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红线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0 10:09: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发展的红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发展的红线

篇1

总体而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演变发展,是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出现而发生的,一直围绕着国家干预和经济自由这两大主题进行争论和融合。这两种基本力量此消彼长,相互批判,相互融合,不断深入发展,从而丰富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实践。

一、凯恩斯主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一)凯恩斯主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普遍性的经济大萧条。首先是股市的暴跌风波,接着是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大批破产,失业急剧增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37.2%,倒退到20世纪初的水平;失业和处于半失业状态的人数接近5000万。据估计,危机期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达到了2600多亿美元。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一筹莫展,既无法从理论上给予解释,也无法从政策上提出摆脱困境的办法。1这场危机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和基本矛盾进行新的思考。统治阶级迫切希望有一种新的经济理论,既要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存在,并且能提出应对的政策,但又不要将危机的根源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

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上,都提出了与传统经济学不同的观点,其思想主要体现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主义的思想渊源是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说、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说、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遵循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是决定国民收入的关键。他提出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在它们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机制无法自动调节并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方法上,凯恩斯开创了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来消除失业和摆脱经济萧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相继接受凯恩斯理论,并根据“有效需求理论”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例如,1945年,英国政府了就业政策白皮书》,声称政府将稳定就业水平作为主要目标和责任;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政府也宣布将充分就业作为战后施政的重要目标。1946年美国通过的“就业法案”规定“促进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是联邦政府的一贯职责”。50年代以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进入鼎盛时期,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主义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逐渐恢复,此后的20多年是相对繁荣和稳定发展的时期。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主要是针对经济危机提出的,追随者必须对其理论进行新的解释,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状态。这个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又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威胁,需要对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忽视的长期发展、价格和工资问题进行研究。此外,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的不一致性,需要加以调和;经济结构的改变,也要求将反映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学和反映国家干预的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在这种理论和现实背景下,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的思想渊源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该学派理论的最大特点体现在“综合”上:①综合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把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所引起的“收入效应”,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结合起来。②综合凯恩斯的短期分析方法与古典学派的长期分析方法。③将传统的对市场自行调节的机制与凯恩斯所主张的政府干预机制结合起来。④把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货币政策与凯恩斯强调的财政政策结合起来。⑤把非均衡分析方法与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结合起来。⑥80年代以后,其“综合”的特征还表现为对凯恩斯主义反对派各种理论的综合。其代表人物萨缪尔森曾经说“星期一、三、五,我可以是一名萨伊定律的侍从,而星期二、四、六,我却可以是一名凯恩斯分子。”

新古典综合派的核心政策主张是“需求管理”思想,提倡由政府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适时适度调节,稳定经济增长。195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是补偿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60年,肯尼迪总统采纳了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托宾和奥肯的政策建议,削减个人所得税,生产与就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这又对1970年代的“滞胀”困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应对这种困境,新古典综合派又提出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实现多种经济目标的策略。

二、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推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缓和了阶段矛盾,推迟了周期性危机的爆发,剌激了生产与经济的发展,但是却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加剧。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急剧的通货膨胀,并在70年代初形成了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增长率并存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此束手无策。。5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学,包括现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论战中迅速崛起。

(一)现代货币主义

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是费雪的货币数量论和芝加哥大学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该学派强调货币问题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货币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从50年代中期起,根据费雪和芝加哥大学的传统观点,对货币数量理论作了新的论述,主要观点是:货币是唯一重要的因素,货币数量变动既影响物价水平,又影响商品和劳务的生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通货膨胀不仅被看成是纯粹货币现象,而且被认为是国家干预破坏市场机制作用的后果;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提出有计划地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即按照国民收入增长率有比例地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主张。

现代货币主义者曾提出过六大政策命题: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而不是失业;中央银行需要使用明确而有效的目标框架和工具变量;合适的工具变量是全额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能够充分精确地控制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适宜的高层目标;货币应以稳定或不变的比率增长。。]

货币主义在整个80年代成为撒切尔主义的理论基础。撒切尔的通货紧缩政策使失业率一路攀升:50-60年代,失业率只有1%-2%左右,1979年撒切尔上台时为4.5%,1981年猛增至9.1%,1985年高达13%。

1979年,美国进行了一场“货币主义者的实验”,美联储不再以利率为中心,而是使银行储备和货币供给遵循事先确定的增长路径。这项政策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成功,从1978年到1982年,通货膨胀率从13%降到了4%,失业率从6%上升到10%;但是却使货币周转率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因此美联储渐渐不再以它作为货币政策的风向标。

(二)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强调要注重经济运行的“供给方面”,其理论与政策的核心是说明财政政策的变化,尤其是边际税率的变化,对剌激劳动积极性、储蓄与投资等的作用,进而对总供给和经济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供给学派的学术渊源主要是古典经济学,具体来说,主要是指从亚当?斯密到约翰?穆勒,并由萨伊建立的“从供给出发,将生产、成本、生产率作为研究重点,并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主要政策主张的经济理论体系”。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国家干预主义,认为它是导致产生“滞胀”的根源,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供给管理”,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应该影响供给而不是影响需求,以促进私人储蓄和投资,主张全面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精神,尤其是萨伊定律。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在经济陷入“滞胀”和凯恩斯主义失灵的背景下被里根政府所采纳。里根政府大幅减税:1981年第一次总统预算将非劳动所得收入的最高税率从70%降到50%,把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由28%降到20%。1983-1984年,美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复苏,失业率降低。1986年,失业率回到70年代末期水平。

里根政府推行供给经济学,目的是通过增加供给提高生产率、消除“滞胀”。但推行减税却使税收降低、赤字高涨,并造成低储蓄率、低投资率、低生产率、高汇率,投资下降,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

在20世纪70年代时,西方国家经济面临“滞胀”和大量失业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都未能改变这种局面,一些经济学家从现代货币主义中分离出来,形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学术渊源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该学派有3个重要的假设:理性预期(经济行为人对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将符合这些变量实际的或者客观的条件数学期望)、持续市场出清(工资和价格变动非常迅速,因此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经济当事人最大化。从这些假设中可以推导出一些重要的政策主张:①政策无效主张。如果货币当局宣布打算增加货币供给,理性的经济行为人会考虑这一信息并完全预见货币供给增加对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因此,产出和就业保持在自然水平上不变。②减少通货膨胀的产出和就业成本。为了减少通货膨胀,经济体要承受产出和就业的损失。③动态时间的不一致性、信誉和货币规则。最优政策选择是在动态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由于存在试图预期政策行为的当事人,会导致政策制定者在一定时期内的相机抉择政策不会导致社会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因此,要制定一些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而不是相机抉择,建立对规则的信誉比具体的规则本身更重要。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独立的中央银行更能建立信誉,以更低的代价实施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⑤宏观经济政策增加总供给的作用。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自然隐含着增加总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即增加产出或者减少失业的适宜政策是那些促使厂商和工人提供更多产出和劳动的微观经济动机的政策。卢卡斯曾指出“福利的潜力来自较好的、长期的、供给方的政策,其收益远远超过短期稳定政策进一步提高所带来的福利。”⑥政策评价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批判使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来评价不同政策方案的效果,因为当事人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他们的行为,参数可能因政策规则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无法比较不同政策产生的效果,即宏观经济模型对于政策评价没有用处。

(二)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长期在西方宏观经济学处于主流地位的凯恩斯主义在应对“滞胀”问题时一筹莫展,陷入困境。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的理论条件是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的软弱无力。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没有清楚阐释名义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尽管新古典综合派的萨缪尔森后来把古典微观理论引入凯恩斯经济理论中,但是却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体。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虽然发展了一种有微观经济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但是过于追求理论结构和分析方法的完美无暇,其市场出清的微观分析严重脱离了现实,宏观政策无效性的结论也难以令人信服。在这种背景下,新凯恩斯主义产生了。由于主张政府干预,它被看成是凯恩斯主义的复也。

相比旧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的“新”主要体现在:①在解释经济周期波动方面,强调的是名义价格刚性,而不是名义工资刚性。新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内容包括“菜单成本”理论、“近似理性”模型、长期合同理论或价格交错调整理论。②强调实际不完全,主要是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并用它们来解释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③试图为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现象提供一个可以接受的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把名义不完全与实际不完全的相互作用和理性预期假说、自然率假说结合在一起,说明名义总需求的波动如何能够对产出和就业产生重大的实际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干预政策如何可以稳定经济。

四、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演变发展特点

虽然现代宏观经济学在产生和演变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争论和分歧,但是在也存在一些共识:①真实GDP的运动方向基本上是由供给方面的因素推动的。M②真实GDP在长期内是螺旋上升的,而短期内实际GDP的波动基本上是由总需求的冲击引起的。③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在短期内存在,但在长期内不存在。④在长期内,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追求一个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⑤不主张政府使用不谨慎的“微调”总需求的政策,来使产出和失业水平接近或保持在它们充分就业时或自然的水平上。⑥经济稳定被看成是一个博弈理论的问题。政府的政策体系能够影响人们的预期和行为,因此建立政策的可信度和相关的制度很重要。

篇2

(海安县中医院药剂科,江苏 海安,226600)

【摘要】 目的 探讨和研究红花的生物学特征、药效和现代制剂的发展。方法 对关于红花的生物学特征、药理功效、现代制剂的发展和前景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结果 红花的化学成分接近60余种,药理功效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现代制剂在临床应用很广。 结论:红花及其成分的药理作用应用广泛,毒副作用很小,深入研究其化学成分、功效和开发现代制剂系列产品,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红花;功效;现代制剂;研究

红花是活血化瘀的常用中草药之一,近几十年来对红花及其主要成分在食用和药用等方面进行广泛研究,特别是在心血管系统、肿瘤防治和妇科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着重对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功效和现代制剂的研究发展做一综述。1 药理功效1.1 生物特征 红花又称草红花,为菊科草本植物的筒状花冠,长约1.5厘米,橙红色,花管狭细;主要产于新疆、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生长期只需120天,土壤适应能力以及抗旱抗寒和耐盐碱能力强,适于我国西北地区人工栽培。一般夏季开花,当花色由黄色转为鲜红时采摘,阴干、晒干或烘干后生用。历代医学古籍和《本草纲目》中均有详细记载,具有“活血润燥、止痛散肿,痛经”之功效。1.2 化学成分 ①黄酮类: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其他有6羟基山奈酚、山奈酚、山萘酚-3-葡萄糖苷、木樨草素、槲皮素、槲皮素-7-葡萄糖苷、芦丁等;②脂肪酸类:有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油酸、亚油酸及其甘油酸酯类;③多糖类:由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中乳糖以β键连接的一种多糖体;④其他:胡萝卜素、挥发油、蛋白质、脂肪、腺苷、双醇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1.3 药理功效 ①心血管系统:轻度兴奋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营养心肌、减慢心率等作用,兴奋呼吸、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对心肌缺血或梗死和心律失常、高血压等有较好的疗效;②血液系统:红花黄色素能延长血浆的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 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等作用,从而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栓的发生和发展,更好的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③抗肿瘤:醇类对TPA 所致的炎症和二阶段致癌过程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应用于抗肿瘤血管再生治疗;特别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浓度越高抑瘤作用越强,作用之间越长抑瘤效果越好【1】;④子宫:兴奋组织胺Hi受体肾上腺素α受体,对子宫有兴奋作用,还具有雌激素样作用;⑤免疫抑制:红花多糖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降低白细胞介素2水平及其活性,抑制T细胞的产生及其活性,是一种新型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调节剂。2  现代制剂研究与发展2.1 食用研究 红花的含油率较高,可制造人造奶油、烹调油、蛋黄酱和色拉油,完全符合“绿色和保健食品”标准;制作的蛋白质浓缩粉和分离物,可作为食物的强化剂,可提供天然食用的黄色素和红色素,是理想的食品添加剂;还可作为化妆品和纺织品的染色剂,对人体有抗癌、杀菌、解毒、降压及护肤的功效。2.2 药用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红花的许多化学成分和功效逐渐被发现挖掘,不断生成出各种胶囊、片剂、注射液、油膏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中。2.2.1 红花制剂 ①红花注射液:以红花为原料加水醇化浓缩提取而成的黄棕色的澄明液体,PH值5.5~7.0,每1ml相当于红花原生药0.5g ,有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红花醌苷、红花素、新红花苷等;②红花滴丸:以PEC6000作为基质,液体石蜡为冷却剂,药物与敷料1:5配比,料温70℃ 梯度冷却制得红花滴丸【2】;③口腔崩解片:以红花黄色素为原料,填充剂、崩解剂、剂等为辅料,经过特定的制备方法制备,用压片机压片即得;④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将红花水煎煮、滤过、浓缩、醇化、调节PH值后加入稳定剂和活性炭处理,干燥或冷冻干燥后即得。2.2.2 复方制剂 ①丹红注射液和粉针剂:将丹参和红花分别提取、浓缩、去杂,按比例混合配制而成;醇化、活性炭处理、过滤、冷冻干燥后即得冻干粉针;②复方丹红滴丸:在丹红注射液的基础上,按滴丸配制方法制成;③丹红口腔崩解片:以丹红注射液为样本,筛选出高效崩解剂、填充剂和剂的种类和配比,再进行用量、矫味剂和助流剂优化,压片而得。④舒胸片:将三七粉碎成细粉过筛,川芎加水煎煮滤过,药渣与红花加水煎煮二次,合并三次煎液、滤过、静置、浓缩、干燥后加入三七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压制成片包糖衣即得;⑤舒胸微丸及缓释剂:以舒胸片为模型,提取精炼后制成微丸剂;加入崩解剂、微晶纤维素和乙醇后制备微丸,烘干筛选即得缓释剂。2.2.3 前景展望 虽然目前对红花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3】。比如在研制过程中存在着剂量较大、纯度不高、水溶剂不稳定、不良反应较多的缺点;还有很多的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没能研发和利用,临床实验较少等,应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获取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3 小结

综上所述,红花在我国的栽培和食用、药用的历史悠久,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应用很广泛、毒副作用很小,应系统地深入研究其化学成分、功效和开发现代制剂系列产品,对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中医药事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勒玮,等.红花注射液对Hela细胞体外抑制的实验研究[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24(2):38-39.[2]于莲,朱光怡.复方红花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635-637.[3]康丽,等.红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8,10(6):136-137

篇3

当前,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保持工业经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健康发展,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地控紧、能源趋紧、银根收紧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但也要看到这次国家宏观调控力度适当,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有个滞后期,在此期间,大力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都将有力促进今后县域工业更快更好发展。同时,去年以来,各地工业投入有较大增加,这些投入存量的产出,将推动工业经济继续发展。下步,外贸出口有不少有利条件,外贸拉动力将趋于增强。为此,只要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县域工业经济仍将持续发展。

二、积极引导,热情鼓励

对部分企业经营者出现的畏难、信心不足等思想情绪,要足够重视,正确疏导。运用多种形式,向他们讲清这次宏观调控的意图和本质不是全面紧缩,而是有保有压,调整结构,重在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讲清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各级政府应对经济环境偏紧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引导企业经营者认清形势,调整工作思路,在宏观调控中寻找发展机遇;帮助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开展挖潜改造,实现降本增效;鼓励企业经营者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增强信心,再求发展。

三、抓住机遇,优化结构

宏观调控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机遇,要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订,按照“重点行业重点支持、一般行业一般支持、限制行业不予支持、禁止行业不予开办”的原则,把握“有保有压”的产业导向,加强引导、指导,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针对目前生产要素紧缺以及工业投资项目档次较低的状况,切实按照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工业发展,综合运用技术、质量、安全、能耗、投资强度等准入标准来抑制低效率、低水平扩张。重点支持能耗低、产出高、附加值高的企业和项目,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四、想方设法,缓解瓶颈

当前要把缓解生产要素紧缺作为推进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认真实施有序用电的各项措施,大力开展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工作,鼓励企业自备电源,落实燃油供应,努力减少限电对企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影响。要想方设法盘活存量和闲置土地,挖掘供地潜力,督促企业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征而未用的已供土地,要抓紧开发,无条件开发的要调剂给急需用地的企业;对优质大项目,要以解决农保田调整指标为重点,积极争取,力争早日供地。要进一步加强银企协调,落实优势企业、优质项目的信贷资金,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信用担保公司担保总量,扩大金融租赁业务,合理利用民间资金,努力缓解资金供需矛盾。

五、转变观念,改进管理

篇4

1、概述

景洪水电站首台水轮机组的定子设备由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供货。发电机定子是在现场进行下线组装的重要设备之一,其施工周期长、工序多、质量要求高。为保证定子安装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制定严格的施工计划和试验计划,并对整个试验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2、基本参数

定子铁芯外景18900mm,铁芯内经18130mm,铁芯高度1800mm,定子机座高度为2140mm。定子绕组为三相双层四支路“Y”型连接条式波绕组结构,720槽,共1440根线棒,每相由4支路并联,绕组单相对地电容1.32μF,绕组绝缘是F级。其基本参数见表1.

3、试验

3.1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试验保证电源容量5000VA,空气开关20A,电源线采用BVR2.5mm2;(2)试验前确认试验仪器、仪表完好,接线正确和电源线绝缘满足要求;(3)试验前完成技术交底;(4)单根线棒试验:根据国家标准(GB8564-2003),确定对整台机组线棒抽样72根进行安装前耐压考核,如出线异常,则增加抽样数量或全样检查。

3.2试验内容与试验方法

(1)单根线棒耐压前的绝缘测量

定子线棒采用真空包装,开箱检查无异常现象,用2500V兆欧表测量线棒在冷态下的主绝缘电阻,绝缘电阻应大于5000MΩ,如绝缘达不到要求,在厂家的指导下进行干燥。

(2)单根线棒的交流耐压

绝缘满足要求后,单根线棒进行安装前耐压考核。试验在光线暗淡的场所进行,线棒应起晕点高(大于1.5UN),经52(2.75UN+2.5)kV交流耐压1分钟应无闪络击穿。如达不到要求,应重新进行防晕处理,并重新试验。定子单根线棒耐压试验接线图如图1。

(3)单根线棒耐压后的绝缘测量

用2500V兆欧表测量线棒在冷态下的主绝缘电阻,绝缘电阻跟耐压前的绝缘相比,应无突变。

3.3主要试验设备、材料及工器具

试验所需主要试验设备、材料及工器具如表2。

3.4试验结果

从12箱下层线棒中抽取36根进行了绝缘检查和交流耐压试验,试验结果如表3。

3.5结果分析与处理

由表2可知,在试验过程中,当电压逐步加至50kV时,有15根线棒在R弯处有放电现象,其中1根闪络击穿。分析其原因为:(1)线棒R弯处受潮;(2)线棒R弯处绝缘材料没有干燥透;(3)线棒R弯处清洁不干净。对其处理意见为:(1)对有放电现象的线棒清除绝缘漆,重新进行防晕处理;(2)对所有线棒进行干燥;(3)干燥要求:温升不超过15度/小时,升至90度保温12小时,降温不超过10度/小时;(4)干燥后,线棒进行100%(1440根)耐压。

对试验不合格的线棒重新进行处理、并对所有抽样线棒干燥后再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线棒的绝缘、耐压均合格。

4、结语

发电机定子线棒质量符合要求,在进入发电机机试运行各项试验中顺利通过考验,目前机组运行情况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绝缘电阻、吸收比和极化指数的测量标准,在良值上有明确规定,但对使用兆欧表也应提出要求,保证试验数据的可靠行和可比性,以便做出正确地分析判断。■

篇5

2011年两会上,经济发展的一些“两难”问题又成为代表和委员们讨论的热点,比如,如何在保持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如何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同时,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在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同时,不过多地增加企业成本……

这一系列的“两难”,都如黑格尔所说,是“两种合理性”的冲撞,考验着政府统筹兼顾谋发展的智慧。笔者认为,破解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诸多“两难”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举措。

要破解“两难”,首先要科学认识“两难”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两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而是通过努力,可以消除对立因素,增加统一因素,最后促成和谐融合的。比如既要保持GDP高速增长,又要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表面上看,是个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棘手问题,但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比如以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就可以在不增加原材料消耗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对一个地区而言,没有多消耗资源也能提高GDP,做到一举两得。

要破解“两难”,寻觅“两难”的平衡点是个关键。“两难”好比是搁在天平两端的载体,相互适当调整,就能达到平衡,“两难”就成了“两全”。比如既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又不能过多增加企业成本,这看似无法“两全”,但只要找到平衡点,“两难”也能“两全”。劳动者收入的提高,要看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在企业表现为利润)有多大,其中有一部分要留着扩大再生产’不是分光吃光,在这个前提下考虑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提高的幅度要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同比例。而劳动力工资的增加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增加,但如果企业在产业升级方面下功夫,淘汰落后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者内部挖潜,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就能大幅减少企业成本,从而达到员工和企业双赢,皆大欢喜。

要破解“两难”,把握科学发展的基调不可缺。比如如何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同时,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个问题要从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上寻找解决的渠道。在传统观念中,城镇化就是“跑马圈地”多盖楼房,大量农田变成水泥砖块,这是在吃子孙饭。其实城镇化不一定要以毁坏农田为代价,如果利用一些小集镇进行改造,同样能达到城镇化的效果。举例来说,苏北某镇利用中小学撤并空下的校舍层基搞商品房开发,吸引乡下的农民到集镇安家居住,同时千方百计将濒临倒闭的两家大厂盘活,恢复生机,小镇上很快就吸聚了人气,人口由3年前的3000A剧增到8000A,迈出了城镇化一大步,而红线内的耕地一亩也没有占用。

要破解“两难”,还要克服“两难”背后的政绩躁动。我们要看到,许多所谓“两难”问题是官员浓厚的政绩冲动累积而成的。比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本不是个“两难”问题,而是一些地区官员刻意追求政绩,以粗放型增长提升GDP,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华东地区某县政府官员在招商引资中饥不择食,将华南沿海地区一些淘汰的化工项目大量移植到本地,建成规模宏大的化工园区,工业污水四处横溢,使该地区的粮食生产基地遭到污染,引起当地农民的强烈怨恨,最终酿成群体性上访事件。只要淡化政绩观念,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搞好经济发展,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这种人为制造的“两难”化为“两全”不是没有可能。

篇6

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是重心,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土地的生态功能,为人类生存发展创造条件。如何做好土地生态功能的保护,其中生态红线划定是关键,加强生态用地保护,提升我国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我国现有土地利用分类,并对天然林、湿地以及草场等做好开发工作。严格划定生态红线,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节约集约用地,缓解我国现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土地资源与环境、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站在整个空间结构来分析,土地是综合了地球中自然环境、社会历史以及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主要指的是动植物、水文、气候、地貌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对人类的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更对我国进行土地规划有了限制。土地是整个环境的自然产物,甚至在人类还没有出现前,土地资源就已经存在了,土地资源本身就是环境资源的一种。在生态的角度上,土地是由土壤、水文、岩石以及地貌等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土地的生态性质也是其自身和环境共同展出出来的特质,环境作为土地利用的一项关键因素,也就意味着土地资源与生态保护之间密不可分。

(二)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1、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行为,把土地作为一种应用对象,利用土地自身独有的特质,满足人类的需求,为人类提供经济活动的可能。这一过程也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价值、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土地利用的途径一般是进行广度的扩展和深层的挖掘,通过这两种途径能够更好的满足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土地利用过程中会涉及到对生态环境的利用,由于其强度和方式的不同,给予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会有所不同,人类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势必会影响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给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土地利用决定环境的质量。土地资源与环境之间具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势必会增加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会涉及到环境的影响,例如,地球上的耕地并现有的城市建筑所取代,给土地的利用性质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让土地的功能日渐复杂化,加剧了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了整个环境的质量。

二、进行土地资源生态红线划定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生态红线的划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土地除了拥有土壤、气候、水文、地貌以及生物等自然要素外,更是与人类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人类居住、栖息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在当前社会中,土地资源已经不仅仅是简单自然的经济综合体了,而是转变成为了拥有巨额价值的社会资产。我国土地资源表现出了极大的财富价值,进行土地开发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冲动,但是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对于土地资源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土地的过度开发、无序开采,使得我国土地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土地是自然给予人类的资产,土地资源不仅仅属于现在的我们,更属于后代,想要实现土地资源的长期持续发展,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余量的土地资源,就必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生态红线的划定,并不是意味着生态红线区域内受保护的土地资源不能够为其所在地的居民提供经济价值。而是说一个区域独有的土地利用格局,更好的展示出了该区域生态系统自身独有的生物和物理属性。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格局也在充分展示着这一区域本身的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特点。尽管说生态红线的划定作为一种生态红利,会让当地的居民失去部分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其利用绿色产业赢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重要的是实现了我国生态保护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共赢。利用生态红线的划定为我国构建了一个可续有序的生活、生产及生态空间布局,更为我国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制定出了该区域合理的管理策略,并对土地资源的开发进行明确的限制,推动了今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我国整个经济的长期稳步前进。

三、土地资源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针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状,进行生态红线划定是对土地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进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是,需要对现有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基础综合的调查,并全面考虑现在以及未来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的需求,在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要求,制定出更为严格的程序并进行科学的管理。

在对我国现有土地资源进行生态红线划定时,要坚持好三项原则,首先是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环境的安全在多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国土安全和人身财产,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是影响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进行土地资源生态红线划定时,需要全方位的考虑我国现有生态系统的健康,对于那些需要严格保护的土地资源必须纳入到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内。

其次就是要突出生态红线的强制性。一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进行必须严格执行,对红线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其开发的限制,土地自身具有的资本潜力和投资价值,吸引着人类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加重了土地资源自身环境承载力。所以必须严格按照现有的程度进行生态红线的划定,并给予生态红线较强的法律效力,让所以想要进行保护土地资源开发者都望而却步。

最后就是要兼顾生态系统的社会性。自然生态系统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财产,进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人类社会系统势必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我们结合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做到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时也满足人类的需求。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步。

四、结束语

十报告中提出,要讲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整个社会建设的重心,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相融合,确保环境保护制度。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两者本身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土地资源生态红线划定尤为必要。

篇7

根据《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抚仙湖一级保护区的“红线”是指“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00米的范围”。按规定,“红线”以内禁止新建、扩建或者擅自改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一切破坏生态系统和污染环境的行为。但实际情况是,这条最后的“红线”最终还是被各大地产商捅破。

据悉,在抚仙湖区,“环湖公路内侧”是湖泊保护的一条警戒线。因为环湖公路距湖边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数百米,一旦在这一范围内兴建项目,就无法保证不冲破上述100米红线。

财经频道评论员张鸿说:“过去我们谈到环境保护,经常强调无法可依,但其实我们也看到了,对于抚仙湖,云南省专门制订了保护条例,在中国,即使是全世界,为了保护一座湖泊而专门制订法律法规的情况也不多见,并且在条例之上还有《水法》、《环境保护法》等等。

在开发与保护的并行发展中,出现了有法不依,保护形同虚设的怪圈,这并不难理解,因为生态保护条例并不能直接带来效益,而如火如荼的各旅游项目建设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现时利益和财富。对于无形的未来效益,选择的天平往往会倾斜到眼前利益这一边,使得所有的生态保护条例成为摆设,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违规项目何以得到审批

那为什么有了法规还保护不了抚仙湖?答案并不难找。《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2007年颁布后不久,2009年9月,玉溪市便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其中明码标价,市财政以奖代补:“引进一家投资3亿元以上的国际知名品牌五星级酒店,建成后奖励当地政府1000万元”。而公开资料显示,像“樱花谷”、“太阳山”、“仙湖锦绣”几个项目粗略计算,投资总额就达到了七八百亿元。

只不过这些项目最初开展时,都是打着其他名号来躲避公众的质疑。比如打着“老年康体养生度假中心”的招牌,实际建起的是五星级酒店和商品房,而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例子不止一个。无论是以“健身中心”还是以“文化园”为名的项目,其实质内容都是体育娱乐场地、星级酒店和公寓商品房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八条规定,“专项规划草案审批前要获得环评报告,没有进行环境评价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那在建的工程项目是否符合这样的规定呢?据相关报道,以高尔夫球场的环评审批为例,虽然并没有拿到国家颁布的环评报告,但开发商却持有施工许可和销售许可的相关政府文件。经过审批的原因是他们申报的并不是高尔夫项目,而是按照“惯例”,避公众之嫌,申报的是“世界第一大高端体育运动会所”。

地方政府成违规项目推手?

根据《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在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改建建设项目或者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的,都应经玉溪市人民政府批准”。也就是说,这些高档别墅、度假村、高尔夫球场项目上马的背后,都有政府的影子。

2009年9月27日,《云南日报》对玉溪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进行了深入解读。分析认为玉溪市级财政的从2010年起,每年投入旅游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各县区同时设立和增加旅游专项资金的决定,是想要通过刺激旅游业来带动抚仙湖地区经济发展,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结构。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贾华杰报道,这些项目动辄投资数十亿元,给玉溪201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了增长,这也是玉溪市政府2008年制定的抚仙湖“保护性开发”路线图的一部分。

另外,根据玉溪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表明,旅游项目的引进,将会有市财政以奖代补,因此,很多投资不大的项目甚至都不被政府放在眼里。

地方政府的开发冲动缘于经济利益,也得益于“柔性”的法规所提供的巨大操作空间。政府热衷于推广这类的旅游项目上马,即使其并不符合国家相关的环保生态法规,也还是可以顺利得到审批。有多家媒体都报道说,甚至不用通过环评,仅凭市委书记一句话,就可以为这些违规项目开绿灯。

抚仙湖的产业结构困境

提及玉溪市政府加大力度投资旅游开发建设的原因,据悉是为了“今后能够以旅游业和配套服务业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区域经济由低端平面化发展向多层次立体化和综合配套发展转换”。

抚仙湖流域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处于产业结构低端发展态势,对此,玉溪市副市长孙云鹏表示,玉溪的产业发展“非常的不合理”。他说道,“我们想把旅游产业作为玉溪的第三支柱产业,第一支柱产业是烟草,第二支柱产业是矿产”。在玉溪,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烟草,烟草占经济总量甚至一时间超过60%,近两年,烟草约占经济总量40%左右,占财政收入的70%。玉溪市政府认为旅游产业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支柱产业,但是已经培育十年了,还停留在基础阶段,包括抚仙湖的保护和开发,因此要大力开发旅游产业,逐步转变农业主导的发展模式,这才有了大量抚仙湖边相关旅游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要实现双赢

抚仙湖大片“度假村”、“高档别墅”、“星级酒店”的出现,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但人们所能看到的就是眼前一步步恶化的生态环境和多数人不具备消费能力的旅游项目。

篇8

保增长主要是拉动内需项目落地,保红线就是18亿耕地红线不能突破。保增长是当前的中心工作,是大局;保红线是基本国策,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直接影响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展“双保行动”,就是要通过更加积极主动的服务,使保增长的措施更实、更快、更有力;就是要通过更加严格规范的措施,确保扩大内需项目走得更稳、更实、更有序。“双保行动”将有助于构建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针对我县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双保行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着力研究破解用地难的对策。我们国土资源局要以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积极性,全面学习理论知识,深入基层调研,彻底解放思想,积极破解用地难题。一是要科学编制规划,留足发展空间。新一轮规划修编对我县今后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通过加强和省厅、市局的联系,做好规划的技术调整,保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统筹安排各行各业用地,为今后的发展留足空间。二是要大力挖潜,盘活城区存量土地。通过实施土地储备计划,摸清土地存量家底,适时推出部分存量土地,保证用地需要,并加大旧城区的开发与利用,通过“退二进三”战略、招商引资战略,破解用地难题。三是尽力保障发展用地需求。为全力支持配合县委、县政府的XX发展战略,我们局要积极向省、市沟通汇报,千方百计争取省、市对XX县建设用地指标最大限度地支持,促使申报项目用地及时通过审批,尽量满足了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其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着力研究破解耕地保护难的对策。我们局要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为突破口,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而且要通过对村庄的集中整治,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迅猛发展,并且要使我县连续十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并有盈余的目标,确保耕地红线目标在我县的贯彻落实。土地整理实施后,农田质量标准、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以及集约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等均应达到全省最高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一是农田要集中连片,区内无零星分散建构筑物、无废弃地、无闲散地;二是田块要平整、规则,满足自流灌溉坡度要求和农业机械化耕作需要;三是水利设施要配套,农田排灌系统设计科学、合理,完全自流灌溉,满足当地农作物需水量要求;四是田间道路通达,布局合理,项目区农民通行和下地耕作方便,满足耕作和田间管理需要;五是防护林网要配套,主干路、沟、渠两旁均要营造农田防护林。

篇9

保增长主要是拉动内需项目落地,保红线就是18亿耕地红线不能突破。保增长是当前的中心工作,是大局;保红线是基本国策,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直接影响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展“双保行动”,就是要通过更加积极主动的服务,使保增长的措施更实、更快、更有力;就是要通过更加严格规范的措施,确保扩大内需项目走得更稳、更实、更有序。“双保行动”将有助于构建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针对我县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双保行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着力研究破解用地难的对策。我们国土资源局要以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积极性,全面学习理论知识,深入基层调研,彻底解放思想,积极破解用地难题。一是要科学编制规划,留足发展空间。新一轮规划修编对我县今后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通过加强和省厅、市局的联系,做好规划的技术调整,保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统筹安排各行各业用地,为今后的发展留足空间。二是要大力挖潜,盘活城区存量土地。通过实施土地储备计划,摸清土地存量家底,适时推出部分存量土地,保证用地需要,并加大旧城区的开发与利用,通过“退二进三”战略、招商引资战略,破解用地难题。三是尽力保障发展用地需求。为全力支持配合县委、县政府的XX发展战略,我们局要积极向省、市沟通汇报,千方百计争取省、市对XX县建设用地指标最大限度地支持,促使申报项目用地及时通过审批,尽量满足了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其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着力研究破解耕地保护难的对策。我们局要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为突破口,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而且要通过对村庄的集中整治,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迅猛发展,并且要使我县连续十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并有盈余的目标,确保耕地红线目标在我县的贯彻落实。土地整理实施后,农田质量标准、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以及集约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等均应达到全省最高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一是农田要集中连片,区内无零星分散建构筑物、无废弃地、无闲散地;二是田块要平整、规则,满足自流灌溉坡度要求和农业机械化耕作需要;三是水利设施要配套,农田排灌系统设计科学、合理,完全自流灌溉,满足当地农作物需水量要求;四是田间道路通达,布局合理,项目区农民通行和下地耕作方便,满足耕作和田间管理需要;五是防护林网要配套,主干路、沟、渠两旁均要营造农田防护林。

篇10

会议同时要求,要把总量控制目标科学分解到各地区,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负总责。

在这一能源总量控制框架要求下,一些省份必须减少能源消费数量,这相当于给地方经济增长上了“紧箍咒”。目前,我国能源领域市场化程度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相比仍然比较滞后。而且能源和民生密切相关,涉及利益群体复杂,推进存在较大难度。加上地方政府出于对经济发展的担忧,会在能源总量控制目标的分配上斤斤计较。因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方面专家建议,国家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合理制定能源消费控制指标。

除划定能源消费总量“红线”外,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水电、核电及可再生能源电价定价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和煤电价格关系,完善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

中海油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表示,与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电力比较,当前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更加紧迫。天然气在我们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虽然从2007年开始提高,但2012年也仅达到5.5%的水平,而全球平均水平为25%。此前,国家已在广东、广西两省区进行了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