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故事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1 16:40: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音乐教学故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音乐教学故事

篇1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具有音乐美与意境美的特点。在古代,古诗是用来吟唱的,古诗与音乐具有天生的合一性。《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正是因为古诗与音乐的这一种密切联系,把古诗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用音乐来演绎古诗的美,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一、古诗运用“三重新”――提升音乐素养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通过古诗新唱、古韵新歌、古曲新诵的古诗运用“三重新”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古诗新唱――提高歌唱能力

歌唱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素养,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歌唱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古诗具有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的特点,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新唱的策略能够激发起小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

例如,小学生对《春晓》这一首古诗是十分熟悉的,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春晓》这首古诗改编的歌曲。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聆听这首古诗歌曲在速度、节奏和旋律上的特点,并且对歌曲中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之情进行触摸。这样,小学生就明白了要用一种欢快的节奏去唱这首。在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唱法以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新唱”,让他们先对这首古诗的意境进行想象,然后让他们进行歌曲创编,很多学生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在歌曲创编的过程中,加入了“唧唧、啾啾”等歌词,这样,他们在演唱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深入地体现这一古诗的意境美了。

可见,通过“古诗新唱”的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歌唱能力,在这样的歌唱教学中,小学生会主动参与到歌曲的创编过程,这对于提升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古曲新诵――引导音乐想象

音乐想象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素养,小学生在音乐想象的过程中,才能与音乐进行深入对话,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深入音乐的优美意境中去。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古乐新诵”的方式来引导小学生进行音乐想象。

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曲,这一首古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如果在教学中采取传统的方式,小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这首古曲的意境中去。在教学这首古曲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了春江花月夜的相关图片,然后对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进行配乐朗诵,学生一边观看着多媒体图片,一边听着我的配乐朗诵,他们有效地进入到了这一首古曲的意境中去。然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首古曲进行配乐朗诵,他们在朗诵的过程中,把一轮明月仿佛被无数浪花簇拥着从浩瀚的大海中涌出,幽渺的海面顿时开拓一个银光皎皎的壮美境界进行了再现,把“春欲老、花已落、江远去、月西沉、夜将尽”的失落美进行了升华。最后,我再给学生播放《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古曲,这样,他们也就很容易融入到其深远的意境中去了。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通过古曲新诵的方式,学生就有效地走入到《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古曲的意境中去,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古韵新歌――组织音乐创编

所谓“古韵新歌”就是指引导学生借助不变性的旋律及多变性的歌词进行古诗填唱的创编活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取这样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郊游》这首歌曲时,学生通过聆听歌曲感受二拍子的节奏特点以后,我组织他们进行了“古韵新歌”的古诗填词创编活动。很多学生基于《郊游》这一歌曲的 “走 走|走走 走|”节奏中,利用《咏鹅》中中“鹅,鹅,鹅”进行填唱。学生在填唱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了音乐创编,这对于提升他们的音乐创新能力是很有作用的。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古韵新歌”的形式十分受小学生欢迎,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体验到创编的快乐,能够促进自己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诗情画意“三重美”――培养审美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音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与情感美,这与古诗的美学价值刚好融合。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把音乐与古诗的这“三重美”进行融合,以此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音乐美与语言美的搭配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引导他们用音乐旋律去彰显古诗词的语言美。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所蕴含的语言美,并且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古诗的一种语言美。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一诗是以“ang”为韵脚的,读起来具有琅琅上口的特点,这是古诗语言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音乐旋律为基础用这一首古诗进行填歌词,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感受到古诗与音乐的这一种内在语言美的联系,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十分有好处。

篇2

一、用音乐营造课堂气氛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为可能。”用音乐导入,在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

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播放王菲演唱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哀婉绵长、柔情似水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住学生,悠扬的乐曲声把学生带进了凄丽迷茫的意境中;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以《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浑厚的男中音、雄浑的气势,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当年赤壁鏖战时,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周瑜谈笑风生、指挥若定的神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流行音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用音乐指导学生品评古诗词

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很多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生很难领会。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能陶冶情操,并使诗歌潜入心扉。

如讲授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我播放翁培伦演唱的流行歌曲《护国良相狄仁杰》片头曲《饯别》,“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悲怆中包含高昂乐观的乐曲,加上翁培伦那至情至性,忧郁但不消极的男中音,把作者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似乎看到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的诗人,面对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想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但现实“夷羊满中野,盈高门”的可憎局面,又让诗人觉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通过流行歌曲,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更能体会出作者面对实际生活中的种种缺憾,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现代流行歌曲白话歌词,把晦涩难懂的古典诗词演绎得通俗易懂,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领会了诗的内涵。

三、用音乐帮助学生背诵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很多优秀内容被很多现代的音乐制作者制作成具有时代风格的音乐。在教学时,教师借助这些流行音乐,能使古诗词长留学生心间。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播放了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们边学边唱,不亦乐乎。十几分钟的时间,他们就把这首词全背了出来。这次尝试,拓宽了我的思路。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听一些这类歌曲。如:根据李煜《相见欢》改编的《独上西楼》、李煜《虞美人》改编的《几多愁》、李商隐《无题》被改编的《别亦难》、李清照《一剪梅》被改编的《月满西楼》等。渐渐的,当初不喜欢古诗词的学生也加入吟唱的队伍,古诗词的默写有了很大的改善。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恰当应用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进行古诗词教学,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音乐之美,而且为古诗词课堂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大大地提高了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3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并且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谱读乐”的要求,这与以往相比降低; 识谱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更好的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在音乐实践中学习识谱�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活动密切结合”。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听唱法学习唱歌,可以使用模仿的方法学习演奏,还可以用即兴是方法创造音乐,把枯燥的音符转化成鲜活的音乐形象,这样一方面更加形象、具体,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识谱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学生学会读谱主要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而不是通过专门的读谱练习,现在世界上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专门研究儿童学习器乐从听入手,并不先教识谱再教弹琴,就是以听唱(奏)法进行识谱教学,这就意味着在进行歌曲教唱、演奏乐器、欣赏乐曲等活动时“捎带着”学习识谱,而不是借这些教学活动达到学习识谱的目的,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听会唱的歌曲,是通过“听”会的多?还是通过识谱“学”会的多?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在唱歌课的教学中,先让他们把歌曲唱会,然后再唱曲谱。由于歌曲的曲调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印象,那么,他们便会很快反应过来:这个音应该唱多长;下一个音又应该唱多长;这个音应该唱多高;下一个音又应该唱多高……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音高和节奏的感觉。我想,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音高和节奏感(尤其在学生基础较差的阶段)是很有帮助的。当学生对这曲谱很熟悉了的时候,我们再把中间的识谱知识拣出来解释给他们听。这样的话,学生即能很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而且还能加深对概念的记忆。�

音乐课提倡乐器进课堂,这是识谱教学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电子琴的演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提高识谱能力。�

音乐课提倡乐器进课堂,这是识谱教学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电子琴的演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提高识谱能力。�

二、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

《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的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1)小学低年级做为识谱教育的准备阶段,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通过听唱学习唱歌,用“模唱唱名”的方法学习唱谱,并要求学生多做“背唱歌曲的唱名”,有了大量的感性积累,就比较牢固的建立起“唱名音高感”,为以后的正式识谱学习打下基础。2)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看谱唱歌,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学会识谱。�

学生的识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材只给我们提供了素材,音乐老师如何运用好这些素材,需要根据每一年段的要求制定明确的识谱计划,结合每一课创造性的来做好每一环节。�

三、结合学生实际 慎重选择简谱和五线谱�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曾有多次推动“简谱改五线谱”的努力,然而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我国广泛使用简谱的现实倒得到了一些外国教育家的赞许。其实,衡量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不能以选择何种乐谱为依据,学习简谱未必就是“拖了音乐教育的后腿”,改学五线谱也未必能获得“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的效果,因此,在选择使用何种乐谱的问题上,要注意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调查了解本地区、本校近年来使用谱种的具体情况,慎重做出选择。�

篇4

1.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1.1 匹配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在众多古诗词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选取核实的歌曲。例如:《新学堂儿歌》中短小精炼、旋律优美的歌曲;《水调歌头》、《满江红》等经典古诗词歌曲。

1.2 匹配单元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与音乐单元主题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小学第三册教材中《春天》一课,选用学生所熟悉的《春晓》,不仅激发学生对欣赏歌曲有浓厚的兴趣,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单元主题,烘托了单元学习气氛。

2.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2.1 语言设置。(1)导入语: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把握是小学音乐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尝试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将学生带入古典音乐的意境中;(2)结束语:简短而隽永的结束语,是整堂课前呼后应的点睛之笔,应当回顾和总结课程,深化主题。

2.2 拓展学生视野。(1)运用生活场景:选取生活中典型的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创设自然地意境,带学生感受文本和自然的统一;(2)运用教学课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设施,制作直观生动的课件,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的展示,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特定情境中。

篇5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音乐选择

将音乐元素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的目的是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能随意地引用音乐。语文课堂中的音乐选择,应该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音乐。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提出进行音乐选择的几条途径。

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音乐选择,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维持注意力的时间短;记忆主要以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思维的发展必须依靠具体事物的支撑。因此,老师在选择课堂音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尽量选择节奏简单、明确,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音乐。例如,《生日快乐》《蓝精灵》《数鸭子》等等。这些音乐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到语文课堂中,为老师接下来顺利开展阅读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四、根据课堂内容进行音乐选择,营造教学氛围

将音乐融入课堂的目的除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氛围外,还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因此,在进行音乐的选择时,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宜的音乐。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迅速地进入到阅读的故事情节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王二小》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阅读分析前,播放《王二小》的音乐,让学生们在音乐中去体悟故事情节。经过教师的分析,学生们就能清楚地掌握故事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篇6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表演天赋

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非常丰富,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能够鼓励他们表达,把自己想象的、听到的、看到的内容,通过语言和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对学生们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不仅能够训练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表演天赋,培养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二)音乐教育能够开阔小学生的心境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止要学习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更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小学生们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就会逐渐安静,用心去感受、去倾听音乐带给他们的美好和快乐,陶冶他们的情操,放松他们的心灵,开阔他们的心境。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小学生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思考问题,让他们明白对世界的感知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让他们暂时收敛活泼的天性,转为静静地聆听和思考,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境,培养他们的心智。

(三)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

小学生们具有很多奇思妙想,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为他们描述音乐意境,从而诱导小学生们开展自己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且,要让小学生们用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促进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融入到音乐中去,真实地感受音乐艺术家所创造的音乐意境。在想象力的作用下,能够提升小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为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起到导向作用。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音乐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由老师直接把知识向学生传达,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因此应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互动式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注重音乐欣赏,培养小学生鉴赏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一)构造故事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中对枯燥乏味的内容往往难以有兴趣,而更喜欢听故事,所以音乐教学可以通过故事来吸引小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穿插音乐知识,这样更容易让小学生接受。在正式的音乐教学之前,老师可以将所要教授的音乐用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利用音乐作为背景,为孩子们营造出一种意境,带领他们进入美妙而又神奇的音乐中去,让他们主动地、自发地去探寻艺术家在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也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来根据音乐内容创造故事,锻炼想象力,深入的感受音乐的美感和魅力。

(二)表演与演唱相结合

小学生好“动”不好“静”,在音乐教学的工程中应该时刻注意这一点,动静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同时,除了教授演唱和音乐基本知识之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表演学习,让学生们被课程内容所吸引,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一定要让小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欣赏方面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去听,不够立体,教学效果也不好。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加入指挥法、拍手法、跺脚法等,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对音乐进行感受。

篇7

一、前言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可以初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引领他们感受音乐的魅力。但从目前来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气氛不够活跃,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够积极。事实证明,将儿童音乐剧引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活跃小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儿童音乐剧概述

音乐剧可以溯源至19世纪末的西方音乐界,是西方音乐家们常用的艺术形式。而儿童音乐剧就是以儿童为主体,集音乐、舞蹈、表演、化妆、美术等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它具有以下一系列特征:其一,儿童音乐剧的重点在于儿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基本是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学习和日常事物作为表演对象。其二,儿童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能够打破传统的“一听到底、一坐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吻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和他们要求表达自我的情感诉求,因而受到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其三,儿童音乐剧隐含审美教育意义,可以使学习氛围变得活跃、轻松,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能够打开小学生心中的音乐之门。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大有裨益,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中。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的策略

1.引导小学生理解音乐剧的审美理念。儿童音乐剧一般都具有深刻的寓意,教师可以以一些寓言故事、生活故事、成语故事等作为表演内容,引导小学生进行表演。比如以《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题材,组织小学生表演音乐剧。通过这个故事,小学生要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如果过于贪婪,最终将失去一切。在表演时,由于小学生对这个故事背景有一些了解,所以能对其投入更多情感。这时候,教师就要首先引导小学生来模仿美声唱法,完美演绎音乐旋律;其次要引导小学生用心刻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比如老头的懦弱、老太婆的贪婪和金鱼的善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道具,帮助他们设计一些有创意的对白,更好地表达出音乐审美理念。2.面向所有学生实施儿童音乐剧。在排练儿童音乐剧时,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音乐剧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给每一个组员都安排任务,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自己的职责,投入精力做好事情。比如有的学生负责伴唱,有的学生负责舞蹈,有的学生负责道具,有的学生负责创作,还有的学生负责角色表演,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才能将儿童音乐剧完美呈现出来。当然,小学生年纪尚小,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争执,比如在分配角色时,有的学生喜欢扮演主角,不想担任配角。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发挥作用,帮助学生知道配角的重要性,告诉他们有了绿叶,才能更加衬托出红花的鲜艳。总之,要让每个学生在排练和演出时都处于快乐状态中,这样才能真正传达出儿童音乐剧的真正精神。3.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造。在表演儿童音乐剧时,需要学生设计相应台词,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行设计台词,以此释放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表演《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故事背景放到现代,让学生想一想在现代社会中,渔夫和金鱼会展开什么样的对话,有的小朋友说可能渔夫会向金鱼要iPhone,要ipad,要电脑……这样的答案说明小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故事场景中进行表演,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4.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儿童音乐剧和舞蹈、美术、戏曲等元素息息相关,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到音乐剧表演中,比如应用舞蹈元素,使音乐剧更加丰满;在场景布置时多运用美术知识,将场景变得美轮美奂。事实证明,儿童音乐剧的实施还能促使学生学习到其他科目的一些知识,真正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儿童音乐剧吻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视儿童音乐剧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儿童剧内容,引导学生一起排练,一起表演,要坚持面向所有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提高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小学音乐课堂释放出新的活力!

作者:顾丽英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小学

参考文献:

[1]褚维娜“.课堂”变身“剧场”———音乐剧赏析融入中学音乐课堂浅谈[J].辅导员.2011年09期

[2]赖景琼.中学音乐剧教学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年02期

[3]史亿丽“.以学定教”在校园音乐剧拓展型课程中的运用[J].现代教学.2011年Z1期

篇8

音乐是一门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课程来说,可以说是美育课程,在开展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欣赏氛围中培养审美意识。

一、开展音乐体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开展基本的有关音色、音律、节奏等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对声音有基本了解,然后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审美情趣。比如说,根据音乐作品本身的旋律将其划分成不同的部分,用直观的数据图像画出曲子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曲子结构图,引导学生探究音乐美。例如:在《喜庆胜利》教学中,先将三段结构图画出来,然后借由结构图开展音乐教学,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节奏、旋律。在这个曲子中,第一段以欢快、喜庆的气氛为主,表达人们对胜利的向往;第二段以抒情为主,表达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第三段是整首曲子的部分,表明人们对迎来胜利的激动心情,气氛较前面更加的欢快、愉悦。教师借由结构图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音乐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其心智还不成熟,可以采用简单的故事串联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操。例如:在《龟兔赛跑》中,先问学生乌龟和兔子赛跑谁会赢,小学生回答“当然是兔子啦”,“那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赛跑谁会赢呢?”接着播放音乐,教师随着音乐给学生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打拍子。通过这样故事化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再加上教师恰当的指导,审美情趣也被激发出来,利于教师开展审美教育。

二、聆听音乐,丰富审美教育内容

音乐是声乐艺术,需要学生用耳朵去听,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听音乐,去感受音乐的层次、顺序以及实际形象,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想象到音乐作品中讲述的故事、情景等,通过聆听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说:在《朝景》一课中,教师先带着学生跟着音乐打拍子、哼唱主旋律,然后引导学生去聆听主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以及地方,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主旋律,反复播放两三遍后,学生就会哼唱主旋律了。接着,教师以《朝景》的歌词和乐曲情韵为背景,开展诗歌朗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朗诵诗歌的同时感受音乐想要表达的情感,将音乐美与人声美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眼前浮现一幅幅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审美教育内容。

三、以音乐情操带动审美情操的培养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故事背景,都表达一定的情感。教师可将音乐背景知识导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与音乐创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升华学生的音乐情操。比如说,《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是一个命途多舛、自强不息、坚强勇敢的音乐人,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华彦钧的故事,然后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将音乐与作者身处的时代、作者情感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沉思、忧伤、悲愤、追求光明等情感,通过这样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音乐文化的导入,深化审美教育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一定的文化土壤,他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一个国家的音乐都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可以将文化内容导入到审美教育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音乐思想,在文化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体验文化的魅力。比如说,《看龙船》讲述的是端午节竞渡龙舟的故事,21世纪的小学生都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但对于竞渡龙舟来说没有太大感受。教师可以先设计电子课件,将竞渡龙舟的视频和图片搬到课堂上,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了解端午节的来源以及竞渡龙舟故事之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竞渡龙舟的情景,“龙头扬,龙尾翘,船儿好似浪里蛟”一句中的“扬”、“翘”、“浪里蛟”将生动形象的竞渡龙舟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视野扩宽了,了解到更多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和人文知识,了解到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深化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五、丰富音乐形象,提升审美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是感知、感觉的生物,他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自身的感知和感觉。在音乐教学中,由于是声音的艺术,需要学生用耳朵去聆听,而耳朵的感觉远没有眼球的视觉冲击来得强烈。这个时候,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教师应积极将音乐变得形象具体化,让学生主动去深入探究音乐表达的内涵、情感等,随着音乐的节拍而发生情感的起伏变化。而丰富音乐形象最简单常见的方式就是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亲自去表演,在表演中感知音乐美,提升审美能力。举例来说,在《森林狂想曲》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并采用故事化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讲述的故事,乐曲结束后,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分析故事中每一个动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将音乐作品中的故事搬上舞台,让学生自己去表演,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美,感受各个动物的心理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力,音乐感知能力也提高了。真实的音乐形象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激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结束语

小学音乐就是在聆听音乐、唱歌中激发音乐情感,丰富精神生活,扩宽视野,培养想象力,提升审美能力。广大小学音乐教师要将一节节普通的音乐课变成音乐与审美相溶的美育课,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激发音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审美情操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9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不再只是进行知识传授的教育,还需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获得发展。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趣味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加深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高效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并能在课堂上主动显示自己的音乐能力,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

一、设计趣味教学环节,掌握音乐基础知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掌握简谱,为学唱歌曲打好基础。在教学中,由于简谱知识比较枯燥,如果通过教师唱、学生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设计趣味教学环节,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上学习,使学生有效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故事情境,提高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对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把故事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创设故事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趣味性的故事中探究音乐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故事,使故事能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主动学唱过程中高效进行。例如,在教学《卖报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卖报歌的创作背景,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编一个有关卖报歌的故事,在播放歌曲的过程中进行表演。在自编自演的故事中,学生学会了演唱《卖报歌》。通过学唱《卖报歌》,使学生了解解放前贫穷儿童的苦难生活,让他们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中,教师既要注重音乐知识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进行音乐赏析时,能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内容,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达到身临其境的体会,加深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能让学生结合歌曲的音律和内容进行欣赏,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深刻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美,并在观看和倾听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更深的感悟,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和歌曲有关的内容,让他们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和过程。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音乐优美的旋律,更能体会音乐蕴含的独特内涵,有效提高他们的音乐赏析能力,实现高效的音乐赏析教学。

四、鼓励合作探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小学音乐快乐教学中,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能让学生用轻松的心态进行音乐探究,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把他们分成小组开展探究学习。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小组长都发挥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在他们的协调下,小组氛围和谐,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音乐知识的讨论中。通过讨论,学生能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歌曲《在北京的金山上》时,教师让学生认真倾听这首歌曲,然后在小组中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互分享过程中,小组成员会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分析。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从新的角度理解了歌曲,有利于把握歌曲的情感和节拍。通过讨论,让学生学唱这首歌,通过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尝试用各种形式表现歌曲,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五、展示音乐才能,提高学习自信心

篇10

音乐教学要注重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能在视觉和听觉合二为一的过程中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小学生天玩,教师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可充分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视听合一中不再感觉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单调与乏味,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举例来讲,在教学“小小粉刷匠”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些报纸和小刷子,根据需要将报纸和小刷子等工具分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报纸折成一个个小帽子,并用小刷子在小帽子上涂抹颜料。学生在涂抹的过程中都有浓厚的兴趣,同时,通过动手体验也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加深对小小粉刷匠的切身体会。在完成本课的教学之后,学生不仅能获得学习兴趣,同时也在兴趣中学会音乐知识。再如,音乐基础知识中有一些表示力度和速度的符号,这些符号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难以牢固记忆,因此,教师可编制一些有关力度和速度记号的顺口溜,例如,对延长音符号,可让学生朗读和记忆一些顺口溜:“眉毛弯又长,眼珠圆又亮;你要碰到它,歌声唱得长。”学生通过记忆这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能轻松记忆符号的作用,增强学习趣味,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更加有效。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趣味教学的重要作用,利用游戏等多种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融合其他科目,调动学习兴趣

音乐学科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科目紧密相连,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其他科目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举例来讲,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联系紧密,音乐教师可利用语文学科中的诗词展开教学,为诗词谱曲,与音乐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此外,音乐教学还可与美术教学相融合,教师可在学生听完一段音乐后,让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听到的内容,并表现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曲时,教师可在学生学完这首歌曲后,让他们用画笔描绘出感受到的田野景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这是音乐教学和绘画教学的共同目的,对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很有帮助。

三、故事塑造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天马行空,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开展音乐教学。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空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之初,先以故事作为开头,开始一堂新的音乐教学。举例来讲,在教学“动物们的聚会”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先讲一段关于动物开会的故事,将开会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充分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迸发学习音乐的激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再如,在教授童话音乐故事“龟兔赛跑”一课时,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一首愉快的歌曲,引导学生伴随动作起舞,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欢快的学习气氛中。接下来再播放“龟兔赛跑”这节课的录音。教师要在播放录音的同时进行生动的讲解,另外还须配有音乐,在每个小动物出场时都搭配不同的乐器。学生会在整个过程中认真聆听,进而了解每种乐器在故事中的作用。最后,还可让学生复述整个故事,或者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复述和表演能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记忆能力,也能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四、参与表演,体会音乐美

表演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通过表演与音乐教学的结合,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表演中产生丰富的体验,体会音乐美。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将音乐学习和表演活动联系起来,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把复杂的知识生动化,转化成为生动有趣的舞蹈、歌曲、游戏、表演。让他们从固着中解放出来,既能动口又能动手,在蹦蹦跳跳中学习音乐知识,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学习体验,培养音乐能力和思维能力。举例来讲,教师在教学“小红帽”一课时,在完成教学内容后,可结合这首歌编排情节,设置“小红帽”“樵夫”“大灰狼”“外婆”“猎人”等角色,将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剧”表演。学生可在表演中体会和感受人物形象,并在表演中体会音乐的深刻内涵,更加愉悦地进入音乐世界中。当各组表演完成后,教师可采取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音乐能力。

另外,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经常给予学生夸奖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肯定自我,产生浓郁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抓住每一个契机,不论学生的演唱效果如何,都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适时予以鼓励和赞赏。在赞赏时应注意语言要真诚、自然,评价语言有理有据,通过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通过广泛的学习扩展视野,提高音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