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沟通的要素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8 16:32: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效沟通的要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效沟通的要素

篇1

培养学生综合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出发点,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最终目标。?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师生之间交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过程重在沟通,尤其是课堂上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成功的沟通将会达到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成功传递知识的结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教与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课堂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应该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流畅,这就要求教学中的两个主体的信息不断流动,角色不断变换,以促进教学的氛围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师生信息交流的质量。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教育实践表明,师生之间沟通的好坏,交流是否畅通,将直接决定教育交往和活动的效果。课堂英语的教学离不开师生的交流,如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师生对问题的质疑和探讨等等,都是教学交流的形式。成功的师生沟通,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激昂并富有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学生积极参与、跃跃欲试的活跃气氛。有效课堂师生交流和沟通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释。

1.信息交流过程的重要因素

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来往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交流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连续过程,整个沟通过程由八个要素组成,即信息的发出者、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和情境、反馈等。课堂教与学就如信息发送到信息接收的整个过程,信息由信息的发出者始发沟通过程,选择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有效的课堂师生交流是指信息接受者学生在任何语境下都能够理解信息发出者教师的意图并能做出及时合适反馈。完整信息交流过程正如下面的课堂教学信息交流过程。

2.课堂信息交流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首先由信息的发送者老师或学生,可以对某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送信息。作为信息发出者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编码、知识文化化作语言或其他的符号体系(信息)能顺利地让沟通对象学生接受,这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什么不仅要熟悉教材和教学技能和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的原因。第二因素就是信息的编码,在课堂上,教师要熟悉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运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保证与学生有效的沟通。第三要素是信息传达的方式通道,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的能力和手段来传递知识,如教师集动作、抑扬顿挫的声音、丰富的面部表情、各种手势并配合使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使知识图文并茂,声形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第四要素是障碍,信息接受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它可以是外部障碍、内部障碍、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信息接受者要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如注意、知觉、记忆、储存等来充分了解发送信息者的意图,从而进行解码。但可能由于外部环境的干扰、自身的身体欠佳状态,以及极差的心态都有可能严重影响信息解码接收的效果。第五个要素是反馈,有效、及时的反馈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要把学生的反馈加以归纳、总结、整理,再及时地反馈回去,形成互动。情境或场景是师生沟通互动过程中的重要第六因素。它包括:物理的场所、环境,如教室里、办公室等。因此要想成为成功的沟通交流的人就必须了解信息沟通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三、课堂师生沟通特点

交流可以借助语言,也可以借助非语言。沟通的种类也很多,如口语、书面沟通、个人和群体沟通等。交流的渠道也很多如广播电影电视、书报杂志、广告、告示牌等,但都有它的特点。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的特点如下:1)课堂师生双方交流是动态的,沟通是一个循环往复、没有结束的动态过程。课堂上师生交流都是在不断地质疑和探讨中进行,由于讨论的主题在不断地改变,主次也随之变化,双方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换,由信息的发出者转变成信息的接受者。2)非语言交流,无声胜有声。文字交流只占信息交流的30%,70%的信息交流是通过非语言,即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体语言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美国人类学家霍尔(1995)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教师课堂上可采用它以活跃课堂气氛。3)交流强调相互理解,成功的交际应该是相互理解对方的意图,无任何误解,交际就是有效的。课堂上教师要设法将与学生交流中可遇到的障碍降到最小,充分预测交际双方交流的目的和意图,不要忽视环境、学生心态和现有知识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最佳结果。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师生信息交流动态系统,它是直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英语教师们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永恒主题,更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核心思想。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与学教师们要了解课堂信息交流的重要因素、过程理论和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特点,遵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在课堂上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只有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大学英语的最终目的,实现高效的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坤;康捷.英语课堂交互活动中的教师话语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01)

[2] 白娟.浅析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6)

篇2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飞速进步,整个社会管理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化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成为整个信息化的关键,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竞争力,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而政府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发展电子政务,它作为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是行政组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行政环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通过再造传统政务流程,重塑行政组织与公民、行政环境的关系。

一、行政生态学及电子政务的内涵

(一)里格斯行政生态学

行政生态学是一门以生态学的方法研究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学分支学科,是研究自然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科学。里格斯通过对各国行政生态要素的分析,得出结论:影响一个国家公共行政的生态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有五种,即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络、符号系统以及政治构架①。

(二)电子政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内容是,借助互联网构建一个跨越时空、地点、部门,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政府服务体系②。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和数学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作为政府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政府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

(三)将行政生态学引入电子政务

行政生态学认为行政与行政环境之间存在循环和交换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是与其行政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从而提出从行政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对行政规律进行研究。行政生态学要求对行政环境做出整体的观察和精密分析,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进而正确揭示出行政运行的规律,保持行政活动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行政管理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在研究电子政务中引入行政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揭示特定时空环境及其条件制约下,电子政务的特定发展模式与其客观政务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目标和策略的有效性③。

二、行政生态学视野下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因而也应同客观的行政环境相适应。结合我国实际。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建设应是在客观分析民族地区的行政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相应对策。下面就以行政生态的视角,在里格斯的行政生态五要素的基础上,对制约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最为突出的三个要素,即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沟通网络,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经济要素分析

地区经济差距大,“数字鸿沟”问题明显。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民族地区的低经济水平直接导致其居民的消费水平偏低,其中居民用于通信、网络的支出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消费结构大大制约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所以,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较快,而中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落后。“数字鸿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其差距在短时间内又是无法填补的,因此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应适应其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

(二)社会要素分析

1.政治环境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转型期,民族地区政治体制改革更是相对滞后,机构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从而导致现行的民族地区政府管理体制不能满足,甚至阻碍了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行政效率有待提高等。

2.文化环境

首先,由于传统思想文化沉淀阻碍了电子政务建设向着资源共享、相互关联的要求发展,现行的行政环境中的官僚体制更容易滋生和助长“官本位”的思想,这与服务型政府中“以民为本、高效透明”思想相悖。其次,我国建立电子政务的时间较短,在法律法规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尤其一些有关安全网络的法规制度还未出台,民族地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认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得不到法制法规方面的保障,人为地增加了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阻力。

(三)沟通网络分析

民族地区上网公民数量较少,民族地区互联网发展滞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化环境尚不完备,大大制约了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沟通网在计算机上的薄弱就造成沟通网络的不畅通,从而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行政环境的客观分析,要促进民族电子政务发展,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行政环境,从经济、政治、文化、沟通网四个方面着手,制定一套有效的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一)推进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并且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现代化程度不高。而电子政务是伴随后工业化、伴随信息化而出现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所以,要想推进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第一要务是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推进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全面、快速的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形成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居民消费结构,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奠定物质条件和根本保证。

(二)加=强民族地区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在技术层面以及价值层面的变迁

首先,树立以企业和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职能意识,由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④;其次,内部要合理界定和划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合理的行政流程,加强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再次,减少政府机构的管理层次,增加控制幅度,实现组织扁平化、网络化。总之,营造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改革民族地区政府管理体制,确立公民导向的政府。

(三)改善民族地区文化环境

积极转变民族地区行政人员观念,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对民族地区行政人员的价值观作合理定位,营造积极的、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培养行政人员高效、廉洁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实现从全能行政文化、人治行政文化、管制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法治行政文化和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总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可以消除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人为阻力,有效地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

篇3

促销设计

一个好的促销活动,除了要考虑满足品牌销量增长,还要考虑品牌形象是否会受到影响,给零售商是否带来直接的利益,而最根本的则在于是否给购物者带来直接的利益。因此,在对促销活动进行设计之前,需要充分了解购物者的需求,制定适合购物者需求的促销活动计划,否则,无论多么高效地执行店内促销计划,都无法吸引购物者积极参与。与此同时,要考虑购物者是否可以很简单地参与到你的促销活动中。

促销沟通

从促销方案出台到最终执行,至少需要经过四个环节:总部各部门沟通,总部与零售商沟通,总部与各地分公司沟通,对各地区的促销员进行培训。如果每个环节对促销活动的理解出现偏差,那么最终的促销结果也会出现偏差(参见下图)。因此,标准化、简单化是提升跨部门沟通效率的重要途径。

资源到位

从促销沟通环节可以看出,促销沟通需要经过多个环节,那么促销资源的到位同样也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尤其是经销商和零售门店这两个环节,需要予以特别注意,避免将给予购物者的优惠被中间环节所侵占。大多数卫生巾品牌,都做过捆绑(买一送一)促销活动,但在零售终端执行环节,却发现产品被拆开单独销售,不仅没有给予购物者优惠,还浪费了很多资源。减少资源流通环节,尽量降低在这个过程中的损耗,将为终端店内促销执行效率的提升,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

店内执行

这是促销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一般情况下,店内执行要素包括八个方面(参见下图):

从总体上看,促销活动对购物者购买的影响力是最弱的,店内促销执行效率高低主要体现在其他七个方面。那么,是否每个要素在所有的门店都要全部执行到位才算是高效的店内促销执行呢?

最重要的在于确定最能够提升店内促销执行效率的是哪几个关键因素,同时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执行标准要足够简单化、标准化,容易理解与执行。

对于快速消费品而言,购物者的品牌忠诚度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通过几个关键因素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影响购物者在终端的决策。

分销与陈列:总共有多少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让购物者选择?购物者会根据分销所占有面位比例、产品规格可选余地对该品牌进行模糊判断。通常情况下,产品陈列面位越大,购物者会认为该品牌越有实力,可以满足购物者不同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这也说明该品牌越有实力,越值得购物者信赖。

位置:这个品类应该在哪个区域摆放?还可以在哪些区域摆放?也就是说,如何让购物者最大程度地接触你的品牌和具体产品。如果你的产品属于非必需品,购物者购买多属于冲动型购买,因此,需要考虑在靠近收银口的位置摆放你的产品,这有利于购物者选购。如果放在入口外,购物者经过很长的路线,以及受到其他产品的影响,可能很快就会改变主意。例如口香糖、电池即属于冲动型购买的产品,人们在选购其他家庭用品时,往往会忽略这项需求。因此,像箭牌口香糖,就在每个收银口处摆放大量产品,让购物者可以轻易接触,并通过陈列、价格、促销等其他因素,达到刺激购物者冲动购买的目的。根据调查结果,只有约40%的购物者在进入卖场前计划购买口香糖,另外约50%购买口香糖的人并没有事先计划购买口香糖,但最终购买了口香糖。

人员:终端品牌推广顾问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现场促销,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出品牌形象。购物者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终端促销员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重视终端促销员的招聘与管理工作。

但是,并不是有了促销员就可以迅速提升店内促销执行效率,而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让促销员明确促销活动的目的及具体的操作标准;为促销员提供影响购物者购买决策最关键影响因素的培训;给促销员提供最直观的工具,让购物者可以直观地与竞争对手品牌及产品进行对比,现场说服购物者作出购买决定。

我所在的优识营销管理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曾经为圣元乳业提供服务,帮助圣元乳业在店内促销执行方面进行了巨大提升。我们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三大方向:更多分销,更好位置,更大面位。

提供高效培训:为终端促销员拍摄培训光碟,明确告诉促销员应该如何陈列才算达标。

提供高效工具:针对购物者对婴儿奶粉的关心点,将自己产品的主要特点、成分及具体数据做成标准的介绍材料,并且提供国家级质量资质证明。

2003年圣元乳业的销售额为3.6亿元,仅仅用了3年时间便上升到14.6亿元。高效的店内促销活动执行为圣元乳业销售额的飞跃式上升提供了重要的终端保障。

执行反馈

为了促使店内促销活动得以高效执行,终端销售代表需要定期拜访门店,并检查门店的促销活动是否按照公司的标准执行。然而,执行反馈往往无法直接到达总部,终端销售代表也无法越级反馈。因此,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汇总全国各地的终端表现是最直接的途径。总部决策层可以掌握全国即时的执行反馈情况,迅速作出相关决策。执行反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分析:我们的品牌是否正在开展促销活动?竞争对手是否正在开展促销活动?整个门店的客流量是否足够支持公司派驻促销员?整个促销活动中,产品摆放的位置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是否是购物者最容易接触到并且最适合作出购买决策的位置?

分销检查:我们正在开展促销活动的品牌是否是公司要求的品牌和产品?分销的规格数量是否达到公司的分销标准?竞争对手的具体品牌、具体规格的产品是什么?

位置检查:产品是否摆放在正确的位置?

陈列检查:是否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产品陈列?货架面积是否达到公司的要求?竞争对手的货架面积占有的比例是多少?

价格检查:在货架上是否有清晰的价格标签?价格标签是否被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价格标签是否足够吸引购物者的注意力?

货架库存检查:是否缺货?如果货架上的库存不足,那么需要补充多少天的库存?

助销工具检查:助销工具是否足够吸引购物者的注意力?竞争对手的助销工具是否比我们的品牌更有吸引力?我们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吸引购物者的注意力?

人员检查:品牌推广顾问是否在岗?向购物者介绍品牌和产品时,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介绍?着装是否标准,形象是否达标?与竞争对手的品牌推广顾问相比,我们的推广顾问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经验积累

我们需要通过每一次促销活动执行,积累更多的店内执行效率提升的经验,以便为下一次促销活动提供更多的保障。

在促销执行方面,要检查店内七大要素执行结果:

是否尽可能地多分销,让购物者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是否在尽量多的位置摆放产品,以便接触到更多的目标购物者;

是否占据了足够的货架面位,以便在购物者心目中树立品牌形象;

促销产品的价格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以便吸引目标购物者进行冲动性购买;

缺货是否对促销期间的销量造成直接影响;

是否所有助销工具都受到购物者的关注,以便决定哪种助销工具更具有吸引力;

品牌推广顾问是否合格,以便明确培训要求,以及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

竞争对手的促销活动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小结

篇4

一、引言

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是为了更好的规范企业的各种行为,促使企业平稳发展,通过一套统一、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从内部控制五要素上来看,归纳起来为内部环境是基础、风险评估是依据、控制活动是手段、信息沟通是载体、内部监督是保证。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及风险

基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框架理论,围绕内部控制五要素展开分析和讨论。

1.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构成企业的一项基本要素,内部环境规定了企业的纪律与结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包括治理结构框架、组织机构设置、员工的诚信和道德观、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内容。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依据。风险评估评的目的是:管理层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管理。通过风险应对策略实施内部控制。关键在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分析和应对等。

第一,目标设定。资金的合理使用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目标,为保证企业的资金得到充分的使用,减少流失及浪费,有效遏制,重点把握影响企业经营目标或涉及金额巨大的项目,将其作为高风险目标进行控制。

第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基于对风险程度的高低进行合理的认定。企业识别内部风险,一般关注人力资源因素;企业的组织机构、经营方式等管理因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自主创新因素等。通过企业各项指标的分析更好地识别风险,从而更好地防范风险。

第三,风险分析及应对。当企业承担的项目存在风险时,首先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根据风险的高低进行风险等级认定。考虑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应对风险。因此建立科学的决策机构和科学的决策程序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

3.内部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体系的中心环节是控制活动。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高效的控制活动主要研究资金支出管理与控制,突出费用的过程控制。应将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资金使用过程管理的内部控制、决算管理内部控制三个部分紧密联系,突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

4.信息与沟通

首先确保搜集企业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及完整性,进而将这些信息更好地应用于企业,加强信息的沟通。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是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的先决条件。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会计信息的披露,通过收集各种决策和与内部控制有用的内部、外部信息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过信息的搜集并根据高效的自身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5.监督检查

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管理系统,监督检查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确保内部控制顺利进行必须有专人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对于企业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通过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形成书面报告,并在报告中揭示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内部监督形成的报告应当有畅通的报告渠道,确保发现的重要问题能及时送达管理层,建立纠正改进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效力。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第一,加强财务监督,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严格实践制定的财务制度,在摸索中求成长,只有不断推敲,不断实践才能印证真理。

第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增强财务管理能力。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通过岗前认知与岗前培训增加财务人员对业务掌握的熟练程度,完善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及早成为复合型会计人才。

第三,加强预算管理控制,提高财务核算质量。企业应根据各部门所制定的年度支出预算,积极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以保证各部门运行及经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质量,合理使用辅助账表,严格控制“前紧后松,前松后紧”现象。同时,进一步研究、讨论如何加强预算管理控制方案。

第四,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首先,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员工使用信息时做到信息前后一致;其次,建立并完善高效的交流渠道,使员工不仅能够理解当前的政策还要确保信息及时传达相关人员;最后,同事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完善内部控制的缺陷。

四、结束语

企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因此,要增强业务人员的管理能力、监督能力、审查能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应综合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篇5

“集成(Integration)”一词在IT界的使用频率最高,而此处集成概念的含义是通过对系统相关要素的优化整合及动态协调,使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简言之,便是1+1>2。所谓集成战略,其核心就是用系统的、集成的观念指导营销渠道的建设,通过渠道各种资源要素之间的创造性互补与交融,来提升渠道的市场快速渗透力和竞争强度,从而促进营销活动的有效性、协调性和持续性。

集成战略把营销渠道视为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环境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考察、明确渠道要素却是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营销渠道系统的要素,不同的渠道组织形态有着不同的分布和构成,但其功能要素却基本相同,它们可以粗略地归纳为:产品R&D、供应商利益和策略、物流组织的利益和策略、物流组织流程及运行规则、物流组织的专业化素质以及用户的需求、认同感和满意度等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它们往往是营销渠道系统要素构成的中心部分。

集成战略的筹码

集成战略主要由以下几个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的机制构成:

1.整体优化

要使渠道系统各方面的要素综合运作,实现耦合聚变,产生功能和优势的放大效果,其首要的运行机制当是整体优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营销实践的复杂度前所未有。面向问题的思考方法,很容易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顾此失彼的怪圈之中。必须面向全局,从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等角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如HP公司在新形势下实施“渠道升级”的“资源整合战略”,就是十分明智之举。当然,其中还要特别注意以知识为核心的活性要素的作用,以此来带动其他要素功能的改善,这也是IT业渠道建设的特殊要求。不少业界知名公司纷纷加强了对渠道的知识培训与提升的力度。如联想集团的“大联想学院”、Cisco公司的“网络大学”等,从产品功能、技术趋势、营销技巧到服务策略,对渠道商乃至用户展开深层次的培训。这当然和企业自身实力不无关系,但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决不可忽视这一点,要尽可能地保障、激发知识要素在渠道中的战略作用。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系统破缺、失控和无序之源,不断寻求增强渠道系统完整、动态调适及有序演化的新途径。在此基础上,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努力,实施对市场环境的反作用力,努力使之呈现出有利于渠道系统整体优化的态势。这点在“摩尔定律”日益普适、经济大盘持续不振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

2.互动联盟

合作联盟在业界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作为渠道建设方法论的运行机制,它却有着更深的内涵。即把互动联盟也作为渠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优势互补,营造集成增势的效果,从而在纵深两方面强化渠道竞争能力。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增强渠道内部的联盟意识和良性互动。供应商和渠道商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人们的认识已然大大深化:渠道本身就是一个战略的联盟。其中,服务意识、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在联盟运转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供应商的服务从产品研发开始,通过对渠道的全面支持,最终到达用户,并以获得用户的认同为指归;渠道商的服务要同时面向供应商和客户,对于供应商要提供市场信息、用户反馈等,对于用户则要全力确保用户的最大满意度。这个服务的链条会使渠道联盟更加稳固,供应商、渠道商和用户之间的亲合度大大增强。我们看到,围绕“大联想”的渠道策略,联想在振兴渠道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非凡的举措,显示出民族高科技产业的旺盛活力,令人鼓舞。CA、HP等公司在渠道服务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解决方案提供”等增值服务来增强渠道的专业化和创造力。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国内商家对此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拓宽渠道,加大与外界的战略结盟。“多赢”策略的实现,必须要借助与外界的有效结盟。与消费者结盟,可以更好地识别并满足消费者需求,如用友公司的“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用友分会”,匠心独具,影响也不小;与其他生产商、供应商结盟,可以谋求降低供应成本,增加市场触角,减轻企业自身技术开发压力,如业界盛行的OEM就当属此列;与科研机构联盟,能够获得人才、技术优势,如联想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共建的“联想研究院”,堪称业界之典范;与政府联盟,尤能获得人力、财力支援,加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度,如前不久HP公司与国家经贸委培训司、中小企业司合作的“21世纪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示范项目”,显然是高人一筹的举措;最后,还要重视与竞争对手的结盟,要准确识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最主要的差异,以此为基础才能确定合作范围和程度,联手开拓市场。

互动联盟是一项能够极大提升渠道优势的动态工程,通过多方协调,发挥彼此的资源优势,以实现延伸市场触角、分散市场风险、扩大优势范围的目的,达到共生共荣,协同推进,多方长远受益的效果。

3.模糊控制

当前企业营销渠道系统要素之间正越来越多地相互渗透,特别是集成运作本身也要打破系统原有的许多界限,很多问题变成了亦此亦彼的综合体,解决起来颇为棘手。因此要运用模糊理论的思想,对系统演化作出正确的分类、判断和控制。

首先,要对渠道系统中大量似是而非、亦此亦彼的模糊事件进行抽样统计,然后作聚类分析,最后再确定各要素之间的集成程度。企业不妨就营销渠道系统的协调程度向量,经常做一些抽样、建模及相应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以便准确判断并对渠道系统实施科学的控制。

其次,在尽可能保障渠道系统协调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预警、报警系统。发现潜在隐患并及时制定和实施综合防范与调整措施;对于已出现的问题,更要及时予以改进或整治,避免付出更大的代价。建立预警、报警系统,目的是通过阶段性的协调、整治,确保渠道运作由一个均衡态平稳过渡到另一个均衡态。

此外,还要注意战略柔性化的问题。目前,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正在到来,科技、知识、人的智慧、灵感和经验等软性因素在渠道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刚性渠道运作模式越来越不合时宜,企业需要从战略目标制定、规则调整到战略实施都贯彻柔性化的理念,才能在渠道运作中表现出很强的应变弹性,并使渠道管理切换敏捷且成本低廉。总之,对于分销、直销、连锁等渠道组织模式孰优孰劣的争议,并无多大的意义。关键在于渠道是否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形成集成运作机制以保障良性发展。在渠道建设中,过分追求精确往往容易陷入僵化境地,而模糊控制则成为确保渠道运作灵活性、避免“糊涂控制”的有效手段。

4.高效沟通

相对而言,IT界的企业更深谙信息及信息沟通的价值。这个“信息沟通”,包括观念、知识、文化、商务等方面的内容。在集成战略中,企业要实现高效沟通机制,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篇6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28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的知识管理及高效的组织学习逐渐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个体作为组织学习以及知识共享的基本层次,是组织内部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对如何促进员工积极参与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活动这一研究问题展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以知识分享者为主,研究影响知识分享者意愿的因素,假设接收者已经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并且已经做好接收知识的准备,忽略了知识接收者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人针对前人在知识接收者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提出了促进知识接收者意愿的若干建议与措施。组织可以根据本文研究成果针对性地通过员工培训、塑造创新、团结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员工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接收意愿,帮助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更加平稳有效地进行。本文所得成果不仅丰富了知识接收者视角下知识共享的研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理论背景

1.1知识共享过程研究

研究者对知识共享过程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知识共享是组织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知识的转化,个体的知识通过共享上升到组织层面,通过传播和利用进而帮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此观点强调了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知识转化过程,忽视了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个体交互过程。第二种观点关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忽略了知识共享双方的个体特征。还有学者认为知识的共享就是分享者分享知识以及接收者获取、利用知识的过程。

现有知识共享研究多关注于如何提升知识分享者的分享动机,假设接收者已经具备接收知识的意愿和能力,但现实中接收者可能不能够有效地接收知识,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之处,使得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基于第三种观点,并结合沟通模型作出如下定义:知识共享是知识接收者和分享者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知识共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分享者拥有知识和分享交流的动机;(2)分享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交流沟通的渠道;(3)接收者拥有接收知识的动机和意图。

1.2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知识接收者视角研究

现有研究多关注于如何促进知识分享者的分享动机以及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活动,以及分享者的个体特征对知识交流共享过程的影响,缺乏系统地对知识接收者接收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知识拥有者作为交流过程的重要驱动者,研究其分享动机固然重要,但是知识接收方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其是否具备参与共享过程的意愿及能力对共享行为的平稳高效进行同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阐述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以及意愿之间的关系,认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决定意愿,进而意愿决定行为,为研究个体行为提供了模型。对于共享过程,接收者对待共享行为的态度、进行交流共享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以及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和资源对进行共享交流难易程度的感知等都会对接收者的接收意愿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针对前人在知识接收者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以期为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提供建议。

2研究模型

为了建立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理论模型,本文将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沟通渠道数量、知识基础和组织氛围作为主要因素纳入到理论模型中,这些要素分别用来描述接收者与分享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组织内部知识沟通交流渠道的数量、接收者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组织内部对知识交流、创新等行为的支持,并以此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模型涵盖了影响接收者意愿的主要因素,描述了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对接收者意愿的影响;可以看出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其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进而影响其知识接收意愿;沟通渠道数量、接收者知识基础等通过知觉行为控制进而对接收者意愿产生影响;组织氛围通过作用于组织规范影响接收者知识意愿;下一章节中本文将会对模型各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3知R接收者接收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由上文对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知识基础、沟通渠道数量以及组织氛围这四个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接收者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与主观规范这三个方面,进而间接影响到其知识接收意愿。为了达到提升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目的,本小节将针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3.1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

知识接收者对共享行为所持的立场将会对知识共享的进行与否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接收者对共享过程持否定态度,知识共享行为就无法顺利进行。分享者与接收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效知识共享行为的保证。

Szulanski指出如果知识接收者与分享者存在信任风险,分享者提出的知识很有可能不被接收者信任或者拒绝接收。与分享者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风险,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促进接收者对知识共享行为积极态度的形成。

3.2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表示个体对自己进行该行为具备的资本、机会或能力的评估,较强的控制认知将会对执行该活动的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接受者与分享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接收者信任分享者所分享知识的完整性与专业性,进而更好地接收、学习知识。Holste和Fields指出当分享者与接收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时,分享者会更加愿意分享个人的、隐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具备较高的价值,能够帮助知识接收者更有效地获取及学习知识。

3.3沟通渠道数量对接收者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知识共享作为分享方与接收方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沟通过程,沟通渠道是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越丰富,分享者传递知识、接收者获取知识的途径越丰富,接收者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也就更全面。接收者接触到的沟通渠道数量越多,在组织中的中心度越高,Reagans和Mcevily认为这可以帮助接收者锻炼从不同渠道接收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组织内部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有利于培养和提升接收者从不同沟通渠道获取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帮助接收方更全面地获取和学习专业所需的知识。

因此,接收者与分享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升接受者对知识共享活动的积极评价,提高接收者的知觉行为控制。

3.4知识基础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接收者对新信息的理解和分析建立在已有的知R基础,专业相关知识基础的高低会对接收者接收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Grant指出成功的知识共享是以知识共享双方对所沟通知识拥有共有理解的基础上,专业知识的不足会造成知识分享者和接收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困难。较高的知识基础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高效地理解、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提高接收者对共享交流行为的知觉控制,促进其接收意愿。此外,如果接收者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少,不仅会对接收者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产生影响,还会影响接收者主动接收和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接收者良好的知识基础能够帮助接收者高效地获取并学习知识,进而帮助消除由知识专业性对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

3.5组织氛围对主观规范的影响

组织内部的氛围会对组织内个体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对个体的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创新、团结的组织氛围会对接收者的主观规范产生影响。创新型组织氛围强调组织学习和内部信息的流动能,使员工认识到改变和创新在组织内部是被鼓励和奖励的。

因此,在创新型组织氛围中员工会更倾向于和同事分享新观点和想法,加速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团结的沟通氛围能够帮助员工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帮互助,有利于提高分享者主动分享知识和接收者接收和学习知识的热情。

4提升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过程的建议

通过上文对模型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分析,为了使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能够更加平稳有效地进行,本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组织非正式交流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高效知识共享行为的基础,组织可以通过多举行一些员工间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为员工提供相互了解、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组织内部营造相互关心、彼此关爱的关系氛围,帮助员工间建立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亲密关系。

4.2构建组织内部丰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丰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能够帮助员工获取更加全面的专业所需的知识,同时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还能够锻炼员工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锻炼员工的沟通技巧,促进知识共享过程平稳、高效地进行。

4.3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知识基础

接收者的知识基础及专业能力是决定知识分享行为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员工工作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快速了解和掌握工作岗位知识,提升员工接收和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进而为知识共享行为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4.4塑造组织内部团结、创新的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可以在无形中规范员工的相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企业可以重点关注内部文化建设,在内部建立起知识共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努力营造积极、开放的知识交流和沟通氛围。其次,完善相应的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最后,积极倡导组织内部员工之间互帮互助,引导员工之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5结论

本文从知识接收者角度出发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展开研究,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针对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若干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的改进意见。本文的成果不仅丰富了对于知识接收者领域的研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会把该理论模型用于工作之中,使之与实际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更加密切地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闫芬,陈国权.实施大规模定制中组织知识共享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16(3):3944.

[2]Takeuchi,Hirot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喻秋兰,夏湘远.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制度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1):9598.

[4]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1991,14(2):137144.

[5]Szulanski G,Working Paper //SM,INSEAD,et al.Unpacking stickines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arriers to transfer best practice inside the firm[Z].1995.

篇7

基因一:团队管理的三个要素 ——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绩效管理

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绩效管理并称为团队管理的三要素,李凡是团队管理的高手,对团队管理的三个要素掌握的可谓炉火纯青,通过一次营销例会就可见一斑:

场景一]

时间:2006-4-1;

地点:S品牌菏泽办事处

人物:全体业务人员(李凡、业务员12人、内勤 小高、商 王经理)

任务:区域月度工作例会

会前:核实与会人数

时间管理——强调日常工作的准时性;

绩效管理——通报、处罚迟到者。

会议内容纪要:

1、 市场人员的5分钟述职报告:

目标管理——跟进落实人员日常工作目标的明确性;

2、 3月份工作要求跟进及销售完成情况通报(分3月15日与3月31日两批):

目标管理——任务达标核实;

时间管理——工作执行进度跟进,强调计划执行的稳定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3、 当前市场问题通报:

绩效管理——日常工作奖惩项

4、 4月份工作安排:

目标管理——制定下月工作目标;

5、 本月考评数据、流程及最终结果通报:

绩效管理——透明的绩销考核流程。

6、 培训:

在这样一个简短的月度销售例会的召开组织过程中,李凡的管理措施就涉及到了2个时间管理项,3个目标管理项,3个绩效管理项。当然,这是一个成功的月度销售例会,它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会议召开的过程,更在于对整体市场销售的一个推动,对整体销售市场人员的一个素质的提升。

基因二:团队效率提升的保证 ——培训、指导、跟进

李凡不仅是一个管理高手,而且是一个带团高手。他经常能够通过培训、指导、跟进三个步骤来保证其团队效率的提升。我们通过他对新业务人员的一次培训、指导、跟进过程可以获得深刻的认识。

[场景二] 新业务上岗培训安排

人物:李凡、小刘(业务骨干)、小胡(新聘员工)

小胡是刚刚被公司分配来的一位大学生,属于一名知识型员工,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多,但缺乏实战经验。李凡考虑的小胡的实际情况,首先了解了小胡在公司总部接受的培训项目:公司概况、产品知识、岗位职责以及必要的销售技巧培训;李凡认识到有必要针对销售实战对小胡进行4周左右的实战培训。李凡为小胡指定具体的培训日程(见表一)。

表一:新聘员工培训日程安排:

时间培训科目培训内容及方式过程指导培训跟进

第一周产品知识、市场运做方法培训培训市场调研方法,通过一周实地调研了解竞品与本品的产品知识及市场运做模式。晨会安排具体调研项目,晚会指导。 周三全程陪同调研。每日上交调研日志,周末上交整体调研报告。

第二周客户拜访流程培训(室内培训)拜访9步骤、客户沟通技巧、拜访周期及技巧安排业务骨干小刘全程帮带、指导。安排小胡晚例会总结拜访收获,大家点评。

第三周促销活动安排培训促销申请流程、促销准备、过程控制、促销结案填写的培训李凡讲解促销申请流程与结案填写,安排小胡跟进1周内所有促销活动。日常促销巡视过程指导,帮带,早会工作指导,晚会点评。

第四周日常销售跟进培训合理库存管理、区域内导购管理、销售报表使用李凡指导“1.5倍库存”培训,由业务小刘指导报表填写及导购管理技巧。销售报表的检查与核实,终端现场销售指导。

在对小胡进行培训的整个过程中,李凡并没有一味的进行枯燥的室内培训,也没有进行特意的培训课程安排,而是通过晨会、晚会一天两次的工作例会以及业务人员的帮带、个人的工作指导来实现,整个培训过程体现了李凡在团队业务素质培养上魅力,体现培训、指导、跟进在高效能团队建立中的重要性。

基因三:高效能团队应有的组织氛围 ——协作、沟通、学习

高效能团队之所以高效,在于其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沟通、学习,促成团队的协作、沟通、学习氛围,是建立高效团队的必要条件。李凡对这一观点有着深刻的理解。

[场景三] 周末卖场的终端促销活动安排

6:30  菏泽办事已经聚集了很多员工,4名业务人员(2名市区业务、2名县区业务)全部到齐另外还有4名商场导购(2名促销卖场导购、2名相临卖场导购),他们正在向外搬运宣传物料,包括展柜、促销品、条幅、海报以及宣传品等等;

7:10 他们已4人(1市区业务与卖场导购带领1县区业务与相临卖场导购)一组占领了室内两大卖场的最佳促销位置;

7:30 卖场还没有开门,他们已经将条幅挂在路边,展柜已经整齐的拜访在卖场的门口,海报、促销品都已粘贴、摆放到位。

7:50 4名室内业务人员已经准时的出现在了办事处,准备晨会。

8:50 2名市区业务人员已经出现在促销卖场了(2名县区业务也已经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10:00 李凡出现在了一个卖场的展柜前,他正在观察消费者对本次促销的反映;

15:30 李凡出现在了另一个促销卖场内的产品堆头前,他正在导购员进行沟通,了解当日的销售情况;

18:30 促销活动的8名导购、业务人员已经聚集在办事处进行促销总结、填写销售报表与促销结案;李凡就现场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并对如何提升现场促销效果进行培训,大家认真的做着培训记录。

周末终端促销活动的安排,足见李凡在团队管理过程中的强势。他非常善于人员的团队组合安排,给团队人员以协作、沟通的机会,强化在工作中锻造团队,并适时的对团队成员进行指导,给团队成员以随时进行学习提升的机会。

基因四:团队持续高效的保障:制度、感染、激励

有效的销售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团队行为,通过榜样的树立与销售英雄的打造,可以感染你的营销团队持续上进,有效的奖惩激励与褒贬激励则可以持续推动你的团队前进。制度、感染、激励被称为团队持续高效的保障。李凡是这一管理思想的积极倡导者。

[场景四] S品牌菏泽地区办事处布置

篇8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团队内部的协调管理

项目团队在其建设管理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冲突。处理冲突的总体管理策略, 是要积极倡导和激发有建设性的良性冲突, 同时要尽量避免和消除有破坏性的恶性冲突。要建立团队成员对目标和价值的共有理解和共同愿景, 倡导合作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导致他们可能具有不同的信仰结构、理解度和择优规则。因此, 不同的价值观和观点可以导致对正确批评的误解,并引起不适当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培训、座谈、讨论等形式, 增强团队成员对目标和价值的共有理解, 可以起到减少情感性冲突的作用。要建立团队内有效的相互沟通协调渠道。有效的沟通协调有利于减少团队内部不必要的认知性冲突和情感性冲突的发生。要达到沟通协调的效果, 采取适当、有效的沟通协调形式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渠道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创造更多的机会促使团队成员相互了解; 二是加强合作促使团队成员相互作用; 三是保持良好的习惯促使团队内成员善于倾听。要设置和激发潜在的认知性的低水平冲突。认知性的冲突对项目团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 可以适当激发认知性的低水平冲突。这种冲突激发了员工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 对团队的工作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2、项目利益相关方的协调管理

利益关系的协调是工程施工项目实施最有效的保障。因此,施工项目各利益相关方(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供料商、分包商、当地政府等)的利益出发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施工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在有效的处理和协调各利益相关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有充分的沟通协调做保障。提高项目全体员工的沟通协调意识,尤其是项目领导班子与各部门部长的沟通协调意识特别重要。项目领导班子与各部门部长在项目管理团队组建时分别是各管理团队的领导,在日常的团队管理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团队内部及外部的沟通协调,保证信息通畅、准确。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不断改进沟通协调管理,能够科学的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施工项目实施施工生产的整个过程,从而顺利的达到预定的项目管理目标,使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取得更加显著的工作成果。良好的施工项目沟通协调管理为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工期四大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更是施工项目团队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如果一个施工项目团队内部及项目团队与团队外部的沟通协调不能充分的进行,则施工项目团队的最终结果注定只能是失败,施工项目的目标也就注定无法实现。所以,准确及时的沟通协调项目内、外部关系是确保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3、提升项目团队沟通协调管理水平的一些建议

⑴提高建筑施工项目团队成员沟通协调过程中准确发送信息的能力。沟通协调前, 沟通协调各方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沟通协调活动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有完整的、清晰的理解, 信息内容要用对方能力解的文字、语言、口气等表达出来。努力提高信息发送者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要素的运用能力。发出的信息要有针对性、言简意赅, 不使用模糊的语言。

⑵“ 有效地倾听” , 提高准确接收信息的能力。各方在沟通协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有效地倾听” , 个体沟通协调是所有层面沟通协调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的沟通协调, 要求团队成员特别是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发挥努力去倾听, 关注内容而不仅仅是表达形式和技巧, 重视对关键词的理解, 从整体上把握。倾听过程中, 要善于观察, 重视非语言要素的作用。

⑶管理者推动, 团队成员参与, 建设有利于沟通协调的组织文化。建筑施工项目团队要变封闭式、防御性的沟通协调氛围为开放式、鼓励性的沟通协调氛围。传统的管理原则倾向于防御性沟通协调模式, 进而导致封闭式的沟通协调。团队成员的不确定感也强化了这种倾向。因此, 要求项目团队乃至组织的管理者身体力行, 以积极的态度创造开放式、鼓励性的沟通协调氛围, 使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管理者之间、团队与项目相干方之间在鼓励性的氛围中, 充分利用感情交流, 进行开放式的沟通协调。

⑷善于恰当地运用语言是沟通协调的关键。在项目日常管理活动中,项目团队时常要与工程分包方、劳务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业主、政府职能部门等进行沟通协调,以利于工程顺利地进行。根据各方的文化程度恰当地运用语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由于我国的劳务的作业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对劳务分包方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等的时候,应采用他们能明白的口头语言进行讲解,甚至还要了解他们的地方语言才能互相沟通。

⑸换位思考是沟通协调成功的关键一环。在项目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对内、外的沟通协调工作是每一个管理者天天必做的工作之一。为了沟通协调的成功,我们往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有时甚至还要召开预备会,以确定沟通协调的目的、目标,找准对方的思路及我方的应对措施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不这样,犹如一拳打在棉花上,得不到应有的反应,或者成了牛头不对马嘴,各表达各自的思想,使沟通协调工作陷入僵局。

⑹把握沟通协调的环境与时机, 多方式并用, 重视反馈, 畅通沟通协调渠道。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 建筑施工项目团队要选择合适的沟通协调方式或多方式综合运用。高效地运用工地项目会议、往来函、交谈等沟通协调方式。项目团队领导和成员在沟通协调过程中要把握时机, 适时表态, 张弛有度。要有效地进行沟通协调的追踪与反馈, 弄清对方是否真正了解。理顺正式的沟通协调渠道, 利用和引导好非正式的沟通协调渠道.在一定意义上, 非正式沟通协调是形成良好团队氛围的条件之一。

篇9

一、明确和建立企业的资源信息。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经营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内容较多。经营管理的直接对象就是企业的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配置。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初期,就要明确掌控企业拥有哪些资源,这些资源应该实行哪种方法的调配,应该是什么时期,应用什么物质,在什么技术要求下,采用什么配置。建立企业资源信息的集中管理,是为了能够强化企业资源集中和权力集中。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中,对企业集中管理方式比较推崇,集中管理能够将资金更好的分配,有利于企业整体运行都在决策者的可控范围。明确和建立信息资源集合体,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头等大事。

二、实施企业工作程序的标准化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中,是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工作程序。企业要想确定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就要使各个部门之间的运行保持在标准化过程中。标准化管理要素的实施就是要求企业能够将各个部门之间的任务分工明确。严格工作程序,就是需要企业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生产经营的操作程序进行运作。工作程序是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行标准,重视工作程序的积极作用,能够实现企业稳步前进,特别是在创造利润和增强企业品质的目标下,能够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三、凝聚企业文化,创造经营环境。正确利用管理要素,是现代企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企业更好的参与到市场竞争的实践方法。在现代企业发展运行中,企业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标签。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环境,来源于企业与环境的相互融合。企业经营管理中对环境的营造具有现实意义。企业拥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能够有效提升职工的工作热情,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创造性的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使职工对企业有归属,形成职工对企业的积极促进作用。企业环境的优越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发展动力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发展升级,能够为企业提供内在动力。

四、内部分工明确,管理授权清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正确利用管理要素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的结构可以是从上到下的纵向结构,也是从左到右的横向联系。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保障经营管理活动正常进行的结构保证。在组织结构中,内部分工尤为重要。内部分工实际上是工作任务有效分解。通过内部分工,企业的各个层级之间形成了上行下效的领导层次,有决策者的企业职能认定,也有各个部门负责人之间的相互扶助,更有基层员工的努力工作。分工明确了,内部授权就清晰了,在政策的执行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基层信息反馈上,能够快速给予回复。内部控制比外部控制难度大,内部控制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的必要工作。

五、建立健全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现代企业运行发展中,企业组织结构较比过去有了明显的差异。传统的企业结构是单一的垂直管理,垂直管理将企业的横向联系隔开,屏蔽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随着企业综合职能的扩大,企业需要在组织结构上开展网状设置,网状设置能够将企业的各个部门涵盖在一起,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高效运作。健全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将企业的整体运行纳入统一管理,体现出经营管理的积极作用,创造集约式的发展规划。

六、强化信息沟通,突出自动管理模式。在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管理需要与大环境同步。企业无论在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上,都有确立信息沟通的重要性,要强化信息沟通的手段。信息沟通能够及时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各个部门之间也能够通过信息简报,了解到企业经营状况。信息沟通能够推进企业自动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整体运行和部门操作规范到自动化模式,形成具有高效机制的企业运行方式。

七、推广专业技术,扩大企业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否与市场变化统一协调,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决定了我国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大生产要求的品牌。品牌意识在当前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占据首要位置。品牌的建立需要企业具有强大的背景,拥有核心的技术能力,占有市场大部分份额。经营管理需要以技术作为支撑,经济管理中对专业技术的发展,是企业能够实现根本性突破的重要依托。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技术作为支撑的企业经营,缺乏本质的发展动力。推广专业技术,扩大企业影响,利用品牌的效果应促进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稳定的状态。

篇10

关键词:

企业财产核算;核算质量;内部控制;五要素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核算发挥着监督、控制、决策参考等多项财务职能,其质量高低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是否可以顺利完成。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是影响财务核算质量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内部控制“五要素”,对于财务核算的落实与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财务人员在财务核算“五要素”的落实过程中,把财务核算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进行财务核算创新研究。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要素分析

企业财务控制实务中,一般将控制元素总结为五项内容,统称内部控制“五要素”。

(一)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环境、纪律体系、经营管理机构构成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等多项内容。企业内部环境的诸多因素,决定着财务核算能否顺利开展。如企业文化重视诚信理念建设,则财务核算人员较为重视自身荣誉,进而降低了人为因素对财务核算质量的影响;又如企业经营机构中监事会权利得到保障,则财务核算监督质量就会得到有效保障。

(二)财务风险防范

企业财务风险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种风险因素。实际工作中防范企业风险,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目标与工作环节。同时在企业财务核算中,风险管理也对核算质量起到了较大影响。同时,风险因素核算也成为了财务核算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企业现金库存是否充足、资产债务是否平衡等核算内容。财务风险管理这种双向的财务特点,共同影响了财务核算与内部控制的开展。

(三)内部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活动包括企业各项管理活动开展的各环节,如财务制度的制定、执行、监控;管理者对经营、财务的各项管理工作;各科室开展的各项财务工作等,都属于内部控制的内容。内部控制活动的质量与效率,在客观层面支持着财务核算的顺利开展。如财务制度执行与监控质量,侧面影响着核算工作能否顺利实施;各科室财务管理质量等内容。

(四)控制中的信息沟通

企业内各科室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有利于内部控制衔接的顺利完成。同时企业财务核算,也需要企业各科室的协作支持。建立企业整体的财务核算体系,将企业财务、生产、经营等各部门纳入财务核算整体体系,将是财务核算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五)对控制的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有利于内控完成质量提升。内控监控的因素包括了制度、人员、方法与处置。而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也与财务核算监督过程出现了重合。如对预算控制的监督过程,也是为预算核算提供数据的过程。而对企业财务账目进行控制监督,可以使企业账目清晰,便于财务核算的开展。

二、内部控制要素对企业财务核算影响

内部控制“五要素”既是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也影响着企业财务核算质量。提高内部控制要素支持,可以很好地提高企业财务核算质量与效率,继而起到对企业整体财务管理的支持作用。

(一)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建立整体化核算模式

企业财务核算工作是在企业内部环境支撑下完成的,为此企业管理者应采用以下措施,改善当前企业内部环境。(1)建立以法人为核心的财务核算体系。法人在财务核算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包括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等内容。所以企业应建立起以法人为管理核心的核算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内各管理层、科室等对财务核算的重视,同时提高财务核算决策、执行的工作效率。(2)构建完整的核算控制体系。核算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围绕财务管理科室发挥出企业内部控制作用。如财务科室的专业核算作用、办公室财务核算协调作用、监事会的财务监督作用、生产部分的成本数据管理作用等,都应纳入财务核算控制体系。(3)以诚信文化为基础,提高核算人员素质。企业文化中企业诚信文化占据着重要位置。企业财务核算人员以诚信为理念的核算工作将很好地降低人为因素对核算质量的影响。(4)推广制度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环境中推广制度管理理念,将企业整体纳入制度规范化管理体系,有利于财务核算制度的执行。

(二)以风险防范为目标,提高财务核算质量

内部控制与财务核算不仅注重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同时也将其作为两者开展的重要目标。为此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提高财务核算质量,发挥其风险管理作用。(1)将风险因素作为核算重点。财务风险因素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特点,所以将财务核算工作的重点集中在风险因素,可以极大的提高风险防范质量。如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加强企业资金流动情况与信贷资金核算,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质量。(2)建立风险预警应急核算机制。企业财务核算应与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联动关系,在内控风险预警信息后,财务管理者应对风险预警内容进行应急核算。如成本风险预警发生后,财务人员应对已发生的企业成本,进行核算梳理,寻找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时处理,就会很好地降低风险危害。(3)建立一体化核算过程。将企业风险核算与财务核算进行合并,利用财务核算工作寻找财务风险因素,将两者进行一体化核算可以很好地提升风险核算效率。

(三)结合内部控制与核算过程,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结合企业内部控制与核算过程,将两者进行结合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第一步构建统一的工作构架。两项工作结合过程,首先需要管理者构建统一的工作构架,用于开展财务管理。一般情况下,企业主管财务副经理或财务经理应是两项工作管理责任人。同时企业财务科室应针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核算,安排专人管理。需要注意的是,两项工作虽然应由不同人员进行管理,但是两者之间应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提高其结合质量。第二步共享控制责任人。企业内部控制网络,在各科室、部门都建立专人负责制,开展控制工作。这些控制责任人员具有一定的财务能力与意识。实现这些财务控制人员的资源共享,将极大地提高财务核算质量。如成本控制人员提供的财务数据,其数据内容更加真实可靠,可以极大地提高成本核算质量。第三步实现资源共享。除了信息共享外,内部控制与财务核算资源的共享也是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有效措施。如财务核算网络平台的应用,可以使内部控制管理者提高财务数据查询效率。而内部控制数据挖掘出的数据资源,也可以为财务核算提供参考作用。

(四)在企业财务核算中,建立全面信息沟通网络

财务核算也需要企业的全员参与,才能保证其核算质量。为此财务管理者应以内部控制网络为基础,建立起企业整体化的财务核算信息沟通网络。(1)以核算内容为基础建立沟通网格。财务核算信息沟通过程,可以由若干网格组成。这些网格主要由核算内容组成,如成本财务信息网格、预算财务信息网格、风险信息网格等。财务核算管理者首先按照核算内容建立信息网格。网格内财务管理者可以有效的开展交互性的财务信息沟通,便于单项核算(如成本核算、预算核算、现金核算)信息汇总效率与质量。(2)网格信息收集、汇总与分析机制。为配合财务核算信息网格机制,企业需要建立高效的网格信息的接收、汇总与分析机制。这种机制一般可定为双重管理模式。财务专业信息内容由财务科室负责财务专业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同时由企业办公室发挥其沟通协调专业能力,做好各科室财务信息协调与沟通工作,提高信息文字与信息质量,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管理。(3)形成网格信息沟通平台。财务信息收集、汇总完成后,财务人员应根据信息内部建立网格间信息沟通品台。平台包括数据信息交换与共享两种模式。信息数据交换即指财务运行过程中的转换,如现金支出、资产折旧等核实信息,都应进行信息数据转换。而共享则主要指各项核实共享的财务信息,如预案执行、库存现金等信息数据。

(五)发挥财务管理双向监督模式作用,提高监督效率

财务管理监督不仅是单独针对财务核算或内部控制开展的单向工作,而是针对两者开展的双向监督工作模式。为此财务监督人员在双向监督模式下,需要在对两项工作利用统一标准与制度准则开展监控工作。如建立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确定监事会对财务核算与内部控制的最高监督权利;财务科室设定专人对各项财务工作进行监督;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等,都是企业财务双向核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企业财务核算质量保障,离不开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改进,对于财务核算质量起到了较强的正面促进作用。将内部控制与财务核算进行结合,实现两者质量共同提高,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未来主要发展趋势。

作者:郭玉馨 单位:天津市新策电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