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32: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热射病护理诊断及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犬日射病和犬热射病临床上统称犬“中暑”。日射病是指在炎热季节阳光长时间直接照射犬头部后,引起脑膜充血和脑实质的急性病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严重障碍的现象。热射病是指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动物机体产热多而散热少,体内积热,体温过高(41℃),由于热量散失障碍而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一种病理现象。日射病和热射病都会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紊乱和障碍,临床症状极其相似,症状较难区分,但二者的预防、治疗措施基本相同。在炎炎盛夏,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下,犬患上日射病和热射病几率很高。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季节进行长途运输和连续工作的工作犬,应特别注意预防犬患上日射病和热射病,要经常观察,一经发现有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对症治疗,避免造成损失。
1.共同病状
日射病:因犬长时间受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阳光中的红外线穿透颅骨直接作用于脑膜和脑实质,引起血管扩张、充血、水肿,甚至出血;而紫外线则造成脑神经细胞的实质性损伤,引起炎性反应和脑组织蛋白的分解。导致脑脊髓液增多、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机能紊乱,机体新陈代谢异常,出现自体中毒、心力衰竭、呼吸浅表、抽搐痉挛、昏迷等症状,重症可致犬死亡。
热射病:多因在密闭、温度高、通风差的环境中导致发病。由于环境温度高,机体自身产热多而散热少,体内积热过多,散热平衡失调,机体缺氧,致有毒代谢物大量积蓄体内,形成自体中毒,出现心肺功能衰竭、静脉淤血、黏膜发绀,重症犬易导致窒息性和心肺功能麻痹性死亡。(如犬在狭小而相对密闭的环境下运输超过一小时则极易导致热射病发生)日射病和热射病二者临床及病理机制大致相同,均体现为高热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病理变化。剖检表现为脑膜血管均出现出血和淤血等实质性病变,脑水肿、心包淤血和肺水肿、肺充血。
日射病和热射病二者症状相似,临床上不易区分。表现为突然发病,患犬体温急剧升高达41℃以上。呼吸急促、心跳明显加快,可视黏膜潮红、发绀,瞳孔随病情加剧逐渐散大,末梢静脉怒张。由于脑组织病变水肿、充血,可见表现的脑症状为:精神抑制、站立不稳、倒卧不起、划水状、间或昏迷、意识丧失或精神亢奋、狂躁表现。当肺部发生病变时,可见张口伸舌、口吐白沫、呼吸浅表症状。急性重症患犬,有的会突然倒地、肌内痉挛、抽搐、昏迷,以至于猝死。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发病情况及病因分析容易做出确诊。
对日射病和热射病的鉴诊,除根据上述临床症状作为依据外,还要考虑如下因素:(1)发病的季节因素。此病多发于夏季高温环境下。(2)环境因素。应参考发病时患犬所处的环境状态,如是否高温高湿环境、通风状况、工作的环境温度、工作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留滞时间等。(3)在依据临床鉴诊时,应先排除症状类似的几种病。注意与犬瘟热、缺钙性抽搐症(如母犬产后疯)、中毒症相区分。
通常没有前驱症状,突然出现特征的高温,体温高达40~42℃;呼吸浅表急促、严重者并发肺充血和肺水肿,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脉搏细弱,末梢静脉怒张,可视粘膜开始成砖红色,继而成黑紫色;由于脑膜充血及脑损伤造成脑脊髓液增多、颅内压增高,犬只出现全身性痉挛,眼球突出,走路不稳,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四肢成游泳姿势,口流白沫,如不及时治疗可因肺水肿、心力衰竭死亡。
2.临床诊断
2.1典型明确的病史
根据在炎热天气训练作业中生活在闷热、供水不足的犬舍及拥挤的车船运输中发病等,作为本病的病史资料,其发生多是骤然起病。
2.2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患犬体温短时间内极度升高、高度混合性呼吸困难、心肺机能障碍和倒地昏迷等典型的临床症状,综合诊断为犬急性中暑。
2.3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中应注意与脑膜脑炎、脑震荡、急性肺充血、肺水肿相鉴别。
3.治疗处置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加强护理,促进降温,缓解心肺机能障碍,纠正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及治疗脑水肿。一经确诊,应立即将患犬带离致病环境,移至通风凉爽处,多给予凉水喂服,并用凉水浇泼患犬头部或凉水灌肠降温,尽量避免外界刺激保持安静。快速降温是及时处理该病的关键环节。降温方法有两种:(1)物理降温。即用外界冷媒传导的方法使犬体降温,可采取冰敷、酒精擦涂、灌肠等方式。(2)药物降温。一般采用氯丙嗪(冬眠灵)以1mg~2mg/kg体重,肌肉注射。在降温同时静脉给予地塞米松1mg/kg体重、高渗葡萄糖、5%碳酸氢钠10ml~20ml、Vc、乳酸格林氏液,纠正患犬酸中毒,平衡体内碱储,消除心、脑、肺水肿症状。
(1)在护理上,应立即离开高热环境,将病犬移至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清凉的含盐饮水。
(2)为促进降温,用冰冻矿泉水浇全身体表,并用冰袋放置额部,同时用氯丙嗪注射液,按1~2mg/kg 体重,肌肉注射。
(3)为强心利尿,应用 10%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12.5%维生素 C注射液2~10mL、2.5%维生素 B1注射液1~4mL、辅酶A100~300单位、三磷酸腺苷20~60mg,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每日2次。
(4)为制止渗出,减少肺水肿,用 5% 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20mL,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每日2次。
(5)为补充体液应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0~150mg 静脉注射,每日2次。
(6)为治疗脑水肿,用20%甘露醇注射液50~150mL静脉注射,每日2次。上述方案一般治疗1d,患犬症状减轻。治疗2d,患犬症状明显减轻。治疗3d,患犬精神、食欲基本恢复正常。
4.救治体会
4.1关于本病的发病原因
根据病史调查,大多是犬舍通风不好,缺乏遮阴设施,供水不足,犬只过多,拥挤。
4.2关于本病的治疗
首先治疗要及时,由于中暑是重度性疾病,病情急,死亡快,应该及时抢救治疗,以免贻误时机,导致死亡;其次是迅速降温,可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双管齐下,但要注意体温降至正常体温时,要停止降温,以防止体温过低,发生虚脱。再次是补液量要适当,不可过大,否则会加重肺水肿和脑水肿;此外在没有判明酸碱平衡失调类型之前,切不可贸然应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等碱性药物,以防用药上的错误。
4.3关于本病的预防
在炎热酷暑的季节里,必须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做到圈舍宽敞明亮,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饮水充足,犬舍周围应植树遮阳,犬活动场内应设置遮阳网。尽量避免在高温季节让犬在烈日下长时间连续工作,应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犬的圈舍应做到通风、避光;如需车辆运输犬只,应确保车内的通风顺畅、温度适宜。尤其是工作犬,应在作业过程中根据犬的状态及时进行休整,保证犬能够得到充足、清凉的饮水和凉爽的休息环境。
【关键词】 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儿科; 病情观察原则
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而观察质量是衡量护理的重要标志之一。病情观察不仅能为诊断提供线索,同时也是中医辨证施护的前提和依据,因此,病情观察及观察质量在临床实践中都至关重要。由于小儿属“哑科”,病情叙述不清,检查不能合作,又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机体抵抗力差,疾病容易转危转重,又因其喜动、顽皮,往往能掩盖病情,所以,小儿病情观察无论从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都应具有儿科特色。只有结合儿科特点细致入微地观察把握病情,才能准确诊治和有效护理。中医儿科的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观察全面细致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温病条辨·解儿难》),且“脏腑柔弱,易虚易实”(《小儿药证直诀·原序》),在病理上不仅发病容易,而且传变迅速,年龄越小则更为突出,如果病情观察稍有疏忽,处理稍有延误,病情就很容易由轻变重,由重而危,甚至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儿科的病情观察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深入病房,认真巡视,不走过场,耐心细致全面观察,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注意病情的动态变化,不但重点审视患儿的精神、形态、睡眠、体温、脉搏、呼吸等全身情况,还要细致观察小儿的囟门、面色、苗窍等局部变化,以了解其病症之所在,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以及病证之轻重。如发热患儿,应重点观察体温变化,及时测试体温,全面了解其发热特点、患儿精神状况、汗出情况及舌象、指纹的改变,以辨别其热之在表在里以及病症之轻重。若患儿体温逐渐升高,无汗出,舌尖红苔薄,指纹浮紫,证属表热而病轻;高热持续不退,患儿烦躁不安,伴汗出,舌红苔黄,指纹紫滞,其热在里,病情较重;若出现超高热或体温骤降,均为重证,应提防并发症的发生。病情观察细致而全面,才能为辨证施护打下良好基础。
2 循证观察病情,善于分析处理
小儿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病后寒热虚实变化较成人迅速,并因体质的差异、感邪的不同而病证多端;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体内新陈代谢旺盛,感邪后更易从热从火而化,以致儿科临床实证、热证较多。因此,结合小儿病证特点,循证观察病情,更有利于准确分析患儿的个性化特点及病变状态,运用获得的临床证据,采取个性化方案有的放矢地实施辨证护理。
2.1 轻证审苗窍,以察病症之征兆 苗窍是脏腑病变的外观,也是儿科病情观察的重要部位,脏腑轻证内在病变不显凸时,往往先反映于相关官窍。严密审视苗窍变化,可诊察病变部位,判断病邪性质及预测病症征兆。① 察目:白睛赤色多为风热,黄浊多为湿郁,淡青为肝风盛,色黄兼身黄多为黄疸;目泪汪汪且红赤,须防麻疹;哭而无泪多见重症脱水;眼睑浮肿为水湿上泛,须观察小便量及血压;目睛呆滞上视、斜视多属惊风。② 察鼻:鼻塞流清涕为风寒感冒,涕浊而黄为风热入肺;鼻翼煽动而气急为肺闭,属重症,须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必要时给氧。③ 察耳:耳背红纹浮现兼身热、面赤,谨防痘疹,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发热与出疹的关系以及疹点透布情况;耳腮部漫肿须注意痄腮。④ 察唇口:唇色淡白多见脾虚血少,鲜红为邪热初盛,唇周发青为缺氧发绀的症候。
2.2 重证察神色,以辨邪正之盛衰神色包括精神状态和面色,神色是脏腑气血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灵枢·平人绝谷篇》曰:“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也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所以观神色可知气血之盈亏,病情之轻重。重证患儿更应细观神色变化,推测病变之端倪,辨别邪正之盛衰,及时应对处理,防止病端严重。如小儿面呈青色而神态不宁,目向上窜视属惊厥先兆,护理时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施服清肝熄风药物,可有效避免惊厥。面呈苍白而神疲肢厥,应防阳气脱失,宜回阳救逆及配合其他抢救措施。面色萎黄无华而神倦,属脾胃虚弱,非疳即积,应注意饮食辨证调护:脾疳者宜以食麦类食品为主,常服莲子、淮山粥健脾消疳,养胃扶正;乳儿疳证宜食奶粉、黄豆粉、红枣粥等以健脾。面呈白色属气虚,患儿卫阳不足,不禁风寒,易患外感,产生变证,护理上宜注意寒暖变化,常服玉屏风散,以免发生感冒。
2.3 观察主症特点,以辨证候之性质 小儿“脾肺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能自节,寒暖不能自调,易内为乳食所伤,外为六所侵,故儿科临床应特别注意消化系、肺系病变,临床应仔细观察主症特点,以辨明病变脏腑、性质以及证候错杂的复杂关系,为辨证施护提供准确依据。如小儿咳嗽,病多在肺,应注意三望一听(望鼻、咽、舌,听咳嗽声),观察痰液的粘稠度、颜色、气味等性状,以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患儿咳声重浊,痰色黄稠,鼻孔干燥,流涕黄浊,咽红舌红,为表热证,护理应从解表、清热、宣肺着手;咳痰白稀,喉痒,鼻流清涕,咽不红,舌质不红,为表寒证,宜以散寒、宣肺为护理原则;若咳嗽气急,伴发热,鼻煽,痰鸣,唇青,为肺气闭塞之重证,当清热宣肺、涤痰定喘,立即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防发生变证;若咳而无力,痰鸣,食纳减少,神疲气短,多为肺脾气虚,宜健脾益肺化痰,更须辨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辨明其复杂关系,抓住主要矛盾,以便病证迎刃而解。
2.4 细观舌象、指纹,推断病情进退与轻重 《临证验舌法》云:“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舌可验” 。通过观察舌象可以推断病情的进退,提示疾病的预后。患儿舌红苔黄,属里热实证,继而又出现舌红无苔,则为阴液损伤,虚热内生,说明病情加重,应忌食辛辣之物;舌淡苔白腻多属脾虚寒湿内蕴,苔白厚腻多为寒湿困脾,脾运乏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厚味。此外,舌象变化与小儿免疫功能也有一定联系,现代研究已有显示:易感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阳多阴少舌易感儿(舌质红,少苔或苔花剥)IgA低于正常舌儿童,但高于阴多阳少舌易感儿(舌质淡,苔白或白腻或白厚)[1]。这虽与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外邪易犯之观点一致,但更说明了不同舌象可反映小儿的易感程度。因此,细观小儿舌象特点,对预测疾病的易感以及因质制宜对易感儿的防治,也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转贴于
观察小儿指纹可根据指纹的隐露、颜色、淡滞、部位、形态等异常变化来诊察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病情轻重以及判断预后。小儿正常指纹为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指纹现于风关,病多轻浅易治;现于气关,病情较重;如现于命关或“透关射甲”,则病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指纹色紫多为热证,色浅淡见于虚证。现代医学认为,指纹是食指的皮下浅表静脉,其充盈度及长度的变化可能与静脉压有关[2]。结合临床所见,凡有透关射甲者,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故观察指纹充盈程度以及是否透关射甲,可作为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参考判定标准,静脉压越高,指纹充盈度越大,就越向指尖方向延伸,心力衰竭越重,预后多不佳。指纹的色泽与静脉血中还原血红蛋白的浓度成正相关[2]。如小儿热盛伤津,血液浓缩,血流缓慢,指纹色紫;小儿贫血时,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色淡。
2.5 洞察病变趋势,预测疾病传变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且肌肉柔弱,不耐风寒,五脏六腑气弱,间有秽浊吸入,即是三焦受邪,故小儿易患温热病。正如叶天士所言:“小儿热病最多者,以体属纯阳,六气着人,气血皆化为热也,……。”小儿温热病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洞察病变顺传或逆传的发展趋势。顺传表示病情的渐进性,疾病按一般浅深层次而传变,由轻转重,无急剧变化,预后亦较好;而逆传则表示病情的暴发性,病情急剧变化,并见心神方面的病变,如神昏谵语,伴舌蹇肢厥,舌红绛等,病情较重,为病至逆者。如麻疹为麻毒时邪外袭,早期主要表现为肺卫症状,见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随即时邪由卫入气,由肺及脾,正气驱邪外达,则见皮疹出现,疹透邪泄,热退身凉,此为顺传;如正虚不能托邪外泄,或护理不当,或邪毒过重,则易出现逆证,麻毒时邪内陷心包,疹出复隐,神昏,肢厥。临床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其逆传。
3 根据时间节律特点,观察病变规律
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与环境、疾病的种类以及时辰、气候、季节有关,并随自然界的变化呈现出多种节律性,能把握时间及疾病的节律性特点,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病变规律,可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小儿易发热,且体温常于下午或夜晚明显增高,发热患儿应特别注意午后及夜间的体温变化;支气管哮喘多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发生,且在一天中深夜24时~次日3时(子、丑时)发作频繁,多与小儿肺气不足,卫表较虚,抵御能力弱,冬春季或夜间寒邪较盛,寒邪易袭肺卫,引触伏痰有关。故须加强易发时段的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结合发作特点适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发作。
4 注意情绪变化,重视心理护理
情志因素固然是成人的主要致病因素,但也不应忽视对儿童的影响,汪廷珍按《解儿难》谓:“小儿但无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亦不可不察也。”小儿神气怯弱,情绪相对不稳定,如见非常之物,不识之人,或身处特殊环境及进行各种诊治都易造成恪忤、中恶症,或因疾病原因而产生烦躁、焦虑和紧张感,情志影响可导致体内气血失常,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疗效。因此,医护人员应针对小儿心理特点,避免外界刺激,密切注意小儿的情绪变化,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与陪床者交谈,以获得患儿的心态信息,并主动、热情、积极、耐心、关心患儿,语言亲切,体贴入微,操作时动作轻柔,以取得患儿的信任,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及机体的免疫能力,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掌握具有儿科特点的病情观察原则和方法,准确获得临床辨证施护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患者男,35岁。诊断是猝死:心肺复苏术后。患者于2014年10月26日3时左右家属发现其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即拨打120急诊,期间患者神志转清。患者入院后2次出现神志不清、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等上述症状,给予气管插管、胸外按压、肾上腺素强心、地西泮控制抽搐等积极抢救处理,复苏成功后,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及心率。经我心内科会诊后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故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于10月27日行ICD植入术。经过精心的治疗、观察和护理,术后1w出院。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猝死率高.绝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可预防其发作。该患者既担心自己的疾病,又对ICD植入术不了解。并要负担昂贵的治疗费用,因而存在明显紧张、恐惧、沮丧及忧郁心理[4]。对此我们主动给患者做心理疏导。通过多次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本病的可能原因、发作过程特点告知患者。讲解ICD植入术的相关知识,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1.2病情观察 因Brugada综合征患者为SCD高危人群,且多在夜间深睡眠时发作,可能 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有关。因此,在ICD植入术前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高度警惕并预防患者猝死。各班护士严密观察尤其是夜间观察患者有尤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
2.1.3常规准备 向患者讲解术后配合的重要性,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去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以利于术后的配合。
2.2术后护理
2.2.1和术侧上肢活动 术后绝对卧床,术侧肢体制动,指导患者术侧上肢腕关节及肘关节适度活动,避免肩关节上举及外展
2.2.2伤口护理 术后伤口砂袋压迫6~8h防止血肿形成,期间严密观察有无红肿、渗出、伤口有无疼痛,皮肤变暗变紫情况。
2.2.3心电监护 术后连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脉搏、心律、心率的变化,及时发现有无电极移位或起搏器功能障碍。
2.2.4饮食及排便 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粗纤维、易消化饮食,可预防便秘。避免床上便用力过猛,使电极脱位。
2.2.5心理支持 虽然ICD能迅速有效地转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但反复放电,患者可发生明显不适感,胸部有发热、触电甚至濒死感觉,且患者大多数是在清醒状态下被电击,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和忧郁等异常心理。所以要告知患者ICD产生的电量非常小,不会对人体有不利影响,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
2.3出院指导 术后的1个月内不宜淋浴;3个月内术侧手不提重物、不上举过头部,尽量穿开衫、穿脱衣服时注意先穿后脱的原则;最初 1~3 个月,要避免剧烈运动,一般日常活动没有关系,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也可以。需要注意的是,起搏器植入侧的上肢要避免过度外展、上举,以免影响ICD功能或使电极脱落[5]。①妥善保管起搏器卡,外出时随身携带,便于出现意外时为诊治提供信息;②避免使磁铁靠近起搏器,包括磁疗健身器械;③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应远离电台发射站、电视发射台、转播车、发射机、雷达、马达、内燃机、高压电场、变压器、发电厂的发电车间、电弧焊接、医院的磁共振仪等强磁场和强电场;④起搏器患者应尽量避免手机靠近起搏器,打手机时最好使用对侧手,并使手机与起搏器的距离保持在15cm以上;⑤出院后1、3、6、12个月定期到医院复诊,以后每隔1年复查1次,5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当电池即将耗尽前随访1次/w。
3 小结
Brugada综合征猝死率高,ICD是目前唯一被证实能预防Brugada综合征猝死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植入ICD术前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做好猝死相关的急救护理,随时应对病情变化。植入ICD后,注意肢体活动,功能锻炼及相关随访。
参考文献:
[1]马业新,曾和松.心血管病诊疗指南[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80-181.
[2]郭荣,徐哑伟.brugada综合征的研究现况[J].中国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24(2):105-1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60-01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为各类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共同表现,其病情复杂,临床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托拉塞米注射液配合综合的护理措施治疗CHF患者31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治疗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2例均符合符合世界卫生组织CHF的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原发病等方面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对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吸氧、ACEI类、洋地黄药物及消除诱因等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托拉塞米注射液静脉注射,每次10mg,2次/日,两组患者连续治疗7天后观察疗效。
1.3疗效判定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或以上;有效:心衰症状及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或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3.1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压差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尽量减少家属及亲友探视。建议患者适当控制体力活动,避免劳累,减轻心脏负担。注意观察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性质及程度、有无发绀、患者未梢循环、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定期测体重,禁烟酒,保持大便通畅,详细记录患者24h出入液体量。定期检测电解质、血糖、肾功能、血脂。如患者出现严重低血压、心率增快、头晕、恶心呕吐,及时报告医师。
3.2用药护理 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患者用药准确无误,严密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如患者出现头痛、眩晕、疲乏、食欲减退、肌肉痉挛、恶心、呕吐、高血糖、高尿酸血症、便秘和腹泻等不适情况时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予相关处理。
3.3吸氧护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减轻缺氧症状,吸氧期间按时巡视病房,保持输氧管通畅。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氧流量,对于重度心衰患者应高流量、高浓度给氧,必要时可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酒精湿化吸氧。
3.4饮食护理 饮食营养应均衡合理,宜进食清淡、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以少食多餐为原则,每餐不宜过饱。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禁烟酒,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3.5心理护理 因本病反复发作,病程漫长,患者容易产生烦躁、紧张、焦虑不安、失眠、抑郁等心理,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尊重患者, 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患者多加安慰和开导,向患者合理解释病情,耐心介绍本病因、发展规律及预防措施,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
3.6健康指导 加强卫生宣教,预防疾病复发,嘱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预防感染,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快,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一旦出现胸闷、心悸、喘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4讨论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此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并发症多,是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因此,护士熟练掌握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要点,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及时准确处理,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一直是神经外科护理的重点和难点,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2009年9月~2011年9月对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10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其中男120例,女90例;年龄35~78岁,平均53岁;均有高血压病史,伴不同程度的头疼、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CT检查:额叶出血68例,颞叶出血59例,基底节区出血82例;出血量30~110ml;发病时间1小时~7天。
危重期的护理
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为主:⑴制动:安慰患者,嘱其保持安静,就地抢救,减少搬动。取平卧位,头部略高,并偏向一侧,颈部后仰。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防止再度出血。⑵维持有效地呼吸功能。清除口鼻腔内异物,舌后坠者用舌钳拉出,吸氧,呼吸不规则时可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⑶降低颅内压,以20%甘露醇250ml,15~20分钟内快速静滴,配合速尿运用可增强疗效。⑷降压:血压明显升高者,采用静脉泵入硝普钠控制血压值,半小时后根据血压情况重复使用或用其他药物迅速降低过高血压,减少继续出血。⑸急救观察:动态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头痛、肢体活动等情况每15~30分钟1次,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1意识观察: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它的改变多较瞳孔早。意识变化。意识变化是判断脑水肿和颅压高低的指征之一,反映了颅内出血量及病情的轻重,可用简单的问话和刺激试角膜反射,针刺皮肤或压眶上神经反应来判断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2观察瞳孔变化:观察两侧瞳孔的大小,是否等大等圆和对光反射情况,如一侧瞳孔扩大,对侧肢体瘫痪,多表示对侧有血肿存在,可能引起脑疝;双侧瞳孔缩小,表示脑干受损;双侧瞳孔扩大、固定,各种发射消失,往往是临终症状,需刻不容缓地进行抢救。3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应。血压可以反映颅内变化。颅内压增高时血压升高。血压过高又可引起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又使脑供血不足,一般维持血压在150~165/67.5~75mmHg。脉搏细弱不规则,可有循环衰竭的现象。呼吸的观察应注意频率、深浅度,有无鼾声样和抽泣样呼吸。不规则的呼吸和呼吸变慢是颅内压增高的特征。出现呼吸节律平整,同时血压下降、脉搏减弱而不规则是呼吸衰竭的临终表现;脑溢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可能有低热,但在发病早期体温急剧上升,半小时内突然升到39.5℃,以上应考虑中枢性高热,提示病情危重。4及时发现脑疝前驱症状:脑疝前驱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瞳孔大小不等,若出现一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即为脑疝症状,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进行抢救,静脉注射20%甘露醇250ml加速尿40ml,15~20分钟滴完。
预防并发症,做好基础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0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55-01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人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作为临床上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以及主要的诊断方法,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并发症,因此在手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的观察护理将对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1]。介入治疗术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主要是经手腕上的桡动脉或大腿根部的股动脉,临床上大部分进行桡动脉,极少数为股动脉;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就是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它的优点就是相对安全、创伤小及疗效好等,并可改善患者心肌缺血、减少冠心病的死亡率、缓解胸痛症状以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影响介入治疗的成功及预防,并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本文主要对我院12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的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皮腔内冠状动脉的成形术以及支架的植入手术,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24例,入组患者的年龄在30-80岁,平均年龄为587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9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急性心肌梗死24例,;内支架植入术82例,冠脉造影38例。
2术后观察
术后观察患者(HR、R、Bp、SpO2)生命特征,主要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迷走神经发射、出血血肿及血栓)。及时做好预防及护理措施。
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出血的预防与护理出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操作太急或手术时间过长、穿刺部位不当、较大号血管鞘、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压迫止血不充分及血压太高等。雷利华等[2]通过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处理中报道,如果发现患者穿刺点出血,应迅速重新压迫,停止使用抗凝药物,经停用抗凝药及对症止血治疗后出血可停止。直至无出血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并嘱咐患者大小便或咳嗽时注意保护压迫穿刺点,减轻手术部位的张力。叶任高[3]通过内科学的研究中报道,导致出血的原因包括呕血、咳血、皮下血肿、便血、血尿及无皮肤黏膜瘀斑。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因此对于患者出血的预防与护理必须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面色有无变化,脉搏的跳动是否规律,血压是否正常,更换敷料时要注意观察有无渗血或者伤口是否有出血的情况发生,以防患者由于穿刺口处的出血量过多而引发患者出现低血容性的休克。
32局部皮下血肿预防及护理引起局部皮下血肿的主要原因就是动脉压迫止血的方法不正确。王苹等[4]通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中报道,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可减少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孙莹等[5]通过冠脉造影及支架术后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中指出,局部皮下血肿不用特殊治疗手段,一般可自行吸收,面积大者可在手术后24-48h辅以热敷或频谱仪局部照射,均可自行吸收,较大的皮下血肿需手术取出,穿刺点拔针后局部加压包扎,术后24h内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嘱咐患者不能剧烈活动,15-30min观察1次,足背动脉搏动是否降低或消失,皮色是否苍白及皮温高低,穿刺侧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上述若有异常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33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造成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长时间或过紧压迫患者的穿刺部位局及患肢制动时间等因素有关,因此为了防止患者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地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四肢末梢的颜色是否有改变、足背动脉搏动性有没有出现不足、以及患者的活动情况及患者体温等。罗培等[6]通过对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中报道,支架内血栓的早期危险因素包括中断抗血小板治疗、钙化病变、低射血分数、肾功能不全、长支架及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等有关。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患肢活动,防止栓子脱落,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对手术后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凝血功能密切观察,让患者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下床进行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同时在植入支架的24小时或者14天之内是血栓形成的高发阶段,在该时期内更应该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绞痛等症状,若有此症状出现,应立即引起重视。
34尿潴留的预防及护理尿潴留是手术后及麻醉后的常见病。卢瑞华等[7]通过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尿潴留的相关因素研究报道,经介入治疗术后,尿潴留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穿刺处用砂袋压迫、制动,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导致排尿困难而出现尿潴留。姜风华等[8]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中报道,在介入治疗前应对患者指导并训练患者床上排尿,术后排尿困难者可诱导排尿,如会阴冲洗,必要时给予导尿。王光祥[9]通过对急性尿潴留的诊治及护理中报道,排尿困难患者,也可进行热敷及按摩膀胱,促进尿液流出。
35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预防及护理主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上升,引起内脏、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10]。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时主要有以下症状:血压下降,出冷汗、脉搏细弱、心率
36拔管综合症的预防和护理拔管时按压伤口力度要适宜,以能接触到足背动脉搏动为标准准,如果两侧股动脉有伤口时,禁止同时拔管按压,对痛感阈值较低的患者可在伤口皮下注射利多卡因60-90mg局部镇痛。拔管过程中,应及时做好护理工作,掌握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特征,使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拔管后30min内,应密切观察心电图及血压心率的变化。
4结论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特点是疗效好,恢复快、损伤小、患者易于接受。但介入治疗术后的并发症应密切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从而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钱学贤,戴玉华,孔华宇现代心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80
[2]雷利华,邱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9):786-787
[3]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8
[4]王苹,王青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11(5):465
[5]孙莹冠脉造影及支架术后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5,11(9):706
[6]罗培,王齐兵,徐世坤,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6):789-790
[7]卢瑞华,牟小军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尿潴留的相关因素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0):13-1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35-02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根据我校医务室2009~2011年夏季昏厥的65例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对各类昏厥患者进行的诊断合并用药治疗中发现:特别是由中暑引起的昏厥现象用藿香正气水辅助水盐进行及时治疗效果明显,但治疗前后24小时医务室的护理是患者治愈的关键。
1.2 方法:对65例患者用以“藿香正气水”辅助水盐进行治疗中暑引起的昏厥,效果明显,治愈率达63例,总有效率达96.9%,但2例患者出现反复性呕吐,疑似“热伤风”症状,后经散发患者体内的热能,进行物理降温,1例症状较轻的患者适当服些感冒药,两日后痊愈。另1例患者由于较重的暑热感冒,对其辅以中药内服进行治疗后,强调医务室内病床修养至24~48小时观察和护理。具体措施:做到医务室的开窗、通风,尽量不开空调等,另外每8小时对其体表进行温水搽拭身体的物理降温。
2 结果
根据对1例重症患者的护理措施干预,患者24小时内查测体温明显降温,呕吐现象好转,30小时后离开医务室回到宿舍进行休息。综上,夏季高温天气下,如遇昏厥现象发生的患者,应及时到医务室就诊,对重症患者,或反复病发的患者而言服药后24小时内护理的措施是治愈的关键。
3 讨论
中暑是夏季典型的气象过敏反应。产生中暑的因素除了气温外,还与湿度、日照、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露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水盐供给以及健康状况有关。此外,年老、体弱多病、肥胖、饥饿等均可能是中暑的原因。其症状为高热、无汗及昏迷。如不赶快救治,很快会发展出现全身抽搐、心律失常、脑水肿、休克甚至死亡。中暑根据发生症状可分为中暑高热、日射病、中暑痉挛、中暑衰竭等类型。
3.1 中暑症状类型
3.1.1 先兆中暑:在高温下作业,出现大汗、口渴、头昏、眼花、胸闷、恶心、四肢无力及发麻、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高(37℃以下),称先兆中暑。
3.1.2 轻症中暑:除上述表现外,尚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而不能继续劳动者,体温在38℃以上;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现象,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数等。如能及时处理,数小时内可恢复正常。
3.1.3 重症中暑:凡有上述症状,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一日内不能恢复者。
发现中暑病人可进行以下处理: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鼓励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其他含盐的清凉饮料;可选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情急之下可以掐人中穴;病人发高热,可用冷水浸湿的毛巾敷头部、颈、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或以冰水擦身,辅以电风扇吹风,帮助降温;先兆中暑及轻症中暑经过上述处理后,一般能够缓解。如病人出现高热不退、神志不清、抽搐等重度中暑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3.2 夏季中暑预防措施:一是注意收听高温预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遇高温天气,尤其是每天的11点至14点,尽量减少外出,适当午睡,饮食宜清淡,多喝些淡盐开水、绿豆汤,每天勤洗澡、擦身。二是野外工作、外出旅游、观看露天体育比赛时,一定要带上防暑工具,如遮阳伞、太阳镜等,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注意到阴凉处休息,年老体弱者外出一定要有家人陪同。需要注意的是,常有病人将夏季时发生的发热、头痛、全身乏力都当成中暑,这是不正确的,往往他们只是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除了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的症状外,大都有畏寒、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状,患者发病前无高温劳作史,须予以区别治疗。
3.2. 1夏季防止热伤风:暑天感冒俗称“热伤风”。夏季天气炎热,为了散发体内的热能,人体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扩张,出汗很多。入睡后易使身体受凉而发生感冒。暑天感冒,病情较轻的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较重的常有高热,而且出汗后热仍不退,并伴有头痛、沉重如裹、身体酸懒、倦怠无力、口干但不想喝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对于暑天发生的感冒,病情较轻的可适当服些感冒药,一般两三日即可痊愈。对于较重的暑热感冒可用中药治疗。预防暑热天感冒,主要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身体能够适应暑天的多变性。要随早晚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2.2 夏季冷饮要适量慢吃:夏季吃冷饮、冰镇食品是可以帮助我们抵抗暑气的,但冷饮、冰镇食品怎么吃,吃多少,那是有讲究的。大家觉得吃得又急又多暑气就降得快,其实这样更容易让身体中暑。大量冰冷的食品和饮料进入体内后,人体某些地方的温度的确会很快降下去一些,人也觉得清爽舒服了,可这么快的速度身体就吃不消了,肠胃系统肯定要受到影响的,这也间接导致身体其它功能的发挥受挫,暑热更易侵入人体,中暑也就更容易发生了,冷饮、冰镇食品可以吃,但要适量的、慢慢的吃!
3.2.3 学会自我调节心理中暑:每年到高温天气时,总有一部分人会出现“心理中暑”的情况。心理中暑是指在炎热天气时,一些人出现的抑郁、焦虑、烦躁、情绪低落等不良反应。对此,出现心理中暑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自我调节。因为气候更替不会变化,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我们对待事物的心态。所谓“心静自然凉”,在气温高热时,我们更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高温下出现的工作、学习上的麻烦事。若是心理中暑的情况持续时间较长,症状逐步加重,则需视情况找心理医生诊治。
3.2.4 发现中暑迅速撤离高温环境:一旦发现中暑,如果中暑者的症状并不严重,只出现简单的头晕、口渴、无力等情况时,要及时将中暑者撤离出高温闷热的环境,可选择一个通风较好的地方让其休息,为其提供适当的饮品。救助者也可以给中暑者饮用藿香正气水等中药解暑,在其额头、太阳穴等部位涂抹 清凉油。重症中暑者则需尽快送医。
参考文献
1 脑卒中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常见原因
1.1 脑卒中 脑卒中患者易出现吞咽困难、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这些因素易导致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也是导致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原因。有报道显示[4]临床上多达70%的卒中患者存在吞咽困难,王霞等[5]对13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发现其发生率高达52%。Katzan等[6]调查发现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可高达64%~78%。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主要原因为脑卒中后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导致假性球麻痹、或者脑干(延髓)梗死,导致真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造成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
意识障碍常见于脑干(桥脑中部以上)、丘脑、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或出血的脑卒中患者,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患者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清除或防御功能减弱,口鼻腔分泌物不能及时咳出导致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
认知障碍也是脑卒中常见症状之一,大面积、多发性、额颞叶等关键部位的梗死或出血,常有认知障碍,严重者有痴呆。认知障碍尤其痴呆患者,对进食的时机、量、性状、速度缺乏正确的判断,又反应迟钝,吞咽发射减弱,易出现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7]。
1.2 脑卒中患者一般状态 高龄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7.37岁[8],而年龄和卒中后肺炎相关,Kown等[9]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发生肺炎的比率随年龄增加,年龄每增大1岁,肺炎发生率增高2%。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吸烟是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高血压伴发率达81.1%、糖尿病为54.4%、高血脂为68.4%、小于50岁脑卒中患者吸烟约占63.9%[10]。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防御功能、肺部基础病变、低蛋白血症等因素与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密切相关[11]。由于脑卒中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较多,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并发吸入性肺炎。老年人因退行性变化,牙齿间隙变大,易引起食物嵌塞,口腔、咽部分泌物中存留大量致病菌,易随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12]。
1.3 护理相关因素 包括饮食的选择、、鼻饲、吸痰等与吸入性肺炎的发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为吞咽液体比固体食物更困难、饮水呛咳,因而,饮食选择应避免稀薄以减少误吸。而不当也是造成老年人吸入性肺炎的原因之一,平卧位加上老年患者食管下端括约肌屏障作用减弱,食物容易反流发生吸入性肺炎。对于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鼻饲是提供营养,减少患者误吸的重要措施,但鼻饲护理不当,包括:一次鼻饲量过多、速度过快、胃管置入深度不够、移位,也可导致食物反流造成吸入性肺炎。吸痰是减少反流和减轻误吸的必要手段,但吸痰方法不当亦可导致误吸引起或加重吸入性肺炎[13]。
家属对脑卒中、吸入性肺炎的认识不足,如盲目认为自己进食比鼻饲好,稍能进食就排斥鼻饲,进食的量以为越少越不易呛咳,进食越稀薄越易下咽等,也是造成患者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13]。脑卒中患者神经肌肉损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食管下括约肌、胃平滑肌收缩无力、活动不协调等均可增加发生食物反流的机会[14]。
1.4 药物因素 脱水剂可造成支气管分泌物黏稠,使其排出困难;镇静药能够抑制呼吸和呼吸道保护性反射;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功能,导致二重感染;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可改变患者机体的正常菌群结构,导致气道细菌定植,耐药菌株出现;这些因素可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上升[15]。
2 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诊断
临床诊断标准:卒中发生后胸部影像学检测发现新出现或进展性肺部浸润性病变,同时合并2个以上临床感染症状:①发热≥38 ℃;②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胸痛;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啰音;④外周白细胞≥10×109/L或≤4×109/L ,伴或不伴核左移。同时排除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肺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等[16]。
脑卒中吸入性肺炎病原学诊断发现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吸入性肺炎患者痰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占54.2%: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占23.2%: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属;假丝酵母菌占22.6%[17]。卒中后吸入性肺炎患者检测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5.2%;革兰阳性球菌19.6%;真菌15.2%;混合感染40.2%;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属多见,且耐药率较高[18]。
3 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预防
早期采取措施预防吸入性肺炎的意义较发生后治疗大,早期干预不但可以预防吸入性肺炎发生,还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3.1 早期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意识障碍、认知功能 进行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评定是所有的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必需的检测。意识障碍可采用GCS、ICS和APACHE Ⅱ临床评分量表[19],认知功能可选用MMSE,通过早期评估可明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认知功能,有意识障碍或重度痴呆患者予以鼻饲、或根据病情予以胃肠外营养支持,其他患者进行吞咽功能的评估。评估吞咽功能的方法有洼田饮水试验,其简便易行,故临床常用;吞咽试验联合脉冲氧饱和度监测能有效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准确率高达95%,而且发现隐性误吸的概率比单纯饮水试验更高[2022]。B超可检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舌运动,对人体安全,短时间内能反复检查,能在床边进行[23]。吞咽功能评估可以早期发现误吸,尽早采取对策,减少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3.2 适宜的饮食护理和进食 适宜的饮食护理和良好进食可以减少误吸而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4]。脑卒中患者的食物形态根据其吞咽障碍程度选择,原则是先易后难。先选择密度均匀、有适当黏性又不易松散变形、不易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然后过渡到糊状,当吞咽功能有明显改善时改为碎状食物,最后普食和液状食物。食具应选择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放在舌根处,使患者容易吞咽。一次进食量先少量(3 mL~4 mL),然后酌情增量。进食视病情而定,能坐起的患者取躯干垂直头稍向前20°、身体也可倾向健侧30°,这样,可达到最大气道保护,防止误咽;卧床患者一般床头抬高30°仰卧头前屈,偏瘫侧肩部用软枕垫起,家属于患者健侧喂食,可以减少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应抬高床头30°~45°保持30 min防止食物返流[25]。胃食管反流发生误吸时极易导致吸入性肺炎,因此在观察护理中要有高度的预见性。应当密切观察脑卒中患者的意识、吞咽、咳嗽、咳痰情况以及胃食管反流的自觉症状,如胃灼热、反酸、胸骨后烧灼、咽部不适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误吸[26]。
3.3 正确鼻饲 鼻饲前要回抽胃液,确保鼻饲管在胃内;痰多、或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在鼻饲前给予翻身拍背、吸痰。鼻饲时,抬高床头30°~ 45°或半卧位;一次鼻饲量不超过300 mL;若鼻饲时发生误吸,应立即停止鼻饲,右侧卧位,吸出气管内吸入物。鼻饲后,保持半卧位30 min,鼻饲后30 min内避免深部吸痰引起剧烈咳嗽而致食物反流、误吸。更换鼻胃管时应将管口折住,迅速拔出,以免胃管内残留食物误入气管[27]。
3.4 加强口腔护理、促排痰 口腔护理能减少病原微生物在口咽部的寄生数量,有助于提高咳嗽反射敏感性,同时提高口咽部感觉神经对刺激的敏感性和咳嗽中枢的敏感性,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8]。促排痰可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9],引流如侧卧位、翻身、拍背可以促进排痰;痰量较多又不易引流者可借助负压吸引排痰;痰液过多有阻塞气道导致窒息可能时,予气管切开、气道湿化和吸痰,以利痰液排出。
3.5 吞咽困难的治疗
3.5.1 吞咽的康复训练 改善吞咽功能的训练方法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模拟空吞咽训练、屏气发声运动、颊肌的训练、触觉味觉刺激、刺激舌的运动、咳嗽训练等[30,31]。杨素红[25]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摄食前及摄食训练,发现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郭英俊等[32]每日对脑卒中吞咽困难者摄食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进行训练,并适当选择食物、餐具及一口量,发现可防止误吸。刘丽芳等[33]对轻、中、重度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予不同的康复护理训练,减少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3.5.2 吞咽困难的物理治疗 Claire等[34]认为神经肌肉电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将电极作用于头颈部肌肉群,通过电极产生的脉冲刺激萎缩或轻偏瘫的肌肉组织而达到治疗效果。超声波治疗产生作用的基础是其温热、机械及理化等效应,超声波由声能转变为热能,局部脑组织的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及脑细胞营养状态。李华洋[35]研究发现其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能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病率。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引起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该治疗方法方便、无创、易操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36]。高压氧疗法可改善微循环[37],保护病灶缺血半暗带内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同时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病率。
3.5.3 吞咽困难的中医治疗 吞咽困难的中医治疗以针灸最多见。王宝玉等[38]研究表明低频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能有效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郭翔等[39]采用悬灸颈、头部热敏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结果发现治疗组评估吞咽困难评价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减少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舌下针傍针刺法、自然生物电推拿配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吞咽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40,41]。
3.6 治疗原发病、营养支持、合理用药 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保证每日所需热卡及所需营养,通过鼻饲改善电解质紊乱、营养状况、避免慢性消耗及误吸,保护心、肾、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减少感染几率[42]。对于脑卒中患者,应严格按临床用药指征合理用药,慎用镇咳、脱水剂。在未获取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前,可采取经验治疗,采用广谱抗生素,待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相应调整用药。
3.7 医护合作式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入院宣教、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喂食注意事项、食物选择、咽部滞留物的去除方法、出院宣教等。医、护、患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增进沟通,可使医、护、患的关系更进一步融洽,打消患者的顾虑,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从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43]。
4 结 语
卒中后肺炎的发生率较高,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及护理各环节处理不当均可增加其发生率,临床常将重点放在脑卒中及基础疾病的治疗,容易忽略脑卒中后吸入性肺炎这一隐患,导致患者死亡率及医疗费用的增加。目前已有一些关于脑卒中后吸入性肺炎的文章发表,但所述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大多不够全面,且以具体护理方法为主。本文从脑卒中、老年因素及护理等方面全面叙述了卒中后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因素、诊断及预防措施,旨在提示医务工作者积极控制吸入性肺炎相关因素,以降低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及脑卒中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龚杏月.脑卒中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406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3,43(31):3839.
[2] 杨云梅.老年吸入性肺炎的诊断与处理[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0,3(3):150158.
[3] 许旺,陈丽君,黄晓波,等.老年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2):11351136.
[4] Power ML,Hamdy S,Singh S,et al.Deglutitive laryngeal closure in stroke patients [ 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141146.
[5] 王霞,梁卓燕,杨瑞萍.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的早期评估及治疗[J].武警医学,2008,19(5):436438.
[6] Katzan IL,Cebu l RD,Husak SH,et al.The effect of pneumonia on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stroke[J].Neurology,2008,60(4):620625.
[7] 董素琴.脑卒中吞咽困难致误吸的原因及预防[J].全科护理,2009,7(10):26852686.
[8] 裴少芳,金兴中,刘毅.脑卒中发病年龄变化趋势及青年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神经疾病及精神卫生,2010,10(3):263265.
[9] Kown HM,Jeong SW,Lee SH,et al.The pneumonia score:A simple grading scale for prediction of pneumonia after acute stroke[J].Am J Infect Contral,2006,34(2):6468.
[10] 谢淑萍,赵立杰.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发病年龄等相关因素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0,21(3):217220.
[11] 唐红宇,杨期东,张智博,等.脑卒中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3 水平的动态变化[ 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151153.
[12] 张秀果,田悦平,曹奎粉,等.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9(26):33743375.
[13] 张迎伟.脑卒中患者鼻饲与吸入性肺炎关系的探讨[J].护理与康复,2007,5(5):344.
[14] 魏向东.急性脑血管病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J].临床,1996,3 (3):149.
[15] 卓安民.脑卒中急性期病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J].感染杂志,2005,1:77 78.
[16]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hospitalacquired,ventilatorassociated,and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388416.
[17] 郑洪,陈佳宁,禹玺,等.老年患者吸入性肺炎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8(3):372375.
[18] 戴莉莉.张舯.金烨.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学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7):10401041.
[19] 马永盛,陈亮,衣兰凯.GCS和ICS及APACHEⅡ三种临床评分对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9):17611765.
[20] Lim SH,Lieu PK,Phua SY,et al.Accuracy of bedside clinical methods compared with fiber optic endoscopic examination of swallowing(FEES) in determining the risk of aspira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Dysphagia,2001,16(1):16.
[21] Chong MS,Lieu PK,Sitoh YY,et al.Bedside clinical methods useful as screening test for aspir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cent and previous strokes[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3,32(6):790794.
[22] 贾海燕.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2002,29(2):119121.
[23] 苏义基,周璐瑶,丁建新,等.B型超声检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运动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7):3234.
[24] 李来有,李欣.史欣.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3):124125.
[25] 杨素红.32 例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199200.
[26] 颜国慧,桑宝珍.脑卒中后胃食管反流预见性护理的应用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3):609610.
[27] 黎华.56 例脑卒中病人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并发症护理[J].全科护理,2010,8(4):867868.
[28] 程建群.老年脑卒中患者预防吸入性肺炎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3233.
[29] 徐娟.86例急性脑卒中并吸入性肺炎患者的诊疗体会[J].内科,2009,4(2):208209.
[30] 金玲.急性脑卒中致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4243.
[31] 刘军.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9):11871188.
[32] 郭英俊,王玲勉.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早期护理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2):12581259.
[33] 刘丽芳,王丽芳,张重梅,等.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河北医药,2011,33(4):631632.
[34] Claire L,David B.Dysphagia in Stroke:A New Solution[J].Stroke Research Treatment,2010,57(4):16
[35] 李华洋.超声波治疗脑梗塞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31(3):5657.
[36] 范文可,吴毅,路微波.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15418.
[37] 邵金花,赵爱娟,郭丽曼.高压氧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脑梗死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6):591592.
[38] 王宝玉,成惠娣.低频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0):22242225.
[39] 郭翔,费桂珍,洪邵华.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22例[J].江西中医药,2011,42(337):6162.
[40] 孙燕,曹铁民.舌下针傍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96例[J].四川中医,2009,27(9):106.
【中图分类号】R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10-01
1 诱因
主要为精神创伤、情绪变化、过度疲劳、寒冷刺激、气候变化和内分泌失调(如绝经期或经期)等因素,还包括以下的一些情况:①高血压脑病.②小动脉病变.③肾损害.④微血管内凝血.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2 临床表现及主要特征
2.1 临床表现:本病患者多突然起病 病情凶险 通常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惊悸、胸闷、气急、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以及伴有动脉痉挛累及的靶器官缺血症状。
2.2 主要特征:
2.2.1 血压显著增高:收缩压升高可达200mmHg以上 严重时舒张压也显著增高 可达130mmHg以上
2.2.2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征象:发热感 多汗 口干 寒战 手足震颤 心悸等
2.2.3 靶器官急性损害的表现:
2.2.3.1 视网膜病变:视力模糊 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或渗血 视水肿。
2.2.3.2 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
2.2.3.3 肾脏疾病:尿频 尿少 血浆肌酐和尿素氮增高。
2.2.3.4 脑血管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 实验室及其他
检查:本病一旦发病病情严重 且危害的系统较多 因此检查时应对各个可能发生损害的靶系统进行检查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血常规。
3.2尿常规。
3.3肾功能。
3.4头颅CT。
3.5心电图。
3.6 眼底检查。
3.7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4 诊断要点
4.1 有紧张,精神创伤,寒冷等诱发,易发生于缓进型高血压,每次发作历时短暂,几分钟至几小时,偶可达数天,易复发。
4.2 血压突然升高,以收缩压大于等于200mmHg,脉搏加速;
4.3 常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面色苍白和异常兴奋等;
4.4 可伴有心绞痛,心力衰竭,肾衰,高血压脑病征象。也可出现梅尼埃征及阵发性腹部疼痛。
5 治疗要点
5.1 迅速降低血压。
5.2 有高血压脑病进宜给予脱水剂。
5.3 伴烦躁抽搐者应用地西泮、巴比妥类药物肌注或水合氯醛灌肠。
5.4 脑出血急性期原则上实施射监控与管理,不实施降压治疗。只有在血压大于200/130mmHg时,才考虑严密监测血压的情况下将血压控制在不低于160/100mmHg的水平。
5.5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压控制目标是疼痛消失,舒张压小于100mmHg。
6 护理措施
高血压危象的发生极为紧急,甚至死亡。因此,对高血压危象及危象发生前的护理尤为重要。
6.1 高血压危象发生前的护理
6.1.1 休息:生活需规律,注意劳逸结合,调整身心,对器官功能不全者需卧床休息,血压稳定者适当活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
6.1.2饮食:控制总热量,避免进食胆固醇含量较高食物,食油宜选不饱和脂肪酸类如玉米油、菜油、豆油、避免椰子油、花生油,适当控制钠盐摄入,禁忌吸烟,尽量少饮酒。
6.2 高血压危象的护理。
6.2.1 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有着病程长、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情绪波动大,身心疲惫,血压恒定性增高,多数患者潜藏着焦虑、紧张、恐惧、忧郁的心理,特别发生在高血压危象时,心理更加恐惧不安,加之高血压危象起病急,病情重,多数患者都可出现孤独、沮丧、焦虑、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调节患者的情绪,安慰鼓励病人,使患者变换心境,不断振奋精神,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树立与疾病做顽强斗争的信心,同时还要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这样对治疗才能起到“正效应”的作用。
6.2.2抢救护理措施。
6.2.2.1 绝对卧床休息,加强安全防护,对烦躁不安者用绷带束缚。清醒病人给予平卧位,头颈部垫上软枕头,稍后仰。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有呕吐物应及时清除,以防窒息。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人,持续心电监护。
6.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舌根后坠的病人应用舌钳将舌头拉出,并放人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者,给予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 S,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
6.2.2.3 快速建立多通道静脉输液通路,以保证及时输入抢救药物。滴注降压药物时,严格按给药剂量,调节滴速,防止血压骤降。
6.2.2.4 留置导尿管。高血压危象病人往往出现尿失禁,给予插导尿管接尿袋,预防尿路并发症。
6.2.2.5 头部置冰帽或冰枕,以降低脑部温度,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达到减轻脑水肿的目的。
6.2.3病情观察:①血压观察,一般病情稳定时每测量血压1~2次,根据病情及医生医嘱可随机调整测量次数。
②测量前需休息30 min,每次测量须固定条件下进行。必要时进行坐、卧、左、右侧血压测量的比较。以及用药前、后的血压测量比较。③并发症观察:如发现血压急剧增高,伴有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气促、面色潮红、视力模糊、肺水肿等,立即通知医生,准备快速降压药物。④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7 保健指导
7.1 指导患者了解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并加强预防。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接受心理指导、训练,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7.2 指导饮食。
7.3 指导用药。
7.4 定期随访,复查。
7.5 指导出院患者在外出时要携带诊疗卡片,上面写明单位住址等。并随身携带药物。要避免乘坐对本病有危险的交通工具。
参考文献
[1] 金凤;高血压危象的现场急救及护送[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2] 周玉虹,梅晓莉.嗜铬细胞瘤病人术前高血压危象的诱因分析及预防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91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52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2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6±8)岁;病程10~29个月,平均(18.54±7.98)个月;文化水平:小学11例,初中7例,高中4例,中专及以上4例。观察组:男17例,女9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7±7)岁;病程11~30个月,平均(19.07±8.67)个月;文化水平:小学9例,初中8例,高中6例,中专及以上3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文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与排除标准
1.2.1入选标准
①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诊断标准;②既往无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和睡眠障碍;③认知能力正常,能正常交流、沟通,完成问卷调查;④自愿参加本研究。
1.2.2排除标准
①1型糖尿病、严重糖尿病并发症;②严重心、脑、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和癌症患者;③生活能力低下需要照顾者;④中途退出或者调查表未完成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基础护理、用药指导与护理、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3.1睡眠护理
保持病房环境温度22℃~24℃,湿度50%~60%,夜晚静谧,房间灯光幽暗,减少人员走动,护理工作动作轻、缓。睡眠前不看易导致兴奋的节目、聊天,不喝咖啡、浓茶,睡前热水泡脚至身体微微出汗,喝杯热牛奶,听舒缓音乐等。采用心理自我暗示,指导患者躺在床上舒缓呼吸,用意念放松身心,暗示倦意已浓,需要沉睡等。
1.3.2心理干预
建立患者心理档案,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心理特点、病情变化、生活方式、家庭关系等,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及时解释病情,疏导患者对病情的焦虑、抑郁、紧张和担忧等不良情绪,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发泄,分析其心理特征,列举成功病案,树立坚定信念。组织病友康复会,鼓励患者间相互交流成功经验,相互借鉴和学习,增强战胜病情的勇气,通过集体观察健康教育片,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采用劝告、建议、暗示和鼓励等心理学知识减弱患者的焦虑、自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并根据患者反馈,及时调整心理疏导方案和措施。
1.3.3家属参与护理
重视家属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家属对病情治疗、睡眠指导和心理护理的认知,充分发挥家属的家庭支持作用,用家属自信、乐观、和谐的心态影响、感染患者。指导家属协助护理干预,监督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及时反馈患者的睡眠、心理状况,与护理人员一起做好患者的睡眠护理和心理护理工作。
1.3.4耳穴贴压
患者取坐位,75%乙醇常规消毒耳廓,依据《耳穴名称与部位》使用穴位探测仪定位耳穴。主穴: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胰胆、交感,配穴:肾、肝、肺、脾、胃。将王不留行籽1粒贴在0.5cm×0.5cm胶布上,贴敷相应耳穴,用食指和拇指指腹轻柔捻压,力度以患者感酸、痛、麻、热、胀为宜。每穴每次捻压1~2min,每天贴压3次,每2天换耳贴压,双耳交替进行,出院日结束贴压。
1.4观察指标
观察2组护理前(入院第2天)、后(出院前1d)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变化。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表示,由5个他评和19个自评项目组成,共包含7项内容: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时间、主观睡眠质量、催眠药物、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每项0~3分,各项累计分值即为PSQI总分,共0~18分,分数与睡眠质量呈反比。心理健康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表示,均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相加获得总分,再除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标准分,其中SAS≥50分为焦虑,SDS≥53分为抑郁。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前2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焦虑、抑郁比较
护理前2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