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09: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概述
报告强调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内涵式发展有利于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及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导师责任制及项目资助制,鼓励在产学研模式下推行“双导师制”。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方向)学科研究生是地产、设计院、施工公司、高校等单位的人才输入来源,此类单位对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探索适合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方向)学科特性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办法及长效机制是大学、企业、科研机构自身发展的需求,对提高建设管理行业技术发展水平、提升创新力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
“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术型硕士,在不同学校的不同院系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以工程管理二级学科为例,该学科培养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与决策的研究型、应用型、综合性人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以工程与管理因素相结合,培养掌握工程理论与管理办法,具有协调组织项目全过程管理决策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与实践应用结合度较高。3实践基地建设现存问题3.1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高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高,使得研究生对工程实践的了解及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企业对人才与技术的真实需求被忽略。
3.2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缺乏成熟稳定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缺乏可借鉴的科学有效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成功经验。
3.3政校企协作程度较低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主体协同推进,缺一不可。但因缺乏利益链与职责链的统筹机制,导致三方主体存在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使得研究生实践基地存在投入不足、数量不多、合作浮于表面、配套政策法规不到位的现状。
4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该模式是以项目为引领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将硕士3年培养期分为第1年与第2年~第3年两阶段进行培养。研究生第一年由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见习两个部分组成。校内理论学了常规必修课及选修课外,加入企业专家讲座,深入了解各类建设行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企业各岗位工作内容及目前遇到的技术难题等;并加入名校学者讲座,深入了解本专业目前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现状,尚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校外见习包含校外企业见习及校外研究所见习,通过到校外企业参观、交谈,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对在企业工作实践有一个大体认知;通过到校外研究所参观、交谈,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对在研究所工作实践有大体了解。通过第一年的了解,结合第一年的在校成绩及两种模式可容纳人数,按成绩排名依次选择在硕士培养第2年初加入“模式一:科学研究型”或“模式二:专业技能型”。
4.1“科学研究型”模式
“科学研究型”模式由校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师联合校外研究所专家共同组建导师团队,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科研项目特别是高水平项目的研究过程可以有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塑造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与学生的潜能,导师团队的构建能够推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实现总体效能最大化。该模式由校外研究所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制定以项目为中心的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前期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及兴趣申请课题,后期结合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所需研究技能制定每个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校内实践基地可通过构建腾讯会议、QQ群、优学院等功能互补的多维互动平台,在平台中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之间进行“屏对屏”的教学与互动[1],指导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项目研究工作,协助培养研究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通过项目的实操不仅可以锻炼研究生科研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而且能开阔视野,增进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了解本领域发展最新成果[2]。
4.2“专业技能型”模式
“专业技能型”模式通过高校与企业开展充分合作并确定研究课题,由研究生与导师共同开展研究。每名研究生由一名校内导师提供理论指导,由一名校外导师提供实践指导,在校内、校外建立双基地,共同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课题的来源可通过向企业的技术人员征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通过研究生在企业实践中自主发现制约部门或企业效益提升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征集到的问题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分析,提出拟立项课题建议,报企业技术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最后由企业根据需要确定课题,再以横向科研项目的形式交由研究生及校内外导师共同研发,使最终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及经济价值[3]。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确定后,由校内外导师结合课题需要的实践技能、企业需求人才的能力素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实施计划[4]。对于学位论文,校内实践基地的校内导师着重论文的理论升华,把握论文的写作规范与理论深度,校外实践基地的校外企业导师着重论文的工程应用价值,指导学生的论文与实践过程紧密结合[5]。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又要突出研究生的研究型特性,在项目研究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际探索得到具有实践价值的可作为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结合工程实际的专业实践经历。
5研究生实践基地长效机制
5.1政校企合作方面
实践基地长效运行需要政府、高校及企业(研究所)共同维持、协同推进,为使三方对实践基地建设拥有长足动力,需考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合作关系与互动机制。
5.2科研项目及研究生管理方面
实践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是研究生实践基地稳定长效运行的基石,规范化管理需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中首先应明确高校、企业(研究所)、导师、研究生在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所应承担的职责和拥有的权力,再者需明确成果产权的归属、研究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安全保障措施、项目经费的来源及使用办法等。
5.3评价考核方面
评价考核是对导师、研究生、实践基地运行成果的检验,评价得到的反馈有利于制定详细的改善措施。对研究生的评价由校内外导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评级并附书面意见,评价结果影响研究生评奖评优。对校内外导师的评价通过对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法进行,评价结果可作为导师续聘、绩效考评的部分参照。对实践基地整体的评价由研究生及导师对项目实施效果、运维管理科学性等通过问卷调研、访谈法进行信息收集并形成总结报告作为基地进一步改进的参照。
5.4服务管理方面
在服务管理方面,分为学术指导管理及行政管理两部分。学术指导部分由校内外导师组成,负责密切关注研究进展,提出指导意见。行政管理部分在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由专人负责,在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为研究生在企业顺利实践保驾护航。
5.5信息交流方面
在信息交流方面,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定期就研究情况及培养心得进行交流,交流过程由记录员进行记录,使校内外导师统一思想的同时把控研究方向与进度。
6结语
借鉴三螺旋理论进行实践基地建设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复合源动力,可进一步探索结合三螺旋理论核心思想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具体实施对策。在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建立健全对于基地建设状况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复盘和改进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培养更能适应时代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洪强,翁孝卿,罗惠华,等.疫情背景下《毕业实习》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21(7):95-98.
[2]邵永健,毛小勇,赵宝成,等.土木工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2020(3):161-164.
[3]邵永健,李国建,毛小勇,等.土木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8(11):232-234.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5)23-0050-01
作者简介:祁予(1978-),男,汉族,内蒙古人,本科,研究方向为电信信息技术或电子信息工程
工程管理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往往需要涉及到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工程管理涉及的领域多,并且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所以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出现之后,人们意识到要是能实现工程管理当中信息技术的应,有利于顺利解决工程管理各个环节面临的复杂问题,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规划水平。
1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当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系统当中的应用。一个全新的项目在开发过程当中,项目计划是由工程企业的项目经理进行组织,并且项目管理方法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完成,使用计算机存储保留信息也有比较明显的优势[1]。一方面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有利于及时反馈关键的路径,另一方面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自动完成资源的调度分配,并且能够及时分析传递项目进度报告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同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应当及时分析的项目相关问题,有利于提醒项目经理完成自身的工作内容并掌握项目进展的状况。
(2)信息技术在物资管理系统当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有利于实现工程物资实时状况方面的信息或者是报告,有效完成库存的预测以及材料的采购等环节的操作,可以说为物资管理提供快捷使用的途径。通过计算机技术分析物资市场的行情,并且对比各地商品的价格数据,分析工程物资的采购成本,并将采购条件以及其他领域的信息搜索展示出来,从而就便于为项目经理提供当前物资市场状况方面的分析,帮助完成材料的采购或者是产品的销售[2]。除此之外,信息技术也能够为客户以及供应商提供便捷的沟通与服务,并且能够及时得到关键的反馈信息,便于持续改进工程项目,也为整个项目的完成提供可靠的物资管理支撑。
(3)信息技术在建设管理系统当中的应用。在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工程需要根据施工计划开展,施工工作状态的报告、项目执行报告、关键活动表与执行与计划之间的对比分析等一系列活动,都要求项目工程经理及时掌握。在这方面就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统计功能以及整理功能。
(4)信息技术在工程自动控制当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能够提高生产率,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国防以及技术研究当中,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实现控制对象操作。控制对象操作指的是计算机借助于计算需要控制的设备或者是装置的放大系数、递函数表征以及惯性时间常数等结果,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3]。②实现执行器操作。执行器可以说是控制系统当中的关键部件之一,能够根据调节器信号,并且转变输出角位移或者是真线位移来转变调节介质的能量,确保生产过程符合预定的要求。在此过程当中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边计算边调节,从而确保执行器得到准确地执行。
2改进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1)在统计施工管理信息的前提下制定科学的计划。工程管理当中需要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核心工作内容之一,而不能将应用信息技术作为工程管理可有可无的点缀,需要真正应用到实处,并且处理工程管理当中的那些重要问题,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应用价值。工程施工水平以及效率的改善对企业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已有的工程管理技术。工程管理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核心在于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企业需要根据施工管理当中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收集的自动化、存储的自动化、检索的自动化等有关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计划,准确处理施工环节面临的问题,逐渐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施工管理信息制度。
(2)运用互联网以及局域网等载体落实信息共享以及网上办公。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持续扩大,工程涉及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很多情况下还会牵涉国外企业,文件以及各类信息复杂繁多。传统的项目管理信息通常使用纸当作记录以及分析的载体,并且分析整理得到的数据还需要经过多个部门,才可以最终传递到决策人员手里。这样的办公方式一方面浪费财力、人力以及时间,另一方面也导致工作的效率底下,并且因为转交次数较多容易影响到信息交流完好性以及有效性。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利于有效传输并且分析最新信息,从而及时向决策人员转达信息,改善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3)开发相关的信息应用系统。工程企业应当在互联网基础上开发项目信息系统,并且建立数据库以及链接,展示网上投标、网上查询、网上材料采购以及网上会议等方面的信息,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个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可靠平台,并且实现信息交流方式由纵向到平行的转变。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信息传递的精确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不同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工程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并且此外施工过程当中也应当尝试应用项目管理系统以及专业管理软件。综上所述,工程管理当中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有重要的限制价值,可以提高工程管理运作水平,改善工程管理质量,并且不断实现工程管理国际化,实现工程管理同国际水平的接轨。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各种不同的途径在工程管理当中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从而不断推进工程管理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田振亚.论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5(12):102~103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水利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构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及时了解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水平,明确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内容与具体指标等,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概述
当前,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满足新时期社会的发展需求,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其象征着水利工程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是历史动态化发展的具体呈现。在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等对水利的规范与要求不同,其所设定的评价标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往的水利系统主要是建设多种水利工程来及时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合理配置水利资源,使用现代化与诸多先进的手段,充分利用好基础水利工程,以求为水利工程体系运行提供条件。建设与使用水利工程时,还应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及时利用好水利资源,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达到人、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协调性发展的目的。为推动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提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待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该目标的提出,对水利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强化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建立相配套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最终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与法制化。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必须打造更为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该体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应遵循前瞻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设定好评价指标,运用此种方式能对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予以检验,还能根据未来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反映。前瞻性原则的提出,能具备预警意识,充分遵循水利市场的发展规律,是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应遵循可比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水利工程行业而言是一项重要依据,选择指标时,应遵循可比性原则,能及时将工程管理真实结果与水平进行呈现。
再者,应遵循层次性原则。为促进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应构建完善的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属于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其中会涉及到多种指标与评价要素,为提升该评价体系的人性化,应充分遵循层次化的元素,根据评价指标层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是提升评价效果的关键方式。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对于水利事业而言,应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该体系形成的过程呈现动态化的特点,主要包含指标层、目标层与准则层三个方面。所谓的指标层主要涉及到22个最为基础、常见的指标,设置这些指标,能将最为真实、科学的评价结果进行全面呈现;目标层,顾名思义,就是设定未来目标,是未来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能设置综合评价指标,对于现代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标志;准则层系统较为复杂,其中涉及到运行、组织、安全与经济管理四项内容,从四个方面彰显了不同方面的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状况。在三个层次中,准则层属于核心环节,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三)科学设定评价指标
1.安全管理。在整个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安全管理现代化是一项重要指标,该项指标充分反映了工程管理的合格率、防汛指标与达标率等多项指标,发挥好工程管理机构的作用,全面推进形成管理工作,对工程项目的各项设施、设备等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借助安全管理指四苁迪侄怨芾砘构管理效果的全面呈现,还能充分凸显工程管理组织在突发性、应急性实践上的预警反应能力。
2.经济管理。经济管理指标能及时将水利工程项目的支出情况、征收率与盈亏情况等充分反映出来,通过多种指标的设定,能充分凸显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3.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指标主要反映现阶段工程管理与运行的实际机制状态是否科学、是否完善,通过对岗位机制、人资管理等制度的分析能充分反映组织管理机制的运行状态。
4.运行管理。运行管理指标主要对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效果、设备的完成度与运行质量等进行合理性的评判。构建现代化水平指标,能及时凸显工程项目的自动化与工业化指标,将应用效率充分呈现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体系中,必须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是当前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水利工程项目处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等而使得水利行业发展发生一定的变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影响很大。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应将最新的工程管理思想与理念、工程管理机制等运用到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之内,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欧阳红祥,李欣,方国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01).
中图分类号:F293.33-4
基金项目:河北工业大学教研立项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李素红(1978-),女,汉族,河南汤阴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杜娟(1992-),女,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李天航(1994-),男,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1引言
房地产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行业。城市化导致了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对房地产的庞大需求。与当前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趋势不适应的一个集中性问题是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整个产业的人才现状难以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希望得到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即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包括具备深厚的专业能力、熟练的业务能力、优秀的协调沟通能力、极强的责任心等。人才因素成为了制约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1]。
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充分重视房地产类人才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培养人的理念、方法和制度上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本论文旨在在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背景下,通过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结合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改善房地产类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强大需求的房地产行业复合型人才。
2国内外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2.1 国外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国外房地产类课程的高等教育产生较早,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且,房地产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政府、高校等极大的重视。对比工程管理与房地产专业,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工程管理专业通常设置在工学院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学系内,也有些学校在工学院中独立设系。而房地产专业通常设在商学院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有时独立设系,有时与金融、保险等为同一个系。总体分析,国外的房地产类专业设置特点[2]体现在:(1)加强通识教育的核心地位。(2)结合经济管理和城市规划的专业课程。(3)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在教学上采用的是案例式、沙龙式课程、工作坊、角色扮演、实地考察、讲座和开展项目等不同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辩论,课外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课程作业,并提供充分的讨论和演讲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培育团队精神。(4)专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密切。比如请房地产管理人员、房地产公司的决策者以及城市规划师等行业人士授课,更好地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
2.2 国内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对国内大学的整体情况进行初步调研之后,我们重点分析了几所知名度较高的大学。调研结果显示,各个学校的专业主干课程中都会包含房地产类课程。如房地产开发类,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开发概论等课程;房地产经济学类以及物业管理类的培养学时相对较多;房地产市场营销类、城市规划类和房地产相关法规、政策类的课程大多属于专业选修课程,课时较少。上述课程基本上涵盖了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房地产集中实践类课程也十分重要,一般是与其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等。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很少,专业核心课程仅有房地产项目策划和房地产经营与开发,且课时较少,因此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房地产类课程,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来满足房地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国内大部分高校房地产类相关课程欠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房地产方向课程设置更不明确[3]。因此,我们结合我校现状以及调研数据资料,对房地产类课程及其内容进行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 房地产类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
在城市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房地产类人才的需求,我们分别针对房地产企业人员和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以发现房地产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设计房地产类教学课程及其教学内容。
3.1 房地产企业调研
为了有效地开展调研工作,我们先对房地产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了访谈,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研问卷,主要围绕房地产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情况,以了解房地产企业对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方面的需求。问卷共调研了20位资深的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调研结果发现,房地产企业认为大学生在从事房地产工作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欠缺,着重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显示,企业管理人员鼓励学生参加房地产类前言讲座,了解房地产业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建议学生多参加房地产类竞赛,如房地产策划大赛、算量大赛、房地产专业知识竞赛等,还建议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如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大部分建议开设建设与房地产法规、房地产策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课程。
3.2 在校学生调研
学生问卷部分主要调研了学生对房地产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程度和对课程内容的需求等,在考虑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完善房地产类课程设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工作很有兴趣,但是比较缺乏信心。学生不太关注房地产的最新发展动态,大部分人只是主要通过网络途径偶尔关注,因此高校可通过开设一些前沿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房地产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目前高校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能满足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希望学校能够增加房地产类核心课程,如房地产营销、房地产策划等。学生非常愿意参加房地产类课程实践活动,例如房地产类竞赛、调研活动,尤其是实习,希望增加此类课程的开设比例。学生主要参加了房地产策划大赛和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希望通过比赛能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总之,在学生看来,将来从事房地产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专业知识不足,因此学校应当设计系统的房地产类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
4.1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设置
结合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内外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对房地产企业人员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调研,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环节设计丰富多样的房地产类课程,主要从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前沿课程(或讲座)、集中实践课、专业竞赛六个方面进行设计,具体设置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4.2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专业基础课
《城市规划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原则和要求,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理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的理论,城市规划的法规制定、城市规划的行业管理,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管理等。
《房地产制度与法规》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法律规范概述、房地产开发用地法律与制度、城乡规划法律与制度、城市房屋拆迁法律与制度、工程建设法律与制度、房地产开发法律与制度、房地产交易法律与制度、房地产登记法律与制度、房地产中介服务法律与制度、物业服务法律与制度等。
2.专业必修课
《房地产项目策划》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全程策划的能力。教学主要内容有:项目的前期定位策划(包括市场调研,项目定位,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等)、项目的推广整合策划(包括项目的VI设计,项目推广期、促销期、强销期、收盘期投放多种媒体的广告方案设计和各种促销活动的策划方案等)、项目的销售招商策划(分阶段销售价格的确定,项目的商业部分还要进行业态定位策划和招商策划)等。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系统地介绍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房地产企业融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房地产建设过程的管理(包括勘察设计、招标、建设等)、房地产项目的营销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目后评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案例等。
《房地产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结合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介绍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主要内容为:房地产市场相关法规、房地产项目招标投标概论(招投标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等);合同管理包括监理合同、房地产项目勘察设计合同、房地产项目施工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合同、保险合同、担保合同、合同管理、合同争议、总分包合同、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
《房地产市场营销》是以营销过程为主线,系统介绍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操作思路、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及实务操作内容,并包含案例分析和对国内外房地产市场营销的新经验、新成果、新理念进行解读。主要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市场营销导论,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房地产市场交易形式、房地产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房地产市场营销战略,房地产产品策略,房地产价格策略,房地产营销渠道策略,房地产促销策略,房地产市场营销管理,房地产销售与管理。
《物业管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物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物业管理的基本环节,物业管理性质与基本理论,业主自治管理,物业服务企业,前期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综合管理服务,物业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的招投标,物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物业管理资金等。
3.专业选修课
《房地产经济学》通过对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透视,阐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介绍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供求管理、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周期、房地产产权与住房制度、房地产税收、房地产宏观调控、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是集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知识于一体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的基本概念以及房地产价格的特征、房地产与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估价原则与估价程序、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房地产估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房地产估价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房地产估价报告等。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系统、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房地产项目风险估计、房地产项目风险评价决策、房地产项目风险回避、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房地产项目风险转移、房地产项目风险自留。
4.前言课程(或讲座)
《房地产政策及最新发展动态讲座》内容可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解析、金融形势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房地产投资战略、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等。通过多内容、多层次的讲座使学生对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有初步的把握和认识,并且逐步渗透给学生分析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方法,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独立认识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及时把握住机遇。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9-0060-03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按照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成果,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方法,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形式,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通过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一、3S技术在某市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某市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下降。使各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地类图斑复杂。由于收集到相关的土地资料为多种不同数据格式,作业时各种形式数据采集技术也因地制宜,因此数据利用时需要多种技术交叉使用。根据本市实际情况,现代3S 技术相关配套软、硬件设施都已具备,因此在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联合3S技术对其进行作业是十分必要的。
(一)遥感技术(RS)在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传统的作业方法以野外判读为主,其劳动强度大、周期长、效率低。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以及雷达影像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技术革新日趋成熟,传统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方法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作业要求,而遥感技术室内判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本方法是在室内已将已有土地利用数据库与调查底图(DOM)套合,参考原来调查数据进行预判解译,并在计算机中依据影像将解译的界线、图斑、地类等标绘在调查到底图上。对遥感影像进行特征分析: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特征,从色调、形状、阴影、纹理及影像结构等方面对拟被解译的可视地物要素进行影像的定性分析。室内对因变化不能够确认的地类或界线,分别用不同的线划、颜色、符号、注记等形式标绘在调查底图上。由野外核实作业过程中调查确定。如图1所示。
本次农村土地调查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以1∶10000比例尺正射影像为调查底图。为了制作出适合土地更新调查使用的影像图,在确保影像的质量上运用了以下技术手段:
1.利用地面控制点数据对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
2.进行遥感影像配准:影像配准是指将多图像的同名影像通过几何变换重叠,即实现影像与影像间地理坐标及像元空间分辨率上的统一。
3.遥感影像的融合处理:影像融合是一种将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在统一的地理坐标中,采用一定的算法将多幅影像合成为一幅新的图像的过程。融合后的影像整体高亮均匀,色彩反差适中,纹理色彩信息丰富,地物分异明显,没有出现重影或模糊不清,色调基本达到自然彩色的效果。
应用以上技术手段制作出满足本次土地调查的正射影像图,如图2所示。
遥感技术应用于第二次土地调查体现了许多优点:宏观、动态、便捷、客观性强、周期短,即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新的地面现势性数据,直观人为因素干扰小。大范围采用遥感正射影像图作业提高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工作效率,节约了调查成本,保证了土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二)全球空间定位系统(GPS)在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区别与传统土地调查采用卷尺量测、目视估算和图解计算为主的方式方法。本次土地调查作业中城市虚拟参考站VRS 、网络RTK、GEOxt解析法等为代表的现代测量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调查成果的精度。如图3所示。
某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是以系统管理中心为中心节点的星形网络。6个固定基准站均位于各区县市的合理位置,最大站间距约为41km,最小站间距约为26km,平均站间距约为33km,点位布设均匀,网形结构合理。该系统完全覆盖本市及周边地区,满足全市农村土地调查中对城乡结合部高精度界址点、地物点定位的基本需求,同时还可以在野外作业过程中为各小组提供高精度定位和导航服务。
系统采用的徕卡最新一代GNSS参考站网软件,具有革新的网络RTK算法和主辅站概念,与其它同类软件相比,徕卡软件操作更便捷,效果更好。
系统采用基于固定IP的MPLS技术组建VPN网络,是网通的最新接入技术,保障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和安全性;
各坐标系(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CGCS2000,WGS84)之间的转换参数和该市似大地水准面模型(1985国家高程基准)可安装在RTK手薄中,实现了各种坐标系统化成果和正常高程的显示和输出,解决了作业过程中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方法,统一了全市坐标基准框架。
全球空间定位系统(GPS )技术的应用,全天候、坐标定位的作业模式,为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带来了革新性的技术基础,为权属界址点实地测量、新增图斑和现状地物坐标补测、GIS的数据库管理、网络化成果存储管理以及相关单位部门获取空间信息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实现了坐标权属调查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利用状况;准确地查清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提高了外业调查的精度和进度。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库网络化运行从根本上改变了纸质成果存储和管理的传统方式;同时促进了成果的广泛应用和社会化服务。
MAPGIS是本次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中常用的软件之一,广泛应用于全市各区国土系统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它采用工程管理模式,具备数据建库、数据编辑、变更处理、查询统计、汇总出图、成果输出及系统维护等主要功能。
1.数据库可以获取空间数据:能够进行分幅分层矢量化,根据专题分为不同图层,遵循分层规则,采用一致的图例。对于地类图斑,录入图斑的标识信息,核查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图斑数目,保证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一对应。能够保证数据间拓扑关系的完整性,可以进行图幅面积检查。单图幅的所有图斑面积之和与该图幅的控制面积应相等。
2.数据库建设可以获取属性数据:属性数据主要描述土地的数量、质量、利用现状、权属及其空间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属性数据库一般有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行政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耕地坡度等属性库。在获取属性数据的同时也可以与空间图形数据同步进行,也可以在空间图形数据编辑后进行。
3.数据字典的新建和编辑:数据字典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描述了数据库中属性字段的属性与组成,是数据值为常量的数据库,是一个规范属性数据库的元数据。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主要是对地类、权属、坡度等代码及所属部门、保护类别等信息的规范。本次新建数据字典行政区代码长度设置采用全国行政区国家编码标准,省级行政区编码长度为2位,县级为4位,县级以下为3位。例:AABBBB001002,AA为某省,BBBB为某市某区,001为某街道办事处,002为某村。
4.可以进行土地管理数据库的组建:MAPGIS土地管理数据库采用了层类的概念,以图幅为单位来管理地图数据,在纵向上以“要素层”来组织各图幅数据。MAPGIS土地管理系统可以提供给用户灵活直观的数据入库手段和强有力的数据查询途径。利用图幅与图幅间的线和区接边功能,消除相邻图幅间接合误差,能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地图。将图形与属性数据连接后,进行同类文件拼接,将不同图幅的同一专题数据拼接在一起,形成整个县级行政区各专题的整体数据库。
5.土地管理数据库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成后,为保证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现势性,要定期进行更新维护,这是土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外业采集的数据资料,利用MAPGIS可以对各种数据,包括行政辖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进行实时动态变更处理,以保证土地数据库的现势性。如图4所示:
整个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作过程从配准套合信息到数据入库和调用,GIS软件技术贯穿其中。利用MAPGIS通过良好的数据组织形式能够建立一个安全、可靠、高效、实用的管理系统,来实现土地信息的快速查询、检索、修改更新、统计制表、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GIS系列图件成果能反映多种利用规划现状信息于一图,不仅使图形信息更直观更有参考价值,还提高数据准确度和精确度;检查功能避免了人工误操作,提高了数据的正确性;统一规范的数据属性,使数据的调用更便捷、更有效。GIS软件的数据处理、存储、建库方面功能在二次土地调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结语
二次土地调查中联合3S技术,采用“自动解译,现场导航,及时定位,自动量算、快速入库管理”的土地调查新模式;从而减轻了野外劳动强度,缩短周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二次土地调查赢得了时间。利用遥感影像图自动判读,快速发现变化信息,外业及时定位确定范围,计算机自动量算面积,直接获取较高精度的数字化测量结果,土地利用数据库自动化变更,以及3S集成技术的不断成熟为土地调查新机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尝试。提高了调查科技含量,简化了技术程序,减轻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难度和负担,同时也保证了成果的准确性,提高了数据精度和作业效率。以3S技术为核心的土地资源信息技术正在被土地调查及相关部门所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地软件编委会.MAPGIS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R].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2008.
[2]毋河海.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结构与处理技术[M].北京: 测绘出版社,1997.
中图分类号: TV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39
水利在农业、航运、能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关乎社会进步、民生幸福。作为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需要做好安全管理与自身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1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强化安全管理的措施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主要职能包括:对在建水利工程进行监管、控制完建水利工程的使用及监督水利工程的使用状况等。目前我国大多数水利工程修建在农村或偏远的山区,使得水利工程呈现范围宽、距离远、情况复杂等特点,给水利工程的管理增加了不小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来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
1.1坚决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水利管理部门在执行自己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坚持这一方针政策。“安全第一”要求在水利工程的验收、使用过程中践行,严格按照水利工程验收规范执行验收流程,杜绝工程质量问题,保护员工安全;制定工程使用规范,减少违规操作行为。“预防为主”要求及时发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1.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到人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组建安全管理部门,部门由水管单位各主要负责人构成,将安全管理工作摆在核心位置。对安全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单位内部管理。
1.3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培训
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知识培训,使员工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明确安全管理的意义。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的知识和技术、安全生产技能、安全生产意识等方面。在管理中,强化员工对电气工作、水工建筑安全、防洪、供水、工程建设安全的理解。
1.4坚持排查隐患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防汛是重点。为了确保汛期水利工程及周边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要积极开展汛前检查工作,了解水工建筑物(水闸、提防、渠道、桥梁等)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查隐患,不仅要检查工程建设的质量,也要检查管理的方式、制度、思想是否存在缺陷,例如行洪区禁止种植养殖,但是不少地方的民众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地水管部门在告知、监督等方面也存在疏漏,一旦行洪,很可能会给民众造成经济损失,引发纠纷,因此在排查隐患的过程中,也要对管理行为的疏忽、不当进行纠正。
1.5坚决查处事故,反思事故发生原因
一旦发生事故,要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将责任落实到人,坚持整改与防范相结合的处理措施。从事故发生的原因中总结经验,对现有的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效率。
1.6保障安全生产投入,提高安全科技进步
水管单位要投入资金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并为职工缴纳各类保险、按时发放高温补贴等;购置合格的安全保障产品,例如安全帽、绝缘鞋等;积极申请项目,增加科技投入,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最新科技进行考察和引进,加快对现有隐患设施的改造、更替工作,提高水工建筑物及各类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2 加强水管单位安全文化建设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水利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加强水管单位安全文化建设。
2.1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广义上来讲,安全文化指的是单位和个人的素质及态度的总和,是一种安全价值观或行为准则。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安全文化具有更加详细的内在含义,指水管单位内部成员普遍接受的水安全观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营造安全生产环境,同时也能够促进安全生产人员提高自身技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一旦人能够在我意识中强化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就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营造安全的生产行为。
2.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举措
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构建物质层面的安全文化,要增加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投入,改善员工工作的硬件条件,积极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工作,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查,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级别;构建制度层面的安全文化,水管部门要根据国家政府有关规定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将安全生产行为反映到书面,使工作人员的各种行为有章可循,坚决杜绝违规操作;要构建精神层面的安全文化。这一层面上,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已经成为单位员工自觉遵守的内在信条,即使没有规范条文的约束,他们也能够在安全生产的意识下完善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善单位内部的文化氛围,真正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
3结语
水利系统的安全生产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水管单位需要始终保持安全生产意识,从制度建设、人员管理、监督管理等多方面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同时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12-01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 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工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工程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管理逐步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要素。建筑业的发展给传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整个行业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鉴于行业管理、市场监督、行业自律、标准体系等诸多因素制约,这就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实行相应变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其它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更是一门应用专业课程。而建筑事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要求学校应该对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进行改革,着重于应用技能训练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施工现场的需要。
1.课程现状与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教材内容不合理,跟不上工程建设需要。现有的教材多是沿用本科教材或其基础上进行修改,理论知识比较多,案例较少或没有,不能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求。而且,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编制理论性强,涉及内容多而深,专业技能训练无法体现,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往往滞后。目前的教材,旧内容所占比例仍较大,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的测量工作与教学内容差别很大。同时,随着建筑专业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测量教学的课时却不增加,较少时间完成较多的测量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就无法满足施工岗位的需求。二是测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适应现场施工要求。目前的现状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授课原理偏多,理论和实践之间严重脱节,出现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没有信心等不良的教学现象,实践课内容不能和工程实际紧密相连,实习内容空洞。
2.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 合理选用教材和增加课时,学校应该摒弃盈利目的,不使用错误率较高、无权威性的教材。应该精挑细选,选择权威性高,编得比较好,错误率低,且内容难度相当的教材;高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增加本课程的课时,可以采取每星期多增加课时或者推迟课程考核的方法。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以项目教学为出发点,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划分为各个小项目,通过建筑现场工地的广泛调查,根据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一教学目的,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精选,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2.2 通过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建筑施工题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举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在讲解新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结合案例,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运用。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案例讨论教学,通过分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形式,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可作适当总结。总结时可指出学生的优点和其讨论过程及所得结论的可圈点之处,同时亦应着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案例要进行精选,有时代性,分析过程及拟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该学科的实用价值。也可以让学生讨论经典案例,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
2.3 教学中贯彻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实训、实习为主线,理论教学为实训、实习服务,实训实习中贯穿理论指导,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分成各个小组,选定学习项目,合理分工,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实训、实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讲授知识,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可以采用以下流程,先是教师给出多个实训任务,然后学生根据任务需求选定学习项目,再是各个小组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定任务。教学形式改变了,教学评价也要随之变化,建立本课程学生考核档案系统,随时记录项目及任务学习情况,其中任务实践与理论考查分别占综合评论的比重;再结合学习表现、技能认证等方面综合评定。
参考文献:
[1] 李新梅.公路施工项目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
[2] 张彦鹏.探析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产生的原因[J].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第03期
[3] 邸利如.铁塔生产基地项目前期筹划方案及其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作者简介:刘胜兵(1976-),男,湖北天门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70-02
自从1998年国内各高校按新的招生目录实行“大土木”招生以来,原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等8个专业被新的土木工程专业所覆盖。为适应新专业的教学,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其中以上海大学开设最早,该校于1996年即开始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创立与建设工作。[1]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已成为全国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土木工程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特别是作为很多高校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效果。为适应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和考试改革探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2]武汉工程大学自2011年以来,在全校掀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浪潮,与此相配套的教学和考试改革也相继展开,目的在于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和活力,通过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必须申报、其他课程自愿申报的形式组织各课程试行教学和考试改革,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笔者自2009年至今已连续承担三年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值此学校开展教学和考试改革之机,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体会,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和考试改革进行一点探讨。
一、选择合适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1.选择合适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条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有所差别。武汉工程大学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学习安排在第一学期学生军训结束之后,共32个学时,此时学生还没有进行过任何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应选择一本知识面广、通俗易懂的教材作为教学用书。武汉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以前采用过丁大钧、蒋永生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作为教材,[3]也采用过罗福午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第三版)》。[4]丁大钧等主编的教材内容相对过多,而罗福午主编的教材出版于2005年,内容相对陈旧,没有将近年来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些最新技术成果收录在内。笔者自2009年开始承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以来,一直选用的是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第三版)》作为教材。[5]该教材知识覆盖面较广,并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近三年教学实践证明,选择这本教材是合适的,学生反映良好。
2.精心设计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安排和设计的教学文书。教案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际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上课前除了精心准备教学PPT课件外,都会精心设计教案。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既然都准备了PPT,再准备教案是多此一举,对教案设计不够重视,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PPT课件只是教师教学用的辅助素材,而教案则是教师为讲好这些内容所进行的设计和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程教学同样如此。
二、介绍重大工程和土木大师,激发学生专业荣誉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43-02
近10年来,花卉产业作为一项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的优势产业,正越来越成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1]。目前,中国花卉生产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但总体生产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现代化、标准化的设施花卉栽培技术指导[2]。高等农林院校所开设的“设施花卉栽培”课程主要讲授花卉的生长条件、温室工程设施建设和环境调控技术、花卉的设施栽培管理及具体花卉的周年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内容涉及面较广,各地差异较大,如果继续使用过去重理论、偏量大、讲解过细过深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因此,社会要求和行业发展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
一、设施花卉栽培课程的定位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能够熟练操作和驾驭现代设施的综合型应用人才。因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将专业方向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1.植物科学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农业园区的栽培管理和相关的工程管理人才。
2.工程设计建造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园艺设施的设计与建造人才,课程设置以温室建筑工程类为主,开设少量栽培管理类课程。
3.农业园区规划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农业园区规划和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景观设计类人才。这种分模块的培养方案,有利于根据学生兴趣、个人潜力,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的目的[4]。设施花卉栽培作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经过学习之后,应掌握花卉栽培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为今后能够独立地从事大型现代化温室花卉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休闲园区花卉栽培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5]。
二、设施花卉栽培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设施花卉栽培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设施花卉栽培总课时为48课时,其中实践教学16学时。实践教学主要是花卉种类识别、花卉种子繁殖、花卉扦插繁殖、多浆植物嫁接和花卉盆栽土的配制及盆花养护管理。实习方式主要是教师在温室或园区讲解,学生自行单独识别。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学生较多,现场嘈杂,仅教师跟前的学生能听清,学生听不清楚,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在进行花卉播种繁殖时,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组进行,播种完后,由学生拿回宿舍自行管理。由于宿舍温度和光照无法控制,致使每次实验结果很难确定,发芽率偏低。扦插繁殖亦是如此,扦插完后自行养护,实验室条件有限,由于学生不认真,成活率极低,实验效果达不到培养要求。
2.设施花卉栽培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①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缺乏钻研创新精神。教师讲授时觉得简单,不认真听讲,自己动手做时发现不会。②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目的,缺乏职业规划,对专业前景有疑惑,从而缺乏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不够。③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高,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验课上,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等,学生在实验时只是“照方抓药”,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最后撰写实验报告。④教材、教学大纲陈旧。一旦形成,并非每年都更新,所以课题讲授就是照本宣科,没有加入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不高。⑤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缺乏研究探索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和钻研精神。现在的实验课相对简单具体,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⑥教师考核学生实验实习不够严格。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做实验态度不端正,侥幸心理严重。因此,对“设施花卉栽培”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法探索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三、“设施花卉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
1.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虽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衔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设施花卉栽培实践教学改革中,在不断更新和提升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在仔细分析了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后,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为要求,从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实践技能考核等方面提出加强“设施花卉栽培”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构建了设施花卉栽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从而达到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的。
2.优化“设施花卉栽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和内容。改进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为此,我们采用“项目学习法”为主要手段,将全班学生按兴趣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花卉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分别承担花卉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的小型研究项目(课题)。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考核全过程中,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①实验布局设计方面。教师将就业方向和课程实验相联系,让学生能将职业规划和课程学习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将原有的花卉学实验内容和可开设实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实验体系的构建,使兴趣与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职业规划,将学生分成兴趣组,依据教学大纲将整个设施花卉栽培实验分为识别、探索和综合3大块。考研学生组,结合花卉的研究及实验条件,开设探索性实验;将来从事温室花卉栽培组,开设综合性实验,学生做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然后做项目规划;休闲模块学生组,根据使用目的来做项目规划。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不出校园,能够进入实战。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②实验内容方法方面。基础实验以加强学生对基本方法和技术的系统训练为主;探索性实验以培育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综合创新型实验以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为主;探索设计型实验以启迪学生思维为主,并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建立兴趣和奠定基础。根据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组,每项目组一个小项目,让学生实际操作,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③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院根据专业特点,把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学院管理的资源标本园区;二是学校设立的科学研究园区;三是学校的推广、示范实验场和校办产业。此外,用协议合作形式建立了许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种类丰富、功能多样的校内外基地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地保证。
综上所述,通过“设施花卉栽培”四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本领,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有一定优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近几年,园艺学院设施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位居学校前列,考研率大幅度提高。考外校的学生,所考学校对其评价很高。用人单位也乐于接受我们的学生。学生利用在这门课中学到的知识,设计的课外科技作品在学校乃至陕西省举行的“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上屡屡获奖。
参考文献:
[1]包满珠.花卉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高祥斌.“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1):170-171.
[3]郭先锋,杜明芸,赵兰勇,等.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70-72.
[4]王宏丽,裘莉娟,邹志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1,(4):76-78.
[5]周明芹,安运华.“花卉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4):95-97.
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产生于1998年,是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并归属于管理学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1]。随着信息时代的大发展,信管专业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和教育实践,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信管本科专业。如何在众多高校的同类专业中独树一帜,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成为普遍关注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的提出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探索实践给予了鼓励。很多省级教育部门、高校很早就规划了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率先积累了经验。2007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分类指导[2]。
迄今为止,国家已先后了7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其总体情况和获批的信管专业建设点情况如表1所示[3]。
在上述信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南大学同时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的综合实力较强,其余9所高校的信管专业分别在经济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依托行业和传统,在教学和科研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基础。
基金项目: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教高函[2009]16号)。
作者简介:苗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建模;尹隽,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李震,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安全性与软件测试。
1 江苏科技大学信管特色专业
江苏科技大学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服务。江苏科技大学信管专业创办于1996年,是江苏省级品牌建设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面向制造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两项成果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目前该学科已拥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我校信管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此为标志,该专业从起步成长阶段进入到了关键的深入发展阶段。
2 信管特色专业的建设
我校信管专业相对而言虽然有着一定的建设基础,但也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主要有:
1) 信息系统在各行业深入渗透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中对信息系统的日益依赖和社会经济发展与信息系统的日益融合,市场中在对IT人才需求数量日益增长的同时,对IT人才的需求质量也将日益提高。
2) 船舶工业的振兴在即。
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船舶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集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船舶制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
3) 教学与实践容易脱节,下厂实习组织困难。
缺少有效的实践环节已被公认为是信管专业的最大劣势。该专业理论课程较抽象,技术类课程需要从最基础学起,对于一直未走出校门的学生而言往往缺乏具体的情境指向,很多实习经常无法统一安排和组织,致使学生经常无法参与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中。
4) 课程知识更新快,知识结构易老化。
信管专业是一门与IT技术高度相关的综合型专业,没有技术基础知识的入门,很难激起学生们的应用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但同时,IT技术发展迅速,市场上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是基于新技术的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这对教学计划的调整及时性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分析了现实困难之后,我校信管专业首先进行了专业特色的定位,确定建设目标,然后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教学和产学研互动等几个方面有继承地展开了建设。
2.1 特色定位
我校原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一直以来是一所以“船”为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多科性大学。因此我校信管专业秉承学校理念,以“面向制造业,依托船舶工业,服务地方经济”为特色,确立了“成为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目标,以期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通过需求牵引与科研先导,在管理系统工程、集成制造系统、管理知识融合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形成特色;培养既掌握领域前沿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将专业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江苏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2 课程体系
自专业设立起,本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注重与时代和专业需求相适应、与经管类其他专业进行优势互补,最新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原有的“经管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群”、“会计学课程群”两门省级一类优秀课程群,“基础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省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中的“管理学课程群”对本课程体系给予了有力的支撑,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如表2所示。
无论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实践教学中,本专业始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制造业业务流程、制造资源数据及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为核心,注重结合制造业信息化的新发展、新要求,并以此为应用背景更新教学内容。
2.3 师资队伍
信管专业的建设需要一支学习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一直以来,本专业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参与项目下企业(船舶制造企业)锻炼,熟悉制造企业业务流程;继续攻读博士,提高学历,改善血缘;出国交流学习,扩大国际化视野。目前,信管专业教师共25人,师资队伍结构如表3所示。
在本科教学中,所有教授都参与教学,以专题系列讲座的形式展开专业教育、启发学生兴趣、提高专业认知,使本科生享受优势教学资源。
2.4 实验教学
寻求实验、实践教学的创新一直是国内高校本专业领域探讨的话题。我校信管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在长期为船舶及船舶配套企业进行信息化科研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领域知识和经验,并将其转化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支撑该专业的物流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信息管理实验室,虚实结合,完整呈现了产品的形成过程、制造企业的管理职能、过程和活动。同时,加之配套的《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指导书》,以具体的事务处理完成形象的角色体验,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和管理内容。目前,本专业结合其他专业力量,正在规划建设将各个实验室在信息层面的联通,模拟实现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
与我校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张家港市保税区、江苏国泰国际集团新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见纲,规范见习内容和见习方式,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2.5 产学研互动
产学研合作始终是我校信管专业获得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途经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策略之一。多年来,信管专业教师与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长期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广泛深入地参与“基于可拓逻辑的大批量定制客户订单解耦点定位的理论与方法”、“敏捷造船集成管理平台”、“物流商务平台”、“造船工程管理”、“造船目标成本管理”等国家、省部级与大型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的研发与实施,熟悉制造企业(尤其是船舶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针对船舶制造信息化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应用实效,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项目10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六项。同时,我们积极将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并
尽可能地将科研项目分割或简化,以大学生创新课题、毕业设计的形式吸引高年级学生参与,对于硕士免试推荐的学生采取自愿原则直接进入项目组,以探索本硕连续培养的新模式。
3 结语
据不完全统计,自建设以来2009届、2010届和2011届学生的就业率分别为88.9%、96%和93%,同时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逐步提高,专业建设开始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和建设既促进了学校推动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又通过树立典范,集成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的相关参考规范,以点带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我校信管专业在此过程中,探索出“定位船舶工业,坚持一线科研,方向长期稳定,科研反哺教学,注重实验实践”的建设之路,并将向着更高的目标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36.
[2] 张坚,郑开玲. 抓研究,重实践,提升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广西师范大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验总结[J]. 高教论坛, 2010(4):50-55.
[3] 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EB/OL]. 省略/html/g/tszy.shtml.
Discussion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IAO Hong1, YIN Jun1, LI Zhe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