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40: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语文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突出了高中语文教学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特性,为培育更加全面优质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在高中语文教学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生活在越来越多的文化形态中,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机会越来越少,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认识,传统文化修养不高,在知识方面表现为对所学的名句名篇了解甚少,在生活方面则表现为对一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节日意义不清,尊老爱幼这样的传统美德被抛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影,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带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待客礼仪、称呼礼仪对学生现代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既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又能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纠正那些不良文化对他们心灵的侵蚀,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文化素普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高其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作品的精华,帮助学生形成乐观而平和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文化知识,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认识文化、认识自身和认识世界的视野,从而形成更加健全与高尚的品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加强对传统经典作品的诵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资源中不乏经典之作,很多优秀的古诗词和文言文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性,包括尊重师长、热爱国家、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生智慧。让学生静下心来去诵读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让他们在押韵的读中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可以获取更多的人生哲理。其中,诵读古代诗词作品的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教师示范与学生跟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自由通读与全班齐读的做法,根据所选作品的内容来灵活进行诵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传统文化作品的魅力。比如,在朗读古代诗词时,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基础的朗读节奏和诗词韵脚,既要掌握诗词阅读的停顿大规律,按照一定的诗词朗读原则来有感情诵读,又能在不同的朗读韵律间感受诗词特有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形成一定的心理共鸣。
2.2以背诵为基础,加深对传统文化作品的理解能力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能力,尤其适合古代文言文或诗词的学习,要想达到学生出口成章的目的,就需要对名家诗篇进行一定的背诵积累,通过背诵训练不仅是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多的是增强了他们的文学功底,对应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能进一步提高。因此,要适当运用背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较大,对于古代诗歌或文言文的背诵,应该限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教会学生通过联想或理解方式来提高背诵效果,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背诵优秀文化作品的潜质,引导他们参与到文化经典学习当中。
2.3开展语文特色活动课,将传承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品质和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事实上,传统文化已经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渗透在人们的意识、语言、行动中,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被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所引导和制约。
1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愈来愈深入,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模糊不清,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忘。当科学技术成为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实用主义的观念越发膨胀,人们更是非常现实地看中科学而轻视人文,看中技术而轻视精神,于是,不知不觉中人们迷失了自己,甚至荒芜了精神家园。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线教师。要在语文课上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素质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发展,让他们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社会得以进步。
2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优秀文化。本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既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又包括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感受。
3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5~13岁,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期,你播下了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而传统文化的种子,只有在小学阶段种下,才能及时发芽、根系发达,日后才能开花结果。如果错过了季节,即使发了芽,也只能长成一片荒草。因此,在小学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应成为一种国家课程行为方有力度,方见实效。
4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兴趣与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文固有的音乐性与韵律美特别适合学生反复吟诵。学古文开始可以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流利地背诵出许多经典文章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则可以说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以载道”。白话文的经典美文也很多,也要积累。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让传统文化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
5 把“语文课堂”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5.1 语文课本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5.2 古诗,不可忽略的财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地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2.1 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5.2.2 热爱家乡的教育。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5.2.3 亲情教育。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重视亲情。
5.2.4 友情教育。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情。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5.3 经典诵读,文化积淀的阶梯。“传统诵读”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77-01
“文化”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是人类的创造性成果,而不是人的本能活动的结果。文化的初始含义是与自然物、自然行为相对的人的创造物和创造行为。文化是人所具有真、善、美的一种素养。古文中“文”指交错有序的现象,如“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海曰明。(尚书 舜典)”。古文中“化”指变异和转化的过程及结尾。“以文求化,因文而治”乃“文化”。刘向的〈说苑 指武〉一书说“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说“说服、教育、谈判、外交等方式解决不了就要动刑惩罚。”“文化”简言之即“文治教化”,也是人类不断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过程,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审美文化和符号文化等。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什么内涵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共同认可的不断更新的生活方式、民情习俗、知识系统、道德意识、思维特点、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人生态度的聚合体。它孕育于上古时期,兴盛于春秋战国,鼎盛汉唐,延续宋明清,衰退于1840年,终竭于“五四”,再度破坏于""。它主要以:典籍册卷、文物古迹、风俗习惯、口口相传四种方式留存下来。它具有三大基本特点:①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如“叶落归根”“眷念祖国”“怀念故乡”等思想人皆有之,而且很多集合团体也因此而萌生和发展。②具有严密的伦理性,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道德文化,如“以德为先”“以孝为先”“礼仪廉耻,忠孝仁爱。”(八德)等。③具有突出的人本性。如:“民贵社稷次之,轻之。”“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何为人文?文明以止,人文也。目标到达经天纬地照临四海,即为人文。素质教育借鉴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在教师素质、教材素质、教育管理者素质、教育思想理论等方面无处不含传统文化。中国的教育现实已经达到了普遍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趋势。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材饱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育不容忽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播洒传统文化的种子呢?我坚持要求学生在积累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上创作并整理自己的文化簿。并开展以下活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1.每周一字辩文化
我每周给学生示范辨析一个字,从辨析中融会传统文化。当然也要求学生每周自己积累一个字,并能够辨析。如:“孝”,会意,形声字。 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其义有:①善事父母之道曰孝。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②善事父母之人曰孝。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 ③居丧曰孝。如守孝、在孝。④奉养、孝顺曰孝。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⑤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如孝媳、孝孙。 ⑥能继先人之志也。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 :“孝乃天经地义”。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至此追悔已迟。
2.课前故事说文化
我依据学生学号轮流值日,每节语文课前由值日生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之后发动对故事进行评论,在评论中引导学生说出故事中蕴涵的深刻的传统文化。如〈赵孝争死〉。
汉赵孝,字常平,与其弟礼相友爱。岁饥,贼据宜秋山,掠礼,将食之。孝奔贼所,曰,礼病且瘠,不堪食,我体肥,愿代之。礼不允,曰,我为将军所获,死亦命也,汝何辜。兄弟相抱大哭,贼被感动,并释之。事闻,诏分别迁授。
赵氏昆仲,以至性孝友,而化及盗贼。夫恶至杀人而食之贼,且当众贼饥饿亟亟待食之时,尚可令起慈心,则世间安有不能化之人。《大学》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不其然乎。
【译文】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3.每天一得记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051-01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把语文教育提升到审美教育的高度,具有深远意义。因而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洗礼,人的感性和理性才能获得和谐平衡的发展,进而打破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把人变得单一化、片面化和残缺化的窘境,而将传统文化作为审美教育的抓手,与语文教育结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品位的学科。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语文教学少“人”味、少“情”味,少“趣”味、少“品”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向心力,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兴趣脱节,要想使语文教学提高效率达到目的,必须让学生想学语文,乐学语文。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而古代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嬉笑怒骂,激扬文字,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也有垂髫小儿、弱冠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常享“语文”的乐趣,常品成功的快乐。
十几岁的学生爱玩,需要有展示的舞台,更需要语文带给他成功的体验,只从考试成绩论“英雄”,“英雄”能有几人。让语文动起来、活起来,从历史故事中明理,从历史笑话幽默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从多种渠道入手,积极激趣,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书本、活动传授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利用本地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参观历史遗迹,欣赏书法碑帖,在亲密接触中,更易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震撼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文化精神。在快乐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人人成能手,成英雄。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
二、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优秀的文化是优秀的历史人物生命情感的积淀,而又是这些生命情感诗词文赋的符号化的形态。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优秀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典雅蕴藉的语言,悠远优美的意境以及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无不是情感喷涌的结晶,包孕着丰富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
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感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有美感,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是生动的,而且有特殊“能量”。教师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学精品中,普及经典,迎合广大青少年的阅读口味,贴近时代,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
优秀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陶渊明的“淡远”,坡的“豁达”,陆游的“爱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托起了人类不屈的灵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李白对友情的颂赞;“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李煜亡国的泣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是曹雪芹对怜惜与坚持的诠释……这些厚重的情感,引导人类对真善美进行不断的追求。
教师在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染,其实也就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净化着师生的心灵,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康,人格健全,也共同守护和完善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融的。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来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成绩的提高。
如可以从学习、积累成语的角度学习传统文化。成语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筛选,大多数承载了社会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且许多成语还将文言知识保留下来,如实词,虚词的特殊解释,文言文句式,文言活用等,它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课堂教学中注重成语的积累,既学习语音字形,成语运用,又增加作文文采,还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我们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师生名字镶嵌,历史故事等活动,收效很大。还可以进行散文诗歌品赏,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等活动。
1.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传统教育的首要目标。传统文化将道德教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即道德的养成实际是语文的熏陶、学习和体悟的过程。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这就是把学习文献知识和道德修养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古人以为先王之道载于六艺之文,欲学先王之道,当读六艺之文。既然文章是为载道的,自然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利用语言文字“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学看作认识的工具,看作载遣之器的观点,在语文教育中的影响极为久远,而且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把思想教育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字词句篇的知识能力培养要为思想教育服务,语文老师应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
君子的含义与新时代人才所必需的健全人格当然不尽相同,但在良好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上却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古代教育对道德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这对我们正确地认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很有帮助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个体发展过程获得精神上的价值和人生上的意义。而现代教育太具有功利性,学生和老师将读书看作“鲤鱼跃龙门”通关秘籍,使读书失去了原有的纯粹。让师生重新回归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学知识前先要学会做人。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恰好可以从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古代教育中汲取某些有益的营养。
二、继承和发展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
1.重视学习的积累和思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才能产生综合效应,才能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一旦胸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多了,在阅读文章时才易产生类比联想,就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语言、思想和情感。写作更需要储备大量的语言材料,其中也包括精妙的词句和语言片段,这样在写作时,才便于选择词句来传达思想和感情,文思才不至于枯竭。古代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因为只有在阅读中才能从整体上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这种理解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的理解,才是最准确的理解。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有着丰富教育实践的韩愈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也就是说,古代语文教学强调通过广泛阅读文化典籍来学习,在阅读中积累经典思想和经典的语言材料。
2.重视学习的体验和感悟
现在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对语文的学习要有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要培养出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多阅读,并让阅读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进行,加深他们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重视学习的整体感知和把握
现代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往教学的弊端是常常以教师大量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由阅读。老师语文课程讲解虽然能帮助学生较好、较快地读懂课文,启发学生思考,但过多的讲解则会剥夺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权利,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使学生养成了懒惰的毛病。这样做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却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另外,教师在讲解中对字词名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的“肢解”。文章是由字、词、句组成的,理解文章从语言文字入手本无可非议,但文章的意义绝不是字、词、句意义的简单相加,必须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才能得到完整的意义。如果把课文“解剖”为一个个部分。那么,学生最终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对文本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缺乏“整体感知”的基础,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得到的理性分析就没有依托,使理性的结论与课文具体内容脱节,就难以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更不用说提高语文素养了。
三、结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价值,也注重其人文价值。其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情趣,逐步形成良好和健全人格上。因而,新《课程标准》继承了传统文化教育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的优良传统。现在学校的教育太注重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导致一些人在成才之后虽然拥有良好的教育,但思想道德却很低,严重的甚至危害社会。所以,良好的教育要从小开始,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新《课程标准》要继承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整体感知的传统,利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完美地将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展下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9-01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中说明,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因此,虽然初中生的语文教育一直都是教学重点,但在新时代也要多加创新,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更要让他们多通过亲身体验增加对国学的了解。
一、新时代的初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具有韵律和谐、朗朗上口、画面感强的特点,因此相比于散文、辞赋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关于这点,刘晓晴认为可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扩大学习范围,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利用知识竞赛,提升传统文化认识;倡导阅读名著名篇,直观渗透传统文化[1]。”
2.就教师的教学方面而言:(1)教师自己要注重古诗词的积累,扩展阅读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授并补充课外知识。(2)细读文本,不仅仅是关注文本本身中的字词句、把握文章精髓,也要关注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3)注重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古诗词是一种言简义丰的体裁,简短的几行字中包含着无限的情感内蕴。教师要要求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细细品味诗作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感情时的心情。”[2]这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体验情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方式。[3](4)要求学生用情欣赏诗词,慢慢培养他们用心写作的能力。初中生的写作材料一方面来源于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来源于阅读积累。古诗词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古代文人的素材,更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审美标准与写作水平,正如赵剑和卞酉霖所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诗词,写一点比较短小的现代诗歌,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4](5)多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如举办古诗词知识竞赛、诗歌创作大赛、经典诵读活动等,或参观名人故里、观看相关节目、欣赏改编音乐、体验传统民俗。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扩展他们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二、新时代的初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外来文化不断入侵、并被越来越多中小学生接受的今天,在语文学科中,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来弘扬传统文化可谓意义匪浅。(1)就民族文化而言,:中国古人创作了灿烂辉煌、曾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的传统文化,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不可以断绝,否则中国将无以立足于世界之林。(2)就学生本身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也是帮助他们明白事理、形成健全人格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张元媛曾说:“在起点上通过阅读打开一个足够辽阔的文化空间,进而达到精神空间扩展,这对其终生发展中生存空间的扩展,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5](3)就社会而言:只有青少年在学生时期接受了正统教育、形成了健全人格,那么这部分群体才会具有稳定性,从而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建设,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繁荣和谐。
小结: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让学生能与圣贤为伍、与经典通行,除了基础地解读文本、分析意蕴、要求诵读之外,也要多创新教学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真正接受并热爱,从而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3月1日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5年6月
新课改理念在提出之后,各个学科教育工作实施面临的要求也明显有所提高,语文教师展开教学工作时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知识讲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样也十分重要,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动挖掘教材之中所存在的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借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语文教育,同时还能接受优秀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教育。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价值观碰撞的社会,处在这种环境下加强对青少年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更是价值显著,而本文就此展开了如下分析:
1.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优秀传统文本可谓语文教学的根。现代文化大多是由传统文化逐渐发展与衍生而来的,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到,传统给现代化打好了基地,现代化的速度与高度无不这样那样依赖于传统的成就。由此可见,传统可以说是现代化的助力及财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源泉。纵观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其教学效果不理想就与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有关,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才能有序开展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得到发展和提升。语文这一学科本就是传播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本就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语文课程可以说是建立这一项工程的奠基石,其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本就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统一的特点,所以也应当承担起弘扬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1)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优秀传统文本教育的有效实施,能够让小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传统以成绩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教育教学要求,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也无法得到提升。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则能够改善这一现象,让学生真正在课堂接受多方位的教育,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具备的丰富思想内涵、精神价值理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能够起到人文思想教育、德育、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得到发展。(2)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能有效渗透,还有助于提升学生良好品行与文化素质,是促进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得以形成的有效手段。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时代不断发展与沉淀下的产物,可以说是大量文化精粹,像礼、仪、廉、耻、忠、孝、仁、义等思想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若能有效实施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生品性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与熏陶。现如今小学生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从小深受父母宠爱,处在这一生活环境下,他们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自身行为习惯也并不理想,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能引导学生逐渐从不良思想及行为习惯中走出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是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方法。(3)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式各样的信息都喷涌而出,一些不良思想以及信息就会对小学生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若没有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很难得到身心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心思,十分不利于学生发展。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则能让学生在接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受到积极思想影响,学习优秀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约束自己,而这一过程就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4)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军事能力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相较于之前我国综合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处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文化本就是国家综合国力重要构成部分,所以我国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外国文化的侵蚀,让我国文化能够逐渐走向世界。我国向来都十分注重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特别是优秀传统本就具有较为丰厚的内涵,若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能让小学生文化传承能力得以发展,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小学生内心深处,这对学生传统文化精神形成而言意义非常,也是促进我国文化对外交流、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法。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1)遵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在推进的时候,不能随意、盲目推进,还需要把握好其实施的度,毕竟还是要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不然不仅无法起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还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无法保障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一定要遵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来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其能够满足教育教学规律,在课堂之上立足于语文教学目的来合理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这样才能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注重小学生身心发展诉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得以实施,教师在教学实践课堂还需要注重小学生身心发展诉求,即结合学生实际、成长特点、兴趣爱好在小学语文课堂合理展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此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因为缺少阅历,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也明显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学生接触到外来信息的机会也在不断提升,而一些误导性言论的流入则会使学生的主观认知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因为外来文化而受到冲击。假设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无法端正自身文化态度,其自然也就很容易养成崇洋的不良品质以及思想。如果优秀传统文化若能有效在语文教学课堂得以实施和渗透,就能有效改善上述问题,毕竟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及文化底蕴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效果,让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亲切感、荣誉感得到提升,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有效提高自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诉求,按照学生发展实际来展开教学优化,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提升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样学生就能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与提升。
4.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措施
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之后,为了能够将其价值有效发挥出来,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在小学语文文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汉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形式,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属于我国的文化瑰宝。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时候,即可将识字教学与“六书理论有效结合在一起来对学生展开教学,这能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教育实效,同时还能让语文识字教学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十分有助于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顺利实施下去。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利用有效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感知到汉字的魅力,让学生多接触、体会中国字的横平竖直,这样学生就能在识字课堂对其背后所蕴含的结构以及精神美形成良好把握,从而有助于小学生语文识字能力发展和提升。另外,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掌握一些人生的道理,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教学课堂,让其价值有效发挥出来,而且还能让学生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语文以及其他课程打好基础。(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于古诗词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前人劳动生活、宴会以及祭祀等多种活动,而这些均可谓前人精神思想的具体表现。古诗词本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在语文教材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朗诵、背诵古诗词,借助这些古诗词教学创新方式来有效带领学生感知优秀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的意境美、语言格律美,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了解,还能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词,从而保障语文教学实效。另外,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之上,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借助于有效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让学生能够在自主赏析过程中对古诗词内涵形成一定的理解,从而有助于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忆江南》为例,教师在课前即可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朗诵诗歌,通过朗诵来对古诗词内容形成初步解读,之后再结合古诗词来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江南美景与意境美,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理解古诗词,同时也能对我国传统古诗词文化形成良好把握。(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于课外阅读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以及其他课程十分重要的部分。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语文阅读量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语文阅读教学自然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上,还可以积极拓展实施课外阅读,借此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在课外阅读中得到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优化语文课外阅读,教师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堂,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积累传统文化,这样学生就能全面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从而有效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为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定期组织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阅读活动,像《弟子规》、《三字经》等读物就十分适合学生课外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的同时积累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拓展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声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4)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拓展实践活动要想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真正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还需要突破语文课堂教学局限性,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拓展实践活动,借此来有效打开教育思路,而学生则能够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从另一方面而言这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手段。以《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这两个节目可谓现如今深受观众所喜爱的节目,也是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手段,能够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熟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此外,也可以借助一些传统节日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拉近学生与传统的距离,真正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拓展实践活动中接受良好教育,从而真正有效发挥出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传统文化认知。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不仅是新时代语文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重要手段,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身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人员,一定要在课堂上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立足于小学生发展实际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借此来有效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同时还能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06-01
对于传统文化,目前人们对其有着很多不同的理解。语言学家人文,传统文化就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一个总和,传统文化的表象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传统文化也具有丰富的内涵。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备注重人道的修养,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主张人们通过自身修养和学习逐渐成为一个有用、高尚的人才。同时我国传统文化还倡导对自然的爱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推动,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语文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文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类文化继续传承和延续。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一下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看的最多的并不是语文教材,而是教学的一些辅助资料,例如:文言文解析宝典、教材全解等等,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对参考书的依赖性的程度。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并不是机械性的将某种传统文化一层不变的进行接收。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时,我们应该保持辩证的态度,只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一些不正确的传统观点我们应该大胆的摒弃。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大都只是知识的机械传授,特别是涉及传统文化的讲解时,教师大多是根据教辅资料,将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子的含义机械性的进行讲解,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种机械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因此该种教学方式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静态学习上,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契合。
2 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教学策略
2.1立足课本,科学设计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能够有效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师应该立足课本,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出发。首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掌握,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全面、整体的确定教学目标。并进一步的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与方法一定要满足能够促进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2.2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的学习,想要去的较好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兴趣的推动。因此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能够与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完美的契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运用。例如:在进行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音乐、灯光等辅助教学工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从一些历史典故出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还可以结合猜谜和笑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便将传统的文化进行了掌握。
2.3开展名著拓展教学
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学生对古代经典名著的了解比较少,因此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为经典的名著,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传统语文教学,学生机械性的将传统文化进行搬运和死记a硬背的现象,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从而去接受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J].教育导刊,2006,(4):49-50.DOI:10.3969/j.issn.1005-3476.2006.04.
017.
[2]江旭华.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浅议中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之策略[J].考试周刊,2014,(55):37-37.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4.55.029.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如何做到让传统文化充实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教育和熏陶,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路径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数千年,铸就和传承了很多经典之作,不管是从形式、内容和概念上,都各有特色,别具一格。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形式上,由简到繁是很理想的模式,如低年级的可以要求其诵读较简单易懂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牵引着学习较复杂和长篇幅的宋词和文章等。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直到理解通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及情感。传统文化中,教师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筛选有价值的词句和重点语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语文教材本身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诗经的质朴、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雅,都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必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切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要细致认真地加以牵引,从而一步步完成传统文化的灌输。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工程。
二、在汉字的书写中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是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其音可读,有其形可辨,有其义可寻,虽然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些字已经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传统文化中古文字的了解。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现在仍用繁体字,就这方面来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的坚持者和守护者。在《新课标》对于汉字也有要求和说明:“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的汉字演变过程;古代对造字方法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部分。
三、利用课外阅读的平台,润物无声、悄然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作为教师,更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课余时间积极向孩子推荐相关的经典著作优秀文化遗产,让孩子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例如,古典文化代表的四大名著,对小学生来讲要求也许有点过高了,但是四大名著儿童版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孩子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们到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此时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字不深奥且饶有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了,如《世说新语》《项脊轩志》等等。这样,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同时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蕴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百事孝为先”,传统文化对“孝”极为推崇,一位六年级教师在通过古典事例讲解“孝”的含义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告诉学生“请把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下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他们感到不安,竟然写不出相处十几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来的纸张近一半是空白的,写出的也多为“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以“孝敬父母”为主题,布置了作文,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作出的奉献,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和悔悟。此后,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生转变,主动父与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人物相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你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看龙舟比赛、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国学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传承的不仅是文化,还有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其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并不需要教师人为地过渡挖掘。其中的价值观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力量,对于弥补当前社会精神的缺失和纠正价值观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国学热的兴起不会是流行风,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回归。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一、高职语文融入传统文化重要性
(一)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十分广泛,尤其是学生喜爱的影视产品,由于诸多作品对于原著的改变过大,促使学生对原著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产生严重偏差,渗透进高职语文的传统文化,需要将历史以及神话故事等进行全面还原,引导学生感受最真实的文化氛围,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促进学生建立高雅的兴趣爱好,远离低俗缺少意蕴的艺术氛围。在优秀的文化陶冶下,学生会形成骄傲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在未来发展中这些学生会成为祖国建设的主要支撑。
(二)对学生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现阶段,诸多的价值观念入侵,外来的文化思想在不断地对我国的学生造成影响,使许多思想价值观念未完全建立的学生,向着错误的方向进行发展,学生只会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将外来诸多的不良文化引以为豪,忘却中华优秀的美德,许多优秀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三)有助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与追求,在学生时代,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希望在社会中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得到充足的回报,实现人生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后,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素养,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高贵品格,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展望未来发展,明确自身的定位,建立合理的理想目标,在不断进取的同时,让前进道路变得平稳,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有助于激发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学生
如果对学习有兴趣就不用时时督促,会带着兴趣完成自主学习,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文化就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岁月积淀下的传统文化与当代课本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素质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只要有一位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就会逐渐带动身边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会由个人扩大到整个集体。学生只要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有探索传统文化的欲望,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推动力,自主学习传统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成为高素质人才。传统文化,古来经典,名人传记都在告诉学生各种生活和学习的道理,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能引领其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自己身为华夏儿女而骄傲。
二、高职语文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依旧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分数”为主,采取“应试教育”的方法,所以缺少传统文化的渗透,甚至从根本思想上就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度,以至于学生也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特别薄弱。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其实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但传统文化的培养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面临教学压力的增加,时间和物资的大量的投入等情况时,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就停下了脚步。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恢复传统文化,并为此投入了许多教育滋养,对教师进行培训,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完善。但是在资源大肆投入下,却依旧将传统文化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没有亲身体会过传统文化的氛围,只是一味的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传统文化输出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法让学生真正热爱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流传与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的具体措施
以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优秀的传统文化渗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对课程的设置价值较高,为了可以更好的在课程当中融入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里更好的实施下去,并且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高职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从而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人才,因此对于社会上所需的人才,高职语文教师应该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按照人才的需求,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另外,高职语文教师自己本身也要加强传统文化的素质培养,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所具备的应用价值,只有自身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课程当中,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得到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渗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并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因为大多数的传统文化内容历史久远,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高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增添传统文化知识,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们直观的展示出传统文化内容,并进行知识拓展,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出更多相关知识,如《出师表》,通过文章能够迁移出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等传统知识,将零散的知识与文章背景结合,这样丰富知识、拓展内容的基础上更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渗入到语文课堂的要求。
(二)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学习
诸多的文学作品,是中华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历史的积累。将这些文学作品应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习优秀作品,认知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同时,还可以吸取到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实际的高职语文教学时,教师不应只将文字和语言教授给学生,还要引领学生了解到文章中更加深层次的意境,充分分析认知到文学作品中含有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文化内容,并让学生加深文化印象,研究古人优秀美德与精神,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学习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延续,同时,使学生在文化中得到更高的精神能量。
(三)应用经典传统文化,建立学生品格
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分析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并将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文化知识拓展,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不再受教材的制约,而是同样的知识点,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方式来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外,还要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阅读,了解更多文学作品,学习文学作品中古人具备的优秀品格,借鉴古人的优秀思想与为人品格。通常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在历史的淘汰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优秀文化所含有的保家卫国,驱除鞑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前也是值得学习与借鉴。针对这些优秀文化素养的文学诗句与作品,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诸多伟人的优秀品质,并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品格。为强化学生的品格建立,教师应时刻引领学生学习经典传统文化[2]。
(四)创新高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对于语文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无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情况,教师需要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不应仅用口述的传授方式,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文化重点充分的提出取出来,并进行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点,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辅助,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声音视觉等多重感染下,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还需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技术专业人才,而是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全面型人才,仅仅拥有着专业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需要更多的往往是品质较高的人员,当今社会中普遍认为技能可以慢慢学习,而品质无法重新树立。因此,在学生树立人生价值观念的高职学习时期,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精神品质培养,让学生在全面进步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品质,以此来帮助学生有着更高的社会竞争力。此外,学生是未来发展建设的主要支撑点,必须了解传统文化,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将优秀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先充分了解教材中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与未来的进步方向,最后在实际教学当中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活跃度,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重要精神,促使高职语文教学在愉悦的环境中,传授给学生重要的传统文化。
(五)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素质
实践活动主要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了解中华传统节日,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有着诸多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故事背景与纪念价值,传统节日反应着从古至今的人们生活信仰,是传统文化主要部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学作品更加繁多。不过现阶段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大部分节日正慢慢消失,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让一部分学生丧失民族自信,对中华传统节日不甚了解,却对西方的文化节日侃侃而谈,导致学生更加愿意去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等。其中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传统节日的不重视。教师应将中华传统节日向学生详细讲解,院校对节日开展相关的纪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节日当中,增加民族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学生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习俗。由于我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而且,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各个民族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中华文化。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是十分贵重的精神财富,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满族的狩猎大会,以及赛龙舟大会等,都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了解少数民族习惯,在院校中定期举行相关的文化活动,尊重文化习俗。最后,应传承优秀的礼仪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中华文化十分注重礼仪,留下许多礼仪文化,其中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并制定了相关准则,促使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对礼仪意识极度缺乏,在教学当中也缺少相关的知识介绍,致使学生娇生惯养,不懂道理,在进入社会中,极易触及法律底线。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传统礼仪进行讲解,促使礼仪文化进行传承,在步入社会后,学生能够尊老爱幼,谦恭待人,进而建设文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3]。此外,还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目前,各种思想文化争相斗艳,面对其他文化的影响,一定要建立民族自信。在高职语文授课中就应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授工作,将诸多的文学作品以及创作背景引入到课堂中,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将其传承下去,同时,让学生了解今天的繁荣来之不易,在诸多困难的时期,几代人不畏困难建立起现阶段的生活,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从容的观看外来文化,并为成为中华民族而骄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文化传承十分重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传统文化,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传承优秀文化内涵,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为未来祖国建设奉献出力量。学校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内容相结合,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历经岁月沉淀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一定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旭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职语文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