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1 16:40: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篇1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teachers,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ffect of reflection is very necessary. As a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 should in advance of exploration, reflection in practice, study materials, understanding students,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etting up teaching strategy.

【Key words】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reflection

1 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新课标的大环境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方法。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经常检查、反馈、分析、调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最终优化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无疑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关注,使教学研究活动得到深入地开展。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教学智慧的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体现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演练技艺、展现知识的过程。以前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课本知识,而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搜集大量事例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

2 教学体会

2.1 加强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2 科学使用教材。

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阐述理论观点,生活化学科知识,使知识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使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增强。因此,关注过程和凸显观点是新教材内容的体现方式。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体验、感悟,最终回归到学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很强可读性。刚开始新教材不能够适应,笔者曾走到两个极端教学模式:部分教师由于受旧教材编排学科知识逻辑思路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编排思路时,感觉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识体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课时按旧教材的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听不懂,课堂效果也很差,为此,笔者感到困惑苦闷,结果转向依据并照搬新教材,一段时间过后,教材内容进度缓慢,笔者感觉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学任务在规定课时内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笔者意识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应当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让教材成为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

2.3 挖掘人文内涵,体现人文价值。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在教学和教学评价中过分追求客观性、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尤其是在中考压力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追求机械化的答案,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当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标准化教学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从学生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样的教学理念无疑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毕竟,语文是人文学科,理性化、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挖掘出语文的人文价值,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广大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2.4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我们力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3 以学生为主体,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许多教材内容出现了大幅度改动,但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却没有随之改变,仍然是“穿旧鞋”,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一刀切”。这样陈腐落后的教学模式显得与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教师教得疲倦,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效率极低。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顾眼前分数、不顾学生能力发展的“近视”。教师要逐渐将自己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只有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学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对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可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补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教师可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细细研讨。

总之,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2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 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 转变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3. 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让课堂效果好起来。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4. 明确拓展目的,有序施行拓展的过程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每次拓展教学的目的都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叫学生看课外读物、查资料,要让学生懂得这次活动要读什么书、了解什么内容、怎样读。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古往今来石拱桥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资料,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进而感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次拓展活动的目的就是掌握有关石拱桥的知识,培养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拓展过程也很明确。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桥梁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自然能达到预期效果。

5. 活跃学习氛围,培养自主拓展的学习习惯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语文的拓展教学活动是很感兴趣的,在自主拓展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很高,但普遍存在不会拓展、不知道怎样拓展的问题。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让课堂活起来的目标。

浅议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转化

刘进良

(河北省雄县昝岗镇中学 071800)

【摘 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转化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 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 转变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3. 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让课堂效果好起来。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篇3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1.无效形式过多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过多的根本不具有示范性的示范课程,有省组织的、市地组织的、校组织的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课程应有尽有,并且在这其中还有很多教师获得了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称号,我们不谈这种做法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我们单纯从这些课来看,一节课需要调动很多人的精力,用一周甚至几周的时间进行准备,最后由一人将准备的内容表演出来,是真的具有很大的意义的吗?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更多了表演成分在内,教师们过于追求形式之风,造成课不是讲给学生听的,而是表演给评委看的,并且学生还要配合教师,这种教学形式谈何示范性?

2.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相对较高,而新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要求教师接受新理念,运用新教学手段教学,所以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会感到不适应。有的教师是因为长期发展下来,自己拥有了一套教学的方法,从自身观念上就不愿意做出改变,还有的教师是因为自身专业准备不足,无法满足新课程的大幅度改变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们要做出调整和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

3.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

学生们普遍存在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的现象,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重视程度不高,缺少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很多学生更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全部是围绕考试展开的,被动的看书做题,很少主动自觉的去学习。个别地方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实用功能,重视显性的教学目标,过于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和追求语文学科知识系统,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忽略了语文教育特点,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1.少些形式,多些实在

笔者认为多一些教师之间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形式的会议,提高教学论文的质量检测水平,使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提高,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初中语文教师应对学科基础知识技能有准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对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必须熟练掌握,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对人类的价值,尤其是要掌握语文学科在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以及学科知识的应用前景,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视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阶段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学本质,语文知识的学习包含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内容,我们要保证既定的教学目标要全部实现,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人都是在不断总结不断的反思中成长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教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首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并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还要学会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去借鉴和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和成熟的经验。另外,还要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对自身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定位进行反思,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要珍惜课堂教学的时间,浪费课上时间才是在最大的浪费,结合学生的知识需求,去开展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篇4

1 强化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的现实价值

初中语文是学生必学的科目之一,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语文教学,使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更加切实的发挥应有的价值,使语文教学充分体现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1语文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工具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或工作都离不开语文的融入,比如说语言表达能力、理性的思维能力及沟通能力等等。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更好的参与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更好的提升生活质量。

1.2语文能够促使学生懂得世间的真善美

语文学科的有效性特征衍生出其另一种特征及人文性。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其有效性为依托。毕竟,学生可以在语文教材中体悟出很多真善美,能够使他们的思想意识能够朝向健康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形成符合时宜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

1.3语文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有效性的全面发挥下,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最终使语文知识发挥出应有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实现。一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师生之间都能够实现和谐融洽相处,从而保障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2 语文课堂中影响有效性教学的因素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有了崭新的要求,其对于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及时的契机。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困境,语文教学的发挥前景不容乐观。

2.1学生思想上比较放松,影响语文教学有效性实现

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较为放松,并没有将对母语的学习放在一个应有的地位,反而觉得语文素质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他们认为今后的工作中真正需要的是一门技能,而不是单单依靠语文素质来支撑。

2.2课堂表现与新课标要求不符,基本素质非常欠缺

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思想偏差,必然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如人意,比如语言表达吞吞吐吐,在实践生活中学习中认错字读错词用错词的现象非常普遍。可见,语文作为语言工具的有效性并未真正被激发体现出来。

2.3不利于思想道德的及时培养,导致自身素质较低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否则,一旦学生将来到社会上从事各种工作,必然不利于良好职业道德的树立,必然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影响自己的前途。

3 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原因

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现。然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原因,我们必须对这些原因予以明确,从而更加透彻的认清问题。

3.1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方式导致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

目前,很多老师一直沿用着过去的教学方法方式,注重语文知识的机械化传递及问题解决技巧的灌输,这样,陈旧的教学方法方式不合时宜,其教学有效性必然无从体现。

3.2新课标的要求致使老师形成急于求成的心理

语文新课标的具体教学要求是科学合理的要求。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老师形成了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们想尽快看到成效,想通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旦短期内的教学目标都无法顺利实现,最后还会影响老师的教学信心,影响语文教学有效性作用的正常发挥。

4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积极探索

新课标的崭新要求下,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给予了肯定。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认清有效性教学的意义及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积极合理的探索,寻找可靠的途径。

4.1出符合语文工具性价值,彰显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特征较为明显的学科,良好的语文能力也是学生应当掌握的技能。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将语文学科的客观定位普及给学生,使他们意识到语文的工具性价值。

4.2适当融入应用文写作内容,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老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应用文写作的内容,以此来让学生亲身感知社会的变化、社会就业形势、就业需求及条件等,使学生在初中学校阶段就重视自身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巩固。这样,应用文写作不再是简单的写作内容,更是学生透视社会大形势的良好窗口。

4.3老师运用时宜的教学方法,体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科学合理教学方法为起步平台。否则,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难易实现。老师可以通过诗句背诵对接、成语接龙等形式来崭新语文学科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结语:在新课标要求下,有效性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及语文教学的绿色通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重有效性的地位。有效性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契机,我们应当积极推广有效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体现。

参考文献:

篇5

在初三语文舞台上,为了不让学生们输在这关键的一年,为了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成绩,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得到安慰,我将改进教法,勤奋工作,为同学们成才和升学提供帮助。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

我刚接触这个班,对学生的思想不太了解,总体来说本班学生思想不太活跃,不能向老师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男生大部分基础太差,字写得不好,课文读得磕磕绊绊,学习态度不端正。女生比较好,但缺少尖子生,导致班级优秀率不高。面对当前严峻的中考形势,要想在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难度很大。

二、对语文教材的初步分析

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定位

(一)思品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能力目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词,强化对文言诗词的积累,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中考打下良好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一)认真学习导学案,转变教学观念。导学案与以往教学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做到提前预习,课堂展示,限时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纸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六)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七)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标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八)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助学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材选的课文体裁、风格多样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洋思”的“先学后教”,渗透着自主精神,不仅预习在先,上课时往往经教师数语点拨,学生们就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快车道”,而且所谓“后教”之“教”也不是教师教,主要是引导学生们自己教自己,学会的教尚未学会的。具体地说: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这样,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洋思的这一教学模式对我影响很大,学习洋思经验,其根本在于改变观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学洋思的经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由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欲出不能,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开辟学习的新领地。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对于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地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地将其他各情节贯穿起来。

三、课堂教学中将“是与否”的评价改为鼓励表扬式评价

篇7

(1)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即使同一个教育对象,随着年龄增长,其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和其它各种能力都会有很大变化;再者,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特点也不相同,如果以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结果会导致教学低效。

(2)不断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用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是单纯靠书本知识所能学到的,必须经过教师反复探索、实验和总结才能获得。

(3)不断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社会在进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适应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4)练好基本功。课堂教学中,板书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板书字体规范、工整、大方,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能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就放弃了书法艺术的教学和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好普通话,以有丰富内涵、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美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

二、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且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1)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学生由于背景不同,个体的爱好、兴趣、习惯、动机和需求都不尽相同。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教案的设计到教学的实施,都要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

(3)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机会。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表现的机会。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通过讨论和交流,让每个学生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从而构建全新的认知体系。在作业设计上,尽量留一些开放型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1)巧用媒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积累词句的积极性,可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开展成语接龙、漫游古诗乐园、好词句大比拼等比赛,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有趣的语文活动逐渐养成自觉积累词汇的习惯。同时还可通过播放电视散文,投影课外读物让学生欣赏,或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进行优秀作文会,这样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篇8

新课程背景下审视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最好的总结可以概括为“效率低,问题多”。纵观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尽管不少老师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教改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向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境

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有些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目标性不强,盲目性较大,教学计划性弱,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其次,教学方法不新。教法陈旧,不知变通,搞“满堂灌”、“题海战”,在教学中缺乏主导意识;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刻苦认真,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再加上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向学生授“渔”,使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差,因而学生也不知该怎样去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转化的过程。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这句话提醒教育工作者教育需要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同时“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做孩子们的合作伙伴,共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2.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可以使人树立信心和勇气。只有体味到成功的滋味,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与言语过程,才能大胆举手积极参与,特别是胆怯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质疑问难,点拨指导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看似平淡的教材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积极思考。如何使学生由不质疑到主动质疑,由不质疑到学会质疑呢?

1.营造气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求,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首先,我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安排,让思维活跃和不活跃的同桌,让成绩良好与成绩不佳的同桌,起到互助互补的作用。其次,教师对学生质疑和释疑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并且给予口头的、体态的鼓励。

2.提供机会。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探究的结果就不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四)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过去有段时间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动或赛课中,为了课堂出彩,笔者常常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优秀的学生,如全班最善朗读的去朗读,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画画的去画画……实际上只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跑龙套”,支撑整堂课框架的只是为数很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不语,课堂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递减。有此教训,笔者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结束语

总之,在对新课标理念的学习并付诸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在以上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使自己对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更深刻的反思,也使教学能力有更长足的进步。“还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应成为教师的座右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应是学生的座右铭。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无论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来说,还是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无论是从认识社会的深度和广度来说,还是从生活经验的积累上来说,都处于初级阶段。也是人生发展中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阶段,从生理心理的发育成长到知识内涵的积累和结构的改变;从学习深造到择业走向社会,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初中教育非常重要,而如何提高语文教育也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我个人认为:

一、要“语”“文”并重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改实验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了强调探究性学习,教师往往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对语言知识性内容做了弱化处理,在教学中不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语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有理解清楚,就对文章的主题随意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和精神培养的工作,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偏重于人文性,弱化工具性。一个人终生发展中必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学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语文的双基,中学毕业时,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那一定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也必然会成为学习语文的学生的悲哀。因此,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头重脚轻”,更不能“头轻脚重”。

二、要“慎问善问”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却是“满堂问”式的教学。“问”应该说是教学方法的一种革新,它在促进师生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提问提得太直太碎,就会出现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者置之不理,保持沉默,教师只能简单地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课堂很生动,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强行灌输,是消极接受的方式。因为教师预先设置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诱导学生猜测,或者教师自己交代,学生并没有展开讨论,并没有深入思考,思维完全被教师锁定,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跟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三、要化虚为实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放开,自然就多了一份潇洒。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超出了限度,就会过犹不及,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过分的虚化现象会损害教学的实效。

四、要合理使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生动性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拟。它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音响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讲授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诗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占用的教学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揣摩的时间。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语文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

五、要突出主题,激发主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中心,但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要求表面上、形式上的简单地突出主体,激发主动,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从深层次挖掘他们的潜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使他们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创设学习的情境,利用文本自身的丰富感染力,激发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倾向,促进学生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把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求。例如,讲授《孔乙己》时,教师渲染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的情景,之后再也没有见到孔乙己。要诱发学生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要创造条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保证学生在心理上有主体操练的时空。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师生的共同努力,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切实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操练活动的有效时间越多,知识内化率就越高,保持的时间就越长久,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例如,我们在讲析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孤烟直”和“落日圆”的情景,让学生在郊外或村头观看傍晚落日的壮观,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景色选词表达的。通过深入的思考讨论,学生就会明白,词语的选择,要根据特定的情景,只有这样,才会准确。那么,他们在运用语言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琢磨具体的语境。当然,要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扬民主,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一方沃土,师生平等对话的一个平台,使学生在没有顾忌、没有压力的宽松心态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完全凸显出来。

篇10

新课标对初中的作文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通过教学互动,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探索,切实提升初中作文教学效率。

一、注重日常积累,提升作文素质

作文是抒感的重要途径,有话想说,才能丰富作文内容,避免为完成作业而敷衍作文的情况发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日常化的摘抄,将读书看报时见到的好词、好句、好段落摘抄或者剪贴下来,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日记习惯,及时将身边发生的新鲜事、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记录,通过大量的练笔,有效保持写作水平。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生活环境与个人经历,对于同一事物的体验也各不相同,鼓励学生记日记,能够为学生作文注入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作文抒发学生的真正看法与真实感受。只有留心生活,发现生活,积累素材,勤于练笔,才能拓宽写作思路,提升学生的作文素质。

二、运用创新思维,引导个性发展

初中生活泼好动,个性鲜明,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合理发挥想象与联想,创新思维方式与作文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水平,只有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主动探索,才能使学生作文散发出应有的活力。例如,在写作题为《我的好朋友》的作文时,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对写作对象进行自由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应当描写自己的童年小伙伴,有的学生建议刻画自己的同桌,甚至有的学生准备将家中的小狗作为描写对象。在讨论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原有描写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将描写对象塑造成学生心目中的好朋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构思平台。初中作文的写作应当尽量降低作文内容与形式给学生造成的束缚,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乐趣与表达的愉悦。

三、拓展教学方法,激发写作兴趣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写作热情,拓展学生思维。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当在结合作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以《春天》为题目的写作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中寻找春天,观察春天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感受春天的和煦微风,将自己的感受写入作文,构筑出春意盎然却又各具特色的春之图景。在描写具体人物时,可以提前布置写作要求,让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仔细观察自己的写作对象,抓住其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为增强作文教学的直观性,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除此之外,作文讲评对于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也至关重要,通过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评阅作文,有利于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诊断,在认识自身不足的同时汲取他人长处,进而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