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09: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综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从这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来看,传统文化类考题不时出现,这既增加了试卷的文化厚度,也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陶冶了学生身心,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剖析2012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传统文化类考题除了古典名句填空、文言文阅读等考题外,还涉及了以下七个知识点,下面逐一进行评析。
一、书法艺术
例如:
1.(2012陕西卷)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汉字书写】根据“行”的字例分析,在下面的字架格中书写“语”字。
字例分析:
①左二右三为黄金比例。
②两横两竖两撇之间间距平行、等距。
③笔画横平竖直,字形方正、秀美。
(2)【书家故事】根据文段提供的有关信息,补写下面的句子。
①有位道士养了好多美丽的鹅,王羲之看后非常喜欢,想全部买走。道士说:“只要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就把所有的鹅赠送给你。”羲之欣然提笔,得鹅高兴而归。王羲之就是这样的任性率真啊!
②集市中,王羲之见一老妇人卖竹扇,买的人很少,他就在每一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然后对老妇人说:“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每把扇子可要价一百钱。”果然,人们竞相购买。他的书法就是这样被世人珍重。
求鹅写经, ;
,其字为世所重。
(3)【名作欣赏】欣赏颜体书法,结合相关评价,简要归纳颜体书法的特点。
相关评价: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特点:
(4)【文化传承】关于开展书法教育问题,个别学生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课业负担。如果你要说服他,你该怎么说?
解析:这组题目围绕中国书法艺术,从书写、书法故事、书法欣赏、书法教育等角度设题,第(1)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书写能力,第(2)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故事内容、按要求补写句子的能力;第(3)题考查的是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第(4)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能力。不难看出,这组题目题型多样,有难有易,既考查了考生的多种能力,又能让学生在答题中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受到艺术熏陶。
解答时,第(1)题按照字例分析的三个要求进行书写;第(2)题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然后上下句对照,按照补写对联的要求进行补写;第(3)题主要根据颜体书法的特点及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归纳,简要表达;第(4)题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表达,可先亮出观点,然后进行说服。
二、对联
例如:
2.(2012山东济南卷)《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坎坷,在他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候,他写了一副自勉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 ,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
,三千越甲可吞吴。请你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成语,还原这幅对联。
解析:这道题目很有特色,利用作家故事为载体,来考查学生补写对联的能力,同时又涉及了成语运用,可谓一箭双雕。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俗称对子,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撰写对联要求“六相”:一是字数要相等,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二是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即“实对实,虚对虚”。三是结构相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四是节奏相应,即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五是平仄相谐。在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而在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六是内容相关。在此基础上,结合蒲松龄的人生经历,从自己积累的成语中进行筛选,选出自己认为最恰的进行补写。
三、国画
例如:
3.(2012山东德州卷)在我国古典名著中,作家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插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人物形象是 。
(2)选出符合人物特点的项:( )
①多愁善感 ②精明能干 ③才华横溢 ④体弱多病 ⑤狠毒泼辣 ⑥孤芳自赏 ⑦世故圆滑
解析:这道题目,本身是一道文学名著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特点。但解答这道题目,必须要借助一个极其重要的媒介——插图来完成。而这张插图,是一张典型的中国画。中国画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在中国画中,有许多人物画作品经过沉淀,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固定艺术形象。譬如看到“闭月”,我们就知道画的是貂蝉;看到“羞花”,我们就知道画的是杨玉环;看到“沉鱼”,我们就知道画的是西施;看到“落雁”,我们就知道画的是王昭君。而本题中的插图,是一女子在葬花,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画的是“黛玉葬花”。
很显然,同学们在解答国画类题目时,除了对国画的工具、题材、手法、名作要有所了解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才能根据画中呈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判断画的主题、人物等。
四、京剧
例如:
4.(2012江西南昌卷)你校戏剧社将和来访的英国学生开展戏剧交流活动,你作为戏剧社的一名成员,请完成下列任务。
(1)学校决定派你向英国学生介绍我国的国粹——京剧,请你参考下面资料写一段80字以内的介绍文字。
参考资料:①京剧旦角流派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等。 ②京剧是流传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被人称为“东方歌剧”。 ③京剧脸谱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主要有红脸、黑脸、蓝脸、绿脸、黄脸和白脸等。 ④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又各有细密分工。 ⑤京剧演出讲究“唱念做打”等程式动作。
你撰写的说明文字:
(2)交流活动中,戏剧社将与英国学生一起探讨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的认识,请你写一则70字左右的发言稿。
你撰写的发言稿: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戏曲知识。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一种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国五大戏曲剧是: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其中,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近年来,戏曲教育得到重视,许多地方还专门开设课程,让传统戏曲走进校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命题者设计出这道考题,其目的显而易见。第⑴题让考生写介绍京剧的文字,考生通过所给的资料,就能对京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命题者可谓用心良苦。第⑵题考的是对外国戏剧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了解夏洛克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解答时,语言首先要准确,同时要简洁。
五、民间艺术
例如:
5.(2012江苏扬州卷)阅读关于“板桥道情”的讨论帖,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楼:汪曾祺先生在《故里杂记》里,写到民间艺人怀抱渔鼓,手打筒板,唱《板桥道情》“老渔翁,一钓竿……”
二楼:接着是“靠山崖,傍水漪,扁舟往来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刹时波摇金影, 猛抬头……”最后四个字忘掉了。
三楼:这不是最后,这只是十首送情词中的第一首“派霸”,我上传一幅渔翁图给你们看看。
四楼:多美啊!谁给这幅画起个有诗意的名字呢?
五楼:第二首词是“樵夫”,后面还有“头陀”“道人”“书生”“乞丐”等。
六楼:“头陀”什么人啊?
七楼:《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人好像都是头陀……
(1)下文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与樵夫的对话。接着孙悟空还向樵夫打听什么地方?他要干什么事?
行者近前作礼道:“樵哥,闻讯了。”那樵子撇了柯斧,答礼道:“长老何往?”行者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樵子道:“正是……”
(2)二楼记不清的那一句,与“一霎时波摇金影”是对偶诗句,请在下面空格内补写四个字,使该句与上句构成对偶。
猛抬头
(3)下文画线的句子是解说“扬州道情”的。请问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情脱离原先的宗教色彩而回归市井后,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流行。扬州道情是其中重要的一支。许多文人也为道情作词,最著名的就是郑板桥所作的道情词,即板桥道情。
(4)根据示例,从“渔翁”唱词中选一句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写一则回复四楼的帖子。
【示例】我选“高歌一曲斜阳晚”这句唱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你看,忙碌了一天的渔翁正面对着夕阳的余晖纵情放歌呢,这种画面与“高歌一曲斜阳晚”所创造的意境相符,词和画都流露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这道试题的综合性很强,所给的材料是扬州地方民间艺术——说道情,考的是名著阅读、对句、说明方法、给漫画拟标题等,既让考生感受到了道情艺术的魅力,又考查了考生的积累、分析、提炼、表达等能力。近年来,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经常被设计成中考语文试题,这一现象值得同学们关注,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经常从语文的视角来关注这些民间艺术。第⑴题考查的是对《西游记》这部小说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熟读了《西游记》,解答时非常简单;解答第⑵题时,根据上文内容,很容易知道当时的时间已是日落之后,所以自然会想到接下来该是月亮登场了,再结合“波摇金影”的结构特征,想到“月上东山”这个句子并不难。第⑶题明显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⑷题首先要选出自己认为贴切的一句,然后再陈述理由。
六、图腾文化
例如:
6.(2012福建福州卷)学校开展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一 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摘自歌曲《龙的传人》)
【材料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 ”,乘坐的车子叫“龙辇”,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材料三】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龙灯,跳龙舞,赛龙舟,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材料四】龙具百兽之形态,汇天地之灵气。古人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 (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显能隐,千变万化,腾云驾雾,上天入海,呼风唤雨。
示例:我选材料三,探究的结果是:龙象征着吉祥平安。
我选 ,探究的结果是:
我选 ,探究的结果是:
活动二 同学们收集了不少与龙有关的谚语佳句。这些语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请从下列四句中任选一句,写出你从中悟出的道理。
①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②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我选第 句,悟出的道理是:
解析:这道考题是从图腾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原始时代,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这就是图腾。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观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数千年龙文化在中国久盛不衰。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波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而2012年恰好是龙年,这道考题可谓“应景”味实足,也很有意义。解答与图腾文化有关的题目,前提是要对各民族的图腾文化,譬如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仪式等有所了解,而这需要课外拓展。
活动一是一道探究题,主要是探究龙的象征意义,只要仔细阅读、分析,给出答案并不难。活动二是感悟谚语佳句中的道理,谚语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式,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找它的比喻义、象征义等。
七、民俗文化
例如:
7.(2012湖南资阳卷)阅读下列文章,完成题目。
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像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趁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ɡ)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文/一竿烟雨 有改动)
1. 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3. 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4. 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 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浙江省宁海县与诸暨县同为“十里红妆”题材博物馆的不同遭遇,即为其提供了有力佐证。“十里红妆”本是宁绍平原的特有文化,诸暨古越文化收藏家骆栋在上世纪末致力于收集“十里红妆”系列古董,在此基础上创办了“裕昌号”民间博物馆;几乎与此同时,宁海婚俗文化收藏家何晓道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宁海县十里红妆婚俗博物馆。不同的是,宁海县政府意识到“十里红妆”文化不仅是一项具有社会效益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还会对当地发展具有潜在作用,因此将“十里红妆”作为城市的旅游与文化品牌,并在资金、政策和媒体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宁海县十里红妆婚俗博物馆从自助发展到“国助民办”,目前正转型成为“十里红妆”产业发展集团,其下设传统文化婚庆公司与文化创意公司等机构,全馆在2012年完全落成后将形成占地一百亩以上,固定资产2亿以上,并与古建筑文化街形成区域整合。在品牌建设方面,博物馆以“十里红妆”为题材拍摄了电影《十里红妆》,创作了舞台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编写了《十里红妆女儿梦》若干专著,取得国内外一致好评。2008年,宁海县“十里红妆”文化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诸暨的“裕昌号”民间博物馆在2002年亮相西博会一展辉煌后,由于在绍兴的场地合同期满,骆栋只能回到诸暨老家,将自己的展品放置于一家废弃的茶厂中[2]。2.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1)资金因素。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键要素之一。据调研,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三种:当地政府(县以上)的财政预算;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民间资本,通过民办博物馆、展览馆或者个人收藏展览等形式实现。在这三种资金来源里面,政府的财政预算占最大比重,民间资本其次,文保社会基金刚刚起步所占比例最小。政府资金所占比例最大,这就造成了中国各地域之间传统文化保护发展极度不平衡,经济发达、旅游产业发达或者当地政府决策者重视文保的地区往往发展较好,反之其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会被忽略。而民间资本与社会基金具有“分散性”、“不平衡性”的特性,加重了这种趋势。(2)人力资源因素。在传统文化保护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起到的不仅仅是管理或者保护的作用,而且涉及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所以,人力资源是一切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的文保工作的管理层面基本都是由政府或者其下属的文保单位主持的。“政府主导、官员管理、对上级负责”这样一套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模式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在利益的驱使下,下级机关会对文化资源过度开发,最终导致文化资源的衰竭。另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负责文化保护工作的官员往往不具备相关专业的素质。这就导致了在管理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侧重单纯地进行行政保护与管理,而忽视了经营模式的创新,使我国部分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了活力。(3)法律与政策因素。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是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近年来,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在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政令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因法律监管失效而发生的传统文化恶性开发事件,如2011年北京故宫出现的一系列事件暴露了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机制上的弊端,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每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性不强,在文化保护工作方面经费投入的预算规划意识较差。由于我国公民监督意识的缺乏加上各级各类相关机构运行机制落后,并未树立竞争理念和发展意识,使得相关机构在相对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指引下,依然缺乏生机与活力。(4)资源归属因素。在我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复杂的原因就在于其资源归属的分工不明确。因此,文化资源的归属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当前,我国文化资源保护工作遇到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以文物为代表的文化资源管理权概念模糊。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的文博文保单位同时共存,均代表国家行使着对文物的管理权,县级或乡镇级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全权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也不鲜见,加之地方保护主义、部门本位主义严重,导致很多区域无法做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更严重的是这进一步导致了“权责不清”的问题,致使管理责任和权力的分配脱节、职责关系界定交错等弊端。出现利益之争时都可以管,但出现类似文物遭破坏的问题时,责任主体又相当不明确。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权分散混乱,部门权责不对称表明我国尚缺乏相对完善的传统文化资源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新形势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探讨
传统婚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支,且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遗憾的是,这一优良的传统文化也已日趋衰落。纵观我国的婚庆市场,年轻一代越来越追求时尚元素,对婚俗文化意识渐淡。从另一方面而言,现代学者对婚俗文化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理论层面分析,探索其文化特质,少见重视“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者。在这方面,宁海婚俗文化收藏家何晓道先生是一位先驱者。他将文人精神及商人头脑完美结合,使得逐渐衰落的传统婚俗文化重新发扬光大并运用到市场消费领域。这不仅使宁海十里红妆的婚俗文化很好地保留下来并展现给全世界,同时他积极开发的新型婚庆产品使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了新颜”,开辟出了一条内涵与外显结合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何晓道和宁海县政府合作,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国助民办”道路。通过探讨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经营模式,我们可以总结出十里红妆文化“国助民办”模式特点,可供借鉴:1.经营模式——政府与民间联手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国助民办”经营模式的创办过程中,当地政府在投资上做到了有舍有得,且敢先舍后得,最后取得了“舍小而得大”的目的。而从另一方面而言,博物馆在经营模式上坚持了“民办”道路,深度挖掘“十里红妆”文化的潜在内涵。在建馆之初,宁海县政府以“国助民办”的形式投资千万元组建十里红妆婚俗博物馆(总体投资5000余万元),并向博物馆提供水、电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设立专项活动补助经费,对“十里红妆”举办的重大展览给予适当补贴。在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后,县里每年补贴博物馆40万元,以维持博物馆日常运行。为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十里红妆婚俗文化,宁海县政府启动十里红妆博物馆扩展项目,在县城划出108亩土地,总投资1.4亿元,拟建新展区。在这一系列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植的帮助下,馆长何晓道先生才得以在十里红妆文化的研究方面展开深入探究,在婚俗文化藏品展览、多层次媒体推广及中式婚庆模式开发等方面举头并进。2008年,十里红妆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宁海县政府“国助民办”经营模式取得了双赢成效。2.文化创新——保护与开发同步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会欠缺创新性,即“保护得多、发展得少”。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模式的国有化有关,前文中已经提到由于资金投入属性、政策的缺陷、资源的归属以及僵化的管理模式等问题使我国部分地区的传统文化变成了“僵文化”。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途径即是允许传统文化适度商业化发展,使民间的资本与政府的保护资金相结合,做到文化保护与商业发展同步。宁海县的“国助民办”模式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十里红妆博物馆运用商业化手段对“十里红妆”文化进行了深度与广度的挖掘,使“十里红妆”这一古老文化在各个层面获得了新生。在新型旅游模式开发层面,当地旅游部门将“十里红妆”与县内其他旅游景区串点连线,与上海、杭州的多家旅游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学术研究层面,“十里红妆”博物馆还先后与省博物馆及上海、南京等地文化单位交流、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出版了《红妆》、《十里红妆》等书籍,并开发出一系列有关“红妆”的仿古工艺品。在对外推广方面,十里红妆博物馆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2007年,十里红妆博物馆的展品应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在艺术创新方面,十里红妆博物馆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先后拍摄了电影《十里红妆》,创作舞台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并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3]。“十里红妆”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使古老文化焕发活力,也为宁海徐霞客文化增添色彩,形成多元旅游品牌形象。3.统筹规划——城市与文化并力所谓的城市与文化并力是指站在发展全局的角度,以文化为基点,借文化之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创新,优化地区规划布局,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在这一方面,宁海县十里红妆文化“国有民办”模式主要通过“集团化”运营来取得成效。自2008年起,十里红妆博物馆与宁海县政府开始筹办建立“十里红妆”产业发展集团。筹建中的“十里红妆”产业发展集团,下设两个子公司:一为实业发展公司,主要开发生产“十里红妆”工艺产品和从事古建筑修建工程;二是“十里红妆”文化创意公司,主要经营演艺、婚庆策划、婚俗表演等项目。与此同时,县政府在规划中预计以“十里红妆”博物馆为主体融合附近的徐霞客公园、徐霞客大道等景观,把这个区域打造成婚俗文化产业园。宁海县政府将十里红妆文化的开发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力保护并推广了红妆文化,我们更可以预见到在整个规划全部实现时,宁海县将以新旅游业为龙头得到更大发展。
“国助民办”新型传统文化保护模式的借鉴意义
引言
艺术的存在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美好追求的具象化存在,然而艺术的种类又繁复多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标志设计。标志设计浓缩了艺术的各种需求:色彩、形状、文字等等,都体现在了这方寸之地。标志是一种显性信息即传播的内容,也是一种隐性信息的载体即传播的形式。
1.标志在艺术设计中的意义和地位
标志是用一种特殊文字或者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以其精炼之形传达特定的涵义和信息,是一种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视觉语言。从广义上说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从狭义上讲标志属于平面设计的应用范畴,是以象征性的图形符号、精练的视觉图形语言表达一定的含义,并广泛应用于机关团体、公共信息和商品品牌的图像识别当中。标志在整个设计作品中所代表的是整个设计最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整个设计理念的浓缩,是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①。
2.标志设计的背景与前景
由于多年来历史上的相互竞争,掠夺,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和民族特性的各不相同,促使各国的设计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商标形式:德国商标倾向于直线,几何形,有静穆苍劲、浑厚庄重之风,在规律化中表现工整均齐,具有冷静、简练之感;而法国的商标倾向于运动多变,有活泼轻快自然奔放之趣;后来居上的美国商标在设计上不落陈规旧套,讲究新颖、活泼,形成爵士音乐般的旋律;日本多年来,不断学习各国经验,力求保持东方的日本色彩,创造出自己的新风格和特色。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在后现代时期逐步占领着国内甚至向国际化蔓延,这表明了一个观点:名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也证明了具有独特的名族性的东西才能够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占领一席之地。
3.后现代时期标志设计的发展
从国外标志的演变过程刻意看到早期到后现代时期的标志艺术风格的变化,将早期和近现代时期的艺术作品相比较不难看出它总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发展着:形式上有繁复渐趋单纯、明快由沉重渐趋清秀、挺拔;表现手法上由绘画处理转向图形格式,由一般图形转向几何图形。在设计创意上,早期从具体的形象化到后现代时期逐渐以抽象的形式代之,展现了可视的艺术特征;在组织构成中充分发挥了严谨、鲜明、有强烈表现力,纯朴、柔和具备完整的形式美。这是现代标志设计的艺术特色。
4. 标志设计的创作趋于名族化
在视觉传达效果中,意义明确的灌输者不如与受众的互动参与来的有效果,这种互动方式要求图形语言中不仅要创造出人性的乐趣及情感的渴望,同时找出人类共识理解的形式符号。图形设计实际上是在寻找与概念能够产生同构的形式符号。同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映射现象,同构这种现象是指一个系统的结构可以在另外一个系统中表现出来,诸如数字与信息的关系,飞机与鸟的关系,机器与人的关系。由此可以说,我们在设计图形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寻找现实与世界的意义能够产生同构的形式符号。同构是一种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因此,图形所传递的概念要明晰精准并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②。重要的是要找出这种映射现象即“同构关系”及形式符号,以完成视觉传达过程中的链接,从而进行有效地信息传播。然而这种“同构关系”恰恰在各个民族本身的文化里面就能得到更好更完善的体现:比如埃及的楔形文字开始的产生也是代表着一种符号,然而符号就是标志的最初体现,那么民族文化对符号的影响就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时期,这就代表了民族文化与符号也就是标志有着更加直观的同等体现,也就意味着只有民族特色的符号才能够更加长远的甚至是对于人类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③。
精炼的标志设计是一种美,美的意识和观念决非一成不变。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美的价值观与标准。中国文化向来体现着精简主义例如书法中的“飞白”就是用精简代替了繁复,表达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高端境界,简约而不简单的表现手法古已有之,甚至远传海外,日本的极简主义也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才逐步发展成具有其民族代表性的理念。
5.中国文化对标志设计创作理论的影响
凯瑟琳・费舍尔在《21世纪超级标志设计》中叙述了一些超级高手诸如迈克尔・范德比尔和西布利・佩特里特在标志设计中的排列、字体、色彩都有极强的个人特色以及不凡的趣味,而且都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度。在设计领域尤其是标志设计领域,众多高手云集,必须有强烈的风格或者视觉冲击力才能使你在同行中有吸引力,这也就表明了后现代设计中必须带有一定的特色才能使你在中规中矩的环境中脱颖而出④。
刘小玄在《标志设计》一书中明确例句了一些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标志和西方的现代标志来表述更具有文化性的东西才能够在历史渊源中缓缓流淌。标志的产生和作用可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时期,它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步入文明的体现,并且早期在我国古代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标志造型设计也随之越来越富有个性的独立的课题被设计艺术界所重视和倾心⑤。
陈楠在《标志设计理念与实践》中说道历史的文化背景是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核心的灵魂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它代表了标志的意义、功能,包含了标志设计的全部创意思维的体现⑥。
张雪在《标志设计新趋向》中指出追求一定阶段的理论层面和深度,把握一个要点直观用于改变设计,目的在于更加生动形象的论证特定历史时期某些最新创意风貌,给人以特殊的视觉感受,留下一个品味思索的空间。文化内涵式设计的生命力所在,处于发展相对滞后中国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更需要文化的滋润和理论的武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大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借助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优势是我国的设计文化在今后展现一个全新的面貌⑦。
张文涛在《论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意境之美》中说到现代设计宗旨是“以人为本”,信息的最终接受者是“人”,那么就必须考虑到设计中的情感表达。人们是需要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放松,那么设计就必须是情感的载体,这样的设计才能具有意境,而中国古典的意境理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构意境之美作为情感因素的切入点是将其雨后现代标志设计联系相交的成功之处⑧。
总结
以目前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而论,其表现形式多是信息化,艺术效果多是人性化,前者要求标志设计如同信息一般,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辨识性,具有易于识别和记忆,可以引人注目的艺术特征。而后者要求要有诗一般的美妙意境,绮丽动人,耐人寻味,给人以悦目和赏心的享受。总之,标志设计的信息化,视觉化,现代化,生活化是当前世界的趋势更是一种潮流。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注解:
①赵军平,现代标志设计对传统图形符号的创造性转换[J],知网,2013
②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181页
③张乾元象易之外:周易象学与中国书画美学[M],中国书店,2006.12,第194页
④凯瑟琳・费舍尔21世纪超级标志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第11页
⑤刘小玄,标志设计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6
二、佤族传统文化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一)劳动分工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农耕是佤族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形成了按性别进行劳动分工的习惯,男性分担赶集、打猎、犁田耙地和盖房子等,女性的主要工作是纺线织布、舂米和煮饭等。这种有性别差异的劳动实践主要通过父母在劳动中的言传身教来加以引导,并且贯穿于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的整个过程之中。与许多社会的婴幼儿一样,佤族的婴幼儿从其有记忆时就对社会性别分工有了模糊的感知。由于祖母、母亲或年长的姐姐担当了照顾婴幼儿的主要责任,使被看护的婴幼儿产生了看护者为女性的感觉,这种感觉到了三四岁时开始转化为认知。到六七岁,佤族农家儿童一般就会按照社会文化惯例参与日常生产活动,开始学习一些传统的谋生技能,并从事家庭和田间的辅劳动,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性别分工:女孩子会跟随母亲、姐姐学习采集野菜、喂鸡、喂猪、纺线、洗衣及看护年幼的弟妹等“女性”劳动;男孩子则会由父兄教授如何使用刀枪弓弩,如何杀鸡宰牛、砍树烧地、犁田耙地等“男性”劳动。十岁左右,佤族男女两性儿童就各自基本上掌握了符合自己性别角色的本民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说,劳动分工是明确佤族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的第一步。
(二)习俗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约定俗成的习惯,积淀了该民族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240。由于在解放之前佤族没有法律,习俗在社会中起到了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本尼迪克特认为:“风俗习惯对人的经验和信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它的表现形式又是如此千差万别。……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他所面临的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3]习俗作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两性性别角色构建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佤族的习俗主要包括节庆、祭祀、婚姻和禁忌等形式。
1.节庆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佤族人普遍信仰以“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为特征的原始宗教,他们的许多节庆都与“灵魂”相关。佤族人认为谷物有魂,只有谷物和谷魂合一,谷物才耐吃,吃的人才容易吃饱,所以在每年谷物收割之后,还要把它们的魂也都捉回去,这被称为“叫谷魂”。一般由主妇负责“叫谷魂”,她们到收割谷物后的地里,摆上祭品祭祀谷魂,并念祝词。在念完祝词后,她们从地里拣一些收割时掉落的谷子,装到随身带着的背袋里,一路摇着铜铃回家。“叫谷魂”由女性来负责,是因为“谷物在大地上播种、生长、结实、收获,这个循环重复的过程,与妇女一代代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过程同出一辙”[8]。而在主妇捉回谷魂后,由男主人把拣回来的谷子,供到供奉祖先的家堂上[9]34。佤族还有一个与“叫谷魂”相关的传统节日,即“新米节”。过“新米节”的时间根据农作物成熟的时间来定,一般在每年农历八月(佤历十月)。过节时,佤族人以村寨为单位,首先集中到村寨头人家(头人一般由村里德高望重的男性担任),然后请三四个七八岁的女孩,身着盛装到谷田里去“叫谷魂”,以祈求谷物能粒粒饱满,获得丰收。之所以由女孩来“叫谷魂”是由于女孩蕴含的生育能力与谷物结果实的能力具有相似性,女孩与谷神之间的交流,能保佑谷物饱满丰收,同时也能保佑女孩成年后能具有较强的生育能力。女孩们在叫谷魂后,会选择性地采摘一些粒大饱满的谷穗(称为“新米”),带回头人家。之后,聚集在头人家的佤族人开始杀鸡、宰猪、煮稀饭等等,并从女孩们采回的谷穗上剥几粒谷子丢进正在煮着的稀饭里。然后,头人便开始念祝辞,大家共进佳肴[10]。佤族女性在“叫谷魂”中充当的与“谷魂”沟通的角色主要强调了女性生儿育女与谷物成长结果的共通性,因而这项活动强化了女性作为生育者的角色;而作为“供奉祖先”的实施者、作为新米节召集者的“头人”都由男性担任,则强化了男性在宗教公共事务中的领导者地位。
2.祭祀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从佤族人的两大祭祀习俗拉木鼓和猎人头祭祀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祭祀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鲜明作用。佤族人认为木鼓是通天的神器,是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所以拉木鼓就成为佤族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拉木鼓”,包括从木材的选定,砍木材到砍回木材后取牛肝看卦占卜吉凶,利用此木材制作木鼓,以及对制作好的木鼓进行的剽牛祭祀等内容,其中每一道程序均由身强力壮的男性来承担,主持“拉木鼓”的魔巴(巫师)也由男性来担任。木鼓形似女阴,隐喻着女性的生殖能力,这种只能由男性参加拉木鼓的习俗,“反映了‘异性相引’的本能,只能由男性去求、去拉,因为木鼓是主宰生殖和繁衍的女性”[11]。通过拉木鼓的活动,强化了男性在宗教公共领域的主导者地位,同时也强化了女性作为生育者的性别角色。猎人头祭祀习俗虽然于1958年被废除,但它原本是佤族人最神圣的祭祀,这种仪式源于原始自然崇拜。佤族人认为,木鼓在,神灵就在,木鼓响,神就会显灵。如果不用人头来祭木鼓,木鼓就敲不响,神就会生气,鬼也会来欺负人,庄稼也长不好,人和牲畜都会饿死。在整个猎人头祭祀活动中,男性充当了主要角色。他们猎取人头后,举行盛大的迎头仪式,并将人头供奉在安放木鼓的木鼓房。妇女们则为人头梳洗、化妆,并向人头哭诉:“人家有脚你也有脚。你为什么不跑,让我们捉住你,为什么你不长眼睛,让我们砍了你的头。”[12]对于男性来说,猎人头需要勇敢、果断和坚强的品质,而女性“哭人头”的习俗,则说明女性虽然认为猎人头是基于祭祀的需要,但仍对人头怀有怜悯不忍之心,表现出其善良、怜悯的性格特征。猎人头祭祀活动中的两性不同分工,表现出佤族文化对男女两性不同性格特征的期待和塑造。
3.婚姻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在佤族人的婚姻中,妻子依附于丈夫,受丈夫支配。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男方除了负担婚礼的所有费用外,还须支付女方家族一定的聘礼,即“奶母钱”和“买姑娘钱”。“奶母钱”指女方父母抚育女孩长大成人的费用,这笔钱在结婚时必须付清。“买姑娘钱”则是女儿的身价,可在结婚时支付,亦可婚后付清,自己付不起,则由子孙偿还。这种聘礼实有买卖女性的性质。佤族社会典型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但也存在多妻习俗。男子以多妻为荣,认为“婆娘没有两个,不是汉子”[13]145,且丈夫对妻子有统治权,如妻子与其他男子有不正当关系,丈夫一般会驱逐妻子,向奸夫索要财物,并抄奸夫的家,但如丈夫不喜欢妻子则可丢妻。所谓“丢妻”指丈夫不与妻子同居,被“丢”的妇女可留住夫家,亦可搬开另住。丈夫“丢妻”后不再对妻子承担任何责任,且不受舆论谴责。另外,如果婚后无子,男子也可以在与原配妻子继续生活的同时,再娶其他女子。社会对妇女改嫁的评价,则远没有男子再娶宽松,社会对因被丈夫遗弃或不满包办婚姻而改嫁者是同情的,对因喜新厌旧而改嫁的,则歧视之,称为“乱作乱搞”[13]149。在家庭财产的继承上,佤族奉行绝对的男子继承制,妻子和女儿没有继承权,即便无子,家长去世之后财产也只能由同姓男子继承。显然,佤族社会的婚姻习俗强化了丈夫的绝对主人地位和妻子作为丈夫“奴隶”的角色。
4.禁忌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禁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将其统称为“塔怖”(Taboo)。“塔怖”原是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中的汤加岛人的土语,基本含义是“神圣的”和“不可接触的”,后被引申为“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以及由于人们对其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14]。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任何不洁的东西都会惹怒神灵,与之接触会带来灾难。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被认为不洁,凡与女性月经或怀孕等“非正常”生理特征有关的东西都被视为禁忌,因此佤族妇女不能跨过男人的头和男人打猎用的弩、枪等,若跨过了,男人就不会打中野兽;男子出外打猎,遇见妇女不能与之说话,如果说了话,就不可能打到猎物。佤族妇女在男人集会的地方,不能随便从男人面前走过,否则会被视为没有礼貌。若妇女要在男人面前走过,必须低头弓腰,双手按住裙子下摆,并足慢行,否则会被斥为贱妇。孕妇的行为也要遵守一定的禁忌,佤族人认为孕妇不能摸死人棺材,其丈夫也不能抬棺材,若是抬了,孕妇容易流产,生下来的婴儿会畸形;孕妇床边的墙上不能挂晒衣服,若是挂了,孕妇容易流产、早产,生下的孩子会得软骨病;孕妇不能打蛇,若是打了,生下的孩子会经常伸舌头;孕妇及其丈夫不能做竹筒、砍凿舂臼、搭水槽,否则,生下的婴儿会畸形[4]102。佤族人还禁止孕妇吃祭祀的饭菜,因为祭祀是严肃的宗教活动,祭祀用的饭菜作为祭品专供鬼神享用,只有鬼神享用完后,正常人才能分享,而孕妇不属于“正常人”之列,一张嘴供养两个人,不仅会把他人的食物吃尽,同时也是对鬼神的不敬,孕妇如吃了祭品,就会招致神鬼的惩罚,其胎儿或是畸形,或是流产[4]112。这些禁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视女性为不洁之物,这必然对女性产生她们不如男性的心理暗示,从而使女性在生活中更加依附于男性。
(三)游艺活动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游戏不仅是开拓儿童生活空间、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途径,而且是儿童学习规则、体验社会角色的重要方式,游戏的方式也体现着不同的性别特征,是两性性别角色构建的重要途径。佤族男孩的游戏多与技巧、力量有关,如“顶头”游戏、“抢牛肉”游戏、“转陀螺”游戏等;女孩的游戏则更多地体现了安静、心灵手巧的性格特点和作为“照顾者”的性别角色,如“簸石子”、“过家家”等。“顶头”是佤族男孩模仿斗牛的一种游戏。男孩们上山放牛时,往往会在山坳里进行顶头比赛。两个男孩面对面手撑地,膝着地,互相寻找进攻的机会。猛然两人的头紧紧顶在一起,双方都使劲用力,直到一方把对方顶翻在地[15]。“抢牛肉”游戏是佤族成年男子的“砍牛尾巴”抢牛肉活动的变种,佤族儿童通过模仿,将其演变为一种游戏。其具体做法是:男孩们以大瓜为“牛”,用四根手指粗细的竹棍插入瓜中作“牛”的四肢,以一株草作“牛尾巴”。进行游戏时,大家围着“牛”一边吃喝,一边亮出手中的“刀子”。当其中一人举“刀”砍断“牛尾”时,大家蜂拥而上抢割“牛肉”,谁抢得最多,谁就最能干[15]。“转陀螺”不仅男孩喜欢玩,也深受成年男子喜爱。陀螺形状多样,有高脚、矮脚和鸡枞(云南的一种野生菌)等形状,均用木头制成,呈圆形,直径约为6厘米,高约7–8厘米,头大身细脚尖。玩时,游戏者用细绳抽打陀螺,使其不断旋转且发出清脆的嗡嗡声[16]。佤族女孩子们玩的“簸石子”游戏需要一定的技巧,其玩法是:二至三位女孩子在一起,每个女孩依次用先用左手将50粒石子往空中抛,然后用右手尽量多地接住落下的石子,再用右手抛接住的石子,用左手接。如此反复三次算一局,谁接住的石子多,谁就在游戏中获胜。“过家家”是孩子模仿成年人生活的一种游戏,流传于全国各地,也深受佤族孩子喜爱。在人们的印象中,过家家被认为是更属于女孩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个人或几个人都可进行。女孩们往往把自己当成玩具娃娃的妈妈,将玩具娃娃当成自己的孩子。在游戏中,她们学习着如何照看孩子,这实际上是在模仿现实生活中母亲对孩子的照顾。总之,佤族传统的性别化的劳动分工使佤族男女两性从小明确了自身的劳动分工;包括节庆、祭祀、婚姻和禁忌等在内的具有性别差异的习俗确立了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领导者地位,同时也强化了女性生育者、附属者、柔弱者的性别角色;性别化的游艺活动塑造了男性以力量为特征和女性以安静为特征的性别气质。通过上述途径,佤族男女两性逐渐形成并适应了为社会文化所普遍认可的性别角色。
一、取得的成绩:
1、字形挺拔,笔画流畅,有的还能写出笔锋,颇具书法韵味。
2、整幅作品布局合理,美观大方。
3、大部分学生能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干净,很多学生都努力一次写对,不用橡皮、涂改液。
二、不足之处:
1、从展示现场我们看到学生执笔方法与写字的姿势不正确,尤其是距离桌面太近。
2、从学生的作品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书写中书写不够规范,笔画的衔接不够严谨,各部分的位置安排不够合理。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9-0000-02
1 引言
Reynolds于1994年提出文化算法,该算法的双层进化机制为进化计算中的知识引导提供了通用框架,具有许多优良特性。文化算法不仅克服了其他进化算法的局限性,而且还克服了其他进化算法产生的退化现象,文化算法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种群空间、信仰空间、接受函数和影响函数,有很强的可扩充性,易于与其他方法结合,能够使其以一定的速度进化和适应环境,并互相弥补各传统算法的不足,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收敛速度、收敛性、计算精度等,适用范围广泛。
文化算法及其与传统智能算法相结合的研究刚刚兴起,本文在介绍文化算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国内近五年文化算法与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差分进化算法、免疫克隆选择算法等相结合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化算法与其他智能算法相融合以及多个智能算法相结合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 文化算法基本原理
文化算法(CA)是由种群空间和信仰空间构成的双层进化机制,主要包括三部分:种群空间、信仰空间和通信协议。文化算法的基本框架如图:
种群空间是生物个体根据一定的行为准则进化而组成的。信仰空间是文化形成、存储、更新、传递的进化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进化过程,但又由通信协议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和促进,通信协议主要包括接受函数和影响函数。
3 文化-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GA)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基因遗传学原理的随机并行搜索算法。遗传算法随着算法的进行其种群多样性逐渐消失,很容易于陷入早熟收敛,引入随机种群可以改善种群的多样性问题,但是又影响到算法的效率。目前,一些学者通过文化算法和遗传算法结合,将遗传算法纳入文化算法的框架,形成基于遗传算法的主群体空间和信念空间两大空间,从收敛速度、收敛效率两方面来提高遗传算法的性能。文献[1]提出一种基于模式学习的文化遗传算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优秀个体所包含的特征信息起引导作用,算例表明,文化-遗传算法可提高算法收敛速度。文献[2]为解决函数优化问题,针对遗传算法的不足之处,将文化-遗传算法用于函数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能够提高效率和精确度。文献[3,4]将遗传算法中交叉和变异算子嵌入文化算法的主群体空间进行传统的遗传算法操作,形成一种双层进化结构,该算法在计算效率和求解质量上均具有较好的效果。文献[5]和文献[6]分别针对DNA编码问题和装载机的连杆机构传动比问题,采用文化遗传算法克服了遗传算法进化效率不高的问题,从而提高计算速度。文献[7]提出了一种基于文化算法的双层机制结构的知识迁移多用户交互式遗传算法模型,该模型有效提高各用户的进化收敛速度,减轻用户疲劳。
4 文化-粒子群算法
粒子群算法(PSO)是在研究鸟类的群体行为时提出来的一种群智能算法。该算法虽简单,计算速度快,但收敛性、均匀性和局部搜索能力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提高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精度与计算的效率,运用文化算法的并行计算能力及PSO的优点,将文化算法和PSO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智能算法,该算法利用优秀个体所包含的信息提高算法的收敛性,同时在局部最优问题上有一定的优越性,而且避免了群体早熟的发生。文化-粒子群算法的融合主要是将粒子群算法纳入文化算法的框架。
文献[8]将文化粒子群算法用于求解置换流水车间调度问题中的最小化最大完成时间,通过不断与信念空间中的优秀个体交互,加快群体收敛速度,该算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文献[9]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改进多目标文化算法用于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多目标文化算法能够在保持Pareto解集多样性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均匀性和收敛性。文献[10]提出以随机粒子群作为信念空间,以粒子群作为种群空间的进化算法,集成了rPSO大范围、高效率搜索和PSO局部精细化搜索的优点,较好地克服了PSO易“早熟”和收敛速度缓慢等问题。[11]利用文化粒子群算法的优点,设计了一种可快速进行多维搜索求解所提的基于模式空间的测向算法。
5 文化-差分进化算法
差分进化算法(DE)是一种采用实数矢量编码的并行搜索算法,其原理简单,受控参数少,易于编码与实现。但在收敛速度和搜索鲁棒性之间发生冲突,且后期收敛速度变慢, 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无法有效的求解工程中复杂的高维非线性优化问题等缺点。文化-差分进化算法有效解决复杂度问题、提高全局搜索能力和到达收敛速度快的效果。文化-差分进化算法的融合主要是将差分进化算法纳入文化算法的种群空间。文献[12]提出一种混沌差分文化算法,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的避免早熟收敛,搜索到全局最优解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文献[13]提出的差分文化算法是一种求解实数优化问题的新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和优化效果好的显著特点,并把差分文化算法推广应用到其他高维参数优化问题。文献[14]将改进差分进化算法引入文化算法的种群空间,并应用于约束求解问题。通过对基准函数和丁烯烷化生产调度问题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这一算法有比较好的全局搜索能力,加快了收敛速度,并降低了计算量。
6 文化-免疫克隆算法
免疫克隆选择算法模拟生物学中的抗体克隆选择机理,通过克隆操作、免疫基因操作以及选择操作等新型算子,实现高效的搜索方法。免疫克隆选择算法有全局收敛能力差,选择机制又容易早熟收敛的缺点。文化-免疫克隆算法可兼顾全局探索和局部搜索能力,提高免疫克隆选择算法的收敛速度和进化性能,该算法主要将免疫克隆选择算法嵌入文化算法的种群空间,其应用前景广泛。文献[15]提出一种自适应免疫克隆选择文化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整体上具有较好的全局寻优能力和解稳定性,且收敛速度较快。文献[16]提出了基于免疫文化算法的加热炉优化调度方法,通过利用免疫克隆的较强的搜索能力和文化算法信念知识的指导,使加热炉调度得到显著优化,不仅提高了轧制生产线的利用率,还缩短了加热炉的运行时间,减少了燃料消耗。文献[17]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文化算法的封装式特征选择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在降低数据维度和提高分类准确率上有着良好的效果。文献[18]采用文化算法的框架结构,将免疫克隆算法嵌入其中,利用免疫克隆算法的全局收敛性在数据库中迅速搜索关联规则,实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所得关联规则的准确率较高。
7 文化算法与其他智能算法结合
文化算法除了与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差分进化算法、免疫克隆选择算法融合外,还可以与其他智能算法相结合,如文化算法融合神经网络[19],文化算法融合蚁群算法[20-21]。此外,文化与两种以上的智能算法融合研究也逐步兴起,但研究相对较少。
8 结束语
文化算法是一种基于种群多进化过程的全局优化算法,通过文化算法与传统智能算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计算精度等,文化算法与传统智能算法的结合为解决复杂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高丽丽.基于模式学习的文化遗传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22).
[2]张敏.文化遗传算法的研究及其在函数优化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18).
[3]李铁克.基于文化遗传算法求解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4).
[4]王伟玲.一种求解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的文化遗传算法[J].中国机械工程,2010,21(3).
[5]王延峰.基于文化遗传算法的DNA编码序列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36).
[6]齐建家.文化遗传算法用于装载机工作装置优化计算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技术,2009,07-0071-03.
[7]张绍娟.基于知识迁移的多用户交互式遗传算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7,26(10).
[8]朱霞.一种求解作业车间调度的文化粒子群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4).
[9]吴亚丽.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改进多目标文化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2,27(8).
[10]王正帅.基于文化框架的随机粒子群优化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2,39(6).
[11]李兴华.圆阵模式空间的文化粒子群极大似然测向算法[J].应用能源技术,2012(3).
[12]卢有麟.混沌差分文化算法及其仿真应用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16).
[13]兰成章.基于差分文化算法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0,29(6).
[14]黄福令.基于文化算法和改进差分进化算法的混合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9,29(5).
[15]郭一楠.自适应免疫克隆选择文化算法[J].电子学报,2010,38(4).
[16]孙学刚.基免文化算法的特钢加热炉调度优化[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27(8).
[17]宋辰,黄海燕.基于免疫文化算法的故障特征选择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11).
[18]杨光军.基于免疫克隆文化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34(3).
[19]魏秀.用文化算法改进的RBF神经网络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0).
[20]薛小虎.基于改进的文化蚁群算法求解最优路径问题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1,29(1).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048 ―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1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3010022);黑龙江省俄语学会2012年度规划课题(12-07)。
[作者简介]刘芳(197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主要从事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一、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人学主题
白银时代是指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即沙俄帝国政权与苏维埃政权交替间歇时期的俄罗斯文化,也可称为是俄罗斯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复兴运动时代。短短几十年中,在包括宗教、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及其璀璨成果。别尔嘉耶夫、索洛维约夫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哲学家,大都是自由派和保守派,其最主要特征是将宗教神秘主义与哲学结合起来。
俄罗斯宗教哲学中的人与神在先原则,体现了内在同一的逻辑本体主义世界观。俄罗斯宗教哲学强调“绝对存在”的理念,即“万物同意”。“万物同意”与一般意义上的意识相对的存在有着有着较大的区别,“绝对存在”首先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存在根基,是人与世界、人与上帝、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初关联;作为终极真理和最高价值,“绝对存在”也是宗教主体和道德实践的物质基础。因此,可以说“绝对存在”是宗教形而上学的理论支点或存在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以至于整个宇宙运行,都应该建立在这一“绝对存在”基础之上,并对人类和整个世界加以改造和拯救。然而,“绝对存在”是神体现在人的精神实在,并不是实体本体上的传统形而上学。由实体向实在观念的转换,说明“绝对存在”有其合理转换过程,“肯定”与“否定”神性的统一正是精神实在的产生过程。新教精神与俄罗斯宗教哲学存在某些共同性,作为对传统基督教神学的超越,即肯定人的客观存在性,又肯定人的绝对权利,以及人与神之间是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它们都曾努力打破外在力量对人的束缚,使人与神的统一关系得以重新构建,但两者的根本区别却依然客观存在。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宗教世俗化的开始。它的革命意义在于,破除了世俗教会的外部偏见与束缚,使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客观存在的绝对意义得到肯定,从而把上帝内置于人的意识之中。新教认为,人可以通过有意识地、理性自由地建立与上帝的联系,在精神领域中实现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但是,新教精神本质上与近代西方理性文化精神更接近,理性的宗教精神体现的更为充分,即人对上帝信仰的前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反省,人首先意识到自己是可以自由地反思的独立的个体,通过自由意识建立与上帝的联系。虽然上帝和人同在的原初关联已经被割裂了,但上帝在人的心中。进而,上帝和人由内在同一转为外在的理性认识关系,也为后来理性取代上帝奠定了基础。
“绝对存在”是俄罗斯宗教哲学中人和上帝的关系的本体论基础,而不是从人的主体意识对上帝的反思。从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的角度来看,逻辑先在是人和上帝的原初关联前提,因而,信仰不是人主体意识努力的结晶,相反,只有以理性认识之外的特殊现象――信仰作为主体的根源,各种理性认识才可靠。如果认为经验是知识的保证,那么信仰就会是宗教经验的结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在《易经》。《易经・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包含着中国文化的两个向度:一是包融宇宙,以象立本的彻底唯物主义;二是人神相通,人物交融,以人贯中的辩证人本主义。“神”,并不是如同西方主宰人物命运的上帝一样的超现实的东西,《易经》上说:“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这个“神”可以理解为冥冥中支配着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 “象”,最初指龟裂纹之象,后演变为万象之象,不仅指实在的物象,也指抽象的卦象。《易经》的作者尽可能观察宇宙万象,并“作八卦”,以“立象”的方式来揭示众象之间的普遍联系,这较之希腊人把逻各斯――逻辑视为存在的本质深刻得多。当然,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分析上古的思想是不可能求得其全貌的。上古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组织还处于以血缘为纽带的血亲部落状况下时,其一切智慧都笼罩在虔诚的占卜活动神秘气氛,显得模糊圆融,而且在统治者、思想家、平民那里存在着理解上的差次,平民、统治者更多地把圆融的智慧不自觉地化在一种有规则的生活样式中,农业宗法社会存续的必要,圣人们早熟的智慧的熏陶,使中国的先民们既顺应自然,又改造自然,既敬“昊天”,又敬自身。当人的心灵对于自然和自身不是畏惧而是因彻悟而保持一种达观乐命的境界时,人类就能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道德经》)”状况下缓慢而心灵自在地发展自己的文明。
中国文化的“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的根本精神模糊地形成了。随着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要求,它在社会上层、中层、下层中以不同形式在演变,向一种最高的境界推进。西周末年的“礼崩乐坏”造成的社会斗争的复杂剧烈,掌握文字的人才大量流入民间,为中国文化以理论形态出现提供了机会。从春秋直到西汉初年,诸子百家争鸣,使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发展延伸,而立文字的理论形态又必然以它的言不尽意、不圆满而不能全面体现文化的精神。道家主张无为,“守静笃”,以达到无不为的境界,而在那个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很模糊的社会状况下,思想家高超的智慧必然不是为复古的“小国寡民”设想,就是成为个人超脱凡俗,安身养寿的警策;儒家主张有为,“自强不息”,以仁和礼来挽救人的精神和社会的混乱,圣人治下的王道乐土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而“从心所欲”,光明磊落,又“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辩证人本思想境界在当时也只有孔、孟能达到,对人君约之以仁,对人民约之以礼,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只可能是一种幻想。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道家、儒家在西汉前期综合了各家之长之后,会合在一起,经过两汉厚重朴实风格的锤打,经过魏晋南北朝吸收佛教文化而形成的飘逸空灵风格的洗礼,经过大唐恢宏阔大风格的冶炼,到宋明,中国文化精神终于在理论上得到一次集大成的、系统的呈现,这就是以程(二程)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洲)王(阳明)的心学派为代表的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建立了囊括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论、政治论等等的庞大体系。中国哲人对于真正自由的人的追求,因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具体实践中常常会扭曲变形,“礼教杀人”恰恰走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反面。善良的知识分子在庞大的社会面前回天无力,只有禀持“贫则独善吾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安贫乐道,保持心灵的宁静,活出人生的洒脱。照西方的观点来看,这种生活方式中的人近似于麻木,而这恰恰是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文化精神之处,中国人认为自然而然的事,西方人常会认为是伪善。殊不知,中国人才是最好地把握了生活的真谛。人类生活终是以死亡为终点,如果人不能自为解脱,那么“落在永生的上帝手中真是可怕的。”“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清・袁枚),中国文化就是一种“解用”功夫,这种“解用”是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中国人能在与他人、自然、宇宙的辩证交会中,禀持生命的精神。
三、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人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
俄罗斯民族从民族学和人种学的视角看,应属于欧洲。但从长期的领土扩张的历史角度看,它拥有占其现有版图四分之三面积的亚洲领土,成为欧亚大陆之间的桥梁纽带。公元988年拜占廷基督教被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1054年天主教和东正教分裂,使俄国摆脱了西方天主教在精神上领导。1237年蒙古人入侵,又使俄国和欧洲其他地区失去了联系。在蒙古人统治的两个世纪里,始终保持俄国和欧洲其他地区的隔绝状态。而那时的西方,则先后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海外扩张和商业革命等重大变革。然而俄国依然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基本上没有受到这些文化和经济运动的影响。蒙古人给俄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影响,除了管理方法和思想上的东方专制主义以外,还包括把东方血统注入了俄罗斯人的血脉。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第十三章・俄国》中指出:“17世纪末,莫斯科上层阶级中有大约17%的成员具有非俄罗斯或东方血统;这点并非没有意义。”正是这些民族心理的、血缘的、文化经济的、历史地理的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造成了俄罗斯社会意识永远面对“向西还是向东”的艰难选择。俄罗斯国徽上那个左顾右盼的双头鹰形象,正是这种历史宿命的形象化表现。
从彼得大帝改革到白银时代,俄罗斯二百多年向西朝圣的历史,虽然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社会进步,但同西方相比较而言,俄罗斯仍是一个落后国家。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又给了二百年来靠走西方道路来实现强国梦的俄国以沉重打击。日本铁拳,使俄国知识界真正的感受到了“黄祸”的恐惧。大难临头萦绕在许许多多敏感的俄国文化人的心中。于是,白银时代文化精英们把探索的目光转向了东方。
此外,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化精英转向东方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欧洲科学思想的最新成就。在现实面前,以机械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欧洲传统的思维习惯被打破了。“现象的危机”使人重新认识了解周围世界。在许多白银时代知识分子的观念中,出现了类似于印度宗教吠檀多派基本概念之一的“玛亚”(印度宗教中的女神,万物之母),和中国道家学说以“阴”为基础的“道”的概念,出现了作为白银时代重要观念之一的“浑然一体”的思想。这些思想观念强调区分生活与创作个别领域的界限的相对性,宗教与世俗界限的浮动性,表现出世界是统一的和运动的。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化精英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吸纳,在历史的长河中浑然天成,在那个时代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 考 文 献〕
〔1〕 罗崇敏.关于文学价值的一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7.
〔2〕 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集体编写.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1890年代1920年代初〔M〕.谷羽,王亚民,等,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3〕 张冰.白银时代――俄国文学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 周启超.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林精华.西方视野中的白银时代(上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6〕 赵晓彬.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摘 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借鉴各国
>> 整合儒学与西方现代文化优秀因子,弘扬核心价值观 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 弘扬潮商文化优秀价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儒家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文化自信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上)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下)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文化机构应走在前列 弘扬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江苏文化产业:大力探索弘扬核心价值观新路径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船政文化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清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交流会综述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李翔海.从后现代视野看新儒家对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J].文史哲,2006(2):67-74页.
[4] 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A]//当代新儒家[J].论著集,211.
[5] 苗润田.解构与传承:孔子、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3:261-262.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不断讲解和学生课后自学来不断获取的,但是从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毕竟还是十分有限的。从大学语文的教材可以看出,大多数课文是古代文学名篇,但数量少,有的还是阅读课文,教师一般不会进行详细的讲述,学生掌握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其在编排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很多篇目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等名篇在中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大学教材中还会继续出现。很多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学名篇篇名的认知之上,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考核之时,很多大学生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对待,其缺乏程度令人堪忧。
2.教育定位的不科学性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关注的是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导致很多大学生除了将主要的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还要抽出时间去考各种证件,比如四六级外语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种实际情况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想去看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也没有时间,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不仅是淡忘传统文化知识,甚至会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在当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鸿沟,将传统与现代分割开来。
二、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多管齐下抓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适合大学阶段使用的大学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其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多读书。教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引路人,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大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读,并通过网络、电话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开展交流,让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加深了解。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考查,要从实际出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并能为以后的生活提供理性的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考核之时,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文化连接,让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能在当出光彩,重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
一所好大学看的是其文化的底蕴,这一文化底蕴,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之间形成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还没有定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去形成自身的“三观”,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教育了无数大学生不断去积极进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髓,其形成的过程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是不同的时代已经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所包含的文化范畴方面,其内容则因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不存在一个大的鸿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关键点就在于古为今用,不断去发展创新,在传统文化之中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手段的不科学性与教育定位的不明确等不足,面对现实之中存在的困境,应采取多管齐下抓传统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等措施,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当作学校的重要事情来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让全体大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方面的意识,肩负起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