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32: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什么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建筑?
笔者认为建筑本身就是某种空间容器,或者说是几何维度上的点云。现在的工业和科技能力可以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自由实现任意造型的几何体。同样也可以实现这些几何体的移动和运动。过去的建筑设计在理念上只是提供一个空间容器,尽管我们可在实现这些几何造型时兼顾后续的应用载荷,但通常我们考虑的这些负载都是有预设的。
3讨论未来,首先要学习历史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表1列出相关建筑事实。公共浴场数量多。公元前33年从100多个,到200年后增加到900多个。供水供热系统先进。多达300多条的引水道,采用中央集中供热系统、利用地下室烧热的空气在中空墙、地板中给整个浴室建筑供热。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000年。现在地球上的多数建筑还没有达到当时建筑设计的智力水平。
4为什么需要设计自清洁的建筑?
(1)现在建筑物本身就是最大的垃圾集中区。建筑自身并没有垃圾处理能力,我们需要将建筑垃圾不论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还是在建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借助物流系统向外部环境排放。(2)对建筑物内在的管道系统,不论是给排水系统还是空气管道都不能提供自清洁处理能力,而是依赖公共市政的給排水管网。目前采用的空调系统引入二次污染,直接导致对人体健康的威胁。(3)建筑物的能耗计算现在不包括排放垃圾所产生的能耗。举列而言,智能写字楼并不计算使用这些办公空间的垃圾排放物,如办公废纸、复印机产生的污染物等。(4)现在建筑物本身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风力、降雨甚至沙尘所带来生物资源。(5)建筑物内部的清洁多数仍然用人工方式,如保洁工人的手动擦洗,这些近乎原始的操作显然与未来的地球文明不相适应。我们认为肉眼看不见桌面的粉尘就是清洁,这样的模糊标准已经不适应人体的健康需求。(6)SARS或MERS这类致命病毒的出现,对建筑的空气质量提出了现实的新要求,负压环境未来将成为基本配置。可以列举更多的理由但以上所陈述的要点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面向未来变革的行动基础。
5如何实现自清洁建筑设计?
5.1首先需要建立5项指导性的原则
(1)建筑设计理念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2)需要告别几何时代的建筑,进入以生物拟态或者通常表述的仿生设计。区别于目前采用的仿形,笔者指的仿生设计是采用生物的功能原理。(3)所有的建筑本身必须是建立在机电一体化的基础之上。(4)建筑物本身必须具有对内部或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5)建筑物系统首先是生物的管道系统,其次才是几何的点阵集合。
5.2以植物技术为例说明
香蒲的园林应用中,其对建筑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保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香蒲植物根系发达,与水葱搭配有利于净化水质,此外,香蒲还可以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土壤的发育和熟化,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及N、P、K等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
5.3香蒲净化城市污水和工矿废水的应用
工矿废水是环境污染的来源之一。因为香蒲能耐高浓度的重金属而且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富集能力强等,所以,已经受到重视和关注,被较多的应用在处理工矿废水污染的环境中。香蒲植物还可以有效净化城市生活污水及工矿废水中的磷、氮、CODcr、BODS、总悬浮物等污染物质。通过对香蒲植物形态解剖学、组织化学和生理生态研究,发现香蒲植物抵抗高浓度重金属废水污染的机制是:(1)香蒲植物具有特殊的结构与功能,如叶片呈肉质、栅栏组织发达、气孔凹陷、地下茎发达等结构,是香蒲植物对重金属污染有强抗性的原因之一。(2)香蒲植物长期生长在高浓度重金属废水中形成特化结构以抵抗恶劣环境,如生长在废水中的香蒲植物比在清洁点的具有更大的气孔密度,香蒲根、茎、叶表皮细胞较小、近球状等均是香蒲植物适应恶劣环境所产生的一些特化结构。(3)香蒲植物能自我调节某些生理活动,以适应污染毒害,如在高浓度的重金属环境中香蒲脯氨酸含量增加、光呼吸和暗呼吸作用加强是香蒲植物适应污染毒害所作的生理调整。
5.4在3D打印时代如何实现一个完整的自清洁系统
(1)建筑即生命体,而不只是几何体按照这个原则可以借助3D打印技术快速建设自清洁的建筑体。比较而言有前途的技术以所使用的机器人被称为“Minibuilders”,因为其身材袖珍,其中最大的也就2cm宽。这些机器人组成了一个3人小组在打印过程中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在整体运作中互相协调,但又独立完成各自功能。每一个Minibuilder通过使用中央计算机提供的指令,结合自己的传感器和当地的定位系统按顺序履行各自任务。另一个机器人,称作“供应”机器人则提供给每一个Minibuilder所需的液体建筑材料。(2)地基机器人Foundation第一个进入施工现场的机器人,通过轨道以及带线的传感器四处走动,识别项目的大致轮廓。这种机器人举着打印头逐层堆积打印对象,打印头也随之升高,当打印对象的高度升到地基(Foundation)机器人接触不到的地方时,就轮到下一个机器人出场了。(3)抓握机器人GripGrip使用4个滚轮将自己夹在构建对象的顶部。每个滚轮都与旋转和转向制动器相连接,这样机器人可以很精确地将自己定位在打印对象指定的区域上,并开始3D打印。由于这个机器人需要在之前打印结构的上面作为固定自己的支撑,所以3D打印材料的干燥固化速度需要非常快,这样才能支持下一层的打印。为了加速材料的干燥固化,Grip还配置了加热器。一旦打印对象的结构和形状3D打印完成,最后一个机器人就出现了。(4)真空机器人Vacuum这是MiniBuilder施工过程中最后一个上场的机器人。它使用一个真空的吸盘,以使自己附着到3D打印对象的表面上。这种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其已打印的结构。要做到这一点,它通过两条轨道在结构上反复上下移动,以几乎垂直于其他层的方式打印材料,为一些更大的物体提供结构支撑。理论上,这些Minibuilders机器人能不受3D打印机身尺寸的限制打印出无限大的对象。需要指出的是Minibuilders本身并不涉及到自清洁建筑的原理实现,而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概念方案帮助讨论未来的实现路径。
Abstract: In modern building designing, it would make the architect to search for the language to express creatively the own character of a building in proper constructing place, the result is that a modern building with tension and modesty come into beings. The design of Longzehuayuan is the best exemplification of this kind of special design language.
Key words: given environmentcharacter design language
delicate and contractedunification and harmon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概述: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靠语言或文字来表情达意,一个建筑师向民众传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时,就要使用建筑语言;而要形成具有风格的建筑,还得使用性格建筑语言。例如:提到古罗马建筑,很多人都会想到罗马大斗兽场和万神庙[1],这两个著名建筑就是运用了罗马柱式、拱券或穹顶等建筑语言,这些建筑语言就是古罗马建筑的性格语言,使人记忆犹新、“过目不忘”的语言。“龙泽花苑”也是通过使用自己特色的性格语言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龙泽花苑工程概况:
“龙泽花苑”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市政广场西侧、北邻环山路、南面是龙泽湖,西面是御碑楼路,是一处由叠加别墅和联排别墅集合而成的高档住宅小区。总用地48亩,总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见图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平面处理上与立面造型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语汇,而在整体环境下,既彰显自己的风采又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
三、性格建筑语言造就新颖灵动的居住空间
1、总体设计理念
在这样一个理想的环境空间里,无论是“龙泽花苑”的整体规划还是单体设计,设计师都力求将建筑融入到环境中,体现绿色生态的设计概念;体现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强调设计的高品质,体现生活的高品味,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2、结构布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的审美要求的提高和求新求变的心理,设计者就需要创造一个新型的居住空间满足市场的需要。人们已经习惯了平板式的住宅,只有二维的生活空间,而缺乏上、下的第三维空间。完全跃层式布局,因一般都面积较大,对于经济实力欠乏的居住者来说还距离太远。而“龙泽花苑”的叠加别墅就是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空间形式。
这种空间的布局,就是“三层两户式”布局。对于一栋楼的每一个单元来说,既有公共楼梯间,又有室内楼梯,此楼梯与完全跃层式布局的最大不同就是两户共用一部楼梯。一层与三层的空间为独立的两户空间,而二层以楼梯井分界,将空间分成南北两部分,楼梯间布置在平面的中间位置。每户在高度上为两层空间,但在平面上却不是完全的两层,而是一层半。三层与一层设计厨房、卫生间、餐厅、客厅或一个次要卧室,二层均为卧室,保证每户至少有一半的卧室为南向采光。四层与五层的平面与一层和二层的平面完全相同;六层是独立的一户(含有五层的一部分),而因地处泰安,北有泰山,最好做露台在北侧,这样北侧房间进深小了,但由于将公共楼梯间一分为二分到东西两户内,使东西方向的开间增大,所以房间仍很适用(见图2―图5)。
室内普通房间的层高为3米,但是起居室(南向)的层高为4.5米,这样对于一户来说,就有三个层面的空间(见图6、图7)。因此说,叠加别墅是一种崭新的空间形式,又是有着灵气和流动的空间。
对于联排别墅,每户均有一小庭院,也是其特色之一。
3、独特的造型设计体现独特的性格设计语言
“龙泽花苑”别墅的造型也是可圈可点。因为该项目位于泰山脚下,背靠泰山,将建筑融入到泰山大环境的景观之中,是设计的重点;该地块在市政大楼西邻,协调与市政大楼的空间和尺度关系,同时利用此绝佳的城市地理位置是设计的难点。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同时,用建筑语言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在造型上体现出来。
首先,在泰山这个大环境背景下,依山傍水,如何将建筑融入而不是凸显,设计师大胆借鉴环山路北侧山腰处一栋建筑的做法,即在色彩上使它暗下去,使用与绿色的山体和到冬天时的雪山都能和谐统一的灰色调!对于住宅来说,纯灰色太缺乏生气,但增加白色线脚和装饰后,既庄重大方又不失活力,可谓一举两得。在泰城,“龙泽花苑”成为第一个使用灰色的住宅典范。因此,色彩对造型有极大的烘托作用。
其次,“龙泽花苑”座落在市政大楼西侧。市政大楼是一座庄重大方却又有着现代风格的大体量建筑。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东西248米,南北66米,高33米,屋顶为倒梯台平屋面出挑形式,檐口外挑7.8米,高3.6米。这样一个巨大的单体建筑,对于单体别墅来说是不能与之平衡的。因此就要靠群体的力量、有序的排列、简洁的造型等这些建筑语言来体现达到或趋于平衡。[2]当然,单体间的排列属于规划范畴,这里不在赘述。只对造型简单讨论一番。
作为别墅,采用坡屋顶是最易被人接受,也最和谐。而市政大楼是平屋顶,怎样与之协调?因为大楼是倒梯台形式,檐口出挑大又高,就象扇起的翅膀,与正常的双坡顶正好反向,可以采用且与大楼非常协调。
在规划上,考虑到体量关系,将局部六层叠加别墅规划到地段的东侧亦即大楼的西邻。叠加别墅进深大,不仅可作成反向双面坡,还能在两坡顶结合处做一段平屋面,即可解决排水问题,又可满足太阳能的放置问题,在视野上还看不到太阳能(因反坡),还不影响侧立面的效果,甚至室内空间也很好使用且有特色,简直是一举多得!在顶层的南向阳台处和屋顶露台处的屋面作成玻璃顶,使屋面不是蓝灰彩瓦一片,并且使人的感觉通透、不压抑、美观精致。
联排别墅因进深小,体量也小,采用单坡顶与平坡顶相结合、部分逐层退台的屋顶形式。从坡度、色彩等方面与叠加别墅保持一致。
叠加别墅和联排别墅,在窗子的立面处理上也是别具匠心。无论是凸窗还是普通窗都在南向设了小气窗,还有玻璃砖的使用(阳台处分隔两户的墙体),每个单元入口处的玻璃雨蓬、门厅两侧墙也有两条竖向玻璃砖墙,其他方向上的窗子也没有随意设计,而是考虑每户的视野,尤其朝市政广场方向。从附图上可见一斑(见图8―图11),而小的装饰与大的造型却是相得益彰,整体上精致简约。
四、结束语
“龙泽花苑”就是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独有建筑。在2004年度,第一届“威海国际人居建筑设计大赛”中“龙泽花苑”获银奖第一名。
整个小区于2005年全部竣工,市民对此小区“既叫好又叫座”。从它的成功使我们领悟到:建筑创作需要切合实际,不能刻意的盲目追求,而是要尊重环境,用严谨的分析启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人文主义和生态主义都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世界观。并且作为相对立的两种思想观念,前者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后者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哲学思想的认识基础之上,对人类建筑史上人文主义思想下地建筑风格的特征和生态主义思想下的建筑风格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试图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有所认识。
一、人文主义建筑
回顾世界建筑设计史,古希腊建筑风格作为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它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后来的建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两千多年后在欧美大陆还出现建筑风格的希腊复兴。公元14世纪,在欧洲掀起的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宗旨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的伟大思想文化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建筑界:在意大利,继而在西欧很多地区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精神为根本点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并形成了崭新的人文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
1)人体形象美
重视柱式的运用成为古希腊、罗马建筑一大特色,古罗马建筑风格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多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亚式的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修长精致的柱身柔美秀丽,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2)人体比例美
古希腊神庙建筑的比例关系是以模仿人体比例而形成的。其中,对于柱式的比例与规范,也与其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
(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在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核心思想的影响下,其建筑特色尤以人体作为“均匀的完美典范最为突出。文艺复兴艺术歌颂人体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建筑师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并且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
二、生态主义建筑
生态建筑,也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尽可能利用建筑所处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同时尽可能不破坏所处环境因素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系统健全运转。
(一)早期生态建筑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特别重视建筑设计与人类主体以及环境的关系。例如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早期西方建筑设计中也有所体现。如赖特在赖特的流水别墅体现的设计中透露出一种早期的生态主义建筑设计思想。他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提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有机建筑理论。
(二)适应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
适宜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也称“乡土的生态建筑“,主要适宜于广大的技术不发达地区。这种建筑造型的特点是:利用环境地理现状,和当地的本土材料进行设计;继承当地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适应气候的形式、 空间、布局和构造。乡土生态建筑就是在这些建筑造型的控制之下,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
(三)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
20世纪80年代,继60年代生态建筑兴起后,技术支持成为生态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生态建筑,运用被动式低能耗技术与场地气候和气候数据相结合,通过对建筑外形的塑造和材料的选择,以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并且提高生活质量。马来西亚的杨文经先生是这一时期生态建筑的主要代表设计师,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
(四)高技派生态建筑
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生态高技建筑,更加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发展方向,根据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并且以生态主义为思想对建筑结构、空间和造型进行设计,结合高新技术手段,使建筑物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解决通风采光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能耗。
三、对比分析
(一)哲学思想
生态主义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思想主张,它要求人类要尊重生态自然,在求得自身是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共赢关系。因此生态建筑设计既注重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的舒适,企图让建筑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融合,依靠新生的科学技术减少能源消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文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推崇人的“崇高”“理性”、人的“无限”“能力”,以及人是“万物之灵”,主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歌颂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
(二)对人的关注
生态建筑更加重视与人的生活的联系,更加重视人对建筑的接受过程,更加注重人在建筑中的各种体验,感受等心理状态以及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而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只是对同人体相关的比例的肯定,在这种比例基础上,此时的建筑实际在追求大的尺度,并不意味着建筑与真实的人类生活的尺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建筑造型
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注重建筑物的宏大,筑不惜采用巨石雕刻,对人力和物力进行极大的耗损,装饰性极强,通常以人体形象雕塑作为装饰。生态主义建筑则不为装饰而装饰,在降低能源耗损的情况下,为人类营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具有现代主义简约的特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也考虑经济问题,是可持续发展建筑。
四、总结
生态主义建筑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共赢关系。而人文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歌颂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人文主义与生态主义作为两种哲学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思考,对建筑设计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生态建筑强调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美学意义,更是把建筑视为一门创造艺术、一门张扬人类主体价值和生命终极关怀的艺术。然而生态危机是我们的最大问题,生态主义或许会成为新世纪甚至新千年的“思想范式”(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学院)
参考文献
[1] 茂宇,刘 煜.生态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8.
[2] 李华东,鲁英男.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2002.
[3] [美]Bertrand Jestaz.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M].王海洲,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4] [美]马克·D·富勒顿.希腊艺术[M].李娜,谢瑞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今天,本打算是以宿舍为单位出去参观一些建筑,但可能昨天太累了,只有一半人去了。而且由于是下午去的,比较晚了,银河广场周围的建筑都致残管道外观没能进入内部体验空间结构,所以收获不是很大。
依次参观了银河广场、天津展览馆、天津国际展览中心、天津礼堂、水晶宫饭店和天津乐园。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类似月亮形状的天津展览馆,从前只是从书本图片中见到过类似帆船形状的悉尼歌剧院和类似蛋形状的国家大剧院,从来没有亲眼见过类似实物形状的建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类似月亮形状的天津展览馆时,不禁为建筑的神奇而惊叹:原来建筑可以是这个样子!对专业的兴趣自然而然液体省了很多…
6月18日 周四 意式风情街
今天,参观了充满异域风情的意式风情街。体验了不同风格的建筑,感觉很新奇,对欧式风格的建筑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欧式风格强调以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类型有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古罗马建筑,古典复兴建筑,罗曼建筑,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喷泉、罗马柱、雕塑、尖塔、八角房这些都是欧式建筑的典型标志。另外,欧式建筑很多都是穹顶的。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穹顶技术变得成熟,建筑师开始热衷于把穹顶加在教堂的中心。这种形式既合理,又好看。之后形成了传统,重要建筑物,教堂、法院、议会等重要建筑都开始继承这种传统,逐渐成了重要建筑的象征,所以包括美国白宫都采用这种形式。
6月19日 周五 古文化街
今天,有幸参观到我国的古典建筑,很兴奋,也领略到中国古典建筑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研究意义
生态学概念是源于八十年代能源危机意识和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在生态学知识的传播中,使得生态学与其他领域的学科产生互动联系,生态建筑便是如此产生。生态建筑是要求在建筑任务框架内的,解决生态学的某种要求。因为每项建筑活动都要触及人们生活的基本情况,并使这种情况改变,生态建筑经常要求建筑要以环境可承受为先决条件。同时,这种在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的侵扰应尽可能地减低,并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虽然不同于其在自然法则上的意义,但它们仍然是同一体系的学科内容。在今天的生态建筑中,首要关注的是环境的承受性,如爱护材料资源,减少能源流失,弃用对健康和环境有高度伤害的建筑材料等。这使得建筑材料的应用也成为生态建筑设计的其中一项讨论要点。
赫尔佐格&德梅隆的设计案例分析―Dominus Winery
Dominus Winery项目,是赫尔佐格&德梅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纳帕山谷的一项特殊项目。这个约333英尺长、82英尺宽、30英尺高的长方体块,巨大的建筑体量使设计师首先想到的是将它隐藏到场地中去。他们在场地附近找了一种颜色和土地几乎一样的玄武岩材料。并将它与钢一同运用到建筑中去。
首先从建筑构造来说,均质的钢架构成建筑的内部结构,在钢结构的外表紧贴着作为立筋的钢管。而钢筋绕弯曲的缠绕式固定,令人联想到手工艺人的古老技法,石材作为初级肌理与钢筋组合非常协调。石料的大小也是经过静心挑选的,石块自下而上由小到大,形成有规律的肌理效果。石料大小的不同,既能根据建筑内部功能的不同需求,通过石缝获得通风采光,同时也达到了设计师要求的“能有石头的实体的感觉,又能通过石头缝里的光线感受到虚的空间”的效果。
其次,除了空间置换上给人带来的特殊体验感觉外,石料作为建筑护结构的应用,在建筑功能的需求上,也带来了非常实用的实效功能。
石料作为自然界的初级肌理,其自身就具有本真物化属性和力学性能特点。Dominus Winer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州所处的太平洋沿岸有火山坐落,而玄武岩则是一种基础性喷岩,体积密度大约在2.8―3.3g/cm?,其质地致密,比重比一般花岗岩都重。利用天然材料不仅能解决建筑的功能需求,且玄武岩自然的花色,能很好地和周边景观相协调,充分展现材料本身的形体美。
赫尔佐格&德梅隆的设计思想
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皮埃龙・德梅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独立的建筑实践活动。他们以建筑的本质为基础,以现代的语言和先进的技术为手段,探索建筑的多种可能行。他们设计的Dominus Winery激发了人们对建筑的想象力,以其独特的方式再现自然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多变的自然属性。而他们将其所谓的“人工自然”来赋予建筑更深的意义时,结构技术只成了他们设计的手段。此时,可以建筑在满足实用功能需求的同时,还担任着艺术延续的重责。
自然材料的影响
1.自然材料在建筑的应用
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见证历史。而建筑材料的应用在某种程度折射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原始社会,人类自身的认知水平不高,只能运用简单的动作,利用自然中的土、草、石、木等自然材料构筑人类最基本的居住场所。这些自然中形成的天然材料即称之为自然材料。
而每种自然材料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功效,如石、木、土各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当今社会,人们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对自然材料进行初级加工,在建筑构筑中大量应用。如美国本土的房屋许多都是利用木材,一是由于当地木材资源丰富,二是木材自身有很好的呼吸作用使得其在建筑材料应用中深受欢迎,木材能有效的调节房屋内的温度,使房屋内部的温差不至于太大,而且其自身拥有的特殊的自然属性令人们对木材非常喜欢;中国的新疆地区则以生土夯实墙为主要营造模式,利用本地材料低能耗,较强的保温、隔热的物理性能,使生土材料本身得到充分的利用,建筑的居住功效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石材除了在Dominus Winery的应用,古罗马建筑也是对石材理性应用建造的耀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技术、材料层出不穷,尽管生态建筑的实现有众多形式,但不断适应地域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建筑低能耗、高节能应是生态建筑的标志。而自然材料作为初级材料,其自身就具有生态环保的意义,自然资源与新型技术的结合也能实现建筑的生态节能功效,这也应是生态建筑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2.自然材料对环境的意义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宫殿虽然实用石材建造,单就其本身的技术手段并无特别高明之处可讨论,但通过现存的石材残存痕迹,其建筑所拥有的价值意义就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种石材对环境本身是无害的,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令其能一直保留至今,其岁月的痕迹毫无虚伪的人工修饰,被风蚀残缺自然特征表露无遗,让人们认识到它一切都是短暂的,都在流逝。
古罗马宫殿运用的是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石料,石料取自自然,对于当时自然环境占大比重的环境自是高度融合。对环境的整体协调与保护有不可言说的重要意义。
而在工业化急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通过对被弃用的自然材料再利用,希望借助这些旧材料,叙写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记忆。博物馆的外墙是用砖砌材料,砖是以天然黏土类物质加工制作的建筑材料,是颇具价值的建筑材料。
两个案例陈述的都是对自然材料的应用对整体环境产生的空间、情感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对“生态性”有一种偏离的误解,认为生态建筑应该探讨高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考虑了很多技术和手段方面的因素,导致忽略“人―建筑―环境”的整体思考,在追求新技术的应用时,更应关注建筑材料在生态技术上的影响,及对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小结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01-01
一、宗教与建筑的关系
普通人在欣赏或评价一座建筑的时候,评价的标准往往是建筑的外在是否宏伟大气,而忽视了建筑形式背后的东西,即建筑的内涵。其实,每一座有特色的建筑,都蕴含着很深刻的内涵。建筑总的来说,就是功能、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三者共同蕴涵于建筑当中,不能够脱离建筑而独立的存在。
西方社会在资产阶级成长之前,经历了黑暗的、漫长的中世纪,那是一个宗教统治的时代,历时400年之久,天主教、基督教在欧洲大地异常的兴盛,教皇的势力凌驾于各个国王之上,是绝对的权威。而欧洲的很多建筑,都是那时候开始修建的,也就很自然的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二、建筑结构的演进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拱形为主,比如众所周知的斗兽场等,至今还有艺术方面与建筑方面的参考价值。罗马人当时就已经应用了混凝土技术进行建筑物的搭建,由于混凝土这种材料的硬度比较高,可塑性比较强,罗马人建筑了大量的复合式建筑,将屋顶设计成圆弧形,这样就获得了更多的室内空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有了复合空间的设计方式,建筑正式步入了发展的新时期。柱的应用在古罗马建筑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这也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柱的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就象征着男人,而柱的应用象征着男人的强大。
我们再来看一下欧洲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社会,哥特式尖顶的教堂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这种建筑赋予了建筑物独特的高贵感觉,也为建筑物增添了美感,并且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在中世纪,中欧及南欧地区一些建筑沿用了古罗马时期的拱形建筑与柱的结构,将拱形建筑更加细化的发展成为几个分支:四分类骨拱、单圆心拱、双圆心拱以及尖拱。在对拱形做了继承和发展后,还将柱与拱进行了结合,并且应用于一些建筑。
1750年前后,欧洲的资产阶级出现萌芽。这个时期在欧洲的建筑,与中世纪相比变化不大,但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已经开始出现了文艺复兴的苗头,设计师的大胆想象,建筑了一批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比较夸张的建筑,虽然没有形成规模,但是确实一个时代的建筑象征。除此之外,一些有资本主义背景的设计师设计出了一些以实用为主的建筑,比如当时的医院、学校、居民区等,都是功能大过了形式,这种风潮也预示着形式主义的建筑走上了穷途末路。
时间到了1860年,欧洲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区域,建筑界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科技的发展,一些人造材料越来越多的被研制出来,继而越来越到的被应用到建筑中。特别是钢筋和水泥的广泛应用,大大的推动了建筑产业化的步伐,建筑的数量呈几何倍数的上升,城市很快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但是这个时代的建筑,缺少设计的特点,更多的是用于实际的使用,而少了一些寓意。
进入了新的时代,建筑的风格也多了一些科技感与时代感。玻璃幕墙、空中花园等设计引入到现代设计中,为我们的眼前增添了一抹亮色。数字化信息化使建筑材料更加丰富,纳米技术、高分子技术等,都对建筑行业产生了助推的作用,但是现在一些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对于建筑材料的研发,仍然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
三、西方建筑与基督教的联系
西方建筑与基督教有关的,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即:拜占庭式、罗马式与哥特式。这三种建筑结构正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主流形式。
我国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哈尔滨市区,是远东地区乃至中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东正教的教堂,采用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在给人大气的感觉的同时,还是人们对它有一种崇敬的心理。在建筑的细节上,更是精美绝伦,四周墙体的材料是清水红砖,类似于洋葱头一样的穹顶,充满了宗教的气息。
比萨教堂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教堂之一,整个建筑群落包含教堂、洗礼堂、公墓等几个部分。它是罗马式建筑的最典型代表。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建筑工艺高峰的代表,庄严、挺拔、恢宏、壮丽都是形容哥特式建筑的词语,最典型的代表是位于法国巴黎的巴黎圣母院,步入哥特式建筑内,会有一种如在天地间的感觉,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四、结论
引言:黑格尔说:“一种建筑物,它要向旁人揭示出一个普遍的意义,除掉要表现这种较高的意义之外别无目的,所以它毕竟是一种暗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思想的象征(符号),一种独立自足的象征;尽管对于精神来说,它还只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所以这种建筑的产品是应该凭它们本身就足以启发思考和唤起普遍观念的,而不是向原已独立地表现出来的意义提供一种遮蔽物和外壳。因此,一种能把一个意义表现得晶莹透澈的形式就不能只作为一种符号而发生作用。
现代建筑思潮中,基本观点之一是空间组合与周围环境的结合,通过对古希腊时期到现代建筑空间形式历史性的回顾,总结出历时性和共时性统一的这一空间设计方法。我们的城市是一座历时的城市,“城市是建筑的场所,建筑是城市的片段”,在历时城市中,建筑空间是一个个连续而又生动的片段(共时性)。城市不仅是一种客观空间,还是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城市的沧桑变迁,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建筑空间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一座城市是一本历史,而且每时每刻其中的建筑空间都在改变,其历时性和共时性永远共存,并时时让人感到震撼的力量。现代建筑设计只从共时性横截面出发考虑问题,而忽略了历时性。作为空间设计的方法,只有将建筑空间放在历时的城市中去,才有实际意义。类型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城市的意义,找到历史和传统的结合点。城市与建筑之间不是空间组合关系,而是人类居住的历史。
建筑以有形的实体围护起长、宽、高三维有限的范围,形成人类能够身临其中的有形空间,这或许就是建筑的最初含义和基本目的。在诸多艺术中,唯有建筑能赋予空间以完全的价值。建筑能够用一个三度空间的中空部分来包围人,诚然绘画能描写空间,诗歌能唤起人们对空间的印象,音乐能给空间的类似形象,但建筑则直接以空间为媒介,并把人置于其中。
自然科学方法曾在建筑领域内启发过多种理,类型学研究正是这些行为中最富色彩的一支。在人类漫长的建筑活动中,造成这个历史的诸多因素主要有:社会的、理性的、技术的前提条件、形式上和审美上的理想等。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空间概念。
古希腊时期:希腊神庙的特色在于人体尺度的绝妙应用,其缺陷在于忽视内部空间。神庙的内殿不仅是一个围起来的空间,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近乎封闭的空间,是诸神不容入侵的圣所,因为宗教仪式是在神庙周围露天举行的。希腊神庙中唯一供人们通行的部分是其围廊。在后期,周围逐渐趋于宽敞,表达出人们倾向于空间效果的感受并给予空间更重要的地位。
晚期现代建筑空间:常用的三种空间处理手法:1)各向同性空间;2)非理性的网格;3)虚空间手法。各向同性空间的布局目的为了适应灵活使用和可变的功能,它常常是网格化的、无限的、各向同性的、支柱设在的、设备置于底部和顶部的同一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拼合着多变的各种活动。
古罗马时期:古罗马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规模宏大,构思宏伟、豪迈、率真。古罗马建筑所包含的空间形式多样性,与古希腊的单一建筑体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体积的鉴赏能力和强有力的空间概念———围合空间。如同将包围希腊神庙外部的柱廊移至罗马巴西力卡的室内,意味着人已经进入一种围合空间。
巴洛克式空间:巴洛克式时期是空间解放的时期,它赋予封闭静止的文艺复兴空间以动感,表现出一种要打开、扩大和冲破原有空间体积的要求。自然主义因素被引入建筑中,出现了外部空间与室内空间的交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空间概念———特有的动感和空间渗透感。这种动感不是已有的空间表现,而是一个形成空间的过程,它集中表现了活动中的空间、体积与装饰要素。另一个被引入的重要因素是光线的运用,表达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
纵观类型学的种种理论,不难发现:除了克里安兄弟认为“真正的建筑类型还是存在于建筑的空间形式之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空间形式表现出来”的观点外,众多理论家在大谈立面、平面的原型时,仿佛有意无意地都在回避“空间”。可能是因为类型应从原型中抽象出来,应该是集体意识和种族记忆,是人类几千年来生活方式的凝聚,而原型尚未找到,空间又是那样的不可捉摸。在此,对空间的原型下一定论,关注的只是空间历时性不应只是对横截面加以研究,而应将其放入建筑中,才有实际意义,为此对古希腊时期到现代建筑空间形式作一历时性的回顾虚空间手法常常是建立在一种模糊和不定的基础上,为追求空间性质的不定性和模糊性,创造一种有时真实有时虚假的模糊空间感受。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外部空间内部化,形成一种界于室内和室外的中间领域。
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千姿百态的建筑空间形式后面,蕴含着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历时性)。对建筑全面综合的认识,起点是对它作空间的解释,而终点还是回到空间,建筑的社会内容、心理作用和形式效果都体现为空间形式。新理性主义类型学认为集体无意识和种族记忆不是用语言表达的,而是埋藏在心里的,是文化传统和心理经验的沉淀,由此形成一个原型,即各种建筑类型的原型,把集中记忆转化为共时性的办法在于把类型加入建筑,使之成为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共同产物,通过类型方法,城市的历史沉淀可以融入建筑之中。
中国的传统建筑不同于西方,这是由各自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所致。如西方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窗子是为了隔离人与外界关系,教堂上那些镶嵌着彩色画玻璃的窗子本身就有着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再加上从画玻璃透过来富于变化的光线,从而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的宗教感。而中国建筑中的窗子却恰恰相反,它主要起着与外界沟通的作用。宗白华先生认为:“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历时性是无数共时性片段的总和,而新的共时性又是历时性发展的前提和必然结果。在建筑空间发展的每一阶段,他们是相对平衡和稳定的,但这是一种短暂的、充满矛盾的动态平衡,期望新的空间形式能不断打破这一平衡,这样,人类的建筑文明才会不断地更新和进步!
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千姿百态的建筑空间形式后面,蕴含着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历时性)。对建筑全面综合的认识,起点是对它作空间的解释,而终点还是回到空间,建筑的社会内容、心理作用和形式效果都体现为空间形式。新理性主义类型学认为集体无意识和种族记忆不是用语言表达的,而是埋藏在心里的,是文化传统和心理经验的沉淀,由此形成一个原型,即各种建筑类型的原型,把集中记忆转化为共时性的办法在于把类型加入建筑,使之成为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共同产物,通过类型方法,城市的历史沉淀可以融入建筑之中。中国建筑(包括园林建筑)艺术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文学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咸酸之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及音乐中“弦外之音”等审美特点,其性质是一致的,其思想价值都在于表现一种“审美意象”。
结束语: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现代建筑思潮中,基本观点之一是空间组合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在阐明空间观念的重要性时,借鉴老子的哲理:“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明任何器皿都是以空的部分作为使用的目的,房屋的门窗墙垣也只不过是物质手段,只有空间部分才有真正的用途,阐明虚实关系与注重空间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21-02
最近,与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即“大裤衩”)遥遥相望的人民日报社新大楼(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走红网络。一组新大楼的照片被网友毫不留情地封上了千奇百怪的封号――“电熨斗”、“航母”、“夜壶”、“土豪金”,外号一个接一个,简直是数不胜数,更有甚者称这幢大楼像极了男性生殖器官,与央视新大楼阴阳调和(图1)。
网络上的各种议论沸沸扬扬,该大楼的主设计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态度却冷静而淡然。他回应称,普通民众对大楼形象的评论完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设计初衷,无论大楼被大家比作什么都不会对他本人造成任何困扰。
网友的调侃、设计师的回应,究竟孰是孰非?对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人民日报社新大楼的设计理念、规划思路等,指出在对一个建筑进行评价时,均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尤其应就大楼投入使用后的实用性再行评价,而不该以一孔之见妄下评论。
图1 施工中的人民日报新大楼
一、新大楼的地理位置
人民日报新大楼,即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又称人民日报社新办公楼。大楼选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是北京市CBD商务区的往东的地理延伸,北达朝阳北路,南抵建国路、金台西路,东靠金台路,与落成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遥相呼应。
二、大楼的设计理念与评价
(一)大楼设计理念
人民日报大楼总建筑面积135797平方米,建筑主体由国际会议中心、图书馆、报业大厦等组合而成。其中塔楼的建筑高度超过了150米。人民日报新大楼从2009年方案中标到2014建成,时间共计5年。
人民日报大楼整体设计形式为圆形,寓意“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思想。整个建筑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人字形的平面切合人民日报社的主题,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关系,自然柔和的曲线造型,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从长方形的场地中切出一个椭圆形,进而生成一个三面方向都是曲面的外部形态。
这个造型有两个依据:一个是形式,曲面的形式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具有美感和动态;第二个是从内部功能出发,从平面布局来看,它的走廊是由曲线构成的,线条柔和、自然。避免了人们长期在一个办公环境内工作,每天沿着单一的直线行走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转为由曲面的形式消除人们的疲劳感。
大楼的设计理念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与总结,以及对北京城市历史内涵的挖掘,追随时代潮流,与“人文”、“和谐”的主题紧密契合,采用象征手法加上丰富动感的形式,呈现出建筑即独特又极富时代感的特点。
(二)大楼评价
有关人民日报大楼的结构以及形式上的创新,项目建筑师指出:“这是一个下大上小的设计,这样的构造,是对北京抗震要求的一种回应。下大上小的圆形三角结构构图形式比长方形的建筑构造要稳定,先天上来讲,这就是一个结构稳定的建筑。因为其独特的稳定性,它的用钢量会大大减少,与同类建筑比较,人民日报大楼的钢使用量将能节省20%左右。然后,在空间的使用上,虽然形状是变异的,是椭圆形的三角平面,但它的空间是很好用的,例如同样的体积,圆球体护面积最小,这又是先天的一个条件。”从这段简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师在对建筑的结构坚固方面有着极其充分的考虑,建筑形式方面也是下尽了功夫。认真严谨的态度正好对质疑者作出了强有力的回击,让看似有理有据的网络攻击无功自破。
大楼的整个建设用地被已有的道路划开分为南北两片区域。主楼中的报刊业务综合楼分置在道路的南侧,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则坐落在道路的北侧。在场地规划方面,大楼采取集散广场这一亮点设计,在原有的传统人车分流的基础上,通过集散广场的形式对原有的空间关系进行进一步整合。报刊业务综合楼设置了两个主要出入口,其中对外出口采用底层架空形成前广场,而主楼东侧形成对内的后广场。曲线的建筑表现手法让枯燥的建筑有了动感的流线感,整体的画面更是生动且有变化,沿道路推进的轴线关系更是与空间上的轴线延伸形成了流畅自如的效果。一层平面的门厅采用局部挑高的处理方式与前广场沟通对接,360°的环形玻璃幕墙打造了开阔明亮的视觉体验。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曾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明确指出三个基本的建筑美德,即坚固,实用和美观。建筑师拉斯金也在其著作《威尼斯之石》中提到建筑应遵循的三种基本美德:第一,用起来好,即以最好的方式建造;第二,表达得好,即以最好的语言表达事物;第三,看起来好,即它的存在让我们感觉快乐。
综上所述,评价一个建筑好与不好,应该遵循好不好用、坚固与否、美观不美观等特点来综合评价,而不应该仅仅凭借独特的造型就对起全盘否定。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虽然造型独特,但至于好与不好、成功或不成功,还有待日后投入使用后再进一步检验,不能全凭一方见解而妄下评论。
三、启示
无论是从功能上看,还是从造型上看,人民日报新大楼都以建筑美德的要求在鞭笞着建筑师与工程师。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在其著作《幸福的建筑》中谈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建筑形式,他说:“每个不同的国家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它区别于邻国的那些东西,你只有在弄清楚了中国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以及她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之后,才有可能来讨论中国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一幢应运而生的标新建筑一定会引发争议甚至舆论,但建筑师甚至政府相关部分需要有使命感,清楚中国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想要建成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当务之急,普通大众应该秉持包容之心。”这段话语仿佛提醒着我们,在彰显建筑设计水平的同时,除了标新立异,还应该铭记自身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摒弃那些不好的视角,宽容地去接受各种各样不同的建筑形式,少一分批评多一份鼓励,而政府也应该肩负起使命感,引导人们的审美,和建筑师、规划师、哲学家等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一起为创造出代表我们国家的独特建筑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立面 装饰风格 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 TU-80 文献标识码:A
建筑立面装饰的位置以及结构,往往使得它们难以被观察,其真切的面目曾一度被建筑师和欣赏者所忽略。实际上这些建筑立面的装饰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它们是一定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的组成部分。在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保护、整修和继续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装饰细部,是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关键。实际上,建筑立面装饰的风格与建筑形式,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建筑立面装饰的风格与建筑设计师所在国家的建筑风格以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建筑立面装饰在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有所了解,是在建筑实践与建筑活动中继续利用这些建筑立面装饰元素的前提。
一 建筑立面装饰风格概述
1 中古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流行于11-15世纪的古代欧洲建筑风格,给建筑形制、建筑文化以深刻影响,这一时期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中国建筑、以及伊斯兰建筑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这些建筑风格之下的立面装饰,有着不同形式的表现。希腊的建筑立面的细部装饰成为整个建筑体系的重点,甚至把“柱式”作为一种规范的风格,在细部和装饰上,都按照人的尺度和严格比例来规范建筑造型,这在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体现,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哥特式建筑,总体上给人以崇高之美。这一时期的古罗马装饰,将希腊与波斯的艺术元素融合到一起,把雕刻技术发展到更高的境界。罗马建筑中常常充满着附加的装饰,忍冬草叶、涡卷、鸟、爬虫、丘比特、狮身鹰首兽等,都是装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中国建筑立面的装饰部件大部分都是木头制成的,包括柱子、斗拱等,其装饰表现形式往往是中国漆涂成的精美几何图案,在屋脊上常见一些龙、鱼、吻兽等动物形象。
2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始于15世纪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把启蒙思潮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入到建筑领域,深深影响了建筑立面的装饰风格,后又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有特点的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放弃了哥特式建筑对“崇高感”的追求,这意味着宗教统治艺术的终结。建筑设计师转而追求绘画、雕刻在建筑艺术中的表现,强调整体的美观统一,比例协调,布局匀称,但是不再把人体作为立面设计的尺度单位。在檐口、柱头、檐壁上的雕刻与绘画,往往回归到史前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追求上,因此壁画等立面装饰变得愈发精致,丰富却不显得矫揉造作。
3 新艺术运动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在法国兴起的新艺术运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产生巨大的影响,玻璃、钢铁等材料出现在建材中。这一时期的建筑往往强调装饰、构图以及质感。在19世纪的机械时代,当钢铁和玻璃成为建筑装饰部件的主要材料,装饰的表现形式也开始围绕着玻璃、钢铁这些新材料而展开。在门窗的角上以及建筑本体的结合点上,以流动的、蜿蜒的自然主义装饰为主要题材。在民居以及大型商场中,通过陶瓷砖瓦、壁画以及阳台栏杆和围栏上的铁花雕刻,来表现建筑的风格特征,用以传达一种不受束缚的建筑理念。
4 装饰艺术派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起源于20世纪的装饰艺术派,它汲取新艺术运动、包豪斯以及许多其他艺术风格的元素,合成一种具有明显垂直性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强调几何形图案、硬朗的边角和有棱有角构图。立面经常使用“Z”形条带,或者设计成为饰带或者腰带的锯齿饰。这些装饰一般沿水平方向横穿建筑的底层,作为腰线、顶角线,也常常装饰于建筑内外门窗线脚、檐口等位置。装饰艺术派的建筑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给人以明快活泼之感。
5 现代运动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正在欧洲满眼都是国际风格的直线立方体式建筑的同时,一些设计师因为建筑立面装饰的繁冗与复杂而拒绝使用装饰,20世纪60年代后,装饰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建筑立面装饰理所当然应该为建筑结构服务。建筑物本身成为一种装饰,虽然其立面毫无代表其内部的功能,最简单的装饰建筑立面的方法是选择质感的建筑材料,于是出现大理石、铜、彩色玻璃、钢铁等等富有质感的建筑材料,被大量应用到建筑结构之中,他们严格的结合方式和布局所创造出来的图案,起到了一种装饰的效果。
二 建筑立面装饰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所有的建筑立面装饰中,都离不开各种各样装饰的表现形式,例如:人的形象、自然植物形式、动物形象、人造事物、几何形线条等。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建筑的文化色彩,都会诉诸于这些表现方式而呈现。因此若想在当前建筑实践与建筑活动中继承与发展建筑装饰文化以及建筑设计师的理念构思,总结与明确装饰的表现形式是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1 以人的形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所有的艺术作品和装饰中,人的形象总是备受喜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形象有着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建筑立面装饰以人类的形象为主要考虑对象,因此很多建筑师用人的脸形作为房子的外形,直接用人的眼睛、鼻子、嘴等身体的外部形态设计,强化建筑的入口、窗子、柱子的意象,雕刻、雕像以及带翼人形等装饰手法出现,具有某种象征性的含义。
在中古时期以支撑体出现的“柱式”建筑中,女像柱就是人的形象被利用在建筑立面装饰中的典型案例。这些女性人物形象,被设计成为穿有垂袍的浮雕,作为柱子或者柱头等支撑构件。除此之外,从埃及神庙到印度的塔,布满了以雕刻手法体现的人的形象,而文艺复兴时期,“小天使”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建筑立面装饰中,在檐口,檐壁,墙体,拱肩上常常会发现“小天使”的浮雕。这些“小天使”往往以婴儿的形象出现,并带有翅膀,个体较小,便于装饰。又如,为了纪念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也被建造成为建筑立面的装饰,雕刻到建筑的墙板、壁龛上,例如在富兰克林的故乡波士顿,为了纪念这位伟大人物,建筑设计师把他的半身像雕刻到他住宅的建筑墙体中。
2 以植物形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几乎每种建筑风格里,植物形象都曾被作为装饰图案大量运用到建筑形式之中。不仅如此,令人惊讶的是,每种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式,都一致性的钟爱它们本土的植物。这些植物由于外表的美观以及其生长特性的原因,而被寓于特殊的象征性意义。
例如我们常见的拱顶式的立面装饰手法中,涡卷式设计是相当普遍的,除了如前文所提到的大量使用人的形象进行装饰外,其人像周围往往围绕着富有变化的植物形象,这些天然的叶饰与人脸交织在一起,甚至这些人像的面孔在叶状的装饰下若隐若现。在美国波特兰商业区的建筑物中,常常会见到这类涡卷式的粗石的设计,橡树叶往往被装饰在一个精致的涡卷式装饰的周围,甚至从拱券的顶部延伸而下。又如最为典型的罗马人常常在建筑中利用的垂花装饰,他们用花、叶子和水果连接成一串,将这些花串悬挂成为弧线,设置到建筑的檐口、拱券等部位。在中古时期的宗教建筑中,亚当与夏娃等浮雕与雕刻人物总是伴随着苹果、树木,一同出现在建筑立面之中。
3 以动物形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与植物一样,动物的形象被利用到建筑立面装饰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由于动物形象很难被直接转化成建筑立面的装饰表现形式,因此建筑设计师并没有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家畜、宠物之类常见的动物,而是选择那些在文化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形象,他们往往来自寓言传说,或者民间故事。
在中古时期,奇形怪状的野兽具有辟邪的作用,甚至在宗教盛行时期被奉为信仰,所以在艺术品与建筑立面装饰中,野兽形象的存在是相当普遍的。以鹰为例,鹰对于希腊人而言,是宙斯的同伴动物;对于罗马人而言,鹰是战争与军团的标志,对于美国而言,是整个国家的象征。因此鹰常常被设计成为各种造型,出现在建筑立面的装饰之中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鹰的形象,多用光滑的石灰石、粗面的花岗岩以及有纹理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甚至在某些建筑立面中,还出现了金属制造而成的鹰的装饰物。
4 以几何形线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以几何形线条作为装饰也常常出现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它们或是单独出现,或是与其他的表现形式相互结合,更接近于一种抽象的象征性符号。它们往往选用奢华的建筑材料,构成严格而规范的结构布局,形成装饰性的图案样式。这种建筑的立面装饰,最常见于现代运动时期的建筑。例如:沃尔特・格罗庇乌斯设计的“包豪斯学校”,就是这样一种抽象化的建筑,他追求平面几何形线条的表现,强调空间明亮感,充满着乌托邦式的幻想,其文化内涵影响至今。
三 建筑立面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环境的日益繁荣,不少建筑设计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以至在建筑立面装饰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以简单的材料堆砌的建筑装饰作品。为艺术而艺术,为设计而设计的建筑立面装饰作品越来越多,这使得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品位在低水平重复的设计环节中难以提高。若要改变这种态势,一方面要加大对建筑立面装饰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继承建筑装饰中的优秀艺术成果。一方面要在建筑实践与建筑立面设计活动中,敢于重新利用、更新改造,进而发展建筑立面装饰艺术。
世界建筑文化精深博大,无论是中古时期的“和谐崇高”,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还是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对装饰价值的互辨,建筑立面装饰的优秀成果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立面装饰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瑰宝。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首先要以学习本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为创作起点,这是形成自身风格并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际上,在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保护、修复、还原以及继承建筑立面装饰优秀成果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例如:在1902年由丹尼尔・伯纳姆设计的熨斗大厦,这是纽约钢框架摩天楼的最早实例之一,已经被美国列入标志性建筑保护委员会和历史名胜的国家名录。他的建筑立面上,圆花环内雕刻的美杜莎女面像积垢甚多,石料破损,因此曾用蒸汽清洗,并对石料进行重新镌刻,大量的立面细部装饰已经被完好修复。
与此同时,要在建筑实践与建筑立面设计活动中,重新利用、更新改造、创新发展建筑立面装饰艺术,就要加强国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筑设计师要了解国际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掌握建筑装饰设计理念和具体表现形式,才能激发创造灵感、提高审美情趣,才能设计出更具价值的建筑立面装饰作品,才能丰富和发展世界建筑装饰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装饰决定着建筑立面的风格与视觉形象,当建筑立面的装饰被取消时,整个建筑会显得乏味而无生机。同样建筑立面的装饰作为单独的艺术品被欣赏时,也显得突兀而失去文化价值。因此建筑形式与建筑装饰是分不开的。装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在其美化建筑的同时,并不能完全被符号化,被夸大并超越建筑整体,更不能被消解失本身的实用功能。建筑立面的装饰应该整体地联系于建筑的结构与材料而存在,只有这样,其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才能得以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瑞林:《20世纪装饰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2] 杭间、张夫也、孙建君主编:《装饰的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3] 吴焕加:《论西方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一 当前住宅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住宅产业的不断提升,东西方建筑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以及人群消费理念的需求,现代住宅已不简单的局限于满足于有房有居,而讲究于风格,结构,朝向,地理位置,附近配套设施等多方面因素。
(一)住宅风格
现代住宅风格多种多样,按国家分就有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新加坡风格等。按照历史发展流派也可分为古希腊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风格、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等。按建筑方式来分有哥特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园林风格、概念式风格等。这些住宅建筑风格或华丽雄伟,或简约优雅,或个性色彩很强。但总的来说现代住宅的风格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大方,追求一种轻松、清新的氛围。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却又不失简约和实用,充分洋溢着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二)内在结构
内在结构的主要特点以简约实用为主,所以现在建筑多为框架结果,内部构造比较容易变动,更贴合现代人的需求。住宅设计平面布局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户型面积标准下的配套合理性。如设计较大的卧室、厨房、卫生间和贮藏室,并体现开敞与私密分离、饮食与寝居分离的原则。又如住宅单元设计以宽敞明亮的起居室作为家庭活动中心,将大大方便家庭内部成员的学习、家务和娱乐。从居民生活习惯考虑,住宅单元设计结果往往都是通过注重细节设计来满足居住者的方便与实用。
(三)住宅的朝向
凡是到过中国或是对中国古建筑物有所研究的人士,都知道中国大部分的古建筑之座向,皆是坐北朝南,也就是把正门开在南方,而不开在北方,主要是冬暖夏凉且光线充足,即使在冬天,阳光也一样能照射到房间的深处,令人有明亮温暖的感觉,只要一进屋,就会觉得很舒服。而且,这种坐向的屋宅,到了夏季,当太阳升到接近头顶的上空之时,屋内也受不到强烈日光的照射。除此之外,东南风也可以通过窗口与门户吹进屋里,让人感到凉爽舒适。故此,当前的住宅朝向都是坐北朝南。
(四)地段的选择
好的住宅,地段是首要因素。而好的地理位置就是交通畅顺方便,视野开阔,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住宅设计大多体现人文关怀,在地理位置这块考虑到居住者的基本居住需求,设计符合人性化。住宅小区内可进行完全无障碍通道和完全遮雨通道的设计。例如在南方地区,由于日照时间比较长,尤其是一些大盘小区就考虑到用局部遮阳通道的问题,从而避免了进入自己的家园还被晒的大汗淋漓。
(五)附近配套设施
当前人们对住宅周围的配套设施也相当重视,医院、超市、购物广场都缺一不可,现代住宅为符合人们的需求,在选择设计修建住宅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体育、医疗、购物、娱乐等相应的生活设施。
二 当前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
当前虽然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住宅的要求虽然越来越多的体现到更多的方面,但是在环境污染愈加严重,能源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在未来最为普遍的应该还是要求住宅的设计在节能环保和环境优化这方面。这就要求设计要围绕着保护自然而进行,不单单是追求房屋的美观和功能。据了解,我国现已启动了全世界号召115个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项目,实施了38个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和133个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与时俱进,未来住宅建筑设计将会更多的考虑到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节能降耗。
1.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住宅建筑不仅要节约环境资源,也要适合人类健康,在占地高效的使用空间时,也要与自然更加和谐。建筑物的单体设计应控制其体型系数,将体型系数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减少其护结构的传热损失,降低建筑能耗。众所周知,各地的自然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如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和有机废弃物等再生资源,利用建筑物遮阳,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冷风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方向,减少太阳的热辐射,且与当地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
2.使用节能的绿色建筑材料
注重采用实用新型的墙体材料和有利于环保的建筑材料,注意推广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实现降低建筑能耗。目前就有国家建造的“健康住宅”除了整个住宅尽可能选用人体无害的建材外,墙体还被设计成双重结构,每个房间建有通风口,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全热交换器能够有效地回收热量并加以再次利用,其过滤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从而能够抑制霉菌等过敏生物繁殖。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材料的热工性普遍较低,建筑材料整体的耗能量大。因此,使用节能的绿色建筑材料,能有效提高房屋建筑的保温隔热功能,同时,节能意识的提高也带来了节能技术、产品、工艺的发展,从而为降低建筑能耗创造了条件。
3.建造耐久性的房屋住宅
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图纸来说一般是在50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不仅大大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环境也相应得到破坏,实在是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发展。所以人们迫切的要求提高房屋的耐久性,在不远的将来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搭建的框架结构,实现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使之既环保又经济。
三 结束语
众所周知,优化新型住宅的核心唯一途径就是住宅设计,设计必须考虑在运用新科技的手段下,也要与自然和谐发展,打造出既原生态又不失现代时尚的住宅建筑。这也就要求设计师们不仅要时刻注意时展的路线,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超前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高更好的房屋建筑,符合人们对房屋住宅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付祥钊,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C),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