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40: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加强审计沟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沟通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未来的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可见,沟通已成为包括审计工作在内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
一、正确认识沟通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审计项目的成功有三个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被审计单位的积极参与、明确的需求表达、领导的大力支持,而这三个要素全部依赖于良好的审计沟通。审计沟通,是指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有关事项、依据、结论、决定或建议进行积极有效探讨和交流的过程。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从接受委托到出具报告,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各个阶段都需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审计沟通是内部审计工作中必不可少工作方式和工作途径,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二、熟练掌握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沟通技巧
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是一项技巧性较强的工作,而沟通的方式和效果将直接决定和影响被审计单位对审计行为的认可程度,也直接决定和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效果。要实现与被审计单位友好型的沟通,审计人员不仅要注重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还应当深入学习沟通技巧,掌握不同的沟通方式方法。
(一)沟通前要筹划
做好审计沟通,首先是要提前了解被审计单位,即沟通对象的基本情况。《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在军事行动中,即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而至了解自己,胜败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会每战必败。对于审计沟通亦是如此,一个对被审计单位一无所知的审计人员是不可能与对方进行良好沟通的。
1、进行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前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尽可能多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经营管理方式、基本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制度情况、以往年度审计情况、企业的历史沿革、存在的主要风险等情况,这样做不但可以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而且在审计沟通中很容易拉近与被审计对象的距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选择沟通方式。审计沟通通常使用的沟通方式主要有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等,这些沟通方式各有优缺点,分别适用不同的沟通对象、环境和范围。
口头沟通,是审计人员利用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询问、会谈、调查、讨论、会议、征求意见等。例如: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职能部门来了解组织的相关情况;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或高层管理者进行会谈,反映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调查取得口头证据,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意见;处理对方提出的各种异议,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等等。这种沟通方式灵活方便,简便易行,容易达到沟通的目的。尤其是面对面的口头沟通,沟通双方可以很好的把握对方的立场和态度,有利于充分的协商,加快沟通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传递和交流。但是这种方式使信息保留的时间较短,且在传递中经过层次越多,信息失真越严重,核实越困难。
书面沟通,是审计人员利用书面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审计通知书、问卷调查、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例如: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对被审计单位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书;向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提交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如有必要还可就审计中发现的重要事项向组织负责人、高层管理者和被审计单位提供中期报告,以便采取迅速而有效的行动纠正失误等等。书面沟通比较正式,可以长期保存,便于反复研究,更为慎重和准确。但是这种方式对客观情况变化的适应性差、效率低,所沟通的信息内容对语言文字的依赖性很强。
非语言沟通,是审计人员通过调整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进行沟通的过程。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目光接触、身置、音调调换等行为来控制语言交流的方向和氛围。例如:当对方欲言又止时,可以用目光给予鼓励;当对方表现冷漠或抵触时,可以靠近对方赢得好感;当双方发生争执时,可以使用微笑的方式和调侃的语调使气氛有所缓解和放松。非语言沟通信息意义十分明确,内涵丰富,含义隐含灵活,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表达比有声语言更强烈的信息。 但是这种方式传递距离有限,界限模糊,只能会意,不能言传。
电子媒介沟通,是审计人员通过传真、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等方式交流信息的过程。电子媒介沟通信息传递快,信息容量大,一份信息可同时传递给多人。但是这种方式对沟通环境和硬件要求条件高。
3、确定沟通内容。审计人员要对提问什么问题进行必要准备,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控制环节等细节,必要时准备一个提问提纲以便提高沟通的效能。
(二)沟通中要倾听
倾听是审计沟通中的关键环节,善于倾听的审计人员可以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激励他们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可以让审计人员获得重要的信息,更有助于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对于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来说,倾听可以增长知识和经验,减少或避免因为不了解情况而出现的失误。在沟通过程中,造成沟通效率低下的最大原因在于倾听者本身,因此审计人员在倾听时应注意克服以下几个主观因素:
1、自我为中心。人们习惯关注自我,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审计人员在倾听过程中,容易过于注意自己的观点,喜欢听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意见,对于不同的意见往往是置若罔闻,这样就会错过倾听对方观点的机会。
2、先入为主的偏见。先入为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审计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对审计中发现的疑点,审计人员容易主观臆断,定性时戴上了“有色眼镜”。
3、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审计沟通时,许多审计人员认为只有说话才是表白自己,说服对方的唯一有效方式。在这种思维习惯下,审计人员容易在他人还未说完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打断对方。
4、心不在焉,转移话题。在审计沟通时,如果审计人员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偏离话题,终止对方谈话的思路。
(三)沟通后要反馈
审计沟通结束后,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之前就报告中的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结论、审计决定等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认真充分的交流反馈,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提出书面意见,以此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
三、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沟通效能
沟通能力是内部审计人员必备的素质要求。《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具有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能,以便能清楚地和有效地传达诸如审计目的、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事项。”因此,审计人员要深入学习沟通技能,熟悉沟通基本原则,掌握不同的沟通方法,注意沟通技巧,运用沟通于审计工作中。
(一)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审计人员为人要正直,要出于公心。这是对审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不具备这种素质,审计工作就会跑偏。一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的首要前提,而沟通交流的前提又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需要平和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素质作支撑。特别是在观点不同时,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从而达成共识。二要坚持原则,坚持原则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的工作底线。审计人员要依法行政,廉洁从审,坚持原则,防微杜渐,搞好自我监督,管好自己的嘴、自己的手,不吃、不拿,不授人以柄,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
(二)必须要有扎实的业务水平。扎实的业务水平是审计人员赢得尊重,实现有效沟通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既要有审计业务知识,又要具备行业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对自己负责的审计单元的审计依据、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关键点,要充分的学习、研究和掌握。这样在审计沟通时,一是可以不说外行话,不会提肤浅的问题,不给被审单位人员造成因不懂业务而轻视的感觉。二是可以找准谈话的切入点,直截了当地提出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配合和提供的情况及资料,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可以准确判断风险程度,不纠缠于枝节和细节,不出现评价差错和失误,避免被审对象的误会和反感,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审计沟通;审计质量;研究
一、审计沟通的相关概述
审计沟通作为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由相关单位就审计中的发现和问题展开的交流和探索工作。审计沟通就是要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沟通技巧将审计活动更全面的、细致的展开和结束,达到知其所以然。
审计沟通的一般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口头方式,就是当面询问或探讨,这种方式最直接、最普遍,有利于一些基本问题的解决。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正式和性质严重的审计事项,一般会采用书面形式。
二、我国审计沟通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够
现实工作中,首先内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机构自身的独立性决定了它存在的权威性。独立性不够就意味着内审机构缺乏应有的保障。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层级别较低。目前来看,很多的单位的内审机构由财务相关的负责人分管,甚至兼管。这就严重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沟通得不到有效实施,内审的真实可靠性也得不到全面发挥。其次,很多单位将业务置于首位,往往忽视审计的重要性,认为审计就是服务于业务。这就使得审计机构得不到应有的地位保障,缺乏权威性,审计环境就会受限,更不利于审计沟通的开展。
(二)内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不强
首先是,内审人员专业知识不够硬。内审人员大多不是专业的审计出身,是由相关岗位转型过来。这就导致审计业务不熟练,知识层次较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在分析问题时候认识不够全面规范,最终的审计方案也就自然缺乏可靠性。再加上,这些人员对沟通的地位认识不到位,在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技巧,乃至态度都有所欠缺。这也就导致在沟通中存在业务能力上的障碍,不利于沟通的顺利展开。
其次,审计人员的情绪和态度严重影响着审计沟通的开展。审计人员自身的工作性质要求审计人员在言语的表达上面要严谨、客观。审计的成功与否,很大一部分在于审计人员有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审计人员自身的不良情绪和态度,很容易造成被审计单位的逆反心理,不配合,从而使得沟通难以继续下去,审计质量无从保障。同时,审计人员只有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才能确保审计的真实可靠,审计人员一旦过于情绪化,有失理智,那么审计质量就无客观性而言了。
最后,沟通过程中,沟通记录存在不充分现象。一份完备详实的审计沟通记录可以被作为工作底稿,成为审计工作中的重要证据。但是,从现实工作来看,内部审计人员对沟通记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记录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完整性,导致工作底稿的作用不能够完全发挥。尤其是在面对沟通分歧时,相关的记录不仅要包括问题本身,还应该针对分歧的处理和最终意见进行详细记录。
(三)单位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性不够
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既需要内部审计机构的尽职尽责,也同样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协助。在现实审计工作中,出现了职责分离的现象。组织部门根据单位人事任免情况只管提出审计需要,内审部门根据组织部门的审计需要只管实施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但是,针对整个审计活动是否安排的合理、审计报告是否公允、最后的结果建议是否可行等,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出现了“审”与“用”脱离的现象。而且,一些单位并没有建立系统的审计成果运行机制,审计过程中的相关沟通协调的缺失最终会阻碍审计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不力
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单位。但是,它所采用的途径就是发现单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进而对症下药进行解决。但是,一些被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没有能够清楚认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查找自己工作中的问题披露。很多单位因为惧怕问题曝光自己受牵连,因此对内部审计存在逃避和敷衍的态度,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审计建议也缺乏积极主动性去改进。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内审人员的沟通障碍。
三、创建和谐审计沟通环境,提高审计质量
(一)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保障审计独立性
内审人员是在管理层的委托下开展的审计活动,因此,审计活动需要得到管理层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加强和管理层的交流,维持融洽的工作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内审部门人员应定期将审计工作的相关事项与领导层及时沟通和汇报,尤其是审计活动的进展、重大的审计发现、审计建议的提出等,这些都需要和管理层进行沟通,考虑领导层的相关建议和解决措施。进而得到管理层的支持认可,还可以避免审计工作的偏差,进而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独立性。
(二)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促进协调性
审计活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因此,内审部门应主动加强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使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目标、流程等得到兄弟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审计活动开展前,可以从相关部门掌握被审计对象的相关资料,这就有利于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资源;在审计过程中,关于审计发现,通过沟通可以得到相关部门的建议,更有利于审计决策的合理性;在审计建议的贯彻过程中,通过相关部门的监督配合,可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构建融洽的审计关系
要构建与被审计单位的和谐关系,首先要尊重对方,使得审计对象理解配合审计工作。审计过程中,要注意态度和措辞的使用,适当聆听对方的意见,拉近心理距离;其次,要保持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内审人员做事要实事求是,沟通中及时聆听对方的建议,沟通审计意见力求摆事实、讲道理,做到客观公正,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四)加强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构建和谐的团队协作关系
每一个内审人员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更好的开展,应该因人而异的安排审计任务,积极地发挥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最大限度的解决审计任务,加强审计团队合理协助、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优质完成各项审计任务。(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继勋,张丽霞.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谈判[J].审计研究,2011,(3).
[2]周冉.审计人员谈判咨询、客户谈判知识与审计谈判判断[J].审计研究,2010,(6).
一、内部审计沟通障碍
我国当前企业内部审计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沟通交流缺乏全面性、内部审计宣传力度相对薄弱、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决策层存在隔阂以及级别不对等沟通困难。
1、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沟通交流缺乏全面性
基于我国现行大多数企业尚未形成合理的内部审计队伍专业结构,再加上,其内部审计人员从业素质普遍低下,导致其知识单一,沟通交流严重缺乏全面性,一方面是现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来源于会计岗位,其虽较为熟知会计知识,但缺乏企业营销管理知识和工程管理知识,以至于其现行拥有知识不能够满足内部审计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现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较为薄弱,造成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不能够完全把握生产管理及营销作业流程,进而,使得其各项审计工作仅仅局限于查账、发现问题、处理处罚等方面,难以充分发挥其内部审计应有的职能。
2、内部审计宣传力度相对薄弱
近年来,我国各企业虽不断加大内部审计建设,但截至现阶段,企业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以至于不能够积极的置身于内部审计建设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内部审计宣传力度薄弱,即宣传手段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现行各媒体、多种形式进行内部审计宣传,同时,部分审计部门对其宣传存在着抵触心理,综合上,使得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宣传力度较为薄弱。
3、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决策层存在隔阂
企业决策层对内部审计部门顺利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伴随着企业的突飞猛进发展,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工作负担,再加上,现行企业决策层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同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对企业决策层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导致二者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内部审计的高效性,久而久之,势必将对企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4、级别不对等沟通困难
对于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而言,其职级相对等,而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负责人往往起着指挥的作用,派遣内部审计基层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进行相关审计,因此,这就造成了审计基层人员与被审计负责人的级别不对等,若是部分被审计负责人利用职权,干扰审计工作,将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加强内部审计沟通的有效对策
加强内部审计沟通的有效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内部沟通与交流、和谐内部审计上下级关系、构建与被审计单位的新型关系以及加强语言沟通技巧应用,构建横向的和谐关系。
1、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内部沟通与交流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内部沟通与交流的前提条件,第一,不断完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开展内部审计项目负责制,明确各审计人员的职责,同时,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切实保障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且,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实施;第二,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内部人际关系建设。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之间具有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想以及不同的资历,因此,对统一工作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所以,应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统一思想,实现优势互补,使其形成合力;第三,培养复合型知识内部审计人才。打破内部审计人员的单一专业知识结构,鼓励和呼吁注重多种知识结构的组合,并适当提高内部审计人员选拔难度,切实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内部审计队伍。
2、和谐内部审计上下级关系
首先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以工作成效改变企业决策层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审计工作中,要把涉及到企业利益和职工关注的问题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审计结论和处理、处罚意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真正发挥内审工作对企业的“促进、提高”的作用,体现内审工作价值,使企业决策层充分了解内审工作为企业带来的增值作用,进而支持开展内审工作。
二是要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决策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二者之间畅通的沟通渠道。一方面,要定期的向企业决策层汇报审计工作状况,并针对各项管理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对有关问题应及时做好请示和汇报;另一方面,应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决策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确保二者之间能够了解各自的职责,尽可能的减少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决策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3、构建构建新型的审计与被审计关系
首先是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以及独立性。对那些极少数问题严重、屡查不改的被审计单位,应该充分运用内审制度等手段予以处理,坚决维护企业利益与审计的权威性。同时应在原则和各项规章的允许范围之内,运用内部审计制度等手段,针对于缓解内部审计和被审计的矛盾问题,切实保障审计结论和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合理性;其次是通过审计“服务”,增进理解,构建与被审计单位的良好关系。内部审计工作除要对部门、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外,还要对部门、单位的领导负责,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为企业服务的一面,通过审计,查找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并积极友善提出改进意见,使企业得到改善和提高,真正达到审与背审目的的一致性,从而改变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片面看法,构建和完善双方良好的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
4、加强语言沟通技巧应用
良好的语言沟通是缓解内部审计沟通障碍的最有效方式。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应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倾听。倾听是加强语言沟通技巧的关键性环节,只有保障倾听的更准确性,才能够进行良好的语言沟通,因此,倾听时,应抓重点信息,即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在对方讲述过程中,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对方的中心思想对自身掌握的知识结合起来,为进行与对方的沟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说话。说话时避免语言内容空洞繁琐,其将述内容应有针对性,切实做到“一针见血”,同时,尽可能将严肃的问题轻松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后是谈话。谈话是倾听与说话的双向过程,进行谈话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的语言应具有中立性、客观性、目的性、明确性、公平性、启发性以及平衡性,学会运用幽默的言语化解彼此之间的种种不愉快,进而,确保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沟通与交流的顺利有序开展。
5、构建横向的和谐关系
内部审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内审部门应与财务、营销、生产、人力资源等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在审计活动中更好地相互合作并取得更多的支持,联合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如:开展审计活动时需要从其他职能部门了解企业相关情况;审计中发现问题时,获得其他职能部门的意见有助于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在审计意见的落实和事后监督等方面都需要与其他职能部门相互协作支持,才能实现审计成果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杏芬.整合审计下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构建[J].财会通讯,2011,(25)
[2]隋爱东.如何利用风险评估进行内部审计立项[J].中国内部审计,2011,(09)
随着医院体制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医院管理中,一种得到干部职工普遍认可、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人际关系,将对促进医院发展起到凝聚力和催化剂的作用,对内部审计活动亦是如此。内部审计是由单位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具有典型的内向服务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医院内审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人际冲突和矛盾。内部审计人员处理人际关系时主要采用人员沟通和组织沟通。因此,笔者就如何加强沟通,建立医院内部良好的内审活动人际关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与单位负责人进行有效纵向沟通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关键
组织负责人对内审机构计划的批准、工作的授权、权限的界定、审计建议的采纳与实施、与被审计部门矛盾冲突的解决与协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相比,在地位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上医院属于财政差额拨款单位,绝大部分工资、费用支出还是依靠自行经营所得,这些在根本上制约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实施。内审人员主要按照医院总体工作思路,根据单位负责人的意志开展审计工作。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单位负责人的授权和支持。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积极、主动的方式与医院管理层进行适当的沟通,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开展审计项目,并将审计结果以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的形式向负责人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组织负责人进行请示、汇报、交流。通过沟通,获得领导的理解、支持,明确审计目标和方向,纠正工作中的错误,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审计意见的具体落实。
二、与被审计部门或人员的适当沟通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基础
内部审计在于协助医院管理机构监督、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完善,其主要目的是监督和评价医院控制,本质上是为了使医院达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过程,不是以审查和评价部门或个人的差错为根本目标。因此,内审机构应加强审计沟通,在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的指派等方面与被审计部门或个人达成共识,消除审计过程引起的误解,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例如,首先,在审计医院物资管理情况时,向科主任送达审计通知书,就审计目的、审计时间、需要该部门协助的内容等事项进行告知,取得被审计部门的支持;其次,在出具正式报告前,对审计发现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盘盈物资的数量和金额等问题与科室进行适当沟通,征求其意见;最后,与科室协调配合,搞好审计建议的落实与执行。这样,在不违背原则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既合理地完成了审计工作,又恰当地处理好了人际关系。
三、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横向沟通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前提
内审工作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但其工作方式不是孤立的。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内审部门需要从其他职能部门获取被审计部门的经营数据、人员构成等相关情况;在提出审计意见或建议时,需要其他职能部门协助寻求最佳方案;在审计建议的落实和执行过程中,更需要其他职能部门予以协作支持。例如,在对某医技科室进行成本核算审计工作中,信息科、财务科提供了可比期间大量的有关经营收入、材料支出、人员费用等数据资料。同时,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已有资料结合周边医院相同科室的经营情况,确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计划和目的,最后三部门共同制定了针对该医技科室行之有效的成本考量体系。
四、与外部机构建立良好的斜向沟通是搞好内审工作的重点
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从外部机构获取充分、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例如,从药品和卫生材料经销商函证取得可靠的往来账目资料;对某些更加专业的领域,寻求外部专家的帮助;获取审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内审人员的后续职业教育培训等。因此,内审部门要顺利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离不开外部机构的支持和协助。
五、增进审计机构成员之间的沟通是搞好内审工作的保证
内审人员队伍现状及要求
内审人员队伍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且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较少。许多来自于财务人员,这主要是以前年度审计基本是对财务方面进行审计,主要以查错防弊、堵塞漏洞为目的,而且基本都是事后审计。但随着企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管理者风险意识不断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要求内审人员的审计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业务范围也是方方面面,逐渐从财务审计延伸到采购、工程项目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内控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从事后审计逐步向以预防为主的事前、事中审计转变;从财务审计的就事论事到从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审计方式转变,力求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那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也不可同日而语,这需要内审人员除了具备财务及各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外,同时还应具备审计人员特有的职业敏感度、丰富的审计经验和熟练掌握审计技巧、能独立处理业务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如公正、客观等等,很显然,目前的队伍状况不能满足要求。
如何提高内审质量
(一)内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并于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内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内审人员要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勤勉,要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等,为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指导。上面摘录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中的第十一条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内容中,把对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情况放在第一条,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审计人员要把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放在首位,不得凭个人感情用事,要秉公办事,不患得患失,不谋取私利。
(二)内审队伍的专业多样化
由于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可能要求每个审计人员对各专业都精通,那么,就需要优化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内审队伍的专业多样化,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工作之余,内部人员之间可以将自己的专长部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建立互相交流的好平台。另外,建立内审专家库,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审计,发挥专家在专业领域的优势。之所以是专家,是因为专家在其所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部审计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来帮助审计人员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三)注重审计前调查,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实施工作
通过审计前调查,掌握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这样在实施审计时就能够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直奔主题,从而减少盲目性。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对审计实施的全面规划,是整个审计实施工作的行动指南,一个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提高审计质量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控制作用。因此,在审计工作实施前,要在认真搞好审计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并根据审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审计重点做出调整,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四)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社会在不断发展,企业涉及的新领域、新问题不断出现。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对审计出的问题要做到有凭有据,切中要害,不可凭主观臆断;提出的审计建议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才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如果审计人员缺少各方面的知识,对问题定性不准,或是对存在的问题没有查出来,这将大大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所以,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完善和充实自己,才有可能做到跑到问题的前面,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那么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除了内审人员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多参加涉及本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培训,努力丰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五)加强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规范》中对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十分具体的规定出来:“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也就是审计人员在具备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沟通能力。审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与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密不可分。
首先,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审计人员不仅要与管理层进行沟通,同时还应对审计业务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了解,使审计工作获得更多的合作,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及风险进行有效的沟通,达成共识,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准确地传达给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其次,突出重点。审计人员通过特有的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也获取了相关问题存在的事实依据,但是不可能将所有问题都罗列到报告中,需要突出重点。
所以,审计人员首先要整理所收集的信息,归集相关的审计发现,权衡每一问题的重要性,删除不必要的内容。因为如果信息过多,会出现抓不住重点的情形。应该找到因足够重要而值得向管理层提出的问题,充分与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就审计出的重点问题达成共识,并用简洁、清晰的语言陈述事实,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建议,达到审计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通过引起管理层的关注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六)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不能只满足于指出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建议。因此,内部审计是要把观察到的风险以清晰明了的因果关系与改进建议紧密联系起来,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明确指出,同时要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能够引起管理层积极反映的改进建议,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七)加强监督与复核
加强监督与复核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避免由于个别人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偏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准则委员会在《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中也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报告的三级复核制度,审核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风险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风险问题已经影响并制约了众多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体系的建立,结合监管部门法律、法规的出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风险控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同样受风险问题影响,在风险导向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不足
1.审计质量不高
从设置内部审计范围上看,部分国有企业内审方案主要是针对财务账项审计,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对其基本经济建设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违规专项审计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审计质量不高;从开展内部审计准备工作看,部分国有企业在设计审计方案前,因人员配置不足,多数采取的是同级互审方式,这种方式执行过程受人情、裙带关系、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前期调查成为“走过场”,最终审计质量不高;从内部审计方法与技术上看,部分国企财务管理采取了信息化、集约化,但内审方面做得远远不足,甚至很多仍然依照事后审计、现场询问等方式进行,缺乏先进性,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2.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总体业务水平、敬业精神、道德标准及个人修养都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很多国有企业中,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采取的用人制度不一样,比如编制内正式员工、非全日制人员、外聘人员等,而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者,基本都是编制内员工,部分员工认为国企较为稳定,没有失业风险,造成员工消极怠工,安于现状,内部审计成为“走过场”。这类问题的出现,多是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养低下的表现,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不强,严重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同时,这类问题的出现,也与企业内部审计岗位员工的培训不到位存在必然联系。虽然部分企业存在对这一特定岗位员工的培训,但培训内容跟不上形势、培训中缺乏对敬业精神与执业素质的引导,再加之员工参与培训时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因素,导致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有待提升。
3.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配合意识
国有企业中,多数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属于平级关系,如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各部门权力平等,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各司其职。在展开内部审计工作时,前期现场调查、索要数据资料时,其他部门不能积极配合,甚至存在问题隐而不报的现象。此外,内部审计主要针对的是内部同事,部分人员认为开展审计容易“得罪人”,这一思想导致内部审计时畏首畏尾,沟通不畅,无法深入探究审计的结果的真实情况,影响审计质量。
二、风险导向下国有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有效措施
现代社会经济信息化、自动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造成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多元化性和复杂性,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凸显。而部分国有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往往缺乏风险控制措施,内部审计风险因素严重影响国有企业审计质量。只有在风险导向下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方面存在的不足,保证审计质量。
1.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为了保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需要从国有企业风险控制出发,做好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及控制等工作。充分认识风险因素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提升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在风险导向下认真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期准备,重视进场前的风险调查,识别出关键风险控制点,细化至审计方案中,避免出现重大风险遗漏。同时,不断改进加强内部审计方法,迎合企业信息化、自动化、集约化发展方向,主动从改变“事后审计、现场询问”方式入手,结合新的审计手段,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2.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责任意识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在L险导向下,充分认识内部审计风险因素,明确审计工作职责,考虑内审人员素质与责任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质量带来的干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提升内审人员职业道德、个人素质、执业责任等角度解决人员综合素质给内部审计质量带来的影响。要合理设置内部审计岗位,从专业技能水平、岗位从事年限、学历层次等多方面选拔内部审计人员。同时,需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及道德教育,在精神层面给予内审人员“正能量”,在能力上跟紧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架构,持续提高技能水平,从而提升内部审计的完成质量。
3.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
风险导向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考虑沟通与配合不畅给内审工作带来的影响,充分认识到沟通与配合的重要性,并主动寻求加强沟通、配合的重要措施。首先,可通过提升国企整体沟通与配合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在管理层到员工的思想上形成配合意识。其次,需要沟通与配合的不仅是内部职能部门,也包括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互沟通、配合,外部审计接触行业问题复杂,可给内部审计提供更多的借鉴。因此,在审计范围、审计报告的应用、审计工作底稿应用、审计程序设计、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需要积极沟通,完善并提升审计过程和方法,改善审计效果。
三、总结
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保障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风险导向下,要通过提升审计质量、强化人才培养、加强沟通配合等,防范审计风险,不断提高国企内审工作的质量,从而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为促进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全过程。面对审计资料无纸化、审计数据海量化的新挑战,内部审计对业务的监督逐步由现场手工查证的传统方式过渡到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与现场核实结合的新方式,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沟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情况简述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管理活动中,以计算机为工具,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改进审计作业和管理手段,全面、及时、有效地检查和监督经营管理信息,维护资产安全,更经济、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能的活动过程。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广有赖于企业内部网络化和计算机软、硬件投入程度的加大。近年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税务、财政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创建完善了财务收支和各种内部管理的网络系统。这些机构的内审部门也基本实现了与内部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为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化开辟了快速通道,为开展网络审计、实现实时监控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这些较大行业和系统积极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建设,硬件投入和更新较为及时,软件开发也初见成效,使内部审计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引起沟通的主要变化
沟通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审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 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以及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等,均给出内部审计活动如何进行沟通的指引。审计沟通的技巧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审计方式对比,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沟通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增加了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近十年来,各种业务电算化建设速度非常迅速,业务处理大集中模式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面对着繁多的平台模块、各不相同的数据表定义,内部审计师不可能具备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人员所具有的相关系统知识和技能。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类业务系统功能模块的具体用途和数据关系,有针对性地使用审计软件创建审计模型、查找审计疑点,内部审计师必须加强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
(二)增加了与审计软件开发人员的沟通环节。传统审计以现场作业为主,审计人员主要面向业务经办的一线业务人员及其管理者,通过审阅、核对、复算、盘点、观察、鉴定、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取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对审计软件应用的需求逐步加大,开发适用的审计软件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参与设计审计软件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与技术开发人员进行良好沟通,才能将成熟的审计方法和技巧融入审计软件中,建立适用的查证疑点模型,有效建立业务系统与审计系统之间的关联,提高查找疑点的准确性。
(三)增加了远程沟通审计业务疑点的机会。受审计资源的限制,传统审计是在本系统内部选取某几个分支机构作为具体抽样对象开展现场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在审计对象的工作场所内进行查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借助审计软件,运行适当的审计模型,可以广泛地发现系统内存在的重大风险以及普遍性问题,不受地理范围的限制,真正实现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审计软件的运行,可以得到几十条、几百条、甚至上万条需要核实的疑点,除少数存在重大风险的疑点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到现场进行重点核实外,对中等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系统追查业务的具体流向以确定问题所在,其他大部分低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远程沟通方式进行核实:如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询问疑点的情况,移交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协助核实,对风险轻微的可以移交审计对象自查。由于远程沟通并非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审计对象可能会由于不了解审计工作而抗拒配合对问题的核实,又或是随便应付了事,因此,远程沟通需要审计人员更多的沟通技巧。
三、如何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有效沟通
(一)加强与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人员沟通,加深对业务系统的熟悉程度
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人员只有熟悉审计对象业务系统、了解审计客体信息的构造和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专用技术,实现应有的监督作用。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应以制度形式,制定与驻地审计对象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要求审计对象定期将业务系统的发展状况、功能扩展、优化更新情况,以及新业务流程等文件报送审计机构。其次,日常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业务系统发展的新动态,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定期与业务管理人员联系讨论业务发展的新动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的培训班,保持业务知识的更新。再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短期跟班工作等方式加深对系统实际操作的了解,实地向一线业务人员了解具体业务流程,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与深入研究,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尽快深入了解业务动态及相关系统功能,为有针对性地将审计技巧融入审计软件打好基础。
(二)加强与软件开发人员沟通,实现审计技巧与审计软件开发的有机结合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组成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结合的研发小组,开发合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首先,需要高级管理层重视,以内部审计章程的形式,要求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必须留有审计系统的数据接口,为获取完整的业务数据提供条件。其次,内部审计专家应从审计实务出发,将审计原理和内部审计程序转变为流程图的形式,以便开发人员理解审计作业流程,编译出符合审计规范的软件。再次,内部审计专家应针对本机构业务系统的具体特点,研发各类查证和分析技巧,并与开发人员一同选用适当的统计工具和常用的审计函数,使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出简明易懂、符合审计人员工作习惯的软件。
(三)增强远程沟通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顺利获得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在进行远程沟通时,首先要取得沟通对象的信任,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注意将审计目的、测试的范围、疑点核实的反馈方法等具体事项向每个审计对象进行详细说明,并取得审计对象上级管理部门与审计对象机构负责人的配合,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提高沟通的层次。其次,必须与审计对象声明审计工作的严肃性,明确核实工作中的审计联系人和提供核实材料的责任人,避免审计对象敷衍了事、避重就轻、无端否认事实等情况。再次,必须要保证远程沟通过程的信息交流通畅,内部审计应公开查证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定期公布审计工作进度,让审计对象理解和自觉配合审计工作,及时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
(四)重视内部审计软件应用的培训,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依然秉承传统的审计技术,只会使用审计对象的管理系统进行简单查询,对审计软件的使用也只是处于查询、编制工作底稿的初级水平,远未达到掌握数据库和灵活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模型编制、多纬度分析的高级水平。内部审计机构应注重加强对审计软件的培训,使所有内部审计人员熟练掌握操作知识与技巧,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业务,又了解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一是制定经常性的培训计划,编制从基础级到提高级的各等级培训教材,鼓励员工参与培训,逐步提高应用水平;二是推行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将考核成绩纳入内部审计职业准入的条件之一,并结合激励措施引导学习和应用的自觉性;三是要注重对业务查询、模型编制、疑点核实等使用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不断提高和加深对审计软件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二、以通用审计程序为重点,加强内部审计程序控制体系建设
1.以审计资源为控制中心,针对审计计划、资源整合、现场调控、后续跟踪等审计全过程的审计人员行为,设计内部审计管理程序,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使用效率,既要避免低风险领域审计过量和控制过量,又要防止高风险领域的审计不足和控制不足。2.以风险识别和分析判断为中心,针对审前调查、综合判断、分析取证、形成报告等审计全过程的技术与方法,设计内部审计业务程序,准确把握被审计单位或事项的内在发展规律,识别存在重大风险的领域,确定重点精确延伸。
三、加强内部审计责任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审计控制标准和审计程序得以贯彻和执行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责任制,明确审计各个阶段、所有参与人员各自应承担责任的条件和责任,增强审计人员质量意识和责任感。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检查制度,规范检查程序和检查方法,通过对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考核与奖励优秀审计报告,督促不合格审计报告的及时修改,增加审计人员的自我约束与审计风险意识。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由于个人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不作为或过度作为导致被审计单位或本单位乃至国家利益遭受损失,严重影响审计形象的审计质量问题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和党纪政纪处分。
四、加强内部审计项目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1.加强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核,提高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审前调查到位、审计目标清晰、重要性水平分配科学合理、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技术方法选用适当。2.切实执行审计复核制度,由审计组组长、业务骨干、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内部审计报告并同审计工作底稿、取证资料及原始材料进行逐级复核,重点复核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完整、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判断和有关依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恰如其分、措辞表达是否恰当、审计建议是否实用和可操作。要特别重视现场复核和业务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3.形成审计业务会常态机制,在审计实施方案的确定、审计过程中重大发现、疑难问题讨论、审计意见出现分歧、审计报告定稿等关键环节,应经审计组业务会或审计机构业务会集体讨论确定。4.重视并主动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过程中,经常性地就管理状况、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和特殊事项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审计报告编制初期,应与被审单位就报告编制与披露方面存在的不同意见进行必要沟通;审计报告初稿形成时,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对象)的意见,对被审计单位(对象)提出的不同意见,要将审计采纳情况,特别是不予采纳的理由及时反馈给被审计单位(对象),以使审计报告更符合客观实际,能被其接受。同时,应就审计意见或建议整改落实的必要性,与其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加强沟通,促使其积极主动整改。
(一) 编制科学的审计方案。把现场管理的关口前移至审前调查阶段,重视审前调查,编制科学的审计方案。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必须从审计现场管理的源头抓起,加强审前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现场工作开始前,召开业务会对审计实施方案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对未成熟的方案要重新修改直至通过。让实施方案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审计工作中,依据方案,结合实际,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真正调查研究,避免审计过程中审计重点与工作方向出现偏差。
(二) 严格现场取证程序。审计证据是影响和决定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是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的核心。审计证据质量主要体现在客观性、充分性、合法性、相关性、目标性五个方面。在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其资料的简繁要依据信息含量和价值大小处理,在保证证据质量的前提下,突出对重要事项的取证,有针对性的收集、归档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二是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在采用审核、观察、监盘等审计方法时,由于取证的要求不同,所收集的审计证据也不相同,应分别加以明确规定,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要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在评价审计证据时,应考虑证据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
(三) 做好审计组人员的分工及现场调度,加强审计现场组织管理。根据总体审计目标,把所有审计事项进行合理的分解组合,充分考虑审计组每个成员的特长,分配其适当的审计任务。对重要审计事项能够迅速集合处于分散状态的个体共同开展审计工作,对不再作为重点审计的事项,及时分配审计人员到其他岗位,达到及时协同、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开展审计业务的目的。这一过程主要在于审计组长的领导,审计组长要切实做好组织领导,布置工作,督促落实,指导其他审计组成员审计检查、收集证据、沟通协调等工作: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成果,以及如何调动审计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 强化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化管理。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以保证审计质量为目标,确定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五) 强化审计现场沟通管理。审计现场的沟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审计组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现代化审计现场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按照各自分工进行审计是相对独立的,但他们又组成一个审计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计活动,某个审计人员发现的线索对于另外一个审计人员的工作也许至关重要,有些事项的审查本身又需要相关事项的审查结果进行印证。这就要求在审计现场有一个信息交流系统和氛围,并有一个组织者来确保这些有用的信息得到沟通,定期召开审计组现场业务例会和审计组与分管领导碰头业务会议是解决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有效途径。例如,陕西省审计厅每月第四周召开审计业务会议,由厅主管领导、办公室、法制处、计划统计处、审理稽核处、审计业务处、监察室主要负责人和审计组长组成的会议成员,遵循简明、效率和重要性原则,定期对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事项详细汇报和研究,这一制度保证了审计信息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审计人员在遵守职业道德原则的前提下,注意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人员的沟通协调。沟通可以采取询问、座谈等不同方式,要避免生硬的态度和不文明的语言,学习换位思考,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尽可能的使其了解并配合我们的工作,避免被审计单位出现某些抵制审计的情绪。在审计交换意见阶段,审计人员要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反馈意见。
(六) 加强审计现场信息管理。一是加强对审计信息认识的管理,重视审计信息对国民经济宏观决策的作用;二是加强对获取与开发审计信息的能力与效率的管理,按照专业标准、综合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等技术快速准确获取审计信息;三是加强储存与处理审计信息管理,把审计信息的储存与处理的技术、方法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管理;四是加强反馈审计信息管理,突出审计信息反馈的能力与效率,使审计信息能有效的为社会各方面服务;五是加强审计信息载体的管理,要求对审计现场全过程的各种工作进行记录记载,包括审计计划、审计通知、审计工作方案、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结论、审计建议、审计报告等文件资料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保管,为评价审计工作质量、总结审计工作和日后的年度审计提供使用依据。
(七) 做好审计现场考核管理。注意审计现场的学习和审计人员的培训管理。加强审计现场考核,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审计人员执法行为的考核;二是对审计组阶段工作的考核:三是对项目审计进度的考核;四是对项目审计工作质量的考核。开展现场审计考核管理可以采用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两种方式,将考核成果录入成果考核登记表,与年度目标责任挂钩。
二、强化审计现场管理的机制保障
(一) “人”的保障:加大审计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开展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培养精通审计业务、掌握审计发展规律、熟练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高层次、高技能审计人才。培养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行业知识、专业的判断能力及执业经验,还要有较高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审计机关要以职业能力建设为目标,坚持实务培训与理论培训相结合,专业职称与提高学历教育相结合,参审实践锻炼与脱产培训学习相结合,办班培训与联网培训相结合,着力完善学习培训教育的扶持、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开展各种业务学习培训和研讨活动的力度,重点加强财政、投资(工程)、绩效、经济责任和计算机审计等专业培训。同时,注重审前学习培训,做好开展审计现场一L:作前的知识准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领域)背景、市场状况、经营规模、行业法规、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体系,以及绩效状况等。
内部审计质量高低是内审工作的生命线,而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无疑则是保持这条生命线并不断发展的必要手段。《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2306号明确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原则是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达到既定要求,能够增加组织的价值,促进组织实现目标。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内审转型的进一步固化和完善,内审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审计项目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但同时内部审计项目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内审质量,最大限度的彰显内审价值,这是需要我们持续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人民银行内审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部分审计项目审前准备不够充分,审前调查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有具体审计方案的项目,实行“拿来主义”,没有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实际加以分析,造成审计结果偏离个体的审计目标。对于创新项目没有针对热点、难点、焦点进行深入全面的审前调查,造成方案设计不合理,无法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第二,审计实施的深度、广度不到位。部分项目仍然停留在“是与否”的评价判断上,仅关注账项的准确性、业务的合规性,审计发现不深不透,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审计工作的增殖、确认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审计报告的高度和建议不到位,审计综合分析缺乏战略高度,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沟通不充分,审计成果的利用不充分。审计项目质量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均衡,部分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数量质量都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大多数基层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特长搭配不尽合理,审计经验不足。
二、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几种方法和途径
(一)强化审前的调查分析,是筑牢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
一是要增强对相关数据和基本情况的掌握,改变传统审前调查方式,采用信息化条件下的数据搜集、分析和整理,力求全面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基本资料和风险环节。二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开展审前分析。其一是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重心和要点各不相同,审前分析要紧紧扣住审计项目目标这个中心。如履职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的目标和重点完全不同,审前分析也就有很大区别,一个突出经济责任,讲求的是全面性,而另一个突出业务风险,讲求的是专业性。其二是审前调查分析要紧密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单位和部门的不同情况进行,即使是同样的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调查分析也很可能大相径庭。其三是审前调查要结合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专长进行安排,做到统筹兼顾、循序渐进,不能脱离审计人员的能力和项目总体目标来进行,不能单纯强调现代化的审计手段、审计方法的应用,而忽略现有审计团队的审计操作、分析管理水平是否能够达成目标。
(二)规范项目实施的现场管理,是把握审计质量的核心
一是注重综合交叉对比各类信息。在审计实践中,同一项目涉及的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逻辑性、同质性、关联性和一致性,审计人员要通过对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交叉比对,进一步验证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严重性,从中发现问题线索。二是顶尖叫真,要有“抓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苗头性审计线索,要紧紧抓住线索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表象向深层次进行挖掘,从一个线索到一连串审计发现,最终形成完整的审计事件,实现从点、到线、成面的审计发现过程。三是规范审计实施标准,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操作制度和规程进行,规范审计底稿、事实确认、初步意见等格式化文本,优化审计报告的建议,对统一的审计项目,应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特别是审计发现中的定性和定量要做到标准一致、表述一致、依据一致,减少因审计人员能力差异而导致审计结果偏离目标。
(三)加强沟通、换位思考,努力提高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认可度,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
一是在审计过程中,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尊重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获得他们的信任,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将及时沟通贯穿于整个审计实施过程。在审前准备阶段通过沟通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审计手段和方式;通过谈话沟通来对被审计单位总体情况、被谈话人员的专业能力、精神状态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初步评判并从中找寻新的审计线索;在证据搜集过程中进行沟通,促使被审计单位人员配合提供相关辅助证据,同时也使他们更加认可审计发现。在审计报告阶段加强沟通有利于审计双方对审计结果达成共识,帮助被审计方认清现状,意识存在的风险;因为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途径,而最终整改落实的还是被审计单位,而换位思考、及时沟通更能保障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是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抓手
对审计项目评价应包括对整个审计项目评价和对审计人员评价,对项目评价包括审计实施方案制定和执行情况、目标完成情况、审计重大发现情况、审计证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预期审计发现问题和现场审计结果的差异以及审计小组的整体组织、配合、协调的评价;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应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工作技巧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等情况。最终通过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价制度,从制度层面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落实到实处。同时也便于审计人员相互交流、总结、反思和提高业务能力。
(五)现代化、信息化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