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3 22:06: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

篇1

首先声明,我本人不仅认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个项目,而且还要在此做好文章创造特色。但这不妨碍我思考上述问题,反倒是想清了可能还给自己思想松绑。

思考这个问题要从本源说起,为什么要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去学校教育评价的单一性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就丧失了教育的目的。所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以为这就是称其为发展性评价的根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再思考另一个问题,高考是什么?本质上讲,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是你上去我就上不去的一个挑选过程。高考是一种镣铐,高考是一种教师学生必须带的镣铐,高考是一种必须带而且习惯了甚至有些喜欢还可能给你带来成就感的镣铐。用高考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理论层面可以说得通的事情,实践中难实现,真难。但是,高考又是不可能取消的,怎么让师生带着这种镣铐还能全面发展呢?我以为课程是最好的纽带。大家不都是在提课程的建设吗?因为学校教育的载体是课程,教师们最习惯最拿手的是上课,所以,新课改在课程中大做文章就足矣。让高考引领课程,让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教师也认同。这里谈到的课程是狭义上的,比如必修、选修、校本课程等。高考通过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考也成为一个促进全面发展的手段,但反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不唯一,不仅仅是高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手段除了高考外还有很多,我想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其一。它是一个对人的全方位的评价改革,本来它可以远离高考成为一个很好的促进学生评价的一个手段,可为什么我们非要把它们二者放一起呢?原因有两点:1.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给高校选拔提供招生信息;2.和高考结合学校就能动起来。这两点也是我的妄自猜测。

高校在高中的招生就像在菜市场里挑菜,这样高中只能不停的试探总结看高校喜欢什么,试探总结如何培养高中生,怎么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引导。按市场理论这是对的,但在国家人才培养的机制里是不是缺乏双向性了。高校应该拿出需要学生的大致标准引导高中人才培养,而不是让高中单相思。高校有这个义务做好此事,但是又不可能全国高校一个标准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所需人才标准又不可用一个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就满足的,所以,高校选拔招生中这个指数只能是参考。

高校还有多种渠道找出适合自己的高中人才。国外很多大学录取也仅需要学校提供一些硬性的证明(如分数、参加社会活动情况、学校最后的评价),而我们就更没有必要让高中弄一大堆学生等级让高校参考。再说,高校招生有很多渠道测试出他要找的学生的素质。又有多少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让高校青睐的,即便自主招生再扩大,也还会有被看不到的学生档案袋吧。为什么用这不合理的事给原本就沉重的高中再压一副担子呢?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结合易出现下列问题:

1.高考是选拔赛,需有分数有等级。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挂钩,就要分出等级、有分数的,这与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人的发展本质相违背。

2.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结合有失公平。学业可以有分数,即便这样还不可以公布,道德、审美能力、身心健康有分数和等级也可理解,但作为高校招生的标准就有失准确了。综合素质评价以主观评价居多,班际、校际评价的差距大,用此做高考的参照有失公平。另外绝大多数教师出于善意不会真实地填写学生的(下转64页)(上接51页)问题以免影响高考,这无异是从源头就失去了诚信。再说谁敢轻易给学生填B、C等级呢,万一家长闹起来可不好玩。在学业成绩这项填写中,平时成绩不好的放进去怕影响将来的高考,不放入无意义,只放一个期中期末的成绩又变成一考定“终身”了。

3.二者结合阻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小时候就爱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长中的东西,自做的小影集、小报纸、邮票,摘抄的名言,自己给自己写的鼓励信等,现在看还是非常的自豪和有趣的,这可能是成长记录袋的雏形吧?本来这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如果有办法能让学生做起来,给他们时间做起来,这是一件在快乐中发展自我的好事,但是和高考一挂钩,学生、教师神经立时紧张起来,谁也不敢轻易动,轻易写,很多学校在说等着看吧,到高考时上面要什么再补什么吧。这虽幼稚,但是真实的。

另外一和高考结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就要搞研究,一堆文件、表格,统一格式铺天盖地下来,教师叫苦连天,学生机械填表,学校的自主空间少了,发挥空间少了,没了个性。不知统一下发的手册要不要收费,再收费也是个难题,不收也是个难题,本来学生自己一个牛皮纸口袋也可能装下的快乐非得花钱买。在大家的担忧和反感中课改的进程会快吗?

如果怕高中不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而延误新课程改革的话,可以有别的办法啊,校本课程不是也没与高考挂钩,不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吗?

笔者建议综合素质评价不要与高考结合。前面谈到课程是架在师生与高考之间的桥梁,高考是课程的导向,让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课程评价的部分,使其更成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用高考在课程领域中的引导作用,引导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进程。比如,使其成为必修课或校本选修课。

说起来有个有趣的现象,校本选修因为没有与高考显性结合,反倒自由,也没有上级的统一布置,也没有师生的逆反与负担,在各校开设得还不错,学校的胆子也大、步子也大,这样倒是促进了高考的改革,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篇2

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篇3

2、有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锻炼方法,有科学的保健意识,身体状况,卫生习惯良好,能够承受务必的压力。每一天坚持锻炼,正确应对挫折坎坷。热爱运动,身体健康有科学的锻炼方法和务必的运动技能。热爱运动,身体健康,心态用心向上。

3、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状况的学习方法,用心思维,分析解决问题潜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4、有法律意识,公德意识,本人诚实守信,环境意识,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有爱心乐于帮忙他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群众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维护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的状况。乐于参加群众活动,能够为实现群众目标付出努力。品德优良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尊重并理解他人。品德优秀,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5、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完成规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够结合所学不一样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潜力。

6、正确认识同伴的优缺点,了解同伴的客观评价,能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有科学的保健意识方法,能够尊重同伴观点,理解同伴处境,多交一些知心朋友,融合关系。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自尊,自信,自己做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挑战自我,对错误要虚心请教。有团队精神,善于与人交流。

7、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各科成绩还算能够,没有偏科现象,此时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自主学习潜力强。上课能够认真听课并用心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作业。

8、我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乐于参加群众活动,珍惜群众荣誉,维护群众利益,此时我能表达个人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不受赞同时,我都会尊重他的观点,即使不对,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会尊重和鼓励他。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此时我都会与朋友一齐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热爱生活,我喜欢观察生活,为了发展我的实践潜力,我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能够认识一些朋友,还能够开拓视野。

9、我要努力找同学交流,了解同学们的所感所想,用心主动的和同学进行交流,与大家和谐相处。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04-02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2014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提到,“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顺应时展的要求。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激励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而且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前进的路上,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会紧密联系高考,对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存在问题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 2004年开始,并在全国各地广泛而迅速地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它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挑战:

(一)评价标准不一致。由于每个省(区、市)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操作在基层学校监督不到位时,便出现了按照各自喜好来确定评价的标准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学校的学生的素质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如果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分别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那么评定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肯定有很大的差异。如有些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评价等级 A 率相同,对示范性高中的中等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二)区分度不高。除了表现特别差的学生,或者是异常优秀的学生,或者是在学科竞赛、创新发明、体育运动、艺术表演等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以外,大部分表现一般。而成绩中等及偏上的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会大同小异。区分度不高的评价对高校在招生录取上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有时还让高校无所适从。

(三)不保证评价的客观性。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开始到最终确定评价等级之间,工作琐碎繁杂,有些内容如思想表现、公民素养不能量化;有些内容如社会实践活动等各项比例的计算及综合,没有电子技术的支持,班主任对全班同学的材料的收集、审核,并完成评语的书写、评价等级的确定,工作繁杂,班主任常常是独木难支。这非常容易引起教师对评价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开展工作时敷衍了事,故很多时候综合评价就会流于形式。此外,学生有可能同学相互之间的亲疏程度不同等原因,互评时随意性很大。因此,不管学生互评,还是老师评价,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四)发展性评价的扭曲。现在的高校招生录取逐渐实行“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方式,但是社会继续以高考上线率来判断和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小到每个学校之间,大到每个地区之间的高考竞争,都给综合素质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要求班主任在开展评价的时候小心谨慎,不轻易在评价报告中反映学生的不良的情况,各地区各校不规范不诚信的做法,会不停地破坏高考录取的公平性。所以如果指导、监督不到位,可能会使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评价变成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就会转化为以高考为目标的评价争。

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几点思考

实施新高考方案的号角已经吹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影响新高考方案能否顺利实施,还会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为此,我们开展研究并提出完善综合评价的建议:

(一)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界定综合素质的内涵以及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时,要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解脱出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确定可以考核的标准,制定评价细则,构建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应考虑到这几点: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反映学生真实的成长过程,要渗透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老师的评价才不会主观臆断。其次,综合素质评价不只是学生毕业时一个简单的评价,要体现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结合。综合素质的各个维度所包含的评价指标都需要较强的观察性,要即时用心观察并记录学生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表现,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育锻炼时反映出来的能力、品质等,而不只是品德好、身体健康之类的简单的结论性的主观定论。不只是看学生的表现的结果,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形成。这样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都得以保证。再次,综合素质评价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功能,综合素质评价既要为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提供有力的帮助,而且更应该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论只重视了选拔或是只考虑发展的功能,都会违背了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完善上,要正确处理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

(二)建立专业化的评价管理机制。把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在社会上是个敏感的话题,(下转第12页)(上接第4页)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因此,对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学校建立专业化、合理化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机制,确保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并由具体部门监督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学校要投入资金,建立综合评价电子系统,这样既可以减少综合评价给班主任带来的工作量,又可以方便学校随时调阅查看学生的发展情况。

2.综合素质评价主管部门要给基层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引起老师、学生、社区工作人员等评价者高度重视综合素质评价,树立起评价是为了学生成长及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的意识。并且通过培训促使评价者掌握相关的评价知识,熟悉各项评价内容的原则、过程和方法,多研究评价的方式。只有评价者真正参与进来,才能顺利有效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3.综合素质评价主管部门制订严格的监督体系,将可能预计到的各种问题都列入制度的框架考虑,如审查、公示、举报、监督、申诉制度以及协调相关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实际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扎实到位。学生或家长对评价等级有异议的,学校的综合评定小组要进行复议并重新评定。上级的评价主管部门对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抽查、审核。只有完善了制度体系,综合素质评价执行起来才能够有力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才能得到保证。

(三)形成课程化的评价模式。有些地方把综合素质评价界定为非学术能力的评价,事实上综合素质评价应是一个对学生全面评价的体系。若能将非学术性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形成课程化的评价模式会更系统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学生的课程由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而每类课程中的学科又划分为学习能力、学习表现和实践能力三部分”。可见,与学生的非学术性能力有关的很多内容已经包含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将综合素质评价渗透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中,明确了各项素质对应的课程领域。如“交流与合作能力”在英语、语文等课程的学习能力评价中都有相应要求。这样一来,明确各项素质对应的课程就确定了科任老师作为相关素质评价者的责任,解决等级评定过程中班主任负担过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仅可以促使学校更好地实施各类课程评价,而且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关注了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尽管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不断完善与改进,就能引起学生不断向深层次拓展自我,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友珍.综合素质评价,难题待解[N].江西日报,2010-1-19

[2]李宝庆,樊亚峤.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问题及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

[3]罗祖兵,邹 艳.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矛盾探析[J].考试研究,2012(5)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27日第一版中,记者龙超凡发表了一文:《福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作为高考参考》。作者在文中指出,从2006年秋季入学起,福建所有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与此对应,在2006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在校三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也是福建出台不久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中的规定。作者还简要介绍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每学期一次,评价表包含综合素质评价、获奖情况和教师寄语三部分。其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毕业时,将对每学期的评价汇总得出综合成绩。根据综合素质的不同内容和表现特点,评价结果将呈现不同方式。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和审美与表现的评价结果以优秀、合格、尚待改进三个等级呈现;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评价结果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运动与健康的评价结果以良好、一般、差三个等级呈现。届时,综合素质评价将采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 。

综合素质评价是通过描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和表现状况、社会公益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和日常表现,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真实反映普通高中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并为高等学校择优录取学生提供重要参考 [2] 。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命题,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对于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从教育局到学校,一线的实践者把很大精力放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上。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它的理念和方向是不容怀疑的。同时,由此引发的质疑和争论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担心:综合素质评价真的能给学生带来幸福吗?本文对此进行了大胆的讨论,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二、由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引发的质疑与争论

1.综合素质评价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出发点是全面地衡量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状况,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多维度、多层次考察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发展。有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比如,在道德品质这个维度上,学生为了获得高评价,就不能默默地做好事,而必须想办法让老师知道。他们认为这样并不是出于内心愿望地去做好事,而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外,有的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忙忙碌碌地像赶场一样参加各种竞赛评比,只为了获得一纸代表着他的素质的证书。所以,综合素质评价应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

2.综合素质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吗?

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尤其是中考、高考转的现象。有些学校和地方为了本地区或本学校有较高的升学率,在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上故意对考试设计的内容优先考虑,而考试不涉及的内容较少被关注,违背教育方针,没有向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样学生就不能受到全面的教育,也就很难获得全面的发展。值得肯定的是,综合素质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通过学校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通过对学生个体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位,综合素质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客观准确吗?

曾听到一位教师谈到,某些家长不顾学生的实际表现,从溺爱学生的角度盲目地给学生打满分。有些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了什么样的发展,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综合素质的结果。某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表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会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努力,而是在想方设法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还有一个问题可能会出现,某些老师对自己偏爱的乖学生打高分,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调皮捣蛋的学生打低分,造成了对学生评价工作的失真。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可能会失真,教师和同学的评价也或许存在着水分,那评价的结果就不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反映了。因此,广泛收集学生的各类信息、公开评价结果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

4.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挂钩行得通吗?

到目前为此,很多省份已经在高中试行综合素质评价。有人会问,现在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会不会为时尚早呢?首先,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公正性难以保证。其次,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未必能得到某些高校的认同。这是由于目前国家并没有把招生自主权交给高校,而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是与高校拥有高度的招生自主权密切相联的。有些高校的高考还包括动手操作、面试等,并不一定会认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张纸。

5.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何在?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按照“优秀”、“合格”、“不合格”和A、B、C、D等不同的评语和等级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给出相对模糊的评价。可谁都清楚,尤其是心急如焚的家长们更是一目了然,“不合格”和C、D就是分数差的明显标记。他们认为,学生要想成为“优秀”或者“A”,就要做更多的试题,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否则,我们的学生就不能应付令人生畏的高考。“考试决定命运”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学生们难以逾越的鸿沟。综合素质评价只有从本质上改变学生为考试苦读书的命运,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才会有意义,这正是摆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高校招生只看学生的高考成绩,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对于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如果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有弄虚作假的成分,违背客观公正的基本准则,就会失去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目的,同样影响学校坚持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虽然如此,但综合素质评价仍要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挂钩还有许多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仅期望以此文能唤起读者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更多的关注、理解、思考和参与,愿综合素质评价真的能给学生带来幸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自主招生;衔接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高校自主招生是高校招生多元录取的重要方式之一,自2003年该项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产生了新的影响。那么,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招生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内在的关联性?二者在新形势下有无不适应的地方?回答这些问题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此项调点是针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招生目标相互适应的课程观、人才观、发展观、考试观等多项内容进行的问卷设计,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相关问题的建议,为积极引导高中教育培养出大量高校自主招生所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一、样本介绍

本次调研对象分为两部分:一是对2016年的高三在校学生做了问卷与访谈,回收有效问卷共计415份;二是对普通高中的学校领导、任科教师、职员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40份。

二、分析维度与数据统计

问卷以高校自主招生考题与高中课程的相关度、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的考查维度、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联度、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度作为重点。

1.高校自主招生考题与高中课程的相关度

高中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直接影响高校自主招生面试和笔试的效果。详见表1、表2、表3、表4、表5。

从表1可知,约半数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试题与初高中所学内容的相关度适中,说明目前的中学所学内容给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打下了一定基础,但也有近四成受访学生认为试题内容与所学内容相关度不大,说明中学所学内容与自主招生试题存在脱节现象。

表2表明,超过四成的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试题的范围太广,高校自主招生试题的难度太大,这也许跟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目的有关,这一结果也显示了目前中学所学内容与高校自主招生试题的内容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

表3说明,一半的学生呈现出对高校自主招生试题不适应状况。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能完全适应高校自主招生试题。这表明,在同一群体中,学生对高校自主招生适应度差异很大。

从表4可知,对于学生对试题不适应的原因,学生大多认为有在校的学习过于重视高考考试科目、课程设置面太窄、缺少社会实践三个方面,这对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表5说明,如何应对高校自主招生,学生认为,在中小学阶段的成长主要靠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与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有一致性。同时,此表也说明课外的网络学习培训和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对应对高校自主招生有较大帮助。

2.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的考查维度

在自主招生的考查中,对学生考查的重点、知识和个人能力方面有什么特点?这凸显了相应的人才观。详见表6和表7。

从表6可知,学生集中选择“综合素质”“阅历”,说明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仅凭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去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是远远不够的。

表7显示,从考查学生能力的维度上看,集中分布在逻辑分析能力、临场应变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口才与表达能力,说明高校自主招生非常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阐释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3.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联度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也为高校自主招生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发展的基本诉求。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和影响,表8、表9、表10给出了相关的信息。

表8说明,大多数学生和教育教学工作者认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高校自主招生有价值,但参考意义有限。说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表9得知,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招生衔接不适应性的原因调查中,学生选择“考试内容不适应”“素质教育评价为考试服务”“高中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占高校自主招生比重和分值不大”相对较多,说明学生对中学教学科目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对综合素质教育的功能的完善寄予了厚望。教育教学工作者选择“高中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占高校自主招生比重和分值不大”“评价标准不统一”相对较多,这更多地显示出教育教学工作者与学生群体所处立场的差异。

表10显示,对于高校自主招生将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影响,学生的选择相对均匀,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选择却集中在“加强对评价标准的统一,建立更科学的评价制度”“加强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开展”,这反映出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诚信的监督机制和惩戒体系,各类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自主性较小,也缺少社会实践的实质内容。这一结果表达了人们希望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成为撬动高中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杠杆。

4.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度

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度,反映了学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认同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考试观,见表11。

表11显示,很多学生没有做好是否参加自主招生的相应心理准备。毕竟,高校自主招生的要求,对大多数考生来讲无疑是一道很高的门槛。

三、结论

从“高校自主招生考题与高中课程的相关度”上看,招生试题与高中课程基本成正相关,但也呈现一定的脱节现象。这说明,高中阶段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性选择,同时,高中学生在如何应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途径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篇7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本,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情境中提高整体素质,而不是备考的“储备器”。那么我们的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更应该具备自己动手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美好的道德情操。

二、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打破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三、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合作和探究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是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利用好评价这个教育工具,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导航的作用。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而语文是以听说读写为本体,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必须以听说读写为训练途径。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力于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听觉能力的评价

“听”通常是指听教师讲,也包括听录音、听别人的表述。教给学生听的科学方法,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抓住重点,领会要旨,以此作为评价标准。如听《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朗诵,要求学生听出感情的所在;教师在讲完课后,让学生复述重点;听别的同学翻译文言语段并指正。

2.口语能力的评价

“说”是语言表达,从吐字是否清晰、表述是否明白、有没有深度等方面评价。在课前十分钟,笔者设置了口语表达训练,要求学生对社会时事和热点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既训练了口语表达,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如在讲《边城》时,有的学生能分析出翠翠的悲剧在于几千年来民族的心灵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可谓深刻。

3.阅读能力的评价

“读”要心到、眼到、口到,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培养良好的读的习惯以及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读”的难点。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了什么,悟出了什么,获得了什么,鼓励学生注重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在阅读中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学生能读出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从而得出的主题。细心的学生还能读出情节上的各种铺垫。又如,讲《装在套子里得人》时,最后的结尾是这样:“虽然我们埋葬了别理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有些学生从这几句话中悟出别理科夫具有典型性。另外,做题时,能不能读准题干、明确要求也在评价之列。

4.写作能力的评价

笔者认为,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是“写”的难点。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关注生活和社会,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如讲《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读文,听乐曲,在此基础上将诗歌转化成散文。学生很有兴趣,全面地训练了听说读写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评价方法个性化

篇8

3、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本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逐步建立适应普通。

篇9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多元主体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其出发点是良好的,但由于教育评价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果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一线教师都难以保证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遑论学生、家长和社区工作者?教师可以由学校组织培训学习,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家长和社区工作者,又该由谁来组织培训学习?即便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组织培训,又怎么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评价的家长和社区工作者都能按期参加培训学习?没有参加培训学习,他们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我看来,评价主体缺乏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就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二、如何保证实证材料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由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板块,在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每一板块都要提供相应的实证材料,工作量相当大,如在“道德品质”中要求有每位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记录”及“言行习惯方面的特例记录”;“交流与合作”中要求有每位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典型表现记录”;“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要求有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情况记录”和“课外阅读笔记等的自学成果”;“实践与创新”中要求有每位学生的“理化生实验记录”“技术课课堂表现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运动与健康”中要求有每位学生的“平时锻炼身体的观察记录”“课堂表现记录”“心理健康状况的观察记录”等等。限于职责,学校和教师可以注重平时积累,努力搜集尽可能多的材料,家长和社区工作者能够象学校和家长这样做吗?如果不能,那他们搜集的材料,就不容易保证最基本的数量、质量和可信度了。

三、如何保证各评价主体之间沟通交流的现实性和制度化

篇10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学校中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等,经学校管理部门同意后自愿组建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一般都有自己的活动章程并严格按照章程来组织各类社团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不违背学校规则为前提的。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除了要利用课堂时间用心学习课本知识之外,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社团中去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社团自主管理让高中生学会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将高中生培养为有文化、有能力、道德水平较高的新青年。

一高中生社团自主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国的许多高中都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除了改进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本知识之外,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中去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目前许多高中都有数量不等的学生社团,社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的种类。社团实行自主管理模式,每个社团中都有各自的章程和社员活动准则,社团中的社长一般由学校学生会中的干部来担任,并且学校中也有专业的教师负责学生社团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等。但是高中生社团在中国的高中校园中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高中生社团自主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自主管理模式中存在着弊端

当前高中生社团管理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安排教师专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另一种是由学生自主管理。由于第一种管理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难以得到保障,不能起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所以为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办事能力,多数的高中生社团是采用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这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中社团中的全部工作都交由学生自己去安排和管理,这样固然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但是在实际的社团活动组织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还存在着很多弊端。第一,学生社团的入团审查等没有专门的管理流程,入团门槛较低,社团中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实际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在社团运行管理中常常会出现社团成员意见不统一的情况,这影响着社团的整体发展。第二,高中生社团中没有专门的社团成员管理规定,社团成员随时可以自由的选择退出社团,这会造成社团成员队伍的不稳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团成员之间的团结,造成社团整体凝聚力水平较低。第三,高中生社团中的干部一般都是学校学生会中的管理者,这些干部由于学习原因和升学原因等调动比较频繁,不同干部的管理方式和组织活动等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会影响到社团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导致高中生社团中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团文化,影响社团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社团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

高中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其各方面能力和心理素质等都处于一个发展成长的时期,在社团自主管理工作中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难题或者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等,这时候就需要学校为其安排专业的指导老师对其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在实际的社团管理工作中,许多学校中都不具备这个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即便有专业教师的指导也难以将其真正的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没有专人指导高中学生社团的自主管理水平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社团活动的外部条件不足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和课下作业等较多,繁重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较少,而且多数的学校中都没有专门的给学生社团准备的活动场所。这些都给高中学生社团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导致社团成员之间难以更好的交流,社团活动方式和规模等收到限制,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社团的发展和提高。许多高中学生社团的活动都局限于在学校中组织一些展览、学生交流会等,而且由于外部条件限制一些社团中必备的活动物品都无处存放,这严重影响到了社团在学生中的形象和影响力,会阻碍学生社团的发展。

二高中生社团自主管理的科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进行,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发生改变。许多学校中都在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式,一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社团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们通过自主管理社团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高中生社团自主管理模式的运行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够保证学生社团的正常运行。第一,学生社团的负责人联合学生会干部、专业指导老师等共同制定出学生社团的组织和活动章程等,为高中学生社团的各项活动提供制度保障,这样才能提升高中学生社团自主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二,高中学生社团自主管理中要坚持宏观控制和微观放开相结合的原则,在社团中坚持由点到面的滚动式管理方式。自主管理模式并不是完全让学生随意进行管理,教师和学校专业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促进高中学生社团的发展。例如,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内容、形式、主题等都要经过学校专业教师的审核后才能够进行,并且教师要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予以简单的指导,这些都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全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社团自主管理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自主管理做的较好的学生社团,可以将这些社团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等做成板报在学校的公示栏中进行展示,给其他学生社团一些借鉴和指导,提高高中学生社团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高中生社团自主管理模式

(一)自我管理

高中学生社团中一般会按照不同的职能分为几个不同的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内容是有着很大不同的,所以社团中除了有各项活动的总章程之外,不同的部门中也应该制定各自活动的分章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等选择加入社团中合适的部门,同时也为不同部门社团成员提供活动的依据。这些制度和章程的制定使得高中学生社团的自主管理有据可循,这对于提高社团工作的科学性和保持社团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活动

高中学生社团中的成员在不违反社团总章程和部门分章程的前提下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例如开展征文比赛、组织运动会等。在学生社团自主活动中,这些活动从组织策划到实际的参与都是全部由社团中的学生自主进行的,在这个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也能够总结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责任意识。

(三)自主评价

高中社团自主管理模式中还包括自主设计内部评价机制,这样能够让社团中的成员通过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实现自身实践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每个社团成员都应建立各自的社团年度成长测评记录,主要将社团成员参与各项社团活动的频率和质量都记录下来,这样既能够测试社团成员的工作能力,也能够对社团成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较好的评价。高中社团自主评价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对学生的评价。在每个学期结束之前社团中按照内部评价机制的要求对社团中各个成员的社团活动表现和参与度等进行评价,根据评选结果选出优秀的社团成员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还可以将社团成员的测评结果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指标之一,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的热情。第二,对指导老师的评价。尽管高中学生社团的自主管理模式下社团中的各项工作主要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但是教师的专业指导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指导教师也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那些在社团管理中负责的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提高指导教师对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利于高中学生社团活动科学的进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中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高中生除了加强课本知识的学习来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高中学生社团是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学生们能够感受成功的喜悦,也能够为实现自身价值而感到开心。而且学生社团中的自主管理模式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自我评价标准等,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佃亮.浅谈普通高中社团管理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5(20).

[2]张昕.对中学社团管理实践模式的心理学解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