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09: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力技术服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001-04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是针对电力行业系统进行多维度技术服务的综合性行业。它包涵除电力设备制造之外,与电力系统有关的所有服务活动,如电力系统检修、电力系统调试、电力系统设计、电力系统建设、电力系统监理、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工业系统防雷、电力系统科研、智能辅助产品、电力系统管理咨询等细分服务领域。电力技术服务行业是在2002年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后逐步兴起的,并将随着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但当前,该行业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普遍存在“小”、“散”、“乱”的发展瓶颈,阻碍行业的进一步成长。集群化发展则是突破上述瓶颈,迅速壮大产业的成长路径。集群化是指同一产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与经济空间的集聚。它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在保持中小企业独立性的基础上,将竞争从单个企业提升到了整个企业集群,实现中小企业灵活性与集群网络稳定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兼具有规模经济与市场灵活性,产生极大的竞争能力。
1 可能性:电力技术服务行业需求快速扩大
1.1 电力技术服务需求随经济增长而不断扩大
电力技术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电力系统设计、建设、监理与试验,与电力行业的增幅紧密相关;二是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调试、检修,与电力行业的存量紧密相关。电力行业的增幅可以用国家每年的电热固定投资衡量,而电力行业的存量则可以用每年的发电量衡量,两者均受到当年经济整体环境高度影响。
增长趋势上,经济增速、电热固定投资与发电量高度一致。波动形态上,经济增速与发电量基本平行,而电热固定投资波幅更大。两者结合,随着中国经济长期中高速运行,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且具有一定的抗波动能力。
表1 国内生产总值、电热固定投资与发电量增长的相互关系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电热固定资产投资 发电量
名义值/
亿元 增幅/% 名义值/
亿元 增幅/% 实际值/亿
千瓦小时 增幅/%
2003 135823 ―― 3304.82 ―― 19105.8 ――
2004 159878 17.71 4854.41 46.89 22033.1 15.32
2005 184937 15.67 6503.2 33.96 25002.6 13.48
2006 216314 16.97 7274.27 11.86 28657.3 14.62
2007 265810 22.88 7906.52 8.69 32815.5 14.51
2008 314045 18.15 9023.66 14.13 34668.8 5.65
2009 340903 8.55 11139.1 23.44 37146.5 7.15
2010 401513 17.78 11356.4 1.95 42071.6 13.26
2011 473104 17.83 11603.5 2.18 47130.2 12.02
2012 519470 9.80 12948 11.59 49378 4.7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2 电力技术服务需求随市场化改革而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路径。我国通过逐步扩大市场在电力系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打破垂直一体化的垄断体制,不断放开竞争环节培育市场主体。2002年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建立了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但直至今日,我国电力行业改革仍停留在第二阶段主辅分离的第三小步,也就是主多分离。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新阶段,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将重启,主辅分离进一步向主多分离深入,也就是彻底实现主业与多经公司的分离。
表2 电力体制改革主要路径
改革目标:
发挥市场作用,构建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
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第一阶段改革:厂网分开
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重组。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资产,设立五大发电企业,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由国务院分别授权经营。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电网资产,组成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
第二阶段改革:主辅分离
对电力系统所拥有的辅业务单位和“三产”、
多种经营企业进行调整重组。
第一小步:电网企业经营主业以外的业务要报国家
有关部门批准,并分开核算。
第二小步:电力系统内部的医疗和教育单位实行
属地化管理,从电力系统剥离。
第三小步: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多种经营企业
与电网企业脱钩,放开市场。
第三阶段改革:输配分开
将输电和配电环节从资产、财务和人事上分拆,输电环节由电网管理,售电环节将地方供电局改组为多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辅之以购电大户与电厂签订直供合同,把配电网的建设运行下放到地方。核心点在于成本核算和利益分割。电网企业不再垄断下游配电市场,只负责电力运输,下游市场有大量配电公司市场竞争。
第四阶段改革:竞价上网
在区域设置一个或数个电力调度交易中心,由区域电网公司负责管理。电力调度交易中心间实行市场开放。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上网电价由国家制定的容量电价和市场竞价产生的电量电价组成;输、配电价由政府确定定价原则;销售电价以上述电价为基础形成,建立与上网电价联动的机制。发电企业向较高电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用户和配电网直接供电。
资料来源:2002年国务院5号文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主多分离将为电力技术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一是服务由传统电力系统内部完成,转变为向外部专业公司委托完成。电力技术服务不再是由电力系统内部完成,而是实现专业化。二是服务由内部关联交易模式,转变为标准市场模式。电力技术服务不再由于电力公司人、财、物关联企业垄断,而是打破市场垄断。三是服务由区域性市场,转变为全国性市场。电力技术服务不再是只有当地企业承担,而是面向全国企业招标,打破区域壁垒。四是服务由点状模式,转变为链状模式。电力技术服务的内容,不再是由不同企业承担,而是由一家企业总包,由该企业承担多项业务,人、财、物实现企业内的链式流转。原有的多经企业凭借关联交易占有大量的电力技术服务市场,成本高而利润厚。随着主多分离的真正完成,多经企业将不再占据竞争优势,这一部分市场将被释放。
2 必要性:突破电力技术服务行业的供给瓶颈
2.1 发挥规模效应破解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小”的瓶颈
当前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规模普遍较小,这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一是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至今不过十余年时间,技术服务供应商成长时间较短,积累有限。二是电力技术服务企业属轻资产技术密集型,扩张存在两大制约:物质资本的制约。由于该行业通常先垫资再收款,现金流对于企业扩大规模极为重要,但是,一方面,供应商多为轻资产,不具备从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抵押品,另一方面,资金周转期限长,民间借贷的资金成本过高,难以承担;人力资本的制约。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对具有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极高,但是这种人力资本的培养周期很长,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通常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其培养的时间与费用不是小型企业所能承担的。缺乏资金与人才致使企业无法快速扩张,这反过来又进一步限制了资金与人才的来源,陷入瓶颈。
电力技术服务的集群化发展则可以通过发挥规模效应突破上述瓶颈:一是可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一方面,对于轻资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集群化发展可以有效分解占用大量资金的固定资产投入。不仅电力设计、试验、维修、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大型仪器设备、车辆可以统一购买、调配,共同使用;会议室、打印室、车库、库房等企业必备设施也可以共建、共用,以节约资金。另一方面,单个企业规模产值小、破产风险高、还款能力弱,很难从银行获取借款。而对于产业集群整体,不仅规模产值大、风险得到分解,资金收还期限不同使企业的整体还款能力亦强,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融资。二是可以有效解决人才问题。一方面,各企业招投标所规定的建设周期不同、忙闲时间有异,一些技术专家能够错开时间解决不同企业的项目难题,从而最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同时,企业间也能够进一步专业化分工。试验能力强的企业以试验服务为主,建设能力强的企业则以工程建设为主,共同为服务单位提供一揽子电力系统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集群化发展,对电力技术类、金融服务类、行政管理类人力资本的需求密度增加,更容易建立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平台,并同有关院校建立智力合作机制。
2.2 塑造集群品牌破解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散”的瓶颈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市场涵盖面广,囊括全国各地的发电、输配电与用电企业。因此,随着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技术服务供应商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以所在市、所在省或邻近省作为业务范围。这种“散”的特征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因为它极大增加了交易费用,而后者又将抑制市场发展。科斯最早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而交易费用的高低将决定市场范围大小,从而制约专业化分工的程度。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的分散,导致寻找交易对象、比较交易价格、监督交易协定的成本高昂,这必然降低市场交易的容量。当前交易协定更多依靠熟人推荐达成。
建立电力技术服务的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塑造集群品牌实现交易的集中化,降低交易费用,从而突破“散”的瓶颈:
一是塑造集群品牌可以降低单个企业的营销成本。面对全国市场,作为轻资产企业的单个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难以实现品牌宣传的全覆盖。但在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所承担的宣传成本是很小的。二是塑造集群品牌可以延长品牌效应的持续性。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需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作为中小技术密集型企业,总会存在违约的情况,甚至“死亡率”也是相当高的。而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比单个企业长得多,集群品牌要比单个企业的品牌持久得多。且集群内部的相对竞争也有利于集群品牌的保持。因此,集群品牌对产业内的企业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三是塑造集群品牌可以实现社会网络复合化。每一家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均存在因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与业务关系而长期磨合形成的分工协作网络。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各企业的供应商、营销渠道、目标客户所构成社会网络的相互联通,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网络。集群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关系网络,实现信息资本与社会资本在集群内的共同分享。
2.3 建立信用平台破解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乱”的瓶颈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这将影响到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该行业专业性强,较易通过偷工减料、欺诈误导获得高额利润。一些技术服务供应商以极低价格获取工程,不顾安全隐患节约成本,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压缩了行业内正规企业的成长空间。二是作为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的产业,行业存在凭借行政权力市场化运作获取高额利润的情况。一些供电局的员工或员工的“联系人”,在体制以外获取工程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供电企业对电力客户招标承揽工程单位时的“三指定”现象,即指定工程设计单位、指定施工队伍、指定设备材料。这侵害了客户选择工程承揽单位的自,形成市场垄断,并最终影响到电力技术服务供应的数量与效率。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集群化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更通过行业内的频繁交易,在经济空间建立了紧密联系。通过在产业集群建立信用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破解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难题。客户将通过信用平台对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提供追踪评价。这些评价将被载入该服务商的信用记录而无法被删除,并对社会完全公开。这样,信用等级差的企业将难以获得订单,最终被剔除出产业集群。由于失信结果将被长期记录且惩罚严厉,单个企业在竞争博弈中将选择诚信,并通过优胜劣汰促进集群信用等级的自我提升。
3 政府支持电力技术服务行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举措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的集群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在产业的集群发展初期,政府需要制定土地管理、资金融通、税收补贴、人才引进方面的优惠举措,吸引企业的入驻,促进集群迅速成长。同时,政府也需建立长效机制支持集群成长。
3.1 建立公共服务支撑系统
集群化发展后,政府的公共品供给更加集中,成本低而覆盖范围广。政府应当建立集群企业共同的招投标平台、质量检测站、教育培训基地、技术创新实验室,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
3.2 健全资金要素市场
应当以政府搭台、项目遴选为核心,积极帮助集群内企业开辟融资渠道。一是建立长期沟通机制,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商业银行间的长效合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体系。二是通过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提升管理方式,从家族式管理转变为股份制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并最终转板至创业板上市。
3.3 支持集群品牌的创立
品牌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建立高知名度的品牌能为企业赢得信誉和市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政府应当着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推行标准化质量检测体系,塑造集群品牌口碑。设立名牌战略发展资金,奖励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获得企业。通过公共宣传,促进集群品牌的形象塑造和推广。通过举办交易会、展览会,提升集群品牌知名度。
3.4 促进产业集群一体化
集群发展绝不仅是各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的简单靠近,而是要深化各企业的专业化与分工,促进企业间经济联系的密切。政府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挖掘行业技术创新潜能、信息共享潜能和整体协调潜能,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龙头企业作为品牌价值的最终承担者、全面解决方案或系统服务的提供商,应居于支持政策的核心,通过多元化经营促进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集群内数量广大的中小企业则将依托龙头企业的成长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罗纳德・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3]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5]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上面两个例子都代表了用户要获取数据编号为10的数据记录。假定开发人员由于某种原因需要修改后台的数据供应逻辑,如果使用逻辑URI,则开发人员无须关心客户是否还能正常使用的问题;而如果使用物理URI,开发人员在更新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更新后的文件与更新前的文件名一致,且更新过程中会影响客户使用这个物理URI的资源。
REST使用Http的GET、POST、PUT、DELETE4个动作作为资源的通用接口,用户通过这些接口访问资源。一般认为GET方法用于读取资源,POST方法用于更新资源,PUT方法用于添加资源,DELETE方法用于删除资源。这4种方法完全包含了添加、删除、更新。检索的操作,因此,REST在最大限度上利用了HTTP协议。参见图1.
图1.REST风格的Web服务架构[5]
Fig1 Web Service Architecture of REST Style
3 基于REST的电力调度数据交互设计与实现
3.1 两级电力调度数据交换需求概括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REST的地区电力调度与县级电力调度之间数据业务互联模型在重庆市永川地区电力调度管理系统中得以实现,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重庆市永川地区电力调度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应用的方式,包括两级系统:地调系统和县调系统,例如大足县调系统、永川县调系统等等,并且各个系统都相互独立。地调应用系统包括业务服务系统,电量监控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等统计服务系统,各个县调系统包括工作流程服务、消息服务、文件服务、PAS服务、SCADA服务和业务模型服务等基础业务数据服务。在该分布式应用中,每个应用系统都有自己的访问控制系统模块,且各级调度网络都严格区分I区、II区和III区,同时,县调与地调之间可在II区实现数据互通,如图2所示。
图2重庆市永川地区电力调度系统结构图
Fig 2.System Structure Of Power-Dispatching In Yongchuan
3.2 REST服务的应用
由于地调与县调之间的II区数据互通中,进行了严格的安全策略限制,SCADA数据的安全保护策略和与地调通信的实时性机制,都对两级之间的数据互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本文提出的REST服务方式,我们在两级调度的调度数据网接口中分别通过REST服务接口实现数据采集、转换和交互,从而在满足安全及实时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及业务互通。参见图3。
图3 地区、县级调度数据互联网络构架
Fig 3 Data association between region and county level
根据REST服务的架构模型,针对地调、县调两级调度业务的特点来定义REST Web服务接口是整个系统可靠使用的核心,通过对各级调度业务及关键数据交互的REST Web服务定义,将这些分散的、异构的、有不同安全策略的资源有机地集成起来,实现了相互间的数据业务互通。定义REST Web服务接口主要是建立一系列描述调度业务、SCADA数据等的逻辑URI地址,并将这些地址与各级调度系统相应的业务逻辑联系起来。完成这些接口后再将其到调度数据网中,则可实现两级之间对应业务系统的相互访问和调用。
4 结束语
REST采用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抽象服务,让人们真正理解网络协议HTTP的本来面貌,更充分利用了现象Web的特性,使得服务更贴近Web而不是背离。与其他的跨域异构数据交互协议/架构相比,采用REST的Web服务架构在扩展性、安全性、数据耦合性等方面存在这优势。通过在重庆市永川电力调度系统DMIS的示范性应用,通过基于REST的Web服务技术实现,有效解决了地区调度中心与县级调度中心之间的数据及业务互通问题,缩短了业务审批流程和时间,加强了地区电力调度对县级调度的监督能力,对地区电力平衡可靠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同时,随着支持REST开发工具的不断涌现,REST会被越来越多的采用,并逐渐成为Web服务的主流技术。
参考文献
[1] Fielding R T. Principled design of the modern web architecture[C].Limerick.Ireland:Proc of the 2000 Intl Conf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0:407-416.
[2] Roy Thom as Fielding. Architectural sty les and the design of network based software architectures [ D ] . Doctorial Dissertation, Dep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 of California, Irvine. 2000.
一、文明礼仪服务
(一)具备文明服务的基本素质。图书馆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共事业场所,他的服务人员一定要具备文明服务的基本素质。文明服务的基本素质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图书馆工作人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在思想上要积极为人民服务,为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树立贴心为读者服务的思想素质。其次,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要有相关的技能素质,要懂得图书馆工作方面的相应技能,例如:图书分类,图书整理等相关职业技能。再之,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为图书馆的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要具备礼貌的文明素质和稳健的心理素质,在任何事情上保持冷静,对读者礼貌,一切以读者利益为主,为读者考虑,给予读者贴心的服务。
(二)规范化的服务标准。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即是标准化的服务标准。所谓标准化的服务标准就是有国家相关部门或者图书馆内部管理部门规定的必须所有人都要达到的服务标准。服务,首先是一个让顾客即读者感受到倍受欢迎和宾至如归的感觉。规范化服务即标准化服务就要让读者有着倍受欢迎和宾至如归都感动,首先,在接待和面对读者是要面带微笑,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的热情和好客。其次,要保持适当的说话声音,既要让读者听见又要让读者觉得舒服,不要过于大声或者太过小声的与读者交流,避免让读者感到烦躁和刺耳。再之,要保持平等对待和始终如一的精神,不管对读者的行为或者说话方式满意或者不满意,我们要礼貌的给予回应,不要差别对待。最后,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总会有犯错误和对读者不周到情况,这时要勇于承担错误,认识错误和改进错误,加以补救。有时候因为一个错误合理的补救,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满意结果。
(三)微笑式服务。微笑,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微笑式服务,是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与顾客或读者之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微笑,是一种给人以放松、舒心的面部表情。而为微笑式服务是可以让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轻松地获取读者和顾客舒心的一种服务方式。在图书馆工作期间,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在接待和服务读者是要面带微笑,并且在服务的始终要保持微笑。而在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工作之中应该全程保持微笑,这样不仅可以在服务或者接待读者是给读者以放松、舒心的感觉,而且可以保持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工作氛围的和谐气氛。
二、增加读者的阅读时间及范围
(一)增加读者的阅读时间。有部分读者反映,在图书馆中的阅读时间不够充分,不够充分品味书中所带给他的乐趣。所以可以适时提前图书馆的开馆时间,而延后图书馆的闭关时间。从而达到增加读者的阅读时间,使读者可以更加充分的在图书馆中学习,读书和休闲。增加读者的阅读时间,不仅可以让读者在图书管中阅读更多自己喜欢读的书籍,还可以让读者在图书馆中充分的领略到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热情。这样,不仅使图书馆的各种图书成为了读者前来光顾阅读动力驱使,而且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热情也吸引了读者们来此阅读、学习和休闲的驱动力。对于那些在图书馆停留时间较短的读者,增加读者的阅读时间,不能仅仅在图书馆的营业时间上采取措施。还要在图书馆的内容上加以创新和拓展。我们可以增加些新的数目,来勾起读者停留阅读的兴趣,进而达到留住读者,增加读者阅读时间的目的。所以,适时的增加读者的阅读时间和读书馆的营业时间对图书馆的发展是有极大益处的举措。
(二)增加读者的阅读范围。增加读者的阅读范围,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更全面的服务,可以让读者满意。在图书馆中可以找到各种自己喜欢的书,是一个可以让读者满意和满足的重要因素。所以增加读者的阅读范围是提高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读者的阅读范围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首先,增加读者的阅读范围要从读者的兴趣出发,可以从读者的一种读书兴趣引导或使其发现另一种与其相关的读书兴趣,让读者开始对另一类图书展开浓厚的阅读欲望和强烈的阅读目的。然后,增加读者的阅读范围可以从图书馆内部服务开始,可以由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角度上,给予读者暗示和提醒,让读者找到自己没想到要阅读的图书。
三、培养图书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在图书馆工作中,服务中要有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这样才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而培养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究:
(一)依据读者兴趣建立相应专架。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从读者的兴趣出发,为读者提供贴心的服务。可以根据读者们的共同兴趣来建立起相应的图书专架,来吸引读者前来阅读。这样可以使读者感到一种意外的满足感。当读者在进入图书馆时,看见图书馆里有根据自己兴趣所设立的阅读专架,他会在那里驻留很久进行阅读、学习和休闲。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贴心的服务态度,还能达到增加读者阅读时间和增加读者阅读范围的目的。
(二) 热情好客。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员要保持着热情好客的态度,要拥有一个热情好客的心。毕竟,图书馆是一个服务型的机构或者说是一个服务性的社会公共场所。热情好客不仅是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态度的体现,也是图书馆部门服务水平的体现。
四、结束语
服务是一门艺术,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事业,服务对于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是一个必须要掌握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所以怎么样去服务,应该怎么服务,适合怎么服务是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时刻注意的问题。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服务好图书馆的每一个读者和顾客。
参考文献:
[1] 陈榕.图书馆发展与计算机网络环境[J].情报科学,2000(12).
一、引言
电子支付通过多种渠道让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网上购物等金融活动,带来了无纸化,足不出户支付的便利,已成为消费购物的新宠。但是,其安全问题引发格外关注,“病毒攻击”、“黑客入侵”等问题让部分人对其望而却步,网银、U盾等电子支付渠道推广碰到不少抵触。本文从公钥密码算法数学原理出发,介绍了其在电子商务实践中的实现技术,讨论其伴生的种种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
二、公钥算法的数学原理
1.密码术基础。密码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计算复杂性理论。问题难度可在求解所需求的计算资源量上体现出来,如:计算时间,存储空间等。计算复杂性表达了某问题的固有难度,是评价某个求解算法优劣的重要依据。例如:AES算法,密钥最长256位,容纳2256≈1077个密钥,P4计算机用搜索法破解,假设每HZ能判断一个密钥,则大约要1060年,从宇宙寿命来讲,这是不可能的。相信数学,则应该相信其密码安全性。
2.对称密码算法。在保密通信过程中,如双方使用相同密钥,则称其为对称加密算法,特点是计算量小、速度快、效率高。不足是密钥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密钥量随着通信群体空间成二次多项式增长,管理分配相当复杂。
3.公钥密码原理。如果通信双方使用不相同的密钥;则称公钥算法。它要求事先生成属于某个主体的,相互匹配成对的公钥KU和私钥KR,加密时,发送者采用接收者的KU加密,接收者解密时,只有使用KU配对的KR才能完成,任何不知道KR的人都不能解密。KU可以公开,保密性管理由原来的双方保密密钥简化为接收者单边保密KR.有n个个体的通信群,只要n个钥对即可实现任何对之间的保密通信。它在电子商务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电子支付中使用公钥技术
电子商务中,支付方式主要有:IC读卡终端转账,如IC电话卡;信用卡通过金融网络划拔;电子支票。无论何种方式,信息保密传输、远程进程、设备等身份验证、密码运算的可信环境都至关重要,任何环节的纰漏都引发安全问题。因此,公钥密码在电子支付实践中产生了PKI/CA,数字签名和片内安全计算等技术,并成为其重要的安全平台。
1.PKI/CA身份认证技术。面对面情况下,认证身份并不难。然而,在不可能见面情况下,问题要复杂得多。这时如何来相互验证以证明:资金商品没有被截流,交易参与方的的确确都没有“掉包”?借助基于公钥密码建立的数字证书和公钥基础设施可以完成任务。CA是一个对“钥对”和持有人身份进行审查、担保、认证的权威机构,在受担保的公钥附上个体信息等构成的数据结构。它在数据结构用颁发证书专用私钥KR做数字签名,以标志“通过审查”的状态,则得到数字证书。证书校验方则用KR配对的公钥验证CA签名,可获得证书状态。证书、CA,接受证书申请的RA机构等相关的制度和辅助设施的统称即PKI,即公钥基础设施。它在电子商务中广泛应用,如阿里巴巴支付宝证书。
2.数字签名技术。在传统交易中,当事人对货物等审查后的状态用签名或画押的方式来表达认可,常通过其有自身特色品质的如笔迹、指纹来标注。在电子支付中,取而代之的用带有用户特色的“数字签名”来替代。所谓“特色”,CA将某对可信公钥分配给某个体,则不能来再将同样钥对分配其它个体,持有独一无二的钥对则称为特色,其私钥签名也和手迹一样具有分辨力。
3.片内安全SOC的硬件实现技术。密码功能可写成通用软件并安装,由CPU执行,即软件加密。成本低,不需任何附加设备即可完成。如Windows系统的CSP。然而,其可信度低。安全性、可靠性差,如果将指令写入ROM芯片或设计成电路封装成芯片,密码指令在芯片里面完成,则称为硬件加密,又称SecurityOnChip。其安全性、可靠性大大提高了。如U盾,电子支票数字签名则在U盾里面完成。
四、公钥密码技术在电子支付中的伴生问题
1.PKI平台的重复、不规范化建设。在我国,行业性PKI/CA有CFCA(中国金融)、CTCA(电信),地区性的有上海CA、北京CA等。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和管理来指导,PKI重复建设、标准不一。一哄而上地开发CA是完全没有必要,也造成浪费。
2.数字证书交叉认证问题影响电子商务推广。金融机构之间的CA交叉认证没有解决。其中除技术外其它因素很多。这只会给增加用户成本,降低效率。如:工行证书、建行证书等,介质管理携带也成为了客户累赘。
3.信息安全立法和打击信息安全犯罪。2005年4月1日,我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向诚信发展迈出了第一步。然而,信息安全经济犯罪不容忽视,流氓软件盗窃用户口令、冒充银行网站套取账号和口令等现象时而出现。立法仅提供有法可依的平台,只有落实有效打击措施,从源头扼制,才能打造和谐安宁干净的电子商务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金池:口碑营销的基础及其传播途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自服务不仅能把资源中心转移到业务上,更能快速发挥业务的前沿视角,是一举两得的事。大数据作为一项企业的“准资产”,自服务大数据资产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提升。Gartner预测,到2019年,数据自服务的市场需求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6%。而对电力行业来说,建立自服务大数据资产管理中心,是行业大数据分析应用的前提准备。
自服务解决核电大数据“用、管”难题
如今,智慧核电建设已然是大势所趋。众所周知,2017年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将国家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智慧核电运营系统研究及示范项目”建设内容纳入了《能源技术创新 “十三五”规划》,为我国智慧核电建设加快了建设步调。智慧核电建设作为“国家政策指导”和“行业发展战略”的共同要求,是核电产业传统运作模式拥抱大数据时代的大势所趋。2015年初,中核核电提出“数字核工业”战略和要求,并写入十三五规划;2014年,中广核启动“智能核电”建设,包括协同设计、智能建造、智慧运营和智能管理。美国部分核电站已经进行数字化改造。在全球范围内,目前美国Exelon公司建立了核电人类工程学设计控制中心,用于资源安排、优化调度和现场监测;法国、英国的核电站也正在逐步进行数字化改造,法国电力旗下58个机组中有4个机组完全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其他机组部分环节实现了数字化。
在拥有超过十年的电力、石油、燃气等能源行业平台产品与解决方案规划与设计经验的普元公司电力事业部副总经理王程志看来,智慧核电建设与运营的关键支撑之一就是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他介绍,随着项目实践对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深入,发现核电大数据在“管”和“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比如数据资产目录的自助化管理、数据自助查询分析、数的运营管理监控等等。包括设计、建造、运营全过程多维度的核电数据“管不准”和“用不畅”成为制约智慧核电大数据分析应用的瓶颈,并最终导致业务技术之间的严重壁垒,数据应用不畅。
针对智慧核电大数据应用中的痛点问题,“自服务大数据资产管理中心”能够一站式解决上述“管和用”方面的诸多挑战,在大数据平台之上实现“管”和“用”方面的提升。首先,“自助化”体现在自助化的数据资产目录管理、检索查找资产,自助化的数据查询分析、数据探索挖掘,自助化的数据质量管控与应用监控;其次,实现自助化的关键支撑之一是“自动化”的数据资产元数据采集、数据内容获取、数据质量检核等;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应用,实现系统自进化,建成智慧核电。
自服务加速发电数据资产化进程
“智慧的XX”是很多行业改革风潮中惯用的词汇。近年来,发电企业掀起数字化转型浪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IT 技术一方面催生出各种各样的创新经济和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也正在与发电行业深度融合。各发电企业身处其中,均进行了“智能发电”、“智慧发电”的战略规划与实践探索,信息化创新也面临着新的趋势和挑战。
目前,发电集团与电厂仍面临着诸多困惑:虽然积累了海量数据,但利用不足;信息孤岛,厂与厂之间、部门之间、专业之间不能互通共享;资源融合不够,共享不足、深度开发和分析利用不够;信息资源在生产、经营的综合分析和,没有为节能增效的决策支持提供辅助。当前发电企业面临市场红海化、竞争白热化的局面,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精细化运营管理需求的行业现状。
电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面对的诸多挑战,利用“自服务大数据资产管理中心”,深入挖掘数据价值,通过数据建模预测设备故障、分析机组运行效率,能够为提高提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和精细化生产运营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结合“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需求,建立电力生产大数据平台,打通OT/IT,实现两化融合;通过挖掘数据价值,海量数据建模,分析并预测设备的健康状况,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实现智能制造;促进集团精细化管理,搭建全厂最优运行工况,对机组经济运行提出指导方法,提高运行效率、创造效益、增强竞争力。
在电力系统中本身存在许多的无功负荷,其中包括电力线路、电力变压器和用户设备等。因系统中传输大量的无功功率,降低电力线路的功率因数,增大了系统的电压损失和电能损耗,给电力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无功补偿。
一般系统中有以下几种无功功率电源:一是过励运行的同步发电机;二是无功补偿电源,包括电容器、静止无功补偿器和同步调相机;三是110kv及以上电压线路的充电功率。在实际系统应用中可总结,就电压控制来说,更倾向于静止无功补偿器、同步调相机,就节约成本来说,更倾向于电力电容器。
2.无功功率电源
2.1 同步调相机(静态)
同步调相机是系统中的无功功率电源,它相当于空载运行的大容量同步发电机,因此无功功率的调控跟同步发电机一样,通过改变励磁电流控制。同步调相机正常运行时数学模型与同步发电机一样,简化条件为:,即电压与电流矢量正交。因此输出电流只有纵轴分量,即;电压只有横轴分量,即。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为:
其中,为线电动势;U为线电压;Q为三相无功功率。
此式表明,当,同步调相机过激励,,同步调相机输出滞后的无功功率,相当于电容器,它向系统供给感性的无功功率,起无功电源的作用,提高系统电压。当,同步调相机欠激励运行,,同步调相机输出超前的无功功率,相当于电抗器,起无功负荷的作用,降低系统的电压。
同步调相机的主要优点:一是它不仅可以吸收无功功率,又可以输出无功功率;二是它具有很好的电压调整特性,对提高系统运行性能和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
同步调相机的主要缺点:一是同步调相机是旋转的电机,有功损耗较大,需从电网中吸收额定容量的3%左右的有功功率;二是投资费用与其容量有关,容量越小,投资费用越高,因此需大容量的无功补偿设备才装同步调相机。
2.2 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动态)
静止无功补偿器是由电容器组和可调电抗器组成,是一种新型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通过晶闸管投切并联电容器来运行,即能吸收无功功率也能发出无功功率,因此SVC能够快速跟踪电网或负载的无功波动进行负荷的实时就地补偿。
目前常用的静止无功补偿器有固定电容晶闸管控制的电抗器型(TCR-FC)、晶闸管开关电容型(TSC)和饱和电抗器型(SR),以下分别列举了各种类型静止无功补偿器结构、特点及其各类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优缺点。
⑴饱和电抗器型SR
SR型SVC是利用饱和铁芯的特性,使相位滞后的无功功率随电压升降而增减,正常运行范围内输出特性为线性的。可以通过调节变压器的分接头的位置和投切并联电容器来改变其输出特性。
SR型的优点:①工作可靠,维护简单;②设备自产生谐波低;③可以连续快速地调节感性、容性的无功功率;④在感性工作的范围内具有较大的过载能力。
SR型的缺点:①控制灵活性差;②不能分相调节;③不能连接于超高压;④运行噪音大;⑤单位容量大,是并联电抗器的二倍。
⑵固有电容晶闸管控制电抗器型TCR-FC
TCR-FC的动态电路是由反并联的晶闸管和电感L串联组成,它的控制方式跟电力电子中单相半波整流相似,即通过控制晶闸管的触发角α来控制通过电感L的电流,用以达到控制补偿容量的目的。
TCR-FC型的优点:①自身吸收谐波的能力好;②能够分相调节;③可以连续的调节感性和容性的无功功率;④动态响应快,能够适应多负荷动态无功补偿。
TCR-FC型的缺点:①自身会产生谐波;②不可接超高压;③运行维护复杂。
⑶晶闸管开关电容型TSC
TSC由电容器、电抗器、并联晶闸管和调节器组成,其工作的原理是通过检测反并联的晶闸管两端的电压,在电压为正或负时,将电容器投入,串联的电抗器是为了阻止电容器投入电网时的电流冲击。
TSC的优点:①响应快,可进行分相调节;②自身不产生谐波分量;③可以快速深度的无功调节;④即可以调电压,又可以调无功功率,用于抑制电压波动和满足电能质量的要求。
TSC的缺点:①限制超高压的接入;②限制过电压的能力;③无谐波吸收的能力;④运行维护的困难,因为采用多组反并联的晶闸管组,为晶闸管散热、导通性等性能的运行、检修和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
3.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负荷及其无功特性
3.1 电力线路
如果交流线路的电感为L(mH/km)、并联等值电容为C(F/km)、线路运行电压为U(KV)、电流为I(KA),则:
若线路上产生的容性无功功率等于消耗的感性无功功率,即无功电源等于无功负荷,即
式中为波阻抗,由波阻抗所导致传输的功率为自然功率,若线路输送的功率为.
当时,,输电线路相当于无功负荷。
当时,,输电线路相当于无功电源。
对于35KV以下的输配网络,可忽略电容分布影响,等效电路图如下:
线路中电抗产生无功损耗,即:
式中为传输的有功功率,为传输的无功功率,为线路的额定电压。
3.2 变压器
在电力系统中变压器是主要损耗无功功率的电气元件之一,变压器的参数主要包括电阻、电导、电抗和电纳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分别对应了四个功率损耗:铜损耗、漏磁损耗、铁芯损耗和励磁损耗,下图为双绕组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图:
⑴ 变压器在其额定负载下运行时,电阻()产生的负载损耗近似等于短路损耗,用来表示。
⑵变压器在其额定负载下运行时,负载电流通过漏磁电抗()所产生的漏磁无功功率损耗,用来表示。
⑶ 变压器空载运行时,电导()产生的铁芯损耗近似等于变压器的空载损耗,用来表示。
⑷ 变压器空载运行时,空载电流通过励磁电纳()所产生的励磁无功功率损耗,用来表示。
由图2可知,变压器所产生的无功功率损耗可分为两部分:励磁无功功率损耗和漏磁无功功率损耗,即:
其中为变压器所消耗的无功功率;为变压器所消耗的励磁无功功率;为变压器所消耗的漏磁无功功率;为变压器的额定无功损耗;为变压器实际容量;为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为负载率。
变压器空载励磁无功功率损耗为:
其中为空载电流百分数。
变压器满载漏磁无功功率损耗为:
所以无功功率总损耗为:
其中为满载电压百分数。
变压器的无功功率损耗在系统无功功率需求中占很大比重,在输送配电过程中,中间环节要进行多次变压,无功功率损耗可达用户负荷的50%-70%。
3.3 异步电动机
异步电动机在电力系统无功功率负荷中占的比值很大,异步电机的无功负荷可分为两部分:空载电流流过所产生的励磁无功功率和负载电流流过漏磁电抗时产生的漏磁无功功率,异步电机无功功率组成形式跟变压器无功功率组成形式相似。
异步电动机所消耗无功功率的数学模型为:
(12)
其中为异步电动机空载时所消耗的无功功率;为异步电动机满载时所消耗的无功功率;为电动机实际的有功功率;为电动机额定的有功功率。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210-02
0 引言
电力客户网上服务中心(即95598互动网站)作为营销服务手段的延伸,在为客户提供营业柜台、电话/传真接入服务等的基础上,增加了Internet服务的功能,使客户能够通过Internet对企业各项业务进行查询和办理、与客户代表进行联系沟通,丰富客户营销服务的手段。由于网站开放于互联网,而网站的基础业务数据则基于内部营销业务系统,因此在网站运行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内外网数据的交互。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信息内网的安全不容出错,因此,如何依靠现有的技术条件在95598互动网站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保证内网数据的安全隔离将成为一个难点。而目前提供的强隔离装置只能针对ORACLE数据库进行部署,所提供的参数也不够全面,而且没有实际运行的有效验证数据,该装置是否满足网站业务服务的需求也将是的一个难点。
1 内外网隔离方案
1.1 内外网穿透
95598互动网站信息内外网数据访问传输遵循了《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有关要求,采用安全隔离设备进行数据访问和传输。
1.1.1 网站数据访问穿透
网站数据库访问(账户信息检索、停电信息查询等)内外网数据穿透如图1所示:
图1 内外网数据穿透图
1.1.2 服务调用请求穿透
网站需调用信息内网其它应用服务通过数据库中转方式完成,即用户通过“用户电脑-95598互动网站(web服务器)-安全隔离设备-95598互动网站(数据库)-95598互动网站(应用服务器)-接口前置服务器-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查询与检索,再通过“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接口前置服务器-95598互动网站(应用服务器)-95598互动网站(数据库)-安全隔离设备-95598互动网站(web服务器)-用户电脑”显示查询结果。
1.2 边界安全防护设计
边界安全防护设计包括:信息外网第三方边界、信息内外网边界、总部与网省(直辖市)信息内网边界。
1.2.1 信息外网第三边界
描述:与互联网之间的边界。
控制措施:部署两道防火墙(互联网边界防火墙和信息外网边界防火墙),有效阻挡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和漏洞扫描系统,对来自互联网的非法访问和攻击进行检测和过滤;部署外网安全接入平台,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和网站业务访问控制。
1.2.2 信息内外网边界
描述:Web服务器与内网应用服务器、数据库之间的边界。
控制措施:部署隔离装置,保证信息外网不直接连接信息内网;采用正向隔离与逻辑强隔离组合方式,实现信息的安全交互;相关措施按照《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安全防护总体方案》,采用防火墙进行第三方业务的访问控制。
1.2.3 总部与网省(直辖市)
描述:网省信息内网与总部信息内网数据库之间的边界。
控制措施:部署采用防火墙进行的访问控制。
1.3 专用信息网隔离装置
信息网隔离主要用于信息内网和信息外网边界安全防护,采用国家电网公司专用信息网隔离装置。基于的信息安全网络隔离装置(SGI-NDS 200)采用接口的技术架构,客户端部署自主研发的安全JDBC驱动软件,实现基于自学习的SQL智能过滤模块,全面支持Oracle、SqlServer、DB2等数据库的安全隔离。主要功能如下:
1.3.1 基本功能
信息安全网络隔离装置具备了通用防火墙产品的基本功能。具体包括:
1)访问控制。提供基于状态检测技术的IP地址、端口的管理控制;防止非法的机器接入的IP与MAC地址绑定;
2)防御功能。隔离装置可以检测到对网络或内部主机的所有TCP/UDP扫描,日志中提供防御审计等功能;
3)安全管理。操作系统一是提供管理员和审计员分权管理的安全机制,保证安全产品的安全管理;二是提供丰富完整的审计机制,有对系统管理体系的分类日志(管理日志、通信事件日志),也有按日期的运行日志。日志内容包括事件时间及事件摘要等。 三是提供日志查询功能,这为用户进行日志的审计和分析提供了方便;
4)双机热备份。双机热备份功能,提高应用系统可靠性和操作性能。热备份通过多种方式触发工作模式切换,模式切换时间短;
5)操作管理。提供灵活的本地管理方式。
1.3.2 增强的安全功能
1)加固的安全操作系统。采用安全LINUX操作系统,根据最小特权原则对装置的软件,硬件制定MAC(强制访问控制)策略;取消ROOT特权用户,保证重要数据不被轻易修改;
2)裁减网络协议栈。装置无TCP/IP协议栈,可以抵御一切从网络发起对装置的攻击行为;
3)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只有特定的TCP链路才能通过本装置。本装置一是配置对源IP、目的IP、目的端口进行控制,可以检查相应的MAC地址是否正确,最大程度上防止报文欺骗。二是增加对ARP协议控制,只有配置了相应传输规则的通信后,外网应用服务器才能获取到其对应数据库服务器的MAC地址,最大程度让数据库服务器对非法访问者不可见,以保障数据库安全。
1.3.3 数据库专用安全防护功能
1)Oracle 通讯协议控制。对于数据库服务器的开放端口进行特殊防护,仅仅允许来自应用服务器的数据库客户端进行访问。对于非数据库客户端,本装置将切断其TCP连接,保护数据库安全。装置对Oracle通信网络协议进行安全控制,保证Oracle服务器从网络底层不受到攻击,并通过分析通信协议的内容,对通信的行为进行控制;
2)SQL语句控制。对于连接上数据库的通讯内容进行全方位分析,从其中分析出完整的SQL语句,对其进行过滤,如果是恶意SQL语句,本装置将立即切断其连接,将恶意SQL语句及时阻挡住,使之无法在数据库服务器上执行;
3)SQL行为控制。访问数据库的行为是一个动态的具有语义上下文的行为,信息安全网络隔离装置能够动态缓冲SQL序列,分析SQL语句的行为;
4)SQL解析和过滤。经过TNS过滤后的数据继续将进入系统核心:SQL解析和过滤模块,进行深入的SQL分析过滤,并根据用户配置的安全控制策略,对来自特定网络地址范围以及具有特定内容的应用数据进行阻断过滤或转发操作,将来自外部网络中企图对后台数据库进行攻击的危险行为阻断开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只有来自可信网络的不具攻击性的数据才能进入内部网络,确保后台数据库的安全。
信息安全网络隔离装置对一些常见的SQL注入攻击预置了相应的默认过滤规则,随着黑客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攻击手段的进步,技术人员可以对过滤规则进行及时更新。规则的更新是实时动态生效的,装置无需重新启动,因此并不会阻断上层应用。
SQL解析和过滤模块采用基于规则的包过滤模式,其过滤规则语法采用Snort 五元组的方法进行,同时对模式匹配进行改进和优化。
2 结论
采用安全隔离装置进行防护,确保内外网数据安全性、防止入侵的同时,满足电力客户服务网站系统业务不间断、实时性数据交互需求。随着电力客户服务网络的建设应用,应从五个层次(终端、边界、网络、主机、应用)进行安全防护设计,最大限度的保证网站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少敏.基于Web的管理信息系统方案及安全性[J].河北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1,28(1).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0-011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0.057
1 概述
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电力清洁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风电场电力系统管理与传统火电相比存在着技术更为复杂、场地更为庞大、输电线路精度更高等客观问题,进而对于风电场电力系统运维服务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落实到具体工作层面,其不仅包括日常运行、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等常态化管理内容,还包括电量分析、质量控制、故障诊断等专业性内容,这进一步增加了其对于数据来源广度的需求。从现阶段的运维实践情况来看,通过大数据体系的构建风电场电力系统综合运维服务的信息来源进行拓展,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分析,其主要结论大致分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大数据体系的构建以及主要功能方面进行总结及阐述;二是对风电场电力系统运维中的关键指标获取需求进行分析;三是从二者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后续的可执行方案并进行初步的优化,以达到提升整体服务效能的根本目的。
从上述的研究现状中不难发现,风电场电力系统运维服务能力建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大数据还是风电场均属于一个系统性的创新问题,二者的有效联合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关键,同时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运维服务能力需求
风电场运维服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包含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管理项目。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按照面对对象的不同其大致可以分为针对场区硬件的设备服务、针对软件的系统服务、针对客户(产权方)的运维交底、针对场区内部员工的管理及培训等。上述若干服务需求要求相关运维企业具有多种能力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其大致如下:
第一,较高的专业水平:运维服务需要囊括了风电场全部技术管理与相关设备运行及维护内容,故而要求其建立较高专业水平的设备维护团队对其日常运转情况及维修操作进行实现。根据设备的主体形式,其需要包括风电设备、电气设备、网络设备、通讯设备、自动化等多个门类。
第二,较高的管理能力:运维除了对设备实现管理之外,还需要对相关的人员实现有效的控制。这里的控制并不单单是指将具体的工作人员落实到岗位中去,更是通过绩效、激励、培训等一系列手段在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第三,较强的金融实操能力:风电场的现金流具有独特的特征,其首次投资相对较大,运维成本相对较低,生产收益相对稳定。且从运维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更大的成本来源于先期的融资成本。故而通过运维团队对现金流的合理规划与使用能够形成利润再分配及资本性收益,从而提升风电场的综合收益率。
3 大数据在运维服务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及原则
F阶段,大数据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为下一步的信息升级及咨询获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毫不客气的讲,在全体信息类服务行业及依赖数据进行运维的行业内,大数据体系均可以产生极高的效能。落实到风电场运维服务体系内也不例外,其具体作用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能够有效地提升信息获取的广度与深度:通过不同维度数据的获取以达到建立大数据体系的基本目的,并在不同数据维度之间找寻相关的逻辑关系,通过此种模式奠定后续实际应用的必要基础。
第二,能够形成有效的数据认证:在不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前提下,利用一组数据能够对其他数据的正确性、合规性以及离散性进行评估。同时在大数据多节点的模式下形成网状的立体认证模式,能够确保不同数据的真实有效。
第三,能够极大地降低数据获得成本:大数据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多方面数据范式形成极大的数据获取效率。与此同时,其通过集约化管理的方式在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能够形成集中管理的态势,无论是在数据获取还是在数据应用层面均能够实现有效的成本降低;二是其通过数据分析与数据报告的形式形成大数据分析结构,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降低了中间环节成本,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客观收益。
第四,能够对相关的服务内涵及参数进行有效辅助及贡献。大数据能够兼顾客户评价、设备评价、内部管理评价的多重指标体系,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对风电场服务与管理体系的效果极其后续优化提供指导性意见与数据性依托。
基于上述作用,其在具体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及相关决策依据应用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实时性。要想切实发挥数据体系的作用,建立具有实时更新功能的数据库基础,利用实时数据体系来提高相关系统的时效性以及输出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广泛性。大数据体系中不同数据节点之间的相互认证准确性的来源是节点的广泛。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尽可能囊括风电场运维服务体系的全部数据范式,故而在广泛性的基础上提供更高的认证比例。
第三,针对性。除上述两方面原则之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要与其基本应用环境相适应,并努力提高其针对性,故而为后续的实际运维体系升级提供客观支撑。
4 大数据在运维服务能力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从上述的能力需求及建设原则分析两方面来看,结合现阶段风电场运维服务现状,本文认为大数据在运维服务能力提升中的应用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建设:
第一,在优化业务流程方面。大数据管理体系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扁平化趋势。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数据的分析形成各个模块之间的内容安排与管理模式。在此种模式下,非创新工作的指令可以被有效地剥离,转由系统自动完成,如设备的运转报表、设备维护周期、企业经营统计等。此种模式有效地将扁平化管理转变为条块化或者更为先进的分区项目化管理体系,在优化业务流程方面具有极大的贡献。
第二,在改进运行状态方面。风电场运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日常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如风电塔维护过程中的油位检测、力矩检查等多个方面。通过大数据的应用至少能够在两个方面形成优势:一是建立了动态的技术交底档案,在岗位衔接以及运维管理衔接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二是能够有效对相关技术进行实现,如电磁转矩检查中可以通过物理方法,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模型分析的模式来进行,后者能够节约维护时间与成本。
第三,在完善企业员工评价及管理方面。在人员管理层面主要可以分为绩效与培训,引入大数据体系可以对上述两个方面形成有效的改善。在绩效指标体系建设层面,利用大数据形成完善的KPI指标,并具体到备件供应、运维、服务响应等三个模块化体系内,形成有效的管控体系及部门评价范式。配合相关的奖惩制度能够有效地提升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指标引导方面提供更高的遵循。在培训方面,通过对大数据体系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在客观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找到员工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技能缺失,进而在内容层面上形成更高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则是从员工需求的角度找到员工对于培训方式的客观需求与兴趣点。二者相结合形成更高的培效能。
相信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大数据应用模式不仅能够使得相关运维企业意识到大数据的强大功能与作用,同时还能够在上述三个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创新,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5 结语
本文在探讨风电场系统运维服务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以大数据为基本手段对其在后续风电场运维体系中的业务优化、物资管理优化及人员管理优化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后续的实际建设与推广提供必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朱文涛.SD公司风电场运维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河北大学,2015.
社会和时代都在不断发展进步,财务管理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使用本身就是一项创新,促进了财务管理事业的发展。但为了更好地促进财务管理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创新。
一、电子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和服务的影响
(一)影响了财务需求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有效避免了传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以往人们对财务管理的基本需求为确保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人们开始强调资源的共享和数据库的使用。
(二)创新了财务管理系统
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较为死板,而且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使用创新了财务管理系统,使得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这种系统化的管理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和运营的成本,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方便了财务资料管理
传统的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的格式单一,未能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导致财务管理缺乏人性化,削弱了财务管理的服务质量。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方便了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制作,实现了财务报表和报告的个性化设计,满足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增强了财务管理的服务功能。
(四)扩大了财务管理对象
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并没有改变财务管理的对象,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财务管理的范围。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的发展,使得货币实现了电子化,拓宽了货币的概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大量的虚拟资产,这些虚拟资产也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运用电子技术创新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加强软件的开发
财务管理软件是电子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使用的主要方式,是实现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要创新财务管理和服务,就必须要加强软件开发,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实现软件的个性化设计,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电子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因此,在加强软件开发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系统化的建设。
(二)推行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业务和财务的有效结合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使用,为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调财务管理软件、财务管理系统以及各项资源管理系统的兼容,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企业要创新财务管理的方法,就必须要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引入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管理软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财务软件进行学习,让财务一体化的管理,切实服务于企业生产和经营。只有实现了对企业财务、资金和产品流通过程的有效监督和控制,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才能促进财务管理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建设
电子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使用和创新,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在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管理软件、数据库以及财务管理系统。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建设,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电子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创新管理和服务方法,促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四)选择合理的成本计算方式
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现行的会计制度提供了多种成本计算的方式。一些计算效果较好的成本计算方式,往往因为计算方式过于繁琐,无法适应大多数财务数据的计算。电子计算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使用有效提高了成本运算的效率,采用个别计价法,加强了财务数据的管理,实现了财务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提高了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准确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方式创新有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了让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财务管理创新,管理者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选拔高素质人员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去,推行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管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成本计算方式,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促进财务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创新。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对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相关学者在这一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雄飞.分析如何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财务管理与服务[J].经济生活文摘(上半月),2012(07)
1 原理
1.1 电吸附原理
电吸附技术(ElectroSorb Technology,简称EST),又称电容性除盐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一项新兴水处理技术。
基本原理[1]是基于电化学中的双电层理论,利用带电电极表面的电化学特性来实现水中带电粒子的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分离等目的。原水从一端进入正负极组成的空间,从另一端流出。原水在正、负极之间流动时受到电场的作用,水中带电粒子分别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迁移,被该电极吸附并储存在双电层内。随着电极吸附带电粒子的增多,带电粒子在电极表面富集浓缩,最终实现与水的分离,使水中的溶解盐类滞留在电极表面,获得净化/淡化的出水。
1.2 电吸附技术工艺流程
电吸附技术工艺流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工作流程,排污流程,再生流程,其典型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工作流程:储存在原水池中的原水通过提升泵打入保安过滤器,大于5μm的残留固体悬浮物或沉淀物在此道工序被截流,水再被送入电吸附(EST)模块。水中溶解性的盐类被吸附,水质被净化。
排污过程:排污过程其本质和再生一样,是模块的一个反冲洗程序,但水源有区别,排污过程用的是中间水池的水,即再生之后的浓水,这是一个有效的节水过程,因为经过再生之后的浓水尚未达到饱和,所以用再生后产生的浓水再次冲洗模块,就节省了冲洗过程中的用水量,提高了产水率。
再生流程:就是模块的反冲洗过程,用原水冲洗经过短接静置的模块,使电极再生。反冲洗后的水被送入中间水池,进入中水池的水等待下一个周期排污用。
2 电吸附技术的影响因素
2.1 电极材料
2.1.1 石墨电极
石墨作为一种经典的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及可加工性,在电吸附初级阶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新型碳材料的出现,石墨电极逐渐被取代。
2.1.2 活性炭电极
2.1.2.1 颗粒活性炭(GAC)
GAC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电极材料应用于电吸附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中。活性炭是微晶碳的变型,晶体表面的碳原子与体相碳原子处于不同的电子能级状态。与石墨相比,活性炭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而且,它的大规模生产使其成为一种方便易得相对廉价的电极材料。
2.1.2.2 活性炭纤维材料(ACF)
用ACF做电吸附剂的研究是近几年兴起的[2]。与GAC相比,ACF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吸附质在ACF内的扩散阻力更小,ACF比GAC具有更大的外表面积,使更多的微孔可以直接与吸附质接触,吸附质也可以直接再暴露于纤维表面的孔上进行吸附和脱附,更有效地利用微孔,迅速达到吸附平衡,并且更易于被加工成为各种形状,如碳布、碳毯等。
2.1.2.3 炭气凝胶电极
炭气凝胶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2],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炭气凝胶由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研制,它是由间苯二酚--甲醛聚合物凝胶裂解而制,可以根据需要制成不同的形状,如块状、珠状和薄膜纸状。炭气凝胶由许多纳米开孔(3-30nm)和中间孔(
2.2 电压
从理论上分析,电极上电压越高,双电层将越厚,出水离子浓度(以电导率的高低表示)也越低。但当电压过高时,则有可能导致电解反应的发生,增加能耗。所以极限电极电压应根据不同电极及不同处理溶液实验而定,因为不同离子浓度溶液导电能力不一样,因而发生电解电流,所对应的电压也就会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2.3 产水率与盐浓度
电吸附除盐效果与产水率有关。通常在大流量情况下,除盐效果比小流量差,这可能是因为在大流量情况下,离子到达电极被吸附的时间长于离子在吸附设备中停留时间所致。 说明在一定情况下,传质过程控制着除盐效果。因此,改善离子在溶液中的传质过程将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电极的吸附量是恒定的,它不随溶液流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出水要求较高时,可采用小流量处理方式,相反在处理量大而出水要求相对较低时则采用较大流量,以节约设备及时间。
3 电吸附在污水深度处理领域应用
尽管电吸附深度处理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脱除水中的盐度,但人们在应用过程中却发现,电吸附技术在去除水中COD浓度也有较好的效率[3]。推测COD去除的主要机理是:在电场作用下,原水中构成COD的盐类、胶体颗粒及其他带电污染物质在电极表面吸附富集浓缩,从而使产水COD浓度降低。应用实践证明,电吸附技术在除盐的同时可以去除部分COD,排放污水的COD浓度几乎不浓缩,可以达标排放,无二次污染,属于绿色环保工艺。
目前,爱思特净化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从事电吸附水处理技术的主要单位,也在一些企业建立相应的处理装置。表1、2为爱思特净水设备有限公司处理某些电厂循环冷却系统的排污水、钢厂综合废水、造纸废水、合成氨废水、钢厂冷轧废水、石化油废水的生化尾水的中试研究结果[1]。表1和2的结果表明,电吸附技术在脱盐的同时,其对COD的浓度也有很好的去除作用,去除效率对进水水质有一定的依赖作用。
4 发展方向
4.1 电极材料的突破
寻找新型的电极材料,兼顾化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等考虑,提高电吸附系统的抗污染性能和脱盐效率。
4.2 工艺结构的突破
优化工艺设计,调整内部模块的构成,使流态分布更均匀,减少水头损失,提高电吸附工程的可应用性。
4.3 适用水质的突破
针对多种代表性的水质,开发出更具工程应用型的电吸附模块和系统,为大规模应用做准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