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与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8 16:32: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经济与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公共经济与管理

篇1

一、何为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关系

 

就国际社会来看,公共经济管理是把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国家发展,为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把二者有针对性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理论学者的大量研究认为,公共经济管理是为人民谋福利,因此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进行分配,这其中的关键是其公正性。具体而言,作为各级政府,应当对全部的社会成员承担责任,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力,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随着民生概念的提出,普通民众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也从反面进一步推动了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通过各种惠民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部门要合理分配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对所有社会成员要承担责任,制定详细明确的实行方案。民生观念的提出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利益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公共经济管理的内涵。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公共经济管理。广义的公共经济管理包括社会人文学、金融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狭义的公共经济管理是一门学科。两者是一种不可分支的二元理论,他们对民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共同作用于经济管理。公共经济管理拥有广阔的知识理论,具有非常广泛的涉及层面,能够满足人类对它的需求。狭义经济管理和广义经济管理具有不同点,对民生关系也具有不同的作用。

 

(二)民生关系的内涵。民生关系和公共经济管理一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主体是民生。狭义的民生就是平常说的民生关系和民生问题。由于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因此人的衣食住行是民生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广义的民生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是同民生有关的事情。在创造经济的时候,群众会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民生关系关乎每个人的生存利益和现实发展,是国家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之间的关系

 

民生是国本,公共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的关系非常紧密。我们对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之间存在的关系做如下分析:

 

(一)公共经济管理促进对民生关系的改善

 

1、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有利于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百姓生活离不开国家的维护,民生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经济支持,通过在公共产品上的投入,使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随着我国最低保障制度的实施,收入低的人群也基本得到生活保障,这就是民生改善的一个方面,但目前这个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城乡存在差距等,但随着政府对农村社保工作的重视,更多的公共产品开始走进农村,参与分配与使用,这对民生的改善具有很大的意义。

 

2、公共经济管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协调民生关系。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提升,与此同时对民生问题更加关注,公共经济对于民生的投入部分增多,如在建立健全各类保障制度、增加对民生需求的财政投入等方面,且在此过程中,通过公共经济管理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这样有效地规避了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速度与效果的矛盾,将社会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尽量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做到改善民生,协调民生。

 

3、公共经济管理能够通过协调政府财政支出填补市场空缺。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公共财政支出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公共经济管理的不断深化,在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加强财政补助,解决问题,保障民生。从深层次的角度看,政府的调节有利于促进公共产品的产出,但在这个过程中,公共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参与进来,更多的是作为决策,将财政预算用于刺激经济发展,鼓励百姓使用公共产品,实现高效市场配置。

 

4、公共经济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改善民生关系。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的改善主要通过政策指导和资金调配,通常用于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大,资金的流向需要明了清晰,要确保完全用于改善民生,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公共经济管理制度,对相关改善政策与改善资金进行监督,从根本上确保百姓得到实惠。

 

(二)改善民生对公共经济管理存在要求。公共经济管理对于民生关系的改善有很大作用,可以说他们之间紧密相连,在管理中,公共产品的产出增加,财政支出被优化,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都因此得到改善,再加上对公共经济管理逐渐形成制度与法律的制约,百姓的实惠得到进一步保障。

 

1、政府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随着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共产品有更高的要求,而政府实施经济管理生产公共产品,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促进民生改善。可见政府在促进经济、监管市场的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因此我们要更加确立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使之承担起相关责任,坚持不断地将更多公共资源提供给百姓,加强维护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

 

2、深化公共政策的公平公正。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是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协调,这也是公共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公共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以确保社会分配公平进行。其中,政策的制定需要民众参与,让公共政策更透明、更民主,还要有相关制度对该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监督。

 

三、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经济管理促进民生需求的快速实现。传统的概念中,民生主要指百姓的衣食住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的意义逐渐扩大,除了基本生存保障外,还包括基本的教育、医疗等方面,这也导致一些问题随之而来。我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政府一边在了解民生的需求,一边有方向地进行经济建设,通过公共经济管理手段满足百姓的各种需求,即实现民生需求,进而从根本上实现社会保障,保证百姓利益,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二)公共经济管理促进公平的社会分配。改善民生是进行公共经济管理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平衡分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财富总值越来越高,社会分配有偏差是难免的,为了避免问题扩大化,更好地平衡社会分配,我国政府出台了各种惠民原则、政策,确定均等化目标,提升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如在财政方面,政府在有意识地降低支出比例,逐渐实现从政府支配向公共支配转型,做到平衡社会分配,改善百姓生活。

 

(三)公共经济管理平衡贫富差距。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况会存在着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反应会阻碍民生工程的实施,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具有贫富之差,一些人挣扎在生活线上,一些人依靠勤劳和勇敢快速地富了起来,因此一些人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社会上出现了仇富的现象。由此可见,过大的贫富差距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了农村人口的锐减,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使民生关系受到不良影响。只有通过公共经济管理的适度干预,才能平衡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

 

(四)公共经济管理促进就业。就业是一个国家公民的权利保障,也是民生之根本,而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则是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有权利要求劳动,也有义务进行劳动,因此就业证实了民生关系。公共经济管理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处于上升状态,在公共经济管理中,一些城市并没有做好减少失业、增加就业这项民生工作。大学生是知识丰富的人群,如果他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发挥在工作中,不能好好地就业,那么就会对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公共经济管理中,如何安顿失业人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包括失业再就业、初次就业等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迫于生活问题,一个人在失业一段时间之后,有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对于民生关系来说是一种挑战,威胁到了社会和不特定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严重损害了自己的价值。因此,公共经济管理在增强就业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五)公共经济管理在医疗、住房保障方面的作用。新时期,在医疗保障方面,我国民生关系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公共经济管理还不够好,大病、重病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体制也不够健全。医疗保障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医患关系的紧张与不健全的医疗保障脱离不了关系,如果想在公共经济管理中一次性地发展好,就要加强医疗保障民生关系的建设。而民生关系中容易爆发问题的另一个点就是住房保障。新时期中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城市住房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城市都存在住房保障民生关系问题,由于城市房价太高,租金太贵,一部分到城市务工的农民晚上睡在天桥底下,白天在工地干活,没有经济能力住在温暖的房子中。另外,由于没有住房保障,一些白领工作人员蜗居在小房子中,这充分地说明了公共经济管理造成了民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没有做好住房保障民生工作。

 

四、改善民生关系的建议

 

(一)缩小贫富差距,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为了改善民生关系,第一步就要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国家和政府要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就农民而言,政府对粮食的收购价格要具有严格的标准和执行程序,给予农民合理的补贴,从而使农民逐渐富起来。同时,国家还可以利用财政支出大力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缩小城乡、地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对所得工资进行税收调整,尽可能的减少贫富差距带来的民生问题。

 

(二)采取多种方法鼓励就业,改善民生关系。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关系,就要采取多种方法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针对失业问题,公共经济管理要进行一定的财政支持,政府要对失业人群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且要给予一定的拨款,联系工作单位,帮助他们再就业。为了使居民的个人收入增加,公共经济管理就要做好就业工作,从而改善民生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篇2

我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对人民生活有效改善,在党的相关会议中,也明确指出需要对民生进行保障和改善,促使社会得到和谐发展。在改善民生方面,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不容忽视,因为其主要职能就在于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提供给人民,并且对公共政策进行制定,这些方面与人们的生活都密切相关。

1 公共经济管理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

如今,我国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就在于对民众的基本权利进行维护,并且更加公平的配置社会资源。只有做好了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方可以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给充分展现出来。此外,还需要对资源全面掌握和科学利用,以便促使民众的权益得到维护。

通过公共经济管理,可以更加均衡的分配社会利益,政府通过科学管理公共经济,可以均衡分配社会责任义务和利益,这样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性方可以得到提升。一般来讲,公共经济管理主要是为了促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对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行遏制,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中,却打破了分配的平衡性,全社会都日趋重视这个现象。为了促使社会平衡分配的任务得到更好实现,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的政策,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目标,这样可以更好的管理公共经济,改善民生的目的也可以得到实现。

2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经济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基本生活,而在改善民生工作中,重点内容就是对民众的基本生活进行改善。因此,有关部门就需要对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科学处理。

首先,从协调性的角度进行考虑,要想顺利的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就需要对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否则责任人的职权就无法得到有效制约,无法公平分配公共经济资源。因此,在公共经济管理过程中,就需要将市场调节的功能给全面利用起来,对分配方案科学制定,以便更加合理的配置市场中的公共资源。此外,为了促使公共经济资源的应用效率得到提升,还需要对市场机制进行构建,在衡量过程中,将经济管理部门的财务给利用起来,这样资金的利用效率就可以得到提高,民生也得到了改善,有效协调公共经济管理和民生之间的关系。

其次,从保障性的角度进行考虑,目前,我国都是由政府出资补助与民生相关的政策,如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中的资金支出会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因此,对于公共经济管理部门来讲,就需要对内部机制不断的完善,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关的方法来刺激市场,在公共服务中,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进来,以便有效满足民众需求。在这个方面,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要想更加科学的配置公共产品,不能够仅仅采取刺激市场的方法,因为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具备一定的盲目性,需要进行改变,促使商品的供给量得到保证,真正落实改善民生工作,将二者的保障关系给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分配的公平性也可以得到强化和提高。

最后,从影响性的角度进行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那么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产生,如医疗、卫生、教育等;在这种形势下,紧缺问题很容易出现于公共经济资源中,如果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就会降低公共财政效率,公共经济管理的信誉度也遭到影响,对民生改善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制约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就需要对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进行科学处理,充分重视公共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以便顺利开展改善民生工作。

3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的方法措施

上文已经提到,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将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民众,民生工作的基本要素就是这些产品服务,因此,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应用过来,以便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将其作用给发挥出来。通常情况下,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首先,对公共经济管理标准进行全面构建,政府要想更加科学的管理公共经济,就需要构建科学的标准,以便从制度上规范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为了促使这个目的得到实现,在创建新规范时,需要优化升级目前的管理制度体系,对财政支出方法措施科学调整,这样非公共经济支出就可以得到降低,从而在改善民生工作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相关部门要将民生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对民生领域充分关注,将民生工作各项制度和措施给严格贯彻落实下去。

其次,从法制层面构建公共经济管理制度,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想将公共经济管理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依据相应的法律规范,拥有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国家社会的稳定方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不能够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要切实的考虑民众利益,为民众做事。同时,诚信观念也需要强化,有效连接诚信和法制,将公共经济管理的作用给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依据法制化标准,来全面顺利的开展各项工作,这样民众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民生得到改善。

最后,社会公平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公共经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协调,将社会公平给逐步推行下去。改善民生也具有较强的公共性,那么就需要在公平环境中开展工作,将经济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更加科学的配置公共资源,这样社会公平方可以得到更好实现,以便顺利开展民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因为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就需要进行双向调节,有效改善民生。

公共经济管理过程的开放性也需要重视,因为民生的改善与普通百姓紧密相关,那么在开展政府管理工作中,就需要有效表达群众利益,将政府政务公开给积极推进下去,对公众意见积极聆听,让公众积极参与到民生决策中,以便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有紧密的联系存在于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通过顺利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对于民生工作的实施,也可以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全社会已经十分关注改善民生工作,并且民生观念涵盖了更大的范围,那么就需要将公共经济管理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开展改善民生工作,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和强化,以便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芳.浅析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关系的重要意义[J].华人时刊旬刊,2014,2(11):123-125.

[2]林宇.浅析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中国科技投资,2014,2(10):55-57.

[3]郑培丽.浅谈加强公共经济财务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经济师,2012,2(17):77-79.

篇3

民主社会中人们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民生改善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推动公共经济财务管理获得健康发展的动力。因为其承担着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政策制定等职能。在民生的改善过程中,公共经济财务管理就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生在领域和内涵方面进行了拓展,除包括基本生存以外,还包括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确保资源得到公平公正的分配,从而使得改善民生真正成为人民利益实现、社会稳定维持的比需和根本。

但是民生的需求应有公共部门进行科学合理预算的编制,确保收入的依法组织,并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对财务监督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以处理好财政和本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总而言之,要想实现民生的改善,就应确保公共经济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保证财政管理措施以及相关决策得到有效执行,真正实现民生的改善,真正做到惠及民生。

二、公共经济财务管理和民生改善之间的相互关系

改善民生主要涉及到国民的基本生活,而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公共经济。因为民生建设的覆盖面广、资金投入大,资金能否得到规范应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切身利益。所以公共服务部门应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服务,加强对民生资金的监管,使其效益得到最大发挥。但是在公共经济财务管理过程中,其只是一个方面,要想对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性进行探讨,就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清。

1.公共经济财务管理的效率对民生改善具有直接影响

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就是其对当前的公共产品是否满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在基本生存方面的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但是,国民在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福利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因为公共经济资源主要是由公众对自身经济权利的让渡所形成的,所以应提供能够满足人们需求以及其本身认为有价值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以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如果公共服务部门的财务效率十分低下,就会对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财政效率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公共管理经济效率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基本效率。而公众的付出和公共产品、服务提供所得的不对称,会对公众满意度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动摇公共部门公信力。所以,政府部门应对公共经济的财务管理加以重视,确保相应措施的科学采取,提供公众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民生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2.公共经济财务管理对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协调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公共部门的经济财务活动过程中,如果缺乏明确的财务效率责任主体,公共经济财务管理人员就会滥用职权,从而导致公共部门出现财务效率下降,不能对公共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情况。因此,在公共经济财务的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实现公共经济资源的科学配置,采用市场有效机制来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运行,通过市场理念的运用来对当前公共部门的财务效率加以衡量,防止出现公共部门效率的损失问题。此外,当前的法治框架为部门履行约定、项目决策、结算付款、核实业务等财务事项创造了择优选择、充分竞争、规范运行、内在驱动的良好环境,结合等价交换、竞争择优、公开透明等市场原则和机制进行相关交易,在提高社会公平性的前提下,使得公共资源配置合理性得到有效提高,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民生的改善。

3.公共经济财务管理能够对市场调节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弥补,从而为民生改善提供保障

当前,在社保、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相关的公共产品、服务提供方面,主要是采用政府补助方式,比如补助津贴的提供、贷款优惠、减免税收以及直接投资等,这会对涉及到公共管理过程中在公共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方面的财政支出。从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公共部门应不断进行市场秩序的规范,以通过支出预算安排的充分利用来形成相关刺激,并积极引导私人部门参与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过程中,满足人们对公共品的基本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仅通过市场刺激,就可以实现高效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品分配出现问题,从而不利于民生的改善。这就要求对公共经济财务管理进行加强,尤其是公共产品在财政支出方面的力度。这不但可以确保公共产品得到充足的供给,而且还可以对市场盲目调节带来的问题加以有效弥补,确保公共产品需求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为民生的改善提供保障。

4.建立健全公共经济财务管理的制度规范,这是实现民生改善的基本要求。

当前需要解决的医疗体制问题、安居工程问题以及教育就业问题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缺乏充足公共产品供给所带来的问题。所以,政府应对公共经济财务管理规范制度加以建立和完善,实现财务管理体系的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科学调整,对于非公共品支出进行压缩,将支出重点放在医疗卫生、公共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关乎民生改善的方面,并将政府投入重点定位于公共民生的领域,确保公共产品在供给上有足够的资金保障,确保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和质量,真是实现民生的改善。

5.建立法制化的公共经济财务管理,以为民生改善提供制度保障。

从受托管理上进行分析,公共部门中的财务管理人员实际上是公共人,这种权的形成是因为人们对自身权利的让与实现的,所以,公共经济财务管理人应为公众办事,并对公众负责,只有将公众的事情处理好,才不辜负公众的委托。在对公众负责的诚信氛围建设中,应积极倡导信用文化。在对诚实信用理念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应实现公共经济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积极进行法律法规的制定,从而进行公共经济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确保公共经济财务管理整个活动都能够实现有法可依,引导人们形成良性预期,在制度上对人民利益加以保护和尊重。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应坚持法治思想,对公众生活条件进行公平、公正的改善,制定科学的法律标准,来对相应民生问题加以解决,为民生的改善提供制度保障。

6.不断扩大的民生需求对公共经济财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公共经济财务管理在民生改善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民生所关心的问题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在公共经济财务的管理过程中,政府要想为公众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公务服务,就应确保公共经济财务管理规范的健全和完善,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不断完善,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并及时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更新。同时,还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财务管理手段的不断改进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注重建立开放性的财务管理过程,确保财政预决算的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对预算资金效率和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提高预算资金的效益,真正实现民生改善、真正惠及民生。

参考文献:

[1]高志勇.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市场性分析与运用[J].财政研究.2006(05)

[2]荣莉.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J].企业经济.2001(10)

[3]鲁靖文.优化政府财务管理[J].企业导报,2010(14)

[4]荣莉.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探析[J].审计与理财.2005(19)

篇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43-03

引言

公共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和政治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众所周知,由于学校间差异较大,学生良莠不齐,目前不同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定位和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致公共经济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各有特色,有的依托财政学发展而成,有的基于政治经济学背景,还有的则侧重于公共政策与管理[1]。如何准确把握公共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质,设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以所在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为例,尝试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并结合专业特点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就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形成特色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思路。

一、我国高校公共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有着完整的框架体系和严谨的学术内涵。整体而言,本文认为公共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并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和良好的运用政治学原理及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案例多,实践性强的特点

公共经济学是以公共部门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作为两大理论支柱,其研究内容包括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公共支出、公共收入、预算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等,是一门源于实践,形成完善的理论并应用于实践的学科,案例多,且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如果课程设计合理,能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使理论―实践―理论这一过程能够迅速地转化和融会贯通。

(三)数学模型多,分析方法多样的特点

公共经济学会借助严谨的数学模型来演绎公共部门的各种经济行为如投入产出分析、博弈论、一般均衡论等;且分析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比如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法、归纳与演绎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法等。这一特点决定了公共经济学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未体现学科特点与专业特色

目前公共经济学是各高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属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与医疗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特色、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等有所不同,公共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区别。但目前大多数高校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普遍没有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单一,没有针对性,也没有结合各校的优势学科,不能反映专业特色,也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

(二)教学资源匮乏,案例教学素材不足,本土化缺失

国外大学有关公共经济学的案例库建立往往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形成,而我国引进公共经济学这门学科只有十余年的历史,虽然我国有些高校的学者编写了反映政府及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案例,但符合我国公共经济学教学特点、又具有教学适用性与应用性的高质量案例并不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而目前出版的案例教材多以国外案例为主,脱离我国公共经济实践,国内的案例教材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在这些教材中,多数是案例的堆积,没有将公共经济理论与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2]。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未结合学生特点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何设置安排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3]。公共经济学理论学习中较多地借鉴了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来解释政府的经济行为,如果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强调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会让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望而生畏。而且从考核方式来看,不少学生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为应付考试而学,最后考完就忘了,是纯粹的应试教育。

三、公共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要突出学校优势学科与专业特色

“特色”是由学校的资源决定的,是由专业教师决定的,更是由“特色教学计划”决定的。因此,各校在制订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校的资源情况,依托各校的优势学科群,来体现专业特色。以笔者所在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目前公共管理学院下属的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并没有突出体现本校资源类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因此课程内容体系应以此目标进行调整。例如在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一章,可就资源稀缺性展开讨论;在讲到公共产品时,可以适当增加公共资源的分析,比如土地、石油;例如讲到外部性这章,就如何纠正外部性,可针对目前矿产资源产权不明等现状展开讨论与分析。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公共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体现公共管理的特色。适当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规制、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侧重于阐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台的财政、税收、货币、金融、产业等各类经济政策,加大对价格理论、效用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与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的解释力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能运用其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4]。

在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时,要考虑到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知识背景。以本校学生为例,行政管理与公共行政系的绝大部分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较弱,在授课时可以对模型较多的章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合理调整,尽可能采用文字和图形对理论内容加以辅助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理科生,对其理论的数学表达及其相互间的数学推导没有太大问题,则可培养学生运用公共经济学的“语言”去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资源,建立案例库,案例教学体现本土化、本专业化

案例的编写与更新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运用国外先进的理论指导中国的实践,需要一个本土化的消化和研究过程[5]。国内各高校在积极收集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并符合我国公共经济学教学特点案例的同时,也要尝试建立本土化与本专业化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库,为实践与实验教学奠定基础。案例库的建设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的精选要具有时代性,分析过程及拟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同时要反映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实用价值。

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本专业化原则。案例的选取要突出专业特点,并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例如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讲到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职能一章时,可以针对目前房价虚高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设计案例。二是本土化原则。即尽量选择反映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案例,或者与国内实际经济生活情况相近的国外案例。例如在讲到公共选择一章时,很多高校会列举美国总统大选的案例来解释中位选民定理,但读者认为如果以台湾为例,讨论为何能当选的案例可能更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其原因不言而喻;三是真实与实效性原则。案例的选取应来源于客观事实,同时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最好是引起政府和的带有争议性和研究性的热点问题。例如在讲到寻租问题时,可结合目前国家出台的“三公政策”以及官员等案例展开讨论。再比如垄断涉及的中国电信拆分、公共支出中的医疗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涉及的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等热点问题都可以当作案例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结合生源特点,力求多样化;考核方式注重灵活性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多数为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但人文知识丰富,表达欲望强烈,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应结合生源特点,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而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上面说到的案例教学法外,还可采用分组讨论法。即把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公共产品及外部性、公共选择、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五大块,然后根据班级人数及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这五大块的内容,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专题”,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并设定学习任务,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辅助、引导作用。考虑到文科生的特点,教学方法上讲究深入浅出,理论结合实践。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并非指一定要用到复杂的数学推理,而是指知识结构具有一定层次性,实际上进行完整的知识结构的讲解只用简单的数学推理,甚至不用数学推理只用图表也能完全办到;适当开展课外实践,组织学生走访相关公共部门或者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做讲座,增强学生对我国行政、公共经济和政策的感性认识。

另外,有必要调整考核方式,目前各高校公共经济学考核方式普遍采用闭卷考试(70%)+平时作业(20%)+到课率(10%)。该方式过于突出期末考试的成绩,容易造成考前突击的现象。笔者建议缩小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适当增加一些考核方式,综合构建成绩评价机制来评定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知识的能力。比如老师可对学生在案例与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课题熟悉程度做出评价,并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一部分;也可采用国外考核方式,增加中期考核,理论知识放在中期考核中,减轻学生的期末负担,将后半学期的精力放在综合应用与实践锻炼上。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阶段学结、口试、小组报告、时事分析、文献阅读报告、经济学知识竞赛等考核方法对其加以补充,以便更为科学、准确地把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对其做出评价[6]。

(四)丰富教学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与网络课程

公共经济学的特色教学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上需要创新,体现专业特色与本土化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应该利用网络资源构建教学平台,使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更系统化、正规化。而且,运用网络资源实施教学,会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这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增进教学效果、加大信息量的传授、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有不少高校的《公共经济学》精品课程会把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展示在网上,推进信息化教学后,可将相关链接放在平台上,帮助学生突破仅限于本校学习的空间局限,能拓宽课程信息来源,扩大学生研究视野。教师可建立个人教育博客、播客、QQ聊天室、BBS以及电子信箱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学生双方可以通过发表自己的博文,发表评论、留言,实现师生间的交往,从而实现智慧共享[7]。

参考文献:

[1]刘晓玲,周蕾,周月书,李放.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2]杨龙,王骚.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黄万华.公共选修课《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法探讨[J].学理论,2010,(11).

[4]黄建军.公共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北方经贸,2009,(11).

篇5

一、引言

从经济角度看,政府预算是一种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资金分配活动,由于其分配对象性质的特殊性――公共资金,使得这种分配活动纳入了政治程序。随着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改革的深入,政府的预算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完善公共预算体系,逐步实现绩效预算,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探索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的新型政府与预算管理,对于可持续发展及经济社会的进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政府预算管理的经济学基础

(一)公共品最佳供给的一般均衡分析

依据福利经济学中帕累托最佳效率条件,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帕累托最佳供给条件为,每个消费者在任意一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组合中的边际替代率之和必须等于这组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公共产品的边际增量产生的社会总效用增量,是每个公共产品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总和。

以UA和UB分别代表两人的效用函数,利用萨缪尔森的分析假定,即已知效用函数、社会福利函数和生产可能性函数,寻求符合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的资源配置和产品分配方案。由社会效用可能性边界UU结合社会福利函数WO,得到切点B即社会最理想状态,即产品配置的最优,通过社会福利函数,确定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如图所示。

(二)效率分析

1 “X一无效率”理论。“X一无效率”,实际上是指一些与组织或动机有关的因素所导致的效率损失,这种效率损失与组织结构给予处于组织中的机构或个人的激励和监督程度有关。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给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官僚机构更大的自由,使预算规模最大化的过程中有更少的限制。通过转嫁给纳税人的高税收以及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和产出来追求最大效用。

2 官僚与配置无效性。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尼斯坎宁对的经济分析进行了详尽阐述,提出了尼斯坎宁模型。在模型中假定了官僚机构的预算―产出函数,利用简化的形式指出:公共部门的预算规模是社会最佳规模的两倍。官僚机构通过提供公共产品而换取最大的预算资助,使其效用函数中大多数变量产生有益影响,实现官僚机构的效用最大化。

三、公共部门经济学与政府预算管理的内在联系

公共品的一般均衡分析指出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最佳配置与分配关系,得出了符合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约束条件,从理论上避免了“免费搭车”现象的产生,可以为政府以消费者及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前提的预算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于政府的预算管理以及预算目标的实现给以借鉴。

基于效率角度的“X一无效率”理论和官僚与配置无效性理论为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政府机构的浪费、寻租、效率低下,以及自由程度的最大化限制最低化,使得官僚机构的效用是预算规模的增函数。基于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实际管理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公共部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以及经济学方法,结合我国政府预算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目前政府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监督力度不够,预算透明度低下

人大、财政以及审计部门对预算的审查监督,是预算监督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法律赋予人大的审查批准权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审批监督的范围、内容、实施程序和操作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都没有相应的配套法规,存在较大的随机性与滞后性。对财政部门而言,只有当预算出现了不平衡,才是《预算法》规定的预算调整的范围和内容,因此,各级财政可以在不违反《预算法》和不需要经过人大批准的前提下,将超收部分的资金安排支出,甚至“空转收支”。而外部事后审计以及对绩效的审计,由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使得审计部门的监督力量薄弱。我国目前预算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甚至还处于保密状态,财政活动的透明度低下,使社会公众难以获得有关信息,社会监督机制无法有效建立,从而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二)预算执行过程中约束软化

政府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批的、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任意变更。但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较短,指标的信息资料收集掌握不完备、不准确,导致后期预算执行时频繁调整,致使财政支出变动性变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以致财政资金使用中腐败现象和寻租行为频频发生。

(三)编制不科学,缺乏预见性

从预算收支上看,在收入预算的编制上,往往存在较多的随意性与随机性;在支出预算的编制上,缺乏科学的细化、量化分析与论证;从预算与中长期战略之间的关系上看,缺乏必要的连续性、长远性与预见性,难以提高预算的管理效率及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完善政府预算管理路径选择

(一)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

采用跨期编制,延长预算的编制时间,在上一年度数据基础上,增强本年预算的可比性、长远性和预见性。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尝试编制中期滚动报告以及财政中长期计划,以政策性、经济性为基础,编制1年、3年、5年的滚动报告。

(二)完善预算管理及监控手段

1 落实人大的监督责任,保障对预算的控制力。严格规范人大审批监督的范围、内容、实施程序和操作办法,充实与之相应的机构及人员,选用专业型的学者以及长期从事财政,审计以及统计分析的人员;改变代表的选举方式,以行业为对象,实现代表的专职化;增强审计力量,预算中应加强对审计的运用,保证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效率性。

2 内部与外部控制相结合,保证执行的合理有效性。内部监控是政府或政府各部门管理者为本部门预算的执行所采取的政策和程序,能够保证全部政府和各个机构适当和有效的运行。外部监控主要表现为立法机构、审计机构和公众的监控。建立起立法机构、审计机构、公众不同层次的控制监督体系和制度,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型监督变为法律监督为主的现代化、多环节、多方位、多层次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

3 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实现预算管理的公开公正。对政府预算进行管理监督是社会的责任,体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内涵,而预算透明是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前提条件。公众有权参与政府预算的全过程,通过对预算编制,预算草案讨论、批准等以及预算实施进行社会监督,从而提高预算的透明度,使其更具权威性、公开性与公正性。

(三)推行绩效预算,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1 完善绩效预算的法制制度建设与评估体系。从政治学角度来讲,任何改革都是制度的变迁,当制度上升为法律,这种改革才更具有时效性与强制性。因此,推行预算绩效改革只有得到立法机关的强力保障,改革才得以实现。良好的绩效指标必须满足五个标准(CREAM标准),即清晰性、相关性、经济性、充分性及可监督性。以五个绩效指标为基础,以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等多种方法、多重价值标准、多向维度以及多元评估主体为辅助手段,建立多层、多向、多元的评估体系,借以对支出的绩效做出科学的评价。

2 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中引人权责发生制。从部门绩效预算的核心思想来看,权责制的引人,对支持绩效导向的部门,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提供重要的支持作用;从各国政府会计的发展形式上看,权责发生制会计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提品和服务所耗费的总资源成本。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开始在政府预算会计中使用权责发生制,或采用部分权责发生制。

篇6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of highway market unceasingly thorough, how in practical work to raise the leve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is the highway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actively face and explore issu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of highway,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of highway economic management.

Key words: highway; economic management; necessity; measures;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DF416

1、公路实施经济管理体制的意义和必要性

1 . 1 公路实施经济管理体制的意义

近些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凸显, 所占据的地位与日俱增。自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的公路的大量兴建,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资金密集程度集中的行业, 是现代化公路建设水平的代表和体现, 对其实施经济管理体制建设是适应其大量资金优化的需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2 公路实施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1.2.1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社会程度的重要产物,只要是立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无论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交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增加,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1.2.2 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在公路管理中需要政府扮演公众出行利益的捍卫者角色,这是由公路自身所具备的公益性、外部性、网络性等属性决定的。按照公共经济学的解释,社会物品总体可分为纯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公共资源、准公共产品四种类型,其类别的判定是由消费上的竞争性和供给上的排他性共同决定的。纯公共产品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纯私人产品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公共资源是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我国公路是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典型的准公共产品,这是我国公路本身性质所决定的,与采用何种管理模式无关。

1.2.3 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需要

我国公路资产的国有在法理上讲来自两方面:一是国家自己投资建设公路,按照物权法取得所有权;二是在引进非国有的国内外投资时,在投资建设合同中明确保留公路资产的所有权,依据债权法则取得所有权。根据以上分析,目前我国的公路,不管投资主体是谁,也不管属于

哪种管理形态、经营管理主体是谁,公路资产所有权均属国家所有。公路的国有性决定了其经济管理是对国有资产的安全进行保护的一种形式。基于此,依法对公路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维护公路设施安全完整,使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是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角色拥有权利与应尽的义务。此外, 经济管理也是政府所必不可少的义务。

2、公路经济管理的措施

2.1 法律手段

2.1.1 立法方面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发达国家的公路之所以管理有序、发展健康,与其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是分不开的。与公路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我国对公路的管理显得比较滞后,公路没有完全体现其应有的高效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公路建设与管理的立法工作刻不容缓。毋庸置疑,公路立法是公路健康发展的保证,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公路管理体制的需要。当前要在遵循和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时,积极制定和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人们在公路交通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有章可循,减少和避免纠纷,使公路建设、管理尽早实现法制化、科学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1.2 执法方面

公路的执法问题是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目前,公路执法主体繁多、效率低下成为阻碍公路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要解决好公路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特别是行政执法管理体制问题, 必须要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公路交通管理体制。也就是要实行综合执法,统一调度公路的各种力量和管理资源,形成快速反应能力,避免政出多门、多头处罚。同时,为了提高路政执法效率,维护公路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还必须有先进的管理设施和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

2.2 经济与行政手段

公路是经济社会活动赖以进行、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但它所具有的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它具有的起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经营风险大等特点,使一般企业无力经营或因无利可图而不愿涉足。这时就应该由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承担起

提供这种公共产品的责任,组织建设和管理公路,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务,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即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允许企业垄断经营某条公路,但同时要对其进行治理。治理方式就是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微观规制。政府对公路经营进行规制,既适应了公路运营

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2.2.1 公路的经营主体应当是以非营利性的特许经营机构为主要形态。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企业的特许经营,是有政府参与并由其授权经营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特许经营方式。

2.2.2 政府和公路特许经营企业之间签订的特许经营合同必须合理划分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以及确立合理的特许经营期限,尽量使其成为规制合理、激励适当的激励合同。

2.3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宜参考《旧办法》和《方法与参数》,并按照《新办法》实施。

由于公路建设的资金使用期限较长,如果贷款利息过高,则公路建设还本付息的压力将会非常沉重,因此,贷款利率对项目的贷款偿还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应加以高度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按不同的贷款利率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观察其对项目的贷款偿还能力的影响。

在所有的税收(包括附加税)中,所得税对项目财务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最大。所得税税率一般为33%,但由于各地区对招商引资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公路项目的所得税税率较低;财务评价时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采用,并可按照不同的税率计算结果作出对比分析。

收费标准的变化即意味着收费收入的不同,从而将对财务评价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应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高等级公路和现行道路收费标准,结合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分析确定。同时可根据拟定的多种收费标准计算项目的财务效益,并进行对比分析。

在高速公路项目中,采用多种收费标准、税收优惠政策等办法对项目财务评价指标进行多方案对比分析,分析结果经业主选定后可作为报告的评价指标。

2.4做好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不确定分析

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包括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一般情况下,项目不作风险分析。但对于利用外资项目及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应做风险分析。其分析的主要因素为:公路建设投资总额、交通量、贷款利率、收费标准、通货膨胀率、汇率、运营费用(养护管理)等因素。对项目结果采用外币的项目,需特别注意外汇比价对项目收益的影响,以预测分析项目实施所承担的外汇风险。

进行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不能对所有的数据都预测得足够精确,往往是根据经验数据来推测,带有很大程度的假设,而工程开工后又不能保证不发生变化,因此,造成项目的经济评估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

对于投资决策者来说,这些不确定的项目经济分析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即投资风险,如何在这种不确定因素条件下作出比较合乎情理的决策,就需要在项目决策之前做好敏感性分析,以便使决策者了解风险的大小与风险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与对策,尽量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保障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建设项目可能发生的变化因素主要有工程造价、建设工期、交通量、汽车运输成本等、受影响的经济评价的指标有:经济效益费用比,经济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进行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判断项目承受不确定因素变化风险的能力,一般具体做法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几项预计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的,如交通量、投资额等,然后,在以取得的评价指标成果的基础上,据设定±10%、±30%、±50%等多个变化幅度范围,分别按规定计算的方法逐一计算分析经济效益费用比、经济内部收益率等指标,若这些指标仍然都符合规定要求和经济合理的话,则表明项目对不确定因数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对于公路行业的重要要求,公路要想实现长久高效的发展,需要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 依赖合理的经济管理措施,以实现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7

当人类在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以后,由于扩大了商品的生产,后来就渐渐形成了国家而且还使得国家的集权不断地加深,为了维护私有制和统治阶级利益,设置一个专门性的工商管理机构来对商品经济的市场主体以及一些市场交易行为进行管理与监督,维护并规范市场的经济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为代表的商品经济产生及发展是工商管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我们还不难发现,工商管理机构的形成,正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向成熟和完善迈进。

二、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是相互促进的

当商品经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有了市场经济这一产物,它是市场作为一种配置社会资源的“无形的手”在发挥基本的调节功能的经济。从一般的市场经济来看,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的种类不断增多,市场的法规不断完善,市场的发育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自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等,都为我国的工商管理不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及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改良的紧迫性。而且,工商管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促使了市场经济自身更加合理、有序地发展,两者之间是由于互相补充和完善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

三、经济发展是推动工商管理进行完善的动力

如果按照原先提出的基本观点来看的话,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就需要生产关系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当人类从自然经济状态进入封建经济甚至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时代以后,商品经济的许多活动中,都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这些主体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在彼此之间产生各式各样的利益关系,这样的多元主体中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首先,单个的经济主体所追求的活动目标就是个体的利益最大化,而这样的情况就可能会与我们国家的整体宏观目标不同,甚至是与国家所追求的经济目标背道而驰或冲突,对于这一类的经济行为要进行调整,仅靠经济个体本身和单一的市场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个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会存在一些弊端。由此可见,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的工商管理部门利用一定的强制手段或是政策措施来对其予以监督和协调。

其次,单个的经济主体为获得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在进行物物交易活动中取得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异会爆发出一场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会使得市场经济一系列活动中现存的矛盾更加加剧或者是出现新的矛盾,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要考虑并参照实际的市场现实情况,按照维护和建立一个有序、公平、竞争和开放的经济型市场,对各个利益主体的交易活动进行适当的管理和干预。

最后,如果我们将范围进行扩大,在世界性的市场领域中,各个国家之间进行的物物交易活动,由于国家同样存在自己的利益需要,所以促使了经济主体间存在的经济利益矛盾不断加剧。外汇制度、倾销以及资本流动贸易的限制等都对商品市场经济和谐稳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整个世界的经济稳定和商品交易活动的公平性,维护正常的、和谐的国际贸易交往秩序,就需要工商管理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全球化的工商管理机构来对国际贸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加以解决或是协调。根据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生产关系进一步的优化,经济飞速的发展引起了各种利益主体彼此之间的矛盾关系渐渐频繁化和复杂化。本来单纯的市场调节机制就不够完善,它自身的力量就非常有限,所以就要求工商管理能够不断完善机制、更好的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现有的市场经济进行维护、管理、监督、协调和完善。

篇8

就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然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受利益的诱惑,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政府就必须重视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在政策以及制度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加强区域公共管理,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概述

区域经济合作指的就是多个区域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开展合作,使多个区域组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越来越严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有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然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不相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有着重大作用。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保障,只有做好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各区域的经济利益,进而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的缺失

制度作为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就当前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来看,政府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首先,不同区域的管理方式、理念不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冲突,难以达成利益的平衡性;其次,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政区行政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政府的、明确的单位行政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管理观念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区域管理的主体一直是政府,进而容易造成政府专权的现象,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二)缺乏法律保障

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加大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健全的法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公共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很大的不足,区域之间的不正当经济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

(三)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管理主体由一变多,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政府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有着的区域政府贡献力度大,有的则稍微不足,当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持续,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政府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和水平。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想确保区域公共管理水平,就必须完善政府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政府就必须响应时展的需求,用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及时的更新观点,加快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其次,政府要拓宽管理视野,适当下放权力,大力发展非官方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进而更好地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质量,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法律建设

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依靠法律来为其提供保障,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律法规具有法律效率,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可以更好地约束管理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此,政府就必须加强和完善有关区域公共管理法制建设,利用法律效力来约束行为,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在经济领域中,要完善经济法,对区域产业发展方面的规则进行调整,确保区域产业的稳定发展;在社会领域中,要加强制度改善,加强医疗、社保、教育、就业等制度的改革,进而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也越来越重要。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区域双方或者多方的利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方面的,而要想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加强区域联系。首先,区域合作双方必须建立统一的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管理网络,实现区域公共管理信息的贡献。其次,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各区域要深入到对方区域中去,全面了解市场信息,进而为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更好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要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就区域合作内容进行明确,当利益分配出现矛盾时,要明确补偿方式,进而确保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对区域经济行为进行管理,而政府管理活动的效益的好坏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估。就目前来看,政府绩效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区域公共管理的需求。为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就区域经济发展各项内容进行明确,对各项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在政府绩效评价主题上实现多元化发展。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四、结语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汇总,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双发的利益,如果不能处理好,就会产生利益冲突,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区域公共管理。在区域公共管理中,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体制,加强公共管理法律建设,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推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沛桐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04).

[2]刘仁春.区域治理:由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刘仁春.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4]陈瑞莲,杨爱平.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5]郑.“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管理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篇9

就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然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受利益的诱惑,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政府就必须重视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在政策以及制度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加强区域公共管理,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概述

区域经济合作指的就是多个区域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开展合作,使多个区域组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越来越严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有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然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不相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有着重大作用。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保障,只有做好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各区域的经济利益,进而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的缺失

制度作为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就当前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来看,政府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首先,不同区域的管理方式、理念不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冲突,难以达成利益的平衡性;其次,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政区行政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政府的、明确的单位行政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管理观念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区域管理的主体一直是政府,进而容易造成政府专权的现象,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二)缺乏法律保障

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加大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健全的法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公共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很大的不足,区域之间的不正当经济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

(三)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管理主体由一变多,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政府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有着的区域政府贡献力度大,有的则稍微不足,当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持续,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政府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和水平。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想确保区域公共管理水平,就必须完善政府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政府就必须响应时展的需求,用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及时的更新观点,加快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其次,政府要拓宽管理视野,适当下放权力,大力发展非官方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进而更好地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质量,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法律建设

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依靠法律来为其提供保障,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律法规具有法律效率,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可以更好地约束管理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此,政府就必须加强和完善有关区域公共管理法制建设,利用法律效力来约束行为,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在经济领域中,要完善经济法,对区域产业发展方面的规则进行调整,确保区域产业的稳定发展;在社会领域中,要加强制度改善,加强医疗、社保、教育、就业等制度的改革,进而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也越来越重要。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区域双方或者多方的利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方面的,而要想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加强区域联系。首先,区域合作双方必须建立统一的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管理网络,实现区域公共管理信息的贡献。其次,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各区域要深入到对方区域中去,全面了解市场信息,进而为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更好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要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就区域合作内容进行明确,当利益分配出现矛盾时,要明确补偿方式,进而确保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对区域经济行为进行管理,而政府管理活动的效益的好坏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估。就目前来看,政府绩效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区域公共管理的需求。为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就区域经济发展各项内容进行明确,对各项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在政府绩效评价主题上实现多元化发展。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四、结语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汇总,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双发的利益,如果不能处理好,就会产生利益冲突,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区域公共管理。在区域公共管理中,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体制,加强公共管理法律建设,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推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04).

[2]刘仁春.区域治理:由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刘仁春.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4]陈瑞莲,杨爱平.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5]郑.“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管理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6]姚玫玫,陈静华.论多层次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基于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分析[J].黑河学刊,2006(05).

篇10

1.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现代企业管理学将企业管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治管理;第二层次是法治管理,分为岗位责任制阶段和精细化管理阶段;第三层次是人本管理,分为文化管理阶段和自主管理阶段。精细化管理是法治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过渡,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2.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理念上的转变。精细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精细管理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五大转变:随意化到规范化的转变,经验型到科学型的转变,外延式到内涵式的转变,机会型到战略型的转变,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

3.精细化管理是“精”在事前,“细”在过程,需要精心策划,完美执行,才能日臻完善。一方面是把工作细化,细节决定成败;另一方面把工作做到位,将工作做精。精细化管理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它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全员性要求每一位员工的工作都要精细化、精益求精;全面性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信息化管理、物资设备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全过程性即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各项工作和每一个过程的始终。

4.精细化管理还应把握好一个“度”。一味追求管理过程的精细程度,过分关注小事,缺少宏观战略上的理性思考,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精细管理不只是关注小事,更不应是舍本逐末,而是一种战略性实践、一项系统工程。没有战略性的思考,没有不折不扣的执行,没有科学系统的配套制度,精细管理就会成为一只没有舵手的航船,终究会迷失方向。

二、“三基”工作与精细管理的关系

“三基”是指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三项管理。“三基”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它的重点在基层队和班组。不论管理体制怎么变,经营机制怎么转,基层队、班组作为油田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没有变,“三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变。再好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措施,都要靠基层来实施;没有基层的涓涓细流,经济效益就是无源之水。“三基”工作贵在持之以恒,关键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我们要坚持把“三基”工作贯彻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常抓不懈,善始善终,抓出成效。加强“三基”工作,就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增强物资供应系统的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生产经营能力,为精细化管理打好基础。

三、充分认识“三基”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几年,石油石化行业原有的传统管理方式方法受到一定的冲击,“三基”工作也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并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时代在发展,“三基”工作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继承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基础上,赋予时代特色,充实新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集团公司编制的《基层单位三基工作基本要求》,以标准的形式明确了油田企业“三基”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使“三基”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对“三基”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详尽的要求,使“三基”工作更具可操作性。所有这些都为在新形势下油田的“三基”工作丰富了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建立了长久机制。

加强“三基”工作,是中石化集团加强管理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了以“三基”工作为重点,加强基础管理的要求。要求开展“三基”工作要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相结合、与成本费用控制相结合,突出抓好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基本功训练,使其制度化、经常化。把基层队的达标升级再次作为加强企业管理的突破口。

四、完善措施,真抓实干,确保“三基”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良好氛围。要把加强“三基”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编制工作方案和运行计划,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管理的规范化,来自管理措施的严格。严格管理,造就职工规范、高效的工作习惯。“三基”工作必须与专业管理高度融合,才能为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有效支撑。“三基”工作的重点始终与生产经营的工作重点紧密结合。通过把“三基”工作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效益经济模式,为企业的良好经营业绩提供了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