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09: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某一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进行探讨,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形成某一观点或达成某种共识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共同分担的勇气,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板块式教学是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点分层之后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经过分层之后的内容不是孤立排斥的,而是相联系步步递进的。这样的教学方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是一种比较突出而高效的教学形式。
二、板块式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整体感知语文文本
“文本”就是针对课本内容进行有效拓展,进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理解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搜集等积极性,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思维能力。在实施板块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先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加深对文章主旨的了解。如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端午日》教学中,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即阅读、品味节日气氛、整体感知文本。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感受到了端午节日的热闹,在进行整体感知文本这一项中,鼓励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阅读,让他们分别试着找出本文写了端午节这天会有哪些民俗风情。在这个问题的驱使下,有的小组实施“我读你记”的方式记录民俗风情,有的小组从文中重点句子寻求答案“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这一板块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
(二)透过相关词语,感知文本
与文本对话是建立了解文本意图、写作思路基础上的深度剖析,这时候的读者往往不单纯是以读者的身份进入到文本中,而是站在文中主人公的立场或对面进行阅读,达到“我”与文本合一的状态。一旦与文本中的人物或者编者对话,就会产生“如梦如实”“如你如我”的精神境界,文章的情感、主人公的命运就与学生联系在了一起。与文本对话,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做到与文本对话,有自己的感悟,然后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对话与感悟,获得见解、获得真知。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是著名的作家老舍的作品,文中采用如画的笔墨描述了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作者笔下的冬天似乎不是那么冷清,反而还带了一定的暖暖情意在其间。在这节课的授课中,我将本节课划分为两个板块赏读重点词语、领悟作者的情感。在进行第一板块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知道“温晴”“摇篮”“安静”等词用得形象逼真,读了让人产生如在山脚下的感觉;在进行第二板块时,让学生进行分组竞赛阅读,看看谁阅读的效果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修辞、写作角度、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们总结出很多观点:“晒”、“睡”、“醒”一系列的描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安静祥和世界,在描述中作者并没有采用强硬的口吻描述,而是用了商量的语气,“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读来使人倍感亲切,好像一个朋友在耳边温和而礼貌地和“我”对话,文字行间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深深的喜爱和赞美。文中“慈善”一词用了拟人化的描写,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暖的一面,这词语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欢和感激之情。
(三)从妙词佳句中读出“语文味”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味道”教出来,“语文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学好其他科目的重要提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语文味”,引导他们赏析精美的妙词佳句,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写的意境等。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些描写类的词语,如描写井的“光滑”,描写黄蜂的“肥胖”,写油蛉的“低唱”、蟋蟀“弹琴”;描写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等。在教这一节课时,我将本文划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引出“百草园”,第二板块引出“三味书屋”这一环节,第三个板块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进行对比。在进行一个板块教学时,我让学生们分组合作,找出这个板块里描写性质的词语并试着分析其含义,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当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能进行有效理解和运用的时候,他们的“语文味”也就渐渐形成了,但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平时的积累,当教师的语文功底扎实后,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
现代语文教学,逐渐从语言的词汇、语法向语言功能方向发生转变。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期望用语境的方式整合好教学板块,落实好活动的体验,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度和需要安排好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以及识字教学。在实施该教学模式时,需把握好四项基本教学策略,即整合、生成、潜移、评议。从原本的以拼音识词句,渐渐转变成为以词句识拼音。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会大大增加,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一、“作文先导式”教学的理念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载体是“说文”和“作文”,它是以交流和表达为主的操作平台,其价值取向是综合性和整体性。小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学习的认知基础,并构建出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快速的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作文先导式”教学,不但是“作文”教学中的改革,也是整体的语文教学改革。“作文先导式”的基本思想是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营造情境的方式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作文”让学生充分掌握识字、阅读和表达的技巧。
“作文先导式”教学需要情境的配合。以亲身体验来表现学习的综合性。其教学模式能够营造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开放的教学时空。学生可在实践中领悟到语文作文的真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了参与实践的意识和热情。“作文先导式”以自主体验、知情合一,带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变革,成为了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二、“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和变式
(一)“作文先导式”的教学模式。“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有两个构建前提。一是将教学中心视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注重自主学习。将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学习的需求。二是改变传统的“学科化”倾向,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前提下实现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更高的效率和质量。“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识,学生逐步进入阅读的实践阶段,达到习作的目标。该教学模式共涉及了表达交流、阅读升华、活动体验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以循环的形式体现在教学环节内,形成了教学模式的基础。
(二)“作文先导式”教学的变式。1.“表达交流型”。“表达交流型”教学模式用递进式的情景创设整合好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完善和表达。“表达交流型”面向小学低阶段的学生。该教学模式以随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拼音和识字教学。在初步的表达交流、活动体验之后,在情景内整合好语文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引导。学生经历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后,再开展情景体验。该模式中的“写文”、“再写文”,是一定情景下的自然流露,并不是教师布置的硬性任务。学生的表达要做到完整、准确和生动。
2.“阅读拓展型”。“阅读拓展型”教学模式面向小学中高阶段的学生。除了传统的表达交流、阅读升华、活动体验之外,和“表达交流型”相似,还增加了范文学习的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的阅读范文和拓展评价,也是修改后的学生作品。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学生作品,更能获得学生的共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由于传统教学的“学科化”、“体系化”,导致教学效率逐渐下降。“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认为语文教学是从内而外的教学过程,侧重其感悟性和体验性,希望用“情境”、“需求”的方式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时间顺序和逻辑体系,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该教学模式存在创新性的因素。
(一)生成性的特征。“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由隐而显、由内而外形成的,不只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其特征便表现为生成性。课堂教学内,为了让生成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贯彻,该教学模式淡化了教材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依据是学生的表达、体验、活动和交流。尽管实验中有很多的教材类型。但这些教材是随机性的。
(二)潜移性的特征。“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更注重人文化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强调潜移默化,并将该潜移性视为教学的主要特征。注重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特别是学生之间的情感传递。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实现学生之间的情感升华。
(三)整合性的特征。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应充分的发挥出整合性的策略。教学过程中,应将识字式、阅读式、作文式教学相结合。该教学策略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使用整合性策略。最为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和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学习需求,将传统的识字式教学,阅读式教学和作文式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整合性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单一特征,构成了新的多向螺旋结构。
(四)评议性的特征。“作文先导式”的教学过程突出了评议环节,注重语文的评议性。把评议直接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交给学生导向权。这样可以体现出教学过程的民主,让学生成为一个集合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通过评议,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的兴趣着手,提高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该模式达到了新课改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准,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展画,庞红卫.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探索[J].复印报刊资料:小学各科教与学.2009,(9).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是指改变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倡导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达到教师教学的目的。以下就如何实施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提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参与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营造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小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敢于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教师可采用计分的形式为每一位积极回答问题并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加分,达到一定分数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如某位学生从不主动回答问题,有一次课堂上突然鼓起勇气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就要多表扬,不论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都要积极回应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增强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情和语言以及姿态等都会对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时常面带微笑,保持积极的心态,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减少小学生学习的紧张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小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践跟随,保障全程参与
当然语文教师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依靠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去吸引学生,在现实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也不容许教师满堂“言”,那么如何保证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也就是说如何实现全员的全程参与呢?
通过几年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实践活动是关键。这里所说的语文实践活动不等同于当下提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的含义可以更广泛,阅读是实践,演讲是实践,背诵是实践,口语交际是实践,写诗是实践,朗读是实践,改写是实践,思考是实践……一切需要学生“动”起来的活动,都属于实践的范畴。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新课标既注重为实践的需要而学习,也注重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实践性环节,那只能是虚空而没有实在价值的课堂,课程目标的实现难免要落空。我们往往发现语文课堂上跟不上学习节奏、无所事事的同学较其他学科要多一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教学设计中缺少实践环节,缺少可以“制约”学生的手段。因此,创设良好的实践活动情境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每课必备的内容。要保障学生真正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着良好活动情境的环环相扣的教学板块更易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全程参与。
三、课中善于组织,保证学生参与深广度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枝独放不是春。”如果课堂学习只是个别优秀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很不够的。所以,评判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要把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深度和广度考虑进去。要想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特别是要想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方面,教师一定要对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进行合理配置,很好地突出小组长的作用,保证学习小组间的传、帮、带的开展。这样的话,自主学习的课堂才能有效直至高效。
四、课后善于评价,巩固学生参与效果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代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见解,很多的学者认为,小学语文是一门知识性的科目,它仅仅需要以教师为主体,带领学生们识字学句即可。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口语交流的基础。但是其实际的教学效用越来越弱,俨然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为此,另一部分学者提出了创新的见解:语文,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它的教学课堂,除了教室之外,还包括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其他区域,无论在哪个区域,学生都能接触到语文知识,因而对于语文的教学界限,并不能浅短地停留在语言文字教学上,还应当实时拓展到语文素养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所能产生的教学效用已然越来越小,而且,新课改的步伐不断加快,素质教育成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小学语文必然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将教学体系升华为一些简单的教学活动和行为,进而促使整体的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一、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方向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疑惑,因为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生了改变,教师不知道哪种教学模式最适合他们。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在语文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识字和课文阅读当中,而这两个语文教学板块,学生已然可以自主地进行完成。并且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学生每天都在进行着语文阅读和识字,过于枯燥和乏味,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小学语文课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语文教学的功能。在岁月的流逝中,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所能发挥出来的功能集中在学生语文知识的提升上。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为以后的交流沟通奠定基础。但对于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则没有太大作用。而语文教学的本质,其提升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并培育出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却完全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从语文教学中所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并不多,不足以应对新时代的变化。为此,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改革,应当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功能出发,对教学体系进行扩充,由单一的识字阅读教学拓展为理解分析、实践探讨、语言交流等多个方面的教学。第二,语文教学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下,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导致教学体系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实时完善。现如今,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应当进行适时创新,而创新的核心则要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最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策略
1.简化教学形式,创新教学课堂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长时间进行课文阅读,真正学习知识的时间并不多,而且面Φヒ豢菰锏慕萄模式,学生早已经失去了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简化教学形式,把阅读时间相应缩短,或转移到课后,利用课堂时间积极地开展教学活动,最为实际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语文教学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其课堂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室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其他地方开展教学,如进入大自然,感受花儿、大树、鸟儿的气息,这样做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还能够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熏陶的效果。外界环境对于学生的语文教育也最为直接有效,教师必须对语文课堂进行创新,实现深层次的语文教学。比如,在学习《蜘蛛织网》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直接观看蜘蛛的网,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习惯于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开。但是二者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二者进行融合,实现一体化教学。以《饮一杯月光》为例,其中的语句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受,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学语文不能够再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而应该积极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带来更高效益,综合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体状况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其特殊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受众是小学生。小学生相对于中学生、大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好奇心强,但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要授课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记为主。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新课程改革在各个小学的深入开展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率性。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下功夫,力争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大效率值。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心理,善于合理利用课堂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充分吸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内容,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主动求索的欲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仅限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做充分准备,特别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有的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挫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心理,合理的安排相关课堂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中要适当安排一些探索式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古诗环节进行古诗楹联文化方面的教学,相关内容相对超前且更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总之,学生学习的心理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如何合理安排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所在。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和平时生活交往过程中多于学生沟通交流,多接收学生的倾听。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动态,特别是学习心理动态。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率。
2.教师要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相对比较活泼好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言和参与教学互动较为积极。但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但是听课过程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的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把握小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特点,合理高效的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指的是既不能使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活跃,也不能使课堂教学相对沉闷。如果过于沉闷,学生在听课阶段就会出现乏味、无聊等现象。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效率相对低下。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度。只有这样,才能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的有效率。
3.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学科情感培养的过程。语文相对于数学、英语等学科来说,更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如果学生对学科有了一定的情感,那么教师在其课堂教学中的效率一定会大大的提高。因此,善于培养学生情感也是促进教师课堂高效教学的一个有效的途径。而且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环节是最容易培养学生情感的环节。学生通过阅读,领略到语言文字的优美,联想到文章中呈现出的图画。通过阅读,感受到语文带来的美。而这种美促使学生更愿意进行语文方面的学习。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多选择一些好的阅读材料供学生欣赏。对于一些不太愿意阅读的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从简单有趣的阅读材料入手,然后在深入诱导,讲授一些难的阅读材料。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如果一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较强,那么他的语文其他方面应该也是比较不错的。所以,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既能使学生逐渐的热爱上语文,还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效率。
4.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随着现代化教学工具在各个小学的普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使得教学能够更加的直观、更加的有趣、更加的吸引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如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等进行教学,使教学变得图文并茂。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那种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很直观的展示相关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够很快的记忆和理解。如在讲授古文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教学勾勒出当时古文描述的场景,学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大屏幕展示的场景来对相关的语句进行自我理解和解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师要学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51-01
课堂上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质量,而且包括学生智慧发展的质量及情感体验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是为未来生命储备能量的学习过程,同时又是生命河流不断流畅的生活过程。所以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实效课堂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特征和条件
实效性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从教学的行为看一般需要满足:一是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实施课堂教学是从学生“想学”“爱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教学过程及方法必须体现小学语文本身母语的独特性,而不是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实效小学语文课堂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而实现的,它应该具备的特征:1、有明确目标。2、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语文知识的乐趣。3、通过文本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成对语言及内容的深刻认识、理解、感悟、积累、运用。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等等。
二、兴致盎然的学习态度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原动力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知,那么课堂教学实效性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到4倍。通过自身教学的体验,切身感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一个秘方。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本身美好的形象、优雅的气质、甜美的语言、合适的动作等外在的魅力就会吸引孩子学习的欲望。一节课下来,给学生一种精神的愉悦,使学生在快乐中自觉地投入语文的学习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的缔造者。课堂上,一个好的问题设置,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极大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并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启发性和创造性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把学生引向深入思考。例如《老人与海鸥》中的第二自然段着力描写了老人的外貌,为什么一连用了三个“褪色”?一个问题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所以问题是思维的开始。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为迫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增强学习的效果。如:《只有一个地球》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的吗?《唯一的听众》对这位老教授你想问她什么问题?教师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给予赞许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学生会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获得很好的效果。
三、准确的目标设定是课堂实效的舵
众所周知,“没有目标的学习,犹如没有舵的船”。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语文教学是否达到实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年段目标。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具体年段的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而达成目标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地解读文本,是确立实效阅读课堂目标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以普通读者身份去实践,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文本中语言特色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普通读者去读文本,感受文本中带来的多种感受。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等等。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研读基础上,再可通过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研读,然后着手进行教学设计。
阅读板块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写作板块同属“一体两面”,都是语文教程中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的终极性反应。如果把习作教学比作“知识产品呈现”的话,那么阅读教学则是语文知识的“原料进口和储存”工序。没有“厚积”就根本谈不上能够“薄发”,因此,从这种知识生产流程线来看,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话虽如此,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却忽视了对阅读教学的常规化训练,或者说不太重视有效阅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致使这块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积重加难,形成了恶性循环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指导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一是坚持兴趣教学为抓手,引导学生逐步确立阅读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地位是不容置辩的。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错误性养成,加之缺乏责任自控意识,小学生往往习惯于教师的直接灌输和“喂送”而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对此,执教者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注重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努力把学生吸纳到趣味性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如在教学《狐狸和葡萄》寓言故事内容时,笔者没有直接进入阅读教学程序,而是直接发问:“如果眼前出现‘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赤手空拳的你能否吃到这些葡萄?”提到这个话题,小学生们一下子产生了“望梅生津”的兴致。大家纷纷议论起来。“能,我可以爬到葡萄架上去摘!”“这是一个好办法。可是聪明的狐狸为什么想不到这个好办法呢?”有人顺水推舟:“这说明狐狸是不会爬树的。”另有人反对了:“不是这样的,我读过一本书里面说狐狸会爬树的。”于是全班就围绕“狐狸是否会爬树”展开了话题。课堂氛围再次高涨起来了。眼看时机成熟,笔者作出了结论:“狐狸有多种,除了灰狐是爬树高手之外,其他的红狐、金狐、白狐和黑狐等都不会爬树的。”这种“兜圈”之法,使得小学生在兴之所至加深了对阅读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如果我们只是按照“学习生词、讲解内容、记忆寓意”的方法进行,可以肯定,这种教法难以激活阅读学习状态。实践表明:情境决定心境,心境决定质效。我们要努力实施“以趣促学”的阅读教学方法,因为只有真正激活了主体意识,小学生才会乐于走向并逐步回归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实践证明,兴趣是开展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坚持双边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培养
一、由“说什么”到“怎么说”
文章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原生价值”,即“说什么”。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即“怎么说”。也就是说语文课,不但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
二、为何要更关注“怎么说”
更关注教材“怎么说”,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决定的。
(一)从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来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只有学会“怎么说”,学会运用和表达,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让交际变得更流畅自如。
(二)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来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明确:“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要“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同志在听完小学的语文课以后也一语中的地说:“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
所以,在“怎么说”上下功夫,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语文教学价值,让语文课真正担负起其独有的课程特性。
三、如何研选“怎么说”的教学内容
(一)何为“怎么说”
如上文所述:“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怎么说”,甘国祥语:“‘怎么说’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包括文章或段落结构分析、景物或事物介绍方法等。”
(二)如何研选
1.研读出教材中的语文要素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学为例,很多课堂总是把这篇美文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生认识生字、理解生词;欣赏荷花的美,感受作者的情。这样的教学其实只关注了教材中的“说什么”,而“怎么说”这个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却被忽略了。
若沿着思考“怎么说”的思路重新审视文本就会发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详写荷花)是状物的一个典型范例,其中包含着总分的构段方式、列举同类事物的方法(有的……有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这些内容极具“语文特性”,又“便于上升为类概念”,都是属于“怎么说”的范畴,“语文要素”在经过教师的研读后从内容里凸显了出来。
2.选取与学生能力、学段教学目标相符的教学内容
当研选出的语文要素确定后,是不是可以一股脑地全部纳入我们的教学中呢?当然不行。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进一步选取出符合当下学生的教学内容。还是以《荷花》教学为例,三年级学生对于文本的一些简单的表现手法已有了初步的接触,作文刚刚起步,以段落写作训练为重点,上述中教者研选出来的内容对于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是符合此年级段的训练目标的,是便于学生迁移运用的。
3.组织板块式、递进式教学,优选教学策略
在《荷花》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学习:(1)欣赏颜色美;(2)发现姿态美;(3)美读欣赏;(4)品析用词美;(5)体会写作顺序美。这五个层次由浅到深、层层深入,不仅让学生扎实地深入到文本内容里,更注重从文本中走出来,领会作者“怎么说”的规律和志趣,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表达”服务。
4.用生活资源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提升审美意味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开发一些适当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做一做,可以帮助他们把学习内容真正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引入生活情境,不但让学生有倾吐的欲望,而且使他们有审美的意味。课堂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去写一写学校里的太阳花。实际运用时,教师梳理出如下写作建议,在方法上再作一个清晰的引领:
(1)可采用先总后分的顺序来写。
(2)详细描写花和叶的色彩、样子。
(3)仔细观察花和叶的样子,描写时也用上打比方的句子。
(4)恰当地运用一些好的词语,如“挨挨挤挤”“冒”等。
四、教学内容的转变提升教学价值,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实例我们不难看出,学习“怎样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说什么”,进而明了“怎样说”的过程。语文课的最终目的和终极价值就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和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意义集合,进而更好地为我所用,表达自我。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耗低能的现象,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本体和语文构成.语文学习,2004(04).
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在语文教学中也一样。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类知识点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维活动、学习方法、以及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等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找到当前教学的起点在何处,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可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变为真正的针对性指导;用言简意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给学生充分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要有创新精神。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二、要切实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们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不能只在口头上,一定要将其加以落实。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这是学好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语文阅读中,尤其重要。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知实践而产生的。
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读书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都是说的这个道理。创设情景可以很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实践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奠定了课堂的基调。教师还要善于引导想象,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并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在《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人格魅力。
三、注重教学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就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教学呢?办法就是要实施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新方法,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由此可见预设的重要性,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预设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四、实施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活力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历来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语文教学的内容虽然有五大板块,但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是由阅读教学来拉动的。所以阅读教学的成败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多年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已经异化为应试教学,沦落为应试教育的手段。在这种大背景下,想让阅读教学拉动整个语文学习,只能适得其反。阅读教学要做到优质高效,必须实现由“教”到“学”的主体转变,即课堂教学要由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学”为中心。只有经历这样的转变,阅读教学才能实现质的跨越。
一、传统阅读教学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强调诵读涵咏。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并身体力行。孟子也提倡教学要自得自悟,他说:“自得之,则居之自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朱熹更看重学习中的熟读精思:“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朱熹认为,教人学习,最重要的是教会别人善于为学,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古人十分强调熟读,勤读,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对人施教,主要是启发诱导。要引导学生主动学,而不是强迫学;要发现和强化学生的优点,不要一味批评指责学生;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注重引导而不强制,师生关系就会和谐;注重夸奖而非责备,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就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启发而不直接给予答案,学生就会勤于思考。《学记》这段话鲜明地阐述了教与学的辨证关系,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只起主导作用,而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要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从教育实践的层面来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确为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经验之谈。我国传统的私塾教学,约百分之九十的教学时间是让学生解读背书,教师极少讲问。方法虽然有些呆板,没有我们今天的课堂那么热闹;但注重积累,注意培养语感,经年累月的感悟,逐步内化为扎实的语言文字乃至诗词文赋的基本功。这种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对今天的阅读教学仍有启发意义。把读书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不做思想的鹦鹉,读百遍书,勤于思索,是一种有效而且高效的读书策略。这种教学中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对今天的阅读教学仍有不容忽视的启发与现实意义。
二、现代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从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无一不主张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从发现法到合作学习,从人本主义到建构主义,都“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我反馈。发现法的创始人布鲁纳认为: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出给学习者,而要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好想像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探求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布鲁纳说:“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发现法理论的运用,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二,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和愿望。通过激发兴趣和欲望,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需要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和强大动力,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第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破除“教师权威”,“教师中心”,放开学生的手脚,坚持“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建构主义是皮亚杰等研究者思想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建构主义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方案,实施方案,自己去应用知识,并实现自我反馈。具体说来,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三、结束语
综合说来,阅读教学有着多方面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得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孙永梅.体验阅读教学的理论思考[J].中学语文,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