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5:56: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知识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自然科学教学的最大区别是其带有鲜明的审美教育功能,而只有充分发挥其审美教育作用,才能真正体现人文学科的教育价值。所谓审美教育即美育。语文教学的文学作品为了追寻美学的表现,在语文教材内选取了众多文章及文学素材,学生透过学习语言文字,积攒了充足的语言素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展现出语言文字之美。语文素材丰富了艺术形象以及文学语言,乃至美好的意境,均展现出较大的审美价值。透过反思语文教学的现状,当前我们应当找出更加合理的语文教学体系。在未来的实践当中,需要将语文教学当作美学的载体,其中不但包含了文学状态的精美表现,也具有教学形态的审美体现。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指透过文学艺术和其他审美概念对学生采取的美德教育,而且结合学校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教育,令学生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欣赏美、体会美、创新美,并以此为根基让学生追寻真、善、美,抛弃假、恶、丑。让学生变成富有知识、智慧、技能乃至审美的人才。大学语文归于文学,文学最根本的特点则为审美,大学语文传授应当依照文学特征进行。在多媒体等方式愈发运用于课堂后,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生动性,可是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同样都属于教学方式的一种,能够提高教学审美效果,但无法取代文学教学需要具备的审美性。身为大学语文老师需要将文学的审美明确化,文学教学具有心灵化、个性化。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学,老师均需通过具有深度的思想、具有个性的语言、自由的教学方式,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游于文学的海洋中[1]。
二、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内容调动学生追寻美、热爱美的情感及愿望,培养学生体会美、感受美、缔造美的能力,带领学生构成正确、崇高的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情趣。与其他方式的教学对比,审美教育位于从属位置,重要性却毋庸置疑。当前高校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内容均十分优美,所以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十分有利。以美育对于语文教学而言,美育能够培养人的情操、陶冶人的内心、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语文教学需要通过美来吸引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美育。不具备美育的教学则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教学。教学的本质为建立人在道德以及科学文化方面的素养,打造出全面的人才,最终展现出人类的美化。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审美教育,刻板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符合当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所需,乏味的理论已经无法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激情。美育方式能够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碰触学生的内心世界,令其可以快乐地接受知识,提升分辨善恶、美丑、真假的能力。美可以让人们的内心更加善良、纯真、端正,人的内心与外表应当相结合。一味追寻流行,只能体现出内心的空虚。对于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而言,美育变成道德教育庞大的力量,打造出青年学生崇高、善良的内心。以学生的智力构造而言,人的智力因素包含了对于观察、思维、想象、记忆、实际操控等方面的能力。对大学生而言,智力的发展应当采用形象思维,以此为根基开发抽象思维,只有形象思维愈发丰富,抽象思维才会更为发达,这不仅属于认识方面的规律,也属于教育方面的规律。审美教育能够透过感知层面的美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长期处在快乐的氛围中,从而提升自身的观察以及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让学生在治理结构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升人才成长的速度[2]。以语文教材特征而言,广义来讲,语文也属于文学,具备了文学的特征。文学作品是依照美的规律打造而成的艺术品,通过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绚烂的世界,将审美的对象提供给人们,成为人们审美的集中体现。语文教学需要透过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当做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从而将所有语文教学过程当作对学生给予审美教育的过程,在语文教育中展现出美的方面。
三、高校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现状
(一)在选择教材上,还不能完全摆脱中学语文教育的模式语文是十分重要的沟通工具,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的工具性能以及文化熏陶的力量均十分主要,工具与人文特征的良好结合才可以令语文的内涵更为完善,在教育中的作用才更为完整。可是因为我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原本教育氛围的影响,在选择教材上,还不能完全摆脱中学语文教育的模式。这体现出高校选择的教材大多为提升学生基本知识、技能以及职业考核有关的类别,可以提高学生思想方面以及个人修为方面的内容则较少出现在高校教师及学生面前,其实也只有这一方面的内容才可以加快学生前进的步伐,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在教育内容上,从欣赏美转移至传授知识汉语语言乃至语文知识的传授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通过我国目前高校语文课程教学的分析,教学内容大多数把重点摆在内容讲解以及知识点的不断记忆方面,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对作品深处的体会仅处在表层,并未触及到其核心部位,语文教学也并未具有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求真、求善、求美的效果。教学内容中,将对美的重视转移到传授知识方面,成为高校语文教学错位的体现,从而令学生对学习语文毫无兴趣。而在为人方面,则体现出欠缺公德心、自私无情。体现于写作方面,则在文字方面毫无真实情感。
(三)教学教法中,情感教学在总体教学中较为模糊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相结合,才可以打造成语文课程教学的所有内容。对于高校语文教学而言,不但在选择教材方面、取舍教学内容方面均将对学生的熏陶给予忽略,在教学方法上也产生了错位。有的机械化教学形式把学生的理念束缚于技能、对策、方法的寻求中,而对文章的非功利性质的传授则并不重视,导致学生由一个内心鲜活的人,演变为只知道在语文课程里获取对其有利的内容,成了本末倒置的状况。语文学习不但是在学习语言,还属于了解文化现象以及人类文明进化史的过程。刻板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将灵魂中的困乏状态得以转变,在高校语文老师和学生追寻成绩的另一面,失去了对所有美好事物以及情感的体会。当学生无法感受作者写作目的以及内心体会时,写作的价值也随之降低,这则属于在浪费知识资源。
四、提高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对策
(一)依照语文特征,寓美于教学
1.开发和运用蕴含在文章内的美育资源文章内的美五彩缤纷、十分丰富。在《我的空中楼阁》中,则展现出优美的景象。通过对“眉黛似的远山、苍劲的山谷、隐约可见的小屋等”清新雅致、唯美绚丽的风景图的描绘,均让人体会到回归自然的欢乐、幸福之感。在《都江堰》中,将都江堰中水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展现出生命之美、摄魄之美。在教学当中,这些令人欣喜的美感具有充分的生活哲理性,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让精神为之振奋[3]。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打造教学情境以及氛围,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诵,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便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审美而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以此调动学生发现美、打造美。
2.感受教材内的语言美教材中大部分课文均是文字优美、受人传颂的佳品,包含着丰沛的语言美,应当在学习中进行开发。在《荷塘月色》内,通过一些动词,展现出月色梦幻般的奇景。在《再别康桥》一文中,不断运用叠字,从而加快了诗歌中的节奏感,犹如肖邦的小夜曲一般带给人梦幻的体会。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感受美、体会词句、分析语句的意义所在,持续提升欣赏语句的美的能力。
3.鉴赏文章内的人格美“文学即人学”,学习语文就要从中感受作家的人格力量。在《荷塘月色》中,文章极为优美,朱自清内化在荷塘月色中的人格美,恰好是对学生人格升华的绝佳内容。
(二)学校需将审美教育当作教育理念,融汇在高校教育当中
1.开办文学作品欣赏选修课,重视文本阅读书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能够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比如外国名著《复活》《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等,比如我国著名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围城》等,通过阅读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审美能力。并且通过多媒体技术设施,打造选修课,以便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名篇名著进行欣赏,从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对于审美教育而言,有利于提升学生分辨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将欣赏品味提升至一定的水准[4]。
2.建立健康、美好的校园文化,实施大学生审美教育学校需要不断探寻第二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魅力所在。可以进行一些文学沙龙、诗歌朗诵、文化艺术节、校园网站等活动。聘请一些专家、学者进行文学方面的讲座。并且鼓励建立一些社团组织,透过不同平台将具有不同经历、专业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展现出自身的优点与特点,从而符合所有学生成才的心愿。
3.以艺术教育作为重要方法及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来自生活,在学习生活的过程,美育更加融入其中,比如在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均存在美育的效果。比如在《二泉映月》中,盲人音乐家阿炳通过清泉将生命中的孔窍打通,让我们感受到流动的泉水,体会到阿炳对生命以及自然的热爱之感。只有打造出审美环境,给予充分的审美空间,才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令其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总而言之,大学语文教学不但需要在课堂中真正展现出审美教育,还需要注重目前社会以及现实,注重当前关注的问题,注重目前语境对学生的影响。大学语文教育不论融合了哪种教学理念,最终都是为了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内在能力应对繁琐的问题,在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乔丽彩.浅谈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管理.2014(10):229.
[2]牛江涛,李洪义.浅谈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J].大舞台.2011(03):162-16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54
让我们先来看三组名言警句:对于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但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成功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本是剧本,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教师如何运用“巧法”点亮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光,寓教于乐,让其积极愉快高效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使学生对语文怀有“要学”、“易学”、“会学”、“好学”的积极情感,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让教学质量真正得以提高呢?根据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民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启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到:“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说明只有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师生之间才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形成相应的积极的交流。教师和颜悦色、期待信任、亲昵适度、讲解有力,学生就会从中获取喜悦、亲切、激动、自信等情感体验。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营造了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场合下,学生不仅自觉地用耳朵去聆听教师讲解,而且欢欣喜悦,用整个心灵去接受教师的影响,从而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常听学生说:“我喜欢某一科目,还不如说更喜欢的是这一科目任教的老师。”由此可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这也正是“心通则艺通”的道理所在。
二、设疑激趣,创设积极探索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好奇心是中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事实证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催化剂”,以设疑激趣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提问正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开启学生心智的阶梯与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疑问造成学生心理上“知与不知”的不平衡,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恢复平衡的动机和兴趣。“善教者,必善问”。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且能适时恰当提出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与学生一起探索创新、一起发展认识的动态过程。
有一位教师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一课时开头就提出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大家都看过电影《祝福》,它讲的是关于一个女佣人被封建礼教吃掉的故事。这样一个悲惨凄凉的故事为什么要用‘祝福’这样吉祥喜庆的词语作为标题呢?”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提出,就在学生头脑中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创设了新的矛盾、新的情境和新的悬念,学生的思维就会迅速地被激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之火也由此点燃。
三、学生创造,创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稳定化、持久化。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自于教师的激发和激活,启发是思维的原动力,激活是创造的源泉。卢家楣教授就曾指出:“要使学生的创造需要得到满足,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诱发性思维的刺激。”对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是诱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措施。
笔者在上完《空城计》一课后,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二度创造:1. 让学生通过口语表达叙述一下司马懿得知上当受骗之后会有怎样的情形;2. 让学生进行即兴作文的训练,想象一下两军对峙时司马懿如果不中计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3. 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就是诸葛亮或司马懿面对如此情况该如何应对。学生经过教师的巧点妙拨,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创造之后,神思飞越,兴趣盎然,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思维冲破了原有的束缚,变得主动积极、富有创造力。这样的教学,学生又怎会没有兴趣呢?
四、设计新颖习题,树立信心创设能力形成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巩固练习中,如果大搞题海战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减负,而且枯燥乏味,易使学生失去兴趣丧失学习的信心,从而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又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内容,别出心裁地设计一些新颖有趣但又切实有效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某单元的教学中,笔者用了“知识竞赛”的方法进行教学和习题训练,教学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按教师出的思考题自学整个单元的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记分。其中基础知识可编成必答题,重难点编成抢答题,课外知识点编成风险题,教师一边判题记分,一边解答题目。在紧张而又有趣的竞赛活动中,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习题训练也得到了强化。对于那些通俗易懂又可排演课本剧的课文,在串讲完内容,笔者给学生布置的习题是: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排演课本剧,上习题课时,让学生自我表演、自我评价、自我小结。通过这些新颖的练习,不仅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更是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了激发学生热情的兴奋剂。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头绪繁杂,纯粹的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膨胀的求知欲望,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语文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应根据学生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而且形式应力求丰富多彩。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成语接龙游戏或到工厂、农村、大自然中亲自体验等等。教师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这样,一些课外活动目的性强、收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易被激发起来的。
马克思曾指出:“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在语文教学中,激起学生的热情也就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快更好地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以上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绝不止这些方面,还可通过美育、思想教育、劳动教育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来激发学习兴趣,可通过教学“反馈――矫正”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等等。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教学过程中着意研究,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辅乱象困扰学生和家长
14岁的女儿读初二,一个特大书包装的全是课本、作业和各种资料以及必备的文具、水瓶、雨伞,一称竟有30多斤重。邵阳医专公共课部教授刘运喜每天看着女儿的书包压在她稚嫩的肩上显得很沉重,于是专门称了一下,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这么重,你说,我能不心疼吗?”
然而,更让他心疼的是:孩子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上学,中午在学校吃饭,午休时做作业,下午六点半回家。书包一撂,赶紧吃晚饭,然后马不停蹄开始写作业,做题目,背课文,抄生词,一门课的作业既有《基础训练》又有《全效学习》,碰上周末还有作文(周记)、试卷。一直写到晚上十点,有时写到十一点,然后交给家长检查签字,才能上床睡觉。
刘运喜说,作业多也许不是坏事,只要不超出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但学生课业负担重远不是作业多的问题,还表现在:重复性、机械性作业占了相当比例,甚至同样一道题要重复做几次,根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容易造成学生对作业的厌倦;许多作业还要家长协助才能完成。
他追问:“这样的学习生活,日复一日,能不让孩子心烦生厌吗?学生课业负担重决不是一个伪命题,而是一个真命题,一个不应该回避且必须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
被教辅困扰的学生和家长,显然不止刘运喜一个。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教辅读物其实是教师的专门用书,主要功能是供教师备课、教学时参考,帮助教师理解课本内容。但近10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蔚然成风”,老师对学生实施“题海战术”“强化训练”,教辅读物逐渐变成了学生的必备用书。随之,各种各样的教辅读物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试题大全”“高分宝典”“复习指南”“练习手册”“全真题库”,以及试卷类、练习类、参考类、辅导类、名师类、状元类教辅书籍……大大小小的书店里,各种教辅读物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
过去,基础教育阶段应试类教辅读物主要针对高、初中学生,如今却是“全线开花”,从高中三年级到小学一年级,几乎每名学生的书包里都有教辅读物,每一门功课都有教辅读物,主要学科甚至有十几种、几十种教辅读物。尤其是语文、数学和外语学科,有的多达上百种。有人粗略统计,如今市场上各学段的“作文大全”有300种之多,每一种都有针对不同年级的若干套;有关“奥林匹克竞赛”的参考书甚至多达四五百种。
如此品种繁多的教辅读物,令许多家长和孩子无法选择。更让他们头痛的是,许多教辅读物内容雷同,质量低劣,错误百出。
肖汉斌是新邵县坪上镇洪溪学校的一名教师,前些日子赶集,见市场上一地摊前挤满了学生和家长,于是也去凑个热闹。这一看吓了他一跳。只见地上五花八门的教辅书、习题集胡乱地堆积着,全都打七折。名称也挺有“来头”,什么“黄冈宝典”“金牌教练”“名师一点通”等,一应俱全。肖汉斌随手拿起一本翻了翻,看到页面泛黑,字迹不是很清晰,还有点刺鼻的异味,大多是盗版,或“剪刀加浆糊”粗制滥造出来的书。而学生、家长争相选购,一人抱回好几本。
一位在湖南某著名教辅出版机构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一些教辅,看着封面花哨,翻开内容,不堪入目,完全没有营养。一些小的教辅出版机构请几个大学生,搞一两个月就出一套教辅,然后署上某些名校教师的大名。即便是有些名气的教辅机构,其出版的教辅书质量也很差,网上抄录的多。
肖汉斌感叹,当这些低劣的教辅书充斥着孩子们书包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影响,会有多大的危害?
一位教育界人士对记者表示,教辅资料是教学辅导资料。教是老师教,学是学生学。为什么教辅资料要学生做而不是老师做呢,老师一个人做,花一个小时;而学生做要花两个小时,全省有880万名中小学生,那就是1760万个小时。
刘运喜对此深感担忧,他认为,学生肩上的书包越来越重,花费在课本作业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既导致学生视力急速下降,睡眠时间和活动时间不足,也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抱怨,对学习的恐惧。同时,家长很难找到时间与孩子谈心和进行劳动教育(比如参加家务劳动)。课业负担太重,必然挤占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参加艺术培训、发展特长等时间,导致学生“一心只读课堂书,两耳不闻书外事”,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缺乏,动手能力较弱。此外,课业负担太重还会导致学生心理压力陡增,影响心理健康。
“教辅资料过多过滥,是长期‘应试教育’的产物,是以智力教育取代一切教育的现实表现,无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身心成长。”刘运喜认为,一定的教辅资料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有益的。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度。否则,作业过多过滥,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只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教辅资料何以如此泛滥?
近年来,社会上对于中小学教科书配套、供中小学生使用的各种学习辅导、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过多”“过滥”,以及因高定价、高回扣导致的“过贵”问题反应强烈。那么,教辅资料为何会如此多、滥、差呢?
巨大的利益是直接原因。据资料显示,中小学教材教辅是我国出版社的重要利润来源,其产值占到了图书市场的70%。与一枝独秀的教育出版相比,我国的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所占市场份额加起来还不到教材教辅的一半。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教辅图书有这么多“可爱之处”,全国不到600家出版社中,就有500多家在出版教辅图书,市场产值至少有200个亿。
这也得到了中文传媒、时代出版等相关出版类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数据的佐证,比如中文传媒2011年半年报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的47%来源于教材教辅,而且教材教辅的毛利率高达50%,远远高于一般图书的32%的毛利率。教材教辅不仅是出版社的“命根子”,也是书店利润的主要来源。
业内人士指出,教辅资料呈现多、滥、差,第一是出版周期太短。由于教辅书市场需求巨大,出版利润很高,很多出版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丧失起码的诚信和职业道德。很多图书按照正规的出版程序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出版,有的出版商却能在十多天就赶制出来,甚至曾出现过三天编出20万字教辅书的“奇迹”。如此短的时间编出来的图书必然是东拼西凑、错误百出了。
第二,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测机制。本来严格的出版程序在对利润的疯狂追求下也简化了许多,“三审三校”的规定形同虚设。新闻出版总署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几乎每年都对教辅书进行抽检,但是对出版不合格教辅书的出版商处罚不够,使得问题教辅书屡禁不止。
第三,教辅书市场需求巨大,部分教师参与谋利。由于考试制度等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生几乎每个人都买过5本以上的教辅书,如此刚性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教辅书的出版商,加上部分教师受利益诱惑,参与教辅书的编写和推销,致使教辅书市场更加混乱。有些学校订购资料,名义上是学生自愿,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家长怕不按照校方的要求会让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所以自然也会按照校方的要求购买教辅资料。
然而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辅资料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市场,甚至演变成了“教腐”市场,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没有家长、学生对教辅资料的刚性需求,教辅市场就不会有这么大,教辅资料也就不会如此泛滥。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余凯认为,尽管中小学生贯彻减负、推行素质教育的措施出台了不少,但是学生抢购教辅资料、老师大搞题海战术的现象仍未发生改变。因此,最根本原因是我们国家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高考的指挥棒促使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去要求好成绩,对于升学率过热追求,被动甚至主动地购买教辅资料。
实际上,我国自80年代以来,教辅图书经历了统一订购发行、完全放开和统放并存的过程。从2001年起,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下发了10余个文件,对各级教育部门统一推荐和组织征订教辅图书做出明确规定,加强了监督管理。但是,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出版机构依然趋之若鹜。
专家表示,要解决目前这种现状,首先,出版部门要依法加强教辅图书管理,对低劣的教辅图书进行清理、整顿,督促出版商遵纪守法;物价部门要给虚胖的教辅书价格“减肥”。其次,教育部门要管好学校与教师,不让他们要挟学生订阅、购买教辅书。更为重要的是,教育部门要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变“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伪素质教育局面。作为家长,也要主动给孩子减负把关,不要求孩子购买过多的教辅资料,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只有多管齐下,多方形成合力,教辅书市场才有望正本清源。
人们普遍认为,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生态,逐步走上素质教育轨道,是目标,是方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教辅乱象,决不能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当务之急是政府有关部门拿出切实举措,遏制教辅泛滥势头,让孩子们的书包变得轻一些、“净”一些。
教辅改革需要更彻底
让教辅资料远离书包,解决教辅“多”“滥”“贵”问题成为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共同的心声,也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重视。
2012年4月25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中小学生使用的主要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将比目前市场价降低近40%~50%。对中小学生使用的主要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大幅降低价格标准,减轻学生教辅材料经济负担。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加强教辅材料出版发行资质和印刷质量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由新闻出版部门牵头,进一步严格相关市场准入资质,加强对教辅材料质量和市场违法出版行为的监督检查。二是加强教辅材料选用和编写管理,把好内容和使用关。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教辅材料质量择优公告制度,通过集体评议,统一选出质量好、适合教学要求的教辅材料供学生选用;严格规范教辅材料编写行为。就此,日前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纠风办已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三是加强教辅材料价格管理,把好价格关。由价格主管部门牵头,对择优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按照出版发行平均成本和合理利润,制定指导价格标准,大幅度压缩其不合理折扣、回扣空间,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此外,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行业腐败治理力度,严肃查处违规收受回扣等不法行为。
一些地方性改革也在进行。5月,北京市出台措施,将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收费,属教育教学所需的课堂练习、同步练习、寒暑假作业、考试试卷及复习资料等,学校应免费提供,不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
业内人士解读说,北京市的措施对必要的教辅资料实行免费使用,并在政策制度设置上,将教辅读物费用纳入办学成本核算,这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了学生就学的负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免费,更从源头预防的角度,避免了粗劣教辅随意进入校园、随意发放教辅导致乱收费、学校和师生参与教辅发行可能滋生腐败和非法利益空间等不良行为,不仅达到了服务学生学习和成长、减轻就学负担的效果,更规范了教育行风,维护了教育形象。
在政策性调整下,不少教辅出版机构受到影响。记者了解到,湖南某著名教辅资料出版机构因为未能取得资质,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出一本教辅书,员工现在没事做,工资也拖了好几个月。一位工作人员判断,教辅出版混乱局面将会改观,教辅市场或将得到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