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40: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疗市场竞争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c)-005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cute duodenoscopy combined with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and its complication in senile patients with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Methods Group selection the clinical data of 104 elderly patients with ABP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May 2016,which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52 patients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mergency duodenoscopy,the study group combined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he treatment and complications of two groups.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symptoms of fever, abdominal pain and back pai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m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mergency; Duodenoscopy; Enteral nutrition;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急性源性胰腺炎(ABP)属临床多发病,病情发展迅速,致死率高,患者在患有ABP后,肠道功能被破坏,细菌、毒素入侵肠道内穿透肠黏膜渗入血液中,引起致命性并发症,故临床医治ABP时应重点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以提高患者预后[1]。以往临床常采取十二指肠镜医治ABP,可降低重症胰腺炎发病率,尤其是治疗合并内科基础病的老年患者疗效佳。鉴于ABP老年患者机体呈分解、代谢均较高状态,且机体功能减退,故而机体内环境紊乱严重,身体营养严重不足[2]。因此,该院认为老年ABP患者应及早接受肠内营养治疗,以维持机体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以支持后期治疗。该文旨在探究急诊十二指肠镜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治疗老年ABP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以2014年2月―2016年5月于该院医治的104例老年ABP患者为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于该院医治的104例老年ABP患者临床资料,均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均与中华医学外科胰腺学分会订制的急性胰腺炎诊断符合[3],可耐受内镜医治,CT确诊肝外胆管结石;排除标准:排除十二指肠镜失败或中转开腹、合并胆内管结石、胆管窄小患者。按医治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男女比例24∶28,年龄62~81岁,平均(71.13±5.22)岁,病程5~11 d,平均(6.96±1.02)d;对照组52例,男女比例27∶25,年龄64~84岁,平均(72.11±6.12)岁,病程3~8 d,平均(6.92±1.24)d;对比两组基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基础医治,实施液体补充、减压胃肠、血补给及电水解质、酸碱失衡纠正、抗生素等治疗措施。单行急诊十二指肠镜医治对照组:基础医治后,内镜检查患者十二指肠,并用针式刀作1 cm切口,多数结石在胆管内压力下随胆汁排出,用十二指肠镜网蓝取出未排出结石,低压胆道造影检查结石有无取净。结石小者一次性取出,结石大者先内镜鼻胆管引流,待病情稳定再二次取石;术后留置鼻胆管。在对照组基础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急诊十二指肠镜方法同对照组,鼻空肠营养管在胃镜协助下置入患者空肠30 cm处,营养管外端固定于脸颊,第1天生理盐水滴注,第2天分次为肠内输注营养液,定期冲洗营养管。待医治1个月后,两组取3 mL静脉血,离心,血清放存于-70℃下,选取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淀粉酶(血AMY)、白细胞(WBC)、TBIL(胆红素)、PLT(血小板);ELISA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肿瘤因子)。
1.3 观察指标
①症状改善(发热、腹痛、后背胀痛、腹胀);②血清生化指标(血AMY、WBC、TBIL、PLT、CRP、TNF-α);③并发症(呼吸衰竭、急性肾衰、胰腺周围脓肿或假囊肿、腹腔出血)。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以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用[n(%)]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对
医治后,观察组临床各类症状消退时长均比对照组短(P
2.2 两组生化指标比对
医治后,观察组血清各项生化指标情况均比对照组优(P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对
医治后,观察组总并发症率7.69%比对照组23.08%低(P
3 讨论
ABP的医治关键在于及早引流胰液、解除胆道梗阻,以控制病情加重。胰腺炎可引起患者局部或全身性的炎症反应,损伤患者机体,传统治疗方法是全麻开腹切除胆囊、胆总管取石及T管引流,该治疗方式易损伤机体,引发诸多生理应激反应,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由于老年ABP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脏器功能均呈退行性减退,且合并较多心脑血管病,故而易伤及原损伤脏器功能,恶化病情,导致死亡。
ABP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因素是胆道畅通,通过急诊十二指肠镜治疗,可迅速解除胆道内梗阻,抑制胰腺炎病情的发展、恶化,是一种有效性的微创医治方法,可重新恢复患者组织功能,修复受损脏器[4]。另外,十二指肠镜操作便捷,只需麻醉患者口腔黏膜外表层,可减小术中麻醉风险;在内镜括约肌作切口取石,再经内镜鼻胆管引流胆汁,可帮助急性胰腺炎病情转归。与该研究结果结合看,观察组医治后发热、腹痛及后背胀痛等症状消退时长均比对照组短;说明急诊十二指肠镜的治疗效果显著,促使胆道梗阻被解除,临床各症状均缓解。
急性胰腺炎起病后,肠壁供血不足,减少肠黏膜灌注,因此,肠道内菌群、毒素均渗入至血液中参与体循环,从而发展为ABP致病菌,引诱机体出现炎症反应,促使炎性因子水平过于饱和,伤及患者脏器,进而引起MODS并发症,加重病情。有研究显示[5],MODS发病首要器官是肠道,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可表达出肠源性感染的严重情况,而正常菌群在肠道内发生移位所引起的继发感染是致AB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该院决定在急诊十二指肠镜治疗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AMY、WBC、TBIL、PLT、CRP、TNF-α水平均比对照组优,且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7.69%比对照组23.08%低;@与周洪斌等[6]研究报道结果相似,提示急诊十二指肠镜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医治ABP的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控制肠内环境平稳,减低并发症诱发风险。考虑其原因如下:通过早期肠内营养补充,可保护肠道黏膜,有助于肠道黏膜吸收营养物,以改善ABP患者营养代谢紊乱;为患者胃肠道补充营养能源,调节肠道血公平衡,修复肠道上皮细胞,维护肠道黏膜屏障的功能[7-8]。另外,肠内营养补充可加快肠道蠕动,调衡肠道功能;借助空肠营养管输入营养液,可阻碍胃相、头相刺激胰腺外分泌,减少胰腺分泌阻碍,从而修复胰腺,缓解病情[9-10]。早期对ABP老年患者补充肠内营养,既不伤及肠黏膜,防止破坏肠道屏障,又抑制胰腺分泌作用,增强肠黏膜免疫性,促进血运,阻碍细菌、内毒素移位,抑制炎性因子产生,降低肠源性感染率,故而预防患者肠道衰竭,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老年ABP患者经急诊十二指肠镜、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医治后,可有效改善病情,降低二重感染率,强化机体免疫力,帮助术后恢复加快,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胡文秀,要瞰宇,韩志强,等.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2):156-157.
[2] 林燕青,林连捷,郑长青,等.急性胰腺炎与肠内营养[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6,36(2):75-77.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5,21(1):1-4.
[4] 刘国彬,李俊,傅燕,等.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急诊内镜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3):168-169.
[5] 高绪仲,王忆勤.早期内镜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3):386-389.
[6] 周洪斌,蒋能孟.急诊十二指肠镜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3):673-675.
[7] 刘悦.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治疗作用[J]. 中外医疗, 2010,29(29):69.
[8] 胡军涛,潘熠平,汤展宏,等.早期经鼻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重庆医学,2013,42(16):1806-1808.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10)-03-0075-01
医院的管理会计是管理与会计的直接结合,它是利用医院的财务会计资料,对未来的经营管理预测和决策,目的是调动医院各方面的积极性,本文就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作初步探讨。
1 医院管理需要管理会计
经济效益是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医院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财务管理尤为重要,医院的财务管理主要务会计,但是随着医疗市场竞争需要,单纯的财务会计已不能适应医疗市场竞争的需要,若应用管计就能在完成财务会计各项职能的基础上,核算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指标,如医疗设备率、平均床位周转率、固定资产收益率等,为准确判断医院医疗服务,尤其是经济效益提供数据,医院经济核算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2 医院的决策需要管理会计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资料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消费的不断提高,给医院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医院的决策者迫切要务会计不仅能在事前、事中、事后提供会计信息,更能为医院未来提供决策信息,为医院领导决策强大的信息支持。
3 医院的考核业绩需要管理会计参与
为了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医管理者必须制订出整个医院的发展目标,为完成医院的总
作者单位: 224300 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
目标,医院必须掌握各科室完成目标的情况,从物质、精神上制定各项奖惩措施,以激励全院职工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这就体现出医院管理者理会计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140-04
对中山市医疗市场和四大医院近十年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确定我院的发展竞争地位,进一步拓展我院医疗市场份额和制定医院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出院人次是重要的医疗统计指标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工作成果和工作效率,而且也是院领导日常管理和决策的依据。同时,出院人次是衡量医院业务状况的重要指标,住院人次的增加是医院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本文对2004~2013年各大医院出院人次和全市住院人次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四大医院的发展情况及我院的发展竞争地位,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医院资源,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实力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中山市政府每年通过网政务公开中《年度中山市公立医院接诊患者与医疗费用公布表》公布市内所有公立医院接诊患者及费用的情况,根据这些信息查询并搜集中山市2004~2013年全市四大医院出院人次和市总出院人次,并进行记录和汇总。
采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作图,记录相关系数、决定系数并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根据回归直线的斜率大小判定医院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能力,以P
2.结果
2.1中山市医疗市场发展持续增长
近十年中山市医疗服务持续增长,医疗服务发展呈直线趋势(表1、图1)。SPSS13.0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作图,结果:近十年出院人次与年份的散点图呈直线趋势,相关系数r=0.997,决定系数r2=0.992,回归系数t检验的t=33.97,P
2.2四大医院争相发展,竞争激烈
2.2.1四大医院发展趋势 近十年市四大医院医疗业务是持续增长,而且平均增长率非常高,发展趋势呈现为斜率为正的直线。对这四大医院近年的出院人次应用SPSS13.0进行直线回归统计,结果四大医院的年份与出院人次的散点图均呈直线趋势,相关系数均大于0.9,可认为高度相关,回归系数检验均P
2.2.2四大医院发展速度和竞争排名 表明近十年中山市四大医院直线回归方程分别如上表。方差分析检验P均
3.讨论
中山市各大医院争相发展,竞争激烈。我院创办于1907年,位于中山市小榄镇,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家优秀爱婴医院、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目前,从市四大医院的发展趋势来看我院处于劣势。
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医患关系的不断恶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医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健康、快速、长远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医院从长远发展出发,实施战略管理,对医院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制定和实施符合医院长远发展的可行的战略。其中营销战略,就是实施战略管理,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营销战略的相关概念
(一)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实践主要也在美国。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市场营销是指为创造满足个人或组织目标的交换而规划和实施的理念、产品、服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过程。
(二)医院营销
根据科特勒的理论,医院营销学是辨别和满足患者与社会大众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需要,通过与社会大众建立医疗服务价值倾向的关系,可赢利地或不赢利地(取决于医院的财政来源)满足患者对治疗和预防的需求。医院营销的出发点是为患者,即“以患者为中心”。营销的重点是患者所需的医疗服务。营销的目的是识别并满足患者以及群众的求医需要,从而使医疗服务被群众接受,通过为患者解除病痛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医院营销战略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需要一个达到其目标的、全盘的、总的计划,这就叫战略。”医院市场营销战略是医院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市场环境,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进行的谋划和方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地制定营销战略是医院营销成功的关键。医院营销战略是把营销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是医院期望达到营销目标的营销逻辑,具有总体性、方向性和长远性。营销的一个基本而显著的特点是注重理性分析,以实证数据为基础,突出表现市场研究在营销领域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医院营销应当始于对医疗市场的研究与分析。
二、医院实施营销战略的意义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医疗市场已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患者的就医选择越来越多。同时,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应对这些市场变化,医院不得不主动采取相关措施了解自身所处的医疗市场变化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分析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医院的市场占有率,保证医院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引入营销战略,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有利于拓展医疗市场份额
医院的主旨任务就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拥有大量的患者就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基础。医院实施营销战略,首先要对医院所处的医疗市场环境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市场需求,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及具备哪些潜在市场,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市场的真正的需求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不断占领新的市场,进一步拓展医院的医疗市场份额。实施营销战略能够使医院做到“知己知彼”,对自身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展自身的医疗市场份额。
(二)有利于树立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医院营销不同于单纯的医院宣传,医院宣传是医院营销的有机组成部分;医院营销是对医院宣传的整合、提高,是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医院通过实施营销战略,首先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了所处的市场环境,明确了具体的市场需求。然后,根据相关的调研结果,针对具体的市场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开拓新的医疗市场,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对医院进行宣传,使患者和社会更深刻的认识医院,了解医院,发现医院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医院知名度,扩大医院业务量,推动医院的改革发展,使医院保持蓬勃的生机和强劲的动力。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院实施营销战略,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了患者多样化的需求,并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通过多种营销手段使患者认识医院、了解医院,并通过提供针对患者需求的人性化服务,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患者心中树立起医院的品牌形象,从而使患者成为忠实的客户,而这些患者同时又会成为医院的潜在宣传者,使医院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了解患者需求,医院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疗质量,使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符合患者需求的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宣传资料、互通健康信息、定期回访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健康指导并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从而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使患者能够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能够了解医院的整体文化氛围,增强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这些都为减少医疗纠纷,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激励竞争,许多医院开始进行战略管理,从宏观层面对医院的发展进行分析、规划,而实施营销战略就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医院营销分为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首先应该进行内部营销,使医院员工了解医院的价值观、医院文化等。医院的营销战略应该提倡全员营销,营销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而是医院全员的共同责任。将营销理念融入职工的日常生活中,使医务人员具备一种在平时的医疗服务活动中向患者展示一种良好的职业形象,树立医院的形象的意识。使每一位员工都能了解并融入医院文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增强医院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医院如何实施营销战略
(一)分析医疗生服务
市场环境,进行市场定位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医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绝对的优势,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必须制定一套全面的、稳定的、长远的、符合医院长期利益的营销战略。就必须对医院所处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竞争环境,明确医院具备哪些已经存在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与他们相比医院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是什么,同时又存在哪些劣势。通过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需求分析,了解患者目前的需求是什么,有哪些潜在的市场可以开发等,并结合市场需求及医院自身的条件进行市场定位,并采取市场宣传、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等一系列营销手段,占有相应的市场。
(二)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当前,医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理念,大部分公立医院认为作为公立医院不应该进行市场营销,有营销意识的许多医院的营销手段也只是广告轰炸、有偿新闻、价格战等,方法比较单一。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趋向于多样化且理性化,一贯地采用单一的营销手段会导致人们不信任感和厌倦情绪。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医院应该借鉴企业的多种营销手段形成立体、系统的方法组合,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在进行宣传的同时,更要注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面对患者、人性化的服务需求,医院应该开展患者回访、社区义诊、慢性病健康教育、患者沙龙等活动。通过参加些活动,使患者感受到医院提供的人性化服务,感受到医人员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时也在患者心目中树立了医院的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实施品牌营销
“品牌”是西方营销学的一个词汇,它是产品及产品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互动关的反映,它既象征着产品的值、特点、形象和供应者的努力状况,同时又体现着消费的需求、利益、感情、个性价值观。品牌是财富的象征是竞争的利器、经济发展的宝,医院的品牌是给病人提优质服务,是无形的产品供病人选择。医院品牌是医院知名度、美誉度的反映,也社会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品牌是无形的,是通过组织平时的努力不断积累的。医院要想具备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树立医院品牌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名品牌、专科品牌、人性化服务品牌等。而医院的品牌是通过医院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疗服务,得到患者的肯定和信赖,从提高医院的患者满意度和知名度而形成的。目前,疗市场的竞争己逐步转向品牌的竞争。因此,必须坚持“患者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理念,提高患者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形成医院自身的品牌效应,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建设良好的医院文化
【关键词】 医疗;市场竞争;统计信息
【Abstract】 The competition has become even much heated in medical market within a certain region. Statistical information,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is hav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fluence. To analyz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the hospital can find its own advantage and the main market,subpide the market,and discover new medical requirement. Then different marketing competi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f we make full use of th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it will be better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make up the deficiency,change the ideas,and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whole resources in hospital.
【Key words】 medical treatment;market competition;statistical information
目前,随着外资医院的进入和民营资本的大量涌入,一定区域内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管理者需要根据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来考虑医疗业务的发展,还要顾及经济环境及医疗的投入与产出,更要发现医疗需求,细分市场,并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对医院来说非常重要。医院管理者应从战略意义上重视医院统计,为医院经营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统计部门是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统计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系统性。统计信息不应当只局限于收集医院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数据,还要了解宏观上卫生事业的发展资料,定期收集本地区或同类型医院的各种信息,了解其他医院动态,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反映出来的趋势和问题及时提供给领导,使医院管理者能够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短时间内获得各种信息,拥有更多、更科学的决策依据。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对医院在区域内医疗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分析地区纵向数据,确定医院发展重点
根据统计信息,可以分析区域内疾病的类型、疾病结构及疾病的变化趋势,确定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职业病和地方病种,从而确定医院主要医疗市场和重点业务。特别是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诊治,将是决定医院能否占领区域医疗市场的重要因素。现以某地区1985~1996年疾病构成情况为例进行说明,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该地区1985~1996年前10位病种的构成情况,外伤及中毒、消化系病、呼吸系病一直列于前3位,1996年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9.47%、17.88%、17.73%。同时,通过分析各类疾病的走势,还发现该地区损伤及中毒上升很快,从1990的14.09%上升到1996年的19.47%,从第3位上升至第1位。而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疾病从1990年的前10位以外,上升到1996年的第7位,占总病例数的3.13%。由此可以确定,医院应以损伤及中毒、呼吸系病、消化系病为主要的医疗市场领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疾病作为医院的新兴重点专科。为适应这种疾病模式,医院应实行规模化经营战略[1],加大对该类科室的投入,包括设备的投入和人员培训。加强基础设备的建设工作,完善临床检验手段,为提高疾病确诊水平打好必要的基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接受新信息,拓宽视野,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迅速提高主要科室和重点专科的力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同时也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2 细分市场,挖掘新的医疗需求
外资的涌入和民营医院的进入,改变了政府包办医疗卫生事业的局面。而民营医院给国有医院的最大启示不是其资本运作的手法和广告宣传的力度,而是其细分市场、挖掘新的医疗需求的能力。从最初的性病治疗到不孕不育症的治疗,再到连锁式的专业化眼科医院、心脏病医院等,其占领市场的策略就是准确地细分市场,把握住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
分析统计信息,有利于医院细分医疗市场,发现新的医疗需求。某医院统计的年度住院新生儿各种疾病的构成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改善和卫生水平的提高,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和呼入综合征等病种所占的比重很小,而传染性疾病仍然是新生儿疾病的主要构成部分,占64.41%。但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人占8.93%,排在第2位,而目前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不能完全杜绝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这就要求医院能够加强这方面的科研和治疗[2]。根据中国脑瘫康复网统计的国内最新资料,小儿脑瘫患病率已达1.92‰。脑瘫患儿将越来越多,而相应的儿童康复医疗单位和专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非常缺乏。所以,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理念:发现需求,并做好满足需求的各项工作,医院应根据本院儿科实际住院病人情况,及时调整业务,实行开发性经营战略,重点加强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科研,加大对该领域的市场扩展力度,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开展横向比较,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统计分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对大量信息资料进行认真的处理和筛选,对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预测,使管理者能够从中获得深层的感悟和启示,以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某地区各医院1999~2004年医技科室收入情况,见表3。
表3表明,A医院的“肝功能”、“心电图”和“脑地形图”3个项目总数明显少于同等规模的B医院,按其床位数来计算,3个项目应各占市场份额的22.4%。而B医院“其他检验”和“B超”则明显少于A医院,同样按其床位规模,其应占市场份额的22.4%。表3反映出A医院和B医院都存在个别设备使用率不高的现象,可能与各个医院科室发展的侧重点有关。目前我国医院都非常注重调整收入结构比,降低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传统。A、B两医院要提高医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必须实行调整性经营战略[3],A医院应在考虑病人利益、不增加病人负担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心电图和脑地形图的检查人次,同样,B医院应重点提高B超和其他检验项目的诊疗人次,以提高设备使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设备的盈利能力和利润空间。同样的分析也适用于其他各个医院。
4 进行相关性分析,转变医院工作人员的观念
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与床位使用率是医院工作效率的两个重要指标,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病人住院天数越多,床位使用率就越高。其实这两个指标并不仅是如此简单的联系,而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并共同影响医院的经营策略,图1反映了住院天数与床位使用率之间的关系及医院的经营策略。
根据当前不断变化的医疗市场情况,医院应不断加强医院管理创新的研究,制订出最佳的竞争战略。医院管理模式只有不断与现代国内医疗市场发展趋势相适应,对医院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条件进行全面了解与精准把握,转化潜在核心能力为外部核心竞争力,由此医院才能够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与进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医院管理质量对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医疗水平,社会认可度,服务态度以及医患关系等有着直接影响。发达国家深入研究了医院管理创新机制,并创建与完善了医院管理制度与体系,运用现代科技开发出医院风险评估软件与医院计算机监管系统。近年,随着社会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众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医院也在争先创新管理机制满足社会需求。为此,本研究基于市场竞争模式下探讨医院管理创新机制,旨在强化和推动医院发展定位,中长期规划,质量建设的构建和实施。
一、创新医院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首先,创新医院管理机制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医院之间的市场竞争不可避免,为避免被市场淘汰,必须不断创新医院管理机制;其次,创新医院管理机制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医学模式是以整体医学时代取代实验医学时代,实现医院功能由以往的单纯诊疗向诊疗、保健、预防等方向转变。医院一定要及时适应该社会性转变,不断调整服务模式与结构,适应社会发展;再次,创新医院管理机制是适应医院内部管理的需要。近些年,我国政府逐渐以管理医院模式取代办医院模式,并展开全行业管理,而且医院管理也逐渐以质量效益型、科学型管理取代粗放型、经验型管理;最后,创新医院管理机制是医院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决定着医院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无论非营利性医院与营利性医院,健全医疗保障体制,创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站,改变医疗需求都需要创新医院管理机制。
二、医院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管理模式问题
首先,医院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很多时候,医院部门在结构的安排上以及人员工作的安排上有很强随意性,不够科学合理,使医院工作不能够及时有效展开,也给了责任感较差的医院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投机取巧的机会。目前很多医院整体设施与管理模式都比较落后,例如:医院单一化的工作内容造成其实际工作呈现程序化。因为从业时间比较长,使很多工作人员思想松懈,加之医院危重患者比较少,所以工作人员也很少主动巡视病房。为了应付检查,一些护理人员在填写病历以及相关资料时,都是根据经验或者直接照抄医生开出的病历。在季节交替时,一些科室季节性患者比较多,但是人员的安排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导致一些科室的工作人员不足,使一些日常的工作如卫生、饮食等只能靠病人家属自己完成,对病人的卫生及饮食的护理在操作上没有专人进行指导,使得护理过程中不细心、不规范甚至影响到了病人病情。
(二) 人员管理问题
在人员的招聘中,一些医院为了节省成本,所招聘的工作人员通常都缺乏专业性,在人员中选拔的管理人员欠缺专业水平及管理能力。这些能力不足的管理人员去管理基层工作人员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管理不被认可的严重问题,再加上管理人员的人数较少,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增大,影响管理的质量。由于普通医院福利待遇、晋升空间都无法和大医院相比,一些优秀的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有较大发展前景的大医院,真正进入普通医院的优秀毕业生很少,使医院医疗和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较低,在管理工作方面也是难以提高。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此外还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在一些医院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一方面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管理能力不足,一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另外,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强,道德素质不高,侵吞公共财产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工作人员在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的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医院管理的效果与水平。
(三)财务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许多医院采用单纯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比较落后的,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这种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能准确预算医院的固定资产,导致差额预算管理不能满足医院的实际需求。为了维持正常经营,一些医院严重依赖国家的补助;其次,药品采购前缺乏合理预测,往往造成药品采购量过多,与实际需求不符。药品采购占用医院的大量资金,而药品没有得到切实的使用,致使药品浪费,资金浪费,影响医院的整体经营;最后,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医院在使用资金的时候,不进行科学规划,资金使用比较混乱,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作用,制约了医院发展。
(四)资金管理意识不强
在部分医院中,普遍存在资金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医疗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不断推进医疗市场改革,把医疗推向市场,使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就要求医院重视资金管理。而一些医院的资金管理意识不强,没有正确认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过度看重医疗水平的提高,在这上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忽视资金管理工作。在医院融资方面,渠道比较单一,融资成本也较高,且资金使用率低,造成资金链断裂,面临着很高风险,不利于医院健康发展。在医院投资方面,没有科学考察市场,投资不谨慎,存在盲目现象,易造成资金浪费,给医院造成资产流失。
三、市场竞争模式下的医院管理创新方略
(一)深化医院内部变革,提升医院管理能力
提升医院管理能力是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创建规范的现代化医院管理机制、考评机制、运行机制以及监管机制,对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借助三级医院评审与公立医院变革试点契机,对医院各规章体制进行梳理与完善,持续提升与改进医院管理能力与医疗服务质量。划分医院科室为职能管理、临床管理、后勤服务以及医技服务等四大级别,展开分类管理,并对各科室进行定期监督与考评,同时在医院工作者服务态度、技术水平、自身医德素质、工作效率以及医疗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将日常考评当作医院年终奖励评优的关键依据,以此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对医院服务更人性、管理更规范、病人更满意以及职工更认同具有推动作用。
(二)完善医院常务机制,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是医院实现更好发展根本途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医院现实的发展需要,医院有必要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医院在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时,一方面应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经济实力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创建符合医院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例如,用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业务管理模式。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过度依赖预算管理,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在这方面进行突破。新的管理模式要能实现对医院各部门的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对医院各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各种财务数据准确掌握医院的财务收支与资金运转情况,有效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创新医院管理方式,加强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对医院医药分工合作成果进行全面巩固,进一步规范医院医疗行为,强化医院内部用药合理性,定期抽查医院用药处方,并将超常处方、不规范处方以及不合格处方纳入考核中,并由本院主管院长限时整改没有根据医院管理要求实施的科室;避免出现滥用药剂现象,以信息化方式增强医院药剂工作者与医护工作者的彼此监督,保证病人安全用药,以此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
(四)推进医院医疗技术创新
鼓励医院医护工作者应用现代新业务技术,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工作积极性,指导宣教现阶段的亚健康人群,特别是心理调适,以缓解亚健康人群心理压力,并开设宣传教育室与心理门诊咨询室,积极主动为亚健康群体服务,以此降低住院诊疗率与人群发病率。此外,以实际科研情况撰写论文,提升医院工作者业务知识水平,将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体现出来。
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为变革以往体制不健全、管理理念老化的医院管理现状,医院应不断创新医疗管理,并在市场竞争模式下制定更多行之有效的医院管理方法,不断提升医院技术更新能力与组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形势下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以石家庄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0日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医疗需求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这带动了药品需求的增长,为药品流通业提供了市场机遇。随着医药物流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药物流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型医药集团主导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趋势将加剧,传统的以仓储为主要功能的医药物流中心将会转向具有商业交易功能的健康产品交易园区,中小医药物流企业组建联盟式医药集团将逐步形成并与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形成抗衡局面。但总体上说,我国医药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石家庄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药品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民生保障性商品,而医药物流行业则为药品的生产和流通保驾护航。“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新医改重大举措陆续推出以及全国性行业的大整合,石家庄医药物流行业发展将进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伴随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百姓的用药需求在持续释放,因此从市场需求看,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加大,医药需求将会快速增加,形成对医药物流的巨大需求,医药物流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地域优势看,石家庄有“药都”的美誉,也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药品中转分拨优势突出,为医药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医改方针,以及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破除以药养医、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药房托管等重大举措的不断出台和实施,给医药物流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是,在医药物流发展过程中,随着药企规模的不断扩张,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和药品快速分拣处理能力等因素将会是决定医药物流企业运作水平的关键,伴随我国人工成本的不断增长,物流管理成本的不断攀升,如何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医药物流企业长期生存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石家庄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
1、行业主体多、小、弱。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石家庄医药物流企业总体上存在着数量偏少,企业规模较小,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等特点,药品销售网络不发达,对于医药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极为不利的。
2、医药物流起步晚,难以与国外同业抗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物流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小等问题。外资之所以进入到我国的医药物流行业,归结主要原因正是医药物流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但是外资以及外企一旦进入必然会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短期内无法相抗衡。最终原因主要是当前医药物流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不足所导致。
3、现代化程度较低。从当前的医药物流企业整体来看,医药物流运作的手段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人工为主的堆积,储运,技术和设备落后,运营成本较高,管理效率低下,整体经济效益偏低,管理方式简单,管理环节薄弱,管理制度不甚健全。物流信息技术使用程度较低,大部分企业不能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三、石家庄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实施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依据石家庄医药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区位交通优势,并结合人口、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等特点,努力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效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健全医药物流节点网络。充分发挥石家庄区域物流节点作用,支持医药物流企业在石家庄周边区、县建设现代医药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加快医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药物流园区建设。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华药、石药等医药物流平台项目建设,强力推进石家庄医药物流园项目的规划建设,促进专业化医药流通企业集聚,壮大第三方医药物流规模。积极吸引全国和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入驻,推动医疗机构和医药生产企业剥离物流配送服务,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延伸。广泛使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构建全国药品市场数据、电子监管等信息平台,实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推广使用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完善特殊药品物流技术保障措施。
2、资源整合,降低医药物流运营成本。首先,医药物流企业要合理规划配送模式和路线,采用严格、科学的规划方法约束不合理费用的发生;其次,通过资源整理,提高各个要素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也可以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将竞争力不足、信息化水平低下的一些中小型医药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使得医药物流整体运作更加规模化、系统化和网络化;最后,也可以将自身资源进行一定的优化,从仓库选址到空间分配,运输工具的配载,物流技术装备的应用等等,通过资源优化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各个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医药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现代化医药物流需要的是既具有交叉跨越医药业、物流业两个领域的经验,又具有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精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高精专的医药物流人才队伍是提高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可以考虑在高等医药院校增设医药物流专业,培养药学知识全面且又精通物流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医药物流企业自身也可以有意识地对自身拥有的物流岗位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医药物流企业要想赢得市场竞争,加快对自有员工人力资源的开发无疑是当务之急。根据岗位的特点,合理划分医药物流人才的培训要点,将是医药流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提高面对挑战,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成为医院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财务管理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面对的挑战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工作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
1.对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逐渐转变,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强,其目的主要是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结合当地医院的经营管理状况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并对医院进行积极的引导,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比如对单病种费用的最高限制,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免费治疗,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有的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就不能适应现在的医院管理。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体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关系变化,医院就要制定符合自己的财务管理方式和方法,在不断完善内部、财务与会计制度的同时也指导医院决策者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强化内部管理,来适应时展的潮流。
2.对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的冲击
成本核算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对医院各项业务成本进行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本输出,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在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要以医院的长远目标为中心,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杜绝浪费行为,这是医院经济效益提高的保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想要发展,就不能固守陈规,医院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不断的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困难,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已经逐渐在医院财务管理中体现,这样就增加了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也必须和企业一样,把财务管理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制定科学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核算方法,加强对成本核算的控制,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3.对医院资金筹集的冲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的市场竞争已经处于白热化的阶段,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的扩大规模,增加市场的占有率。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国家给予医院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这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现象就越来越明显,因此,医院的资金筹集就成为了一个难题,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医院就不能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财政拨款、医院药品收入、医疗服务的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医院的资金来源也有所变化。财政拨款在医院资金来源的比例逐渐减少,药品的利润也在减少,医疗服务收费也趋向合理化,目的是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这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就给医院的资金筹集带来困难。所以,医院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的寻求更好的方法筹集资金,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分析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医院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要不断的更新管理理念,树立发展目标,加强自身的管理,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医院更好的发展。伴随医院营运模式由管理型向经营型的转轨,医院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与医院的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医院必须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深入研究医疗体制改革的特点,适应改革的需求,促进医院更好的发展。
1.医院的发展要面向市场,更新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医院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以市场为主,一切经济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不断的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医院向现代化管理模式发展。同时,要注意到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结合医院的实际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指导医院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保证医院的各项工作有序的进行,减少不必要的资金输出,节约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医院也要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为医院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医院发展的关键。医院的财务管理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样才是经营型的财务管理,才能保证医院的经营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医院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医院医疗服务的竞争力,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定期的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增加财务管理的内容,做好各项支出工作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的财务管理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这样就需要财务管理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2011年医院财务制度也进行了改革,解决了医院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例如:①参照企业引入了权责发生制。②重新对收入和支出内容进行分类。③以前单独核算的药品与卫生材料一样进行进价核算。④强化了医疗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同时,医院在努力增加收入的情况下,加强对人员工资福利业务招待的支出,医院购置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和大型修缮的专项支出,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专项物资的支出。将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保证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财务管理内容的扩展,是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创新,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创新,自力更生,实现自主经营
医院的经营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我们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的财政拨款、医院药品的收入、医疗服务的收入三个方面。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资金的收入已经不能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脚步。医院的管理者就要结合医院的经营特点,自力更生,不断的创新经营模式,扩大资金的来源,保证医院发展的需要。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发展必须要走的道路,也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医院的财务管理者一定要具有勇往无前的精神,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卫生事业为了更好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医院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挥财务管理的功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王东.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问题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10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面临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医院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医疗行业的体制改革形成了医院竞争环境的基础。医院应在遵循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清形势,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逐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医疗服务品牌,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市场经济体制对医院发展的意义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社会的全部生产要素和资源都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和调节。国家把卫生事业列为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统一支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医疗事业也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不仅给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更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医院必须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中长期战略,才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市场经济关键是维护和促进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通过市场改进技术装备、吸引资金、引进人才,达到交流信息和科技合作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进服务技能。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处理医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医院经营与经济管理的意识。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必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和健全经济管理的秩序。
二、面对市场经济,医疗服务采取的策略
1、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求发展
市场竞争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展开竞争,其结果必然优胜劣汰,生产集中,形成垄断。由于垄断是一种市场强者所为的霸权行为,反垄断不能依靠市场弱者而必须诉诸国家,反垄断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就必须依法反垄断,反对各种限制或排除市场竞争的行为,如限制竞争协议、市场集中和滥用市场优势及行政垄断等行为。实践证明,没有反垄断法就没有市场竞争,最终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各行各业的改革实践表明,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垄断、地方保护,逐步引入竞争机制的做法,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活力,降低了价格,极大地促进了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1)医院竞争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提高医院发展能力,同样,医药卫生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目的是增强医疗机构活力,控制卫生总费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按照市场需求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这是保证良性竞争的必备条件,也是医院参与竞争的基础。
(2)竞争是加速医院发展的动力。竞争可以增强危机意识,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大经济,它超越了地域等限制。现代市场经济已远远超出了私人能力,不是任何私人所能控制的,而必须由超越私人局限、处于社会中央、享有充分信息、拥有公共权力的公共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家要对其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比例和发展措施等进行统筹规划,以保证其国民经济有规划地发展。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在发挥医院优势、挖掘竞争潜力、增强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这就激发起医院内部的竞争机制,逐渐使资源发生调整,人员结构发生改变,使之更加合理、高效、科学。
2、加强人才战略的实施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才发展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核心竞争的根本要素,医院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医院发展需具有的重要资源。得到了人才资源,便会拥有相关的技术支持,从而保证了医疗服务的优质质量,进而便会在医疗市场上取得绝对性的优势。采取合理的人才战略,不仅能提高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还能有效吸引外来人才。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到人才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生产要素。人才的管理机制和使用机制是决定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充分发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面对市场化的大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医疗人才的综合素质。
(2)深化人才引进工作,鼓励人才创新。引进人才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要符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引进人才,不仅能为科室补充新鲜的“血液”,更能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观点、新的想法。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有效地将引进人才优势与医院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3)改善人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在人才管理方面,不仅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更要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在公平、公开、择优的原则下,大胆地起用一批努力、上进、具有创新思想的新人,改变传统行业中的陋习、恶习,在全院营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氛围。人才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各司其职,各尽其才,所以人才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
普遍认可的管理方式中,激励通常包括硬性激励和软性激励。硬性激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中,物质奖励是指根据制定的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对科室和个人完成既定目标所给予的奖励方式。在人才管理中,不仅需重视经济奖励手段的作用,而且更需重视精神奖励手段的运用。精神奖励是指在实行物质奖励的同时,对人才实现目标的一种思想上赞同和认可。因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他们不仅希望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更希望通过工作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但物质奖励确是必不可少,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才在工作实践中施展才华,更有效地发挥激励手段在人才管理中的作用。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3、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健全医疗管理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将医院推向市场,实行差额补贴或自收自支政策。随着我国达到总体小康,人们进入了“健康追求”时代,与此相适应,国家应当更加合理地使用医疗卫生资源,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关注广大农村和城镇弱势群体的健康保障问题。但在现实中,国家投入不足与卫生资源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也同样存在着。
(1)以病人需求为中心,根据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多样性和多层次的需求。着力发展非基本医疗服务。非基本医疗服务是指以特定人群为服务对象的,相对于基本医疗服务而言的医疗服务,是未纳入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各项医疗服务的总称,体现在具有不同于基本医疗服务的诊疗项目、服务设施、药品目录和费用水平等方面。更确切地说,主要是指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的服务类、非治疗类、设备和医用材料类、特殊治疗类、高档服务设施类、高档药品类等项目。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要注意开发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潜在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努力培育需方市场。
(2)从实际出发,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既要重视特殊,更要重视普及。把开展一般性基本医疗服务与特殊性基本医疗服务结合起来。注意适宜项目、技术、设备和设施的推广和应用。
(3)结合医院的优势,可以着重往特色专科领域发展基本医疗服务。发挥好现有资源的效率和效益,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凭借医院的专业技术设备和技术人才,开展各种特色项目,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力求有实效,从而提升医疗专业技术。
4、医院实行集团化管理
(1)医院的发展,不单纯是规模上的扩大和数量上的增加,通过实行集团化管理实质上是一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克服条块分割所带来的资源相对不足和浪费共存现象;规模的有效增长,满足社会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通过扩大服务数量;资金的良好运用,降低经营成本等方式获得补偿;以及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也有利于学术的创新与发展。医院在目前的形势下,实行集团化管理是医疗服务改革的必经之路。
(2)通过实行集团化管理,可以实现卫生服务的供需平衡,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再者,通过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医疗工作效率最优化;最后,通过相互学习,使医疗团队成员接受系统培养,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实力。
(3)集团化管理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实行集团化可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降低经营风险。通过资金、技术、设备、经营协作等合作方式或者是通过合并、改建等方式产生新的分支机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次是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例如股份制等尚未引起重视。实行集团化管理模式后,对合作医院实行人才交流、技术支持、资源共享、管理合作等。既可以有代表性的专科特色,又有与其他医疗机构相一致的服务体系。最后,一定要发挥核心医院的领导作用,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实现集团化管理后,合作双方原来功能定位、所属行政关系、承担业务,资产关系不变。
三、市场经济条件对医疗服务产生的影响
1、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公平竞争的大市场。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医院将进一步引进人才、改善技术装备、吸引投资资金、交流医疗信息、加强科技合作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进服务质量。
2、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可以有效对医患双方进行双向调节
患者则根据需求选择自己满意的医院;医院则通过基本医疗服务改革,人才引进措施,技术、设施的完善,管理制度的提升等服务等满足各方面、各层次的医疗需求,适度拉开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引导患者合理分流,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关键词:医疗改革;政府;市场
一、市场主导不等于市场化
(一)市场主导的优势。
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市场的核心是竞争,竞争的结果和目的是优胜劣汰。医疗机构在市场上要求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强者。竞争是多方面的,其中价格的竞争是取胜的重要方面。在相同质量的条件下,谁的价格低谁就占优势。在医疗市场上,谁的技术精、质量高、价格低、服务好,谁就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它就会破产,就会被市场淘汰出局。这就是市场的作用,也是市场的规律。因此说,医疗领域市场化改革越深入,通过市场的有序竞争,医疗价格越趋于接近合理的水平。
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最终达到为群众提供技术高、质量好、价格低、服务好的医疗机构,这是社会公益性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也是使医疗机构在医疗市场立足、生存的重要条件。这是医疗改革的市场化道路与医疗事业的公益性质相一致的地方。但是,市场并不能完全体现和完成医疗事业的社会福利的公益性质。
(二)市场主导的弊端。
1.享受医疗服务的不公平性。
对于一般商品与消费,消费者具有主导权,不满意可以按照合同约定要求退货(或换货)或重新提供服务,具有明显的可逆转性。而医疗服务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可分离,消费者不能试用,医疗消费者一旦接受了医疗服务,就要承担已发生的治疗后果,因为已吃进胃里的药吐不出来,已实施的手术不可能恢复如初;即使消费者发现没有得到满意的治疗而更换医生或医院,但是最后的治疗时机已过或原先的治疗造成的严重后果已不可恢复。此乃医疗消费的不可逆转性。为降低机会成本,医疗消费者或潜在的医疗消费者都会背离一般商品与服务消费中的“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层次性对应规律” ,而在生病时都会选择最优与最安全的治疗。源于医疗服务的技术性,医疗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程序较为繁琐,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是有限的,而最优医院与最优医生的供给就更为有限。
2.市场竞争会导致医疗资源的垄断和分配不公。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患者得了什么病、应该用什么药或方法治疗,只能由医生判断,患者本人通常并不清楚,消费者无法自主决策做出正确选择。诊疗服务是高度个性化的服务,根本不存在整齐划一的质量标准。因此,这里的信息不对称尤为严重。这种信息不对称意味着,尽管医疗服务的实际消费者是患者,但做出医疗服务需求决策的很大程度上是医生,而医生和患者的经济利益并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医疗服务的这一特点为医生的道德风险行为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和空间:医生可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不顾患者利益,主要手段就是利用信息优势诱使患者消费过多的医疗服务及药品。当然,医疗机构是否真正有能力实施这种行为还取决于医疗服务市场的市场结构,如果该市场竞争足够充分,且形成了完善的信誉机制,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这种道德风险行为将会受到显著约束。反之,如果医疗机构具有垄断地位,这种"供给诱导需求"的潜在能力就变成了实际能力。
3.在不断追求利益过程中,公益性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不正之风未能及时纠正,导致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加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广大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医疗机构偿付机制扭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供需矛盾逐步凸现。但在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制度下,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却相对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只能给政策让医疗机构自己在市场上生存。和企业改革类似的放权让利、允许“创收”的激励措施,使得公立医院主要依靠营利创收生存;“以药养医”等措施,导致供给诱导需求和药品价格虚高成为普遍现象;医生的人力资本付出得不到合理回报,导致了医生行为的不规范;医疗机构的营利动机还导致政府对医疗资源的规划失去指导作用,医疗资源向购买力强的地区集中,向获利多的高端技术和设备集中,加剧了医疗服务的不公平性。
4.市场不能自动解决医疗外部性的问题。
“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性质,只有由政府所投资的公立医院所提供的带有福利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才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而由私立医院所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所提供的收费超出福利收费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根本就是私人物品,所以市场不能自动解决医疗外部性的问题。
二、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市场终结
(一)政府主导的优势。
1.政府的市场干预弥补市场失灵。
在医疗卫生行业,医生和医院是天然的垄断者,垄断着信息和技术,药品研发、生产,再加上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激励机制问题,公共产品、外部性带来的问题,因此市场是失灵的,市场肯定是有效率边界的,如果不加以限制地实行市场化,就会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所以必须有政府干预才能解决市场失灵。
2.保证公平性和公益性。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主导的亮点。所谓公益性,就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把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医改要遵循的原则。
3.政府部门对医疗机构的运营实施全面监控。
政府对医院医药器材的采购、病人的医治过程、药品的使用及收费情况等进行监察并却确保其公开透明。定期对医院的运营状况进行审核,根据其服务水平、收费标准及参保人员开支情况,确定各医院的医保级别,并向社会公开。保证医院医疗开支的合理,包括医疗器材、药品等的采购数量及价格是否正常;收费标准是否合理,单病种收费是否过高。参保人员享受的服务质量及健康状况等。
4.政府可以保障基本医疗。
即政府出资或筹资、政府直接举办医疗机构,免费向全体国民提供最基本医疗药品和治疗。在一些“大病”的治疗,靠社会医疗保障来完成。即通过立法强制全体劳动者加入,以家庭为单位参保,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分担,以解决大病风险问题。
(二)政府主导的弊端。
1.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医疗服务供给不足。政府办的公立医院从政策上来看,是保护国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为特困人群减免医药费用的服务上。它的特点是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虽较以前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部分主要用于了医疗设备的投入,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却没有保障,设备的投入更加剧了医护人员想方设法掏病人口袋里的钱。医疗机构为了生存,迫使其走上趋利之路。
2.形成行政垄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分工的高度发展,医院在药品零售上不可能获得自然垄断地位,毕竟绝大多数药品都是由专业化的药厂生产的,而且绝大多数药品是标准化产品,医院在药品零售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无从获得自然垄断地位。然而,由于管制措施失当,政府利用行政权力为国内医疗机构在药品零售业务上创造了垄断地位。具体
地讲,按照政府确定的药品分类管理体制,医院事实上控制了处方药零售业务,这使得公立医院将其在诊疗服务方面的垄断地位延伸到了处方药零售业务上。公立医院获得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地位是双向的,面对众多的医疗生产要素供给方,公立医疗机构处于买方垄断地位,因为它控制着80%以上的医疗市场,这里的生产要素既包括医疗专业人员,也包括医疗设备、医用材料,还包括药品。而面对患者,公立医院则处于卖方垄断地位,因为它控制着80%以上的医疗服务供给以及药品零售,尤其是它还控制着公费医疗与医保的报销资格。公立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供给和药品零售方面的垄断,完全是一种行政垄断。
3.效率问题上存在着“政府失灵”。
政府对医疗和药品的成本控制,既不能提出准确的目标,也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享受医保的消费者,看病可以少花钱,有的甚至不花钱,一人开药全家享用。政府不能充分掌握医保人员的医疗消费信息,没有形成道德风险的防范机制。
4.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
在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利用其信息优势影响病人的需求决策,导致医疗需求超过病人自己决策时的水平。由于保险的存在,医疗消费有了第三方给予支付,病人面对的医疗消费的价格相应下降,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可能超过患者真正需要的数量,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医生的消费诱导。在保险公司根据实际发生的费用补偿医疗机构的支付方式下,医疗机构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相反会激励医生提供过度服务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三、卫生医疗改革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作用相结合
卫生医疗改革应该采取以政府主导为主,适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政策、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主导”的是政府,市场机制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引入”。对于政府,应大力度转变职能,“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公共卫生职能、开放市场职能和行业监管职能”,对公立医院的垄断行为、竞争行为、市场价格和市场行为的技术监督进行“积极”干预,也就是站在卫生全局的、全行业的和宏观的角度上,实现“总量控制有度,医疗秩序有序”。在医疗领域“要引进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应该包括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资源配置等机制。市场化改革就应该让这所有市场机制在医疗服务领域发挥作用。应重点作用于医院内部,依靠市场机制的市场价格、市场供求和市场竞争等基本构成要素的作用。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共同发展基层卫生事业,让政府集中财政力量支持公益性医院发挥最大的公益性效益。
参考文献:
【1】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张世清.我看当前的医疗改革.中国医院.2007年11卷6期,80页。
【3】李玲,“医改方向:政府主导下市场补充”, [J].《中国医疗前沿》,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