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5:56: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化学大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的教学内容十分抽象,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教师的教学重点不能只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收集与化学概念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中,教师再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化学概念。
一、高中化学概念的特征
高中化学概念具有抽象性、阶段性、系统性的特征,由于化学本身就是微观的,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因此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化学的本质属性。理解化学概念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教学中不断的深入了解化学知识,化学概念是一个知识网,教师通过构建知识网,帮助学生强化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二、高中化学概念的分类
化学概念多种多样,能够反映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化学计量和化学用语,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深刻了解化学概念的真正内涵,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按照逻辑关系分类,可以分为从属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和交叉关系。从属关系是按照大概念包含小概念的关系进行教学,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中,电解质包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物质包含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学键包含金属键、共价键和离子键等。化学概念按照并列关系分类,就是产生相同化学现象的不同概念。按照对立关系分类是指两个概念没有关联,并且对立。按照交叉关系分类是指两个概念有重复的部分,但相互独立。
三、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影响因素
对于化学概念的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化学概念的认知过程。影响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学生本身的推理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的教学模式等。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习完成化学概念的学习内容。
(一)传统概念的影响
由于学生对于化学的定义还很模糊,不知道化学领域具体都包含什么内容,对化学概念的认识不够全面,影响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二)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学生具备分析推理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化学概念。运用不同的推理形式推理化学概念,会影响推理的结果。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师授课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对于电解质的教学,不同教师讲课的方式就会有所差异,有些教师将电解质的定义直接写在黑板上,而有些教师为了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不同溶液的导电实验,提出相关的问题:什么容易可能会导电?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四、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
(一)结合学生的经验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识情况,例如,电解质导电的实验中,教师先让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什么电解质能够导电,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验证讨论的结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完成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二)把握概念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课程的内容不断的深入,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分阶段的进行深入教学,有些概念可以进行深入教学,有些概念则需要和其他模块的概念进行对比教学,这种方式更容易使学生理解。
(三)通过实验,揭示化学概念存在的差异
有些化学概念可能导致学生理解的偏差,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经常出现的错误观点例举出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化学知识网的构建。教师在讲解化学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讨论给出他们认为正确的观点,再通过实验的验证,将学生“正确”的观点,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概念的分类复杂,极具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理解,需要教师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形象的讲解出来,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系统的化学知识网,更好的完成化学概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淑华.谈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1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07
现阶段,很多高中化学教师还是选择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尽管这种方式能节约教学时间,但是省略了问题分析过程,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学生就无法灵活应用、迁移知识,教学效率也很难提高[1]。因此,为了确保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适当引入“延迟判断”,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到演绎、推理的过程中,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延迟判断”的应用价值
“延迟判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强调知识形成,关注学生认知建构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该理论,一方面要将直接的知识灌输转变为结论推理,另一方面要诱导学生参与到结论推理的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学会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2]。
1. 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延迟判断”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明确自身的引导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不再通过直接灌输知识和呈现结论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课堂教学。这样打破了“教师教”的传统观念,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树立主动参与意识,更积极地去探索、体验,进而在参与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 有利于通过知识建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基于“延迟判断”教学理念,教师不再只关注知识结果,更重视教学过程,即知识形成与学生认知建构这两个过程[3]。为此,教师会鼓励学生参与到结论演绎、推导的过程中去,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体验,也就是说,学生能经历一个知识加工和建构的过程。因此,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原理、规律,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认知。
3. 有利于学生独立分析思考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延迟判断”对锻炼学生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会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判断、分析问题,以免学生走进知识误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树立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步提升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延迟判断”的应用策略
在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因为灌输式的方式而省略或简化问题的分析过程,在开展化学概念和实验教学的时候,学生就很难真正掌握化学知识的精髓,这样既不能满足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需求,也不利于完成化学教学目标。接下来,本文将对化学概念和实验教学中的“延迟判断”的应用进行分析。
1. 化学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
在化学知识体系中,化学概念是基础性的构成要素,学生是否能够吃透化学概念,不仅对其化学知识认知水平的高低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其化学知识网络建构和拓展的过程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所以,学生要想提高化学成绩,必须充分理解化学概念。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通常是先直接呈现概念,然后对概念加以讲解和剖析,最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习题训练。此种教学方式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虽然在短时间内来看是有一定成效的,但由于学生只停留在记住概念的层次,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从长远角度来看,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化学成绩[5]。
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教师有必要将“延迟判断”引入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具体来说,教师要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将新的概念和认知结构当中已有的知识充分联系起来,以便在顺应、同化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建构过程就是学生理性分析的过程,因而能够还原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概念的本质,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转变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授“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过程中,可以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应用“延迟判断”。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滴水是由多少个水分子组成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和联想:一滴水大概是由17万亿亿个水分子组成的,对于这样的粒子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它进行计量?如果学生不能够给出较好的回答,教师可以在必要时进行引导。试想,我们对铅笔进行计量的时候通常是用“打”(十二支即一“打”),对纸张进行计量的时候用“令”(五百张即一令),同时,在化学领域,原子的质量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计量的。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迁移来引出概念:当我们需要对大量的粒子进行计量时,可以采用“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等概念。最后,要对化学概念进行巩固:教师要从化学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重温知识,对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回顾,并通过比较多个物理量的单位,加深学生对摩尔单位的印象和认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抛出物质的量这一概念,而是通过提问和思考交流,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在学生出现认知冲突的时候,使学生意识到概念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然后再借助“打”和“令”等感性材料,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概念(如物质的量)的优势,从而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必要的固着点,同时,通过相对原子质量自然而然地实现迁移,并引入概念,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最后有必要对概念形成过程进行还原、重温,从而有效巩固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化学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就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化学实验不仅是基础性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内容,还是新课改背景下,改进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转变学习化学知识的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高中化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看实验、画实验和讲实验的做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当中,在为学生详细讲解实验步骤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重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交流和实验结论的讨论[6]。
因此,教师可以将“延迟判断”应用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足够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并适时给予引导、帮助,以便学生能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化学实验对提高化学知识水平、完善化学知识体系的作用,并有效提升自身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在开展“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在开始正式的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进行一个引入实验:在两个盛放可乐的烧杯中分别放入一小团脱脂棉和伴有一定量固体过氧化钠的脱脂棉,发现前者无特殊反应,后者脱脂棉出现燃烧现象。然后,教师可以借此提问:脱脂棉为什么出现燃烧现象?过氧化钠可能和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两种猜想假设:一是过氧化钠有可能和水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二是脱脂棉燃烧提示在这个过程中有放热,并生成了氧气。此时,就可以正式开始实验教学,实验一用来证明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二用来解释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在实验一中,要将酚酞滴加到溶液里面,当溶液先变红再褪色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溶液为什么会褪色,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氧气、氢氧化钠或过氧化氢导致溶液褪色;然后,再进行3个小实验,说明不同浓度的氧气、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会对酚酞的颜色产生什么影响;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溶液出现变红、褪色现象的原因以及过氧化钠和水会发生反应的实质。实验二和实验一的步骤基本相似,在实验结束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发生反应的过程中都会放热,而且都会有氧气生成,正因为这样脱脂棉才会燃烧。最后,教师要对实验教学进行反思评价。
由此不难发现,引入“延迟判断”展开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还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主动动手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楚地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还有利于学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中化学教学存在一定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问题分析的重要性,在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吃透化学概念和规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入“延迟判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有效提升化学学习效率和水平,进而推进高中化学教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羽娇. 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的策略研究[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00-102
[2] 刘艳,黄紫洋.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2014(9):62-63
[3] 单旭峰. 对高中课程标准中有机化学内容的分析和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56-5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74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化学,从本质上揭示了物质反应现象的实质,从科学的角度上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但是对于很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有些困难。而且,新生们普遍感觉高中化学并不像初中那样简单易学,一般会出现迷茫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化学考试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脉络,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查,双基为本,学以致用。所以要想学好高中化学,就得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扎实基础,培养化学思维,养成良好习惯都是关键。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自己的经验之谈。
一、认识初、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差异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问题是化学教学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的就可以了解到,初中化学仅仅是起启蒙作用,是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阶段。初中化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的化学思维和技能,一些基础的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方面的现实意义,只需要学生达到认识理解表面现象的知识层次即可。而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较高层次的教学,知识逐渐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复杂化,因此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相当了解,不仅要掌握知识的内部联系,还要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应用。
因此,学生不能依然抱着初中学习化学的思想学习高中化学,要对高中知识的深入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到时候才不会手足无措,感到灰心泄气。高中化学知识需要对某些初中知识进行加深和完善,完成过渡,如物质基础和机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等,这些知识学生虽然初中早已接触过,但是在学习时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认真理解,课下复习巩固,把握好过渡时期的时机和尺度,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点,力求做到对今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注意学习方法
高中新教材是以化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实质。所以,预习是十分必要的,课前预习能提前了解课堂重点,提高听课效率,也有利于为学生准备充分时间去分析思考问题,发散思维。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一遍教材,把全部的内容大概了解一遍,用笔把重点勾画出来,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要做好笔记,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听讲。不仅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注意拓展、运用和迁移。可以采用对比、假设、归纳的方法找出物质在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共通性、差异性和递变规律,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条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在课堂上仅一次性的吸收,很难完全消化,因此要经常复习,反复记忆。课后要充分利用资料书,可以及时弥补课上因为疏忽或是思维短路而产生的疑惑和盲点,从各个方面和表述理解,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进一步深入,全面准确地领悟知识内涵,明确各点之间的联系,熟记规律,形成知识面,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培养化学技能
初中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化学实践技能,其他方面的能力和认识都还没有形成,所以,高中对学生的化学技能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知识方面,要认识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制法和基本的概念理论,从多角度理解物质的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性、多变性和相互作用,分析简单的化学问题,并能够用化学语言表达描述。而且还有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物质的结构认识物质的性质,从性质入手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现代化学在现实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勤动手,多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内在潜力,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要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活动的效率。对于学生本身,要大体上了解现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和前景,培养参与化学科学实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改善、社会生产、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和自然生态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形成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夯实化学基础
复习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化学教学目标及要求,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引领学生进行高效复习,在高中化学复习中,一些教师陷入复习的误区,采用不恰当的复习方法,降低了复习的效率。创造有利的条件,改进复习策略,实现化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是每个高三化学教师的责任。
一、高考化学复习的误区
许多教师在高三总复习时,忽视化学基础知识,认为基本概念、基本实验等基础知识简单,不指导学生回归课本,大概罗列基本知识点,对重点的转化没有进行突破讲解,直接呈现转化网络图,课堂大部分时间在进行习题教学。造成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知识的理解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力。一些教师平均复习所有知识点,简单重复旧知识,缺乏拓展和延伸。例如“原电池”复习课,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复习原电池的概念;原电池形成的条件;铜锌原电池中电极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对这些知识加深了记忆,但对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没有引领学生对原电池知识应用作进一步探讨。复习过程缺少实验操作,高三阶段时间紧,很多老师为了节约时间,不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用黑板或多媒体代替实践操作,致使学生忽视实验条件、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细节,导致学生在高考中面对实验题一筹莫展。很多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提早结课,强化复习,长期紧张的复习,学生感觉疲惫不堪,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不能调整好心态,造成高考失利。
二、高考化学复习策略
为了提高化学复习的效果,教师要制订完善的复习计划,对化学复习进行正确的定位,研究学生,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以人为本,制订复习计划,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重视实验操作,适当地插入化学实验,避免纸上谈兵。而且要加强人性关怀,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多与学生沟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效地调节学生心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让学生适应高考时的紧张氛围。
高中阶段,学生无一例外都面临严峻的升学考验,如果哪个学生在高中学习中出现偏科现象,无疑会对升学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影响考试成绩。由此可以看出,牢牢掌握化学这门学科对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成绩,确保其考上令人满意的学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三阶段化学学习中,基本任务是复习前两年学过的内容,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值得重视的是,高三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想以有限收获无限,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提升化学课堂的复习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情境探究模式在复习中的应用不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知识,还能强化师生间的联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升复习效率。
一、情境探究模式的内容
情境,顾名思义,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种情形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总体的场景,主要特点是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变换性。情境教学法大致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课堂教学情境、学生学习情境、社会情境。教学情境就是说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学习场景和课堂氛围,换句话说,就是在以一定情感为基础的教学环境中的活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实施教学前,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适合的学习状态,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基础。
二、情境探究模式在高中化学复习中的实施方式
1.将化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知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同时知识产生于生活。所有化学原理基本都是借助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不断实验和研究得到的。所以,高中化学复习中,化学教师应该最大限度把枯燥晦涩的化学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悟化学情景,并发现一些化学问题,使学生以一种解决问题的心态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进而得到正确答案,有效加强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形成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比如,复习到离子反应这部分内容时,虽然学生知道大概原理,但是依然感到很难真正理解这个概念。当教师向学生说明平常生活中有些人为了去除热水瓶内水垢就采用食醋去除法,这时就发生了离子反应,这样学生经过亲身试验之后,就会更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反应过程,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这个知识点。
2.实施化学实验激发学习积极性
学习高中化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实验,换句话说,高中时期化学教学就是化学实验教学。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些化学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借助化学理论进行化学实验的能力。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和复习的内容繁多,任务艰巨,极易使学生产生厌恶学习的感觉,这时,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创设相关化学实验情境,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反应以一种直观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化学复习效率。
3.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化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极其抽象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付出更大努力,相对比较吃力。那么,高中化学复习中教师引领学生复习化学公式和原理时,借助一些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化学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变抽象为直观,降低复习难度。比如,复习钠怎样燃烧这个知识点时,化学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钠燃烧的视频,让学生认真观察整个燃烧过程,并说出观察结果,从而有效提升复习效率。
三、结语
情境探究模式在高中化学复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情境探究模式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题正确率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情境探究模式能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重视的是,在之后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应努力充实自己,选择适合的情境探究模式,有效提升高中化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一、绿色化学的概述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是研究和设计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少的环境副作用,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的科学。所谓“绿色化学观”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实践中,就环境日趋恶化防治关键是减少乃至杜绝化学污染源而逐步形成的绿色化学重要性的认识,其基本内涵包括:(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它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2)树立绿色化学价值观。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或者说观念、看法、观点可以称之为环境价值观。(3)树立化学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4)树立环境和谐道德观。环境道德观念是人类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引发的人与环境关系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新道德观念,是人类有史以来环境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绿色化学对我国广大化学工作者来说,或许还是一个新概念,但他们在从事的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等实际工作中,许多方面做到了与绿色化学相一致的要求,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较多内容也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观。
1.在化学概念上建立与绿色化学一致的概念。
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了环境污染、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选学)等概念,在介绍概念的同时还分析了有关污染的成因和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从减量、减废的角度介绍了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催化剂中毒等概念。这些看是常见、易懂的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概念无不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概念,这为中学阶段开展绿色化学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2.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编排中已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
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编排中,考虑到了绿色化学因素教材在有关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内容编排中从绿色化学角度有重点地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介绍了氯气、氨气、硫化氢、氟气、氟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苯、硝基苯、白磷、偏磷酸等有毒、剧毒物质的毒性及使用方法,甚至用黑体字写出加以强调;在选学内容中安排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合成洗涤剂的功与过介绍等。
3.在物质工业生产制造的介绍中已经渗透了绿色化学观点。
如工艺流程中都采取了循环操作,这样可以节省资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比如:在合成氨工业、氨氧化法制取硝酸等工艺流程中。如防止或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过程中设置了尾气处理装置或回收再利用装置。
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该在化学实验中更多的去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离开了实验的渗透,绿色化学观念是很难在中学化学中充分渗透的。
三、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方法
1.认真研究实验内容,挖掘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教学内容。
比如:对常见实验的固、液试剂的取用给出了限量要求;在高中化学教材修订时,删除了制备有一定危险或危害的硫化氢和苯磺酸实验;介绍了闻气体的方法;强调了实验中常见的事故避免、应急处理等;介绍了特殊试剂的保存和使用原则及方法;在新编初中化学课本中引入了减量、减废的微型化学实验等有害气体的制备实验只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在氯化氢、氯气等制备实验中强调了尾气的处理办法。
2.尽量避免选择和使用有毒害的反应物和反应助剂。
例如,在制乙烯时用氧化铝代替浓硫酸,可以有效地减少硫酸的污染。由于工业技术绿色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所以它的发展更加迅速。在化工生产中不断出现新的工艺方法和新型的催化剂,可以成为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借鉴。应该注意把工业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既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也使化学实验更加绿色化。
3.改变实验装置,使产生毒害性物质的实验也能变成绿色化的实验。
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气体反应的实验装置改进。二氧化硫和硫化氢两种气体制取方法都是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反应都不需要加热,而且反应物都用到盐酸。由于两种气体都是有毒害的气体,所以反应中应该尽量做到不泄漏气体。如果按照传统方法先分别制取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然后混合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必然造成气体的泄漏。为减少气体的泄漏污染,用一个小的空塑料矿泉水瓶,在其中放入小试管,塑料瓶、小试管中分别装入Na2SO3和FeS,然后迅速在其中分别加入盐酸,在塞橡皮塞前,挤压塑料瓶,排出部分空气,使瓶子瘪掉,然后再塞橡皮塞。我们可以看到,开始产生的H2S和SO2气体使塑料瓶鼓起来,然后随着反应的进行又瘪下去。最后在其中加入氢氧化钠,吸收过量气体或者中和未反应的盐酸。只要不拘泥于书本中现成的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多动脑子,寻找规律,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同时注意收集利用别人的好经验,很多会产生毒害性物质的实验也能变成绿色化的实验。
4.进行微型化实验,减少排放,实现绿色化学。
在实验中可以借助小试管、点滴板、多用滴管、井穴板等微型化的的仪器,控制学生滴加药品的用量,减少药品的使用。例如如果用小试管做乙烯的制取实验,可以节约乙醇,减少浓硫酸的排放;利用液体在滤纸上用量少、扩散快、面积大的特点作三价铁离子的检验等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实验;用黑色6穴点滴板做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实验,减少药品使用;在保证现象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反应溶液浓度;组合实验,通过实验的试纸化,减少反应物的使用及有害物的排放。
一、前言
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化学课程显得比较深奥而抽象,所以难以调动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高中化学教师应该为学生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中接受学习,降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抵触情绪,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创设情境教学,对职业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挑战。
二、职业高中化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高中化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自制力差,化学教师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化学知识,所以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法,这种单向式的知识灌输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教学有所不足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重要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课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从目前来看,职业高中化学课没有对实验教学予以应有的重视,理论教学的比重远远超过实验教学,就算教师安排了实验教学,也只是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教学情境比较枯燥虽然化学教师也有意识地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一些情境,但是这些情境没有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他们在课堂上依旧是心不在焉,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不堪。
三、职业高中化学课实施情境教学模式的对策
职业高中化学课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创设生活情境
教育源自生活,高于生活,职业高中化学课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现实生活,从中提炼出化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比如我在教学医用生理盐水的相关知识时,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要每天摄取食用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各种答案,然后我对这些答案进行归纳,引出医用生理盐水的话题,我告诉学生,普通成人每天大概要摄取4.5g的氯化钠,如果一个人出现缺钠性脱水,就要补充医用生理盐水了,接着,我通过一些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医用生理盐水的摄取量。这样的教学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提升学生的理解度,使他们快速掌握这部分化学知识。
2、创设实验情境
职业高中的化学课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境界。要想真正提升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要通过实验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探索化学的奥秘,事实上,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将化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化,可以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感受到大量的化学信息,也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为他们提供探索知识的路径。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情境的创设。比如我在讲解血液缓冲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先为学生介绍了一个常识:如果一个人血液中的ph值改变了0.1个单位以上,就会产生碱中毒或酸中毒的情况,直接威胁人体健康。但是血液ph值改变0.1个单位究竟是什么概念,则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说明。我引导学生通过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思考溶液对酸碱的抵抗作用。学生们有了理论知识的支撑,再通过具体的实验,对这部分知识充满了兴趣,他们纷纷投入到实验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掌握了缓冲溶液的组成和缓冲作用的原理。
3、创设信息化情境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化,可以使学生尽快接受抽象的知识。职业高中的化学课程教学也应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富有趣味。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一些实验难度较大的化学实验,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实验过程,了解化学原理和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拓展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或者为学生布置一个化学课题,让学生自行上网查找资料、完成课题,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教师要重视创设信息化情境。
四、结束语
对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化学课程的知识确实不容易消化和理解,很多知识显得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情境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韩君伟.职业院校化学课情境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3):246-247.
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所准备。有无准备,准备得充分与否,效果大不相同。学习也同样道理,上课前就要做好课前的知识准备。预习,即课前的自学。具体地讲,就是学生要在教师讲解新课之前,自己先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对下一节课老师要讲的新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是上课前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工作。
一、预习的好处
1.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扫清课堂的知识障碍。在上课前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时所必须的旧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
2.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提高听课水平。预习好的学生听课时就能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对这节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自己哪些知识应该放上主要精力,要聚精会神地听;哪些知识还不太明白,还要加强理解和消化等等,做到了心中有数,提高了学习效率。
3.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由于课前预习过,讲的内容和板书,心中非常清楚。上课时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有的,着重点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和理解问题上。
二、预习的方法
1.章略节详法。这种方法是指在学习新的一章的内容时,先大致浏览一下整个一章的大概内容。在学习到具体的一节内容时,再比较详细地预习每节的内容。
具体步骤是:首先粗读这一章的内容,把握整体,然后找出这一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理出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疑点、难点如何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换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哪些知识是记忆性的,哪些知识看不明白,等等。这样就为上课时搞清、搞懂、掌握、记忆所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预习“氯气”一节时,我们已经对该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详细阅读这一节,从而确定在听这一节课时的重点、难点。
2.前后相联法。
知识是相通的,在我们的教材中,每章中的各节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在预习某一部分的内容时,先看一看或想一想前面所学的内容,然后再大略地翻一翻后面要讲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如果学习有机化学时,对各类烃的定义和化学性质没有掌握好,那么到了后面的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学习就很难做到有条不紊、运用自如了。
3.习题试解法。习题试解法是指在预习完教材之后,紧接着看一看课后的练习题,然后对照教材进行试解,这样在试解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教材。教材后的试题,实际上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是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试解,就能检测出预习的情况,是懂还是不懂。例如:对化学实验方法一节来说,通过对教材的习题试解后,就可理出本节的重点内容是:①过滤的操作要点,②分液的条件,③离子的检验方法,④实验操作的安全问题。
三、预习的要求
1.要注重讲究实效,不搞形式。要根据学习计划安排时间,不能顾此失彼。预习一般要安排在新课的前一天晚上进行,这样,印象会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重点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授新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他科目只需一般性的预习。
2.明确预习的任务。预习是通过初步阅读,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论证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的。
具体任务是:(1)复习、巩固和补习与新课有关的已学的旧知识。(2)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知识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什么?并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3)预习时要看、思、做结合进行。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的重要内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把没有读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思:指有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疑难不必钻深,但对牵涉到已学过的知识以及估计老师讲不到的小问题,自己一定要搞懂。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对课本后的练习题要进行尝试性的做一做。问答题答一答。不会做,不会答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教师在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这样做能使自己对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四、结束语
预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预习可以使我们上课听讲更认真,注意力更集中;预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预习很关键,同学们在学习高中化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预习这一环节。
参考文献
初三刚学化学时,一时难以掌握,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运用了许多方法都收效甚微。偶尔有一次,用一周时间先将以后要学的内容学了一遍,发现效果很好。从而总结出一套“超前”学习法。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点:
先将课本从头至尾看一遍,了解一下大概的内容,然后配合参考书,逐章进行学习。将每章中需要熟记的概念、化学方程式、分子式摘录在小本子上,逐条逐个地背诵。每天无需太多的时间,背上一条概念,2—3条方程式,5—6个分子式就够了。再根据参考书上的要求,对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如遇到不理解之处,便做好记号,以便在上课时着重听讲。等到一章全部学完后,再将会做的习题做一遍。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即一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化学核心素养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基于此,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积极尝试感悟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进行证据推理和实验探究等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化学“感悟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感悟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悟”,“悟”的主体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提供学生“悟”的平台,引导学生确立“悟”的感受点,激活学生思维,再给予学生自我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去再探索、再发现、再创造。所以我所实施的化学感悟式教学的基本流程是“读――疑――思――悟”。具体做法如下:
1.组织预习,让学生读而感之
首先是强调预习,即通过“读书”,让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有大概的宏观辨识,为下一步“疑”打好基础。“读书”,用眼、用口、用耳,更要用心。心理学家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所以“读”对于获取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学新教材课本上,结论性的文字叙述少了,留白(包括实验现象等等)多了,所以学生的预习难度加大。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我采用了预习提纲的方式,有时也要求学生借助网络等资源来完成预习。如对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学习,我将预习提纲设计如下:
案例1:电解质、非电解质的预习
(1)阅读教材关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容,了解定义,发现两者的区别和注意要点。
(2)尝试练习:下列物质中:①Cu ②液态氯化氢 ③氯气 ④盐酸 ⑤酒精 ⑥CO2 ⑦饱和食盐水,属于电解质的为 ;属于非电解质的有 ;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 。(填物质的序号)
2.设计问题,让学生疑而问之
这一环节是通过收集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加以设计,为进一步深入探究确定目标。比如上面讲到的有关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预习作业。当学生在反复阅读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定义后,对其中的关键词如“化合物”,一部分仔细的学生会抓住,但还会有相当多的同学没能注意,所以在做练习时,错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有的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就会产生如:铜能导电,那它为何不是电解质?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可以导电,那它为何是非电解质?等问题;还有些同学自主纠错后,也会提出诸如:“为何XX是电解质?YY是非电解质?”等问题。
虽然提出的问题比较浅显,但对我所任教的多数学生而言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的科学精神。
3.启发引导,让学生思而知之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激发思维、动脑思考、解决疑问,从而获取新知识、新方法。这里教师的启发要注重层层引导,可借助递进式、连环式提问技巧,帮助学生层层深入,直达核心。
案例2: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教学
思考1:Cu、盐酸、饱和食盐水能导电,其本质是什么?
思考2:Cu、盐酸、饱和食盐水为什么不是电解质?此组概念适用的物质类别是什么?
思考3:为什么液态氯化氢是电解质、酒精是非电解质?
思考4: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思考5: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判断的注意点有哪些?
说明:这5个问题层层递进,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如导电的本质、物质的构成与类别、物质的电离等等,引导学生从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两个不同的视角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再一次回顾,便于更好地建构这一概念体系。
4.留有空间,让学生悟而得之
留白是美的,美在能让人去感悟,去揣摩。在教学中也需要讲究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其中的奥秘。比如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教学片段结尾,适当地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吸收,自主悟出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有效方法,运用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高中化学新教材打破了以往老教材中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化学概念体系,把本来完整、系统的知识,分几个层次(按难度由浅到深),在不同的章节中出现。这符合学生对事物一般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利之处:一是时间一长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二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完整、系统地把握和认识。所以如何将新旧知识进行重组,作比较、找异同,进而总结、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或是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地服务于生活等等,这些应该由学生自己通过感悟而获得的,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化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升。
二、化学“感悟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感悟式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有效帮助即引导下,学生对课本内容“感受”、“自悟”以及由此而产生高层次的“悟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就格外重要,在引发学生自我“感悟”时,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个策略:
1.情景再现
通过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把情景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提供“悟”的舞台。比如在讲《酸雨》这个课题时,通过预习,在学生的脑海中会将文字叙述的内容转化为情景,是想象思维的过程;再布置学生分组协作,以《酸雨的形成、危害与防护》为题,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做成PPT。上课交流过程中,在图片、视频影像等视觉的强烈冲击下,学生深刻感受到酸雨对地球的破坏,从而感悟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酸雨的防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并影响号召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为此努力。这样学生不但对相关知识点更容易掌握,作为一名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更是油然而生,深刻领悟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亲身体验
化W教学中,学生亲身实验就是最有效的体验方法。新教材突出以学生为本、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视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中半数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手完成。很多实验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这对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和实验探究能力提供了平台。新教材在学习结果的描述上并没有全部给出结论,而是让师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出答案,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应用知识解释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上,独立地学习、实验、探究。实验中,学生主要通过实验操作、现象记录,收集证据进行推理等过程,在动手做、仔细看、动脑想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中,激活已有经验,并产生新的经验;最后,又使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并将感悟到的东西转化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
3.鉴别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新发现,比较也是引导学生感悟的有效手段。比如在进行化学键的概念教学时,在详细讲解离子键的知识点后,就进入到共价键的学习阶段。有了离子键的学习作为基础,在学习共价键时,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离子键、共价键进行比较,从成键微粒、成键本质、成键元素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形成对离子键、共价键基本的认识。以上教学,从宏观辨析和微观探析两个层面,通过比较的方式,对离子键和共价键进行了剖析,这也为更好地理解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书写的不同提供了铺垫。
4.类比迁移
化学知识点既多又分散,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但它们并不都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将相似、相关的知识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点的学习上来,寻找相似性、共通性,这不仅有利于新知识的理解,更会在相似类比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时,由于还没接触到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缺乏这一内容的指导,学习难度加大。此时类比迁移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溴、碘性质的探究中,可由氯气的性质进行迁移,并从微观角度剖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可在宏观上体现氯、溴、碘单质的相似性;原子电子层数依次递增,可在宏观上体现氯、溴、碘单质的递变性。再通过氯气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重要原则。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合理运用相关策略,实施“读――疑――思――悟”感悟式教学流程,能够有效促进形成及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对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