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的技术领域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0 10:09: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航空航天的技术领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航空航天的技术领域

篇1

激光技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对带动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较多领域如航空航天、机械加工在应用激光技术中,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未使激光技术中较多技术手段的优势发挥出来,这就要求实际运用正确认识激光技术的本质并结合具体行业要求进行技术手段选择。因此,本文对航空航天领域、机械加工行业中现代激光技术的运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械加工行业中激光技术的运用分析

a打标与切割技术的运用

机械加工行业中,一般对设备产品进行特殊符号、标记的设计都要求利用到激光打标技术。该技术应用极为广泛,如机械加工行业中的仪表、仪器、量具、汽车工业以及电子工业等,都涉及到打标工作。一般打标技术涉及到的对象多集中在印刷电路板、合成材料、橡胶、陶瓷、塑料、铝合金以及不锈钢等方面。另外,机械加工过程中往往也涉及较多材料处理工作,此时便要求引入切割技术,其主要通过聚焦镜的应用融化材料,并在激光束作用下将熔化材料吹走,这样便有相应的切缝形成。现代机械加工领域中,都将激光切割技术作为高新加工方式,能够使传统切割过程中变形过大、缝隙过大以及操作时间较长等问题得到解决。

b焊接与淬火技术的运用

关于激光焊接技术,其实质为将设备构件至于激光下,使构件能够连接为一体。将该技术引入机械加工领域中,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对多种类型金属都可进行焊接,的 且焊接后不会出现凹陷或其他变形现象,整个焊缝在外表上极为美观。目前机械加工领域中焊接技术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①焊接金刚石锯片,可直接利用该技术实现;②对壳体类零件、汽车板以及钢板等,可利用激光焊接技术。该技术的运用对于解决传统机械加工中焊接质量不高、焊接表面美观性差等问题可起到明显的作用。另外,在淬火技术运用方面,其主要对工件表面利用高能激光进行扫描,这样整个工件面温度上升极快,且可瞬间自冷。所以其优势集中表现为:①相比一般淬火硬度,激光淬火方式下的制品将超出其15%左右;②加工时间较短,且可直接利用计算机对整个操作进行控制,具有一定的自动化加工特点,生产效率极高;③技术应用下不会产生较多的污染,且不必引入冷却介质便可快速完成低温淬火。

c熔覆技术与打孔技术的运用

对于机械加工领域中的再制造工程,常涉及到旧设备修复工作,而设备修复的主要技术便以激光熔覆为主。实际应用过程中,可直接对旧设备二次加工,提升设备的使用性能,能够满足现代企业发展中资源节约的要求。另外,机械加工领域中的激光技术,也表现在打孔技术方面。一般对于较软材料、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等,往往需进行不同类型孔的加工,该过程中便可引入打孔技术。从打孔技术应用的优势看,主要表现在打孔精密度较高,能够准确定位中心孔,且能够自由控制打孔深度,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形问题。

航空航天领域中激光技术的运用分析

a航空航天工业中激光焊接的应用

一般该工业较多零部件的焊接多引入铆接方式,其应用下尽管能够熔铝合金材料,但由于热处理效果较差,极易导致晶间裂纹的产生。而将激光焊接方式引入,这些问题可直接得到解决,且整个机身制造过程都得以简化。相关实践研究发现,利用激光焊接取代铆接工艺,其可使机身自重降低许多,这样相应的制造成本也会节约,可见激光焊接的作用极为明显。此外,该工业领域中,对于零件冷却孔打孔工作,要求引入激光打孔方式,其成本较低且打孔效果较高。

b航空航天工业中激光切割的应用

传统用于该工业中的切割手段很难保证外壳材料得到有效处理,原因在于外壳材料多具有硬度高、强度高等特点。而在激光切割技术运用下,许多如发动机机匣、主旋翼、尾翼壁板以及蒙皮等自带处理中都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c航空航天工业中表面与成形技术的应用

由于航空发动机较多构件在价格上较为昂亏,若不断更换将会耗费极多的成本,因此可引入激光表面技术,对受损的构件进行修复,如发动机叶片受损后,便可采取表面技术中的三维修复措施,可保证修复后的构件整体性能不受到影响。由此可见,航空工业中的构件制造与修复很大程度需依托表面技术、成形技术来实现。

结论

现代激光技术的运用为航空工业以及机械加工工业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具体的行业领域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如机械加工领域中的焊接、打标打孔以及切割等,以及航空工业中焊接、切割、成形与表面技术等,确保激光技术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

参考: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92-02

航空航天材料是指飞行器及其动力装置、附件、仪表所用的各类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材料科学中富有开拓性的一个分支。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不断地向材料工程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了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的进步。各种先进材料的出现也为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设计性,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因此,先进航空航天材料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与航空航天技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因此,各国都把先进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尽管我国近年来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而国外相关资料都是英文出版,这就需要航空航天材料方向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完成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等任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材料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但涉及英语科技文体的语法特征和材料专业技术文献的语言特点,而且涉及一定的专业技术内容及科技信息交流。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交流、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进步的需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定量的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和常用词组,并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具有识别生词的能力,能顺利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参考书及专业论文。但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与培养方式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也没有针对航空航天方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编教材,以全面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改编现有专业教材,扩展学生专业视野

浏览现有大部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可发现,内容基本是《材料科学概论》或《材料科学基础》的英文版本的改编,实际是英文版的专业教材,不具专业英语教材特点。而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与国际上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学生阅读起来单调、枯燥。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急需编写新版实用性教材。新版教材需兼顾英语的语法特点和材料专业技术知识,既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涵盖国际研究前沿趋势。

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翻译的综合能力着手,按照从难到易的教材内容顺序,突出航空航天行业背景及新技术特点,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教材的设计与撰写。从教材章节编排上,按照先介绍语言知识后介绍材料专业的顺序布局。可以在开始的章节介绍科技英语的构词、语法的特点以及专业学术文章的撰写规则。随后的几个章节,简单介绍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习的材料专业知识进行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给学生介绍英文专业词汇,让学生逐渐熟悉专业英语的阅读。随后,在材料学的专业知识内容上,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介绍和航空航天技术紧密相关的材料研究内容,例如飞机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隐身材料、非晶材料、太阳能材料等。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专业文献中获取重要信息和跟踪学术研究前沿的能力,教材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利用互联网站和相关的学术期刊网站获取最新专业文献的方法。并且,从材料专业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精心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综述性和研究型的论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由于这些论文内容新颖且紧密跟踪本领域的研究前沿,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地认识和理解。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基本功

调研各高校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发现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在第七至第八学期,大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变得陌生,如果直接面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教师除了教授教材的内容外,可以适当拓展相关内容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结构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学习、就业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及常用交流,可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由学习模仿到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以及模拟求职对话等能力。除此而外,还可以就学生即将面临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展开介绍和讲评。“学以致用”,而实际应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最新外文视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大专业,其中又有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等二级专业,因此除了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外,还应针对不同专业分门别类地介绍材料的最新的实际应用。介绍时,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最新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搜索最新的视频资料,其中视频资料更生动,因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在讲解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波音、空客等制造飞机发动机及机身结构的最新技术视频。还可以通过播放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技术及3D打印技术等视频,加深学生对陶瓷材料、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在新能源及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认识。因此,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资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沿,深化在学生对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认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材料专业英语是一种正规的书面体,专业词汇多词形复杂、句子长,且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缺少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感,读起来抽象、枯燥,造成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的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采取英语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随堂朗读教材内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教材内容,又对英语的“说”有提高。随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材内容,或者也可以提出一个小话题,学生可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也加强了学生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翻译作业,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翻译也可以是对课堂增补内容的翻译,通过英汉互译的环节,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前,还可以穿插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做一个简短的英文讲座,既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同学们英语交流的信心。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前所述,可以围绕课堂教学时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补充国际上航空航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应用实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文件的学习。进行文字资料的学习时,可以采用先朗读后分析、翻译的方法,逐步分解。进行视频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应提前将语音资料转换成文本资料,课堂上可以进行边视听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结语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人员必须及时关注国际发展,密切和国外学术交流,才能保障材料领域的不断进步,这就对科技人员的专业英语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通过对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优化,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译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航空航天材料技术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功.航空航天材料[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鲁红典,邵国泉,谢劲松.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3]马彦青,魏忠,陈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

[4]陆江银,王春晓.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5]孙丽丽,毕凤琴,张旭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6]徐征,陈利生,余宇楠.关于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篇3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创新实验室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据统计,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绝大多数是在著名高校的实验室中取得的,而我国历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半数以上也是在高校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中完成的[2]。创新的源头在实验室。实践证明,推动创新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提供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空间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空间场地的建设、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的准备[3]。其中,空间场地是创新平台建设的前提条件,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的老校区建在市区,能利用的空间资源越来越少,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创新实验室建设就显得愈发重要。我校宇航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通过对原场地进行创新性规划、设计和改造,完成了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的建设。

1 航空航天科教基地的建设过程

我校飞行器设计专业与国内航空航天院校同类专业相比侧重方向不同,因此我校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建设综合考虑了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特点、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

1.1 综合考虑,提出建设目标

依托我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突出航空航天科学技术领域多学科融合的特色,发挥我校学科综合优势,坚持“创新、跨越、特色、集成”的指导思想,建设及展示航空航天典型产品,进行学生教学实验,开展学生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在满足本校师生教学实践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增强公众对航空航天知识的了解,激发公众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热情。

1.2 充分利用场地特点,完成场地规划

中关村校区是我校的老校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很难另辟场地进行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规划,因此基地建设必须挖掘、整合校内的现有资源。当时学校有一处过渡食堂因为新食堂建好已停止使用,其建设面积1 200 m2。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地面承重、安全设施、水、电均能满足实践基地场地建设的要求,但原场地布局及结构承重是按学生就餐要求规划设计的,并且层高仅有2.7 m。实践基地的建设原则是不能对原有结构进行大幅调整。通过对当时场地特点的分析,同时考虑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我们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实践基地的建设,既不能建成各种飞行器模型的展室,也不能全部建成航空航天模型制作实验室。我们最终提出了产品展示加创新实践的规划思路,将整个场地规划成1个多功能展示区、4个功能区和1个办公区。其中,多功能展示区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典型产品、我校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实践基地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包括民用飞机模型展示厅、军用飞机模型展示厅、导弹模型展示厅、火箭及发射架模型展示厅、航天器模型展示厅5个小厅,同时为了突出我校学生的创新作品,在各展示厅都留有摆放创新作品的空间。4个功能区主要包括飞行控制仿真实践区、航空航天模型制作实践区、飞行组网及空气动力实践区、多功能研讨区。同时为了安全考虑,多功能展示区留有紧急情况下人员迅速撤离的安全通道。

1.3 充分调动本校资源,完成布局设计

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建设最初的理念就是调动全校资源,大家共同参与建设。因此在完成整体方案规划后,我校没有聘请专业设计公司进行布局设计,而是请本校工业设计系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设计,学校还提供了一部分支持经费,这样不仅为本校师生提供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建设经费。

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布局设计如图2所示,依据总体规划要求,完成多功能展示区及各功能实践区布局安排设计,其中多功能展示区总体呈S形布局,各厅之间采用可移动展架式隔断方案,展架上可摆放相应的飞行器模型,较大的模型可摆放在各展厅中间,展架根据需要也可随时调整。功能实践区及办公室位于整个展示区的一侧,分成5个独立区,各功能实践区之间以及展示区之间均采用透明玻璃隔断,其目的是使参观的学生能与各功能实践区的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参观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兴趣,同时也激励实践的学生更好地完成科技创新活动。

1.4 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建设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多方筹集资金,其中实验设备处、教务处、国资处及宇航学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分别从航空航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费、宇航学院配套建设经费、教学基础条件专项建设经费、实验设备处修购专项建设经费、985建设经费中提供了资金支持,确保建设顺利进行。

2 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的运作及成效

实践基地的建设本着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原则进行,从建设使用效果分析,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激发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2.1 配合航空航天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学习与基础课学习不同,需要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学生仅从书本上学习这些专业知识会感觉枯燥,提不起兴趣。多功能展示区及实践区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如宇航学院开设的飞行器系统概论充分利用了多功能展示区陈列的各种飞行器模型,这种三维立体的直观感受比书本二维平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知各种飞行器;专业课空气动力学通过在空气动力实践区的演示及学生的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掌握空气动力学原理;在专业课现代控制原理学习中,学生通过在飞行仿真控制实践区的动手参与,可以很好地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随着各功能区的不断改进、补充和完善,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补充课堂教学。

2.2 开设公开选修实验课

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各功能区的设施,实践基地直接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实验选修课。如依托航空航天模型制作实践区开设了多功能飞行器设计实验选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及实践动手能力,从学生的反馈看,效果非常好,他们的选课积极性很高。课程实践环节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对学生分工合作、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

2.3 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

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通过鼓励参加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航空航天科教基地建设的目的之一。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荣誉感,争强好胜。科教基地正是抓住了学生这些特点,为他们材料设备,制作场地等硬件支持[4],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

到目前为止,实践基地支持学生参加的比赛包括2011年、2012年的“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2011年、2013年的“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北京市级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很多学生正是通过实践基地的培养,获得了保研资格。

2.4 教学相长,完善实验队伍建设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实践基地自身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个个成绩的取得,都是实践基地背后支持的结果,学生感受到了参与实践基地活动的乐趣,学校也更加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实践基地有专职人员2人,指导教师10余人,从事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保持在30人左右。同时一些任课教师也体会到科教基地的作用,也愿意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这些都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人力及物力保障。

3 结束语

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孵化创新特色人才的重要场所。抓好科教基地建设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通过科教基地的建设,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只有青年人的创新能力增强了,才能实现科技的真正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以学校“拓天”发展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为主要目标,我们充分利用场地条件,调动各方因素,克服多种困难,因地制宜地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推进科教基地的建设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刁鸣.示范中心创新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74-77.

篇4

钱学森在美国的老师是冯卡门。

冯卡门:匈牙利犹太人,1936年入美国籍,是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开创了数学和基础科学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术领域的应用,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他所在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喷气实验室,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钱学森、郭永怀都是他的亲传弟子。

冯卡门在布达佩斯皇家理工综合大学完成了他的研究科目,获得硕士学位。1903到1906年,他在理工大学任职,而且是匈牙利一家发动机制造厂的顾问,在航空器结构和材料强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工作。这段时间,他还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流体力学开拓者之一的普朗特尔教授,但未及获得学位便去了巴黎大学。

1908获得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4年。1912至1930年在亚琛工业大学从事研究,之后到了加州理工学院。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评估活动的沿革、法律基础与评估结果的用途

这种评估活动始于1999年。2001年韩国制定的《科学技术基本法》为这种评估活动提供了法律基础。自2008年起,韩国每两年进行一次关键技术水平评估。政府职能部门广泛采用这个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技术开发战略、投资优先顺序等科学技术政策的基础资料。技术水平评估结果还为研发活动评估工作、为拟于2014年2月的韩国国家重点科技战略路线图等提供参考。

评估报告中涉及的关键技术

评估的120项关键技术均来自2013年7月公布的韩国《第三个科技基础计划(2013~2017)》。这120项关键技术分布于电子/信息/通信、医疗、生物、制造与工艺、能源与资源、航空航天、环境/土地/海洋、纳米与材料、建筑与运输、灾害与安全等10大领域。

评估过程

在韩国绝大多数的技术水平评估活动中,相对技术等级的计算主要依据德尔菲法的调查结果。此次评估主要分基础调查、德尔菲法调查与论文专利调查、技术水平综合分析3阶段,详见图1。

评估内容

(1)韩、美、日和欧盟等国家/地区,相对于拥有最高技术水平国家/地区的技术水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2)特定国家/地区相对于拥有最高技术水平的国家/地区的技术发展时间差;

(3)相对于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地区,韩国四类研究部门(小企业、大型企业、学术团体和公共研究机构)的技术水平差距。

主要结论

篇6

新雷能是电源行业起步较早、技术实力雄厚、规模较大的专业电源供应商,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方面一直保持高投入,并持续不断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经过近二十年的行业发展,“雷能电源”已经成为行业内的高端品牌。

通信领域具备深厚技术基础

在通信领域,随着国内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以及先进生产加工设备的引进、使用,本土电源厂商正逐渐向高端市场拓展。国际产业转移以及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也带来了中国电源市场的商机,吸引了众多国外知名公司M军国内电源市场,对国内电源行业的发展和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雷能电源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网络设备领域,随着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和通信网络产业的换代升级,公司业务也得以快速发展,与多家国内重要的(光)通信、网络设备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新雷能的电源产品在通信领域应用超过十五年,具备深厚的技术基础及研发实力;近年开始研发大功率电源,正式进入通信大功率电源领域,通过不断研发和摸索以及对客户需求的不断跟进,在通信大功率电源行业迅速取得突破。

目前,与新雷能合作多年的国内客户有大唐移动以及烽火通信,国外客户有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通信,并与三星电子建立了合作关系;此外,公司跟踪欧洲、北美市场多年,可通过海外客户开辟国外市场,公司未来在通信领域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公司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内一流的通信电源供应商,并通过其产品的高性价比获得了海内外厂商的认可。

成为航天军工领域重要电源供应商

近年来,随着国内通信电源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源效率和小型化的水平等得到大幅提升,国内电源行业的电源工艺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的投资加大,国内军工电源的发展也得到有力的带动,国内航空航天及军工电源产品与国外领先品牌的技术差距逐年缩小。

篇7

领域是指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些领域。

这些领域的企业称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为了满足当前航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航空航天系统应用了信息化的很多应用系统。这些资源系统一般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开发技术多种多样,操作系统有基于UNIX的,也有基于WINDOWS的,系统框架和开发平台有C/S结构,也有B/S结构的。而且各系统之间缺乏总体规划,往往是各个部门根据自身需求来设计实施信息管理系统,缺乏对整体资源信息的开发挖掘。传统开发方式开发的信息平台与开发工具、操作系统、数据库的紧密耦合使得分散的独立信息系统逐渐成为所谓的“信息孤岛”,信息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多个信息系统的许多功能都是仅仅为了满足其特定的业务需求设计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似相通之处却又无法复用,造成软件升级或重新开发的成本巨大。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航空航天各部门对现有业务流程和软件系统体系结构进行重新梳理和规范化改造,考虑面向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充分利用航空航天系统内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统一控制和管理。

本文首先研究了SOA的思想,SOA的最佳实现技术,以及Web服务的一种开发工具,然后把SOA思想运用在无人机信息交换平台中。

1 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将应用程序中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对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也就是说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此类系统中的服务可以用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SOA架构的基本元素是服务,SOA指定一组实体(服务提供者、服务消费者、服务注册表、服务条款、服务和服务契约),这些实体详细说明了如何提供和消费服务。遵循SOA观点的系统必须要有服务,这些服务是可互操作的、独立的、模块化的、位置明确的、松耦合的,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其地址。面向服务的参考架构主要由5部分组成,即Web层、服务层、应用程序层、企业级安全层和业务服务管理层。

2 通过Web服务和Java EE实现SOA

Web服务为应用程序通过Internat互操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了迅速实现或者向外界提供一个Web服务,要求有一个功能强大且全面的应用程序开发和部署平台,而且同时易于开发者和部署者使用。Java EE平台提供了一个完整的Web服务技术集。

Web服务平台是为使用特定编程语言来调用和部署Web Service而提供的一套工具集。本文主要研究了Java EE平台对Web服务开发的支持。Web服务平台有服务器端组件和客户端组件。服务器端组件通常封装在某种类型的容器中。客户端组件通常封装为工具,用于访问绑定到Web Service的Java接口实例。任何一种Web Service平台都支持三个核心子系统:调用子系统、序列化子系统,以及部署子系统。

3 基于SOA无人机数据交换平台

3.1 无人机数据交换平台分析

无人直升机不仅广泛应用于民用,在国防军事领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保卫祖国,完成侦察等任务中凸显重要,所以,无人直升机的发展在我国航空科学技术领域倍受关注,如何管理其复杂的测控数据问题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无人直升机测控数据分析的要求,利用数据融合技术,结合SOA的架构理念,实现新型的数据交换平台。

采用SOA设计方法可以扩展本系统的适用范围。类似的数据交换平台可以通过通用的标准接口,实时地在线重用本系统所提供的部分功能,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工作的目的。

3.2 系统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SOA方法以服务为中心对象构建层次架构,将功能方面涉及的对象、数据、组件、业务流程、界面等从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角度进行层次化。在服务层中将各业务功能点以服务的形式暴露于系统之外,其它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服务协约对服务进行访问。这种技术简化了系统集成,可以快捷、容易地对业务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服务的设计与实现是实现SOA的核心。下面主要描述系统服务的设计与实现,也就是重点描述业务层。

无人机信息查询服务,主要提供无人机信息的修改、查询等服务。相关人员可能会查询关心的无人机型号的具体信息,这样不同的部门都可以调用无人机信息查询服务。其中有无人机基本信息的描述。

发动机性能查询服务,主要提供不同型号发动机性能信息的修改、查询等服务。发动机信息是人们关心的另一个主题。发动机的品牌、性能决定着无人机的性能,不同部门都可能要用到这个服务。

篇9

1.国内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飞机保有量和需求量快速增长,以及为实现从“航空航天大国”向“航空航天强国”发展、提升航空航天工业水平而实施的“大飞机”等项目产业政策的推进,我国对飞行器制造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加大。近些年,各类高校依托教学科研优势,不断加强或开设了飞行器制造方面的专业,提高了行业参与度。至今,办此本科专业的有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各高校依托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专业特色化建设,培育自身的专业特长。如西北工业大学偏向于CAD/CAM集成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突出于板料成型技术专业教学和实验、中北大学以飞行器特种制造为特色等,形成了面向飞机制造、适应航空航天发展要求的课程培养体系,培养出一批具有飞行器制造工艺技术的航空航天类人才。

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重视本科专业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如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企业人员为学生讲课(讲座)、征求企业意见制订专业培养计划、订单培养等。我校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主要面向航天航空飞行器产品制造等相关产业培养钣金、铆接、装配技术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由于本专业开办时间短,目前我校在飞行器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加强实践教学已成为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校企合作。

2.校企“3+1”合作办学的优势

3+1校企合作办学指前三学年的培养在校内进行,第四学年除部分课程及实验教学在学校完成之外,其他现场课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均在企业内实施,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简称“3+1”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3+1”模式,这种合作教育能够实现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学习的机会,是实现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与就业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教育模式。

由于有很多限制条件,学校无法投入过多资金购置像企业的一些精密加工设备作为教学仪器设备,所以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只能在理论上了解基本成形原理和方法,根本看不到实际的设备及生产工艺过程,也就无法掌握一些知识。而合作教育提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资源,弥补了学校的教学条件的不足,解决了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甚至落后于生产现状的严重问题,实现了校企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学生在航空航天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会认识到,一个不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人是无法发挥才干的。到企业后,学生清楚地了解了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目标,了解了作为飞行器制造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重点掌握的知识,明确了学习目的和方向,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在专业知识对生产过程发生作用的亲身体验中找到了成就感和危机感,提高了学习兴趣,明确了专业思想,树立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使就业观念和定位更符合社会与航空航天企业的需求,且学生就业之后,表现出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都明显增强。

3.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校企“3+1”合作办学模式探析

我校长期以来,一直与一些航天企业有着较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每年都会吸收一批本科毕业生,以补充和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本科生在外语、计算机及基础知识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普遍存在本科生专业知识与航空航天生产过程的需求脱节比较严重、独立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薄弱,同时表现出对社会及企业的了解甚少,融入工作环境的协作精神比较欠缺等问题。这正是毕业生和企业共同担心的问题。这些公司在航天专业技术领域与我校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需要的全部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见校企及学生三方都有合作办学需求的基础。

3.1合作办学模式的定位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采取校内培养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学制4年采用“3+1”模式,即3年校内通识类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核类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着重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锻炼和培养;累计1年(主要集中在第四年)校外企业核类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重点是最后一个“1”的环节,具体而言在这一年的校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行“部分专业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集成化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3.2“3+1”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特征

3.2.1规范选拔机制,组建一支优秀学生队伍。第四学年初,学校需要在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组建实验班进行统一编班授课。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前三年在校成绩及获奖等综合素质表现,择优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学生,成立“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3+1’校企合作试验班”。规范的选拔机制应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也是对低年级学生的一种激励。再则,一支高素质学生队伍是校企合作有效办学的重要保障。

3.2.2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和实施培养计划。试验班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应由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牵头,与企业共同协商制订,将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掌握一定飞行器构造、飞行器制造工艺与工艺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上,具有钣金、铆接和装配等基本操作技能,能够从事飞行器产品零件的设计、生产及装配、工厂生产管理和服务于第一线的工作的能力。实验班往往会加入部分企业需要的专业课程,学校无法完成的可由在企业中聘请的兼职教师到学校讲授。部分实践教学依据学校实验设备条件和企业生产进度协调安排。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

3.2.3建立校企双向管理制度。学生实践活动期间,不仅要保障学生安全和日常教学活动,还不能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因此,应严格实行校企双向管理制度。学生的劳动纪律考核应由企业负责,尽量与员工保持同步。校企双方应各派一名专职辅导员,有利于学生日常行为和具体事务协调与管理。由于航天企业有其特殊性,教学管理程序要适应航天企业产品研制与生产中的相关保密规定。

3.3“3+1”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的保障措施

许多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教学主体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企业的实际参与和互动等问题。为了实现校企双赢的合作关系,保障校企关系持久稳定,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工夫。

3.3.1寻求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协调。学校有教学任务,学生有就业任务,而企业有其生产任务,校企合作教育应该在学校、学生与企业三者间寻求协调和统一,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和专业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周密安排下,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加强与企业兼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校企之间要协同制定相应制度,明确各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协调校企合作各项事宜,真正做到有政策制度的保障。特别要健全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阶段的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优化企业对试验班毕业生的择优录用机制。

3.3.2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年来,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学校引进不少拥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补充到我校飞行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中,他们虽然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但工程实践背景比较薄弱。因此,师资队伍建设中,除注重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外,还特别强调教师的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和工程实践背景。为了加强专业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要鼓励或创造条件让来自高校或没有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增强实践能力,以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

4.结语

合作办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合作教育所有效益中,适合人才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利益的核心。校企合作办学让高校走向企业,也让企业走进高校,将高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融为一体。这种办学模式对促进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思路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蔡向朝.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志科学校学报,2005,23(5):23-27.

篇10

( 一) 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进出口月度增幅继续回落

据海关统计,2011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 10117. 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 8%,占外贸进出口比重 27. 8%。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5487. 9 亿 美 元,同 比 增 长11. 5% ,进口 4629. 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 2%。受欧债危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月度增幅有所回落。特别是 2011 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欧元区危机加重,全球经济增长环境恶化,经济贸易风险上升,6 月份以来出口呈个位数增长,连创 2009年以来月度出口增幅新低。虽然从绝对值上看,进出口规模缓慢增长,但总体表现后续增长疲弱。

( 二) 信息与通信技术类仍居主导,部分领域进出口提速

2011 年,我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类等传统领域出口仍居主导地位,全年出口5294. 6 亿美元,同比增长12. 7%,较整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高 1. 2 个百分点,占比增加至96. 6%。单类产品出口额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便携式自动数据处理机 ( 1058. 8 亿美元) 、手持式无线电话机 ( 627. 6 亿美元) 、集成电路( 325. 7 亿美元) 。除生命科学技术类、航空航天技术类产品出口提速外,多数领域出口增速下滑。其中生命科学技术类产品出口 178. 4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 7%,较上一年度提高 2. 9 个百分点; 航空航天技术类产品出口45. 9 亿美元,同比增长31. 6%,较上一年度提高 1. 5 个百分点。2011 年,电子技术类产品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进口产品,全年进口2139. 7 亿美元,占比46. 2% ,较上一年度下降 1. 3 个百分点。单类产品进口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集成电路 ( 1707. 7 亿美元) 、液晶显示板 ( 471. 7 亿美元) 、手持式无线电话机的零件 ( 190. 0 亿美元) 。在整体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萎缩的情况下,生命科学技术类产品进口速度提高,全年进口 158. 1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 3%,较上一年度增加12 个百分点,进口占比提高至3. 4%。

( 三) 外资企业贸易增速趋缓,其他企业增速依然强劲

从企业性质上看,外资企业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2011 年,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 8015. 3 亿 美 元,同 比 增 长10. 37% ,全年出口 4527. 53 亿美元,占比 82. 5%,较 2010 年下降0. 6 个百分点,全年进口 3487. 22亿美元,同比增长 10. 06%,占比75. 3% 。国有企业进出口 831. 9 亿美元,同比增长2. 09%,全年出口318. 1 亿美元,占比 5. 8% ,下降 1. 1个百分点,进口占比 11.0%,下降0. 5 个百分点。宏观经济政策收紧等消极因素对民营企业出口影响更加明显,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其他企业四季度出 口 环 比 折 年 率 萎 缩17. 52% ,进 口 环 比 折 年 率 萎 缩24. 22% 。尽管如此,其他企业全年进出口占比仍有所提升,其中出口642. 2 亿美元,同比增长 31. 1% ,占比11.7%,提高1.7 个百分点,进口占比13.6%,提高1.9 个百分点。

( 四) 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明显,加工贸易份额继续缩减

2011 年全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一般贸易出口 898. 3 亿美元,增长 20. 2%,占比提高 1. 2 个百分点,进 口 1228. 9 亿 美 元,增 长18. 5% ; 加工贸易出口 4221. 2 亿美元,占比 76. 9%,下降 1. 9 个百分点。进料加工贸易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全年出口 3824. 6 亿 美 元,同 比 增 长11. 53% ,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69. 69% 。2011 年,中西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初见成效,部分在金融危机中向周边国家转移加工产业的企业回流,加工贸易下降幅度较2010 年度有所收窄,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加工增幅下降,其中苏州、广东两地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增幅分别为 -1. 03%、8. 12%,均低于 8. 8%的全国平均水平。从高新技术产品各领域内部来看,各领域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变化不十分明显,说明加工贸易占比萎缩对不同领域影响大致相同。

( 五) 主要市场进出口增速放缓,传统市场占比下降

2011 年我国与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呈现萎缩态势,其中出口至欧元区 794. 8亿美元,增长 4. 08%,较上一年度下降35 个百分点,四季度环比折年率萎缩 13. 28%。由于欧债危机蔓延,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受到普遍拖累,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四季度我国出口到其他 “金砖四国”高新技术产品 62. 3 亿美元,较三季度下降 13. 7%,环比折年率萎缩 44. 53%。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来看,亚洲地区仍是我国主要进口来源地。2011 年,我国从东盟、韩国、中国台湾和日本进口 2891. 9亿美元,同比增长 11. 3%,占比62. 4% ,较上一年度下降 1. 2 个百分点。中国香港、欧盟和美国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合计占比 64. 6%,较 2010 年下降0. 6 个百分点。其中在航空航天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类领域出口至上述三个地区的高新产品占同类技术领域比重分别为69. 35% 、67. 33% 和 65. 68% 。

( 六) 中西部地区出口快速增长,东部地区占比继续下降

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主要集中地,但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迅速增长,特别是出口增长强劲。2011 年全年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171. 7亿美元,同比增长 80. 2%,占比提高 1. 2 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出口217. 4 亿美元,同比增长 58. 2% ,占比提高 2. 3 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出口 5098. 8 亿 美 元,同 比 增 长7. 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重继续下降。2011 年中西部地区进口增幅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小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 168. 1 亿美元,增长46. 9% ,占比提高 0. 8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比提高 1. 0 个百分点;东部地区进口增幅下降较大,进口增长 10. 0%,下降 22. 2 个百分点,占比由 93. 9% 下降到 92. 1%。中、西部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基础优势,在传统产品领域之外的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贸易比较优势。2011 年,东部地区在传统领域出口占比仍占据绝对优势,光电技术类产品出口314. 16 亿美元,区域占比 97. 86% ;中部地区材料技术类产品出口 6. 43亿美元,占比 13. 63%; 西部地区航空航天技术类产品出口8. 24 亿美元,占比17. 93%。

( 七) 整体国际竞争力略有下降,产业内贸易指数下滑

2011 年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有所下降,贸易竞争力指数 ( TC 指 数) 由 2010 年 的0. 0881 下降到 0. 0848。传统优势领域中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类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由0. 5832 下降到 0. 5762,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有所下滑。随着我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高新产品中部分新兴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其中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类和材料技术类领域虽然仍处于净进口状态,但是国际贸易竞争力较 2011 年均得到提高,生物技术贸易竞争力指数由 - 0. 0856 提高到 - 0. 0465,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由 -0. 6540 提高到 - 0. 6062,材 料 技 术 领 域 由- 0. 1340提高到 - 0. 1111。近年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呈下滑趋势,但在国际分工格局方面变化不大,中美之间在高技术领域贸易仍表现为垂直分工,中国与东盟之间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贸易仍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中美之间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 ( GL 指数) 由2010 年的 47 下降到 2011 年的 43,中国与东盟之间的 GL 指数由 2010年的 65 下降到 64。2011 年高新技术产业多数领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处于 50 以下的较低水平。我国与日本之间的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为73,两国在生物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贸易领域属于水平分工,特别是在生命科学技术贸易领域属于高度水平分工形态。我国与东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为 64,为水平分工; 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领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达到了 88 和 76,属于典型的高度水平分工状态; 在材料技术领域的产业内贸易也达到水平分工。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排在第三位的是欧盟,为 58。其中,我国与欧盟在材料技术领域贸易属于典型的高度水平分工,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领域贸易比较活跃,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贸易不活跃。我国与美国之间在高技术产业贸易属于典型的垂直分工,两国在生命科学技术、材料技术领域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95 和 98,属于高度水平分工状态。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2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国内经济贸易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与问题依然突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 一) 面临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全球贸易增速回落,高新产品出口增长面临下行压力。2012 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将延续上一年度的缓慢增长态势,虽然部分经济体的经济景气度指标呈现向好迹象,但考虑到宏观政策空间有限,各国对欧债危机能否顺利解决仍持怀疑态度,整体经济观望情绪较大,经济表现温和复苏。下半年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仍主要取决于欧债危机的解决、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表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2 年 1月份 《世 界 经 济 展 望》 预 测,2012 年全球经济减速似乎已成定局,预 计 发 达 国 家 经 济 增 长 率1. 2% ,新兴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 5. 4%。从全球贸易来看,表征国际贸易领先指标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BDI) 似乎也预示了贸易增速回落的事实。2012 年开年以来,该指数始终处于历史低位运行,2012年 2 月下降到 647 的历史低点,不到 2011 年的 2161 高点的 1/3,虽然 3 月份以来该指数缓慢上扬,但全球贸易复苏动力不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2 年世界贸易增长率 3. 8%,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率均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看,实现稳定增长难度加大。2011年欧债危机对中欧高新产品双边贸易影响明显,特别是下半年危机恶化后导致中国出口大幅萎缩。全年我国对欧盟出口高 新 技 术 产 品1124. 5 亿美元,同比增长滑落至个位数 ( 3. 5%) ,占高新产品出口比重降至20. 5%。2012 年一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 245. 0 亿美元,季度环 比 ( - 20. 3%) 与 季 度 同 比( -1. 04%) 双双萎缩。目前,欧盟是我国高新产品的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欧元区及欧盟成员经济收缩将通过贸易渠道产生溢出效应,加大高新产品出口稳定增长的难度。

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剧,出口企业利润受到挤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供给动力不足。2012 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并未得到有效缓解,相反,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结构性问题,低成本竞争优势正不断削弱。预计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刘易斯拐点”的逐步呈现,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短缺以及随之而来的外贸企业用工难问题将成为困扰外贸企业的突出问题之一。普遍性的融资难问题将加重企业的经营困境。自 2010 年三季度至今,我国政府 9 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 4. 5个百分点,5 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 1. 25个百分点,导致市场资金趋紧,银行借贷成本提高,企业财务费用上升,特别是大量从事外贸经营的中小企业被排斥于银行授信额度之外,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转向高利贷或民间借贷,导致融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外贸企业在经历 “用工难”、“融资难”之后,企业盈利受到影响,企业家信心不足,部分东南沿海城市出现 “跑路潮”风波。中国人民银行对 5000 家企业开展的调查问卷显示,2012 年一季度,企业盈利指数为 51. 19,经营景气指数为 64. 35,均创 2009 年三季度以来新低,企业家信心指数较2011 年四季度略有回升,为 2009年三季度以来次低点。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向新兴产业领域蔓延,高新产品拓展国际市场难度加大。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各国经济仍未完全走出危机阴霾,贸易保护主义相继抬头。截至目前,中国已经连续 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2012 年以来,我国共遭受了 8 起贸易摩擦,涉案金额 22. 8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80%。从贸易摩擦领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关注的对象。自2011 年至今,美国相继对我国太阳能电池和应用级风塔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伴随 “双反”调查的还有各种专利侵权诉讼、破产限制购买法令等措施。2012 年,全球经济在低迷中缓慢增长,美、法等国家政治大选、主要发达国家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在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作用下,预计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只增不减,国际贸易形势更加严峻。

( 二) 发展机遇

一是新兴领域的宏观支持政策陆续出台,产品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新的增长引擎逐渐发力。为促进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在 2010 年国务院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基础上,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太阳能光伏产业 “十 二 五” 发 展 规 划》、《环保装备 “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业清洁生产推行 “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此外, 《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等陆续。这些政策的出台和相继实施有利于未来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目前,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强劲,新能源等领域发展态势迅猛。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 GWEC) 2012 年 2 月最新的全球风电市场报告,全球风电产业2011 年 新 增 风 电 装 机 容 量41000MW,中国排在首位,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 44%。从产业国际化发展来看,部分领域出口竞争力稳步提升,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提高。

二是企业研发支出持续增长,知识产权国际化程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向高技术含量升级有望。近年来,我国研发支出呈稳定增长态势,研发强度不断提高。美国巴特勒研究所最新的 《2012 年全球研发投资预测》显示,中国研发支出年增长率 12%,研发强度从1995 年的约 0. 6% 提高到 2011 年的 1. 6%,如果中国研发支出年均增 长 保 持 11. 5%, 美 国 保 持4. 0% ,到 2030 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研发大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化程度提高。中国在五大专利局 ( 美国、日本、欧洲、韩国和中国) 获得授权专利数量持续增长。目前所获得的专利授权数量相当于欧洲和韩国总和的 2 倍。从所获得的专利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数字计算机、电话和数据传输系统、无线和有 线 传 输 系 统 等,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向高技术含量迈进提供了技术准备。

三是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不断发展,新基地不断加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的产业基础逐渐成型。经过几年来的培育和发展,前三批认定的 58 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已经积累一些龙头企业,产业链日益完善,产业集聚程度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目前,基地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业已形成相当出口规模,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显著增强。2011年,上海张江等 10 家生物医药基地进出口 4833. 9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 24%,其中出口 2294. 8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 1%; 江苏省无锡市等 5 家新能源基地进出口843. 9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 2% ,出口 499. 08 亿 美 元,同 比 增 长18. 4% ; 江西鹰潭市等 14 家基地进出口 175. 12 亿美元,同比增长40. 73% ,其中出口 100. 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72. 21%。2012 年,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商务部、科技部将针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新兴领域,从国内相对成熟的地区培育一批新基地。作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载体,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将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为高技术产品贸易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奠定、巩固坚实的产业基础,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政策建议

( 一) 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一是继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方式结构、主体结构、地区结构和国别结构; 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巨大市场规模优势,重视进口对外贸协调发展的平衡作用; 三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提升新兴领域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比重。

( 二) 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快制定并出台支持创新的配套政策; 二是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鼓励企业聚集高层次创新人才,与科研院所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重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是着力提升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

( 三) 着力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