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调研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8 16:32: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经济调研,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经济调研

篇1

(一)抓特征,县政府打造优势产业带。三县都把特征优势产业作为培强农业、发展乡村的重中之重,规划扩张力度大,典型培养条理高,促农增见效果好。涿鹿县依照“区域化结构、产业化运营、专业化生产”的思绪,因地制宜发展葡萄、杏扁栽种、奶牛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并将设备蔬菜、张杂谷子栽种作为后续产业着力培强。特别是,该县建成个葡萄栽种专业乡镇、个专业村、带动万农户从事葡萄栽种,发展栽种面积万亩,年产葡萄近亿公斤,被国家林业局定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产业化运营率到达%以上。万全县充分审阅本身前提,经过扩展种养规划、盘活闲置资产、统一托付治理、农民入股分红等有用办法,配以完善的治理体制,逐渐构成了“以鲜食玉米为主的特用玉米栽种加工、以燕麦为主的杂粮加工、以暖棚养猪为主的畜禽养殖加工和以果蔬为主的栽种加工”四大特征主导产业。该县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先后荣获“中国鲜食玉米之乡”和“中国燕麦之乡”称号,年农大家均纯收入完成元。崇礼县根据地舆、天气等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备建设,经过规范化服务和新种类、新技能的推行,着力发展设备蔬菜,率领全县农民走上致富路。该县发展设备蔬菜面积万亩,以崇礼蔬菜为主体的“坝上蔬菜”享誉京津及周边市场,年销售蔬菜万吨,完成产值亿元。

(二)抓机制,县乡村合力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新民居建设是改善乡村生活情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具体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主要战略意义。涿鹿县从年开展新民居建设以来,各项目标延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该县共有个村列入省级新民居示范村,重点打造了矾山镇东关村和涿鹿镇清宁堡村两个环首都新民居精品示范点。该县在新民居建设进程中,一是严厉土地政策,一直依照县域镇村空间结构规划、新一轮土地应用总体规划,充分寻求农民志愿,合规有序开展施行;二是搞好结对帮扶,坚持“+++”的帮扶工作机制(每个示范村由一名县指导、一个县直部分、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和名帮扶工作队员一起帮扶),协助示范村建班子、做规划、定政策、引项目,保证新民居建设强势推进;三是增强资金治理,执行“专帐核算、专人治理、专款专用”,保证悉数资金用于新民居建设。各级财务奖补资金和包村帮扶资金悉数用于示范村配套设备、公共服务设备、乡村建设规划、土地整治及坚苦户建房借款贴息,三措并举,为该县新民居建设供应了有力支持。

(三)抓服务,夯实农业乡村发展基本农业乡村发展迅速,服务到位必不成少。三县在推进农业乡村经济继续发展进程中,立足分歧角度,采取分歧方式进行扶持协助,塑造了一批全县、甚至全市农业亮点。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三县县政府和相关部分翻开思绪出政策,拓宽渠道筹资金,努力协助处理发展中碰到的坚苦,为农业良性发展奠基了坚实基本。涿鹿县经过协调农行、信誉社等金融部分对农业发展赐与信贷支持,特别是在农户小额信贷、中长期借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户每年供应-万元小额借款,必然水平上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万全县财务每年安排不低于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扶持。并对企业技改扩模赐与借款贴息,对土地依法流转并用于发展设备农业的农户及市场主体赐与补助,极大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自动性,构成了一批产业龙头和国家、省、市级名牌产物。崇礼县出台了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安排设备蔬菜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设备蔬菜借款贴息、新建大棚膜下滴灌、打井配电、三膜掩盖、规范化技能推行和农民专业协作社补助。县县政府协调农行、信誉社为农户新建大棚供应借款,每新建亩大棚,可借款元,财务贴息元,配套滴灌主管道补助元,打井配电补助%;每个示范村专业协作社补助万元,从基本上保证了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产业龙头带动。三县在努力发展产业的还,积极奔波市场,鼓舞和指导农民成立产业龙头,扛起致富大旗。涿鹿县坚持“群众主体,组织先行”的准则,依照“一村一社、一社‘五化’(组织运转规范化、生产技能规范化、运营销售品牌化、社员技艺职业化、产物质量安全化)”要求,坚持专合组织家;并依据产业发展近况,在强大现有龙头企业基本上,发展了佳禾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张家口金农集团等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加强了带动才能。据调查,该县家产业龙头共带动万农户完成增收亿元。万全县采取“协作社(企业)+基地+农户”运营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家,成立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家,经过培树典型、示范带动,构成对主导产业的强势拉动。崇礼县围绕主导产业,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使崇礼县特种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崇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家龙头企业发展成为集新种类和新技能引进、推行,农产物产、加、销为一体的领军企业,在此基本上,合时组建蔬菜协会(协作社),对蔬菜销售渠道、恒温设备、品牌、生意人等资源有用整合,规范治理,成为全国最大的越夏彩椒生产基地和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

三是提高土地流转实效。要完成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就必需改动过去涣散的运营形式,完成土地集中、规划种养。为此,涿鹿县积极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采取租赁、交换、转包、让渡等方法,托付协作社进行土地流转。该县指导洪大有机蔬菜协作社租赁土地亩建设日光温室,指导黑山寺乡、东小庄镇农民经过土地交换方式,流转土地余亩发展设备蔬菜,经济效益完成翻番。万全县具体增强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本能机能,规范流转合同,并坚持“土地流转市场准入准则”,客观评价大户、协作社、企业的资信状况,经过土地承包运营权入股,坚持股份制协作组织,加以县政府科学指导协调,最后在各市场主体之间完成土地流转,完成了各方效益的最大化和产业发展的久远化。

二、几点启迪经过对三县调查学习,我们以为,这种高起点、高规范的农业乡村发展形式,恰是我们要学习借鉴之处。

第一,改变观念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永久主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必需把推进思想解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用工业化的思想指导农业,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加速农业工业化历程。

第二,创新科技是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持。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同万全、涿鹿县比较,我县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奉献率低,致使产业规范化水平不高。我们必需全方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使新技能浸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科技创新使用推进农业生产。

第三,健全市场是促进产物销售的关键环节。市场系统是农业赖以发展的载体。我县农业市场还处于低程度发展阶段。我们必需依照“大流通、大市场”要求,重点扩建和新建一批设备完全、功能完善、辐射才能强的农副产物专业市场,促进农产物的区域化生产和规划化销售。

第四,培强龙头是完成农民共富的有用路子。产业龙头是率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必需把产业龙头作为完成农民共富的强力引擎,把发扬好引领效果作为率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用路子。

三、对我县农业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学习借鉴三县经历,最主要的是做好与赤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思想观念上完成改变,在蔬菜、畜牧、林果的规范化生产及乡村新民居建设等方面获得打破。

(一)坚持发展第一,做强主导产业。三县农业乡村发展的实践证实,要想完成农民快速增收,首先要选择一到几个合适当地实践的主导产业,制订可行的施行方案,常抓不懈。就我县而言,要借助环首都扶贫开发和绿色经济圈建设有利机遇,积极跑部进省,争夺扶持,使蔬菜、畜牧、林果业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在全市、全省有位次的大产业。把培植农产物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发展规划农业的关键行动来抓,增强指导,建管并举,并选准二商、战友公司,在发展初级种养的基本上,购进加工设备,引进先进工艺流程,以大带小,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北方主要的蔬菜、畜牧产物生产加工基地。

篇2

一、基本情况和五年来取得成效

塔里木乡辖7个行政村,农村人口4709人。我乡总面积9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五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地区、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加快

五年来塔里木乡社会各项经济总收入从4255万元增加至7360万元,增长310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3070元增加至4975.5元,增长1905.5元。由2000年棉花总产不足10万担到2005年棉花总产18.5万担,总产增加了8.5万担。因有丰富的优质棉花资源,我乡先后引进四家有实力的棉花加工收购企业。2005年乡政府聘请技术人员,对农民种植红柳、大芸的技术进行培训,并由乡政府出台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红柳、大芸。2005年种植200亩已试种成功。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五年来全乡累计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10余万元,修建防渗渠11.5公里,投资140余万元修建扬水站两座。新开挖墩阔坦、克里也特、央塔克巴什、娜格尔汗、仓塔木村等渠道共计24公里,农田水利网络建设基本形成;2005年开挖渠道18公里,缓解了全乡用水紧张矛盾;排碱渠清淤方面,2004年至2005年完成了20公里的清淤任务。帕曼水库出水口到分水闸的8.5公里的防渗工程已完工,拜什托格拉克、仓塔木、克里也特、央塔克巴什村引水渠防渗工程已完成勘测任务;防病改水方面,历年来共解决了871户农牧民饮水难的问题。其格格热木村、墩阔坦村的输送自来水管道正在新建加压泵,两村农户吃不上自来水的问题即将得到解决。

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草场面积相对减少,牲畜数量逐年增加,各种疫病较多的情况下,乡党委始终把对草场改良、绒山羊品种改良、防疫工作等作为畜牧业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提高牲畜的数量和质量。牲畜存栏数由2001年的59700头只增加到2005年的73586头只,出栏数由27200头只增加到32614头(只)。五年来共防疫牲畜1553150头只,绒山羊改良完成63060只,绵羊改良完成8238只,引进种公山羊577只、卡尔库尔公羊30只,建成绒山羊养殖示范村一个。每年有计划的引洪改良草场,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争取了有机山羊肉的产品认证,拓宽了农牧民增收的渠道。

在植树造林工作中,乡党委始终把“生态立乡”作为全乡绿化工作的重要目标。克服春季缺水、地下水位高、盐碱化程度重、栽树成活率较低的困难,超额完成植树造林任务。五年来共完成植树造林650亩,栽植树苗319175株。参加全县新沙公路上的义务植树造林劳动,也多次受到好评。五年共平整乡村道路两旁林带48公里,并修建了配套的灌水渠道和桥涵,为今后林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五年来,乡党委在农牧民中加强宣传,同时以本乡农民破坏林木,受到严肃处理的事件作为警示教育,目前全乡农牧民对自然林的保护、防火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农机数量迅猛增加,作业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乡共有各类拖拉机536台,2005年达到777台,其中大型拖拉机95台、小型拖拉机682台,各种大、中、小型农机具942台,促使春播耕种的速度和质量的逐年提升。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在国家政策和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乡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目前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已经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三)实现人均收入10000元

我乡现有耕地7.5万亩,在今后五年内将结合退耕还林、改造低产田和节水灌溉等措施,退出1万亩(主要是用水过多、隔壁滩散零耕地和不利于改造的地产田)用于扩大我乡大芸种植面积和发展酸枣种植20亩试种,依此逐年增长,实现农牧民多方面增收。保持的6.5万亩耕地,进行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依此节约用水、提高产量、节约成本。按我乡4700多人算人均可占耕地14亩以上,每亩可创收1000元以上。畜牧业是我乡第二支柱产业,目前占全乡GDP总量的13%,今后五年将结合有机山羊肉的品牌效益,将绒山羊殖基地规模化,充分发挥绒山羊协会作用,提高山羊肉、羊绒的质量,此例增长潜力将达到20-25%,人均可创收2000元左右。另外我乡二、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创收,也将为农民创收10%,1000元左右,今后五年可以实现10000元以上目标。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是我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三是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四是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后,乡村两级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但财政“缺口”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发展思路和今后五年的目标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塔里木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乡村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乡村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乡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利。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主要措施

(一)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目前主要结合抗震安居工程和村庄整治建设,把各村抗震房工程全面实行集中联片,合理规划,逐步推进,实现村庄城镇化建设目标。2006年我乡将墩阔坦村列为村庄集中整治示范点,村庄整体搬迁户47户,以此以点带面,到2008年我乡完全实现1000户抗震房标准建设,同时达到水、电、路、电视电话、广播五通的要求,实现新农村建设。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走优棉强畜的发展思路

1、加快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积极发挥我乡棉花的生产优势,加快速度把我乡建成沙雅县优质棉生产基地。我们继续坚持“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提高品质,科学投入,主攻单产,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针,通过落实带状高密度栽培技术,健全棉花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程机械化程度,把棉田稳定在6.5万亩以内,实行标准化管理,同时退出部分把低产田、戈壁滩零散用水过多土地,进行退耕还林和发展大芸产业。以塔河综合治理为契机,加大水库抢险加固、渠道防渗、节水、土地平整等的建设力度,改善水利设施薄弱的状况,使我乡棉花亩产达到135公斤以上,总产在19万担以上。

2、真正将我乡建成绒山羊、卡拉库尔羊养殖基地

以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坚持扶优扶强、挖掘内潜的方针,从加大品种改良、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畜产品质量入手,建立和完善绿色有机畜产品的标准体系,扶持我乡养殖大户上规模、上档次,每年有计划的采取引洪灌溉的方式改良天然草场。发挥绒山羊养殖基地和绒山羊协会的作用,规范对基地和协会的管理,解决农牧民一家一户进市场难的问题。将牲畜载畜量控制在7.5万头只以内,绒山羊为6万只,产绒量由目前平均产绒量190克提高到300克以上,加快绒山羊人工配种和淘汰整群工作,实现基地化、规模化管理。

3、林业发展方面

主要是加强自然胡杨林的生态保护,通过乡林管站加大对林业和草原的监管力度,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草原不受破坏。同时加紧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任务,通过每年每人5棵成活率任务,主要种植胡杨、沙枣等抗旱抗碱树木,使2010面全面实现乡村道路绿化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塔河综合治理等项目,完成对拜什托格拉克、库木库勒、仓塔木、克力也特、央塔克巴什五个行政村的水渠防渗建设,以便完善我乡总排清淤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各村主要条田都有支排。完成对帕满水库和艾莱克水库的除险加固;在艾莱克水库出水口修建混凝土三孔闸一座,疏通和改善吉格达拉西渠道;维修文化渠进水口;对防洪险段提前加固除险;以草原站至塔里木乡道路建设为契机,扩建乡街道;积极争取沙雅县塔里木乡到库车塔里木乡道路建设项目;利用农网改造项目,争取乡机关居民点和各村抗震安居小区更新、架设输电线路;加大农村防病改水工作力度,解决乡机关居民点自来水管道工程,重点解决部分村农户吃不上自来水的问题;

2、坚持“生态立乡”战略,打造绿色塔里木

我乡是原始胡杨林保村较为完好的乡域之一,加强对天然林重点区域的保护一直是我乡“生态立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胡杨林的保护,积极推进建设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扩大人工造林面积。二是以完善农林网、道路两侧绿化为重点,兼顾农区灌木林的恢复和发展积极开展乡镇街道绿化建设,发展庭院绿化,提高绿地覆盖面积。三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严禁过渡放牧、乱开垦草场和草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利用。

3、积极打造有机产品品牌

充分发挥我乡的资源优势,有重点地抓好绿色有机产品的认证和认证后的管理工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增强我乡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农产品深加工、储藏等方面要多谋求合作伙伴,充分利用我乡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集体、私人等≿包自然水域,扩大养殖规模;积极引进有机羊肉的真空包装,大力扶持“风味羊肉干、水产品”等项目的深加工企业,扩大视野、寻找商机,努力拓宽农牧民的增收渠道。要充分利用我乡独特气候条件,在现有种植红柳、接种大芸成功的基础上,扩大红柳、大芸种植面积。适当增加塔里木甜瓜种植面积,以标准化生产、节约化经营的方式,提高单产和品质,逐步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4、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发展旅游产业

充分发挥我乡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自然原始胡杨林、艾吉娜墓、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沙漠等自然资源为依托,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艾吉娜墓考古旅游风景区、艺术科考观光区,自然原始胡杨林观光区和塔里木河漂流项目。鼓励多方力量,并调动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快旅游区的路、电、水、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的建设速度。

(四)做好清财、理财、生财工作,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在清理整顿村集体经营性土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和草场承包制度,把土地作为经营性资产加以运作。健全完善村两委班子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精简村干部,着眼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培训农牧民上下工夫,加强村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建设,广泛开展修理、餐饮、服务、农机、建筑等适合农村情况的专业技术培训,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餐饮、修理、运输、建筑、旅游服务等行业。深入“村财乡管县监督”的理财模式,建立合同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把规范村财务公开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来抓,在清财、理财、生财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和农牧民增收双赢。

(五)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各项公开制度

篇3

二、关于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

1.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效分析

近年来,永善县委、县政府紧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机遇,以溪洛渡电站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程。在对电站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共振结果”和“互动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协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永善县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能源、农业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同时,结合精准脱贫工作,进一步扩大教育覆盖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安居工程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圆满完成,城镇化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投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贫困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县上下干部群众齐心合力,努力拼搏,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可以说这些都是永善县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2.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虽然永善县的农村经济通过诸多努力,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难题与困境,如果不及时进行解决的话,势必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首先,源于基础设施的影响。对于永善县来说,虽然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总的来说,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可以说也是最为根本的因素之一。

其次,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从对永善县调查和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贫困现状的影响,当地的农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随着当地经济的有序发展,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总的来说,文化程度总体较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行合理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这就对农村人口文化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实现永善县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笔者建议,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创新机制。针对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对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措施,尽快将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任务纳入乡(镇)和帮建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统一考核、统一奖惩,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其次,注重规划,搞好设计。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因此经济的发展应该是稳步推进和展开的。立足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大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进而扎实稳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彻底解决村庄“脏、乱、差”问题,营造示范点优美、整洁、健康、文明的人居环境。

第三,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合力的作用。加快推进资源的整合进程尤为关键,为此笔者建议坚决秉承“多方筹资、统筹安排、捆绑使用”的基本原则,不断拓宽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对涉农的资金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将其集中用于新农村示范点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和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第四,重视对产业的培植,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的培植应该是围绕当地实际条件进行的,大力发展花椒、水果、反季节蔬菜和小规模的养殖业、魔芋、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以及马铃薯和畜牧业等,通过对上述这些优势农业产业的扶持,发挥其示范作用,不断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五,培育典型,试点示范。具体来说就是要严格秉承“试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以城镇周边、沿江沿线、经济实力较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植、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采取重点打造与分层推进相结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基础好、潜力大、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寨,优先打造、重点扶持;对条件差、底子薄、群众积极性差的村寨,宣传引导、逐步推开,达到“以点连线、连线成片”的建设目标。

篇4

一、调研背景及意义

红塔镇位于十堰市房县中部平坝地区,环围县城,因矗立于凤凰山上烈士塔而得名。境内209国道、十房高速贯穿南北25公里,315省道、谷竹高速贯穿东西30公里。全镇辖26个村、153个村民小组、10411户,其中农业户9935户,总人口41122人,其中农业人口38999人,劳力22450人。版土面积224.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706亩。

因其毗邻县城的区位优势,在全县各乡镇中,红塔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前列。红塔镇传统以农业为主,近年工业发展迅速,因此,对于红塔镇农村经济的调查研究对于研究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具有典型意义。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及主要行业分布

全镇10411户,其中农业户9935户,总人口41122人,其中农业人口38999人,劳力22450人,现有镇村从业人员23677人。农业人口占全镇人口绝大多数。

乡村劳动力资源24682人,其中男12814人,女11868人。乡村从业人员人数23677人,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多数在初高中水平,文盲约两百多人,居少数。

乡村从业人员中约9605人从事农林牧渔业,其中绝大多数从事种植业,其次有少数人专职畜牧业,较少人从事渔业,这也是受红塔镇地理环境影响。

从事工业的约4163人,从事建筑业的约2144人,从事交通运输业的约为234人,批发零售业的约229人,住宿餐饮业的约2000多人。其中,乡镇企业的兴起,房地产的兴起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这些行业。

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现象也较为突出,外出务工人员约为14000多人,多为农村青壮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选择外出务工,对于年轻人来说,真正愿意从事种植业的较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或在本地做生意,其原因在于种植业利润太低,而且也较为辛苦。

三、农业生产条件

红塔镇耕地总体约为35000亩左右,水田略多于旱地。

农村累计修建沼气池3035个,水电站4个,农村全年用电量938KW。农用化肥使用量合计5441吨,农用塑膜使用量22吨,地膜覆盖面积1376亩,农药使用量12282公斤。诸如化肥、地膜之类的产品提高了产量,但对当地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当年机耕面积7840亩,约占五分之一,水利设施中水库18个,总蓄水量量1183,堰塘186个。

总体来说,生产种植条件现代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依靠人力畜力,多为以户为单位进行种植作业。

四、农作物、蔬菜及其他作物生产情况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9757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52711亩,亩产277公斤,总产量14610吨,人均产量355公斤,夏收粮食播种面积为16429亩,亩产198公斤,总产量3245吨,秋收粮食播种面积36282亩,亩产313公斤,总产量11365吨。红塔镇在平坝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和小麦,而较偏远地区的山区种植玉米土豆较多,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少有种植烟叶,油菜籽播种面积为9134亩,亩产123公斤,总产量为1128吨。

在县城近郊地区有较大面积蔬菜瓜果种植,为县城居民提供供应,蔬菜种植总面积为17130亩,亩产1607公斤,总产量27520吨,主要蔬菜有菠菜、芹菜、油白菜、包菜、南瓜、黄瓜、莴苣、番茄、西红柿等常见品种,在水田里也有种植莲藕等作物。在沙坪村有大面积的油桃作物,个别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种植西瓜、柑橘等水果。在南潭村、桂花坪村有大面积茶厂,茶园总面积约11000亩,茶叶年产量约为86吨。

五、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情况

红塔镇有较大规模的林业生产,经济林作物主要为核桃和板栗,在塘溪村有万亩核桃基地,全镇核桃产量18吨,板栗产量为270吨,年采伐木料1300方。

畜牧业中,红塔镇年末大牲畜约两千多头,山羊养殖业是红塔镇特色产业,约有养羊户800多户,年末存栏约两万头。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鸡,年末生猪存栏约40000头。全年养鸡约43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合计3182吨,基本可以满足本地居民消费。

渔业生产水产品总产量为129吨,其中淡水捕捞13吨,淡水养殖产量为115吨。淡水养殖面积合计168亩,其中池塘养殖37亩,水库养殖121亩。

篇5

一、基本情况和五年来取得成效

塔里木乡辖7个行政村,农村人口4709人。我乡总面积9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五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地区、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加快

五年来塔里木乡社会各项经济总收入从4255万元增加至7360万元,增长310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3070元增加至4975.5元,增长1905.5元。由2000年棉花总产不足10万担到2005年棉花总产18.5万担,总产增加了8.5万担。因有丰富的优质棉花资源,我乡先后引进四家有实力的棉花加工收购企业。2005年乡政府聘请技术人员,对农民种植红柳、大芸的技术进行培训,并由乡政府出台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红柳、大芸。2005年种植200亩已试种成功。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五年来全乡累计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10余万元,修建防渗渠11.5公里,投资140余万元修建扬水站两座。新开挖墩阔坦、克里也特、央塔克巴什、娜格尔汗、仓塔木村等渠道共计24公里,农田水利网络建设基本形成;2005年开挖渠道18公里,缓解了全乡用水紧张矛盾;排碱渠清淤方面,2004年至2005年完成了20公里的清淤任务。帕曼水库出水口到分水闸的8.5公里的防渗工程已完工,拜什托格拉克、仓塔木、克里也特、央塔克巴什村引水渠防渗工程已完成勘测任务;防病改水方面,历年来共解决了871户农牧民饮水难的问题。其格格热木村、墩阔坦村的输送自来水管道正在新建加压泵,两村农户吃不上自来水的问题即将得到解决。

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草场面积相对减少,牲畜数量逐年增加,各种疫病较多的情况下,乡党委始终把对草场改良、绒山羊品种改良、防疫工作等作为畜牧业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提高牲畜的数量和质量。牲畜存栏数由2001年的59700头只增加到2005年的73586头只,出栏数由27200头只增加到32614头(只)。五年来共防疫牲畜1553150头只,绒山羊改良完成63060只,绵羊改良完成8238只,引进种公山羊577只、卡尔库尔公羊30只,建成绒山羊养殖示范村一个。每年有计划的引洪改良草场,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争取了有机山羊肉的产品认证,拓宽了农牧民增收的渠道。

在植树造林工作中,乡党委始终把“生态立乡”作为全乡绿化工作的重要目标。克服春季缺水、地下水位高、盐碱化程度重、栽树成活率较低的困难,超额完成植树造林任务。五年来共完成植树造林650亩,栽植树苗319175株。参加全县新沙公路上的义务植树造林劳动,也多次受到好评。五年共平整乡村道路两旁林带48公里,并修建了配套的灌水渠道和桥涵,为今后林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五年来,乡党委在农牧民中加强宣传,同时以本乡农民破坏林木,受到严肃处理的事件作为警示教育,目前全乡农牧民对自然林的保护、防火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农机数量迅猛增加,作业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乡共有各类拖拉机536台,2005年达到777台,其中大型拖拉机95台、小型拖拉机682台,各种大、中、小型农机具942台,促使春播耕种的速度和质量的逐年提升。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在国家政策和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乡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目前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已经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三)实现人均收入10000元

我乡现有耕地7.5万亩,在今后五年内将结合退耕还林、改造低产田和节水灌溉等措施,退出1万亩(主要是用水过多、隔壁滩散零耕地和不利于改造的地产田)用于扩大我乡大芸种植面积和发展酸枣种植20亩试种,依此逐年增长,实现农牧民多方面增收。保持的6.5万亩耕地,进行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依此节约用水、提高产量、节约成本。按我乡4700多人算人均可占耕地14亩以上,每亩可创收1000元以上。畜牧业是我乡第二支柱产业,目前占全乡GDP总量的13%,今后五年将结合有机山羊肉的品牌效益,将绒山羊殖基地规模化,充分发挥绒山羊协会作用,提高山羊肉、羊绒的质量,此例增长潜力将达到20-25%,人均可创收2000元左右。另外我乡二、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创收,也将为农民创收10%,1000元左右,今后五年可以实现10000元以上目标。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是我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三是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四是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后,乡村两级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但财政“缺口”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发展思路和今后五年的目标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塔里木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乡村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乡村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乡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利。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主要措施

(一)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目前主要结合抗震安居工程和村庄整治建设,把各村抗震房工程全面实行集中联片,合理规划,逐步推进,实现村庄城镇化建设目标。2006年我乡将墩阔坦村列为村庄集中整治示范点,村庄整体搬迁户47户,以此以点带面,到2008年我乡完全实现1000户抗震房标准建设,同时达到水、电、路、电视电话、广播五通的要求,实现新农村建设。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走优棉强畜的发展思路

1、加快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积极发挥我乡棉花的生产优势,加快速度把我乡建成沙雅县优质棉生产基地。我们继续坚持“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提高品质,科学投入,主攻单产,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针,通过落实带状高密度栽培技术,健全棉花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程机械化程度,把棉田稳定在6.5万亩以内,实行标准化管理,同时退出部分把低产田、戈壁滩零散用水过多土地,进行退耕还林和发展大芸产业。以塔河综合治理为契机,加大水库抢险加固、渠道防渗、节水、土地平整等的建设力度,改善水利设施薄弱的状况,使我乡棉花亩产达到135公斤以上,总产在19万担以上。

2、真正将我乡建成绒山羊、卡拉库尔羊养殖基地

以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坚持扶优扶强、挖掘内潜的方针,从加大品种改良、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畜产品质量入手,建立和完善绿色有机畜产品的标准体系,扶持我乡养殖大户上规模、上档次,每年有计划的采取引洪灌溉的方式改良天然草场。发挥绒山羊养殖基地和绒山羊协会的作用,规范对基地和协会的管理,解决农牧民一家一户进市场难的问题。将牲畜载畜量控制在7.5万头只以内,绒山羊为6万只,产绒量由目前平均产绒量190克提高到300克以上,加快绒山羊人工配种和淘汰整群工作,实现基地化、规模化管理。

3、林业发展方面

主要是加强自然胡杨林的生态保护,通过乡林管站加大对林业和草原的监管力度,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草原不受破坏。同时加紧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任务,通过每年每人5棵成活率任务,主要种植胡杨、沙枣等抗旱抗碱树木,使2010面全面实现乡村道路绿化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塔河综合治理等项目,完成对拜什托格拉克、库木库勒、仓塔木、克力也特、央塔克巴什五个行政村的水渠防渗建设,以便完善我乡总排清淤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各村主要条田都有支排。完成对帕满水库和艾莱克水库的除险加固;在艾莱克水库出水口修建混凝土三孔闸一座,疏通和改善吉格达拉西渠道;维修文化渠进水口;对防洪险段提前加固除险;以草原站至塔里木乡道路建设为契机,扩建乡街道;积极争取沙雅县塔里木乡到库车塔里木乡道路建设项目;利用农网改造项目,争取乡机关居民点和各村抗震安居小区更新、架设输电线路;加大农村防病改水工作力度,解决乡机关居民点自来水管道工程,重点解决部分村农户吃不上自来水的问题;

2、坚持“生态立乡”战略,打造绿色塔里木

我乡是原始胡杨林保村较为完好的乡域之一,加强对天然林重点区域的保护一直是我乡“生态立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胡杨林的保护,积极推进建设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扩大人工造林面积。二是以完善农林网、道路两侧绿化为重点,兼顾农区灌木林的恢复和发展积极开展乡镇街道绿化建设,发展庭院绿化,提高绿地覆盖面积。三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严禁过渡放牧、乱开垦草场和草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利用。

3、积极打造有机产品品牌

充分发挥我乡的资源优势,有重点地抓好绿色有机产品的认证和认证后的管理工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增强我乡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农产品深加工、储藏等方面要多谋求合作伙伴,充分利用我乡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集体、私人等≿包自然水域,扩大养殖规模;积极引进有机羊肉的真空包装,大力扶持“风味羊肉干、水产品”等项目的深加工企业,扩大视野、寻找商机,努力拓宽农牧民的增收渠道。要充分利用我乡独特气候条件,在现有种植红柳、接种大芸成功的基础上,扩大红柳、大芸种植面积。适当增加塔里木甜瓜种植面积,以标准化生产、节约化经营的方式,提高单产和品质,逐步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4、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发展旅游产业

充分发挥我乡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自然原始胡杨林、艾吉娜墓、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沙漠等自然资源为依托,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艾吉娜墓考古旅游风景区、艺术科考观光区,自然原始胡杨林观光区和塔里木河漂流项目。鼓励多方力量,并调动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快旅游区的路、电、水、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的建设速度。

(四)做好清财、理财、生财工作,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在清理整顿村集体经营性土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和草场承包制度,把土地作为经营性资产加以运作。健全完善村两委班子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精简村干部,着眼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培训农牧民上下工夫,加强村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建设,广泛开展修理、餐饮、服务、农机、建筑等适合农村情况的专业技术培训,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餐饮、修理、运输、建筑、旅游服务等行业。深入“村财乡管县监督”的理财模式,建立合同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把规范村财务公开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来抓,在清财、理财、生财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和农牧民增收双赢。

(五)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各项公开制度

篇6

今年以来,在林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会和“三个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个更加注重”,立足“四保一增”(保农民培训、保农业增效、保农村政策落实、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达到了农村经济平稳运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良好预期。

(一)农业生产保持良好态势。

夏粮夏油实现双增。全区夏收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达到51790亩,同比增长3.8%。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493亩,与上年基本持平;预计产量1040吨,同比增长4.6%。油菜播种面积4767.8亩,同比增长1620.8亩,增长51.5%;其中双低油菜播种面积3552亩,同比增长13.5%。油菜籽总产量314吨,同比增长23吨,增幅7.9%,其中双低油菜籽250吨。大秋作物长势良好,玉米面积4.13万亩,同比持平;马铃薯3.03万亩,同比增长5.76%,中低山地区正在收获,预计产量增长6%以上。

经济作物发展较快。全区新建茶园734.4亩,可采茶园达到1万亩;春茶产量75吨,产值80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64吨,产值600万元,预计今年茶叶总产量可达到100吨,总产值可达到1200万元,同比增55%。蔬菜种植面积1.7万亩,同比持平,其中高山反季节蔬菜5200亩;累计建蔬菜大棚283个,其中新建120个;蔬菜总产量11446吨,同比增长29.17%。中草药材累计发展面积1.2万亩,其中新发展4720亩,面积较大的是柴胡、黄连、独活,其次是冬花、川乌、玄参、当归等。

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尽管猪市价格跌入低谷,但受国家扶持规模养殖政策的激励,规模养殖大户发展仍然迅速,出栏增加,肉产量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区指导建立生猪养殖大户32户,蛋禽养殖大户4户,肉禽养殖大户8户,耕牛养殖大户2户,山羊养殖大户12户。出栏猪6935头,同比增加691头,增长11.1%,肉产量648.2吨,上升15.4%;牛出栏331头,同比增加91头,增长13.4%,肉产量41.5吨,增长6.3%;羊出栏1745只,同比增加754只,增长27.4%,肉产量19吨,增长48.1%;家禽出笼86729羽,同比增加20463羽,增长30.9%,肉产量32.7吨,增长31.6%。

(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02万元,同比增加556万元,增长13.41%。其中种植业产值3344万元,同比增加501万元,增长17.62%;牧业产值1235万元,同比增加15万元,增长1.23%;渔业产值48万元,同比增加14万元,增长41.18%;服务业产值75万元,同比增加26万元,增长53.0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稳步提高,达到2817万元,同比增加885万元,增长45.8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2340万元,增加1009万元,增长75.81%;牧业增加值371万元,减少189万元,减幅33.75%;渔业增加值31万元,增加20万元,增长181.82%;服务业增加值75万元,增加45万元,增长150.00%。

(三)农民现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上半年,据农村5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区农民现金收入在去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稳步提高,人均现金收入185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5元,增长幅度达到14.48%。综合分析,上半年我区农民增收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和支撑点。上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04.24元,同比增加127.34元,增长26.7%。上半年全区打工人数达12677人,同比减少659人,减幅4.94%。其中外出打工人数7352人,同比减少894人,减幅10.84%;本地打工人数达到5352人,比上年增加235人,增长4.62%。受世界金融风暴的直接影响,外出务工就业更加困难,但由于区内飞机场、武神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使区内农民工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本地务工收入明显增长,人均达到423.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2元,增幅36.1%。

二是家庭经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为928.94元,同比增加135.59元,增幅17.09%。第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793.15元,同比增加130.19元,增长19.64%。其中:种植业收入388.1元,同比增加122.07元,增长45.88%,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春茶、夏收蔬菜和油菜籽。畜牧业增产减收,上半年,全区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344.54元,同比减少25.9元,下降6.99%。

三是养猪收益大幅下滑。在畜牧业发展中,养猪出栏量明显增长,但养殖效益却大幅度下滑,直接影响农民现金收入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区出栏猪6935头,同比增长11.1%,人均养猪现金收入仅154元,同比下降106.2元,减幅高达40.97%。

四是转移性收入小幅减少。转移性收入人均为266.5元,同比减少81.24元,减少23.36%。主要原因是由于退耕还林补助已达8年,按政策规定减半,导致转移性收入直接减少。

二、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区农业大环境分析,当前我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因灾减收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以钱养事”新机制不完善,效果不明显;农业资源存量有限,板块规模不大,投入不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无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等。

从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农民增收情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生猪价格走入低谷,持续下跌至盈亏点以下,对全年农民增收将产生必然的影响,稳定生猪生产、保护养殖户利益已迫在眉睫;二是外出农民工就业困难,收入增幅下降。上半年外出打工人数7352人,同比下降10.84%;打工收入1961万元,与上年相比略有增长,仅0.93%,增幅明显下滑,预计在第三季度随着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外出打工经济收入趋稳反弹,全年略有增长;三是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到期影响,转移性收入略有减少。由于退耕还林补助已达8年,按政策规定减半,部分面积由上年的每亩230元补助减为115元,年全区退耕还林补助1864万元,比年的2181万元减少317万元,全区农民人均减少收入65元。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补助可达到540万元以上,比上年增加近百万元,农民人均可增加20元。增减相抵略有减少,对全年农民转移性收入增收将产生直接影响。

三、下半年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造成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困难加大。因此,必须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更强、更有力的举措,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努力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确保今年农民人均增收450元目标的实现。

(一)狠抓惠农政策落实促增收。农业补贴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近几年,农业“四项补贴”逐年增加,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1”号文件中的各项惠农政策。

(二)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促增收。要把促进农民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进一步扩大旅农林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引导和支持农民广泛利用各类资源,开发旅农林多种功能,在旅农林产业链的广度深度中增加就业容量。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家庭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工业、加快发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活跃农村经济中创造就业机会。抓住区内重大项目建设的机遇,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尽量多使用本地农民工,进一步扩大本地转移就业。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抓住沿海地区经济正在回暖,积极开辟区外就业渠道,遏制住外出打工明显下滑的势头。

(三)狠抓板块基地建设调整结构促增收。盘活农业资源存量,深挖农业内部潜力,按照“种植上板块,畜牧抓大户,水产搞片带,加工进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利用秋季换茬时机,及早规划,加大政策性投入,搞好以结构调整为主的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保持农业稳定生产,在增收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促进农业内部持续增收。在种植业上,突出抓好蔬菜、双低油菜、茶叶、马铃薯、烟叶、干果、中药材等特色板块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指导大秋作物田间管理,抓好大小秋收和野生采集,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在畜牧业发展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适时指导调整养殖结构,加快畜牧科技推广应用,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土鸡、中蜂养殖,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

(四)稳定生猪生产防止价格过度下跌促增收。当前,国内生猪供大于求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生猪价格、猪肉价格、仔猪价格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猪粮比价在盈亏平衡点左右徘徊,严重影响我区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使生猪养殖效益大幅度下滑,直接影响农民现金收入的增长。在这种形势下,要及时指导生猪养殖场(户)调整生产结构,缩短饲喂周期,适时出栏。加强生猪市场监测,及时相关信息,提醒生产者防范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增强养殖户驾驭市场的能力。积极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实行畜牧科技人员与规模猪场(户)对接制度,做到“一场一策”。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普及饲料、防病、营销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养猪科技含量。加强生猪饲养管理的指导,科学调整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同时,建议建立生猪风险(发展)基金,从而稳定生猪生产;建议健全商务部门的生猪储备机制,实施冻肉储备、调整政府补贴等措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和猪贱伤农。

(五)狠抓动植物疫病防控减灾促增收。以规模养殖场(户)疫病净化为基础,加大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工作的力度,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工作,落实强制免疫、隔离消毒等措施,抓好以秋防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大的动物疫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狠抓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指导大田病虫害防治,把病虫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密切关注洪涝、风雹、病虫、干旱等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对秋季农业生产的影响,切实做好预测预报和应急防范准备工作,切实做到“三有”:有灾害意识,加强对农业灾情的预判;有工作专班,明确分管领导和应急值守人员的责任;有应急预案,做到“三落实”,即应急队伍落实、应急技术落实、应急物资落实。

篇7

今年夏粮面积较上年增长2%,其中小麦增长2.4%,油菜籽增长80.7%,夏粮单产较上年增长10.2%,其中小麦单产增长10.1%,油菜籽单产增长9.4%,夏粮总产增长12.6%,其中小麦增长13.0%,夏油增长97.9%。汇总结果出来后,县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大家一致认为:今年夏季粮油预产工作力度大,现场测产扎实,数据真实可靠。分析增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政策影响和促进了农民种植粮油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油菜籽实行直补政策出台以后;二是农业等部门协调合作,加大对假农资如假农药、假化肥的打击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利益;三是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适宜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四是科学管理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必要手段。

二、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

上半年,新县预计出栏生猪13.*万头,同比增长10.3%,出栏家禽85.63万只,同比增长10.1%,肉类总产量14420吨,同比增长10.8%,禽蛋产量7386吨,同比增长10.2%,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升,奶产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国家出台扶持政策,对能繁母猪进行补贴,同时还加入保险,养猪专业户猛增,规模养殖成倍增长,为畜牧业生产带来美好的前景。

截止目前,全县规模养殖场(户)已发展到423户,比20*年底统计的391户增加了32户,其中养猪户110户、养羊户179户、养牛户50户、养肉鸡户58户、养蛋鸡户13户、养鸭户11户、养鹅户2户。规模养殖场存栏规模为36.29万头(只)。享受县委、县政府贴息贷款优惠政策的养殖场户有24户,县委“10号”文件出台以后的畜牧业生产性贷款110万元,往年转贷扶持畜牧业贷款126万元。20*年,已有76户荣获县政府奖励,奖励资金总额达24万元,已享受贴息的养殖场(户)16户,贴息总额近11万元;荣获县政府表彰奖励的养殖业协会1个,奖励资金1万元。20*年共发放能繁母猪补贴40.2万元,为近5000头能繁母猪办理了保险,今年以来,对出险的57头能繁母猪及时进行了赔付。据统计,在县委政府扶持政策推动下,规模养殖场户的数量较以往相比,投入大、发展快,令人鼓舞。总的感受是,领导重视政策好,价格上涨市场好,群众积极发展快,防控有力疫情稳。

三、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20*年,新县县委、县政府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重点是加大了农民工外出的管理和帮扶力度,全县外出农民工6.8万人,其中出国人员0.6万人,出省人员4.7万人,出县人员1.2万人,县内0.3万人。春节前后,县政协和县工会领导到新县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广东、浙江、大连等省、市,深入工地、工厂进行调研,慰问新县籍农民工,并在农民工中间建立工会组织,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给农民工带去了极大的鼓舞,他们决心努力工作,为新县人民争光,为新农村建设增光添彩。目前,农民工收入比较稳定,拖欠工资的现象很少发生。

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扬

篇8

防范高温干旱夺取秋粮丰收工作

本刊讯 7月以来,江南、江淮、江汉、西南东部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少雨天气,据中国气象局预计,近日南方大部地区仍将较大范围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旱情将持续发展。当前正值南方地区中稻抽穗灌浆和玉米抽雄吐丝生长发育期,持续高温干旱对秋粮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为全力防范高温干旱、夺取秋粮丰收,农业部紧急下发《关于防范高温干旱夺取秋粮丰收的通知》,要求各级农业部门扎实做好高温干旱防范工作。

中央财政拨款1.99亿元支持抗旱增雨

本刊讯 从财政部获悉,中央财政日前下拨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1.99亿元,重点支持西南、中部各省市开展抗旱增雨服务,以应对高温干旱气象灾害。财政部农业司、中国气象局计财司要求,高温干旱省(市)气象部门务必准确把握当前高温干旱形势,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服务抗旱降温,保农业丰收。目前,正值秋收作物生长关键期、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用电旺盛期,高温干旱对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的现实危害和长远影响。为此,国务院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北涝南旱”气候正在形成

本刊讯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今年7月份,湖南、贵州、重庆、浙江、上海、江西等南方6省市,平均降水量仅为55.6毫米,比常年同期的163.9毫米偏少66%,是1951年以来降水最少的一个7月份。而华北地区的平均降水量为188.6毫米,比常年同期的119.1毫米偏多58.4%。目前,大范围的高温天气笼罩着我国南方地区,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几年,南方高温干旱,北方降雨频繁,“北涝南旱”的气候变化趋势正在形成。专家分析称,我国主要降雨带在近年来有向北抬升的趋势。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主要降雨带逐渐向南移动,90年代时已经移动到华南和江南地区。但是从2001年开始,主要降雨带又逐渐向北移动,抬升至长江和黄河之间。到现在,我国主降雨带已经逐渐移至北方地区,南方少雨的态势也越来越明显。

篇9

(一)主副食品价格

1、粮油类价格波动明显。标一米由1.40元/500克上涨为1.50元/500g,涨幅为7.14%;特一面粉由1.34元/500g上涨为1.50元/500g,涨幅为11.94%;金龙鱼第二代食用调合油价格保持不变,价格为60元/5升,沙河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散装菜籽油价格略有下降,零售价格由7.00元/500g降为6.00元/500g,降幅为14.28%。

2、肉禽蛋类价格明显下降,特别是鲜猪肉价格降幅较大。去骨一级鲜猪肉由年初的11.00元/500g降为7.50元/500g,降幅为31.82%。鲜牛肉、本地母鸡和鸡蛋价格有小幅变动,年初分别为16.00元,10.50元,3.70元,5月份价格分别为15.00元,9.50元,4.00元。

3、鲜鱼价格有所上涨。草鱼零售价格由年初的6.50元/500克上涨为8.00元/500g,但与去年同比价格变化不大,只需继续加强监测。

4、蔬菜与年初相比价格变化不大,但与去年同期比价格涨幅较大,虽然近期是一年中蔬菜生产的旺季,但市场价格仍居高不下,对居民的生活有一定影响,值得关注。

5、其他主副食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无明显波动。

2008年与2009年主副食品价格比较表

单位:元/斤

品名

规格等级

08年5月

09年1月

09年5月

与去年同比%

大米

标一米

1.30

1.40

1.40

7.69%

面粉

特一粉

1.50

1.54

1.54

2.67%

菜籽油

散装

8.00

7.00

6.00

-25%

食用调和油

金龙鱼第二代

73.00

60.00

55.00

-24.66%

猪肉

去骨一级

12.00

11.00

7.50

-37.50%

牛肉

肋条

15.00

16.00

15.00

母鸡

本地鸡

9.00

10.50

9.50

5.56%

草鱼

8.00

6.50

8.00

鸡蛋

良种蛋

3.70

3.70

4.00

8.11%

芹菜

西芹

2.00

2.00

2.50

25%

白萝卜

青桩

0.60

1.00

1.00

66.67%

西红柿

2.50

3.50

2.50

土豆

0.80

0.80

0.80

青椒

2.00

4.00

2.80

40%

圆白菜

莲白

0.70

1.00

1.20

71.43%

莴笋

1.00

2.00

1.80

80%

四季豆

1.80

4.00

2.80

55.56%

(二)生猪、仔猪价格

生猪、仔猪价格降幅明显。自今年二月份以来,生猪和仔猪价格有明显回落,特别是仔猪价格由12.00元/500g下降到5.20元/500g,降幅为56.67%;生猪也由5.50元/500g降为3.60元/500g,降幅为34.55%。其价格明显下降,对生猪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有一定的损失,从整个养殖行业来看属养殖业的风险损失,影响了农民增收。

2008年与2009年生猪、仔猪价格比较表

单位:元/斤

品名

规格等级

08年6月

09年1月

09年6月

与去年同比%

*

通江

旺苍

仔猪

20公斤

12.00

10.00

5.20

-56.67%

5.50

5.50

5.00

生猪

中等

6.20

5.60

3.60

-41.94%

3.50

3.70

3.70

猪肉

去骨一级

12.00

11.00

7.50

-37.50%

6.50

7.50

6.50

(三)农资价格变化不大

2009年上半年我县化肥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9.26%,但与去年下半年相比降幅明显。预计今年下半年化肥价格不会有太大的起浮,百草枯的价格降幅虽然很大,但用量不大,对农民的影响不是很大。

2008年与2009年农资价格比较表

单位:元/公斤

品名

规格等级

08年5月

09年1月

09年5月

与去年同比%

尿素

含氮40%

2.25

2.10

2.30

2.22%

碳氨

含氮17%

0.80

0.78

0.88

10.00%

磷肥

含磷12%

0.52

0.50

0.46

-11.54%

地膜

二级膜

13.50

14.00

12.00

-11.11%

稻瘟灵

70ml

8.00

8.00

8.00

百草枯

20%水剂

6.00

5.00

4.00

-33.33%

敌敌畏

80%乳剂

23.53

23.53

23.53

(四)特色农产品价格比较

1、金银花价格涨幅明显。茶用金银花去年的收购价格为60元/斤,销售价格为80元/斤;今年的收购价格为70元/斤,销售价格为100元/斤。平均涨幅达20%。

2、南江黄羊价格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8.50元/斤,08年销售价格为9.00元/斤,09年销售价格为9.50元/斤。价格变动不明显。

二、农产品产值分析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1、米面油价格的变动幅度不大,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农资价格总水平与去年保持基本稳定,农民种粮化肥支出与去年基本平衡。

2、小春作物收益比较

(1)小麦。小麦2008年单产为311公斤/亩,单价1.60元/公斤,产值为497.60元/亩,种植成本为473.57元/亩,利润为24.03元/亩。2009年287公斤/亩,单价1.60元/公斤,产值为459.20元/亩,种植成本为434.16元/亩,利润为25.04元/亩。种植小麦利润较低,每亩仅25元左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少数农民由于种小麦投入较高,受天气和病虫害因素的影响,产量过低,已经出现亏损,有来年放弃种小麦的想法。

(2)油菜籽。油菜籽2008年单产为120公斤/亩,单价5.40元/公斤,产值为648元/亩,成本为453元/亩,利润为195元/亩。2009年139公斤/亩,单价3.80元/公斤,产值为528.20元/亩,种植成本为419元/亩,利润为109.20元/亩。种植油菜籽收益较高,尽管今年市场收购价较去年降低较多,但还是比种植小麦利润高出近四倍以上,大部分农民种油菜的积极性较高。从以上两种小春农作物主要品种看,09年比08年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小麦每亩下降了8.32%,油菜籽每亩下降了7.51%。小麦市场收购价格与去年持平,而油菜籽市场收购价格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9.63%,从收益上看对农民增收有所影响。

3、生猪价格、收益下跌幅度较大。目前我县生猪价格已跌破盈亏平衡点。经我局调查测算生猪养殖成本为每头1050元(以200斤出栏计算),每斤5.25元为保本盈亏点。仔猪的生产成本为316元/头(30斤/头),仔猪保本售价8.75元/斤,目前生猪低于盈亏平衡点1.65元/斤,仔猪低于盈亏平衡点3.55元/斤。2009年1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局联合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预案》选取猪粮比价作为判断生猪生产和市场情况的基本指标,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表明生猪生产出现供给不足,价格过度上涨;猪粮比价在9:1~6:1之间,表明生猪生产和价格处于正常情况。我县目前的猪粮比价为4.6:1,进入了《预案》规定的红色区域(猪粮比价低于5∶1,价格重度下跌),已经超过了养殖户的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对农民的收入影响严重。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产品价格、成本、收益现状和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增多,价格下跌的总体趋势,在目前价格环境下,如何保持农民稳定增收,特提出如下建议:

1、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应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我县的金银花品质很好,但产量不高,还未形成大规模、大市场,应极力打造南江金银花著名品牌。

2、在农户种植选择上,大春应继续大力推广良种玉米种植,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提高农民收益。在水稻种植上,个别地方可以由种中籼稻改种粳稻,从全国、全省市场需求和价格看,粳稻比籼稻收益更高,尤其是优质粳稻。小春应以种油料作物――油菜籽为主,种植油菜籽收益远远高于种植小麦。

3、在养殖业上改良品种。生猪以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猪为主,兼顾南江黄羊、肉牛、土鸡养殖,稳定现在的生猪养殖场。

4、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基地,狠抓“菜蓝子”工程,在县城周边及有条件的乡镇落实蔬菜种植大户。我们在调查走访中,群众普遍反映:抓交通、灾后重建、城乡环境建设是大事,抓“菜蓝子”建设也是百姓企盼的大事,他们希望吃到本地的蔬菜、水果,这样既新鲜又环保,只要保障了市场供应,价格也能稳定。

5、改粮食直补按土地面积补贴为按种植面积补贴,避免个别农户土地撂荒,影响农民增收。

篇10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1

 

我们花庄村是俞垛镇的一个偏远村落,距离镇里大约12公里,我村地处三县市交界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2358人,非农业人口104人,耕地面积4000多亩,河沟面积3000亩以上,村集体收入18万元,三产总产值一亿元,人均纯收入6480元,村所在辖区私营企业6加,加油站,奶牛场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绒玩具、石油机械、锻仲、家俱制造、特种养殖为主导产业。就自己近期的调查来看,有许多的因数制约我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我村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村的农业生产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电灌溉率不高。

 

有这样有句话“要想富,造公路”,现在兴泰公路全线通车了,但是我们村的村级公路还很不发达,村西面跟南面的许多地方现在还是砖头路,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危桥,没有好的交通,就没有人来投资创业,农副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

 

我村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

 

(四)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我村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我村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二、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济荣农村经,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二)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条件会得到改善,我村已经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进行土地整改,修建乡村公路和桥梁,国家明年对经过我村的国家v级航道鲁汀河进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前段时间我镇的秸秆还田现场会在我村召开,这不仅是对于我村前段时间秸秆禁烧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六通、六有、六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镇注水养殖大村,应该发挥自己的产业特色,将养殖业做大做强,联合各养殖户进行规模化生产销售,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降低市场风险,创建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招商引资,今年我村已经引进了四个项目,其中有一项就是蘑菇大棚种植,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要扩大规模,创建食用菌生产基地,创建加工厂,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品牌化经营,包装出口,争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花庄村的农村经济一定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奔小康。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

 

xx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总人口5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2.4万人,耕地面积782.2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近年来,xx辖区内国有商业银行、农发行、城乡信用社及其分支机构、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立足xx市情,按照“信贷支农、支付助农、信用惠农”的思路,积极贯彻落实中省“三农”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不断实现金融服务科学化、创新化、规范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现状与成效

 

(一)突出窗口指导,提高“三农”信贷政策执行力。人行xx中心支行、xx银监分局,积极贯彻落实中省有关“三农”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全市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xx市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指导意见》、《加大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意见》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指导意见。并结合xx“三农”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等支持措施。同时,人行xx中心支行作为管理机构,积极探索信贷政策窗口指导的有效途径,以35个信贷政策监测基点为平台,将涉农信贷投放纳入信贷政策导向评估考核体系,对金融机构“奖优罚劣”,引导辖区内涉农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XX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为306.78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49.18%,当年新增14.68亿元,占各项新增贷款比重18.47%,有效地落实了中省各项惠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

 

(二)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xx各级金融机构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为突破口,持续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机制。人行xx市中心支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项工作、一名领导、一队人马、一套措施、一抓到底”“五个一”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市银行卡助农取款推进会。通过应用非现金支付工具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补贴、农民消费促进、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既减少了国家补贴资金发放环节,又扩大了农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还防范了补贴资金被挤占、截留等风险,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逐步成为全市农民获取金融基础服务的有效补充。

 

二是强宣传。以金融机构为主体,在庙会、集会上通过发放年画、宣传折页、宣传纪念品、有奖问答、现场解答、悬挂宣传条幅等方式,使农民群众对银行卡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中支与金融机构携手,组成志愿者队伍,开展“面对面”宣传,提高参与度。316名团员青年组成央行青年志愿者队伍,定期进村入户,宣讲使用银行卡的方便,并通过现场发卡等形式,提高农民群众对银行卡的持有率。五年来,中支通过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的一系列宣传方式,累计组织开展了“央行支付、中流砥柱”、“畅刷银联卡,享受好生活”、“刷新生活,卡动五月”等主题宣传活动105次,发放资料13万份,惠及50多万人次,使银行卡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延伸到农村地区及打工地的“神经末稍”,增强了农民群众使用现代化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意识。

 

三是创建示范县(村)。XX年,确定了xx县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示范县,流曲村为示范村。人行xx中心支行指导xx支行指定县域金融机构在全县布放atm机35台、pos机290台,实现了自助设备在乡镇布放的全覆盖,畅通了“三农”资金流转渠道。截至目前,xx县人均持卡量1.1张,持卡消费额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24.29%,受理银行卡的商户增长3.3倍,国家30多种补贴资金通过银行卡发放,xx县被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评为“陕西省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优秀示范县”。

 

(三)创新金融产品,加大支农力度。xx各级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依托自身职能,不断改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创新服务产品,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突出特色服务,开展综合试点。人行xx中心支行在全市10个县(市)支行开展了“一行一特色”综合试点工作,先后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宅基地抵押贷款、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果库库存担保贷款等新的抵押担保贷款产品,涌现出了“银行+担保公司+农户+公司”、“一折通”抵押担保贷款等信贷模式,为下一步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各县(市)支行也根据当地实际,纷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蒲城支行设立了乡长金融助理;华县支行推行了“点单式”金融服务新模式;韩城支行落实“绿色信贷”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xx支行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为依托,创建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被纳入总行国家级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的备选库。多样化金融产品解决了部分农户和涉农企业融资问题。

 

二是以县域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切入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农行xx分行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持续加大对“菜篮子”、“米袋子”、农产品物流、农业科技等方面的金融支持,探索出了“大荔农户贷款”、“xx农业产业化”等服务“三农”新模式。近年来,累计发放金穗惠农卡33.4万张,占到全市总农户数的32%;累计投放农户小额贷款10.6亿元,受益农户达2.9万余户,建立惠农金融服务站近4000家,全市乡镇达到100%全覆盖,先后为200多户中小微企业发放约19.8亿元贷款,做到了“惠农天下,益农万家”,先后荣获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群众满意十佳单位等多项殊荣。

 

三是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创建“信贷专业村”。邮政储蓄银行xx市分行充分发挥其营业网点90%以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方的优势,以创建“规模化养殖专业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农产品收购专业村”为突破口,大胆尝试“信贷专业村”服务新模式,受到陕西银监局的肯定并在全省范围推广“xx模式”。其具体做法是:针对种养殖大户、个体农产品收购户及微小企业主缺乏标准化、规范化财务信息的状况,信贷人员通过走村入户深入调研,科学制定信贷支持方案,并聘请村干部为信息联络员,配合做好信息沟通工作,贷款的申请、审批、发放都在当地,具有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优点,符合个体农户和中小企业主需求特点。已累计为全市百余个专业市场、专业村提供资金扶持,放款户数达4000多户,为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扶持。

 

四是推行“阳光信贷”,促进群众致富。陕西省农村信用社xx办事处积极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制定了《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五年发展规划》,成立了公司、农户、个人三大贷款营销中心,推行全员深入农户,开展专业化信贷营销服务。各联社在全市网点设置“阳光信贷”公示牌,实行“信贷服务五公开”,向客户公开贷款种类、对象、条件、利率、审批程序等,提高了办贷透明度。累计向42.72万农户发放贷款207.44亿元,向976个农民专合组织发放贷款2.61亿元,发放新农村建设示范园贷款24.65亿元。同时,在辖区内10家县(市、区)联社设立了惠农资金兑付中心,代付涉农资金20余项,累计代付资金总额60余亿元。10家联社还设立了专门的创业促就业贷款服务中心,累计发放创业促就业贷款5.14亿元,支持1480名返乡农民工就业,走上致富道路,XX年被授予“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出台了《xx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规划(XX-XX)》,召开全市各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座谈会,把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利用征信知识宣传周、3.15消费者保护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宣传征信知识诚信意识。人民银行xx中心支行从信用信息服务入手,为配合并推动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在农村地区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指导农村信用社累计为97.4万农户家庭建立了经济档案,建档面达82.56%;评定信用户43万户,评级面达44.1%;创建信用乡镇25个,信用村732个,为信用户发放无需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12.26亿元。中支团委组织开展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定工作,按程序选树了55名农业产业化代表、大学生创业典范、青年创业带头人等农村优秀青年为第一批信用示范户,已向示范户发放贷款上百万元,支持青年创业发展。通过信用示范户带动,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逐渐形成,也促进了农村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二、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持续实施,农村经济日益活跃,对银行信贷需求也日趋强烈,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较为完善的城市金融服务相比,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在量上差距较大。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传统农户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性贷款比例大幅下降,个体、私营企业贷款剧增。但目前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无论是农行、农发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和企业都设定了较高的信贷准入门槛,小额贷款对种养大户及农村个体加工运输户,3万元以下的授信额度则远远不够,资金供求矛盾较为突出,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地域范围向外拓延,可以同时经营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金融服务业务。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受限于自然条件,贷款风险大,成本较高,利润较低,为实现盈亏平衡,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在主观上希望进一步拓展城镇金融服务。当前对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农村存款如何确保返投农村,仍然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因而县域信贷资金向城市集中,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低于城市地区,由此造成农村金融服务“失血”较为严重,加剧了农业资金的供求矛盾。

 

(二)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不够健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商业银行在农村基层的网点撤销,现有机构贷款权限上收,基本上不再办理农户贷款和一般性农业生产贷款。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发放粮棉收购资金贷款。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主要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部分涉农企业贷款,但受资金限制,并不能满足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需求。邮政储蓄银行虽发放部分消费贷款,但尚处在起步阶段,涉农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同时,较高的金融市场进入门槛,阻碍了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难以形成完善的面向农村的投资体系,最终导致市场竞争不足,使得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动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三)金融服务品种有待进一步丰富。一是金融产品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仍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金融业务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农村金融服务仍以现金为主,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农村资金需求已经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扩展到生产、消费、教育等,缺少金融服务创新,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支农贷款对象范围狭窄。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局限于农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个体户,涉农贷款过度分散,向农业优势产业带、产业区域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适度集中不够,向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大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不够,拉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农村金融市场细分不够。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对多层次的“三农”金融需求主体很少进行细分,对不同客户往往采取相同的服务和管理策略,忽略了市场及客户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涉农贷款投放的时段分布与农业生产的需求衔接不紧、相对滞后、存在错位。据农户反映,设施农业在一季度的资金需求旺盛,而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往往按季度平均,甚或在一季度不能及时投放农业生产资金,这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四)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滞后。当前,xx尚未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障救助机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以家庭基本生产单位为主导,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遭受天灾人祸,农户就束手无策,难以规避风险。加之,农民自身拥有的房产、土地使用权、种养物等难以作为有效抵押物,金融机构既难找到适合条件的担保人,又缺少相应的专门担保中介机构,并受农业生产高风险、长周期、低收益等因素的影响,从资金出路和经营效益角度出发,虽有贷款愿望,但考虑到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和农户偿贷能力有限,又存在“畏贷”心理,对支持“三农”信心不足。同时,农业保险因技术复杂赔付率高,一些商业保险公司考虑其经济效益目标不愿涉足,尚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与对策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深入研究“三农”工作发展的新特点和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新要求。针对当前xx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资本的逐利性与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村金融不能完全靠市场自发调整,这就要求政府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调整投资方向及投资方式。建议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公平、公正地界定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服务职责,对于连续完成一定比例投放当地的金融机构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资金回流到农村,实现金融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地方财政对支农贷款、再贷款给予贴息,进一步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激发金融机构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引导资金进入农村。另一方面,人行作为管理机构,需进一步提升支农再贷款在引导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方面的导向作用。扩大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设立在县域的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借鉴福州等地经验,探索支农再贷款授信管理新模式,对内控好、涉农贷款比例高、支农再贷款资金需求季节性波动明显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试行支农再贷款“核定额度、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授信管理模式,为其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提供更稳定的央行资金支持,防止因存款波动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

 

(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把农村信用社发展培育成真正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管理体制,扩大政策性业务范围,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等开发性金融业务。建立邮政储蓄与当地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互通制度,使邮政储蓄吸收的农村资金,能及时回流、运用到农村、农业和农民。与此同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组织、农村资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而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升对“三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一是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农贷信贷员包村服务。利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开办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在农民主要聚居地设立atm机和自助银行,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度。对少数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生产季节性强的村镇,提供或流动上门服务。推行涉农金融业务产品的流程、价格、贷款公开制度,实施“阳光放贷”,提高农民获得公平贷款权的机会。此外,要健全登记、托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农村金融现代化清算系统建设,为农村提供方便、快捷、持续的金融服务。二是拓宽信贷范围。将城市成熟的金融产品推广到农村,探索开展农村教育贷款、生活消费贷款、农村住房贷款等消费性信贷业务。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发展,开展贷款、贴现和票据承兑业服务,对优质农业产业化项目可采取社团贷款、联合贷款等形式,以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三是适时调整。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建立起县乡两级农村经济项目信息库,实施重点涉农项目进展通报机制、涉农政策出台前沟通磋商机制,加强货币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相关政策的有效衔接。金融机构据此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节和不同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提供差别产品、差别营销和差别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一是创新担保方式。建议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联合,探索组建农业专业担保机构、农民自发组织形成的互助担保机构、财政资金支持的担保基金等,尽可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信用担保的合理需求。二是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我市可根据本地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及财力状况,在全省17种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之外,对能体现地方特色的项目适时纳入基本保险范围,并不断提高覆盖面和保障程度,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户经营的冲击。三是加强宣传。通过地方碎戏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介绍、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也可尝试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兴软件以达到传播效果,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水平,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模式,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自愿参保投保。与此同时,加大地方性“三农”保险产品创新力度,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品种,实现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农户的“多赢”。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3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 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

 

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