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0 10:09: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60-02

园林工程概预算》是以园林工程施工及管理为基础,结合工程造价知识,立足于园林工程本身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园林工程建设定额概念、原理和各种定额的编制及应用方法;介绍工程造价的构成、工程量计算的规则及方法、工程计价依据及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园林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方法,为步入社会后从事园林工程概预算打下较好的理论知识及实践基础,使学生具备造价工程师素质的基础。因《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的系统性、区域性、实践性、政策性较强,其课程内容作为园林工程类人才培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课程的特点

1.系统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建设工程概预算的目的是让学习者遵循基本建设的制度法规和程序,按照建设项目发生的各个阶段,实行各实施阶段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其涉及知识面包括工程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理论、工程经济、工程验收规范、工程法律基础及相关知识等。因此,《园林工程概预算》是一门系统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泛的课程,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概预算编制的各方条件和相关知识。

2.影响因素多,编制复杂而细致。建设工程概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定额、计价方式、工程量计算规则、市场价格因素、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往往要经过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一系列概预算,是一个全过程系统管理,要尽量避免计划与建设的脱节,就必须进行复杂而细致的编制工作。

3.实践环节多,与职业资格联系紧密。园林工程概预算所涉及园林工程及相关工程定额的使用、园林工程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清单计价规范下的工程量计算以及园林工程及仿古建筑估价表中的工程量计算)、清单计价的程序、清单计价表编制及清单计价分析表编制以及施工图预算编制等诸多实践内容,因此,必须联系实践,注重企业成本与价格水平的变化,认识园林工程产品价格的特殊性,把握园林工程价格实质,确立合理价格。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实施职业资格制度后,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相关执业资格考试中涉及到工程造价相关内容,极大地推动了《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及职业技能培养。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概预算概述、园林工程定额、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园林工程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以及园林工程概预算审查等,而园林工程本身就涉及园林土方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园林照明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园林建筑工程、园林小品工程,可见课程所含内容颇多;但扬州大学园林专业该课程仅有32学时,这就为该课程的授课限定了一定的约束。

2.缺少材,或参考资料内容滞后。由于工程概预算中不同省市的预算定额或估价表中对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定额的不同造成《园林工程概预算》的课程极具地域性,因此国内目前没有统一的园林工程概预算的本科教材。授课内容只能根据国家规范及省内预算定额或估价表中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即使采用一些参考资料,由于《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江苏省建设工程费用定额》(2014年版)等相关规范及文件的出台,现有参考资料没有涉及上述等内容而造成滞后。

3.学生专业知识欠缺,学习热情不高。在园林工程概预算授课环节发现部分学生识图能力差,对园林小品、园路、园桥等中结构做法的施工图纸不熟悉,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等不熟悉,这就造成在工程量计算以及措施项目设置等环节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另外,随着就业口径的拓宽,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迷茫,认为大学阶段所学内容与以后工作内容不符,可能根本就用不上这门课程[1];并且这门课程属应用型课程,未纳入考研的考试课程中,又因这门课安排在第七学期,是考研复习准备紧要关头的时间内,因此很多同学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上不够热情。这种认识的误区究其原因是对其就业方向及专业性质不够了解,没有理清通才与博才的关系,不能为将来工作的专业领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措施

1.培养兴趣,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人才模式培养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2]。首先,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树立学生学好的信心。通过网络搜寻对园林工程预算员或造价员岗位的需求的信息以及对毕业学生进行录音或录像采访其工作过程中对园林工程概预算的必要性及紧迫性的要求等方面给学生指导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让他们重视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2.突出重点难点,理论性知识留到课下学生自学。《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内容虽复杂繁多,但纵观全过程,主要分为“算量”和“计价”两部分,其重点强调实际动手操作和计算能力[3]。因此,在授课环节主要针对这两部分做重点阐述与实践教学。而对一些概预算分类、定额分类、计价规范解读等一些理论性知识采用课下自学课堂答疑及课下QQ群、信箱答疑等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在实践教学环节之前,通过布置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学,通过自学的知识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去,从而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查。

3.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园林工程概预算》工程量计算涉及到诸如花坛、园亭、花架、园路等园林工程的施工工艺、结构做法等,很难用文字描述使学生明白。对施工工艺和结构做法不清楚就会出现漏项、错项或者工程量计算错误等多种问题。应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施工过程视频播放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工程施工顺序及施工工艺,就能增强学生对工程量计算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讲解园路过程中,清单工程量计算较为简单,直接按照清单计价规范中规定“050201001园路”中的计算规则“按实际尺寸以面积计算”即可。但在综合报价过程中,按照“江苏省仿古建筑与园林工程计价表”中的描述“路床整理(或土方开挖)、垫层铺设、面层铺设”的工作量计算规则就比较生涩,多数学生不了解园路结构和施工做法。此时,一则可以通过现场教学,二则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了解园路施工的工艺及程序,结合计价表中的文字描述,学生就能准确地计算出园路的工程量,结合定额计算出综合单价。其他诸如花架、园亭、景墙、花坛等其他园林小品同样采取这类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就能提高教学效果。

4.加大实践比重,实施模块教学。《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单独或者分小组合作编制园林工程预算书,因此仅为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根本达不到目的。在仅限的学时内,加大实践学时的比重,对学生实际操作编制预算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预算书的编制也是按照不同分部分项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逐一编制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按照园林工程的分类进行模块教学。分别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园路工程、园桥工程、园林景观小品工程(花池、景墙等)、园林水景工程等开展模块教学。即,老师现在课堂上以某个单独模块的分部分项工程为例,讲解工程量的计算、综合单价的计算以及清单计价分析表的编制过程中涉及的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定额使用等;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老师讲解边自己开始训练;完成某个例题的学习后,教师给出大量例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单独或者分组讨论各例题工程量计算和定额使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以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是主体;工作量计算,查阅定额和计价规范,完成计价分析表任务都有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在遇到问题和发现问题时老师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块教学能够使学生对一类问题掌握到位,教学做一体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性。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国内建设市场对造价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建设市场需求的造价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因此,培养园林工程造价理论扎实并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的目的。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朝霞.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工程概预算》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8):101-103.

[2]许家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2,(16):181.

篇2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简介:刘慧(1979―),女,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应用与绿地景观建设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8902

1引言

据统计,截止2015年全国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有100余所,其中大部分是地方院校[1]。一方面,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对规范学科教学,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合格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网络公开课、慕课(MOOC)等为核心的开放、共享教育资源对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一些基础性强的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同时,由于地方工科院校师资相对薄弱、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课时设置较少、学生相对忽视等原因,《园林植物学》的教学成效往往不佳。

2《园林植物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园林植物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是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2013年的《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也进一步明确了《园林植物学》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及其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2]。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桂林理工大学自2007年开设风景园林专业以来,一直重视《园林植物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与专业教育,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1教材选用难

在农林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主要由《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组成,北方院校的教材选用主要以陈有民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学》、张天麟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1600种》为佳,南方院校的教材选用主要以庄雪影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学(华南本)》为宜,《花卉学》课程则大都选用包满珠教授主编的《花卉学(第三版)》。这些权威教材主要以讲述园林植物的分类、习性、生长发育及栽培管理等为主,相对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来讲,其内容多、专业深、涉及面广,对学生的要求甚高,同时《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园林应用现状[3],目前相关其他教材又或多或少存在较大不足,选用合适的教材比较困难。

2.2教学课时少

对于《园林植物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农林院校大多安排80学时的课时,且农林院校一般开设植物学、园林花卉学、草坪学、园林苗圃学等相关课程[4]。而桂林理工大学将《园林植物学》作为必修课,教学课时只有48学时,严重偏少,且缺少相关课程的支撑。而《园林植物学》教学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促使教师的讲课蜻蜓点水,不能深入,学生的学习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2.3教学条件差

由于一般的地方院校开设风景园林专业时间不长,缺乏相关树木园、花卉温室、苗圃等教学设施,教学条件较差,造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课堂讲课为主,实践教学普遍不足,学生对园林植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也只是停留在书本上,一到实际应用就两眼摸黑。

3 《园林植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新时期,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地方工科院校应充分把握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实践等四方面对《园林植物学》等相关课程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克服教材、课时、教学设施等诸多不利因素,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掌握园林植物学相关专业知识,为未来从事风景园林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3.1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就业导向

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桂林理工大学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风景园林专门人才为目标,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教学计划实施中强化以就业导向为理念,因此改革《园林植物学》教学内容应充分突出应用性与适用性。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关注园林植物的习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等内容,减少对园林植物的分类、分布、生长发育、栽培管理等内容的教学。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应结合地方高校主要生源属地(广西)和就业去向(上海、广州、深圳等)选择适用性较强的教材以及讲授针对性较强的内容,如选择庄雪影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学(华南本)》为主要参考教材,重点讲授木兰科、山茶科、樟科、木犀科、棕榈科等内容,并以南方园林植物应用景观效果为案例进行实证,以提升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专业需求的能力。

3.2改革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

目前,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使教师的讲授简单易懂,学生的认知更加便捷,特别有助于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量过大,幻灯片展示速度又快,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往往跟不上节奏,真正掌握知识的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中增强课堂互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十分必要。一方面,教师充分运用声、光、色俱全的多媒体课件把园林植物的花、果、叶及整体形态特征形象直观地讲授给学生听,并通过课堂提问式互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提升学生对园林植物理论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布置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课堂讲授与分享心得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枯燥、生涩的园林植物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中去,既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也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3改革教学手段,共享网络资源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更多知名高校的网络公开课免费共享以及“慕课”、“微课”等日益盛行,传统的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或者单纯的PPT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挑战,地方高校教师应审时度势,积极适应新技术发展,在《园林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主动寻求变革。

3.3.1共享教学资源

教师可通过创建自己的互联网教学空间,与学生共享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学校课堂教学进入“在线导学”模式,实施网络课堂教学,加强两个课堂的教学,以弥补课时不足的矛盾

3.3.2“翻转课堂”

即教师通过制作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把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强课堂对话和讨论,并强化对园林植物相关视频讲座、电子刊物、植物图库等网络资源的学习。

3.3.3“微课”互动

即针对园林植物某些重点、难点、疑点制作“微课”资源,并通过教师个人教学空间、微信、微博、QQ等传播给学生,增强相关知识学习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更好地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热情。

3.3.4网络资源分享

推荐和引导学生关注有关园林植物网站、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如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自然标本馆、中国风景园林网、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等行业知名网站及园林植物识别类APP等优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3.4改革实践模式,提升教学效力

《园林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运用性很强的课程[5],由于地方院校由于园林植物实践教学基地普遍欠缺,应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课堂实践与网络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力。

(1)对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在野外进行现场课堂教学。如在春季木兰科、蔷薇科植物盛花期时,可直接选择在课外进行现场教学,便于学生对木兰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观赏效果及园林应用的深入认知。

(2)协调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选择桂工校园、桂林市区公园、植物园、街道及居住区等进行实践教学,认知、调查园林植物的实际应用及景观效果,加深学生对园林植物的感性认识。

(3)融合课堂实践与网络实践,充分利用植物识别类APP等网络软件资源调动学生主动认知和获取园林植物的能力,要求学生采集标本、拍摄图片、记录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园林应用等,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识别200种以上常见园林植物,增强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效力。

4结语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有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掌握园林植物的相关特性,学会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各种功能并合理搭配植物,营造多彩多姿的园林景观[6]。总体来说,地方工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条件较差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其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应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期更好地促进地方工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03(7):53~56.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园林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园林设计》是环艺专业、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组织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兴趣与否、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园林设计水平的优劣。由于民办高校生源的特殊性,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1 课程学习目标

民办高校更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因此通过《园林设计》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其一:丰富理论知识,掌握园林设计基本要素,园林设计创作基本方法,园林制图表示方法等等;其二:提高手绘能力,能够准确、迅速、完美展示整体构思和设想;其三:熟练运用3D、Photoshop、CAD、草图大师等相关设计软件;其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晰阐述自己的方案;其五: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牢固树立整体意识,密切配合,优势互补。

2 存在问题及原因

笔者通过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了民办高校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对课程认知度不够

据统计,70%的民办高校《园林设计》课程开设在《室内设计》相关课程之后,给学生造成《园林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选修课的概念,另有部分学生认为园林就是种花种草种树,园林设计就是把这些花草树木组合在一起。这种模糊的专业认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业兴趣无法提升。

2.2 学习能动性差

民办高校学生整体专业基础较弱,很多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有很好的想法,但手绘表现技能较差,期望值和现实作品差距较大挫伤自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2.3 创新意识不强

多数学生在做方案的过程中,怕吃苦、不善钻研,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东拼西凑、应付了事,重数量轻质量,方案毫无创意,缺乏特色。

2.4 综合能力较弱

民办高校的学生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无法很好的将文化要素抽象转化,方案设计直白,缺乏设计理念,更有甚者连园林制图等相关课程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标注错误、植物张冠李戴。

2.5 课堂外出实践环节太少

多数民办高校为保证学生的安全,大量减少了学生外出考察的机会,学生不能更清晰的了解专业的发展动向及设计趋势,从而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出现创意缺乏、方案老套、闭门造车等现象。

3 对策措施

3.1 课程体系

为了达到《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民办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综合统筹,提高知识运用综合性,理清课程设置的思路,编制合理的教学大纲。将课程排序按照基础类、专业类和实践考察类顺序排列,譬如:园林设计课程应安排在制图、手绘、CAD、PS之后,从而达到整个学科的良性循环,杜绝部分课程脱节、衔接性不强等现象。

3.2 教师素质

根据《园林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除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更注重教师应具备较为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因此,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成功实施教学改革的保证,应重点做到如下三点:

(1)改革教学方法。

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发散,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用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模式,因人施教,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分析的能力。

(2)提高专业知识

老师们作为传道、授业的引路人,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专业发展动向及新观点,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才能深入浅出、应对自如。

(3)积累实践经验

老师们应该不断地走出去,参与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避免照本宣科、以理论讲理论,从而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3 教学环节

(1)教学内容

《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应以园林要素及设计创意为主,增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方案创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要渗透设计领域的新成果及新理念,让学生了解当前园林设计行业的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主动参与设计的思想意识。

(2)教学方法

当前民办高校的设计课程多为“打断式”授课形式,忽视了课程理论的延续性,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一是问题式。结合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吸引力。二是讨论式。组织学生围绕课堂内容展开讨论,在互相交流中熟悉知识点、激发创作灵感、深化教学效果。三是多媒体教学方式。《园林设计》课程要结合多媒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学生们更好理解园林要素、园林布局、设计理念等内容。

(3)教学实践

应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应用的内容。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案例讲解,结合施工现场图片,进行现状分析,从构思理念、整体布局、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讲解,并通过效果展示最终成果。二是现场教学,直接在园林绿地现场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直接感触中将理论知识与园林景观实现对接,通过对园林形式、造景技巧和设计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学生更好的消化理解,提高认知力和感知力。

(4)考核评估

课程考核既要重整体构思,也要重作品效果;既要重语言表述,也要重实践操作;既要重手绘表现,也要重软件运用,使考核评估能够从多层次不同侧面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

4 实践成效

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学生特征,综合应用上述教学改革方法,在本学期初,将课外实地参观、测量引入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了园林设计基本内容,而且让大家对要素之间的尺度关系有了实践感悟,从而提高了学生操作能力。此次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既解决了以往课程中学生闭门造车的现象,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园林设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园林设计》课程的兴趣,为今后课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5 结束语

课程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迫切需要老师进行不断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更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方法、采用新思路,以适应社会需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0-01

Investig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LUO Jian-rang ZHANG Yuan

(College of Forestry,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in teaching process on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were analyzed.Some measures were suggested from teaching programme,teaching content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landscape art;teaching reform

园林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造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的各种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1]。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能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2]。因此,许多高校把园林艺术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外,也同时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供学生选修。但非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对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1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不合理

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但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二者存在差异。

1.2 教学内容陈旧,专业性强

各类园林艺术教材不少,但适合本科的教材较少,目前各大院校最常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过元编著的园林艺术。该书从1996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多次,内容没有太大变化,而近10年来各种新信息、新技术、设计理念和新材料却大量出现在园林实践中。此外,这部教材中的例证多为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较少。在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与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内容一模一样,对于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很多内容过于专业、抽象,不容易理解。

1.3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安排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对园林艺术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3]。然而,在很多学校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

2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2.1 教学大纲调整

作为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不能一成不变的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应该以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为蓝本,按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学生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2.2 教学内容更新、简化

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为参考教材,但教学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选课学生专业的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增补、简化[4]。并根据最新文献资料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在讲授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除了介绍国内外古典园林的优秀实例外,也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优秀园林作品或身边熟知的园林案例,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海世纪花园、万科第五园、西安市的各大公园等。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简化,力求非园林专业的学生也能对园林艺术的核心内容有所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2.3 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

公共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基本上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一些应用性不强的课程来讲,这样的安排可行,但对于像园林艺术这样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仅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其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室外的实践教学:比如讲授园林植物时,安排一次室外教学进行校园植物识别;在讲完园林艺术基本理论后,则带领学生就校园景观及周边主题公园的设计进行实地案例讲解,使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美学素养。

3 参考文献

[1]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04-04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即以专业课程的形式陆续出现在近代高校中[1]。目前,全国已有220多个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本科专业,每年招收各类型各层次风景园林学生超过50 000人,显示着中国风景园林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1]。风景园林的目标是“改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质量,建立和协调风景与建筑、基础设施的关联以及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等”[2],因此培养该专业人才的目标是“为人类和其他栖息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应用生态平衡的方法保证已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等。当前形势下,探索改革中国现行园林教育体制,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科发展需要已刻不容缓,许多学者从课程改革、教学体系构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改革探索[3-6]。

华南农业大学(下简称“华农”)自1985年起开设园林本科专业,是全国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大学,经过30年的努力,学校园林专业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已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新开设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是体现园林自然性、生命性、地方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7],植物类课程也因此成为园林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及时了解他们对于专业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通过对华农在读和毕业的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植物类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的态度和看法;尝试结合园林植物的教学特点及园林专业的教学成功经验,对植物类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同时为今后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从而使该类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贴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园林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1.1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针对华农园林专业在校及毕业的学生2类不同群体,分别设计关于植物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内容”“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课程安排”“教学成果”5个方面共20条选择题作为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男生171份,女生238份),其中在校生224份(四年级63份,三年级90份,二年级71份,一年级80份),毕业学生105份(分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类工作60.2%、管理类工作12.5%、施工类工作10.2%、预算与招投标工作17.1%)。

1.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在目前的《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植物学》《园林植物概论》5门植物类核心课程中,毕业学生赞成应为核心课程的分别占84%、77%、48%、42%和18%;其中作为双语课的《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低,对学生来说可能学习难度较大,实用性不足。另一方面,有高达63%的学生赞成将《植物造景》设置为核心课程,显示其对综合应用植物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较大。大四和大三学生分别有40%、48%满意目前植物类课程的上课顺序。大四到大二的学生中,只有17%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无重复或不知道,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个别植物类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同时,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有25.4%、21.1%、38.0%认为《园林植物概论》与《植物学》组合是最为突出的“课程内容明显重复”,其次是《园林植物概论》与《园林树木学》组合,分别占19.0%、21.1%和15.5%。

在植物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的契合度方面,显示除大四学生有34%外,大三、大二学生中仅有16%和14%认为相契合,契合度偏低。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各年级学生在入学初对专业的定位、开学前对课程内容的猜想以及生活中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不同而造成的。课程内容与学生期望不符并不能说明课程本身存在问题,但会使其学习热情下降,厌倦、不满甚至排斥课程,滋生敷衍练习、逃课等影响学习效果的行为。

在大四、大三学生中,分别仅有10%、7%没有逃过植物类课程,而有46%、64%逃过1-3次课。在逃课次数最多的课程统计中,《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大,大四、大三和大二学生分别为30%、21%和32%;其次是《植物学》,依次为24%、20%和17%。大二和大三学年是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社会短期实践的黄金时期,因此持“有其他事情要办”为由而逃课的学生比例近半,分别为48%和50%。特别是大三的同学,此时没有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也没有毕业班的就业压力,比低年级学生有更多的欲望、精力和机会去参与课外实践,获取他们认为的课外知识和经验。同时,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和熟悉也使大三学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专业教育的敬畏,例如,大二学生有23%“觉得那堂课内容不学也行”、10%认为“内容太无聊不想听”,而大三学生在这两点理由上分别是19%和22%,大二学生在决定是否去上课时还会多考虑判断学习内容,但大三学生逃课更多是出于对课程本身的倦怠。

1.3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

植物类课程中,均按一定比例设置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从问卷看,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仅有11%~16%认为各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合适;高达37%的大二学生认为《园林植物概论》的比例不合适;21%的大四学生和28%的大三同学认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比例不合适。这可能是因为这两门课所教授的知识远离学生日常接触面,除了实习课外,学生无法在生活中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看的实物。

问卷结果显示从大四到大三每个年级都有超过80%的同学认为要增大实践教学。对于如何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方面,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有49%~56%赞成在理论教学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28%~40%认为要减少理论教学学时,这显示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有反向变化的趋势,即理论重要性降低,实践重要性提升。实践及实习的上课环境相对轻松,在实物面前更有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比理论课更受学生欢迎。然而,实践教学的实施受到植物生长季节、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把实践活动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校外,提升学习效果。

毕业学生分别有45%和56%认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应根据“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和“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教学实践把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考虑在内,可充分把握植物这种活标本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既可在理论教学之前提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对植物有生动形象的初步印象,更容易地理解理论课中的教学内容,最后通过再次实践的检验,让理论内容更好地融合在实践当中。有学生在问卷中提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课多集中在期末,使实践课也成为填鸭式教育的问题值得思考。实践环节这样设置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高强度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分散实习是否效果更好?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尝试。

1.4课程考核与教学效果

植物类课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课程考核基本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的形式,考核方式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问卷结果显示,45%的毕业学生认为课程考核应着重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其次才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然而,在校学生中仅有19%的同学认为课程总评成绩可以真实反映学习情况,59%的同学觉得总评成绩与自己的预想有差距,但能接受。对于不能真实反映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所占比例太重”,从大四到大二分别占47.6%、61.1%和57.7%。在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设置上,大三和大二学生中分别有29%、23%和27%、21%认为存在“客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于细小”和“主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泛,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四年级到二年级分别有87%、83%和73%的同学认为可以将植物类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但有局限;仅3%、0%和3%认为能得心应手地应用。有些知识无处应用、有些知识不知在哪应用、有些知识不知何时要用、有些知识不知竟然能用、有些知识要用时才发现没学到等都可能是造成局限性的原因。其本质是不知这些在植物类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该如何与设计联系。

68%的毕业学生认为“对于新招的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的园林应届毕业生,能应付工作所需,但有局限”。“有局限”主要因“对植物生态习性不熟悉”和“对植物人文内涵缺乏了解”等,表明了对于园林工作者来说,扎实的植物基础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对植物更深层的了解和融会贯通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2植物类课程整合与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2.1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的思考

教学计划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指向性的作用。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处理好植物类课程与设计类、工程类课程的关系,自然观、生命观的培养熏陶应落实在园林专业整个教育、各门课程的各个环节[7]。在进行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修订时,不宜仅侧重在设计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应该继续保持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强植物类课程的改革,加强学生在园林中应用植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社会上形成竞争优势。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环境等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点,客观上就要求与园林植物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应该与这种动态变化相结合。因此,植物类课程设置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承接、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并主要与园林行业的有关实践相契合,同时兼顾学生升学与多方拓展知识面的需要。植物类课程共11门,其中必修课7门,选修课4门(表1)。植物类课程从第一个学期开始设置,让学生在接触园林专业之初,就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植物类课程要贯穿于本科学习的每一个学期;良好的延续性,是学生从“生”到“熟”,再到“巧”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课题组认为,由于植物类课程彼此之间联系较多,故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资源等应该统筹处理[7] ,编写相关指引,以解决课程衔接问题,使不同教师在讲授同一门课程时,都可以保证水平较一致,清楚所教授的课程在学生4年学业中的位置,把握讲授的重点,有效避免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相重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课程考核与学习效果的评价改革实践

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通常分别占30%和70%,其中,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过大,与现行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学习过程评价相矛盾,因此把比例调整为平时成绩50%~60%和期末成绩4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习报告、课堂讨论、每周一花或物候观察等等细项,涵盖课程的学习过程。尝试改变期末考试试题的设置,添加一道综合性主观题,以参考与课程相对应的实际工作为主,按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考察学生应用知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大题下以递进串联或平行并联的逻辑关系设若干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重点考查针对整个课程中某个重要章节里知识的运用而非罗列。这样的调整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收获,避免随机性和投机取巧情况的发生。当然,这种分值比例调整是基于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了解的前提下,否则容易变成不公平不客观。

植物类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还可从以下四个能力指标去验收整体效果:1)识别与鉴定常用园林植物的能力;2)恰当应用植物材料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3)完成园林植物栽植、养护管理实践操作的能力;4)实践调查、撰写报告的能力。根据这些指标对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并推广应用,打破以往农林本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之间自成体系、脱节的关系,使得学生对园林植物类课程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革新园林植物类学科的综合评定考查方式,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调研,撰写报告,从而使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的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更全面,更适应社会的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对于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创新将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古言之“教无定法”,但笔者认为,“定法”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其贯穿于课程始终的教学热情和专业素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热爱和自主学习。长期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沟通与授课的技巧、课堂节奏的把握、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深度等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探索的过程永无止境。当然,不同年龄的教师,授课的特点和风格会有所不同,年轻的师者,可能更多以热情打动学生,年长的师者,则更多以睿智和对学科理论的融会贯通和对专业的前瞻性吸引学生。

本文数据采集过程得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师、园林专业在校学生以及毕业校友的支持,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1] 李雄,刘尧.中国风景园林教育3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园林,2015,31(10):20-23.

[2] 高翅译.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J]. 中国园林,2008,24(1):29.

[3] 丁绍刚.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园林,2001,17(4):15-17.

[4] 高琦,杨西阁,王昊,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5] 李春梅. 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园林,2001,17(4):13-14.

篇6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延伸,其能够通过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与应用能力。在高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的园林艺术专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辅助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园林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做好对当前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意义重大。

1 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

1.1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改革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能够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支持。因为园林艺术课程是一项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如果园林艺术课程只是一味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或者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实践教学水平与理论教学水平不匹配,就会让学生在园林艺术课程学习时,难以正确接收到园林艺术课程知识的信息传递,进而对园林艺术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以至于让学生成为了实践能力较为欠缺的“园林艺术理论人才”,这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及其未来职业发展都极为不利。学生要想真正地学好园林艺术课程,就必须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领悟到理论知识的内涵,使园林艺术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可以相辅相成的发展,为学生的园林艺术专业技能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提高学科教学效果

对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能够为提高其学科教学效果提供支持。园林艺术课程作为园林工程在教育体系当中所开设的专业学科,其对于专业园林艺术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影响作用。从园林艺术学科的社会性质与职业定位来看,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要满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双向发展,因此高校园林艺术专业课程必须要摆脱掉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让其能够在高校园林艺术课程中与理论知识内容相辅相成,为学生的园林专业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园林艺术学科教学效果的进步提供支持。

1.3 积极推动专业进步

园林艺术课程作为园林工程在高校教育阶段的教育表现形式,其在高校教学中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园林艺术专业人才,还能够积极推进园林艺术学科及园林工程技术进步。因为,园林艺术课程是以园林工程的专业知识结构、工作模式为基础而开设的学科,所以说园林艺术课程与园林工程之间具有非常直接的联系,而实践教学作为园林艺术课程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来发现更多、更好的园林艺术视角和园林工程技术,为推动园林工程进步发挥出重要动力支持。

2 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 教学目标的改革

想要实现对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先做好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直接指导和最终目的,其在高校教学中具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作用。虽然,当前的高校园林艺术课程正在通过增加实践课比重、改革实践课教学方法等途径来逐步改善实践课程在园林艺术课程中的地位,但如果不先做好对教学目标的改革,那么无论投入多少资源进行园林艺术实践课程改革,其效果都难以达到最终目标,所以说对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改革是实现促进高校园林艺术课程进步的重要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专业管理者都应充分认识园林艺术课程中实践课的重要性,明确实践课在园林艺术课程中的作用,进而将原本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或理论实践双向发展的教学目标改革成为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方面来体现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以实践课程模式接触园林艺术课程的同时,给予他们一个更为直观的学科认识,树立起他们内心中以实践为主的园林艺术知识学习观念,为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真正发挥出实际效果。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作为园林艺术课程的知识表现形式,其会直接反映出高校对园林艺术课程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所以要想实现对高校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就必须从园林艺术课程内容人手,通过本质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来带动形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更好地实现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园林艺术课程的知识结构、表现形式上,应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比重,多添加实践活动的内容,通过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上的改革,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专业知识,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发现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魅力所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举一反三,学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园林艺术技能,为他们的专业素质培养提供支持。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7

1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的目的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体系,而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了探索和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担负着将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责任,其研究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园林生态效益研究、园林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学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以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为主,因此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可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生态施工打下基础。

2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学”是随着园林发展中“生态园林”的提出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在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园林生态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综合理论还相对匮乏,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景观园林专业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研究,这种现象明显体现在教材编写中,现在“园林生态学”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刘长福(2003)、温国胜(2007)、廖飞勇(2010)主编的教材,教材内容凸显多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个体生态学部分的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态效应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部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案例讲解多来自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满足景观园林专业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园林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的特色。

2.2 “园林生态学”在后继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不足

随着园林学由原来的造园阶段发展到大地景观阶段,生态学的理念也体现在景观园林专业的各门专业

课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评价,教师在讲授园林相关设计类课程时也引入生态学理念,但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课程作业,项目设计中多以合理性、艺术性评论,而忽略了生态学设计指导。因此学生对于“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期实践得不到应用,影响了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及实习环节。多数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多为实验课程,只有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安排了3-7天实习w,而对于景观园林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适当增加实习教学。同时适宜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机械式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一般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在3~5学期开课,而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是“园林生态学”生态规划及工程部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类专业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园林生态学”之后,因此也会使“园林生态学”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

2.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尚待完善

虽然“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因此,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偏重理论,对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更少。现在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效果。

       3.1丰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精炼教学内容,对“园林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简化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如种群生态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删除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有较深讲解的生态系统、个体生态学、种间关系等部分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补充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

3.2采用适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永远的课题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案例教学、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3.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生态学案例教学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学的素材,一是来源于文献参考资料,教师需要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园林植物滞尘杀菌作用时选择“上海市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研究”及“光华大道西沿线温江段绿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规划为例;二是来源于科研项目,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生态学理论,从项目的立意、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讲解,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区北美红杉引种驯化技术研究”、“薰衣草引繁技术研究及旅游观光园建设”等项目主要侧重讲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不同立地条件对园林植物影响;“徐州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及保护技术研究”、“淮北地区园林植物群落优化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园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研究;“生态园规划”、“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主要是讲解园林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

3.2.2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基于教学相当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在“园林生态学”应用部分教学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组织材料,分组制作PPT上台讲解,并组织提问、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学生不仅了解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能了解国内外最新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动态,获得较新的知识信息。如“生态因子在园林植物引种中的应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群落构建中的要素”、“园林设计中适地适树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等。

3.2.3专题讲座教学

       “园林生态学”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园林生态学”教材的出版及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园林生态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时编人,因此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更有利于“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专题讲座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邀请本学院的教师参与,讲授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园林工程项目、学科前沿等。

   3.2.4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把课堂搬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教学,能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园林生态学”实践性强,笔者在植物生态特性、园林群落生态位理论、群落多样性、园林生态管理等教学中都安排过现场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现场,最好设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教学内容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进行预习,现场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确定实验项目名称,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批改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实施期间,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就会通过相互交流、资料查阅、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多种园林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地、湿度等),研究其对植物(自选)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实习在景观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基于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习时间滞后,待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结束,综合实习时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

4“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来“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园林生态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4.1课程教学效果改善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教学中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及实践的讲解,学生积极性提高,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于教师留的拓展性作业能积极完成,上课发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重视程度增加,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更好地准备材料,组织上课,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篇8

1 引言

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园林产业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各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蓬勃发展,百花齐放。园林是一门跨众多学科的专业,包括以植物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科学、以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技术类学科、以规划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类学科。正因为园林类专业涵盖的范围广泛,开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也众多,大致可以分为4类:农林院校、工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综合院校,各院校因性质不同、办学背景和学科基础的不同,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高职工科院校开设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更偏重园林工程施工和园林建筑等相关内容,其专业核心能力是园林施工技术与管理。作为高职园林类专业三类核心课程之一的园林植物类课程的设置,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植物及其应用的知识结构要求,又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和资源,因此要对植物类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一定的课时范围内合理安排园林植物类课程、园林工程类课程、园林设计类课程这三大类核心课程。

2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植物类课程体系不严谨、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高职园林专业完整的植物类课程体系应包括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分类学基础,观赏植物识别,园林植物生产繁育技术,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园林植绿地养护管理技术,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应用等。对于高职工科类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在植物学科基础薄弱、课时数有限、师资力量有限、实训条件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下,要想开设体系完整的植物类课程不切实际,因此很多院校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一部分课程,使得植物类课程体系不够完整严谨,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2)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里有部分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和交叉,比如《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等四门课,里面都会涉及到植物识别分类,不同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经常出现重复讲授或漏讲现象;《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等三门课,都有植物生产繁育技术的内容;《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绿地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都包含有植物养护管理的内容,由此可见,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不仅让学生对植物课程重难点产生困惑,也浪费了课时和师资。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园林植物类部分课程内容偏重微观,强调理论知识,如在《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植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植物的细微特点,对植物整体把握不够,以至于某种植物换个地方,学生就不认识了。另外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课时限制,栽培与养护课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学习,教学上过分强调栽培养护理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4)高职工科类院校植物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工科类院校本身植物学科基础就薄弱,植物类课程相关实验室如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植物标本实验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个专业合用一个实验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没设置这些实验室,至于苗圃基地、温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实训场地更是设备陈旧、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园林工程类和设计类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上,对植物类的基地建设投入过少也是造成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原因。

3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3.1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植物类课程经过多次整合和调整。以2008级教学计划为例,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

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类课程课时过多、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2012级教学计划中的植物类课程做了修改,如把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草坪学的认知部分合并为观赏植物学,把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合并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具体课程设置。

新的课程设置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使园林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类课程删减过多,使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数有限,很难再增设新的课程或大幅增加课程内容,因此,可以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苗圃学,商品花卉、园林植物与环境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以使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完善,衔接合理。

3.2 植物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设置植物类课程,更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该课程是由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花卉栽培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四门课组成,整合后的课时总共为144课时(不含1周实习课时)。该课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确定为3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园林植物生产技术(48学时),模块二,园林植物栽培技术(52学时),模块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4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先后顺序序化课程内容,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校内绿化生产养护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安排为一整年,正好适合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的植物生产、植物种植施工、绿化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工作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为学生将来在园林、林业、园艺等相关行业内的职业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3 植物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公园广场实地参观认识植物、指导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知识竞赛等。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训练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念,根据园林生产实践的实际工作流程,将课程设计为 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学做结合,与生产实际和生产季节紧密结合。现场教学法则是以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当场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术、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检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种苗质量等。

3.4 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已经编著了《园林植物实习手册》,对学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种类、内容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本校新老校区有种类丰富的园林植物,这是学生认识园林植物的最佳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对园林植物的识别工作。本校还主动与苗木、花卉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苗木、花卉供应情况,并参与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种植、管理等生产活动,学会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亲自开展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4 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可使得工科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的设置逐步得到完善,教学方法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包 志,邵 锋.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58~60.

[2] 汪诗德.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文汇,2011(2):166~167.

篇9

当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植物生态学、气象学、园林建筑、园林绘画、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植物育种学等.从上述所列课程不难发现,目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较为传统,虽然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是从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社会的需求来看,这些课程的设置以较为基础的园林植物栽培和简单的园林设计为主,理论性特别强而且重合率较大,与岗位需求对接不是很顺畅,这样就难以满足当前的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在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专业课与文化课、实践课等都是进行分段排列的,各课程之间相互独立而且缺乏沟通,并未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

2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如今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是非常传统的,主要是灌输型的,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老师利用幻灯片的形式把知识一五一十地讲给学生,虽然这样能够将课程知识较为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但是学生主要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上,而且这种枯燥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如今的园林行业需要应用型的人才,需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但上述这种以老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实际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园林工艺人才.

3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践课

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学校以实践条件不允许为理由,比如:因设备数量质量问题、校内外实践场所不充足等压缩实践学习时间,只注重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这说明如今学校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即: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在职业发展中的能力就会有所欠缺,不能迅速适应工作.

二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设计

针对高职院校中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规划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

1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的重点是整合课程,具体的方案设计是:第一,就课程内容的设置来说,首先对学生做一个关于所学课程内容以及课程重复度的调查;其次,将调查的重复或者类似的课程做一个书目的整理;最后,将重复或者类似的课程进行整合,整合的原则要遵循减少基础课的重复度以及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比如,将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课程进行整合,合并成植物与植物生理学,除了保留部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有用的基础知识外,不再详细地介绍植物生理方面的知识.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实践性人才而非研究性人才,没有必要深入研究植物的一些特性.第二,就课程开设的时间来说,首先,要对各个课程之间逻辑上的联系梳理清楚;其次,根据梳理的逻辑关系再结合课程的时间安排科学地确定每个学期应该学习的课程内容,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要遵循递进的原则.比如,在制定专业的设计课程中,先学习制图、再学习初步的设计,最后学习整体的园林规划,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很清楚地把握各个学科之间的逻辑思维.

2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

如今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还延续着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未能注意到学生的综合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具体的设计方案,依次在以下2个方面进行:首先,方案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将传统的老师讲述、实际案例教学、实地操作教学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能够将学生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能够使同学们通过实地操作与实际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的知识.其次,方案设计的内容是:第一,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老师创新多种课程呈现方式,比如让学生独立完成课程的讲解内容;第二,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老师在课堂上加入案例分析的内容;第三,在课堂学习之余要抽出适当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实地实习.

3加强教学实践的设计方案

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校的培养工作与高职院校中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这就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设计方案主要是围绕将教学实践与传统的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目标展开.具体的方案设计应该是: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比例以及上课的时间安排;其次,需要做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让学生能够找到企业去进行实地操作;最后,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反馈与考核.以上是对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设计的整体框架式的理论分析,下面就对每一部分的方案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从而使得方案的设计能够得到切实的实施.

三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实施

1适应专业培养目标

进行课程建设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应按照园林工程技术的岗位核心能力需求,做到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工程、职业标准的紧密对接,突出“教学做”的一体化,编辑与本地园林行业生产相适应的系列教材,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1.1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分析

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以此作为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突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教学任务,重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在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程结构,并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如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气象等课程整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将园林制图与园林CAD整合成“园林工程制图”等,使相关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开设市场营销、企业经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就业的范围.

1.2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改革目标,组织编写园林花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制图、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一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适应园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要求.

1.3教学内容

将园林植物生产管理和种植设计与施工过程,融入行业相关标准,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与职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同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内容专业相结合,同时采用操作过程考核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判定课程成绩.

1.4教学方法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具体包括立体化教学法、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案例教学法、现场体验式教学法、互动教学等等.采取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生产实习相结合、顶岗实习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等方式,真正做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2校企深度融合

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引企入校、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深化学校与企业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中心,实现教学、培训、生产、技术研发、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功能,努力搭建起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平台.

2.1校企合作

办学为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以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成立由企业行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此,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教学设计、开发教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与承担教科研项目,同时,可以采取学校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等措施.

2.2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

为了锻炼学生职业综合技能、帮助其体验企业工作环境以及熟悉园林施工流程,可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园林工程施工的阶段性、工程项目的变动性等特点,结合企业工程施工任务,安排二三年级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和考核.对于三年级学生,更要做好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者的有机结合.

3专兼结合,建设和完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共建项目的实施,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打造“专家级”师资队伍,树立校内专业骨干教师的行业影响力,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和创新创业培训,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的专业师资队伍.

3.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

通过赴相关高校进修、国内访问学者、与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等途径,培养具备园林植物生产、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理能力,熟悉园林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指导本专业整体建设规划的专业带头人.通过专业课程进修、赴国外进修、到企业蹲点、主持科研项目等途径,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基础知识扎实、善于组织控制教学过程、起示范表率作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专业骨干教师.

3.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除了培养全职老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从园林企业或者校外实习基地聘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或者学生的第二导师,从而让他们有效地指导校内外基地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配套地建立起一套兼职教师培训、管理和考核办法.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07-02

中外园林史是园林学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熟知中外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在此基础上近一步理解与掌握各个案例产生的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思考如何在当今的环境下设计出真正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时期作品,为未来的设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但由于这门课程的琐碎性和抽象性,许多学生的兴趣不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如何优化中外园林史的教学内容、改进中外园林史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史的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为了与学校“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根据“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我们组织了师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及园林领域专家的意见,确立了中外园林史的教学指导思想,即“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重新制订教学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增加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使中外园林史课程的学习与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相结合。

鉴于中外园林史与美学、文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植物学等学科联系紧密的特点,我们确定了以室内课堂讲授为主、室外实地讲解为辅的联合教学法。在室内讲授过程中,针对学生对历史类课程反映场景感不强、细节阐述流于表面、课堂组织略显单调的实际情况,根据每一章节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对中外园林发展脉络、园林经典案例部分,主要采用PPT课件,配合以传统板书、录像教学等手段;对传统园林空间营造、造园技艺和园林建筑等能采集相应数据的内容,大量加入Flas,生动地再现园林营建过程,对学生理解传统园林的建构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强化了教学效果。

2.重组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实践。在许多人的意识中,中外园林史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一样,是一门纯理论课程,只是在课堂上讲授一下历史上某个时期产生了哪些有特色的园林。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对中外园林史的兴趣不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重构了中外园林史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内容。通过专业实习、设计课程和园林考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中外园林史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中外古典园林的理解和掌握。中外园林史的实践包括三个部分:古典园林的设计、古典园林实地调研和测绘、古典园林参观报告。古典园林设计部分与园林规划设计相结合,古典园林实地调研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古典园林参观报告部分会安排学生对参观古典园林的过程写出报告,组织他们进行评析。

3.增加教学内容,适应现实需要。本门课程刚刚开设时,由于学时有限,在课堂理论讲授的过程中,主要讲授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和西方古典园林案例。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过于琐碎,各个园林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差,不容易掌握。为此,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增加授课时数,改变教学方法。在课程案例讲授的过程中,结合历史,分析各种文化因素的发展变迁,进而将园林案例的出现及特点与同时期的文化相联系,使文化成为联系不同历史时期园林案例的纽带。同时,根据我国当代城乡园林建设以规则式园林为主的实际,加入中西方近现代园林的案例,让学生在对中西方近现代园林的对比分析中了解当代园林建设的不同流派和未来的园林发展趋势,了解园林材料、生态园林、低碳园林等方面的内容。课外作业和教学实践也与之相适应,进行了调整。

4.编写课程讲义,适应教学内容。合适教材的选择,对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园林史教材有的侧重于中国古典园林,有的侧重于西方园林,还有的侧重于我国某一区的古典园林,涉及中国近现代园林和伊斯兰园林的极少。根据园林专业的发展及社会需求,为了弥补当前通用教材的不足,我们选择了周维权教授主编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和朱建宁教授主编的《西方园林史》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组织教师根据中外园林历史发展的实际,自己编写课程讲义《中外园林史》和扩展资料《文化与园林》。课程讲义《中外园林史》中,中国古代园林、中国近现代园林占全部内容的40%,西方园林和伊斯兰园林各占30%。《文化与园林》的内容侧重于文化的发展变化对园林发展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神仙思想与中国园林、风水与中国园林、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君子比德思想在园林中体现、写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宗教文化与园林、自由平等思想对园林影响等内容。这些教材和扩展资料,为提高中外园林史的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外园林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讲课内容的生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结合,根据中外园林史的教学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外园林史教学的师生互动的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的教学方法。中外园林史内容丰富,涉及植物学、建筑学、动物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名词较多,且较难记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许多学生感觉中外园林史知识烦琐、抽象且不好记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幻灯片课件为基础,采用交叉学科法、案例分析法、联合教学法、综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行“理论讲授―提出问题―全体讨论―总结”和“学生自学―学生讲授―全体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时,提前安排学生自学并做幻灯片,上课时由学生上讲台讲授所理解的君子比德、天人合一、神仙思想等传统思想,以及这些传统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确定自然风景园林路线过程中所起到作用,然后由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天人合一、什么是君子比德、什么是神、什么是仙、什么是隐逸,以及这些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当前现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及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有些教学内容,由教师举出案例,然后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对比、总结。通过这种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思维,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健全考试制度,改革考试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外园林史课程的考试方式变革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提高课外作业、课堂讨论发言、名园案例分析、专业实结分析等体现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成绩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调整期末考试的内容和题型,增加选择题形式的情境模拟题以考查学生对园林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增加绘图分析题以考查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尽可能结合专业实际,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以避免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鼓励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建设了可供抽选考题的试题库,为规范考试环节、保证考试质量奠定了基础。

总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的改革,中外园林史的教学形式逐步由单一的理论教学发展到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教学手段由原来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发展到多媒体课件、三维数字动画与现场讲授相结合,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时展的紧密联系,注重生态园林、低碳园林等新概念的介入。实践证明,中外园林史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巫柳兰.基于数字化体验式系统的《中外园林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213-214,171.

[2]张伟,胡启国.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2,(06):208C209.

[3]刘晓明,徐珊.北林园林学院园林历史及理论发展研究[J].风景园林,2012,(04):62-65.

Based on the Design Ability of Ascensio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Histo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HUO Xian-qi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