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09: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集体经济发展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第一、体制政策
首先要把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与社区综合党委、工作站、居委会从机构设置、人员、职能、账目、经费等方面严格划分开来;并且要理顺好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职责和关系,明确社区工作站就是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承担社区公共服务的职能;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主要职责是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剥离社会管理职能,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道路,这是体制机制突破的基本方向。关于现阶段的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重点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社区股份公司一旦剥离了社会管理职能,即意味着社区股份公司就无需再承担公共管理费用支出的义务,但是市、新区财政能否全盘承接此笔费用,需要慎重考虑。据坪山新区发财局“以2009年实际支出数为测算基础”统计,社区一年经费支出约为1.3亿,这对于深圳市、坪山新区财政而言也无疑是多增添的经济负担。二是坪山新区的集体经济开发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路程还有很远的路程,还有相当艰巨的土地整备等中心任务,如果社区股份公司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缺乏政治因素的制衡,那么势必影响党委政府决策在基层的落实成效。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可考虑每年推出一至二个条件成熟的社区进行试点,再着手推广,逐步释放改革压力,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财务相互独立核算制度,健全集体资产的管理机构,做到制度健全,监管到位,为改革做好准备。
第二、技术政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涵养是破解土地、资源及人口紧约束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坑梓社区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可考虑做大做强物业经济,注重促成现有物业的转型升级,从单一的收租型向可以提供专业物业管理与服务的路径转变;另一方面,抢抓坪山大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介入发展投资风险较低的实业经济,逐步实现从“物业经济”单腿走路向“物业经济与实业经济”双腿走路的模式转型。在技术要求上制定相关政策能对集体经济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如宝安区2009年就制发了《关于扶持股份公司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涉及土地利用、旧屋村和旧工业区改造、实业投资、物业管理和服务、交流与合作等方方面面,极大推动了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技术方面的政策制定重点要做到四个引导:一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对那些建成年代较为久远的破旧厂房实施功能再造,以提高物业的收益水平,切实利用好每一块地,投入到新型的集体经济中来。二是引导坪山新区社区集体经济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等形式,结合公司所在片区的产业规划及功能定位,开发建设一批投资风险小、管理经营难度不大的商住酒店等实业项目。如老坑社区可以利用毗邻新区中心区的地缘优势,可考虑合资或合作开发一批高档酒店项目,吸引投资者或者由政府投资建设,不仅能吸引外来人员的人口流动,增长经济,也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做改善;再如秀新社区地处圩镇中心,可考虑合作开发中心商务项目等等,把经营方式放远,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三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以土地入股或利用征地资金参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参与新区工业园区的物业开发,及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配套性生产服务,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展开经济发展铺开一条更加广的道路。四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对旧屋村或旧工业园区进行合作旧改,改善被拆迁户的居住条件,加快城市面貌的改善和产业升级。
第三、财政政策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也有中央宏观上的政策作指导,但各地在如何进行调整的具体措施上却产生了问题。有的地方不知从何下手,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有的地方盲目仿效别人的做法,致使地区间产业、产品结构产生了新的趋同。这次农业结构调整不同于以往,它不仅涉及农业本身,而且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对其要求更高,因而难度更大。
2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困难不少。一是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股份合作组织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过慢,农民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太低,新形势下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不相适应的矛盾难以解决。二是现在数量矛盾已缓解,品种与质量的矛盾加大,为此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但这需要较长过程。
3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难觅。首先,由于资源约束和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本身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其次,近些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再次,农民进城的门槛仍然过高。表现为户籍制度等限制政策过多、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农民进城成本太高、小城镇建设滞后等。
二、解决的措施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a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一、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产品市场需求受限的问题
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外向度已超过80%,有些地区经济的外向度更是超过了100%,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都在做外贸产品。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作为外贸产品主要销售地的欧美国家市场需求不振,大量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有的订单减少,有的价格降低,有的资金回收困难,还有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新兴市场虽然有所拓展,但总量不大,而且困难也不少,难以抵消传统市场下滑所带来的影响。国内市场拓展由于经营模式不同和需求类型不同,所以很难弥补国外市场需求不足。相对于虚拟经济,目前实体经济的市场制约更加明显、更加直接。目前,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市场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国内市场信用,特别明显,直接影响市场规模的扩展。各地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产品假冒伪劣屡见不鲜,知识产权侵犯时有发生等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就当前局势,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信誉评价体系和诚信体系,如果不能尽快有效地解决失信问题,将会导致国内市场混乱,开拓的综合成本就无法下降。实体经济企业普遍感到国内市场开拓难于国外市场,因而一些外贸产品生产企业宁愿缩产停产,也不愿拓展国内市场。
(二)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微小型企业在资金方面供给严重不足,融资的成本高,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有的去借高利贷,融资难,融资贵,使那些企业喘不来气,有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由于外需萎缩,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周转起来会更加困难,资金更加紧张。但各类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金,中小实体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很不稳定,在实际的资金运行过程中,总有许多中小实体企业资金周转方面上出现很大问题。一些中小企业因不能从银行贷款而转向民间融资,借高利贷度日,资金成本相当高,且风险也非常大。货币供应分配不均是当前经济中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三)创新投入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市场、资源、环境等多重压力之下,通过生产技术和管理创新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显得尤其重要。但不少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能力,很难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一方面,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比如研发经费的投入和新产品试制费用的投入等都需要大量的前提资金往里面投入。而在创新这些活动过程中又具有很大的风险,如研发失败、资金空投的现象经常发生,企业需要对这方面风险具备应对能力,这使得一些企业知难而退;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技术实力,需要引进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设备,这些方面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做保障。由于大量实体企业缺少资金支撑,创新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企业成本日渐上升。实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成本构成内容众多,远多于虚拟经济。另外,目前劳动用工成本也在快速上升,不少生产企业感到招工难,用工成本高,人事管理难度大。
二、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
(一)营造脚踏实地、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转变服务理念,积极支持和保护实体经济发展。着力帮助生产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实体经济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排忧解难,清除障碍。努力提高政府服务,大力改善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智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现实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并出台对实体企业发展有帮助的各方面决策,引导企业以实业为主,努力提升企业的产品总体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以实体经济活动的企业得到更多的保护。为实体经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和要素资源,要在才能、土地、资金等方面确保满意。要逐步增强市场运行的秩序,严查一些假冒伪劣和知识产权侵犯等违法的行为,这样才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透明的市场环境。
(二)着力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水平
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照高端、高质、高新化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积极的引导与激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力度[2]。促使实业生产活动提高一个新的台阶。加强科学管理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相互配套协作的产业链,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着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在投资政策和要素保障上给予更多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国外技术先进、生产环保、效益良好、带动力大的产业项目,以此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完善现代企业规章制度,改进和提升经营业态,增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
(三)处理好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虚拟经济健康的情况下,不仅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金融需求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实体经济分布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发展持续性的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必不可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业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有效地进行金融监管,这样才能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尽快制定并实施公正和公开的市场准则,切实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做到消除任何无形与有形的市场壁垒。完善和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方案,激励民间资本向基础性和资源性行业进入,增强实体经济在上游行业的竞争力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产能过剩的下游行业,要对落后的产能进行兼并或淘汰,以此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要增强其对上游行业的谈判能力,从而防止实体经济行业在分配利润上出现差距过大的情况。
(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在物质生产成本逐渐提升的条件下,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从以前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型驱动。通过运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速设备折旧、税收减免等一些措施,增加个人收入量,促使包括企业、科研机构等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以此来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方法。在同一时间,也要加强技术和创新能力提升以创新能源转换为技术资源的效果。对于那些经济需要的企业部门,我们将制定一些合理的措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有利于企业攻克技术更新在市场上所存在的障碍,指引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做到创新和效率提升,并且在创新思路和方法上具备多样化,调配主体之间的行为、从而指导技术改革方向。
三、总结
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政策是紧密相连的,虽说我们暂时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根源所在,从而更好的发掘经济的规律,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2针对我国房产经济现状提出的调控措施
2.1加大中央政府行政及法律的干预力度我国政府针对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的制订还有待强化和补充。一些开发商正是由于缺乏法律知识或利用法律方面的漏洞,钻了法律的空子,来为自己进行不法牟利。所以,针对这一方面政府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同时加大执法惩戒的力度,不让房地产开发商有机可乘。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行政机制来调控房地产价格,对房产价格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保证房价的稳定性。在土地出让环节,政府也必须严格把关,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通过稳定土地出让价格降低开发商的开发成本,进而控制房价的上涨。2.2购房者要加强自身对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学多数的购房者和投资者对房产投资领域的理论知之甚少,盲目投资给自身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尤其在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过多的情况下,购房者和投资者更应该趋于理智,尽量避免房地产市场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在作出购买决策之前,可以参考政府部门或社会舆论对房产行业动态做出的科学分析,从中提取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其次,要全面了解研究房产行业当下发展的大环境,作出比较科学客观的判断;再次,要强化自身对房地产行业理论的学习,掌握其变化规律,抓住购房的最好时机,最大化减少房产泡沫对购房的影响。只有加强预防,理智消费,才能最大程度的阻止风险的发生。2.3国家要合理利用土地,限制土地的过度开发土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最基本要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程度的开发其使用价值是人类一直以来所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现状是人多地少,只有采取有效办法缓解人地矛盾,才能保障我国经济平稳有效的向前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土地开发热潮,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难免有土地滥用,价格虚高的现象产生,房产开发商受到利益的驱使,不惜高价购地,而政府也趁势抬高地价,两者结合更是催生了土地高价的现象。而开发商将巨额的土地成本通过高额房价的形式间接转嫁给了终端购房者,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针对这一土地市场乱象,政府必须通过和制订和实施相关的土地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予以严格打压,从根本上遏制房产涨价的源头。只要政府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对症下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利趋势必将扭转,房产行业回归正常也指日可待。这是因为:其一,房地产行业也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它的发展必然存在着波动,只是波动幅度的大小不同而已,但最终肯定要回归到正常水平。其回归的速度和时间不确定,这还要视政府和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及政策实施效果而定。当然还会受到客观因素诸如地区差异和地区政策不同的影响。其二,找到泡沫经济的突破口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在结合政府措施的同时,要从自身出发,主动出击,胆大心细,尽快找到造成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关键并制订相应对策,以求有效的规避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价格风险,摆脱房地产行业的困境。否则将会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使其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被新的经济形式所取代。
2011年上半年,山西金融部门围绕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以支持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开局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起步为主线,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突出支持重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就山西省发展的实际形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向总行争取到了今年200亿元新增信贷规模支持,尽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截至2011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556.1亿元,同比增长19.46%,比全国水平(16.8%)高出2.66个百分点,同比增幅在全国排第11位。
(二)重点行业信贷支持力度较大,推动全省经济增长
受传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制约,金融机构贷款呈现出行业集中的趋势,2011年上半年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和批发零售业五个行业贷款余额为7417.59亿元,占比为85.59%。重点行业和项目仍是各金融机构支持的重点。如华夏银行以太钢集团、七大煤炭集团为突破口,围绕核心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开展链式开发,做长产业链、做大客户群;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支持采用高参数、大容量的超临界机组的电源点电力项目;工商银行积极支持晋豫鲁铁路通道股份有限公司的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项目。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涉农贷款比例
2011年上半年,各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涉农贷款占比提高,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935.73亿元,新增565.03亿元,余额占比37.3%,较年初提高了3.3个百分点。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范围由单一支持粮棉油“小流通”扩大到全方位服务农林牧副渔“大农业”,基本形成以粮棉油收储信贷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信贷、农村中长期信贷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信贷支农格局;省联社立足三农,按照“区域选优、重点营销”的策略,使农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
(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
2011年上半年,煤炭、炼焦、冶金和电力四大传统行业贷款余额为3820.71亿元,余额占比为44.09%,新增394.36亿元,增速11.51%。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四大传统产业共完成投资611.3亿元,新增贷款对投资的贡献度为64.51%。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重点支持了煤炭资源整合及技术改造项目,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贷款余额占四大传统行业总量的53%。一是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国家级煤炭基地内大型新建矿井建设;二是加快煤炭资源整合矿井并购及矿井技改项目开发评审,推进大型煤炭集团资源整合项目贷款承诺和条件落实;三是努力通过银团、信托等方式满足了客户部分资金需求。如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及时跟进全省资源整合进度,在政策和产品方面积极申请总行专项支持,先后与山煤集团、山西潞安矿业集团签定了250亿元并购承诺协议,为华润联盛、神达能源、宏盛集团、山西三元、美锦能源、西易能源集团等地方煤炭骨干企业发放并购贷款、固定资产支持融资76亿元。招商银行成功地创新出与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相吻合的“资产收购所付对价贷款”、“支付资源价款贷款”、“矿井技改项目贷款”三个煤炭金融产品。
(五)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项目的授信
2011年上半年,银行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加大对节能减排行业的支持力度。全省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为主的六大高耗能行业贷款余额2124.31亿元,新增36.16亿元,增速为1.73%,低于9.16%的贷款平均增速。如建设银行对污染排放不达标、环保未获有关部门批准的,实行一票否决;浦发银行对达不到国家环评和排放要求的项目,限制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已进入的逐步退出。另一方面,加强信贷投向管理,全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和项目。对于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重点企业和项目,如山西省电力公司、丰喜肥业、重工股份等,及时高效保证信贷资金供给,加强产品模式、业务模式创新,多方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增强,贷款增速超过大型企业
2011年6月末,山西省大、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3649.98亿元、1765.31亿元和1616.89亿元,其中,中小型企业贷款占比较年初提高了0.52个百分点。大、中、小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额分别为301亿元、204亿元、139亿元,大型企业贷款增速为8.99%,中小型企业贷款增速为11.29%。中小企业贷款增量和增速已超过大型企业。山西省各金融机构认真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积极把握市场定位,加强金融创新,根据需求开发产品、设计流程,优化授权授信和审批程序,建立适应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管理和定价机制,以及激励约束体系,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如民生银行专门成立中小企业业务管理部,组建产品创新及应用中心,创新推出产业链融资(即交易链融资)、组合贷、联保贷、易捷贷、四户联保“商贷通”等产品有效满足商户快速融资需求。(七)消费贷款投放增加,刺激消费需求均衡增长2011年,山西省金融机构抓住扩内需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消费性贷款余额358.8亿元,新增47.12亿元,同比多增3.28亿元。其中,短期消费性贷款余额29.93亿元,中长期消费性贷款余额328.87亿元,个人住房贷款296.8亿元,个人购买经济适用房贷款4.96亿元。消费贷款的增加有助于扩大我省消费需求,推动投资、消费均衡发展,2011年1-6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3.9亿元,同比增长17.5%,比全国平均增长16.8%,高出0.7个百分点。
二、制约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调控政策与“十二五”开局投资需求的矛盾
2011年山西省提出了五年投资五万亿、平均每年实施一万亿的投资计划。2011年上半年,投资增长迅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17亿元,同比增长33.3%,增速高出全国7.7个百分点。政府希望各行在信贷规模上进一步向山西倾斜,2011年在去年贷款投放180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长20%。另一方面,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今年国家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政策,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环境趋紧,2011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885.67亿元,同比增长9.16%,同比少增88.8亿元。因此,要确保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提高我省建设项目的资金保障。
(二)存贷差扩大与资金使用效率问题
2011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余额存贷比为52.04%,虽然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46个百分点,但存贷差仍高达9730.84亿元,同比增加了848.86亿元。分机构来看,4家国有大型银行存款市场份额占比达到47%,贷款市场份额仅占36%,平均存贷比仅40.43%,资金使用效率较低。10家股份制银行存款市场份额仅占15%,贷款市场份额却占25%,平均存贷比76.67%,基本已无可用资金。由此可见,山西省资金外流现象严重,这对于山西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导致存差不断扩大因素有:一是受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制度的制约。2011年6月末,银行业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8%-21.5%,存款准备金和现金资产占用存款824.94亿元。同时,按照银行监管部门关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不得超过75%;二是银行资本天然的逐利性质。多数银行选择将资金上存,流入高收益地区,还可以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同业往来等金融市场业务运作资金,获取更大收益;三是金融发展环境的因素,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四是企业自身的因素。一方面是企业担保难落实,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好项目。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贷款进一步向第二产业集中
贷款投放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近60%的贷款投向第二产业,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2011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一、二、三产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144.49亿元、5016.37亿元和3505.32亿元,占比分别为1.67%、57.88%和40.45%,从变化趋势看,第二产业贷款占比进一步提高,较年初提高了2.29个百分点,同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而第一、三产业的贷款占比较年初分别下降了0.19和2.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了0.54和0.16个百分点。贷款的产业投向不平衡加剧。
(四)贷款投入科技创新领域较少,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2009年山西省金融机构技术改造贷款余额60.35亿元,占比0.77%。从科技领域相关行业看,2011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投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教育行业的贷款余额50.32亿元,占比0.55%,新增贷款0.83亿元,同比少增2.26亿元,新增贷款占比仅为0.13%。科技领域贷款增长较少直接反映出山西省科研发展相对滞后、科技产业化途径较少等问题。科技发展的滞后直接制约自主创新能力,导致许多产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缺乏核心和可持续竞争力,无法达到同行业的制高点,也无法形成对信贷投入的吸引力。
(五)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亟待改善
山西省目前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部门对金融业缺少具体支持措施,一些地方还存在行政干预、乱检查、乱摊派的现象,影响了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对银行债权的保护不够,贷款安全难有保障。受执法和司法环境的影响,银行债权保护面临手段少、难度大、效果差的困境。
(六)直接融资占比较低
山西省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2011年上半年,直接融资额为184.5,占社会融资总量17.31%,其中股票融资额33.4亿元,短期融资券37.6亿元,中期票据60亿元,企业债53.5亿元。截至2010年末,山西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1家,其中,主板市场上市公司28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家,创业板上市1家,金融类上市公司1家。2010年,在省发改委备案登记的创投企业为3家,占全国同期备案投资企业571家的0.53%,三家创投企业分别为山西省科技基金发展总公司、山西易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山西金丰汇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全省创业投资资本规模为7亿元,仅占全国备案企业投资规模1074亿元的0.65%。2011年2月27日,山西省成立了首只私募基金———蓝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除银行信贷、公开上市之外最重要的融资方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将会给我省中小企业带来更多血液。
三、金融支持山西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发展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要树立“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一是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进行融资。二是鼓励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配股、增发新股等形式,做优、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目标。三是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机构,落实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及新型产业的企业利用股权融资发展壮大,支持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激活创业投资市场。四是培育场外交易市场,培育企业非公开融资。
(二)完善信贷政策导向评估管理办法,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人民银行要在总结山西省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围绕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结合贷款投放总量和存贷比,以优化信贷结构为中心,以支持转型行业发展为重点,以支持薄弱领域为突破口,扩大评估应用范围,细化、量化评估标准,通过正向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向资源型经济转型企业或项目,加大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振兴、循环经济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民生工程、“三农”、节能减排以及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等行业与项目的信贷支持。同时,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搭建银企交流平台
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鼓励地方人民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在内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同时建立企业资金项目库,经常召开银企融资洽谈会、项目推介会、信贷营销会,提交给银行筛选评估,寻求银企共同发展良机,研发推广银企对接项目融资网,为银企合作提供更为便捷的交流平台。
(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关键词: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网络安全;网络支付;网络消费;商业信用
在互联网信息化趋势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成了网络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催生出了很多网络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网络经济而言,本文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解释,狭义的网络经济指的是以信息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产业经济;而广义的则指的是,如电信、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网状运行行业组合成的产业群体。近些年网络经济在一些细分的领域也开始迅速发力,如网络游戏、网络支付、广告、网络直播、音乐以及在线视频等,可以说由于网络文化的日渐盛行,才带动了许多网络经济模式的创新发展,虽然发展的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新的问题的出现,必然也会随之出现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推动网络经济不断循环向前发展。
一、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网络经济发展速度快:从近几年国家互联网普及和渗透率等数据来看,我国网民人数持续增加,在智能手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网民的购物行为、网络在线直播、网络音乐、游戏、网络体育等,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我国网络经济的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网民规模数量逐步扩:从国家互联网发展的权威数字来看,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了10亿左右,互联网群众规模的扩大与增加,使得国内网络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市场容量。大规模的网民基数,是一切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等高速发展的基础。互联网商务化程度:在网民基础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互联网群众的网络商务行为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如近些年网络群众的购物消费、网络直播、网上阅读、网上支付、网上看电影、听音乐、看体育赛事等,这些网络行为覆盖的网络群众面积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带动了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网络经济存在的问题
网络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差距较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网络资源建设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性,东部沿海省份的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网络资源分布情况相对并不理想。网络经济的发展,受到网络资源的严重制约,不发达地区的网络经济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层次上,同网络资源优势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针对具有购买力的目标人群范围不够大:我国网络经济具有覆盖范围广,并且针对性薄弱的特点。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依然集中在35岁及以下年龄的人群,这一人群的网民总数占我国网民总数的68.6%,已达到我国网民总人数的2/3。而在这部分网民群体中学生人数占据总大比例,学生网民的消费过于集中在网络阅读、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领域,对于促进我国电子商务交易的快速发展相对缺乏足够的购买力。而促使我国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就在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也说明我国从事互联网广告宣传的企业的广告投放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点击率较高,但是潜在的受众范围较小。网络安全担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模式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客观上给攻击者提供了便利,信息安全的常规性风险、数据资源的集聚性风险和新技术应用的潜在性风险相交织,为信息安全攻击提供了温床,黑客攻击、虚假信息、数据滥用、隐私泄漏等问题更加难以控制,网络攻击、诈骗的门槛正越来越低。病毒传播、域名劫持、漏洞攻击、拒绝服务、APT攻击等手段层出不穷。同时,攻击者更加注意策略的选择,信息攻击更加难以追溯定位。由于技术水平和人为因素,计算机软硬件的“缺陷”和“漏洞”仍然难以避免。由于新的安全威胁的不断涌现,防御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矛锐利了,盾当然应得到加强,所以,“防御”将跨越整个网络、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在日趋激烈的对抗中不断调整。网络经济的法制环境不够健全:由于我国针对网络经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网络经济在管理机制、投诉机制、监督机制等机制方面存在诸多的法律漏洞。网络版权缺乏保护体系;未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的、注册的非法网络经营行为;虚假信息;网络诈骗行为;网络虚拟财产盗窃行为等,都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这就为我国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阻碍。我国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网络经济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将使违反网络经济法律的行为受到相应的惩罚,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可以通过网络经济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我国网络经济的快速的、平稳的发展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三、网络经济发展创新的对策思考
政策层面:各级政府部门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网络经济的支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及引导措施意见。第一,要在未来几年内建成创新活跃、基础设施完善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要引导和培育具备自主研发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云计算核心龙头企业,集聚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云计算产业示范园区,云计算数据中心集聚地,实现跨区域共建共享;基本建成以国产密码为支撑的全省云计算和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制造、农业、金融、医疗、物流等领域建成一批应用示范项目,形成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应用生态。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将引导建立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支持企业机构联合承担国家和省云计算技术攻关、试点示范应用等项目。第二,在产业资金支持上,要加大对云计算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在项目核准、电力保障、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发挥长江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和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联合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云计算产业的投入力度,从而提高云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施稀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研究与制度,定期相关信息。扶持网络企业与培训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科研究机构共同建立研发中心与实践基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高网络速度降低收费标准、云计算与大数据良性发展等系列措施,加强信息技术在网络经济重要领域的创新,创造网络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创新、促使网络消费,为网络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坚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掌握网络发展趋势,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加强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的融合,从而创造网络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技术层面:积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加快4g网络和高速光纤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扩大网络覆盖范围,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质量。网络安全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以发展推动网络安全,就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切实解决网络发展中的漏洞和不安全因素。比如蚂蚁金服推出的新技能--“刷脸”购物,观众可以通过“扫脸付”体验这项全球领先的生物识别支付技术。在当前越来越多人使用微信等网络技术支付资金的情况下,这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有效提升网络支付的安全性。可以说,“刷脸”购物,支付只要真心,安全就在身边。90%的企业都关心云的安全问题,安全性已经是阻碍云计算发展的更快的最大因素。针对云安全的防护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云计算独有的特点。通过对云安全的威胁和明确各方面的安全需求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的安全控制措施,结合云计算独特的特点和最新技术进行综合考虑设计。传统安全防护模式无法应对高级威胁的挑战,安全防御的重点转向了检测与响应。实现快速检测和响应离不开协同。通过数据的协同、智能的协同和产业的协同,我们才能建立有效应对安全威胁的新型防御体系。支持技术业务创新。支持鼓励新一代移动通信等热点领域的技术、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是在5g方面,大力推进5g标准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5g技术研发试验,力争在2020年启动5g商用。法律层面:网络空间不是违法者逍遥法外的地方,必须坚持依法治理网络,依法创办网络,使互联网在法制的轨道上发展。网络经济法律的完善是法治国家与法制社会必不可少的。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必须依法治理。依法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个人信息保护、电子商务、互联网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法制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国家通过互联网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依法保障网络运行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另一方面也对相关案件依法处理,以形成法律的震慑效应,进而维护网络安全。国际合作层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可能在世界经济体系外独立存在。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开展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网络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先进技术、法律体系等方面的经验,密切关注国际网络经济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网络经济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开放性战略,支持国外企业、国内企业、社会团体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使全球网络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创新。随着电商的迅速发展,网络经济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也在给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带来更多的改变。网络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和网络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找准这些问题的根源,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一定能够防范和化解网络经济的风险和不安全等因素,从而促进网络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新,涂圣伟.当前网络消费发展的问题、趋势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4(02).
[2]张曦晔.网络消费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J].法制与经济(上旬),2014(01).
[3]郑德荣.我国网络视频信息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调控政策分析
从2003之后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房地产政策,对房地产的调控主要从信贷方向着手。2003国务院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再一次声明了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供求出现了空前的膨胀的局面,经济的发展逐渐失去了控制。次年,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文件,指出了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不能够低于百分之四十。2005年房价依旧飙升不降,央行决定取消房贷优惠政策,并且部分地区的房贷首付从百分之二十上调至百分之三十。但是尽管如此,房价依旧呈现只涨不降的现象。2011年之后出台了“新国八条”,房地产行业有了相对应的改善,但是一直呈现着增长的现象,房价增长缓慢,但是并没有停止增涨。从国家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当中,很容易发现我国对房地产的市场调控从未松懈过,从关注角度和重点来说一直都保持着高昂的状态,从整体上改变了房地产的结构,对抑制房价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采取了信贷、税收、住房保障等相关手段,并且掌握了房屋经济发展的关键,多次调控的时候都取得了显著地效果,但是房价上涨的局面仍然存在,并没有被彻底的改变。2013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出台了“国五条”的政策,其中包含了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普通住房以及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住房的建设、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机制等等。这项政策的出台,不再是为了解决新的问题,而是在以往政策的基础之上为了能够稳定问题,从而稳定房地产市场。
二、分析房地产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我国房地产在不断的出台新的政策控制房地产的发展,但是却不能够真正的改变房地产的局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说起。第一、国家出台的相关房地产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冲突,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渐加速了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的不断飙升。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直接关联到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导致房地产经济得不到更好地发展。第二、房地产的调控机制尚不健全,没有有效的控制好房价的稳定性。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机制和政策尚不健全,一般来说处于短效机制模式中,这种情况直接性导致房价控制度降低。从房地产的调控机制来说,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且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很多部门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不能够形成统一、协调的目的。第三、目前我国的房地产政策尚不完善,变动非常频繁。其中包含了税收、土地、信贷等多方面的内容,一定要保证政策之间的一致性,才能够保证房地产的价格受到一定的控制。第四、从目前我国调控政策来看,并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采取的方法还很单一、市场监管力度并不严格,居民的合法住房权益并没有得到保障,影响了房地产调控的效果。第五、房地产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并没有落实到位,限制了调控的作用。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地方部门落实不到位,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令人担忧,很多政策在地方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但是并不像文件中所阐述的一样,出现了不属实的现象。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调控的政策是否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是调控政策的执行是密切相关的。即便我国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再完美,不落实到实处那么这项政策的出台和没有出台是一样的效果。我国的住房制度还有待提升。我国的住房制度出现了很大的漏洞,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我国房价在不断的攀升。从我国最初的福利分房制度、一直到商品房和保障房共存。我国房价的增长程度可以说呈势不可挡之势、居高难下。
三、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了能够将房地产的经济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认为首先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相关数据表明,最近几年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一直在一个较高的阶段,货币的超额发行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较大的隐患。无论是从社会安全还是说经济角度来说,货币的稳健政策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逐步的回归稳健,这样既能够有效的控制好货币的供应量,同时还能够抑制通货膨胀的现象,能够有效合理引导信贷,对产业机构进行有效的调整。加强地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我国房地产经济政策始终不能够落实到位就是因为地方政府和基层部分执行力度不到位。从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来看,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划分,地方的资金相对比较薄弱,才会出现依赖房地产进行投资提升政绩的现象。所以说一定要加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权利和事物权利,要不断的给予地方财政权利和相对应的应事权利。同时,中央还应该加强地方的监督管理工作,将房地产经济的相关政策执行情况作为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设置地方问责制度,将相关的地方产调控政策落实到实处,从而保证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完善市场住房保障制度。在住房分配过程中出现了福利公平的问题,政府在制定经济适用房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解决中低家庭收入的问题,应该减免相关的税收。很多房地产商虽然表面上执行政府所实施的政策,但是背地里却从这个政策中砖空子,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获取了大量的利润。打着政策经济适用房的幌子,不改变房子的价格,从而赚取一定的利润,这不但没有改变房地产市场经济现象,而且助长了腐败滋生的趋势。中央所下发的财政补贴并没有真正补贴到真正需要的家庭中,反而成为了开发商的利润和中等消费的优惠额,这对低收入的家庭是非常不公平的,违背了经济适用房推出的初衷。各地政府可以取消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对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采取补贴政策,补贴的标准应该按照当地居民的收入来定。同时对于廉租房实施优惠政策,这两种政策的建立和经济适用房的推出来比较而言更具有说服力,要不断的避免行政干预所造成的市场影响,同时要积极鼓励人民买经济适用房,政府的补贴应该让人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
1.1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1.2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1.3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4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2.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2.1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2.2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二、中线库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三、中线安置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四、移民区域经济发展小结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61-02
畜牧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为各地区农村养殖户进入国内更大市场架起了一座庞大的经济桥梁,养殖户人数巨增,农民的收入得到良好的提高,同时也使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目前针对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多数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成员关系较为松散,组织章程形同虚设。没有真正的约束力,财务管理制度不透明,二次分配比例较小,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
2.组织化程度偏低,合作层次不高。目前,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产品回收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缺乏仓储、加工、运输等服务功能.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3.缺乏品牌意识,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多数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品牌创建意识淡薄。生产的产品多为“原字号”。既没有注册商标,又没有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产品无法跨越京、沪等大城市的门槛,进入超级市场销售,市场竞争力小、产品售价低、经济效益不佳。
4.管理体制不畅。运行机制不活从注册登记情况看,养殖协会在民政部门注册,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注册,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且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管理上存在盲区。
5.资金短缺,运作困难大多数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困难,资金积累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运营经费,常常捉襟见肘,发展缺乏后劲。
二、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措施
1.增强合作经济组织凝聚力,突出龙头企业的作用。龙头企业带动实施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为此,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的关节点和突破口来抓。重点引进和推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人股等形式参与小型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条件成熟时将其改造成为实体性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2.因地制宜,夯实基础。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必须从当地资源、生产力水平、农民素质等方面出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好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从优化资源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3.优化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优化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所必须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4.加快推进地方立法及政策配套工作。为了形成有利于农民合作的制度环境,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农民合作制度创新的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农民合作的制度因素,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为法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建议组织协调政府有关部门,改进和完善已有的政策办法,制定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配套政策和统一的管理办法,以便和法律一起实施,因地制宜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5.切实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对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享受国家文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用地等政策的优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从事农产品收购等临时用地,应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租赁、承包等形式予以解决。
6.千方百计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南方地区草地畜牧业与林业及农业其他产业在土地资源上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显得十分必要。要结合南方地区林地资源丰富、林业生态建设力度相对较大的特点,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养牛、养猪等特色产业,这不仅有利于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林草矛盾,也有利于促进林地资源的保护。大力推广粮草间作、套作和利用田边、地边、路边种植牧草,积极开发利用冬闲田土种植豆科牧草,实现种植与养殖、用地与养地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好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秸秆、藤叶资源以等农产品,不断丰富家畜饲料来源。
三、结束语
南方地区,草山草坡蕴含着巨大的生产潜力,畜牧业合作经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近阶段,为使南方地区减少土地流失、治理石漠化,对于农业结构做了一些调整,对南方地区实施有利的措施,即种草养畜及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将南方草地畜牧业提升一定的高度,将生态畜牧业建设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大力推进实施,使中国的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