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叙事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1 16:40: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叙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篇1

一、制订目标,提升随文练笔的目的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选择有诸多亮点,从课文的语言、题材到文体,文章的立意、章法以及创新都具有独特性。这些课文中独特的亮点常常成为随文练笔的训练点,而在众多要点中,如何进行选择则成为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文不能随意,进行随文练笔应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因此,选择何处进行随文练笔,是否应进行随文练笔等,都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要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等进行综合考虑。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随文练笔实践中,教师需要深入熟悉教学内容,制订清晰的目标,以提升随文练笔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林则徐的塑像”展开想象,说明自己对林则徐的感受,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描写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对“的具体过程”进行描述,使其增强动作描写能力;或者让学生就“老百姓对的看法和反应”进行扩充,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合理补白,学会如何加强细节描写,完善叙事结构。

二、整理序列,增强随文练笔的整体性

随文练笔的主要内容是教材文章,面对众多的教材文章,教师需要保持清醒的思绪,整理随文练笔的序列,保持随文练笔训练点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教师在选择随文练笔的训练点时,要有开阔的视野,应遵循教学整体性与连贯性原则,促使学生的写作训练点丰富和有序,让随文练笔的各个要点形成巨大的合力。教师可以将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篇文章的训练要点挑选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形成小节或单元训练序列,学期或学年训练序列。

总之,教师要有序列意识,制订并完善随文练笔的小结训练、单元训练、整本书训练以及整学年训练方案,让学生在各个写作要点、各个学习阶段、各个写作时期都能通过随文练笔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所在班级和写作水平的不同,确定学生的训练要求。让低年级学生进行简单仿写,以培养其词句写作能力;中年级学生则加强段落随文练笔,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段落描写、叙事方法;高年级要在具有针对性段落练笔训练的基础上,适当进行篇章的随文练笔,以便学生能够剖析经典课文的写作思路,增强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加强引导,注重随文练笔的综合性

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在于通过利用“随文”进行“练笔”,“随文”是基础,“练笔”是目的。因此,在进行随文练笔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章的选择,通过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实现随文练笔的“读”与“写”的结合。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随文练笔的读写结合性特点,文章的表达作用,将文章作为铺垫,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彰显随文练笔的写作本位的教学特点。其中,教师要注意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风格,注重强化表达,对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总之,在随文练笔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训练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度引导,注重教材文章的特性与写作要点的属性,将阅读学习与写作训练相结合。以《》一文为例,在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之前,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深入推敲文本中“倒下去”“抛入”“撒下”等动词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词语先后顺序和用词准确的重要性,当学生有了一定阅读基础后,就能够准确有效地做好动作描写训练。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小学生学会认字、词、句,还需要培养小学生的语言习惯、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让学生在学习阅读的同时学会写作。因此,教师要将随文练笔引入小学课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情况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训练措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四川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开始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加3年免费内地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大批藏区“9+3”学生远离故土,进入内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首先面临的是语言问题。

如何突破语言关,让“9+3”学生尽快适应当地学习生活,学到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学校急需解决的。我校自2009年开始接受藏区“9+3”学生,目前在校共计180名,笔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名学生追踪了解其在当地汉语学习状况、进入内地后汉语言学习适应的情况并分析,提出促进藏区“9+3”学生语言适应的策略与措施。

二、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着便利和有效的原则,在我校“9+3”学生中选择了拉姆做为研究对象。拉姆,女,19岁,自贡卫校护理156班学生,家住甘孜州新龙县麻日乡中立村(半农半牧区)。入学时学校摸底考试语文24分,在全班排在倒数第6名。通过在校两年学习,拉姆各科成绩全部通过,两年成绩排名位列全班第八名,目前正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拉姆从入学在汉语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到最后完成学业,顺利进入实习,经历了藏区“9+3”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能够典型的体现藏区“9+3”学生的语言学习适应过程。

(二)拉姆的语言学习适应叙事

实际上我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上小学时主要学习藏语、语文、数学。语文老师为汉族老师,上课只是让我们读,并不解释,因此很多汉语能读,但是不能了解意思,很多汉语还是从看电视知道的。平时候同学之间交流都用藏语交流。刚入学的时候,感觉很兴奋,说实在的,我根本没有想到过什么困难。但是上课时候我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话,但听不懂老师讲话的意思,有点听天书,我只有使劲的听、强迫自己记。当时入学都快一个月了,我还理解不了医学上“机体”是什么意思!“到内地学习,汉语真的很重要”拉姆主动说到。汉语知识差,意味着什么都听不懂。

拉姆身为一名处在边远农区的藏族孩子,入学后感到学习吃力、听不太懂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汉语教学水平差,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障碍。

学校针对我们,专门开办了语文、基础数学补习班,我觉得挺有用的。老师你给我找的语文补习材料、故事书我都认真学习,安排的语文作业我也认真去做,我还参加了普通话检测,虽然只获得“三甲”水平,我还是感到很开心。但是我性格内向,不太善于与别人沟通交谈,我们班上成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对我汉语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一个小组的同学捆绑在一起,经常讨论,不懂的我经常询问她们,提高了我的汉语表达及理解能力。

拉姆在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加上自身努力,迅速提高了自身的汉语能力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拉姆学习情况分析

拉姆入学时学校摸底考试语文24分(总分100分,水平为自贡当地初一水平)。当时全校入学的“9+3”学生共有96名,语文最高分68分,最低分0分,平均40.8分。卷面上主要问题是汉字认知能力低下,字音辨读能力低,拼音能力差,无法辨识相似字、易错字的读音;常用字词掌握不好,无法正确区分和书写同音词、形近字;对词义的理解上对常用成语接触甚少,运用甚少,特别是不理解成语的感彩[1];同时书写能力较差,缺乏基础的阅读知识,对记叙、描写等常识都不能掌握,作文遣词造句缺乏层次和想象力。

分析原因,可以看到甘孜州全州幅员面积1513万平方公里,人口有813万人,其中未成年人有2915万。由于自然条件和区域成本差异,造成藏区教育点多、面广、战线长、投入大、成效小、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量少质弱且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水平薄弱[2]。汉语作为藏区重要的第二门语言,国家非常重视,大力在藏区推行藏汉双语教学。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虽然三种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但关键的师资上存在很大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师中从专门的师范院校毕业教师只占56.9%,从专门的汉语言专业毕业也仅占51.8%,非汉语专业毕业而从事汉语文教学的占48.2%之多。还有这些教师中的一部分虽然是师范学院、汉语言专业毕业,但并非是汉语教育或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3]。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常常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社会背景,文化和生活的特征。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目前藏区的汉语教学中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藏汉文化的差异,重视了文化知识层而忽视了文化理解层,忽视了将文化渗透到交际实践中。很多藏区中小学汉语语文课堂只学习汉字却无法学到连老师也不能理解的该汉语背后的词义及其包含的感情与文化。如汉语中“油条”既有“长条形的一种油炸的面食”之意,同时作为面食的油条所具有的特点,“某某人是个老油条”中又有“世故圆滑、偷奸耍滑”的文化色彩。许多藏区学生完全不能理解是食品怎么又形容人,因而对相对深奥的医学术语就更难于理解,如中医中的“精”、“气”、“神”等。拉姆所在新龙县麻日乡中立村,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藏语授课。汉语仅作为辅修科目,日常用语也为藏语,缺乏汉语学习的环境,因而汉语掌握能力更差。

与以往的民族学生择优经培训进入内地大学学习不同,“9+3”学生是初中毕业的藏区学生进入内地中职学校学习,学生年龄相对更小,只要学生愿意几乎没有门槛限制,导致人员众多,缺乏相应的衔接教育,导致“9+3”学生汉语知识薄弱,理解能力不够,成为不能适应内地学习的重要原因。语言问题几乎是所有“9+3”学生首先要解决的第一道难题。

四、应对措施

1、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9+3”学生学习汉语,对她们来说就是第二语言学习。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不仅仅包括语言结构、语法知识,还需要理解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汉语的补习按照初中毕业生的基础要求,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多方面进行补习。许多接受“9+3”学生的学校均开展了文化知识补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补习上,重点应该传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语言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文化教学。如:在词汇的教学中注重文化传承的背景知识的导入,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适时融合;要尽量结合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介绍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并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中进行教学;同时注重藏汉文化之间的比较。通过补习使学生有兴趣学,学了能用,并用得恰当。通过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使藏族学生了解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交准则、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从而开阔其学习的文化视野,培养其对汉语文化的直接领悟力和敏感度,使其适应汉语文化的环境氛围,并能运用汉语准确地理解和表达[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汉语言学习与藏区当地文化相联系,充分利用学生母语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自信心,提高汉语学习能力。

“9+3”学生远离家乡、父母,来到内地求学,因环境的改变,与人沟通受阻,学习基础差,普遍觉得自卑。在“9+3”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将教学与藏区文化联系起来,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克服其自卑心理。如在对学生讲解汉语中姓名的组成与由来时,结合藏族姓名特点及含义询问学生自身姓名的组成及含义,对比讲解,受到学生热烈欢迎。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与的负迁移作用,采用启发式与对比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比较、总结、归纳,突出两种语言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汉语学习的能力。但这对内地中职学校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3、运用教师与学生、汉族学生与藏族学生“一助一”形式及小组合作学习,加强藏区学生与内地汉族师生交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提高“9+3”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提高。

将“9+3”学生与教师、汉族学生“一助一”对应结成小组,通过日常生活学习的交流,强化学生汉语能力。笔者与拉姆结对后,根据其语文基础,安排拉姆课余时间增加汉语阅读量,布置她写日记、作文等提高语文水平。同时汉族结对同学小莉课余时间主动与拉姆联系,一起学习、玩耍,同时要求拉姆只能说汉语,不能说藏语,潜移默化,提高了拉姆的汉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除此之外班主任老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居住地、性别等不同,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在班上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操行分全部捆绑在一起,在共同的目标下,小组成员必须经常在一起,面对共同的问题,讨论学习,相互沟通交流。小组中汉语能力强的学生引领本小组其他学生对讲课中不懂的部分理解、掌握,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了解与团结,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相互影响,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雪琴.义务教育阶段四川藏区学生汉语文学业能力调查一甘孜州理塘县个案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

篇3

一、引言

好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承载和支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领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刘美凤教授调查研究表示:学科教师较多地强调“喜欢对备课或课堂教学有参考价值的资源”。笔者参与的教师培训项目以有效的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提问与反馈、有效的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有效的作业管理等模块为培训内容,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即将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在组织形式上分级、在培训内容和活动上分层的混合式教师培训,为项目所涉及的五个项目县(市)教师提供系统的有效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了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知识、技能有效迁移至课堂教学实践中,项目中期评估时,专家团队某教授设计并为培训教师现场讲授了一堂小学语文公开示范课,对在场教师有效运用培训所学知识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本文以此示范课为例,探讨有效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二、有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四年级学生处在总阶段中的第二阶段,要能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上述能力,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等策略、方法。

1.有效的课堂导入。《莲叶青青》公开课的导入环节选用众多导入方式中的古诗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联接新旧知识为主要目的,挑选学生已学过的古诗《小池》,通过PP课件,图、文、声并茂,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其次,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后,通过回顾已学知识:诗中“小荷”所指何物,联想到本节课的主题与“荷叶有关”,并通过让学生观看田田莲叶的图片,成功导入新课。

2.有效的课堂讲授。课堂讲授过程中,授课教师按照语文教学中惯有的听、说、读、写四部分依次展开。在生字词讲授时,授课教师不仅检查了学生利用字典、词典预习生字词的效果,而且更加注重在文章特定语境下生字词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意境;在阅读课文时,授课教师将师读生听、学生默读、学生集体朗读、听范读等方式相结合,不仅符合新课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培养的要求,而且通过提供范读,为学生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供范例,两者结合,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读”与“听”的能力;课文讲授时,授课教师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划分段落的能力;分段讲解环节是本节课知识讲授的重点,是学生精读课文,深层理解文章思想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段落大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能力,本环节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两种方式展开。教师讲解第一段与第四段,组织学生以纸质学具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文章核心部分(第二段与第三段的重点段落)的学习,通过组内讨论,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框架的过程中,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加深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

3.有效的提问与反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指出本节课采用问题支架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课文思想。文章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解时,教师提出“当作者看到‘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莲叶时,首先想到了什么?最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提出“作者为什么想到祖母呢?”进而引入下文讲解。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之一,课堂中教师以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讲授两种形式展开。在讲授第2自然段时,授课教师以纸质助学工具的形式,将问题框架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到描写“祖母为了种出最好的荷花都做了哪些事”并总结出“通过祖母做的这些事你体会到了什么?”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理解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小组讨论,总结提升,汇报结果,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3、4自然段的讲授,教师主要通过问答讲授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回答“当小荷叶发芽了,祖母和孩子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祖母对待孙子是怎样的?”“祖母家的独特风景是什么?”“祖母为什么要倒贴茶水请人欣赏?”让学生体会祖母对荷的喜爱。

第三段是全文的第二个重心。在第5、6自然段的讲解时,授课教师依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从文中总结出问题框架涉及到的诸如“女人是来干什么的?”想象“女人说出一番什么话?”“祖母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心情?”“祖母做了什么?”提升出“祖母为什么舍得剪掉她最爱的荷叶送给女人?”并进行小组汇报。然后,通过对比“以往的荷叶用来做什么了,今年的荷叶用来做什么了?”以及“祖母不断的将荷叶剪去送人,针对家人的惋惜,祖母的心情是怎样的?”总结出祖母的高尚品德。

最后通过对比第8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进而完成对整篇课文的讲解。

4.有效的学习活动。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每组4人,由组内学生自行推选出小组组长、发言人、记录员,并进行职责确立,有效保障了小组活动顺利展开。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难点部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借助问题支架,进行归纳、总结。虽然教学过程中各小组活动时间短暂,但是每一轮小组活动的展开。均由教师明确任务,组员分工,组内讨论,汇报展示,教师点评,总结小组活动等基本环节构成,过程基本完整。有始有终。

5.有效的作业管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应具备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将本节课所学课文重新编写成一个200字左右的小故事,与家人、同学、朋友分享。不仅能够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更避免了重复性的机械抄写任务诱发学生产生的厌学情绪,也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

6.有效的情感保障。情感保障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情感基础,是师生进行课堂交流的剂。当公开课中,教师需要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同样的,师生双方缺乏长期交流形成的默契以及熟悉感,替而代之的是恐惧与不安,从而严重影响课堂交互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

解决上述问题。在课堂讲授前,授课教师与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进行了30分钟的情感交流,在此30分钟的交流沟通中,没有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之分,只有平等的“朋友”式的对话。30分钟的交流后,授课教师被该班学生亲切的称之为“郭大侠”。课堂讲授结束后,学生们热情的让“郭大侠”为他们签名,以作留念。

三、《莲叶青青》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科学评价本节课教师的授课情况,笔者利用研究团队开发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软件对其课堂录像进行了混合式评价,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课堂全貌评价与局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课堂全貌评价。课堂全貌评价以课堂教学录像编码体系为基准,对教师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全程编码,从而实现量化评价。编码体系分为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交互行为三类,共17个编码。分析时,笔者将采样规律设置为每3秒编码一次,经过分析,本节课的讲授中教师教学行为占41,3%,学生学习行为占35%,课堂交互行为占23.7%。其中,深层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可知,由于本节课为语文精读课文讲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针对文章中的3个自然段进行了课文范读,因此,教师教学行为中有35.3%的行为为课文范读。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集中在阅读、提问与回答、汇报与展示等;课堂交互行为主要有启发、讨论、协作互助、指导学习等。

2.课堂提问与反馈评价。本节课中教师共提出问题18个,其中陈述性问题占55.6%,推理性问题占44.4%,说明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共提问学生37次,被提问学生14位,占全班人数的43.8%,即全班近一半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回答问题的学生均分布在全班8个小组中,虽然其中有7位学生回答问题次数超过3次,但通过分析得知,此7位学生分别在小组活动中担任本组的发言人,承担本组讨论结果汇报与展示的任务。通过分析课堂教学中提问反馈部分发现,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不相符时,教师会采用追问、引导等策略启发学生,使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相似(不完全一样)时,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并对其进行鼓励与肯定,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3.小组活动评价。在针对本文重点段落开展的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能够在全班各小组讨论过程中进行观察与指导,作为小组活动中的引导者与帮助者。通过对学生使用的纸质问题框架进行内容分析了解到,针对活动一,8个小组中7个小组基本完成了问题框架中陈述性问题及推理性问题的讨论活动,并有一定的成果。针对活动二,8个小组中有6个小组完成了所有问题框架任务。两个任务中未完成部分均为推理性问题,由此表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框架对学生掌握文章段落大意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学生能按照教师提供的问题支架,在文中找出相应问题的具体答案,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提升课文内容的深层含义,虽然有部分小组未完成推理性问题的总结,但是推理性问题的设置对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课堂实践有效性反思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教师首先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其次,是教师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学的内容;最后,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要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课堂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课堂导入与授课内容的关联性。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目的也各有侧重,但是均需围绕授课内容展开,不管是为了联结新旧知识,还是激发学生兴趣,都是为了引入本节课的讲授内容,切勿搞形式主义,为了导入而导入,使导入生硬,最终不能很好地落脚于本节课讲授内容,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还会产生误导学生的危险。

2.课堂讲授中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区分。有效的课堂讲授应该注重整体与局部、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的区分,即讲授过程中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与基本知识之间的差异。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所有知识点“一视同仁”,却美其名曰“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知识”,殊不知没有侧重,会造成学生学习时任务量大,复习巩固时无法抓住重点的困扰。

3.课堂提问与对话的层次性。有效的课堂提问与对话策略不仅强调提问时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更强调教师提问时问题的设计与提问技巧。切忌提问类型仅局限于“是”、“否”、“对”、“错”等答案既定的选择性问题,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设计陈述性、推理性、创造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问题。并且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切忌一次性将笼统的、高度概括的预设性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压迫感,不能很好理解所提问题的深层含义。教师可尝试将所提问题划分为若干子问题,在提问时,通过各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形成对整个“大问题”的理解。

4.确保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学习活动是旨在完成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操作的总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学习活动由达到的学习目标、活动任务、学习的方式方法及操作步骤、组织形式、交互方式、学习成果形式、活动监管规则、角色和职责规划、学习评价规则和评价标准等成分组成。有研究表明:协作学习的条件下,学生之间可以撇开心扉并有机会与其他人相互讨论各自的想法、意见和信念。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核问题理解的行为。通过;中突、阐明与获得对问题的解释,儿童们可以在其他人的观点上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学习活动的开展形式灵活多样,课堂讲授中教师应该结合学习者特征以及具体知识点设计完整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构建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媒体使用的合理性。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omputer based instruction,CBI),由于其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爱好、知识准备状况以及学习方式等,使得教育过程表现出了相当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但是只有在根据适当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而进行设计的情况下,计算机技术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讲授,避免计算机多媒体的“滥用”,应根据不同知识点合理选择媒体,必要时可用传统媒体代替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可触摸的真实事物,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并且必要的传统媒体支架对学生学习活动开展、思维的发散以及对问题的理解等方面也会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切勿过分强调现代多媒体的特色,摒弃传统媒体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美凤,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44―248.

[2]金艳红,郭绍青,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