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1 16:40: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德育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德育方法

篇1

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懂得了一些道理。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德育道理、道德行为准则,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要求,纠正错误的道德观念,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谕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德育道理时,务必做到由浅入深,旁敲侧击,还要有耐心,花费一定的时间等待学生内化教师讲授的德育道理。只有理解和明白了德育道理,学生才能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反对和抵制不道德的行为。

二、应用案例,触动心灵

德育工作是一项养育和净化心灵的工作,我们要应用一些真实感人的德育案例,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触动灵魂,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这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在5.12汶川地震中、在抗洪抢险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道德风尚的人和事,应用那些感人的事例,感化学生封闭和冷酷的心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一个有效方法,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发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向上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课室张贴一些道德名言,在板报栏里展示一些特别的好人好事和德育图片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德育的熏陶。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正面舆论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当某一个德育故事和案例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时,这种德育教育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就增强了德育效果。

三、加强实践,养成习惯

篇2

主要是系统地向中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以单向的理论灌输为主。这种方法运用在中学的德育课程中,不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和方法,不利于中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利用典型的案例以启发教育学生的方法。典型教育法分为正面典型示范法和反面典型警示法。正面典型示范法也叫榜样示范法,以先进的典型来感染和启发学生。反面典型警示法是以错误的典型为反面教材来告诫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从中受到启发的教育。这种方法尽量少用,以免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日本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

2.1特别设置了

“道德时间”法这种课程是日本中学德育中一种公开化的方法,这是日本为强化专门的道德教育所采取的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独特做法,特设“道德时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提高道德的实践能力。

2.2心理咨询法

在日本中学中设有谈话室,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中日中学德育方法异同及对我国启示

3.1中日中学德育方法的相同点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在中学都开设了德育的课程,教师通过课堂的讲述来传达知识。而且国家也都特别注重德育课程的开设,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3.2中日中学德育方法的不同点

3.2.1中国德育方法单一,日本“三位一体”方法。中国的德育主要是学校的德育教育,把家庭、社区与学校联合起来进行教育还是很少的,正处在摸索的过程中。日本将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堂,还设有一些家庭教育设施,对家庭教育给予补助,以社区为单位,发挥社区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社区的福利院做义务劳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心。

3.2.2中国侧重学生成绩,日本开设“青少年辅导中心”。中国的中学开设思想品德课,最终会以考试的形式来评定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这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单纯地学为目的,而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专门设有“青少年辅导中心”,专门收留那些犯有错误又不构成犯罪的青少年,该中心与学校、家长有联系,学生改正错误便可以回学校上学,这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作用。

4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4.1加强中学的心理健康咨询

中学的学生处于叛逆的严重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虽然国家明文规定要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但在目前的中学很少有设立的,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拥有独特的性格,所以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室,以防止学生心理不健康,出现自杀的现象。

4.2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作

在学校中,教师通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管理学生的观念,用正确的方法管理学生,让家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隐私,使教师和家长形成良好的沟通,促进学生个人习惯和行为的培养。

通过与日本中学德育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中学道德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改善中学道德教育的方法,不断学习日本的优点,从而使我国的中学道德教育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作者:武佳乐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篇3

一、目前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也使传统的德育工作暴露出了存在的问题。

1.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在无形中引发了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影响。这种影响造成了:一是学生的政治意识淡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加大了学校德育的难度;二是学生价值观念变化较快,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面临多种价值观的选择,反映在部分学生身上即集体意识不强、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很多学生不是把对社会的贡献作为人生的主要价值,而是比家长职务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差,认为有钱、有地位就有价值,金钱至上也成为一些中学生的人生信条。如此种种,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落后的甚至腐朽的价值观将会侵蚀中学生的心灵,影响中学德育的效果。

2.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l)德育内容陈旧或要求过高。长期以来,中学德育工作内容中存在着多年一贯制,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发展的现象,有的内容是沿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令学生信服;有的则要求过高,如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确实很新,也很重要,但如不贴近生活实际,要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接受是很难的。

(2)德育方法单一。在大学人学不能取消以分数为标准的条件下,学校为了照顾语、数、英等科目,德育课的时间有限,不能走向社会,而只能在课堂里完成,故方法单一、效果不佳。

(3)德育考核标准存在问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不能以数字化的标准来衡量的,相应的学校的德育也不能像其他文化课那样凭一张考卷来衡量学生的成绩,但目前中学重课堂考试分数轻完整的日常思想和行为的评价、重定性轻定量、重静态轻动态评定、重教师评定轻学生自我评定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强化的德育工作目标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年龄差距大,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差别也很大,因此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阶段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目标并为之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

1―2年级阶段:根据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的特点,确定德育目标为:以小学生一日常规教育为基础,逐步教给生活常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并帮助学生认识学校、班级、初步树立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

3―4年级阶段:以进行必要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继续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帮助他们能自觉地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自己。

5―6年级阶段: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判断是非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7―9年级阶段: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同时加强青春期教育和良好意志品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德育教育的创新方法

首先,要适应当代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不喜欢教师仍把他们当做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来对待。因此,在进行德育时,就必须考虑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思想水平及生理发展的特点而选择不同的德育方法。

其次,要适应中学生个性心理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他们不盲目听信权威,厌恶别人(包括教师)对他们指手划脚,愿意自己思考和探求问题的答案。作为教育者,在德育中应该注意避免以“先知者”、“长者”的角色去命令他们,而应把学生放到主体的地位。

第三,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产生发展于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同时,又是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充分挖掘学生道德成长的内在潜力,通过一系列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锻炼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要注意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学生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和意起调节控制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个体思想品德的不断发展。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但往往“知情脱离”、“知行不一”。因此,德育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弥补其薄弱环节,使知、情、意、行四者的整体功能得以发挥。

第五,强化隐性教育。隐性教育避免显性的灌输,避免空洞的说教,通过启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受教育者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学校德育中应强化隐性教育这一途径。

总之,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从细节抓起,小处落实,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德育成效,努力把我校办成学生、家长、社会心目中的高质量、高品位、信得过的品牌学校。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时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约束管理教育者自身。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所以通过学校的培训,教育理论的学习,听取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为此,学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校内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言行服饰等进行规定,并且量化考核。

二、情感教育是先导

情感沟通是搞好德育教育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德育教育只有激化主体的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积累内在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德育能力。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公正、公平的对待各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把父辈般的严爱、母亲般的慈爱、兄妹般的关爱献给他们。使他们体会到爱的阳光和温暖。

三、注重中学生人格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与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三者之间是不容分割的。只有三者结合起来,针对问题进行会诊,教育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1.优化家庭教育,夯实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培养孩子朴实,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教育内容要丰富,本人则要以身作则。

2.要努力挖掘校外德育基地的德育教育功能

学校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成立由所在社区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联合多个部门参与学生管理,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德育的社会化。学校要努力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实际建立多个德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3.开展家校互动、社校互动、家社互动等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走入社会,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社会群体关爱,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5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一定的社会特性,在教学的方法选择上也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需要在多个方面开展,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对事物有相应的判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德育方法的选择需要建立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提高德育方法的艺术性,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理智思考的能力和情感。采用灵活的德育方法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将对提高初中学生德育方法的艺术性进行详细的分析。

2提高初中学生德育方法的艺术性方式探析

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初中学生的与方法的艺术性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对事物有相应的判断能力。但是现阶段的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受到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和转变。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更好的完成德育教育工作。

2.1有效沟通是德育教育的前提:现阶段的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与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也会使每个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沟通。由于学生处于叛逆的阶段,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抵触的心理,所以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在了解彼此,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也应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及时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现阶段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有效的沟通是提高德育方法艺术性的前提,而沟通也应该成为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现阶段学生面临的困难。

2.2日常生活是德育教育的基础: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能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应该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件作为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而更加直观的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也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情况,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对德育方面的教育,这样达到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结合。以日常生活为德育教育的入手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情况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所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德育环境也十分重要。在教学中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予以相应及时的帮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3鼓励式教学时德育教育的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心里比较脆弱细腻,同时更渴望别人的认同。针对这一特点,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鼓励式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的鼓励来建立起学生的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在德育教育中应该了解学生对问题认知的变化,结合学生的变化和成长来进行有效的引导。德育教育应该有一定明确的德育方向,针对德育方向来完成对学生的引导。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前应该明确教育的重点,在不同时期建立不同的德育目标,每个目标和目的之间互相联系,从而全面的带动学生德育水平的提神。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培养学生乐观的看待问题,理智的处理问题,从而在素质和能力上都有全面的提升。德育教育是进行素质知识教育的前提,有良好的德育认知才能更好的在当下社会生存下去,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拓宽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出更多的全能型人才。

3结语

德育教育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深远而直接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思想认知构建为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针对初中学生的现阶段心理状况和认知,完善德育方法的构建和艺术性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德育观,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能型人才有着直接的影响。德育教育也应该与素质教育进行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作者:魏小琼 单位:梅州市五华县新新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学周刊》.2016年8期.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69-02

学生思想出了问题,按十年前老方法是单一的批评和要求其改正,很多学生就改好了。班主任工作比较好做,班主任津贴每月是一十二元。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特别是网络非常发达的现在,初中学生的思想与以前不同了。老师如果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教育变化了的学生是不行的。现在德育工作量很大,原来的班主任津贴再加上绩效班主任津贴这一块,都体现学生的德育工作量变大。有什么办法做好繁杂的德育工作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德育方法贵在灵活多样。

一、学生变了,德育观念要更新

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德育观念要更新。十年前,我做学生的德育工作比较容易做。十年后的今天,学生变了。有一次我在我班男生宿舍外听到几个人在宿舍里讲顺口溜:“请我吃碗粉,我为你摆平。请我喝口酒,我为你大打出手。”我深感学生变了。这之后我做德育工作观念更新了。我得先去了解学生跟谁学到这些话。经问,是村里社会青年讲的。我从源头上找出践行这种顺口溜的人的失败事件,用这些事件来教育我的学生,效果很好。

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切实做好初中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性工作。通过深入学生中,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脑海里新装进了什么。

二、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德育方法

学生一违纪,老师不能一言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德育中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这一关系的确立,将为提高德育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老师应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做人的导演、演员,而老师则作为艺术指导、总监。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开展广泛的自评、互评、师评活动。我在一次班会上,我针对当时媒体刊登的某校一名学习好的学生由于参与重大盗窃而被收审,造成学习受影响的事情,让同学们就“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为主题,让每人讲几句话,我在下面倾听。很多学生讲:“不会做人,他这几天不能来上课。”我觉得效果很好。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增加德育方法

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老师就要用美好的事物影响他们,教育他们。在一次以“我的卫生我做主”为主题的班会上,学生提出某某老师随手丢烟头,等等。会后我想跟校长沟通。校长讲他在信箱里也有学生反映此事,该学生说本班的清洁区被扣分有此原因。由此可知学生对老师的榜样行为很在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我们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师德修养,以良好的仪表举止、高尚的人格情操、正确的处事方式来影响学生。

四、注重情感沟通,增添德育花样

有了情感的交流,就有了心灵的互动,有了心灵的互动,德育效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运用情感沟通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班集体的归属感,有助于学生排解情感上的孤独和烦闷,这也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一剂良药。为此,教师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以高尚的人格、诚挚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开展德育工作。

1.换种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我班的思想学困生有五位。有关莫某的事,其他科任老师都摇头,莫某的家长都讲我的这个孩子“流产”了。有一次莫某和其他几位男生在扫清洁区,我想我跟莫某沟通情感的机会来了。我特意走到莫某旁边跟他一起做卫生。我没有工具,我用手捡纸片。此时莫某拿扫把过来说:“老师,您弯腰慢,可能您腰痛。你不用做,你看我”。他既捡又扫,一下子把我面前几平方米弄得干干净净。我夸莫某真两下,他很高兴。我用行动换来莫某的心里表白。他的心灵告诉我:我其实是很懂事的。他是有点任性,却受到了家人的全盘否定。我认为莫某不是一只“丑小鸭”,他是一只受了伤的“小天鹅”。我们不要停留在关心他这个浅层面,而是要提升到呵护他的深层面。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人都有对情感的珍惜,当代学生也不例外。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如池塘里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德育工作中,注重情感渗透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内在需求,情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2.沟通,消除隔膜;交流,敞开心扉;真诚,溶化壁垒。在一次以“我说你的优点”为主题的班会上,每个同学都对班上几名“德困生”进行表扬,说其优点。很多同学不开口。我说出莫某等几名“德困生”的优点后,大家有点不相信。我说,曾经有一对互相对面的房主A和B,房主A说:“房主B家的玻璃窗脏了一个月了”。后来经过第三者察看,是房主A的玻璃窗的污迹没有擦,导致视线受扰,觉得对方的玻璃总是脏。沟通、交流和真诚,让评价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六、家校合作,形成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篇7

中小学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转贴于

篇8

首先是领导领导不够重视。德育工作机构不健全或者形同虚设。据了解有些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德育工作机构,有些学校虽有但只是摆设而已,甚至连起码的德育工作计划都没有,更谈不上开展有关“德育”的工作了。领导只讲不抓或走走过场罢了,有些学校领导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部分教师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或不关心政治。正因为部分教师不关心政治、少问及政治,因此他们只埋头传授知识,什么德育、政治,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情,作为教师,“授业、解惑”才是天职。片面追求学习分数、注重教学质量。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所教的班级总分高、教学质量好,什么也就好了,一俊遮百丑嘛!正因为只注重教学质量,搞题海战术,哪有什么时间顾及德育工作?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校领导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还是依据教学质量的好差,如果哪个教师差了就要“戴着笠帽等雨淋了”,因此教师只有注重教书、狠抓教学质量,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

其次是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我们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研究,所以,长时间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把学生在学校的信息或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要求家长如何给予配合,这样做的结果把家长在家庭中作为德育教师的地位大大消弱,最后我们的家长没有扮演德育教师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除了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时不畅通、家访有时不及时甚至不家访、对家长有时还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有时我们还在经常埋怨家长素质怎么这么差。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把德育教育全推给学校,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许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甚至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

最后是随着“四、二、一”和“留守儿童”家庭的激增,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成为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一大隐患。在这样的家庭里一般“母慈”有余“父严”不足,溺爱盛行,缺乏严格的要求和教育。由于没有兄弟姐妹,难以感受到协作、平等、“有序”等人伦关系的体验,所以造成他们的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个性,无疑这一切都增加了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加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大部分家长进城务工,又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儿童”,他们基础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份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

二 解决农村初中德育工作问题的对策

1、学校要端正认识

要深刻认识把德育摆在首位的必要性、时代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首位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负面的、丑陋的、腐朽的东西入侵,青少年一代深受其害。另外西方国家经常无端指责,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如最近美国会通过“售台”武器法案、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等。因此非常必要、及时地从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国家利益高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确保德育首位,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要深刻认识德育的特点、难度。在当前搞好德育确实不容易,这需要充分认识。德育有难点,一是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现实的实践性;二是它具有克己性。德育的社会性比智育、体育大得多,学生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来自方方面面,思想表现也是方方面面,可控程度较低,这就加大了德育的难度。德育既要抓“外用”又要抓“内化”。“外用”就是学了就用、讲了就做,这不容易;“内化”就是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点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那更不容易,没有时间和关键时刻的考验,难以测量。克己性是德育的特点,德育不是教人利己而是克己,克己奉公一直是我国提倡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德育更讲求克己,因此要知难而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集中力量,加大德育工作力度,保证教师工作要到位。

学校德工作主要靠教师来做,德育工作要落实,教师必须到位,到人师之位。经师易做,人师难求。所谓“人师”,就是具有人类灵魂工程师资格的教师;而经师就是教书不育人的教书匠。如果教师进到人师岗位,为人师表,管教管导,德育为首,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德育为首。

2、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大的。“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中的基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是一个人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条件。那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注重身教,形成良好的家风。其次,家庭成员之间要彼此尊重信任、关心爱护,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最终,要严爱结合、要求统一。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但应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溺爱只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扭曲孩子的个性,产生病态心理。尤其是在“四、二、一”和“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中父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给孩子施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学校要与家庭密切联系。学校教育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对原有认识、观念的加深、扩展或补充,因此学校与家庭应及时保持联系。学校只有事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进一步深入教育。另一方面,定期举行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方法,对家庭德育进行指导,推动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协调一致地做好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保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的实现。通过交流经验,促进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分发挥情感陶冶法——长期培养,适时运用。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学校行政、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优良的校风、班风可以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校风、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

篇9

提高未成年道德思想水平,是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初中生的人生阅历较少,经验不够丰富,在三观形成的阶段需要他人的引导帮助,而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应担负起主要的德育教育工作,为学生做出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以及健全的三观。

一、德育工作的先导———合理规划

德育教育一直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调整德育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品德教育环境是所有初中学校的主要目标。传统的德育教育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难免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解决这些不足的关键点就是紧随时代的步伐,根据教育部门相关文件制定出适合初中学生的德育标准。所有德育教育者的素质、水平都要在制度标准合格范围内,德育教学的人员、时间以及场所都要有系统性的整理规定,确保所有德育课堂都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所有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教育没有太大出入。

二、德育工作的关键———转变观念

正确的德育观念是实现初中德育教育圆满完成的重要前提。人们对于教育的观念以及教育目标必须有正确统一的认识与标准,在此标准下实行的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有益于学生,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全面人才。实际教学中,为了追求分数与升学率,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导致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使学生成为读书的工具,缺乏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因此要想提高德育的工作水平,最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师的观点,突出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应该有较强的前瞻能力,及时把握人才的市场变动,将德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出高素质高道德的全面人才。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将知识学习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和健全的三观。其次,作为教育的践行者,教师应该主动担当起“联络员”的身份,积极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联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多方位全面的的德育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三、德育工作的创新———网络教育

德育教育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及时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互联网网络技术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德育教育也应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利用互联网实现德育教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校园内部网站,为学生提供网络德育教育的渠道,学校可以在校内网上设立专门的德育专栏,播放一些思想性好的视频音频,或者对校内存在的好人好事进行播报。这样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就会更加关注德育教育一栏,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在看到校内新闻时,也会受到感染而争相效仿。

四、德育工作的提升———树立榜样

青少年群体,最擅长的是模仿与学习,在此期间为其树立正确的榜样创造良好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学生在校园学习中,更愿意向优秀者以及优秀的团队靠近,因此为学生创造一个道德培养氛围浓厚的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班内寻找出一名或者多名思想道德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让学生以道德水平高而感到骄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师要让班级形成一股以高道德为目标的风气,所有道德表现较好的学生都会受到表扬与夸赞,这样在荣誉感的驱动下,学生就会更加注重对于思想道德的修养,从而完成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人才。

五、德育工作的巩固———师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最好最明显的榜样,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师德师风的学习活动,对所有教师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帮助教师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教育风向,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全体职工教师的管理,推进人事改革,对职工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全面提高职工教师的整体水平,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自身言行的把控,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说话行动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德育教育。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与学生做到平等交流,不以师者的身份压迫学生或者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打击。面对学生的错误,要有耐心的告知,不可以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造成学生心理阴影。教师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随时注意仪容仪态,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学生。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是国之根本。德育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做人最重要的准则。初中是孩子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一定要注意对其思想道德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有道德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赵凤霞.初中开展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2).

[2]晏发清.初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J].读书文摘,2015,(20).

篇10

中图分类号:G41

前言

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必须根据德育的原则,选取有效的途径和采取恰当的方法。德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条。德育方法是为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服务的,是实施德育的方式和手段。物理教学实行的德育方法主要在德育渗透、德育熏陶和品德的评价。

一、通过讲授物理知识实施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关键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弄清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教会学生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研究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对立统一”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分析物理问题。培养辨证思维方式。

1、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讲楞次定律时,在分析大量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归纳为两对因果关系:①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②回路中的感应电流又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前者“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是原因,“产生感应电流”就是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后者“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原因。这是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这两对因果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揭示出正是“果”对“因”的反作用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这就是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物理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因果关系,而且有着复杂多变的形式,如“同因异果”关系,给定电源的闭合电路,当改变外电阻时会引起电流和外电压的变化,就是这种关系。又如“原因和结果相互转换”的关系,电磁波的形成就是电场和磁场的对立斗争,相互转化的结果。

2、用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

①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概括地指出揭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规律:外力促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惯性(m)又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改变,这一对矛盾统一于F=ma的关系中。

②光照射在媒质表面上,一般是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当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介质时,随着入射角的增大(量变),折射光减弱反射光增强,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临界值)时,发生质的飞跃,折射现象消失了,产生全反射现象,而临界角就是质变点。

3、在解题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在科学研究和物理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往往要把复杂的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简化或理想化,建立物理模型是这种方法的集中表现。在习题教学中,也需要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确定其物理模型,然后根据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解答问题。

4、在物理实验中实施德育

观察实验是物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认识客观的物理规律,实验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实验过程要求要遵守纪律,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如实记录数据,爱护公物,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是十分有益的。

做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时,要求学生三次实验通过金属丝的电流差别不大(且电流均在1安培以下为宜)测出电阻率后,教师指导学生提高电压,增大电流再进行实验,会发现电阻、电阻率明显增大,这个现象如何解释呢?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学生讨论后,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归纳:导体决定于电阻率(内因),但温度、长度等外界条件(外因)可通过内因,促成导体电阻的变化,进而指出,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量变)而减小,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电阻突然趋于零(质变);这就是超导现象,关于超导现象,关于超导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目前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熏陶

课外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它与课堂教学目的基本一致的,但有自己的特点,课外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各种活动,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学生自由度较大,适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讲座、竞赛。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如无线小组,摄影小组等,还可以是个人活动,如观察实验,小制作,写小论文等。

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情景和起示范作用,以进行德育熏陶。如参观科技馆就是开展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力、热、声、光、电科普展品大部分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开阔了眼界,扩宽了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小组也是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如制作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作电蚊拍等,通过参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要把工件制作成功,必须按科学道理办事,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可见,兴趣小组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教学德育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予以恰当的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