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0: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平安银行现状和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8日
一、银行经营体制利弊分析
(一)混业经营的意义。混业经营指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在不同层次和范畴内的交织组合。这种交叉和融合可以是业务范围内的也可以是经营体制上的,所以银行业混业经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即全能银行制和综合银行制。所谓全能银行制,就是在其之外再建立或投资一个或多个公司来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即银行突破自身机构的约束,使用其他机构来入股、控股等方式来实现混业经营模式;综合银行制模式下银行可以使用其自身的业务部门经营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再通过业务的融合,使不同功能的金融工具最终达到相同的金融功能,也就是在经营银行业务的同时可以经营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
(二)经营模式利弊分析。我国从1995年到现在实行的都是分业经营模式,也就是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企业只能各自经营法律规定内的业务,不能有法律限制外的业务混合交叉。但我国当时分业经营并不是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市场自然选择,而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成长的证券市场和90年代金融市场出现的经济泡沫引发了诸多关于混业经营的不利结果。为缓解当时经济发展的失控状态,放弃了自从改革开放后到1995年实行的混业经营模式,人为选择了分业经营。
由上可知,这两种经营模式各有利弊,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两种模式有不同的发展经济优势,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问题,没有哪一种是对经济的发展绝对有利的。其中,分业经营的优势是:专业于单一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容易创建新的品牌;易于集中资源;业务趋向于简单透明,也方便相关部门的监管。其弊端有:产品单一;竞争压力大;分散和应对风险能力较弱;应对外部市场变动能力差。而混业经营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多样化业务的取长补短,达到降低成本和风险的目标,同时有利于提高机构的营业利润、业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效率等。其弊端有:管理难度大;因为业务的种类多,致使各方面竞争激烈;为了顾全每一个业务,管理也会更加复杂;同一机构内部业务会有利益竞争等。所以,经营模式的选择要根据监管当局和法律的规定,更要考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等因素。
二、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
(一)民营银行的意义及特征。民营银行一般是指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属于商业银行范畴内,是金融体系里一个分支。当下,关于民营银行的定义学术界有三类解释,分别是:认为民营银行的股份是由非官方控制的产权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专门给非官方企业提供经济帮助的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治理结构论。这三类解释都有道理,但只是描述了民营银行的一些次要特性,对其主要特性的了解还不够完全。我国的民营银行和国有银行相比,有两个主要优势特征:一个是民营银行的自主性,即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自主的经营管理,不受外界机构的管束;另一个是民营银行的私营性,因其资金主要来自民间,产权非公有制,利润自享,高营业利润的要求,且业务不受政府干预。民营银行是金融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特有的自主性和私营性使其拥有高效率、高专业性、高灵活性等优点。所以,民营金融机构是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积极建立高水平的民营金融机构也可以提升我国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地位。
(二)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长久以来,我国银行业都是以国有制为主,地方股份制和股份制为辅,这也是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比较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是民生银行,于1996年在北京成立,再之后慢慢有了广东南华、中国平安等,但至今为止得到监管机构批准的只有少数几家。由此可见,民营银行想要全面快速地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国有银行成立之初起到了维护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可是随着经济发展,放开我国民营银行准入政策会更加有助于商业银行多元化业务结构的实现,所以大力支持民营银行的发展是金融业的必然趋势。2013年9月,我国银监会首次允许开办民营银行的信息,表示达到标准的民营资本可以在相关要求下成立民营银行。2015年10月,也强调要逐步放开民营银行准入政策,甚至包括外资有序进入的相关内容,以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银行业金融体系。现在民营银行已经逐步提升在金融市场的地位,相信未来数年,我国相关部门将会更加积极地推进民营银行的建立。
就以上看来,民营银行发展前景大好。但不得不说的是,由于我们国家的民营银行起步和发展的都较晚,以至于现有的四千多家银行中,真正算是民营银行的所占比例还是很低,其中更是存在规模小、业务种类少、服务质量低、网点覆盖率低、市场竞争力差等诸多问题。特别是行业竞争、金融诚信、资金运作的风险控制等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与国外的民营银行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应该在适应国情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经营管理的经验和优点,以促进我国的民营银行更快更好地成立成长。
(三)我国民营银行混业经营必要性分析。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下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国际上已有很多金融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在使用,同时也是我国金融业市场发展的最优选择。但如上所述,混业经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一样的优缺点,其利弊于国内的金融市场风险控制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混业经营可以把证券、银行、保险等众多业务组合经营,达到资源的完美整合,营业网点和各种业务资源的充分利用,多方面服务客户,方便积累活跃客户和高质量资产,树立独特竞争优势。混业经营可以满足人们生活中对财产规划的多样化需求,而且更加方便快捷。混业经营可以打破原有的限制规则,实现金融业的多种业务交叉混合,使各种业务扬长避短组合在一起,达到多样化的盈利目标。而且实行混业经营,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客户,根据客户和金融市场的需求,开拓更多业务,更好达到规避风险和企业客户双方高盈利的目标。例如,银行可以把证券业务和银行业务组合经营,使两种业务互补、支持,以此提高银行的效益和竞争力,降低风险,也会使民营银行的社会总效用提高。而且,我国的混业经营相比于很多发达国家都不成熟,也就说我们国家关于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还有极大的成长空间。总而言之,在当下金融市场的环境压力、国内外行业内部激烈竞争、经营利润的美好前景下,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最好的选择。
三、平安银行混业经营案例
(一)平安集团介绍。中国平安集团在我国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领军者,1988年在深圳蛇口成立,现在已经是我国业内牌照最全的金融集团,同时拥有密切安全的控股关系和广泛的金融业务。平安集团现已横跨保险、银行、投资等多种行业,其中包括资产管理、融资租赁、寿险、信托等多种业务,完全可以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理财投资要求,成为了我国少数可以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机构之一。其实,平安集团早有混业经营的远见,早在1991年8月平安就建立了自己的证券部门,当时也确实只是平安保险集团的一个小部门,但后来获中央银行的准许,于1995年10月在北京建立了现在的平安证券公司。历经二十余年,现已从一个证券部门发展成国内知名券商。1996年4月,由平安集团控股的子公司平安信托正式成立,其作为平安集团的投资渠道,利用自身充足的资金进行投资,为实现“建立统一完整的金融服务平台”的战略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如今平安信托位居国内信托行业前列。平安银行是在2012年6月成立,它的前身是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保险拥有其58%的股份,是它最大的股东。平安集团一直在努力达到全球一流水平金融生活服务机构的标准,坚持贯彻“科技引领金融,金融服务生活”思想,利用综合金融和网络金融的结合,紧抓金融理财业和健康保险业两大行业,通过银行、证券、保险和互联网金融四大板块,围绕用户“医、食、住、行、玩”的生活需要,为客户提供“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全面优质服务,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和良好的声誉。平安集团坚持以“一客户一账户,多样服务多种产品”为目标而努力,并且通过互联网网站和软件开拓市场,吸引客户,更好服务,把顾客对金融方面的需要真正带入日常生活,打造全面而简单的金融服务生活。
(二)平安银行混业经营下的发展优势。当今社会,一个普通的银行顾客除了简单的存汇款,在生活方面还会有车险、人身险、房贷等各种需要。贵宾客户就不用说了,他们还需要更多投资理财方面的服务。高净值客户需要的就太多了,无论是信托还是私人银行服务,都是他们理财必不可少的。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带来的结果,然后客户需求又催生了混业经营的需要。而像平安集团这样,有着跨行业混业经营实力的企业,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简直如鱼得水。
平安银行是平安集团的主要金融部门之一,是在2012年7月份改名平安银行的,其成立也使得平安集团的银行业务得到补充,企业原本“证券、保险、银行”共同发展的目标有了实现的基础。而且平安银行的前身深发展拥有302个营业网点,共占据我国18个城市,这也为平安集团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帮助。平安银行坚持凭借平安集团混业经营的综合服务能力,把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合理结合,各业务间扬长避短,秉承“轻资本、优结构、强客户、好效益”的经营策略,加快自身经营模式的转变,降低同业间负债成本,拓展非利息净收入渠道,收入结构持续优化,现已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营银行。
四、结论
就现在来看,平安集团混业经营的结果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为我国其他民营银行的混业经营做了良好的示范。银行、证券、保险是不同的行业,会有周期上的差别,让它们混业经营可以达到利润多元化、收益稳定、金融企业稳健发展状态。混业经营可以利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种业务,实现协同效应,和单一的金融业务机构相比会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竞争性。当然,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也不是说起来这么简单的,企业若是通过建立子公司或者并购整合开展另外的业务,就要合理计划各个业务间的适用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降低风险。而且监督管理机构要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在企业的各个子公司之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防火墙进行风险隔离。我国民营银行混业经营时间还是很短,经验也不足,平安集团现在的成果并不能代表混业经营的绝对安全,甚至混业经营可能会存在着未知的隐藏风险,所以如何隔离各种业务之间的风险,合理配置资源等都是我国金融业全面展开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总之,为了我国经济市场更好地发展,民营银行的管理者应该及时抓住机遇,坚持混业经营的发展战略,发扬自身的金融综合经营品牌,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均,周新辉.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多重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4.
[2]陈磊.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绩效的财务数据检验[U].贵州财经大学,2013.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不断加强,其盈利能力受到挑战。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息差的经营模式收入逐渐减少,而国外的银行已经开始大力开拓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所占的平均比重已由2010年的80%下降到2015年的70%,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所占平均比重已经达到了40%。由此可见,加快经营模式和和收入结构的改变,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之一。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假设
本文选取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2010到2015年年报进行整理分析,获得所需数据。为了便于解决和研究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假设:⑴假设16家上市银行的年报真实可信;⑵假设上市银行在编制年报时使用会计记账方式等一致;⑶假设设置的变量取值都有实际意义且数据记录准确规范。
二、根据收入结构对商业银行的分类
(一)研究思路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将多个指标浓缩为少量几个指标,消除各个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然后根据主成分得分对其用二阶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终聚类结果。
(二)数据处理
1.主成分分析。将我们整理的2015年16家上市银行收入结构的各项指标用SPSS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情况下,得出F1、F2、F3、F4主成分得分函数:
F1=-0.379X1+0.316X2+0.023X3-0.28X4+0.3X5+0.075X6
F2=-0.163X1+0.325X2+0.439X3+0.156X4-0.354X5-0.332X6
F3=-0.244X1-0.143X2+0.431X3+0.322X4-0.09X5+0.796X6
F4=-0.293X1+0.416X2-0.684X3+0.851X4+0.032X5+0.013X6
将各指标值分别代入4个得分函数中,就可以得出每个商业银行的主成分得分,得分结果如表1所示。
2.聚类分析。根据表1,对其用二阶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先分别聚成四类、五类和六类。
下图为三种聚类的“模型概要”和“聚类质量”图。
“聚类质量”通过不同的颜色来表示聚类质量的“差”、“良”、“好”和“较佳”三个等级。蓝色条带表聚类质量达到的等级。由上图可以观察到,三种聚类结果的聚类质量良好,说明聚类成三种方式都是合理的。
下表是将16家商业银行分别聚成四类、五类和六类的情况。
表2 不同聚类结果表
■
由表2可以看出,不论将这16家银行分为四类、五类还是六类,我们都可以发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被分为一类,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被分为一类,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被分为一类。最终我们结合实际,将四类的结果作为本文的最终聚类结果。
(三)结果分析
第一类银行的利息收入平均为72.58%,低于其余13家银行2.3%。并且其他营业收入平均占总收入的4.93%,远远高于其余13家商业银行4.03%。这说明国有的三大商业银行比其他商业银行具有较优的收入结构,这也为工商、建设和中国银行成为全球顶尖银行提供了依据。
第二类商业银行是利息收入占比降低最快或营业额相对庞大的商业银行,这四家银行的收入结构虽然没有第一类好,但在优化收入结构的能力上存在比较大的潜力,相信其收入结构在以后几年会快速得到改善。
第三类商业银行是唯一在汇兑收益中亏损的一类商业银行,这类商业银行都是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较小,但是最富创新力的银行。但就目前来说,其收入结构是16家商业银行中最差的一类银行,应该得到管理层的重视。
第四类商业银行处于四类银行收入结构的中间水平。其中,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备受认可,平安银行依靠其母公司平安集团快速扩张,意图成为全能型模式银行。此类银行的利息占比收入是四类银行中最低的一类银行,甚至低于第一类国有控股银行2.5%。但资产规模较低,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仅为0.15%,远远低于第一类商业银行其他营业收入平均占总收入的4.93%。
三、收入结构与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之间的联系
(一)研究思路
本文假设收入结构与资产规模和营养结构之间是确定的函数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收入结构与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之间的函数表达式,通过对各参数的分析,可分别得到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之间对收入结构的影响。
(二)数据处理
1.回归分析。用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作为自变量,用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 、汇兑收益、其他业务收入作为因变量。由于6个自变量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假定收入结构可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因此先对这6个变量分别赋予权重0.5、0.1、0.1、0.1、0.1、0.1,然后再进行回归分析。此数据是截面数据,有可能存在异方差,所以直接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回归权数设置为残差平方和。用EVIEWS进行WLS回归。
①资产规模回归方程
回归结果如下:
Y1=-21.8235+43.817X1+195.5811X2+189.2389X3+363.1467X4 +394.9035X5+335.5921X6
T=(-1.7214)(1.6997)(1.6064)(1.6930)(1.8888)(2.8589)(1.7292)
R2=0.9999,DW=0.8,F=1094270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0.9999,这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度很高;F=109427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查F分布表可知,此回归程显著。
②业收入回归方程
回归结果如下:
Y2=-16.844+33.147X1+152.972X2+166.822X3+350.225X4 +334.845X5+265.7024X6
T=(-1.1819)(1.1438)(1.1177)(1.3276)(1.6204)(2.1563)(1.2179)
R2=0.9999,DW=0.7513,F=957327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0.9999,这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度很高;F=957327,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查F分布表可知,此回归程显著。
(三)结果分析
由资产规模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6个自变量的系数都为正,说明6个变量与银行的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又发现利息收入的系数最小,说明利息对银行资产规模的边际弹性低,无法通过增加利息收入而增加资产规模。
由营业收入回归中可以看出,6个自变量的系数都为正,说明6个变量与银行的资产规模亦呈正相关。和资产规模回归方程一样,利息收入的系数最小。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该增大非利息收入,这样可以优化自己的收入结构,更快的提高营业收入。
四、收入结构的预测
(一)研究思路
在前文分类的基础上,为了代表所有的上市银行和计算的方便性,我们挑选4类中一家银行的收入结构进行灰色预测。因为影响收入结构最主要的因素是利息占总收入的比重,我们选取这一项作为预测对象。
(二)数据处理
灰色预测
商业银行利息占总收入的比重近年来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我们选取GM(1,1)灰色预测模型。
1.工商银行。利用MATLAB软件求出模型参数a、b,即发展灰度和内生灰度的估计值:a=0.0132,b=0.7897。由此可求得一次累加原始数列拟合序列表达式:y=59.9381-59.1405E-0.0132t,以此计算而得的数列再进行累减还原即可得灰色预测后的拟合序列,最后进行模型误差的检验。
由表3可以看出,2016~2020年拟合数据与原始数据的残差均小于0.02,相对误差均小于2%,说明此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工商银行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利用上述建立的模型,用MATLAB直接预测2016~2020年工商银行利息占总收入的比重数据,如下表4所示:
2.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采用与工商银行相同的建模方式,对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的利息占总收入的比重进行灰色GM(1,1)预测,预测误差直接用图2展示。
图2 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误差与相对误差分布图.
由图2可以直观的观察到,2016~2020年拟合数据与原始数据的残差均小于0.02,相对误差均小于2%,说明此模型对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可以进行预测。
由此,我们用MATLAB求出其余三家商业银行利息占总收入的比重数据,如表5所示:
(三)结果分析
由表4和表5可以观察到,平安银行的利息收入在2020年占比最低为52%,远高于工商银行的68.75%,说明第四类银行,即最富有创新的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乐观。而第一类银行即目前具有相对最优收入结构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其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虽然在逐年降低,但其速度远远小于第四类股份制商业银行。
五、总结
本文首先聚类分析了国内16家上市银行收入结构的现状,我们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现阶段凭借其强大的资产规模,构建了比其它商业银行更优的收入结构,以此成为全球顶尖银行。而第四类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其收入结构现状仍不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然后回归分析了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之间的关系,得到利息收入对银行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的边际弹性低,因此商业银行欲通过增加利息收入从而增加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已是不明智的选择。最后对4类银行中典型的4家银行的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进行灰色预测,发现5年后富有创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已经低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因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创新,重新定位经营业务结构,向股份制商业银行学习,与国际金融大环境接轨,效仿国际先进理念,把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效益增长点。股份制商业应该保持其创新能力,继续开展收入结构改革,扩大资产规模。国家应该逐步放松对金融的管制,让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混业经营模式,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以此达到优化收入结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邢学艳.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11(9):181-183.
[2]黄国妍.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银行风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黄宏运,吕石山,朱家明.空气污染的计量评估方法[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04:1-5.
[4]杨桂元,朱家明.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评析[M].中国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9.第一版.
[5]冯岩松.SPSS 22.统计分析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6]杨桂元.数学建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7]孙亚静,辛雪娇,张彦红.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3:26+226.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70
[中图分类号] F8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34- 02
1 社区银行概况
社区场景成为当下各大商业领域的热点,从商超类社区O2O到上门服务类社区O2O,再到小区社交,物业O2O模式等,社区已经成为用户需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中,金融行业与社区场景的切入点即社区银行。在北京,社区银行已经达上百家。虽然目前社区银行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仍有许多缺陷和不足。
为有效解决城市社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社区银行在一些高档社区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社区银行基本上都选取人口密度大、规模大、定位高端的住宅小区入驻,一般都设在社区内部或临街,通常面积不超过20~30 m2。为社区居民的食衣住行、休闲娱乐、商贸往来等提供诸多个人金融服务,如借记卡、信用卡、个人贷款、理财、代扣缴费、电子银行业务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10余家银行都存在不同形式的社区银行试点。
社区银行普遍主打“亲民、方便、基础金融”等招牌,布局结合社区特点:门口设立存取款一体机、电话银行、银联便民自助缴费机、自助开卡机等电子设备;里面设立咨询区、儿童活动区、休息区等便民区域,这些区域还配备电视、电脑、玩具、读物、急救箱等。有些社区银行还提供代收快递等服务,但需求量不大。
2 社区银行现状分析
2.1 主要特点
(1)社区银行普遍选取入住率高的大型高档社区。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高档社区居住人口财务状况良好,一般具有稳定资产和收入,属于银行的优质客户;二是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市区一些相对成熟的社区,老年人较多,对金融服务产品不甚了解,社区银行可以发挥亲民的优势,老年人不用走出社区就可以了解更多的理财知识,在目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不佳的情况下,社区银行相对安全、可靠,成为吸引社区客户的因素之一;三是对于工作比较忙碌的年期客户群体来说,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在节假日就可完成金融服务的办理。
(2)社区银行都以理财产品作为主打产品,分析原因如下:一是社区银行一般配备员工3~5人,自助设备相对较多,国际汇款、对公业务等现金业务无法办理;二是社区银行根植于社区,专注于社区,社区为个人居住生活场所,业务需求以个人对私业务为主,大多为存取款、个人理财等;三是社区银行对入驻社区周边情况、小区定位等情况比较了解,对小区客户群体可以合理定位,适合推出量身定做的产品。
(3)社区银行对小额贷款业务手续较为灵活简便。因为社区银行工作人员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特点和居民消费倾向及消费结构等信息比较了解,对借款人信息容易做到知根知底,具有地缘优势和人脉优势,借款人难以对社区银行进行欺诈;其次,社区银行管理灵活,手续能适当简化。
2.2 主要优势
(1)定位优势。社区中老年居民不用走出社区即可办理银行基本业务,产品推出要结合客户群体特点,安全、收益稳定。随着我国逐步跨入中老年社会,社区银行将具有越来越好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2)信息优势。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社区周边市场,这对个人消费贷款等业务开办十分重要。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大银行而言较小,风险识别能力较强,因此条件灵活,手续简化,速度较快,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这使社区银行在对个人消费贷款等业务获得比更大的安全赢利空间。随着利率市场化,个人贷款业务方面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2.3 竞争战略优势
(1)目标市场蓝海状态。社区银行主要市场定位于个人零售业务,是大型银行所不能兼顾的区域和客户,挖掘“低端”市场潜力,以填补金融空白。
(2)经营机制灵活。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形式也相对简单,管理链条短,彼此的协调性好,有利于相关软信息的传递,管理人员可以据此及时做出经营决策,从而灵活应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3)信息资源优势。社区银行立足于当地,与大银行倾向于根据从财务报表和 信贷报告中得到“硬信息”向大企业贷款不同,社区银行对社区的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和居民情况的熟悉和了解,依靠人际关系,收集借款人的个人品德及管理能力等“软信息”,并作为决策依据,有效的解决了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较好地防范风险。
3 社区银行的发展趋势
3.1 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从高端客户到普通客户,都应有相对应的产品和服务。社区银行在现有阶段的业务仅仅局限在存取和理财等几个少数的业务上,并没有实现社区银行O2O的最初设想。未来,社区银行将主要提供一个服务平台,满足对客户的沟通、理财建议、辅导服务等多方面的业务,甚至为每个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3.2 社区化和便利化
一是社区化,比传统网点更加贴近客户,了解客户,便利客户,挖掘出每个社区的用户偏好和习惯,更加贴近社区用户;二是便利化,加强与网银业务的结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模式,大力推广远程视频服务,形成24小时全天候的社区金融服务。
3.3 探索与地产物业类合作模式
地产物业类社区O2O合作目前发展良好。地产物业一方面可以为社区银行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帮助社区银行推出符合社区定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地产物业可以为社区银行提供更多的线下渠道,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
3.4 加强安全隐私保障
对于社区服务这样的生活场景,安全隐私是困扰用户的一大难题。社区银行不仅仅要保证居民信息的隐私性,更要保证线下的安全性。目前多数社区银行的线下安保措施不足,日后应该加强社区银行安全意识,真正发挥社区银行的作用,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满足大家各类金融需求,实现银行和社区的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对比利时来说,富通(Fortis Group)这样一个在全球拥有影响力的企业,已是往日的荣耀。”10月4日,比利时财经媒体《回声报》用沉痛的语气,报道了比利时政府无力挽救整个富通集团的遗憾。
10月3日,荷兰政府刚刚将富通集团在荷兰的银行和保险业务收归国有;10月6日,在比利时政府将富通在该国的银行和保险业务全数国有化后,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宣布,将从比利时政府手中收购富通比利时银行75%的股份,并将在富通卢森堡银行的控股权益提高至67%。
这一系列交易几乎将富通的核心银保业务悉数出售,目前的富通集团的主要资产,只剩下富通国际保险业务和一个现价104亿欧元的资产包。
这一结局,在一年前荷兰银行(ABN AMRO)收购战的映衬下犹显惨淡。当时,富通参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和西班牙国际银行的竞购团,以711亿欧元的高比例现金方案击败对手;其中富通出资240亿欧元,风头一时无两。
仅仅是一年之后,在9月15日美国雷曼公司破产案驱动的新一轮信心危机中,富通成为欧洲金融界倒下的最具震撼性的一块“多米诺骨牌”。
富通的分拆,集中体现了欧洲市场面对金融风暴的窘境。割据的欧盟各国无法像美国一样迅速拿出稳定市场、控制系统性危机的举措,而仅凭一国的救助能力则无法解决跨国金融集团的窟窿;各国对所在国机构程度不一的救助,反而引发储户和投资者的恐慌。
因收购荷兰银行而“囊中羞涩”的富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了市场遗弃甚至攻击的对象。股价暴跌,储户挤兑,债主盈门,同业袖手,富通的遭遇和不久前倒下的华尔街各金融机构如出一辙。
富通的不堪现状,还触发了远在中国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2318,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18;下称平安)针对其在富通持股的157亿元的减值准备。平安作价21.5亿欧元购买富通资产管理公司50%股权的交易也被终止。
截至记者发稿时,富通仍未复牌。停牌前的10月3日,富通的股价已经从平安入股时约19欧元的均价跌至5.42欧元。目前,分析师普遍估计,富通的每股价格应在3.50欧元到4欧元之间。但金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停牌期间的欧洲场外交易市场,富通的股价已经低至1.50欧元。
死生9月
富通是欧洲最早跨国经营的金融机构之一,活跃于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业务遍及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
富通集团作为控股公司,旗下主要有两大块业务――银行和保险,各自又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分设了银行和保险的子公司。银行板块中有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保险板块中有独立的国际保险公司。富通银行成立于2000年,总部设在比利时。富通2007年年报显示,富通的银行类业务对其利润的贡献占到60%以上。
在美国《财富》杂志2008年7月9日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富通集团以1648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排名14位,资产总额则高达12737亿美元。但这一切此刻已经成为了历史。
9月22日至26日,富通股价连续五日下跌,累计跌幅30%。
9月26日,为了减少投资者的恐慌,时任富通集团首席执行官Herman Verwilst召开电话记者招待会,表示有信心实现富通融资80亿欧元的目标。
然而就在9月26日当晚,富通集团宣布,由Filip Dierckx接替Herman Verwilst担任首席执行官,并称富通拥有3000亿欧元的资金基础,偿债能力相当强健;至于可能会被出售的资产,则指的是荷比卢三国境内与境外的金融及保险资产,预计这些资产的出售将为富通筹资50亿至100亿欧元。
据欧洲媒体报道,巴黎银行和荷兰国际集团(ING)都曾有意对富通进行收购。就在9月27日、28日的周末期间,巴黎银行还在与富通及比利时政府谈判,希望以50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富通银行的部分资产;但同时提出,荷比卢三国政府必须为富通提供60亿欧元的担保。结果这项提议遭到三国政府的拒绝,巴黎银行和ING都在这一周末宣布退出了并购磋商。
被寄予厚望的收购谈判失败,荷比卢三国政府决定联手干预。9月28日晚,三国政府代表召开紧急会议达成协议,荷比卢政府将分别向富通集团在三国的银行分支机构注资约40亿欧元、47亿欧元和25亿欧元资金,分别持有富通银行在三国银行49%的股份。
这项三方苦心酝酿的救援计划并未见效。9月29日开盘,富通股价不见起色。据比利时财经专业报纸《回声报》报道,“从银行网点传来的消息显示,储户们并没有因这项计划而放心。”
10月3日,荷兰政府当机立断决定采取行动,宣布将出资168亿欧元,将富通在荷兰的银行和保险业务国有化,其中包括其在2007年高价收购的荷兰银行股份。
这一消息严重加剧了比利时市场投资者和储户的恐慌心理。10月6日,比利时政府进一步收购了余下的股份,将其国有化,并称将把这一资产中的大部分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
在这一系列交易安排下,富通集团的资产仅剩下富通国际保险公司和一个拥有总值104亿欧元结构性产品的实体公司。
其中,富通国际保险公司由富通集团100%控股,包括在英国、法国和香港的100%自有业务,以及在卢森堡、葡萄牙、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泰国的合资业务。但该块业务2008年上半年净利润1.02亿欧元,只占到富通集团当期利润的6.4%。
总值104亿欧元的结构型产品投资组合是从富通银行转移到了一个单独管理的实体,这个实体由富通持有66%的股份、比利时政府和巴黎银行分别持股24%和10%。有关这个组合的具体情况没有详细披露,分析认为,这应该是属于和次贷相关的高风险投资产品,即“不良资产”。
至此,富通引以为傲的银保业务已经被彻底出售。
危机溯源
“请告诉我,在富通荷兰业务国有化之后,富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多少?”在富通的最新救援方案出台之后,摩根大通分析师Duncan Russell在10月6日的投资者会上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得到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5%的回复后,Russell追问:“为什么在这样的资本水平之下,在比利时政府的强大股东背景之下,富通还会被迫将比利时业务出售给巴黎银行?”
富通现任首席财务官Lars Machenil解释董事会的两难境地:“银行间市场冻结,我们不能让富通的银行业务涉险。”
“信心危机是打垮富通的最后一记重拳。”一位欧洲银行分析师在接受《财经》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市场风传富通陷入流动性危机。尽管富通一再否认传闻,尽管政府出手相救,但市场信心已经不再。这使得该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遭受背弃,相当于割断了金融机构的血脉。
市场信心涣散亦非没有根据。欧洲的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同于美国,富通集团一直未详细披露和次贷有关的投资和减计。根据富通二季报,其结构性产品投资高达417亿欧元,结构性投资的资产减记为3.42亿欧元。而富通收购荷兰银行背上的财务包袱,更使之变得羸弱不堪。
2007年10月,在收购荷兰银行的交易中,富通出资240亿欧元购买荷兰银行在荷兰的分支机构及其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为支付这一代价,富通调动了各种财务资源,其中包括发行认股权、可转换次级混合证券、出售非核心资产以及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多种方式。
但是,交易达成后不久,次贷危机深化,富通的股价开始下跌,财务状况也日益恶化。维持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充足率、信用评级等多重指标的压力不断增加,以至于富通要在短短几个月中多次融资充实资本金。
2008年6月26日,富通集团又宣布了一系列筹资计划,预计在短期至中期为公司增资超过80亿欧元,以改善目前的偿付能力。
但事与愿违,最新的融资消息一经宣布,市场人士便加剧担心,富通股价连连重挫。
雪上加霜的是,富通在出售荷兰银行的资产上又遭遇了阻碍。当初富通高价获取的荷兰银行业务,如今已经身价大跌。富通曾在一份公告中表示,如果售价低于120亿欧元,就可能对公司的核心权益造成不利影响。但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很多分析师都认为,市场对这一业务的报价只在70亿到100亿欧元之间。
即使这样,最有可能收购该业务的潜在买家ING在审视市场形势后,还是打了退堂鼓。9月29日,ING宣布放弃。
平安的惩罚
富通沦陷的余波,传导到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富通在华经营多年,拥有合资保险公司太平保险和合资基金公司海富通。
近日,中国证监会已要求海富通每月上报其股东富通的财务状况。而最为引人关注的当属2007年后,平安对富通的两笔总计超过40亿欧元的投资。
2007年10月,平安开始在公开市场买入富通股票,成为富通的第一大股东,并逐步将持股比例提高至4.99%,总投资成本超过20亿欧元。
根据平安的公告,这笔投资折合人民币238.74亿元,资金来源是平安旗下寿险公司的保险资金。出于资产负债匹配和分散投资风险的考虑,平安将长达数十年固定利率保单的部分保费购买了富通的股权。这笔财务投资最主要的考虑,是富通历史上慷慨的分红政策,此外,平安还希望借此机会打开与富通的合作大门,向以银保业务闻名的富通取经。
2008年3月,平安公告将动用资本金以21.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富通资产管理公司50%股权,“这被平安视为学艺的最快捷方法。”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曾对《财经》记者表示,平安除了计划通过QDII进入海外市场,更重要的是想利用国外的技术推出各种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做大中国财富管理的市场。
不过,一年后国际金融市场的残酷现实,已经将交易者当时的设计无情。
2008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深度回调,富通被迫暂停分红。随着富通股价的步步回落,平安对富通投资的账面浮亏也越积越多。
2008年中报里,平安尚未将对富通集团的这笔投资损失进行减记。“可供出售类资产一旦减记,除非将其出售,否则此后公允价值纵使回升也不会计入利润表,因此平安对于减值准备的谨慎态度也可以理解。” 一位国际资深会计师对《财经》记者解释。
显然,目前富通的状况,使得未来价值回升的可能性变得渺茫。
10月6日,平安表示,将对富通投资约157亿元的市值变动损失计入三季度的利润表。分析师估计,这将几乎吃掉平安本年度的全部利润。
“平安股价因其持有富通股份而被惩罚。”摩根大通分析师陈志丰在报告中写道。
不幸中的万幸是,由于监管部门的审批问题一直拖延至今,富通态势恶化后,平安得以取消了对富通资产管理公司50%权益的收购。但平安在富通集团的持股究竟命运如何,现在还很悲观。
惠誉和标普已把对富通的信用评级分别下调至BBB,且前景负面。最近富通的一系列交易安排,均是为了应付债权人和储户的要求,但股东的利益几乎无从保障。
比利时政府10月7日宣布,富通集团股东可要求获得其投资富通比利时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的部分收益。但这样的结果显然不能使股东们满意。股东们纷纷抱怨,年初至今,富通的股价下跌了70%左右,富通管理层却一直在隐瞒信息,如今留给他们的只是一个拥有不良资产组合的公司和一个很小的保险公司。
部分股东10月8日表示,将要求对荷兰政府收购富通荷兰业务的方案进行表决。根据荷兰的法律,比利时和卢森堡政府对当地富通业务的收购以及法国巴黎银行的再收购,也须通过股东大会的表决才可生效。
目前,这批股东已经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声讨运动,在网上征集签名,要求对富通收购案进行表决。此外,代表欧盟股东利益的组织欧洲股东集团(Euroshareholders)也表示,将会调查富通在披露金融信息方面是否诚实,并评估向相关方面进行索赔的可能性。
(一)经营模式以为主。现在,国内商业银行保险业务还以模式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不占用银行资金,没有经营风险;可以为未来全面进入保险领域积累管理经验,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在开办初期适宜采取这一模式;短期内可以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缺点是缺乏长期性,不能获得保险业务更大的收益。
(二)产品以分红趸交类为主。客户在银行柜面购买保险产品,很容易与银行存款进行比较,所以客户比较喜欢的银行保险产品还是与银行存款相似,投资短、收益快的趸缴产品。目前热销的各渠道的银保寿险产品(表略):2005年5月20日,中国“最受欢迎的寿险险种”揭晓,此次评选完全是通过中国目前访问量最高、最受欢迎的保险门户网站--保网,由全国各地的网友投票产生的。其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入选的“最受欢迎的寿险险种”(表略)均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两表对比显示,银行保险产品以分红趸缴产品为主,同期市场需求以保障型期缴产品为主,二者存在很大差异。
(三)业务拓展以柜员个人营销为主。客户去银行办理存取款业务时,对保险产品知之甚少,主动购买的比例很低,完全依靠银行基层柜员的说明和鼓动。商业银行为快速发展保险业务,把业务收入按比例奖励给经办人员,提高柜员的积极性。
(四)客户以传统的银行客户群为主。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据调查,在14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有至少40%的存款目的是为了防病、养老、教育等,也就是应当至少有5万亿元会流向保险公司。同时,一项对于银行高端客户的调查显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客户约占银行客户的15%左右,其中64%的此类客户考虑在三年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些潜在客户的理财金额人均高达14.4万元。所以说,银行的VIP客户群体是银代产品的潜在客户群。
银行保险前景分析和发展思路
银行业的竞争远比保险公司激烈,这直接反映在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对客户的争夺上。保险公司与银行业互融成必然。互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混业经营。工行利用工银亚洲涉足保险业、中信银行参股信诚人寿、平安收购福建亚洲银行,中行所属的中银保险正式运营,到交行和建行已向银监会申请发起或合资成立保险公司,金融混业的格局日趋明朗。另一种形式是更紧密的或其他形式合作关系。目前,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还停留在协议合作阶段,但随着保险资金“1+1”银行独家托管制2006年即将实施,保费归集、账户开立、投资运用、理赔支付等全部交给一家银行实现,银保互融性不断增强,农行寻找适合的保险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也是发展的必然。银行保险作为一项可以为银行、保险、客户三方带来利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中间业务,正是银行应积极投入,努力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良好渠道。
(一)合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可用资本数量和管理水平选择走混业经营或形式与保险行业互融。目前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高,过去一直采取分业经营,对保险行业还比较陌生,缺乏保险专业人员,但具有网点覆盖面广、信誉良好、网络完备、拥有一大批稳定的客户群体等优势,最好的途径就是先走,然后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条件成熟时选择直接投资方式。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资本充足率较高,网点相对较少,所以不适合走模式,选择直接投资的混业经营模式,然后由其他大型银行业务,则更为有利。
银行保险业务现状
(一)经营模式以为主。现在,国内商业银行保险业务还以模式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不占用银行资金,没有经营风险;可以为未来全面进入保险领域积累管理经验,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在开办初期适宜采取这一模式;短期内可以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缺点是缺乏长期性,不能获得保险业务更大的收益。
(二)产品以分红趸交类为主。客户在银行柜面购买保险产品,很容易与银行存款进行比较,所以客户比较喜欢的银行保险产品还是与银行存款相似,投资短、收益快的趸缴产品。目前热销的各渠道的银保寿险产品(表略):2005年5月20日,中国“最受欢迎的寿险险种”揭晓,此次评选完全是通过中国目前访问量最高、最受欢迎的保险门户网站--保网,由全国各地的网友投票产生的。其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入选的“最受欢迎的寿险险种”(表略)均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两表对比显示,银行保险产品以分红趸缴产品为主,同期市场需求以保障型期缴产品为主,二者存在很大差异。
(三)业务拓展以柜员个人营销为主。客户去银行办理存取款业务时,对保险产品知之甚少,主动购买的比例很低,完全依靠银行基层柜员的说明和鼓动。商业银行为快速发展保险业务,把业务收入按比例奖励给经办人员,提高柜员的积极性。
(四)客户以传统的银行客户群为主。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据调查,在14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有至少40%的存款目的是为了防病、养老、教育等,也就是应当至少有5万亿元会流向保险公司。同时,一项对于银行高端客户的调查显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客户约占银行客户的15%左右,其中64%的此类客户考虑在三年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些潜在客户的理财金额人均高达14.4万元。所以说,银行的VIP客户群体是银代产品的潜在客户群。
银行保险前景分析和发展思路
银行业的竞争远比保险公司激烈,这直接反映在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对客户的争夺上。保险公司与银行业互融成必然。互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混业经营。工行利用工银亚洲涉足保险业、中信银行参股信诚人寿、平安收购福建亚洲银行,中行所属的中银保险正式运营,到交行和建行已向银监会申请发起或合资成立保险公司,金融混业的格局日趋明朗。另一种形式是更紧密的或其他形式合作关系。目前,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还停留在协议合作阶段,但随着保险资金“1+1”银行独家托管制2006年即将实施,保费归集、账户开立、投资运用、理赔支付等全部交给一家银行实现,银保互融性不断增强,农行寻找适合的保险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也是发展的必然。银行保险作为一项可以为银行、保险、客户三方带来利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中间业务,正是银行应积极投入,努力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良好渠道。
(一)合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可用资本数量和管理水平选择走混业经营或形式与保险行业互融。目前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高,过去一直采取分业经营,对保险行业还比较陌生,缺乏保险专业人员,但具有网点覆盖面广、信誉良好、网络完备、拥有一大批稳定的客户群体等优势,最好的途径就是先走,然后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条件成熟时选择直接投资方式。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资本充足率较高,网点相对较少,所以不适合走模式,选择直接投资的混业经营模式,然后由其他大型银行业务,则更为有利。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除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一直坚持实行混业经营以外,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逐渐放弃了对金融分业经营的严格规定,经过金融改革,先后走上了混业经营之路。国际上金融经营模式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变化是多种利益博弈的结果。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各金融机构间的业务不断交叉、重叠,相互渗透,差异不断缩小,界限越来越模糊,分业经营的模式再也无法适应金融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己经成为WTO的成员,按照规则要在同等条件下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于是外资银行纷纷涌入我国资本市场,我国的金融机构必将和实行混业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竞争,而外资银行,业务多元化,服务全面化,技术先进,是仍然以单一存贷业务为主的中资银行无法抗衡的,如此巨大的冲击,必然要求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快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全面接轨,所以中资银行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只是时间问题不再是选择性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动因
1.1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相关概念的界定
金融分业经营是指金融业中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现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及其他非银行业务分别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来经营,国家通过法律明确界定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也就是说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不能相互交叉,都应该限定在各自的业务领域之内。对商业银行来说,分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只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以及货币兑换等业务。
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根据巴赛尔联合论坛的定义(JointForum,2001),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1)狭义的概念。主要指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中,可以在其中任意两个领域内进行业务交叉经营;(2)广义的概念。同一金融机构可以经营不同性质的业务,使得业务多元化,如商业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法律对金融机构的营业范围不做明确限定①。
1.2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银行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已经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的一大趋势。从我国目前来看,银行业仍然以分业经营为主要模式。但是自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是金融全球化的诸多挑战,我国的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事实,如果我们仍然实行传统分业经营,必然难以与西方国家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银行竞争,甚至在本国业务竞争中也落于失败境地。因此,面对这么多挑战,我国银行业要想在国内外金融机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行混业经营是非常有必要的。
2.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混业经营情况
2.1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的基本概况
江苏银行是由江苏省内无锡、苏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扬州、镇江、连云港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根据“新设合并统一法人,综合处置不良资产,募集新股充实资本,构建现代银行体制”的总体思路组建而成,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挂牌开业。总部设在南京,注册资本78.5亿元②。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成立后,在企业的体制、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作为江苏银行的分支机构,淮安分行确立一级法人观念,在总行大的框架下“合规”运作,确立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更加严格地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发展思路从以前的重规模、重速度向重内涵、重管理转变;始终秉持“源于城商行,高于城商行”理念,始终坚持市民银行定位,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支持地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为主,同时参与地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大力支持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2011年6月底,分行下辖11家支行和1个营业部,共32个网点,在职员工803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5.0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3.71亿元③。
2.2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混业经营业务分析
尽管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仍实行较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经营模式,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淮安分行正在将业务范围向更广阔的空间推进,逐渐把业务重心从传统的存款利率业务拓展到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业务,利用商业银行在我国特殊的信用优势、网络优势,通过大力金融创新,形成了目前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多元化的初级混业经营局面。
淮安分行在每年年报的利润表中把营业收入分为两部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根据2007年至2010年的年报显示,淮安分行近年来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情况如下表:
数据来源: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年报统计
淮安分行的非利息业务包含范围十分宽广,其中一些业务超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因此很强的混业经营特征,还有一些业务是与其他一种或多种金融机构合作经营的,属于混业经营的初级阶段。正是这种跨市场跨机构的混业业务模式,为银行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从而为淮安分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淮安分行的非利息收入中包括投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这些是属于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的直接混业业务;理财业务属于交叉业务,融合了基金业务、信托业务、和证券业务;业务中主要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业务,包括银证合作、银保合作、以及银银合作。从这些业务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淮安分行的混业经营在业务范围已经基本铺开,可以为其客户提供在中国境内最完善的金融服务。
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起步于1995年,当时,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华安、泰康、新华等,为尽快占领市场,纷纷与银行签订协议,开始尝试联手开拓市场,迈出了我国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第一步。到1999年,国内开始出现了“银保合作”热,国内五大保险公司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都已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发展势头迅猛。
当前,我国的银保合作从总体上说尚处于浅层次的起步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没有解决,与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合作模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些问题若不及早解决及可能成为我国银保合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银保合作总体上还是以销售协议为主,从银保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看,合作的范围包括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资金汇划网络结算、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以建行为例,截至2001年底,其保险业务实现的收入是1.4亿元,比上年增长75%,保险业务总量已突破100亿元,其中兼业代销保险业务量19.6亿元,代收代付保险金业务量81.5亿元。
正在修改的《保险法》对银行保险业务的政策将有所突破:放宽目前“1+1”限制,允许一个银行网点可以一家以上的寿险和产险公司的产品。毫无疑问,打破一个银行网点只售一家保险公司产品的限制可为保险公司和银行提供更大的合作空间,此外,一些保险公司正加紧与银行合作开发“银保通”技术系统,通过该系统客户可即时在银行柜面拿到保单,保单即时生效。客户还可通过该系统获得家庭的综合理财建议,办理保单迁移等手续。
通过总结近些年来银保合作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银行保险业务已初见端倪,2002年中国人寿1287.19亿元的保费收入中有166亿元来自银行保险,平安的银行保险业务超过100亿元,占其保费收入的20%。新华的银行保险增长达1200%多,甚至超过了2001年的保费总收入,而刚刚复业的太平人寿去年银行保险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其总保费收入的70%以上。
然而,就在银行保险为寿险营销的成功铺就而品尝大餐的同时,其在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使人们发现在也掺杂了许多难以下咽的“沙粒”,业内人士称之为“银保之患”。
一、浅层的银保合作
今年1月,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总裁兼CEO陈德仁在该公司的银保合作新闻会上坦承,与国外的银保业务相比,“国内的银保合作仍然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而这种浅层次性使表面上银保"双赢"的局面相对于保险公司来讲含金量大打折扣。从国外的经验看,银保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关系,但除了平安保险与中国银行签订了为期8年的排他性战略联盟协议以外,其它的协议大多为一年期,而这种短期协议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很难保证保险公司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保险公司高额手续费的支出,只想着抢占市场,不惜采取高手续费的竞争策略,很少计算产品和客户成本,加上宣传以及硬件投入,最后可能这项业务处于无利可图或亏损的地步,为自己埋下了利润的“陷阱”。
二、单一的银保产品
由于银行代售保险的技术含量要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分销方式,因此,银保双方主要是围绕某一具体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合作,这种合作无非是互为业务,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战略联盟”,合作的产品创新不足。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银保增长快速的支柱之一是分红型保险,占当年银保收入总额的43.6%,增幅达367%。分红型产品比例过高,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是很稳定、奖金运用渠道相对狭小的环境下,势必造成过高的资本市场应用的分红压力,应当警惕防止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
目前,平安、中国人寿、太平洋等公司都已相继推出第二代银保产品,但依然致力于短期两全分红保险,惟一有较大变化的就是价格,用低价格抢占市场的意图显而易见,但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保险公司很难羸利,那么红利就可能会少之又少了。
三、银保业务的畸形发展
在有贷款利差越来越小的今天,保险等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保险公司可充分利用银行网点多、覆盖全的优点大力发展保险业务。而保险产品销得越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越多,银行所取得的手续费也越高。在此利益驱动下,在银保产品销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正规操作,甚至有不少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透析这种现象,我们发现有的以银行的名义介绍保险,有的则以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名义共同宣传保险产品,甚至在某些地方银行干脆公然地为保险公司做广告,宣称将存款转为保险既可保本生息还可以分红,并美其名曰“有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双重信誉保证”。这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如果不加以修正,势必会影响我国保险业的正常发展。
从目前我国银保合作的起步与发展情况看,与西方所说的银行保险概念还有很大的差距,尚属于浅层次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范围和内容仅限于外部,双方合作多是通过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方式来实现;合作的产品创新不足,由于银行代售保险的技术含量要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分销方式,因此,银保双方主要是围绕某一具体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合作,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合作无非是互为业务,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战略联盟”,即使有一些创新,往往只考虑合作者的利益,很少顾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住房质押贷款保险本来是银行、保险公司间的一项很好的合作,但由于合作方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强制贷款人付费买保险,自然是好心办了坏事;合作只求形式,不计成本,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只想着抢市场,很少计算产品和客户成本,加上宣传以及硬件投入,最后连产品是否盈利都搞不清楚;技术障碍较为明显,目前我国的银保合作突出了以网络技术平台为支撑的中心环节,但由于国内银行的结算系统相对比较完善,而保险公司则相对落后,网络在联结上还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在以现行金融监管政策和制度的约束,使得银保合作的创新难以在更深层次的层面上展开。
我们同时看到,银保合作对保险公司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保险公司与客户联系的丧失;保险公司必须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要与分销机构签订长期的协议。只有签订长期的协议,才能促使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有效合作,双方受益。
在国内金融界,2002年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莫过于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之间开展的一系列业务交叉和合作,业内人士坦言:合作是中国金融业多方位联合必须补上的一课。为达此目的,国内两大金融巨头,中国银行与平安保险再次汇集,共同打造未来金融服务新模式。
当前国际金融业加快了一体化步伐,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购并已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选择混业经营模式,使银行保险的特征更为明显。席卷全球的金融混业经营和购并浪潮对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国的银行保险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银保合作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不断优势互补,形成双赢。合作双方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消费者对银行的信赖度较高,通过银行销售保险,能满足客户的心理安全需要,还有银行具有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可以节省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保单销售效率。二是银行主导,有限;即银行在合作中占主导地位,寿险公司只是提供保险产品和核保、理赔等技术支持。在该模式下,银行即可赚取寿险公司支付的佣金,又可从保单销售中获取利润;寿险公司则可借助银行扩大其影响力和销售渠道。三是降低成本,讲求效益;合作双方要着眼长远,避免不计成本的合作。四是加强创新,规范运作。保险公司要提供可供银行柜台销售的保险产品,合作双方要在现行监管政策和制度下,选择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实行规范和有限度的合作,以达到优势互补,共拓市场的新境界。
四、改进经营观念加大合作力度
我国的保险公司在较大程度上仍习惯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多采用降低保费、提高佣金、广设机构网点等低层次竞争方式,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银行保险。而不少银行虽然已与保险公司合作,但是对保险业务所能产生的预期效应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产品创新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双方业务融合度不高,相互促动性不强的状况,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往往是协议签的多而实际收效小,目前通过银行销售保单的效果并不理想,保费收入仅占保费总额极小的比例(不足2%)。而在银保合作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银行销售的保险已占整个保险收入的35%至65%。比较这些国家的经验,同时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的地位,银行在促成保单的销售和维持中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够的。
五、加快创新步伐开发适合产品
目前我国已经通过银行的形式成功销售了一些保险产品,但是从总体而言,针对银保合作的创新产品还很不够。现有的保险产品主要适于直销和个人销售,适合银行柜台销售的不多而且开发力度不足,从而影响了银保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合作的保证,没有适合银行特点的保险产品,就无法有效发挥银行保险业务的优势,因此在银行和保险业共同利益趋向的基础上,开发适于银行销售的新产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银行保险的产品应该简易标准、操作方便,适于柜台销售,同时又要与银行的传统业务相联系,从而增加对银行客户的吸引力,调动银行进行的积极性。
六、选择营销组合促进银保业务
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在营销理念、策略和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造成市场需求和供给脱节,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扩大。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过分注重抢占市场而忽略了对产品和客户成本的计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未来的偿付能力。在营销方式的选择上,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策略尚处于彼此独立的初级运用阶段,无法发挥整体优势,推出的产品也较为雷同,尚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近年来,我国银保合作总体上还是以销售协议为主,从银保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看,合作的范围包括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资金汇划网络结算、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以建行为例,截至2001年底,其保险业务实现的收入是1.4亿元,比上年增长75%,保险业务总量已突破100亿元,其中兼业代销保险业务量19.6亿元,代收代付保险金业务量81.5亿元。
正在修改的《保险法》对银行保险业务的政策将有所突破:放宽目前“1+1”限制,允许一个银行网点可以一家以上的寿险和产险公司的产品。毫无疑问,打破一个银行网点只售一家保险公司产品的限制可为保险公司和银行提供更大的合作空间,此外,一些保险公司正加紧与银行合作开发“银保通”技术系统,通过该系统客户可即时在银行柜面拿到保单,保单即时生效。客户还可通过该系统获得家庭的综合理财建议,办理保单迁移等手续。
通过总结近些年来银保合作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银行保险业务已初见端倪,2002年中国人寿1287.19亿元的保费收入中有166亿元来自银行保险,平安的银行保险业务超过100亿元,占其保费收入的20%。新华的银行保险增长达1200%多,甚至超过了2001年的保费总收入,而刚刚复业的太平人寿去年银行保险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其总保费收入的70%以上。
然而,就在银行保险为寿险营销的成功铺就而品尝大餐的同时,其在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使人们发现在也掺杂了许多难以下咽的“沙粒”,业内人士称之为“银保之患”。
浅层的银保合作
今年1月,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总裁兼CEO陈德仁在该公司的银保合作新闻会上坦承,与国外的银保业务相比,“国内的银保合作仍然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而这种浅层次性使表面上银保"双赢"的局面相对于保险公司来讲含金量大打折扣。从国外的经验看,银保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关系,但除了平安保险与中国银行签订了为期8年的排他性战略联盟协议以外,其它的协议大多为一年期,而这种短期协议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很难保证保险公司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保险公司高额手续费的支出,只想着抢占市场,不惜采取高手续费的竞争策略,很少计算产品和客户成本,加上宣传以及硬件投入,最后可能这项业务处于无利可图或亏损的地步,为自己埋下了利润的“陷阱”。
单一的银保产品
由于银行代售保险的技术含量要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分销方式,因此,银保双方主要是围绕某一具体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合作,这种合作无非是互为业务,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战略联盟”,合作的产品创新不足。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银保增长快速的支柱之一是分红型保险,占当年银保收入总额的43.6%,增幅达367%。分红型产品比例过高,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是很稳定、奖金运用渠道相对狭小的环境下,势必造成过高的资本市场应用的分红压力,应当警惕防止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
目前,平安、中国人寿、太平洋等公司都已相继推出第二代银保产品,但依然致力于短期两全分红保险,惟一有较大变化的就是价格,用低价格抢占市场的意图显而易见,但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保险公司很难羸利,那么红利就可能会少之又少了。
银保业务的畸形发展
在有贷款利差越来越小的今天,保险等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保险公司可充分利用银行网点多、覆盖全的优点大力发展保险业务。而保险产品销得越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越多,银行所取得的手续费也越高。在此利益驱动下,在银保产品销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正规操作,甚至有不少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透析这种现象,我们发现有的以银行的名义介绍保险,有的则以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名义共同宣传保险产品,甚至在某些地方银行干脆公然地为保险公司做广告,宣称将存款转为保险既可保本生息还可以分红,并美其名曰“有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双重信誉保证”。这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如果不加以修正,势必会影响我国保险业的正常发展。
从目前我国银保合作的起步与发展情况看,与西方所说的银行保险概念还有很大的差距,尚属于浅层次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范围和内容仅限于外部,双方合作多是通过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方式来实现;合作的产品创新不足,由于银行代售保险的技术含量要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分销方式,因此,银保双方主要是围绕某一具体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合作,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合作无非是互为业务,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战略联盟”,即使有一些创新,往往只考虑合作者的利益,很少顾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住房质押贷款保险本来是银行、保险公司间的一项很好的合作,但由于合作方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强制贷款人付费买保险,自然是好心办了坏事;合作只求形式,不计成本,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只想着抢市场,很少计算产品和客户成本,加上宣传以及硬件投入,最后连产品是否盈利都搞不清楚;技术障碍较为明显,目前我国的银保合作突出了以网络技术平台为支撑的中心环节,但由于国内银行的结算系统相对比较完善,而保险公司则相对落后,网络在联结上还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在以现行金融监管政策和制度的约束,使得银保合作的创新难以在更深层次的层面上展开。
我们同时看到,银保合作对保险公司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保险公司与客户联系的丧失;保险公司必须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要与分销机构签订长期的协议。只有签订长期的协议,才能促使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有效合作,双方受益。
在国内金融界,2002年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莫过于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之间开展的一系列业务交叉和合作,业内人士坦言:合作是中国金融业多方位联合必须补上的一课。为达此目的,国内两大金融巨头,中国银行与平安保险再次汇集,共同打造未来金融服务新模式。
当前国际金融业加快了一体化步伐,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购并已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选择混业经营模式,使银行保险的特征更为明显。席卷全球的金融混业经营和购并浪潮对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国的银行保险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银保合作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不断优势互补,形成双赢。合作双方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消费者对银行的信赖度较高,通过银行销售保险,能满足客户的心理安全需要,还有银行具有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可以节省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保单销售效率。二是银行主导,有限;即银行在合作中占主导地位,寿险公司只是提供保险产品和核保、理赔等技术支持。在该模式下,银行即可赚取寿险公司支付的佣金,又可从保单销售中获取利润;寿险公司则可借助银行扩大其影响力和销售渠道。三是降低成本,讲求效益;合作双方要着眼长远,避免不计成本的合作。四是加强创新,规范运作。保险公司要提供可供银行柜台销售的保险产品,合作双方要在现行监管政策和制度下,选择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实行规范和有限度的合作,以达到优势互补,共拓市场的新境界。
改进经营观念加大合作力度
我国的保险公司在较大程度上仍习惯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多采用降低保费、提高佣金、广设机构网点等低层次竞争方式,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银行保险。而不少银行虽然已与保险公司合作,但是对保险业务所能产生的预期效应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产品创新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双方业务融合度不高,相互促动性不强的状况,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往往是协议签的多而实际收效小,目前通过银行销售保单的效果并不理想,保费收入仅占保费总额极小的比例(不足2%)。而在银保合作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银行销售的保险已占整个保险收入的35%至65%。比较这些国家的经验,同时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的地位,银行在促成保单的销售和维持中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够的。
加快创新步伐开发适合产品
目前我国已经通过银行的形式成功销售了一些保险产品,但是从总体而言,针对银保合作的创新产品还很不够。现有的保险产品主要适于直销和个人销售,适合银行柜台销售的不多而且开发力度不足,从而影响了银保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合作的保证,没有适合银行特点的保险产品,就无法有效发挥银行保险业务的优势,因此在银行和保险业共同利益趋向的基础上,开发适于银行销售的新产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银行保险的产品应该简易标准、操作方便,适于柜台销售,同时又要与银行的传统业务相联系,从而增加对银行客户的吸引力,调动银行进行的积极性。
选择营销组合促进银保业务
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在营销理念、策略和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造成市场需求和供给脱节,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扩大。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过分注重抢占市场而忽略了对产品和客户成本的计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未来的偿付能力。在营销方式的选择上,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策略尚处于彼此独立的初级运用阶段,无法发挥整体优势,推出的产品也较为雷同,尚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众多的银行保险同类产品中,一个产品要得到顾客的接受甚至是青睐,必须要有强大的市场营销攻势来突出产品的独特之处。国内保险公司不能再局限于产品名称的更新或者是费率和佣金优惠等方式来吸引顾客,而要积极引进营销理念,不断提高和完善服务。综合运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策略组合,准确传达银保商品信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达到保险人、被保险人和银行的“三赢”。
供应链融资前景广阔
金融海啸过后,国内企业尤其是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仍面临着流动性短缺的问题。2012年发生在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老板跑路潮就折射出民营企业的生存现状。调查发现,面对资金压力,企业目前融资方式主要还是以信用借款为主,其次分别是担保借款和供应链融资。
三类融资方式的获取渠道仍以银行为主,民间个人和机构方式获取融资占有一定比例,但远非主流,而通过物流公司和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更微。中小型企业通过民间个人和机构、物流公司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相比大型企业要高,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银行信贷资源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还是相对稀缺。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以延展或缩短账期、提供预付款、赊销等方式帮助上下游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种互助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应链社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调查同时显示,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实体环境已具备,发展前景广阔: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上下游社区规模大,并且合作稳定;同时,在上下游开展合作共赢方面,大部分企业已形成共识。75%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建立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需合作共赢;同时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上都希望与供应链合作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
体制是根本制约
阻碍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很多,而体制性因素是首因,这其中包括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供应链管理组织的设置;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及专项资金的投入。
调查显示,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一般。79%的受访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停留在熟悉或比较熟悉两个状态,而只有10%的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非常熟悉。汽车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多数企业(72%)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的专职部门,以快速应对客户需求。大型企业已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比例占受访大型企业的44%,该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一倍。
另外,90%的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暗示我国在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有待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相对不足,有专门的资金与拨款的受访企业仅占14%,必要时才投入或资金不足的占了53%。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在专业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上较为领先。
从三方面修炼内功
中国企业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组织、人才培养,还是供应链的可视化、风险管理及供应链金融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们从本次供应链管理调查中看到了国内企业在组织、成本、融资、风险、可视化、外包等方面的现状和困境,建议从组织建制、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加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