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县域经济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0 10:10: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型县域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型县域经济

篇1

(二)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1.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通过工业化将大量农村人口吸纳到城镇居住和就业,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原来相对分散走向集中,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生产资源向城镇聚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要素保障。同时,农村人口在向城镇的迁移致使农村人口减少,这又为农民集中耕种、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的资本和技术集约程度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有力地促进着本城镇经济增长,又带动着县域其他地区经济发展。2.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县域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集中于城镇区域,这势必会带来生产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工业生产效率会随之提高,同时,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经济的效应也会逐渐显现出来。3.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现代化要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从中国县域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看,大部分地区都是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村人口,以促进土地资源的相对集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来保证土地规模效益的形成。第一,通过城镇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可使农村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一部分人集中,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程度,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二,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如增加牛奶、肉食、蔬菜和水果的需求,这又会带动县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刺激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第三,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提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加速农业的资金积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4.新型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首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通过加强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可以显著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只有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域新型工业化的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县域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由传统的依靠投资和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的深层次转变;由依靠第一和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依靠消耗能源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及管理机制创新转变。最后,从需求增加的角度分析,中国30%的城镇人口占了总消费需求的70%,70%的农村人口占了总消费需求的30%。一个农民的货币购买力和一个市民的货币购买力的比例是1∶3~1∶3.5。因此,如果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0%),将会使县域市场需求有一个较大的增加,进而推动宏观经济增长。

二、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注重特色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板块经济,进而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立足县域实际,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票赋和产业基础,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努力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群,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为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篇2

按照“产业集群、企业集聚、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思路,以建设省级工业聚集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发展园区经济。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园区管理机制,提高园区配套服务水平,把园区培育打造成为产业聚集、用地集约、物质循环、持续发展的强大载体。进一步完善进园政策和准入条件,规范项目管理,积极引导企业“入园进区”,实现企业集中建设、产业集聚经营、经济集约发展。

二、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走工业信息化之路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工艺,促进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过程的融合。围绕提高本地传统产业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控制水平,积极推广传统产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应用,通过运用自动控制、嵌入式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带动产品创新和升级换代。积极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广应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为重点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实现企业管理数字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动营销和业务方式的信息化。建立完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运行机制。采取典型带路、局部突破的思路,在本地的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通过典型示范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带动各行各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循环化之路

不断完善和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使本地区的主要产业之间都关联起来、物质都循环起来,延长资源利用深度,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内部布局,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入园建设,实现园区内企业产品互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再生利用。强力推动节能减排。以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推广一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实现能耗最低化、污染最小化。依法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节能监察和污染监测,适当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标准,加大征收力度,对高耗能企业执行差别电价和阶梯水价政策,从政策层面形成节能减排倒逼机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新污染和高耗能项目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认真落实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依法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技术高端化之路

加快产学研步伐。扶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抢占发展先机;鼓励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硕士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支持企业专利申请,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走技术高端路线,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广采用一批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照引进、吸收、利用、再创新的思路,推广采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大力推进名牌带动战略。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强质量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引导企业树立品牌、商标意识,积极培树一批知名品牌,走品牌兴企之路。

五、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走企业集团化之路

积极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企业和大集团。围绕本地区产业发展重点,鼓励企业通过裂变扩张、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培育扶持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集团和产业领军企业,发挥大集团的“产业领军”作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发展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在本地区设立企业总部或总部功能的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两头”在外,企业管理中心、投资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等总部功能在迁安的总部经济。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买壳上市等多种途径上市,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努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六、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篇3

中图分类号:E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094-0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够有效化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提高县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田东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是田东决策者们的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结果。工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持,已经成为最强劲的力量。结合田东的资源和产业结构特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县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工业体系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田东的经济在增长,但增长质量却不算高。因为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资源投入,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如果仍在传统的发展模式里,除非有大规模的技术突破,否则,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因而必须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体系就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锦江集团在田东的盐化工、化学铝项目搞的是循环经济,生产中的电石渣、尾气、废气、余热和氯气都是进行充分利用,尽可能做到零排放。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你们开展‘议案例、破难题、推项目’主题教育,应当很好地总结锦江项目的经验,把锦江项目搞成循环经济的样板项目。”2008年10月19―20日,吴邦国委员长视察田东时,对田东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充分肯定,点出田东发展发展工业的新亮点。他的讲话精神在全区引起了强烈反应,这无疑成了指导广西乃全国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纲领”。

二、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体系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田东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和困难。首先,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有些已经低于国家行业准入门槛,不仅面临着一定的产业政策风险,也导致了相对较高的单位生产成本;其次,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石化企业的产品精深加工程度较弱,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氯碱企业下游配套的耗氯和耗氢项目还有待完善。同时,各个产业集群关联度低、链条短,企业彼此之间内在联系较少;再次,原料对外依赖程度严重,龙其是原油,目前主要依靠公路运输,成本较高且风险较大,也使公路系统难堪重负。最后,缺乏石油化工的管理和生产人才,阻碍了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体系的新思路

吴邦国委员长在田东调研时曾经做出重要指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发展的思路符合田东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扬长避短,在科学发展观与田东实际结合上狠功夫。”综合考虑田东县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对田东建立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体系提出以下几点新思路。

1.适当调整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等产业体系的规模

作为田东石油化工龙头企业,中石油广西田东石油化工总厂有限公司目前的生产能力较小,受到国家宠观调控的严格控制。田东石化应该扩建油项目,通过挖潜改造,提高一次加工能力,使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年,可以减少或避免国家产业政策的制约。同时,要大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田东石化总厂现有的石化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比较低,能耗较高。应大力发展聚丙烯、苯本丙酮、甲乙酮、有机玻璃和橡胶等下游石化产业。另外,要全面开发天然气化工产业。经初步勘探,田东县天然气储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利用这些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应规划建设己内酰胺、天然气芳构化及天然气发电等项目。作为田东氯碱化工的龙头企业,锦江集团田东锦盛化工有限公司的年产50万吨烧碱项目全部投产后,将为田东铝化学品产业乃至百色市氧化铝、电解铝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同时重点规划耗氯耗氢项目。针对氯碱行业的物质平衡问题,应重点规划氯化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环氧氯丙烷、环氧丙烷、三氯乙烯和一氯丙酮等耗氯耗氢项目。

2.努力实现各工业产业之间的耦合,形成产业循环发展链

主要是实现石油化工和氯碱化工的耦合,氯碱化工和铝产业的耦合,氯碱化工和造纸业耦合,造纸业和农业(甘蔗)、林业(竹子)的耦合。这种耦合使各个工业产业之间间甚至与其它产业形成循环经济链,造纸业的发展就遵循了“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理念,利用金荣纸业有限公司负责“竹浆纸”一体化,30万吨竹浆纸新项目来带动竹产业的发展,已逐步建成的30万亩竹子基地,全力打造“广西第一竹乡”,真正使竹子产业成为田东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柱产业,成为富农兴农的主要着力点,并从源头改善了生态环境,形成“氯碱产业―造纸业―甘蔗竹子产业――改善生态”的绿色产业链。

3.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走清洁生产的路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石化工业园及东海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坚持按科学规律高标准高水平实施,要聘请专家进行论证和全程监控,坚持入园企业生产模式上达到高起点。如入驻石化工业园的锦江集团,采用循环经济设计模式,基本实现废气、废渣零排放,85%废水中的水可回用,15%的废水一级达标排放,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生态环保的园区建设目标。凡是新入驻园区的企业,均要求规划起点和水平都要高,必须是循环利用的项目,按清洁生产模式组织生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环境保护和生产建设贯彻到企业生产活动的每一环节,确保经济效益的环保实现“双赢”。

4.争取上级在原料、政策和资金支持

田东县自身的资源有限,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很多困难无法独立解决,需要上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一是原料支持。田东正在计划扩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所需原油量将会大大增加,目前原油供应基本可以保证,但是原油的运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单靠公路运输无法满足生产要求,而且运输成本过高,也增加了公路系统的压力。从经济型的角度考虑,管道运输原油是最具优势的。因些田东政府要争取上级支持,协调同意启动管道运输原油的前期工作;协调南宁铁路局每天调派一列专用车运输原油;协调软州1000万吨/年大炼油项目每年供应30万吨加氢裂化尾油用于广西田东石油化工总厂的技改项目。二是政策支持。工信部2011、2012年一共要评定16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1年已经评定结束,广西是空白。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政策,对工业园区的发展非常有利。在明年的评选当中,田东要争取得到上级政府支持,争取参评。同时田东自身也要做好准备,加强意识,抢抓机遇,大胆先行,通过提高自身的实力迎接考验。三是资金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所需巨大,而田东县的可用财力又非常有限,因些要争取得到中央、自治区的协调解决部分资金,用于扶持田东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帮助解决园区建设资金紧缺的困难。

5.拓宽科技渠道,构建工业园区“产、学、研”基地

大型化工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田东县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定期选派部分员工到相关高校进修。些外,园区生产中的某些关键技术问题仍未解决,工业化推广存在困难,节能减排也面临诸如废弃物、污染物的循环利用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因素。就些问题应该加强同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建立石油化工等孵化园,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关键技术问题的突破打造科研合作平台。

篇4

资源型县域经济是县域经济体系中最为特殊的群体,主要是指当地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有机体。一般而言,我国资源型县域主要处于我国的中西部,自计划经济时代开始便是国家材料的主要来源,到市场经济时代之后,国家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发展模式。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资源型产业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导致资源枯竭、生态脆弱退化等。所以,积极探究资源型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资源型县域经济主要面临的问题

1.资源枯竭现象严重

根据不完全统计分析,当前我国资源型城镇接近500座,经济发展处于成长阶段的接近100座,处于成熟阶段的接近300座,处于衰退阶段的接近50座。众所周知,自然资源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资源掠夺方式,会导致资源枯竭现象严重。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当前资源开发型领域已经进入了枯竭状态。

2.产业结构单一

通常情况下资源型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依据当地优势资源所发展而来的,但是从实际角度分析,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过分依赖,导致经济增长呈现出一种原始、自然的积累过程。另外,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产业围绕着资源企业所运转,容易引发严重的“多米诺骨牌现象”,引发市场风险。

3.产业技术水平过低

从产业内部结构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基本上属于超重型,从层次角度分析,部分精深加工业已经处于瘫痪状态,不仅资源利用率低,并且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另外,由于缺乏关联产业的构建,导致产业链条短。从产业效益分析,自然资源开采员工的平均工资占据全国平均工资的一半,但是相应的污染物排放量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是导致社会经济受阻的主要原因,由于自然资源得到无序开采,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十分严重。根据有关调查,我国每年开采自然资源所引发的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近百亿元。并且导致资源破坏与占用土地面积超过300万hm2,破坏草地面积250万hm2。

二、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模式

当前我国资源型县域数量比较多,并且由于受到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影响,导致各个地区资源型县域情况不相同。所以在资源型县域转型的时候需要选择不同的转型方式,要对地域环境、环境因素、产业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思考,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转型模式。

1.优势延伸模式

优势延伸型模式主要是将优势资源进行充分发挥,并且将资源优势积极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产业优势积极转化为地区发展的优势。利用优势延伸模式可以实现产业链中产业的协同发展,并且能够将主导产业定格为加工业。

2.优势组合模式

优势组合模式主要是通过综合开发利用产业优势,致使主导产业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利用该模式可以将不同产业群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处理。

3.优势互补模式

优势互补模式主要是指利用外部环境,选择相配套的发展产业,形成互动优势。利用优势互补模式可以将区域分工以及协作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可以进一步减少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成本。

三、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的对策

1.转变单一资源型产业结构为多元产业结构

可以参照优势延伸模式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将企业的优势进行发挥,扩大自然资源的储备量,积极稳定生产规模,减少自然资源出现衰退现象。比如煤炭作为最主要的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其利用效率,可以对煤炭资源进行加工与转化,严格按照安全、生态的基本原则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另外,还可参照优势组合模式,实现资源关联产业。比如,建材产业在发展中需要严格按照“节能、环保”的基本原则,对建材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建立优势品牌。还需要按照优势再造模式发展替代产业,加强对轻工业与机械产业的发展力度,加强创新科研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可根据当地的资源发展新型的产业集群。

2.实现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整合

在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过程中会面临非常多的问题,所以在实施转型的时候需要与社会转型进行整合。其一,要实现再就业或者创业,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其二,要积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惠农政策,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3.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

首先,要对自然资源开采区进行综合治疗,对于出现塌陷的区域可以采取大规模的搬迁方案。其次,要对重点污染行业进行治理,关闭高耗能与高污染的企业,加强对环保设施的构建。最后,要加强对重点区域进行治理,比如构建垃圾处理厂,建立湖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生态示范推广工程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实现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改变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积极探索其中所出现的各种缺陷与不足,针对当地发展模式采取不同的转型模式与转型策略,真正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建民.河北省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转型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06-111.

[2]张娜.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以柳林县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2,06:88-90.

篇5

作者简介:袁其谦(1963- ),男,湖南双峰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0.7;F12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01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01-03

“省直管县”是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目标之一。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结合湖南省实际,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全省79个县市实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这是湖南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项重大财税体制改革。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湖南县域经济就必须从湖南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鼓励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培育和产业链的整合,鼓励和支持金融创新的财税政策、增加县域经济发展财政补贴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等制度创新。

一、县域经济发展是省直管县改革成功的关键

(一)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的根本

近年来,我国县乡财政困难较大,已经成为妨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县乡财政能否走出困境,关系到中国公共财政的振兴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要解决中国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财源。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我国县乡财政保障能力。如果县域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县乡财政保障能力要提高也无从谈起,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判断“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

(二)县域经济发展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通过税收、担保、补贴等方式确保社会成员人人都能享有的、与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需求相关的公共服务。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或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特点是不一样的。从国际惯例来看,基本公共服务一般包括教育、保健、社会安全网等等,它是政府的基本责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体现了发展的社会属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花费大量的财力,这一切得建立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在大部分县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基础上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会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很低,拖累经济较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只有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有可能得到保证,公共服务的水平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二、湖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发育迟缓,市场化程度较低

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转轨的过程,市场化进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但是市场化的进展程度是很不平衡的。就区域而言,在某些省份,特别是在东部沿海省份,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而在湖南省,经济中非市场的因素还占有重要的地位。就产业部门而言,制造业、建筑业和某些第三产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而另外一些第三产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就不同市场而言,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对较高,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对较低。

(二)区位劣势明显

湖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典型的内陆省份,发展海运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沿海地区的省份。另外湖南的地形复杂,地势整体由南向北倾斜,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中部多为丘陵、盆地。全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多,因此发展陆地交通的成本也十分昂贵。更重要的是,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很少有机会能享受到经济方面的政策优惠。而政策优惠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沿海地区首先享受到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一系列的政策红利,西部地区近年来也享受到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红利,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虽然有“中部崛起”的提法,但并无实质性的政策利好。因此,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必须另辟蹊径。

(三)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2009年末,湖南全省总人口达到690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万人。虽然湖南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数量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成为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瓶颈。

三、促进湖南县域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的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所占份额,拉动内需

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其中最主要的是投资和出口。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证实,依靠外贸推动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之后中国的四万亿财政投资刺激计划有力地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却留下了不容小觑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问题。因此,“十二五”规划和专家学者都同意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发掘内源性动力――国内居民消费。对湖南而言,由于区位劣势,发展外贸本身就不具备优势,近期地方融资平台的整理又制约了依靠投资来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的可能,因此拉动内需就成了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居民消费的提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首先是收入的提高,从整个社会来看则是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要上升;其次是基本公共服务要得到保证,例如教育、医疗和住房。如果第一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居民将没有能力消费;如果第二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居民将不敢消费。所以,必须利用“省直管县”的契机提高居民的劳动收入份额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是推进湖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制度创新

观念决定“钱”途,改革才有出路。当务之急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垄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领域,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具体来说,应该瞄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财政贴息引导。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银行贷款运用财政贴息,给予3%―5%的财政贴息补助,运用“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原理充分发挥财政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中的引导作用,用财政贴息政策引导银行资金流向,变直接投资为间接推动与协调引导。二是资金筹集应该多元化。构建“自贷、自建、自管、自偿”的经济实体资金运转机制。具体创新手段包括: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如向房地产开发商出让土地所有权时就将预定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平摊计入地价,或规定开放商开放土地的同时必须建造配套设施以及向改变土地使用功能的单位和个人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取或提高基础设施服务的价格;发行有价证券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等。三是资源享用商品化。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后就进入到运营维护阶段。基础设施的可使用年限一般都较长,再加上往往是公众直接使用,因此运营维护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设施的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高低。我国的基础设施一直由政府投资和建设,并且一直由政府垄断经营。但由于财力不足等问题,让各级政府独立承担基础设施的后期运营费用非常困难,根据“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适度对基础设施的使用收取费用是必要的。市场化经营使得基础设施变为有偿使用,这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避免了对基础设施的过度使用,而且可以使得基础设施获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三)促进产业培育和产业链的整合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无县域经济可言。从湖南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湖南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尚处于自由(培育)发展的传统阶段,只有少部分县域经济已经到达了特色优势产业逐渐凸显的整合发展阶段,至于创新发展一体化阶段的县域经济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主导产业的形成和成长显得非常重要。具体来说,湖南经济欠发达的县域,正处于主导产业培育阶段和成长的前期,通过招商引资和重点扶持,促进主导产业形成和成长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可采取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领先企业,协调植入企业与本地企业、原料基地与组织的关系,确保转移产业转化为县域主导产业;亦可采取鼓励和扶持本地能人开发县域特色资源型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的市场流通产业等方式,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县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成长。湖南经济较发达的县域正处在做强主导产业的阶段,通过政策引导和重点支持,促进主导产业壮大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县域主导产业多处于产业成长前期和中期,提高产业集群效应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能力是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已经完成了主导产业的培育阶段的县域,通过政策引导和营造环境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和演替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促使产业链的整合。

(四)鼓励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

为改变县域经济和农村发展严重“缺血”的局面,着力解决农村金融边缘化的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县域和农村金融改革。一是围绕国家财政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开展金融创新。银行应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结算支付系统、运营网络,与财政部正在建设的“中国农民补贴网”对接,开发惠农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直接从国库发放到农民手中建立金融载体和金融通道。二是围绕国家支农惠农的金融扶持政策开展金融创新。配合国家财政扶持政策开发自身独立经营的小额农户贷款、农业企业贷款、农业事业法人信贷,满足农村有效信贷需求者的融资需求。同时,围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农业保险+农行贷款”、“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农行贷款”、“农业保险+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开发新型农村信贷产品;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合作,开展政府、中介机构、产业化企业信贷担保创新,解决农村贷款担保缺失问题。三是围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社保金融创新。在农村医疗金融方面,加强与医保、卫生部门合作,以新农合为重点内容,开发新农合贷款产品,提供农村医疗金融服务;在文化教育方面,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学生金融服务,促进教育文化发展。四是围绕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开展农村金融扶贫业务创新。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还有将近农村总人口的6%,银行应该配合国家扶贫开发政策,针对贫困农户,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著名的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已经从实践角度证实了金融创新是可以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化陷阱”的。五是要格外关注风险防范。在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背景下,银监部门要特别注意规范运作和加强监管,落实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估、排查和监控制度,以有效防范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村镇银行、各类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微融机构,更要实行严格监管。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强化各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提高其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补贴

省财政对县的支持要改变过去直接投资方式,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利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各种财政杠杆大力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做大县域财政收入“蛋糕”;加大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一方面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等方面发挥省级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降低对欠发达县公共投入、基础设施等专项资金的县级配套比例,另一方面重视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产品和产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专项补助、风险担保等方式积极支持企业产品科研开发,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创造有利于民营资本发展的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构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六)增加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金融危机的发展以及人力成本的普遍增加,对于沿海城市的部分产业产生极大影响,内迁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湖南省作为连接珠三角、长三角的重要区域地块,对接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优势产业政策以及积极推行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对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对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实施区别政策措施。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区域产业培植时,要注重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的产业以及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以重点倾斜的区域政策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责任编辑:李综艺)

参考文献:

[1]贾康、白景明.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 2002,(02):9-13.

[2] 李坤.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05):13-14.

篇6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固本之方、治国安邦之策。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农信社支持“三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旺盛的资金需求,而资金投入渠道不畅,一直是制约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要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信社应积极拓展创新支农路径,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农信社应实现“自我突破”

农信社要想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必须加快自身发展。

(一)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农信社应简化贷款手续,重申信贷纪律,对新系统的业务操作加强培训,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增强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举办服务礼仪培训班,树立优质文明服务理念,提高优质文明服务质量;加强网点环境建设,提高服务效率。

(二)科学加强经营管理

要增强资金实力。一方面农信社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存款组织力度,增强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实力;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把小额农贷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结合当地实际推出新的贷款品种,满足多种贷款需求。同时注重发展消费信贷业务;要提高资产质量。农信社在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同时,严格执行贷审分离和贷款“三查”制度,规范贷款操作,强化贷款营运监控,切实防范新增贷款风险。同时要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便农信社评级授信,为贷款创造必要条件。

(三)形成企业发展合力

农信社正处于改革后期的发展阶段,在竞争能力、服务手段还落后于同行业,还有待于政府出台相关的各类扶持倾斜政策,协调与各中介部门的关系,降低中介收费标准,帮助农信社增强支农发展后劲,积极推介优质项目和优质客户,把农信社真正办成老百姓自己的银行,办成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的银行[1]。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走差异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之路

农信社拥有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信社正处于股份制改造阶段,在加快推进股权改造的同时,从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及自身转型方面看,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差异化经营的问题。就是把人力、机构、费用、技术、品牌等诸多方面的配置向与自身服务能力相匹配的业务、客户、产品方面倾斜,应由主要针对农户生产性、消费性周转贷款,转向支持农业科技发展,集中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生产等结构调整方面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力,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专业化经营的问题。应在管理、战略、文化、服务、产品、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专业化的经营,力争让品牌影响力走在市场前列。专业化经营既是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也是适应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农村贫困,农民增收缓慢,导致农户抵押难、贷款难的问题仍较普遍。农信社要围绕提高金融产品供给效率这一目的,按照不同类型的产品特点,加快金融服务改革、开发和发展,构建多元化、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此外,要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农业产业生产后劲,激活农业存量资产,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出发,开发农民房屋、承包地、林地、荒山、采矿、商标等抵押贷款产品,提供方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2]。

(三)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信用建设是发展农村信贷的基础。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薄弱状况,应加快农村资产评估、担保公司、征信登记等金融中介机构建设,建立一套针对“三农”特点、行之有效的定价机制,并开展农信评估、担保、评级工作,让农户树立起信用观念[3]。还要抓住在中西部地区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层次开展农村金融教育活动的机遇,组织好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培训以及农村金融改革、农业保险、农业合作经济等方面的培训,解决好农信社与农村、农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切切实实推进农村信用体制建设。

(四)推动民政企有机结合,达到共赢

从目前看,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政策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农村信贷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放宽的形势下,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限,逐步提高市场开发程度,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造政策环境。二是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其中公共财政资金配置最为关键。要做出统一安排,使政府与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机构真正有机结合起来,用好用活支持金融发展的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

通过客户结构转型,紧扣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思路,就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而言,要切实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瞄准设施蔬菜、特色养殖、经济林建设、水利建设、产业升级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项目,持续加大融资力度,有效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辉,许荣彬.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金融, 2006(01).

篇7

目前,“新常态”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经济“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诺安基金据此指出,尽管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但对2015年市场中期的看法仍然偏向乐观。从流动性角度看,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较长时期的调整周期,大类资产配置偏向于权益的时代正在到来。数据显示,从去年8月到11月底,A股保证金余额由6000亿增加到了1.1万亿。从政策角度看,随着去年10月国发43号文的,直接融资的战略地位提升时代正在到来。而在宏观经济层面,当前有利于制造业的宏观条件正在形成,国内制造业利润重新增长的拐点正在到来。以上均为A股市场中期向上行情提供了有利支撑。

事实上,通过券商对2015年A股市场展望可以看到,看多已经成为大多数券商共识。海通证券认为当前大类资产配置转向股市的趋势已经形成,今年市场向上趋势不变。中信建投也认为,2015年应该在改革的深化中探索从“快牛”向“慢牛”切换的线索。在具体配置中,海通证券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均衡配置的基金。

诺安新经济“三大均衡”掘金

据悉,诺安基金羊年开山之作――诺安新经济股票则是通过三大均衡投资策略充分挖掘“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投资机会。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只典型的股票型基金,诺安新经济股票投资于股票资产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其中与“新经济”相关的股票资产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同时该基金将采取双基金经理制,由史高飞和刘魁两位基金经理共同担纲。

公开资料显示,史高飞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10年4月加入诺安基金后参与运作的多只基金业绩优异。刘魁于去年6月起任诺安价值增长股票的基金经理。银河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26日,诺安价值增长最近六个月的净值增长率为39.09%。

对于新成立的诺安新经济基金的投资策略,以上两位基金经理表示,未来诺安新经济股票将通过大小盘保持均衡、高成长与低估值保持均衡及新兴产业与传统转型产业保持均衡“三大均衡”策略,积极把握市场更迭节奏,动态捕捉新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的新投资机会。

篇8

第一,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以小学初中水平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01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76.8%,高中程度为12.1%,中专及大专大学程度仅占5.3%。与发达国家相比,文化程度差距很大。

第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实用人才“非农化”发展,农村“能人”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带来的是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村社会的活力退化,当前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第三,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集约,具有现代产业组织特征的农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质;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激烈市场竞争相联系,要求农民要会经营、善管理,具备市场经济意识。

第四,我国目前的农民培训体制机制不能够满足新型农民培育的需要。一是培训内容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及市场化的需求;二是部分培训老师或缺乏实践经验,或知识结构老化;三是政府各级部门存在一种被动的、应付式地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效率有待提高,培训监督机制缺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生产经营主体和后继者。新型农民培训的目标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从以下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展开:

首先,要对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中生产经营决策者进行培育,这方面可以借鉴日韩的法人经营组织的培育经验,特别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与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篇9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因股市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通常市场风险包括权益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商品风险。新兴产业经营必须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下,这样才能创造出预期的经营收益。但是,近年来国内经济政策变化不断,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国资本主义对本土经济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新兴产业一度面临严峻的经营局势[3]。如:股市价格下跌导致新产业投资混乱,资金持有者纷纷撤离资金而给经营者造成很大的困境。

2资金风险

随着经济学家对国民产业结构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维持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结构不动摇的前提下,新的科研成果与新兴技术开始融于时代经济发展中,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企业经营掌握好资金时间价值和资金风险,可以减少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损失,在收益可观下带动经济收益水平的增长。因区域经济体制的推广,市场投资项目的种类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将资金集中投向固有的传统产业,以减小投资新兴产业造成的收益风险,最终导致新产业资金筹集不足。

3收益风险

在中国科学院CAS提交给国务院的一份报告中,有关专家敦促相关方面进行反思,综合考虑是否应把重点放在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中。分析这一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资金投入需要较长的回收周期,且经营不善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新兴交通轨道项目为例,高铁工程在建设时需消耗大量的本金,但高铁营运后的成本回收周期很长,就目前已启用的武广高铁来看,目前的上座率尚不到50%,创造不出足够多的利润来偿清银行提供的巨额建设贷款的风险逐渐显露。

4政策风险

各地方政府对新兴行业的发展项目十分热衷,但对同期开展类似项目的省份有多少个并不清楚,未来在某个细分行业可能出现盲目扩张后的产能过剩。区域经济体制带动了地方“招商引资”政策的实施,各地政府根据本土经济产业的优势,对外开展了招商投资项目的宣传推广。政府仅注重于前期投资活动的调控管理,当项目正式动工建设之后,政府对新兴产业失去了应有的宏观调控职能,这对投资者是一种巨大的打击,极有可能制约了新兴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可持续发展。

5营销风险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企业依旧处于“守旧式”经营思想下,内部运作模式难以得到更新改进。虽然新兴产业在市场定位及产品营销方面开始尝试新的方法,但对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较少,忽略了科技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如:当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并没有完善融入到生产与经营中,阻碍了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4]。另外,新兴行业技术进步的速度较为缓慢,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例,因技术过于饱和导致价格下幅度下跌,技术问题也引起了产品营销的滞后性。

防范新兴产业经营风险的先进决策

实行区域经济体制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市场经济变革,从多个方面促进本国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经营者参与到更多的市场交易活动中。我国经济走市场化改革之后,各个行业纷纷创办了不同规模的新兴企业,以从事不同商品的生产经营。针对新兴产业经济潜在的种种风险,国家、政府、企业等应当联合起来制定风险防御策略,保障新兴产业能够在市场上持久地经营,实现本土经济产业的持久发展。

1完善经济决策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实践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党和国家应高度重视经济产业的规划发展,对新兴产业结构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为新产业经营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中央积极调整现有的经济决策,从国内外产业经营现状实施深入性地科研工作,立足于本土新兴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过去对新兴产业保护的不足。如:在进出口贸易政策上,国家可适当地调整进出口税额,以免国外企业对本国企业造成的市场竞争,保护本土新兴产业不受国外冲击,为企业提供自主的发展空间。

2指导产业发展

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近年来多边贸易谈判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政府是国家的执行机关,同时也具备了强大的经济调控功能。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出经济调控职能,使新兴产业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下营运发展,这样才能提高高科技产业的运作水平[5]。如:政府可以对新企业实施必要的技术指导,使经营者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转换,充分显现出新产业的内在潜力;强化企业日常经营的监督工作,把最新的市场信息传达给经营者,使其在短时间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决策,防止区域经济体制下市场变动对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

3营销模式创新

篇10

尽管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数量不断增多,但所占比重仍不高,单个实力还不强,农民老龄化、生产单一化、土地经营零散化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一从思想观念上看,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认识偏低。认为合作是“走回头路”,“吃大锅饭”,怕入股入社吃亏。干部怕弄不好落埋怨,不讨好。二从发展上看,数量偏少。特别是像样的、规范的更少。发展的也不平衡。有的村“空白”。还是处于自发的,原始的初级阶段。三从组织规模上看,组织规模程度偏小。有的合作社就几户,或是家庭式的。四从带动作用上看,带动作用偏弱。由于数量少,规模小,内容单,因此对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商品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有的在运行中因为各种因素夭折失败,产生负面影响。五从经营管理水平上看,管理人员的__素质偏差。文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智,管理能力不强,很难支撑和再发展。六从规章制度看,执行的也不得力。七从资金上看偏缺。__乡三排村的“万家乐”千只绒山羊养殖场就是因为没有购羊的流动资金而被迫在去年末停办。八从服务上看,全程服务偏全,还不能到位,还不能满足需要。

1、提高认识,在思想上推进。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让农民明白,依法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不是过去搞的合作化和“归大堆”,不是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而是要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是农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客观要求。要通过召开经济能人座谈会、走村入户调查、举办专题讲座、推荐成功经验等途径,教育引导农民自觉组建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帮助农民算效益帐、算信息帐、算技术帐等群众乐意接受的方法,引导农民自觉加入农民合作组织,努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规范模式。基层政府要加大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加大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切实转变其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2、加强领导,在组织引导上推进。各级党委、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纳入日程,摆上位置,抓在手上。认真研究,制定工作规划、方案、措施。建立县、乡(镇)、村组织领导责任制。县、乡(镇)领导包村责任制。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工作推进的具体措施的研究和落实,逐步建立“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并且要把此项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抓好典型示范引领。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巩固现有好的,完善有缺欠的,发展有基础的,整合不合适的,扶持初建的。每年每个村都要发展一两个。做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带一批农户,富一方群众。

3、加快耕地流转,在规模化上推进。建立健康有效的耕地流转机制,加快耕地流转,这是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现在耕地流转也就是10%左右,流转空间很大。有的村有基础和经验。要按照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积极推进耕地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鼓励农民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强化耕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引导土地依法、自愿、有序、稳妥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