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32: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合理有效的人力政策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的管理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提高企业核心关键竞争能力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成长方案的制定,结合培养计划,同时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强有力的人力队伍。
尽管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有加强的影响力,然而在现实经营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并没有对自身工作形成有效认识,整个人力工作紧紧停留在简单的人力招聘、有效的人才培养上等,长此以往,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一些企业在人才利用上,不能坚持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而在人才选拔标准上,很多企业过分扩大学历的作用和地位,盲目以文凭决定人才水准。温馨如家的企业文化是助推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人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为了节省陈本,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仅停留在表面。而最后,有些企业存在奖惩制度不明显的具体现象。奖罚分明是企业考核员工成绩,衡量员工贡献度的重要要求。而只有实行清晰的奖惩机制,才能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推行到实处。
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定义及内容分析
要想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不断助力企业建设发展,就需要充分重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体作用和主导地位,通过有效制度建设,将公司全体员工纳入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来。充分发挥人民创造精神,结合广大职工的利益诉求,实现最广大职工的广泛参与。以人为本就要求充分培养人们的综合素质,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尊重企业发展形式和要求。
企业的发展就是广大职工不断推动的结果,只有将广大职工的智慧和能力充分发挥和应用,才能做到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利用。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约束机制。这一约束不仅仅是制度约束,还是一种道德约束。在人本原则下,对企业职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二是激励机制。这一激励主要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一方面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主人翁地位和集体荣誉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让广大职工享受到企业发展中带来的成果。三是压力机制。这些压力主要指发展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命运同步,息息相关。随着企业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也要求个人与企业一同分担企业发展的压力。四是环境机制。这一机制主要指个人发展要与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相结合。人际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发展积极性,而企业环境的良好建设,更能够让广大职工保持良好发展状态,促进工作发展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实现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分析
这一管理的几个层次分别是在生活上充分关心员工利益、维护员工权益、以最大努力解决职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将职工权力履行到具体和实处。其次是,重视企业人本工作建设,将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最后还要充分满足员工的需要和困难,帮助广大职工实现和维护个人利益。企业要想实行更好发展,最重要的、需要做的就是做好企业广大员工的自我认知。
(一)全面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体系
不断丰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体系建设。这一体系具体包括清晰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建设,培训制度制定、事业生涯规划方案、人事制度完善等各个方面。改变传统的、旧的管理模式,及时选择新的人力制度和政策,有效开展人力工作。同时需要及时充实人力资源管理的力量,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基本素质培训。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有效开展招聘制度,做好人才是初步选拔人才、强化人才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 制定清晰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职业生涯管理不仅仅是对个人发展方向的合理安排,形成科学的、体系化的员工职业的生涯管理形式。一方面重视员工能力素质培养,另一方面要关注人才的职业发展,帮助建立核心员工职业发展路径。通过有效提高人才成长通道的吸引力,为广大职工发展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三)建立科学可持续的人才培训、人才选拔机制
理论基础与背景:发展心理学原理借鉴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操作性理论原理则为“时间管理原则”。埃里克森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在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有机体生物学上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决定的。青少年时期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感”,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对“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位置、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时间管理原则认为钟表时间是无法管理的,而生活时间是可以管理的。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设计无论有多好,也要落实到对自己时间的管理,通过对时间的管理和最有效的安排,个体才能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时间管理的中心原则是: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或最有助于自己达到目标的事情上。时间管理的补充原则是:将时间用在某些事情上的惟一理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学生的现状分析: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学习生活的时间,总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但学习效率又很低。有的学生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在那些既无多大价值又无助于达到目标的事情上,这里有意志力薄弱、懒惰、能力不足等因素的作用,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和目标还没有搞清楚;也有的学生虽然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却并未将之与当前的发展任务相联系,而是任由时间流逝。
二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自己的时间管理状况;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了解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
情感:激发学生对时间的紧迫感及重新安排自己时间的动机。
行为: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重新合理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生活时间。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做探索与了解。
难点:学生能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时间做合理有效的调整。
四 教学设计
1.教学构思
本课将学生对自己的时间管理作为一个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做探索与了解,引导学生将对时间的管理和对自我的管理、对人生的管理相结合,从而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时间做合理有效的调整。
2.教学形式
以学生的自我反省与分析、想象体验和讨论交流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
3.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准备
通过个别访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时间安排的情况做课前的了解调查;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学用品。
六 教学过程
主题活动(一)“时间馅饼”
让学生将自己一周的学习生活时间(除去睡觉),根据实际投入时间的多少按百分比分配在一个圆中。
(以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时间管理的实际状况,发现自己在时间的运用和安排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主题活动(二)“‘撕撕’我们的人生”
用一张有0~100刻度的小纸条代表一个人的一生,假设每一个人都活到100岁,让学生将自己已经走过的人生撕下来,再让他们想想自己希望取得成功的年龄,然后将此以后的人生再撕下来。把这段用来成长、发展、奋斗的时间与其它撕下来的相比较,请学生思考体会。
(以此来说明我们用于发展和准备的时间的有限性,激发学生对时间的紧迫感与重新安排自己时间的动机。)
主题活动(三)“时光隧道”
在略为低沉、悲伤的音乐背景烘托下,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想象活动。想像一下假设自己已经走完了一生,穿过时光隧道飞到了自己的葬礼上,听到家人、同学、朋友、师长、同事、领导、邻居们给自己下的评论。然后将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以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也是让学生用此和自己现有时间的运用做对比。)
主题活动(四)“个人声明书”
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时光隧道”活动中所探索和了解到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完成一张“个人声明书”。即将自己的价值观与目标转化为个人的“宪法”、今后行动的准则和人生的宣言。
最后让学生重新制作“时间馅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时间重新做合理、有效的调整。
现代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能管理。”可见,良好的时间管理是正确的管理的基础。作为高校运行最重要的工作承担者之一的中层管理者,其工作通常涉及到学校各个不同机构,工作繁杂,而且每项工作都有一定的完成时限,使得他们在面对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时,往往会因为缺乏时间管理的概念或时间管理不善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时间管理的概念
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实际上是钟的读数”,《辞海》对时间解释为“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或它的某一点。以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为根据”。从管理学的角度,时间具备以下四个特性:一、供给无弹性:时间与其他任何资源最大的不同在于时间的供给量是固定不变的,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二、无法蓄积:时间不可以被积蓄储藏,不论主观意愿为何,都必须消费时间;三、无法取代:时间是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资源,是无法取代的;四、无法失而复得:时间一旦流逝,则永远无法挽回。
时间虽然具备以上的特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时间的有效管理,来提高对时间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学者杰克・弗纳对时间管理的定义是:有效地应用时间这种资源,以便我们有效地达成个人的重要目标。在管理学领域,时间管理是个人管理理论的一部分,其涵义是如何面对时间的流动而进行自我管理,将过去作为改善现在的参考,把未来作为现在努力的方向,而好好把握现在。简而言之,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个人管理,是时间使用者自我的一种管理,指个体为了有效地利用时间资源所进行的计划和控制活动。
高校中层管理者时间管理存在的误区
所谓时间管理的误区,是指导致时间浪费的各种因素。目前高校中层管理者对于时间管理存在以下误区:
工作规划缺乏。工作规划是确保主动、合理支配时间的基本要素,利用规划可以有意识地支配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相当一部分高校中层管理者没有进行制定和调整工作规划的习惯,由于工作缺乏合理规划,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存在工作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组织管理不力。适当有序的组织管理可以调动下级的积极性,整合资源,使工作发挥最大效益,使管理者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而部分高校中层管理者存在着工作职责不清,工作权限不明确,工作内容重复,与下级沟通不畅,不善于授权,花费大量时间于具体事务,日常管理混乱等问题。
时间观念不强。高校中层管理者事务繁杂,工作头绪多,通常由于不擅处理不速之客和无端电话的打扰,陷入“文山会海”,突发事情出现等原因,处理工作时往往习惯拖延时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工作,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纪律意识淡薄。由于个人缺乏纪律意识,工作缺乏责任感,部分高校的中层管理者表现出工作态度消极,工作主动性不强,做事拖拖拉拉,遇事怨天尤人等问题。
高校中层管理者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对高校中层管理者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研究分析必须是在对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的认识和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六项:设立明确目标、制定有效计划、分清轻重缓急、有序组织工作、合理分配时间、进行充分授权以及遵守规则纪律。高校中层管理者大多是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同时承担着繁重的管理工作,有效的时间管理对他们尤其重要。
设立明确目标,制定有效计划。在制定目标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时间使用习惯,做好时间日志,详细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是怎样花掉的,这也是时间管理的开始。通过时间记录,找到浪费时间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改变,形成良好的时间使用习惯,这是制定和实现目标的先决条件。
在了解了自己的时间使用状况后,才能制定工作目标。而一个完整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达到的,这样目标才能发挥它的指导性作用;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任何一个目标都应有可以用来衡量目标完成情况的标准;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与自己的工作和时间使用状态具有相关性;任何一个目标的设定都应该考虑时间的限定,因此目标一定要是基于时间的。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就可以根据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这是进行时间管理的第一步。而制定一项合理的计划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探寻完成目标的各种途径,确定最佳的完成方式;将最佳完成方式细化为每月、每周、每日的行程表,并加以执行; 定期检查细化目标的完成情况;调整行程表,保证最终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制定应急措施,帮助应对意外情况。
分清轻重缓急,有序组织工作。高校中层管理者的工作往往比较繁杂,涉及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在繁杂的工作中抓住重点,就必须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来组织安排工作。需要强调的是,在考虑工作的优先顺序时,应先考虑事情的“轻重”,再考虑事情的“缓急”。 “时间的四象限法”是个很好的工具。
“时间的四象限法”是美国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这一理论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一般人认为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的事要马上做,其次是做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但科维提出的时间管理理论的重点是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此类工作往往影响深远,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变为第一象限工作。管理者如果过于关注第一象限的工作,会使人长期处于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下,经常忙于收拾残局和处理危机,很容易使人精疲力竭,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管理者平时应多投入一些时间在第二象限工作,缩小第一象限范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对于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先不做。第三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这类事情看似紧急,需要马上处理,但属于不重要的事,对此类事情要学会拒绝。对于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要学会舍弃,尽量不去做。
1 学生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分流到了高职院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时间意识缺乏,浪费现象普遍。调查表明,在经历了高考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后, 84%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的时间管理很茫然,仅有48%学生具有较强的时间管理倾向,21%时间管理倾向比较弱 ,28%管理倾向一般。许多学生将大量的课外时间都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谈恋爱、运动、影视娱乐及聚餐等方面,很少到图书馆吸取专业知识或专业相关知识。
(2)时间管理的计划性差。有关调查显示,51.5%的大学生不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好每天、每周的日程。40%左右学生经常感觉自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近半数的同学生活规律反常。少部分学生对时间的安排有计划,但也没能按计划很好的实施。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计划,时间安排随意性大。
(3)时间管理满意度普遍较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感到不太满意,尤其在自己拥有的零碎时间管理方面。调查显示仅有 26.8%的学生认为自己善于利用零碎时间,35.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2 学生时间管理问题探析
笔者通过四年做护理系辅导员的经验和切身体会,初步分析有以下原因:
2.1 没有形成正确的专业观
大部分新生选择护理专业盲从性较大,其自身对护理专业的了解不深,兴趣也不高,他们选择护理专业主要是家长和亲戚朋友的决定,这直接导致护生对本专业没有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护理专业观的形成。有调查显示,专业思想稳定和不稳定的学生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2.2%和36.6%,余属专业思想不够稳定的中间型。2003年华北煤炭医学院护理系对142名护理本科生的调查显示:专业思想很巩固者占7%,比较巩固者占57%,尚不确定22%,不太巩固2%,而在142人中很喜欢护理专业者仅占9%。没有良好的专业观直接导致学生不能建立起明确的护理职业规划,这使得部分护理学生在校期间,找不到具体的努力方向,也就随波逐流,时间的浪费现象自然就普遍了。
2.2 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源整体素质不高,他们没能进入本科院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学阶段的学习不够勤奋,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又不能很好地完成从中学被动学习到大学主动学习的思想转变,面对大量的自由安排时间,不懂得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用,造成时间管理计划性差,安排和分配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
2.3 缺乏时间管理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专业化人才,很少针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进行系统、明确的指导和训练。这使得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却普遍存在着模糊意识,对自己的时间管理缺乏信心,在实施时间管理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3 改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时间管理建议
3.1 加强学生专业观的培养
学生只有从心里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观的形成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护理工作的神圣而伟大是不可否认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意识到护理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引导学生热爱护理专业。具体措施:
(1)系部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贯穿始终。首先,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安排,同时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护理专业。其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活动,如“5.12”护士节系列活动、护理操作技能比赛、护理协会社团活动等,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再次,做好学生就业思想的教育,树立学生甘于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
(2)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专业思想、人生价值观和学科教育的综合作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积极的专业观。
(3)学生工作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注重从培养学生人生价值观出发,逐步树立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3.2 加强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
杜拉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他们能够珍惜时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掌握时间开始。由此可见管理时间的重要性。而时间观念是管理时间、运筹时间的前提,良好的时间意识是强化时间观念的基础。
良好的时间观念,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护理专业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护理工作,成为一名护士。对每一位患者来说,时间是真正意义的生命,护士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而护士时间观念的培养必须提前到在校期间进行培养。只有树立起了护理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他们才会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时间,更好的完成学业,进而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学生工作管理者是完成学生时间观念培养的重要角色,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特点及价值,理解时间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从而树立起现代时间观念。因此要从日常的细微之处抓起,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对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深刻教育。
3.3 加强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时间管理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学生能否管理好时间的关键,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是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的方法就能逐渐培养好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并且有意识的针对学生的时间管理开设专题讲座进行指导,教会学生一些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如“二八定律”法,ABC分析法,时间“四象限”法等。
参考文献
[1]方郑钢,曾春燕.大学生时间管理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商情,2010(2).
[2]刘维利.大学生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潍坊学院学报,2009.10.
[3]黄卫新,张欣颖.护理本科生专业观的调查分析.吉林医学,2008.8.29(l6).
[4]邢凤梅,董胜莲,马连娣,等.142名护理本科生专业观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现代护理,2003.9(7)
[5]靳红芹,王敬华.浅谈高职护生的专业观培养.齐鲁护理杂志,2010.l6(15).
中图分类号: 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30-01
时间管理是指在同样的时间消耗情况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工作。其本质就是一种个人的作业计划,教会人们管理时间,增强个人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细细想来,的确言之有理。一个人、一个团队能否在自己的事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秘诀就在于搞好时间管理。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的管理时间,就等于掌握了一门技能,拥有了一种先进理念,进而可以更好地驾驭工作,享受生活。
作为一名基层的管理人员,我们兼职的工作较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每天都很忙!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数的人常常都会抱怨时间不够用。一天8小时,被“繁重”的工作搞得焦头烂额,而且连周末也经常加班。
我们的时间究竟都去了哪里?难道真的是时间不够用吗?其实,今天仔细地回顾一下日常的工作情景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有效工作时间都是在无效的事件中浪费掉了。然而上天不会因为我们很忙碌就往我们每天的时间账户上多划两个小时,也不会因为谁每天过得太清闲太无聊,就从他的时间账户上划走两个小时来弥补亏空。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公平的,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时间管理应该时刻牢记的最基本原则。
因此管好时间,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大大减少浪费掉的时间。时间管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时间往往是被下述10大“时间窃贼”给偷走:
(一)找东西:据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职员作的调查,公司职员每年都要把6周时间浪费在寻找乱放的东西上面。这意味着,他们每年要损失10%的时间。对付这个"时间窃贼",最好的原则:不用的东西扔掉,不扔掉的东西分门别类保管好。
(二)懒惰。对付这个“时间窃贼”的办法是:使用日程安排薄;在家居之外的地方工作;及早开始。
(三)时断时续。造成员工浪费时间最多的是干活时断时续。因为重新工作时,这位员工需要花时间调整大脑活动及注意力,才能在停顿的地方接着去干。
(四)一个人包打天下。提高效率的最大潜力,莫过于其他人的协助。把工作委托给其他人,授权下属去干好,这样每个人都是赢家。
(五)偶发延误。这是最浪费时间的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唯一的办法是预先安排工作。事前有准备,利用好偶发的延误,把本来会失去的时间化为有用的时间。
(六)碍于情面,不善拒绝。总是被动承担一些于本部门工作关系不大的事情,从而“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七)拖拖拉拉。花许多时间思考要做的事,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找借口推迟行动,又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悔恨。
(八)对问题缺乏理解就匆忙行动。与拖拉作风正好相反,这种人在未获得对一个问题的充分资讯和认识之前就匆忙行动,以致往往需要推倒重来。
(九)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使人失去干劲,工作效率下降。对人怀有戒心、妒忌、明争暗斗、愤怒及其他消极情绪使我们难以做到最好。这就必须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积极心态。
(十)分不清轻重缓急。即使是避免了上述大多数问题的人,如果不懂得分清轻重缓急,也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区分轻重缓急是时间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时间管理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理念是管理自己,即如何更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计划,掌握重点,摒弃不良工作习惯,合理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简而言之,时间管理的目标是掌握工作的重点,其本质是管理个人,是自我的一种管理。方法是通过良好的计划和授权来完成这些工作的。具体操作时,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要事第一,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这是我们要做好时间管理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核心理念。我们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和料理家务、照顾孩子等的时间,大概白天有七、八个小时在工作,晚上有一到两个小时在学习和充电。乐观一点儿估计,每天就算是有10个小时在干正事儿吧(其实这已经是比较重的负荷了),那么这10个小时如何来安排呢?
著名管理学家科维提出了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因此在10个小时里,首先要把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处理掉,这样做最明显的好处是处理完了之后就会觉得今天可以很轻松。其次,把握一个理念,应该有重点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为重要,就说明这些事情对您自身的工作质量、效果以及能力的展现都有很强的说服力,不紧急您就可以慢工出细活。再次,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留着最后做,否则就会陷入与时间赛跑的无间漩涡之中不能自拔。至于那些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没有必要专门占用时间去处理它。假如过段时间之后您还能想起这些事情,那么就重新考量一下它们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如果忘了,也不能说明咱们脑子不好使,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我们潜意识里压根儿就没打算要记住它。
(二)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让别人的事浪费自己的时间,要学会拒绝。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碍于情面,被动地接受一些工作。例如,主管领导或相关部门要加派新的任务,同时这项任务由其它部门做可能从时间和职能安排上更为适宜。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会恰当地拒绝,不然的话,如果这次做了,可能还有下一次,久而久之这个本不是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却被固化下来,难以推卸,很是困扰。我想可能多数人都感同身受。因此,学会拒绝,这是时间管理中的摆脱变化和纠缠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是拒绝别人时,要讲究技巧,不宜直截了当,而要委婉,用让其觉得确实有合理的理由来拒绝这个任务。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土建建筑工程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逐渐发展壮大,土建建筑工程管理也发展成一套较完整的体系。土建建筑工程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包括土建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土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土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和土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时间管理。做好各个部分的管理才能真正达到工程管理的效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本文着重探讨土建建筑工程在这些部分的管理。
1.土建建筑工程现场管理
1.1土建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土建建筑工程现场管理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施工现场管理体质不完善。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所以土建工程项目不断增多。由于施工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安全措施做的不到位,并且施工现场高科技仪器越来越多,新技术新施工材料不断增多,高难度大工程项目增多且呈复杂化趋势发展,给土建工程施工增加了许多难度。以至于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这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也给施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现场监督管理体制。目前施工企业多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部独揽大权,企业本部对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不足,导致项目部在材料采购及劳务使用等环节缺少监督与制约,极易产生选购材料不达标准,雇佣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为施工现场埋下了安全隐患。
1.2土建建筑工程现场管理优化策略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土建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最常出现的问题,施工企业需要改变管理机制,加强现场监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项目经理负责制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确保企业的利益与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建立一套完整有力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确保施工作业在有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实施并严格执行生产责任制,将每一个工序环节责任都落实到个人,加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安全施工、科学施工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代的建筑市场,使企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1] ][1]。
2.土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2.1工程造价管理的定义
要以项目实施为研究目标,将投资回报作为目标,对工程造价评估调查工作的客观规律进行掌握,能够在基本原则和要求基础上对经济学原理、技术手段和法律规范进行重点控制;对工程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明确;对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实施阶段以及项目竣工阶段的整体规划和施工造价控制,对成本质量管理以及经济效益和回报等问题进行分析,将其落实到项目工程的各个阶段,发挥土建工程建设的人力财力物力优势,这样才能在各个组织的技术和资金方面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2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科学有效的项目决策,只关注对施工造价的管理,没有对投资设计给予正确地认知和合理地重视,在管理方面出现了内容滞后的情况。工程造价管理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造价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在实际的工程造价工作中,企业项目管理只是对施工造价进行了管理,而投资设计方面也是工程造价中的重要环节,却没有给予重视。这导致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和实际技术与经济评估出现了脱节的情况,极大地阻碍了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对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同时,也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2.3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工程招投标逐步成为建筑行业争取项目的主要方式。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有利的条件,增加获得项目的机会,首先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优势,调动企业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为合理和有竞争力的标书,尤其是在对工程量的总结和归纳的工作一定要详尽合理。此外更应该加强对于项目施工单位的管理,选取有一定资质和能力的项目施工企业,严格把握造价管理工作,控制施工质量,进而推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循环,在对施工设计方案总结时应全面顾及施工难度和竣工后期的运营维护情况。
3.土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3.1概述
在土建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中,对施工技术质量的管理尤为重要。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中,要想在建筑市场拥有竞争优势,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技术质量的管理,保证施工的质量。因此,施工企业需要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强化施工质量管理,创造新的土建施工管理手段,引入新的管理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土建工程项目中,确保施工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2] ][2]。
3.2强化土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的措施
要想保证土建施工的质量,首先,要严格把控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质量。对于材料的接收是有严格审查程序的,材料在接收前都需要被验收员进行规格和质量以及型号的检查,如果发现有哪方面不合格的,那么材料不管是甲方提供还是由自己采购的都不能进场。当材料按要求允许进场时,要按照各规格型号进行摆放。在建筑过程中,机械设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施工时机械设备被用到频率很高,所以机械设备的规格、材质、型号以及性能都必须满足国家有关规定,当然机械设备的材料也要符合施工现场条件。因此要将建筑材料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才能对建筑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施工效率,也提高材料使用效率。
4.土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时间管理
在土建建筑工程管理中,对项目施工时间管理也同样重要。项目施工时间不仅包括项目施工进行的时间,还包括进度管理的时间、质量管理的时间、安全管理的时间以及项目利益回收的时间。所以对项目施工时间的有效管理,可以充分协调各环节所用时间,有效、合理地安排各环节所用时间,减少施工时间的浪费,降低施工成本的投入,加快利益的回收。因此加强施工时间管理,是土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根本保障。施工时间管理的好,项目节奏井然有序,施工时间管理的不好,项目管理的持续性和均衡性将被打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严重受损。抢占及等待时机就是为排兵布阵创造条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相对于适宜时间段,非适宜时间的管理更具有战略意义,体现为管理工作的谋划层面,而适宜时间的管理工作则是谋划的实施层面而已。项目施工时间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规模化施工能否顺利开展,从而决定项目管理的成败。
结语
尽管近几年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且硕果颇丰,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的建筑行业仍处于落后的状态,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加大了对建筑方面投入的力度,目前已经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加强对土建建筑工程的管理对土建建筑工程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在一个完整、合理的工程管理体系下,建筑施工才能合理的展开,稳定的进行,达到理想的目标,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在世界建筑的发展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
一、德鲁克有效管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概念
德鲁克是西方管理学界著名的大师,对组织效率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德鲁克最著名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就是他所首创的有效管理思想。德鲁克认为组织在进行管理的终极目的和根本目标就是提高组织的组织效率,换句话说,就是用最少的投入而换来最大的回报,这是组织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鲁克研究的主要组织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或者称之为公司,他认为应该通过一种管理方式使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能够得到高效的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就是将企业换分出不同的管理层级,之后进行分层管理,其目的是使得企业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密切相关,同时,都能够各司其职完成每个岗位不同的任务。
德鲁克认为对于岗位来讲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设备;第二个部分是劳动力。有实现每个岗位的有效管理,就要求雇佣和使用最低的成本来完成应该完成的岗位职责,这就涉及到了企业设备的采购和劳动力的雇佣,德鲁克主张每个人都有优点,不一定要雇佣到十全十美的员工,要雇佣到适合岗位要求的员工,要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岗位培训和发展培训,为员工更好的工作服务,也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服务。德鲁克同样还主张将工作岗位不断的细化,实现员工工作的高效率化。
综合德鲁克的基本思想,笔者认为,德鲁克的有效管理思想指的是将管理看成是一种技术和资源,通过管理实现企业活动的高效化,高效的完成企业目标。
(二)基本原则
第一,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为组织目标而服务。一个组织在成立时首先要设定组织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包括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缺目标,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目标为基本出发点。目标原则要求组织设定的目标是符合实际的,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往往不具有可操作性。德鲁克研究的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行为,企业是追逐利润为主要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要设定许多具体的生产目标。由于目标原则对于企业来讲目标是如此的重要,在设定企业生产目标和中短期目标时,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和决策,否则,就会是整个企业变得没有效率,因为“走错了方向”。目标制定的错误会导致管理的高效率带来惨痛的结果,一定要慎重目标的制定。
第二,组织的活动要具有整体意识。德鲁克认为组织是由不同分工的职能的岗位和个体组成,结合这些单独个体的“粘合剂”就是存在于组织内部的管理。对于组织内部的管理者来说要实现组织的目标必须要使得组织的各个部分得到有效的配合,这种配合的产生就要求组织的管理者具有一种整体意识。管理者根据组织的目标进行决策和计划,按照决策和计划向组织中各个岗位和部分下达工作任务,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组织的管理者还应该具有全局的控制能力,当组织中的某个部分与组织计划发生不符的时候,管理者要及时控制错误执行者的行为。最终完成组织的目标,这要求组织的管理者要具有整体意识。
第三,组织的管理要选择重点进行管理。在一个组织中往往事情很多,但是对于组织目标实现具有重大作用的事情则是很少,有许多琐事与组织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德鲁克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工作很累,但是企业目标的实现并不理想,其他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工作较少,反而企业的效益很好。经过研究发现,组织中事务是具有重点和琐事所组成,并且大多数的事务属于琐事,大概只有30%的组织事务属于重点事务,德鲁克主张在组织的管理中要选择重点进行管理,将琐事交给其他工作人员去处理。
第四,管理者要创造愉快的组织氛围。德鲁克在研究中发现组织中的人不仅仅是经济人,在满足温饱之后还会很重视组织中的组织氛围。在企业的生产线中,严格的企业氛围与轻松的企业氛围相对照,往往是轻松的企业氛围生产效率较高,因为员工的心情必须愉悦,不会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组织的管理者应该重视组织的氛围建设,建设出以人为本,为员工服务的组织氛围。
(三)基本内容
第一,对组织进行时间管理。德鲁克有效管理的核心方法就是时间管理。德鲁克经过研究发现成功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工作时,不是从面临的工作开始的,而是从管理者对于自己的时间分配开始。管理者不断的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工作,并且不断的修正,将不必要的工作从自己的时间表中取消出来。最后将自己零碎的时间,去分配到解决不重要的组织事务。这种组织的时间管理观念不仅对于组织的管理者具有着重大作用,对于组织和企业中的员工培训同样具有重大作用,通过员工对于自己时间进行的时间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给企业带来利润。
第二,管理者要善于用人的长处。对于组织来讲是由具有不同技术的劳动力所组成,每个劳动力都应该具有符合其岗位职能的技术。组织的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不能够完全看人的各个方面,应该看人的优点,即是否能够完成其所在职位的工作,在此之后,看员工是否具有发展的空间。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在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以便员工能够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为组织的长期发展积累储备人才。
第三,谨慎决策。决策指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在众多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德鲁克认为决策对于组织和管理者本人都是至关重要的,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所有活动都要以决策为依据,即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去执行组织的决策。德鲁克认为决策一旦制定失误对于组织的破坏是致命的,组织管理的效率越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越高,组织就离原来的目标越远,导致组织管理的失效。德鲁克主张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决策,尽量的多征求咨询机构的意见,并且采用科学决策的方法,尽量避免决策的失误。
二、德鲁克有效管理思想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作用
第一,人力资源部门要制定长期战略。根据德鲁克对体力劳动者、临时员工、知识工作者、管理人员的不同分类,作者得出不同劳动者类别对组织的依赖程度不同,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能够“因人而异”的管理,即对不同劳动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的结论。体力劳动者作为“劳力者”,其经验无法随身携带,离开现有工作岗位便失去生存的技能,对组织依赖性很强,而且体力劳动注重速度、准确、一致性,应根据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办法进行培训;临时员工的大量涌现,说明组织已经从依赖简单体力劳动,开始向依赖于专业技能和知识转移,应像对待传统员工一样地关心他们,并对他
们负责。知识工作者由于可以随身携带的生产资料和脑袋里的知识,可以自由选择组织,他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了解要比他们的老板深刻得多。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应让他们专注绩效和结果,经常通过实例教导他们通过自我认识进行自我管理。
第二,人力资源部门要改革对于员工的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于员工的传统管理方法是进行计划管理,根据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计划进行管理,每个员工都是计划中的一环,员工共同努力完成组织决策和计划,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对于组织员工的管理除了要采用传统的计划管理之外,还应该引入德鲁克的时间管理理念,通过培训和宣传教育的方法,使员工也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并且在自己的工作中实施德鲁克所创始的时间管理,将员工的时间进行划分和分配工作,再经过修正剔除非重要的工作,留下重要的工作,然后将不重要的工作放在零碎的时间上,这种时间管理方法的应用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且减轻员工的工作负担。
第三,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管理。组织的目标是要靠员工来实现,德鲁克主张组织的管理者要靠组织内部进行培养,这就要求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除了要使用员工之外,还要考虑组织的发展、员工的发展和组织人才的培养。这种对于员工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培训来完成,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年度的员工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对于员工进行培训。一般来讲这些培训包括:管理培训、技术培训和思想政治培训等等。为了提高培训的效率,人力资源部门还应该加强对于培训的考核和信息反馈,对未完成培训或培训成绩不好的员工进行批评和惩罚,对于培训成绩良好的员工进行经济奖励和升职奖励,促进员工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关于反生产工作行为的研究和对策,大部分关于反生产工作行为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上,比如人际冲突、组织承诺、负性情绪等等。通常来说,目前更多的研究者往往只从某一变量出发来探讨其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比如“人际冲突与企业反生产行为的相关研究”。但是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导致反生产行为的产生并不是单一因素,各个因素之间也往往会有交互影响,单从单一变量去探讨反生产行为的发生往往会不够全面。
本次研究我们从“攻击型同事个数”出发来对反生产行为的进行研究,这是因为:(1)必要性。在保留积极效应同时,通过研究攻击型同事的存在对其他员工的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减少消极效应,这对企业的成长也是必要的。(2)准确性。“攻击型同事的个数’作为本次研究的变量,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变量的细化,更好的了解反生产行为的机制,尽管我们都知道人际冲突可以增加员工的反生产行为,但是由于攻击型同事的存在所引发的人际冲突和其它因素所造成的人际冲突具有很大的区别。(3)实用性。“攻击型同事”是一个比较具体的研究变量,这有利于我们在利用本次研究的发现更好的预测员工反生产行为的产生,以及对其进行干预。
在本次研究中,除了对员工的反生产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将员工的心理健康也进行了调查,这是因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仅只是员工自己的事,而且对企业来说,这也是企业步入强大发展队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相关因素。正如有学者指出“员工心理健康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总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应该引入德鲁克的管理理念和理论进行提高和加强。
人才乃是高校的最重要资源,对其生存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这里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的保障,也需要以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为前提。借助当代信息技术将信息化融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高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的人力资源特点
1、地位的主导性。在高校,党政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是人力资源的几个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他们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学校要站住脚,教师队伍就一定要有特色。在其他社会资源一定的前提下,高校只有拥有高质量的教师人力资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为学校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功能的多元性。现代高校的功能是多元化的,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上。因此教师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核心角色。
3、需求的自主性。作为大学学术劳动力的高校教师,其工作内容、性质和形式决定了本身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很大程度上在时间和意志等方面享受自由。
4、劳动的复杂性。高校的重要资源是教师的学术劳动力。而教师的学术劳动呈现出特有的复杂性。一是劳动时间管理的模糊性。其他行业都有规定的工作时间,但大学教师的工作时间却很难确定,根本没有严格的界限。二是劳动成果鉴定的复杂性。三是劳动价值实现的间接性。
5、重视自我价值实现。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复杂性、特殊性等特点,是高学历、高智力的知识密集型群体,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求以及获得尊重的愿望更加强烈。
1.1.1TRIZ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矛盾/冲突理论。主要包括技术矛盾、物理矛盾。技术矛盾指系统构成部分的子系统参数改善的同时,另一对应子系统参数出现恶化。物理冲突则是指系统同时表现出的两种相反状态。因此矛盾/冲突理论也就包括了技术矛盾/冲突原理和物理矛盾/冲突原理,矛盾/冲突的解决,在分析和明确矛盾问题,并将其抽象化后,通过查询矛盾矩阵表,即可在矛盾矩阵表中找到对应的发明原理,通过分析给出的发明原理,即可找到适合解决矛盾的理想解。
1.1.2物质—场模型分析是TRIZ理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符号表达技术系统变换,共有76种标准解。物质—场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在汲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产生不同想法。
1.1.3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是TRIZ的核心分析工具,主要用于解决复杂的发明问题。其实质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矛盾对立,对初期问题进行系列变形及再定义等非计算性的逻辑过程[1]。1.2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运用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为:首先将具体问题进行规范化的表达,并进行抽象化处理,使之归类到TRIZ的矛盾矩阵问题;接着再从已经归纳总结好的体系中筛选出针对该标准问题的类似的标准解决办法;之后将类似的标准解决方法再转化为具体的措施就可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了;最后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看是否彻底解决了系统中存在的矛盾,若有遗留问题则须再次进行问题的定义进入下一个循环。
2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项目管理过程分析
2.1项目管理简介项目管理是指在有限的内外部资源环境约束下,依据现代系统论的原理,对项目涉及的相关内外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使项目有效的执行。项目管理进程起始于投资决策,终止与项目执行结束。
2.2我国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我国传统的项目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2.1权责不一致。这在组织结构设计中是基本原则,但大多数私人老板不懂得怎么样放权,不知道如何监管从而造成一些管理上权责不相匹配。
2.2.2注重管而非激励。许多管理者没有真正领悟到管理的精髓,常常以权压人,多数企业中存在着过多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没有真正做到人性化。
2.2.3缺乏敏捷性。市场竞争激烈,未知因素增多,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国内规模比较庞大的企业特别是管理能力欠佳的集团组织难以对市场形势作出敏捷的反应。
2.2.4效率较低,管理不规范。当前我国许多领域的项目管理存在着效率低,管理不规范和过度随意化,许多决策往往都是未经讨论验证的决定。
2.3TRIZ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运用
2.3.1定义问题。认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在定义问题阶段管理者应该对问题进行清楚地辨认和透彻的分析,项目管理有9个基本要素,而这9个要素之中又有若干关键要素,各要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定义问题为运用TRIZ理论解决实际矛盾奠定了基础。
2.3.2转化问题。找准问题之后,需要利用TRIZ所提供的转化方法将其转化成TRIZ方法可以处理的标准TRIZ问题。具体问题转化成标准TRIZ问题的过程主要就是寻找冲突的过程。这一阶段需要运用的TRIZ工具有矛盾矩阵、科学知识库和标准解法等。项目管理中的项目范围、项目时间和项目成本的相互制约的关系,项目的质量则是受这三个因素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本文考虑到项目管理过程中有人参与的管理创新特性以及非结构化特性,确定冲突为包含了主观矛盾的管理冲突。这个过程主要是找准冲突的特点,为解决问题所需用的TRIZ分析工具和原则提供依据。
2.3.3解决问题。问题转化完成之后就需要运用发明原理,科学效应以及76种标准解等TRIZ解题工具来进行解决。运用TRIZ理论40条发明原理中的动态原则来解决项目管理中因时间、质量、成本三个关键要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以及缺乏灵敏性等问题。
2.3.3.1时间管理与动态原则。项目管理长期处在动态的、持续变化的环境下,在不同的项目参加单位中,项目管理活动中的工序分布,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项目进度也相应地受到动态的影响。因此,需要依据动态原则,使项目管理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信息有效交流,为项目管理方在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沟通。
2.3.3.2质量管理与动态原则。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依据动态原则进行项目的质量管理,需要将以往的流程式的质量控制变为模块式的质量管理。具体步骤是:把项目管理中的某项工作或者子目标以工作合同的方式进行安排,每个合同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块。每个子项目根据动态原则,结合子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身的质量控制模式进行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总负责人只需在及时掌握各个子模块质量管理的情况,协调各个子模块之间的关系,而不需要介入每个模块的具体质量管理过程。
2.3.3.3成本管理与动态原则。在动态的环境下,考虑项目管理通常细分为子模块,因此项目的成本管理主要表现为对各个工作子模块的成本管理。原有系统的、纵向的成本管理相应的需要调整为动态的、横向的成本管理,使项目管理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2.3.3.4改进与控制。利用TRIZ理论中标准问题的解决方法之后,还需要再进行一次的转换,使得标准解转换成为具体的解决办法。然后对其进行成本、效率、市场、可行性等方面的评估,如果还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则需进行改进或者将遗留问题再次进行转换求标准解。经评估之后可以实施的方法还应该注意对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所实施的方案没有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中心而一直沿着预期的方向进行。
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成立,标志着合作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1月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求学网国际研讨会的《圆桌会议报告》指出:“要想形成适应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现在的模式。可能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美国当代社会学家、教育家爱德华?希尔斯在《学术的秩序》中论述了面向社会实践的教学理念:大学必须“走出其象牙之墙”。它必须走进街道、车间和办公室。必须把街道和车间带进大学。必须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大学必须承认,学习不能仅仅在、甚至主要不是在图书馆、实验室、演讲厅和讨论班上完成”。必须对学生的“校外经历”赋予学分。“挡在挣钱与学习之间的墙”必须拆除。我国的教育方针历来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合作教育。1991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会,也即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有130多所高校和20多个大型企业、科研单位组成,遍布全国20几个省市,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阶段。1997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由民间组织的试验,走上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阶段。并将“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更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推行和加强,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是大学功能在现代社会日益拓展的必然结果。所谓产学研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科研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与获取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为主的生产、管理和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研合作、多向参与实施的工读结合方式,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从高校角度,它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实现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际技能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从企业角度,在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中,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选择企业合适的人才;从科研单位角度,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联合,同时实现了文化艺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从社会层面,能够节约社会资源。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面向市场,面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现实。高等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内的实验室模拟,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具体思路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产学研结合教育对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来说,意味着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是内部强化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与外部紧扣社会发展步伐两个部分的有机结合。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优势
(一)“艺术管理人才”的相关思考
艺术管理人才是艺术管理行为的发出者,即艺术的管理者。要搞清这一内涵,首先要明白的是“艺术管理”活动内涵及属性。“艺术管理”绝不是“艺术+管理”那样简单,“艺术管理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着错综复杂的管理体系”。对这个问题学者们做了多方的探讨和努力,在关于“艺术管理”的研究中,人们习惯了艺术种类维度,于是产生了诸如美术管理、音乐管理、设计管理、影视管理、舞台表演管理等。另一种通行的做法强调艺术管理的非盈利性与盈利性,非盈利性的被称为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盈利性的被称为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这两个维度虽然被人们普遍接受,但从学理上讲均非管理学的核心维度,前者从艺术门类角度切入,后者从艺术管理的社会价值属性出发,并没有反映出艺术管理本身质的规定性。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成乔明博士的观点很有见地,他从管理学视角出发,将艺术管理划分为主体维、客体维和方法维三维。主体维即艺术管理的职业化管理者,包括个人,如艺术企业中高、中、基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组织,如政府、行会、中介和团体等。政府主导的艺术管理,称为艺术行政管理;行会主导的艺术管理,称为艺术行业管理;中介为主导的管理,可以称之为艺术中介管理。客体维是管理的对象,根据管理学研究体系,从客体维出发将艺术管理分为艺术人力资源管理、艺术财务管理、艺术品管理、艺术信息管理、艺术时间管理、艺术活动(艺术生产、传播、消费)管理等。方法维即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依据管理学学理,艺术管理从方法维分成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律管理和教育管理四大种类。成博士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艺术管理活动的多维性、多层面性。基于成博士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管理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首先,艺术管理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分支,它必然有管理活动普遍具有的共性,无论是艺术家管理、艺术品管理、艺术财务管理、艺术信息管理、艺术时间管理、艺术品牌管理等等,必然以管理学的共性原理和基础理论为指导。第二,作为人类行为层面的艺术活动,其过程的各个阶段普遍需要管理的参与,艺术管理的普遍性决定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人类艺术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需要管理的介入和参与,它与社会活动、家庭活动以及各种组织活动都是息息相关的。(2)多样性。作为一个综合体系,艺术管理包含着错综复杂的管理层面。按管理目标分为艺术事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按艺术种属分为美术管理(如博物馆管理、画廊管理等)、表演管理(如音乐管理、戏剧管理等)、文学管理(出版社管理、电子读物管理等)、影视管理(电影管理、广播电视管理等)、设计管理(设计组织管理、设计项目管理等);按管理主体分为艺术行政管理(法律、政策、文化宣传方面的管理等)、艺术行业管理(行业组织、地缘文化、艺术市场管理等)、艺术中介管理(艺术企业、艺术公益组织的管理等,含艺术团队管理:一种松散的艺术中介的管理);按管理手段分为艺术法律管理、艺术政策管理、艺术教育管理、艺术经济管理等;按管理客体分为艺术家管理(培养、使用、养护、发展等管理)、艺术品管理(生产、流通、消费、保管、展示等管理)、艺术财务管理(投资、筹资、金融发展、贸易等管理)、艺术信息管理(搜集、整理、宣传、使用等管理)、艺术时间管理(运用、应时、应景、国运、民生方面的管理等)、艺术品牌管理(构建、运营、维护、扩展等管理)等。艺术管理的林林总总,也带来了管理实践的细分性和复杂性。(3)综合性。艺术管理的综合性表现为:在内容上,它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综合系统地广泛参与。在方法上,它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来实现管理活动目标。这一管理过程十分复杂,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综合多样。搞好艺术管理,需要多学科多因素的交叉融合。(4)创新性。艺术管理是主体维运用其拥有和能够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对艺术管理对象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