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研究成果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7 15:56: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慧课堂研究成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

篇1

1融汇与传承

在面对已有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理论指导问题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三个着力点:一是传承融汇传统教育文化积淀避免文化倒退;二是将西方理论融汇为已所用避免效颦;三是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本身对中外教育理论进行融汇,创造智慧课堂

1.1坚持传承而非返古

基础教育传统是围绕着教育领域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关于教育的处事方式,是一种对教育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号召力的文化力量,为此基础教育改革绝不能丢弃传统。一方面必须坚持传统,我国实践教学从源流来说,主要是以儒家课程与实践教学思想为主线的教育传统,“以孔、孟、荀为源,以董、韩、朱、陆、王(夫之)等为流,以王国维、、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等为变”。这些教育思想在教育历史中获得赞许和认可,并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必须坚持传承。坚持而并非返古,传统虽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权威的“前见”逐渐成为“死板教条”时,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积淀进行融会贯通的“领”与时俱进的“悟”,传承合理的文化内核,从而使传统的基础教育理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地方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当地的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结合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汲取的元素和灵感,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教学模式架构。

1.2坚持借鉴而非效颦

在对待西方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问题上,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着“东施效颦”的困境:近代以来,我国大量引入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代德、日、法、捷、美、苏、英等过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在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上常以谱系学、行动学、现象学、建构主义等带有浓郁西方色彩的分析视角透视地方教育实践,陷入了西式思维和表达,有的无视地方基础教育现状生搬硬套,最后东施效颦、南橘北枳。对待西方教学理论的方式不应该屈膝相望,而将其作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工具书,仔细根据目录查看能解决地方实践教学哪个方面的问题。“冷存”各种西式理论,在适时于中国传统理论有机融合,使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用之不竭的养分,并在寻根、流传、质变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地方特色。

2检验与升华

地方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不能只在理论范畴里做思辨,而必须深入地方基础教育实践中寻找问题域,在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升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解决地方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一直依赖经验流传的不完整性的问题。

2.1坚持“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从根本上讲,实践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学研究范畴一样都是事理研究,因而必须以教学实践本体为基点。这就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必须紧跟教学实践,将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作为教学论证的起点,从而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追寻适应时间、空间要求的教学事理,要想掌握真实的教育状况,就必须深入教育实际,进行亲身感受走访调研,在课堂上为研究导航,在学生与教师的口中探寻问题。必须在学校课堂的讲台上找出“是什么”的问题,在教师与学生的口分析“为什么”的问题,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及教育体系理论深入梳理解读下找到“怎么办”的问题,完善具有地方基础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表达。

2.2坚持实验校正方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实验是教育实践中平息争论的唯一方式,是检查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是排除了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丢弃古老智慧的危险的情况下创建的不停地退出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有效的教学实验参与是可以判别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成果是教学经验的堆积还是具有时效性的科学范式的有力工具。正如王策山所说:“理论先行,进行教育实验,生成教学模式,进而上升理论,乃是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描述式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实验室定量分析式对样本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拒绝文学式的笼统表达,同时确定主客分离的关系,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都作为独立的主体,合理把握主体间性,避免研究成果受到研究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3转化与创新

将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创造出中国范式、将古代教育智慧改良时代范式、将实践教学经验理论转化成为地域范式,这些变化不是目的而是方法,转化以基于地方、融通古今、连接中外为呈现形式的实践教学理论。

3.1以地方问题为转化与创新的基础

地方教学理论构建的基础在于如何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范畴应该是地方性突出的针对性实践教学问题。地方教学问题域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地方特色实践教育范式的形成:一是地方特色教育智慧的传承有了基础,使文化积淀得以丰富,从而有效处理了传承和复古的辩证关系;二是国外教学实践模式中国范式有了平台,有了在平台上展示、量化、选择的依据,从而有效避免了“东施效颦”的闹剧;三是使现代中国教学实验有了重点,有效地避免了主观意识对实践教学的影响,真正地在教育问题上寻找突破口,对实证研究所产生的教育现状、问题、事理及规范进行地方式的描述与归纳,最终构建显著地方特色教学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提升地方教育问题研究对客观教育实践的引导能力。

3.2以原创理论解决地方需求、成为地方特色为研究路径

利用传统与西方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出发点,从不同的侧面观测地方实践教学,提出假设进而验证是研究方法之一,但必须明确的是:根据这个起点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能够满足地方经济需要,促进地方教育特色改革发展的原创性问题的产生。想要问题的特色与原创就不能按照中国传统理论和西方理论的思维范式研究问题,而必须“冷存”各种理论,直面地方实践教学的本体,以原创性问题为基点,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让研究成果流向课堂、流向讲台、流向教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构架。将基础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当作源点就能够给清晰判读论点与依据比例。找到“为什么”“是什么”的根本成因。

3.3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发声

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原始组成部分,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离不开课堂的评价。试想在实践教学模式虽然按照原创性、地方性、时效性的产生研究成果,当成果放置于课堂进行检验时效果堪忧时候,所有的研究一文不值。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应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确定正确的方向。

智慧课堂如何构建,课堂效能如何提升,这是实践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在实践教学研究中在确定方式内容等内容后,最终着力点不论是任何课堂实践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体。什么是技术?一般认为,它是“产品的制造方法,采用的工艺或提供的服务或技能”有学者指出,“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是由教学的方法、形式、手段、技术等构的行为样式。”可见,课堂技术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堂技术与课堂艺术有机融合创造智慧课堂、特色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目的。在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降低课堂重心,放手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学生能做的事情尽量交给学生去完成;提炼“核心知识组块”打造简明实践教学课堂,倡导“实践出真知”是智慧高效课堂建构的核心因素,实践教学模式创建就是高效课堂的创建、高效课堂就是教与学、讲与练的整合和配方技术,将高效课堂背后的隐秘技术性结构呈现出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传燧.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8.

[2]彭正梅,张玉娴.德国普通教学论传统、危机与新方向——对德国教学论专家迈尔的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4(12):10-17,24.

[3]詹姆斯.H.麦克米伦,萨利.舒马赫.教育研究:基于实证的探究[M].曾天山,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43.

[4]王策三.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89.

篇2

1 智慧课堂概述

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对于智慧课堂的解释由两种:一是基于智慧语义,相对于知识课堂与应试课堂而言,以师生智慧共生为价值追求的课堂即为智慧课堂;一是依据知识建构理论,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的应用,所构建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中提及的智慧课堂属于后者,简言之就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课堂它是大数据时代翻转课堂发展的最新成果,其教学平台集成了师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种资源及应用功能,可实现随时随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互动。钟绍春教授认为:信息化教育就是要用技术手段让学生更主动、更智慧地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努力构建智慧课堂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刘濯源教授提出:教育4.0就是在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以满足学习者心智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以教学权威组织与自主学习社群相结合为组织形式的教育新形态。学者余建波也指出:教育4.0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

目前诸多学者已达成的共识是:“智慧课堂”是基于数据的高效教学课堂,是实现了教与学立体沟通与交流的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是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服务及合作探究的课堂,是鼓励创新与开放生成并发展智慧的动态开放的课堂,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即时反馈采取机智性行动及时调整、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进程的课堂。智慧课堂的创新与应用特色在于:基于智慧教室,实现最新科技成果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学习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学设计;基于动态测评,实现教学机智;基于“微课”随常制作与推送,实现常态化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汇聚,为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决策提供智慧。

2 课堂智能化

当前的多媒体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网络、台式计算机、投影仪,把教学内容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而还是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教师过分注重课件,忽略了板书和师生交流;课件的快节奏切换使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没有时间思考并且记笔记速度难以跟上;投影仪的效果和教室里不同位置会影响到课件的观看;课堂学习没有延伸到课外等。而智慧课堂把先进的信息技术(无线网络、云计算、移动终端、交互式一体机、人工智能等)融入到教学中,创建出人性化、个性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持有的移动终端设备,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不限时间地点地进行学习以及与教师或同伴进行互动交流。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还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分析知识掌握情况,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帮助教师做出准确的学业诊断,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2 教学模式智慧化

篇3

《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介绍“叙事研究”这一颇有人气的教育研究方法如何才能被一线教师从容拿来研究自己或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育智慧的重点在于体验,知识不容懈怠,但无高贵体验不成教育;教师智慧的重点在于实践,理论不可忽视,但无精深实践不成教师。如论及教育领域中任何一个层面的智慧,不仅以实践经验为研究主题、且以实践经验为表达手法的“叙事研究”都将不可绕过,它高可达近代哲学理论,俯可至个体的生命经验,将经验、实践、故事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理论、有实践、有情感、有话语,是叙事研究的基本形象,也是它广受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追捧的根本原因。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近年来“大热”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以其突出教师个体经验、讲述教育实践故事等的“平易”表现手法,受到很多期待提升教育研究水平、产出教学研究成果的一线教师的青睐。但诚如本套丛书主编田慧生在总序中指出的那样,越是大热的理论、改革,越是容易给教师带来误导、洗脑,产生跟风、不顾实际等恶劣影响。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认识、没有完备的实践指导,仅凭管窥一二的个别传闻,很难对一线教师开展叙事研究有帮助,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本书则为破除此局面出力颇多。本书针对课堂叙事研究这一不仅密切贴近教育实践,且完美融合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职业情感等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对一线教师开展了一次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读之令人一快。

本书以一线教师为主要阅读对象,将一线教师放在研究主体的位置上,将一线教师的课堂生活放在研究客体的位置上,从叙事研究的理念及方法论讲起,述至操作方式、分析与下结论等的具体案例。通过五章的完整阐述,一线教师可轻松掌握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轮廓:为什么要开展“讲故事式”的课堂研究、怎么讲好故事、怎么评价自己的故事、怎么运用组织好的故事等。如果辅以叙事研究视之为生命的“实践经验”,也即,着手实在地尝试开展一两次自己的课堂教学叙事研究,那么一线教师便可很快体会到教学研究的乐趣,不断提高研究的水平,甚至可能通过教学与研究的双重“眼眸”,重新审视自我的教学生活,获得不一样的生命体验,丰富自己的教学人生。这是所有进行教育研究的人都将乐见的。

篇4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教师智慧 教研形式 学校内涵发展

广丰县作为首批全国校本教研基地县之一,始终秉承“幸福教育、人文教研”的理念,确立了“教、学、研、修”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思想,以广大教师“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反思提升”为主线,不断深化了“教学型、学习型、研究型”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推陈出新,形成了全县学校各具特色的常态校本教研文化。

作为一所完小分散、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为切实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强化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我们立足校情,坚持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小课题研究让教师教研智慧激情飞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小课题研究就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小问题、小困难、小疑惑为课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在短时间内组织教师通过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和行为跟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创生出有价值的的经验。它不需要教师有过高的专业研究能力与理论水平,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具有明显的教研优势:它聚焦个体、着眼微观、周期较短、倾向大众。

为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我校成立了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评审小组。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反思即成果”的理念,以教研组为单位,创建了富有我校特色的小课题研究工作流程:“针对小现象,确立小课题,开发小策略,解决小问题,汇集小故事,积累小经验”。从选题开始,我们推行了教师六张小卡片活动,(即教学问题卡、教学反思卡、教学金点子卡、教研课题卡、教育案例卡、课堂意见卡);让教师随时随地发现和收集问题,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问题集,再汇集成学校教研组的“问题资源库”。坚持“想做,可做,能做”的原则,实行“问题认领”“课题招标”制度,教研组为每位教师建立了课题研究档案,印发了《小课题研究手册》。定期召开专题培训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组织小课题研究咨询日活动。

小课题研究实现了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时时体会到了教研成功的喜悦,教师们在交流中升华了教育思想,在反思中提升了教育智慧,教师的教研情怀在这里尽情放飞,教研智慧在这里激情飞扬。

小课题研究让校本教研形式精彩纷呈

各教研组在开展小课题研究中,与学校常态校本教研活动进行了有机结合与渗透,让校本教研更富有实效,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将“小课题”与“课例研究”进行有机结合,“课例研究”成为“小课题”的平台,“小课题”成为“课例研究”的主题。我们注重优秀课例的打造,通过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等活动,将各类学科各种优秀课型制成录相课例,供全体教师分析研讨、学习借鉴。实行“微格教学”研究,“寻找教学遗憾”,引发教师思考。实施了常态课例研究活动,由教研组进行课前集体备课、课中示范执教、课后集体反思、总结研究成果、微型教学讲座等五个环节活动。正是小课题研究的深入,不断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品质和效益,努力构建出了高效的理想课堂、智慧课堂。

针对部分完小凭借自身的力量难以开展有效教研的现状。在“小课题研究”中,我们实行教学协作片内校际合作交流制度。打破了校际壁垒,打破了学科界限,合作共研,交互引领。逐步完善农村联片共享教研机制,充分发挥了中心教研组的辐射带动作用。

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也不再只是结题报告、研究论文的单一形式,网络博客凸显研究过程。研究手册记实研究踪迹。我校每年将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撰写的教育叙事、教育随笔、等,编缉成六大文集已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我们的校本教研注入无限的生命活力。

小课题研究让学校内涵发展魅力无限

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直接推动了学校内涵特色的发展。

正如语文教研组开展 “课前三分钟文化素养教育”研究后,目前全镇所有班级推广了此项成果,即每个班根据学生基础与爱好,选定古诗诵读、格言警名、歌曲颂唱等内容,利用每节课前预备铃响后三分钟时间进行活动,充分发挥这三分钟的教育、积累、内化作用,如古诗诵读班级,每天选一首古诗,每节课前三分钟进行诵读理解,一个星期就可以记忆五首古诗,一个学期20周可掌握100首,小学六年将有1200首古诗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长此以往必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小课题研究不断取得创新成效的同时,也推进了学习化校园的构建,教师自发地参与到各种学习中去,许多教师上网查资料,开设网上博客,进行网上创作。更多教师用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校的读书节、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提升了教师精神追求和品质。“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风气,让研究成为品质,让创新成为精神。”已成为全体校园人的共同追求,校园处处凸显书香气息,教师沉浸与书海的身影已成为学校一道独有的魅力风景线。

篇5

一、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1、深入课题研究,不断完善和改进“五环跟进校本研修”。为让老师们有目的的进行课题研究,同时提高评课的针对性,我们在原来的课题研究基础上,增加了课堂观察量表的使用。2012年肥城市教学工作会议上,张衍峰局长在讲话中表扬了我们这一做法。如今,我们将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研究和“五环跟进校本研修”融合成了一个课题,获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教研室领导评价我们说,附小的课题做的实,效果好。2、推动“五环跟进校本研修”,积极参与数学学科的教研活动。我担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在完成数学教师的常规工作外,我积极参与数学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每学期我的听课都不少于40节,2012年也不例外,上半年我听课43节,下半年听课45节,并且在听课后及时和讲课教师交流意见。3、致力于青年教师培养,积极提供发展空间。继路岩参加泰安市创新课比赛之后,教科室抓住机遇,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市级公开课和观摩课研讨。仅去年下半年,教科室到教育局领回的获奖证书就10个,有王忠成、李建、张云霞、杨波、武国栋老师为新招乡镇教师执教示范课的获奖证书,有张爱红、刘海霞老师在数学教材培训上执教观摩课的证书,有尹冬梅老师在市直小学视导总结暨教学研讨现场会执教观摩课的获奖证书,有刘海霞老师泰安市优质课一等奖的证书,还有刘海霞老师在泰安市教学研讨会上提供观摩课的证书。4、教科室有一支甘于奉献的干部团体。2010市直小学视导总结暨教学研讨现场会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展示我校“五环跟进”校本研修的成果。语文教师李倩,代表“五环跟进校本研修”活动的众多受益者,在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孙晶主任带领的四年级数学组现场展示了课前会议、先行课的课堂观察、课后会议三个环节,尹冬梅老师提供课例,栾红主任、海霞主席、赵炜主任、孙晶主任等,参与了现场听课、评课。尹冬梅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主任出色的点评,特别是孙晶主任落落大方的主持,博得与会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好评,夸赞师范附小的教研水平高,教研氛围浓。“五环跟进校本研修”的研究成果,得以在全市推广。5、年青教师富有智慧。

当我把崭新的获奖证书从教育局拿来发给获奖老师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成绩,归功于数学这个团队。的确,每次出市级公开课,数学上的几位主任都会主动凑上前来,献言献策,年青教师....也经常参与研讨。尹冬梅老师参与的最多,她心灵手巧,不但经常有奇思妙想,而且能设计课件。年青教师的活力与智慧,使得课堂更是锦上添花。海霞不止一次动情地说:她的成功非常感谢附小这个富有智慧的团体。 

 

篇6

《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承担的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研究项目。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又是这一子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和实践的落脚点。通过对现有各种高效课堂(如生命课堂、未来课堂)建构策略的梳理,我们发现凡是成熟的课堂建构模式,都具备以下七个要素:理论基础、建模理念、模式目标、模式结构、实施策略、实施条件、评价设计。七个要素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备的课堂建构体系。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在进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时,也主要围绕这七个要素展开,本文拟对其前四个要素进行简要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超越知识教育,走向智慧课堂――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8年,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教授就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二、互联互动,启迪智慧――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建模理念

首先,智慧课堂中的互联互动,要借助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电子书包”以及云平台等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主要包括教学部分和服务部分。其次,智慧课堂要以“教学应该启迪智慧”为根本出发点。课堂上要充满疑问,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引导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凸现探究,智慧往往生成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走向生活,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者,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最后,智慧课堂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应重视动态生成,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生的智慧成长。

三、系统完备,操作高效――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模式目标、模式结构

在对“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和建模理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该模式的建构目标要包括以下要件:

(1)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平台建设。在无线网络环境下,投影仪、触控式白板、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个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教师端能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学生端实现互动、广播、控制,辅助以嵌入式录播设备实现录播、监控、巡课等功能。

(2)智慧教师――智慧课堂的基础。培养智慧教师,需要有以“爱和责任”为核心,以“主动学习、发现自己、智慧工作”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为目的,以“教师读书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工程。要认识到:文化素养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专业知R是教师成长的核心,教育智慧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生活实践是教师风格形成的保障,人文素养是保持教育活力的重要支撑。

(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学习的有效机制。在“智慧教室”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化产物,在此背景下,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三四四一”自主学习模式及其应用(即“三课型”、“三模块”、“课前四环节”、“课上四环节”、“课后一环节”)。

(4)智慧教育文化――课改推向深入的文化保障。学校文化层面,要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提炼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智慧教育理念的校训,着力建设学校厚重广博的文化内涵。

篇7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共同生活中的基本时空。课堂既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规范、交往行为等显性层面, 也包括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精神气质、人际关系等隐性形态。有学者认为,“课堂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多种功能的综合体, 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意义的整体, 是焕发出师生生命活力的复杂系统”。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 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1]

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等多种教育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堂风气、规范、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综合体。课堂文化包括课堂物质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以及课堂制度文化。而课堂文化则是学校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特别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的互动,更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和学生智慧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吴也显,刁培萼)。课堂文化建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生的过程,目的在于用智慧统率知识,促进师生,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地位。[2]

在将课堂教学推向文化研究视野的过程中,早期所作贡献最多的首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其中以菲利普.杰克逊的《课堂生活》为典型代表,他提出:群体、颂扬和权力影响着课堂生活, 师生必须学会应对群体、赞扬和权力。随后,多勒在杰克逊的研究基础上,补充提出了课堂教学具有多元性、同时性、即时性、历时性及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等五个特点。美国学者古德和布罗菲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结合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案例,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个主要目的, 这对课堂文化研究具有方法和内容上的借鉴意义。对课堂教学文化研究的另一贡献则来自于近几十年来的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的研究。尤以布迪厄、阿普尔、吉鲁等人为代表,他们围绕“教育是文化再生产的过程”这一命题展开研究,一方面剖析了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稳定与变迁中的文化功能,另一方面,又对教育过程的文化涵义做出了分析。其中阿普尔从居于文化霸权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阐述了其课程文化观,这使课程理论突破了工具理性的范围, 进入了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课程的新阶段。2002年,美国学者斯坦伯格和金奇洛在《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一书中将“学生作为研究者”,提出一种新的知识观和学生观,把批判、探究、创新带入了课堂,使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课堂文化从工具性状态中解放出来,为课堂走向自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课堂教学文化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成果多散见于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的著作中,如1992年出版的刁培萼主编的《教育文化学》一书探讨了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状况。2000年郑金洲所著的《教育文化学》一书对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分别加以系统论述,就教师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1999年, 《课堂教学社会学》(吴康宁著)出版, 它是国内学者关于课堂文化的社会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作者明确提出了“课堂文化”概念, 对课堂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根据社会文化的不同性质, 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可分为规范文化与非规范文化、主动文化与受抑文化、学术性文化与日常文化, 课堂教学中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导致了彼此之间的文化冲突, 而正是这种文化冲突为实现课堂教学的功能开辟了道路, 提供了可能性。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探讨中西教育观念的差异及其所引发的教育方式的差异, 对中西方学校教育的情形作了整体上的比较和分析(如:郭志明,余艺文等)。[4]

纵观国内众多课堂文化研究,大多建立在思辨研究基础上,是对课堂文化的一种理论层面上的理想化设计, 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指导一线教学。而当基层教师怀着对研究理论的认同和践行的热情, 试图参考这些理论, 建设自己的课堂文化时, 最终也只能是无法下手, 望洋兴叹、望“论”兴叹。[5]

当前,我们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教育改革,但改革仅仅流于形式和表面化,缺乏对教育改革的文化功能、文化使命应有的关注、尤其对课堂文化重视不够。在中国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总是只靠自己的设计向学生传授既定的课程文化。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掌握教师所教的具体内容,学习动力主要是外压式的,因此课堂缺少生命活力的跳动,少见智慧火花的碰撞。学习经常是处于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状态。然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是有着思想、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各种文化素质的人,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不断地解放和完善人的个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知识占有式”的教学方式,把文化的内涵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自主、建构性的知识观和审美文化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也就是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虚心学习和借鉴中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要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洋为中用”,积极探索创新,早日摸索出一套更可行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课堂文化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估体系,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学习中变,在变化中学。课堂教学的价值观不变,课堂文化不变,课堂教学不变,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从分析和解决现有课堂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所获得的新观点, 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课堂文化的理论认识, 推动课堂改革实践, 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课堂中的有效、有序、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郭志明.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第1 期

[2] 蒋竞莹.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建[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年第8期.

[3] 李锦.试论现代教学价值观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

[4] 梁惠燕, 高凌飚. 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和框架重构[J]. 教育科学研究,2006.6.

[5] 潘光文. 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D]. 西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6] 巫肇卉,靳玉乐. 课堂的文化学思考[J]. 当代教育科学,2004(7).

篇8

如何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如何用好这一校本课程资源,是我们在教育科研中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开展教育科研的一个基本原则。2010年12月在白城市教科所主办我校承办的“白城市实施素质教育协作校年会”上,全面展示了该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2011年在“白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做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实验深化研究成果汇报”,2011年“吉林省刘建文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酝酿成立,工作室承担引领小学数学学科建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培养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这些都为该成果的深化研究找到了新的载体,拓展了该项研究实践创新的空间。为此,我们持续开展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这项研究对于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的成长,对于落实“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在创新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理念等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 探索更加优化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其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分为四步进行。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给学生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2)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只需综合学生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通过教师巡视指导工作和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明理强化、实践探究。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4)激励评价、引深探究。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留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

2. 探索更加科学的“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操作策略。

(1)主动参与探究的策略:①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②提供活动机会,引导主动探究。③教给学习方法,注重学会探索。④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2)加强合作学习的策略。合作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加快沟通速度,培养社会适应性。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利于探究。

(3)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创造之源。教学,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手、动脑、想办法、找资料、独立自主地研究探讨,从而增强探究的欲望。

3. 创造性提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五个评价维度。

(1)师生和谐的情感课堂。就是充分地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树立“爱满天下”的情怀,把热爱与尊重,赞赏与微笑,理解与包容作为贯穿生长教育实施过程的一条主线,在师生间形成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

(2)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堂。“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与实物直接接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直接经验,体验成功,形成兴趣,实现基于经验和体验的自主建构和精神生长。

(3)生生合作的有效课堂。就是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学生教学生,变单轨学习为复轨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都有个性思考的自由表达,都能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思考,实现教学相长。

(4)拓展思维的智慧课堂。就是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应激点和认知差,找准蕴含学生生长的挑战点、突破点和提升点,并据此开展师与生、生与生的思维碰撞,智慧分享。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鼓励创新。

(5)多元评价的差异课堂。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会多一批好学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坚持“不同起点不同目标”的原则,特别关注学生各自不同的进步幅度和发展空间,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特别注意挖掘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实施因人而异的多样化的鼓励性评价,如最努力的学生,天天都有进步的学生,最专心的学生,最有见解的学生,最虚心的学生,最认真的学生等,这种多元的积极评价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自信乐观的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使教学超越了学科本身,进入了儿童的精神领地。

三、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价值

1. 探究性学习方式已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目前,学生之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与人合作的氛围已经形成,产生了既要自己学好,还要帮助同学的双重责任感,萌发了追求小组内“人人进步,全组成功”的学习动机,懂得了“齐心协力、合理分工、集思广益”是探究式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课堂上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情感得到解放,生活得到丰富,自主意识得到提升,创造潜能得到开发,智能水平得到提高。

篇9

“思维对话型高效课堂”重在“效率”,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这种课堂的高效、活跃,不单单表现在行动上,更多表现在思维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跳跃起来。国外从20世纪开始了课堂教学高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如教师特征、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首次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烟台市二十二中,在认真总结区域内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积极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07年首次提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研究,被确定为烟台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研究的实验点校。该校“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熟,由“自主合作,当堂达标”五环节教学模式(“问题再现――自学解疑――交流展示――归纳提升――当堂检测”)改造提升为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三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释疑)―达标(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意在引领教师积极打造以学生为本、富有思维含量的课堂,实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形态。

国内外相关的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高效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高效课堂都关注环节的教学效率,模式环节中都有教学效率,模式环节中都有“自学”、“组学”和“交流”内容;

3.高效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4.高效课堂教学倡导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国内外的这些研究从的主题研究成果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所以,和谐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空间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块待开垦的沃土。

二、注重沟通,构建和谐课堂

构建和谐的课堂,继承传统的教学优良传统,并努力消除其中部分不合理因素,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之间是一种和谐、共振的关系。全面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追求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和谐的课堂应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1.教师目标:培养教师在课堂中“精讲、点拨、质疑、追问、评价、纠错”的综合能力。

2.学生目标: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做自我发展与提高的主人。

3.成效目标:切实强化“四效”――独学效果、研学效果、展示效果和达标效果。

和谐课堂的目标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和谐;教学进度与教学难易度的和谐,等等。

三、注重能力,构建思维对话型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和谐、高效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行为是主动的,思维品质是最优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度是最高的。课堂上,教师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设计和谐的教学流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励学生质疑,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致力于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思维对话型的课堂:

1.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

2.追求“四维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

篇10

1. 建立团队机制,开展课题研究。首先是参与科研,进行课题研究,以科研促发展;其次是建立任务小组,实现教研组专题研究、教师教案交流、研究成果交流,促进优秀教研组的形成;第三是深化课堂教研、努力抓好各项教研活动,实现教研组之间的交往,以及教师、专家之间的交往;同时,加强骨干引领,实现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使校内科研、教研,互助学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建立培训平台,丰富校本内容。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兼顾实践操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学科素养对教育实践变革突破的重要性。培训平台可分为:集中学习、自主学习、问题研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以促进各科教师在明确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等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发展规划、转变观念、转变行为,唤醒内在动力。

3. 建立展示平台,激发竞赛激情。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比赛活动,既可以丰富教师教育活动,拓展教师眼界,也能够铸造学校学科品牌,促进学校各项业务长足发展。学校每学期都为教师提供名师、骨干上引领课,全体教师上汇报课,学科教师上教研课,青年教师上展示课,以及创先争优比赛课,有效教育评优课等等。这不仅锻炼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为教师提升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 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智慧。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获得教学智慧。因为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基地,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所以,教研活动不仅是教师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无论积累经验,还是突破创新,它都是教师劳动智慧的结晶。教师只有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真正领悟“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研究内涵,探索一条切合实际的教研之路,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地获得提升,最终使课堂进入状态,放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