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5:56: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发展格局,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9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1993年、1996年、1998年和2005年之后,发表的第5份描述世界各大洲科技发展现状的全球科学报告。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专家学者,以客观的立场、广阔的视角,分章概述了世界各大洲以及美国、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在科技政策、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高等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科技成果等方面的情况,清晰描绘出2006至2010年世界科技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的全景图画。
这份报告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数据鲜明地呈现出全球科技发展变化趋势。其一,全球研发版图加速向多极化转变,欧盟、美国和日本在全球研发总支出的份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他们的主导地位正受到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研发支出迅速增长的严峻挑战。这一趋势在企业研发开支中表现更为显著。其二,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战略共识。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更加重视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作中加快科技创新,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则纷纷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即使是贫穷国家或地区也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三,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科学知识传播与普及的速度和广度呈几何增长态势,为逐步缩小世界各国民众科学素养差距提供了可能。总之,全球科技创新与发展日益形成更趋多极化、更具创造活力、更有竞争性的良好环境。
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创新格局加速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对中国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报告所反映的5年,正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的5年,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中国研发支出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全球科研支出的比重大幅增加,成为推动亚洲研发支出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全球之首,科研产出的数量亦相当可观,科学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名列第三。报告确认了这一发展趋势,并明确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当前,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稳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推进,全面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吸收各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翻译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就是要为科技决策部门、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全球科技发展态势提供一个更宽阔的信息平台,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学决策化进程,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真诚地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辛格先生、贾古玛先生,感谢中国科协调宣部、国际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同志们为促成本次合作所做的积极努力,感谢各位译者的辛勤劳动,感谢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欢迎各位读者对本报告的翻译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本文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一书序言)
一、引导扶植企业走创新之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工业企业,把优化结构、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延长产业链条作为主要手段,逐步壮大企业规模。一是煤炭企业必须扶强。煤炭产业,未来的竞争必然日趋激烈,为此必须加大对煤炭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是帮助海岗精煤公司拓展鹤岗至鲅鱼圈海陆联运通道,鼓励和支持公司继续开拓市场,壮大经营规模,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二是替代产业必须做大。支持鹤峰粮食机械公司迅速推出产品,占领市场;帮助世达农机公司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尽快启动新厂建设,年内达到年产100台整机的生产规模;汇丰纸业公司、金山纸业公司要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市场、延长产业链,成为全省再生造纸业的骨干企业;同时,全力支持海宇米业、天维米业、比优特食品基地、人和生物质发电公司等非煤企业的发展,加快构筑我区工业化新格局。
二、加快商业业态提档升级速度,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新格局
紧紧围绕打造商贸物流中心区的目标,引领和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一要加快商业品牌化发展步伐。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两个已开工大型商贸项目的建设,争取年内完成大润发超市的主体设施建设,红星美凯龙建材家居生活广场投入运营,同时争取大商年内落户并开工建设。继续运作引进沃尔玛、庆客隆、家乐福等国内外大型知名商业企业,以此引领和带动本地商业上层次,实现工农区商业发展的品牌化。二要加快推进“西部开发”战略。要以水泥厂、禾友农药公司整体搬迁为契机,对西解放路东南两侧现代商业格局进行高标准规划,同时争取资金,改善基础条件,引进商家投资建设,力争 “十二五”计划实施期间在工农区西部建立起鹤岗又一新型商业圈。三要加快发展物流产业。加强对物流产业的规划建设,支持鹤铁经贸公司发挥优势,年内完成煤炭、粮食、化工产品、散货等四大物流基地的规划及部分基地的建设工作,实现集团经营;同时,加大对以煤炭经销业为重点的物流企业引进、落户、支持的工作力度,争取年内再落3~5户,扩大我区在全市煤炭经销格局中的比重。
三、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增强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加快。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旅游产业品牌效应日益扩大。累计投资6亿元,建设了“界江游”客运码头、中华恐龙塔、永安东湖风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21个,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成功晋升为4A级旅游景区,安置就业1500余人。同时,嘉荫口岸在俄方口岸闭关的不利条件下,累计投资1.3亿元,先后完成了港口码头、口岸延伸公路、口岸客货监管区、口岸货运站、口岸浮箱固冰通道5个重点工程,口岸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00万吨,为口岸恢复通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边陲名城建设初具规模。五年来,累计投资8.9亿元,先后完成专项规划编制14项,开工建设了第二热源一期工程、幼儿学校等城市基本建设43项,建设了西环路、体育路等市政设施49项,“七纵五横”城区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城区规划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累计改造棚户区8.37万平方米,城区人均住房面积突破20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9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49%。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民生及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2.96亿元,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61.6%。教育投入累计达到2.5亿元,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十二年免费教育,对14所城乡学校基础设施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在全县实施了营养餐和免费校服工程,学生福利水平全国领先。启动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了药品零差价销售。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了体育公园、射击场等体育设施,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进全县各项事业发展。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8391万元,实施了结烈河堤防及河道治理工程、乌云镇和向阳乡国土防护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了红光乡500亩大豆、保兴镇500亩水稻等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高标准农田5万亩。种植和改培北药2.6万亩。种植食用菌5000万袋,实现产值1.4亿元。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全县新增农民合作社37个,流转土地27万亩。进一步健全了金融支农制度,全县耕地参险面积达到67万亩。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完成实测面积33.3万亩。继续加大对俄农业开发力度,全年共组织赴俄农民440人,耕种俄方土地36万亩,总产值实现7500万元。2016年,粮豆薯总产量达到25.5万吨,农业总产值实现19亿元。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打好旅游发展组合拳。先后实施了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森林氧吧”。成立了嘉旅茅兰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及伯龙瑞嘉有限公司,为今后茅兰沟、恐龙馆景区的融资、经营及开发搭建了平台。弥补冬季旅游短板,打造了江边广场“冰雪乐园”,开发了江上垂钓、捕鱼、冰雪运拥嚷糜蜗钅浚举办了首届“全民冰雪活动日”暨嘉荫县徒步行活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篇文章正在破题。
项目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总投资3亿元,建设重点项目25个。建设了保兴镇、青山乡生态高产标准农田等涉农项目;重点推进了滨江旅游带精品景区等旅游项目;实施了教育基础设施改造、乡镇卫生院建设等文教卫生项目;实施了建制村通畅、三级公路建设、危桥改造等重点交通工程;县林业扑火营房、金地阳光小区等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历时3年的黑干流堤防工程嘉荫段已进入收尾阶段。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组建了旅游开发、城投、房地产开发等4个国有公司,成功与哈银金融租赁公司签署10亿元融资合作框架协议,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城乡建设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完成房屋征收面积2.6万平方米。实施了城区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施划停车位1857个,增设交通信号灯41个,有效解决了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开通了覆盖县城和城郊的公交线路,居民出行更加经济、便捷。巩固强化“三供两治”能力,推进自来水计量收费、智能水表安装入户,改造供热和给排水管网6公里,加大了污水处理厂、净水厂、垃圾处理场维护改造力度。实施了老旧居民小区集中改造工程,成立业主委员会19个,引进了优质物业服务公司,有效改善了废弃楼、单体楼无人管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有力推进。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探索建立了村内基础设施和农田路社会化养护的长效机制。
民生事业持续发展。14件民生实事有效落实,坚持教育投入力度不减,继续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在全县各学校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检。继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力度,完成了中医院改制工作,县内主要医院全部回归公益性质;新建了6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7个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和4个贫困村卫生所业务用房,为10个医疗卫生机构购置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14种医疗设备。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出台了《嘉荫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嘉荫县人民政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8个政府工作制度,对办文办会、合同管理、工程建设程序等政府行为进行推进觉接受县人大依法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积极开展行风评议,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召开城乡规划委员会会议4次,并按照法定程序,召开了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价格听证会,政府行为更加规范、民主。
坚守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底线,用良好生态促进发展。牢固树立“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发展理念,不断巩固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成果,抓好沿江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着力做好茅兰沟、平阳河、太平岛自然保护区及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建设,加强水资源、大气、土壤的监察和监测,让嘉荫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夯实主导产业振兴这一根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着力建设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县、伊春对俄贸易桥头堡、龙江生态旅游聚焦点“一县一堡一点”,做到农业以“质”取胜、工业以“效”振兴、旅游以“精”立业,形成“多点发力、多点生金”的发展格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群成为了研究地区经济的基本地域单元,旅游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依托城市群来建立旅游经济圈。城市之间的联系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空间格局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决定作用,一个区域的经济空间布局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其有着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拉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12年沿海地区国民经济收入达到333773.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4.3%;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251561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78.9%。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在全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沿海地区旅游收入主要来自沿海城市的收入,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其它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对其它内陆城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旅游也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地区的资源优化和生产要素的合理布局,有效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制定适宜的发展地区经济的政策,对于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做了一定的研究。20世纪末期,国外学者开始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运用到经济分析中,如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通过将空间影响因子数学化引入理论模型,从微观的产业和企业的视角来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变化对产业空间布局、经济布局、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程度。国内近期对于区域发展的差异研究主要是:吴玉鸣(2007)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县域增长集聚、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麦土荣(2010)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和探讨了如何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推进其西部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缩小其与全国的差距。王洋、修春亮(2011)分析了我国1990-2008年的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变模式与影响因素,认为经济发展、政策、资源对经济格局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旅游经济的研究方面,陆林(2005)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陈刚强(2012)利用Theil指数分解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了中国地市的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演变。马耀峰(2013)运用GIS技术手段,采用TOP1、TOP5、TOP10网络方法对城市的入境旅游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较为普遍,对于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研究较少,且大部分是以省为研究单元,对于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大多以省和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研究单元。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NICH(相对发展率)指数。相对发展率指数能较好的测算一定时期的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表示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的旅游收入的变化与同一时期旅游收入变化的比值,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能力的指标,公式:
(1)
其中,Y2i、Y1i分别表示第i城市在研究末期和初期的人均旅游总收入,Y2、Y1分别表示整个区域在研究末期和初期的人均旅游总收入。当NICH得数值大于1时,说明地区的经济增长大于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
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本文主要采用Moran`s I和Local Moran`s I 进行全局自相关和局域自相关分析。Moran`s I,主要是用于分析空间数据在整个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用来检验整研究目标区域内的相邻近地区之间的相似、相异还是相互独立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2)
其中,n是指所研究区域内的区域总数,是空间权重,分别是地区i和j的属性, 是属性的平均值, 是属性的方差。
Moran`s I是观测值与其空间滞后项之间的相关系数,取值范围是(-1,1),(-1,0)表示负相关关系,(0,1)表示正相关的关系,系数为0,则表示其为随机分布。数值接近于1或-1是表示具有相似、相异属性的地区集聚在一起。
对Moran`s I统计的显著性检验一般是用正态统计量的Z值,其标准化形式为: 其中,E(I)是期望值,SD(I)是标准差。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所适用的临界值为-1.96
Local Moran`s I是Anselin(1995)提出的用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相似或相异观察值的集聚现象,一般是用Moran散点图和LISA来测度。地区i的Local Moran`s I 指数用来度量地区i和其临近区域之间的关联程度,其公式为:
(3)
局部Moran`s I值为正,代表一个高值被高值包围或者低值被低值包围。在LISA图中,HH(高高集聚),表示该区域自身和周围地区的观测值都相对较高;LH(低高集聚),表示该地区观测值较低但是其相邻地区的观测值较高;LL(低低集聚)表示该地区与周围地区的观察值均是相对比较低,为低值集聚;HL(高低集聚)表示该地区的观测值较高而周围地区的值较低。LH和HL为空间离群,没有明显的集聚现象。Local Moran`s I指数的显著性检验是通过检验其正态统计量的Z值来判断。
热点分析。Getis-Ord Gi*指数用于进一步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识别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关伟、朱海飞,2011),其公式为:
(4)
为了便于解释和比较,对Gi*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其中,E(Gi*)、Var(Gi*)分别表示的是Gi*的数学期望和变异系数;wij(d)为空间权重矩阵;Yj为区域j上的观测值。如果Z(Gi*)为正且显著,则说明区域i周围的值相对较高或者高于均值,属于高值空间集聚即热点区;若其值为负且显著,则说明区域i周围的值相对较低,或低于均值,属于低值空间集聚即冷点区。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得数据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2013年)。由于2012年国内旅游收入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代替。
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一)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相对发展率分析
本文通过对沿海53个城市2002-2007年、2007-2012年两个阶段的相对发展率的计算,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在2002-2007年这一阶段中,湛江、茂名两城市的相对发展率指数达到了12,说明两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高于整个区域的相对发展速度。主要原因在于两个地区的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次数量的增加速度低于其旅游总收入,使得其平均旅游收入比2002年的平均值的增加幅度较高。在2002 -2007年这一阶段中,相对发展率指数大于1的城市主要有:秦皇岛、锦州、营口、上海、南通、威海、广州、深圳、汕头、江门、阳江、东莞等。说明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都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原因在于这些城市在2002-2007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同时带动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者的人均旅游消费额大幅度增加。其余城市的相对发展率指数低于1,说明其低于整个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这些地区一方面是因为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较低,如北海、东营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旅游总人次的增长速度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相近,导致其增长率较低,但不能完全说明其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慢,如天津等。2007-2012年的相对发展旅游指数没有极高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旅游经济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平稳,各地区的旅游经济急剧增长的现象较为少见。
(二)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知,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四个时间截面上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 Moran`s I指数值分别为0.2752、0.3044、0.3433、0.3966。Moran’s I指数在使用999次重复排列方法的假设检验下的正态统计量Z(I)值分别为2.3、2.715、2.979、5.351,大于其在0.05水平下的临界值(1.96),均通过正态统计量z检验(p≤0.05)。Moran`s I值为正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呈不断发展的趋势。2002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其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差,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2005年到2012年沿海地区的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逐步缩小,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也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旅游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
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首先是Moran 散点图分析。本文选取了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4个时间截面对沿海53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了自相关分析,其散点图如图1所示,由散点图的分布可以看出:我国沿海53城市的旅游经济的Moran`I指数全部为证,检验结果比较显著,且数值在逐年增加,说明其总体趋势在不断增长。这说明我国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而且这种集聚分布的态势在不断的增加。由散点图的分布可以看出,沿海城市大部分位于散点图的第一和第三象限内,为正的空间联系,属于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的类型。位于第三象限的点多于位于第一象限的点,说明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在发达地区的集聚程度要低于不发达地区的集聚程度,但第一象限的点也在逐年增加,说明旅游经济在发达地区的集聚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012年与2002年、2005年、2008年相比,各象限的点的分布都比较集中,第二象限的点有所减少,第四象限的点有所增加,说明高低集聚比低高集聚的地区要多。
其次是LISA分析。由图2LISA集聚图可以看出,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变化趋势:一是HH区域即高高集聚区域。2002-2012年高高集聚的区域在不断的增加,说明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正向带动作用逐渐增强。高高集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由于广东省沿海城市的开放时间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建设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旅游经济发展的正相关作用逐步加强。二是LL区域即低低集聚区域。选取的四个时间截面数据中,2002年广西的钦州、防城港处在低低集聚的区域内,主要是由于两个地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水平较低使得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2012年钦州不再是低低集聚的区域;秦皇岛在2002年和2005年属于低低集聚的区域,但随着其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旅游经济的不断重视,使得其在2008年和2012年不再是低低集聚的区域;青岛作为山东省的重要沿海城市,在2008年奥帆赛的影响下,其旅游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沿海重要的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但是山东省的滨州、东营、潍坊由于其旅游资源较少、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008年和2012年都属于低低集聚的区域。三是HL区域即高低集聚区域和LH区域即低高集聚区域所在的城市较少。高低和低高集聚的区域主要是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天津市一直处于高低集聚的区域,主要是由于其东部滨海区域和中心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高,但其西部来说相对较弱,近年来天津市提出“一带、三区、九组团”的旅游发展规划,使得其旅游经济的发展逐步趋向合理化,促进其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热点分析
通过局部自相关分析说明中国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集聚性。为了更清晰的分析其高值聚类和低值聚类的具体分布区域。本文利用Arcgis 10.0对我国沿海城市2005年和2012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做了热点分析,进而分析其旅游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图中结果,将53个城市划分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第一,热点区:热点区域是指旅游经济发达,旅游收入高的地区。由图3可以看出,2005年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州、惠州、江门和海口。这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游客的旅游消费较高使得其旅游收入较高。2012年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的几个沿海城市。因为这些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发达,带动其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看出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部分区域。第二,次热点区:次热点区域的城市较少。2005年的次热点区域在广东的茂名市,2012年次热点区域是广东的揭阳。茂名市由次热点区域下降到了次冷点区域。第三,次冷点区域:由3图可以看出,2005年和2012年的旅游发展的次热点区域在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的全部沿海城市,说明这些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在广西影响下,湛江在2011年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次热点区域。海口由于入境旅游收入较高但是人民币升值所以导致其整体旅游收入降为了次热点区域。第四,冷点区域:沿海53个城市中,防城港一直处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冷点区域。主要是因为防城港虽然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政策优势,但其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旅游开发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使得很多景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较为滞后,旅游管理机制不畅。
结论
沿海城市的旅游发展出现明显的集聚现象,泛珠三角除广西省的钦州、防城港外,大部分城市的旅游经济都较为发达,长三角的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发展水平较高,环渤海地区的滨州、东营、潍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沿海53个城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环渤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较低,需要借鉴其旅游经济发展的经验,互通有无。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提高旅游外汇收入,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突出其地域和文化特色,提高吸引力。二是长三角地区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均衡、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在长三角区域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形势下,应注重提高旅游质量,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泛珠三角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在泛珠三角沿海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防城港、钦州等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广州、三亚差距较大,因此应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大城市间的合作,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泽宇,孙然.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
2.刘卫东,陆大道.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1)
3.吴玉鸣.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2)
4.麦土荣,宋周莺,刘卫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0(9)
5.王洋,修春亮.1990-2008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8)
6.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5)
7.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8)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15-02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现代经济社会赖以运行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和保障。交通通达性是评价交通运输状况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有了较好的交通通达性才能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河北省与北京、天津毗邻,京津冀是中国较大的经济群之一,要想在如此的环境中快速发展必须首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加大交通通达性建设。
二、河北省交通空间分布格局及通达性
河北省公路交通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特征,从交通通达性“即在交通图中,某一地域任何点到其他各点的最短径道所经过的全部线路数目的总和”的视角加以分析,可反映出河北的交通通达程度。其值愈小,通达性愈好;反之,其值愈大,通达性愈差。很显然,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直接构成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是人们生活质量的体现以及产品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影响因素等。
根据笔者对河北省区域交通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河北省最新交通通达性状况列表如下:
三、河北省交通通达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交通通达性是指某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交通干线数量和发达程度。在表1中显示,河北省“县级与相邻的县级与地级市或省会的连外通道数”远远多于“地级与相邻的县级与地级市或省会的连外通道数”,这与县级单位数量远远多于地级单位数量有关。另外还可以看出县级与地级市或省会的连外通道数中2到7条的居多,最多者达到11条,其中有四个县分别有2到3条高速公路直接与周边县市相通,便捷高效的高速公路必将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有9个县市有直接通往外省的道路,促进了省域之间资源和技术的交流,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在表2中显示,河北省“地级与相邻的县级与地级市或省会的连外通道数”不及“县级与相邻的县级与地级市或省会的连外通道数”数量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级市数量远远低于县级市数量。各地级市的连外通道数都在两条以上,且高速公路数量多于县级的连外高速数量,有6个地级市包括省会石家庄均有1到4条高速公路直接与周边县市相通,其中省会石家庄多达4条高速,如此发达的交通状况无疑为其经济的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速公路网络的日趋完善,对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和环渤海地区经济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高速公路网密度不断加大,到2020年,实现石家庄、北京、天津三个中心城市之间多路联通,中心城市半日交通圈覆盖所有设区市,相邻设区市实现便捷连接。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河北省经济发展带也由过去以京广铁路沿线为主转向沿南北、东西纵横方向综合发展。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京津冀经济区近年来一直被看作是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甚至被认为是这三大经济圈中未来几十年最有发展潜力的一个。但这一经济区这些年的发展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过大,即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京、津相差过大,因而不能形成高效的产业转移或协作梯度。目前河北境内的交通设施仍不足以满足其经济发展,特别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北省现今的交通设施数量不足,功能层次较低,整体协调性也明显欠佳。同时,河北省港口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较低,港口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不大。
四、河北省区域交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
1.明确区域交通发展定位。交通网的规划要服务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快速实现。河北省环绕京津,其交通网的建设的目的应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形成。使京津的经济溢出能够拉动河北经济的增长。河北道路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合理规划道路建设。区域交通的建设发展必需要合理统筹安排,河北省道路规划应该从单纯的设施布局注重发展战略性规划,从“适应性规划”转变为“引导性规划”,实现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河北省目前特点,应当主要抓住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注重与国省干线路网的沟通和农村路网的连通;充分发挥干线路网的辐射功能,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省内交通通达度。
3.注重区域合作,加快区域间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和新高速公路的动工,标志着河北省公共交通的新机遇的到来。河北省要抓住机遇,在京津经济的发展中分到一杯羹,建立良好的交通衔接渠道,达到区域交通设施的共享,使京津的经济外溢效应能快速而且大量的流向河北境内。
4.要加快内陆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均衡发展。在这方面,河北省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例如,近年来,河北省不断加大对“环京津贫困带”地区的支持力度,制定并实施了《张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完善了道路、电力、水利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较完善的高速路网,初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应当坚持道路建设“抓两头”方针不动摇,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克华.关于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关系研究[A].中国商界,2009(03)
2.李振华,李晔.河北省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世纪桥,2009(04)
3.陈凤新,张风娟,韩淑芬.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11.05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集中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发展势头迅猛。宁夏地处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地位独特,基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宁夏在西部发展中的地位,找出差距,确定其战略定位是本次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宁夏概述
宁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地处中国大西北的东部、祖国版图中轴线,海拔1090米。国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回族222万,占宁夏总人口的36%、全国回族人口的1/5,还有满、蒙古、朝鲜等33个散居少数民族。黄河过境397公里,年过境流量325亿立方米,古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今有“十大新天府”的盛赞;首府银川市犹如镶嵌在黄河玉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辐射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的区域化中心城市。宁夏既有煤炭、农业、旅游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又明显受到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的制约;既有宁东和河套灌区等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又面临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脱贫致富的繁重任务。
二、宁夏经济发展现状
(一)总体经济实力较弱
2009年宁夏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区GDP继2008年后再一次突破一千亿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1.9%,比全国同期增速8.7%快3.2个百分点,整体经济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11年在两位数平台上运行, 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电力总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粮食总产、单产都创历史最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全国第6位,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为全国第5位,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绝对额是30年来最高的。虽然宁夏经济总体增速较快,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但是整体经济实力依然较弱,在全国各省市区GDP中排第29位,在西部地区排第10位。
(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以西部各区域GDP的平均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速度,通过计算1999-2009年11年来西部各区域GDP的平均增长率,可知在西部地区宁夏的增长差异变化情况(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11年来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西部省市(除)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5.84%。从各省市来看,11年来西部有5个省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均超过了平均增长率,主要为重庆、陕西、青海、宁夏和内蒙古;宁夏平均增长率仅次于蒙古为18.78%,在西部地区排在第二位。
(三)三次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以宁夏三次产业比例来研究宁夏三次产业发展的情况,通过计算1999-2009年11年来宁夏三次产业产值的比例,可知宁夏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宁夏三次产业产值从1999年的20∶42∶38演变为2009年的9∶49∶42,产业结构调整、转换能力较强,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小、下降快,第二、三产业比重大、发展迅速,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要和全国相比,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能源资源型工业结构特征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产业链条短,优势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实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低。(详见表1)
(四)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2008年,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城镇化率为兴庆区90%左右,西夏区84%,金凤区80%,灵武市46%,永宁县45%,贺兰县43.5%,三区城镇化率处于全区前列,已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但其他县市城镇化率比三区要低得多,差距较大,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区首位度高。城镇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镇规划滞后,管理机构不健全,土地流转不规范,城镇规模较小、特色不突出,“失地农民”向“市民”转化困难多等,都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宁夏经济总体实力较弱,城市化进程极不平衡,但地方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迅猛,是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排头兵;既有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又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宁夏产业下一步产业发展对提升宁夏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宁夏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特点
(一)煤炭资源优势
宁夏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五位,宁东煤田探明储量273亿吨,远景储量1300亿吨,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 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在鄂尔多斯能源基地中宁东基地近水、富煤、有地,开发条件最好。到2020年宁东基地内煤炭、电力、煤化工、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总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形成1.3亿吨煤炭、1700万千瓦发电装机、2000万吨煤化工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增加值1200亿元以上。此外,宁夏已探明矿产50多种,以丰值度衡量,人均自然资源潜值为全国平均值的163.5%,居全国第五,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二)电力资源优势
人均电力装机容量1.34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随着兰州至宁东750KV送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和宁东至山东±660KV直流输变电工程以及大柳树工程的规划建设,宁夏将建成“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形成水电、火电、风电打捆外送的稳定输电网络。到2015年,全区电力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建成宁夏外送电第二通道工程,外送电能力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届时,宁夏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电力资源优势。
(三)耕地资源优势
宁夏现有耕地总面积165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居全国第3位,引黄自流灌溉、高产稳产水浇地690万亩,是西北最大的人工绿洲所在区,素有“西部粮仓”的美誉,大面积待开发的宜农荒地资源可供利用,是中国八个宜农荒地超千万亩的省区之一,国务院确定的现代农业、旱作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具有适合特色农产品生长发育的最佳生态条件(如酿酒葡萄),有病虫害少、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农业生态环境,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药材资源(如枸杞),这些都是其他地区少有的或没有的特殊地区优势。今后在建设节水农业的前提下,还有可能开拓更大规模的灌区。
(四)区位、交通优势
宁夏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向西开放的必经之路,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宁夏十二五规划把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升交通保障能力作为主要内容,要基本建成以干线铁路、高等级公路、干线机场为主骨架,以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到2015年,构建五纵三横铁路运输网,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770公里,货运量9000万吨,国铁复线率达到70%以上;实现三纵九横公路网现代化,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200公里,高速公路16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0公里/百平方公里左右;实现一主两辅航空港服务,全区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650万人次。届时一个西进东出、南来北往、方便快捷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将逐步形成。
(五)旅游资源优势
宁夏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风光美丽而神奇,既有边塞风光的雄浑,又有江南景色的秀丽,被称为“中国西北的盆景”。中国历史文化与回族文化交汇,在宁夏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名胜古迹。全国十大类95种基本旅游资源宁夏有八类46种。以沙坡头、沙湖、青铜峡、六盘山、星海湖为重点的自然风光旅游热线和以西夏王陵、华夏西部影视城、回族伊斯兰风情以及红色经典等历史人文景观为主的观光热点,吸引着国内外宾客前来宁夏观光游览。如果我们能在旅游产品设计、市场推广、树立旅游地形象等关键环节进行调整,加强西北联网和整体促销,旅游业完全有可能成为宁夏极具活力的强力经济增长点,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
四、宁夏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产业战略的确定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为我区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确定宁夏在我国地区差距变动格局中产业战略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西部绿色食品、生物药品生产基地
随着深加工、精加工生物药品、保健品需求的增长,优质、多样化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反季节蔬菜、水果市场占有率的增加,水资源供给的日趋紧张,宁夏耗水多、比较效益低的传统粮食生产必然受到冲击。因此应调整传统种植模式,转化为以绿色食品、生物药品生产加工为中心,包括葡萄洒、啤洒、乳制品、多品种淀粉、清真牛羊肉、名优水产、反季节蔬菜、优质大米、高效生物药、无副作用保健品等等,种养加结合、产供销结合,实行产业化经营,形成宁夏特色产业,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围绕绿色食品、生物药品的扩大生产,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林牧结构,提高林草比重,发展生态农业,按市场变化适当控制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畜牧业(及其肉、绒、皮加工)、日光温室、药材、蚕桑等规模,通过绿色食品业、生物制药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紧密结合,把宁夏逐步建成中国西部“药谷”。
(二)大西北能源、天然气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宁夏具有煤炭资源优势,但是随着世界能源利用的潮流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煤炭消费比重急剧下降,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和原材料的需求和价格持续滑坡,过去靠出卖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发展战略已经过时。面对这样的趋势,宁夏应有选择的接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和天然气化工系列,逐步建成西北的大型天然气化工基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依托宁东丰富的煤炭资源、良好的电源建设条件和便利的取水条件,建设一批大容量、高参数大型坑口电厂,满足“西电东送”和区内用电需求的同时,大力推进高效洁净燃煤发电,加强火电脱硫、脱硝技术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区
当今世界旅游重心正处于向亚太地区逐步转移的进程中,中国东部景点很多超负荷运行,向神秘、新奇、辽阔的西部扩散已经势在必行。宁夏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和某些资源的垄断性、珍稀性,应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开发建设、营销策略之后,设计黄河漂流游、沙漠探险游、西夏秘境游、长城访古游、丝路寻踪游、回族风情游、沙湖生态游等系列化的特色旅游精品,它们具有神奇、粗犷、刺激、浪漫等独特魅力。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兴起,宁夏进出通道的改善,把旅游业纳入西部大开发宁夏的产业战略意义重大。
(四)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带上的物流聚集区
新亚欧大陆桥把东部沿海与大西北连接起来,为西北地区的东进西出、双向开放提供了便捷通道。“八五”期间通车的宝中铁路缩短了兰新―陇海线的运距,与使宁夏置身于国际大通道的交汇点上,改善了原本偏僻的交通区位。规划中的太原―中卫铁路建成通车后,将构成新亚欧大陆桥的弱通道,与其它线路相比,将分别缩短100多公里至500公里,成为连接我国东部沿海港口与大西北之间最便捷的东西向通道,对于改善西北地区特别是宁夏的投资环境,推进东西合作和双向开放,加速沿线地区资源综合开发,促进流通产业、旅游业和城镇体系发展,形成沿桥开放开发经济带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而沿桥的银川、中卫等城市,则可以作为物流产业的重要聚集区。
(五)连接中阿乃至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桥头堡
过去几十年中阿贸易不断增长,近几年已突破千亿美元,未来发展势头会愈加强劲。素有“中国穆斯林省”之称的宁夏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与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和关联性,具有进行经贸往来和自贸区建设的诸多优势和便利。宁夏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以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中阿自贸区建设的 “桥头堡”,架起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经贸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宁夏平台”。为此,宁夏应积极发展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为核心的商品集散中心基础上,大力开拓以进出口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销展示、金融业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编.宁夏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编.宁夏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陈秀洁,代合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增).
[5]谷国锋. 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2008(3).
[6]吕萍; 李忠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
[7]侯明帅, 李俊雅.互联网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 (10).
[8] 李华山.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
基金项目:
一、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特点
(一)过去30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总体上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大于中西部;经济发展同质县域单元从1982年的19.56%增加到2010年的27.68%;而异质县域单元的比重由1982年的3.06%减少到2010年的2.55%,表明县域经济发展中极化作用增强。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区集中于东部和东南沿海、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冷点区位于中部、中南部和西南部等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区的形成可能与中国的资源禀赋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有关。
(三)过去30年来中国县域经济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组织性增强,而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降低。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化变得更加明显;南―西北向经济发展的均质性相对较好,空间差较小。
二、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一)经济区位是影响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经济区位的优劣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导致改革开放次序及要素收益的差异。沿海、沿江和沿边地区由于交通便捷,对外交往频繁。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县域凭借其地理区位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再加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居民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观念比较保守等原因,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也相对缓慢。
(二)历史基础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前,由于地理因素,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的发展就领先于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根据我国各县市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基础,最先对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地区实行对外开放,给予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沿海沿江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三)资源禀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自然资源丰富的县域具有发展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县域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会对其经济的短期增长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各种矿产资源产生较大的需求。在国内能源需求的拉动下,少数中西部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域因矿产资源的开发,经济得以迅速的崛起,从而使得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随机成分。
(四)区域发展政策是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助推器。国家和省级政府的宏观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导向的作用。1992年,国家通过开发上海浦东新区,促进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政府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基础上,又先后制定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经济增长的热点开始往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延伸。自2006年以来,在四大区域的地域框架之下,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特殊区域政策,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京津冀都市圈等政策和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这些区域规划增添了县域经济增长的随机性。
三、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就全国范围来说,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经济收入为该地区经济收入的主体;但是,对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而言,县域人口与县域经济规模水平都极低。其次,发达县域经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明显,且有进一步拉大之势。这些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排头兵。再次,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仍落后于中心城区发展水平。其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与中心城区相距依然甚远,人民生活水平依然落后于中心城区人民生活水平。最后,由于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各县域经济实体发展道路存在差异,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比例各不相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区位因素,我国疆域广袤,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人民生活、生产习惯与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历史因素,由于我国长期重视东南、中南以及中原地区的发展,使得这些地区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利于县域经济迅速发展;政策因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梯度发展战略使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东、中、西三个梯度,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地方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
四、县域经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借助国家发展决策,激活中西部县域经济。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选择不同角度,把特色产业做强傲大。
(二)构建高效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建立法律保障体系。通过构建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安排和法律规范。建立组织支持体系。全面负责中小企业的政策、规划、咨询、协调等工作。建立金融支持体系。
(三)县域应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在县域这个基层的经济单元上,完全可以摆脱“高大全”的发展路线,而走“强、精、偏”路线,在某个领域发力,打造成周边地区的NO.1,每个县都有自身特色,由县域组成的地区经济才会更有竞争力,更加科学。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实现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就业创业一体化、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专项补助)。加快县域农业现代化步伐,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许吉黎,.韩玉刚,张化文.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及优化路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2).
[2]罗庆,李小建,杨慧敏.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1990年~2010年[J].经济经纬,2014(1).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失。具体影响有以下三点: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级共存趋势,美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实力被减弱,也宣告了美国称霸世界想法的破灭。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问题。二是美国经济(包括主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失。金融危机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集中爆发。而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打破了依赖美国经济失衡而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体系。[1]三是美国的软实力受损,“美国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那些参照“美国模式”发展经济的国家开始动摇。
但即使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的经济受到重创,超级霸主的地位有所动摇,但美国仍然在全球经济中处于超强地位。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美国的GDP总量仍然高居世界第一,而且遥遥领先。2010年,美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4.66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10排在世界第二、第三、第四位的中国、日本和德国的GDP总量之和。二是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国家贸易体。尽管2010年美国的进出口总额的数据还没有,但预计将达到32000亿美元以上,这一数字仍然位列全球第一。三是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国家金融体。目前,美国拥有的金融资产要占到全球金融资产的1/3左右。四是美国仍然是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科技大国。目前,全球排名最高的10所大学中。美国就占据了8所。每年,美国都会吸收50%以上的全球技术移民。而且,二战以后,美国就一直是公认的全球最发达的制造业国家。[1]目前,美国制造业的附加值要占到整个世界制造业附加值的22%左右,继续排名世界第一。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重创,但美国转嫁危机的能力也非常强。历史上,美国曾经经历过数次经济危机,但美国常常通过转嫁危机使得自己的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受到重创,从而尽可能地降低自己的损失。比如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突然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20世纪80年代中期,迫使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从而将自己的经济危机转嫁到别人身上。目前,美国正在通过迫使以中国为首的相关国家货币升值,来实现转嫁自身经济危机的目的。
二、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定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使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有关中国经济的各种言论也随之而出。之所以会有这些针对中国经济的言论,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妒忌和担心。事实上,从全球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包括英国、美国和日本在内的这些经济曾经高速发展的国家都受到过这样那样的指责和议论,因此说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笔者认为,不要被这些言论所干扰,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合理准确的定位,变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合理准确的定位,首先就是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综合竞争能力的差距
尽管中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还很低。目前,占全球人口不足5%的美国拥有了世界GDP总量的30%以上,而占全球人口22%以上的中国却只拥有全球GDP总量的8%左右,尤其是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的综合竞争能力仍然差距较大。按照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排名,中国在2008—2010年的竞争力排名为17-20位。[1]虽然我们不必太在意这种竞争力排名的高低,但有些指标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深刻的。比如,在影响中国竞争力排名的一些指标中,像企业经营效率、企业信誉、企业形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公民道德、政府管理效率以及官员廉政等排名就比较靠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排名,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2.经济增长质量的差距
1978-2010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将近10%。但和快速的经济增长率形成反差的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模式是“粗放扩张型”的,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的巨额资源消耗的基础上的,这给我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社会矛盾越发突出。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要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单位产值投入成本要达到美国的4倍左右。在消耗巨额资源的同时,中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尽管中国有大量的加工贸易出口,但由于缺乏专利和核心技术,只能赚取低廉的加工费,价值创造能力低。
3.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以此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70%。[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的提高。目前,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以及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排在美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二。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7个国家签订了103个政府间合作协定,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3]
但是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研究开发经费总量增长迅速,但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过低
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该国研发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而且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能力的核心指标。尽管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但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和GDP之比要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从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研究开发经费大约在10万-20万美元/年,而中国研究开发人员的人均研发经费支出额还不到3万美元/年,也是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研究开发经费的支出结构不合理
具体表现为用于基础研究的和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偏低。我国用于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全部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还不到10%,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一般要达到20%左右,这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基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研究经费的来源来看,尽管我国的主要研究开发活动主体是企业,一般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要占到全国研究开发经费的70%以上,这一比例基本达到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国来自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比已经达到了30%以上;其次就是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比偏低,目前还不到30%,这要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3.装备制造业水平较低,限制了中国装备制造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被定位为全球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主要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新技术装备的,一般包括计算机集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近年来,尽管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以及技术引进等方式和手段,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很多核心设计和制造技术并没有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不得不依赖于国外的进口产品。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整体的装备制造业水平仅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由此常常导致我们受制于人。正是由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落后,使得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仍然显得非常弱小,尤其是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投资。2010年,尽管中国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上升到了181.7亿美元,但也仅仅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4%,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亟待提升。
4.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相比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要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4382美元,位居全球第94位,这也是中国的人均GDP首次跻身前100名之列,但这还不到美国和日本的1/10。目前,我国有大约7亿多人的年均纯收入只有750美元左右,年均消费水平还不到600美元,而且我国还有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障。
5.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还不够强
尽管中国的贸易总额和GDP都位居世界第二,而且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的话语权还不够强。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根据GDP、经济生存能力和国际储备来对其成员份额进行分配,长期以来一直向西方发达国家倾斜。尽管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有所上升,目前已经占到6.19%,位列世界第三,但美国仍然拥有超过15%比例的一票否决权。
一、前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受到我国区域经济学界及相关学科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基本上形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评价、机制和对策等四大研究领域[1]。山东作为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省,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伴随而来的区域经济差异也在不断加剧,对山东经济差异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总的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市域和县域两个层面上,选取衡量区域差异的评价指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价山东区域差异的现状和趋势,并结合山东实际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26]。总的来说,山东经济差异的对策研究最受重视,其次是对山东经济差异的定量评价也较多,但都是从各个衡量指标分别去进行分析,没有形成综合的评价指标;除此之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都是静态研究,选用某一年度的指标数据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很少从动态角度对山东经济差异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这也使得根据年度指标提出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时滞性。基于上述思考,本文拟采用覃成林等人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从动态角度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对比。
二、山东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及测度方法
如何定量的测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是目前尚未解决的一个难题[7]。按照姜文仙和覃成林教授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剖析,本文采用覃成林等人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与评价方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来分析山东17地市的城乡协调发展程度[8]。本文选用人均GDP作为基本指标,计算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差异三个测度指标值,然后运用平均赋权法将上述三个测度指标合并成一个反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态的综合指标,记为z。最后拟建立一个可作纵向比较的、稳定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记为U。具体测度指标计算见表1。
三、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化格局
本文选择2002~2011年为分析时段,以山东17个地市单元为分析对象,选用人均GDP作为基本指标(数据来自2003~2012年《山东统计年鉴》),运用上述评价方法,对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的整体变化及空间差异进行评价。如上所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测值z是区域经济联系指标、区域经济增长指标、区域经济差异指标合成的。其中,只有区域经济联系指标是一个越大越好的指标,其余2个指标均是越小越好。因此,本文在对这3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时,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函数计算的需要,将反映区域经济联系的指标Moran’s I指数作为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本文具体从两个层面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演变进行分析,一是以地市为基本单元,通过测度经济发展协调度从整体上分析山东省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演化,二是以东、中、西三大区域[9]为地域单元,具体探寻山东省内部的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变化格局。
图1显示,以17个地市为区域单元,2002~2011年山东省经济协调发展度是趋于上升的,这说明了整体上山东区域经济是在朝着协调发展的方向演进,但演变过程是存在波动的。从图中可以发现:一是,在2006年之前,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处在波动期,虽然波动幅度较大,但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二是,2006~2011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上趋于协调,但值得注意的是,2009~2011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呈现出略微下降的趋势。
图2显示,东、中、西部地区各自内部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演进轨迹。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在2002~2004年呈V型变化,2004~2006年又转为下降,2006~2007年又出现上升,2007~2008年又转为下降,2008~2009年又出现上升,2009~2010年趋于平稳,2010~2011年又出现下降,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不稳定性。中部地区除了2003年波动较大以外,2002~2008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是持续上升的,2008~2011年则趋于平稳。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除了2003和2008年较前一年有稍微下降以外,2002~2009年呈上升趋势,2009~2011年较为稳定。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除个别年份有所波动以外,2002~2011年总趋势是上升的,但其内部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在2002~2011年变动频繁,下降和上升交替出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整体来说呈上升趋势。就近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呈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平稳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姜文仙,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进展与方向[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0):9095.
[2] 李新,郭宁等.山东省城乡经济差距现状与协调发展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2(04).
[3] 尹海伟,任建兰,孔繁花.山东省城乡差异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4):417421.
[4] 王富喜,孙海燕,孙峰华.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3):323328.
[5] 张淑敏,刘辉,任建兰.山东省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定量分析与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3):6568.
[6] 吴先华,王志燕,雷刚.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4):596601.
1、始终坚持把项目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大抓项目、抓大项目。
坚持把项目提出、研究、包装、对接、落地实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一是确立项目生成机制。县长定期召集分管领导及部门人员研究提出一个时期要初步论证的、要深入研究的各类项目,特别是对产业、对区域有较强带动和影响的重大项目,并明确责任、落实任务。保证了我县今年推出的涉及能源、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开发、旅游开发等31个重点招商项目的可行性。二是确立项目落地机制。首先明确规划落实载体。编制形成了煤资源综合利用、钒钛铁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综合利用、低碳经济示范四个工业小区规划和项目规划。其次注重项目对接。先后与中石油、中石化、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妙康达(香港)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开源空分有限公司、威远建业集团、厦门润佳源商贸有限公司、海口绿源岛食品有限公司等100余家企业对接,已实现甲醇、饰面石材、石墨及炭质页岩提钒等项目签约。第三执行签约项目前期工作协调会制度。三是完善项目实施机制。坚持和完善项目专办、重点项目协调服务领导小组专门服务、项目实施进度情况定期通报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顺利快速实施。
2、始终坚持把产业招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大抓整合、抓大整合。
长期以来我县一直坚持实施强化招商、培育产业的“工业强县”战略,通过大项目、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发展,我县建材、能源、冶炼、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不仅已快速发展到一定规模,而且随着技术演进步伐加快,基本淘汰落后工艺,极大改变了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为进一步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始终坚持把产业招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建材、能源等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针对资源分布散、单矿小、品质差等劣势坚持整合发展的思想编制特色工业小区发展规划。从产业中梳理项目,提出龙头、配套和关联项目加以研究。在避免相互恶性竞争,促进聚集效应彰显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节约利用。今年以来我们继续对茶叶、林果、茧丝绸、建材等产业延伸项目强化引进的同时充分发挥县主要领导带队小分队招商的作用,着力开展三个“引进”,一是着力引进聚集、带动效应强的产业龙头项目。结合重点产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成龙配套、优势互补的项目引进格局,如引进达钢集团以钒钛铁资源整合为前提,开发为基础,建设钒钛铁资源综合利用小区,培育形成冶炼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园;引进攀成钢公司以2×60万吨焦化为龙头,整合煤炭、碳质页岩等资源延伸开发煤焦油、粗苯、甲醇、石墨、钒等产品,建设煤资源综合利用小区,培育形成能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园。二是着力引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优势企业,如已经签约的石墨和碳质页岩提钒等项目。三是着力引进占用资源少、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功能强的现代加工业项目,如正在洽谈的米糠油项目等。另绕提升我县载体服务功能,加强了旅游、金融、物流、中介、咨询等服务业项目招商。
随着产业招商的推进,企业以商招商主体作用突显。如球团、甲醇、织绸、水泥、企业产权交易等一大批以商招商项目在年内陆续签约和实施。极大地加快了产业链的延伸、扩展和产业培育步伐。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和参加了近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成效最明显的招商引资活动。成功组织召开了“2009年中国·广元红色旅游发展大会”。组团参加了“西洽会”、“渝洽会”、“广元女儿节”、“西博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签订了投资额总计近40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为承接产业转移和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3、始终坚持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永恒主题,大抓环境、抓大环境。
在环境建设上以效能建设为抓手,开创了项目实施的“*速度”。一是强化效能问责,落实首问责任制的同时,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杜绝了办事拖拉、服务意识淡薄等现象发生。二是完善目标考核,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以事论官、选贤任能”目标体系进行考核,定期检查分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三是强化跟踪服务。严格坚持项目建设倒排工期制度,在执行“一站式”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协调服务领导小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项目现场办公和调研,解决难题,研究发展。到目前年内实施项目已有27个完工或一期工程竣工,其完工率达73%。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完工14个。特别是焦化、球墨铸管等重大项目在雨水天气偏多、场平工作量巨大等情况下,能基本完成计划进度,来之不易,成效显著。同时硬环境建设突飞猛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一大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成为全县经济一路上扬的助推器,极大地推动了我县优势产业的发展,确保了我县在经历严重地震灾害和面临世界金融危机、内需不足等严峻形势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与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产业招商的正确举措和持续不懈坚持是密不可分的。
(二)主要成绩
截止10月底,全县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7个,实现到位资金24.58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69.5%,同比增长129.6%。其中工业项目到位21.54亿元,省外项目到位18.88亿元,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79.5%、209.8%,同比增长230%、271.4%;新开项目26个,其中投资额1千万—5千万项目14个,5千万—1亿元项目4个,1亿元以上项目8个,分别超目标任务数2个、1个和6个;新签约项目协议投资额达46.6亿元,占目标任务155%,其中投资额1千万—5千万元、5千万—1亿元、1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20个7个和11个,分别占目标任务100%、100%和367%;2008年重大招商活动(西博会)签约项目实现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分别达90%、90%和30.4%,分别占目标任务100%、128.6%和86.9%。各项指标继续延续几年来高速增长态势,再创历史新高。从全市统计情况看,今年以来我县各项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一直领先,绝大多数指标完成进度排名全市第一。
据调查今年实施的37个项目已完工20个,3个项目年内一期完工,4个项目正在加快扫尾工程,力争年内完工。加上结转下年实施10个项目及球团、石墨和碳质页岩提钒即将开工,年内合计可望再投入2亿元。因此在能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同时,到位资金等主要指标均能实现超目标10%以上的要求。
(三)问题和不足
一是全县招商引资氛围还不够浓厚,绝大部分目标责任单位任务完成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客观上认为自己的职能工作也是做的发展的事,招商引资条件差,是全县的事情能做点就做点。其次不熟悉项目工作,没有具体研究能推出什么,去对接洽谈什么。因此主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人人参与的全员招商引资的局面。
二是项目研究工作滞后。一方面全县项目研究人才缺乏,工作靠领导推动。如今年几个小区规划编制、项目研究都是县主要领导多次安排,亲自召集会议完成的。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各部门项目专才的力量,从全局出发进行逐个产业的梳理,提出项目、研究项目。同时项目工作人员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三是招商引资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在建材、能源、冶炼等产业领域再招大商的条件有限,化工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制约明显,食品行业找大商更难。因此明年及“十二五”的招商引资工作如不认真谋划,将面临严峻形势。
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内需不振等因素对业主投资积极性的影响还将持续一定时期,这必将制约特别是我们这样条件相对较差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二、开拓创新,突出重点,认真谋划明年及“十二五”期间的招商工作
从今年实施未完工项目的情况看,明年续建投入可达3亿元,今年签约的大多数项目已经实施,目前正加快前期工作和对接洽谈的大项目不多。鉴于此,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要求,明年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目标建议为:15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引进资金8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煤资源综合利用、钒钛铁资源综合利用两个工业小区,能源综合利用、低碳经济示范两个工业小区的建设有较大进展;龙头带基地的畜牧、茶叶、林果、茧丝、中药等支柱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再上新台阶。
为完成以上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加大服务力度,推进产业招商,拓展招商渠道,坚持质与量并举,不断提高我县利用外来投资的整体水平。
(一)明确工作重点,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
坚持整合理念,以大项目为推手,以大集团、大企业为主攻目标招大商,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大、关联度高、辐射能力强的优势项目,推动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产业和已引进企业,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充分利用差异化发展思想,引企业、育品牌,建立优势特色产业。
(二)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招商引资方式
坚持科学规划,招商选资,确保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大型节会招商作用,进一步提高各类专题招商活动实际效果;积极依托市驻外招商分局、浙江对口帮扶等载体,加强区域协作,深化政府层面合作招商;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和引导在外*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探索建立行业或产业专业招商组织,利用专业人员自身专业知识、行业管理优势以及相关信息资源优势,承担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完善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积极开展网上招商,不断扩大我县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夯实各项基础,利用平台宣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