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32: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混合式教学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22-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5
引言
二十一世纪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学家认为,传统教育中的3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读、写、算)将被3T(Technology,Teaming,Transference掌握技术、团队精神和知识迁移)所取代。这里的技术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混合学习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关于什么是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Jennifer Hofmann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教学设计思想。在B-Learning Case Study(《混合学习案例研究》)中JenniferHofmann提出:混合学习是将学习过成功进行模块设计,然后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传递的教学设计思想。
Michael Orey认为:混合学习的定义要从三者的角度:学习者、教学设计者、教学管理者考虑。第一,从学习者角度来看,是从所有可以得到并与自己以前的知识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中进行选择,以适于自己达到教学目标。第二,从教学设计者角度来看,是组织和分配所有可以得到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第三,从教学管理者角度来看,是尽可能经济地组织和分配一些有价值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是形成混合学习的关键要素”。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
本文中对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本质涵义理解为:混合学习其关键点是对“教”与“学”的所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满足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多样化的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化的环境的要求最终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即混合学习不只是形式上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简单混合,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数字化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好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教育部将计算机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大部分高校普遍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纳入其中的第二层次――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专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主要是通过此类课程使得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VB、C语言等)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如何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其学以致用,适应社会的需求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一直以来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依据传统的教学活动开展,例如在VB程序设计应用类课程中,其知识点或操作技术点的分布并不是单一的直线型而是分布式的网络状。传统的教学方式停留在“重讲授,轻实践”的层面,这也造成了学生仅仅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知识,学生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学完课程后往往缺乏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虽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得高校信息化技术得到发展,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仍无法满足一线教学的需求。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改变为“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但深入地分析会发现其实质不过是从老师的“口述式灌输”转化为技术式的“多媒体式灌输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疲于信息轰炸式的教学,完全没能发挥出自身学习的自主性。依葫芦画瓢的上机实训操作中,学生可能并不清楚通过该操作后应了解的真正含义。一面对实际问题可能无从下手,违背了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分析综合能力也得不到完好的体现。
针对此种现状,本论文中提出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它整合传统教学、混合式网络学习、连接实践教学活动,对如何将混合式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作具体的行动研究。
二.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涉及三个重要因素:混合式的学习环境、典型性的案例和发散性的任务活动。混合学习环境(以学校的4A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作为前提,案例驱动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教学过程;任务驱动则偏重于实际操作的学,指学生以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典型性案例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的极具代表性案例,围绕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案例使用与教学添加了新鲜的血液,案例教学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1)教师指导的案例教学。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要研究的案例,然后布置给学习者要回答的问题清单,并提供描述案例的相关材料的访问方式。学习者独自研究案例材料,并在贴出他们对问题的回答,在这里他们可以看其他人的回答并给予评论。学习者需要从答案中得到的原理、趋势、启发和指导。最后,学习者概括他们的发现并指出这类知识如何应用在真实的生活中。教师根据学习者在没有过分简化的环境的情况下,是否识别理解正确知识原理作为打分的依据。(2)微型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连的简练但完整的例子来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间的关系,然后给出问题,并解释环境。问题要求学习者仔细地研究环境,推断出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应用原理并得出结论。然后,再给学习者一些额外的问题,要学生思考回答,并让学生编写自己的案例,让其他学员讨论和评价。(3)反馈单。在仔细研究某领域的一项工作后,要学生表达他们的反应。这个工作可以适用于一个简单的例子、报告。为了使得案例研究更具实效,可以让学生填写一个表格,如下部分需要填写:个人目标即通过这个案例,你希望得到什么?总结即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它对于所有学习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反馈即这个案例对你的学习有何重大的意义?效用即你如何将在此处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相关工作中?混合学习下典型性的案例如图l所示。
发散性的任务活动乃是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技能、知识和态度做准备。教学者将一般的、抽象的知识应用于明确的、具体的情境中,是学习者将技能熟练起来,并将学习的片段组合起来,使应用更迅速,流畅,树立对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的信心。传统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三步式”顺序活动的反复。首先教师给学习者指定练习任务,以便他们能够立即开始,学习者执行任务过程中会得到教师给予的反馈。混合学习下发散性的任务活动要充分体现混合学习和任务驱动的整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的深刻作用,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三要素的分析笔者将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下图3所示:
三.混合学习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Ⅶ课程中的具体实现
学习内容由多个单个的学习对象组成,一门课程是为了完成一个复杂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会比较宽泛,不可能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就交完。它也许不能被分割成更简单的单个目标,或者它是学习者能够同时学习的若干紧密相连的一组目标的代表。笔者以学校按教学周排课(两节理论课+两节上机实践课)为依据,将整个VB程序设计课程分为36次课(每周两次课:案例理论课一次+上机任务驱动的活动实践课一次)即36个单元。一次课比一个单独的主体活动要大,比整个的课程要小。大多数情况下,一次单元是一个具有自己的目标、介绍、总结、学习活动和评价的缩微课程。一次单元像一个超级主体,要比一个简单的主体活动完成更大的目标。可以把一个单元设计成一个教学对象――独立的,能够完全完成自己目标的。一个单元也可以将教学活动仔细规划、搭建,或者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开放的环境,使其自由地参与自己想参加的学习活动。
整个VB课程可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并从最主要的学习对象开始,引出其他更具体、更细分的对象。如图4所示。
在混合式的VB教学中,由教师将VB的典型性教学案例给学生讲解演示,学生学习并展开分析讨论,理解对类似情境下产生的问题采用此种相关的知识点,在以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能借鉴应用。以任务为驱动的学是指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拟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分解成对应教学知识点一些任务让学生完成。在解决任务的自我探索过程中,学生必定要主动出击分析理解有关的知识点,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前者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后者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再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以上饶师范学院10级教科(1)班(心理学专业)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依据上述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展开了一轮VB课程学习的教学行动研究。具体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前期准备和学生计算机水平初始能力的评估;主要是从这样四个方面着手:
(1)混合学习的平台方式的把握。在实验学习之初,对所依据的网络教学平台一上饶师范学院4A教学平台做充分的讲解介绍。
(2)对学生初始能力的整体把握。笔者在全班51位同学中学中笔者找了25位同学(10男15女)就对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及兴趣做了访谈,其中有19位同学认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概念很难理解,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相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更有难度。最重要的是大多非计算机专业数学生这门课程学了有什么用处心存疑虑,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缺乏兴趣,畏难情绪比较普遍。
(3)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的典型案例选择及实现。针对此上述调查结论,笔者在案例选择方面便慎之又慎,既要注意到知识点的分布,又要实际可行生动与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所选案例的灵感和依据来源于日常的电脑使用过程,如:上网时常弹出的滚动字幕广告、XP自带的计算器、微软office系列中的调色板,常见的社会性软件的登录密码界面等等作为出发点,以设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小软件的为案例,据此为先导鼓励学生使用所教授的VB程序来模仿设计类似软件,激发学生由被动使用变为主动设计,很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相关拓展资源的贮备和教学评价反馈实现方式的把握。此部分工作同样依据混合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实现。通过该平台的课程模块将课程内容,如电子教案(PPT)、案例源代码(加详细的注释),案例实现思路分析文档以及类似案例的延展等传至4a平台资源库供学生下载和学习。课后通过答疑及论坛板块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来实现对教学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整体认知。
2.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
依据上述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实验。以我校4A网络教学平台为环境,在多媒体课堂上演示一个典型教学案例,将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与理论概念蕴含其中,同时在模仿案例程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编写程序的知识点和技巧。布置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并在实验课上进行实践练习。以下是一个单元(理论+上机)的行动研究过程,如图5所示。
3.调查反馈小结阶段。
通过此项目(案例+任务活动)行动研究,笔者体察到:基于所选典型性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见所用,学生由初次接触的缺乏兴趣到兴趣高涨,听课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也较高。同时部分同学除了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外,且有创新的想法并能付诸实现。老师充分利用混合学习4A教学平台做足教学准备工作外加适时引导,使10级教科(1)班大部分学生对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各个学习小组间的交流协作也空前高涨。
从教学时间安排来说,一次课两个课时内,要讲解和联系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分析讲解典型性案例、模仿拓展典型性案例、同时对分解任务的创新性思考实践、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就越发需要采用混合学习理论,利用4A网络平台将课堂内外相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好课堂内外的时间优化教学策略分析案例重点难点,加强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4.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思考
混合学习下“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先由教师主导理论课堂,再转到学生主导实验课堂。理论课堂有教师来管理,包括设置学习进度,安排学习任务,提供信息及给学习者测试打分等。相应的实验课程,学生通过任务活动的实验探究深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并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或者工作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对混合学习下课程教学研究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图3)做几点更详细的阐述:(1)确定教学目标。在你开始做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清楚所讲授的典型性案例和所分配的任务将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2)建立学习目标。拟定一个与典型性案例匹配的任务,并将其分解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小任务。(3)确定先决条件。摸清学习者的初始能力,给学习目标分层。(4)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通常是相互包含的层次关系,一个混合式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多重的,建立起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紧密联系。(5)完成实验任务活动。任务活动可以为实现目标提供多种形式来满足不同类型的知识传授和不同教学策略需要。
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前面我们学习了连加和连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25人下车,又上去了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提问: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指名问答。
板书:67-25+28
(3)比较: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所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4)归纳:这个算式就是加减混合算式。那么加减混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5)汇报算法。
方法1:67-25+28=70(人)
6
7
-
2
5
4
2
4
2
+
2
8
7
方法2:67-25+28=70(人)
6
7
-
2
5
4
2
+
2
8
7
(6)小结。
加减混合笔算时,和计算连加、连减一样,可以写成两个竖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简便些。而且哪一步能口算就直接口算,不用写出竖式。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看看它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
(2)提问:这道题该怎么算呢?
先同桌交流,再动笔试试。
(3)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4)小结:这道题中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板书笔算过程:
4
7
+
11
6
6
3
7
2
-
6
3
9
(5)小组交流:有没有更简便的写法?为什么?
(6)师生共同交流小结:这道题没有更简便的写法。混合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此题先进行的是后两个数的运算,再用第一个数减去前次运算的结果。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9~30页练习五的5~8题。
四、归纳新知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从左到右计算的。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五、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例3:67-25+28=70(人)
6
7
-
2
5
4
2
4
2
+
21
8
7
简便写法
6
7
-
2
5
4
2
+
21
8
7
例4:72-(47+16)=9
4
7
+
11
6
6
3
2
-
6
3
9
简便写法
2
-
4
7
5
-
1
6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连减和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的过程。
2.掌握连减和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连减和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先算花了多少钱”的两个分步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并认识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引入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前面学过了加减混合运算和连加的计算。
40+16+20
80-75+30
指名说出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回忆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从而引出新课。
【讲授】探索新知
(一)连减计算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2.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分步的同学列成连减算式,留意先算花了多少钱的方法。并提示:看看这道题还有其他的算法吗?做完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老师看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开动脑筋,想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谁来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生:100-56-29
=44-29
=15(元)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这个算式,我们是按什么顺序算的?
小结:计算连减也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脱式计算的连减算式,我还看到了别的算法,你来说说还可以怎样算?
生:我是用竖式算的。
师:我们一起看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
-
5
9
4
4
-
2
9
1
5
师:计算连减也可以用连续竖式来算。
(二)认识小括号
1.师:刚才,我们都是用连减的方法算出了小华还剩多少钱。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可以先用买鞋花的56元加上买书包花的29元,算出一共花了多少钱?再用小华带的100元减去85元,就是还剩的钱。
教师随生答板书:56+29=85(元),100-85=15(元)
师:谁也是这样想的?你再来说说。
2.师:看来,我们先算花去的钱,再从100元里一次减去花去的钱就是剩下的钱。那,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合起来,写成一个算式吗?试着在本上写写。
学生写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写成100-56+29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你写的算式?
生:100-56+29
师:他是这样把两个算式写在一起的。你们同意吗?
生:这样写就是100元减买鞋的56元,再加上买书包的29元,应该是减去29元。
生:这样列式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结果是73元,不对。
生:这样列式的运算顺序就和分步的想法不一样了。
师:有道理。谁还想说?
生:这样列式,就不能先算花了多少钱了!
3.师:大家还是想先算56+29,那……怎么就能先算了?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个符号把先算的部分表示出来?好,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
学生创造符号,教师巡视,找到几种不同的符号,准备展示。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创造出了好几种符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这位同学画了一条横线表示先算;瞧,他把先算的部分圈起来了……咦?这是一个什么符号?(先展示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最后展示小括号。)
生:小括号。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这个符号叫小括号?
生:我妈妈告诉我的。(书上看到的。)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真会动脑筋,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符号。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谁跟谁的都不一样,弄不清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所以在数学上我们使用统一的符号——小括号。
4.师:(指:100-56+29)谁能给这个算式加上小括号?
师:这个有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学生试读。
师追问:100减去的是什么?你能读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生:100减去56与29的和。
同桌两人互相读一读,再指名学生读带小括号的算式,并总结: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让学生自己将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补充完成。
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随之板书,指出写脱式时后算的部分要按顺序抄下来。
总结:计算还剩多少钱,我们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连续减去买鞋和书包的钱,也可以先算一共花了多少钱。
5.师:刚才,我们像数学家一样创造符号,并且认识了神奇的小括号。你知道它是怎么发明的吗?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数学故事。
(录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叫小括号,又叫圆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的。在采用小括号以前,人们要用很复杂的文字来说明运算顺序。后来,人们曾使用过括线“
”。例如60减35与12的和,在35+12上面画一条横线,表示要先算35+12。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计算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算式,如果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练习】尝试计算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①74-30-18
③74-30+18
②74-(30-18)
④74-(30+18)
先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弄清运算顺序再计算。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从数字、运算符号、计算结果中比较不同。
【练习】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2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重点交流运算顺序及结果。
2.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请学生读清要求后,再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请学生先说一说用100元买了哪两种商品,再说列式和结果。
3.数学冲浪:
下面算式中是否要加小括号才能使算式成立?如果要,怎样加?
67-20+25=22
18+47-35=30
87-50-21=16
55-63-43=35
小结:我们要根据需要添加小括号,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
【练习】畅谈收获
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前言
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1“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1)学习理论的混合: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策略需要多种学习理论的指导,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资源的要求。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探索式的学习。2)学习环境的混合:我随时准备学习,但我不想总是被教导。一个理想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综合了多种功能,能够使学习者参与多个正式、非正式学习活动。它是建立在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中,从信息到教学内容,从技能评估到支持工具,从训练到协作环境,一切围绕学员展开。3)学习资源的混合:精心开发的在线课程、生动趣味的讲师面授、同事的经验分享、全面的资料积累等,把资源尽可能多的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建立"一站式"的学习,形成强大的企业知识管理中心,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体系化、体系知识数字化、数字知识内在化。4)学习方式的混合: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有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的教师讲授,可进行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学习,还有传统和围绕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将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学习无缝对接,让企业学习浑然一体。
2“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方法
1)准备:让学员了解基本的技能和大体的框架,帮助学员改进学习的技巧,以帮助学员顺利进入下一步骤。2)阐述:旨在向学员阐述所学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和关键概念,以及该学习对他们的价值。3)传授:着重讲解程序、原则、概念和流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技能。4)尝试:帮助学员在安全环境中体验新技巧,以强化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并达到长久保持的效果。学习途径:虚拟会议或工作组、课堂、模拟、同事间角色扮演、个人指导、虚拟会议向导。5)评估:向学员提供了在安全环境中应用新技能的效果的反馈,从而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该技能。学习途径:在线学习、事前评估、事后评估、测试、学习向导。6)支持:通常是进入正式工作环境中的第一步,学员可以在这里选取正式学习中获得的原理、概念等关键知识。7)指导:提供了来自资深经理人、同事、导师和专家的幕后支持,让学员能综合自己与他人的经验。8)互助:让学员在团体内和其他学员共同解决问题,这一步骤加深了学员对于技能的理解。
3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课程标准的改革。通过对汽车服务行业进行调研分析,将汽车服务职业领域的生产、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设置为课程的模块,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为典型的课程项目,由多个课程项目组成课程模块,建立与职业岗位实际生产、服务密切对接的课程标准。2)专业教材的编写改革。根据与职业岗位实际生产、服务密切对接的课程标准,组织专业教师编写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材。3)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信息技术在给高校教学提供信息化服务,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水平、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掌握足够的现代教育技术。所以为了适应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在参加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培训外,更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4)考核标准设定。a)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分课前预习考核、课中态度考核、课后复习考核。b)期末考核:期末考核为课程任务考核,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配以相应的分数权重得出课程期末成绩。
4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平台的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在于充分利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此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搭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实现教学目标。该混合式教学平台结构,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汽车音响系统检修》为例说明,分为首页、任务公告、课前预习、课前自测、课堂学习、实训指导资料、课程论坛、成绩管理、汽车音响之家等部分组成。1)首页:呈现授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主要目标、课程主要内容等信息;2)任务公告:任务内容及所达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等信息;3)课前预习:提供教材、任务PPT、任务微课等教学资源;4)课前自测:提供任务课前预习的自测题等;5)课堂学习:提供课堂教学所用的任务教学计划、教案、教材、任务PPT、任务微课等教学资源;6)实训指导资料:提供任务所需的维修手册、维修电路图等资源;7)课程论坛:师生学习交流平台;8)成绩管理:根据学生课程考核规定,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掌握和成绩评定。
5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效果
自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来,一是增强了网络化环境成长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二是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三是弥补学生差异化,做到因人施教。
6结束语
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在各级院校中得到了推广和开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使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知识更易理解和直观,也使得教学氛围更为积极融洽,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欢.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04).
智慧职教云平台为广大职业教育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和在线应用服务[1]。笔者所在的学校,已将智慧职教云平台覆盖在全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教学全过程,在教与学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生物化学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护理学、医药学以及临床医学的关联十分密切,是医学生的必修课,主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理论基础
(一)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二)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3]。
二、课前准备
本文以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为例,运用信息化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探索基于智慧职教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材:《生物化学》(全国高等院校数字化课程规划教材,第二版,杨胜萍主编,书号:ISSN978-7-03-055304-1,科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授课章节:第7章糖代谢第5节血糖。信息化学教学平台:智慧职教云、腾讯课堂。(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前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另外,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抓不住重点,因此,课前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材、教案、电子课件、视频教程、学习网络平台相关教辅参考书等,并指导学生在手机上安装好智慧职教云,教室网络保持畅通等。(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课前教师制订与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指导。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程序、课前练习及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可以参考导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第5节血糖》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程序:第1步:自主学习课本血糖的内容。第2步: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和课件。第3步:完成的课堂练习,在学习过程中记录不会做的题目和问题。第4步:拓展学习:观看的“高血糖、低血糖”病人的案例分析。思考:整理出答案和问题。第5步:思考《自测题》。第6步:病例讨论,请各位同学准备好发言稿。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一)教学设计上课前一天教师《第5节血糖》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完成自主学习。教学过程记录见图1、图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见图3、表1。(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融合于教学全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点。混合式教学不是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渗透在教学全过程。这种互动教学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在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通过教学平台,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多元化的(见图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方式:(1)双向型;(2)多向型;(3)网状型。
四、教学分析
对学生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进行分析。1.在运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进行《血糖》的教学目标测评活动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对学生掌握目标知识及培养能力有着比较直接和明显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注意力、思维能力等明显提高。(结果见文末表2)2.在《血糖》一节教学中,从学生角度了解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情况,开展了有关情况的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及调查情况见文末表3。从表3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是愿意互动的,80.4%的学生认为课堂上互动效果很好。最喜欢的互动形式是小组或全班讨论。为什么呢?与学生交谈后,才知道我们多年来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师讲生听”和“师问生答”,在学生看来并不是最喜欢的方式,学生喜欢的是开放式、探究性、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多方位开发他们的多元智能。
五、反思
学校虽然已将智慧职教云平台覆盖在全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在《血糖》这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课前的导学案,在《血糖》信息化教学中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都发生了转变,但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由于时间紧、课程任务重等各种原因,不能全程使用,使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率、重用率、有效率、更新率、互操作程度都很不理想,想要提高质量,达到理想效果,困难重重。其主要原因在于:(1)生物化学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医学基础学科,而高职学生的基础较低,自主学习时,很多内容看不懂,会比较抵触枯燥而乏味的理论知识学习,容易出现“听不懂、学不进、记不牢”的情况。(2)网络教学缺少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眼神和情感的互动,缺少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一些不自觉学习的学生的学习纪律,教师无法掌握。(3)网络教学缺乏面对面的课外辅导。生物化学讲解的三大物质代谢的过程难理解,缺乏面对面的课外辅导,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时间长了,会产生厌学情绪。
六、结语
本次课中腾讯课堂教学平台的使用,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通过云课堂教学平台创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达到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资源更易获取,教学设计更易推广。
参考文献:
[1]解德渤.“重塑教学”:信息化时代对大学教学的颠覆与重构[J].江苏高教,2018(3):37-41.
【Abstract】Plastic mold course is the core of polymer materials professional courses. It is a practical stronger course. The reform mainly for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most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use animation, network video, images and other multimedia methods for mixed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n it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to become a good mold engineer.
【Key words】Plastic mold; Mixed teaching; Multimedia
塑料成型模具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动手设计能力,是目前本科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网络化为我们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高等教育也利用数字化时代的优势,来提高教学水平。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要采用“粉笔、黑板”等工具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一些复杂的问题难以跟学生解释清楚,学生也难于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混合式教学的优势逐渐的体现出来[1]。
1 塑料成型模具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塑料成型模具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塑料制品设计、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塑料压缩压注成型模具设计、塑料挤出成型模具设计、塑料中空成型模具设计及塑料注射成型新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塑料注射成型新技术,熟悉注射、压缩、压注、挤出模具的结构特点,掌握模具成型系统、脱模系统、加热系统、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具备模具加工与检验的能力,并能进行塑料模具的初步设计。课程具有如下特点:①课程内容多,重点不突出,并且每部分内容的学时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学不精,学习效果差,须改进[2];②模具图形数量庞大,各种复杂的机构较多,如成型系统、开模系统等,很难通过板书的方式将复杂的图形全部画出;③课程内容交叉性强,与其它课程内容联系紧密,如模具制造技术、机械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和工程材料等课程;④任课老师准备好讲授内容教案,课堂上依照教案内容讲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情况,从而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和吸收,学习效果差。大部分学生为应付期末考试,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题目和答案,对模具的工作原理以及各个零部件作用不理解,导致学生毕业后遇到实际问题不会处理。
2 混合式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多媒体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任课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提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其目的在于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多媒体数字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优势,综合运用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基于视频、动画、图纸等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和以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设计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方式和任课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提升了现代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具备学习资源提供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加学生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4]。
塑料成型模具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上课时,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各种工具进行混合式教学。如讲授成型原理时,可以用视频或者动画来模拟某一种塑料产品在注塑机上的具体成型过程。设置好注射参数后,首先在注塑机的料斗内加料,然后将料筒升温,使料加热至粘流态,由喷嘴注射到模具型腔中,冷却、开模,产品自动脱落。这种动画和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注射过程的理解,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使学生明白各式各样的塑料产品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模具进行成型加工生产,进而认识到这门课程实用性,增加其学习的兴趣。
塑料成型模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图纸贯穿教学的始终,不同的模具零件有不同的图纸。如模具的成型零件、模具的导向机构、模具的侧向抽芯机构以及螺纹脱模机构等等,结构复杂,在黑板上进行绘图将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还不容易理解,因此必须增加课时量才能完成这门课程的讲授[5]。而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法可以在单位课时内讲解更多的内容,也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教师节省教学时间,有效地拓宽了教学空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而且学生也对整个模具的工作过程能充分理解。
塑料成型模具课程是与实际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学生先在实验室对模具模型进行测绘,每人都动手拆装一个模具模型,用CAD画出各个零件的图纸,以加深对模具各个结构的理解。同时,任课老师给每个学生出一个难度系数适中的模具设计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理论知识,设计一套简单的注射模具。这样学生就有实际的模具设计经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毕业后进入模具设计公司后就能更快的适应公司的需求,从而提升自己的价值。
3 结束语
塑料模具成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好本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增加课程的生动些,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其毕业后进入公司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模具工程师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玲,王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旬刊,2015(2):198-199.
[2]张国新,曹秀中.《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77-78.
1概述
目前,高职学院主流的教学主体为教师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要求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教学模式。其意义在于将学生在网络上的自主学习和传统课堂上的教学相融合,是多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媒体的整合。因此,基于Moodle平台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混合式教育模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Moodle平台简介
Moodle是一个开源课程管理系统(CMS),是一个免费开放源代码的软件,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其主要的理论基础。Moodle是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的缩写,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在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彼此相互协作,共同建构知识。Moodle平台有主要三个方面的功能:课程管理、学习管理和系统管理,其中课程管理包括课程教学组织、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评价组织等管理;学习管理包括:记录学习情况、下载学习资源、开展协作活动、测验与作用等;系统管理包括系统模块管理、课程管理、模块管理、用户管理和系统参数设置。Moodle平台有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种用户角色。其中,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搭建Moodle平台的软硬件环境,可分为课程管理员和网站管理员。课程管理员负责课程的创建和管理,网站管理员负责对Moodle平台进行配置和维护。教师角色中的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是按照权限不同来分的。主讲教师可以组织教学活动,建设教学资源,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可以为学生分组,添加或注销学生,可以授权辅导教师,可以设置课程“密钥”。辅导教师不能参与课程设计,只能组织学生的管理成绩、课外讨论、查看日志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监督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指定教师时,如果不特定教师编辑权限,该教师就默认为辅导教师。学生角色可以在线学习网络课程资源,参加在线测试,在线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学习历程以及学习心得写在自己的博客上。学生可以建立一个在线档案,包括照片和个人描述。
3基于Moodle平台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
混合式教学是指融合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的应用方式来进行教学的一种策略,它结合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下面以《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为例来介绍如何基于Moodle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
3.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资源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主要指与所授课程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课程的教案、课程的课件、实训指导、教学大纲、复习题、拓展资料等。随着慕课的兴起,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资源设计中,教师可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制作成慕课放在Moodle平台上供学生课余时间观看。既方便了课堂上未听懂的学生进一步学习,也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预习的资源,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课程内容设计
《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操作性强,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督促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下面以《Java程序设计》中《类和对象实现》一节为例,说明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教学目标
3.2.2知识目标
①类与对象概念与特征、属性和方法;②类与对象的关系;③定义类的语法;④创建类的对象,使用对象的步骤。
3.2.3能力目标
①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分析类和对象特征;②会创建和使用类和对象。a教学任务“人”是社会主体,日常生活中要想描述一个人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体重、家庭地址等信息。任务要求在计算机中使用Java语言对“人类”进行描述,并用Java代码实现,最后打印出人的信息。b实训任务第一,编写一个电脑类,属性包括品牌、型号,方法为显示电脑信息,并测试类;第二,编写一个手机类,属性包括手机品牌、手机型号,方法为显示手机信息,并测试类。
3.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Moodle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展开讨论或者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测试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创建一些趣味性话题,鼓励学生参与并给予加分奖励,同时还要在Moodle平台中跟踪学生的发言,并及时给出反馈。下面以《Java程序设计》中《类和对象实现》一节为例,说明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前:将教学课件上传至Moodle平台,供学生预习。课中:①(10分钟)利用Moodle平台中的“测验”功能,针对上创建一套试题来考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②(30分钟)利用课件和案例演示讲解本次课知识点。③(35分钟)布置并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④(15分钟)总结并布置作业。课后:创建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总结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可根据每个学校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增加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明,胡春春.基于Moodle平台的“合作—探究”式网络教学平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熊小梅.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及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02).
一、国内外关于混合式教学理论的依据
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是指导发现学习理论(guided 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指导发现学习理论是研究者对发现学习理论(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和直接指导理论(direct instruction theory)进行的整合(Mayer, 2004)。
John Dewey(1938:20)形容发现学习理论是实践经验和教育二者之间的桥梁。Jean Piaget (1973)强调教育必须教授学习者如何使用发现的方法来建构和对待他们的世界,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建构知识结构来学习新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促进知识记忆的持久性,同时增强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者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使其能更好地把当前的知识以适当的方式组织起来(Bruner, 1962)。在发现学习理论看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而David P.Ausubel(1964)和Friendlander(1965)反对运用发现学习教学法,认为直接指导优于发现学习。Mayer(2004)将两者巧妙地整合、优势互补,并称其指导发现学习理论。
国内学者李萌涛(2001)指出: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或复制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自己尽力确定新信息的意义或将其与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主动定位和深化意义。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学习者主动建构活动才能实现(詹前旺,2006)。
二、混合式教学概念的界定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是指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Kearsley,2000)。这种方法既能使教师引导、启发、监控并主导整个的教学过程,还可以体现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交际技能的形成。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网络课堂将代替传统的课堂。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网络课堂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课堂教学。这是因为,缺乏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想象那么理想。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等方面的优势,就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余胜泉、陈声健,2005)。大学英语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和E-learning学习方式反思后的融合。
具体地说: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课堂+网站+光盘。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课后学习包含(学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等三部分组成。
课前:教师要在课前提出每单元的学习计划,学习重点,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抽查。
课上:用课上学时进行集中辅导,由教师进行课堂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设置与课文有关的引导性问题以及主题讨论、操练等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出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精讲和细讲,然后通过或读、或写、或听等检测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再用课上的时间就每单元进行深化学习,例如,在充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后:教师在固定时间内在线进行答疑和解惑。课后自主学习是把数字化、网络化学习模式与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学生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个体化的自主学习。课前教师向学生布置明确而且具体的预习要求,要求他们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辅导光盘及虚席软件等查找与上课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指定课外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完成网上自主听说训练,阅读教程的语言知识点和语言技能的练习,拓展阅读技能及并以学习日记、学习报告等形式完成作业。
三、混合式教学研究
计算机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首先要做到:教师职能的转变。教师要由共同学习的主导者转变为合作学习为主的总设计师、引导者和评价者,然后再向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中的咨询者和辅导者转变。
其次,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学生要改变一味地、教条地、全盘地接受教师将受到知识的模式和方式以往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递知识的学习观念和方式,在教师的辅助下主动去建构知识。
再次,转变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要发生改变,将以往的由教师给学生教授英语(教师——大学英语——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混合式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可以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原则,“学教并重”,促进了两者和谐统一和紧密结合。基于web2.0的在线大学英语学习可以轻松实现知识数据共享,实现不同的学习者在异地,同时进行英语学习,而在同一地方,学习者也可以分不同学习时段进行异步学习。由于在线学习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建立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互动,提供及时反馈,并能为其它在线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师提供互动,所以颇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但是,课堂面授教学可以有效把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授课时可以进行因材施教,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监督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等优势。
四、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由于混合式学习能力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终生学习能力,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都开通了广域网和高校局域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地支持了混合式学习,其优势是显著的。
例如:
1.在BL中实施课堂讲授、阅读、讨论交流、写作学习、案例分析、资料收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广泛地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和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以及教师转变的培养和教师能力的提高。
2.借助web2.0平台可以实现对学习者在课程、技术、学习方法、情感和实践性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3.通过这一教学平台,在教学中采取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综合性评价和教学上的在线评价,而这一评价又不仅仅局限于对学习者的评价,所以有效地保证教学实施的成功。
五、问题与前景展望
网络环境有利于自学,但是网络学习材料急需进行分级,而且我们的大多数学生还是需要教师作指导和给予一定的任务。混合式教学可以实现网上学习和网下学习的结合,不但可以达到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缓解由于设备缺乏带来的一系列相关的困难,还可以达到课内外学习的有效结合。此外,利用电子教案和课件,通过对语言要点、文化背景的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或利用课余时间,快捷、准确地对所学过的内容有所侧重地进行检测,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引导学生来完成次重点的学习和掌握。
实施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需要我们的英语教师尽快地、准确地熟悉并掌握网络教学和教育技能,课前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否则混合式教学很容易变成一句空谈,即如果教师不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学习者参与体验、互动的建构过程中,那么网上教学与课堂教学只是简单地混合,并不能有效地整合,网上学习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黄荣杯2007)。不言而喻,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对英语教师在网络教学方面的更高要求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刘晶慧.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4).
一 、引言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而是否贯彻其思想和实施混合型整合模式, 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所在。混合式教学是对旧的教学方式的扬弃,既坚持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弥补其不足,同时也抑制了现代教育技术企图取代传统教学的倾向及其局限性,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向深入指明了方向。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指引和要求下,一线教师纷纷开展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突出表现为整合层次浅、水平低、难以深入有效地推广。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感以下两点尤为突出:一是缺乏理论指导。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目的、内涵、方法途径等认识不清、掌握不透,难以做到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整合,造成实践中的失误、挫折较多,使不少教师从原来的热情投入,到迷惑失望,再到悲观退缩。二是缺乏低成本的有效可行的整合方法。实践中虽然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课例和课件,但大多数主要用于观摩、示范、参赛,精致的课件背后是教师的巨大投入,这种方式难以在日常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当然更多的还是简单地跟风模仿,虽然易行,但难以发展,成效不大。
三、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是确定适合的内容。在内容的确定上曾经有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夸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所有的教学内容,每节课都应该应用信息技术,另一种则看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负面影响,认为其削弱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极力避免使用信息技术。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应该能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多用于新内容及问题的导入上;二是发挥计算机能够快速准确计算的特点,对于一些大数或在统计中的大量数据的加减乘除运算,可以使用计算器或计算软件;三是随机数的生成,在统计与可能性内容方面使用软件实现随机现象和过程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四是发挥计算机能快速作图的特点,信息技术在一些数形结合的场合可以得到有效应用;五是习题练习,网上有不少优质的习题库及课件可供课中课后练习测试使用。
二是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教学资源。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首先是到国内外比较“权威”的小学数学教学相关的网站收集课程教学所需的优质资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及反思、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师应在平时注意积累小学数学网站的url地址及网站特点的简单说明,形成一个“资源库”,其中要重点收集整理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及课件,以2―3个为宜。其次分析筛选出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作为进一步改进、提高的“母本”。筛选主要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是否清晰、详细、完整,是否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课件是否围绕教学,是否发挥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一般应优先采用国内的教学设计。
三是教学单元再设计。首先以“母本”为基础,通过详细分析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发现“母本”的不足,确定可以改进的地方。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研读教学反思,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二是同其他课程设计比较,看其特点和优点是否正是“母本”的不足,进而予以采纳吸收;三是同国外教学设计、课件比较,重点分析国外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如交互式课件的使用、网络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是否于“母本”。其次设计好“切入点”,这一点较关键,主要凭借教师的经验进行,就是将信息技术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面向合适的学生整合入原来的教学环节中,并且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再设计要注重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改进和提高,要注重教学效果,不搞“大投入,大制作”。
四是教学实施、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使用网络、交互式课件时,应先演示,并介绍相关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少问题是因为软件使用问题造成的,教师要加强指导。在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感受,看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笔者还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提出问题、提出了多少问题、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