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理论基础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0 10:09: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医针灸理论基础,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医针灸理论基础

篇1

刺灸学基础为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对针灸推拿专业而言,该课程为主干课程,经络腧穴和临床针灸治疗依靠刺灸学构建联系,形成体系,促进了中医的应用。此学科包含经典刺灸法,结合了现代刺灸理论,是刺灸理论与技能的基础学习内容,可以促进临床技能的培养,其实用性显著。在刺灸教学中,理论实践结合是中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针灸实操技能。

一、刺灸学概述

(一)定义刺灸学是中医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分析人体生理机制和病理机制为主要内容。该学科针对诊断疾病和防治疾病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刺灸学的理论基础为朴素唯物论,以辩证法思想作为核心指导。刺灸学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积累而来,现已基本成熟,并成为独特的实用性、科学性理论体系。刺灸学研究强调整体性,重视机体经络脏腑的关联性,分析机体的生理机制与病理构成,中医辨证手法配合合理施治,实现诊疗目的。刺灸学不仅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理论分支,而且可作为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和生物学理论的基础[1]。

(二)特点刺法(即针法)、灸法、拔罐法等是刺灸学的核心部分。中医特色技能是刺灸学教学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构成。刺灸学教学目的是通过刺灸应用学习,了解刺灸理论,掌握刺灸操作方法,应用刺灸技能促进疾病防治。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可将经络腧穴学和针灸治疗学等课程联系为整体,逐渐构建完整的中医学理论。刺灸学教学在中医学体系化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刺灸学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专业刺学、灸学学习,促进学生精准定位取穴,进而体现针灸疗效。刺法与灸法基于同种原理,目的具有一致性,但方法和手段有所区别,应用侧重也存在差异。表、热、实、闭等证候以刺法应用居多,而里、寒、虚、脱等证候以灸法应用居多。在临床应用中,刺法与灸法应经过辨证综合施用,可以相辅相成,提高临床效果。刺法与灸法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虽然刺法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适用性较广,但是对某些特殊病症应避免使用。例如,有出血表现的疾病,不适合采用针刺疗法,而应选用灸法治疗。刺法治疗和灸法治疗皆是以腧穴为干预位置,基于患者病情,施针、施灸于指定腧穴,利用人体经络的传导作用,改善脏腑功能,以此实现疾病防治。刺灸学教学中应重视经络腧穴等理论基础,精准取穴,熟练定位刺灸,促进治疗预期的实现。

二、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开展刺灸学教学的必要性

中医特色技能,即中医诊疗中应用的独特手段,具有中医特色性、独创性并可发挥相应的中医治疗影响作用,其核心技能为刺法、灸法、拔罐法、中医按摩以及中医炮制和内服外治等。中医特色技能应用优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简。即指简单易行,可操作性较强,此为中医特色技能的优势之一。中医诊疗中对辨证理论和针灸应用等技术要求较高,但就整体而言,中医治疗追求治疗流程化繁为简。(2)便。与西医相比,中医诊疗所必须的设备支持相对简单,无论是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还是拔罐法或刮痧治疗等,通常都不需要复杂庞大的设备支持,毫针、敷贴、艾灸、火罐皆是较为小巧的治疗用具。(3)效。中医治疗因为是辨证施治,对经络等进行整体调节和重点干预,故而疗效明显,副作用小,诊疗安全性高,临床效用显著而优越。(4)廉。自古中医重视“德”与“仁”,中医发展起源也是以解除百姓病痛为目的,因而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诊疗成本较低,外治干预和内服用药以常规治疗、常见药物为基础手段,适用性强。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可体现中医治疗优越性,强化刺灸学理论与技能训练,提升针灸学教学实践意义,增强学生中医实践技能。应用中医特色技能,符合刺灸学教学目的,适应刺灸学教学要求,对促进刺灸学应用实践意义重大[2]。

三、中医特色技能的教学应用

(一)理论结合实践刺灸学课程脉络清晰但知识点众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刺灸学理论,加强基础实操,提升实操水平。刺法、灸法是该课程的关键部分。以刺法为例,刺法应用即针灸治疗等,在教学中强调对毫针、电针和灸法的运用,配合拔罐学习;在刺灸理论教学之外,重视应用实践,使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熟练运用以上技能,同时了解针灸治疗前的消毒要点,治疗宜忌,明确当施治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或在施治后患者出现异常表现时的应对处理方式,促进学生掌握预防治疗不良反应的基础手段,培养学生辨别、选择和采用中医手法炮制灸法材料的技能。刺灸技法强调实践性,仅依靠教材理论学习,学生难以对刺灸产生感性、直观的体验,不利于掌握刺灸要点。许多学生缺少实操勇气,为帮助学生克服刺灸实操畏惧感,在理论讲解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在实践中验证刺灸理论,例如,开展毫针运用实践,利用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技能运用的适应性,基于理性学习,提升感性认知,激发刺灸应用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用具,进行针灸疗法实践。在针灸治疗实践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提插捻转的行针方法,结合补泻适宜理论,辨证虚实。刺灸理论教学在于经验传承,但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实操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刺灸实操使学生实际施针、施灸,在实操中掌握进针、行针以及出针的方式,培养学生实操手感。在针刺时,进针应快而精准,轻巧施针,施针动作应流畅连贯,缩短进针时间,减轻患者体验。仅进行旁观,学生对此技能要点感受不强;而结合实操,学生在应用中可体会行针要点,增强临床应用适应性,定位自身技能缺陷。

(二)定位风险要点刺灸临床应用强调手法精准、顺序科学,还应注意刺灸操作中的风险要点。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刺灸细节教学,可以降低治疗风险。在刺灸操作中,部分实操要点易被忽略但具有风险性。在技能应用时,教师应强调基础操作规范性。例如,灸法治疗中进行麦粒灸治疗时,需要以线香将艾柱点燃,香灰清除不及时易掉落导致烫伤,应及时掸掉香灰,还应在完成艾条灸治疗后立即以水熄灭燃烧的艾灸柱。拔罐法中多使用95%酒精棉球,在点燃棉球前,应先拧干处理棉球,避免棉球中酒精过多而在治疗时滴落于患者皮肤,导致烫伤;拔罐法治疗还应注意定位走罐位置以后,反复推拉罐体,观察罐体吸附力,力度减弱后,需要借助棉球燃烧强化其吸附力,但此种操作反复进行后,罐体温度会随之升高,为避免烫伤,应适时更换火罐。对于此类操作要点,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会予以强调,但学生体验较弱,易被忽视。而结合技能应用,强化主观体验,可帮助学生在刺灸应用中加强风险定位与风险规避,促进提高治疗安全。

(三)促进自主学习刺灸学要掌握的重点在于通过技能应用强化理论基础、技能熟练度,培养机体记忆。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对刺灸应用具有了基本认识。此时,教师应给予灵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应用和自主学习。学生初期实操通常存在各种不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技能应用,锻炼实操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发现自身在刺灸应用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在教师帮助下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强化普遍性问题训练,分析特殊问题应对思路,促进知识架构,提升学生刺灸应用能力。针灸等中医特色技能与刺灸学密不可分,也是刺灸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基于此类技能的自主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刺灸应用能力提升,强化临床刺灸实践水平。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刺灸基础施针、施灸起步,加强毫针运用练习,强调在自主学习中避免机械式技能应用,在刺法和灸法治疗中结合经络理论,结合辨证理论,强化穴位知识,完善理论体系,发挥刺灸的正向影响。

(四)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技能应用开展的刺灸学教学,在强调技能应用训练之外,兴趣激发也是教学的重点策略。理论教学体验感不足,学生的学习意识往往沦于被动。而结合技能应用,通过施针、施灸、拔罐等由易向难的技能应用,增加刺灸实践,可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开展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中医特色技能的应用,说明其疗效优势,例如,艾灸可防病益寿,促进机体健康,针法治疗可刺激经络通畅、扶正祛邪等,使学生对刺灸学、中医影响产生更真切和更强烈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学通过内服外治结合,减轻患者病痛,其中刺灸治疗功不可没。因而,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促进技能研究至关重要[3]。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针法、灸法理论,掌握应用技能,用于疾病防治,是刺灸学教学根本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针灸理实结合,熟练进行腧穴针灸操作,是刺灸学的教学意义。临床应用、促进疾病防治是刺灸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应用中医特色技能进行刺灸学教学,可提升刺灸学教学的实践效果,促进学生掌握技能,从而达成刺灸学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饶晓丹,于海波,吴剑煌等.虚拟针灸教学系统在《针灸学》操作教学课程的实践体会[J].中国针灸,2020,40(08):877-879.

篇2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26―01

随着人们医疗与保健意识的不断发展,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中医院校,一定要顺应形势,创新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基于高等中医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继承与发展并重”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与临床经验,我们提出了针推专业“重基础、精技能、有特色、覆盖广”的课程设置优化整合方案,供同行们探讨。

1 重基础,夯实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学“四大经典”的研读,是夯实中医理论基础、掌握中医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针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明显忽视对经典的研读,甚至取消了经典课程。因此,优化与整合针推专业课程设置,首先要开设或重视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为培养学生的中医理论与思维奠定基础。

2 精技能,突出实践技能的掌握

针灸推拿专业是一个技能性很强的专业,社会对针推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也是以精湛技能为主。因此,针推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要突出对实践技能的要求。

2.1 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技能训练课时。对于《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推拿手法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甚至可以达到与理论教学一样的程度,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精湛的针灸推拿技能。

2.2 改革考核手段,增加针对实践技能的考核。在课程考核的形式上,突破单纯的试卷考核,增加针对实践技能的特殊考核,以此促进学生重视实践技能的掌握。

2.3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设选修课程。根据社会对针推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如增设《足部按摩疗法》、《保健按摩》、《中医拔罐疗法》等,以完善学生对针灸推拿相关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3 有特色,根据专业特点与实际需求整合课程资源

根据针推专业的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认为,应该将关联性较强的课程整合,避免课程衔接不利,重复教学;同时将专业课程分化细致,突出专业特色。如可以将两门课程《经络学》与《腧穴学》整合为一门课程《经络腧穴学》,将一门课程《推拿学》分化为两门课程《推拿手法学》和《推拿治疗学》,这样既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又突出针推专业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特色,符合社会对针推人才的质量要求。

篇3

中医美容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其发展轨迹大致如下[1-2]:第一阶段为远古至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是中医美容起源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中医美容的萌芽时期;第三阶段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此期是中医美容理论体系逐渐成形时期;第四阶段为宋金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911 年),中医美容的拓展时期,在理论及技术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第五阶段为20世纪初(1911年起) 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医美容被冷落,停滞不前;第六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此期中医美容如沐春风,发展壮大。各级医院相继开展中医美容服务项目,学术论文、著作纷纷发表,各级学会、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学术水平逐级提高,科研院所积极进行中医美容方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医美容人才培养方兴未艾。

2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及技术运用

2.1中医美容的含义:关于中医美容含义的界定,杨智荣[1]五年前提出,目前根据中医美容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将中医美容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中医美容,研究的内容广博,其以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学说为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局限于颜面局部的美化,突出与防疾治病,养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食物、养生等手段补益脏腑、通调气血、扶正祛邪、综合调理,从而改善人体机能、形态与容貌,达到形体美和容颜美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容悦形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狭义的中医美容,重在研究美化、养护容颜及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以中医医术与方药为手段,消除个体容貌上的某种缺陷或改善容貌现状,达到中医所言之“驻颜”、“美颜”、“留颜”、“益容”的目的。杨素清[3]指出中医美容是在人体审美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运用诸如辨证论治、中药方剂、针灸、按摩、中药护肤品等中医药手段所进行的美容。中医美容四种服务方式,即“维护”(美容保健)、“修复”(损容性疾病诊治)、“改善”(修饰、掩饰容貌缺陷或暇疵)、“塑造”(美容整形术)。中医形神美的定义用语反映了中医学特色,“形”即指人的形体及其形象,“神”即指人的神机、神明、神志、神色,也就是西医说的人的生理、心理现象或谓生命活力,形神美即指形体、容貌和生命活力之美。刘宁[4]对中医美容学给予了定义即中医美容学是一门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丽容颜、形体的养护,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和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学科。从以上我们可以对中医美容的含义有较清晰的理解。

2.2 中医美容的特点:关于中医美容的特点,许多专家、学者有很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例如杨素清[3]提出中医美容的基本特点,一是以整体观为指导原则,二是以辨证论治为施术方法,其作用安全长效,措施防治并举;杨智荣[1]在2006年出版的规划教材中提出,对中医美容的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整体调养,标本兼治,辨质施调,因人而异;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可以归纳出中医美容所具有的优势及特点,其核心突出整体观念,标本兼治,辨质施调。

2.3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

2.3.1 中医学基本理论是中医美容的理论核心: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藏象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理论等与美容、人体养生保健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理论是中医美容基本理论形成的基础,对中医美容技术的运用起到指导作用。

2.3.2 人体体质学理论应用于美容保健实践:1996年,匡调元编写了《人体体质学》。2007年,杨智荣编著了《美容保健技术》,将体质学理论发挥和运用,对人体体质保健理论及技术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阐述,丰富了中医美容理论体系,对中医美容理论创新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5],使体质分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体质辨识及在中医美容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3.3 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 李红阳提出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中医整体审美思想为“形神统一”、“天人相应”。“大医精诚”是中医美学理论的精髓,即强调善是美的前提,不善不美的美学思想[6]。

2.4目前常用中医美容保健技术与方法

2.4.1 中药美容保健:美容保健中药及方剂在内在体质调养及外在容貌美化上有着独特优势。中药美容保健法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草药提高或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美化人体,保持青春健美的一种方法[1]。一般选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等类药物,以内服或外用,平衡脏腑阴阳,调和经络气血,提高生理功能,达到整体美容保健目的[7-8]。本法的最大特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因人而调,辨质施调,充分发挥中药美容作用,它是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中医美容方法。中药内服即是依据辨证论治、辨质施调原则,以内养外,达到美容保健目的,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外用则是以不同剂型采取不同外用方法针对不同病症施治,达到局部治疗效果,体现治标;两种方法常同时使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常用美容的中草药有补气驻颜的黄芪,抗衰美容的人参,驻颜去皱、悦泽润肤的茯苓、麦冬,延缓皮肤老化、减少色素沉着、养血悦容的地黄,另有黄精、桃仁、杏仁、柏子仁、川芎、芦荟、、冬瓜仁、白芷、防风、辛夷、 五味子、苍耳、桃花等,不胜枚举。

2.4.2 经络美容保健:经络美容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经络、腧穴刺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滋养皮肤,达到美颜润肤,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美容技术。其技术方法多样,效果显著。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耳穴疗法、经皮给药等[10]。

2.4.3 中医膳食调养:膳食调养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食物或药食同源的中药通过日常饮食而达到防病治病、美容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1]。其特点是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易于坚持,适用范围广。

2.4.4 体质调养技术:体质调养是依据中医体质学理论,以辨质施调为原则,运用中医综合美容调理技术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改善偏颇体质,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美容保健及皮肤养护,达到美容延年目的。在预防、调理亚健康状态方面突出中医药优势,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1]。现代体质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5],并科学建立了体质评判标准和方法,经过体质评定后,辨质施调,运用药物、膳食、经络、情志等综合调理,达到全身阴阳的平衡,健身延年,驻颜防衰。

2.4.5 其他中医美容相关技术:音乐调养及情志调节也是中医范畴的美容技术。中医尤其重视情志对美容的影响,根据五脏配五音、五志,以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为指导,即能发挥音乐和情志的美容保健作用[9]。

2.5 运用中医美容技术防治调理的常见损容性疾病及亚健康: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疾病有黄褐斑、雀斑、痤疮、白癜风、皮肤角化病、皮肤衰老症、营养不良症、日晒伤、皮炎、湿疹、斑秃、白发、甲病等,全身疾病有失眠、头痛、月经不调、肥胖症、妇女脏躁等。

关于亚健康,孙涛在《亚健康学》中进行了系统阐述,结合多学者理论,提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11]。世界卫生组织将亚健康定义为反映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以下 3~4个征兆可诊断为“亚健康”:浑身乏力、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头重、面部疼痛、眼睛疲劳、眩晕、立起时眼发黑、耳鸣、声音有异常、郁闷不快、早晨起床不适、失眠、早醒、手足发凉、便秘、心悸 、坐立不安 、肩颈僵硬。亚健康状态调理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体质学理论为指导,辨质施调[1,12]。

3 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方面的建议

3.1应加强中医美容学、中医美容理论、中医传统美学理论的研究。

3.2注重专科专项的深入研究。在专科专病的防治、调理技术、方法、手段方面推陈出新,临床实践中确有疗效的美容中药、方剂、手段等积极立项、借助学术会议宣传,扩大影响,促进中医药优势的发挥。

3.3学术研究水平避免低层次,应在分子、基因层面上加大研究力度。

3.4善于吸纳经方验方,挖掘古方效方,并利用现代科研手段,通过基础实验研究或临床疗效研究,开发中医美容药方及技术,为中医美容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古为今用。

3.5注重现代美容技术与传统中医美容技术相结合,将成熟有效的美容技术应用于美容实践,西为中用,中医美容才得以长青不衰。

3.6中医美容要国际化[13],中医美容理论要现代化、国家化,中医美容诊断手段现代化,中医药研发和运用现代化,中草药美容制品现代化。

4 展望

未来人们对中医药美容保健会有极大的需求和渴望,中医美容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会更加深入、系统、规范,达到更高层次的学术水平;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医美容技术将推陈出新,最大发挥中医药美容保健的特色及优势,给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将得到良性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现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共同培育中医美容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美容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得到提升,人们美容保健的需求会得到专业技术人才的优质服务和科学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智荣.美容保健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

[2]吴慧金,何智健. 中医美容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9,5(8):1-2.

[3]杨素清.浅淡中医美容学的特点[J].中医药高教研究,2008,36(3):112-113.

[4]刘 宁.中银美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1.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制定[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6]李红阳.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7, 94(1):103-105.

[7]金宏柱.中医美容临床研究近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131-133.

[8]吴 宁.中药外用法在治疗美容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药,2007, (11):79-81.

[9]陈景华.美容保健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

[10]黄藜珊.论皮肤针在针灸美容治疗中的作用[J].福建中医药,2008, 39(3:25-27.

[11]孙涛,王天芳, 武留信.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篇4

“中医”难学,大概是“中医”人都有体会的,比如“阴阳五行”、“经络腧穴”、“阴阳失调”等等,尤其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们来说,确有难度。如何让学生们听得懂,学以致用?笔者以为,应淡化“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够用即可;强化“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直入“辨证施护纲领”。整体观、动态平衡观以及对立统一观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优势,而养护统一、寓护于养是中医护理的优势。中医护理重视养生保健的整体观,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护理教育可以此为突破口,设置几个专题,或者说几个模块,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辨证施食(食疗、食禁、食补),强调药膳对防病、保健、强身及调节免疫机制等功能。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中医养生保健法,可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这是西医护理无法替代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同时,修订部分章节,简化“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强化“辨证施护纲领”,突出“养生保健理论”,并且改变传统的教材顺序,调整教法,扬长避短,找出亮点,突出优势。

2.加强实践,弘扬特色

中医护理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许多中医护理技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灵活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是中医护理的特色,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推拿、拔罐、敷贴、刮痧、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法,以及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超声雾化法、穴位注射疗法等给药方法,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见效快的特点。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且都是西医护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课程标准入手,修改“理”“实”比,加大实践课的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技能训练,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从而加深对中医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和技能。有特色的护理操作技术还可以提高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上的地位,当然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解除痛苦。因此,应加强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练习,使中医护理教学更具特色和实用性。

3.双师教学,理实一体

中医是传统医学,过去的教学形式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现在大多都是医学院校,教师教学生,以一带几十,所以操作技能的练习效果不尽理想。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护理教师队伍,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特别是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医护理教学人才,这是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关键。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中医护理学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不但要加强中医理论的钻研,特别要加强操作技能的提高,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要提高教学质量,“双师教学’是必要条件。其次,应在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合为一体,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合为一体,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理论结合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加强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

笔者在中医护理“针灸学”的教学中,即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对学生传授“针灸”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模型上练习扎针,之后在真人身上扎针,教师自扎,学生互扎等等,使学生既有理性认识,也有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中医护理学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教研结合,互相促进

中医学历史悠久,但古代中医治病医护、医药不分家。现代中医护理独立出来以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医护理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医护理学正处在起步阶段,而中医护理的科研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过去中医的教学都是师徒传承,老中医们虽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对于中医护理科研该如何开展?如何选题?如何研究等等都比较迷茫。笔者在《中医护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也曾遇到不少的困难,中医理论难懂,学生有畏难情绪。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改变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把教学与科研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过程中找科研命题,在科研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如此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推动中医护理学术水平上新的台阶。

篇5

一、针灸推拿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尚无统一的培养标准。近年来针灸推拿技术的应用范围虽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其人才培养目标也被各高等院校跟社会所认可,但是开设针灸推拿专业的院校还存在有比较大的差异,有着是职业技术院校,有的则是本科院校[1]。个院校之间因为生源的差异性以及教学水平的差异性,也就使得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标准缺乏统一性的问题,对于该专业的发展也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并难以获得良好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二)教学资源匮乏。针灸推拿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医中药学,其也是自然科学跟人文科学相融合的知识体系。但是我国现阶段开设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也多为中医药院校,并存在有社会资源匮缺以及实践平台不足等诸多问题。此外中医院校自然学科跟人文学科相对比较薄弱,学生们的知识面也相对比较狭窄,也就难以获得良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并无法很好满足针灸推拿专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三)教学内容局限性比较大。在现有的针灸推拿专业中还存在有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更新缓慢以及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着临床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了在具体的针灸推拿教学过程中存在有比较大的局限性,部分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理解,这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基于实践平台创新针灸推拿专业教学模式

(一)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跟优化。为了获得良好的针灸推拿教学效果,还需要同时做好基础理论跟基本技能的训练工作,这样才能够实现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们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梳理、模型展示以及学生提问等多个环节,来让学生们的理论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为后续的临床实践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2]。目前我国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开设课程的局限性比较多,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这也就需要在进行针灸推拿教学过程中进行西医理论以及社会人文类学科课程的适当增设,借此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针灸推拿专业体系模式。

(二)进行多种教学资源的统筹管理。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教学模式中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但是因为中医理论、针灸推拿等基础理论相对比较难以理解,部分知识跟西医还存在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也就导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需要对针灸推拿专业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形象化教具的应用以及多媒体演示的模式,能够使得一些抽象的中医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化,并能够帮助学生们对这些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此外通过增设读书交流环节的模式,也能够促进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现有的中医理论多来自于经典文献,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对这些经典中医文献的阅读,才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相应的针灸推拿理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们还可以通过讲解经典的模式,让学生们在结合自身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经典文献的阅读,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来进行经典文献的推荐以及交流,从而促使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能够掌握相关针灸推拿知识的精髓。最后教师们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知识竞赛的模式,来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这样也能够促进学生们的针灸推拿学习兴趣跟爱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给予其实践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6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221-02

针灸推拿学生毕业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针灸推拿学生由学生身份向针灸推拿医师身份转变的过渡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针灸推拿学生的实习质量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目前针灸推拿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的学多以理论学习为主,未掌握熟练诊疗技能,让这样的学生接触患者,在患者身上进行针灸和推拿操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临床带教医生对学生实习目的、掌握程度也不十分明确,通常临床病例讲解过深,而对实习学生应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训练有所不足。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实践行为,强化针灸推拿学生在实习中的学习目标,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实习效果,我院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在学校率先试点开展了“针灸推拿学生临床实习准入机制”的探索,首先对即将进入毕业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针灸推拿技能以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的培训及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每一位学生,使其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以便在实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提高,只有通过考核的学生才能够进入实习,未通过考核的学生必须进行相关培训后补考,合格后才能够进入临床实习。同时对医院带教老师进行分批培训,使其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带教要求、流程和讲解的内容、讲解深度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当前关于医学生教育和医学生能力的评价特别是动手能力评价,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做过很多研究,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地区之间的环境、习俗等差异,就我国各省市标准和水平也各不相同。医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维护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医学水平和动手能力。如何把关学生后期临床教学质量,建立一套可行、公正、客观、规范的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和评价方法,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之一,也是促进医学后期临床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现阶段由于传统医学课程设置的关系,我国大部分医学生目前还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毕业临床实习前的技能培训和考核,部分学生动手能力欠缺,让没熟练掌握诊疗技能的医学生直接接触患者或在患者身体上进行诊疗操作存在严重医疗安全隐患,而且由于现阶段医患矛盾突出,患者对医生的不理解不信任,导致医学生能够实际接触病人并且进行技能操作练习的机会越来越少,严重制约了医学生后期临床教学的进行。为了达到针灸推拿学生在毕业临床实习中的学习目标,规范临床实践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实习针对性和实习效果,我们开展了“针灸推拿学生临床实习准入制度”的研究,从源头把关,率先提高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更自信地进入临床面对患者。

二、毕业实习准入制度的构建

我院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在学校率先试点开展了“针灸推拿学生临床实习准入机制”的探索,以2009级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和以前传统的岗前培训相比“毕业实习准入制”体现了“二强化”和“两优化”理念。“二强化”是指一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理论,二是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优化”是指一优化了培训的时间,二优化了培训的内容。利用课余时间首先邀请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体内容见表一。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同时对教学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对学生在临床应掌握的疾病具体到每个疾病都要求掌握什么,病例讲解要求范围和深度,并要求带教老师培训结束后编写每个科室实习学生学习指南。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将针灸推拿学院2009级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生10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各50人。实验组经过培训后考核,对照组组未进行培训直接考核。

2.培训、考核方法及内容

培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推拿学和职业素养共8部分内容,共计用50学时,聘请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专题培训。

考核分笔试和临床操作考核两个环节,笔试采用闭卷考试,时间2小时,满分100分。综合试卷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和推拿学。临床操作考核针灸操作、推拿操作和西诊的临床检体三部分,分值各100分。

对带教老师进行三期培训,分别对带教学生学习情况、在校技能掌握和考核情况进行通报,并对学生在临床应掌握的疾病具体到每个疾病都要求掌握什么,病例讲解要求范围和深度,并要求带教老师培训结束后编写每个科室实习学生学习指南,里面详细记录各个科室要求学生掌握内容及临床操作标准、流程和注意事项,编辑整理成内部资料,学生进入该科室实习时发给学生,出科考试时以此为依据考核学生临床能力。

3.问卷调查

进入实习6个月后在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准入制能否促使你们复习学过的中医针灸推拿基础知识,实习前的培训和考核是否能够提高你们的临床动手能力,经过准入制培训和考核后在实习中能否适应临床工作;对带教老师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你认为经过实习准入制后的学生和往届学生相比临床动手能力如何,你认为经过实习准入制后的学生医学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如何,你是否愿意带经历过实习准入制培训考核的实习生等内容。

4.统计学分析

将学生考试成绩用excel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数据经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样本均数采用方差分析,以P

四、结果

1.两组笔试和临床操作考核成绩

考核结果的分析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四项考试的培训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成绩,证明培训是有效的,是可行的,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检测实习准入机制的效果,2013年12月在我院的教学实习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针对我院实行实习准入制的2009级针灸推拿本科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收到带教老师有效问卷75份,学生有效问卷95份。调查结果显示:91.58%的学生表示准入制能促使他们进行基础知识的重温,94.74%的学生认为准入制模式更能提高自身临床技能水平,89.33%的学生表示经过准入制考核后他们在实习中能很自信并一周左右就能适应临床;88%的带教老师认为经过实习准入制后的学生和往届学生相比临床动手能力更强。84%的临床带教老师认为经过实习准入制后的学生医学理论基础更扎实,94.66%的带教老师更愿意带经历过实习准入制培训考核的实习生。调查发现,实行实习准入制是让实习学生受益、临床带教老师满意的临床实习保证措施。

五、讨论

1.现实意义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的核心问题,针灸推拿学专业是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我们认为建立毕业实习准入机制有助于让学生更重视毕业实习,以更好的状态进入临床。实习准入机制的培训和考核,能够减少学生对于针灸推拿学理论知识的遗忘,强化临床技能熟悉程度,帮助学生增加信心奠定基础更好地适应临床。在现有医疗环境下,实习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才能在临床实习中得到患者、医生和带教老师的信任和认可,才能获得更多的动手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技能。

2.展望与思考

实习准入制度作为提高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探索性措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和管理者也开始在关注和思考实习准入制的构建和完善。实习质量的保障将是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保证学生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本次针灸推拿学生临床实习准入制度的研究,使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了解到其临床技能掌握的现状和不足,明确了以后学生毕业实习临床教学方向和目的,使后期临床教学更能有的放矢,有效保证了实习质量并保障了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篇7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中西医护理虽起源不同,有着各自的特殊性,但是也有相似点,现就以下几点探讨。

1 中西医的起源和发展

1.1 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早在远古至春秋时期,为中医护理的萌芽阶段;中医护理初步形成为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系列医药典籍的相继问世,《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在形成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至唐宋、金元至明清时代,中医护理逐步充实。中医护理和中医同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等阶段,然而由于中医治病医护不分家所以中医护理始终未能形成独立专业。

1.2 西医护理起源于远古时期,从远古时代的自我护理,古代的家庭护理,中世纪的宗教护理,19世纪中叶的近代护理和20世纪的现代护理。现代护理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各种护理学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从19世纪佛罗伦斯・南丁格尔的环境护理理论到20世纪初奥瑞姆的自理模式,再到20世纪中期罗伊的适应模式,直到20世纪末纽曼的系统模式,每一次学说的形成都使护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而纽曼系统模式的出现对现代护理理论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

1.3 中西医护理的起源与发展走过了相似的阶段,同样经历过自我护理和家庭护理阶段,所不同的是西医护理学于19世纪中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中医护理作为一种形式存在始终未能形成独立专业。

2中西医护理的理论基础

2.1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学理论,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础,采取形神兼顾的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的基础是辩证施护,就是按照中医的理论,应用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分析病因。判断病位,辨别病性,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给予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施护等护理整体观。

2.2 西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西方各种护理学说,他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指导,设计出西医护理中对于体温、脉搏、呼吸等测量的基础护理和一些专科护理诸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自理能力提出一、二、三级护理和特护制度等等。

2.3 中医护理理论是在中医学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各科疾病护理技术的一门独立学科。西医护理的建立也是受到西医的影响。两者虽然理论体系各不相同,但中医护理理论和西医护理理论是可以互通的。中医护理的切脉、按肌肤湿温和西医护理的脉搏、体温测量有异曲同工之妙。

3 中西医护理的过程

3.1 中医辨证施护的过程是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辨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施护要求护士应用"四诊"及各种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应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方法,首先确定其发病原因、部位、性质,进而找出通过护理手段和方法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临床实践,并根据效果随时修改补充。中医护理操作灵活多样包括推拿、针灸、拔罐、热熨、刮痧、熏洗和气功等等,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通过对人体体表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明显,适用范围广泛。这些技术操作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的优势。

3.2西医护理要求护士针对患者的身心需要,运用评估;诊断、确认结果;计划/实施;评价这种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步骤来思考和解决患者的问题,是一种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的过程。

3.3中西医护理过程虽不同,但都具有决策、反馈、动态的功能。可见中西医护理程序基本相同。

4中西医护理对疾病的预防

4.1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养性"、"卫生"等,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达到维护身体健康和延长寿命的行为过程[2]。中医护理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养生观。临床医疗护理实践中重视"三分治七分养"。在临床护理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3]。中医护理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治未病中则更具优势。"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在中医护理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这种理念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中最早形成,对中医及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护理影响深远。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防"即预防,①防止疾病的发生,②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之严重[4,5],而护理工作恰好把这些工作细化并发扬光大。

4.2 西医护理的疾病预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进行卫生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其目的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活动,改善、达到、维护、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态。

4.3 中医和西医在疾病的预防所采取的的方式不同但对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作为新一代的护理人员,不仅要让我们的国粹"中医"好好的传承。更要把传统中医护理及现代护理的精髓发扬光大,为人类创造更多生命的奇迹。

参考文献:

[1]潘孟昭 .护理学导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5.

[2]姚菊峰 .中医护理优势及前景[J] .护理杂志, 2005,22(5):47~48

篇8

拓宽思维,调整内容

西医快,中医慢?西医副作用大,中医副作用小?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言论。作为两大医学体系,西医学与中医学的激烈碰撞从未停止。关于二者孰优孰劣,至今未有定论。学生对此也极为关注、兴趣颇浓。而这恰恰正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兴趣支点。所以,教师可拓宽授课思维,在传授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适时把中、西医学在基础理论、病症诊断、临床治疗中的差异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但能满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让学生科学辨证地看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异同。

根据重要性和实用性,结合大纲要求,将教材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类。仅需了解的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要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让学生熟知其中的医学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难度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系统地全方位讲解,力求学生能抓住重点、全面过手。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优先。另外,针对《中医护理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三门课程内容之间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状,有必要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使其知识内容上的联系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创新教法,多元施教

“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定然会有单调刻板、兴趣日减之感,最终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活跃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将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趣味记忆法、寓教于乐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中医素质,提高学习水平有明显效果。比如用名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印证“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典故“范进中举”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 ”,这种寓教于乐自然能让学生一点就通且过目不忘;比如在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时,向学生说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邻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克,学生很容易记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识记麻黄汤的四味主药: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时,依其谐音,把它翻译成“干妈贵姓”,这样的趣味记忆相信学生想忘记都难。

善用资源,形成合力

篇9

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1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1.2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

1.3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系,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1]

1.4五脏情志论

1.4.1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1.4.2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4]

1.5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5]

1.6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

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

2.1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8] [9]

2.1.1单独运用 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皮肤而悲,而排解郁怒。如喜伤心,恐胜喜:范进过喜而呈癫状,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2.1.2综合运用以情胜情疗法要灵活运用。[10]一种情志刺激可调一种或数种情志致病;一种或数种情志可调一种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纳呆,丹溪综合“以怒胜思,以喜解思”让其父使女怒,又诈以其夫将归使女喜,女思得解。

2.2言语疏导法用语言对患者劝说开导的精神治疗方法。在能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使其畅言,顺其意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

2.3惊者平之法《内经》:“惊者平之”。张从正:“惟习可以治惊,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不惊”。[12]卫新妻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击几等方法发出声音,使之耳闻目睹,渐次为常,惊止病愈。

2.4顺情从欲法欲愈其疾,当先治心。室女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许,由此郁闷而患瘰疬。其父遂许。婚后三月,其症大减,再稍加调治即愈。[13]

2.5移精变气法《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讲述运用精神疗法转移精神,梳理气机。杨贲亨诊患内障的贵人,用诡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2.6导引运气法让患者安神静志,摒弃不良情绪的干扰,梳理紊乱的气机,恢复平衡的心理疗法。卢不远治疗沈某的恐死症指导其禅宗参究法(导引运气法),百日病愈。

2.7传统音乐疗法《内经》以五音对应五脏的模式,用相应的五音组合,调理忧愁、思虑、悲哀等异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2.8祝由疗法“祝说病由”以“移精变气”,而“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 “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疗法蕴藏合理的科学内核,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变患者的心理,达到治病的目的。[15]

2.9针药疗法《内经》强调心神,重视针药疗法,如选用针灸肝经原穴太冲或服用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等被广泛地运用。

3 问题与展望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存在发展连贯性,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然其内容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我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 闵范忠,何清平.新编中医医学心理学[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3.97-104,105-110,117-124

[2]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3-4

[3] 郭 倩,杨 洁,陈 刚,黄海健.朱丹溪的中医医学心理学思想探析[J].中 医 药 学 刊,2005,3. 23(3):462-463

[4] 闵范忠.论情志致病的条件及机能[J].广西中医药,1987,10(1):20

[5] 郜 峦.《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涵简析[J].中医药学刊, 2003,9. 21(9):1496-1498

[6] 曾智.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0. 31(5):12-15

[7] 王金道,刘勇,郭念峰.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0,61,69.

[8] 胡永年.略论以情胜情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7):10

[9] 李益生.以情胜情疗法探赜[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2):533-534

[10] 燕山高,朱文锋,闵范忠,等主编.中医医学心理学荟萃.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303-312

[11] 李兆健.古代情志相胜医案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18(2):13-16

[12] 陈 莉,刘静宇.张子和心理疗法初探[J].中医研究, 2003, 10. 16(5):16-17

篇10

中图分类号:R245-0;R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46-0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医学的应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医学中的诸多名词源于解剖学,恩格斯对解剖学曾有过“没有解剖就没有医学”的重要论述。故人体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先修课,是学习医学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中西医学校都在课程设置上把解剖学列于首要位置。在现代针灸医学的发展进程中,经络、腧穴与人体解剖结构的关系也始终是研究之重点,其各种成果在指导教学,保证针刺安全,提高疗效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书本学习与标本展示相联系、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等等问题是中医教学之关键。本课题成果将在诸如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正常人体形态构造和各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某些器官的体表投影与针灸穴位的关系;人体体表的骨性、肌性、皮肤标志与针灸穴位的标准化定位等方面发挥极大作用。借助本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直观的教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临床实践中把握和运用针灸疗法,规避风险,更好地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服务。

1研究项目依据

解剖学是中医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充分掌握针灸穴位与解剖学的内在联系对中医学理论及实践尤为重要,是中医学中各个专业的重要一环。

1.1解剖学与经络腧穴学息息相关经络腧穴所在之处多与肌肉的腠理和骨节缝隙相关,没有解剖学的引导就难以让学生明确其肌肉腠理和骨节缝隙。人体有14经361穴,经外奇穴更多达400余,可以直接根据解剖标志定位取穴的占4/5以上。解剖标志定位取穴,即利用体表各种解剖标志作为定穴依据(如骨的突起、凹陷,肌肉的凹陷,肌腱的显露,皮肤的皱襞以及关节的间隙等)是最基本的取穴法。例如,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要想迅速准确确定穴位,教学上首先要求学生回顾解剖所学的骨性标志:髂嵴(以髂嵴高点连线找准第四腰椎棘突)。取尺泽穴时要在肘横纹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定位;取凤池穴要熟悉肌性标志――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等。由此可见解剖学与经络腧穴是息息相关的。

1.2解剖学与针灸技法密不可分针灸学是我国医学上的瑰宝,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至关重要的,一般针刺深度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这就要求学生精确掌握全身重要脏器的体表投影。因此,解剖与针灸是休戚相关的。如针刺肩井穴(位于肩峰与第七颈推棘突连线中点)时,应首先明确肺尖的体表投影才可用针,否则,针刺过深或方向有误,便有刺伤肺脏造成创伤性气胸的可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相反,针刺不到位,则疗效甚微。

1.3解剖学与按摩联系密切人体结构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按摩治病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按摩必须以解剖学为理论依据,以经络腧穴为基础。如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首先要使学生通晓解剖知识:椎间盘的位置、结构、数量、作用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腰椎间盘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有确切理解,治疗时才能对症施治,手到病除。否则,解剖不明便急于治疗,极可能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2国内外研究概况

针灸穴位与解剖学关系的研究颇多,但对经络腧穴与解剖学关系的标本模型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报道,通过调研提示本项目研究制作在国内同行中是首例。研制成功,会对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质量的提高、临床疗效的增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取得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经络腧穴与解剖学关系的模型,以完好尸体为基础。一侧半身做解剖学处理,充分暴露半身的肌肉、血管、神经并经络腧穴定位、针刺,以便观察经络腧穴与肌肉、血管、神经的关系。另侧半身根据体标标志进行经络腧穴定位,更直观的对照观察两侧经络走行、腧穴的定位。不锈钢针灸针、经络连接导线、光源的防腐绝缘处理:表面喷涂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丁酯。未做解剖处理的半身经络腧穴定位后,按经络走行包埋经绝缘防腐处理过的导线,按腧穴的定位包埋光源以显示穴位的亮点。装箱固定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