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32: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产业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西方国家自20世纪起就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体系,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逐步跃升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举世公认,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商业程度最高,日本自战后开始重视发展娱乐观光业,韩国则通过文化软实力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毫不夸张的地说,没有兴旺发达的文化产业作支撑的国家,就不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强国。
文化产业在当今中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也是涉及领域广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很小,但发展势头迅猛,前景极为光明。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当今中国将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潮流性趋势。
首先,要想了解文化产业的概念,就必须先分别了解“文化”和“产业”的概念。“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的“人文化成”,含义是用人文来教育感化百姓、来治理天下;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总和,后者则专指创造出来的精神上的东西,即精神财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就是后者。
我们再来分析 “产业”,它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而产生的,由利益相关的各个行业所组成的经济活动的集合,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在不断完善,外延也不断扩展。综上所述,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属于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文化概念。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文化产业的一些特点:
一、文化产业的产生
我们知道,文化的作用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有用知识、获取重要信息,还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某些需要,例如陶冶情操、观光娱乐。如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带动了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文化产业的结构特点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整体与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数量比例以及空间关系。因此对于文化产业,由于它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内部要素,所以它也有自己的结构。
1、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而文化产业的产出属于消费资料的生产,它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消费,同时在消费过程中又给人们以影响,如愉悦身心、振奋精神、增加劳动热情等。一方面,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物质和文化两方面,而文化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和其他物质部门的生产一样可以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即我们现在强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经济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整体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2、文化产业的布局:即文化产业内部之间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分布和比例数量等。首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只重视物质部门的生产,以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为中心。但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且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形式,越来越被国内外所重视,甚至有的国家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将其调整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战略重点来发展;其次、文化产业内部各类别之间的配置比例应均衡,比如在天津市,不仅要发展电影、戏剧等娱乐项目,也要有书、报刊出版发行等服务项目。所有文化产业的门类应当齐全,比例适当。这个布局的调整,在我国不仅要遵循市场规律,还需要政府鼓励与支持。因为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没有彻底走向市场,因此还有不少是要靠行政手段来实现的。
三、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具备的条件
1、发展需要的文明程度: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观念、文明程度、道德标准及风俗习惯的制约。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歌舞厅在某些城市的出现,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在最开始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相声艺术家高英培在《跳舞风波》中塑造的主人公,因沉迷跳舞导致妻离子散、家庭破裂。虽然显得有些夸张,但当时在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着“好人不跳舞”的观念。这就是社会开放程度影响文化产业最真实的写照。正是落后思想观念的严重影响,才使得像歌舞厅、音乐茶座等娱乐产业的发展变得缓慢,但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提高,一些娱乐产业的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
2、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某一个产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获得政策上的支持,这其中包括资金投入、税收奖励、宏观调控及激励机制等诸方面。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就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央还把文化提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上加以重视。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健全,在整体上文化产业发展的还不均衡,且实力不强,因此需要有健全一个相对宽松、提振士气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其发展。
3、发展需要的物质基础:首先文化产业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只有这样,人们才有时间与精力,并且有意愿在精神生活方面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试想一个人在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怎么会走到影院,以一种闲适的心情去看进口大片呢。
4、发展需要的区域因素:文化产业要想获得发展,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进行文化消费,并且这个群体已经是解决了“后顾之忧”的,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交通、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比较发达,因此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如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山区,则不可能仅为几户甚至几十户的人家,去修建电影院、歌舞厅等设施,文化产业也就无从发展了。
最后、我们看一下文化产业的分类,由于各国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及定义不同,因此各国将文化产业也就分成不同种类,例如:日本将文化产业看做是娱乐观光业,可分为3类产业,即时尚、休闲、和内容产业。
美国将文化产业通常视为版权产业,包括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共计4项,具体为旅行及旅游产业、电子传媒业、出版业、印刷业及娱乐业等。
澳大利亚、英国及香港都将文化产业视作创意产业,其中英国将其分为13类:即工业设计、电影和录像、表演艺术、建筑、广告、音乐、出版、手工艺品、艺术品和古董交易市场、时装设计、电脑软件及电脑游戏、广播电视、互动性娱乐软件;澳大利亚将其分为7类:即批发与销售(音乐或书籍销售)、休闲服务、制造(出版、印刷等)、公共管理与国防、财务资产与商务(建筑、广告及其商务)、社区服务、其他产业;而香港则将其分为11类:建筑、出版、软件与资讯服务业、音乐、广告、古董与艺术品、数码娱乐、表演艺术、电视与电台、设计、电影。
韩国将文化产业分为17类,共包括:多媒体影像软件、美术、传统食品、广播、出版印刷、广告、文物市场、游戏、网络、卡通形象、影视、动画、音像、传统工艺品、创意性设计、演出、传统复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首先是以工业为标准,进行精细化生产和再生产,继而进行流通和大众消费。共分为4个层次,第一是文化商品核心层,第二是文化商品相关层,第三是文化服务核心层,第四是文化服务相关层。其中第一层包括音乐和表演艺术、文化遗产、视听媒介、视觉艺术及印刷品等5各方面,第二层由广告、电视和收音机、新型媒介、影院和摄影、音乐、建筑和设计几个方面组成。第三层包括特许使用税和许可费、文化和运动服务、视听及相关服务、个人服务及娱乐等几方面。第四层由市民研究和民意调查、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广告、新闻机构服务及建筑等几个方面组成。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在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如今开始获得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广电文化产业 税收政策 现状 特点 税收筹划
一、广电文化产业税收构成
广电文化产业税率和税种。各广电文化单位保持基本一致的税种,其税种内容主要有: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维护建设税、文化事业建设费、教育附加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值税、营业税等,而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则没有太大联系。
二、广电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现状
首先,针对有线数字电视,免征三年基本收视维护费的营业税。国家十分重视数字电视的发展,自2000年起,国家针对有线数字电视,制定三年营业税免征的政策,即全国无论什么区域,都可享受一次免征权利。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已基本完成这个优惠。
其次,经营性单位向企业转制的税收政策优惠。2009年财税明确规定,文化事业经营性单位向企业转制,自注册转制日起,实行企业所得税免征。转制主要分为文化单位分离经营部分或整体转制为企业。
第三,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优惠。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免15%的企业所得税。或文化企业研发新工艺、新产品及新技术,加计扣除50%的应缴纳所得税额。依据国家相关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资格相当严格,程序和条件较为复杂,成本也非常高。因此,目前可申请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广电文化单位较少。另外,具有健全的财务核算体系、归集研发费用准确的企业,方可实行加计扣除。
第四,海外市场的节税。根据2009年财税政策相关规定,出口电视、电影、影像、报纸、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可享受出口增值税退税优惠。
第五,电影企事业单位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2009年财税相关规定,电影集团公司若通过广电行政部门转制,从事电影销售、拷贝、放映、发行、制片所得收入,电影版权转让收入,可免征营业税、增值税。
第六,动漫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根据2009年65号财税规定,国内动漫产业营业税、进口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增值税等,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因动漫产业属于高花费行业,国家实行相关优惠政策,可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三、广电文化产业税后特点及税收筹划
首先,改制上市企业的税收优惠。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颁发,各文化单位均实行业务重组措施,向文化企业改制。有些改制企业为提升竞争力、引进资本、组建为上市公司。因此,企业所得税、税负成本将成为上市公司未来的主要经营成本。若能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有利于上市公司降低成本、吸引投资。但如今的广电上市公司,能否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目前尚不明确。笔者认为可有两种发展趋势:其一,上市公司承袭原有改制税收优惠,根据2009年34号财税相关规定,改制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免征政策,至2013年12月31日截止;其二,上市公司不可承袭原有改制税收优惠。根据2009年105号财税相关规定,可享受原有改制税收优惠的上市公司,前身属于事业性单位。然而上市公司前身属于已改制企业,因此不符合相关规定。
第二,广电文化产业的制播分离税务特点。从税负角度来说,如果节目制作、经营业务的分离,企业可享有企业所得随免征优惠政策。但由于制播分离的主公司和子公司的分属不同,导致纳税主体各异,改变了以往的交易模式,而是实行独立法人业务交易,使得业务流转环节增多。在现行税收政策下,制作企业的营业税将会大幅度增加,增加了经营成本,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可以说,制播分离导致企业处于税务两难的窘境。因此,国家应在制播分离企业实行部分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广电文化产业的经营创新。
第三,广电文化单位中的资金管理。目前,我国许多单位尽管实行企业改制和组建,但仍存在传统事业单位的形态,对于资金管理业较为分散,融资成本高、管理效率、水平低下的问题。广电文化企业若想使资金使用率、资金调度水平提高,实行集中管理资金模式,是文化企业和集团的必然选择。集团设立相关财务公司,或选择委托贷款形式,实现在集团内部资金的调剂划拨。值得注意的是,向关联企业所发放的资金贷款费用,应根据规定缴纳营业税。因举债融资可达到节税、财务杠杆的作用,站在税务角度来说,集团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有利、且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
第四,组织结构税收筹划。广电文化单位的组织结构,税负取决于其法律形式。因此,在进行组织形式选择时,必须考量税务问题。因集团内部个单位间的增税范围不同,如有单位可享有国家减免税政策,有利于集团通过战略调整、财务决策,达到降低税负水平的目的。站在集团整体角度考虑,整体的税收筹划优势远大于单个单位。集团在拓展规模、发展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考虑选择分公司、子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说,分、子公司的税收利益既有利也有弊。针对企业所得税,在预计盈利、可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基础上,再成立子公司。而预计将亏损,不可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时,应成立分公司。针对流转税,若成立子公司,将会使母子公司在交易时,产生相应的流转税。
四、结语
广电文化产业作为我国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国家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是为鼓励广电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广电文化单位在发展和运作的过程中,应结合国家税收的现行优惠政策及特点,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以确保广电文化产业的正常、有序、正确的运行。
参考文献:
把握地域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
文化资源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的一般性资源。而地域文化资源除具有文化资源的共性以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即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不可转移性和不可再生性。由于地域文化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它所拥有的地域文化资源是独有的。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200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指出:文化产业就是为人们在文化、娱乐方面提品及相关服务并与之有联系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这个概念包含了文化产业的两个属性,即文化内涵和产业功能。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数量多、品种多、新兴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而且还具有跨区域性、创造性等特点。我们在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分析文化产业类型特点,选择合理的文化产业类型是很有必要的。
选择合理的文化产业类型,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特有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基础性和核心性的作用。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领域实现产业效益的有效载体,它能使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体现出来,为人们带来精神文化的享受。
就河南省而言,选择适当的文化产业类型对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布局至关重要。区域文化产业是最具地域性、原创性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力且前景广阔。河南拥有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第一,地域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时间跨度长;第二,地域文化资源有广阔的分布空间,且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第三,拥有大量的自然人文景观;第四,基础文化设施的陆续建成和使用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运作平台。河南的文化产业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就应立足于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让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选择合理的文化产业类型,确定河南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功能定位应该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打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个好的文化产业项目的产生,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是很有必要的。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既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可谓门类齐全。但就目前来讲,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一部分被闲置,一部分则在开发过程中水平较低且重复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下功夫,资源开发缺乏合力,从而导致资源优势不能转变为产业优势。文化资源大省不一定就是文化产业强省,要想拥有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文化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创意是无限的。要把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文化产业的宝藏,整合文化资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河南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们工作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扎扎实实地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必须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形成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品牌所包含的独特性资源以及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竞争能力,这些资源和知识又难以模仿和替代。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利器。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为文化产业项目进入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注重对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市场,就是竞争力,就是效益。有言云:三流企业靠产品,二流企业靠服务,一流企业靠品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品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明确发展重点,大力发挥品牌带动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择文化产业类型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该产业类型项目要尽可能地吸收、融汇当地已拥有的文化产业品牌效应;第二,要最大化地为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打造核心竞争力,使文化产业的实力从整体上得以提升。
创建高附加值和高新文化产业
在21世纪,知识和信息化正在迅速普及并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必然会对文化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文化产业类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信息化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同地域文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区域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占领制高点,从而推动高新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新文化产业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在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的过程中,凭借高新科学技术,通过运用和开发知识产权,最终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文化产品的产业。由于高新文化产业具备高知识性、智能化、高附加值、强融合性、高渗透性和辐射性等特征,因此它不仅能创造财富而且具有巨大的产业带动能力和就业潜力,代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高新科技是激发文化资源的引爆器,一旦将文化资源同高新科技结合起来,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它的成功既是现代传媒技术与戏曲资源的成功对接,更是在理念上对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
针对河南新兴文化产业比重低、较为薄弱的问题,应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文化领域,改造传统的文化产业,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从“深”字上下工夫,即从文化产业内容上求突破;另一方面要从“新”字上下工夫,即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加快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拓展新的发展领域。所以,我们在选择产业类型时一定要选择那些关联度强、资源竞争优势强、附加值大、增加值率高、行业增长速度快的高新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要实现上述要求关键在于通过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来推动文化产业走上以科技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树立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思想
在选择文化产业类型时,要通盘考虑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科学分析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使文化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地趋向合理。在制定好河南文化产业格局的基础上,再选择具体的文化产业类型,使所选择的产业类型同文化产业格局相互协调一致。
从开拓创新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个城市藉以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原材料”。城市的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依靠一些像农业、工业、商业等等的传统产业,而且还需要依靠各种具有新型时代特点的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在这方面,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是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局限在“传统”的范围内。它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理念的开发与创新以后,完全可以转换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来增强现代城市的经济实力,促进现代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海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它们主要表现在各种以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形态呈现的故事、传说、歌谣、曲艺、戏曲,各种以民间生产技艺与工艺美术形态呈现的雕刻、剪纸、绘画、塑艺、扎艺,以及各种以民间社会礼俗形态呈现的节庆、庙会、婚丧仪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来,上海在我国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抢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有50多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0多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量的资源蕴藏,为当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今上海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创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综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情况,主要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区,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县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种悠久的区域发展历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十分深厚,它们大致可分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个阶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龙华庙会、乌泥泾棉纺技艺、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龙华庙会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垂拱三年时龙华寺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带成为避乱的好去处之一,龙华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众,庙会也逐渐兴盛。从明代开始,龙华寺成为江南地区的名山道场,位列台宗十刹之一,龙华庙会活动更是极为兴盛起来。明清两代,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最多的年代,此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繁荣,上海的民间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江南丝竹、昆曲、锣鼓书、顾绣、灯彩等都是在此段时期中形成产生的。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其文化形态也快速地由原来的城镇型向都市型转型。适应着这一时代特点,上海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码头号子、浦东说书、独脚戏、石库门生活习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艺等各种民间美术技艺和餐饮、首饰、制衣等各种手工技艺。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也体现了鲜明的形式多样,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产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间故事、豫园元宵灯会、徐汇龙华庙会、南汇锣鼓书、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松江顾绣,以及各区都较为普及的丝竹清音、打莲湘等等。它们大都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以及吴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的产物,如码头号子、石库门弄堂习俗、叫卖喊摊习俗、文明结婚、集团婚礼、游园娱乐习俗、滩簧戏、沪剧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点,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会中民众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态。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各种行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等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市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与上海都市行业门类众多,行业分工细密有极大关系,因此这类遗产也应该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质文化资源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门类。
二、河北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文化产业品牌意识,合理进行品牌定位只有不断提高河北文化产业品牌意识,合理进行品牌定位,才能有效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对竞争者和品牌自身的因素进行全面考量,要想使文化产业得到发展,就需要以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为目标,在品牌定位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找到品牌定位的合理方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还要对竞争者的因素进行考量。所以,河北文化产业品牌定位,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文化产业品牌意识,进而推动河北文化产业的稳健发展。
(二)强化文化产业品牌的传播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也得到较强的发展。而河北文化品牌的树立需要利用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从多方面和多层次对文化产业进行包装和推广,进而达到建立良好的文化产业品牌。在传播方式上,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还可以通过新闻、访谈等形式对文化产业进行宣传,有效提升文化产业在国内的影响了。文化产业品牌传播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对大众传媒的合理整合,比如,根据大众传媒媒介的实际特点,合理优化组合传媒,提升河北省文化产业品牌的影响力。所以,不断强化河北文化产业品牌的传播,推动河北文化产业的稳健发展。
(三)不断构建和完善文化产业品牌的符号识别系统只有不断构建和完善文化产业品牌的符号识别系统,才能促使人们能够吸引对品牌的兴趣,不仅为创造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加深消费者的认识和记忆的能力,提高对品牌的记忆能力。由于文化产业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无形性,构建和完善文化产业品牌的符号识别系统就是不断提升其核心价值,赋予文化产业具有标志,象征性的意义,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只有不断构建河北文化产业的个性品牌,在提升经济和服务提升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河北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推动河北文化产业的稳健发展。
基金项目:2015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编号:YG2015173)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日
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但一般都包含了文化演出、音乐行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动漫游戏业等诸多行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启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加快振兴和发展文化产业。然而,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风险特征、盈利模式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产业,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服务不能契合文化产业的特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纵观国外的文化产业兴起发展过程中,例如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国家,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分析和总结其经验,能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美国: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市场主导模式
美国是一个文化产业强国,好莱坞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代名词,市场主导型是美国金融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突出特点。美国的资本市场层次众多、体系非常发达,适合不同类型与发展层次的企业融资,这为文化产业的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第一,股权融资是美国文化产业的基本融资方式,美国既有全国性的股票市场也有地方性的股票市场,为文化产业股权融资提供了便利的平台,美国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都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第二,债券融资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美国很多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就是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如美国旧金山图书馆有一部分资金就通过债券融资;第三,风险投资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一种主要的融资模式。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多的特点,创意产品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因而其风险要比其他产业的风险更大,美国的文化产业利用风险投资模式分散投资风险,推动文化产业得到大量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为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支持,电影业风险较高,风险投资将风格不同的多部影视项目投资做成一个投资组合,这样能够降低风险,均衡收益。
除了市场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美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也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政府财政资金,对公益性文化项目予以支持,如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政策性的基金,例如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美国联邦政府会定期拨款给基金会,基金会把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此外,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立法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减免税政策方面,美国联邦税法规定对非盈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同时为鼓励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捐赠,税法规定对捐赠者减免部分应纳税额。
二、英国:政府引导模式
英国的文化产业涵盖了电影电视业、音乐行业、表演行业、广告业等13个行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其产业增加值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英国政府采取引导性的政策措施,促进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产业。
(一)发行彩票筹集资金是英国政府支持文化产业的特色方式。自1994年,英国从发行的彩票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英国政府还采取“陪同资助”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也就是政府与社会资本按一定比例投资于某文化项目,而且社会资本增加投资,政府也会按比例追加资金投入,这样有利于激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投入。
(二)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文化产业里中小企业占多数,它们融资比较困难,政府设立多项基金和资助计划,帮助文化中小企业融资。如创意卓越基金可以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最高额度可达15万英镑的贷款,而且不需要抵押品或担保人。还有小型公司贷款保证计划为有发展潜力的小型文化公司提供贷款的担保,贷款期限一般是2~10年,金额从0.5万~25万英镑,获得担保的公司每年按照未偿还贷款的1.5%交纳保费。
(三)以税收优惠激励投资是英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英国政府对图书、期刊、报纸不征收增值税,使英国出版业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增长,这是英国成为出版物大国的一项得力的政策。英国政府给予一些大学出版社全部免除税额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学术的发展。对文化产业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如对于出口的图书报刊、游戏产业等,给予出口退税或者补贴。
三、日本:政府主导、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投入模式
日本的文化产业被称为内容产业,主要包括游戏、影像、新闻出版业、音乐产业等诸多行业。1995年日本政府确立文化立国发展战略,制定了财政金融等多项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日本是亚洲各国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日本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模式是政府主导、政府与民间资本共同投入的模式。
(一)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方面。日本政府出资成立文化艺术振兴基金,同时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支持和鼓励文化艺术创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日本政策投资银行,通过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对文化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引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融资担保体系,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主要承担信用保证人职责,有利于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抵押融资,对具有轻资产属性的文化产业提供了融资便利。
(二)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市场金融方面。产业链融资是日本动漫产业的主要融资模式,日本文化产业中动漫业非常兴盛,日本动漫产业形成了创作、出版与播出、版权授权、衍生品生产与销售的一整套完整产业链,产业链上的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可以降低产业开发的风险,同时也拓宽了融资渠道。知识产权融资是日本文化产业融资的特色,政府成立专门负责管理知识产权的公司,通过实行知识产权证券化,向拥有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企业投资是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少,各类投资方均可参与其中,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大企业财团也会投资文化产业或者赞助文化活动。
四、国外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模式经验及启示
(一)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双重属性,各国政府都比较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各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例如在美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资本市场发育完善,融资方式种类丰富,文化产业可以选择合适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尽管如此,政府也对文化产业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政府财政资金对具有公益性的文化产业进行资助,设立文化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采取法律和税收手段对社会资本进行引导。而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机构进行投资补贴,对盈利性的文化产业实施税收优惠的激励政策。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的作用更为直接,在文化产业发展前期起着主导作用,日本在1995年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为了实现战略计划,日本政府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建立专业金融机构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二)为文化产业发展构筑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具有创新创意的特性,不同于一般产业的发展特点。首先,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交易制度完善,因为文化产业的收益或价值实现,主要是通过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确认和有效交易来完成的,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应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投融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和评估体系,为交易或融资提供条件,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为文化产业融资提供便利;其次,设立文化产业基金也是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常用方式,通过产业基金对具有价值的文化创意给予资助,弥补市场融资的不足;最后,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产业融资和发展,如美国和英国都对一些文化产业进行税收减免或者出口退税的政策,以及对文化产业捐赠进行税收减免。
(三)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单靠政府的投资和优惠政策,必须建立融合全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企业、个人以及外资投资和经营文化产业。第一,发挥银行信贷的作用。国外表明银行信贷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美国的文化企业向商业银行和投资公司的借款占公司总资本的29%,日本的文化企业的贷款比例则更高。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根据文化产业无形资产多、固定资产少的特点,建立适合文化产业信贷的金融项目;第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资本市场非常发达,种类和层次众多,为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提供融资条件。具体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市场等全国性市场,还有地方性的证券交易所,另外美国的场外交易市场上市条件更为宽松,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一些企业都是在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壮大,然后转进入主板市场上市;第三,降低市场准入限制,放宽投资条件,支持各类投资方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和管理,为文化产业发展吸引资金和优秀的管理经验。
(四)推动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开发和经营创意内容来维持,而这些创意内容相关的知识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难以被评估,这导致银行难以展开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服务。金融机构需要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和文化产业融资特征,开展金融创新。例如,美国影视业,保险公司为电影制片公司提供影视制作“完工担保”服务,电影制片公司就可以在投资制作影片过程中获得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是美国文化产业融资的有效渠道,电影业风险较高,风险投资将风格不同的多部影视项目投资做成一个投资组合,这样能够降低风险,均衡收益。日本动漫产业中基于产业链的融资模式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金融模式,有助于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
在我国,2012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把我国文化产业限定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其特性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作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供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方法
(一)实行全面调查
对规模以上重点文化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由此可以了解江西省文化产业的大致真实情况。包括江西省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产业分布的结构特点,资源利用情况等。以此作为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不断改进并完善我省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并为相关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起指导作用。
(二)重点调查与推断统计相结合
由于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极其宽泛,结合的产业结构,对于模糊不明确的“边界”类型的企业应使用判断抽样与推算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各类别产业中的重点单位或典型代表进行调查统计,以此推断此类行业的大致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基于经济普查的数据,合理有效地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相关统计方法实现数据推算和预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检验分析,以确保其正确性与合理性。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具体的统计数据,对江西省文化产业的单位数量、整个行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运用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此反映江西省文化产业的整体架构。另一方面依靠多元统计分析的评估方法,进行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横向对比以及行业内部不同指标之间纵向比较分析,得出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使用,通过对相关文化产业的实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合理地提出相关建议和假设,并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并进行相关统计学上的修正,得到客观真实的统计结果并分析总结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三、实证分析――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根据经济普查数据的可获得和定量分析的原则,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构建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基于2012年139×139部门投入产出表,首先整合相关产业,将国民经济的139×139部门投入产出表整合成5×5部门投入产出表。然后运用相关性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进行解释分析。本文将这5个部门分别定义为:第一产业、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
(一)五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析
整理数据可得,2012年总产出为398565923万元,其中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占63.14%,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占12.49%,文化制造业占10.02%,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占8.33%,第一产业占6.02%。总增加值为129488783万元,其中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占45.17%,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占21.46%,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占13.19%,第一产业占11.74%,文化制造业占8.44%。以上数据反映,从总量方面分析可得文化制造业比文化流通及服务业总产出略高一点,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在增加值上较高于文化制造业,但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大。
(二)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按照直接消耗系数定义进行求解得到系数值。表一数据表明,江西省其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比较小,与产业内部的消耗相比,不同产业之间的消耗更低。这说明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相关作用不大,因此应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联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模式方面贡献出其应有的价值。
(三)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基于表一数据求解获得完全消耗系数表。观察表二可得,与其他的产业相比,文化品制造业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对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较高,分别为1.4716和1.1053。表明第二产业对我省文化产业的作用很大,文化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互相作用,共同提升。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消耗作用均不显著。这反映出其他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之间相关程度不显著。表明经济发展速度较缓慢,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四)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分析
通过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求解可得里昂惕夫矩阵,进而获得五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表。分析可得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和文化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与影响力系数都大于社会平均值1,表明第二产业和文化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影响力系数的角度判断,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均高于社会平均值,并且文化产业两部门影响力系数和为2.3042,这反映出文化产业对于其他产业部门的促进作用大于社会平均水平,以及文化产业能对其他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感应力系数进行比较分析,文化制造业大于1,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小于1,只略高于第一产业。这两个产业感应度系数总和为1.6026,仅小于第二产业。由此表明文化产业影响力系数较大,对其他行业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知,江西省文化流通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文化制造业,文化产业与其它行业的联系并不紧密,文化产业在全省的经济总量中占比率不高,表明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其绿色环保和高附加值的特点。这就要求江西省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地统计分析,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将江西省的文化产业统计结果与其他省份做横向对比,发现优点与不足,相互学习,努力推动文化产业从制造业向流通业及服务业的转变,最大程度地挖掘其附加值,以更好更快地实现我省文化强省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青海省地域辽阔、文化产业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精神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随着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青海文化产业也有了较好的起步和进展。“十一五”期间,青海利用地域特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西部民族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新模式新方法,涌现出昆仑玉、热贡艺术、藏族织毯、传统手工艺以及西部特色旅游等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初步形成了工艺美术、文化旅游重点推进,艺术品业、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等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必须看到,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建设文化名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相比,青海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年均20%的增长率递增,增速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速。近年来,文化产业也已成为青海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省内各级党政干部对文化产业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对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建设文化名省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各级党政、各级干部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毋庸讳言,在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上,有些干部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有的干部不能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认为,政企政事不分,垄断经营,效益很好,职工收入不错,党和政府的控制力也很强,没有必要发展文化产业;有的干部鉴于西方文化领域出现的问题,对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合理性、发展文化产业的“适众性”提出质疑;有的干部认为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基础差、风险大、周期长、回报率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等等。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文化也是生产力、抓文化产业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政治责任;要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检查落实,把文化产业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要健全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凝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
二、认真组织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日本是亚洲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在全球各国播放的超过60%的动漫作品都来自日本,在西欧更是达到80%,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目前,日本文化产业出口额达7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0亿元,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国民总产值增长速度。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国内外关于文化产业介绍和研究的文章和资料也在明显增加,但其中系统研究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驱动因素的内容却不多。本文在以往理论研究基础上,基于日本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一、理论研究概述
学界对日本文化产业的研究,多侧重对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和发展特点的研究,系统研究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发展效果和驱动因素的不多。例如:唐任伍、赵莉(2004)从文化艺术业、信息传播、体育与健身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其政策优势;根据中村伊知哉(2006)的研究,日本学界将国际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为三类,分别以美国、法国和韩国为代表,而日本的发展模式属于中间型,在领域选择和政策方向上尚不够明确;张胜冰等(2006)主要论述了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以其内容产业的特点为典型进行分析和探讨;韩骏伟、胡晓明(2009)则着重从日本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制度层面解读日本的文化产业,强调了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在促进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上研究,多侧重对日本文化产业现状、特点及发展政策的研究,鲜有涉及对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及驱动因素的分析。日本作为文化产业强国,深入、系统地研究其发展及驱动因素,不仅可以填补对日本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空白,具有理论创新价值,而且对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现代日本的发展战略,依循着“军事立国―经济立国―文化立国”的沿革脉络。目前,正处于 “文化立国”战略阶段,明确文化及知识产权在产业振兴中位置,以文化和创意为关键词,改造产业结构、推动都市再生。日本的文化产业又称为内容产业,从最初的萌芽阶段,经历了过渡、成熟和再发展,伴随着经济增长形成了持续的发展动力,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周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日本文化产业进入再发展阶段。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增长周期,日本文化产业在经历成熟期后,不是落入衰退期,而是迎来了新的战略提升,形成了再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日本文化产业进入再发展阶段。在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的推动下,日本兴起了电脑热、手机热和信息技术热,移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内容产业进入数字化时代。90年代后期,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开始考虑新的经济增长途径,在继续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同时,把战略重点转向扶持、振兴文化产业,1996年7月,日本文化厅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正式确立“文化立国”战略,通过知识产权内容产品的创造,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形象,打造国家软实力。日本文化产业凭借其强力的发展支持了新经济的复苏。
近年来,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健康、平衡、快速的发展势头,2010年日本内容产业的产值约为中国的两倍,约为韩国的四倍。即便在2003年至2007年日本经济的低迷期,2009年全球经济的低迷期,日本文化产业仍然保持着稳定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日本文化产业即内容产业主要是指电影、广播、音乐、书籍、艺术、动漫、游戏等与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近年来,日本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即便在其经济低迷时期也表现出稳定增长态势,从2003年至2007年日本文化产业的影片、音乐、游戏、书刊报纸等的总收入情况,分别为132190亿日元、13525亿日元、138320亿日元、13818亿日元,在平稳中保持稳定增长。2004年-2007年的年增长率则分别为2.30%、2.30%、0.30%、0.30%,虽然2006年之后年增长率幅度变小,但仍然保持增长势头。
(二)产值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各主要国家文化产业产值情况,如表1所示,美国雄踞榜首,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日本文化产业中各主要产业的产值情况为:电影产业达11061百万美元,广播产业为25834百万美元,音乐产业约5658百万美元,游戏产业为7366百万美元,总计为49919百元美元。而中国文化产业中各产业产值情况及相对于日本同类的比值分别为:电影产业约1206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10.9%;广播产业约13062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50.6%;音乐产业约153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2.7%;游戏产业为4520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61.4%。虽然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相对于同属亚洲国家的日本,仍有不小的差距。
表1 2009年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值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2011年三菱UFJ调查与指导,《日本促进内容产业的海外进展的基础调查》;统计方法:宽口径统计。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软实力的提升,并非特指一种产业的成长,而是更侧重软实力对产业整体的海外发展与吸引海外顾客的推动作用。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时尚、创意、设计、食文化、动漫文化等将日本生活模式的魅力渗透在方方面面,加深消费者对日本的良好印象,由此带动了家电、汽车、日用品、化妆品等所有消费产品的外需。
三、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日本文化产业的成绩有目共睹,中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差距也是客观存在,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学习日本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必须探寻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所谓驱动因素是指影响组织和系统向着某个既定目标靠拢的力量因素,本文认为日本文化产业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了引导其发展的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市场因素、科技人才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
(一)政治法律因素
日本特别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一是基础面,政策法律中的基本措施,旨在夯实内容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发展面,政策法律中振兴内容产业的必要措施,旨在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是国家知识财产战略有机的内在组成部分,日本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际战略,是基于对知识财产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战略性地位的自觉认识。不管人们对文化产业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但是,对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却是一致的。日本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律,很好地平衡了基础与发展间的关系,基础与发展并重,并使之相互促进,富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2002年以来看,日本文化产业政策、法律沿革如表2所示。
表2 2002-2011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及战略沿革
(二)经济市场因素
近年来,日本经济的发展,为日本文化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在日本文化产业国内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日本经济产业省对各潜在市场的规模和竞争优势进行细分,分析了日本在各个国家(地区)具有的潜力,重点部署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市场开拓,这也是成就日本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第一,在时尚方面,主要开拓中国市场;在媒体创意方面,主要开拓西欧及美国市场;在食文化方面,主要开拓西欧、韩国和美国市场。再者,日本对文化产业实行科学的融资体系,除了增加政府预算,还结合民间的力量,设立“艺术文化振兴基金”,资助各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人才因素
日本内容产业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数字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内容产业在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的推动下,较早地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在于人才的独创性和创新力,而优秀的创造者是从扎实的培育和高度竞争及异文化交流中诞生的,日本政府对此一直积极支持。一是,建立日本海外留学和研修制度;二是,打造接受海外高级人才的环境;三是,注重国内创意人才的培养,例如,日本2011年启动的COOL JAPAN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国内相关产业人才的战略计划,并在2011年拨出预算11.5亿日元用于培养人才。
(四)社会人文因素
首先,日本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作品本身的娱乐性和故事性,饱含民族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如日本漫画之父手冢治虫将多样的故事引入漫画,把朴实真诚的情感融入动漫作品,这种动漫文化使得日本的动漫作品达到老少皆宜的市场效果。其次,日本政府积极在海外普及日语,推广日本文化,也为其作品的市场渗透奠定了文化基础。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2006年的调查显示,世界各国学习日语的人数:韩国在91万以上,中国在66万以上,澳大利亚在36万以上,美国在11万以上。日语在中国,是仅次于英语,人气排名第二的外语。日本政府还积极在推广日语的同时,还积极宣传日本文化,例如,2010年日本接受了印度政府的邀请,支援印度设立设计奖,那么印度当地设定优秀设计奖的过程中,自然会渗透日本文化标准。
参考文献:
[1]沈强.日韩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2010.12
[2]日本财团法人数字内容产业协会.日中韩内容市场统计数据.[M].2012
[3]山口广文.内容产业振兴的政策动向与课题.[J].2008(5)
[4]贾旭东.日本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R].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9
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国上下形成了重视文化产业的风气,文化产业得到巨大的发展,但是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的社会合力还未形成
由于国内没有对文化产业进行系统理论的阐述,缺少科学全面的理论著作,致使我国的文化产业缺少正确的理论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依靠政府政策的扶持,部分文化产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另外,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不足,组织宣传方面也存在问题,致使部分政府部门和其他产业可能对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没有形成社会共同支持文化产业的气氛和力量。
2.领导管理和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出版、电影等行业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文化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关联度很高的巨大的产业群体。国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导致很难满足文化产业对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需求,符合产业规律、针对产业特点的政策和规划很难出现,在文化项目运作中,可能因为政策或者部门管理职能的限制,导致优秀的文化项目很难实现。
3.文化产业出现失控失衡现象
失控失衡现象的出现验证了中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在文化产业的经营行为和获利方式中存在失控现象,比如价格居高不下等;另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行为屡禁不绝,比如出版行业的违法侵权,娱乐行业的赌博,艺术品行业的造假和盗窃。这些行为破坏了文化产业的生存环境,毁坏了文化产业的正面形象。具体而言,文化产业的失衡表现为内容的失衡、结构的失衡和布局的失衡。内容的失衡表现在文化产业引进太多的外国文化,但对本国的文化资源开发不够。结构的失衡表现在豪华娱乐场所的数量较多,但是大多数豪华娱乐场所只追求经济效益,缺少文化的内涵,造成建设高质量高档次产业的速度和规模不足。布局的失衡表现为文化产业的数量、需求与内容方面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
4.文化人才缺乏,观念落后
中国的文化产业缺少专业性人才,文化产业的人才既要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要求具有丰富的市场经济和文化经营方面的学问。不合理的年龄结构、狭窄的知识面等是当前我国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的特点,这些经营者更新知识的速度较慢,仍然以传统的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的手段来经营。文化经营者的素质对文化产业来说至关重要,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存在经营者观念落后的现象,还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措施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要明确政府和市场在推动文化产业方面的位置与目标。政府要在着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搞好文化产业的规划、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品牌宣传等工作。要加快构建文化市场宏观管理体系,以确保对文化产业发展调控能落到实处。要通过改革把经营性文化产业完全推向市场,并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2.使系统教育与媒体渗透互为合力
首先应加强文化软实力观的教育,在文化软实力观教育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它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其次,在进行文化软实力观教育时,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培养优秀文化载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事业和产业两大形态上,发展文化事业,可以提高特定国家、民族和组织的文化素质,为文化软实力提高提供根本的人才基础;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增强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满足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有助于文化生产的活力,提高文化生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因此,发展文化软实力既必须注重发展文化事业,同时,还要着力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使先进文化借助有效的载体而得到广泛传播,并充分体现出文化软实力。
4.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立足本国文化发展的实践,从本国文化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出发,自主进行文化创新,这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坚持和实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作出反映本民族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本质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原创性文化成果。
总之,要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改善产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形成文化产业的社会合力,努力做到这些,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迎来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