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09: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网络教学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重视班级“网络文学社”设计的民主性
研究内容确定后,笔者尝试对网络文学社的框架进行设计。首先对全班进行问卷调查,设计两个选择题,四个问答题。
选择题
1.班级网络文学社建在哪个网上较为合理?( )
a 雅虎网 b搜狐网 c中华语文网 d新浪网
2.网络文学社上传的作品一般可以是( )
a平时随笔 b考场优秀作文 c片断作文
问答题
1.请为文学社拟一个名称,并说明理由;
2.请推荐文学社的社长和通讯员,人员在班级里选定;
3.你认为构建文学社可以对你写作方面有哪些帮助;
4.请你为文学社的构建提点建议。
全班27人,有效问卷27份,笔者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
关于网络文学社的地址,学生大多认为建在“中华语文网”上,他们阅读会更加方便,因为小学时候,老师们经常推荐他们阅读这个网站。
关于上传的作品,学生认为可以是平时随笔,也可以是考试优秀作文等,一些非常好的非原创文章,如果可供借鉴,也可以上传。关于名称,写“梦想季节”的学生有8个。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和学生进行了讨论,综合了学生的意见,社长暂时由两位同学担任,通讯员为班级每一个人,制定了人人参与,人人都是小主人的一系列要求。
二、注重班级“网络文学社”运行的有序性
班级“网络文学社”的框架设计充分发挥了民主积极性,学生兴趣颇为浓厚,在文学社的运行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议,其中,文学社运行要有序的建议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审核文章,无论是原创文章,还是转载文章,都要经过社团骨干成员的审核,没有错别字或文意没有错误才可以上传。
其次,文章分类。文学社里的文章种类很多,要对应设置一些栏目。例如:班级叙事、考场作文、优秀转载等。审核通过的文章要上传到相应的栏目内,这样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再次,评点文章。上传到网络的文章,需要班级学生去点评,去学习,并要留下点评文字,最好作者能有互动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写作的水平。当然,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评点。
二、网络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1.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道德观念
在中学生的身上,由于其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文化没有一定的抵制力,网络文化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青春期,对于各种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而其又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批人,使得对其网络的依赖性较大,进而影响其道德观念。但是,在网络中,由于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学生无法对其进行分辨,使得一些有害的道德观念进入中学生的思想中,进而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使得中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出现不该有的问题。所以,网络文化对于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2.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道德知识的获取方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道德知识的额获取方式以及思想方式。在原有的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学生一般是通过老师获得道德教育知识,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方式以及理念格外重要。但是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再通过教师进行获取道德知识,他们借助网络,自己进行学习,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而影响了学生道德知识的获得。
3.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的方面对人们具有促进作用,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网络改变了以往学生获取道德知识的途径,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的方法,学生借助互联网,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获取到自己想要的道德知识,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生大学习能力。
三、应对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建议
1.加强对中学生正面道德教育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侵入中学生的眼界,所以针对这样的状况,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以抵制其负面信息对中学生的影响。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其信息的良莠不齐,加之学生的抵抗能力不高,学生在网络中容易接收到负面的信息。所以,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给学生讲解什么事正确的道德观念,什么事错误的道德观念,使得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能够辨别其正面和负面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额辨别能力;同时学校?ü?知识竞赛以及辩论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正负面得到观念的辨别。
2.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
在网络的背景下,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使得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今的中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批人,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极大,让其摆脱互联网的影响的可能小之又小,所以,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网络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网络文化辨别。学生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文化的课程,在学生进行上课时,可以给学生讲述网络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而不是一味的相信网络中的道德教育知识,让学生建立对网络文化的过滤功能,进而提高中学生自学道德知识的能力和辨别良莠文化的能力。所以,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3.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负面道德信息的管理
终身教育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加入了学习的队伍中。这部分学习者队伍庞大,且学历层次复杂,能力结构差异大,传统的培训不能因材施教。而由于移动课件的个性化特征,完全个性化的终端,支持功能强大的个人定制,智能地提供符合个性化的服务,实现真正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这些学习者不像在校学生那样拥有集中的学习时间,他们社会活动频繁,分散精力的事情多。因此,只能利用分散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比如在等车、做家务或休息时进行学习。从客观方面来说,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中国手机用户众多,这些都加速了移动课件于网络教育的应用。手机支持MP3、MP4等格式都能播放移动课件。这样就可以实施移动教学,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轻松面对面”。
从主观方面来说,社会中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也适合于移动课件模式,这些学习者社会活动频繁,分散精力的事情很多,集中学习的时间比较少,需要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并且进行移动课件的工具一般都是手机、电脑等。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公平的学习权利,有助于扩大教育规模,为边远山区带来新的希望,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注入鲜活动力。考虑到这些地方因为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在一定程度上,师资配合存在差异,学习者不能进入学校进行直观的学习。而当今手机成为一种通用产品,一般手机支持MP3、MP4的格式都支持移动课件的学习。移动课件下载到手机上,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移动课件符合了终身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移动课件的开发和设计,也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改进,可加速网络教育资源 的优化、整合。
移动课件设计的原则
移动课件是学生利用手机等便携设备进行网络学习的重要手段,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移动课件在设计时,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特征,要注重知识的重构性。在制作移动课件前,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在设计移动课件时候,要遵循动态化设计原则,随时扩充新的知识内容,保证学科内容的先进性。移动课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应用的学习效率性。因而在制作移动课件的知识内容时候,要对教学资源和学习者进行考虑。教学资源分析,确定教学资源的内容和所要插入的PPT、图片和flash等素材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学习者分析主要是学习者学习的时间有效果性、认知特征、知识背景、社会背景等。还有就是网络教育支持的各种媒体。对于计算机的配置和智能手机等,采集和制作媒体时,要采用占带宽比较小和技术比较先进的媒体。我们一般采用WMA和MP4。使用的图片格式采用GPEG或者是GIF等格式。这些都影响制作移动课件的设计与。移动学习资源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种教育教学原理和开发技术,并且还要根据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及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进行设计开发。移动课件的设计内容要符合学习者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的特点,在制作移动课件时候,设计的手法和策略要适当。要考虑到课件设计的合理性和生活性,和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要明确移动课件的制作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做成教学材料的说明书。移动学习课件不是教材搬家,要注意图片、PPT、和动画等教学资源的优势,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
移动课件的教学资源处理
(一)媒体元素选择处理策略
在制作移动课件的过程中,初始视频课件源的视频质量一定要合乎要求,质量源要清晰,视频的音质要清晰不要有其他杂音的干扰。移动课件视频源满足的基础上,相应的PPT课件的字体最好设置成黑体,黑体在后期渲染成移动课件后,在移动设备上的显示才会更加清晰。为了增强移动课件的鲜活性,我们在加入教学资源时,除了加PPT内容外,还会选择一些图片和视频片段插入其中,图片的内容要大致符合PPT的内容,视频片段的选取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喧宾夺主。PPT内容加入的时间一般在3秒至1分钟,其出现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要显示出教师的形象,给学习者以视觉的转换,增强学习的兴趣。PPT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移动课件内容,不能仅是课件内容的简单展示,而是要结合移动课件内容,有选择性地采用PPT。使PPT内容和课件内容保持一致。图片一般选择GPEG、GIF等格式,图片的分辨率和采集的视频源分辨率保持一致性,这样既考虑到移动课件的质量,又考虑到了学习者学习的终端设备要求的特点。当然对flas的选择也是有所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动画都适合插入课件中,同样要把移动课件的内容结合起来,鲜活地展示移动课件,促进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二)技术处理策略
1.文字、视频的结合。目前手机支持的图片文件格式主要有bmp、jpg、gif等位图文件,这三类文件中,由于gif格式的压缩比高、磁盘空间占用较少、下载速度快,还增加了渐显方式等优点,因此在移动课件中用这种文件格式处理我们需要的图片有着比较大的优势。由于移动课程是通过手机、电脑等学习终端呈现的,学习终端在数据处理能力、内存容量、接收速度、屏幕尺寸等方面往往受到一定限制,并且学习者极易出现学习倦怠。因此,面向移动教育的技能培训课设计与传统培训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不尽相同。结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的呈现规律和应用特点,针对不同的移动教育内容,设计有效的媒体呈现形式,如基本概念或事实的教学内容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真实场景重现的教学内容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形象化、过程化的知识要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等。
2.学习单元。由于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屏幕比较小,一般采用纵向穿插的方式制作课件。移动学习中的任何“学习单元”都可以应用移动学习资源模型进行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规划,为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标准和模型。移动课件学习主要是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移动设备显示屏一般较小,因此要求导航和菜单明了。移动课件资源的信息内容承载量要小而精。移动课件的灵活性和随机性很强,对学习内容的获取是随机的,所以在构建移动学习资源的时候,要运用学习单元的思想。移动课件资源的构建要考虑使用对象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化特点。移动课件学都是在年轻人当中展开,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构建时候,移动课件的制作要考虑到学习氛围的创设,学习者一般是在分散的、移动的、嘈杂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很最要,在制作移动课件时要考虑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3.视频信息。通常情况下,摄像机拍摄出来的视频文件格式都是AVI文件,这种文件的特点是分辨率比较高,兼容性比较好,许多媒体播放器都能够支持。但是这种文件格式制作的视频文件太大,手机等手持设备无法运行。目前的手机普遍能够识别并播放的视频文件是MP4文件格式,因此,课件中的视频应该先用相应软件进行格式转换才能够使用。为了提高移动课件的音频、视频质量,我们在录制课件时,通常把课件录制成WMV的格式,一般的AVI格式虽说质量比较高,但是其分辨高,考虑到移动课件的终端学习设备是手机较为普遍,我们通常把课件录制成WMV的格式,减少视频从AVI格式转换成WMV之间的视频质量影响。WMV音频格式为WINDOWSMEDIAVIDEO9,属性为32KBPS,32KHZ。视频画面尺寸为320×240,帧率为15,关键帧间隔为8秒,码率为93K。按照一节课40分钟来算,一般视频大小为25KB左右。在录制视频的时候,要保证视频质量的完整性,以免修改视频,减少视频的清晰度和音质的影响,从而在制作移动课件时,增大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4.素材。在WMV格式的视频基础上,视频插入PPT、图片、动画等素材,插入的每一张PPT的时间不宜过长,应适当地在PPT和教师形象之间进行交替,给学习者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习兴趣。当然,对插入其他的图片也有所限制,图片的分辨率和视频的分辨率应当相匹配。在编辑移动课件的第一步就应在属性下拉菜单中,选择320×240,和视频源相匹配。对插入其中的动画,应当和所讲内容相适应,动画、图片等这些只是作为移动课件的辅助学习资源。
5.移动课件格式。在制作移动课件时,课件的选择格式是画面尺寸是多媒体320×240,帧率为29.970(NTSC),可变码率为768000,平均为512000。包含音频,取向频率为48000,码率为128000。参数设置完成后,就进行相应的编辑,编辑移动课件时,要做到PPT内容和教师的音频、视频相同步。编辑移动课件的软件有CoolEditPro、VEGASPRO等软件。一般我们采用VEGASPRO软件进行移动课件编辑,在编辑完成,只需按照所设置的参数渲染即可。当然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最好相应一节课程的PPT、图片和动画,WMV视频放在一个文件夹,保证素材在编辑过程中的完整性,以免在渲染移动课件时,出现移动课件素材的丢失。渲染后的移动课件大小一般为80KB左右,最后压缩为RAR格式为60KB左右。上传到服务器里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国电子商务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C2C电子商务无疑是其中发展最快的模式之一。C2C是消费者之间通过网上交易平台所进行的实物和现金的交易,既减少了实体店面的资金投入,也能接触到更为广泛的客户群,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务活动的高效开展。与此相应,我国网上C2C交易量逐年递增,2003年为19.2亿元,2004年增至33.7亿元,到2005年达到了137亿元,而2006年更是达到了231亿元。我国的C2C已经整体进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阶段。
一、大学生网上开店现状
由于C2C开店方式简单,也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在受益的同时,也敏锐洞察到其中的商机,并积极投身于网上开店的浪潮。大学生作为勇于创新和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群,当仁不让的成了网上开店的主力军。 淘宝、易趣等网站个人店铺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的“个人店铺”中,40%由在校大学生所开,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此外,大学生开店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一些大学生一人拥有好几家店铺,并且经营着不同类型的商品。目前大学生网上开店呈现出如下状况:
(1)大多数大学生将网上开店看成是一种新的生活体验,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此外,网上开店也能带来一定的收入,是一种比做家教等更好的勤工俭学的方式。也有一些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的过程,通过熟悉商务交易的各个环节,也能促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受资金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网上开店主要选择资金占用小、自身比较熟悉的产品,如书籍、服装、鞋类、学生生活用品、二手物品、音像制品、首饰、地方特产等。
(3)一些大学生借助校园内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学校BBS上各种商品以及二手物品信息,将校园BBS变成了赚钱阵地。通过BBS既可以送夜宵、洗衣服、卖鲜花,也可以交流剩余物资,还可以进一步升级成为某些产品的校园。
二、大学生网上开店的好处
大学生网上开店主要有两种出发点――获得收入和积累经验。具体来说,网上开店能给大学生带来以下好处:
(1)解决经济问题。大学生中有经济困难的不在少数,传统的方式是通过勤工助学、家教、兼职等作为辅助的经济来源。与前者相比较,开一家网店或设立一家C2C网站,既不需要很多的资金,也可以尝试自己当老板,这是相当诱人且可行的。
(2)丰富大学生活。一些大学生在体会到在线购物的乐趣后,自然想到从买主变成卖主,有的甚至愿意少赚钱来经营自己的店铺,仅为体会自己当老板的乐趣、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给原本时间充裕的大学生活注入了新鲜、活力和价值认同感。此外,开网店、办网站也让这些大学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不管是在“生意”上,还是生活中,都让他们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
(3)就业纽带与创业捷径。大学生网上开店使其在技能、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解决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衔接问题。在现阶段很多企业招聘时强调工作经验的前提下,这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就业纽带。开网店更是一条创业的捷径,它成本低,无需办理工商、税务等证照,加之淘宝网的继续免费政策,使得网店的成本更低。低成本、低市场准入门槛、高灵活的时间安排都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便。
(4)熟悉并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开店、办网站之前,对于涉足哪个行业,在什么载体上运行,大学生需要对中国的电子商务环境有深刻和专业的认识。此外,在网店日常运营过程中,店主必须对整个电子商务流程了如指掌、娴熟操作,如采购、定价、营销、物流、支付、售后和相应的管理,这也是很需要功力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或为电子商务经营者,或为电子商务消费者,不管是哪一类,都将为中国电子商务注入充沛的活力元素,进而推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大学生网上开店的不足
在现阶段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网上开店既具有以上的好处,也表现出以下不足:
(1)时间与资金有限。经营一家网店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容易和学习产生时间冲突,使得大学生在经营电子商务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多数大学生是靠自己的零花钱、生活费甚至奖学金来支撑自己的网店的,这显然较难支撑一个完整的商业行动,最为明显的是流动资金周转吃力,使得仅有的少量资金捆绑于库存中不得流转将大大束缚大学生的手脚。
(2)缺乏规范化管理模式。大学生开网店大多采取个体经营制,基本不雇佣员工,劳动量大,限制了店面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即使有一定数量的雇员,也往往因为分工粗糙造成谁有时间谁做和执行度不高的局面。缺乏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使得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等电子商务优势很难体现,较多学生网店不能盈利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3)受制于中国的电子商务环境。一方面,国人还普遍缺乏网络消费意识,电子商务没有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和接受;另一方面,信誉表示与证明困难,使得电子商务的交易双方彼此心存芥蒂,影响了交易效率的提高。此外,在行业选择上的个人偏好、载体选择上的不确定性、经营管理上的不科学性都影响着大学生网店的规范化水平,再加之货源的不稳定性、流动资金的缺乏、物流的低灵活度等操作性问题,大学生网店尚未步入规范化轨道。
四、大学生网上开店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大学生网上开店的行为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以及电子商务教育、特别是其实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作为一个横跨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型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需要博览群书,对各个领域内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形成自身广博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作为一个操作性强、新型模式层出不穷、应用为王的社会领域,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必须勇于实践和创新,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提高实际操作水平。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纵有满腹经纶也只能屈才度日。而网上开店的电子商务过程,大学生通过建设网站熟悉了技术平台构建,通过联络供应商掌握了谈判和合同签订流程,通过商品选择和定价领悟了营销原理,通过销售数据分析熟悉了网站推广的策略,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的融会贯通。从这个层面来讲,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成功的奠基石,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成功的助推器。
其次,应突出电子商务实验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实验教育时一方面要洞察需求,以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为目标制定实验教学计划。电子商务的市场格局每两三年便有较大的变动,市场需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高,因此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其实验教学的计划设置应机动灵活,根据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策略和方案,并辅以相应的课程和师资调整策略。另一方面,应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着力推行市场化运行方案。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学校与区域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商业、技术开发等合作;学校与学校之间加快试验平台和实习基地等信息的共享;学校内部各学院间进行不同行业和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互补,这对于电子商务这一综合性学科的发展将不无裨益。
最后,对于宏观电子商务教育来说,应重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实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偏重理论教育阶段,试验、实践、创新力度不够。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应更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电子商务的很多理论、方法还不够健全和成熟,让学生投入实验实践、提出创新性创造性想法有助于专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多年来,由于词汇本身缺乏较强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兼之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二语习得研究偏重于二语的语法(形态和句法)习得(戴曼纯,2000),二语的词汇习得研究只能处于附带和从属地位。不过,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借助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成果,词汇习得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成果也逐渐增多(文秋芳,2004)。二语词汇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一个热点。国外的Aitchison(1987,2000)、Henrickse (1999), 国内的桂诗春(1991,2000)、董燕萍(1998,2002,2005)、张淑静(2003, 2005)等人对心理词库都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如Aitchison (1987)对儿童词汇习得过程的探究; Harris (1992)对词汇习得在各个年龄阶段发展的情况研究;Jiang Nan (2000) 对二语的词汇习得过程的探索等。本文拟从心理词库在习得者头脑中的建构过程出发, 探讨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心理词库概述
桂诗春(2000)认为,心理词汇的研究主要涉及词语是如何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以及人们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如何提取它们的过程。心理词汇是一个在发音、意义和数量方面呈变化的完整的知识系统。心理词汇词库类似于普通词典,但心理词库中的词汇不是像词典词汇那样按照字母的顺序排列的,而是以语义网络的方式将词语组织在一起。Collins和Quillia (1969)提出了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NetworkModel) 。在语义网络中,大脑中储存的每一个词都用接点来表示,在大脑中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结构,接点与接点之间通过词的语义联系而相互连接。Collins 和Loftus(1975)在分层网络的基础上作了修改,提出扩散激活模型( Sp reading Activation Model) ,认为心理词汇的组织近似于一张由相互连接的接点组成的蜘蛛网,每个单词就是一个接点,词汇提取是通过不断扩散的激活来进行的。记忆过程对心理词汇的储存和提取有重要影响。人类的记忆过程包括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词汇学习者先将所获得的词汇信息以完整的形式保存在感觉记忆中, 往往只能持续半秒钟到1 秒钟。通过辨认,将一些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词汇信息暂时存放在短时记忆中,在人脑中保存不超过20分钟。要使得这些词汇成为心理词汇, 必须对这些词汇进行进一步加工,使之长时间甚至永久地保存, 形成长时记忆的词汇就转变为心理词汇。心理词汇的提取模式主要包括Collins和Loftus(1975)提出的扩散激活模型和Forster( 1976)提出的串行搜索模型。影响词汇提取的因素包括词频、语境、语音特征、语法结构和语义等效应。
三、通过语义联想构建心里词库网络
词在人脑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尽管就心理词汇的组织结构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但大多数人认为词汇存在于语义网络中,每个词以各种形式互相联系。Nation (1990)认为词汇知识包括八个方面,即意义、拼写、发音、语法特征、搭配、语域、联想及词频。由此可以看出,联想知识是词汇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即使二语学习者掌握了足够的词汇知识并能造出基本正确的句子,他也可能缺乏联想知识,因而无法说出有语义联系的反应词。这就表明,二语词汇需要重组。词汇重组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把所学词汇按相关性归类,另一方面词与概念之间匹配复杂化。二语学习者在认知方面已经相当成熟,所以他们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大量接触这些词的搭配、联想词、不同词义、语法特征等,以确保熟悉其使用环境,丰富不同类型的词汇知识,并把词汇分门别类进行储存,建立有效的词汇语义网络。在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记忆中,根据词义进行联想记忆可分为:同义联想、同类联想、反义联想和一词多义联想。同义联想是指质上或意义上相类似的词,或某些具有共性的词,会使人产生联想。如表示“笑”的英语词汇就有: laugh, smile, giggle, grin, banter, dimple等。同类联想即把具有同艺术性的一类词联系起来思考。如由动物( animal)这个词便可联想到狗( dog) 、大象( elephant) 、老鼠(mouse)。反义联想是一种对比联想,它将具有相反或相对意义的词语联想在一起,如:like - dislike, better - worse, failure - success, open - close, asleep - awake。这些词汇无论在形式上、类别上都很有代表性。利用语义记忆的理论来记忆词汇,不仅可以记住词汇,扩大词汇量,而且还可以对词汇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加强对词汇深度的习得。有利于建立语义场来识记词汇。语义记忆的理论主要有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式。在层次网络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利用语义记忆的理论来记忆词汇,不仅可以记住词汇,扩大词汇量,而且还可以对词汇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加强对词汇深度的习得。有利于建立语义场来识记词汇。在层次网络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当大脑要提取某个词时,认知系统会自动进入相关网络激活另一个接点,被激活的接点又向外激活其它相关接点。认知系统就是这样通过网络的不断扩张和延伸,使词汇不断被激活、提取和使用的。由此,在二语词汇习得中,尤其是词汇深度习得中,掌握这两种类型和模式,将会大大加深对词汇的深度的习得,并且还可以“激活”相关的词语,扩大词汇量。根据词义进行联想记忆就可以帮助二语学习者建立有效的语义网络,有利于学习者词汇习得。
四、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首先,根据心理词库激活扩散模型,心理词库是以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的网络结构,那么如果我们按照语义的相似性组织概念进行单词输入就可以帮助进行词汇教学,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词汇安排中没有根据语义相似性进行编排的,所以先要对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词汇编排进行重组,这涉及到教改的研究。对大学生掌握的英语进行测试,从而得出以语义相似性的词汇。比如通过问卷调查,写出food一词,然后检测学生最容易想起的词汇有哪些,这样学生可能会想到vegetable, fruit, dinner等。然后将单词归类在不同的语义场内,例如按单词的主题归类,按单词的上下义和并列等语义关系归类。通过这种方式总结出来的词汇网络结构放在一块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词汇输入和心理词库的组织,也有利于以后的词汇提取。在心理词库激活扩散模型中,各节点之间的距离是属性关系和概念的使用频率决定的,使用频率即我们讲的词频效应,词频效应告诉我们,频率越高的词就越容易被提取。但是要想用此类方法学习英语词汇首先从教改中做起,对国内大学生词汇掌握的分布情况作出语料库来改编大学英语词汇教材中词汇的安排,这样学习者学习英语就会简单的多,不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再者教师应指导学生辨认语言中的板块(chunks)。Lewis (1993) 认为英语有四个板块:(1)词,短语。短语指具有一定习语性质的词组,即由一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固定词组”,比如on the other hand。(2) 搭配词。指那些在一起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例如:takep ride in, raise cap ital。(3)惯用话语。指形式固定或半固定的单词组合。他们可以是完整的句子。
结束语
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对于培养和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根据心理词汇的组织和结构特点、影响心理词汇的储存、激活、识别的因素以及记忆过程的特点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英语词汇学习的指导,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同时还有待更多的实证研究来进一步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组织结构特点以及低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心理词汇发展特点等。
参考文献:
[1] Wallace, Michael.J.Teaching vocabulary.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82.
[2]戴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1.高校学生进行网络社交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网络社交成为高校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交的工具也有很多,目前高校学生最常用的包括腾讯QQ、人人网、开心网等。一项有关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调研报告表明,目前高校学生中,频繁使用社交网络的学生占到94%,只有不到6%的学生很少或者不使用社交网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与网络社交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社交必然会成为今后人们社交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网络社交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网络社交具有很大的虚拟性、随意性。网络社交的兴起,信息不受限制,从而网络的信息更自由、不确定性增强,就更加难以辨别,特别是很多低俗、偏激的信息更容易被大学生接触到,而大学生对待事物的判断能力有限,遇事不能冷静客观处理,这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网络的信息如果不加控制,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如2008年的家乐福事件,合肥某高校学生在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上信息,号召本校学生去家乐福示威抵制,数百学生聚集在商场,场面一度失控,在警方的参与调解下此事才得到平息。这就看出了,网络社交对学生间信息传播有着很大作用,通过网络,可以将原本不认识的学生聚集起来,而且网络社交很容易聚集起相同立场的学生,参与到抗议、示威活动中去。由此看出,网络社交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网络社交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我们应公平公正地看待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给学生工作虽然带来了一些问题,但还带来了很多机遇。网络社交可以看成是正常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扩展,虚拟性、隐藏性并不明显,网络社交可以使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共同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实现“面对面交流”,这对高校实现民主管理有着很大帮助,有助于实现平等师生关系;而且网络社交可以让很多通知及时传达,这对提高效率有着重大帮助。
其次,我们还应注意网络社交给目前工作提出的挑战。网络社交开放性、多元化的特征,虽然打破了以往学生工作的封闭性等,但对学生工作者来说,其中包含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无疑要根据时展来调整工作方向,例如对重大事件进行合理引导,杜绝“家乐福事件”的发生。
二、调研分析报告
我们对合肥大学城几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借助实证研究来发现问题,利用社会心理学有关原理,分层次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研究,并采用回归分析与统计检验等方法找出各类影响因素,作为以后工作的一个数据参考。
1.调研理论基础
此次调研主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专业、消费、生源地、学业成绩等因素作为客观评价标准来进行研究,在研究不同类型群体对网络社交的不同体验上,采用的是假设检验的均值检验进行定性分析,在量化不同因素对网络社交的影响程度上,采用的是SPSS对问卷进行量化分析。
2.调研内容
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网络社交的时间、频率;网络社交的目的、影响;网络社交的频率、时间;网络社交的依赖性、网络社交的安全性、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的影响。通过发放500份问卷,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历,不同性别。回收问卷472份,有效率94.4%,其中本科生71%,硕士生23%,博士生6%,男生女生人数大致持平,理工专业学生41%,文史专业59%,由于篇幅原因,调研问卷在此不再列出。
3.调研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显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到接近60%,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进行网络社交是为了与朋友保持联系,然后是获取信息;在网络社交的主要活动,最多的活动是获取信息,其次是与朋友聊天;根据个体间差异检验表明:理工专业学生更习惯网络社交,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倾向网络社交。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到结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会导致网络社交使用的差异,这就导致针对不同学生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下面提出几点工作改进对策,希望对以后的学生工作有所帮助。
三、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调研分析表明,网络社交使用有着明显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性,再结合网络社交的其他特点,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建立科学技术平台,融入学生群体
网络社交的强势出现,是信息社会正常发展的结果,也是大势所趋。因此,高校学生工作也要随之调整,首先,要建立先进的管理平台,我们应打破传统工作的封闭性,完善校园网络的管理模式建立,使用最新的平台技术构建数字化校园;其次,还应加强对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研究,及时把握动向,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改变以往工作方式,积极融入学生网络社交圈,通过网络与学生及时交流,把握学生思维动向,特别是对那些重大事件的舆论导向方面,要特别注意。
2.细化学生工作,因材施教
前文调研表明,网络社交中存在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因材施教的理念,加强学生工作的细化。首先,基于学生个体化的差异,不同学生不同对待,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上述调研也表明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网络社交使用方面都有着很强的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其次,针对学生个体而言,要认识到我们要更加注重传统的学生工作,对学生思想动态投入更多的注意,线上工作、线下关怀并重。
3.注重高校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在这点,学校可以开设有关网络社交的课程或者讲座,发挥教学上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网络的技巧,可以使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筛选辨别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网络各种信息的时候可以进行冷静沉着的判断,不会被他人左右。此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提出的网络热点问题解决研究,对学生隐私的保护也应考虑到。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作为大学生社交活动的新兴载体,社交网络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从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心理、行为出发,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是学生教育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同步交流,通过网络媒介,人与人的交流实现了跨空间、跨时间的自由交流方式。这种利用网络来达到人与人交流的方式,为教育领域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即网络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日趋成熟,网络得到普及使用的背景下,随着我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实施,一种基于Web的现代远程开放式网络教育成为现今教育发展的趋势。近几年随着自主研发的网络课程的不断应用,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课程教学质量上存在的问题
东北石油大学于2004年正式将网络课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其他高校网络课程开展情况的调研,发现现行的网络课程在教学质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如下:
(一)网络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
虽然该校自2004年购入网络课程并开始开展网络教学,但是直到2006年购入网络教学平台开始,自建网络课程才开始发展。该校目前的网络课程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网络课程的建设多是因为政策驱动,所以大量网络课程的建设只重视页面的设计,忽略了网络课程本身是为教育存在的目的。该校自2006年到现在申报建设的网络课程已经超过百门,但通过验收合格的网络课程仅有32门,需要整改23门,只有12门真正可以用于教学,4门用于辅助教学。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如下:
1.开发者把网络课程的建设作为目的。为了响应国家“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号召,各高校出台很多驱动政策来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这些政策让一部分开发者认为网络课程是学校建设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课程信息化的需要。所以这部分开发者把网络课程当成政策性任务完成,没有把网络课程当成一种教育手段,这类课程虽然在技术上很成功,但教学效果不好,没有起到网络课程作为教学使用的基本作用。
2.开发者设计观念的误区。基于网络存在的网络课程应该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确定了网络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网络课程的内容应该为学提供信息上、技术上的支持。但是部分网络课程的开发者没有认识到网络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特性,只是将传统教学的内容照搬到网上,这样的网络课程通常是PPT讲稿、讲课录像、教案这几部分简单组合并以Web为平台呈现出来。这样的网络课程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和组织,没有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无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的问题
自2004年该校将网络课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后,于2006年出现停开课一年的现象。主要因为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理想,网络课程几乎成为学生取得学分的工具。这种情况引发我们对如何保证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思考。经过调研、走访、反思,于2006年该校购入了网络教学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硬件以及教育平台Web CT系统,并在网络课程的管理方面,相继制订并出台了《东北石油大学多媒体授课及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办法》、《网络课程设计规范》、《网络课程管理办法》、《网络选修课工作流程》四项规定来规范网络课程。新设备、新技术、新规定的出台对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网络课程没有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
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方面欠缺相关标准,现行的质量评价标准都是基于实体教学制定的,不适合网络课程的评价。没有评定标准,就没有办法认定一门网络课程的优劣。网络课程拥有开放性、交互性、公平性的课程性质决定了生源的质量参差不起,学生背景、学习环境差异较大,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弊端。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措施和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网络课程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前途难以保证。构建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己经成为当前网络课程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提高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建设方面的解决对策
1.改变观念,提高对网络教学的认识。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具体实现,作为网络课程的制作者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要认识到网络课程不是一项政策性工程,而是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就是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好、更快得到知识才是网络课程的目的。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学习网络教育的先进理念,与网络教育发展优秀的院校交流网络教育经验。转变观念,提高对网络教学的认识,使网络课程变得有针对性、目的性。
2.开发者设计观念的转变。要强化网络课程开发者对网络技术的掌握,组织学习与网络课程相关的规章制度、设计规范。聘请有经验的网络课程开发者传授制作网络课程的经验、理念。
3.重新定位教师角色。转变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实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理念。把原来单向灌输、填鸭教学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合作交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效果的解决对策
网络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除了教师在网络课程开发上的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是对学生学习的监管不力,导致一部分学生以得到学分为目的而学习网络课程的错误概念,针对该问题有以下建议:
1.建议增加一些基本模块。除现有的基础学习模块外,建议增加包括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练习题、答疑系统、课程学习讨论系统、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和在线考试系统。网络课程应有丰富、完整的题库内容,用于学后练习、自测和评价。同时增加用户浏览日志,方便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2.建议对教师和学生做一些必要的约束,具体如下:
(1)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编写或修订网络课程教学大纲,公布教学安排和授课计划,并做好其他开课前准备工作。这为学生学习做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让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方向性的认识。
(2)网络课程第一次开课时安排师生见面会。在见面会上教师向学生介绍课程简要内容、网络平台使用办法、学生上机安排等注意事项来解决学生在学习网络课程可能遇到的技术性困难。
(3)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网上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4)教师应在每周固定时间内,在互动交流的系统上对学生进行实时答疑。答疑时间要相对固定,时间如有变化应提前三天向学生公布,保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5)教师定期在网上布置作业,作业应有适当的难度,并适合网上提交。
(6)教师在课程结束前,应提前在网上通知在线考试时间,以在线考核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
(7)学生以上网自学为主,时间自定,但每周上机课时应不少于一定学时。
(8)学生可在“答疑系统”中对老师提出问题,在学习期间,累计提出问题不应少于一定次数。
(9)于每周固定时间,与任课教师在互动交流的系统上进行实时答疑。
(10)学生应完成规定作业量及规定实验量,完成自测和测验题;同时保证一定的正确率,从而获得考试资格。
(11)学生最终成绩评定应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日常测试及最终考试成绩,不能单一以最终考试成绩为评价方法。
(三)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标准问题的对策
我国网络课程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详尽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在国外有三个比较有价值的评价标准《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A Framework for Pedagogical Evaluation of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Quality On The Line》(在线学习质量)。
通过借鉴国外的标准并结合国内网络课程实际情况,制定适应网络教育的评价标准。新标准要注重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协作学习”,要注重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注重基于网络教学策略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尽量加入交互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在疑难的知识点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展现其内涵,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网络课程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新生事物,通过网络媒介做到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这种利用网络来完成教学过程的新的教育方式,其根本目的仍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不断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网络课程这种新兴的教育手段才会发展,才会展现出它在教育中的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岗,吴杉. 从计算机网络课程开发谈
教学体会[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8,4(3):7-9.
[2]王炜奇.关于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现状与
问题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9,25 (16):
154-155.
[3]向岚,钟彩.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究[J].
计算机应用教学研究,2009:123-124.
[4]郭文占. 网络课程中的学生学习质量
监控策略的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19):161-162.
[5]崔德友,刘杰. 当前网络课程建设存在
的问题及建议[J]. 职大学报,2009,(3):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C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课堂教学以其直观性、可重复演示性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新选择,其直观、简明、便捷的教学特点深受新时期学生的喜爱。所谓网络课程,就是指利用互联网的技术,预先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活动。网络的便捷性可以使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随地地了解教学内容,获取教学知识,评估教学的效果,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进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是针对如何解决女性健康的问题,帮助女性进行疾病诊断和常规保健的一门学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提高学生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课堂,通过使用图片、影像、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能够直观清晰地向学生讲授与护理有关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护理知识,既方便将复杂的护理知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1 《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网络课堂的内容形式单一
网络课堂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专业知识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但是,现在的《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堂,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的情景就是将网页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老师在镜头前讲授,另一边是讲课内容的文字书稿,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没有发挥出网络课堂的优势。
1.2网络课堂互动交流较少
互动交流不仅是传统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网络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充分的互动交流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堂的建设却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没有设立模拟教学情境,让学生们通过分工协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发挥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方式缺乏连续性和互动性,使得教与学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
1.3网络课堂教学设计不完善
网络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应关注设计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更应该关注学生通过《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堂的学习是否增长了护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护理技能等,这才是网络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但是,现有的网络课堂设计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及时跟进了解教学的目的是否实现、学生对网络课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工作。
1.4网络课堂的学习资源不足
网络课堂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服务,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但是《妇产科护理学》的网络课堂资源较少,现有的内容也基本上都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堆叠,没有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简单实用的教学资源,尚没有建立完善的《妇产科护理学》知识体系,以致学生即使想通过网络课堂学习也缺乏相关的教学内容、案例以及实践技能操作。
2 《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
2.1丰富《妇产科护理学》的网络教学资源
一方面,组织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制定完善的教学内容。根据《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任务要求,从护理的理论知识、护理的基本技能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旁征博引、吸收借鉴相关的资料,丰富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组织专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类人才,将传统的书本知识转换成图片、影像、声音、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资源介绍《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程。将复杂、难懂的护理技能以直观的影像等方式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反复揣摩,提高学习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2建立情境化的网络课堂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03-02
一、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土壤肥料学是我校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目前,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需要,故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符合课程发展趋势。
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方便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资源上网也方便了本地从事农业工作人员自学,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在线交流,促使教师了解驻马店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施肥等问题,并组织学生到农田中实地调查、取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补充丰富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
我校办学目标是“开放式、国际化、地方性、应用型”,努力培养和造就“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响应学校办学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自主地学习、复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其是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教学网络开发非常必要。
二、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内容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资源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使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得以延伸,实现网络资源有效辅助课堂教学。
课程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复制及延伸,因此,首先要提供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相关内容,包括课程信息、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课件、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等。其中,课程信息主要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和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个初步认识并以自身的条件制订学习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课程理论教学的重点,必须完整清晰地体现在网络课堂中,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核心内容;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复习与检测。其次,课程网络资源还要提供一些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一些开放性实验、实践,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实践(实验)的类型和项目,结合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指导教师的建议,设计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实验)。最后,上传学生进行实践(实验)后整理的科研文章及图片,以供师生有效交流,促使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步骤
土壤肥料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分模块进行组织、编写、上传材料。该建设阶段包括六个方面:
1.首先,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模块的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实验)教学、网上交流等方面的要求及建议;第二,从网上学习同类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借鉴其先进经验;第三,研究国内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及所需人才的要求条件,并与本地农业专家座谈听取他们对网络资源如何与行业接轨,如何能体现出应用型教学的本质等建议,对土壤肥料学网络资源建设内容、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使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师、学习者、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共同需要。
2.教学团队的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讨论网络教学资源的模块设置,每一模块的内容及要求、每位教师所要完成的内容、网络维护、管理、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进行讨论,制定该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详细计划。
3.根据设置的模块分层次、分步骤上传网络教学资源内容。
4.组织学生对上传的教学网络资源内容进行学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5.邀请校内外农业专家、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对本课程网络资源内容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使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和社会。
6.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宣传及推广,使企业、社会相关人员、学生参与进去,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在线交流为使用者、管理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用者从网络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管理者能够不断从交流中了解网络教学资源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加以完善。
第二阶段是该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应组织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并上网;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要相互检查教案、相互听课,对每位教师上课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建议,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进步,接着组织教师对自己主讲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像、修改、整理并上网,接受学生、专家对讲课的质量进行监督及评价。
第三个阶段是把土壤肥料学课程中一些涉及化学反应等的难点以动画形式进行演示,辅助教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组织教师把所讲内容中要做动画的部分内容进行汇总,并聘请动画专业的老师讲授并协助动画制作,把土壤发生演变的过程、有机质的矿化与腐殖化过程、胶体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置换过程、植物吸收并运输养分的过程、不同植物不同缺素症状等制作成动画,辅助学生对这些难点的学习及理解。
第四阶段是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应经常召开会议,畅谈教学方式、手段上的创新、发现,课堂上对教学环境的有效把握及调控,课堂中一些突发事情的控制及处理。把这些交流心得写出来并进行整理成为教改论文进行发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发现、创新及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的教改项目,为申请精品课程做准备。
四、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是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第一,教师队伍模块,主要介绍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教学与技术专长、教学情况、技术服务。教学与技术专长主要介绍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情况主要包括主讲课程、所承担的实践教学、教学研究论文情况;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教师在本地为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授课情况及所承担的课题和获得的科研奖励。通过这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及其他人员对该课程教师队伍有所了解,使教师接受社会监督、评价的重要窗口,也是外界对教师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利用技术专长服务于地方经济。
第二,课程建设模块,主要包括本课程的介绍、教材建设的过程、教学改革获奖情况。通过这些方面的介绍使学习者对本课程建设过程、发展情况及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教学改革等获得的成效有所了解。
第三,工学结合模块,主要包括校企结合、实训基地、制度规范、实训成果。校企结合主要向外界展示与本课程相关企业、单位联盟及学生实习实训情况。使更多企业对我校学生能正确认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同时也为新的联盟企业合作创造条件,为学生今后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实践教学模块,把实践(实验)的教案、大纲、指导、实验项目上网,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实践(实验)进行预习、了解所要上实践(实验)的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有利于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第五,在线教学模块,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来进行预习、学习、复习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心得可在网上交流平台中进行分享。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学生通过在线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其能够做到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整体把握。
第六,在线交流模块,包括学习心得、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科研动态等。网上交流主要为学生、其他使用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教师较能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科研动态主要向外界展示教学团队及学生课题申报、结项、情况。
五、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辅助课堂教学为目标,故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校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还不太完善、不系统化、还缺乏一些具有创新性模块,并且各模块中的内容有待完善、网页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及学生科研动态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在线交流平台教师不能及时回答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实践、科研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对负责管理各教学资源模块的教师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各模块的更新情况,尤其是在线交流平台;再者,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团队要经常召开会议,探讨各模块内容的建设及创新;第三,教师应结合本地农业、土壤、肥料施用的现状、土壤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一些创新性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自主完成研究,并及时上传学生科研动态,促使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保荣.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1):52-53.
[2]向守兵.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
[3]谭玮.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12(31):92-96.
[4]盛正发.问题与反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62-65.
前言
目前,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尽管数量很多,但以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整体为研究对象的不多,所以难免带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基于“问题意识”,试图提出一定改进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一、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保证标准
1.1问题
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试点的启动和奥鹏中心的成立,推动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成效也十分显著。然而关于试点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质疑”,远程教育在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严重问题。作为开展远程教育教学试点的68所高校,在进行远程远程教育教学的初期,对自己网络学院的定位就不明确,各高校在校外设立的学习中心,条件也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各不相同,致使远程教育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
1.2建议
(1)课程设置:①发展电子学习课程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程开发要与院校的整体战略目标和质量提升相统一;②电子学习课程要对课程学习对象有明确的了解和界定,必须考虑学习群体的特征;③要培养称职的设计、管理、运行、评估人员,包括课程管理者、教材编辑、导学教师、技术指导者和质量管理人;④要为学习者预先提供有关学习电子学习课程的相关信息,要他们了解电子学习的特点,为进入电子学习的学习状态做准备。
(2)教学方法:①电子学习课程目标符合相关的专业教学方法的目标;②电子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应体现在课程中;③课程结构应容纳多样化学习方法和多种教学方式;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电子学习课程的主要特征,这种互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促进;⑤电子学习课程内容与课程大纲和测评体系相统一;⑥对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及使用第三者内容等方面设定基本原则,要明确最低标准;⑦对教材定期审定,以确保它们能够始终符合课程目标和标准要求;⑧对学生作业要及时反馈,对学生问题要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⑨学习目标、学生作业和学生测评的关系应遵循一种连贯性,形成统一的框架结构;⑩测评的依据是相应的专业标准,要对实现目标有效力。
(3)基金筹划:①在发展电子学习的过程中,院校提供的资源(包括资金、软件与硬件)应符合课程设计的目标;②课程的运作、发展与资金应把握一种平衡,特别是对课程中包含的电子学习比率要做到合情合理。
(4)技术设施:①选择技术应注重技术对教学法的实用性,要从学习者和教学人员两个方面考虑;②设计电子学习应有信息技术策略,对近期使用的技术要加以描述,同时对维修和未来技术发展要有所考虑;③对技术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要给予控制,要有文字记录。软硬件服务防议要到位,从而保证运行的可靠度;④电子学习传输要采纳从最佳实践中总结的建议,充分重视科学性和可用性;⑤采用的技术应保证对内容和未来的再利用,要支持内容与信息的可持续研发。
(5)组织结构:①院校能够通过现有运行的必要基础设施支持课程提供;②院校能够对参与设计和管理课程人员的能力进行开发,并发展相应人员进修策略,特别是要重视那些参与电子学习课程开发人员的能力培养;③院校制定的有关实施电子学习课程的工作程序要非常明确,以便使所有参与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一目了然;④院校要对一门课程进行连续的质量评估,以便使课程得到改进;⑤院校要重视学员的投诉,特别是对学员提出的有关电子学习课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
二、教学过程监控
2.1问题
目前,远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员们关心最多的往往是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而对学习过程质量如何并不在意。笔者认为,对成人在职教育,终结性考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因为远程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在质量控制上不能简单采用传统教育中以终端结果为准的办法,应当把过程质量和课程终考结合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向过程质量倾刹。
2.2建议
(1)入学测试:成人远程教育教学虽然属于开放教育范畴,但它却不同于自学考试等形式,入学测试是必要的。可能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高校为了广揽生源,从中获得丰厚经济收益,以“开放”为由,放松了入学测试环节,使入学测试完全流于形式。远程教育教学与传统教育相比,它的最大优势是学习过程中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从现在参加成人远程教育教学的学习者看,很大一部分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并不理解,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知识也比较缺乏,对远程教育教学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适应。因此,加强学前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前教育和培训,让有意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对象明确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和基本学习程序,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有关网络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然后进行相应内容的考试。考试过程严格把关,不放松要求,只有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网络学院学习。
(2)改进、完善在线作业系统:通过作业,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我国网络课程的大部分在线作业系统还是停留多为基于某门课程的形式,实现的功能大多是单项选择题的在线作答与提交。现有的可以跨学科的在线作业系统并不成熟,使用功能也十分有限。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作业评价应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主体得到尊重,使学生更多地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在WebAssign中,学生的一份作业可以多次提交。教师从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反馈意见;学生也能从教师的反馈中,感受到教师的激励和希望,这有益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关心自身的学业提高、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
(4)提高形成性考核分值比例: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教学过程至关重要。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建议形成性考核成绩作如下调整:平时作业20%,参加课程学习讨论5%,学习笔记5%,实践活动10%(包括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应用课程理论解决问题方案,小论文等),这样形成性考试成绩在终结性成绩中可以占到40%,以后可以逐步提高到50%。
三、网上学习效率
3.1问题
(1)学习时间利用率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学员上网条件一般都能保证,但学习者在上网的这段时间里又有多少能够做到有效学习?!他们经常是一边观看网络课程一边聊天,网络课程的讲授有时成了他们聊天、看小说或打游戏的背景声音,娱乐成了主题,学习却成了“见缝插针”或“走马观花”的事。
(2)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在远程远程教育教学中,学习资源主要指网络学院(或其它机构)提供的网络课程(课件)、教学服务信息、课程练习、教学大纲、学习进度指导、BBS,E-mail信息、其他Internet资源等。看似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魅力”似乎没有发挥作用,学习者对这些资源并不感兴趣,所以许多资源还是被白白地浪费。
(3)学习成效低:许多学员只为能够轻松拿到文凭才参加远程学历教育,学习目标低、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不会主动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去认真系统地学习,关心的只是网上的期末考试复习题或模拟试题。
(4)自我评价低参加远程教育的在职学员,一般对自己的学习评价都不高。他们对自己目前学习的方式、所处环境和学习现状并不满意,认为这种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从来就没有高要求。
3.2建议
(1)学习者方面:①从学习者来源即生源方面严格把关。远程远程教育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求学者的教育形式。学习基础较低,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习者,仍然需要采用以传统面授为主,辅之以网络学习的形式;②强化学习动机,确立科学学习观。心理准备、思想准备、技术准备,是引导学生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前提。在心理准备阶段,让学员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在思想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撰写学习心得,转变学习观念;在技术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测试,要求人人过关;③多方引导、全员指导、全程督导。多方引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引导,引导的内容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着重从远程教育教学的优势进行引导;全员指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主要包括技术指导和学习指导两个方面;全程督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督导;④培养学习者学习策略。远程教育教学机构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习者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学习者自身也要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2)学习环境方面:①设计探索性学习环境,基于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观念,它强调“把学习过程放置于有典型意义、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理解和掌握内含在问题中的知识点,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②建立答疑辅导与防作学习环境,现代网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缺乏学生之间的防作气氛,致使教师不能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也不能获得调整教学方案的信息反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BBS系统进行非实时交互;通过聊天室的文字、语言实现在线实时交互;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求助专题解答,进行异步交互。
四、校企结合,开展职业教育和实训教育
4.1问题
去年引发学者争论的“成人教育偏离本义面临转型之痛”,在远程教育领域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在普通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启动时就明确提出:“在试点阶段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举办少量的成人本、专课的学历教育,以及研究生专业学位的非学历教育”。然而,现在我们的远程教育教学,绝大多数网络学院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始终存在着一种过于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与企业合作越来越少。
4.2建议
在远程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中,校企合作应该是最主要也是最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模式有:①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情况,向远程教育学院提出订单,并与学院签订培养防议。学院根据培养防议从社会上组织生源进行培养。学员学成后,主要协议单位就业;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一起指导和培养学生。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有针对性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③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防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把整个培养过程分为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流程。培养完成后,学生最终还是进入防议企业或同类企业工作;④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既降低了远程教育的教学成本,又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学校、学生、企业以及政府都满意。
参考文献
[1]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