。所以,在对会计目标成本进行管理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中,有一种模式是交叉模式,这种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造成企业管理体制互相干扰。使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处于无序的状态,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分散模式

分散模式是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之一,很多企业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责任企业掌管着财务人员和财务的相关事务,因此,在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核算时,会从责任企业的角度出发,没有从整体的经济利益着手。例如,在核算企业的成本时,乱摊成本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核算企业的利润时,虚报成本、少报成本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此外,当企业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进行处理,造成工业企业中,成本管理问题不断。所以,分散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三)统一模式

统一模式是对财务会计的相关人员和事务进行统一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和其他模式相比有很多优点[2]。因此,能够实现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有效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大大提高,真实性也得到了增强,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财务监督。这种模式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而且有利于要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进而发挥出成本管理的真正作用。

二、如何提升工业企业财务会计成本目标管理的有效性

(一)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工业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必须从财务会计目标成本入手,加大成本管理的力度[3]。要发挥出财务会计成本目标管理的最大作用,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的相关人员要系统地分析企业的投入量和产出量,在对目标成本进行管理时,要以价格为导向。在吸引顾客方面,企业要组建专业的团队,对产品进行设计,对产品的流程进行安排。从产品的研发开始,到产品投放到市场中,都离不开目标成本的管理。为了保证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在制定目标管理办法时,一定要保证其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交流,运用业绩指标监督目标成本的管理工作。运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促使企业加强项目的管理。总之,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能够将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二)对控制过程进行科学管理

其一,事前控制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在产品生产之前,需要对影响产品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对相关的生产活动进行计划、审查和监管。比如,对人力,材料等方面的成本进行管理。其二,事中控制时期。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成本时,相关人员要做好成本的记录与整理的工作,及时向相关负责人反应成本的偏差,以便采取措施,纠正生产中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其三,事后控制时期。在成本产生之后,相关人员要对成本的差异进行系统分析,查清楚产生差异的原因,明确责任,对单位的业绩进行评估,这为下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奠定了基础。此外,除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还要对时间成本进行管理。时间成本的管理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加快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速度,减少产品循环的时间。企业只有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才能有效地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三)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工业企业要发挥出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的最大效果,不仅要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依托,所以,首先,工业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其次,运用技术手段搭建管理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企业的信息能够共享,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目标成本的最新情况,并进行有效的预测,提高财务目标成本管理的科学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工业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成本的管理。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成本管理的理念进行创新,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引言

企业实行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主要起到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会计职能更好地发挥;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准确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则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资金使用过程中监督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成本;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有效把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制定财务计划,更好地服务企业。

一、集中核算的定义

企业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集核算、监督和服务为一体的核算模式,企业采用这种核算模式需要建立独立的会计核算中心,确保其它前提都不变,企业设立专门的会计核算岗位,对企业的有关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进行执行和监督。

二、企业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1.技术手段低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有很多种,这就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和数据处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要想确保集中核算模式能够有效使用,需要不断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业务增长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需求。但是当前很多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还远不能够满足集中核算模式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就会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财务管理不足

企业财务管理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管理能力不足和管理意识不足。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受到个人思想观念、工作经验和学习能力的影响,从工作内容、范围和对象来看,传统核算制度和集中核算制度存在很大不同,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面临很大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并不能都做到有效应对挑战,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能力,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实施集中核算模式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3.监督机制薄弱

企业实行集中核算模式带来的好处是企业的各个部门的资金管理工作不再单独进行,资金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同样存在不足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企业集中核算过程中主要进行的工作是报账和出纳,这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牵制和监督不足,很容易出现现象。虽然有些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实施了记账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受到工作人员工作条件限制,不可能每一次都做好把关工作,更难做到全面了解企业内部财务状况,因此,监督力度还远远不够。

4.职能划分不科学

企业实行集中核算模式的过程中职能划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员工与部门之间沟通力度不够、财务职责的划分达不到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高标准要求。员工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力度不够指的是企业虽然在实施集中核算模式的过程中将财务管理部门划分为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两个部门,但是两个工作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部门却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困扰到了企业的资金支出。财务职责划分没有达到集中核算模式的高标准要求指的是核算人员由于身兼多职,工作精力不够,大大降低了核算效果,会计职能也受到了很大削弱。此外,企业实行集中核算模式后,核算工作全都落在了核算部门,企业的裁员,财务部门人员的减少,使得现有的核算人员很难胜任工作。

三、解决措施

1.改善技术手段

对于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而言,先进的技术是促使其顺利实施的前提。换句话说,先进的技术能够推动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地顺利开展。改善技术手段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要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二,要对相关技术平台进行完善,比如电子查询系统、电子台账系统和核算网络系统等;第三,企业要不断引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和核算水平不断提高;第四,要加强对核算人员的培训,提高核算人员的软件应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2.提高员工能力

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要想顺利进行,从会计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看,必须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鉴于此,企业要不断加大对核算人员的培训力度,帮助核算人员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企业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不断激发核算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还要对核算人员开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核算人员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确保核算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新的集中核算模式。

3.加强内部沟通

当前由于企业采用了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这使得企业各个部门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难度增大,很多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解决。鉴于此,企业要在内部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从而有效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使企业各个部门都能够获取更全面的财务信息,促使企业各部门之间有效合作,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企业的其它管理部门应该借助于完善的沟通机制积极配合核算部门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共同努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

4.科学划分职能

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系统性和复杂程度都很高,财务工作量很大,专业财务工作人员却很少,抑制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鉴于此,企业应该重视人员与岗位配置问题。传统的岗位配置模式是一人一岗,弊端是很容易出现制证和报表职位分离现象。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有效运用给企业管理带来了福音,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核算水平,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同样要清楚认识到企业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仔细分析这些不足之处,并且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才能够不断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