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内涵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8 16:32: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健康教育的内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健康教育的内涵

篇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30-01

1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明显增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和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素质尤显脆弱且调适能力差。比如:大学新生对环境变化不适应者比例较大,有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害怕走向社会。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校园内,出现大学生不假出走、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现象不断增加,给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些甚至影响了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实践证明,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障碍沿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办法难以奏效,因此必须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模式,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当今社会时代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即必须依赖于对当代大学上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2 大学生健康教育遇到的障碍和问题

2.1 环境应激问题。学校环境的变迁。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大学新生有重要影响。对于绝大部分新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陌生的校园、生疏而即将建立密切关系的新群体。多数学生还是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他亲人、同学、朋友和熟悉的环境意味着今后将开始独立生活,对众多的问题需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动手解决。所有这些都会给每个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当这种应激超过限度时,就会造成心理问题,比如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艰苦适应更加困难,以及烦躁、严重焦虑不安、头痛、神经衰弱等,甚至会出现擅自离开学校的冲动。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是当地学习的尖子,老师、家长的宠儿,同学的骄傲,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到了优生云集的大学,他们就“泯然众矣”,假如他们不能恰当地接受和对待这种现实,就会造成心理问题。表现为自信心降低,自卑感增强,甚至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2.2 自我不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不适应。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对自我的期望值自然较高,对未来的憧憬也更为理想化。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客观障碍不可避免地会阻碍这些“理想自我”或“美好未来”的顺利实现,这种矛盾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结果是部分大学生试图努力重建被现实排斥的自我,重新树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但也会有部分大学生从此开始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甚至反过来攻击现实,显得消极颓废、苦闷、不求上进,甚至产生厌世的心理和弃世的冲动。在发展自我过程中的不适应。随着心理的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日渐完善,在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经注意到自己的优缺点,并产生了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和强化自我的需求。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项及其复杂而难于驾御的工作。

2.3 人际关系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人际交往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际交往技能上的缺陷,这一缺陷可能存在与各行各业以及各个年龄段的人身上,可是在大学生中表现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人际交往经验较少,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突然面对大学生活中大量的人际交往问题,会严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第二、人格缺陷,到了大学阶段,个体人格在遗传与后天因素影响下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部分大学生人格特质中存在着一些发展不良方面或缺陷,一方面这些缺陷本身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性活动,以及自我进一步的发展完善等。

3 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途径

3.1 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面对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必然会出现无法适应的状况,所以要积极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容如新的环境之中,与其他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其次,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理规划自己学习与娱乐时间,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业余生活,让自己的大学变得丰富多彩。

3.2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课余时间较多,所以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阶段的学习效率。很多学生受到高中学习模式的影响,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很难适应,这就需要学校做好相关思想指导工作,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们克服不良情绪,及时的调整学习计划,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学习效率。

3.3 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实行寄宿制教学方式,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就要与其他几位陌生的同学住在同一个寝室中,而且现在的大学生都比较强调自身个性,在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摩擦与纠纷,这就需要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工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面对不同交往对象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人际交往氛围,这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以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价值观形成了大学社团,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团活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进行自我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网络。

一、社团活动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高校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进行心理互动的重要平台

高校大学生存在着从高中相对比较封闭的自我管理向半社会化的开放的自我管理的过渡。因此就需要有相应的心理互动平台为其提供互动的关系和平台。这种平台提供是进行朋辈互助的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的重要途径。高校社团开放的心理互助平台具有发散性的特征。这种发散是从一个心理节点到关系复杂的心理网络的过程。这种发散性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管理提供相对开放的管理,不但可以从一个心理平衡转化为另一种心理的平衡,还有利于形成不断进行群体心理更新的和不断进行群体心理调适的自我更新机制。但是这种求助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因此就需要相关的高校社团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引导。

2.高校社团活动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形成的重要机制

高校大学生心理互动包括了群体心理互动和个体心理互动,因此,存在着群体心理行为和个体心理心理行为。群体心理行为需要相应的群体互动平台,而高校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刚好为大学生群体心理互动提供了平台,这种平台是以相关的管理机制作为管理保障的,这种保障是由高校管理者作为社团中大学生心理互动的关键的引导者,并将高校社团的管理要求和国家相关的教育理念作为引导的重要内容,保障了高校社团活动目标的正确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高校社团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有效的心理互动的救助,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朋辈互助机制形成的重要保障。

群体心理行为的互动为高校大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行为互动做了准备。个体心理行为互动需要相关的群体心理行为作为依据,并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趋向中进行自我心理的调适和完善。高校社团活动中的人际互动和群体形成,有利于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组织的形成。这种形成机制是对高校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导向。当然个体心理行为和群体心理行为之间相互的互动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这种互动都可以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这个载体中实现。

3.高校社团学生活动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学生进行素质工程提升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对高等教育基本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有效的实践和继承,希望通过高校大学中的社团活动向高校大学生进行传递。学生在这种传递和互动过程中有利于形成自我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在社团活动多维的关系和价值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具有较广泛的内涵,例如基本的技能、性格形成、价值取向、社交技能、专业技能等等都是属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除此之外素质教育需要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依托。专业技能或者价值取向等都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等进行相关的传授,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有课程的教育,也需要有进行实践的平台和渠道来践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同时通过实践来内化为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心理行为特征。这种可以在高校社团活动中得到实现,同时由于这种互动是多方的关系互动,因此这种心理健康互动关系具有参照的特征。大学生可以在群体心理健康互动过程中通过与朋辈之间的关系参照对自己的心理行为逻辑进行修正,得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价值特征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具有客观的心理价值和意义。

二、我国高校依托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脱离

高校素质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主要表现在高校学生社团与高校素质教育之间的内涵分离、高校素质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反应,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高校社团活动的表现形式产生反感等。首先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缺乏素质教育内涵的指导。高校对于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素质教育的表象,而忽视了内涵与活动之间的有效结合,以至于出现了素质教育内涵只是空头上谈的缺乏有效的实践,同时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缺乏有效的内涵建设和素质内涵融合,使得在活动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只是一味的表现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行为,而忽视了其真正具有价值意义的内涵建设和品牌建设。这种品牌和内涵建设需要有学生的心理的相心力,这种相心力的培养和维护需要有相关的心理教育作为基本保障的,而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管理者将心理健康作为单一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从学生社团活动中分离出来了,这种分离导致了学生社团中由于群体之间的关系互动变得单一,学生之间的心理变成只是单一的工作交流,缺乏有效的心理互动和心理参照,以至于朋辈之间的心理互动只是空谈。

2.强化了社团的活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中的活动组织和举办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度和群体参与性,对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形式缺乏科学的设计,这种设计也忽视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基本的功能要求。首先表现为强化了社团的活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选择活动、组织活动和进行活动的效果反馈。社团活动往往会出现活动搞得很热烈,但是实际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对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缺乏有效的合理的内容融入。因此需要关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进行融合问题。其次由于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群体的认知度,高校学生活动社团往往会选择学生普遍认为的价值理念和活动形式作为其进行活动的主要内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具有向上的积极的价值导向,而是一味的从众和趋同。其次高校学生社团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设计需要有学校社团管理部门进行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的设计来具体完善。

3.高校心理教育与社团活动设计之间缺乏管理和运行机制

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社团活动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这种融合机制缺乏主要表现为内涵之间的缺乏融合,管理模式之间缺乏融和,运行实践之间缺乏协调。首先是两者之间的内涵之间的融合问题。高校管理者由于过分将管理职能进行了细分,使得社团管理与心理教育进行的分工和职权分离,这种分离不利于两者之间的内涵和价值导向的融合。同时由于分工和职权分离,出现了管理过程中的部门协调问题。在管理的实践中由于部门之间的相互比较和封闭,价值融合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团活动管理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过分的强调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学生价值的迎合忽视了各种功能之间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学校管理者虽然进行了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但是在分工过程中缺乏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设计,使得在实行过程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策研究

高校需要根据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具体实践要求进行制度设计和管理模式选择,并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心理健康的实施效果的评估和管理反馈的有效控制来提高高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1.高校管理者需要认识两者之间融合的重要性

高校管理者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并未意识到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和融合。首先,需要理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涵的相关性。因为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统一要求,因此在融合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机的配合和共同价值的确定和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强化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和社团活动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管理过程中不断向教育的各个部门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种管理之间的关系和融合要求。形成相关的教育理念框架,在制定学生的教学素质培养计划和目标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程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在社团活动的导向过程中需要强化其心理教育的职能,指导学生如何设计社团活动的目标和形式强化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

2.制定社团活动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制度设计首先要考虑社团活动的活动计划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计划之间的关系。通过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专业研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形成统一的相关的管理目标,并将其从管理理念和抽象的管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管理实践。通过对高校中课程设计和活动模式的选择来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计划的实践要求,并通过教师和管理层的实践来强化这种管理理念和管理要求。其次需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来规范社团和教学在心理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这种制度需要在高校总的制度框架下对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同时将社团活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中脱离出来并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管理目标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实际。这种制度需要在各个部门互动的基础上形成,并得到各个部门的认可和肯定,使其更具有实施的基础。

3.成立相关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

这种依据高校社团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构建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能对高校的心理健康进行时时的监控和效果评估。因此,在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其主要发挥有效的评估和有效的控制两个职能。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关键问题在于健康指标的设定和健康指标的有效测评。这种指标的设定需要在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管理实际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监控,分析当代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要求和可操作选择符合测评要求的监控指标,同时需要在测评过程中分析其测评的信度和效度,保证测评的有效性。其次是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其包括了社团管理前的目标的控制,社团实践过程中的偏向控制和社团实践过程后的效果控制。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管理与目标之间的偏向,同时也要及时将控制和测评的结果反馈给管理,以利于在第二轮的社团管理过程中及时进行目标的改进和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石国亮,万磊.试析大学生社团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

篇3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征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多层次、多因素互动的过程,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内涵及特性,应该系统地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稳定性与时代性

根据唯物主义理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体,这是其发展的根本。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力量,即维持系统稳定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发展的力量,它们之间相互碰撞和对抗。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既是稳定的,又是变化的,且与时代有着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稳定性与时代性,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集中体现出来。其中,继承是基础和前提,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决定了其连续性以及稳定性。而创新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的和方向,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充实新质的过程。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同时兼具稳定性与时代性。

1.2 规律性与目的性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内在隐含着一定的规律性,这是由事物内部诸多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决定的。简单来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规律包括: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量的积累引起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这一特征告诉我们,应该遵循其内含的规律性,进而循序渐进地予以开展。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始终不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更多地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选择教育理念、内容以及手段等,致力于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应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1.3 内涵性与外延性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分为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两个层面。其中,内涵发展主要体现了事物本质属性的变化。而外延发展则是对事物外部领域的拓展。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而言,其内涵发展满足了社会与学生的需求,主要从本质、特性以及功能完善入手。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包括创新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内容以及改革教育方法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发展,主要体现在师资建设、规模扩张和领域拓展上。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还限定在学生范围内,忽视了对教师、辅导员以及校园环境的服务,在学生生活中的渗透还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层次。为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同时兼顾内涵与外延两个层次。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笔者结合上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征的分析,罗列了以下几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构建课程体系

现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考察,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通过行为训练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要在遵循注重理论学习、强调实践应用原则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从大学生心理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特征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各阶段课程教育的有效连接。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采用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及生活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效能。除此之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包括多媒体、投影仪、影音设备等,通过感官刺激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尽管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略有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必将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师资建设强化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是主导,他们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效。随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必须要经过专业、系统地培训才能创造更大价值。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高职院校相关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并且层次参差不齐。目前,从事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有德育教师、辅导员、医务人员以及团委干部等。综合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职少、兼职多,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匮乏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教育部及各级主管部门日渐重视和加强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提出了一些培训要求,出台了一系列资格认定制度,采取了诸多落实编制、职称评定、规范管理等举措。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将日趋专业化,逐步实现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为此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2.3 教育对象丰富

以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其一切内容研究、课程培训等相关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开展,重在解决如何辅助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问题。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并不是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他们的心理健康始终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还直接或间接地受教师、管理员等素质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逐步实现对象的转变。具体来讲就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对教师教学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重视解决教师或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心理学问题,并不断优化教育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服务,其面向的不单单是学生主体,同时还应该为教师、管理者以及校园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提升其教育实效的根本。

2.4 涉猎领域扩宽

经过长期的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强调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积极防治出现的心理障碍。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一些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个人发展的指导性教育,但是尚未进入普及化状态,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反只是视为常规性项目予以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愈加丰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为其学习、生活、交际以及就业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完成补救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确定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辅以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等途径将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主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5 参与主体多样

篇4

所谓健康教育档案,主要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等途径,使个人或群体能够对卫生保健有一定了解,在树立健康观念的同时,能够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过程。而医院健康教育档案则主要指的是在医院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于医院未来发展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材料,这些材料记录了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医院日后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及其意义

文书档案、专业档案、照片档案和视频档案是医院每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档案资料。作为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活动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同时要在活动开展的同时,搜集各个阶段所形成的基础性资料,将其分类汇总后编入档案,然后按照材料的分类建立科学的检索程序,方便日后查找,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规范化管理。医院实施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实现档案资料的有序存放,不仅查找方便,而且还能对未来的活动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健康教育档案使用效率,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对医院的长足发展和进步都有直接影响。所以,做好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三、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一)建立科学的档案组织机构。就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本身而言,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利用,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完成。所以,医院应该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档案组织机构,为了提高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应该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担任副组长,护理部、医务部、门诊部和客服中心等负责人为组员,从医院长足发展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健康档案管理,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制定完善的档案规章制度。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也不例外。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的资料内容种类较多,而且信息量庞大。所以,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除了要将材料的收集时间明确规定,还要将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和收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除此之外,在罚责一章中,还要对损坏、遗失档案信息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惩罚。这些具体化的规定可以为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的收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促使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善工作环境,更新档案设备。尽管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大部分健康教育档案信息都以数字信息的方式保存,但仍有部分纸质信息档案,这些档案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损坏。所以,改善档案库房的整体环境非常重要,对于纸质的档案应该注意防虫、防潮、防火、防霉等,对于声像资料档案还应该注意防止高温接触,以此来保证信息资料的完整性。除此之外,还要及时更新档案设备,确保设备的先进性,以此来达到预期的档案管理效果。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档案管理水平,所以,医院还要注重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定期开展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对档案管理各项工作了如指掌。同时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奖惩制度,将档案管理工作效果与管理人员的薪资挂钩。这样一来,便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档案管理效果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医院的长足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对于当前医院管理工作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管理部门若想从根本上实现规范化管理,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健康教育档案的内涵,认识健康教育档案对医院长久发展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运营现状,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并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篇5

关键词:

美国高校;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迅速变化,当今时代的大学生要直面日趋复杂化的成长环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常伴有课业压力、交际压力、就业压力,由此而产生负面效应。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堪忧,心理调适能力明显不足。对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其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增强其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目的。[1]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仅采取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个人或者团体的心理辅导及咨询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还处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例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面,学生反映课程内容空洞、流于形式,对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及心理调适能力的增强作用并不明显。另外,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大多放在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方面,属于心理矫正,并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危机预防、预警机制。如何能够让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功用及效果最大化,生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思路。美国是生涯教育的发源地,在中在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涯教育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一、生涯教育内涵的嬗变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最初生涯教育是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由职业指导的相关理论转变而来。随着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和职业决策社会学模式的提出,职业指导理论强调个人特征和社会、家庭、工作、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在职业指导理论的影响下,生涯教育最早出现于1971年美国联邦政府开始的一项教育运动。美国教育总署对生涯教育作出了如下的定义:生涯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应该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当中,即从幼儿园开始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当中,应该逐一按照生涯规划的五个步骤来实施,即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通过生涯教育使学生获得各自的谋生技能,从而建立良好的个人生活状态。从美国联邦教育总署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美国教育的重点已经开始面向人的全部生涯教育发展历程。进入到21世纪,美国生涯教育更进一步形成了从“学校到工作”(STW)到“学校到生涯”(STC)工作思路的转变。[2]生涯教育内涵的转变反映了其关注的重点从追求社会就业率转移到提升就业质量和未来的幸福感。这种内涵的嬗变秉承了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理念。首先,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包涵了适用于当代生涯辅导理论发展的合理因素;其次,终身教育打破了传统“一次性教育可以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的观念,使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成为可能。[3]这种内涵的嬗变也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发展是整个人生的主题,强调“终身性”而非“阶段性”、“综合性”而非“单一职业性”的生涯教育,对于引导个体全面协调发展和破解毕业生就业问题都是很有裨益的。而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有共通之处。当前的心理健康不再仅仅停留于传统意义上的静态层面,而是动态的、综合的,包括心理、身体、精神、生活态度以及环境统一协调的健康。[4]由此可以看出,生涯教育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唯有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逐渐适应整个社会,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当代大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想解决时,往往离不开对自身生涯发展的总体认识。总之,生涯教育已成为研究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要课题、途径和方法。这正如俞国良等学者所言,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及其发展历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分不开的,生涯教育的发展已经逐步被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当中,同时生涯教育概念的演变与心理健康概念的形成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5]

二、生涯教育视域下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由于生涯教育的发展是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个体生涯发展问题的突出和生涯教育对个体人格心理发展作用的凸显,生涯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缺失的效能。在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生涯教育已影响到心理健康理念与课程设计、教师能力素养和实施模式。

1.在心理健康理念上重视生涯教育

在后工业时代,心理健康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健康并非简单的生理健康,也要包括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的实质及内涵重点应该在健康上,要考虑到将各方面的多种因素有机结合集合起来,以人的健康发展作为切入点,突出生涯发展的状态,强调个体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和所从事的职业当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让自己过上健康并且有效率的生活。相较我国而言,美国心理协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较为全面。其中关于生涯的模块更具关注力度,具体表现为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能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能自我思索、自我抉择;能全力投入工作,能寻求乐趣几方面。美国的这种心理健康理念一直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课程的开展,具体内容主要涉及到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以及磋商等几个放面。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美国成立了国家学校心理学学者协会(NASP)和美国心理学会(APA),在其官网上可以找到关于生涯教育的专题模块,供每一位公民参考。前者通过网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寻找工作咨询、毕业生职业生涯辅导和已工作者的生涯咨询几个方面的服务和指导。[6]后者也专门为美国当代大学生提供个体生涯发展方面的专业指南、生涯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和帮助。[7]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素养涵盖生涯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很强,需要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进行相关的辅助。美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养上遵循严格的准入制度,体现在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方面。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州强制性的资格认证方式,第二类是符合国家水平的自愿的资格认证方式。[8]由于州际标准差异很大,这里只对国家层面标准的生涯教育特点进行阐述。美国全国优秀教师委员会(NBPTS)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标准中规定了优秀教师对学生升学、生涯发展、社会生存能力有深入和广泛的理解。[9]对于如何指导学生,教师应通过小组和个别辅导相统一的方法,与学生一起制定学生学业计划,并教授一些实用的技巧;对于学生生涯发展,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兴趣和动机,鼓励他们探索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让其了解各种职业的具体要求及工作状态,并以此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对于社会生存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与同学、同伴的交往,提高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模式融合了生涯教育内容

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提出了一套全国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以指导毕业指导、证书发放、专业的教育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道德行为。从此实施模式分成的两大方面,即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和实施原则来看,生涯教育都融合在其中。[10]在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方面,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特别提出了要提供关于发展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干预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整合学生行为发展、心理健康、学业三大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约束的健康行为,用发展的系统思维方法来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上出现的行为困难的原因。总之,将生涯教育的理念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当中,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有裨益,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需求,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较为明显。模式的实施原则提出了在组织、环境、专业交流等六个方面的行为价值取向,都体现有生涯教育。如在环境原则中就提出学校应该缩小学校和工作的环境差异,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生活。

三、美国生涯教育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美国生涯教育对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影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较完善的操作体系。掌握生涯教育的理论体系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生涯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面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职业性”的规划和生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向要进行转变,应从社会本位走向人本位,让当代大学生学会协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达到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逐渐促进自身达到一种自觉的道德境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困境。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德育教育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的存在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取向也应转变,从单一走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知识不是单一,知识应用应是具体、动态的。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实施应从“说教”走向“对话”,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2.生涯教育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美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要求十分严格,例如在学历要求上就要求获得心理学博士、硕士及以上学位,并获得执照,生涯教育内容是其培训必有的课程和环节。我国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虽拥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心理咨询师的等级证书,但专职老师比例较少。由于教师培训课时较短,且培训课程仅限于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师专业素养明显不足,尤其在生涯发展指导方面非常薄弱,更谈不上系统掌握生涯教育知识和技巧。总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拓展生涯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学校和社会。

3.生涯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要秉持“系统化”的原则,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是躯体、心理、生活乃至工作多样需求的统一。而生涯教育实施的特点恰能符合其需求。首先,就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而言,其系统性较强,包括自我评估、环境分析、设定职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评估与反馈等几方面内容。其次,生涯教育以学校为基点,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其中,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开展。第三,由于生涯规划是分阶段进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

作者:肖汉 邬强 单位: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2001.

[2]付雪凌.从STW到STC:实际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72-75.

[3]张姝.杜威教育思想对"生涯辅导"的影响与启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2):105-107.

篇6

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心身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连贯的、有计划、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医疗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医疗模式也在不断的转变[1],在护理过程中逐渐的将健康教育引入进来。因此,本文对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126名护士中,76名为护理管理者,50名为非管理者。护士的年龄为21岁及以上者有35名,31岁及以上者有54名,37名为41~52岁。护士的护龄不高于5年者为15名,34名护龄为6年,35名护龄为11年,42名护龄为16年。60名为中专学历,42名为大专学历,24名为本科以上学历。24名为护士,68名为护师,44名为主观护师以上。126名护士的年龄、学历及职称等,均无明显差异,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很好可比性。

1.2方法

按照健康教育知、信、行三级目标的理论模式,对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包括3个方面,即知识、行为和观念。使用本院自行制定的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包括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表,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实践。调查主要为医院,与个人一般情况,及健康教育知识,主要涉及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评估、计划,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共计20题。答对题目总数,即为得分的计算,总分20分。及格分数的设定,在正确回答题数中,占60%,即12分为及格。同时,此问卷调查表,也可对健康教育的态度,及护士健康教育实践能力,进行调查。调查的设计,经邀请相关专家,对内容效度进行评定后,进行预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组间数据对比,我院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从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得分情况上看,126名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总分为4~14分,其中15名及格,及格率为11.9%,健康教育的概念,有44名回答正确,正确率为34.9%,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有45名回答正确,正确率为35.7%,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有43名回答正确,正确率为34.1%,42名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混同,占33.3%。126名护士得分无明显差异,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管理者得分为8.8分,非管理者为7.7分,护理管理者明显高于非管理者,以P

从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上看,126名护士中,47例认为健康教育,对疾病的康复,无显著的作用,占37.3%,66例认为健康教育,可减少危险因素,或者消除危险因素,并可预防疾病、促使患者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占52.4%。

从护士的健康教育实践情况上看,93名未曾使用健康教育程序,占73.8%,即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进行评估,并拟定、实施教育计划,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其中根据个人,或者科室经验,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般性知识教育为13名,占10.3%。介绍专业护士,进行饮食指导,及与疾病相关注意事项为80名,占63.5%。16名护士运用健康教育程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其行为,占12.7%。

3 讨论

在本组研究中,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度均较低,其实践能力均有待提高。从客观原因上分析,主要因我国多数学校,未设立独立健康教育课程[2],导致大部分护士,无法接受系统性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而导致护士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及自觉提供健康教育的观念,均较为缺乏。本组调查中,多数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程序,及其基本概念,均尚不了解,并与卫生宣教概念,进行混同。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学习,使护士对有关循症医学,或者循征护理知识[3],进行了解掌握,并选择多种健康教育方式,以寻找最佳教育方法,及最科学教育方法,进而使健康教育由经验,过渡至科学阶段。

参考文献

[1] 消化科护士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知识及患者健康教育认识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9,9(5):8-9.

[2] 许莉萍,刘桂萍.不同职称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2):260-262.

篇7

我院部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把对病人简单的卫生常识、疾病知识灌输,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功能锻炼指导,或照本宣读入院须知、疾病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就视为已为病人做了健康教育,不考虑病人的情绪,是否有学习愿望,能否接受,是否有效果。由于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部分护士把完成治疗、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操作看成护理工作的硬指标,做好了有成就感,而将护理健康教育当成软指标,做不好也没有愧疚感。

1.2病人因素

我院很大一部分是新农合病员,这些病员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卫生常识缺乏,对自已的健康不够重视,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对护士健康教育持怀疑否定及不信任态度,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效果。

1.3护理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护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健康教育内容肤浅,形式单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护理管理者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病人维权意识增强,具体的护理服务项目略不到位病人就会投诉,要求陪偿,而健康教育虽然也是病人应享的权利,但它的益处是隐性的,并未普遍得到病人的认可,合同护士流失,造成护士时有不足,护士长在缺编的压力下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健康教育,也不做具体指导和示范。护理部因病房护士编制不足,护士承担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等显性工作的大量增加,为了确保病人安全,对护理健康教育也没做更进一步要求,健康教育不到位时也没有如其它护理缺陷一样与当月奖金掛沟,只限于口头督促护士长加强而已。

2加强健康教育对策

2.1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并合理配置

第一要求非护理岗位护士归队进入临床,第二护理部请示院领导为合同护士加薪,要求合同护士与在编护士同工同酬,以防现有合同护士流失,同时吸引更多的较优秀护士前来应聘,尽快使临床一线护士达到标准配置。有足够的人力健康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2.2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培养护士综合素质健康

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行为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人际交流、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目前我院护士的学识水平、知识结构、教育能力还有欠缺,因此,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是最关键的措施。所以护理部努力为护士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选送护理骨干到知名医院进修学习,选派护士长和优秀护士参加不同形式的短期学习班,组织院内继续教育,通过学习找出差距和不足,以点带面,形成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函授等形式的系统学习,以提高知识层面,改变知识结构。鼓励护士长年订阅《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等专业杂志,不断了解、掌握护理最新动态,最新知识,紧跟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深入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2.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确信护理健康教育是护士的职能,在资金上给予适当地投入,购置一些音像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模具等,其次护士长要在病房护士配置到位的前提下,就象重视其它护理工作一样重视护理健康教育,护士长要明确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护士职责,是病人应该享有服务,护理部要把护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质量控制范围,检查结果同样与当月奖金掛沟,还可以专设护理健康教育检查月。

篇8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时代、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拥有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成长中的大学生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日益增多,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元复杂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然而,面对21世纪社会、教育和个人发展的更高需要,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还显得比较落后,地区差异较大,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外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加快推进实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体现某种心理辅导思想、目标定向、促进其心理辅导功能发挥的操作思路。基本模式的确立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国外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广泛,提出了多种教育模式,其中发展性模式、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辅导――全员服务模式影响最广。基于我国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现状和国内外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以及十多年来我国心理辅导实践经验的积累,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最适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

发展性模式:提出辅导即是发展性的过程,促进个人成长,学习、发展是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三大重要目标。强调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所有领域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在1984年曾指出,“心理辅导强调发展的模式。所谓发展的模式,是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发展性模式强调辅导的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辅导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辅导对象学会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发展性心理辅导主张辅导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它把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看成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心理上的变态与疾病。因此,发展性模式的建构,是以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是顺应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模式。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用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培养当代大学生,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的成长成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预防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必须剖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刻而又具体的内涵。

1.坚持以生为本,全面的教育引导

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长期家庭的过度关爱,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我们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健康的生活模式,成熟的处理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与沟通,增强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价值观等方面。

2.强化全员参与的原则

构建一个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为骨干、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力军、学生骨干和心理健康社团为依托的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是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骨干和专家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家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许多发达国家都按照这三项要求培养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面临着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规模都有很大发展,每一所高校都应有一定的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编制。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治疗工作。加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其掌握新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咨询、治疗手段和方法,提高专职队伍的专业水平,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是建设学生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学生工作队伍由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组成,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的同时,开展心理知识宣传普及、学生心理状况排查、危机预防和干预等工作。学校以强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为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既当好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辅导员,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员”。

三是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朋辈学生导师队伍、班级心理信息员等学生骨干队伍,积极搭建学生自我教育、互助成长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

3.深化全程辅导的原则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包括:生活和学习适应、宿舍人际关系、情感问题、职业生涯问题、学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人生目标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压力来源及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面对的主要发展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1)结合不同年级学生面对的主要发展问题,设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而培养不同的技能。如,一年级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增强自信心,重点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掌握学习技巧,时间管理的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开始思考生涯发展的问题等。

(2)分层次开发多种形式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与心理健康标准的普及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二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课程,如《咨询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三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课程,《人际交往心理学》、《爱情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心智潜能,培养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4.营造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高校良好校园文化和环境是心理健康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潜在课程范畴,是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用有时比显性的正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还大。校园文化和环境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其中心理教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等各种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心理发展方面的经验。在新的世纪更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增强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功能。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产生实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是什么东西推动大学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是教师的精神和道德的表率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艺术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有必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艺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优秀的品质、良好的学风。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Raymond J.Corsini,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M].New York:Wiler & Sons.Inc,1984.

[3]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4]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

[5]张怡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得探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8).

篇9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除面临上述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冲击外,还要面对其自身所特有的问题,如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这些问题往往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因此,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内涵阐释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有幸福感和安定感;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人格统一和调和;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打造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

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的重要因素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素质,它是学生各种素质提高的中介,是大学生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不能忘记或忽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基础性作用的心理素质,决不能忘记或忽视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着受教育者人格塑造的关键是心理健康教育,它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和品德的训练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受教育者正确的把握自我,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身的行为,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优化心理、健全人格。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减少心理疾病。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不仅表现为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数量增多,而且由于心理疾病导致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变大学生诸多不良性格,如孤僻、懦弱、害羞、不合群、敏感等,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以思想进步、朝气蓬勃、能独立思考、有参与意识、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部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实现全过程育人。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将新生入学与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并举,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

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就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的措施和方案。每年对新生采用“心理健康问卷”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及时发现有心理症状的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根据诊断结果,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充分发挥辅助育人功能。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投入,避免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专业人员,无先进设备的状况。心理咨询不但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排解学生心中的忧难,开发其身心潜能。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去适应外界环境。

4.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