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32: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小情景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学生会主动识记课文里的语言文字,也会增强他们的运用能力、表现能力。
2.定期召开小型故事会
首先让学生自选教材中喜欢的故事,然后在班内轮流讲说,根据他们的表现选出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召开小型故事会。经过一番选择、表演、评选,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表现的机会,同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3.课本优秀篇目朗读比赛
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诗歌、散文,这些篇目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哲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我们开展得顺利,会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有促进作用。我们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把课本中主题一样的文章编在一起,形成不同风格的主题汇编,在学生展示朗读时会呈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朗读比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4.口语交际课
我们的课本每册均设计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内容,这就为以口语交际为主旨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准备,接着在每两周一次的口语交际课上展示,期末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演,并把口语交际材料汇总存档。如果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说、写、演的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
二、结合小学语文课外延伸拓展活动进行整合
1.制作手抄报
手抄报是集设计、写字、画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每当国庆节、儿童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老人节、父亲节等到来时,就让学生结合节日制作手抄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选出代表,参加班内的评比,最后展示到学校的文化长廊。这样下来,学生既对节日的认识和感受增强,又锻炼了设计、写字、画画的能力。
2.读书交流
学生课上或课外阅览许多读物,在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主人公和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及时把这份体验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们写一写读后感,收获的将是最真、最丰富的语言,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走进社区
生活环境是最易让学生产生感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和治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学生们调查、分析、交流改进措施、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就是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同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所需。在当前雾霾肆虐、空气质量低下的大背景下,开展这些活动更有现实意义。
4.延伸课本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科幻主题的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既可以了解科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意识,又可以融入爱祖国,为祖国繁荣伟大而自豪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这样设计:趣味导入———时事片段———人物再现———事例搜集———自我创作———作品展示。在准备、制作过程中,学生们搜集、了解许多有关事例,挑选自己喜欢的人物,制作小科技作品。在汇报展示活动中,有的学生讲故事,有的学生进行展演,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材料,而且培养了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外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
三、结合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形式进行整合
1.新课程标准条件下的语文课程
在作业形态上呈现出了开放性、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特点。开放性作业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小学作业的内涵,开放性作业一般强调学生的操作、探究及其他社会体验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具有一致性。于是,我们可以把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整合起来。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等本体特征,更是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对新一代应有素养的挑战。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去展现客体情境、解决存在问题、体悟客体语言艺术、实践客体运行思路,从而提高整体素养。综上所述,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
一、提出让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代替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1.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最重要的性质,每个人在学习语文课文时都会对文章有一定的品评,在过去的教学中,只要是涉及到问题就会让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在学校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让每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活动项目,从而品评成果。
2.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以前老师或学生是靠自己设计问题,用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这一目标时,从中得到的体会是仅有个别的几个同学参与,学习的面积都很狭小,学生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学习的能力也自然不会得到提高,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却很低。这是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假如让课堂的主要形式变为语文活动,这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而且在每一节语文课中语文活动都能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
3.天真活泼是学生们的天性,孩子们也喜欢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们普遍不喜欢以往的教学模式,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主要是理性的剖析文章,解读文章,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活动是和这大不相同的,我认为学生们一定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如果参与了这样的活动,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有所提高。老师设计语文活动时要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灵活机动得多,而且也比较容易掌握,同时学生们也会参与设计,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项目
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朗读、故事比赛、导游、演讲、表演课本剧、游戏、名人访谈,习作品评、书法品评等许多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也用过这种教学方法,但都是短时间的几分钟或者偶尔用一回这个方法,而现在我们整个语文课堂都贯穿着这种教学方式。比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在实际教学中,第一节课我们要用写悼词纪念为语文活动的开始,可以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人向告别,之后我们再由老师和同学们朗读文章,这时就不需要老师讲解太多,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心情。而且学生还能够说出这篇文章作者哪里写得好,这是因为学生们有心理上的体会。大家一直在说优秀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语文课堂的这种设计正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舞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可以想象,这样的方式不管是从认字、书写、写作方面还是从读文言文方面都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时间长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怎样更好的开展语文活动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曾经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办法是让孩子布置教室,之后让他们在精心布置的教室里找自己喜欢的文字,全班同学找到了几百个字,除去以前学过认识的字对于学生而言,还有很多是陌生的字,这时我利用画水果等方法,帮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或者是让他们根据字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让他们猜是什么字,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字,而且还会组词。
在上《雨铃铛》这一课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诗歌朗诵比赛,学生朗诵的有动作,有感情,而且记得还非常牢固。诗歌所体现的意境已经全部展现出来,也用不着老师过多的去分析讲解,在结尾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们再续写诗歌,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同样写的很好,同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种方法不仅应用在诗歌、识字等简单内容教学方面,而且还可以运用到阅读、习作等方面的教学中,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草原》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导游,虽然时间紧,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同学们却找到了草原的很多特点,而且好多同学在写文章时不自觉的就利用上了这些特点。甚至有的学生能写出导游诗,这是给学生最大的收益了。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19-01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性质 。
综合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该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
2.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操作程序和基本要求
2.1一般操作程序 (1)发现问题阶段(指导确定选题、制定探究计划) (2)解决问题阶段(实施探究――自主性、合作性探究)(3)解决问题阶段(实施探究――自主性、合作性探究) (4)总结交流阶段(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交流、进行多种评价)
2.2操作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 (2)任务驱动 (3)形式多样 (4)时空开放;总原则:每个学生"亲历实践,深度探究"。
3.教师角色的转换
(1)从前台到后台 (2)从权威者、仲裁者到合作者 (3)从教材的讲解者到教材的加工者
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实践活动课即不流于形式,又能够帮学生夯实基础,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呢?
3.1选题要明白学生的需求点。综合实践活动是由活动课程发展而来的,是对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应只顾活动形式,更要注意课程的实质:它是一门课程,综合性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所以选题时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跨学科、多感官参与而且学生有兴趣参与、有探究价值,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课题。如果把握不好,可改变题目的来源,即:由教师引出话题,通过对话、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意向确立研究方向,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后确立研究的主题。如环境问题的选题教师就不要强拧牛头,说我们研究环境问题中的××主题,同学们讨论,而可以改成教师就环境中某一热点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趣激发后,再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环境问题中某一方面的现象,学生讨论出一个主题,学生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产生子课题,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这样题目由学生中来,任务又回到学生中去。因为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学生研究兴趣也就高涨了。
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选题研究,主题突破有时可能超越了学生自身的水平,脱离了当地的条件,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活动会因为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而搁浅,最后是不了了之。例如:学生没有电脑,有的地方没有联网,你让学生用电脑去搜集资料,结果是什么?曾经在一次交流会上,某校的教师讲了一个不好笑的笑话: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问:你们想学什么?学生说:想学钓鱼。教师要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不假思索地说:"那我们就学钓鱼。"于是同学们纷纷购置钓鱼器械,不出一星期,学校那小鱼塘里就再也无鱼可钓了。这个事例姑且不论教师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首先犯的错误就是他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我们这里究竟有多少鱼可以钓。学生没考虑到,但作为他们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一个积极的旁观者,这起"钓鱼"事例中的指导教师是一个失败者!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准主题的突破点。
从什么地方突破?从当地的实际条件突破,从投资少、持续长、耗费低的项目突破。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有兴趣的去研究问题,从中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而不是一时的热闹,长时间的沉默。要巧妙的利用已有的条件,挖掘现有的资源,拿傻瓜相机照相,就研究如何取景符合美学规律,不需要去研究什么数码相片的处理。在农村中学,可以以"绿色证书"教育为突破点,而城镇就可以以"职业教育"为突破点。只有找准突破点,综合实践活动课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一、提出让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代替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1.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最重要的性质,每个人在学习语文课文时都会对文章有一定的品评,在过去的教学中,只要是涉及到问题就会让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在学校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让每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活动项目,从而品评成果。
2.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以前老师或学生是靠自己设计问题,用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这一目标时,从中得到的体会是仅有个别的几个同学参与,学习的面积都很狭小,学生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学习的能力也自然不会得到提高,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却很低。这是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假如让课堂的主要形式变为语文活动,这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而且在每一节语文课中语文活动都能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
3.天真活泼是学生们的天性,孩子们也喜欢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们普遍不喜欢以往的教学模式,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主要是理性的剖析文章,解读文章,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活动是和这大不相同的,我认为学生们一定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如果参与了这样的活动,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有所提高。老师设计语文活动时要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灵活机动得多,而且也比较容易掌握,同时学生们也会参与设计,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项目
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朗读、故事比赛、导游、演讲、表演课本剧、游戏、名人访谈,习作品评、书法品评等许多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也用过这种教学方法,但都是短时间的几分钟或者偶尔用一回这个方法,而现在我们整个语文课堂都贯穿着这种教学方式。比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在实际教学中,第一节课我们要用写悼词纪念为语文活动的开始,可以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人向告别,之后我们再由老师和同学们朗读文章,这时就不需要老师讲解太多,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心情。而且学生还能够说出这篇文章作者哪里写得好,这是因为学生们有心理上的体会。大家一直在说优秀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语文课堂的这种设计正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舞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可以想象,这样的方式不管是从认字、书写、写作方面还是从读文言文方面都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时间长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怎样更好的开展语文活动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曾经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办法是让孩子布置教室,之后让他们在精心布置的教室里找自己喜欢的文字,全班同学找到了几百个字,除去以前学过认识的字对于学生而言,还有很多是陌生的字,这时我利用画水果等方法,帮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或者是让他们根据字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让他们猜是什么字,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字,而且还会组词。
在上《雨铃铛》这一课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诗歌朗诵比赛,学生朗诵的有动作,有感情,而且记得还非常牢固。诗歌所体现的意境已经全部展现出来,也用不着老师过多的去分析讲解,在结尾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们再续写诗歌,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同样写的很好,同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中的“留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为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留有余地。笔者从教数年,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无字处皆有其意”的留白,例如诗歌。语文学习最终是要将课本上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在教学诗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读中体会诗歌里的“留白”,为课后的拓展“补白”埋下伏笔。教学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配有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画并联系自己的情感、生活、社会、阅读等经验,把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生动鲜明的形象,进而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调和韵味,让课文还原成生活。在学生感知文本,读透诗文的“留白”之后,教师可设计适当的创编练习让学生课后完成。通过这样由课内到课外的语言实践创造活动,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独特感悟,展开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补空白,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课文“留白”练“说”。就是在学生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重组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例如,一次儿歌课中,学生说出了“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听到布谷鸟欢快的歌声。歌声带您飘进花园,想起牡丹花艳丽的笑脸。歌声会领您飞向太空,看到祖国壮丽的山河。”这般美丽的诗句。
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训练他们创造文字美(即作文)的过程,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课文“留白”,引导学生多模仿,多实践,促进其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如《珍珠鸟》一课的最后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为学生留下了巨大的思索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人鸟相亲的美好境界后,播放一组人与动物、人与人和谐友好的画面,请学生课后写出自己对“信赖”的一点感觉,一点滋味。这一补白练笔,可以使学生直接触及文本的灵魂,深刻领悟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二、通过延伸阅读,提高审美品质
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意味着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审美品质。
(一)养成延伸阅读的良好习惯
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提升阅读审美品质。通过有效的语文课外延伸阅读活动,笔者班里的很多学生由原来不喜欢阅读到喜欢阅读,从喜欢阅读到一有时间就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到了美的享受。课外延伸阅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笔者班里的学生从两年级起就自备一本“采花酿蜜”本,他们习惯于在课外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语、动人的语句,此为“采花”;而将摘录的好词佳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则为“酿蜜”。课外延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空白,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续性,体现了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延伸阅读的有效方法:“三圈结合”法
课文为一圈,引申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个圈围绕同一圆心,层层扩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如学完《草船借箭》这一课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去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少年读本,然后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感受到作品中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爱上我们中国的文学名著。在学生的审美情感被激活以后,教师可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去读读中国四大文学名著的另外三本。
(三)选择适当的读物
一、积累篇――赛、示、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呈现学生课内外积累呢?
1.赛。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内容,引导学生以敏锐的触觉感受文字,以当前页为圆心,步入个人记忆的大仓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习古诗《游园不值》,课前要求学生回忆、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课始适时进行小组赛诗会,诵读小诗,体味语言文字。教《名碑荟萃》时,组织学生连续说出体现大书法家风格、特点的词语开展竞赛。《田忌赛马》课末,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由文中人物让学生想那些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2.示。资料呈现是板示的一种重要形式,新课标理念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帮助学生把各自积累的知识展示出来,让学生资源共享是教师的职责。《海底世界》一课,课中板书学生课外摘抄的描写大海景色的词语,赏读、感受大海的美丽壮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少年闰土》一课要求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文中鲁迅讲述了几件事?小组板书,明思路、辨优劣。
3.缀。学生拥有一定量的词汇后,让学生开展连词造句写段的训练,不失为积累的好方法。《观潮》课尾,通过出示“波浪翻滚、风平浪静、风号浪吼、千军万马”等词语,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积累,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又一个身临其境的意境,为学生学用提供了帮助。《名碑荟萃》教学中,通过出示有关碑帖,让学生灵活运用板书的词语作简明的介绍,强化记忆,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博闻强记它山之石,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积累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积累,还要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锻炼语言积累的能力,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
二、想象篇――说、写、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给课文续写故事、改编连环画、进行剧本创作、创作意境画、书法创作、配乐尝试、舞蹈创作等形式,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1.说。说是读写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才会尽情诉说,锻炼出一张能言善辩的口,课堂正应成为这样的一个舞台。语言主要不是教会的,而是练会的。一年级《司马光砸缸》教学中,通过设计:“小朋友慌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感强的几个句子填空,逐步由扶到放,设计出“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我的文具盒里的橡皮各式各样,有的……,有的……,还有的……”,再到你会说出哪些“有的……,有的……有的……”语句。
2.写。三年级《翠鸟》一课末,指导用课文描写方法,借助有关资料写话,组织一个“盛大鸟会”,让学生写出自己熟知的一种小鸟的外形、生活习性。教王昌龄《出塞》诗后,让学生结合现代国防资料,即兴改写王诗,古诗新作,学生兴趣很浓。《穷人》一课第七自然段――西蒙之死,通过设计教材空白点,给予一个特定情境,让学生自由组合,展开想象“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屋子里又阴又冷,贫病交加的西蒙奄奄一息……”让学生进行续写,激发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
3.画。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语言智能突出的孩子配词,空间智能杰出的孩子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巩固所学知识,相得益彰,各得其所。教《画风》一课,学生在完成文中“风把()()起来”的填空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说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句子,同时鼓励学生用具体的景物去画出自然界的风,诱发了孩子的丰富的想象。诗的语言高度凝炼概括,《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等古诗就是一幅画,鼓励学生多动笔墨,大胆想象,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写画”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及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写画”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直播篇――讲、演、辩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
1.讲。新课标积极倡导综合性语文活动,营造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新课堂。教学中,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阅读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教学《名碑荟萃》教学结束,假想来到西安碑林,以导游身份向游客介绍众位书法大家的故事,论述他们各自的书法渊源。学习《东方明珠》《北京亮起来了》等文后,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作导游,回顾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新型玻璃》课中,学生在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性、用途后,通过学作营销商,练说营销语言。
学生学习任何的知识,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更好地生活,所以学习语文知识中,结合生活实际非常重要,综合实践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特长为基础,进而对综合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一定的设计,只有符合学生的口味,才能让学生融入学习的过程中,沉浸在教师所构造的学习情景中。引进小课题是实现综合实践的必要条件,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促使学生形成勤于动脑,乐于实践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时,可以开展以“我们的地球母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下去查阅资料,关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这么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及其地球现在的现况,增加学生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新知识层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新知识层面拓展时,注意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语文教材后面的“积累作用”和“学习园地”都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新增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积极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说话、思考、创造、写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对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中第二组中的语文园地中的“我的想法”,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互相讨论对于各种事情的想法,然后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请学生上台谈谈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现整合其他学科,联系其他学科资源,及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为语文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课文中的知识几乎都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单单靠课本上语文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知识的,教师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认知,了解自然、社会等问题。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可以以秋天为主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书籍查阅,从中归纳总结,谈谈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教师为了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播放关于秋天的美丽的视频,放映秋天的图片,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本来就充满兴趣,这样的综合实践讨论方法,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课堂中去,通过互相的积极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和进步,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教师单单对学生进行授课的知识。
教师还应该利用语文这个贯穿在生活中时时刻刻的优点,有机地和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结合在一起,把语文知识在各个学科中体现出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可以在语文课上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春夏秋冬这四季,数学课上在春天植树的应用题,在美术课上引导学生对自己脑海中的春天、秋天、夏天、冬天进行描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立足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有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靠提起学生的兴趣,来引导学生自主自动地融入到学习中去的。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通过有趣的引入来使学生顺利地融入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通过一段小故事来引入要讲的语文知识内容,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融入到这个教学情景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完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能改变以前学生那种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孩子们的学习回到生活实践中,真正消除书本与生活的隔阂,使他们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舞台上展翅翱翔。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找春天》时,就带领孩子们走出学校去找春天,结果孩子们兴趣盎然,从人们的服饰变化、从万物生长的变化、从花草的变化、找到春天,回家后孩子们又查了不少关于春天的词语,结果学习这课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强、学习兴趣浓厚、教学目标完成很好。所以我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一定要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从学生的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设计活动主题,并开展探究、实践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放飞思想,养成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因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了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2 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活动内容设计应充满情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欲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首要步骤。
综合实践课的内容的设计应充满情趣:低年级首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扩大识字量,就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却熟视无睹的随处张贴小广告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观察广告上的错别字、相矛盾的语病等问题入手,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识字,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从而扩大识字量。综合实践课的内容设计还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思考,比如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进行的“画一画、说一说”、课本剧表演等活动都可以获得一举多得的作用。综合实践课的内容设计还可以即时捕捉一些突发性问题进行研究。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探究,活动前,我特别准备了不同大小的两个铁球、和大小相同的铁球,请学生观其形,并让他们观察不同情况下铁球落下的结果如何?在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弄个究竟,这样营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示了问题,增长了所学习的语文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小学中年级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教师应当有意发展学生这种自我做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的选择。就以我任教的五年级学生为例,由于他们探究问题意识淡薄,我就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看看说说写写这样的活动主题,让学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听到什么就写什么。这些活动的主旨是培养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动笔的习惯。让学生能够主动去说、主动去写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活动方式应五彩斑斓、百花齐放
首先,中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口语训练及肢体语言描述类活动。如教学《荷叶圆圆》时,我利用语文活动课,让孩子戴上荷叶、蜻蜓、青蛙等头饰来表演课文内容,结果孩子在短短的时间了就能书背课文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培养了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根据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和山格中心小学在省研究课题《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教学的研究》的实践下,初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方法和思路。在具体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一、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语文教学现状
正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缺乏生活气息,语文教学方法采取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语文课堂缺乏活力。最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厌学,使学生的语文素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摆脱束缚,就必须要创新,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尤其要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
1.低年级段的识字教学以课堂板书教学为主,形式单一,识字成果检测不科学
课堂板书这种识字教学只能让学生学会一个个字的音、形、义,而人不易识字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中,默写率是检测识字成果的最常用方法,种种测试识字成果的考试忽视识字能力这一因素。
2.高年级语文课重内容分析,轻学生亲身体验
语文课上,老师把大量时间花在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课文内容反映的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说教,这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倦感。
3.着重语言知识训练,忽视在现实情景中让学生自己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着重剖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探究所谓的微言大义,把浑然一体的文章肢解成缺乏灵气的知识块;技巧上重讲解、轻理解;语言知识巩固以考试为主,缺乏在现实情景中动手实践。
4.评价以书面考试为主,这有碍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
侧重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测试,而忽视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方面的薄弱都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其次,语文教学评价也忽视了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一因素。语文源于生活,最终也应归于生活,任何脱离实践的语文教学都是片面的。
语文教学把学生死死限制在学科范围内,缺乏与其他各学科、其他各种准课程资源的整合;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中,不积极引导学生在广袤的现实生活中学习、应用语文知识,这不利于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主体学生被动参与的格局
语文教学试验活动课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主要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其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不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注重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避免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并且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需要,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草一木零距离”、“辩论会”“探访名胜古迹”“新闻播报”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对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在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教学实践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和安排、并且是由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审时度势地给学生以必要指导。比如“口头作文”“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学生反映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了浓厚的兴趣,语文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必须在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调控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探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取得成败的关建是要合理解决以下问题: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充当引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作壁上观,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要在实践活动课之前对活动进行一定的引导点拨,并组织学生活动,还要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引导的艺术水平和应变能力,也就是“导”的艺术。
(2)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要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时,既要注重生动灵活,又要注重效果。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也不能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而忽略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语文实践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方案,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语文素质。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测评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丰富多彩,又都各有收获。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源于对传统语文课程结构和操作模式的反思。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原有的知识背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当然,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肯定有不足之处,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敢于、善于实践,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方式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课对于新课程的推行有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语文教学模式,丰富了语文课堂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意义重大的。在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作为一个探究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胜不骄,败不馁。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共同学习,互相勉励,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活动教学是指在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创新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一、小学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
小学语文教材中形象丰富多彩、语言缤彩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形象和语言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游戏表演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
2.操作实验活动。学生看别人实验、操作与他们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实践,才能深入理解,才能发现能力。
3.引导观察活动。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具休丰富的形象,要让学生观察了解。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观察可以达到教师讲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学习“大蒜、稻谷、韭菜”,这些是具体的实物,外形近似但各不相同。如果凭教师讲述“叶片是细细的、薄的、绿的……”那么费尽口舌学生也难以分辨何为大蒜、何为稻谷,只有让学生动手摸、用鼻闻、仔细看,才能分清楚。
4.讨论争辩活动。在紧张、激烈的争辩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刺激强烈而鲜明,掌握的知识丰富而全面。
二、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开展的策略
活动的策略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认知矛盾,使活动的契入既处于预定的教学环节之中,又位于恰当的知识衔接处。在学生具备良好的认知心理条件下进行恰当的活动,以保证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过程到位,达到预期效果。
1.活动时机的把握。(1)课前活动:课前活动是在学习新课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学习要求,指明总的学习方向,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自学活动。(2)课后拓展:课后,教师不单是布置巩固性练习,更重要的是把课堂教学辐射到社会生活中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写学习心得,自制学具和教具等一系列活动来充实课堂学习的知识,形成全面的认识。(3)课堂活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知识获得、情意发展、能力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在课堂上要抓紧时机,开展活动,收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2.活动时间的控制。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宜控制在15―20分钟,20分钟左右时间让教师作简要讲述,作方法指导,作学习小结,作评价激励,这样能较长时间地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活动,并非把过多的时间让学生活动,缺少老师的指导、帮助、评价、激励,这样的活动目标涣散,过程松散,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时间过少也达不到最佳效果。
三、语文课堂实施活动教学的几点思考
1.活动教学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优势地位,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对事物认识逐步转化为符号把握为主。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以抽象的文字符号为主,这就和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了矛盾。活动教学为解决这一矛盾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提供实物、图片、实验材料,声象资料与设备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去操作、实验、观察、模仿,发展形象思维;到高年级,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争辩、开展探索研讨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逐步使活动由形象化转向概括化,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活动教学摆正了师生关系。活动教学在人格上强调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学生活动的材料,创设活动的环境,指明活动的方向,至于“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则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基础,因人而定。教师只是“引路人”。教师与学生在角色扮演上也形成了良好的转换机制,教师是“传道者”、“引路人”,是长辈、老师;也可是兄长、朋友,是学习的同盟者,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一起发现新知识;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者,意见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