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7 15:56: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1

一、减少消耗成本是企业减损增效的有效途径

构成企业成本的主要有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财务成本等等各类成本,通过契约化管理实施到位、包字下井等管理手段和方法,使人力投入、材料使用等消耗成本逐次渐低,在企业减损增效方面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1、各个基层单位应该结合自身年度经营目标,以表单化管理为载体,积极实行降本增效。通过与先进水平对比、与历史对比寻找差距,精细测算、精准施策,制定出降本增效清单,列出了具体管控措施,过程中坚持日跟踪、周分析、月评价,同时利用正向叠加、反向补正的工作措施,为整体降本增效工作有序推进创造条件。

2、以预算管理为切入点,抓好降本增效强落实。月度对工序、要素、价值因素进行精心分析、精细测算,将降本增效目标作为预算目标,两者贯穿融合,整体策划各单位生产经营工作方案,通过预算表格,形成了价格、消耗、结构、费用、采购、销售等要素管控目标。通过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的工作机制运行。

3、以对标管理为抓手,促进成本指标持续改进。制定对标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统筹策划对标管理工作,督促各单位自主开展对标工作,全年有计划开展,按照“请进来,走出去”对标思路,增强区域企业交流互动,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补短板,实现成本指标持续提升。

二、加强创新创建发展,培育减损增效新平台

1、以管理创新为基础,增添降本增效源动力。创新开展“一计一策一事”活动,全面激发全员降本增效热情,挖掘降本增效潜力,按月组织全公司关键岗位人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提供降本增效新思路、新方法,并进行“优良中差”评价,建立奖惩办法,通过项目有效运行管理,创造性的改造和管理措施将不断涌现,大量降本增效的工作思路、方法会得到应用,为降本增效工作注入了新活力和新动能。

2、以精准绩效为导向,促进降本增效再提升。健全多层级网格化绩效管理机制,通过抓关键人、关键事、关键指标,精准绩效,为解决瓶颈问题提供支撑。及时调整绩效考核中的特别条款,将关键指标与关键人员相挂钩,制定奖励方案,极大地激发岗位人员指标攻关的热情。

三、企业只有高质量发展才是长久之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能否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时代性、现实性的紧迫任务。

推动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必须全方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实现动力转换。动力转换是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实现动力转换,就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使其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2、推动效率变革。效率变革是实现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有企业推动效率变革,就要坚持效率导向和价值导向,在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企业运营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实现企业整体效率提升。

篇2

5年前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5年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改革深化的经济环境与社会背景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及其管理不应是权宜之计,要立足于眼前,着眼于长远。要放到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视野中去思考,围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设计改革思路:应着眼于提高国有经济效率与国有企业竞争力;不断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及时调整预算的支出方向与支出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多意味着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提高。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控功能的发挥应当重点着眼于高效率、高质量和结构优化的国有经济布局的构建,而非单纯提高国有经济比重。与国有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垄断行业企业已成为“无所不能及”的强势市场竞争主体和“经济独立王国”相伴而生的,是国有企业对主营业务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等关键、核心问题的忽视甚至漠视。一大批“大而不强”、“大而无技术创新能力”、“大而无国际竞争能力”的国有企业已经或正在成为国有经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成为部分产业、行业产能过剩的罪魁祸首。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重点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提升,坚决制止并反对国有企业的盲目跨界扩张,推动国有企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只有当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与国民经济规模、国有经济规模、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相适应时,其政策效应才能凸显。因此,国有资本预算管理改革要从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年度收入入手,做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年度规模,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近期及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目标可区分为近期与中长期目标,近期目标要与中长期目标相互协调。

近期目标:推动国企改革深化与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首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着眼于国企改革的深化,面对一度陷入停滞的现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成为国企改革尤其是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推手,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其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着眼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经济结构必须做根本性调整,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更是重点和难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通过收支结构和方向的不断调整,国有资本有效进退机制和科学投资机制的建立,推动国有经济结构的布局优化。

中长期目标: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一,要着眼于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应当打破所有制界限,变“取之国企用之国企”的简单支出模式为“取之国企用之国民经济”的模式,真正实现国有经济与其他类经济形式的平衡、协调发展,继而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增长。其二,应当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于国有资本“全民所有”的所有权属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适当关注民生问题,通过合理的弥补公共财政和社保基金缺口等机制建设助推部分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

制定大预算规划 实现收入规模较快增长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改革的深化,除了要明确基本思路,重要的是如何具体推进。必须要着眼于打破部门利益及某些国企已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的掣肘,突破只搞年度预算的做法,关注国有资本的经济社会效应,以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发展的引导,重视国有资本经营中长期“大预算规划”及概算编制,适时创新经营预算管理手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宏观调控职能,主要体现为对国有资本的有机整合和对国有资本再分配的合理引导。因此,应当打破国有资本经营年度预算的局限性,编制时间跨度相对较长、作用发挥相对持续、更具方向性和指导性的国有资本经营中长期预算。从预算编制的时间跨度上看,可与“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相一致,即以五年作为周期单位编制国有资本经营中长期预算,当然,也可以不受“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的限制,研究并编制5-10年的中长期预算;从预算编制的内容上看,应当与经济周期以及中长期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相一致,围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目标定位和作用发挥,重点对中长期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范围、构成、规模增长、支出方向和重点、支出规模及其细化内容等作出总体性规划、明确实施步骤并设计具体的量化指标;从预算编制的方法上看,可以采取逐年滚动的编制方法,并在收支内容结构上与年度预算趋于一致,把中长期预算和年度预算密切结合起来。

逐步实现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合理对接。探索并建立公共财政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间的对接机制,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成为国企改革深化进程中的主要成本提供者,这是解决目前针对国企支出安排交叉重复与公共财政支出缺口并存矛盾的有效途径。可以依托国有资本经营中长期预算对二者对接的计划、实施步骤、对接方法进行总体设计,并将其具体量化到国有资本经营年度预算中加以执行。

多策并举实现收入规模的较快增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必须与国有经济总量、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相适应。不断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征收的范围、大幅度提高国企红利征收比例,可以把国有资本经营年度预算收入规模从300亿-800亿提到1200亿-1500亿。如果国有资本经营年度预算收入规模达不到3000亿-5000亿,就难以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发展的引导及调控。

不断扩大预算征收范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征收范围的扩大,既包括横向涵盖的企业范围,也包括纵向同一企业中征收所延伸到的下级公司的范围。首先,应在横向上逐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征收覆盖的企业范围,最终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全覆盖。其次,应在纵向上逐步拓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征收的范围。具体而言,就是从现在只向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企业收取扩大到向国有企业下属的独立核算的一级子公司或二级子公司收取。

分类并有重点地提高红利征收比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红利征收比例的提高应当保持在合理区间范围内,且应分类别、分阶段地逐步提高。应重点提高资源类国有企业中盈利能力、垄断程度较高的一些企业的红利征收比例。即在未来5-10年内可以把资源类国有企业的红利征收比例逐步提高到35%-45%的范围;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红利征收比例可提高到25%-35%的范围;军工和科研企业的特殊职能决定了其红利征收比例不可太高,最多提高到15%。

依托资本市场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与超过20万亿的国资存量相比,不到1000亿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明显太小。盘活巨额国有资产存量,是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可以依托发展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实现部分国有股的减持变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出售处置部分闲置、运行效率低下或待处置的存量资产。

确定减持计划逐年增加变现收入。将部分国有股权在证券市场上予以出售变现,也是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为了顺利推动国有股减持而增加变现收入,应当编制一个5-10年的国有资本变现中长期预算,对国有股的减持进行全面规划并设计出量化标准,明确国有股减持的领域、行业、具体减持比例以及预计达到的变现收入规模。为了确保变现预算的实现和变现收入的逐年增加,还应当把国有资本变现中长期预算中的国有股减持计划具体分解和细化到每个年度预算中,并根据对每个年度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估适当调整中长期预算。

明确支出方向 实现直接、间接支出有机结合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更加重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方向把握与支出方向优化。应该着眼于国家产业政策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规划,打破原有的支出限制,扩大支出范围,明确支出方向和重点。同时,还应该就预算支出中的资本性支出进行创新探索,依托国有资本间接支出设立各类产业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方式。

明确支出方向与重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通过合理引导国有资本流向,支持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和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调整。从支出方向上看,应当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着重支持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的如军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和国有经济优先布局的领域与行业。坚决避免国有资本流入国家明确国有资本退出的领域、落后产业、产能过剩行业等。未来还应逐步增加在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民生领域的其他相关支出。从支出的重点项目上看,应重点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竞争力提升等相关项目的支出规模和扶持力度。支出模式实现从“取之国企用之国企”向“取之国企用之企业竞争力提升”、“取之国企用之国民经济”、“取之国企用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转变。

实现直接支出与间接支出的有机结合。国有资本的间接支出,主要表现为设立多家产业发展基金和重组重整基金。国有资本既可以依靠其特有的优势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共同参与出资,成立跨所有制形式的各类产业发展基金,也可以通过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共同出资形式设立跨级次、跨区域的产业发展基金。国有资本间接支出设立的多家基金通过有效的资本运作可以发挥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间接支出方式不可能完全替代直接支出,直接支出在短期内仍然是主要支出方式。从中长期看,应该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目标定位为导向,合理确定直接支出与间接支出的比例结构,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实现预算管理双挂钩 加快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企业发展的关系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该能够引导并推动国企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国企尤其央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停滞,不仅会无限加大国企尤其央企的审计成本与监督成本,而且会使一些已经发展为特殊利益集团的国企成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障碍。因此,要通过创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手段,引导并推动国企尤其央企加快产权多元化改革。

篇3

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民营企业在加快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照顾社会公平,而且在风险性较高的开创性投资方面,具有徘徊观望的迟滞性社会成本,而国有企业在高资本壁垒产业的导向性投资方面要优于民营企业.只要因势利导,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就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强力的混合增长。

一、国有经济增长

1.纠正一种错误观念。在我国经济混合增长中,有人认为国有经济有必要完全退到自然垄断行业的范围,这是个错误的认识。首先,从实践上说,国有经济在竞争领域有无存在必要的惟一衡量标准是看它有无效率。其次,决定一个经济实体有无效率的根本因素是产权所有制。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我国国有经济存在的合理性来源于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初期的“市场失效”。

2.国有经济的产权安排。这里是指竞争领域的国有经济。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排除其他人使用某种资源的法律权力,这种权力可以授予一个政府、一个集团或一个人享有这种权利的人数可多可少,但无论谁行使这种权力,这种权利都必须具有排他性,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在借鉴西方大型跨国公司产权机制的基础上,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尝试:(1)借鉴跨国公司资本股权的做法,创设发行国有企业的智力股。(2)购买智力股凭购买者的下列条件:①个人品德;②学历学位;③经营公司的能力与业绩。(3)由政府会同中外著名公司、企业经理与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评估委员会,对购买智力股的人选进行评估,然后依据得分高低,选择5~7人,组成拟聘股东集团,由得分最高者首先担任经理。(4)经理的报酬由基本工资和税后利润分红两部分组成。(5)企业公开发行股票,但要保持国家控股。(6)股东集团要按照规章制度对经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与评估,对不科学、缺乏严密论证的重大经营决策进行投票否决,对不对称职者进行解聘,然后股东集团的其他人按条件投票竞选上岗。(7)借鉴德国国有企业的做法,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需由法律特别规定。

3.重点经营领域。(1)大力发展建筑业,汽车工业等支柱产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各类房屋、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桥梁、隧道、堤坝等基础建设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市场接受力,经济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对建筑业产品需求越大。经济发达国家建筑业就业人员一般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6%-10%,我国仅为6.3%(2005年)。汽车工业是国际公认的能够带动整个经济迅速发展、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产业之一。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电子、机械、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橡胶、玻璃等许多产业的配合。根据笔者在英国留学期间的调查与对比,我国今后首先重点发展用于进口贸易的公路大型货运空调车,高质量大型公共汽车和家用小汽车,以提高经济、社会效率。

2.积极扶持信息、微电子等主导产业。根据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条件不断演变的,他制出了“不平衡增长”的可行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本与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就我国情况而言,生物技术、环保、知识、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等都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而微电子和信息技术两个产业相对更加成熟,已经具备看来产业化的条件。

4.国有企业的规模要求。国有企业是否存在规模,要看其规模与成本的关系。在实行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如果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的下降,这种现象就是规模经济,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就是公式Q=AL中三个参数 。研究资料表明,与美国、日本的行业前十名相比,机械工业我国集中度为4.8%,美国、日本为50%~60%,电子工业我国为15%,美国日本为65%~90%;这些指标说明,国有大企业业绩接近一般大企业的水平,而中小企业的业绩明显较差,这是国有企业今后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民营经济的增长

1.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打破垄断,参与海外市场竞争,满足人们日益复杂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短视,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4)规模普遍较小,资金短缺。(3)人才缺乏,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4)环境严重污染。(5)缺乏应对与驾驭全球化的制度手段。

2.民营经济增长的途径。民营企业要想快速成长,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向发达国家公司学习阶段。(2)与发达国家合作发展阶段。(3)既竞争又合作阶段。民营企业成长的途径也有三条:一是民间主导型。二是政府主导型。三是政府和民间混合型。以上三种模式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

我国民营企业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1)借鉴美国民间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塑造充分自主的民营经济主体。企业是市场机制的内涵所在,市场的活动和有效性主要是通过企业来体现的。要想保障和建立企业充分自主的地位,根本途径是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企业自主经营、自由发展的法律与文化思想理念。(2)借鉴德国民间的混合发展模式,继续规范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通过规范的市场来引导企业,提倡竞争,限制垄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3.民营经济发展战略。(1)国家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高科技经济的基础既为高速数据通信网。民营企业具有强大动力和灵活有效的反映机制,但信息产业是属于高资本壁垒行业,政府一定要加大对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创造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对民营企业进行引导和政策扶持,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2)大力开展国际合作。抓住发达国家中出现的产业“空心化”和高技术产业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利用外力加快我国民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向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

篇4

一、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的经济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和私有制。由于某些历史原因,私有制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并未受到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私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再加上政府对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政策来保障并规范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经济获得了发展的长足动力。私有制经济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很快便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目前私营经济已经不单单是公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补充,而是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阎金明,2010)。一般来说,私营经济是作为国营经济的对应名词来说的,私营不仅指企业所有权属于私人所有,而且指市场经营主体也多为私人、个体。私营经济主体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个体工商户、私人所有制企业(这里所指的私人所有制企业也包括原先的国营企业改制所组建的私人所有制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成分。总体来说,目前私营经济主体并未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主体类型。

二、我国私营经济发展新趋势

新世纪以来,市场形式瞬息万变,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变革每天都在发生。与此同时,私营经济也与时俱进,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市场大环境下,私营经济也展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私营经济的数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这种可喜成绩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政府对私营经济发展的支持。一方面,我国加入了WTO,必须加入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大舞台。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制定的一些战略性的经济政策,急需要私营资本的加入。所以,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某些国营公司对私营企业开放,并且大大降低了某些原来主要由国营经济控制的市场的准入条件。

第二,私营经济的发展质量日益优化。在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私营企业。而且我国一直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注重科技和人才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制定了许多优惠条件,吸引众多高科技人才加入私营经济的行列。另外,国家鼓励外贸业的发展,许多私营企业涉足外贸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的出口业务。目前民营经济已广泛分布于第一、二、三产业,布局合理,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大环境下,私营经济要想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必须对自身环境有最为基本的认识。只有认识清楚自身的发展环境,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发展经济措施。一般来说,企业发展的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首先是内部环境。相对于公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来说,私营经济具有几个天然的发展优势。一是私营经济形势灵活多变。与国营企业相比,私营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虽然在市场中可能抗风险能力不强,却因此具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可进可退。二是私营经济涉足的行业面较广。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行业,如餐饮,服装等,一般都由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涉足。投入成本低,资金流转快,成本回收速度相当之快。而且,私营经济的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是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私营经济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我国的经济、政治环境都相对稳定。稳定的大环境有利于私营经济的稳定发展。二是我国缺乏对私营经济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对私营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我国私营经济发展困境

私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机会与威胁并存,主要表现为与国有企业的竞争地位不平等。

一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尤其是某些垄断企业,规模远远大于私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常常能操纵整个市场的发展。而且虽然我国允许私营力量进入某些国有企业或者是垄断企业,但是私营力量仍然受到了很多约束,束缚了私营经济的发展。

二是我国的私营经济不能有效利用公有资源。以我国的财政支出为例。每年国家都拨付大量资金用来支持国有经济的发展,而私有经济却很少获得国家资金的支持。

三是制度层面的门槛仍然较难跨越。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来保障并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中,某些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不高,执行力不强,制度层面的约束仍然存在。因此私营企业必须依靠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来发展。而且一般情况下,若私营企业的权益遭受侵犯,维权渠道仍不如国有企业通畅。

五、我国私营经济发展对策

私营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才能促进其长远发展。

首先是要摆正私营经济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私营经济曾经作为公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在现阶段,私营经济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基础性地位不动摇,并努力发展私营经济,保证两者互为促进,协调发展(倪凤琴,2010)。

其次要积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只是经济的两种表现形式,并不存在竞争关系。我国的国有经济实力雄厚,应当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私营经济的发展优势,从而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间接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发展。

再次,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经济的发展需要“看不见的手”调节,也需要“看得见的手”来调节。所以,既不能单纯的依靠市场,也不能由政府过多干预。政府要适度的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掌握市场整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私营经济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范,将扶持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好。

篇5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9-0021-04

西方国家对地方财政竞争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蒂布特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充分肯定了地方财政竞争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以后,西方财政理论,对地方财政竞争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普遍把提高财政竞争力作为财政政策制定的重要目标和发展辖区经济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和财政分权化改革的逐步深入,资源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地区之间为获取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而展开的财政竞争日趋激烈,地方财政政策的制定已把提高本地财政竞争力作为一个主要目标。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对地方财政竞争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成果。武建奇(1997)曾呼吁应对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竞争问题予以关注;社科院财贸所课题组(2002)把政府间竞争看作是非流动要素面的竞争,主要是从政府支出,即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的角度阐述了地方政府间对资源的财政竞争。钟晓敏(2004)通过对改革以来中国地方财政竞争状况实证分析,揭示了中国不同地方财政竞争力的巨大差距,提出中央政府应通过区别对待的转移支付政策来缩小各地财政竞争力的差距。这些文献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地方财政竞争问题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还存在某些不足:第一,有些研究(福建省财政厅课题组,2002)对财政竞争力的理解存在偏差,把地方财政实力等同于财政竞争力。两者尽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却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第二,衡量地方财政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存在偏差。以全部要素的财政负担率来表示地方财政收入竞争力说服力不强,衡量地方公共服务水平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值得商榷。第三,其仅仅从中央政策层面分析了形成地方财政竞争力差距的原因,而忽视了地方财政政策对地方财政竞争力的影响。第四,其仅仅从中央层面就规范地方财政竞争秩序提出了一些对策意见,而在地方政府层面上如何进行内部的政策调整以提高本地财政竞争力在研究上尚属空白。鉴于此,本课题在对地方财政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河北省财政竞争力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提出提升财政竞争力的相应对策,对促进地方财政竞争理论研究及提升河北省财政竞争地位具有显著的意义。

二、河北省财政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地方财政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一国国内地方政府间为增强本辖区内的经济实力、提高辖区内的社会经济福利,以财政为手段进行的争夺稀缺经济资源(资金、人才和技术)而展开的经济竞争,叫做地方财政竞争。地方财政竞争力则是地方财政政策对各种流动性稀缺资源的吸引力。地方财政竞争力包括财政收入竞争力和财政支出竞争力两大基本要素。财政收入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还体现在资本、人才和资金等流动性要素的税费负担上。财政支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地方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水平上,具体包括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治安、文教、城市供水、供气、供暖、城市绿化等方面。目前,由于中国税权主要由中央政府集中控制,因此,地方财政竞争主要以收费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为主要手段。收费较轻而公共物品和服务水平较高的地区具有较强的财政竞争力。随着税权的下放,地方财政竞争力将表现为税、费和财政支出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

(二)河北省财政收入竞争力分析

测度地方财政收入竞争力的第一层次指标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反映地方经济整体的公共财政负担。地方财政竞争力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反向关系。1991~1998年,河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为7.87%,比全国总体水平低1.93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倒数第6位。2003年这一比重从纵向看有所上升,但与其他省份横向比较,河北省仍属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的地区(见表1)。这表明河北经济整体的财政负担较轻,财政收入竞争力较强。但是,在地方没有税收变更权、全国执行统一税制的情况下,为什么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较低?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GDP存在高估。有关研究(课题组,2000)认为,河北省GDP统计中有较大的水分。如将工业增值税总额和现行的增值税率两项指标倒推,河北省工业增加值水分在30%以上。(2)经济效益低。2003年,北京市单位GDP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为2.7%,上海为2.3%,广东为1.3%,河北只有0.4%。说明河北省财政收入/CDP较低,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企业效益不好,而并非政府轻税政策的结果。(3)经济结构因素。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2003年的GDP总量中,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CDP为1064.3亿元,占GDP总量(7098.6亿元)的15%,提供2.4%的财政收入。考虑到以上因素,由财政收入/GDP显示的河北省财政收入竞争力可能要打一定的折扣。

测度地方财政收入竞争力的第二层次指标是流动性要素的税收负担率。第一,要素的流动性首先是一个自然属性的概念,即流动性的强弱受自然禀赋的影响。一般认为,资本和劳动属于流动性要素,而各种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资源则属于不流动要素。一般的生产过程都是各种要素的综合利用过程。但由于不同产业利用流动性和非流动性要素的组合比例存在区别,因而,其产业的流动性有较大的区别。一般来讲,第三产业(商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流动性强,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次之,第一产业(农业)流动性最弱。第二,要素的流动性还是一个制度概念,即流动性的强弱受现行制度的影响。由于国有企业很多所有权属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显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企业迁移至其他地区,成为其他地区的财力来源,所以国有资本的地域流动存在较大的制度障碍。

考虑到要素流动性的产业和所有制特征,衡量流动性要素的税收负担率可具体分为三次产业的税收负担率和国有与非国有经济的税收负担率两个分指标。河北省1996年第一、二、三产业的税收负担率分别是1.77%、9.62%和4.72%。第一产业低税负,第二产业高税负,第三产业中税负。由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税负较高,在与其他地方的财政竞争中不占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1978年,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为50.5%,1998年为

49%,2003年为51.5%。虽然,纵向发展来看,第二产业比重没有大的起伏,但在绝对量上与先进省市相比,发展仍然缓慢。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纵向看有较大发展,在GDP中的占比有1978年的21%,上升到1998年的32.4%和2003年的33.5%,但绝对量与其他先进省市相比,发展明显不足(见表2)。

从国有与非国有经济的税收负担率来看,国有经济的税负较重,而非国有经济的税负相对较轻。河北省国有经济占GDP比重正逐步缩小,但税收贡献率的下降速率较缓;非国有经济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正在加大,但税收贡献率却提高得不多。1994年,河北全部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用60%的增加值创造了超过70%的流转税,非国有工业企业用40%的增加值创造了不到30%的流转税。1997年反差进一步加剧,国有工业企业用不到1/2的增加值创造了近2/3的税收,而非国有工业企业用52%的增加值,只实现了38%的流转税。

河北省对流动性较强的非国有经济采取轻税政策,这无疑是为了提高财政竞争力,吸引非国有资本的流入。但我们注意到在几乎所有的地区都采取了相同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政策效应就相互抵消了。当地方政府与非国有经济在财政竞争中陷入这种“囚徒困境”时,受益的只能是第三方――非国有经济。而非国有资本面对同样的轻税政策究竟选择投向哪个地区,取决于不同地区在其他方面的财政竞争力,其中主要是财政支出竞争力。

(三)河北省财政支出竞争力分析

财政支出竞争力是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能力。测度财政支出竞争力的指标包括:(1)地方财政支出总量及其人均水平;(2)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水平。钟晓敏(2004)选取了11个项目代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分别是:人均财政支出(元);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元);人均房屋使用面积(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城市煤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电车(辆);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张);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按照地方财政支出总量及其人均水平衡量的河北省财政支出竞争力低于经济发达省市(见表3)。按照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水平衡量的河北省财政支出竞争力不仅低于经济发达省市,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河北省财政支出竞争力低,首先是受河北省财政收入水平的制约,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另外,中央财政的补助收入不足(见表4),使得在财政支出方面捉襟见肘,这也是影响河北财政支出竞争力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四)河北省综合财政竞争力分析

从公共收入负担与公共服务水平的综合情况来看,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公共收入负担和公共产品提供水平情况(和台湾除外)可分为四种类型:高公共服务―高公共收入负担组合、高公共服务―低公共收入负担组合、低公共服务―低公共收入负担组合和低公共服务―高公共收入负担组合(钟晓敏,2004)。河北省属于低公共服务―低公共收入负担组合,公共服务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收入负担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竞争力组合,对于那些偏好于优质公共服务的流动性要素来讲,显然是缺乏吸引力的。

三、提升河北省财政竞争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开放条件下提升河北省财政竞争力政策的选择,应以“以竞争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吸引外来资本、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缓解河北省经济发展对短缺资源的需求为基本着眼点,以实现“厚税基―低税费负担―高公共服务”的组合为基本政策取向。由此出发,笔者认为,提升河北省财政竞争力水平的“两步走”和“两个区别对待”的政策设计。“两步走”要点是:第一步侧重于以非财税政策吸引流动性税基,重点实现在税费负担相对稳定下的财政增收;第二步侧重于合理配置财政资源,重点实现公共物品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两个区别对待”的要点在于对流动性税基和非流动税基、短缺资源和非短缺资源采取区别对待的公共支出政策。具体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利用非财税手段吸引流动性税基。公共服务提供水平低是河北省财政竞争的“软肋”,这主要是受到现有财力的制约。如何在税负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财政增收,为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奠定财力基础,需要在财政以外做文章。笔者认为:(1)主要利用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的“两环”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与京、津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2)在国家政策允许的空间内利用信贷政策和土地政策等吸引国外资金和省外资金。(3)加强与河北省外“冀商”的联系与沟通,在政策上鼓励其对家乡投资。(4)在减化办事程序和办事效率等软环境上下功夫,通过高质量的行政服务来提高河北省对外部投资者的吸引力。

2.通过财政支出的管理效率,提高财政支出竞争力。财政资金紧张与浪费、低效并存是制约河北省财政支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为此,(1)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的合规和绩效监督,减少财政资金使用中的腐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2)加强对预算外财政资金的管理。预算外资金尽可能要纳入预算内管理。需要保留的预算外资金,财政部门要加强监督,防止各部门分散安排使用导致的低效率。

篇6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实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他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在调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提高质量效益,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为此,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科技产业;推进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制定并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加快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要加快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鼓励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

张平说,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篇7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承担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国有资本营运管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投融资、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处置等平台作用,肩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职责,因此要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从开始组建到真正运作,都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谋划。

1、高标准定位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职能定位,制定其发展近期工作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要重点围绕服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开展资产(股权)划转、资产接收、资金吸纳、整合提升和做大资产规模等工作;远期目标以资产管理和资本运营为核心,通过控股、参股等股份公司形式,实现多角化经营,做强做实公司,打造真正的大型综合性投资公司,为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做出积极贡献。

2、高起点运作

一是要有雄厚的注册资本。要通过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划转部分国有优质资产(股权),或通过现金注资的方式,将国有资产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增加到一定的规模,目前,国内已成立的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一般均在10亿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亿,从而大大夯实了国有资产公司的财务基础,增强投融资能力,提升参与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实力;也充分体现国有资产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树立良好的形象,打造优质品牌。

二是要有业务所需的大量资金。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依法经营管理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开展资本运营;接收处置国有企业经批准核销的不良资产;打包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企业所欠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开展相关的资本投资和产业投资、产权(股权)托管业务;开展企业发展和改革改制的财务顾问、投资咨询、重组并购等相关的中介业务等重要职能,要促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要通过政策性贷款、银行商业贷款、合理利用国有资本预算资金等多种途径,筹集各项业务正常开展的周转资金。

三是要有优惠的政策支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从接收、评估、处置等全过程涉及的税费较多,一般接近交易金额的20%。为减轻国有资产公司的税负,更好为国企改革做好服务,对国有资产公司在享受国企改革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应比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3、高速度发展

一是服务国企改革改制相关工作要大调整、大整合、大重组。国有企业产权(股权)划转力度要加大;改制企业剩余资产接收和盘活,国有企业的账销案存资产的接收和处置变现,资产管理公司国有企业不良金融资产的打包收购工作都要积极有序推进和加强,实现公司基本业务的全面拓展,为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资本运营要多层次、多功能、多行业。服务国企改革的相关工作只是短期的、阶段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要在短期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控股一部分优势企业,参股一部分优质企业,投资一部分新兴行业,向证券、保险、金融、高新技术、房地产等多行业、多领域进军,创新公司的经营发展思路,实现公司的做大做强和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履行打造资产营运平台、完善国资监管体系中间层和实施基础设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职能,对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有着很强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要充分履行好、发挥好、利用好其职能和作用,对于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抓住全国区域发展政策的机遇。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支持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大的区域性发展思路。尤其是在重大项目的布局中将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一定要结合好中央大的政策优势,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好大项目的投资工作,做大规模,扩大影响,树立品牌。

二是抓住服务国企改革的发展机遇。为实现国有经济的有序退进,各地国有企业改革速度不一,但均存在加快实施国有企业改制搞活和关闭破产,促进国有资本从低效能、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和领域有序退出的问题。在改制工作中,存在大量的改制剩余资产,并有相当多的改制遗留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而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无法直接开展这些资产的接收和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理应充分发挥好服务国企改革的平台作用,接收管理经营好这些资产,为改制企业打开资金链,减轻历史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篇8

不良信息监控拦截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不允许的关键词,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如网站管理员看到本拦截,说明您网站内有一条或多条违法信息,请立即联系我公司技术员协助您彻底检查并清楚所有违法信息,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果敢地

二、应对国际竞争的有效措施

1、开展合资与合作就会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开展合资合作,有利于改善投资质量。根据我国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全国工业每1元资产所能产出的工业总产值为0.65元,国有企业为0.54元,外商投资企业则为0.80元。在一些外商投资比较密集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投入产出指标的优势更加明显。其次,合资合作可促进技术进步。与外商进行合资合作,一方面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降低了技术引进的风险。从世界的发展趋势看,世界范围的技术转让愈来愈依靠跨国投资与合作,跨国投资与合作已经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技术载体。跨国投资与合作通过引进技术也是比较高的资本货物与加工工艺,和东道主国共同进行一些基础技术的开发,以提高东道主国的技术竞争力。除此,与外商进行合资合作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2.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

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是促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必要手段,它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作为经济交易双方忠实的、公正的裁判员,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因此,应转变政府职能,端正政府行为,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建立公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从制定技术、资源利用效率、安全、卫生和环境等标准入手,建立市场准入规则,加强行业管理;适当提高部分行业进入的门槛,控制企业的数量和提高企业的素质;减少行政手段干预,多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竞争领域,打破条块分割和保护,促进有效竞争;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适当引入竞争和加强规制建设,提高效率,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加强立法和改进立法程序,尽快制定反垄断法,清理现有行业法规,改进行业立法程序,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加强行业立法监督;加强市场的各种制度性建设,如建立覆盖全国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改革财税体制等。

3、加快产业重组的步伐

规模不经济,产业经营效率低下是我国产业组织不合理的表现,是影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实施产业重组。通过产业的“进”与“退”,企业购并、破产的方式,使产业形成规模,发挥竞争效应。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重组的方式主要应为“退”,即一些国有经济从普遍存在但效益又较为低下的许多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让给众多有能力、有效率的非国有资本去经营。在退出的方式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一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实行破产,结束国家对亏损企业的不断补贴,终止国家对亏损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二是国家通过出售和拍卖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收回在原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投向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企业,也可以通过参股或控股的途径与非国有企业重组,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选择“退”是为了有实力“进”,即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实现国有经济特有的其他经济成分无法替代的功能,去办好非国有经济办不好或办不了的企业,以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实力。

篇9

近年来,吉林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工作,合力攻坚破难,制约吉林改革发展的难题逐步得到破解,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424.06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居全国第3位,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GDP总量是2003年的2.4倍。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422.77亿元,增长31.8%,增幅居全国第3位;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845.2亿元,增长30.2%,这两项指标分别是2003年的2.7倍和2.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00亿元,增长40%,增幅居全国第3位,年投资量是2003年的5.8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491.6亿元,增长18.6%,比2003年增加了近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829.45元和4930元,增长13.7%和17.7%,分别是2003年的1.8倍和1.9倍,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居全国第1位。

吉林省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骄人成绩,主要得益于2005年那场声势浩大的国企改制攻坚战。那一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确定国企改革必须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把通过改制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坚持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职工权益、有利于调动改革者积极性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及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和推动改制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到位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为彻底、规范、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改革任务提供了有力保证。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吉林省用一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列入计划的816户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改制任务。

到目前为止,全省3366户工业及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改制后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国有资本控制力明显增强,到去年末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达4118亿元,比2004年净增1318亿元。吉林省投入水平一直较低,通过国企改制,培育和引进了投资主体,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大幅度增长。2004~2008年5年投资总额是改革开放30年前25年总和的2.4倍,年人均投资现已超过2万元,达到发达省份水平。此外,国有经济的有序退出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非国有企业的成长释放出巨大空间,非公经济通过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了跨越发展。

去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0.08亿美元,增长32.5%,是2003年的6倍;引进外省到位资金1200亿元,增长58.7%,是2003年的13倍。几年来,绝大多数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实现了产权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了体制机制,企业活力全面增强,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优化了国有资本结构和布局,提高了国有资产控制力。全省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国有股本比重下降到36%,比重下降但资产总量却在扩大,质量在提高,控制力在增强,国有资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类、基础产业和支柱、重点产业集中。实践有力地证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由之路。

篇10

关键词:经济效率;西部大开发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22-03

1.引言

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西部12个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3万亿元,实际增长1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8个百分点。GDP占全国的比重为18.2%,比2004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2006年上半年,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更是高达13%,增长强劲。与此同时,在西部开发政策的影响下,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也迅速增长,2005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 899.44亿余元,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作用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成为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当前西部投资增长主要以国债投资为主,随着国家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财政投资资金有限,而在投入不能增加的情况下,西部地区这一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况且由于受资源和消费需求等因素的限制,投资增长速度也不能过快,而投资过热,又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影响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仍然存在较多的隐患。

通过比较东西部经济增长特征可以发现,东部地区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但是在西部地区,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有限,而出口规模又小,消费和出口都不能有效地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只有依赖高投资率才能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目前,西部投资率水平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具体表现为投资规模过大,增长过快,部分行业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土地等资源消耗过大等,这实际上反映的是西部经济发展走的还是高消耗、高成本、高速度、低效率的路子,西部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还未真正完全发展起来。西部地区高投资增长是建立在低投资效率基础上的。如果国家投资力度减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会降下来。因此,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受到置疑。

对照东西部的经济结构发现,西部经济增长在更大程度上是依靠经济效率较低、就业吸收弹性较低的国有经济推动的。这也使得西部地区积极地追求经济高增长,却未收到经济发展的良好效果,西部12个省区市资本平均收益率整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迄今为止,在西部开发政策的影响下,国家在西部累计投资总额已接近1.2万亿元,在巨额投资的拉动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等各方面也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设施的改善,并不必然带来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迄今为止西部各省区市绝大部分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拉动的根本原因,经济增长整体上看仍以粗放式增长为主。

因此,西部经济的发展, 在投入不能继续扩大的情况下,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效率。 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只有对自己的经济效率有一个客观、准确的综合评价, 分析各自的不足与优势,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效率做了定量和定性分析, 以期对经济效率的改善起参考作用。

2.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指标体系

2.1 主成分分析法和评价模型

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降维技术,研究指标体系内部的结构关系,把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独立且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80%至85%以上)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在主成分分析中较为重要的是方差贡献率,代表主成分对样本信息变化反映程度的大小。运用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反映经济效率综合特征的众多变量中提取几个主要的公因子,每个公因子代表一种重要影响,可以分析出影响经济效率的不可观测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可以简化数据结构,确定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权重,计算出综合评价值。

主成分分析步骤:(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由于所选取各基本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且数值存在较大的差异,依此得到的评分值不具有可比性。为了消除这一影响,对这些基本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2)计算评估指标的相关矩阵R。若所有评估指标都正相关,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应重新分析指标,并进行处理或调整。(3)计算相关矩阵 R 的特征值λ和特征向量。(4)用相关系数矩阵 R 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 R 的特征值λ及特征向量,令| R -λI| = 0 ,求得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判断是否可用第一主成分作为综合评价指标,若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不超过50%,则不能反映原始指标的变化情况。(5)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Y。Y是 P个综合因子的线性组合。即 Y=α1x1 +α2x2 +…+αpxp。(6)计算样本的综合评价指标值,并进行排序。

2.2 指标体系

如何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判,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经济学家李京文(1996)认为高质量的增长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1)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投入数量的增加,而是靠科技进步的提高;(2)经济增长持续稳定,避免剧烈的波动;(3)物价上涨率被控制在合理的限额之内;(4)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总供需的大体平衡;(5)经济增长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西部地区的经济效率,宏观经济效率可以看作是政府的投资效率,微观经济效率是企业投资效率。原始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略),经过整理计算,选取了评价经济效率的13项指标,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2.2.1 宏观指标

从宏观上看,度量宏观经济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边际产出资本比率(IOCR=dY /dK), 边际产出资本比率即一定时期内单位投资量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由于没有资本存量的准确数据,需要进行估算,这里用固定资产投资代替,单位投资量产生的GDP增量越大,表明投资的宏观效率越高。(2)非国有经济投资额占全部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的比例。统计数据显示,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平均高于国有企业,而西部非国有企业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却较低。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产权更加清晰,投资收益与亏损直接由所有者承担,委托层次较少,所承担的社会负担也较小,面临市场硬约束。所以本文认为非国有经济投资占总投资额的比例越高,整个经济的投资质量越高,用这一比例来间接衡量经济效率。(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用来反映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耗量,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对其求倒数得到单位能耗所产生的GDP,数值越大表明经济效率越高。(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单位GDP创造的财政收入反映经济运行质量,该比重越大经济运行质量越高,经济效益也就越好。(5)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当年固定资本形成额年度实际增量占当年GDP实际增量的比重。该指标从需求角度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具体公式是,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当前固定资本形成年度实际增量/当年GDP实际增量)x100%。(6)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率等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乘以 GDP增长速度。该指标和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把“占GDP增量的百分比”,变成了“增长速度中的若干百分点”。

2.2.2 微观指标

从微观投资效率看,本文采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衡量。主要有以下一些指标:

(1)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2)全员劳动生产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3)工业增加值率,是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4)权益资金率,该指标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5)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6)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反映投入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7)私营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尽管西部地区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但我们引入私营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这项指标,是因为民营经济发展越好,投资效率也高,可以间接反映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率。

3.实证分析

在引入投资效率的宏观和微观指标后,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

首先用相关系数矩阵R 进行主成分分析,求得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见表1) 。按照特征根大于 1 的原则, 选入4个主成分, 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 84.25%,即这四个成分所包含的信息占原始变量所包含信息的84.25%(见表 1),其余9个成分对方差影响很小,因此可以提取前四个成分作为主成分评价西部地区 12 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效率变量。

然后由分析结果计算各主成分的得分,各主成分得分Y1 、Y2 、Y3 、Y4 可由主成分的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计算。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综合各主成分构造综合评价模型,选择四个主成分Y1、Y2、Y3 、Y4,并以其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39.9%、22.5 %、13.5 %、8.4%作为加权系数,构造如下综合评价函数: Z =0.399 ×Y1 +0.225 ×Y2 + 0. 135×Y3 +0.084×Y4。

从表2可以看出,按照第一主成分进行的排名与综合排名较为接近,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高达40%,基本反映了西部各省经济效率情况。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2.46 %、13.47%、8.4 %,第一主成分在非国有经济投资比例,财政收入占GDP比率、投资贡献率等指标有较大的载荷系数,这些指标能够大体反映西部各地区的宏观经济增长效率,新疆和云南在宏观经济效率表现较好。第二主成分在全部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微观指标有较大的载荷系数,主要反映微观经济效率,云南和重庆在微观经济效率表现较好。

最后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 将西部地区12 个省(市、自治区) 的经济效率分为以下三类:

(1)云南、新疆、内蒙古、。上述四省(区)在西部各地区经济效率最高。主要是因为它们拥有明显的特色经济,例如云南的旅游服务业、烟草行业等,这些产业效益好,无污染,而且云南无论是宏观经济效率还是微观经济效率都表现较好。而新疆则以石油石化产业为主导,带动整体经济效率提高。

(2)四川、重庆、青海、陕西和广西的经济效率在西部处于中等水平。上述各省区市没有明显的优势产业和经济,不能形成竞争优势,使其经济效率处于一般水平。

(3) 贵州、宁夏、甘肃三省(区)的经济效率比较低,表明经济增长需要高投入才能维持发展,同时经济结构又不合理,例如宁夏第二产业消费的能源数量占终端消费数量的比重接近90%,其中高耗能工业又占能源消费的50%以上。这些地区主要以高能耗和资源加工的工业体系为主,长期开发必然带来资源的“瓶颈”制约,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4.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建议

西部开发政策的实施使西部经济快速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强大作用下,西部地区除了在石油和天然气、煤的开采以及部分农副产品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外,其他行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很难有竞争力,使西部地区只有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效率却没有改善。因此,要想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产业优势

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优势,各地区应该认真分析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借助最具优势的资源(例如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绿色生态产品资源和原材料能源资源等),将经济资源优势升级为主导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谋求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便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2)努力降低各种能耗

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应该大力重点发展节能项目,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并逐步加快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装备。另外,从制度上可以考虑制订适用于地方实际情况的高耗能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依法开展资源节约执法和监督检查,同时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尤其是降低工业中能耗高而产出低的行业所占的比例,有利于实现节能降耗。

(3)提高微观经济竞争力

西部地区企业呈现出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结构落后、经济效益差等弱质特性,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环境下,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在全国市场上很难有竞争力,因此,要想具有持续的经济竞争力,需要提高微观企业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宋利格,陈 迅.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J].经济纵横,2006,(7).

[2]施发启.如何有效衡量我国投资效率[EB/OL].国家统计局,省略/read.asp?id=1310.

[3]吕峰.论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J].商场现代化,2006,(5).

[4]沈坤荣,孙文杰.投资效率、资本形成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5] 夏红云,杨林泉.主成分分析在西部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6,(6).

[6] 张雅清,主成分分析法在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的有效应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