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09: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学妙招,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情感教学使美术课堂情景创设更鲜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情感的调动与情感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新课程的要求,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主动、能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丰富情感并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
情景创设是常用的一种情感教学方法,有些时候是在一节课的开始(课程导入),有些时候是在课程中间(讲授、拓展),有些时候是在结尾(升华),也有些时候整堂课都在一个情景中开始结束。情景创设是教师有意地去创设一个环境、一个故事情节或者一个悬念等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课程开始的情景创设(课程导入)就是在课堂的开始通过创设一个情景来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外集中起来,为本节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例如:一年级下册美术课《动物的花衣裳》一课,我的导入就是利用一年级小朋友耳熟能详的音乐一“找朋友”开始,同时伴随着播放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小朋友去寻找自己的动物朋友,学生对熟悉的音乐和各种各样的动物非常感兴趣,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思绪集中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接下来的讲授做好铺垫。
二、情感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绘画过程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而充分利用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激发起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学生的美术课堂增添活力。
例如:在美书课堂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创设了一个小组团结协作回答问题闯关的情景,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小组第一个闯关成功,都主动地参与进来,聚精会神地听课、思考,准备着回答问题来闯关。本节课在这种情感中把知识点很自然地传授给学生,并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团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而学生又很有情趣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达到了自己的心理需求,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和热情。再如在二年级美术课《美丽的花园》一课中,我首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蝴蝶和小蜜蜂要来小熊家做客,但是小熊的院子里是光秃秃的,没有什么生机,小熊觉得在院子里应该种些漂亮的鲜花,于是小熊就买了一些花种子种在地里,每天都浇水施肥,小熊相信到了夏天整个院子肯定会成为美丽的大花园,那时随时欢迎蝴蝶和小蜜蜂来做客……学生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他们积极讨论、设想,激情地绘画,帮助小熊描绘出了美丽的大花园。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故事情感中,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情感教学可使学生感受成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脑力劳动,他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都涉及他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忽视这一点会造成严重后果,儿童不仅在认识事物和掌握教材,而且在内心体验自己的劳动,他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会表现出极为关切的态度。”所以,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能够取得好的成绩,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同学的认可,这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课堂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例如:当学生创作完作品后,大部分学生都会找老师:“老师我画完了!”其实,学生这时候找老师的目的一方面就是自己认为已经画完想得到老师的指点,另一方面就是想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和赞美,所以老师这时适当的鼓励和赞美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老师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要辅助于情感,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鼓励孩子,同时给予更好的建议,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和安慰,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情感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美术课堂中,学生能将价值准则和自己的行为或与某种现象、事物、对象相联系,表现出一定的态度。这种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清晰性,通常还表现出热情和愉悦。
妙招一: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思想波澜,激发好奇心,产生揭开“谜”底的强烈愿望。这样可以直入主题,又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The Merchant of Venice 是莎翁的名作,大多学生对“a pound of flesh”的故事有所了解。授课时,可以先讲述故事开端,然后设悬念,Shylock 果真从 Antonio 身上割下一磅肉吗?这样就为课文讲述做了铺垫,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妙招二:经常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英语课本中reading部分文章的再现可以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取表演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思维空间,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高中英语教材SEFC1B中,Unit 2 The necklace单元,让学生以课文为蓝本,自己写结局,把故事表演出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牢牢抓住,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再如,在讲述SEFC2A教材Unit 9 Saving the Earth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完这单元后,组织一次关于拯救地球的演讲,让学生亲自操作,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及动脑思考能力,也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使学生在过程中逐步形成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
一、语音教学的新授环节的三大妙招
妙招一:在韵律的语境中体会发音规则
在语音教学中,采用歌谣、绕口令等韵律教学手段是学习语音、感知语音、探究语音的一大妙招。如在讲授PEP Book2 Unit4 Let´s spell 字母组合or的发音时,我机智地创编了这样的绕口令1:York is four. He has a fork. Eat some pork. Eat some corn. 让学生反复听、读这个绕口令,在这个韵律中体会发音规则的功能。反复体验后,教师继续创设情境,York says:I´m only 4. But I´m busy. T: Why is he busy? 我又出示了绕口令2 :York says:I read a word! I watch a worm! I play with Worf! I have so much "work".通过反复体验和输入,体会规则二与一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自主体会并发现or在字母w后面发音。所以我认为在语音教学中运用好韵律教学能取得极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但如何创编合适而又有趣的韵律,需要我们动脑子、想办法,也需要不断积累。
妙招二:以旧引新、顺藤摸瓜学习语音
以旧引新法,是语音教学最简单、最易操作的方法。它可以达到知识的复现率,使学生所学语音知识像滚雪球一样增加,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将语音进行归纳、总结、归类。如:在教学PEP3 U4 Let´s Spell开音节u-e的发音时,就采用了以旧引新法引出u-e在开音节中的发音。因前三个单元分别学了a-e/i-e/o-e在开音节中的发音,本节课在导入时:先是课件出示了name face cake make,让学生朗读这些单词并说出a-e发字母Aa的音,然后出示单词like kite five rice, 让学生朗读这些单词并说出i-e发字母Ii的音,接着出示单词nose coke note Mr. Jones, 让学生朗读这些单词并说出o-e发字母Oo的音,顺着这根藤,让学生猜测u-e的发音,学生自然就会摸到这个瓜--u-e发字母Uu的音。这样的导入,不但复现了已学元音字母在开音节的发音这一旧知,而且通过发音规则,还将新知也串连起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妙招三:利用汉语拼音正迁移,比较法教语音
语言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利用母语去学外语。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汉语辅助学习音标。我们要正确、及时利用的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英语和汉语拼音使用的是字形完全一样的字母。两种学习情境有许多共同因素。如我们可以利用汉语拼音b、p、d、t、k、ɡ、s、z、r的发音部分导出英语辅音[b、p]、[d、t]、[k、ɡ]、[s]、[z]、[r]的发音,同时,在教学中也可以经常引导学生用拼拼音的方法,叫学生尝试着去拼读未学过的英语单词,如:b-a-g/c-u-t-e等,那样日积月累,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建立字母与因素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迁移来拼读语音,那效果就立竿见影了。那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掌握单词的发音,而且使单词学习更加便捷了。
二、语音教学的操练环节的三大妙招
妙招一:巧用教具练拼读
在语音的拼读操练中,翻卡器是一种很好的拼读教具。翻卡器就像一个小台历,在翻动中,不断变换其中的一个辅音或元音,让学生进行拼读。使用翻卡器,既简单又高效,既省时又省力。另一种拼读教具更简单、实用,就是一张张字母小卡片。使用方法:教师将所用字母卡片贴到黑板上,用时可随意移动组合,学生进行拼读。如:练读u-e的发音时,教师将u和e字母卡片贴到黑板上 ,然后不断更换空白处的辅音字母,组成不同有关u-e的单词进行练读,当然可能组成的单词并不存在,我认为这没有关系,只要练习拼读的目的达到了。这种拼读教具可以全班展示用,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拼读操练。这是训练学生见词能读、听词能拼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妙招二:闯关游戏练语音
设计各种练习进行操练是语音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单纯让小学生做练习,对他(她)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是无趣的,甚至是痛苦的。如果将这些练习通过一个闯关游戏将其串起来,并加上一些声音、动作效果,然后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那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乐趣,就会真正达到了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这应该就是我们倡导的愉悦课堂吧!
妙招三:简单绘本练语音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满堂问”现象却又多起来了,甚至一节课下来,全是师生的一问一答、碎问碎答,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树立问题意识,只是被动地跟着问题跑,思路狭窄,学习被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才能走出“满堂问”的怪圈,引领学生打开思维,走向更为深刻、更为自主、更为高效的语文学习境界呢?
《散步》“同课异构”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歌曲《让爱住我家》中展现图片和歌词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朗读课文,带领学生学习字词,接下来进入分析课文环节,几乎全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齐答、或个答。
1.文章开头写谁在散步?
2.母亲愿意出来散步吗?为什么?
3.母亲为什么又出来散步了?
4.第四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儿子的话有意思吗?表现了小家伙的什么性格特征?
6.在散步中一家人有分歧吗?什么分歧?是谁解决了分歧?怎么解决的?
7.母亲改变了主意,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特征?
8.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案例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先生的美文―《散步》。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教师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之后,屏幕展示本课的阅读活动:朗读――品情,朗读――赏景,朗读――析意。
活动一:朗读――品情
教师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语句。之后,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找出的语句或语段,教师从语气、语调、停顿等方面指导朗读技巧。
活动二:朗读――赏景
生齐读文中两处写景语段。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探讨,师生交流。
活动三:朗读――析意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意味深长的段落,默读体会,写出感悟。学生独立完成后,以“班级家庭”为单位合作交流,然后推选代表在班内展示交流,师点拨评价,并决出“优胜家庭”。(学校推广“班级家庭”管理模式,即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以4―6人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家庭”,每个“小家庭”设“家长”一名,负责成员的学习、纪律等。)
最后,在配乐齐读中结束。
从“提问”的角度,对比分析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一教师提出了9个问题,表面看来是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步步紧跟课文,实际上是问题过碎、过杂,而且大多数问题,学生几乎都能不假思索,脱口说出答案。没有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表面热闹,收效甚微。案例二教师并没有提出多少问题,而是精心地设计了三个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亲情,赏析美景,理解文意。课堂上有静静地思考,有热烈地讨论,有精彩地展示,有科学地激励评价。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亲身经历阅读过程,打开思路,训练思维,提高了语文素养。
案例二,是我上的一节示范课案例,同行老们都说效果好。这是我不断学习和摸索实践的结果。我总结提炼了摒弃“碎问碎答”不良教学习惯的三个小妙招。
第一招: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所谓主问题,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讨论、探究。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绝不能是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问题,也不能是学生不假思索便直接说出答案的问题。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最好都能引发一次阅读思考、一次讨论交流、一次点拨评价。那么怎样设计主问题呢?我认为关键是要选好切入点,可以从题目、情感、细节等角度提出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到学情、重难点、思维的发散点等。比如针对《老王》一课的主问题: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呢?”,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文本,分析两个主人公以及故事情节,才能回答。针对《秋天的怀念》提出主问题:你认为课文多处描写,有何深意?学生需要通读、跳读,了解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等,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提出后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能一抛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或教师自己直接说出答案。只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正确的思维方式。
第二招:组织高效的阅读活动。
如果一味地研究问题的设计,有时候真得很难奏效,因为有的课文真的不是回答几个主问题就能读透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阅读活动来替代提问。活动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设计的活动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比如案例二,开始我是设计了5个问题,但总感觉浮于表面。后来,我想:《散步》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也不难理解,应该突出朗读,引领学生读出课文的句美、情真、责任重。所以我设计了“朗读――品情,朗读――赏景,朗读――析意”三个阅读活动,它们独成板块二,又彼此相连、层层递进。
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活动设计,尤其是篇幅较长的现代文和学生最怕的文言文,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招:精讲精练。
课堂教学不让教师“满堂灌”,不等于不让教师讲,精要的讲析还是必须要有的。比如细细地讲一个段落、认真地分析一个细节描写、美美地赏析一段景物描写等等。听一位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行云流水般的讲解,会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兴趣盎然,进入一种精神陶醉的境界。记得自己读初中时,经常听高中部的同学说:最喜欢上李老师的语文课了,他讲得真精彩!有一次,听说课外活动时间,李老师在校园里讲唐诗宋词,我们初中部许多学生都去围观,李老师讲到动情处,眉飞色舞,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深受感染。从此,我就爱上了背诵古诗词!除了精讲,教师还要能设计出高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题,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语文知识,学会阅读方法。简言之,就是教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练就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才能做到不囿于教材,不囿于参考资料,而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自己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等,进行精彩讲解、问题引领、活动实施等,从而真正地走出碎问碎答、浅问浅答的课堂教学怪圈。
参考文献: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受某种外界偶然事件的启发,心血来潮,产生一个在事先教学预设中没有的思绪。这是一种极富创造生机的教学灵敏,教师若能及时捕捉,可能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讲到“牛郎对那头老牛照顾得很周到,老牛跟牛郎也很亲密” 时,先让学生用课文语言,说一说牛郎是怎样“很周到”地照顾老牛的,并出示投影片助说。教学进行到这一步,应该可以讲下面的内容了,但此时教师的头脑中闪现了一个新的设想,临时增设了一个环节:
师:现在,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提高了,但是仍然有人残害动物,你见过吗?你会用什么妙招制止他们?(生各抒己见,富有创意的妙招层出不穷)
师(画龙点睛):跟牛郎相比,他们的行为太可耻了。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保护动物,牛郎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堪称“中国保护动物协会”的元老啊!(生笑)
历经“临时增设”,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认识上升了,思维深化了。看似“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四五分钟,却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下了善于思考的种子,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价值不言而喻。
二、“将错就错”显智慧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要面对学生的错误。有些教师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发言,常常因出乎意料而不知所措。其实,错误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若善于理性地看待、灵动地捕捉、恰当地处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牛郎织女》(二)时,教师让一位学生朗读:“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学生将“背后”读成了“后背“,引得同学哄堂大笑。此时,教师如果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批评,他的学习兴趣会受到打击;但将错就错,处理得好,可以使教学生辉,会有意外的收获。教师待学生笑了个够,从容地说:“这位同学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读出了对王母娘娘的恨!王母娘娘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活生生地拆散织女的一家人,她用玉簪往‘后背’一划,我仿佛见到了她被划得血淋淋的模样,多令人解恨啊!我们再来聆听这位同学的感情朗读,体悟王母娘娘的可恨!” 这位学生的再读既正确又富有感情,真正读出了对王母娘娘的憎恨。
对于出现的误读,教师非但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将错就错”,通过巧妙的点拨,让学生明白了读书要仔细,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王母娘娘”这一残暴统治者的形象。他善待学生错误、保护学生自尊心的理念,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灵活挥出的“峰回路转”的神来之笔确实是一种智慧。
三、“宽容另类”的智慧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那些具有独特理解的生成,把它看作一笔财富,一座宝库,做到顺势引导,定会有不少的惊喜。
如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复述喝水的过程,准备小结时,一个学生高声提出:“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教师顺势引导:“是呀,没有小石子,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随即,让小组合作讨论。
生1:可以请猴子、小白兔等小伙伴帮忙。
生2:乌鸦可以把瓶子推倒。
生3:这种方法倒是很方便,可不讲卫生,而且水也会损失一部分。
师:这位同学思考问题周全,超过了爱动脑筋,聪明机灵的乌鸦!来,老师跟你握握手!(师笑眯眯地走到生跟前,紧紧握住学生的小手,其他的学生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位学生)
师(趁热打铁):谁还有好办法,也想和老师握手。(以点带面,于是有的同学为乌鸦想了更好的办法,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4:乌鸦看到地上有根吸管。它衔起吸管,瓶里,咕咚咕咚地喝着水了。
生5:正在乌鸦着急的时候,他看到树上挂有小果子,它高兴极了,立刻摘下果子放到瓶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喝着水了。晚上,乌鸦还可以煮玉米粥吃呢。
生6:乌鸦飞到我的窗前,着急的告诉我:“小朋友,我口渴了,找点水喝,好吗?”我请乌鸦进家作客,倒了一杯水给它喝。乌鸦很感动地流泪了。
师:你们几个说得很好!想象合理,好似插上想象翅膀的小鸟!来握握手,美丽的聪明花属于你们!
在日常进行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课文中现有的“阅读提示”来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预习课文时已有的“学习准备”,还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后续的思考与学习留存更大的空间。浙江名师王春燕教学《石猴出世》就巧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发问,在课堂上与学生演绎出一道特殊的风景。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里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 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老师按顺序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当有一个学生回答“石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老师便由此展开了教学……
王老师的这段教学从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人手,提问也由此展开,并不作过多的牵扯与发散。因为问题集中而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便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读书,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指向语言文字,提示他们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抛出一个“在这里”,启发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文字,关注文字中的“这一部分”,从而不至于产生阅读的浮躁。
二、一脉相承,让提问更有关联性
要整合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努力变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拾级而上中得到有效的扩张,同时也让课堂保持某种意义上的圆融与整体架构,一位老师在教学《人类的“老师”》时提出了这样几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
1 初读了课文,现在同学们能说说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吗?
2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几个词板书在同一行呢?
3 老师为什么把“袋鼠”和“贝壳”写在同一行呢?
4 这两种是简略介绍的,而上面的几种写得比较详细。再想想,“贝壳”的后面加上什么标点符号才比较完整呢?
在揭示课题后,这位老师已经启发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引号和“老师”进行了提问。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经过课前的预习,他们已经能够大体明白《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但他们却不太清楚课题“老师”上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时老师并没有选择“告诉”,而是让学生读文识字,这种关联性极强的教学提问带给学生的阅读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三、相映成趣,让提问更富包容性
一位老师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选择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课堂上创生出趣味盎然的教学场景,当时的教学片断如下:
(老师先组织学生认读生字新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来理解这些词语?
生:给它找近义词。
师:就是换词法。
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生:我用查词典的方式理解词语。
师:对,可以借用工具书来理解。
生:我把词语拆开来,先理解字的意思,再理解整个词的意思。
师:这就是拆词法。
师:理解词语确实有许多妙招,老师还有一个妙招,就是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词语。
教育教学的发展必须通过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每一位教师的能力提升。学校推行校本教研,能够依据学校实际资源,结合各位教师的教学特色,改进学校的各种问题,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长期以来,校本教研已经融入到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激人奋进,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而现实的途径。
一、帮助教师明确教改方向,更新观念
针对每次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校本教研活动都会适时的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或是印发一些有关的学习材料,如“什么是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一系列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对新课改、教育创新有些懵懂的教师不仅“洗了脑”,而且“充了电”,使大家深深懂得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融入文化的变革、创新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要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的更新与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进而更新观念,走向科研型教师之路。
二、主题探讨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小话题,大学问
每次的校本教研活动,都会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制定一个主题进行探讨。“如何写好下水文”、“作业的艺术”、“怎样指导写看图作文”等内容让教师由小收获到大积累,从基础着眼不断指导教学实践,使教师掌握一些教学的艺术,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如:对于“如何实现高效课堂之我的教学妙招”这个话题,大家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到生字的扎实记忆教学,大到课堂环节的精巧设计,大家畅所欲言,频频出招,都把自己最得意的同时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亮出来相互切磋。有的教师在字音字形教学中,针对一些易混易错的字词,根据实际情况编成一两句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duō、dōu”这两个拼音的声调学生总是标错地方,就让学生记住一些标音的口诀:“i、u并排标后面”;“o、u并排标圈(o)上”……又如,“即、既”两个字的读音学生易混淆,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字形特点,运用字形与字音巧合的地方加以记忆。“即”的右边是两笔,正好读二声;“既”的右边是四笔,正好读四声。此招一出,老师们频频点头,相信学生会在一瞬间轻松却永久的记住这两个字的正确读法与写法,比单纯的机械性抄写更加牢固。在落实字词等语文基础方面,有的老师也道出了自己的高招。不一味地让学生抄抄写写,而是采用奖优罚劣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我的妙招”这一话题的交流研讨,使大家的教学思路豁然开朗,激励大家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和发现更多更好的妙招,力争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体验人生,从而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
(二)评课交流,共同发展
做课后,利用校本教研时间进行的评课活动是教师之间的诊断、指导与经验共享的过程。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角度不同,认识亦不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平等、和谐、真诚地交流评说中,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启迪,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评课让大家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教学经验、新方法、新理念得到了共享。
(三)集体教研,问题分析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尤其是语文学科更具有这种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集思广益。而这时的集研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规定时间的集体教研活动中,每个人都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有的教师介绍自己班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时,就会提示其他老师在教学中应提前预设或是应特别注意的地方。有的教师把好的教学方法娓娓道来,与他人探讨分享。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会使大家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在学校“同课异构”活动中,四年级组语文老师决定上一堂语文实践课“规范用字,人人有责”。具有挑战性的新颖课型勾起了大家的创作热情。集体教研时,组长抛砖引玉,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构思。其他班的老师也毫不示弱,分别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加入相声片段“白字先生”用以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深入探究;有的结合本班实际,让学生充当某一时段的小主持进行展示交流;有的则引入一片寓意深刻的美文,拓展视野,引导学生进行心灵深处的对话与思考。在热烈的探讨中逐步完善教学环节和方法。实践时,老师们在各自的课堂上把这节课上得异彩纷呈。大家品尝到了校本教研的甘甜。这其中,教师与学生真正实现了双赢。
(四)适时反思,不断提高
校本教研中,我们常常会鼓励教师适时进行反思,反思使教师在自我学习、自我感悟中实现自我发展,在反思中改进行为,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学习材料后的反思,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论认识,更好地付诸实践;做课后的反思,让教师自己主动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完善,不断成长;日常教学后的反思,则养成了教师勤于思考、时时积累、不断实践的良好习惯;听名师名课后的反思,帮助教师及时捕获他人的优势为己所用,不断提高。同时,我们还和老师一起将反思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积累。使之成为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的很好素材。
我从事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教育过性格各异初中学生,多次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名言。学生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都和兴趣密切相关,在充满兴趣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思想最活跃,能力发展最充分。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达到英语教学目的妙招,也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保证。
一、精心设计第一堂课,引发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但好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每一个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在进行第一节课时都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外貌形象,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面部表情,都要向学生进行“爱的示意”,让他们对你“感兴趣”,从而喜欢英语这门课。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好的学习英语环境(偏远农村),因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也就谈不上学习质量,更谈不上学习兴趣。到中学之后,他们普遍感到学习英语的压力太大,因此,消除他们的心理恐惧,唤回他们的自信,是英语教师首节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说,首节课教师应该和学生全面沟通,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单词汇集成语言,大胆和老师交流,和学生交流,不要苛求语法,只要能表达一般的意思即可。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每次很好的新课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每节课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导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给学生意外刺激和惊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问一个名人的趣事,英语的发展史也会让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我们要潜心研究每个章节的话题,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引发学生兴趣。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导入法,如提问、对话、讨论、游戏、猜谜、唱歌、竞赛、讲故事、小幽默、观图等,最终都能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总之,导入要求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创建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材的要求,提出切实的话题,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科学习中。
英语教学中,围绕教材中心,展示一个单词或句子对学生有强大吸引力。特别是对话语言和练习,最能抓住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明的特点,体现了知识与情感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和情感,提高学生悟性,创造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各抒异见的课堂环境,从而使学习充满和谐、活跃的景象。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容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一些语音视频可以显示生动的教学过程,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大胆,更能认识到英语是一门可以大胆运用的语言,而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
四、创造成功机会,适时评价,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另一种无形的感情活动,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我遇到过许多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的中学生,我先从培养其学习兴趣入手,从简单的问候语、词开始。发现闪光点,就给予赞许:“You are great!(你真是太棒了!)”发现学生胆子不够就加以鼓励:“Try it again!(再试一次!)”课堂上多关注、多指导,并从点滴入手,学生自然就有了信心和兴趣。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我们交流的工具,通过掌握这门语言,可以打开另一个精彩的世界,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努力自我创设学习环境。许国璋说过,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这些都是经典之谈,揭开了英语的神秘面纱。
教材中的文章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载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选入小学教材的课文都是千挑万选的大家之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抓住文中精妙的语言、精彩的片段,甚至是一个标点,反复品味,读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品出语言中的丰富内涵。
例如,在上《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时,文中描写最精彩之处就是对两人的交手过招,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给读者展开了一幅精彩的画面,让人越品越感到词语的魅力。在第二次交手时,洪教头用的是“把火烧天”,林冲用的是“拨草寻蛇”。就这几个字,没有对招式的详细解说,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品读空间。我引导孩子们:“你们能想象一下,‘把火烧天’招式大概是怎样的吗?”学生展开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感受到了这一招的特点。然后,我又问道:“这样一招在格斗中威力在哪里?破绽在哪里?”孩子们演示了一下后,感到棒往下打的力量很沉,但是下半身却疏于防守。师:“林冲的拨草寻蛇应该是怎样打的?在对付洪教头时有什么妙用?”学生结合洪教头一棒的破绽,感觉到了“拨草寻蛇”真是恰到好处,真是妙招。师又引导到:“这两招的使用上,大家能看出两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吗?能领悟到这两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吗?”学生通过交流,结合上下文,感觉到洪教头的凶悍、恨不得一招制胜的特点,而林冲却是沉稳、内敛,有大家风范。
通过这样的品读,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深入探究,脑海中逐渐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打斗场景。学生从词语中读出了林冲和洪教头两人的个性特点,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在品读中学生感悟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大大提高了阅读兴趣。
二、在文本的深情厚意处拓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课文中传递着人文情感。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文本为载体,在引领学生品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与文本的情感碰撞中实现情感的教育。教师要利用文本传达的人文情感,开展多种形式的拓展阅读,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上《母亲的恩情》这课时,文中传递着对母爱的歌颂,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亲情观,对父母的孝顺、感恩。在教学中,我进行了拓展阅读,问道:“小朋友们,读了课文后,能说说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学生们踊跃回答:“母亲真好!”“我爱母亲!”……接着我问道:“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文章吗?”他们根据自己读的文章,举了很多例子。然后,根据课堂拓展的情况,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练笔,把自己想对母亲表达的爱写出来,然后回去跟母亲说。最后,让他们在课后为母亲做一件家务事,送一样自己做的小礼物。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增加对母亲的理解,而且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爱,提高了行动的能力。
三、在文本的中心主题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每篇优秀的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和主题,文章的描写是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的,这样的主题就是文章的心脏、关键。如果把文本的这一主题看作圆心,那文章就是围绕这个圆心的圆,围绕这个圆,在品读体验中可以获得更大的同心圆。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这样的主题,围绕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进入文本情境,与作者、主人公进行超时空对话,走出文本发散思维情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针对教师教育管理素养偏低的现状,学校在北师大专家的帮助下选择编印了《让课堂多一些机智》教师学习手册,主要涉及课堂管理方面的内容。在“圈点批注”该学习手册的过程中,教师们对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有了许多思考,反映出教师对于教学专业素养和“课堂实效性”问题的关注。
结合教师对《让课堂多一些机智》学习手册的“圈点批注”反馈,学校围绕“教学专业素养”和“课堂实效性”等主题编印了《让思考改变课堂》教师学习手册,引导教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圈点批注”的过程中,进一步聚焦课堂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提高教学专业素养。
伴随着对教育“管理”和“专业”的“圈点批注”的学习,学校和教师逐渐意识到:教育观念、职业精神与教育幸福感是“术”背后的“道”。于是,我们将“圈点批注”的指针指向了李镇西《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一书,教师们精读篇章,圈点精要,批注感悟,于“圈点批注”之间领悟教育的幸福,感受人生的智慧。
在“圈点批注”中做研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圈点批注”学习是切入点,教研活动与实践是手段。
开展多种类型的研究课。以“圈点批注”学习为基础,学校组织开展了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教学能手的研究课和青年教师的汇报课等实践活动和教学研讨,引导教师将“圈点批注”中的所学所思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例如,数学组教师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学习了变式教学的相关内容之后,开展了“变式教学”研究课实践并进行深入研讨,提炼出新的理念、新的做法,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开展备课组小课题研究。基于教师的“圈点批注”学习,学校引导备课组聚焦一线教育教学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如数学变式教学、语文作文教学、英语阅读教学、地理案例教学等,促进了课堂实效的提升,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其中,语文组由“圈点批注”学习内容衍化而来的小课题《运用“四步法”提升初中生作文构思能力的研究》被立项为区级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开设教育教学论坛。从教师的“圈点批注”学习出发,学校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论坛,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机智、班主任一招鲜、课堂关注、教学叙事、读懂孩子等,激发了教师更多的理念思考和实践共鸣。其中,班主任一招鲜每月一期,由班主任结合“圈点批注”理论学习的内容和自身实践经验,介绍自己的班级工作妙招,如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班主任讲话技巧和实效性等,深受教师们欢迎。
在“圈点批注”中成长
几年来,通过“圈点批注”方式开展的阅读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多种教研活动,学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