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的概念与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8 16:32: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创业风险的概念与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创业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篇1

一、概念界定

1.创业界定

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也是解决一国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当把创业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时,其是一个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动态复杂系统。由于创业学是一新兴学科,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学者们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得学者们难以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限制了创业学科的发展。

有些学者从创新角度界定创业,认为创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来产生新的财富创造的能力,任何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创业精神(Peter?Drucker,1985)。创业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开拓创新。创业既可指新组织的创建过程(Gartner,1985),即个人或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的商业活动(朱炎,2000);又可指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Nicholas Siropolis,1986),这扩大了“创业”的内涵。因此可将创业分为两个层次:“创建新的企业”和“企业内创业”,前者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创业,而后者则代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次创业”。

从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角度对创业概念进行定义的也比比皆是,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生产要素,并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再以不确定的价格出卖其转换品(产品)的活动(Richard Cantillon)。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他们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Jean Baptiste Say)。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既是一条创业路径,又是一种创业方法,通过组合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机会,形成新的组合力量,这对创业十分重要。Robert Ronstadt从创造财富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创业学教程》(2004)对创业的定义也反映了这种观点。

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界定创业概念的观点更为常见,Howard Stevenson认为创业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可由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和回报政策等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郁义鸿等(2000)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该定义强调了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捕捉和利用能力以及所创造的新事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不仅对创业家而言,也对开发的目标对象而言。创业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创造,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创业构思的孕育者,他们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开创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虽然他们可以借鉴、模仿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但他们必须从头做起,将创业构思转化为实际行为,但这必然存在巨大风险,风险可能来源于技术、资金、管理、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创业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来获取货币报酬和个人满足(Amar Bhide,1992)。

2.创业风险界定

对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只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角度来界定,而并没有将其一般的概念提炼出来。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赵光辉主要从创业人才角度界定创业风险,认为创业风险就是指人才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无独有偶,牟永红也从人员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了阐述,认为创业过程是需要不断地吸收风险投资的过程,而风险投资家们在对新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创业的人员,而不是项目本身。人员风险具体表现在人员的能力、人员的流失和人员的道德三个方面。刘骅将创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创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非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即与创业者、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

二、创业风险研究综述

目前,创业理论体系仍然是由国内外学者各自积累的学术碎片所组成,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仍处于“青春期”(Low,2001)。由于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真空地带,创业理论需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创业风险的研究问题。在有关研究中,创业风险的提及率很高,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创业投资公司的创业投资风险的研究层面,站在创业企业角度对创业风险的研究还较少。

在对创业者风险倾向的研究中,Brockhaus(1980)和Bird(1997)认为创业者比一般管理者在决策中接受更高的风险水平,但这并不表示创业者的风险倾向高于一般管理者。此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证实创业者与一般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的差异性,但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所达成的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较一般管理者并无实质性差异(Low,2001),创业者只是中等程度的冒险者(McClelland,1961),[5]只是创业者抱着更为乐观的心态看待创业机会(Palich,1995)。在对创业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中,Gerosa、Nasini(2001)以太空产业为分析对象,对其创业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将创业风险管理视为太空产业管理中的一项新挑战;Barker、Harrell和Todd(2002)提出了基于模拟现金流量分析创业风险的方法, Puing和Zedtwitz提出了孵化器风险管理方法以及Allen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学者从投资者角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创业企业的风险治理理论。

国内学者对创业风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创业风险来源及构成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陈震红和董俊武(2003)认为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的根本来源,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融资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资金缺口、管理缺口等,这些缺口导致了创业风险的产生;李志能、郁义鸿和罗伯特・希斯瑞克(2000)认为创业风险产生的形式依赖于创业的领域,通常的创业风险不外乎由财务风险、精神方面的风险和社会领域的风险等几个方面构成。对创业风险的识别、评估模型和控制进行研究,李洪彦(2007)从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特征出发,对高科技创业风险管理与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防范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管理策略;赵观兵、万武(2006)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评判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进行评估;颜士梅、王重鸣(2007)以混合安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并购式的创业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框架,将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分为基于规范、基于期望和基于契约的三大类控制策略,并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数据和资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不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赵光辉(2005)从人才创业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创业的经营风险、财务与会计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等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一些学者还对创业风险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如付玉秀、张洪石(2003)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创业风险中的创业企业家风险在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包括项目筛选机制、投资工具选择、契约限制与条款约束、动态评估和分阶段投资、控制权激励、风险报酬激励、风险跟踪管理、退出投资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创业企业家风险管理机制;陈晓健(2006)从创业企业成长风险入手,研究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跟踪管理机制,认为创业投资家为了及时识别和控制创业风险, 应参与创业公司的管理,并构建风险跟踪管理机制来加强对创业企业的风险监控,在确定风险跟踪管理的方式与参与程度时, 创业投资家应考虑创业企业发展阶段、股权比例和投资行业等因素。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学者们存在着不尽统一的定义,但他们均围绕着创建新组织,开创新业务,利用创新思想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发现、捕捉与利用商业机会;价值创造与财富增长;风险承担等视角进行阐述。国内学者对创业概念的界定大多是借鉴和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较集中于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开展,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捕捉和利用机会并获取收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创业者需要创新和承担相应的风险。创业机会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条件。因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资源、拥有多少新技术,如果没有机会,他是不会进行创业的。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也不一定要有新的技术,但它一定要有创业的机会,创业者也是因为看到了创业的商机,捕捉住商机才利用商机进行创业的。关于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展开,且只是将创业概念与风险概念“相加”进行界定,并没有将创业风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专门定义。

在创业风险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但研究角度存在着差异。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创业风险的承担者――创业者出发,研究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寻找创业者愿意冒险创业的原因;在创业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方面,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治理理论的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创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现有的方法对具体的创业风险进行评估以及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他们更多的是处于应用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Drucker,P.F.. 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New York: Harper Row,1985:16

[2]郁义鸿李志能罗伯特 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9

[3]刘骅: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篇2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科学技术的创新、企业的重组、以及消费者不断出现的多样化的需求偏好等,都在无形中使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这些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旋律使企业面对的风险概率逐渐增加。从而使企业投资风险事故的发生规模逐渐加大。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无法避免的,企业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风险的发生,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长久以来,很多企业的投资结构严重不平衡。许多企业投资时盲目的将投资目光放在了粗放型增长、低水平产量的方面,从而忽略了市场竞争的规律。有的企业甚至因为不能正确的预见投资风险而使企业面临破产。因此,现代企业要想在不断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面对重大的社会观念转型、面对各种人为事故和自然灾害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时、面对各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时,必须树立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企业的风险投资降到最低。

二、企业风险投资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企业风险投资的概念

企业的风险投资又被称作创业投资,主要是指企业为了促进行业高科技的产业化发展,以股权资本的形式将资金专门投向存在着较大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并期待成功后能通过股权的转让来获得较高资本的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

(二)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具有较大风险的投资

风险投资主要支持的是高新科技、产品的创新,所以在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一般而言投资成功率平均只占到30%左右。美国曾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家认为:在他们投资的项目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投资非常成功,并取得了高额的回报,有三分之一的投资与投入资金基本持平,另本文由收集整理外还有三分之一的投资几乎是血本无归。但是,面对高额的投资回报率,很多企业仍将风险投资作为企业的一项投资活动,仍旧吸引着全球各企业的目光。例如:1977年创业的美国的阿普尔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后,一美元的投入就获得了240美元的高收益。可见风险投资的吸引力是多么巨大。

2、是一种典型的组合型投资

很多成功的风险投资案例证明,如果采取组合投资,将是企业风险投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企业不要将所有的资金全部投放在一个项目、一个阶段、一个企业中,而是将投资均衡的投放在不同的企业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项目中。这种分散式的组合投资将投资的风险成功的进行了分散,只要有一部分投资获得成功,就完全可以弥补其他投资带来的损失。企业也可以只投入所需资本的一部分,不必承担全部投资,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孤注一掷。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很多企业的风险投资大多数集中在新企业的创业成长阶段,占投入资金的80%左右。

3、属于一种长期投资

一般的风险投资要经历3至7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收益。在投资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对那些有希望成功的项目或企业不断的进行增资投资,故此,很多人将风险投资称作是“勇敢并且有耐心的资本”。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投资者们必须具备“十年图破壁”的强大魄力,对待风险投资多一份冷静和耐心,少一份浮躁和急躁。

4、属于一种权益性投资

风险投资的本质并不是借贷资金,而是一种明显的权益资本投资。投资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投资对象当前的盈亏上,而是在于对投资企业或项目的发展前景或资产的增值上。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对投资企业的上市或出售转让变现而取得高额的回报。

5、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投资

企业的风险投资并不是单纯的向投资企业的创业者提供资金,而是企业的管理者凭借自己积累的丰富学识、经营管理经验、广泛的社会关系等向投资企业提供这些资源,并积极参与企业的创业,与企业的创业者共同创办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的创业者取得经营的成功。

三、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与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

(一)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

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风险企业。一般而言资金开始从投资者流向投资公司,经过投资公司对资金和企业筛选后做出决策,再由投资公司将资金流向被投资风险企业。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已经吸引了很多的投资目光,包括企业、保险公司、甚至还有外国资本的投入。这些投资者由于知识的欠缺、有限的精力、风险的分散等方面的原因主要讲投资资金转交给投资公司运作,自己很少参与。例如:比尔·盖茨在投资方面的眼光就远超他人。最初的微软公司为ibm的pc机编写了msdos操作系统,售价极低,当ibm正为自己赚取便宜而窃喜时,微软公司为它编写的操作系统遍布全世界,从而为微软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

风险企业实际上就是指那些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从事高新技术的研发,同时随着不断发展的科技而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对于这些极具开拓创新的风险企业而言,一旦研发成功将会使企业高速的运作发展起来,并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还将

转贴于

推动社会的前进。风险投资企业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它具备独特的特征:

1、风险投资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大风险、低成功率的特点

风险投资企业具备很强的探索精神,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技术的不成熟、较高的创新程度等,因此,在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中会本文由收集整理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失败是十分常见的。美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中成功率在20%——30%之间。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风险企业投资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刚起步的高新技术或产品,并没有抵押或担保,另一方面是由于投资的风险企业处于设计的初步阶段还不完善,还不能确定高新技术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2、风险投资企业具备较高的收益性

风险投资企业一旦取得成功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迅速的扩充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因为风险投资是一种战略性的未来投资,所以很多投资者往往对投资中的风险视而不见,这主要是受高额回报的影响。

3、风险投资企业是具有知识、技术的高级人才密集的企业

一般来说,那些较为成功的风险企业中集聚着一批高素质的创新技术人才,这是风险投资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市场竞争最宝贵的资源。风险投资企业一般对职工的技术要求很高,一般高技术人才占企业人数的50%——80%,否则将不能胜任。风险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和知识。例如:美国的硅谷年产值达400亿美元,而它拥有的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有6000名,工程师更是达到15000名。可见,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风险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人才是多么的重要。

4、风险投资企业具有很强的情报信息和应变能力

风险投资企业的成败除了要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报工作。风险投资企业如果做不好信息情报工作就不能把握企业前进的方向。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信息、能源、原材料作为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所以,风险投资企业必须能依靠有效的手段获取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情报,以便在竞争中一举击败对手。

5、风险投资企业的风险资本具有较低的流动性

投资者一般是在企业创立之初就将资金投入到风险投资企业中,直至企业股票上市或者被收购转让才能获得回报,因此具有较长的投资期。也就使得资金的流动性较差。同时,风险资本一旦退出时,企业撤资将十分困难,这也使得风险投资的流动性低。

四、企业风险投资的控制对策

投资风险的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在经过对风险的分析和衡量后,针对企业的投资所面临的不同风险因素而采取的控制风险的措施,从而使企业风险投资消除或减小,并降低企业的预期损失。

(一)风险的避免

在风险投资管理中,风险的避免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风险源的中断来彻底消除某一风险造成的损失和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但是,这种方法的实施也同时带来了风险可能带来的收益的损失。在现实中,风险避免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震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等。另外,很有可能避免某一风险时带来了其他风险的发生。

(二)风险损失的控制

损失控制主要是指在发生风险之前对企业的投资过程中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整或重组,以便降低企业投资损失的发生。损失控制主要是通过损失发生的概率来降低企业投资损失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改变企业的投资风险因素、改变风险因素所处的环境、改变风险因素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措施来完成对风险损失的控制。

(三)风险转移控制

风险转移是一种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企业将自己不愿意承担的分先以某种方式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一种风险管理措施。它主要包括:风险的保险转移、风险的非保险转移。前者主要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后者主要是指控制型风险的转移和财务

转贴于

型风险的转移。企业实施风险的控制转移主要的方法为:出售买卖合同,将风险转移到其他单位或个人。例如:企业可以采取向下承包的形式将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转移到其他经济单位或个人,并按照合同约定将风险转移出去。所有那些无节制的、无限度的风险转移都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行为,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进行风险的转移。

篇3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其极强的杀伤力,使全球经济受损。中国在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的同时,实体经济在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考验。高新技术企业正是中国知识经济体系里面最基本的细胞。因此,在此危机重重的市场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企业特别是这些最基础的高科技企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找出高新技术企业容易出现的风险所在并针对其风险提出有效可行的对策,尽可能的避免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使企业可以平稳持续的发展下去。

高新技术技企业即指以从事先进科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企业。与传统技术领域的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企业。产品特点:成长性强、生产周期短、更新速度快、附加值高、市场渗透能力强等。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是完全依赖于高新的创新技术及人力资本。因此,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结构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企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企业的发展完全需要自己的探索。据调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失败的案例过多,这是由于高新技术行业的高风险特点导致的,所以也就更加突出了企业引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但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对如何用风险管理管理其公司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面对企业风险重视不足,或者有些企业只是一味避险从而导致企业发展不力,或是过于自信盲目冒险导致经营失败;二是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运用风险管理中所提出的原理及方法去有效的对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对风险进行合理处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风险管理方法相配合,从而达到适当控制其发展预期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和严重程度的目的而这恰好是中国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最缺乏的。因此有必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特征、风险运动规律、风险防范对策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掌握其产生、发展、动态变化的规律,促进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第二部分:文献理论综述

全面风险管理(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是对影响企业效益的多种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估,并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行相应的战略以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全面风险管理是对传统的可保风险管理的超越,它的目标是把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都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管理框架中去。系统构架包括: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企业风险管理机构,企业风险管理程序集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要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要求,从而期限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的的风险风险管理目标要在企业的战略引导下制定总目标,然后针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各项活动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从而制定出每一个风险管理的子目标。全面风险管理为了保证其全面性,要人人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中来,并需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本文建议,企业应建立一个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由总经理及个部门经理构成,并设立风险委员会,定期出风险报告。将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要注重企业员工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知道什么是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及本企业的风险类型及管理策略,从而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及时处理内外部信息,要随时掌握企业的内部信息,包括生产、销售、财务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要及时掌握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利率汇率、资本和股票信息及行业发展动态。要想很好的对风险进行管理控制,首先要知道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或成败的因素都有哪些,这些因素也很既有可能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总结,将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影响因素分为五大类:环境因素、技术及产品因素、市场因素、管理能力因素和融资因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风险因素树的归纳与总结,使我们更加直观清晰看清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个个因素,成为风险管理识别中风险列表中因素的重要来源的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办法,未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甚至还有许多企业根本不了解何为风险管理,有何好处及其风险管理的相应办法。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所采用的办法往往还是靠企业领导者通过其经验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决策判断。十分之不科学,也给企业的领导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采取实质性研究的放法:首先透过对文献及其相关风险管理概念的研究并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特点及其风险因素拟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及访谈大纲、调查问卷作为本研究工具。第二,进行前导研究并针对缺失加以改善。第三,对研究对象济南市S公司的员工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一步深度了解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的现状及解决策略。第四,对方谈及问卷调查资料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论。针对本文的研究原因、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进行文献讨论,拟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草案,通过对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园企业的进一步调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研究目的是为了进步一发展出合适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通过对国内外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结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特点,以2006年中国出台的COSO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参照,拟定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

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济南5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从而对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因素对企业成败的影响进行分析。为评价每一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对济南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47份,去除无效问卷5份,得到有效问卷42份。问答方式是请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成员就每一风险因素对高科技创业企业成败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无影响O分,影响作用低评1一3分,影响作用一般评4一6 分,影响作用突出评7一9分,即评分区间[0,9〕。22个因素的总排序,兼顾各因素类的单排序,我们可以看出影响高科技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风险因素是:1、企业创始人素质的高低;2、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3、市场营销能力强弱;4、消费者需求变动因素;5、新产品开发能力;6、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因素;7、企业初始阶段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8、创始人对行业的熟悉程度;9、知识产权保护;10、资源整合能力。从这十个关键性要素的分布来看,影响高科技创业企业成功的因素可以总结为:管理能力因素、技术及产品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大类。通过此问卷调查所得出的数据结果,更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对企业所存在的重点因素风险进行分析预调查。

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风险管理小组的建立,该小组成员职责明确,避免混淆(宋明哲,2005)。风险管理小组由总经理,生产副总,各个部门主管组成,定期对公司风险进行评估、考核及验收相应风险管理策略工作。风险识别即确认风险的来源。然而有效而又全面的方法,建议S公司风险的识别可以让全员参与,采用头脑风暴法,将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列举出来。还可借鉴别的公司所出现的风险,列出风险清单。列出本公司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清单。确认风险的来源后,要对风险进行分析与衡量。公司可以从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两点来衡量风险。风险损失频率的衡量。损失的频率是指在特定期间内,特定数量的风险单位,遭受特定损失的次数,以概率表示,分为五类:一定发生,经常发生,常发生,可能发生,极少发生。风险损失幅度的衡量。损失幅度是指此风险的发生可能给企业造成利润损失的大小。分为五类:极小,不严重,中等,很严重,最严重。

风险预防:对损频率低损失幅度小的风险,可事先采用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和阻止风险损失的发生,防患于未然。风险回避:对损失频率高且损失幅度高的风险,即对此类风险有意识的加以回避。风险转移:损失频率低损失幅度大的风险,企业可将自己不能承担的或不愿意承担的以及超过自身财务能力的风险损失或损失的经济补偿责任以某种方式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一种措施。风险利用:损失频率高损失幅度小的风险,即企业面对可能的或己经发生的风险,自觉地加以利用,造成有利于企业某方面利益的结果"总之,在风险发生之前,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损事件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之后,尽可能地减轻损失程度,这是风险管理的目的所在。风险管理小组副组长拟定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计划书,并将任务下达给各个小组成员,由个小组成员监督执行每个部门的相应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小组组长负责总监督。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

综合第四章研究结果与讨论,呼应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问题,提出三部分结论第一部分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之现状;第二部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的内容;第三为此企业风险管理构架在实施中存在的困难与解决策;各项结论如下。

(一)中国高新技术风险管理之现状。中国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是什么;风险管理的管理手段主要有哪些;怎样实施风险管理;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在许多企业管理者的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大多数企业面对风险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形成预先防控风险的意识。风险管理机制不够线圈,漏洞多,监督管理难以落实,许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力度明显弱化,形同虚设。对风险管理的框架或技术运动水平较差。目前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经验不足,专业从事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少,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掌握程度低,运用水平差。

(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内容。依据文献探讨,出题草案;根据对特定研究对象济南新技术企业问卷调查及访谈式的研究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构架内容。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给出风险管理相应管理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策略的选择,风险控制的执行。希望补充现在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值不足,提升风险管理品质。

篇4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解决对策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概念

2005年颁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营业务为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和服务等,人员总数要在500人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要超过30%,科技人员在10%以上。其特性与普通中小企业不同,具有持续创新、快速成长、知识密集等特征的从事高新科技技术的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以核心尖端技术为其发展的前进动力,企业的透明度低下以及阶段性较为明显为其特征。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以靖江市为例

截止2012年底,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5家,占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4.56%,但与全市拥有430家列统企业相比,所占比重仍很低,仅占12.79%。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8%。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单体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但总的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还有很多问题尚待完善。

(一)缺乏完善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一是,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政府设立了针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资本市场、技术创新基金、创业风险投资等这些措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且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政府引导机制不明确。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方面,主要起到导向性作用,但目前情况是:政府缺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有效机制的辨识。

(二)银行的贷款支持力度仍显不足。银行贷款是大多数非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尽管政府和银行这几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规模、实力等方面发展迅速,相应的贷款需求增大,使商业银行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三)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体单一。从靖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可知: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不成熟、风险投资机构不多、风险资金量不大、技术和风险资本结合困难、运作不规范。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金融资本已获准涉足股权投资领域,但创业风险投资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单一等原因使其目前尚不能成为创业风险投资主体。

(四)资本市场发展缓慢。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融资难”严重制约靖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瓶颈”。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债券、股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等)可以形成融资方和投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机制,可以在不同阶段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

加大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要实现分散风险和信用积累须构建系统性的金融支持体系。合适的金融支持方式、必要的政策支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健全的担保体系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的关键。

(一)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江苏省在资金支持方面正积极探索和建立辅助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和专项资金项目。目前,江苏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主要有税收减免(2008年以来,国家、省加大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五年来靖江市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税5.0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获税收减免3.9亿元,占比达到77.38%)、贷款扶持、项目借款、项目拨款等等措施。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的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增加了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提高了对创业期企业的股权投资支持力度;并加大科技型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实施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特别是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中小创新型企业。

(二)促进银行信贷业务、贷款模式的创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金筹集方面重要的资金来源仍是商业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是商业银行潜在的利润增长点。德国全能型银行发展经验表明,银行与科技型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丰富的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从而形成紧密的互信、合作、共同发展壮大的合作关系。

(三)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可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对企业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中,完善证券市场,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建设,做好主板、中小企业版、创业板市场之间的对接工作。有效解决处于种子阶段和创业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上市公司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增强投资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识,促进其成功融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创业能力 创业认知 控制机制

一、创业能力的界定

创业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具有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创业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选择创业,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新创企业的绩效和业绩。创业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智力资本,它作为高层次的特征,被视为创业者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创业能力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一阶维度: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在这两个一阶维度的基础上,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六个二阶维度:即在机会能力维度下设置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开发能力两个二阶维度;而在运营管理能力维度下设置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四个二阶维度。

既然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它又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能力。专业能力是创业的前提能力,它包括:创办企业中主要职业岗位的必备从业能力,接受理解与所办企业经营方向有关的新技术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创业的基础能力,它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它包括:信息的接受处理能力,捕捉市场机遇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确定企业布局能力,用人能力,控制调节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它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与情商的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是创业成功的主要保证。它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二、创业认知

创业认知是指个体对创业的认识理解的心理历程,它主要由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两个方面构成。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在头脑中形成的对认识主体起影响作用的认知模式和知识结构,而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具体过程。

有研究认为,旨在理解创业者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式的认知模式研究,将有利于解释强大的创业能力所带来的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我们知道创造性思维方式在创业活动中作用巨大,例如,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它能使创业者产生一种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识别新的市场机会,使人们学习得更快,并能突破传统束缚。而发散性思维的实施是需要自由民主的创造性气氛的。这就要求:对于每个创业个体来说,创造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必须要掌握的思维框架和技能;而对于公司管理文化来说,也要注入创造性思维要求的这种自由、畅想的元素,例如,一种自治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气氛。由此我们看到,创业认知中的认知模式,本身就构成了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成分。创业认知的知识结构通常是由资源、商机、管理、组织、利益和风险等一系列相关概念的结构化知识所组成。研究发现,良好的创业认知结构在创业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功能:搜索与预测功能,建构与理解功能,推论与补充功能,整合与迁移功能,指导与策划功能。一旦具有良好的创业认知结构,便有助于创业者识别机会、构建商业模式、整合资源、制定创业计划,从而大大提高创业能力。

创业者的创业认知过程包括:接受和评估创业信息的过程;产生应对和处理创业问题方法的过程;预测创业结果的过程。创业认知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说实际上就是创业者的一个学习过程,它主要有两种学习形式:由创业榜样的示范作用引起的观察学习和由创业实践结果引起的亲历学习。示范并非简单的重复原样,它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学习来抽取被示范行为中的重要规则,使观察者生成了与榜样行为相似的新行为,但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所见所闻。而亲历学习相对于创业者来说,则更有可能是试误学习,创业者往往要付出不少的代价。所以对创业榜样的观察学习,相对于创业实践结果的亲历学习来说,其实是创业者获取和积累知识和信息的一种重要捷径。

有各种因素会影响创业认知,其中社会文化背景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每个创业者都处于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背景,创业认知的发展与这个社会文化大背景是休戚相关的。文化的某些特征,例如价值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对创业认知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有可能起激励作用,也有可能起阻碍作用。我国创业者与西方创业者,他们不同的创业认知是与其价值观念和环境特点直接相关的。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价值,是一种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比较看重独立、自立和创造性;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价值,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而集体主义文化则强调顺从、合作、责任感和对集体中权威的认可。在与个体水平直接有关的工作中,个人化的人格特点就会直接影响着创业行为,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创业能力的发挥。除了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外,个人因素对创业认知也有重要影响,例如人格、认知方式、成就感、自我效能等。

我们从创业认知的角度来理解:创业能力实际上是创造性智力、分析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方面的组合能力。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创业者需要创造性智力来产生新想法,需要实践性智力来实施新想法,需要分析性智力来评价新想法。创造性创业能力是创造性智能思维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推动创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索。分析性创业能力是应用性智能思维能力,用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实践性创业能力是一种将创业理论有效转化为创业实践,将创业设想有效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一能力往往是创业者最缺乏的一种创业能力。

三、控制机制

控制机制对于创业能力的合理发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机制能够保持内部良好的信息沟通,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创业绩效,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创业能力。规避和控制创业风险对于创业者和管理者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有效地规避和控制创业风险,企业需要正确地运用相应的控制机制。

那么如何正确运用相应的控制机制? 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控制系统的作用是通过促进不同部门之间充分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使管理者更加有效地创业和创新。但是由于创业的风险很高,企业必须针对不同的环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控制机制。控制机制主要有两种:行为控制和结果控制。这两种控制机制对创业各有不同的影响。行为控制强调大量主观的评价标准,需要管理者对业务和市场有深层次的了解。通常在公司关注那些为达到目标的手段和实施过程时,行为控制被显著运用。而结果控制则要求客观可观察的标准,例如财务结果等。通常在绩效的标准已经被确立并被应用于实施监控和结果评价的情况下,结果控制被显著运用。

两种控制机制实际上是各有所长。行为控制有利于鼓励企业家开展创新活动,尽最大程度地正面发挥企业家的创业能力,从而与企业家创业能力的本质相吻合。而与采取行为控制的企业不同,采取结果控制的企业往往会更加谨慎,由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很高,结果较难控制,他们会通过在过程控制中引人大量高标准,以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具体做法比如:他们更关注于对投资回报、现金流等的透明性和确定性的控制。这些控制手段会使企业在创业中更关注于对现有技术的开发以及用渐进的方式开发新产品。所以这样的企业进行创业和创新更可能会选择利用模仿创新、渐进性创新等结果相对明晰的方式进行。这一方面从某种角度上讲,会削弱企业家的创业能力的正面发挥,但是同时在另一方面,却降低了企业家的创业风险,使创业能力在规避风险方面得到了合理发挥。

参考文献:

[1]MosakowskiE. Overcoming resource disadvantages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When less is more.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M.A.Hitt,R.D.Irelandetal.(ed.). Blackwell PublishingLtd. 2002.

[2]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re source-basedview.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3]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

[4]张映红.公司创业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经营与管理.2005(3).

[5]倪锋,胡晓娥.基于认知的创业能力发展理论模型初探.企业经济.2007(30).

篇6

一、引言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也是实行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离不开要素的投入,特别是与金融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衍生出科技金融这一概念。在本文的定义中,科技金融是涵盖科学技术研发、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配套金融资源以及政策支持服务,其本质上还是一种金融资源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紧密结合,形成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科技金融目前发挥的效果如何,以及各个变量作用方式的分析在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当前研究主要关注于以下几方面:对科技金融这一概念进行理论定义(赵昌文,2009;房汉廷,2011;洪银兴,2011等),一般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内容范畴;科技金融指标变量的选取,包括产出指标(王海、叶元熙,2003),金融投入指标(吕江林,2012)等;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研究(林毅夫、李永军,2001;余泳泽,2011;R.Levine,1993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例如科技企业融资困难、对科技金融某一指标(例如政府投入)作用机制的研究、全国层面科技投入产出分析、科技金融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实证分析、高科技园区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等。

上述文献对于了解科技金融含义以及对其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较少根据实际情况对省际层面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于作用机制、指标的选取上缺乏经济理论的解释。目前我国完整的科技金融系统尚未建立起来,其作用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的贡献之一在于,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定义科技金融系统,不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作用机制分析,同时对于系统中各个具体变量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梳理,从而对整个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贡献之二,在于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省际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前科技金融实际运行情况,通过实证来验证在经济理论下对科技金融作用情况的预期,并且对实证结果做出了具体分析,而不拘泥于先前的研究成果。

二、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从总体来看,科技金融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资源,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的作用可分为直接、间接两种:

第一,从直接作用来看,科技金融是作为一种资金来源,属于资本要素投入。鉴于高技术产业自身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二者存在高度契合,因此,科技金融在资金供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资金投入到具体企业中,不管是购买装备、建设厂房、研发试验等等都是推进产业发展,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高技术企业风险较大的特点,许多高技术企业同时还面临一定的融资困境。

第二,从间接作用来看,科技金融这个体系发挥的功能不局限于提供资金支持,本文将其归纳为“延伸效果”。例如,风险投资机构还可以进入决策层,通过市场化管理对经理人进行激励约束,或者经验丰富的风投机构能够直接参与企业运营管理,利用自身专业化优势监督指导投资决策,辅助企业创新成功;通过成立高技术产业引导基金带动民间资本对增加对初创型高技术企业的投资;专营的科技银行除了降低高技术企业融资成本和门槛之外,还开发出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在融资的同时加强了对高技术企业发展、管理质量的监督,间接促进企业成长。总之,间接作用的表现就在于,除拓宽基本的融资渠道之外,在提升服务企业的经营水平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针对上述归纳的直接、间接作用方式并结合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目的在于探究针对湖北省科技金融结合效果如何。鉴于科技金融系统中既有企业自由资金、政府配套专项投资,也融合了金融市场的资助,作用方式各有差异,同时交叉重叠的政策也会使最终作用效果复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科技金融系统中各变量进行具体分析。

本文认为企业自有资金代表着研发最原始的投入,是科技金融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通过分析高技术产业发展阶段特征以及配套的融资方式可以总结出,企业自由资金投入明显的特征是高效,即不仅能够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而且效果显著,这通常与资金的稀缺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方式、重视程度等有关,因此在本文的体系构建中,特意搜集了R&D项目内部支出经费(代表着企业内部自有资金的投入)这一指标,来进一步证实企业自由资金的作用效果。

对于政府财政经费对R&D投入而言,目前的研究结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多数研究表明政府科研资助对企业研发有激励作用,但李左峰等(2012)学者通过细化政府补贴类型后总结出,政府R&D补贴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存在,既取决于企业技术商业化能力,也取决于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和水平,还可能受到企业所有制、研发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最终结果要根据样本的情况实际分析。本文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下去,根据具体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分析再看实际效果。

对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效果(包括银行贷款、风险机构投资等),目前的研究结果相对一致。理论和实证层面都证实金融机构的支持对于企业融资进而研发、产业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后续的实证中,本文会根据实际情况,去验证其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效果。

三、实证研究――以湖北省高技术产业为例

湖北省地处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过渡地带,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中心和全国交通枢纽,科教文化资源位于全国前列,同时承东启西肩负着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战略地位。因此,在发展模式上湖北省要力争从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自主创新、管理创新和劳动者质量的提升,并且要强化创新驱动的政策环境。湖北省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一大亮点是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根据科技部公布的最新全国高新区排名,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列第三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高新区排名第二,显示出较强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在2009年国务院的批示文件中明确指出,东湖高新区可以参照中关村科技高新区的有关政策,开展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探索科技金融高效合理的作用机制不仅是东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湖北省“十二五”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的发挥都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本文选取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试图揭示其中的作用关系并找出当前科技金融所取得的成效,并湖北省为科技金融体系的健全完善提出相关的建议。

1、数据与变量说明

本文着重考虑科技金融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最终选取的样本周期为2003――2011年,以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技术产品出货值、R&D项目内部支出经费、政府财政投入、金融机构贷款数、创业风险投资数量构成研究变量,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年鉴》、《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其中的创业风险投资数量通过《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整理补充得到。

所选变量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科技金融变量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变量。变量的选取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金融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研究,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变量包括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技术产品出货值,从衡量角度来看,高技术产品出货值可作为“量”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作为“质”的指标。考虑到实用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都只是一种小的改进(叶子荣,2011),所以选用有效发明专利数作为衡量企业年度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代表技术的突破性;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高技术产品出货值可以反映出高技术产品技术的可信度、成熟度以及技术附加值,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直接的体现;因此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的经济含义,选取这两项来衡量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科技金融的四大变量是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R&D项目内部支出经费代表着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对于我国相当部分尤其是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来说,企业自有资金是其初始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代表着科技金融体系中底层的投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财政投入代表国家层面资金对科技领域的支持,是科技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技术创新基础保障,一般是通过对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配套的税收优惠、贷款担保、引导基金等方式来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金融机构贷款数主要是指政策性、商业银行、保险、担保机构等对高技术产业资金支持力度,在信用体系健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缓解科技创新的资金压力,从而起到促进作用;创业风险投资数量对于初创期、成长期的高技术企业融资非常重要,并且如前文所述,经验丰富的创投资金还代表着对高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创新管理,既通过融资直接支持创新活动,也通过管理间接带动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为了下文分析方便,下表对文章中所涉及的变量及其缩写做了整理,便于分析。

2、计量模型

鉴于文章分析目的和数据特征,以及前人所研究成果,本文选用最普遍采用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科技金融促进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函数表示如下:

Techi=ARDF■■GC■■FC■■VC■■e■ (1)

其中Tech代表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指标,代表着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技术产品出货值。RDF、GC、FC、VC分别代表研发项目内部支出经费、政府财政经费投入、金融机构贷款数、创业风险投资数量。?坠,?注,?酌,?准,?浊分别代表企业内部资金投入、政府资金投入、金融机构投入、风险投资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弹性。e代表随机误差项。

考虑到本文分析中所用样本数据较少,为解决内生性和自相关等问题,先对(1)式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下列(2)式:

lnTechi=lnA+?琢lnRDFi+?茁lnGCi+?酌lnFCi+?准lnVCi+x (2)

进一步使用GMM(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检验。GMM方法不仅在动态面板数据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中也有理论意义。对于有限样本来说,其估计结果也会更有效。因此,最终使用GMM方法验证模型为上述(2)式。

3、实证结果与分析

从实证结果来看,总体来说科技金融指标变量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有着较好的解释能力,下面对科技金融具体变量的解释能力做详细分析。

(1)从高技术产品出货值这一指标变量来看,研发资金投入和创业风险资金投入作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且都为正向关系。政府财政支出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贷款对于高技术产品出货值解释力明显不足,鉴于这两项投入资金的作用机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偏误,直接拨款和贷款的目的性和影响可能会打折扣。目前,湖北省科技金融尤其是针对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金融创新体系还有待于提升,特别是科技银行在对高技术产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上需要加强,需要对高技术产业金融服务进行创新,落实好金融投入特别是科技银行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的作用(殷兴山,2010);相比较而言,企业自有资金支出(R&D项目内部支出经费)和创业风险投资数量对高技术产品出货值促进作用则较为明显,尤其是企业内部R&D项目支出经费每增长1%,能促进高技术产品出货值增加约1%个单位;创业风险投资数量每增加1%,相应能提0.1%的出货值,符合分析预期,反映出这两项资金在使用效率方面比较高,成为缓解高技术产业融资压力、分散风险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从有效发明专利数来看,企业内部R&D项目支出经费数和创业风险投资数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贷款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作用显著为正,符合预期的分析。企业内部R&D项目支出经费弹性最大,每增加1%的企业R&D投入会带来0.32%单位的有效发明专利产出。作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直接体现出企业的研发能力,企业R&D经费和市场创业风险投资数量是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强有力的,代表着高效率的资金投入。实证一方面说明企业目前是而且应该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活动的资金配置效率要高于政府投入和金融机构的投入,另一方面说明,高质量的创业风险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对其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这有区别于对高技术产业出货值的影响。对比可以看出,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更主要还是表现在其创新研究领域,金融市场的效率大于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这也为今后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的制定和改善提供了一定方向。

(3)无论是对高技术产业出货值还是有效发明专利数而言,政府资金投入都不显著,缺乏解释力。对于政府资金投入效果目前已有专门的细致研究。由于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转变与科技体制发展的不同步,会导致政府资金投入的滞后性;对于湖北省而言,政府资金投入的滞后效应为3-4年,高于发达省份的平均水平;现有政府直接投入还包括直接拨款、低息贷款、政府采购等内容,各类政策的投入效应交叠或者抵消,较难分析出实际的作用效果。本文分析认为,现阶段政府资金投入作用不显著可能是多部门管理政府配套资金导致资金定位不准确,最终影响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主要是构建健全的科技金融投入体系,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因此政府投入主要是针对初创期和成长期面临突出融资问题的高新技术企业,而在中后期应该让位于主要的市场金融资源来配置科技金融服务。受数据获取的限制,本文没有对不同阶段企业政府资金投入的效应区别分析,也可能是造成政府资金投入不显著的原因。总之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政府资金投入的效果问题值得重视,在资金的投入方式、数量、落实情况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也许会有值得完善之处,以最大程度发挥政府对高技术产业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1、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了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影响。实证部分以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和配套的科技金融系统为研究对象,在考虑数据的经济意义、可得性以及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最终选取2003-2011年度数据,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技术产品出货值等七个变量,分析了科技金融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绩效问题,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在本文所讨论的科技金融体系中,企业内部R&D经费支出和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对于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作用最为明显,表现出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代表着目前高效、专业化的资金来源,另一个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对高技术产业贷款,也是科技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政府资金投入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作用不显著,可能与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有关。

2、政策建议

(1)政府应该探究对高技术产业财政投入方式,重点是初创期和成长期阶段,同时提高资金投入的管理方式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在引导基金、税收优惠等方面与财政直接投入相配合,协调配合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效率。

(2)鼓励现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宽科技融资渠道,创新并开发推广符合高技术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例如知识产权抵押、健全信用体系、设立专营科技银行、降低信贷门槛以及调整绩效评估考察方式等,使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能够在科技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重视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规模和质量,特别是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助高技术企业一臂之力,同时创业风险投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经营管理的专业性,积极参与到科技企业前期的经营管理中,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企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3(6).

[2]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3] 叶子荣、贾宪洲:金融支持促进了中国的自主创新吗[J].财经科学,2011(3).

[4] 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 洪银兴: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

[6] 薛澜、俞乔:科技金融:理论的创新与现实的呼唤[J].经济研究,2010(7).

[7] 殷兴山: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J].武汉金融,2010(11).

[8] 孙杨、许承明、夏锐:研发资金投入渠道的差异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9(9).

[9] 肖泽磊、韩顺法、易志高: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8).

[10] 余泳泽:创新要素聚集、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效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经济评论,2011(2).

[11] 房汉廷: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科技产业,2011(1).

篇7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37-03

1 引 言

进入21世纪,世界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创业时代,创业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并日益受到各国和地区的重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相继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等政策,促使我国的创业活动日益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大量创业企业应运而生。但事实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创业企业诞生,却又有大量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创业企业退出市场。造成我国创业企业成活率低和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创业企业在其成长、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缺乏有效地识别、分析与控制。纵观目前国内外的学术领域,相对于如火如荼的创业活动而言,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于创业实践。

2 创业企业生命周期

创业企业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它是相对于成熟企业而言的,是指处于由孕育期向稳定期逐渐发展和转型的企业,其规模及赢利能力较小,成长潜力与风险并存。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本文以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创业企业的特点和前人的研究,将创业企业成长划分为孕育期、求生期、扩张期、稳定前期四个阶段。①孕育期。即从捕捉创业机会到创业企业创立的阶段,创业企业实体的成立则标志着孕育期的结束。②求生期。求生期指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试销的过程,是将创业设想转化为一系列创业活动的过程,是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逐渐成型的过程。③扩张期。该时期是由产品试生产和试销向产品规模化生产并日益被市场接受的过程。④稳定前期。这是企业的核心产品生产能力、销售业绩和管理水平都逐步趋于稳定,其市场地位也趋于稳固的过程,因此,该阶段也是创业企业向成熟企业过渡前的关键时期。可见,上述四个阶段正是创业企业积累资源、增加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进过程。

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创业企业风险分析

创业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环境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生产经营活动也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不同生命周期所面临的风险类型也将各不相同。

3.1 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主要分为筹资风险和用资风险。

(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遇到的首要风险和核心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创业企业将陆续获得现金流入,规模和影响力都将不断扩大,则其筹资风险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产生的原因为:第一,创业企业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缺少参照系和经验,导致企业的筹资计划和融资策略制定缺乏一定的准确度和科学性,进而造成创业企业的筹资风险;第二,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和二板市场的不成熟是我国创业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

(2)用资风险。创业企业的用资风险通常突出表现在求生期和扩张期,该时期的创业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如果资金使用分配不当将引发资金风险并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一方面由于资金结构和资金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用资风险。另一方面,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不高也将致使创业企业承担一定的用资风险。

3.2 技术风险

创业企业技术风险具体可以表现为技术研发风险、技术应用风险和技术再创新风险三方面风险。三种风险虽同属技术风险,但其中技术风险出现的时间段不同,且不同时间阶段所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技术研发风险。技术研发风险突出表现在创业企业孕育期和求生期,此时期创业企业缺乏足够的研发资金和技术开发经验,导致技术的研发能否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研发经验不足,创业企业经常遇到因设计方案不合理而造成后期研究工作离既定目标越来越远,最终造成技术研发工作无法继续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创业企业在技术研发工作前通常疏于技术检索,当研发工作进行到一半或结束后,才发现研究成果早已经申请专利或上市,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

(2)技术应用风险。当创业企业的研发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后,技术研发风险逐渐降低,但技术应用风险则应时而生,具体表现在:①技术适用性风险。如技术使用环境、资源等条件较苛刻,操作复杂,功能过剩或不足,与相关技术不兼容等,都会使技术因适用性较差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②技术可靠性风险。技术的不可靠将导致产品在性能、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稳定,如产品技术性能不过关或次品率过高,造成创业企业因产品无法满足相关技术标准或不被消费者接受而面临危机;③技术流失和替代风险。由于缺乏技术保护意识,创业企业通常面临技术外泄或被模仿的风险。

(3)技术再创新风险。当创业企业逐步在技术和管理上逐步趋于成熟时,技术再创新风险将可能随之产生。在稳定前期,创业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时企业容易陷入安于现状而疏于在技术广度和深度的再创新或不愿进行新技术的开发的状态,不能以动态的目光和思维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最终造成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危及企业的长足发展。

3.3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通常在创业企业的求生期就已产生,在扩张期达到最大。随着创业企业的发展,市场准入与预测风险、市场竞争风险和市场潜力成长风险依次凸显。

(1)市场准入与预测风险。在创业企业求生期,产品研发结束后,需要将所生产的产品投放市场,但由于创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少市场知名度等特点,其产品在进入市场并试图让市场所接受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或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进一步演变成市场准入风险。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开拓经验的欠缺性,创业企业还要受到因市场预测的不准确而产生的影响。

(2)市场竞争风险。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加强,扩张期的创业企业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来获得更大的利润,但由于消费者认知程度较低、市场地位不高、竞争能力较差,创业企业在此时就需要承担更大的市场竞争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一方面体现在产品本身的竞争,产品质量、性能等指标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决定了创业企业市场竞争风险的大小。另一方面,创业企业要面临现存的成熟企业和新的竞争者出现所带来的竞争风险。

(3)市场成长风险。市场具有潜在性与待成长性,创业企业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和快速扩张,就得不断地发掘市场潜力或开发新的市场。与技术再创业新风险一样,当创业企业发展到稳定前期时,往往由于资金、市场开拓能力的限制或惰性的产生,使得创业企业无法继续进行新的潜在市场的开发,也就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创业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流量用于企业的发展,如此恶性循环,创业企业的成长速度与生产水平将无法适应市场的成长速度,将导致创业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成长风险。

3.4 人力资源风险

由于创业企业的高风险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创业企业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都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导致创业企业一直面临着较大的人力资源风险,主要表现在人才获得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

(1)人才获得风险。相对于成熟企业,面对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和人才成本日益增加的情况,创业企业在招聘各类人才时会面临难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压力,招人难度加大,使得创业企业在运营上要承担人力资源不足和人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2)人才流失风险。人才流失风险是我国创业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中常见的风险,尤其在企业求生期表现更为突出。首先,良好的组织结构关系可能因为核心人才的流失而遭到破坏,执行中的任务也将被迫中断,企业经营效率大大降低;其次,企业花费大量成本吸收和培养的人才一旦流失,将导致创业企业在资金和资源上的浪费;再次,掌握核心技术或客户等资源的人才流失,可能造成技术开发延迟或技术外泄,甚至使创业企业因人才流失风险而遭受巨大损失和致命打击。

3.5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贯穿于创业企业始终的主要风险之一,它是指由于创业企业管理不善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创业企业的管理风险主要由因创业者和管理团队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能力风险和由组织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组织风险两部分组成。

(1)能力风险。创业者和管理者是创业企业的关键人物,其能力的高低和经验水平直接关系着创业企业管理效果的好坏和管理风险的大小,尤其在创业企业发展初期,管理者能力有限,相应的能力风险则较大。能力风险在创业企业中具体表现为决策能力风险、业务能力风险和协调与整合能力风险。

(2)组织风险。创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在成立之初通常伴随着结构的不合理性和效率的不稳定性,由此产生的组织风险将对创业企业实施高效管理造成很大的障碍。在创业之初的孕育期,创业企业通常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组织的层级结构也相对较为模糊,经常出现多头领导或责任不清的现象且组织的灵活性较差,这将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造成管理上的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组织趋于稳定,但当创业企业发展到扩张期时,企业规模和产能都将迅速扩大,其组织结构将面临无法满足企业扩张和发展需要的风险。

4 结 论

本文基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划分了我国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并针对不同生命周期中风险类型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①创业企业是一个动态概念,其成长和发展也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可将创业企业的成长划分为孕育期、求生期、扩张期、稳定前期四个阶段。②创业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主要面临着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管理风险,且各种风险在不同生命周期中呈现不同影响和变动趋势。因此,在进行风险控制时也应以创业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手段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艳茹.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88-93.

[2]成春,贺立龙.创业企业的成长动力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6-140.

[3]宫雅卓.论创业企业的分段风险投资策略[J].科技创业,2003(9):63-64.

[4]谢胜强.创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增刊):230-233.

[5]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风险的系统分析:辨识与规避[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132-135.

[6]周荃,徐健.高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及其防范[J].科技创业,2006(9):41-44.

[7]张云.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9(1):106-107.

[8]陈春燕.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评价[J].民营科技,2009(2):42-43.

篇8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9-0074-05 收稿日期:2007-03-29

创业者勇敢、高瞻远瞩的冒险者形象是现代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贯穿创业研究文献的主要议题之一是风险以及创业者如何偏向于(predisposed)风险或者说他们是如何管理风险的。对于创业者,风险是各种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消费者偏好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对大部分创业决策所做出的竞争性反应,使得风险成为大部分创业者每天都要考虑的任务,而且对于那些使创业者对梦想的追逐成为可能的投资者来说也是如此。创业者的创业决策是一个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在新创企业高失败率的情况下,加深我们对创业者及其风险决策行为的认识和了解,将有助于提高大部分创业者与创业投资者面临风险环境下的决策质量,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增进创新、就业与社会财富,因此,更好的理解风险及其在创业者新企业决策中的作用,辨析其影响因素与行为的理论框架,也就具备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而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果。

一、风险倾向

即便如新企业在5年之内的存活率仅为33%左右,却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创业,从每年统计资料上新增的企业数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因此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疑问,创业者是不是比一般的人更喜欢冒险?

许多学者试图从风险倾向(risk propensity)或风险偏好(risk preference)的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创业者比其他人具有更高的风险倾向,同时,创业者的风险倾向越高,即他越喜欢冒险,就越可能做出创建企业的决策。创建新企业的个体也许有抓住机会的倾向,愿意将自己暴露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也就是说表现出一种高风险倾向。在一些研究中,如Sexton&Bowman(1984)以及Begley&Boyd(1987)对创业者之间的风险倾向差异也找到了一定的证据支持。而Forlani&Mullins(2000)在研究中模拟了四个具有相同期望值、都满足创业者对新企业投资回报(ROI)要求的新创企业,但这四个企业达到ROI目标的概率以及预期产出不同,随后让被试想象他们准备创建一个新企业,向他们提供了这四个新创企业的有关描述,并告知他们这四个企业都是同一行业的,要求创业资本相似并可控,从而让被试表明他们会选择哪个企业。通过对78个样本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创业者之间不同的风险倾向对其创业决策也存在影响,具有更高风险倾向的创业者会选择更具风险的企业,并认为有远见的投资者应该考虑一下他们所选择的创业者与自己的风险倾向相匹配的程度。

但Bird(1989)通过创业者与大型组织管理者的比较研究,指出创业者的确比大型组织的管理者在职业决策以及商业决策中明显的接受更高的风险水平,但这一结果并不能表明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就高于大型组织的管理者。Palich&Bagby(1995)在对创业风险的研究中发现,创业者并不把他们自己看作是冒险者,而是去追寻别人不去寻求的机会,因为他们在如何看待这种机会上是异于其他人的。他们只是比非创业者更积极的看待某些商业或经济状况,感知到的是机会和优势而同时其他人却看到的是劣势和威胁。创业者其实是中等程度的冒险者,他们与大型组织中的管理者以及公众之间在风险倾向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Busenitz(1999)把风险倾向作为控制变量,发现风险倾向与个人是创业者还是管理者这一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关系,也就是说创业者与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风险倾向对因变量的影响非常小,它与教育、年龄、敏锐性等其它控制变量一起才使得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增加了9%,由此可见这种影响比较微小。而总的检验结果却表明,与管理者相比,创业者并不认为自己更喜欢风险。Kahneman&Lovallo也指出,当与其他人相比较时,创业者并没有表现得“更冒险”――他们并没有更高的风险倾向。

由此可见,对风险倾向这一因素对创业决策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与其他人并没有明显差异,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对创业风险决策也并没有明显影响作用;另一种则认为风险倾向对创业决策存在影响。

二、风险感知

有学者提出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创业现象,认为创业者之所以采取风险行动是因为他们感知到的风险比大多数人感知到的风险小(MacCrimmon&Webrung,1990;Kahneman&Lovallo,1994)。因为即使是评价同样的环境,也会有一些人认为环境充满了风险而另一些人认为没什么风险(Nutt,1986;1993)。也就是说,那些比其他人感知到的风险更少的人会不知不觉地采取风险行为。

Palieh&Bagby指出,认为创业者需要更多的风险倾向以勇敢的面对创建企业中固有的风险,这实际暗含了个人会感知到其中的风险这一假设。然而,如果个人对创业风险的感知不同,那么他们不一定需要高风险倾向来创建新企业。他们会着手创建企业是因为他们感知到的风险很小。换言之,风险感知而非风险倾向可以解释个人为什么会做出创建企业的决策,而创业者尤其可能会感知到低水平的风险。Cooper等人通过研究发现,95%的创业者认为,即使超过一半的新创企业都失败了,他们的企业还是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Palich&Bagby发现,创业者比管理者更可能感知到的是优势和机会而不太可能感知到的是劣势和威胁。

Cooper等人(1995)对决策行为的研究表明,由于个体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他们既不能完全综合的搜索信息也不能完全精确的解释信息。为了处理这些限制,个体采用了认知性直观推断以及可能会导致认知偏见的简化策略。他们还指出,这些认知偏见常常在做复杂的不确定性决策时出现。Baron(1998)及Simmon等人(2000)则指出,某些偏见的存在和其它许多认知偏误的来源,以及它们对我们思想的有力影响,表明了创业者创业决策的风险行为可能也会受这种因素的影响。而Busenitz&Barney(1997)以及Shaver&Scott(1991)指出,创业者特别容易引起偏见,因为他们无意中会简化其信息处理以减少创业风险决策中的压力和不确定性。McCarthy等人(1993)以及Palich&Bagby(1995)也

指出,创业者的创业决策是一种个人的风险决策过程,尤其更易受认知偏见的影响,从而会降低他们对风险的感知。此外,因为认知偏见会影响创业者注意到的信息以及他们从中获得的解释,因此,认知偏见会影响风险感知,某些认知偏见会使创业者低估决策的负面结果和不确定性,因而会导致低估风险(Cooper,Woo&Dunklberg,1988,Shaver&Scott,1991)。

影响风险感知的认知偏见有很多,目前的研究从根据创业的决策环境与决策内容,主要集中在过于自信、乐观偏见、控制幻想和相信小数定律这四个方面。

三、创业者禀赋

创业者禀赋(individual endowments)是创业者创业前所拥有的,能为创业行为和新创企业生存与成长提供价值的各种资本的总和,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创业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三部分。Baron&Markman认为,创业者禀赋在创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创建新企业所在的环境是一种弱环境,个人差异因素很容易在公开行为(overt behavior)中表现出来并因此会在很大范围内影响活动的结果。新建企业往往缺乏组织协定(organizational protocols)、组织文化或惯例等,因此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技能等方面的个人差异因素会影响创建企业的决策。

创业者的禀赋具有异质性(heterogeneity),研究表明,个人禀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决策方式与结果,表现为个体在以其禀赋为基础的选择过程中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并谋求收益最大化的行为结果。创业者的禀赋通过影响其决策行为来决定创业行为过程特征,并外化为微观层次创业行为的随机性与多样性。同时,大量的文献强调了创业者禀赋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创业者的禀赋是创业行为过程的关键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创企业的资源构成特征(Morris,1998)。

(一)人力资本。从创业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主要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等。Bygrave指出,创业者感知的创业机会往往以特定产业和工作背景为依托。200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Inc.500”中有75%的创业者是在其工作所在的产业内发现创业机会并实施创业活动的,23%是在与其工作相关的产业内发现创业机会并创业的。此外,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常常也是潜在投资者考虑和评价的因素,对于拥有更高人力资本的创业者可能更受投资者青睐。

(二)创业资本。创业资本是指由创业资本家(或其他出资人或其它方式)出资,投入到拟创立的新企业或还处于初创期的新创企业、既赋予极大高回报希望又承担一定风险的权益资本。有学者认为,创业资本是创业者资源整合行为的核心,其可获得性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新企业的创建以及企业创建后的存活。Grebel,Pyka&Hanusch认为新创企业经济上的成功取决于创业者的资源和他们具体的管理能力,即其人力资本。但从短期来看,企业的存活决定性地依赖于人力资本和创业资本的平衡关系。

(三)社会资本。由于创业者不可能拥有创业所需的全部稀缺资源,因而创业者须借助其拥有的社会资本来获得。储小平指出,那些积累起更多社会资本的创业者,会比其他创业者获得更多的企业经营所需的资源而对创业活动而言,还体现为一个创业网络。创业者可从网络中获得其它来源中无法获得的某些资源,如高科技行业中,潜在的创业者会从网络中存在的技术发明或研究中大大受益,而美国硅谷形成的创业网络对其创业者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来源。另一方面,创业团队的形成也是基于这样一个道理,Kamm&Shuman通过对创业研究文献的回顾发现,50%的企业是由创业团队创建的。他指出,团队拥有的企业通常具有更多样化的技能和竞争力基础,以形成更广阔的社会和企业网络,有利于获取额外的资源。

四、预期回报

创业者在付出努力和时间的同时,也必将从中获得一定的回报,而正是这种回报使得创业者层出不穷,勇于接受挑战。一般认为,创业者的预期回报主要包括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

(一)物质回报。经济利益的获得不仅是对创业者投入的时间和金钱的一种补偿,也是对其所冒风险的回报。当然这种物质上的回报对于不同的人其重要性并不一样:对生活较拮据或失业的人而言,更多的面临就业或生活的压力,创业主要是为了能改善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而有一种人是将创业看作为富裕的途径,他们认为很少人能通过为别人工作而富有,创建企业提供了赚更多钱的机会;此外还有一些本身就对盈利有着强烈兴趣的创业者,对他们而言,获得利润这个动因与其他创业者相比具有更强的推动力,他们可能把挣来的钱花掉也可能送给别人,挣钱成为了一种乐趣;而在以知识为主的经济中,许多具有较高知识资本的人获得了丰厚的报酬,因此不少的人虽然没有创业也同样变得非常富裕,创业只是一种摆脱了定额工作获得定额报酬限制的方式。但无论如何一定的物质回报对创业者以及一个企业的生存是必要的,建立没有盈利的企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精神回报。Hamilton指出,在创业初期,许多创业者的年收入实际上低于那些具有相似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相当的雇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异反映了创业者已准备好放弃更高的薪酬以换取非物质性的收益如增加了职业自和个人控制感。来自英国800家盈利小企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是什么激励他们创业这个问题,98%的回答者将“个人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列为第一重要推动力,其中70%的人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88%的人将“按自己的方式做事”,87%的人将“做长远规划的自由”列为重要或非常重要。仅有15%的人认为“给后代留下什么”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杰斯汀・隆内克等人在其《创业机会》一书中指出,1991年对小企业主的一项调查,证实了独立性作为创业者创业动机的重要性。放弃了在其他公司工作的人中,有38%的人说他们离开的主要原因是想自己做老板。而调查显示,91%的美国人认为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因此,如果仅仅认定创业者的创业就是为了金钱的话,很显然是片面的,缺少对创业者的全面了解。除了金钱上的物质回报外,创业者还需要精神上的回报。

五、环境因素

有学者认为,个人行为是根植于社会环境中的(Granovetter,1985),只强调个人因素的研究必定是不全面的,在创业风险决策过程中,创业者作为有限理性的人不仅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Shapero&Sokol、Martin以及Bird等学者就强调了环境因素对创业决策的重要性。因此,创业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于单个创业者的特征和行为,结合创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等外部环境的社会系统观点更有助于解释创业过程。创业者

创业决策风险行为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个人环境和宏观环境。

(一)个人环境。因为创业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职业选择,会对创业者个人的生活、家庭以及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在创业决策中创业者也会受个人环境的影响,也因此创业研究中所讨论的个人环境主要是个人目前的就业状况。Davidsson把个人目前的就业状况主要分为四种状态:具有永久性职业、具有暂时性职业、失业状态和学生。他指出,个人目前的就业状况及其变化可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之一。虽然并非所有的研究都得到同样的结论,但已有研究表明失业与企业的创建之间存在正关联。研究还发现,在瑞典最近的一次大萧条时期,近30%的企业创始人表示,避免失业是他们创建自己的企业的主要原因。Reynolds也发现,在美国,初学者⑤在学生和失业人员中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而在家庭主妇和退休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则非常低。Davidsson根据瑞典的样本研究则发现目前的就业状况对创业意向及创业信念都有一定的影响,与Reynolds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还发现永久性职业与创业信念(conviction)呈负面影响关系,即平均而言,具有永久性职业的人不太确信创建自己的企业对他们是适当的选择。

(二)宏观环境。宏观环境是相对微观环境而言的。在创业研究中,与创业相关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产业环境、政策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对创业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庞杂而又众说纷纭的问题,由于概念的明确,通常认为,金融、产业、经济、政策和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也会对创业决策造成影响,但毫无疑问,这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篇9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提出源自国家对金融危机及如何摆脱后金融危机影响,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资源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因而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如何构建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当今社会各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1、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供求特点

2009年1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结合本省发展实际情况,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江苏省顺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据江苏省统计局统计,2009年,江苏省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销售收入达1.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成为带动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其中,新材料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新医药产业占全国的11.5%,经济总量居全国第2位;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居全国第3位;环保产业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

从行业范围看,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相关企业均是以研发为先导的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企业,在资金需求上具有明显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特征。从发展阶段看,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大多仍处于幼稚阶段和成长阶段,面临着技术前景、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其生产经营具有极高的风险。从产业规模看,尽管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总的来看,其规模化水平仍然偏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在资金需求上具有需求时间急、需求数量少、需求频率高等特点,这种频繁而又零星的贷款需求无疑会加大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使得商业银行无意满足其贷款需求。另外,这些企业的信息披露和管理体制也无法达到商业银行的要求,加之我国股票和债券发行中存在着较为严格的政策约束,因而他们既难通过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又难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上述情况导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资金来源:①自有资金。即通过自我积累、亲友借款和合资人的股本投入等方式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②政府资金。目前江苏省设立了各种基金项目,拥有技术但无资金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申请政府的创业基金项目获得资金。③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专业化的股权投资,但它并不以占有企业为目的,而定位于在较短的投资期内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对风险投资有很大的吸引力。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不仅可以给企业以资金支持,还可以使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管理、市场经验和经营策略上的帮助。需要强调的是,单靠自有资金或财政资金是无法满足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的,而且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在培育新型企业的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可能会在与企业的博弈中形成政府失灵现象,因此,发展风险投资对解决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瓶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2.1 政府支持起步早,投入增长较快

2004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成果商用化以培育新兴产业。据江苏省科技厅统计,6年来,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从过去的每年3亿元逐年增加到现在的10亿元,先后设立了光伏、风电、半导体照明、软件、集成电路、新材料、新医药、新型环保等一系列重大产业专项,组织实施了543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安排省级科技投入58.4亿元,带动企业及社会投入673亿元。2009年,江苏省政府成立注册资本为30亿元的担保公司,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当年省财政科技支出91.5亿元,高于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增长10.1百分点,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1134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700亿元。而2010年政府投资依然保持较快增长,政府科技拨款15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8%,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1%,比上年提高0.2%。江苏省政府抛砖引玉式的资金投入,将大量的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引导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来,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2 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发展迅速。但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完善

江苏省是全国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行业较早的地区之一,1992年,江苏省财政出资1亿元建立江苏省科技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并成立江苏省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以此为标志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进入起步探索阶段。《江苏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0》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106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注册资本200.39亿元,创业投资企业数量连续3年攀升,备案创业投资企业数量居全国第1,备案资本规模总量和年度新增基本规模位居全国第2。虽然江苏省风险投资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江苏省现有的风险投资资金供给仍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要求,主要原因有:①资金来源渠道少。目前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据江苏省科技厅统计,2007年,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总量中,国资主导的占80.9%,民资主导的占16.4%,外资主导的占2.7%。这说明,民间资本参与创业风险投资热情不高,力度不够,资金来源渠道不多。②创业投资资金规模不大。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来看,创业投资年投资额一般相当于当年GDP总额的1%左右,江苏省2007年的GDP为9230.68亿元,但实际投资金额仅为16.7亿元,显然江苏的投资力度远远达不到这种标准。③缺乏投资退出渠道。目前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只有中关村科技园区1家试点,国内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审核程序繁杂、发审效率不高,而到境外上市也有诸多制约,这严重制约了风险投资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不足,信贷支持力度小

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投融资机制中的一个重

要环节,但从江苏省信贷资金的投放实践来看,众多战略性新兴企业由于风险高,规模小,资金少,抵押品有限,根本无法满足金融机构对企业信贷的考核要求。各金融机构出于贷款安全的要求,囿于传统,不愿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贷款。同时,商业银行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特点开发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项目还比较少,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据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统计,截至2010年10月末,江苏省中小企业数量占全省企业总量的98%,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余额仅为1.92万亿元,只占同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1%左右。由此可见,金融机构仍旧比较倾于向大企业和传统企业提供贷款,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则相对较小。而江苏省统计局2011年上半年的统计表明,江苏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中科技研究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贷款总额为11.2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34%。该比例仅高于教育和娱乐业的相关比例,而远低于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相关比例。

2.4 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融资比重偏低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正是推动其成长的“温床”。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特别是创业板的建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平台,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短,企业规模难以达到上市要求,因此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江苏监管局统计,2010年上半年,江苏省新增上市公司17家,其中主板公司2家,中小板公司14家,创业板1家,全省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总量达到79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3.9%,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达16家,占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8%。资本市场虽然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但与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省市相比,无论是在上市公司数量上,还是在股本和市值等方面,江苏省仍有较大差距。

3、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3.1 准确定位。继续加大政府投入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对重点技术和行业进行投入和扶持。政府可以从多方面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给予补助金、加强产业政策指导、完善投融资体制、制定优惠税收政策等。对江苏省而言,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准确定位,在完善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过程中,努力做到到位但不越位,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主体的同时,不可压抑其他投融资主体的积极性,确保投资主体的多元化。②加大各类产业引导资金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确保政府引导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并通过政府采购、税收减免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来。③积极疏通社会资本“进人”和“退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渠道,以提高社会资本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持的效率,并强化政府投入对社会的示范效应。④建立合理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将资金投入到高效部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性,防止资金挪用等非法行为。

3.2 立足现实。积极发展风险投资

江苏省是国内创业投资起步较早的省份,虽然创业风险投资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迅速上路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至今江苏省风险投资制度仍不完善,风险投资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并且主要被看成是一种融资工具,而不是一种控制风险的市场化的金融制度安排。立足现实,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江苏省应从三个方面大力发展风险投资:①引导民间资本参加风险投资。江苏省有着巨大的民间资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和民间资本的特性相吻合。政府可以通过构建“抛砖引玉”式的带动机制,建立创新基金,提供政策指引,引导民间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确保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尽快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规范风险投资基金的设立、运作和监管,以提高投资的效率和安全性。③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江苏省应积极发展并规范各类产权转让市场,鼓励企业并购与上市,形成多元化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3.3 改变观念,创新商业银行信贷机制

重视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开展金融支持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商业银行贷款长期是我国社会可支配资金的主要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失去商业银行的支持,必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其发展必将受阻。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其发展会为商业银行打开巨大的市场机遇,是商业银行重要的潜在目标。因此,商业银行应有清醒认识,主动改变观念,创新信贷机制,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特点,根据行业特征、技术成熟程度和企业发展阶段等因素细分市场,以建立科学的目标客户选择机制,提供专业化的融资服务,实行注重特色经营的信贷管理创新机制。②加强风险管理的研究,通过与发展改革部门、商务部门、科技部门等产业主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共享和收集各类信息,严格监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保持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③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专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服务的部门或团队,并培养一批具备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通过这种专业团队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商业银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效率,还可以保障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3,4加强引导。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篇10

(上海海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135)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特征,并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但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如风险因素、折现现金流量、比率评估都无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做出准确预测和价值评估。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潜在不确定的特征,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能更好地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重建期五个发展阶段的特性,有利于实现风现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实物期权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新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我国来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时不我待,意义重大。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3个特点:

一是成长性,新兴产业往往有着良好的成长预期,发展速度一般快于传统产业;二是新颖性,技术新、形态新、结构新(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等);三是不确定性,因为用户的需求市场条件、未来的进步等尚存在着很多未知因素,新的业态新的技术能不能形成规模,能不能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前期的高额投入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在未来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传统的信贷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融资工具,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在现实环境下,风险投资的定位与功能正好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而项目价值评估是风险投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准确的估计可以为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传统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中存在的缺失

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投资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法,风险因素评估法,折现现金流量法和比率估价法等,本文主要介绍风险因素评估法、折现现金流法和比率估价法在战略新兴产业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风险因素评估法

风险因素评估法是一种定性的方法,通过评估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指标用合理的方法赋予权重比例以期从总体上把握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指标的高低次序,并评估与项目价值的联系。

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从产品的研发到投入生产都要面临各种投资风险,而风险投资的各个阶段其风险特征也不相同,这就需要风险投资者有效地评估各种风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价值评估体系。而风险因素评估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需要较多的人为判断,这对新兴产业的价值评估不利;而且风险因素评估法的评价体系中的许多数据来源于历史数据,而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它的许多数据都需要预期而无历史数据可查,且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风险因素评估法在实际运用中很难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作出准确的预测不利于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

(二)折现现金流量法

折现现金流量法是由美国西北大学的阿尔弗雷德· 拉巴波特于1986年提出的,是一种定量的方法,其核心是净现值法(NPV)。 所谓净现值是将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按照一定的贴现率分别折现而得到的净现值。计算净现值的公式为:净现值NPV=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

折现现金流量法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处在成长阶段,其未来发展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项目经营失败,运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就要选择放弃,这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其次折现现金流量法从项目开始时就开始预测未来各年的现金流,并根据事先确定好的折现率对未来各年的现金流进行折现。新兴产业的新颖性决定了很难对未来的现金流其准确的预测;最后新兴产业无形资产比重大,而这些无形资产多半在账面上体现不出来,具有隐形性,按照折现现金流量法无法准确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项目价值被低估,将可能导致投资者错过投资机会。

(三) 比率评估法

比率评估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对于经过综合指标计价法评价的风险投资项目,可进一步进行评价。其中,市盈率估价法是评价风险投资项目的有效方法。市盈率以企业所属行业平均市盈率来评估该企业的价值,即:

修正的市盈率=可比企业实际市盈率/(可比企业预期增长率*100);

每股价值=修正市盈率*目标企业预期增长率*100*目标企业每股收益。

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很多项目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很难找到具有相同特征的可比企业;而且市盈率指标无法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在的增长能力,也无法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所以采用比率估价法也很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

三、实物期权法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很难适应处于不确定环境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而运用实物期权法正好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实物期权的概念最初是由Myers(1977)在麻省理工学院所提出的,他提出一个投资方案其产生的现金流所创造的利润,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就等于净现值与实物期权价值之和。净现值部分可以运用传统的净现值法,实物期权价值部分可以运用B-S模型或二叉树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实物期权法应用于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更加符合新兴产业不确定性的投资环境。新兴产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给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投资机会。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可以看作看涨期权,即:投资者获得了一项对未来进行投资的权利,为下一阶段的投资创造了机会。在投资环境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执行期权,否则就不执行。这样即使前期投资不产生现金流,也为后期的投资创造了投资机会。

(二)有利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新兴产业拥有很多无形资产,而按照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会低估企业的价值,运用实物期权法,新兴产业拥有的这些无形资产,使得企业拥有了一种在未来使用这些无形资产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放弃使用这些无形资产的权利,企业考虑这些权利时,项目的价值就能公正地体现出来。

(三)能更好地体现新兴产业多阶段的特性。新兴产业一般有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重建期五个发展阶段,中国创业风险投资项目所处阶段的总体分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重心主要集中在后期,对种子期投资的金额仅为10.2%,投资项目仅占19.9%。这说明在种子期风险比较大,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也比较困难,许多评估都是基于经验判断,这样用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其作出的评估就会不准确,忽视了项目后期投资者的选择权,而实物期权法考虑到了各个阶段投资所具有的选择权,这样更能体现新兴产业多阶段的特性,从而更好地预测新兴产业的价值。

(四)有利于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是由未来的增长权决定,而不是由现在的现金流所决定。对于新兴产业来说,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并不能立即获得收益,而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短期的收益,从长远来看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本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某种专利权或者进入市场的潜力。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忽视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期权特性,使得投资者低估了项目的价值,导致投资者会做出不利于企业的决策,不利于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的产业,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对其进行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实物期权方法正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相吻合,这不是对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的否定,而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找出更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如果能同时正确的使用实物期权法与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