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09: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数学教育概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加强数学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那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尤其是数学概念,人为地“拔高”,导致两极分化的做法显然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中学教材出现的近700个数学名词可称为教学肌体上的“细胞”,细胞键康,肌体才能强壮。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强能力的前提和关键,是把知识学好学活的必由之路。
三、加强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1.把握教材体系,重视概念的连贯性教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着缺乏计划性和彼此割裂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要抓住主线进行连贯性教学。例如绝对值的概念,这是初中数学中的难点之一,由学习有理数运算法则的需要而引入;到学次根式时,又由于=a 与算术根联系起来;到高年级,在方程与不等式中又再次出现;在直角坐标系中,因为x=,它又是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特例;到高中,学习了函数知识后,还可以把实数的绝对值规定为a=max{-a,a};在复数里,复数的模又可以理解为实数的绝对值概念的推广。
2.分析矛盾运动,用发展的观点进行教学。
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社会实践中,在数学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充实。例如角的概念,开始仅局限于平面内,且在1800之间,即锐角、钝角、直角;以后发展到平角、周角;进而又出现了正、负角、任意角;若在空间里,又有线角、线面角等。有些概念如指数an随n的扩展与原概念的涵义就不同了。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其辩证的分析,指出其扩充的必要性,将概念纳入它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去进行分析,要把概念的确定性和灵活性辩证地统一起来。
3.教学要明确概念的层次性。
0引言
创新是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创新的重要性决不容忽视。因此,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中就必须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1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相对自如,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敢于对传统进行否定和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和谐、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学习的兴趣,而单向、压抑、灌输式的教学气氛则往往会压制学生的个性,不利于调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来,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懂得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小学生来讲,大脑中稀奇古怪的想法比较多,教师不能盲目的一致否定,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特征以及积极的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保护,例如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等等。其次,教师要懂得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有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具体说来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时学生的思考、探究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相对容易了,学生也会充分认识到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性。再次,教师要懂得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会表现的因人而异,但是创新能力后天的培养和开发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师手段和教学形式,例如多媒体的应用、学生学习小组的设立、数学实验的开展等,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才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它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还可以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还可以学到以前在生活中没有注意到的数学知识。利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具有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减少了内心的学习压力。此种感觉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的产生,形成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萌发出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的智力和思维都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有些重点难点知识小学生绞尽脑汁还是无法理解。在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举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到圆形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抽象概念的含义,就要联系生活中圆形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将学生周围圆形的实物展现在课堂中,方便学生理解。
3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的有效性在于不仅使学生在单纯地模仿和记忆中学会数学基础知识,还要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开展游戏、讨论、自由活动等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在实践中求得发展。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要经历比较与判断、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艺等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平台,创设了一种开放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当今社会是开放型的社会,是合作型的社会,还是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学会交流和合作,才能吸取不同的想法,采纳不同的意见,才能融合具有创新性质的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了解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另一方面还使得学生开发了智力,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协调,了解了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法,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教科书、书包、文具盒、手巾、铅笔等物体,使他们先自己分辨哪些属于长方形,哪些属于正方形,哪些都不属于,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答案,最后通过教师讲解得出结论。此种实践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4创新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要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有趣的教学内容,就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只限于理论,却不能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而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新的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作业的批改方法多采用“全批全改”。目前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对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明显地暴露出作业“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1、教师花费在评改作业上的时间过多。初中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如果一个教师任两个班,每班按50人计算,每次要批改100本作业;若每次留4个题,一次要批改40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花去3个多小时的时间。尤其是批改几何作业,还要花费更多的一些时间。再加上平时小测验、单元测验、班主任工作、备课……忙得团团转。探索教学改革的时间难以保证,当然教学改革也难以付诸实施。
2、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素质教育下突出的特点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是作业的“全批全改”是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使他们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与错。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3、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可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很不错,但一考试成绩很差,因为学生为了老师“批改”只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教师批改作业常用“ ”、“ ”、“ ”等简当符号,学生由这些符号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业的“全批全改”教师很辛苦,但束缚了教改的手脚,又束缚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所以,改革数学作业批改方法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批改作业方法的几点尝试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此做了以下尝试: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简当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有的老师教的数学课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而有的则相反。学生们评价最多的就是“老师上课很有趣,很有意思,既学了又乐了!”或“这老师讲的课干巴巴的,一点意思都没有,我都没听懂。”这就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非常重视,而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也非常明显。在数学教育中增加趣味性,如数字游戏(例:在数字1,10,100后面加上不同的单位,使这三个数相等,或在不同的位置加上小数点和单位,使三个数相等),动手实际操作(例:用尺子量出课桌的周长),情景教学,故事教学,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情感教育,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用适度的语言评价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老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带来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先要以身作则,尊重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要优等生和差等生区别对待,教师的话语会影响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也许你的一句无心的语言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教师不能仅通过一次考试、一次答题或测验考评而对学生予以否定。考试考好的或回答正确的,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更多进取心,多用赞扬的评价,如“考的真好”、“这道题回答的很棒”,等等。而对于考试考不好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就要有耐心,用平和的心态纠正其错误,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说出各自的理由,然后取长补短,让学生自己明白自身的不足。这样学生更易于接受自己的错误,从而愿意改正自身的缺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就是启发、渗透、激励和感染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来亲自体验、感受、和领悟其中的奥妙。在数学教学中用语言评价来渗透情感教育,对数学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增强了数学教学的感染力。
3.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和成功的经验去维持学生的情感
一、联系新旧理论知识,进行正反例证对比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第一,要解决学生在理解概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理解往往是指学生对已有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其已有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学生所遇到的该概念的实际例子。我们应把这些例子和即将要学习的新概念相结合进行教学。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举生活中常见的、让人有直观感受的例子。在给学生讲解平移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展示,如展示一批滑雪运动员在洁白雪地上运动的情景,高层电梯迎送来客直上直下的情景,飞机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在跑道上快速滑行的情景,火车飞速行驶钢轨上的情景,等等,通过平移这些生活实例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提示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概念。我们也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展现出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第二,获得具体概念的关键特征。我们要将概念正反例证地进行比较。所以,我们要采取措施,让学生接触或者意识到概念的反例与正例。例如:在正反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间隔时间较长,教过了反例就忘记了正例,不利于正例与反例的对照。因此,我们要将正反例证同时展现出来。如果正例与反例之间还存在顺序关系,不能同时呈现的话,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缩短两者的教学时问间隔。同时,应注意的是,正例与反例不能理解为一个正例和反例,具体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多个正例、反例反复体现才行。
二、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积极作用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这期间,少不了教师的言语指导。首先,学生的言语是零碎的、繁琐的,甚至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其次,为了体现数学的和谐美,有些数学符号的引入还是需要教师亲自指导、传授;最后,对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往往是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探究、归纳等活动获得的,语言不精练、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必须及时进行示范,给予纠正。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时,学生都能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来学习这个概念,但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语言都不太精确,经常忘记加“整式”两字。
三、理解与记忆
理解和记忆是学习概念的两个基本方法,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面对一个生疏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概念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等,记忆之后便是理解,理解是对记忆的补充和巩固,没有理解的记忆是过眼云烟,转眼即逝,因此,记忆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记忆的巩固,是加强记忆的最有效途径。数学概念的记忆是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有效记忆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将记忆环节与理解过程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最有效的学习过程。那么理解与记忆谁主要谁次要呢?这需要根据概念的性质而定,对于那些概括度和抽象度比较低的数学概念,理解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可采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直接记忆的方法,因此,记忆是主要的;而对那些概括度和抽象度比较高的概念,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理解是主要的。即先让学习者将数学概念记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应用,逐渐加深理解程度,最后达到完整理解和记忆的目的。然而,要理解一个新概念,对于从未接触过这个概念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那么如何真正理解概念呢?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剖析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建立起概念体系。
四、辨析巩固定义
老师向学生讲清概念,不等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概念,巩固概念是概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加强数学概念的巩固过程,就是识记概念与保持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加深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过程。要巩固概念,最主要的就是对概念的深透理解。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记得牢、用得活。一般来说,掌握概念的过程是从特殊引向一般,而巩固则是从一般引向特殊。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应是多种形式的练。辨析巩固数学概念的命题形式往往有问答题、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等。在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方式有:为帮助学生解决概念中某一难点而采取的“模仿性”练习,为克服“痕迹性”错误而采取的“对比”练习;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采取的“判断”练习。练习对学生来说,学习中独立因素增多,有助于让他们自己领会概念;自己发现,概括结论;自己克服困难,在自觉的学习过程中巩固概念。
五、要注重变式,注重对概念的巩固
我们应该将如何应用概念的变式作为练习重点。通过恰当地运用变式,使学生思维:受到消极定势的影响,最终向发散的、灵活的思维方向转换。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巩固。心理学专家曾经说过,要想获得概念,如果不及时加以巩固,就会产生遗忘。巩固概念,应该在已经形成概念后,使学生能正确地讲述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要让学生在体会概念的同时,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及本质上的重要特征。同时巩固时还要注意运用正反实例进行比较,将教学中与概念相关的、类似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清它们的共同点,并注意隐含的“陷阱”及适用范围,帮助学生从“应试学习”的误区中走出来,体会到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的稳定、精确,并易于迁移。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小学是中学的基础,中学是小学的延续与拓展。因此,搞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统一连续的发展,顺利过渡,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呢?
首先我们比较一下初一(上)新老教材的目录。老教材包括“代数初步知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新教材包括“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种变化体现新课标的第一大理念,即“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新教材把“有理数”作为第一章,目的也是为了与小学衔接。
其次,由于新课标把初中数学课程定位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第三学段,教科书在编写上特别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是前面学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提高。这也说明今天我们做中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比如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内容,《课程标准》在3个学段都有要求,呈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根据课标的这个特点,初一教材整理前面两个学段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同时注意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比如增加了设计问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来收集数据的初步知识等。引导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但是我感觉老师们没有很好的体会编者的意图,做好教学上的衔接工作。主要原因是中学老师不了解小学教材。尽管在教材分析时提了一些要求,但这远远不够。因此,我建议每所初中校应该至少配备一套小学教材,让老师们系统地了解小学数学教学。
第三,新教材特别注重联系实际,体现知识应用。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从数学学科的内部来看,整式及其加减运算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预备知识,而新教材不象老教材那样先安排整式,再讲一元一次方程,而是将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整式概念分散于解方程的过程之中,对它们采用“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回避了代数式、同类项等概念,淡化了系数的概念,通过例子解释了一些运算。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重点。事实上,在新教材中实际问题贯穿于全章的始终。
第四,改进呈现方式,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教材中,穿插安排了大量“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探求结论;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亲和力,搞好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个时期学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学生对任课教师存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很容易对教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
因此,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授课时,要采用深入浅出、形象鲜明、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走近教师,和教师一起求知,一起创新。
其次,还需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成就、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数学。此外,还可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有利时机,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诸如二十四点游戏等,活跃学生的身心,拓展其心理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的衔接
1)、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从预习开始,由于中学数学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对学生的预习自学有较强的要求。我们不妨从这五个方面指导学生预习:(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2)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不管是哪种预习方法,有了预习我们必须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这样才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2)、勤于思考
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中学后要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提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初中数学还处在数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许多人的印象当中,数学就是一些枯燥乏味的定理证明和复杂运算,学了以后如果不从事相关行业,也感觉没多大用处,因此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去改进。本文中笔者提出了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策略:
一、学生的低迷学习状态和改善策略
数学中繁琐的计算和枯燥的教材,让一些学生早已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长期处于一种低迷的学习状态,这是目前数学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那么如何改善目前的这种局面呢,首先要求教师要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面对枯燥的教材,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完全没有办法将其看下去,更不用说从中提炼知识点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照搬教材内容,甚至通篇连读,而应自己提炼教材重点知识,配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讲授出来,让学生们消化理解。理论上讲,学生们因为喜欢上一位老师而喜欢上这门课的几率是相当大的。其次,将数学定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这个事例来讲解,经常看到许多人放着平坦的大路不走,非要走崎岖的小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所采用的就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因为不想绕大圈,宁可走崎岖的小路,也要少走那几步,这说明什么呢,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最后,要适时给予学生们表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尤其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起步阶段中,由于学生们知识储备还不够完善,所做的题目往往含金量很低,但是教师们还是应当挑出他们的亮点,给予鼓励,绝不能一味地打击指责,只有当他们受到表扬,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时,才会有信心继续向前,所以教师们应该试着去了解每位同学的解题思想,试着去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二、多媒体设施使用误区和改善策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教学中来,但是这项技术的使用对课堂教学是不是有副作用呢?
多媒体的到来,让教科书可有可无。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东西,我们都要对应课本找出来,做下标记,但是,现在的PPT教案做的很详细,老师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可以展示出来,学生们只要看它即可,但是当课堂结束的时候,会发现学生的课本上什么标记也没有,至于他们的记忆力有没有那么好,可以将一堂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多媒体的PPT教案要合理利用好,这样的课堂减少了教师的板书,节省了课堂的时间,但是要提高课堂的效率,还需要老师和学生做更进一步的交流,教师应该将课堂重点内容在教案上面做标记,提醒同学们做笔记,或者重新在黑板上书写一遍,加强学生们的记忆,多媒体作为一种视觉媒体,可以提供给我们的课堂更多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但它只是一种工具,我们要懂得合理利用。
此外,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成效与资源利用率不成正比。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如果单纯的使用多媒体放映,那么收效显然不是很好,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只用看的就能把数学学好。数学课如果不是有太多的内容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比普通的备课花费更多的精力。此外,有可能使用了多媒体,教师还是需要要通过在黑板上讲解才能让学生理解。还必须考虑到设备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此,我建议数学课上除非是必须使用动画演示的模型,否则应尽量减少多媒体的使用,数学课堂更多需要的是一种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多媒体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障碍。
三、教师认知水平低下和改善策略
一些教师,在新课改之下,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中,仍然只给学生讲解一些考试的题型,而对学生思维模式的改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丝毫不在乎,这是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对此,笔者认为学校相关部门应适时地对一些教师的课进行旁听,了解教师们的讲课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争取实施正确的教学措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案,争取让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教师们通常不善于更新自己的知识,时代在进步,知识也在更新,作为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教育的前沿,以免被时代淘汰。现代教育给了教师们更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但一些教师通常会因为一些家庭的原因,而放弃这些机会,那么我提出的改善策略就是尽可能地在不影响家庭生活的基础上,抓住这些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当然也应利用其它各种资源,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可能还是比较偏爱优等生,而对差生总是不闻不问,这是现代教育所不提倡的。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应让学生也对老师实行监督,要求老师对每位同学都一视同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的一些行为,可能对他们日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可能因为老师的批评,让一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没有自信,各种不顺,所以老师们应注重自己的言行,树立为人师表所应有责任感。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做好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工作,只有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拥有强硬的教学水平时,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是徒劳。虽然多媒体教学在信息时代,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但个人觉得对于数学这门课不是很适用,做到合理使用即可。
参考文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整个教学活动实施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推进者.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教学活动的统治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知知识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从属地位,学习能力和素养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和提升.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的有效转变.这就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做到观念上的转变,认真理解领会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内涵要义,摒弃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在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以及立体几何等章节教学中,有效运用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到教学方法的转变,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精神和团结意识.
二、培养解题思想,积极实施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解题思想和学习技能的重要条件.数学问题在表现数学学科的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上的广泛性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效,同时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促进良好学习习惯、顽强的学习意志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问题解答的过程是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分类归纳、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等四种主要解题思想的支撑.因此,在培养学生解题技能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和锻炼解题思想,作为学生学习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提供学生分析探究的学习空间,实施学生解题探究的过程引导,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问题解答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如.在解答“关于x的方程 在[0,π]内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问题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分析、探究、解答问题过程中,进行实时的引导和指导,针对学生提出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提炼,向学生指出该问题解答中运用了“转化”、“函数”等解题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此解题思想的精妙之处,实现学生问题解答过程中解题思想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问题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始终,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方法的掌握,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注重实践探索,增强创新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仅具备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其主要理论是通过对随机现象的大量观测和试验去把握不同现象内在的规律即统计规律。在观察、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上与其它数学学科不同,其中众多概念和题目通常具有很强的实际背景。因此,教学中采用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真实的事件或专业课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对加强直观理解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培养学生构造和分析概率模型的能力。特别是典型案例的选取,对新课题的引入、知识的应用、学生学习情趣的激发和课堂参与力的提高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历史背景的介绍,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抽象性是数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教学中引入概率统计的相关历史和发展背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了解概率统计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得知概率统计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还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从而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例如,在讲解古典概型时,介绍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和费尔马从对掷骰子游戏中赌资分配的讨论,开始了概率论和组合论早期的研究。又如,在泊松分布之后介绍泊松,作为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力学家他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在概率统计领域中,他改进了概率论的运用方法,特别是用于统计方面的方法,建立了描述随机现象的一种概率分布──泊松分布。推广了“大数定律”,并导出了在概率论与数理方程中有重要应用的泊松积分。他从法庭审判问题出发研究概率论,于1837年出版专著《关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审判概率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概括地描述概率统计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相关科学家的资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扩展学生视野,了解相关概率知识、概率思想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艰辛,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克服困难的信念。
2典型案例的选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概率统计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与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选择典型、趣味性较强的例子,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率公式,更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校园中顺丰快递车每日运载100件包裹,每件包裹的重量是独立的随机变量,且是在0.2kg至5kg之间的均匀分布。那么这100件包裹总重量超过300kg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直接计算总重量的分布,从而计算该概率是不容易的,但是在介绍了中心极限定理后,可以很容易计算出来。中心极限定理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也非常重要。从应用的角度,利用该定理可以不必考虑随机变量的具体分布,避免分布列和概率密度函数的繁琐计算,而只需要均值、方差的信息和标准正态分布表即可。该例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而且其解题思想方法正是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蕴含了概率的思想。
又如,正态随机变量在概率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工程、统计学中都有广泛运用,因此,结合专业特点,可以介绍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中的典型例子:信号处理。假设某个传输信号为X,记X=1或X=-1。 由于通信技术误差,在接收端得到的是加有噪声的信号,设噪声N是一个正态随机变量,均值为 =0,方差为 2。如果收到的混有噪声的信号大于0,则判断信号X=1,如果收到的混有噪声的信号小于0,则判断信号X=-1。问这种判断方法的误差有多大通过这种具有较强专业特点的案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课堂参与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对促进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有较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案例的选取,这也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一般情况下,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但往往又缺乏了新意和吸引力。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编排上如何进行取舍和改编是一个难点,对任课教师也是一个巨大挑战。其次,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基础课面对的都是大二学生,多数学生还没真正接触专业课的学习,教学中面对专业性较强的案例,学生多数情况下不能理解甚至完全不懂实例的基本原理,答非所问,最终导致浪费大量时间解释例子,而忽略了案例的本质作用,有舍本求末之状。最后,由于数学课教师基本都是学习数学理论,在实际应用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在案例分析方面有所欠缺,分析不够深入全面。对于某些专业性较强的案例也无法驾驭,因此在教学中无法真正展现案例教学的精彩。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实际能力。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应用为目的的动态教学模式,对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问题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中有其重要意义。但案例教学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
二、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是成功地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个体审美能力的构成要素有感觉、知觉、注意、想象、情感、思维等。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的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为了审美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方面。
三、陶冶审美情操
情操是由情感和思想综合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食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情操的核心的是情感,通过美术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知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审美情感为审美活动提供心理活动。审美情感并不是审美活动的某一阶段所持有的,在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始终伴随弥漫着审美主体的心理状态和心路历程。诚然,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要以审美对象为基础,受审美的对象的限制和制约,但并非消极被动的适应,而是要渗透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没有审美主体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不会有审美活动,就谈不上有美,美术教育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等范围多方位展开,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评价,使他们养成深入体味审美对象的习惯。
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审美情感愈丰富,人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并实现审美理想,以更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再次,审美情感可以构成审美活动的基础,以前审美活动中审美情感的积累就成为主体再次进行审美欣赏的基础,没有审美情感的积累,人很难真正地欣赏美。
四、发展创造能力
创造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的得以更新于发展的活动。创造性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是指不断发现和更新着的生命活力。后者是创造性最基本的内涵,又是前者的基础和源泉。创造力的实质在于一种持久的生命活力。中学美术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的功能主要在于激发和丰富个性生命,使之具有自发涌现的创造欲望和动力,高度灵敏与发达的创造能力和自觉地创新意识,并由此为思维和实践等方面的创造力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美术教育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提高学生美术修养,一个重要的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把学生领进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在对美术的欣赏和评价中,引出联想拓宽审美意识的范围,激发起思想情感的波涛和对美术作品的重新认定乃至或去填补,或去创造出“新形象”,也就是说要善于引发学生在美术接受中进行再创造。学生身心投入的审美活动集中体现了创造性的主要特性,尤其接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美学原则更强调“神”和“意境”,如“似与不似之间”“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就充分给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意外之象”的想象的,总之,在美术教育中只有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才能实现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不断创新。
五、培养道德品质
从个体的发展角度来说,人们的道德状态是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道德教育始于美育。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健全人格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有着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者孜孜以求的作品,实质上正是他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即通过美术教育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得他们能从感觉和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生命的潜能和乐趣,获得真善美等人格素质的熏陶和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