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微型课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1 16:40: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地理微型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地理微型课

篇1

卫星照片的判读方法,概括地说可分三种:常规目视判读、光学增强技术判读(包括多光谱彩色合成和假 彩色密度分割)和电子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等。光学增强技术判读和电子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必须利用一些 光学仪器或电子计算机才能进行,一般中学都不具备这些设备。常规目视判读则简单方便,室外和室内都能进 行,用普通的放大镜即可开展工作。

要掌握常规目视判读的方法,必须了解目视判读的标志,国为常规目视判读就是依据这些标志进行的。目 视判读的标志主要有:

1.色调和色彩。地物的光谱特征,通过色调和色彩反映。照片上色调和色彩的差异正是区分各种物体的依 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上采用的几幅卫星照片,基本上都属于假彩色合成照片。在假彩色的合成照片 上,一般植物是红色,城市是蓝灰色,水体是蓝色(较深部分是黑色),荒地是灰色,砂地为黄色,均和自然 色彩有明显的区别。在第三册封底的“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是云雨区,白色的 程度越浓,表明云层越厚,这种云区下面往往下雨越大。每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时采用的卫星云图,就 和第三册封底的卫星云图一样。

2.形态标志。进行卫星照片判读时,地物的形态标志常以它的宏观影像、地貌特征、水系特征和组合图案 作为识别基础。

地物的宏观影像:如第三册封面底图“太湖流域卫星照片”上,太湖和太湖以北的长江河段的轮廓;第二 册封面“北纬26°附近尼罗河一段河谷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上,尼罗河河谷的形状;第四册封面“北京 市地区的卫星照片”上,北京市区轮廓和长城位置,卫星照片上都有良好的显示。

地貌特征:借助卫星照片的阴影,可以衬托出各种地形地貌的立体效应。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地势起 伏,使平原、山地、盆地条带状的山脊、层状的岩层组合和河流切割面等地面特征明显地反映出来。观察时, 要注意阴影方向,要让阴影朝向自己。如果阴影背向自己,观察效果与实际物体凹凸正好相反。例如,在第一 册封面“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上,让阴影的方向朝向自己,就可以较明显地看到喜马拉雅 山脉及其周围地区的条带状山脊和山谷走向,以及这个地区的地势起伏特征,还可以看到白色的冰川沿山脊的 分布情况。

水系特征:水系的组合反映一定岩性和构造特征。黄土地区水系呈密集的树枝状,花岗岩地区的水系是树 枝状与钳状沟头组合;格状水系反映两组构造的扭裂面,放射状水系反映穹隆构造等。水系的变迁在卫星照片 上也有明显的显示,可以研究古河道与新构造变动。例如,第三册封面“太湖流域卫星照片”上,就能较清晰 地看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稠密、纵横交错、湖泊众多的特征。

图案:通常以点、斑、条、格、垅、链、栅、环、圆等条纹重复出现。说明它的数量和质量特征时,还可 冠以粗的或细的、稀的或密的、显的或隐的等。每一种纹形、反映一定的物质性质,如线状反映地表断裂构造 或沉积岩地面的层面,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地理课本第四册的“北京市地区的卫星照片”上,象长城这 样的线状地物,就有良好的显示;而块状可能为岩块、地块和田块,或链状的沙丘;栅状可能为直立岩层。

形态特征信息往往要与色调和色彩特征信息结合起来使用,以图形引路,结合色调色彩识别不同物体。例 如,在第一册封面“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上,白色表示冰川,它主要沿地势较高的山脊分 布。如果判读成冰川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山谷中就说明你没有把卫星照片上的阴影朝向自己,所以观察效果与实 际物体的凸凹相反。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2-01

前言:美国最早提出微课程时,将其定义为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现阶段微课程的界定有所改变,将教师在准确、全面掌握课程大纲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分解并将分解的知识点以视频为载体开展教学的形式视为微课程,可见微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一方面可以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复习提供依据,对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一、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一)推动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微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模块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程时,可以结合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对应的微课程,并通过微课程的编排形成相应的知识构架,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1]。例如在课前自主学气循环内容时,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观看时段以及观看的速度等,对大气环流的知识体系产生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将教师的讲述与自身对微课程内容的理解相结合,更加深刻的把握大气循环知识点,明确大气循环知识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高中地理学科。

(二)推动异步式教学的实现

高中生个体在理解能力、生活感悟、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的全面授课方式实际上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差异,所以学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微课程适当的引入,可以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实现分层授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大气运动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视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实际需要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进而通过理解和消化直观的视频图像和语言对大气运动规律产生较全面的认识,达到异步式教学的效果。

(三)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学科细节知识点

微课程虽然实践较短,但其教学重点突出,所以在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较准确、全面的讲授与设置重点相关的细节问题,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完善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使模糊的细节问题不断清晰,进而在实际问题中灵活的运用[3]。例如,大气环流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地图册或黑板简图等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大气环流过程,此类方法要求学生针对单一的图像想象具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师对学生想象的动态变化是否准确无法给予评价和引导;而将微课程引入,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视频内容对大气环流的过程、现象等准确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细节可以直观的把握,消除细节问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片段式学习

所谓片段式学习策略,即将高中地理学科中较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多个针对性较强片段,通过学生对片段逐个学习全面的掌握整体知识。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微课程分别向学生讲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使学生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个复杂的问题更加系统的认识,这对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二)互动式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发挥微课程的互动优势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辅导两方面实现,前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微课程设置针对某一地理问题或规律的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使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后者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层次划分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压缩设计,并上传到班级内部沟通平台,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应的微课程进行观看并向教师反馈学习心得等,这两种互动策略均有利于巩固和扩充高中地理教学知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监督式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实现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监督,例如,教师在布置观看微视频不少于两遍等“软作业”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监督学生的完成过程,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更加准确的把握,以此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发挥微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的主次内容把握科学性以及对学生观看微视频效果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将微课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并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特点、微课程特点和高中生特点对保证微课程辅助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研究,这是高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应在不断深化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篇3

初中教学属于九年义务制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条与众不同且无与伦比的教学道路是教育部门的要求及市场的需求。在这个新时代下,只有坚持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走在社会前沿且不被社会所抛弃的人才。本章就在初中地理新课改下对兴趣教学进行摸索,摸索出这种教学在实践中能起到何种建设性的作用。“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只有坚持这种兴趣教学才能将学生学习的客观因素或是主观因素与教学时间及学生的自身特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管在那个学习阶段,兴趣都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及爱好基础,是学生想要学好地理的导向,还是学生摸索知识、提高思想发育及培养地理思维的推动条件所在。然而,初中地理对学生来说是一门较为生僻且首次见到的课程,这门课程是很多小学生过渡到初中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地理知识,其教学内容不仅包含本国的地理知识、风土人情、人文文化、地理地形、星空宇宙、山川河流,还包含了世界的基本地形、基本境况及基本人文地理等内容,这样既丰富有复杂的教学课程对于小升初的学生学习来说是很困难且很有压力的。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在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实践教学中提倡兴趣教学就成为教学中最符合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方式方法。所以,在初中地理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兴趣教学的方针就是社会发展及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

一、以结合新时展要求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兴趣

新课改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及教育水平提高而推出的政策,是为了能让教学跟上社会发展节奏,跟上时展的步伐与潮流而进行的改革,伴随着这样的改革,初中地理应该按照新课改的现实情况和实际要求进行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以课本的知识为基准来与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地理是一门充满生命、非常科学、显现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地理课程自身的丰富知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初中地理前言及目录的时候,就可以以各种科学家、探险家著名的事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地理知识的神秘性及伟大性。还可以采取从现实生活出发,或是从身边的小事出发,例如:本文以气候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农作物的栽种时间、季节来授课,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每个季节的农作物都不一样吗?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发现这些地理知识都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并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且息息相关。像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让学生不自觉地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由此这种结合时展要求且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方式方法就符合且适合初中地理新课改发展的要求。

二、提倡科学且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兴趣

一切教学都要讲究科学且一切教学都要弃旧承新。所谓的科学教学就是要按照相关部门及相关课程的相关要求进行教学,不能在教学方面采取一些不合理、不科学、阻碍学生发展及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所谓的创新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应的教学课程进行创新,摒弃过时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发扬新的教学策略。这样一个既先进又科学,既创新又独特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及增加学生地理知识、地理文化、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1.科学的教学方法

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根据社会的发展、课程的自身特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课,并在其过程中采取一些先进的技术、合理的策略及高端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例如: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人口与人种”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运用网页下载制作一个世界人口以及人种的视频,其视频不仅要收集不同地区的人口分析,还要提供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的肤色,还可以以收集几张不同肤色的明星来作对比,让学生通过记住明星的肤色的学习方式来记住本堂课文的知识。由此能让学生在这个视频中真实的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种及不同国家人口数量不一样的现状,运用这种科学的手段进行教学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由此来提高学生的初中地理文化水平。

2.创新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才能创造出创新的手段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奠定在独特、新颖、心意且不过时的基础之上,坚持这样的教学就是坚持了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前那些旧的、传统的且古老的教学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认识省级区域”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利用一些小道具来制作各个省的现状与图形,也可以买一张地图,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亲自制作,让学生在这个自己动手的环节里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由此提高地理知识。运用这样创新且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的手段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地理知识,还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及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让初中地理新课改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所以,提倡创新教学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教学方式。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先进、科学及创新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跟上社会发展潮流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玉.初中地理课兴趣教学的尝试[N].学知报,2010.

篇4

实验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非常好奇,看到实验器材学生都有去探索的欲望,而且,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抽象概念只要用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尝试操作就能很直观的被学生掌握。这样教师不费劲,学生又轻松,课堂气氛又活跃,不仅如此,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解决对有些知识的疑问或疑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把老师的"教"转化到学生的"学"上来。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些所用的器材,(激光笔、手电筒、洒水壶等)再让拿不同器材的学生演示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样,孩子们在多种视角下发现同样的问题,学习的热情也就油然而生了。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孩子们的学习乐园。再如:"力"一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方面,就让学生自己用手挤压吹鼓的气球,它会被压扁,用力向前排打气球,它会向前运动,这两次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让学生互相讨论后回答,这是力作用在气球上的两个表现,学生从而能顺其自然的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这种实验教学手段相当于给师生们了一个省时又省力的教与学的好工具,何乐而不为呢?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2.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有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也不断地走进了各行各业,在我们的教学中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多媒体深入到物理课堂中,给物理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因为多煤体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直观性,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运动变化的易控性和模拟性,色彩鲜艳的启发性,以及及时反馈等多种功能。在教学中,运用多煤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过程,从而突出和强化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观察与实验机制。另外,多煤体课件的展示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的直感作用,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因此,多煤体教学为物理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这也离不开老师们的合理利用。对初中学生来讲,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可以刺激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讲《运动和力》一课时,教师按排学生观看课本图12.1-12.12,1-2,然后播放录制的影片,使学生充分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再观看足球比赛影片片段,回答相应问题,由浅入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抓住时机,以片设疑,机械运动有什么特点呢?接着让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这节课虽然只用了两次放映影片,但它却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设了一种情景。再结合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点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机械运动这个概念生动形象地逐步表达出来。

而且通过学生的反应也可以知道,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感兴趣,概念容易理解,记忆也既深刻又牢固。

3.提高物理教学中的阅读效率

学生们在阅读物理概念时往往只是一种粗浅的阅读,不能深刻理解其含义。因为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

3.1 课下做跑步运动,注意自己停止运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3.2 坐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4. 注重学以致用

篇5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13-01

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对教学行为的先在性创设,是他们对教师教学的共时性合作,也是他们饱满的情绪分享、支持与创造教学活动的过程。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指地理教师立足于地理课堂教学,依据地理教材,联系社会及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主体性教育理论。2004年1月,我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研讨会上,研究者们指出,主体教育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其基本立场是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其人性论的体现是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其基本策略是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主体性强的人。主体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2.合作学习理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通过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他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二、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参与导入。导入环节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笔者采用了图片情境导入的方式——“同学们,相信大家在电视或网络上见过很多名人,那么这些人大家是否熟悉呢?”然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说出人物的名字——奥巴马、乔丹、迈克尔·杰克逊等。“很好,那么他们属于哪种肤色的人呢?”——黑种人。“是的,由此我们想到他们的故乡是哪里呢?”——非洲。“非常好,确切说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黑种人的故乡,去了解一下这些名人的家乡有哪些特色。”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期待课堂的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参与导入环节是不同的,还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游戏导入、复习导入等方式。

2.课前预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地理学科属于副科,课后几乎不为地理学习留时间,所以地理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有效提高。课前预习环节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自己动手搜集信息。学生通过此环节可以明确本节重点内容,学习的时候就会有所侧重,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3.眼疾手快。眼疾手快指快速指导学生利用地理图册,找出相应的地理事物,并在图中做出标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陆位置时,教师说明要找的地理名称,学生利用3~5分钟时间迅速在相应的地图中找出,并标记出来,组内交流如何表述其方位,然后请小组代表表述。此环节一般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主,一方面作为鼓励,一方面为了带动其积极性。眼疾手快环节效果比较好,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的读图能力普遍有所提高。

4.集思广益。集思广益指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辅以小组加分制的奖励措施来解决问题的环节。此环节问题的设置是有梯度的,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①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成品。②根据图表填空:以上这些国家主要出口___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商品的价格___。③根据“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填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___地位。④小组合作交流,并组织语言讲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和产生的后果。前三个题比较基础,一般找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回答,而第4题就需要语言组织能力稍强一点的学生回答。集思广益环节是相对有些难的环节,对于逻辑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初中生来说,教师合理地引导是顺利进行的关键。

5.争分夺秒。争分夺秒指在总结一节课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做的一个小测试。此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抢答题(基础题),起巩固作用;另一部分是“开心辞典”,根据不同内容设置不同题型,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积极、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地理。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抢答题部分:①有“黑种人故乡”之称的是__。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90%以上的人口为__种人。③同时被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是__洲……此部分以学生举手抢答为主。“开心辞典”包括“探索题、客观题、主观题、猜猜看、是真是假”等题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夺得答题权,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一个题型,在1~2分钟内小组交流给出最终答案。争分夺秒环节是最为激烈的,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此环节也是最不好控制的,教师的灵活引导尤为重要。

三、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应用的反思

该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普遍得到提高,通过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发现学生能够将课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且能够主动提出一些地理问题,而且尝试着分析与解决,说明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该模式仍然有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由于照顾到了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一些简单问题的重复,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显得有些浪费时间,在加分的环节中,对学生秩序的维持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学生为了组内的荣誉,纷纷争抢回答问题,甚至回答问题机会少的学生还会有情绪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应用“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仍是不断改进与完善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江烨,刘兰.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6

    学习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人认知侧面的学习变化,与个性差别相关。表现在每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各 异,要注重每个个体的情意侧面。基于这些,要求中等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多样化。

    美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实施课程的微型化便是典型的一例。70年代以后,在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中,引进了 微型课程。它主要是一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性的专题(单元),其引进的目的是在社会科教学中 ,让学生从中选择符合自己口味兴趣及发展方向的课程。这就出现了专题选修。微型课程的长处是:1、学生能 够自由选修, 灵活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特定学科,尤其是语言和社会科的兴趣;2、 有利于发展教师的特 长;3、在许多领域里, 能提供当前存在的问题的有关信息,开拓课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二、课程的乡土化

    从培养好的会生活人的立场出发,越来越多的国家强调人文与社会、经济、理工三个系列相结合。提供的 2—4年课程,注意发挥地方特色,使学生毕业后既能适应当地的就业需要,也可以进一步升入到高一级学府深 造。

    三、课程的个别化

    随着教育媒体——教学机器的进步,尤其是电脑的引进,促进了个别教学。适应个人的能力的教学,是各 国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美国,一般认为,个人的学习能力差异,不只是学习速度的差异,其学习方法也是 不同的。这就是说,所谓学习,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要求、兴趣、能力的不同来展开。学习目标、教材、学习方 法、学习环境等都要个别地组合,让具有各种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其潜能。

    四、课程的综合化

    在最近的课程改革中,实现课程的“综合”成了研究的新课题。美国的“超越学科的学习活动”便是一例 。如“水——自然环境的学习”这个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涉及四门学科,它牵涉到地理和社会的“自然环境 ”的内容。这个单元,旨在使科学的调查性的演习同地理、化学、生物、自然环境的学习结合起来。日本目前 也非常重视合科课程,尤其是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综合学习。

    从以上可以看出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精减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课程合科趋势明显,同时开 发了微型课程、乡土课程等,注意研究个别化教学。

    五、几个有代表性国家地理课程的改革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 严重,人口增长迅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资源、人口成为世界性问题,各国都普遍重视地理课程发展 。

    1、美国的地理课程改革

篇7

地理学科属综合信息较多的应用学科。在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既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自然地理知识,也是使之了解、掌握人文地理知识;因此,地理学科的信息量较多。微课则是一种信息化、“碎片化”的教学、学习模式,该模式具良好的“短”、“小”、“精”特点,其能够全面满足地理学科的“碎片化”、“微型化”以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1]。本文就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借助微课,活跃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会对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教学有效性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兴,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注度。由于,初中地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单纯依靠教师的板书也无法让学生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与地理位置,进而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微课所独具的“短”、“精”、“小”的教学优势,既可以利用微课将更多的地理教学内容加以“浓缩”,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碎片化”的地理知识教学产生更高的专注度,加速其对各种“碎片”的学习与记忆。同时,微课还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借助各个“碎片”加以重新建构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建构新知识的能力;使之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行着新、旧地理知识的“交融”与建构,进而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2]。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将一些有趣味的地理故事与地理知识、概念加以有机的整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初中地理教师不可将微课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只能充当辅和补充性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应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将微课的‘碎片化’知识加以自主建构,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知识”。

2借助微课,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各类网络地理教学资源也在不断增加、丰富;因此,初中教师也要及时对自身教学模式加以不断优化与创新,更要通过再学习、再进培训来不断给自己“充电”。初中地理教师在全面丰富自己教学知识体系过程中,也要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将更多的地理教学资源加以应用,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了解到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地理知识。教师既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将更多的地理知识进行“简要”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教师也可以结合初中学生对地理的学习需求,制作成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微课内容,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而实现“按需”学习的个性化教学,这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制作成动画,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地理教学资源,将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加以展示,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类似于这样的微课教学,既能够全面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也可以将更多的生活化问题引入到“地理世界”中去,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去解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自然现象;这对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与应用能力均具积极作用。

3借助微课,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微课具有良好的“精”、“微”特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课来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每个学生受其自身学智因素、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之间均客观存在着个体化差异,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微课来进行差异化教学。教师可将不同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加以分类,并制作成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微课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地理知识掌握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微课学习内容;并对微课教学内容加以科学遴选。如针对优等生的地理知识训练,可以尽量引导学生对整体宏观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性较强习题练习;而针对学困生的教学,则应尽量以基础性地理知识来进行,使之在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或是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内容,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来激发其地理学习兴趣;在全面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同时,也能够符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而也实现了个体化教学、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3]。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讨论性的地理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对各类地理问题的讨论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地理学习兴趣;使之在各类问题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也能学习、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进而也实现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综上所述,微课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须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立足学生为主体原则,合理地进行微课内容的设计,在实现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作用,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爱惠.初中地理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思考———以《非洲气候空间分布》微课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40-02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初中化学学习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准备,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一直是困扰高一化学教师的难题。高中化学教师到初中听课较少,不熟悉现行的初中教材和教法,衔接意识不强,甚至没有梳理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或者因高一化学教学时间紧,不能花费一到两个星期的时间专门复习初中化学知识等,导致学生初高中化学学习出现脱节和低效的现象。还有,处于高一的学生,面对环境的新旧临界点,也面对自身的心智发展的新旧临界点,需要寻找一些途径帮助学生克服他们学习的困境。

微课是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重要资源。微课短小、内容精、情境化、便于应用等特点满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微课贴合了学生的兴趣,避免疲劳和乏味,可反复观看学习。如今,以微课为主的现代化教育方式正在我国迅速火起来。科学、有效地应用微课,可以帮助教师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值得探讨。在此,笔者尝试聚焦探讨,如何使用微课,助推化学教材知识内容、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衔接;助推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及其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一、微课的内涵及其有关研究

在国内,2010年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提出微课,并定义了微课的含义,2013年再次丰富微课的内涵。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的主要载体是微型教学视频,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他特别强调了微课的视频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近年来,黎加厚,张一春,郑小军,吴秉健等各地学者也都提出了微课的内涵,强调了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融合了多种数字资源。微课在我国研究发展的时间比较短,2013年后知网上呈现的有关微课的研究明显增多,研究者大多在研究如何设计微课内容,寻找开发微课的工具、软件,或者进行理论建构。有学者研究如何将微课融入高中的化学教学中,或者探讨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使用策略。有关如何使用微课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的文章很少,2015年中学教师郑于艺在《地理教学》期刊上发表了《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的文章,对探寻使用微课助推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的策略有借鉴意义。

二、微课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应用

(一)理清知识内容的衔接点,找准微课切入点

借助微课开展衔接教学,首先需要理清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初中的化学学习主要包括5个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高一化学必修模块提出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六个学习主题。初高中化学课程在内容设计,教学要求,编排体系上都有相应的衔接,但是高一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广度大,起点高,习题相对初中难度大。通过分析这些衔接点,找准切入点,再强化和铺垫,有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比如,在教材的第一章“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的第 1 节,关于粗盐的提纯,与初中重点学习的溶解、过滤、蒸发衔接紧密,在此,可以以微课重现这些基本操作的过程,温故知新。同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杂质CaCl2、MgCl2及硫酸盐等,深化过滤除杂知识。再比如,学习必修 1 第二章物质的分类时,以微课展示图书馆,超市等因为有序分类带来的方便性和重要性,避免教师讲解枯燥。同样,以微课对初中酸、碱、盐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从物质进行有序分类方便生活,过渡到对化学物质的分类,这些都是为了方便研究其性质,引导学生从分类法的高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CO2H2CO3CaCO3和 CaCaOCa(OH)2CaCO3的转化关系,从而强化了学生对酸、碱、盐的认识,领会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研究的重要性,为日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梳理知识衔接的重难点,建立微课资源库

短小精悍的微课,集中几分钟的时间聚焦解决一个问题,丰富又灵活,可融合于课堂又可移动地学习,高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微课,可以浓缩初中知识关键点,整合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测试,教学经验积累等途径找准学生初中化学知识的盲点。针对知识盲点把握关键内容,包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及其易错点,组织语言讲解透彻,录制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从互联网上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知识关键点的微课资源库,呈现给学生。针对高中时间紧,无法使用长时间专门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复习的情况,可以尝试在每个章节中使用微课对衔接知识点进行铺垫,使用微课资源包,融入课堂,或者留给他们做移动性的随时性的自我充电,引导学生事先适当地复习和预习,实现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平稳过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资源包也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初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学生的障碍点往往是不记得元素的化合价,或者不会判断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或者思维还停留在“得氧和失氧”的片面角度。此时,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分析的过程和元素化合价记忆口诀以微课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从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及时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也衔接了知识点,并使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延伸。

(三)分析学情,以微课助推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

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教材内容浅简,直观性和趣味性强,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高中教学内容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化学原理多,知识的难度深度加大,以理论和抽象思维为主。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法也跟随着转变才能适应学习内容的变化。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不只是内容的衔接,更需要解决学习方法的衔接。当前的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处在高一的学生,生理上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潜意识里普遍存在习惯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去对付高中的学习。生理、心理上微妙的变化,使得更多的高一学生碰到问题碍于颜面不敢于或者不愿意向教师或者同学请教。还有,学生处于求新求异求新奇的时期,手里的手机、iPad、平板电脑、MP4播放器是他们的挚爱,如何引导他们发挥这些信息设备的学习功能呢?

微课发挥独特的魅力,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微课资源库自主掌握学习节奏,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点击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或者重点关注自己的学习盲点,反复琢磨,因时因地因需克服学习盲区,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激发他们主动分享学习的乐趣,提出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线提出疑惑,在QQ群或微信群中进行讨论,解决问题,收获成就感。教师从中及时地分析出学生在哪些知识的衔接上断链,或者及时反馈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采用微课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新手段引导学生在移动中学习和在线学习,促进学生比传统课堂更积极、投入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适应高中的学习,助推学生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另外,教师把学生交流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可以使得备课更有针对性,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做到以学定教,有效助推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总之,微课这种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以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微课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注入了活力,是帮助学生迈进高中化学学习的关键性的第一步,为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习得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资源。建议我们广大化学教师,以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为起点,集中集体智慧,开发微课资源,不断扩充、优化和综合利用微课,建立微课资源库进行分享,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汪金鑫.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

[2]张晓菊.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论坛,2011(13)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

[4]郑于艺,黄志明.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J].地理教学,2015(17)

[5]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71-03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让政治教学更精彩。我们的多媒体家族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微课”。所谓“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其“微”字主要是指利用5-10分钟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例题、作业题、或教学经验的一种“微”视频。

做一个时尚达人,应该没有一个不会玩“微信”“微博”的,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政治老师,不会玩“微课”,那你就“out”了。笔者将“微课”引进课堂,在调动课堂氛围,提高教学实效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本文就以粤教版教材为例,从“微课”的价值和实践视角略陈管见。

一、“微课”与以往传统课堂的区别

微型课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课,是一个完整教学过程的浓缩,与常态课的最大区别在于时间短且没学生参与,其基本环节如导入、讲解、总结、板书、练习、作业,组织教学等,一般都应该有,具体可结合学科特点及讲题内容简单设计教学环节。综合起来,有四点区别:

第一,时间长度不同。优质课、精品课视频的长度是45分钟或40分钟,而微课的时间跨度是5分钟至10分钟。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相对集中的状态一般不超过十分钟,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找到最核心的内容,用10分钟将核心内容讲完。

第二,微课视频只有声音和板书。不出现教师的形象,学生观看板书的演示、听教师的讲解,这样注意力会更集中。所以,微课必须画面精美,再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在短小精湛中,微课就美到了极致。

第三,微课体现“混合学习”模式思想。微课视频中虽没有师生的互动,但是要求互动在真实的课堂中实现的。可以将微课视频与在线测试相结合,也可以直接发一张纸质的测试题,用于学生的自我测试,其实质是引导学生更深度的学习。

第四,微课更多地是借助数字化和大数据技术,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处理,数字化的最大好处是同学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观看。

总之,微课,不是课堂搬家,也不是教学过程的重新呈现、电子化,而应当,犹如高手指点新手,点到为止,做到让学习者一点就通,一点就透,巧妙地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学、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其应用和迁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微课”对政治教学的辅助作用

实践证明,融“微课”于教学中,给予了学生更新奇的学习感受,就像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一样。学生面对的是一位位优秀老师的影像――

瞧,我们的老师就站在视频中央,像《百家讲坛》里巧品三国的易中天,又像是“美女教授”于丹,侃侃而谈,短短五分钟内,我们 “妙语吐兰”,“字字珠矶”,集百家老师之美,而且又时、空无限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身边的导师!如果有的同学因病或活动没来上课,或者对这个知识点一时没有弄懂、吃透,,可永久定格的微课更成为这部分学生自我拓展深入学习的推手和助力。“微课”,真正成为解决传统课堂之外的学习问题的小课堂!

我们的口号是:微到极致便是质量!能五分钟之内就能讲清楚的问题,为什么要用到5分钟以上!那可能是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惰性思维!

所以,我们的微课不微,功效甚大,结合本人实践,究其作用谈谈三点体会:

1、“微课”不微 情真最美

微课是一种新颖的授课方式,它确实吸引学生的目光,作为一名初中的政治教师,我也进行了几次有益的尝试。比如:与新一届的学生见面,想着让新同学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免不了要做自我介绍。因为人往往存在先入为主的心理,第一印象能对人的认知产生关键作用。怎样精彩地介绍自己,赢得学生好感。增进师生的了解,并热切地盼望着新老师的课能早日到来。让咱也当一回微课的女主角吧。我就借鉴了微课的形式,制作了以“我”为主题的自我介绍。

在这个微课中,我放上了我和往届孩子的上课、郊游、开运动会、互动的照片,照片上是我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放上了我们历届的学霸对母校的祝福,放上了我的全家福,放上了我对他们的欢迎、期盼,配上了好听的背景音乐,整个微课程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同时,在微课中适当地设置提问,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在课上就微课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让学生对新老师的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对老师的教学风格有个初步的了解和适应。师生感情的第一次碰撞,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平时课堂上对微课的制作和运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且一般微课的制作工具简单。

上届的学生在毕业时也做了一个微视频《××山下的日子》也大获成功,后来,让我作为微课运用在3.2师生情谊的这节课中,也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届学生把他们初中三年难忘的点点滴滴,从初一到初三的一张张照片,纯真的笑脸、求知的激情、成长的渴望,校园里的欢声笑语,操场上矫健的身影,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全部汇聚在短短的5分24秒内,并套用《北京东路的日子》的曲调,自编歌词,自己演唱,自制视频。现在只要在百度上输入《××山下的日子》,随时可以看见这段视频。用来进行爱校、爱师教育,比我们说什么都有用。歌曲一唱,莘莘学子意、浓浓的师生情马上洋溢。甚至比校歌还流行。

这两次微课的尝试,与传统线下课程相比,学生体验到了一种轻松愉快,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师生情感的好坏很重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微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选取恰当的内容,及恰当的媒体进行教学,就会增进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微课虽短,作用不微,情真意切才最美。(附上学生改学的歌词)

合唱:开始的开始 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 渴望变成天使:歌谣的歌谣 藏着童话的影子:孩子的孩子 该要飞往哪去

爱国:当某天 你若听见 有人在说 那些奇怪的语言

四七:当某天 你若看见 门口的小店还是少年游殇:当某天 再唱着 这首歌会是在哪一个角落

小殷:当某天 再踏进 这校园会是哪片落叶 掉进回忆的流年

女生:表示 从综合到新楼的距离 原来只有三年

男生:表示校内校外贴吧微博 很多好基友

合唱:各种卷子教参都搞不懂 还有五号楼

合唱:各种曾经狂热的海报照片 卖几块几毛钱

殇:我们穿上西装假装成长 胶片挥霍习惯的笑脸

乌拉:悲伤一发 寂寞唏嘘 痛的初体验

小凝:毕业和高中的字眼 格外扣人心弦 各种莫名的感伤 只说句

合唱:九中再见

爱国橙味乌拉琛若瞳:十年后 你若听见 有人在说 这些奇怪的语言

同上:十年后 你若看见 门口的小店 还是少年游

男生:表示从综合楼到新楼的距离 原来只有三年

女生:表示校园内外贴吧微博 很多好基友

合唱:各种函数宾从都仍不懂 还有作业本

合唱:各种曾经狂热的海报照片 卖几块几毛钱

殇四七凝小殷:我们即将分别 独自浪在 岛内岛外不同地点

同上:瞥见蓝白的校服 还会以为是我认识的谁

合唱:秋和 美芬 阿德 林恬 九中我爱你

四七:也或许谁都忘记谁的名字 但记得

合唱:金榜山下的日子

2、“微课”不微 高效最美

微课程不等于课堂过程中的一小段切片,微课程也不等于完整课程的局部课程,它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一句废话都要不得。

在初一上3.1《 3.1我和父母》--------第二课时 化解“爱的冲突”这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回忆,生活中成功化解与父母冲突的例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选择平日与父母的一个冲突,分角色扮演家长和孩子,既要表现冲突,又要表现解决方法,时间不超4分钟。课前,我们一起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情特点,选择冲突,甚至有一组学生还请我扮演了其中的一个角色,学生在课前就把录制好的视频交给我,视频中,父母子女之间围绕冲突的对话场景,提出问题,构建与课内学习目标的联系,为具体知识的学习营造氛围。我精心挑选好的片段,然后充分运用到课堂上,省去了课上排练的时间,效果极好,不会笑场,好的案例还可以各班通用。节省出来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解决亲子冲突的方法和技能。帮助他们认识父母的爱,体会父母的辛苦。一个教学难点轻松突破。就整节课上课的情况来看,微课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节省了课堂时间,使得整个课堂教学重难点突出,整个教学流程更加流畅,课堂气氛更轻松,学生的表现也活跃了许多。

现在的学生对抽象的政治理论往往不感兴趣,特别怕说教。如在学习《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时恰逢“感动中国人物刘丽来学校的道德讲堂做讲座”。作为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从新闻媒体收集资料走近刘丽。刘丽在讲座中从自身成长的历程开始讲起,从小渴望上学,因家境贫寒不得已辍学,因学历低找不到收入高一些的工作,到稍有能力了以后勤俭助学的讲述。告诉学生要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求学。孩子们听讲时神情认真,会后与刘丽兴奋地交谈。事前学生们准备了问题,刘丽也给予认真的回答。给予学生满满的正能量。

了解了刘丽,在课堂上探讨刘丽成长的历程。感受刘丽稍有能力了以后勤俭助学的人生体验。

交流对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启示,这样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实现内心的感悟,产生心灵的震撼,最终内化为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些视频经过精心剪辑,主题鲜明、资源构成情景化,就是很好的微课,这样的机会难得,今后几届的孩子都用得上。正所谓,有限时空,无限应用。

总而言之,本节课因为微课的使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3、“微课”不微 创新最美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创造思维的老师,老师不仅要主动更新知识,也需要主动更新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创新。

四川的一位地理罗老师这两天火了!他把地理教学和神曲 《小苹果》神奇地结合在一起,自己填词、演唱制成了一段地理教学微课。“山东山西分两边,广西广东左右站,两河两湖还在中间”,跟着《小苹果》的曲调哼唱,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不知不觉中就被记住了。罗老师的这段微课在学生中大受欢迎,教学当天下午就有学生把视频偷偷晒到了网上。

这个微课大受欢迎,学生们课间学着哼唱,回家也唱。还有学生把视频发到了网上。通过不断变换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各种感官来加强记忆,学生是那么快乐,学习也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生唱起这首歌时手舞足蹈的,你都不愁他回家不通网络、手机、ipad平板电脑去听去唱。这些都是传统线下课堂难于达到的,这样的微课创新,让学生简单地、快捷地、快乐地掌握地理知识。”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所期盼的吗?

其实,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也可以编一些歌谣,嚷嚷上口,再配上学生喜爱的歌曲唱起来呢。比如:改革开放好形式, 感谢小平设计师,特色理论有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个中心”“两个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是尺子。让学生喜欢,乐学,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主动学习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一而再,再而三,这种体验就可能转化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初中政治更亲切、更自然地走近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微课的运用,为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同时让学生对初中政治课的视角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所以,“微课”就是一种创新课堂。它不仅能跨学科交流,如把政治教学和音乐结合,而且能让学生的学习时间既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更能让老师随时可以玩时空穿越,政治老师只要把优秀的微课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电脑,手机,在网上选择所需的微课知识点。反复观看、琢磨,短短几分钟的微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要领,牢牢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思维让政治教学更精彩更美,

三、微课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微课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微课好与不足,适不适合您,您只有去研究了,真正实践了才知道,只有实践了,您才有发言权。笔者通过研究与反复实践,坚持认为,微课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当然,也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

一些老师对微课所产生的认识不足,主要有如下原因:1、选题不太好,是传统教学就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做成微课了。不适合用多媒体表达,不是典型、重点和难点问题。2、课堂搬家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启发性、没有设置悬念、情景。3、有些教学过程,未免太过繁琐,“微到极致就是质量”。4、缺乏设计性、创意不够新颖。5、拍摄画面不清楚、声音不够清晰。6、实效性不强,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当中的教学问题,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所以,在“微课”教学中,我们要注意

1、学科内容要适合

教师应灵活选择微课的内容、学科的什么内容更适合翻转教学的问题。比如,适合视频学习的内容主要有:需要重复讲解的内容、基本的事实和定律、已成定论的观点、基本的方法和规律、基本的演示和操作步骤,等等。

2、切入课题要迅速

由于微型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

3、讲授线索要清晰

在微型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或只说一个知识点。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4、教师语言要得体

在微型课中,时刻谨记您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要想上得有激情,除了要具备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外,还得有点演员的功底。教师语言在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还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5、课堂板书要简约

板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给学生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颜色线标识;用符号图形标注;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要真正起到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6、课后小结要快捷

在微型课的结尾,一定要有小结,用二三分钟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微型课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总之,微课不能替代课堂教学,它是把知识最高效地传递给学生,把知识特别是难点放在微视频里。微视频本身不改变教学方式,而是翻转课堂上改变教学方式。微课不微,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让微课翻转课堂早日成为现实,让微课给政治教学带来又一春!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篇10

微写作便是微型写作,是一种篇幅小,耗用时间短的一种写作形式。微型写作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小说、戏剧、诗歌等文体,微写作是一种比较随意的创作,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微写作。微写作的写作内容很丰富,作者可以自由发挥,通过简短的描述让观看者了解整件事情。日常生活中的感悟或者是对友人的祝福都可以被称作微写作,微写作注重的不是作品的篇幅而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说微写作能够很好得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而阅读的人则能够通过简短的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微写作的几点要求

(一)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传统写作的限制很多,而微写作的写作要求就比较简单,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对于学生来说,微写作比传统的写作要更加有趣,在微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写出自己内心所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内心的一些感触,总之,微写作的范围很广泛。微写作的写作环境十分随意,就像是在诉说内心的话语,类似于老朋友之间的交谈。在微写作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很好地进入写作的状态,但是在传统写作课时,学生对于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是无从下笔,很长时间都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切入。教师在开设微写作课堂的时候,要注意支持学生表达内心真正想要说的话,真实的记录之间的情感,学生在微写作的时候才会真情流露,唯有如此,才能够达到微写作训练的要求。初中语文老师在开设微写作课堂时,要让初中生在微写作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尽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对于一件事情自己最想要表达的内容。

(二)微写作要贴近学生生活

写作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学生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写作的素材,能够真实地记录下生活中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对令自己难忘的人或事进行描述,这种微写作会让学生养成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初中语文教师在开设微写作课堂时能够为初中生讲解知识要点并且灵活的引导学生进行微写作,只有学会了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才能够逐渐的加强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我在给学生开设了微写作的课堂之后,学生就经常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一样的事情在不同学生的笔下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前一阵时间发生了对于老人摔倒到底应不应该扶起来的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观点,虽然写作的篇幅不长可是学生的观点都特别的明晰,有着自己的判断和分析。真实的生活经历才会让学生写作的时候有感而发,才会有着学生自己的认识,写作离开实际就成为了小说,就成为学生比拼想象力的过程了。所以教师在微写作的课堂上要能够从生活中取材话题,设置写作情境,让学生的情感有宣泄点。这样学生的微写作才可以正常的进行,学生写出的作文才能更加吸引人。

(三)微写作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取材于生活的微写作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而且初中语文教师开设微写作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要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微写作更能够以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微写作的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对于要写作的话题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让学生做笔记、记录生活感受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能力。仔细地观察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发现很多适合微写作的素材,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在逐渐的积累中慢慢提升了写作技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

三、微写作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