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40: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疗专业基础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闵行区全部10家营利性综合性医疗机构,共106名医护人员,其中医生61名,护理人员45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的问卷分为护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5个科别。问卷内容涉及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3大类。法律知识为与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卫生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病历书写、健康教育、临床基础知识。调查当日,随机抽查当班医生和护士。医生问卷内容以历年医师资格考试题目为题库,由区卫生局临床方面的质控专家从中选择最基本、最常见的题目,课题组按照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各占1/3的比例组成问卷;护士问卷从闵行区2006年护士”三基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审核确定后组成问卷。
1.3 统计分析
当场核对试卷填写的完整性,根据标准答案打分。将每人的分值录入Excel软件,并进行相应的百分制转换,然后进行求和、平均分等计算。
2 结果
2.1 总体得分
我们将医护人员的基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合称为执业相关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营利性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整体得分普遍较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4个专业的平均得分均低于60分,故判定为不及格。其中,妇科医生的平均得分最低,仅为51.88分。医生中,最低得分仅为25.00分(表1)。被调查的45名护理人员平均得分为60.98分,略好于医生,护理人员中,最低分得为32分,最高得分为84分。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得分分布情况,我们把得分情况按照好(>80分)、较好(70~79分)、一般(60~69分)、较差(50~59分)、差(<50分)分为5个层次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06名被调查的医护人员中,83%的得分集中在“一般、较差、差”3个层次,其中“较差”和“差”的比例占51%。结果还显示,执业相关知识的得分评价在“不同专业”中的分布情况也不相同,护理专业得分相对较好,得分高于70分的比例占31%。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医生的得分评价相对较差,得分高于70分的比例低于13%(表2)。
2.2 分类得分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各科医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对不同专业医生的分类知识得分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法律知识类,内科医生掌握相对最好,儿科最差。基础知识各科医生掌握情况整体较好,平均得分68.37分。专业知识外科医生掌握相对最好,内科最差。对于各科医生而言,基础知识掌握整体相对较好,专业知识次之,法律知识相对最差(表3)。
3 讨论
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卫生法律知识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卫生技能和执业能力的基础。基本知识掌握不好,执业能力就不容乐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区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执业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4个专业的平均得分均低于60分,医生、护理人员的最低得分居然是25分和22分; 特别是妇科医生,3类知识的得分均低于其他科室的医生。69%的妇科医生知识得分集中在“较差”和“差”两挡。例如: 96%的护理人员不能正确回答如何护理留有长发的卧床女性患者;89%的护理人员不知道如何搬动劲椎骨折患者;100%的儿科医生不知道新生儿每日平均尿量;100%的妇科医生不知道过去病史应包括哪些项目;89%的内科医生不知道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频繁抽搐,应首先如何处置;79%的内科医生不知道丙类传染病包括的内容;100%的妇科医生不知道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 88%的妇科医生不知道产褥感染中,哪种细菌最易引起菌血症。
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要针对目前的情况,着力在3基本方面加强培训。完善医务人员内部考核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方面的考核。目前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弱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95%的被调查者认为无论医院管理人员还是医务人员,卫生法律法规知识都掌握不足,非常希望得到专门的培训,但只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医疗机构业已或可以联系到培训渠道,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无力解决培训问题。可见目前营利性医疗机构法律法规培训需求相当大,目前的培训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急需重视这个问题。卫生部门、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发挥“服务”作用。为有培训需求而无培训渠道的医疗机构牵线搭桥,让医疗机构的内部培训工作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引导和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提高医疗机构的执业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其内容是理沦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合,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医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
从生源分布上看,来自城市的学生平时接触过计算机,并且在以前的学习中己经学习过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而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过计算机,且教学设备落后,起点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安排不够,且学生不够重视
由于医学高职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是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学校安排的学时不够,如本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64个学时,64个学时中不仅包括了理沦讲解,也包括了学生实践。同时,大多数学生没有购买计算机,课后也没有硬件条件来复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仅仅靠着上课的讲解实践难以保障教学的质量,同时,大多数学生重视医学类专业课程,往往忽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学生没有摆正心态,因此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等不良现象
1.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医学专业难以结合起来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用的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知识点,没有专门的针对医学专业出版的计算机基础教材,难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来安排授课知识,使得学生毕业时与就业单位要求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度不符合,使得他们在后续的工作中带来很多困难2提升计算机教学的几个建议
2. 1完善课程体系,采取课堂教授和线上自学的方法相结合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教授和线上自学的方法,课堂上教授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操作以及计算机网络六大模块,主要目的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国家计算机一级水平,线上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方式上传MS OFFICE高级应用课程,提升学生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达到计算机二级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包括医学专业软件的内容,如药学专业加入SPASS. SAS医学统计软件,影像专业加入DISC. OSIRIS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护理、临床专业加入3DBody解剖学习软件、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2. 2增强学校和医院等企业的合作,掌握实践知识,输出技能型入才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下,医院等医疗机构己从国外引进或者自主研发导诊机器人、肿瘤诊断专家系统、胃癌诊断专家系统等智能诊断系统,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将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和公立医院、私立医疗机构应搭建起合作桥梁,输出优秀的学生为医疗机构培养后备力量,同时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医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达到合作互赢的局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笔试考试根据专业不同分为卫生、教育和综合三大类,各类均考一科。
卫生类考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和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分别占整个试题分数的百分之四十和百分之六十,专业基础知识部分按医疗、药剂、检验、中医、护理五类分别命题;教育类考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和教学基础知识两部分,分别占整个试题分数的百分之四十和百分之六十 ;综合类考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法律法规、政治经济理论、时政方针、科技知识、省情省况等基础性知识和综合写作。
(来源:文章屋网 )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指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总结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于糖尿病护理专业教学来说,教学模式包含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如何对这一框架和程序进行填充,将教学效果扩大到最大限度,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糖尿病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不断寻找更全面和系统的护理教学模式,以更加能够适应时展要求的护理教学模式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对过去单一的护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引入情景模式来进行护理教学,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1单一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糖尿病护理教学是培养糖尿病护理人才的主要途径,只有掌握丰富的护理理论知识,并且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培养出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全面发展的专业糖尿病护理人才。而传统的单一模式虽然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我国的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可单一教学模式仍旧被当前我国的护理高校中普遍采用,教师习惯于将护理学理论基础知识采用"面对面"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且在书本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护理理论知识,这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糖尿病护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难以为糖尿病临床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 础[1]。
单一模式在教学环节中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一味的听教师讲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的现状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受到了制约。在护理实践当中也无法将理论基础知识全面的运用到实践当中,甚至很多学生在理论实践时感到"不知何从下手",这也给我国的临床护理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临床护理院校应该不断寻求有效的途径,对单一的护理教学模式进行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
2情景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的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在护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并且将学生引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感到身心愉快的同时掌握好护理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要全面的把握学生的情感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
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①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全面的护理基础知识和理论,这是单一模式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全面和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实践的保障。②教师通过引入情景,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感化和教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教学效果更加具有实效,不仅能够将护理环节中注意的事项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够在情景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理论基础知识能够同实践相结合,使糖尿病临床护理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新一代的护理主力军[3]。
由此可见,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而情景教学模式既可以说是对单一教学模式的引申和拓展,同时又可以说是对单一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引入情景教学模式,以情景教学模式中的优势来实现糖尿病护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引入情景教学模式的优势
引入情景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提升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的效果,使学生不仅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具有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在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掌握全面、牢固的糖尿病护理理论基础知识,是糖尿病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的重要保障,这也是长期的护理教学中始终将单一教学模式作为重点教学模式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开展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中不能完全的摒弃单一教学模式,而应该在情景教学模式中融入必要的单一教学模式,以单一教学模式来促进情景教学模式的开展。以单一教学模式来带动情景教学的开展,是学生将护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必经之路[4]。
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护理教学模式,因此,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实例和模拟护理训练,学生能够进一步的巩固护理理论基础知识,并且在模拟训练中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糖尿病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糖尿病护理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基于护理教学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对糖尿病护理教学中的2种重要模式-单一教学模式和情景教学模式的作用进行对比了研究和探讨,并分析了情景教学模式在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以期能够为我国护理院校的糖尿病护理教学提供些许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J].中南大学,2011,11(01):109-113.
全国范围内中小学也陆续开设了普及性计算机课程,而大学阶段的课程与中学部分出现重复。同时,在大学阶段愈演愈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导向下,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也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以至于出现获得各级计算机考试证书的毕业生,到医疗单位见到医师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却无从下手的尴尬。我国医学信息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医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在职教育与培训。1978-1984年,多所医学院校根据本单位和社会的需求,自主设置了医学图书馆专业班。1985-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和卫生部批准,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原湖南医科大学开办医学图书情报本科教育,毕业时授予医学学位。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医学图书情报”专业列入“应用文理工科类专业”,定名为“图书情报学(医学、药学,专业代码:0902)”。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专业名称改为“信息学(医学、药学)”(专业代码:060202),拓宽了专业口径。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若干相近专业进行了合并和重组,将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归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10102),隶属管理学门类[4]。
各高校应在医学信息学教学方面加大教改力度,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也应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为医学信息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使医学教育真正面向未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契合。规范医学信息学教学管理目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没有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名称各异。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将目前医学信息相关专业重新划分归类,明确医学信息学专业名称、学科划分和学位授予等相关问题;成立国家层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尽快组织制定出医学信息学专业基本要求;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各层次学生医学信息学教学的基本内容,组织全国力量统一编写教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医学信息学专业认证办法,对于未来可能或有意愿从事医学信息学相关工作的其他专业学生,如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等信息技术类和电气信息类专业,鼓励他们通过一定学时的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学习,参加国家医学信息学专项认证考试。调整医学信息学相关课程根据医学事业的发展需求,尽快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信息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医学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全部在中学阶段完成,医学院校取消计算机等级考试;将医学信息学列为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应用和信息素养培育上,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加强数字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PACS、LIS、社区医疗信息系统、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此外,对于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还应掌握数据库技术以及决策支持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及医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奠定基础[7]。考虑到中学阶段计算机教育的差异,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定一个过渡期,在增设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同时,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将原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大幅压缩,或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调整为选修课程。
拓宽医学信息学教育对象医疗卫生工作中,迫切需要经过医学信息学培训或有医学信息学知识背景的人员能系统地完成医疗卫生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对医学教育“5+3”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议在毕业后3年的培训中将医学信息学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并大力发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人员队伍,提高医学信息专业人员整体水平[8]。同时,也应将医学信息学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提升现有医务人员的信息素质。培育应用软件研发体系医学院校应积极发挥在医学应用软件研发方面的独有优势。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以医学信息学及相关专业为依托,独立研发或与软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在医学应用软件需求分析、功能设计、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方面,明确任务分工,集中各自优势,形成医学信息学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效运行体系,提高我国医学信息化研究水平,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寻求新突破,产生一批适用于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医学信息学研究成果。
作者:张力
医学文秘是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医疗体制而产生的一门新型学科,主要培养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医学文秘工作,掌握医学和卫生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秘书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具备一定的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就业于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医药公司等单位的高素质人才。为了更好的指导医学文秘专业学生适应职场需求,同时提高人们对该行业的认知度,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我们采用文献研究与现况调查的方法,对益阳市主要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医药公司的领导与主要科室负责人进行了医学文秘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31份,回119份)。进一步明确了用人单位对医学文秘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需求,能力结构需求,以利于更好地指导医学文秘专业教学,培养学生职场能力。
一、国内外医学文秘专业建设现状
医学秘书在欧美国家发展较为成熟,在美国,医学秘书协会是全国三大全国性秘书协会之一。医学秘书在医疗系统中作为医生助手,要去专门的学校进行培训,通过医务助理协会考试才颁发合格证书。就业前景较为乐观。而目前我国开办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招生人数也不多,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黑龙江、云南,近几年在湖南一些医学院校也开始开设这门专业。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前年开始招生,但录取结果不乐观,主要是社会对这一专业的认可度不高,有的用人单还停留在让专业人员兼任单位医务秘书的观念中,使得学生、家长对医学文秘未来发展前景不看好。由于是门新兴专业,缺乏交叉型专业教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二、医学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为医学文秘的出现提供了机会。医学文秘在相关行业的行政管理与部门管理上越来越显露出重要性。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将公务文书、文秘基础、医护类论文及护理法规、医疗保险等融入到一起,成为了医院与科室,部门领导与医生,患者与医生之间沟通的纽带,融护理知识、管理知识、文秘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公关学等为一体。通过对医学文秘专业学生核心课程调研(见表1),119名被调查者认为医学文秘专业学生还要加强普通话与口才、办公自动化、秘书学、应用文写作、人际沟通、卫生法与卫生经济实务等其他课程的学习。医学文秘的知识结构和一般的文秘不同,他们应该掌握的核心应该是医学和文秘相结合的,由于工作的环境比较特殊,应具备的资质也和医学生和文秘生的资质不同。
我们将医学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分成三大块: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文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写作,书法等。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基础医学学科,卫生信息管理实务,卫生法实务,医患关系和医疗安全,预防医学,卫生经济实务等。
3、辅助知识
辅助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公关学,社会学,领导学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就业方向选修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业务知识作为知识储备。
基础知识是专业知识与辅助知识的基础,强调文化功底,而专业知识是医学文秘知识的结构核心,要确保其系统性与完整性。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是专业教学中的必修课,而辅助知识作为选修课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更快的融入到社会中去,提高自身的职场适应能力。
三、医学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1、必备能力
通过调研发现,对于医学文秘所必备的能力,有6项的认同率在75%以上,它们分别是:社交与公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写作与速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能力。其次调查研究能力的认同度也达到了64%。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医学文秘工作者所具备的能力要求是较为全面的。不仅要熟练业务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
2、最需加强与培养的能力
对119名相关人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医学文秘专业最需加强的能力如下:最需加强与培养的能力是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与医院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能力,分别有65.5% 与43.7%,的认同,医学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医学文书处理能力,医学信息与医学档案管理能力和速记能力也是需培养与加强的能力。下面对这些能力进行具体阐述。
(1)经济工作能力与综合服务能力。医学文秘学生应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医疗保险、医疗纠纷案例处理等,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在遇到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等问题时可以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依据与处理方案。医学文秘还应具备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要善于综合分析,抓住问题的关键,并为领导找出解决矛盾、问题的途径。
(2)写作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入,办公设备以现代化办公为主,计算机、网络正式成为了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医学文秘必须具备熟练使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而会办文是对秘书的起码要求。用人单位十分强调秘书的文字写作能力,文档的整理、归类,病历的整理,病人信息的收集汇总,科室计划的制定等无不需要“文字”功底;同时也非常看重医学文秘的口头表达能力,因为无论是在办事、公关还是在协调、沟通等方面都离不开良好的口头表达。
(3)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展的需要。医学文秘的职责就决定了他们在处理问题,协调关系时不能因循守旧,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实践中敢于探索,改革创新,加强医院办公室日常实务管理的能力,社交与公关能力。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尽快转变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通才教育的观念;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定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念[4]。其次,要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加强基础课程,压缩教学内容总量,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环境。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由单一型向交叉型学科转变,更新课程内容,吸收现代科技新内容、新成果、新思想、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引入课程,淘汰过时教学内容。教师要增加学科前沿知识介绍,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趋势。再次,改革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提高,从而提高医学文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考试也应改革传统的一卷式方法,采取多种方法结合,与平时表现结合,采取课堂陈述,情景呈现,案例分析,积极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医学文秘是在医院的职能科室与临床科室中运用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办公室工作,实现现代化文秘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衔接,协助科室领导处理日常事务,上传下达,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提供参谋服务。对于医学文秘工作者的培养,要着重从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两方面展开,希望医学文秘工作者能得到社会的更广泛的认可与支持,为这一新兴专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志梅.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的现状与发展的调研报告[J].文教资料,2012(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6-0097-03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医学信息应用越来越广。医学信息工作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支撑,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培养信息化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及人才发展规划的一系列文件中也指出,要完善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中医药信息系统建设,尤其应重点培养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和服务于技术、应用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作为人才培养重要一环的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特别是以培养医学相关人才为主的医学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是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也对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医学院校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现状
医学院校开办医学信息相关专业的时间不长,面向医药卫生领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等专业大多开设于2000年前后。[1]中医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相对较晚,各校根据自身研究的特色和专长,设置了不同的专业。
目前,各校开设的主要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即使同一专业,各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也均不相同。例如,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有的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上,有的学校侧重于计算机和信息学科专业知识,有的强调较为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有的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而且在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各校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也有较大的不同。另外,部分中医院校已经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因此,综合来看,目前医学信息学科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2]
医学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笔者所在的浙江中医药大学在中医院校中较早地开办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2012年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2015年开设中医药信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并开始招生。目前,学校拥有中医药信息学、中医药信息管理学等两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和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c学科。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学校已逐渐积累并形成了符合学校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本科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社会对从事医学信息相关工作的人才需求而研究设计的。目前,医疗卫生系统及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研究开发领域急需的是应用型人才,即需要能够进行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和维护,医疗仪器设备及其应用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医学数据、图像等信息的处理分析等专业性较强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因此,医学信息类专业主要培养的应是具备上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别应用型人才。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领域,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服务于以医院信息系统开发为主的多平台软件开发及部分网络工程岗位。因此,从岗位胜任力出发,结合社会最新岗位设置及其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学校研究设计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能融合医学、信息学、计算机和现代管理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具备医疗卫生相关的信息处理与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与开发和硬件开发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医疗卫生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及工程实施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分析、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即能胜任医疗卫生领域行业信息化建设和IT行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实施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可以看出,学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侧重于培养多学科融合的主要服务于医疗卫生领域的专门型应用人才,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层面较广具备较强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方案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明确培养什么人之后,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中通过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育体系和素质培养体系三个层次的教育,以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中分为三个教学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大类基础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多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其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多条主线,且主线并行,包括软件开发能力、硬件设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学科融合能力等。其中,以培养软件开发能力为基础,兼顾智能硬件开发和医学图形图像分析处理。通过必修课程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通过选修课程的设计与选择方案制订,有引导性地指导学生至少选择两个选修方向,使学生除具备医院信息系统、医疗仪器和图形图像三个方向基础知识外,还能够具有更深厚的专业背景和较深入的专业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围绕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展开。程序设计类课程和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是课程设计中的主线。学校在依据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14个核心内容要求开设的基础课程外,又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开设了中医学概论、现代医学概论、医学信息学、医学图像分析、医学数据挖掘及决策支持等培养学生医学基础和应用能力的课程,以及智能终端应用开发、物联网原理与应用等符合市场最新需求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医学信息工作的必要基础和更好的社会需求适应能力。
(2)实践教育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对培养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将其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设计了多层次的实践教育体系。从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到核心课程综合课程设计,再到实训项目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等逐层递进开展教育活动,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其中,实训项目包括与医院及企业合作的小学期项目开发,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创新实践活动包括专业特设的创新创业学分、信息专业各类学科竞赛、学生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等。学生根据兴趣和优势,与指导教师及校外企业合作开展各类实训及创新实践项目,从而强化与提升实践能力。
此外,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还特别安排学生到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志愿者活动,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相关机构和系统的运行,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专业和职业的认知。
(3)素质培养体系
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未来从事医学信息工作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课程的开设,更是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的选择设计、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校园文化底蕴等。
因此,在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学校首先在通识课程中设计了包括思想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创新创业、校本特色等的各类课程,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学校组织教师讨论、设计并应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自我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学习等。同时,在实践教育过程中,组织和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开展形式的实践项目和活动,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例如,邀请学术及行业专家开展学科前沿知识、市场发展动态等系列讲座,与企业合作开展企业项目嵌入,创造环境支持学生创业项目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与实践安排,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笔者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是在专业开设多年的基础上逐渐明确并且逐步修改完善,并形成特色。学校以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培养为重要基础,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引领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以校院、校企合作贯穿教学和实践环节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等。例如,学校代表队在国际和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并以此带动了全体学生的程序设计学习氛围和竞赛参与意识。又如,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共建临床信息系统实践教育基地成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示范基地,与联众智慧科技、医慧科技、图特信息科技等多家医疗信息科技公司共建各类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训。
近期,学校在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又一次更加深入地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整理。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学科的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在坚持强化学科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适时适当地调整培养方法、教学手段。其中,校院、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首先应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中设置来自医院及企业的委员代表,依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此外,应该与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信息化企业充分探讨,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将实际工程应用逐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工作需求相结合,如何将课堂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工程项目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现实需求出发,促进其自发地开展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目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寄生虫学及检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与医学伦理学。
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范围
(一)适用人员范围:经国家或有关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内,从事临床医学检验专业工作的人员。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09―0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近年来住院医师实行的一套科学化、标准化全面培养的方法,是提高医师队伍的基础工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越来被当前许多医院所重视,认识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本文就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为新考录入和临时招聘入院的临床医学本、专科生。入院后先岗前教育,在到各科进行轮转,轮转培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定科室后要在本科室担任总住院医师1年。通过初级规范化的系统培训,使住院医师具备较好的医德医风,比较全面的掌握医学基础知识、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保证轮转培训质量,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带教制。每个有带教任务的科室选择1~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带教老师,负责本学科轮转医师的指导、教学和考核工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着重于基本功训练,要求掌握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各种物理诊断、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进行各种特殊检查和基本手术操作。进入定科定向培训时,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要着重培训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逐步熟悉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独立处理本专业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和抢救的综合能力。最后担任1年的总住院医师,重点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其组织协调、独立开展工作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科室轮转考核由轮转科室负责,轮转科室和带教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在轮转结束时对轮转医师实施考核。考核内容为专科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考核方法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最后由带教老师写出评语填入考核表。轮转结束考核合格后,医院根据情况定科室。
2 存在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足。(1)部分科室主任和轮转医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轮转医师接收再学习意识不强,很多年轻的住院医师没有认识到临床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如果没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可能连日常的医疗工作都很难开展,更不用说创新。(2)轮转科室对考核工作重视不够,部分科室的轮转考核流于形式。由于部分科主任对轮转医师考核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再加上日常工作繁忙和部分考核老师碍于情面,使得轮转医师出科考核不够规范,部分科室的科考核流于形式,轮转医师科小结和带教老师评语泛泛而谈,难以真实具体的反映轮转医师的工作学习成绩,影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
2.2 规范化培训制度有待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健全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医师队伍素质水平、保持科室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但是,部分科室主任为应付眼前工作,打乱了轮转培训计划,不按章办事。另外,少数轮转医师过分注重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对通科知识掌握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集中精力学习的自觉性、相对较差,影响了轮转培训质量。
2.3 重使用轻带教倾向。由于受严重缺编制的影响,医疗一线工作人员紧缺,各科室对轮转医师过分强调使用,频繁值班,应付各种公勤杂务,使轮转医师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再有部分带教老师责任心低,碍于情面、业务繁忙或经济方面等原因,要求不严格,这对住院医师培训非常不利,使轮转医师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及时得到指导,影响了轮转培训效果。
2.4 现行体制与人才培训不相适应。大部分医院的住院医师培训存在着训练周期短,住院医师应付日常工作感觉不到压力。因此,主动、认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临床基本技能差,部分住院医师忽视基本功的锻炼而过分地依赖于仪器设备。
2.5 轮转培训存在薄弱环节。基础知识有待加强,因为住院医师轮转科室基本安排在临床科室,而医院质量管理、院感、信息、药理、病理、影像、检验等职能和医技科室由于受轮转时间等因素限制,不能安排轮转,使轮转培训存在薄弱环节,比如对X线片的读片能力较差、抗生素的使用不太合理、对院内感染重要性认识不够、医纠成因的认识等,导致轮转医师基础知识不够全面、扎实。
3 对策
3.1 加强认识,完善考核管理制度。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并具体组织实施,向各临床科室贯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认识。制定和完善培训、考核管理规章制度,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列入各科室主任的目标管理中,并制订明确的轮转医师培训计划和具体要求,建立《住院医师培训考核记录手册》,为轮转医师建立培训档案;医务科加强监督,定期检查各科室完成培训情况。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学分制,制定医院《住院医师范化培训考核大纲》,明确考核范围,强调技能考核。把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严格制定考核学分标准。每人一本考核手册,轮转医师的出科鉴定和考核成绩均记录在考核手册中,考核手册指定专人管理。确保出科考核客观、公正、全面。
3.2 调整轮转方式,实行“先轮转后定科”由于“先定科后轮转”在实施运行中受科室主任重视度等多种因素干扰,影响轮转效果,为此,医院调整轮转方式,实行“先轮转后定科”,轮转结束根据考核成绩,结合轮转科室意见、个人学习工作表现和意愿再定科。
3.3 建立健全带教制,增强带教老师责任感。由科室推荐,医院确定每个轮转科室有1~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作为轮转医师带教老师,具体负责轮转医师带教培训工作指导。督促、指导其学习、临床实践技能给予全面的指导。另外,为调动带教导师的积极性,建议医院给每个带教导师发放津贴,每年根据带教情况评比表彰优秀带教老师,以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感。
3.4 加大培训力度,制定短期集中训练计划。一方面加大对住院医师培训的力度,以期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针对轮转医师存在基础理论不扎实的现象,制定短期集中训练计划,加强基础理论培训。对每一批轮转医师,计划地安排院内专家为他们进行专题(质量管理、感染控制、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医疗纠纷的成因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培训。对于一些各级轮转医师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阅片能力较差,有目的地举办培训班,实行短期集中专题强化培训。培训方式可采取专题报告会,病例讨论,教学查房,手术观摩等进行集中培训。另一面,接受一定时间的专业进修学习,是专业化培养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开拓视野、引进技术、掌握方法的有效途径。
3.5 建立担任科室总住院医师体制。这是基于住院医师培养已经历了一段时期,在临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都有了一定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担任总住院医师1年,以全面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同时,也是对其住院医师综合能力的考核与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