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09: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发展走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01902
2007年以美国次级房贷为导火索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到2008年下半年已蔓延至实体经济,并且造成了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影响,有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其影响将不亚于1929―1933年的大萧条,全球性经济危机正式爆发。经过全球政界、学界、民间团体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从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的各方面指数来看,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起稳反弹的势头已趋明朗,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已成定局。
1 投资:政府抑或民间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政府在经济危机面前放松银根、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资金的流向及由此引发的民间投资乘数应进行更为科学的统筹。危机时期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国际通用的办法,它将政府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最小化。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应当说是恰逢其时。但是,应当在4万亿投资中适当限制基础设施的比重,尤其是限制地方政府过量的基础设施投资。
从现代经济运行的规律来看,市场虽然存在失灵的风险,但相对于政府而言,仍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的手段。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市场自身的运行出现了问题,此时需要政府大规模的干预是毋庸置疑的。但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政府有形之手不能长时间弱化和消弭市场的无形之手。在此次危机应对中,我国政府堪称一枝独秀,各级政府集中一切手段打保8%的攻坚战,并且从数据层面上来看,短期效果还相当不错。但以后危机时代的大视野来审视的话,许多对策还必须认真谋划,其中的关键就是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结构和比例问题,这关涉到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在蹒跚中嬗变,实现现代化。“7.37万亿元贷款,也让人喜中有忧。在结构上,这些贷款主要流向铁路、公路、机场等政府项目,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仍不多。在质量上,银行对政府项目青睐有加,为了分羹,一些银行不惜放松贷款审查,甚至降低贷款门槛。这么做,短期内似乎没有风险,但从长远看,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收益不高,回收期较长,难以保证未来能还本付息;另一方面,政府项目贷款大多以'政府信用'为依托,而银行对地方政府未来的可支配财力、隐性负债等往往难以获得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一旦地方财政出现困难,无疑将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在流向上,不排除一部分信贷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不难发现,大量的信贷资金大多被政府和相关的利益集团所把握,真正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型民间经济个体的很少。市场经济是藏富于民的经济,“市场人”的逐利天性使资金不断的流向有竞争力的项目,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财富的积累。经过30年的经济增长,我国经济的运行已到了还富于民的阶段,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此次危机的阵压又使政府兼起了“运动员”的身份,尤其是地方政府,在保增长的政治压力下,更是肆无忌惮的挤兑民间经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政府能否切实把民间经济的发展作为重心、为其创造好的融资环境,是中国经济是否可以散发活力和嬗变的关键。
2 需求:依赖抑或平衡
近期,关于中国经济对外需或者说出口的依赖程度有很多争论,可谓见仁见智,大致可分为保守派和改革派。保守派认为,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的连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外需的强劲。中国外贸总额在短短16年的时间里,从1千亿美元增长到1万亿美元。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宇燕指出,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0%;此次经济危机发生后,钢铁、纺织服装、一般加工组装、轻工、有色、建材等产业,在国外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受冲击很大,这类产业也进入低迷状态;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包括外贸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三种,就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水平,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根据贸易贫困理论,在国内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过分对外需依赖,会导致本国人民福祉水平的下降,尤其是我国处于世界工厂的末端地位,更加深了这种局面;外需对国内经济可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严重影响到国内的经济运行结构;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仅以出口实现长期的超常规增长是不现实的,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应对过程及以后危机时代,应该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生增长型经济。
而改革派则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外资企业的进出动造成了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虚高”现象。并且,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并非出口,而是占GDP40%以上的投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部门吸收了一半以上的投资,只有7%的投资和出口生产有直接关系,再加上为出口商生产投入品的国内厂商进行的投资,一共也只有14%投资依赖出口。从新老经济体的发展规律看,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目前的经济结构、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以大国的思维来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纵观世界66亿人口,除我国外仍有53亿人口的大市场,并且其中四成多人口的人均GDP和购买力远超过我国。世界进一步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我们要顺应这一潮流,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不难发现,所谓的保守派和改革派其争论的实质是中国经济的需求导向问题,两者各持一端,难分伯仲。在作者看来,单纯的强调内需或者过分的着重外需都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后危机时代,不是依赖哪一方面的问题,关键是怎么平衡协调两方的问题。毋庸讳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对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从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与投资率相比,中国的消费率则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并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2.1%下降为2006年的50%,年均消费率为57.4%。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1979―2006年消费贡献率为6.8%。而同一时期全球平均消费率和消费贡献率分别为77.6%和77.4%,都呈现上升趋势。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推进器,是推动经济的最终动力,根据经济学理论,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推动经济增长是0.2%,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推动经济增长是0.8%。并且,国内巨大人口基数是潜在的最近的大市场,内需的稳步增长,等于“安着”了内部的经济运行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应对国外经济影响的能力。但外需的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依然具有战略意义,当前,国际市场的萎缩给稳定外需带来了巨大困难,同时也蕴藏着极大机会。当今的世界经济是开放经济,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谋发展,真正的经济强国必须要让自己的产品走向世界。
3 就业:维持抑或吸纳
纵观我国政府近些年来对就业问题的治理,包括近期危机时期在内,应该说,已逐步由“治标”向“治本”转变,但总体上看,还处于维持状态。中国的就业问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国的失业统计只计算城镇地区的失业率,而没有计算全国城乡统一的失业率,在计算城镇失业率时,主要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因此并不能反映城镇地区的实际失业状况;同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边际效率长时间处于下行状态,我国的失业并不是简单的自然性失业,内含了大部分的周期性失业。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逐步落实,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渐“浮出水面”,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安置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土地对农民的吸引力还有多大,农民离开土地后怎么办,农民工的身份合法性、城乡的二元结构及区别待遇还能维系多久,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深层次地影响到就业问题。此外,根据凯恩斯的分析,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水平又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不足的失业也叫周期性失业,常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总需求不足的失业。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的差额。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而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造成投资需求不足;流动偏好规律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限度,无法拉开利润率与利率之间的差距以便刺激投资,其结果是总需求不足,出现紧缩性缺口。以此来审视,我国的周期性失业一直隐性存在,此次经济危机也只是部分释放。然而,当前对失业问题的应对,还多是停留在自然性失业层面,比如进行劳务培训、为大学生进行创业鼓励、规范劳务市场等,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升级整合、有效刺激需求与就业充分结合起来。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既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又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就业问题关涉最基本的社会利益,是民生的根本,影响着社会大局的和谐与稳定。目前对就业问题的应对,不管是观念层面、政策层面,或者是实际效果层面,都需从维持向吸纳嬗变,这是衡量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运行是病态、亚健康抑或是健康的重要指标。
4 结论:存量改革抑或增量改革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的诉求往往要通过政治制度供给去实现。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不管是投资层面、需求层面,抑或是就业层面,都需要深层次的制度变革。中国改革的独到之处是渐进的推行改革,即“摸着石头过河”,先在体制外“增量改革”,然后进行体制内的“存量改革”,通过制度释放,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市场经济的“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应该说,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体制为外渐进的增量改革。渐进性的增量改革有其好处,可以把制度变迁的成本平均到比较长的期间,从而把制度变迁引起的社会成本控制到一个较低的水平。然而,渐进的增量改革也有硬伤,一方面,容易导致路径依赖,形成社会经济徘徊不前的局面;另一方面,存量制度会弱化增量制度作用的发挥,并最终形成平衡困境。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增量改革的空间已经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存量改革的真正推行。通过存量改革对利益垄断格局、收入分配机制、社会保障体制、经济增长模式、政绩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进而释放民间经济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真正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运行要实现徘徊中嬗变,真正的化危为机,政府需要更有力的改革来对自身的沉疴顽疾进行深层次治理,这是机遇更是挑战。
参考文献
[1]田俊荣.天量信贷怎么看[N].人民日报,20090709.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一、浦阳江概述
浦阳江又称浣江,位于浙江省中部,东南三江之一,其发源于浦江县西部岭脚,自东北流经诸暨后往北流入萧山,至闻堰小砾山后汇入钱塘江。浦阳江河流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3452平方公里,河流水量丰富,洪涝灾害频发,有“小黄河”之称。在萧山境内的浦阳江流段长28.2公里,流域面积为351.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7立方米/秒。浦阳江自南而北偏西贯穿萧山南部,主要流经浦阳镇、临浦镇和义桥镇等镇,其支流数量繁多,主要包括径游江、凰桐河和永兴河等支流。由于浦阳江水量较大,特别是在萧山境内,故建造了临浦峙山闸、新坝闸和茅山闸等,合理的使用其带来的丰富的水资源。
可以说,浦阳江是浦江、萧山、诸暨的母亲河,孕育了流域周边的无数生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的人们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我们的母亲河也因此遭到毒手,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河水逐渐受到污染,使得浦阳江整体的水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当然,在以前,浦阳江也存在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只不过以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小,靠其自身净化能力足以解决。而到了现在,随着工业的不断大规模发展,大量排污企业的开工,使得浦阳江自身水环境的容纳能力面临着无限的挑战,水环境的恶化速度和程度远远快于其自身净化速度和能力,因此在目前来说浦阳江水环境污染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人地矛盾尖锐。
水无孔不入,受到污染的河流水会通过两岸周边渗透到土壤中,散发的臭味弥漫在空中随着风的吹动使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于每个环境系统都是相通的,没有严格的区域划分,并且任意流通,所以当水环境出现了污染问题就会影响着其他周边地区甚至整个地球的现象,这是非常可怕。同时也说明了应对水环境问题,不能仅仅只靠一个地区或国家,而是要靠全人类的齐心协力,当然这需要每个地区的政府和人民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去制定治理计划并付诸实践。
浦阳江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河,萧山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浦阳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浦阳江水,特别是浦阳江两岸的污染企业,不仅滥用水资源,还将污染随意排放到浦阳江中,再加上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农药的残留物进入水体,使得江水部分区域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水又是循环的,上游夹杂着污染的水流到下游,又会使下游的生态系统遭到损害。目前浦阳江(萧山段)水环境问题是非常突出的,主要包括(1)生物多样性减少,鱼类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基本上能钓上来的很少,而在我小时候,走在岸边,时不时还能看到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有鱼一跃而起,在落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2)污染严重,河流浑浊,从这一岸向对岸望过去,宽阔的江面并不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感受到的只是一江黄河,浑浊不堪;(3)滩涂资源锐减,江水两边都有或大或小的滩涂面积,这里曾是我们小孩子玩耍的地方,那时候总是去抓小螃蟹什么的,而在大的滩涂上还有大树,可是现在呢,看不到了,只剩一片土了;(4)洪涝灾害次数在不断增加,梅雨时节绵绵不断的雨使得浦阳江水位上涨,当然堤坝修建稳固,最危险的一次是江水已基本与堤坝在同一水平线上了,当时看到运来很多麻袋啊准备抗洪,而这样高的水位则淹没周边全部的农田,事实上,只要江水稍微上涨一下,就会有水进入农田。浦阳江水环境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了,我们都意识到治理浦阳江已经有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了。
二、浦阳江“五水共治”治理过程回顾
2013年,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以及“菲特”台风强势来袭致使浙江多地发生城市内涝,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国家和省政府十分重视治水,提出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而最重要的就是“五水共治”工程。“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水这五项。[1]该政策的实施是浙江省进一步发展的首要一步,走好这一步,才能使得浙江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才能使得浙江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攀升。
“五水共治”是一项有策略的水环境治理工程,针对不同的流域、不同问题的严重性制定对应的治理计划,做到因地制宜,在治理水环境的同时保护周边环境,达到全面保护环境的目标。面对浦阳江复杂的水环境污染,政府成立专项小组,在各地开展调研活动,实地勘察,向群众宣传保护水环境的必要性,以群众为基础,只有与群众一道才能落实各项政策的实时开展。政府对于浦阳江的治理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仅只靠一种方法来治理,而是需要通过采用复合方法进行组合治理,才会得到较好的治理成果。
政府在治理水环境中是起到主导作用的,针对上文所述的浦阳江水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1.保护生物多样性
河水环境由于人类排放大量污染后产生了问题,使得水中的生态系统遭到了损害,而生态系统对于生物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会导致该系统中的生物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进而导致生物死亡,又回过来污染水环境。因此维持水中生态系统的平衡很重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只是投入各种类的鱼苗而已,更多的是要整治江水整体环境后才能更好地恢复生态,在治理过程中应该要确保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2.整治沿岸污染企业
上游植树造林,利用树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来减少上游地区沙土流入水中的数量,一方面减少了浦阳江含沙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上游地区土壤的肥力。关停沿岸重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整治,淘汰落后的企业,促进企业在“五水共治”的浪潮中转型升级,加强对企业上下人员的环保教育。
3.清理垃圾和废物
清理滩涂上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固体污染物,并利用技术手段对滩涂进行物理修复、生物修复等方法,使滩涂恢复其对江水的保障作用。
4.采取措施巩固堤坝
浦阳江水量较大,每逢连续降雨水位就会上涨,轻则淹没周边农田,重则可能越过堤坝威胁人民安全。因此要在适当的位置建立闸门,调蓄洪水,并在沿江岸边种植树木,既美化环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洪水,当然最重要的是巩固堤坝,实行“堤塘堤标”措施。
通过对浦阳江的持续大力度治理,成果颇丰。截至去年9月底,浦阳江流域内7个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或以上,且均达到功能区要求,实现了全流域水质达标的总体目标。萧山区也完成了“清三河”任务,并在浦阳江许家后塘进行2.3公里的试验段项目建设,如今这片地区两岸绿树葱葱,水中白鹭嬉戏,江水两岸堤坝稳固,实行车人分道,沿岸道路作为市民闲暇散步,欣赏江面的景观道路,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地方,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幸福感上升。
治理过后的浦阳江(萧山段)江面不再像以前那么浑浊了,含沙量明显减少,水中垃圾甚少,基本实现了河道清理的目标,滩涂生态也在逐渐的恢复,调蓄洪水能力不断加强,整个浦阳江的水环境、生态环境、周边环境经过治理后在慢慢恢复。总的来说,萧山境内浦阳江的治理成果颇丰,目前一期工程19.7公里已完工,通过“堤塘堤标,滩地整治利用,水环境治理”三大措施,已初显“一江秀水,两岸青山”的好风光。
三、浦阳江治理后的遗留问题
经过4年左右时间的治理,浦阳江的水环境问题由突出转为缓和,并在逐渐的恢复。“五水共治”的成果十分丰富,效果很好。但是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现在,现在江水环境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如果没有一个长效机制的话,那么在将来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考虑周到,只有找出问题根源所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就可持续发展。
1.流域分段治理权不明晰
浦阳江之所以会发生污染,除了众多企业对其排放大量污染物之外,最重要的是治理措施不到位,也就是说浦阳江沿岸各地政府并没有做出实际有效的管理方案,主要是由于河流流经地方比较多,各地政府对其治理权不够明晰,特别是有些地区分界线的地方就会容易出现“三不管”的现象。流域分段治理权的不明晰对浦阳江的长期治理提出了挑战,现在“五水共治”成果比较好,为了长期的发展,在治理后,我也还是要进行长期的维护水环境良好状态,因此要妥善解决流域分段治理权不明晰的困难。
2.资源稀缺性加大治理难度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2]就是说并不是指资源的总量少,而是指某一时期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超过供给量,供给量相对需求量不足。浦阳江水量丰富,水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沿江两岸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大小企业使用水资源的速率加快,加上排放一定量的废水。虽然现在治理初见成效,但是长期看来,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恐怕又会重蹈覆辙,到时候将出现浦阳江水量总量的减少和资源性减少,就会导致稀缺的后果。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明显的问题,但是对子孙后代肯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水环境,保证代与代之间可持续发展,即产生生态效应又取得经济效益。
3.经济政策不完善降低治理效果
环境与经济是目前政府要攻克的两大难题,关键是要做到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浦阳江水环境污染一直是萧山政府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次“五水共治”过程中,萧山政府把握住机会,通过各种措施对浦阳江进行系统的治理,成果显著。但对后续维持水环境稳定方面还没有提出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比如对污染企业进行排污收费的标准不合理,过于偏低,这样就会使得企业觉得排放就排放,只要交纳这么一点钱就够了,起不到激励企业努力转型升级、保护水环境的作用。而如果罚款太高,造成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生产成本急剧增加,经营亏损,进而倒闭,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说政策的提出与实行前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要有全局观,一套不完善的政策体系不但不能对保护水环境起到明显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起反作用。
四、进一步推进浦阳江水环境治理的经济对策
面对浦阳江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在全力治理后,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当然现在所展现出来的治理成果只是暂时的,要使浦阳江(萧山段)水环境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首先二期工程要稳步实施,集中力量进行进一步整治,其次当地政府应当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制度并尽快实行,已经实行的政策要加强监督检查,存在漏洞的地方要及时完善。政府要善于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三手段对浦阳江水环境的长期保护,而其中的经济手段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通过经济学的知识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从而实现浦阳江两岸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
1.明确流域分段治理权
浦阳江在萧山境内流经浦阳镇、进化镇、临浦镇、义桥镇和闻堰镇等乡镇,所以区政府应当将浦阳江分为五段分别交由五个镇政府进行管理,明确每个镇
所管辖的河流流域,并将浦阳江的水环境质量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督促镇政府实施具体的保护方案,落实相应的政策。只有明确了各地方政府的治理权,才能使各地政府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举个例子,就像游乐园里的游乐设备一样,当它不属于我们个人的时候,即治理权不归我们个人。那么我们看到它脏了或者坏了是不会去把它擦干净或者修好,而这个游乐园的治理权拥有者就会出钱来维修设备。同样的道理,每个镇都会出谋划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长期治理,保护好各自区域的水环境,那么联合起来就能很好地保护整个萧山的浦阳江水环境了。
2.环境与经济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治理效果
浦阳江水资源虽然现在是比较充足的,但是我们如果一直采用粗放的方式使用水资源,并不断排入污染物会造成浦阳江可利用水资源的短缺。或许我们这一代还有充足的资源可以利用,可我们的子孙后代呢,难道我们留给他们的就只有散发着恶臭的一江浑水吗,显然我们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所以从现在开始,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那就是要防止出现水资源出现稀缺性问题,这需要政府和人民一道努力,政府要起带头作用,要求政府本身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倡节水;人民也要提高自律能力,能够自觉地保护水环境,节约用水,把节约当作一种生活的习惯;而企业不仅要为地区经济效益做贡献,还要为地区环境效益做贡献,发展科技,提高治污能力。当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共同努力时,才能很好地将环境与经济相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制定并完善经济政策,保障治理顺利进行
污染者付费原则表示的是谁污染了就要由谁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交纳费用、自行治理等方法来实施。这个政策主要是针对污染企业而制定的,企业将污染物排放到浦阳江后,长此以往会对浦阳江的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政府在确定合理的排污费用后,制定并有效施该经济政策,即激励了企业加快向环保型企业转变,控制了对江水的污染量,并能够通过自己治理来保护水环境,又促进了企业在新时展中站住脚跟,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水平。当然这只是治理水环境的一种经济手段,还有排污权交易,是指通过发挥市场供求机制的作用,将污染物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和资源进行交易流通,促进环境容量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一种交易方式。[4]另外还有“三同时”制度即罚款制度、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税收手段,证券与押金制度等经济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这些政策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并不断完善。
五、结束语
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人类没有了水是生存不了的,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要保护水环境,并且在采取相应的行动治理水环境污染问题。“五水共治”工程给我们带了一个很好的头,再加上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来进行后续保护,浦阳江一定能够源源流长,带给我们更大的福利。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浦阳江水环境,浦阳江两岸的地区和人民才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只有环境与经济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的人民才会有高品质的生活,我们的企业才能蒸蒸日上,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1-0118-10
一、生态畜牧业理论和实践
中国现有264个牧区和半牧区县(旗),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12个省区,土地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0%,大多处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生产和社会文化功能极为重要,一直被认为是“草原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维系我国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近十年来,我国“三牧问题”(牧区、牧业、牧民)也比较突出,表现为:草原生态持续退化,牧业成本不断增加,牧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牧区贫富差距正在加剧。“三牧”已经引起了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上一些人为因素[1],中国西部草原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可供牲畜食用的优良牧草比例减少[2]。草原生态退化直接影响到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发展。如何既能保护好草原的生态又能提高西部草原上的牧民们生活条件是很多专家学者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国内的学者们普遍意识到对中国西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草原良好的生态环境除了有利于牧民们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规模沙尘暴的出现。但现实情况是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并未做到实处。杨德亮指出,一些地方领导,误把资源优势当成产业优势,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招商引资使得牧区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这些开发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条件,反而加快了草场资源的退化和沙化。根据杨德亮的报告,青海省祁连县在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和小煤矿整治政策背景下,2004年西部矿业公司正式收购兼并了祁连县多隆煤厂。与此同时,大规模的采金活动在20世纪 80年代初恢复, 80年代后期采金达到顶峰,过度采矿致使祁连县方圆十几公里散落着一堆堆的石头,遍布着一个个大坑,湿地迅速恶化为沙石滩,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型破坏[4]。学者达林太和郑易生指出:“工矿产业采挖和开发是近20年来日益加剧草原破坏因素。草原牧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稀土、铜、铅、金、银等许多矿产储量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开发商追逐利润,纷纷到草原开矿产办公,当地政府为了尽快脱贫致富,‘肥水快流’,大、中、小型项目一起上, 还大搞招商引资,开发和掠夺资源。这些项目有许多是一哄而上,并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经济评估论证,因而带来许多生态环境灾难。工矿企业开发,首先要占用大量草场土地,其次工矿企业要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污染牧区宝贵的水源,对大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如氟化物污染可使牧草中毒,牲畜得氟牙病死亡,由于废水,废气的污染,土壤的酸碱度发生了变化,也影响了植被的演替,矿山大量剥离物和废渣推积也污染环境。工矿业开发要破坏草原植被,土地塌陷,水土流失等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有些根本无法恢复。”[5]
除了尽量减少对草原矿产的过度开发,为了避免对草原造成更大的破坏,学者杨德亮倡导实施“生态购买”,通过国家购买生态,把牧民实行地域性转移,进而减少人类干扰 ,减少放牧,从而实现植被、 地表水、 地下水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良性循环。他指出生态移民一方面既保护了自然生态草原的自我平衡,又有利于牧民改变生产模式,实现致富。但是,许多学者反对这种观点。杜发春以青海三江源为例指出,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了退牧还草及生态移民方案,要求牧民搬迁后对草场进行禁牧,使草场休养生息,自然恢复。但由于没有专门的草场管护人员和足够维护资金,导使禁牧草场超载无人监管,加之禁牧草场不是连片集中,而是呈镶嵌式分布,部分以草定畜的留居户跨区放牧、侵占草场现象也屡有发生, 并没有真正达到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目的。另外移出的牧户多以老年牧户、无畜/少畜户为主 , 分别占移民户总数48.5%和 68.3%,牲畜多的、中青年牧户普遍不愿移民,因此通过移民实现草地载畜量明显减少的目标很难实现。
在对一些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后,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牧民实行迁徙,控制牲畜的做法持怀疑态度。生态移民的措施是基于“平衡理论”的假设,即生态系统是平衡的,系统的不平衡是由于牧民的牲畜过多和过度放牧引起的。但国外的一些学者比如Ellis和Swift提出了“非平衡理论”,认为草原生态系统并非是平衡的,简单的控制牲畜和将牧民迁移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草原的生态平衡。奥巴等总结了平衡与非平衡生态系统最根本的区别。(见表1)。学者王晓毅,张倩和荀丽丽在《非平衡、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一书中指出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两个理论“平衡理论”和“非平衡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平衡理论”依靠一个固定统一的承载力,不适合多变的放牧系统,从而制约了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而“非平衡系统理论”强调放牧影响不是特别重要,对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指导也有局限性。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平衡理论”提出牧民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使牧民定居下来既是牧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护草原的很好措施[6]。但根据“非平衡理论”,使牧民定居并不能真正达到保护草原的目的,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牧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是游牧,逐水草而居,从人类学意义上讲,单方面的要求牧民们放弃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是对人类文化多元性的一种变相压迫。因此如何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游牧文化,又能实实在在地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和维护草原的生态是一个新的挑战。
“资源环境经济理论”对如何发展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参考性的理论框架。大卫·皮尔和科里·特纳在《Economic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一书中探讨了“资源环境经济理论”。根据大卫·皮尔和科里·特纳的定义,该理论强调科学地处理产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立足于资源与环境的现状,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颜景辰提出在传统畜牧业粗放、链短、低效的情况下,资源环境理论对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进而论证了在中国西部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可行性。生态畜牧业结合了市场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充分体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衔接[7]。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 采用系统工程方法, 吸收现代科学技术, 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 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型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型动物养殖业、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业[8]。学者雷华和穆晓峰提出了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四个类型:(1)资源配置型,进行畜牧业季节性生产。(2)多级利用型,在养殖技术中, 通过食物链循环, 实现物质能量多级利用, 以增加物质产品产出量。(3)综合利用型,利用塑料大棚配套生产技术。(4)系统调控型,依反刍家畜 (牛、羊) 瘤胃微生物酶之功效, 充分利用粗纤维饲料和非蛋白氮之生物学特性, 通过秸秆氨化、青贮、微贮等技术, 利用 3/4 的秸秆、糠、麸、饼、渣及牧草等光合产物, 饲喂反刍家畜[9]。
尽管在中国西部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面临很大挑战,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理论框架和科技支持,但近年来根据中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发展生态畜牧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畜牧业建设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34号),是一个指导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一整套针对藏区实际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对于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08年起青海省开始在三江源区试点以合作社为载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国家政府给予农牧民一定的补助, 支持和鼓励冬春草场人工饲料基地的建设、 对草原围栏、建立牲畜暖棚圈、 免疫注射等等,实现标准暖棚舍饲养畜、 人工饲草料种植储藏、 围栏草场划区轮牧、水电路条件配套四位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 大体实现了人居有住房、草地有围栏、 牲畜有棚圈、冬春有贮草的目标 [10]。
根据中国科学院2010年9月1号的项目研究报告,从2008年起青海省牧区7个县逐步实施开展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以合作社为平台,努力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自然资源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探索出以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河南县优干宁镇吉仁村为代表的以牲畜、草场作价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为特点的模式;以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为代表的以分流牧业人口、草场合理流转、大户规模经营为特点的模式;以贵南县塔秀乡子哈村、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为代表的以联户经营、分工协作、优化畜种畜群结构为特点的模式。
2010年青海省在总结试点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用3年时间,在牧区30个县的883个牧业行政村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实现全覆盖。2010年5月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各试点地区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开始落实农牧厅下发的《关于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11]。2011年7月青海省政府批复同意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海南州的主要做法是率先探索和推广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引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生态畜牧业对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的转型具有参考性,但同时发展生态畜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以下是一些学者们对中国西部畜牧业转型以及实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可行性提出的观点。
二、草原游牧文明与畜牧业经济转型
中国西部牧区和生活在西部的牧民在一些影视媒体中被刻画出一幅贫穷落后和无知的印象。国家对西部的整体建设概念是“发展西部”,其中蕴含在背后的哲学理念中不免带有以人类的不断进步为前提的单向线性历史观,将传统的游牧文化视为是不适应时展趋势的。在如今中国大力市场化和经济化的整体时代背景下,从单纯的经济收入视角看,西部牧民的生活方式是不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趋势的。然而,从深层次的哲学意义上讲,落后与否不能简单的从经济收入来衡量。在思考如何发展中国西部牧区的解读过程中应警惕“社会达尔文主义”,不能简单的将西部草原游牧文明安置在整个文化体系的底端。相反,应充分反思草原游牧文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重要性。
西方社会科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步反思西方的社会进化论哲学理念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本土生态知识的价值日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并且得到主流学者的充分认可。学者王晓毅,张倩和荀丽丽综合了西方学者对本土生态知识不同的定义后,总结出:“本土生态知识是一套关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实践与信仰的累积性的体系。它在人类适应性生存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在文化传播中代代相承。它是关于生物和其他环境现象的一种地方性知识,也是一种当地人的本土实践,更是一种凝结于人们关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观念中的信仰。本土知识是长期存在于某一地区的知识总体,这种知识关系到传统的规范和社会价值,也关系到引导、组织和规范他们的生活方式并赋予其生活以意义的精神结构。”[12]他们进一步指出本土生态知识是一种知识-实践-信仰的复合体。从实践经验知识的层面上看,牧民们对他们祖祖辈辈所生活的草原环境里一系列关于生物、土地、自然景观等等都有着深刻的认知。这种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并不亚于教科书上科学家们所列出的知识结构,是历代牧民实践总结的实地知识,具有宝贵的实际科研价值,并不是一套落后的知识体系。当地的牧民们对长期生活的草原干旱气候,变化不定的雨量有着敏感的认知。并且他们会根据不同季节、养分质量,地形与海拔、方位、生态区域和植物群落、颜色、土壤性质、水质水量、距离营地的远近等要素对草原加以细致入微的分析。与之相应,牧民对草原植物也依照其生长周期,对牲畜的适口性、出芽早晚等因素有着详细的分类。对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们,草原不是简单的被植被覆盖的土地,而是蕴藏着各种宝贵的自然知识,并且载畜量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变量而不是一个恒定的绝对值。具体丰富的经验知识经过总结后,可以更好的帮助当地的牧民进行冬夏季草场的迁徙,对牲畜进行管理和适度调整。草原牧民们的生产习惯事实上非常吻合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生态的“不确定性”。
草原游牧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并不能用简单的经济效益去衡量。根据中国科学院2010年9月1号的项目研究报告内容,有部分学者认为当地草原牧民偏重于宗教观引导和自然规律性感悟及其传承,而缺乏理性。该项目研究报告同时指出对待宗教文化应需持尊重的态度。游牧生产方式是孕育藏传传统文化的土壤,藏传佛教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藏族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是牧业社会的一个文化载体。从抽象层面讲,宗教是一种宇宙观,是当地牧民对本土生态知识体系中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指出宗教是一种本土知识体系。本土族群的文化内核通常体现在宗教仪式上。藏传佛教的教义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这种核心理念价值是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牧民们积极地参与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可以为牧民的畜牧生产和当地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存提供一个很好的文化价值体系。
另外,草原牧民群众有经营畜牧业的丰富经验,比如青海省的藏族和蒙古族牧民群众长期生活在环境艰苦的草原牧区 ,世代从事畜牧业生产,积累了一整套经营管理草原畜牧业的丰富经验 ,这些是中国发展畜牧业经济的主要实际操作知识。但一般来说牧民们对土地退化理解为不可避免的土地老化过程,或者认为只是暂时的可逆转的现象。因此牧民们可能缺乏必要的动机来重新认识草原,需要新的知识结构的补充。总体来说,牧民们缺少相应的文化科普知识,这对发展生态畜牧业不利。因此需当地政府应在结合当地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对牧民们进行一些关于生态畜牧业知识结构和理论背景的科普宣传。政府如何对牧民们进行科普教育需要一个科学、 完整的培训方案,一些专家学者可以对此进行实证性的探讨研究。根据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青海省科技厅已在贵南草业公司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技术服务体系,开展周边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果洛新村、同德县的2个移民村,贵南县的2个移民村的牧民480人次,牧民群众从事生态畜牧业的信心明显增强。
三、关于人工种草和围封草场的争议
青海、内蒙古、新疆三省区的牧区分别占本省区土地总面积的96%、66%和50%。甘肃、宁夏的牧区面积各占本省土地总面积的30%左右。西北牧区基本都地处陆地边疆,是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在广阔的草原上居住着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温克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总体来说牧区资源虽然丰富,但自然条件较为复杂,干旱缺水,生态环境尤为脆弱。国家在大力发展牧区经济的过程中制定了一些实际操作的政策,然而一些学者对一些具体的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参考性意见。根据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人工种草和围封草场的争议性较大。
1.西部牧区人工种草的可行性
学者周海虹和陈玮都提出鼓励农牧民从事高效农业、养殖业、种植业等,进而提出鉴于西部地区的饲料生产能力差的实际情况,人工种草是解决畜草矛盾的根本措施之一,只有通过播种或补种优良牧草的办法来改良草原,并培养人工或半人工草场, 通过灌溉、施肥以及防止兽害和虫害等办法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陈玮认为人工草场可大致提高产草能力8倍,在其他条件同样的情况下 ,草场的载畜能力也按同比例提高,每单位牲畜所需草场面积则按比例降低。王功民也指出通过试点建设初步形成的以贵南县塔秀乡子哈村为代表的依托退耕还草建植人工草地,发展种草养畜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2009年8月中旬青海省启动了“青海省种草养畜及有机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天然草原过度放牧的问题和传统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进而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产量。该项目总经费1030万元,科技资助经费540万元。其中一个专题就是在适宜的地区建立主要依靠种植人工草地,加工草产品。项目拟在青海省的农牧交错处(同德、贵南等)和适宜种植人工饲草的地区,种植优质牧草,将牧草就地加工,力求种草。项目初步设计种植15万亩各类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工牧草12.5万吨,可为22万个羊单位提供1年的饲草量,有效减轻项目区及周边地区300万亩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截至2009年12月,共建成5.8万亩人工草地,相当于116万亩天然草地产草量,或7.7万个羊单位1年饲料量。120饲草资源置换模式在三江源地区建植优良人工草地可以为当地的牧民们提供丰富的饲料资源,尤其是在天然牧草极端缺乏的冬春季节为畜群提供饲草。
然而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于中国西部牧区的土壤条件较为脆弱,不宜过度开垦种植草场。学者刘红梅质疑了人工种植草场在西部牧区的可行性[13]。西部草原的土层较薄,土壤沙砾含量重,极易引起沙化,因此人工种草需要非常谨慎。在中国西部高原地区比如三江源地区,人工种草会导致土地沙化,种的草也会很快退化,因此绝不能仿照农业区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这会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朱宗元也指出:“目前牧区草原的自然条件不允许大面积种草,也不允许大面积开荒。从长远来看,舍饲会对常年放牧的羊的羊毛和皮草质量造成影响。人工草场需要灌水,而草原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可开采的地下水中,动储量不多,因为草场均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河流少,流域面积也小。地下水资源为静储量,过度开采会导致水资源枯竭。”
2.围封草场的实效性
在国家实行生态移民的过程中,一些草原出于保护的目的,被人为的围封。但围封草场需要考虑到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围封应根据草场的类型和退化的程度及草场的利用方式而异,封育可采用围栏封育与人工管护封育相结合的办法,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是围封的越多就越好,也不是所有牧户把其承包的全部草场都围起来就能达到保护草场的目的。实施退耕还草和生态移民后,大量草场的管护问题也颇为棘手。由于被围封的草场缺乏监管,并未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畜牧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些自然科学家论证了事实上轻中度放牧对植被有促进作用。首先,在轻牧条件下,放牧吃掉植物的枯枝烂叶,使得植物在生长季节,尤其是后期仍能保持较旺盛的光合能力,维持自身消耗,促进植物在后期的生长[14]。其次,适中的周期性的放牧可以降低群落中优势种在竞争中的作用,为其他物种的发展创造潜在的生态位,从而增加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通过连续移走植物活组织和减少死亡物质的积累,牲畜发挥着刺激和保持新物质生产的功能,在轻中度放牧条件下,放牧植被比非放牧植被分配更多的资源给活的生物。相反,围封禁牧的草地由于没有有蹄类动物的生态互动,难以实现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进展演替。缺乏动物对草原的干预,草原土壤中的氮元素循环很难维系,也可能会进一步造成地方优良畜种的消失。
四、牧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西北畜牧业历史悠久,目前西北牧区基本还保留着是游牧半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单纯经营畜产品原料的单一经济结构,加上草原的严重退化,当地牧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较为滞后。学者韩俊指出:“牧区贫困与草原退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因果。草原退化是牧区贫困的重要原因,牧区贫困也促使牧民对草原进一步掠夺,更增进了草原退化,最终形成草原退化-牧区贫困-草原进一步退化-牧区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草原畜牧业是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发展基础,畜产品是牧民们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牧区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牧区工作作出重要决策和部署,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诸多原因,牧区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浪潮下显得比较薄弱。一些学者分析了在中国西部牧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一些主要问题。
1.牧区畜群结构不合理
我国西部一些牧民以牲畜数量来显示富裕程度,部分牧民不愿出栏牲畜,把牲畜作为财富直到养死为止,老残畜比例过大,畜群结构不合理。然而发展畜牧业经济, 需要抓好畜牧品种的改良, 这既是发展牧区经济的前提,也是基础。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牧区的畜种结构和品种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西部青海的7个试点村共淘汰劣质公羊1000余只、公牛500余头,引进藏系种羊1916只、大通牦牛种公牛57头、半细毛种羊70只,使藏羊选育达到4万只、牦牛复壮达到2000头、半细毛羊改良数量达到2万只,从而使畜群畜种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根据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内容,为了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制定了欧拉羊繁育、选育、饲养管理和生产性能测定。在海北州青海湖农场、刚察县哈尔盖镇察拉村和海晏县三角城西岔村中的76户示范户中开展羔羊育肥工作。共选调陶赛特,优质藏系种公羊36只,与当地1150只藏系羊杂交。在河南县试行了以生产欧拉羊种羊。欧拉型藏羊生产性能得以提高,项目区以欧拉型藏羊为主。然后,一些学者意识到畜群结构的改良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短期内牧民的收入通过畜群结构的调整得以提高,但从长远地角度看,应尽量避免将牲畜往家畜方向改良。学者刘书润提出:“家畜改良的方向有很多问题,家养动物多年后自然退化,投入会越来越高,所以牧民养畜时,隔若干代就要让畜种和野牛、野马、大头羊再配种,是往野了改,不是往人工了改,而现在为了高产引进的是完全不适应当地的外来种。完全舍饲,不让羊掉膘,羊吃得太饱,羊绒会变粗。”
总体上来说,我国西部牧区还需继续强化牧区畜种改良和选育工作,国家和当地政府应积极配套资金,加大牦牛、藏羊、半细毛羊等品种种畜引进力度,切实扩大改良范围,加快畜种结构调整进程。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畜群改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牲畜往家畜方向改良。
2.西部牧区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
中国西部大部分牧区的畜牧方式科技含量很低,短期内很难真正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用科技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增加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引进大量的科技性畜牧人才,和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条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和畜牧工程专业的学者进行沟通,单纯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学者很难提出真正的解决办法。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而非品牌和科技优势。
3.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市场辐射面太小
由于西部地区较为偏远,牧区地域辽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流通渠道单一,导致牧区的产品未能很好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不少畜产品生产和销售脱节,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缺少龙头企业。牧区与畜产品联系在一起的储藏、加工 、分级 、包装等环节很不健全,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牧民收入的增加。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把优势畜牧业资源开发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的想法。牧民的商品意识和效益观念不强,惜售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发展畜牧业的目的不是面向市场销售,因此开拓西部地区畜产品市场的力度不够,西部牧区的畜产品不能及时的对外销售,导致商品化的经营无法有效地实现。
4.西部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滞后的信息系统和市场预测系统不能满足西部畜牧业生产的需要,不利于生态畜牧业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生产。学者郭映义和才让吉指出,目前青海省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发展生态畜牧业需要健全的信息资源网络。总体来说,目前中国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政府部门难以及时分析和甄别信息,不利于生态畜牧业的整体发展。学者达林太和郑易生指出,从信息提供量看,西部地区的牧民们缺少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贴近实际、可操作的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当地牧民们主要是靠流动的商人获取市场销售信息。牧区所获得的大量信息是单向性的,缺乏牧民与商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因此这种单向方式的信息传播很难真正解决牧民出售畜产品的实际问题,进而影响了牧民的经济收入。
尽管当前互联网技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着传统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但短时间内互联网的使用不可能在牧区普及。大量的牧民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购置个人电脑等高端电子类产品,加上大部分牧民对于操作电脑的知识几乎为零,因此互联网信息目前还不能很好的辅助于牧区的经济建设。总体上说中国西部地区的牧民们获得的信息时常是滞后于中国其他发达地区的,这影响了畜产品出卖的价格。达林太和郑易生指出,有关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牧民们基本上是通过口头得知的。和机械维修、金融信贷、兽医服务相关的信息基本上来自当地的业务部门,天气预报主要来自于广播,牧民们很少从电视和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虽然做牧区信息沟通工作的部门很多,但无论是内容还是渠道做得都不是很全面。
5.基础建设滞后
发展生态畜牧业经济需要一定的基础性设施,但目前西部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有待改善。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性建施投资,这是保证西部地区畜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些地区进行了试点,比如青海7个试点村已建成了相对规模的牲畜暖棚和贮草棚,修建了牲畜免疫注射栏50处,打水井25眼,铺设人畜饮水管道27公里,建成牛羊集中育肥点2处,购置了压缩式青贮机1台、青贮袋 3000条。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牧民投入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积极性,使试点村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防灾抗灾能力得到了增强,建设养畜水平得到了提高。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三江源地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一批事关地区经济发展全局和广大农牧民福祉的交通、电力、通讯、农牧、水利、生态、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这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个积极作用,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保障。根据中国科学院的项目研究报告,2008年,三江源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2544公里,宁果公路、214国道,109国道等主干公路。此外,以‘五配套’(即包括每户80平方米定居房,120平方米牲畜暖棚,5-20亩饲草料基地,20平方米贮草棚以及草场围栏建设)为重点的草原基本建设和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三江源地域辽阔,目前仍有123个行政村不通公路,部分行政村虽有简易通村公路,但路面条件非常差,只能实现季节性通车。在通讯设施方面,三江源的广大农村牧区,除主干公路沿线外,大部分尚没有通讯设施。在电力基础设施方面,三江源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国家电网覆盖,部分县城都只能依靠地方小水电实现季节性供电,广大牧区则主要依靠家用太阳能电池板部分满足照明和家用电器的用电需求。总之,基础设施条件差已成为当前制约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因素。
五、畜牧业经济发展趋势和出路
1.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下的有机产业
总体上讲,中国西部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大部分仍然处于传统畜牧阶段,生产效率低下,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同时,政府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应进行可持续生态发展。发展生态畜牧业因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特点,发展不同的生产模式,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据中国科学院2010年9月1号的项目研究报告,(1)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2)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应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3)生态畜牧业发展应秉持现代绿色有机生态养畜经营方式,避免刺激性激素饲料,做到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低耗,高校转化和循环利用;(4) 生态畜牧业应大力发展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及持续利用技术,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气候资源、光能资源、绿色饲草料生产等资源,形成以饲草料基地建设、草产品加工、牲畜的舍饲育肥、粪便废水无公害及归田处理,太阳能利用、畜产品加工及销售的完整循环生产体系和产业链。
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前提下建设有机产业区的想法。学者陈月辉指出,西部畜牧业生产的最大优势是没有严重的工业污染, 这有利于生态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对有机无污染动物食品进行产业化。这样既能达到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的目的,又能较大幅度增加牧民的收入。有机产业要求草畜平衡生产、不使用人工合成产品、保持牲畜合理饲养、不破坏生态环境。依照当前世界有机食品的价格,与普通食品相比, 提高幅度在30%以上,在西部牧区发展有机畜牧业生产理论上可以使牧民达到小康收入水平。学者芦清水和赵志平提出一些可行的办法,比如收购三江源区牧民每天生产的鲜奶,利用奶制品加工企业,生产加工成高档婴儿奶粉或其他奶制品。同时还可以利用当地的优质牛羊毛和牲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认为,以生产欧拉羊种羊和有机畜产品为核心的河南县初步组建了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与出售,并且开展了有机肥生产研究,寄生虫和幼畜疾病控制技术研究。2009年出售的牛羊肉平均价格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使从事有机畜产品生产的牧户增收3.7万元,提高了牧民畜产品的附加值。
然而,在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机产业的想法固然很好,但事实是生态畜牧业有机生产的基础性投资巨大,生产成本很高,国内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不大,虽然有机食品的销售价格很高,但考虑到高成本的投资和目前小规模的市场需求,牧民是否能在短期内实现收入增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青海省兴海县河卡镇在青海省民委的支持下完成了有机畜牧业生产批发基地的国家级认证,但由于认证范围小, 年产出规模小, 没有龙头企业进行肉、奶初级产品加工生产, 并未能实现给牧民带来增收的目标。
另外,在发展有机畜牧食品生产的企业时,应注意到牧民和企业之间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契约关系。在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或供过于求时,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通过随意降低收购价格或者提高收购标准等方式将利益损失直接转嫁给牧民。学者朱海从企业制度层面提出了组织‘牧民协会’的建议。‘牧民协会’是牧民自发组织的经济合作组织, 既代表牧民的利益与有关有机生产单位发生联系, 又可按照有机产业生产流程去组织有机产业生产。同时朱海还提出了在企业集团现有架构基础上建立有机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设立董事会和经理部, 作为对外联系业务、对内安排工作的管理机构,另外公司下属层面包括有机产品加工机构、牧民协会、研发部门、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牧民协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低牧民的生产风险,避免企业过度压榨牧民,从而改善牧民的整体经济收入状况。
尽管中国西部牧区构建生态畜牧业下的有机产业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同时这项工程的确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机会。毕于运认为,根据环境洁净程度,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6个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6个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3个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2个县, 都具备发展有机产业的良好条件,都可以组织有机产业生产。就目前青海各地区的条件,可选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县和泽库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久治、玛沁、达日、班玛利甘德县, 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贵南和同德县, 共计10个县内予以发展生态畜牧业基础下的有机产业。李双元以梅陇个案为例, 对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认为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还处于组织化转型、产业化起步、生态化雏形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我国生态畜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亟需拓展和深化。
美国和欧洲的生态畜牧业下的有机产品生产系统相对较为成熟。比如美国农业发展局(USDA)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详细的畜牧业有机产品生产规则。对于有机牲畜有着严格的要求,根据美国农业发展局(USDA)的报告,有机牲畜必须在放牧季节是可以自由活动的,饲料必须是纯有机的,不含任何激素和抗生素,另外反刍类动物比如牛羊等,在正常畜牧期必须保证30%的干物质摄取(dry matter intake)是来自草原。欧美对于如何计算干物质摄取量有一套严格的科学计算系统,但这些中国目前的有机畜牧食品生产中并未给出具体的操作规定。相对于美国的有机畜牧产品的生产条件,中国西部条件较差。中国的有机食品生产系统可以参考北欧冰岛的研究。北欧学者Dyrmundsson指出冰岛的气候恶劣,天然草场由于气候的影响,并不能保证草原的牲畜有足够的天然有机食物摄取,市场上的有机饲料相对较少,成本太高,对冰岛的有机畜牧产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何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保证牲畜有足够的有机食物摄取是一个值得跨领域专家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瑞典学者Lund提供了一个北欧有机畜牧业生产模式图(见表2),该模式图指出,除了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外,生态畜牧业有机生产过程应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畜牧产品的生产者应和消费者达成和谐的互动,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牧民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中国目前西部有机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市场化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和如何提高产量,而忽视了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对牧民自身幸福指数的关注。许多经验表明,能否让牧民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参与社会发展进程,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尊重牧民的自主性,自愿性,多样性,创造性,关系到政策及其项目的实际效果。在发展目标上,生态畜牧业建设下的有机产业链是一个长期发展与不断完善的过程,需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阶段性目标。
2.发展生态旅游业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增值型”的生态观光旅游型畜牧业,在国家的支持下,地方牧区应大力建设观光型、生态型与市场型相结合的牧业生产基地,探索旅游型和观光型的畜牧业项目,从而提高参与项目的农牧民的收入。与此同时,政府需要警惕过度开发旅游业可能会给脆弱的西部生态造成破坏。
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适度开发西部牧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比如青海三江源区具有强大市场吸引力,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带动当地建筑、金融、通信、娱乐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给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三江源农牧民的生活水平。2009年来玉树、果洛两州的游客人数达到19.93万次,旅游总收入9898.75万元,同比增长40%以上。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开始凸显,不少牧民群众因此走上了致富道路。但鉴于极度脆弱的生态系统和难以再生的生态资源,三江源区核心区以及可可西里腹地仍为限制开放区。尽管三江源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仍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项目研究报告指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临诸多问题:(1) 基础设施薄弱。三江源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线路密度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信落后,加之旅游资源分布相对稀疏,旅游路线长,空间跨度大,可进入性差,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2)环境制约性明显。受高原高海拔的自然环境气候影响,不仅旅游日期短,而且对游客的身体状况也有一定限制,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3)缺乏与旅游业配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以形成产业优势。(4)市场化推进步伐缓慢,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管理性人才短缺。
3.草原保护条例
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草原的保护,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2011年11月了新修订的《基本草原保护条例》。按照《草原法》的规定,维护基本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核心部分,是内蒙古草原保护的红线。1983年内蒙古就颁布了《草原管理条例(试行)》。1984年成为正式条例,2004年进行了修订。针对草原乱开滥垦问题,1998年还颁布了《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而《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则是为了更进一步强化基本草原的保护与管理,其保护力度较以往的条例要大得多。新修订的《基本草原保护条例》主要明确了基本草原的划定范围并加大了对草原的保护力度,更好地维护了农牧民利益。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其他西部牧区的草原维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综上所述,尽管在中国西部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面临很大挑战,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理论框架和科技支持,但近年来根据中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发展生态畜牧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生态畜牧业对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的转型具有参考性,但同时发展生态畜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参考文献:
[1]芦清水,赵志平.应对草地退化的生态移民政策及牧户响应分析—基于黄河源区玛多县的牧户调查[J].地理研究,2009(1).
[2]陈 玮.青海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青海民族研究,1993(1).
[3]青山虎,马宾祥.制约西部边疆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1(15).
[4]杨德亮.牧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不适及社会环境问题——青海祁连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达林太,郑易生.牧区与市场:牧民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81-482.
[6]李燕琼,谢 华,范高林.促进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1(9).
[7]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8]刘学剑.关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1(1):15 -16.
[9]雷 华,穆晓峰.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是中国西部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世界农业,2006(8).
[10]严宝兴.关于发展青海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
[11]王功民.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J].中国牧业通讯,2011(7).
[12]王晓毅,张 倩,荀丽丽.非平衡性、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75-276.
[13]刘红梅.三江源地区畜牧业发展方式抉择探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6).
[14]李永宏,陈佐忠,汪诗平,等.草原放牧系统持续管理试验研究[J].草地学报,1999(3):173-182.
Eco-husbandry: Trends of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in West China Prairies
DU Fa-chun1, CAO Qian2
(1.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2.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Abstract:
房地产经济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房地产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向宏观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中坚力量。本文就讲述了房地产经济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走向。
一、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脱离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让城镇土地使用权,其地块的选址、规模、范围和时机的选择,应该是南市场的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政府的供给决定的。但是,现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把厂房、住宅、交通、商业区、环卫等预先规划实施好,然后以优惠条件吸引投资者、居民户来投宿美其名曰“筑巢引凤”,这种做法虽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这说明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盲目“筑巢引凤”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实际上这是产品经济“以产定销”的翻版,政府在这个问胚上的正确做法是只能按照需求决定供给的原则,进行规划协调,才能使房地产市场的供需运行保持一种良性状态。
(2)调整脱离市场化。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平均利润规律作用的结果,市场导向既有盲目的一面,又有合理的一面,政府的理性思考是尊重其合理性,调整其盲目性。在地产市场中政府利用批租权实现其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城市集聚经济的功能。现在的问题是,或者不顾投资者的经营方向,下命令定指标,谁出高价就批租给谁;或者不尊重投资者的市场取向,强行改变投资方向,片面追求高技术、高消费的高层次产业。
(3)地产市场不成熟。土地本身不是商品,在市场经济中它的价格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所决定,而是地租的资本化,也就是由对土地的投资收益率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有两个问题显得很突出:①盲目的高价行为表面看来,地价高的国家总是收益大,其实不然,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地价过高会使房地产业投资或成本上涨,商品房价格上涨又会限制生产和消费这反过来会导致经济萎缩和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因此,盲目性的高地价对经济增长并不利,是一种非理。②行政和政策上的需要,竞相压低土地价格,这带来了土地投资的盲目性,实物地租的无谓流失,这种行为暴露的是现行政治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经济泡沫和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是由于虚拟需求的过度膨胀造成的价格水平相对于理论价格的非平稳性上涨,泡沫可分为安全区、警戒区、危险区、严重危险区四个阶段,安全区的泡沫通常有积极作用,而危险区与严重危险区的泡沫则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地产泡沫的破裂还产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房地产过热,必然形成泡沫,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升很容易产生虚假需求信息,影响开发者和消费者的预期,而且虚假需求造成的过度供给,又会形成新的房产积压,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大而长期的负面影响,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影响着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的稳定发展,而且当前房地产业己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包括单项业务、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包括整个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风险。
二、房地产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
(1)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入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观光,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
(2)将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化。在未来的几年里,市场理性将逐渐回归。毕竟房地产开发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参与者城市运营商很多,而房地产消费属于长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市民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和楼市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楼市就不会倒掉。近期,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了对房地产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人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性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2工程经济报价的定标
工程经济报价的评分办法或定标办法,基本分为议标、复合标、合理低价标。采用议标的工程项目是在招投标前业主已经指定了中标单位,所以各投标单位都无定标压力。采用复合标的工程项目因为业主公布概算及控制报价,所以只要各投标单位得到消息并严格按规律报价,就会在业主控制的最终报价范围之内而不致出圈。合理低价标往往不设标底,所以定标难度较大,各投标单位只能根据本企业自身情况决策最终报价。现阶段采用定额计价模式的经济报价基本采用复合标底评分法,本人认为采用复合标底评分法是从定额计价向工程量清单计价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方法。常见的复合标底计算公式为:C=Axj+Bx(l一j),其中C一复合标底、A一业主标底、j一权重、B一所有投标单位有效报价的平均值。采用复合行底评分法在定标时,随机性及不确定性大,报价的好与坏运气性较大,工程项目的最终报价范围完全由业主控制,背离了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及必须是价格决策的主体的市场规律。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实施的不断深人,在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时,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由业主或业主委托有资质的咨询单位,根据规范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单项工程的工程量清单。投标单位根据清单中每一编码项目中的工料机含量以及工料机的市场时价,再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进行报价。业主根据合理低价的原则以及招标文件的其他要求确定中标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主要看报价。合理低价是在所有的入围投标人中报价最低,但又不低于成本,这是最理想的报价。合理低价中标是国际上的通用法则,也是国内很多行业建设项目招投标时常采用的方式,特别是加入WTO后,这是必须遵守的国际通用准则。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完善和建筑市场的逐步规范,采用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将是建设工程市场的必然趋势。
3低价中标经济报价策略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
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经济蔓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最终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所谓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则在世界全球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经济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市场成为向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
(二)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有内在地驱动贸易的自由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跃进式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贸易的全球化无论是在其参与的主体还是在其承载的客体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代要广要大。从其参与的主体来看,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不管它是主动介入还是被动卷入,都把经济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从其承载的客体来看,由于大经贸观念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对象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易范围,发展到包括直接投资及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要素方面的贸易。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说明各国的经济已经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世界经济这种相互依存和互动的加强,内在地要求各国最大限度地拆除阻碍国际交易的篱墙,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成本,增进全球福利。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使贸易的自由化有了制度性的保证和实质性的进展。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集团化是指由国家出面,为了对内加强经济合作和对外加强竞争实力,通过协定或条约的形式,将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区域,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贸易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区域内的各成员国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超国家集体。区域集团实质上是一种区域性的一体化经济组织,像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全球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区域化经济愈来愈来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的活跃迹象。现阶段,经济一体化正逐步突破洲际局限,向泛洲化方向发展。
(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日益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据美国《商业周刊》登载,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达2051亿美元,2002年达3490亿美元。正是由于网络贸易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才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纷纷制订各种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和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由40多个国家参加的部长会议上,一致同意在网络贸易中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各国不得自设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意网络贸易不得征收新的税种,其中29个国家在通过的文件上签字;此外,WTO和APEC等国际或区域经济组织对网络贸易也十分重视。显然,网络贸易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领域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二、立足现状,寻求贸易新突破
(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加快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第二,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我国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它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第三,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国家科技风险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培养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贸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免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纠纷的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业务方式没有最终定型。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本身的新进展,又有与现有体制的冲突,这给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对市场的发展保持高度的敏感,加强对网络贸易的研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标准、法律和法规,保证和规范网络贸易的健康发展,不断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之路,是东部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江苏省昆山市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广大人民群众。
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我们打破城乡界限,把927平方公里市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并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五个层面加以推进建设,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城市化率达到68.7%。在产业布局层面,我们坚持制造业立市,形成以昆山开发区为龙头,以出口加工区、省级高新区为重点,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以光电、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基地为配套的产业集聚格局;坚持服务业强市,形成以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为依托的多样化、集中化发展格局;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对城市的生态支撑力。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发展的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尤为明显,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在实践中,我们对重大基础设施做到城市和农村统一布局谋篇,集中实施一大批交通、电、气特别是生态环保工程,努力优化人居环境。全面完成区域组团供水,实行全区域饮用水深度处理,做到“一个龙头”供水;农村垃圾实行“村收集,镇集中(转运),市处理”,做到“一个炉子”焚烧发电;加大水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建成污水处理厂24家,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7%;积极实施“畅流工程”和“三清工程”,去年削减湖泊围网养殖1万多亩,疏浚清淤河道230公里,完善了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了“水清、水活、水畅、水生态、水安全”。
推进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的有效推进,能够从根本上解除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后顾之忧,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和服务网络,为城乡居民提供同等的就业机会,并享受同等的就业优惠政策;政府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统一“买单”,显著提升了劳动者素质,其中获得国家级职业资格证和特殊工种(岗位)证书的达到40%以上,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实现就业;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步伐,建立健全以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保障”,全市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在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履行应尽义务,促进农民工与市民共处一地、共创繁荣、共建文明,拉近了农民工与市民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管理一体化。我们以村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坚持公共服务的设施建设和产品供给并重,强化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和党建活动六大服务功能,形成城乡一体、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居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出镇有人代”。坚持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机制,在全市城镇全面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做到城市化推进到哪里,城市管理就跟进到哪里。
一、引言
金融监管制度不能够很好的适应金融产业的发展,是造成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因素。怎样准确的掌控与认识金融监督管控发展的走向,进行科学的金融监管系统的调控,有利于保证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提升,对金融机构的进一步革新具有推进性的意义。
二、国际金融监管走向
1.实行综合监管模式
以往欧美的金融管控系统中具有许多的缺陷以及重复的地方。这是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所以,金融革新需要注重对现实产生的缺陷与不足的补充,从而对金融行业实现综合性的监管模式。首先注意对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控。仅仅注重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控,并不助于实行全面性的监督与管控。要想实现全面的监督与管控就需要进行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其次要对金融监管部门的覆盖面进行逐步的完善与扩展。次要对资产的支持与其他金融行业的新生产品进行监督与管控。最后,综合增强每一个金融管控部门的协作能力。
2.实行全方位、无死角监管
每一种监督管理改革办法都需要不断的扩展监督管控的区域,从而实现全面性的监管。比如,巴塞尔协议通过引入杠杆率监督管控标准把银行表外的业务包含在了风险资产的区域中;美、英以及欧盟等都对基金等一些银行纳入到了监督管控的范围中;英国提出新产品额监督管控办法,从而强化对金融新研发产品的监督与管控。
3.注重系统性风险监管
传统型的监督与管控将金融部门作为监督管控的对象,并不能够对整个金融行业实现全面的监督,要想实现全面的监管就需要将金融产品以及业务作为监督管理的内容,这也是将来金融监督管控发展的走向。因此,主要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家都十分关注金融市场的安稳以及系统风险,表现出功能性监督管控引导。美国新成立的金融服务监控委员会监督系统性风险,增强了美联储稳定金融市场的能力。
4.强化国际金融监管
一个国家的金融业产生金融风险之后嫩巩固借助多种途径传播到别的国家和地区。目前金融监督管控的主体为国家,缺乏完善的国家性金融协调。在全新的金融监督管控系统革新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在试图实行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进行信息共享以及全球性危机预警系统。
三、我国金融业监管走向
1.注重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
对中国来说,金融市场的监督管控虽然已经实现了基本上的监管,可是缺乏专门性的监督管控。我国需要强化对金融产品以及金融部门的监督与管控,第一是对市场外部交易的产品进行监督管控,从而防范监督管控的漏洞。第二是进行监督管控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与管控。
2.注意防范金融业系统风险
因为现代金融制度的繁琐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业稳定的主要原因,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威胁性。金融危机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从中国的金融行业来讲,更需要创建金融风险监督管控模式,将金融部门的监督管控向着功能性监控的方法进行转化,促使每一个监督管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效的规避监管的漏洞,降低风险产生的概率,确保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
3.注重金融创新,提高综合实力
监督管理部门假如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的监督欠缺,监督管理的强度差,就提高了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所以,国外的金融监督管理革新条例中将金融产品划入到了十分关键的地方。中国虽然金融创新发展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时期,可是也需要学习国外的经验以及教训,从根源上提高对产品的监控强度,在保证创新产品自由发展的条件下,严格防范风险的产生,积极主动的实行金融创新并不是要任其随意发展,不加以管理。需要在尊重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有效的预防风险,提高金融行业的综合实力。
4.注重金融机构的监管类别划分
国际上发展的金融监督管控思想对中国的金融监督管控机制的划分十分重要。开展全面性的监管,并不代表每一个被监管的对象都是实行统一的监督管控要求,按照金融的类别划分标准进行划分,采用专门的金融监管制度,有助于提升金融监督管控的水平。中国的金融监管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要进行创建的,采取多样性的金融监督管控办法,从而实现多等级监督管控。
四、结语
金融监督管控制度的革对全世界以及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创建金融监管体制系统,有助于保护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整体权益。经济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不断革新,是提升中国金融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方法。我们需要确保金融系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进行有效的预防,更好的防范金融系统的风险。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一样的,在分析国外经济危机的基础上,学习国外金融监管制度的方法,创建中国独特性的金融监督管控系统,有助于中国金融行业顺畅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49 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49-01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理论介绍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力分析
1、形式多样化
(1)网络电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看电视。高科技的媒体技术让更多的人选择上网看电视,因为它广告少,可以全集联播、随意查找想看的节目。谁真的愿意为无休无止的广告买单?这种电视的选择性更高,让每一位观众更有选择权。它巧妙的广告设计不影响观众观看,难怪一推出就迅速普及。
(2)数字化报纸。自从互联网开始普及,报纸业也开始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人们看报纸不用订或买了,只要点击鼠标,天下大事尽收眼底。不仅如此,网格的编辑功能可不是以前的剪刀和胶水能替代的。不用花钱买报纸就可以看多种报纸,可以随时挑选日期和看相关章节,谁还愿意总守着老观念?
(3)多功能手机。现代人拥有一部手机就足以掌握天下,3G技术的超大带宽更是让人们在移动中享受生活。接着,物联网技术更让手机这种媒体进发出核电一样的能量。全国4亿的用户基数,是何等的利润来源。
2、接受群体的普遍化
对于以网络传播为主的新媒体,以人机对话代替人与人交流,由点对点转变到多点对多点的趋势,它无疑扩大了接受群体的范围。它没有空间、时间,甚至地域的限制,成年人、孩子、老人都成为接受群体,丰富广泛的广告传播甚至都成为了孩子们玩耍时的经典语句。
三、传统报纸的困境与机遇
从全球范围来看,早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传统媒体在网络等新媒体的“攻击”之下,已经显露出下滑迹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冲击、新闻纸价格上涨等诸多原因,美国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发行量出现了连续20年的下滑。据统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有507家日报的发行量锐减,绝大多数报业公司只能勉强维持运营。新媒体的现状及优势。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世界网民的数量已超过20.8亿,中国网民数也高达5.4亿,其中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到3.53亿。同时,艾瑞咨询公告,2011第一季度网络广告市场同比增长43.7%达到85.6亿元,并预测2012年中国互联网将超越报纸成为第二大媒体。
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的地位,有较完备的组织机构与人才网络,有品牌效应,但仅仅有这些本身优势是不够的,传统媒体必须完善自身的品牌价值,追求新闻及时性的同时应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坚决杜绝假新闻,维护自身形象,做出更优秀的作品,强化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权威性,使其自身的品牌价值得到更好的延伸及提高。从而获得新的生存道路和发展空间。
2.采取积极对策,拓展生存空间
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开通了自己的网站。相对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网站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是政策资源优势;二是原创新闻信息优势,传统媒体大多具有完善的采编队伍;三是信誉优势,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信誉度一般要高于网络媒体。但是,传统媒体网站存在内容单一的缺点,这些网站主要是依托于母体建成的,网站里的新闻比起母体几乎无多少新意。在内容方面传统媒体网站就显得比较单薄。加之传统媒体网站普遍处在发展的初创阶段,资金不足,人员匾乏,大部分还只作为母体的附加物存在,受重视不够的现象还很突出,在同商业网站的竞争中不可避免的处于劣势,这就需要在运行机制上有所创新。所以传统媒体的网站需要与网络媒体的渗透与融合,将自身产业链进行完整延伸,形成新的传播优势和新的市场竞争力。
3.传媒内容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海量、传播的迅速还有广泛的互动交叉性。但是传统媒体有着自身的内容优势,传统媒体的内容和编辑水准是新媒体所达不到的。而且新媒体虽然提供海量的资讯,但其中不乏大量的垃圾信息。因此,“传统媒体如果能强化自身的内容优势,把最核心的新闻和最有价值的资讯及时提供给受众,就能使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价值,而不是在网络上费时琐碎的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