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的要求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1 16:40: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行业的要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行业的要求

篇1

(一)会计行业的公信力有所下降 不断出现的会计违规事件使人们对会计行业的信任大为降低。会计行业不仅在我国,在整个世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公信力下降。所谓会计行业的公信力,就是会计行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行业公信力是会计行业的无形资产,是会计行业在长久的经营中获得的一项宝贵资产。对于会计行业来说一旦没有了诚信,就会失去社会的信任,进而就会危及会计行业的生存,所以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诚信就是会计行业的尊严之所在,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而这种公信力的实施主体是社会大众,社会大众是会计行业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会计行业只是被动地被检验和认定。

(二)会计行业特色的道德培养体系尚未形成 中国会计学会早在1983年年会上就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中长期总目标定位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所谓中国特色是指“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采和风格,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应该是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体现中国特点、从而有别于他国的反映会计规律的理论。”会计行业乃至社会对于会计人的要求必然不同于其他行业对其成员的要求。一定不能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大众的政治思想教育相混同,它们在目标上相差很大,内容上的相关度也很低,唯有开发出适合会计人自身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另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会计人的道德教育工作被放在了遗忘的角落。世界历史上每一次会计舞弊案,都见证了会计行业公信力的下降。

(三)会计人的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自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实施以来也暴露出了一些现实问题,虽然该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但会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发展的要求与会计基础工作差等滞后性因素直接影响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新会计准则中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这种新的计量模式要求会计人不仅要面向过去,更要面向未来,要求会计人能够准确地提供前瞻性的信息。尤其在信息化时代下,会计环境变化迅速,加之各种组织机构也在大幅度地参与会计信息提供与分析,与会计行业竞争的态势迫使会计行业亟需培育出以勇于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会计精神。会计行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性环境中生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否则就会有被取而代之的危险。但从目前我国总体情况来看,会计行业仍然处于创新的低层次阶段。偶尔进行的一些创新也主要是为了被动地适应当前会计实践活动与时展的要求。从会计人自身的角度分析,达不到勇于创新核心要求的最大问题就是动力不足,最终致使会计人因循守旧或者是被动应变。积极参与创新应该是会计人在信息经济时代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会计行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四)会计行业的整体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财政部在制定准则时势必要考虑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新准则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在准则中也大量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这就为市场经济主体增加了自主决策的成分,为活跃和发展市场经济增添了足够的活力。新准则中大量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减值准备的计提、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折现率的确定等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无形中赋予了会计人员乃至企业更大的自主决策空间。中国政府在扩大会计行业自主性的同时,也加紧了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在新准则颁布的同时,就出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种双管齐下,两手一起抓的行事方法固然有效,但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手段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还应该加强会计精神的建设,重视对会计人员价值观的引导,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行业的违规,才有利于会计行业整体素养的提高。

二、会计精神塑造的新思路

(一)注意目标导向性,做好新时期定位工作 会计精神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行业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哲学等共同孕育的。优秀的会计精神的形成要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过程,并将那些不入主流的东西剔除,最终才会形成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独特风格的会计精神体系。应该明确会计行业的未来要靠会计人自己去谱写,明确的目标不仅给人指引未来前进的方向,还在于它会时不时地给人以动力支持。培养会计精神,要遵循时代性、先进性、激励性、效益性等原则,不仅要反映行业本质特征,而且要反映出行业的特点和特色。所以,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注重新时期对于会计行业的新要求,注意新的会计环境对会计行业的挑战,新时代的到来也同时要求会计行业要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

(二)用系统的思维塑造会计精神 在充分认识我国当前会计精神贫乏的现状后,就要适应当前的会计环境,顺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积极而适时地调整会计行业精神状况,用系统的思维塑造会计精神。会计精神的塑造绝非是一项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精神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生存条件和运动规律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当前我国会计精神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而且以前也并没有会计行业精神的专门建设工作,因此要想真正做好会计精神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就必须提倡用系统的思维对待会计精神塑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系统的思维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能够事事、时时都从全局和整体上来把握的能力,要求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然后尽量关注和照顾到每一个细节问题,不断追求完美。

(三)用不断变化的思维审视会计精神的塑造 由于会计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不可能存在永远正确的会计精神培养方案,所以,一定要用变化的思维审视会计精神的培养工作,即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会计精神的培养工作。发展的观点要求在审视会计精神培养方案时不仅要依据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还要用不断成熟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不同时期会计精神的培养工作。培养会计精神,不仅要立足现在审视过去和当前,还要立足于过去和当前去审视未来。在不同的会计环境下引进不同的会计精神的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成绩与失误,进而做出相应的对策。通观会计行业的发展历史,会计文化一直都善于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进展和新突破,这是会计文化永远发展与前进的基本动力,也是会计文化的优越性之所在。会计精神的塑造机制也应该在不断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壮大直至成熟。

(四)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与社会环境的约束作用 舆论是良好社会环境发挥作用的一个有力武器,只有在会计行业内外有强大的舆论存在,才能够对会计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监督和激励作用。由于舆论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只有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够产生具有良好预期的舆论,也才能够对会计行业的发展产生预期良好的作用。社会态度、社会信念和社会价值观等都是决定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进行会计精神的培养工作,需要良好的会计环境;另一方面,进行会计精神的培养工作又会营造出良好的会计环境。良好的预期舆论才能有效地约束会计行业的违规行为,才能够为会计精神的塑造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三、会计精神塑造的具体措施

(一)做好会计人的道德与责任感教育 会计道德追根究底就是社会一般道德在会计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会计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上,会计人应培养积极进取、热情实干、谦虚谨慎、洁身自律、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和勤俭节约等精神,进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整个社会日新月异,这一切都增加了社会对于会计行业的依赖。所以,会计人对待道德的态度是否积极,最终的结果不仅仅影响到其自身,还影响到整个会计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会计人的道德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品质善恶的问题,还是会计人是否具有责任感的问题。责任感对于会计人的工作态度要求非常严格,它要求会计人时时刻刻都应该心中常存责任感,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只有做到对自己职业热爱和认真负责的会计人才能做到真正地符合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会计行业法规教育,树立法制意识 虽然会计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会计行业仍存在不少问题。会计违法违规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计人法律意识还很淡薄。所以,有必要提倡会计行业法律法规教育,以增强会计人的法制意识。通过法律法规来增强会计人的法律理念、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在法律底线上保证会计精神理念与会计职业责任观、会计纪律观、会计法制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会计人的行为符合会计精神的基本要求,符合会计纪律、会计法律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进行会计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责任感教育的同时,还要在法律的层面上培养会计人的责任心。在没有法制约束的情况下也没有证据能够说明会计人必然会遵守社会秩序和行业道德。会计法规教育就要求会计人要切实树立起法律意识,严格要求自己。这样不仅有利于行业形象的树立,有利于会计精神的建设,还有利于会计人独善其身。

(三)重视会计人的职业理想教育,加强行业自律理想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职业理想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于未来的专业、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事业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社会要求会计人必须具有职业理想,必须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为社会这个大机器的运转奉献个人独有的动力。会计人的职业理想应该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来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也即个人所期望达到的阶段性或最宏大的职业境界。会计人的职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个人的远景规划,是个人的职业蓝图,与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期待都密切相关。通过职业理想教育可以让会计人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行业存在的意义,也可以引导会计人正确地认识会计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会计职业生活中把握住自己所处的职业地位、作用和职业角色,脚踏实地地干好会计工作。把个人理想和职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个人进步和事业发展。做好会计人的职业理想教育不仅仅会计人自身受益,对于会计行业的自我建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

(四)强化会计人的创新意识,积极应对会计环境的变化创新是会计行业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会计行业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当前会计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向会计行业提出了一个挑战,会计行业要积极而适时地调整自我以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精神的培养归根结底就是在塑造会计行业的自身良好形象,不断地改善自身,积极进取,力求做得更加完美。改善自身、完善自我并不是要为了要应付社会,改善自身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会计行业既有的一切,把自己变成他人。会计精神的根基是自己的文明、自己的特色,塑造会计行业形象就是在各个方面把会计行业的文明和特色充分地发扬。会计精神是会计行为重要的外在表现,是会计人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改造才能达到的水准。会计精神的养成是一种高思想境界的修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磨练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会计人在具体的会计实践之中去摸索。只有不断自我创新,会计行业才能够顶住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压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五)提高全社会民众的整体素质,兼顾社会环境的改造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环境好坏。社会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人类自身就是在不断接受社会环境改造的同时去影响社会环境。要想实现会计行业的整体文明,就必须从社会民众抓起。社会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计环境,大环境的好坏可以在一开始就决定会计精神建设的成败。一旦会计精神得到实现就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来保持它。只有会计精神在会计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前期工作才没有白费。另外,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都处于加速发展时期,转型工作还在进行中,人们的社会价值观还需要政府的引导。现在社会提倡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也只有社会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优良社会环境的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会计精神的培养与实现工作才能得到持久的体现。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3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越来越紧密,趋于一体化,同时各行各业的经济业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会计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银行于2009年10月20日了《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该报告的主要政策建议: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人员应在会计审计国际良好实务方面受到充分培训,促进会计审计准则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遵循;修订高等教育的会计课程,使其更关注中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实务应用。这表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具有厚实理论基础和能掌握、运用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会计人才,还务必培养具有会计行业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调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面向会计行业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通过向会计行业发出问卷调查表、采访询问、与往届毕业生座谈等方式,对会计行业技能要求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目的在于对面向会计行业的课岗融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为高校会计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一、行业问卷调查的整理分析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行业岗位如何分工;各岗位的能力要求有哪些;现有教学模式对学生解决会计实际工作中问题是否有帮助;目前教学模式存在哪些问题;会计教学模式今后应如何改革等,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事业用人单位的会计主管、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的会计专业校友、在校学生和会计教师等。调查结果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与学生现有实务水平相脱节。2006年新颁会计准则实现了会计理念、内容的创新,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刘玉廷在2009年12月指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5个省(区、市)的大中企业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接下来将积极促进剩余地区尽早实施会计准则,从而实现在2011年前我国所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为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奠定扎实基础。”但是,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技能,没有足够的会计准则知识和运用会计政策的专业判断能力。

2.课程教学与会计岗位要求相脱节。通过问卷调查,会计行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是:结合会计岗位工作实际来学习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岗位实务技能、特别是有关会计政策的专业判断能力;掌握税务知识、纳税申报和税务筹划技能;掌握有关计算机的财务软件操作能力;了解会计主体情况才能做好会计核算;具备职业道德和素养,诚信、保密、敬业、自律、严谨;会计职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职业,选择了会计就是选择了学习,学习态度与能力决定一切。会计行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提出的人才质量要求是最客观、最直接的人才培养目标。

被调查者认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行业,这决定了高校会计教育要向会计行业“靠前”,与会计岗位融合,要具有强烈的行业性、岗位性、实用性等,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应是培养未来的会计从业人员在将来岗位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会计教学过程和模式的设计不合理,没能按预期的要求完成,达不到预期目标。

3.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与会计岗位要求相脱节。(1)会计教育重理论轻实务。会计教学注重学生的会计理论学习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实务操作培训。一方面,学校从成本及环境的考虑,以致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过程中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和完善的会计实务。另一方面会计教师缺乏实务操作经验,不能作出比较切实可行的会计实务操作方案,有限的实务操作培训活动也流于形式和表面。问卷调查表明,很多在校学生在完成会计实务操作活动后,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印象,会计实务操作收效甚微。(2)会计专业教师缺乏必要的会计后续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主管部门为了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修订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各种账务处理方法,同时也规定会计从业人员每年必须接受后续教育,以作为会计从业资格年检的依据。而对于传授会计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更应接受会计后续教育,并且其后续教育要求高于一般于会计从业人员,不但要懂“战术”还懂“战略”,以使其将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处理方法传授给学生。就目前来说,还没有相关政策要求会计教师接受会计后续教育。“授人以渔”者,首先自己对“渔”要非常熟练,也就是师傅要像师傅。如果会计教师不接受一定的会计后续教育,必然影响他们的会计教育质量,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3)会计行业背景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问卷调查表明,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应聘的会计人员工作资历上达到三年以上,也就是说,这些用人单位只认可在社会工作中受过锻炼的会计人员,对应届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持不信任的态度,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只能算是“准”会计人员。会计专业因其行业背景与专业的特殊性,在建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存在会计行业岗位职数需求低,其专业经验要求高,并且财务、成本、商业等保密要求高等因素的制约,遇到了企业普遍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同是会计专业学生又多,从而导致会计专业学生难以深入会计岗位的“实战”值岗。

二、“面向行业、课岗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面向行业,课岗融合”中的“向”是指向着目标;“行业”是指会计行业;“课”指课程、课堂;“岗”指会计工作岗位;“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主体、客体、事物合在一起,并高于个体的简单之和。“面向行业,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指以会计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置课程、课堂教学,教师以会计师的身份,基于会计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以真实会计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以会计从业人员的身份实施真实会计岗位工作,实行专业课程课堂和会计工作岗位的深度融合。“课岗融合”的方式显示了充分的动感,具体表现为“教师双重身份融合、学生双重身份融合、理论实务双重融合”的交叉相溶方式。

1.“课岗融合”的方式。“教师双重身份融合”主要指教学主体的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会计师,也就是说既能会计教学也会做会计。这就意味着会计专业教师要成为这样一位驾驶“教练”,不但要懂得“发动机”的构造及原理,还要会熟练开车。这样的“教练”才能把会计岗位上的技能搬到课堂上,融合到课程的教学过程。

“学生双重身份融合”主要是教学客体的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准会计从业人员,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后,要接受不同的会计岗位实训,当然会计岗位实训安排在会计学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有条件的择机进企业顶岗实习。即学生学会了“发动机”构造及原理后,还要让他开车进行路考,合格后才能走上会计职业的道路。

“理论实务双重融合”主要指课堂教学突出会计行业要求,培养“靠前”的职业素质:对职业的高度认同、对数字的高度敏感、对政策的准确判断。课堂教学面向行业,教学内容强调行业性、系统性、岗位性、应用性,全方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课岗融合”的途径。高校要按照会计行业和教育规律的要求,培养的专业人才成为会计行业的准从业人员,达到“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目的。围绕这一要求和目的,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融合的原则,通过搭建“课岗融合”平台,面向行业,联系企业,校企合作,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训、实习基地体制,学生择机进企业“顶岗”实习,零距离培养会计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搭建“课岗融合”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双元,实训实习双基,行为主体双重、教学模式双改”的机制。(1)校企合作双元。课岗融合以校企合作双元为载体,这里的双元,是指学校和企业要密切结合,具体表现为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服务。发挥两个载体(理论知识传授载体、实训技能体验载体)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学校面向行业、岗位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攻关、项目推广,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方面的合作,与企业进行人员互聘互兼方面的合作,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向学校开设实习基地,为师生提供科研课题条件,积极吸收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形成双元驱动、互动的关系体,实现双赢。(2)实训实习双基。双基地实训,即为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两个基地,两个基地的核心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会计岗位技能,达到专业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为此,双基地要符合起设施完备、效果仿真,师资队伍具备实务技能应用能力较强、职称结构合理;实验教材内容丰富、实用实效、结构科学;同时建立一批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两个基地各自发挥作用、互相补充,以推行会计课堂与企业岗位实习的一体化。(3)行为主体双重。{1}教学行为主体双重。“课岗融合”是教学改革的载体,也是一个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师资是主导,这支队伍要求是既会教学的教师同时也是懂实务的会计师,即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并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2}学习从业主体双重。课岗融合,学生是主体。在校企双元合作机制下,学生在课堂上以会计行业的准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实训,有条件时学生择机选择企业,顶岗实习,向行业岗位靠前、零距离培养人才。这样学生就成了“学生”和“准会计从业人员”的双重身份。(4)教学模式双改。教学模式双改就是要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两个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只讲不做,以理论传授为重点、重理论轻实务,以考试为检测手段、高分低能;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学生没有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处于被动位置,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改革要求是,以岗位技能为教学内容,以岗位称职为考核标准。推行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激励教学法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以岗位技能达标测试取代课程的考试;以完成岗位分工任务取代课程的考试;强化过程考核,用过程的演练与环节的达标测试取代考试。

三、“面向行业、课岗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1.转变教学理念。转变传统观念,以“能力本位、授人以渔、就业导向”的教学理念,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突出行业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课岗融合,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训课的课时,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岗位技能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管理。建立课岗融合的教学管理机构,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派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聘请企业一线会计岗位的管理专家到学校任教;将指导课岗融结合教学纳入教学任务和工作量之中;建立课岗融合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

3.建立实训实习基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并且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它是一个经济人,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情而非企业的主营业务,因此接受学生实训的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会计岗位特点是点多、面宽,接纳的会计专业人员较少,就像“撤味精”,每个企业都需要,但每个企业要的不多,所以吸纳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有限。面对这种情况,通过找到校方和企业的利益共同点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篇3

2.会计行业门槛的提高是促使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世界经济是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着的,而且伴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出来。在经济发展的复杂环境当中,要求会计人员能够顺应时代转变,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去处理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和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这些高要求的出现均提高了会计行业准入的门槛,在对会计人员的考核方面也加大了监管力度,提升了考核标准,由原来的要求掌握理论知识考核逐渐加入进对会计实务操作的考核。会计行业门槛的提高,促使了会计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措施,在严格要求学生学好会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大对会计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做好会计教育教学发展规划,才可以适应当前经济模式的发展,为会计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

3.会计行业发展与会计教育发展并重,共同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会计行业一直是所有传统行业中倍受青睐的一个行业,因为企业无论大小,其正常运转与经营都离不开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且就目前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来看,会计行业相关法律、道德法规也日趋完善,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提升。从会计行业发展的迅猛势头来看,目前我国会计行业仍然缺乏大量的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也是会计教育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行业对人才的所需,刺激了对会计教育行业的发展,同时,会计教育行业的深化改革,转变教育模式,着重培养专业素质过硬,具备一定法律、经济知识,有着良好道德素养的专业人才,以保证所培育人才以最高的水准与素质进入到会计行业之中,有力保障了会计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会计行业的发展与会计教育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能力,由此可见,健康的会计行业发展路径与良好的会计教育模式,共同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着国民经济更加快速、稳定、健康的前进。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我国现在已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当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各类银行的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已经形成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各类股份合作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各类银行主体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银行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衡量各大银行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对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探讨,就是对银行披露的各种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本文重点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探讨。

一、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银行业作为一群特殊的会计主体,对其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尤其特殊。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业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建议,得到各国的青睐,关于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文件有1998年的《增强银行透明度》和《衍生产品及交易监管信息框架》,以及1999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我国做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发展迅速,国家政府部门也及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要求。2006年出台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第二章中的第十二条到第十九条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概括起来会计信息质量应当满足以下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些要素要求是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企业的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性的规定,当然对银行业也适用。当然新《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对银行等金融企业特点对会计信息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所给出的信息特征也只是简单的描述。

2007年7月3日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是我国对银行信息披露的最新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第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规定披露信息。本办法规定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商业银行可在遵守本办法规定基础上自行决定披露更多信息。”和第五条规定“商业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规范地披露信息。”,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披露规定了最低标准。

显然国家对银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都做了必要地要求以及对信息质量的披露做了严格的规定。总之无论是巴塞尔委员会还是我国对银行业的信息披露质量特征都做了较深的研究。

二、完善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想

在分析、研究、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在遵守我国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结合银行业的特殊性,提高和完善我国银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此笔者和广大的同仁进行探讨。

1.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两个条件

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可理解性,二是成本效益原则。

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核心条件。可理解性就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能够让相关利益者比较容易地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意思。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广大的储户,及债务人等。相对于广大的储户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此外银行企业本来就存在业务复杂、种类繁多,业务更新快的特点,对一般人来说要想完整理解银行业的会计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银行业的会计信息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理解能力。银行业的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其他行业比就显得更加重要。

成本效益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一大经济约束条件。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获得的收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的时候,此方案才是可取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也应当符合这一原则。只有当成本小于所获得的收益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才是可行的。在这里,收益和成本的关系当然不是局限于银行本身,而是应该站在全社会的角度,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角度来看,不应该限于个别的商业银行。因为站在商业的银行的角度,只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有可能增加银行的成本。

2.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

会计信息的总体目标就是对利益相关者有用。利益相关者使用会计信息的目标就是能从会计信息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都应该围绕对使用者的决策是否有用为核心。会计信息是否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总的来看,就是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的有用。银行业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考虑到银行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组成以及他们决策的特殊性。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数量庞大,绝非普通的工商企业可比,构成也复杂。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除了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之外,还有全社会广大的客户群体,客户群体构成了银行业信息使用者的主体。所以,银行会计信息的提供也应当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例如,银行的大多数客户关注的是银行的资产质量、支付利息的能力等信息,而监管当局主要了解的是银行的风险状况、贷款的质量、资本充足度等。

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会计信息才算上是合格的,有用的。

三、关键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当将透明度作为关键的质量特征,虽然相关的法规政策没有要求银行必须将透明度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透明度可以这样的定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和银行业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采取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方式,通过各种公共媒体,能够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方便的获取全面、公允、可靠、真实、及时、可比、重要的会计信息,并能够据此熟悉与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相关的风险。

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键特征是对银行业会计理论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于我国改进和完善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综合、全面的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信息披露和监管。会计透明度应当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透明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质量特征,透明程度需要考虑上述八个方面的要求。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方便、快捷、高效、低成本的获得能够反映银行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经营风险水平的信息。

四、重要质量特征的构建

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是对质量特征的透明度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可靠性和相关性

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客观的。会计要素计量的结果与它的反映的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一致。对银行业来讲,金融业务及信息复杂多样,要可靠的反映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银行业的交易几乎都是“无形”的,如何真实客观的表达,变得十分复杂。我们可以认为,当会计信息没有明显的遗漏和重要的错误,能够真实合理的反映其反映的事实,以供利益相关者使用,信息就是可靠的。

相关性指的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情况与利益相关者使用的目的相关联。通常认为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或者至少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能力。银行业应当披露更广泛的信息。因为银行业业务繁杂,所开展的业务也越来越杂,兼营和混合经营日趋普遍,使银行业的业务比普通工商业更加复杂多变。只有努力掌握好相关性,以恰当的方式披露尽可能多的银行业的相关信息,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当然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相关性必须服从可靠性,以可靠性为核心。再多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也是以可靠性为前提和基础的。

2.谨慎性和重要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银行等金融企业具有金融资产众多、资金流量大、风险高、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在其财务报告中强调谨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谨慎性实际可看做可靠性的进一步延伸,谨慎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进一步外延。

重要性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就是要求那些比较重要的项目做详尽的披露。重要性是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补充限制。银行业信息数量大,会计信息存在多余的问题,如把任何信息都予以披露,必然会对重要的信息产生冲击,削弱其他重要信息的关注度。重要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银行应根据自己业务的具体情况,根据经验对重要性做出披露。鉴于银行业务的复杂多变、数量巨大,因此应当充分利用重要性原则,对什么信息详细披露,什么信息简单披露做出合理的安排。重要性也可以看做是相关性的延伸,是对可靠的信息做充分而不多余的披露。

3.及时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和延迟。及时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极大,过期的信息很可能对信息使用者没有了使用价值。尤其是对银行业来说,每天资金流动量极大,交易速度非常迅捷,资金营运周转飞快,必须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及时的披露。

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对银行业而言,相同规模与类型的银行相比才有意义。

本文认为以决策的有用性为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目标,将透明度作为关键的质量特征,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作为一些重要的质量特征。如何将会计透明度的抽象特征转变为可量化的质量特征,以及如何将会计透明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相互联系起来是银行业未来会计信息披露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篇5

一、“行业会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笔者根据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跟踪调查发现,学生毕业后进入非工业企业的可能性较大。在已学会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基础上,“行业会计”课程于高职会计专业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分析商贸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业、运输企业、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农业企业、民间非营利组织 7 个主要行业的典型业务,通过对经营业务特点和会计核算方法等方面的相互比较,学生能熟悉各行业典型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行业会计比较”是会计专业的拓展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职高专教职委课程指导中推荐的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学生在 7 个学习情境中了解并掌握这些行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会计核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切实增强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行业账务处理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行业会计”课程内容与特点分析

1.遵守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

各行业的经营业务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行业会计”是一门反映、监督不同行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的专门会计课程。课程内容应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以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规范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全过程。

2.“行业会计”的共性分析

不同行业会计的共性主要体现为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共性、会计要素上的共性、行业会计核算原则上的共性、会计信息报告方式上的共性。行业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行业会计核算都要遵循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行业会计信息报告的基本方式是财务会计报告,不同行业在会计报表的名称、格式和内容与编制方法上基本相同,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3.“行业会计”比较的内容与方法

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管理要求与行业特有业务的核算方法不同,“行业会计”针对核算对象、典型业务的核算方法进行比较。运用横向比较法,侧重同一会计核算内容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以会计要素为主线,发现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差异所导致的业务处理要求上的不同,反映两个进行对比的 “行业会计”在各个会计要素核算方法上的差异,比较的项目主要有存货、收入核算、成本核算、经营损益等。纵向比较是将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逐一与工业企业会计进行比较。

三 、“行业会计”课程优化设置的思考

1.把握知识难度

“行业会计”课程知识偏难,每一个行业的会计核算都作为一门课程,教学计划很难实现,因为课时有限,对所有行业的核算内容难以深入详细讲解。专业教师需要灵活把握知识的难易程度,会计核算中存在共性的部分可以省略,选择其中一部分有利于学生在短期之内掌握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介绍;太难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根据兴趣补充学习。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理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真实感与指导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法规制度、参考资料获取技能与知识。教师要认真准备PPT、案例、法规、动画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016年5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政策,企业税收的调整会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目前的“行业会计”教材内容仍然按“营改增”前的规定进行经济业务讲解,影响了学生在税务处理、会计实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判断,降低教学效果。因此,“行业会计”课程内容的更新势在必行。课程教学以及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与时代接轨,与行业发展同步,内容要与最新法规政策相统一。

篇6

关键词 建筑会计 会计行业 问题 对策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建筑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我国建筑会计行业的起步较晚,当前仍然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将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才能够促进建筑会计行业持续的发展。

一、建筑企业会计的特殊性

与通常意义上的企业会计不同,建筑企业的会计主要是针对建筑企业的生产资料、工程施工过程、资金流动等进行核算与记录。而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往往较长,通常无法在同一年内完成工程,因此建筑企业的会计进行核算时,经常需要进行分级核算的方式来适应施工企业自身的核算特点。同时,建筑企业的工程规模大小不一、工程量的数量也不通过,所以在进行核算时需要根据工程的设计情况进行分散的管理,针对每一个项目和流程都需要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这对于建筑企业会计来说,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严格按照工程各个环节施工项目的流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同时也需要具备全面的核算能力。总之,建筑企业会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不仅要求建筑企业自身具备较为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同时也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够胜任建筑企业会计工作。

二、建筑会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会计人员多,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会计的人数较多,而且每年都呈现出上升的增长趋势。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建筑会计行业中,但是越来越快的数量增长趋势却并没有促进队伍素质的提升,当前的建筑会计行业中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也是导致我国建筑行业会计管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

2.建筑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中一个十分严重而对问题,会计职能的发挥就是以会计信息的提供作为基本的实现途径,其要求会计肉呢原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标准,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数据。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来看,并没有真实和完整的表达出建筑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容易为信息的使用者产生误导,造成信息判断失误,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对国家和社会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3.建筑会计行业的人员配置不科学

从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会计人员配置方面来看,会计核算人员较多,而管理人员却较少。建筑会计行业的核算工作相对较为简单,需要会计人员严格、细心,便能够完成。而会计管理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抽象的活动,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工作,还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管理,并且要参与到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因此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也是影响当前建筑会计行业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4.建筑会计行业的人员素质有待于提升

建筑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缺乏,一方面表现在诚信缺失方面,导致建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无法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双重保证,无法做到自我监督与管理。

三、建筑会计行业所面临问题的完善对策

1.加强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

在建筑会计行业中适当的加大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促进会计人员思想觉悟的不断提升,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重要性,并且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以此来促进建筑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2.在行业内建立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

利用档案制度,建立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对于工作中出现诚信缺失的情况如实的记录到档案中,并且通过相互监督构建以一种公开的诚信档案制度,使会计人员注重自身的诚信建设。

3.优化行业内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建筑会计行业内的用人制度较为混乱造成了会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需要对当前的建筑会计行业人员资源进行不断的调整与优化,不断加强对会计管理人员的引入,充分发挥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作用,以此促进建筑企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加强相关监督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针对当前我国会计领域信息失真问题日渐严重的现象,除了基本的内部组织管理之外,需要通过法制建设的完善来实施管理,通过监督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对信息失真的个人和单位负责人进行严厉的治理,通过法律的约束作用来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我国建筑业也逐渐走入到国际市场,而在建筑企业会计工作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筑会计行业也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增强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才能够缩小与国际市场的差距,促进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建筑行会计行业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建筑会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也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建筑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必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这对于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自律,强调的是主观行为人自己对思想和行为的约束与控制。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是在会计职业道德框架范围内,会计从业人员对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约束与控制。这种约束与控制应当是在主观意识的控制下完成,并且有目标、有方向、有要求。因此,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第一大基本要素,就是明确会计从业人员会计职业道德自我评价的基本标准,这是整个自律机制的根基。

(二)会计职业道德自我管理的明确方法

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长效化,就应当确保该机制能够顺应会计行业文化、行业环境、职业要求的发展变化,长时间地保持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足够的约束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就必须明确自律机制所倡导和推行的,会计行业人员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单一性的,但必须是以实效性为前提的,能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三)会计职业道德自我提升的有效监督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长效化的核心,就是机制运行的稳定性。在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过程中,所有的约束和管理行为都是在从业人员的主观控制下完成的,在缺乏第三方参考或者监督的情况下,会计从业人员只能从主观上对自己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行为的结果进行评估,这种方式很难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要想在长期运行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毫无偏差地保证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运行结果的实效性,就必须要有明确的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可以信任的、用来衡量会计从业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提升效果的监督机制。

二、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基本原则

从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长效化的目标出发,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建立必须要尊重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良莠不齐的现状,必须要对会计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产生约束力,必须要确保自律机制能够自动顺应会计职业行业发展变化的新要求,从而进行自适应的完善和调整。故而,一个长效化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建立健全,必须符合三大基本原则。

(一)人本原则

人本原则是要充分尊重每一名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尊重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个人意识,尊重他们的发展意愿。从人本原则的角度出发,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应当是一个人性化的机制,在确保机制运行规范严谨的前提基础上,充分体现会计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包容和理解。具体说,就是在具体要求上体现出阶梯化的多层次的参照标准,让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能遵循机制的引导,逐步走上正轨,逐渐实现个人职业素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短板原则

短板原则是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建立,应当以对整个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都产生足够约束力作为最基本的诉求。根据“短板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只木水桶的盛水能力不是由水桶壁上最长的那一条木板决定的,而是由水桶壁上最短的木板决定的。由此出发,确保自律机制的运行能够全面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绝不能只严格要求那些在会计行业中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高层次从业者,而对刚刚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会计人员则降低要求的标准。

(三)自适原则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长效化是绝对的长效化,对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没有特殊要求,即不管会计行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都必须能够对会计从业人员产生应有的效力。从这一点出发,不仅整个机制要能够主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会计行业外部环境,更要求每一名会计从业人员都能在机制中找到自己所对应的层级,能够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适应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对自己提出的各种要求。

三、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长效化的具体途径

结合建立长效化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所需要遵守的三大原则来看,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长效化,就要顺应当前会计行业的发展变化,承接会计行业中已然在运行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优点,改良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不足。具体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工作入手,对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加以完善。

(一)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目标体系

从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角度出发,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运行,是一个“确立目标自我约束达到目标提高目标自我约束达到目标再提高目标”的闭合过程。整个机制运行的长效化,是在不断提升个人自律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长效化,就应当在会计行业内部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自律目标体系。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出发,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按照一般会计从业人员在行业内的成长轨迹,细化成覆盖会计从业人员整个职业生涯中的阶段性的目标体系,让每一个从业人员在进入会计行业之后,就立刻能根据目标体系找到自己在整个行业中的定位,然后从阶段性地实现目标体系订立的各种目标开始,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进而帮助会计人员不断提高,从一名普通的会计从业者逐渐成长为一名高水平的会计师,或者至少能够在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中牢牢保持对个人发展方向的清醒认识,能够以高度的道德标准和责任心来进行自我的约束和管理,不断提高自己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和品质,推动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长效化目标的实现。从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长效化的角度出发,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目标体系的建立是不与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岗位级别挂钩的。换句话说,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目标体系中找到的是自己作为一名从业人员的道德底线和道德制高点,而不是自己岗位工作层级的具体级别。之所以要做到这一点,也是为了降低岗位层级的高低对于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的自我要求标准上出现高低不同的情况。让所有人都能在同一个道德体系下成长,才能有效提升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管理指标体系

从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管理的制度体系来看,可用于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管理的制度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自律规范和要求、会计自律检查规章制度等。这些制度,只是在原则上强调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和相关要求,制度的规定比较松散,在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落实实践活动中的约束力难以被有效量化考核,这也就直接造成了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在同样的制度管理和约束下却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问题的根本原因。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长效化,就必须确保自律机制能够给每一个从业人员施加相应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也能让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能通过对具体机制的学习和了解找到提升自身的自律能力和水平的具体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会计行业内部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管理指标体系。具体说,就是将会计从业人员自律管理的行为量化,通过筛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象征着会计从业人员自律管理能力的量化指标,组成一个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管理指标体系,知道每一名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变化和波动情况,对自己的自律管理效果进行直观的判断,以便于会计行业人员能够及时发现自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自律管理水平。在选择具体的指标时,可以将会计职业道德自律制度的学习时间、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等结合起来,可以将能够客观反映会计从业人员执业水平的量化指标加以利用,比如会计数据核算准确率、会计账目登记准确率等筛选出来作为指标体系的基本指标;可以将反映会计人员从业情况的客观指标筛选出来作为指标体系的基本指标,比如出勤率、迟到率、早退率等;可以将一些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有关的指标筛选出来加以利用,比如会计从业人员每周的制度学习时间、专业学习时间、有无学习计划、有无日记(或周总结)等;不仅如此,还可以统计一些反映会计从业人员实际工作状态的数据,比如心情愉悦天数、每日高效工作小时数等。这些数据虽然毫不起眼,但是却能够准确反映出会计从业人员工作时的真实状态,可信度较高,可操作性较强。更加重要的是,这些量化指标能够将量化考核和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让会计从业人员能够通过对日常工作效果的观察来了解自己的动态,避免自律管理与岗位工作的实践活动相脱节的情况发生,将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长效化的效果直接体现在会计从业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上。

(三)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效果第三方监督机制

篇8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会有所增加,为了适应这些行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和维护国家会计制度的统一,伴随着《小企业会计制度》出台,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终于尘埃落定。相较于原来的分行业会计制度,无疑统一会计制度体系是一种进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上归会计管理体制,下及单位会计制度或会计工作,在整个会计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客观地讲,统一会计制度在我国影响之深远超乎人们的一般想象,它凝结了全国众多会计工作者的智慧和经验,甚至教育了几代会计人员,是我国会计工作的一笔巨大遗产。

1.对统一会计制度的理解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法制定并公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全国会计工作共同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办理会计事务具有约束力。

在我国,会计制度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关会计工作的制度,如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二是有关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制度,如企业会计准则。

2.对统一会计制度的认识

现阶段实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管理方式,是同我国现实的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模式、会计管理体制、单位会计工作实践相适应的。

2.1 统一会计制度由13个行业会计制度简化为3个企业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改革的进步。最重要的是新的制度体系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在原有会计制度体系下,我国企业的会计语言无法与境外的监管机构进行沟通,调整的工作量很大,这不利于我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而简化与方便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则是新制度体系的又一大进步。由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简化为现在的三个企业会计制度,从形式上有一定的简化,便于行业监管,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便于集团公司内部管理,避免由于集团内部执行不同会计制度带来工作量增加。同时,新的会计制度更注重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2 由行业会计制度向统一会计制度的转换是中国客观环境变化后的必然。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当时的条件和现在不完全一样,不允许企业做出很多的判断,比如对折旧,准备等。会计与税法的要求基本一致。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另外,当时的会计人员的水平也没有现在这么高,行业与行业之间比较小的分别需要具体地分行业提出来。所以说,在当时,行业会计制度是有它的客观需要的。经过许多年之后,现在中国的会计规则比从前稍微笼统一些,不需要分行业来制定了。另外,由于会计人员水平的提高,行业与行业差别可以由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来自己判断。所以说,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很正常的。

2.3 新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操作性比较强。国外只有会计准则,而中国既有准则,又有制度。由于中国地方比较大,会计人员太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一,而准则需要更多的判断。每个人对准则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所以,需要操作性更强的制度作指导。这样的制度更符合现实特点。

3.对统一会计制度的探讨

对于已经形成的统一会计制度,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现在的体系是否比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好用是导致新体系遭到质疑的一个焦点。

虽然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形式上比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大为简化,也大大地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很多人却认为相比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新的制度体系并不实用。

由于我国企业种类繁多,试图用一种或几种会计制度涵盖所有企业是不可能的。作为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只要将会计准则制定并完善就可以了,不应该用一些具体的会计制度来指导企业进行账务处理,具体会计制度可交给各行业协会去协调。

新会计制度体系主要的缺陷就是还不能照顾到某些行业的特点。金融企业有它的特点,所以有专门的会计制度来规范。其他行业虽然不像金融企业那么特别,但行业与行业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对于特别的业务,如果要求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来做,一般的会计人员可能做不出来。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财政部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制定会计核算办法来弥补统一会计制度不能兼顾各行业特点的缺陷。会计核算办法是针对某个特定行业的特点,对企业会计制度做出的补充。现在财政部已经制订了三个会计核算办法,即《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

篇9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3日

一、会计行业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透过对会计行业诚信现象的分析,造成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分为审计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低两个方面,具体表述如下:

(一)审计机制不健全。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有关组织机构和企业财务状况的监管,在管理体系中引入了外部审计制度。目前,我国行使外部审计监督权的主体不仅包括财政部、审计部,还有一些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会计审计的对象则包括国家单位、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审计主体按照审计对象的要求出具相关审计报告,并从审计对象处获取劳动报酬。虽然审计监督机构会不定期对会计事务所进行核查,确定其出具报告的客观、真实性,但是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部分会计事务所为了迎合审计对象的要求,无限制地降低审计标准,甚至帮助审计对象弄虚作假,错误地认为制作虚假审计报告不一定会被查处,即使遇到抽检只要“运作得当”也不会面临过于严重的惩处。在现行的审计机制下,审计机构的生存主要还是依靠审计对象,他们大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残酷的市场竞争,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要求他们主动讲究诚信可能就是一种奢望。

(二)从业人员素质低。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违背诚信原则,肆意披露虚假信息的现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受社会腐败风气和错误思想的影响,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利用职务之便,捏造虚假会计信息,侵占供职单位财产;另一种是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迫于单位的压力,在任职单位的指派、授意下,根据单位要求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相比而言,后者更常见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以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是一起以公司领导层为主导的系统蓄意造假事件。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并不一定会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现有的职位而为,否则可能会面临失业的危险。此时,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们将会面临严峻的职业操守考验,是坚守行业准则还是顺势而为都会瞬间转变最终结果。由此看来,造成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从业人员意志不够坚定,职业素质较低。

二、会计行业诚信体系构建措施

作者结合上文对会计行业诚信缺失原因的认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会计行业诚信体系构建措施,以供参考:

(一)完善审计服务机制。通过上文对我国外部审计体系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会计事务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审计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的外部审计制度,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监管,保证其披露信息的真实、有效性。政府行政监管部门应当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指导会计行业退出机制落实,维护会计行业和职业的声誉。政府职能部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法规审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的资质、条件,明确执业标准,对不符合规定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进行清查,要求其进行整改,经确认整改无望之后,坚决予以退出行业处理。为了进一步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审计监管部门应该联合行业协会建立电子诚信档案,记录相关单位或个人的失信行为,并将其列入重点监管行列,对出现过重大诚信问题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取消其执业资格,一段时间内不准许其再从事会计相关活动,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执法,给会计审计机构造成震慑作用,促使他们主动将失信行为拒之门外。同时,监管部门还应该引入会计事务所轮换制度,打破审计主顾之间长时间形成的不良默契关系,增加审计对象会计造假的成本,促使审计对象对自己的行为重新进行衡量,避免出现会计造假现象。

(二)加强人员诚信教育。除了强有力的法律监管,会计行业诚信体系的构建还有赖于会计从业人员良好的自律性和高度的职业素养。假如,会计从业人员能够自觉规范行为,始终坚守职业操守,抵制不良诱惑,不给予任何单位造假的机会,那么整个行业风气就会得到净化,会计行业诚信状况也会出现很大的改观。为此,必须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一方面要加强高校诚信教育,从根源上树立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和思想。各类会计专业院校需要重视诚信教育,将之纳入到专业教育体系中,传授学生基础会计相关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道德观等,形成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会计事务所及相关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开展诚信培训活动,分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及其缺失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系统的诚信培训计划,设定合理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明确会计活动应该坚守的准则,激励他们产生有效行为。

(三)发挥民众监督职能。会计行业诚信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监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社会中的各个组织机构应该加强诚信教育,树立民众正确的诚信意识和价值观,谴责失信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的会计社会实践环境。在此基础上,应该培植一批政府之外的民间监督机构,实施第三方会计信息监管。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始终缺少不了大众力量的支持。组织机构及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该主动接受人民的审查,在社会大众的审视下有效规范自己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塑造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会计监管机构只需维持好市场竞争秩序,把监管主动权交到追求利益的公司手上,由双方自证清白,在秉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严处造假一方,降低会计监管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监管机构还应该开通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受理民众的投诉、举报行为,在对投诉、举报信息作出论证并确定属实之后,对相关单位或企业进行审查,依照我国相关法律予以惩处,从而扩大会计监管的辐射范围,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流通。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加强会计行业诚信构建十分重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个组织机构和企业的诚信体系构建有所不同,作者有关会计行业诚信缺失与构建方面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社会各界关注诚信建设,分析会计行业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和意见,从而促进会计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滕飞,赵琼.论会计诚信的缺失与重构[J].财政监督,2011.35.

篇10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会计 问题 对策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飞速发展,这也催生了异常火爆的建筑会计。这主要表现在从事建筑会计行业的人员数量持续高增长,各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普遍开设建筑会计专业。上述表现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日渐繁荣的建筑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建筑会计有其独特的职业要求,与普通会计相比,建筑会计要求非常细致。建筑会计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原料、资金流动情况、现场施工情况以及施工人员薪资情况等条件来开展工作。建筑施工企业会计需要在企业拿地竞标的时候就对整个工程进行预算,这总体包括前期的资金投入、中期的款项追加情况和后期的工程核算等。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进行工程核算时需要分级核算。这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每个生产环节都配备会计,这有利于根据工程进度决定款项安排及资金流向。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企业为了减少资金风险而大量增加会计人员,单独进行预决算。这也使建筑会计行业的人员编制不断膨胀,从而又导致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与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更有甚者,我国现有会计人员中,大约13%是无证上岗,这是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必须要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近年来不断膨胀的建筑会计从业人员中却存在大量的无证上岗状况。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会计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发展中也初步形成了行业规则,但是由于发展过快,仍然出现不少问题。

(一)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下

会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素质,二是业务素质。作为建筑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应无论何时都应把道德素质放在首位。这是由会计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资金状况。在当今社会上惟利是图的不良风气影响下,不少会计人员弃职业道德于不顾,弃诚实信用于不顾,以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导致频频做假账、呆账、坏账,使得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业务素质也是建筑会计的另外一大要求。建筑会计要求能够熟练掌握财务知识,在具体工作中认真细致,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的准确性。从这方面看,无证上岗的人员一般不能达到这个要求。这也成为工作效率低下和工作失误的重要原因。

(二)人员分配不平衡

我国建筑会计人员在各环节的具体分配极为不均。会计工作要求精细化,在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中,往往能够精于计算的人员不少,但是能够以全局的眼光,对整个项目进行预决算的人员却凤毛麟角。负责具体数据处理的会计人员水平又参差不齐,而且分配不均衡,这对于企业的资金安全会带来巨大的潜在隐患。工程在施工阶段往往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各具体环节人员分配的不均衡往往会造成重复计算,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甚至有可能造成工资延误、资金浪费。所以,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具体配置非常重要,对整个工程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面临问题的对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建筑会计行业在令人可喜的高速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行业的规范化。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着手。

对建筑会计全行业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加强诚实信用教育。诚信问题是困扰建筑会计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立自己的会计队伍时,一方面要认真审核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对已有的会计不断加强诚信教育。必要时企业还需为每个会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定期进行诚信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档案。对于没有通过诚信考核的人员坚决予以辞退。

优化会计人力资源配置,使人尽其才。从宏观上看,现阶段我国建筑会计人员配置混乱,主要表现在无证上岗现象普遍出现;从微观上看,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安排也不尽合理。这一方面需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杜绝无证上岗现象,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力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使其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工程各环节都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密切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建筑会计行业的良性发展还需要国家从整体的高度进行调控,遏制行业过快发展,解决因过快发展而带来的各种问题,必要时可以从法律上提高入行门槛或借鉴国外的竞争机制,促进行业合理化发展。

四、结语

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建筑业的带动下,建筑会计行业的发展也过于迅速而导致出现诸多问题。不过可以相信的是,通过我们不断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建筑会计行业的发展也会逐渐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