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1 16:41: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篇1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章作者:名扬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28日12:59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十五以来,永州经济正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逐步提速,结构调整有所加快,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针对当前市内外、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速度永州、(四)发展环境有所改善,园区经济日益壮大。近年来,全市各级狠抓民营经济的思路较为明确,力度有所加大,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据对冷水滩、祁阳、蓝山等7县区共47家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汇总显示,民营企业主对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环境感到满意的接近60%。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对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起到了较好地推动作用。2004年,全市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8个工业园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引进落户企业126家,其中规模企业5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9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亿元。 (五)民间投资迅速增长,主体地位初步确立。2004年,我市民间投资完成63.32亿元,比2000年增长92.9%,年均增长17.9%,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速快了3.9个百分点;2004年我市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6.4%,较200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2004年,我市小水电开发项目达146个,完成投资7.96亿元;另外,一批大的建设项目如冷水滩滨江广场、河西沿江路、梅湾新区、永州大道、日升大道等都吸引着大量民间资金的投入。民间投资的主体地位日渐明朗。 二、永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本地经济社会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如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偏小,一些中小企业活力不强、效益不高等。2004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3%,比我市高10.1个百分点;郴州市2002年民营经济比重为50.8%,比我市高3.8个百分点;可见,我们与沿海及周边先进地区仍存在不少差距。 (一)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政府服务有待加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遗余力,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民营经济发展仍然不够宽松。一是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民营经济仍沿袭依权监管的模式,难以过渡到依法监管上来,导致民营投资的关卡多、手续杂、费时长,增大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二是在市场准入上民营经济仍未享有公平待遇。目前,许多领域对民营投资虽没有明文规定的限制,但是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与国有经济甚至外资经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一些收益稳定、利润较高的行业尚未对民营资本开放;民营经济在投资立项、能源供应、贷款支持、征用土地、人才使用等方面与国有经济、外商经济享受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也不完善或难以落实。三是财税政策不平等。民营经济已成为国家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但民营企业往往无法享受三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以及国有企业的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作为同等市场竞争主体的民营企业遭受政府财税政策的不平等对待,而且还面临众多权力部门名目众多的罚款、摊派、赞助等。 同时,现行的过于集中的财税体制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也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另外,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在短期内难以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由原来为国有经济服务转变到为民营经济服务上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体制上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一是多头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民营企业主遇到问题得不到政府有效、及时的服务。目前,我市对民营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等数十个单位,但却缺乏一个权威性的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二是政府服务不到位。一方面民营企业在投资信息服务、产业指导方向、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渠道不畅、信息不通的问题,使其在项目投资选择上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投机性,从而导致投资风险加大和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人才引进上,政府也缺乏有

效的管理和战略规划,支持和服务力度明显不够;三是个人和部门利益驱使导致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二)民营企业起点较低,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民营企业鉴于自身的特点,大多数具有某些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①、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低水平重复投资较为普遍;②、投资盲目性较大、追求目标短期化;③、职业操守不强,不正当竞争、制假造假、损害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④、发展缺乏长期战略和长远眼光,一些民营企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次,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储备上明显落后于国有企业,存在三缺,即缺管理人才、缺技术人才、缺营销人才。据调查,2004年底,我市民营企业从业队伍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左右。 (三)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开拓创新精神不足。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家庭、家族式管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产权制度具有明显的家族化倾向。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也许是可行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已走出原始创业阶段,这种家族式的管理已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因为:①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管理领域相应会越来越宽,依靠个人能力和家族式的监督已越发困难。②随着企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无论从技术、产品,还是从市场、融资等方面,均已大大超出管理者本身或家庭成员可能拥有的经验和知识。管理者再学习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速度,管理者经验和知识的折旧率远远高于企业的发展速度。③伴随着企业的扩张以及生产管理的加强,信息变化更为迅速也更加复杂。这些对管理者的信息运用、判断和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更大挑战。上述缺点均可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大,人才的来路和言路不畅,开拓创新意识不强,难以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拓宽,从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四)融资渠道依然不畅,企业发展缺乏资金。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融通上表现为规模偏小且无稳定的资金市场配合。因此,承受市场风险和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能力较差,易于倒闭,稳定性不强。 从银行角度看,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银行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大部分民营经济缺乏获得银行贷款所需的正规渠道。整个金融组织缺乏面向民营企业的民营商业化银行,加上信用中介服务体系滞后,国有大银行无论在自身机制上还是在技术操作上,都无法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民营企业自身方面分析,首先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优质企业偏少。对于管理不规范、风险不确定、经营状况一般的民营企业,银行无法从容放贷,由此形成了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境地。其次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信息披露、统计、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尽管自身盈利水平可能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企业统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时效性无法保证,给银行贷款带来了难度和潜在风险。 (五)社保机制不够健全,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在人们的惯有思维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职工在企业的工作时间长短不一,劳动关系的确立不太规范。据调查,我市大部份民营企业均没有按规定足额缴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生育保险金。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引进人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单一、封闭的产权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单一和封闭的。这种单一、封闭的产权模式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竞争优势和效率优势,是可行并有效的。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技资源、有市场、有实力、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群。通过一两年的努力,要在我市尽快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40家、县级龙头企业80家的发展规模。同时,要下大力气做大做强一批现有的骨干产业,使得以熙可、永罐、泉辉等企业为主的果蔬加工企业年加工出口能力尽快达到6万吨以上;以华兴竹地板厂、三鑫竹木制品公司为主的竹木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尽快突破100万平方米,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以金浩植物油、天龙米业粮油为主的粮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增长30%以上。 二要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规模企业。全市要重点培育民营十大支柱产业,每个产业都要有2家以上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骨干企业:一是以熙可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永州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天龙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态食品加工业;二是以华兴竹地板厂、三鑫竹木制品有限公司、道县联邦家具厂、东安人造板厂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业;三是以太平洋纺织有限公司、丽宏毛织厂为龙头的轻纺工业;四是以祁山水泥厂、五里坪水泥有限公司、永州水泥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建材工业;五是以双牌铝厂、哈陵焊剂公司、华冶集团为龙头的冶炼工业;六是以羊角塘烟花鞭炮集团、祁阳浏花平祥烟花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烟花炮竹加工业;七是以百草制药、敬和堂、时代阳光为龙头的制药工业;八是以科力机电有限公司、冷水滩水泵配件厂、凤凰园电线电缆厂为龙头的机电工业;九是以科茂林化、金腾生物为龙头的化工工业;十是以阳明山水电站、林江电站、湘江电站为龙头的小水电产业。在扩大民营经济总量的同时,下大力做大做强一批规模企业,树立民营经济的崭新形象。 三要重点突出载体建设,构筑民营经济发展平台。全市要重点开发建设好凤凰开发区工业园、长丰汽车配套工业园、熙可食品工业园、湘江林纸一体化工业园、萍洲高科技工业园等5个市办工业园和其余县区重点工业园,努力把工业园区办成民营经济的聚集区、新型工业的样板区和现代工业的示范区。一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地域要全部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讯,确保四通一平,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二是注重园区的环保效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引进高新科技项目上来,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杜绝污染环境的工业项目进入园区,实现工业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长丰汽车配套工业园要重点发展汽车配套工业;萍洲高科技工业园要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医药化工业;熙可食品工业园要重点发展罐头食品及其相关配套工业;凤凰工业园要突出发展机械电子工业;各县区工业园要根据各地情况选择发展1-2个特色支柱产业。三是创新开发管理机制。要在明确园区工作的专抓班子、强化园区发展责任的同时,积极探索工业园区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推动园区实行业主开发负责制、公司员工聘任制、工程项目招标制,实现园区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运作型转变。 (三)始终推动三个创新,进一步夯实民营实力。 一要加快体制创新,积极推动产权改革。大力推进乡镇集体工业企业的民营化进程,通过努力,尽快全面完成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实现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清晰化、股权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目标。同时,大力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通过租赁、参股、买断等方式,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加速国有工业的民营化进程。 二要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要突出扶持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帮助民营规模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加快优质名牌产品开发,促进民营经济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要引导企业提高研发和

技改投入,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应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达到5%以上;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以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联姻,开展技术合作,促进民营企业大量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三要加快管理创新,切实加强成本核算。帮助民营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训管理人才,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采取委托培训、自办职工学校、异地办班、选送职工对口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技能鉴定等多种形式,快速培养各类人才,使得全市民营经济中技工以上的各类人才占职工的比例尽快达到20%以上,并造就一支宏大的企业家队伍;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会计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始终加大三个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下决心充实和扩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资本金,为重点扶持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要加大力度争取国家、省里的工业技改资金、高科技引导资金、国债项目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以及扶贫开发资金等,以用来扶持重点民营工业。要组织民营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招商引资,全市要精心挑选100个项目,搞好项目包装,开展对外招商活动;积极发挥打工能人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走访打工能人,召开打工能人座谈会,发动1000名打工能人回乡创办、领办企业,通过外引内联,组织更多的企业与外企联姻,引进更多的企业落户永州。要积极争取金融资金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筛选一批企业向金融部门推荐宣传,挑选一批规模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开展银企对接洽谈,实现银企双赢。 二是加大政策到位力度。要推动产业政策、用地政策、信贷政策、减负政策等方面政策落实到民营企业,消除体制性障碍。在产业发展上,除国家明令禁止以外,全面放宽民营企业准入领域,对发展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范围、不限开业条件。在用地上,要确保重点民营企业的用地需求;在信贷政策上,要帮助企业扩大担保,增大贷款规模;在减负政策上,对支持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收费,试行多家费、一家收、分头拔的办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加大保护力度。对重点扶持的企业,由市委、市政府授牌,给予重点保护。对重点保护企业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严禁进入企业进行检查和收费;同时,对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加大查处力度,对那些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并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人和事,坚决从严查处;积极营造尊重民营经济、扶持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风气,大力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篇2

第一是发展速度较快。98年以来,我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以年均4.5%和25.7%左右的速度增长。2002年与1998年相比,私营企业增加了1.9万户、18.5万人,分别翻了1番、增长了87.9%。到今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已达20万户,私营企业达4.5万户。

第二是规模实力逐步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98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26.3%,总量达399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则从98年的63万元提高到目前的91万元,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374.46亿元,增长了1.4倍。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规模私营企业达1528户,其中千万元以上的517户,过亿元的5户。私营企业集团从无到有,达77户,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已超过40户,免冠行政区划名称的私营企业集团2户。

第三是效益、贡献提高。200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销售总额6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11.6倍、6.4倍和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占全市总量的52.98%。五年来,个私经济税收平均以30%的速度增长,共完成64多亿元,其中2002年完成20.87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两成。在就业方面功不可没。1997年以来,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近2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多人。民营经济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重要渠道。

第四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2:87,私营企业为1:43:56,与98年相比,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私营企业则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重的局面。部分私营企业在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等行业和领域也都有私营企业涉足。私营投资公司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79户,私营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迅猛。

第五是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和企业,带动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提高。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经拥有5件省著名商标和36件青岛市著名商标,有15种产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私营企业“守信用、重合同”单位已达289户,占全市“守重企业”总数的26%。

第六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科技型私营企业已达1162户,比1997年的512户翻了一番。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明显提高。

第七是外向型经济有一定发展。1998年至2002年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94家,占全市获权企业总数的30%。2002年私营企业(不含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外贸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利用外资4.85亿美元。

第八是园区等载体经济渐成气候。全市已建民营经济园区100余处,入园私营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近四成。市场总数达915处,专业村390个,专业镇16个。其中,欧美、红领等10个私营企业园区初见雏形,吸引大批个私业户向园区、市场和小城镇集中,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第九是地域之间发展各有特色。从个体工商户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数据情况看,截止到2002年底,五市及城阳区占当地个私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而私营企业仅占总量的四成左右,显示出私营企业向市区集中的特点。其中市南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各项指标增幅均居榜首。从生产制造业占私营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来看,即墨、平度、胶南、胶州、城阳、莱西分别占到76.38%、70.85%、61.86%、58.41%、54.33%和47.13%,生产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市区则以贸易、餐饮、房地产业为主。显示出服务业向市区集中的趋势。(二)行政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行政审批不规范。一些办理前置审批的部门,审批标准不统一、条件不公开,期限无承诺、收费无依据,手续繁琐。二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违章行为不择而诛、简单处罚现象;检查过多过滥,企业疲于应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行政服务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旧存在。

(三)“三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关于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8%的企业认为是三乱,成为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第一,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余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项目;少数区市收费种类多达7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第二,收费负担重,甚至费重于税。第三,收费标准不统一、依据不公开。

(四)“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一是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中,大部分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二是银企对接差距大。商业银行多考虑资金的安全,对民营经济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结果是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三是“两证”难办,抵押难成。民企担保主要以土地、房产作为抵押,但不少区域因为国家政策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困难,使贷款受阻。

(五)人才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38%的企业认为是人才问题,仅排在资金问题之后。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废除或修订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应民营经济特点的政策,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解决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用地、职称评定、办理证照、收费以及科研项目申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进出口配额和出口退税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的非国民待遇问题。要深化政府“五项工程”,优化政务环境。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讨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对各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评议。减少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实行审批项目时间限制制;全面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严肃查处执法不公,贪赃枉法的事件。

(二)突出重点,大力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和外向型企业培育

认真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总体要求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打造品牌、招商引资。对全市现有和规划筹建的各类民营经济园区建立台帐,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的强化分类指导。在继续完善青岛私营(民营)工业园等市级园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和促进市内四区异地设置的经济园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和产业协作,促进市内四区经济发展和个私经济质量规模的提升。要认真培育欧美、红领、巴龙、金王、德意利等重点私营企业园区,通过企业园区发展带动上游、下游产品,关联配套产业,推动企业作大、作强。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民营经济园区功能,认真兑现招商引资时承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民营经济依托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培育外向型私营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求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帮助私营企业申办外贸经营权的服务力度,指导帮助其尽快创造条件获权。要抓好民营外贸企业队伍、贸易方式、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外贸出口量的显著增长。各区、市要引导私营企业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通过吸引国外投资带动私营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技术水平提高和出口总量的扩大。要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私营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三)加大服务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议借鉴深圳、广州的作法,以资金支持为突破口实现民营企业数量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引导。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定位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层面上,提高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对规模大、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为民营企业办理“两证”时,应事实求是区别不同情况,设身处地为民营企业着想,给予优惠,率先办理。要指导帮扶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做好上市培训,加强协作配合。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私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整合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业务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红、黑、灰名单”,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弘扬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要充分发挥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信用评估功能,密切银企联系和借贷对接。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组建的各级贷款担保机构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要积极促成按照互利互助原则、由私营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民间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

2、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私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一是知识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管理水平。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三是经营水平。尤其是骨干企业,应当关注其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劝阻,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地论证,项目一旦上马要尽最大努力进行扶持,确保项目成功。

3、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民营企业跳出家庭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束缚,加快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和产业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探索走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路子,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加强民营企业园区建设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及时帮助其建立党工团组织,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一起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3

一、当前形势概貌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总面积22112平方公里。辖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3区,涿州、高碑店、定州、安国4市,清苑、满城、徐水、安新、高阳、唐县、涞源、易县、涞水、定兴、容城、雄县、顺平、阜平、望都、博野、蠡县、曲阳18县。总人口1077万人,约占河北省人口的六分之一,为全国第四人口大市。

近两年来,保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狠抓行风建设,促进了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保定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主要呈现出五个特点:

1.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增势强劲。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094家。

2.主导行业发展拉动有力。主导行业包括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代表的

机械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皮革皮毛羽绒及其制造业、纸塑制品及其包装业、建材矿产业等,完成增加值211.6亿元,同比增长31.0%,高于民营经济平均增幅7.8个百分点。

3.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加快。

4.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5.特色产业集群初现端倪。如高新区新能源特色产业,已构成以天威英利、中航惠腾两大太阳能、风能设备制造企业为龙头,以高新区为基地,以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中国电谷。

二、保定市民营经济的分布特点

1.行业分布情况。在二十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十大行业,共有中小企业42310家。其中,棉毛纺织业共有企业4951家,占12%;皮革及制品业共有企业10736家,占26%;服装鞋帽业共有企业3603家,占8.7%;机械制造业共有企业2174家,占5.3%;食品加工业共有企业5368家,占13%;建筑建材业共有企业6450家,占15.6%;电器电料业共有企业605家,占1.5%;工艺美术业共有企业1701家,占4.1%;纸塑包装业共有企业5120家,占12.4%;化工行业共有企业602家,占1.5%。十大行业企业在全部中小业中的比重达到了18%,特色优势较为突出。

2.地区分布情况。从区域发展水平上看,由于保定市有17个县(市、区)位于东部平原地区,8个县处于西部山区半山区,民营经济发展有较大差异。

3.产业集群情况。保定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根植于历史和文化积淀之中,具有独特地缘、资源、人缘和产业优势,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显示出鲜明的特色优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定兴汽车、容城服装、高阳纺织、蠡县毛纺、蠡县皮毛皮革、安国中药材加工、白沟箱包、曲阳石雕、雄县塑料包装、安新羽绒及加工等十大产业集群。

三、保定市民营经济的亮点

1.汽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汽车整车出口量居全国同类车的首位,并且连续创造了国内单个城市、单个品种(皮卡)汽车出口量两个全国第一的纪录。保定市生产的经济型SUV、皮卡市场占有率连续七年在全国居第一位,长城的经济型SUV产销量居全国首位,河北长安的微卡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位。全市汽车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六分之一以上,已成为保定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2.蔬菜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全市蔬菜(含瓜)播种面积为207.37万亩,总产716万吨,总产值56.9亿元。到200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已达到264.6万亩,总产量883.5万吨,总产值77.5亿元。分别增长27.62%、23.34%、36.20%。产值连续三年居种植业首位,达到40%,成为我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渠道。二是区域特色更加突出。建立了沿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及省市主要交通沿线的特色蔬菜基地。如定州无公害蔬菜基地、徐水无公害西红柿基地、蠡县麻山药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较有名的特色基地。三是设施蔬菜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以5~10万亩

左右速度增加,形成了以冬春日光温室、大中小棚、地膜覆盖为主,以夏秋错季、裸地种植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共同发展的蔬菜生产格局,基本上做到了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四是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逐渐规范。我市共建有18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开展产地自检。工农路市场、宝硕蔬菜配送中心、新市区绿奇园区等配备了速测设备。

3.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的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设立于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保定高新区”)内,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保定高新区规模、面积一般,但行业特色鲜明,即定位于“新能源与能源设备制造基地”。基地内的骨干企业包括保定天威集团公司、风帆股份有限公司、保定浪拜迪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电力自动化研究所中航惠腾风电公司等。1998年在该园区内成立的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集太阳能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应用系统等相关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工程承建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公司。该产业基地的远景目标是依托保定市在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领域的科技优势和发展基础,建设以风力发电产业链、太阳能发电产业链、能源设备产业链为主体的产业群。力争实现在大功率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电力电子产品与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输变电设备、新型储能设备、高效节能产品等六大领域形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

四、保定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增大但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2.企业群体庞大但规模偏小。

3.民营企业信用缺失,阻碍发展。

4.产权制度仍存在问题。

5.产品品种繁多但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6.产业门类齐全但产业结构失衡。

7.区域发展不平衡。

五、保定市未来发展在三个方面最具转折意义: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非公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是做不到的。

2.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今后民营经济一定要抓出成效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特别是没有摆脱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模式。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必须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民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告别过去GDP挂帅、偏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重视公平的发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篇4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093-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县域民营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并成为县域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截至2013年年底,闻喜县的企业总数共1252家,其中民营企业为660家,占企业总数的52.7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32家,其中民营企业29家,占企业总数的90.63%。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总产值212.6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总产值198.6亿元,占据比例为93.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6.7亿元,其中民营企业为52.5亿元,占据比例为92.6%;限额以上财贸企业(年销售额为2000万元以上批发业和年零售额为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和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年营业额200万元以上共30家,其中民营企业27家,占企业总数的90%),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及个体户共实现的零售额共31.5亿元,占全县总数的98.43%;全县房地产企业共12家,全部为民营企业。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在县域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促进其发展,亟待加以研究、解决。

1 民营企业的现状及发展环境

就闻喜县而言,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45 %;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35%;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形式转型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10%,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有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1.1 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其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还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两张脸”和“两个标准”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服务收费、审批手续等方面往往被提高收费标准,得到特别“关照”。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1.2 管理水平低下

闻喜县80%以上的民营企业都属于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对市场认识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1.3 人才机制不灵活

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优秀人才很难或很少得到重用,使其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中,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1.4 决策盲目,风险经营

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一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二是在社会物质极其缺乏,市场化程度非常薄弱的条件下,投资风险非常小,成功率特别高,因而使一部分企业家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市场,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上的经验主义。

1.5 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闻喜县的民营企业如日用玻璃制造企业、日用陶瓷制造企业、金属镁冶炼和钢铁冶炼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1.6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享乐主义和奢侈腐化现象

在改革初期,民营企业家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使企业逐步成长起来。然而当企业发展起来后,许多企业家丧失了以前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产生了安于现状的念头,在生活上奢侈腐化,挥金如土,不思进取,不谋发展。网上爆料的煤老板耗资7000万元嫁女、钢铁大王花掉3亿元娶妻,有的锒铛入狱,有的搞垮企业,便是佐证。

1.7 竞争意识淡化,一味依靠政府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调配资源,企业在市场中靠的是竞争力。然而,近年来,县域上存在一种不良现象,民营企业壮大后,民营企业家们逐步淡化竞争意识,纷纷挤向政界,竞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的竟然成为县人大副主任或政协副主席,一味依靠政府的扶持或得到政府给予的“特权”来维持企业。

2 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2.1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在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的同时,更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2.2 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未来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闻喜县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力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3 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坚决杜绝奢侈腐化之风

号召和倡议民营企业家要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创业观,企业家应把“以富带贫,实现共同富裕”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厉行节约方面形成制度,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不花。力求把富余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2.4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篇5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8.6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9.6%;销售收入完成10.3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80.5%。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

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

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

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

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的措施,我们也要敢于实施。当前,我们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抓好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抓思路创新,激活民营

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强,真正把我镇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

要坚定不移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民有民营为取向,以产权卖断为主要手段,退集体进个体,以产权改革推动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抓招商引资,扩张民营

要把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镇域经济的主体,仅依靠自身积累显然速度太慢,依靠改制转化毕竟潜力有限,还必须把好的机制同外来资本有机嫁接,才能更好地积累发展资本,更快地聚集发展能量,使民营经济呈现爆发式的扩张态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支持,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就业”的大开放意识,形成全镇上下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四)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

省、市、县明文规定的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镇内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应该落实给民营经济的政策,都必须全面落实到位,坚决取缔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彻底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放心、放手、放胆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抓典型引路,带动民营

要大力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办、领办民营企业,带动民营,让人力资源活起来。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树立一批既有品牌效益,又有行业特色的民营经济典型。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扬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涌现出的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及其优秀事迹。年终,党委政府要将民营经济中表现突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纳入全镇经济工作统一表彰,让同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六)抓优化环境,服务民营

篇6

国内学者对于民营银行的概念界定主要集中于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公司治理结构论三个方面,其中产权结构论是基于所有权的角度,在银行股权结构中,只要民营资本占多数比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强调民营银行主要是由民间资本控股;资产结构论是基于资金的配给方面的角度,即以资金流向是否进入民营企业为标准,即资金配置是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银行是民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论是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具备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产权明晰、自主经营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强调民营银行应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本文综合多角度对民营银行分析界定,认为我国的民营银行是指民营资本主要控股,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不受政府干预的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并且股东具有相应的经营权责。

2.民营银行经营特点

民营银行本质特点即资本构成民营化;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基础,对于提供良好稳定的内部环境尤为重要;前期多民营银行的资本构成全部是民间资本,股权结构较稳定,企业资金稳定,盈利能力较强。

公司治理法制化是民营银行实现经营管理市场化的基础;民营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相对较高,加大投入制度设计,实现公司治理法治化最终达到符合公司健康运营并且维持公司稳定发展的公司治理机制的目标。

经营管理市场化是民营银行的最突出特点,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是衡量真正的民营银行的标准;市场定位差异化是民营银行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才能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占据一席之地。

二、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1.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于1996年1月第一家由民营资本控股的民生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视为国家向民营资本开放银行业的一个重要信号。之后中国银监会以风险为由暂置了长城金融研究所提出的设立五家民营银行的建议。浙江在城市发展中成为民营银行的发源地,伴随成立第一家民营银行民营银行并于2006年城市信用社改组成立三家民营银行之后,民营银行成为浙江金融行业的新兴力量。

第二阶段发生于2007年1月中国银监会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法人和自然人投资入股村镇银行,这个条款对于推动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之而来国务院与银监会通过相关文件逐渐放宽银行业资金准入门槛使得民营资本纷纷顺势流入村镇银行。

从201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对发展民营银行提出政策支持之后,一系列政府支持政策接踵而至,推动了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2014年3月,真正意义上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首批五家试点银行开始经营;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银监会文件,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以自有资金投资设立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标志民营银行发展从此进入常态;同年第二批试点银行已有超过40家递交申请,截止2017年6月已有17家民营银行获准筹建。

2.宏观环境分析

在如今“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民营银行符合时代的发展。”经济新常态”下鼓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银行业也作为金融服务行业蒸蒸日上。而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能够推动多元金融主体的构建,为市场带来活力,增强银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并且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要发展民营银行,是因为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经济问题,对推?M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即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作用。

我国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在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存在强势政府行为。政策性干预是影响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政企不分是大型商业银行存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促进银行业金融改革需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民营银行的发展正是这场改革中的一部分。同时除了市场体制,我国有关金融的法规和细则的法律制度也需要完善,否则缺乏法律保障会阻碍民营银行发展。

信用环境是影响民营银行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都具有市场中充斥国家信用的特征,这带来的问题就是由国家信用衍生出的道德风险对金融机构个体荣誉和社会道德风险都具有不利影响。银行受到国家过度的干预会导致银行业不健康发展,缺乏对风险应有的防范和控制。所以银行应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来降低道德风险。

近年来金融行业和互联网的融合日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其中互联网金融开展的业务大致可分为结算业务、小额贷款业务、销售基金产品、构建投融资的信息平台。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其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民营银行的发展。

3.存在问题

除了外部环境对民营银行发展的影响外,从民营银行自身来看,和其他性质的银行还存在一定差距,竞争还处于弱势地位,深入分析发现民营银行自身存在问题如下:

(1)资金成本偏高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使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关键是互联网金融开启了小额金融领域的市场抢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市场也是与民营银行的主要市场目标,所以,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并且在竞争中无形提升经营成本,负担加重。其次,低息揽储已经成为过去式,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民营企业的作用也是有利有弊,民营银行可以通过制定差异化利率来吸收存储,但由于网点数量和市场信任度等劣势使得民营银行必然要提高存款利率来吸收存储,从而提高了资金成本。最后,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由于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缺乏安全保障、其目标客户是小微主体缺乏稳定性等问题存在较大风险隐患,所以民营银行必须在风险管理上加大投入提升民众信心,对风险管理的投入也就造成了管理成本的提高。

(2)业务和经营范围受限

虽然已有政策开始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同时对民营银行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比如民营银行的业务规模不能超过一定的资产限额,经营范围也被规定网点不能随便设立,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营等等。对民营银行的诸多限制都是对民营银行的运营管理提出挑战,民营企业需要依靠特色化经营逐步打开困局,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会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因素。

(3)特殊风险较多

首先是经营风险,这主要是由民营银行起步晚缺乏经验和为追求高利润可能存在的违规经营造成的。其次是流动性风险,这是由源头民营资本的不稳定性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保证吸储能力造成的。最后是信用风险,这是由民营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和我国目前信用体系不完善造成的。

三、中国民营银行发展前景探讨

1.前景展望

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以及政策一直推动民营银行的发展;同时民营银行由其特点,作为我国金融体制补充,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并且其设立对于推进金融市场公平竞争、促进改革有重要意义;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对于双方都有促进作用,并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民营银行发展仍面临挑战,在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的未来迫切需要克服自身经营发展不足。可以预见在于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相较,机构数量和经营规模都尚处萌芽状态,未来还有广阔发展空间。

2.发展路径分析

篇7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

2.合作社行业分布广泛,以种养殖业为主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逐步拓展到种植、养殖、农机、植保、技术信息等多个行业,其中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和畜牧业。

3.合作社服务领域拓宽,以产品销售和生产服务为主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的领域已由过去主要开展信息服务延伸到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加工、仓储和销售等多个环节。

4.合作社运作模式多元化,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是“合作社 + 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户自发组织成立,主要通过合作社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市场;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该类合作社通常拥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合作社通过生产基地,指导农户生产,并按标准收购或代销社员产品;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起,企业占合作社的绝大部分股份,农户以劳动或产品入股,合作社搭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于单个分散的农户具有更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获得规模收益。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发展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限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合作社通过将科技推广、品种改良覆盖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等各个环节,推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化。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3.有利于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方面,按市场价或保护价收购社员农产品,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营利润按社员的交易额进行分红,促进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4.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都需要符合质量标准,进入最终消费环节的产品具备可追溯性。各地通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整体实力仍显薄弱。很难形成产品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产业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的主要障碍。

2.合作社服务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服务面不广、层次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合作社组织优势的发挥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合作社融资难,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组织加工、开拓市场的开展及合作社的发展与创新。

4.合作社制度尚不健全,管理运行有待规范。

5.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有待配套完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税收减免等政策主要给予重点龙头企业,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还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1.促进各类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地位,鼓励和扶持合作联社的发展壮大。完善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大理事会、监事会权力的行使。规范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入股分红、盈余返还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2.改进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创新合作社金融服务的监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合作社的资金需求特点,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同类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扶持合作社之间开展金融联合与合作。积极组织产销对接、科技对接、银农对接等活动,为合作社机制创新搭建平台。

3.加强合作社专业人才的培养

引导和鼓励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进一步加强合作社带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应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组织开展合作社各类人才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4.强化对合作社的项目支持力度

篇8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53-02

1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政务信息化成为当今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推进电子政务,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家信息化,创造性地推进了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各地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并且从中央到地方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推广力度也在不断加在。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政务信息化内涵的认识,了解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实现政务信息化与否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巨大影响。

2 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省略域名数有23752 个,其中11995 个政府网站已经建立运行。截至2004 年底,93.4% 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其中,地级和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增长迅速。

2.2 国外政务信息化现状

全球管理与科技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咨询公司在 2001 年对全球 22 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做了研究,并给各国的电子政务达标指数的评价是:第一名加拿大(60 分)、第二名新加坡(58 分)、第三名美国(53分),第四名是澳大利亚。五位以后多位欧洲国家,排名顺序为:丹麦、英国、芬兰、中国香港、德国、爱尔兰。下面介绍几个典型国家政务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2.2.1 加拿大

加拿大是拥有世界最先进广播系统的国家。于1999正式颁布了国家的电子政务战略计划“政府在线”(Government On-Line),提出政府要做使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模范,在2004年实现政府所有的信息和服务全部上网。为保证电子政务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加拿大政府发挥了强大的领导力作用,推行了“统一的政府”(A Whole Of Government)实施策略,以加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协同发展,力争满足公众的需求,向他们提供一体化的电子服务。2001年1月,加拿大对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意义重大的改进和重新设计,目的是全面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网上服务。加拿大政府不仅实现了教育、就业、医疗、电子采购、社会保险、企业服务、税务等领域的政府电子服务,而且根据企业和公民的要求不断开发和继承政府入口网站,如建立加拿大青年网站、加拿大出口资源网站等。

2.2.2 美国

美国的电子政务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成为全球电子政务的模板。作为电子政务的领导者,从1993年到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已经了1300多项电子政务相关的实施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电子政务的实施,1992年到1996年,美国政府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减少开支1180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70%互联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

3 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政务信息化作为带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改善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程度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政务信息化对政府行政环境、决策、绩效及政府创新的影响来阐述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1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环境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利用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是当今的世界潮流,并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据“2002 年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公布的数据资料表明,2002 年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采购额突破了 350 亿元,年增长率近 25%,我国的电子政务市场已由初始阶段逐步向高速发展阶段跨越。另据专家分析,“如果在未来 5 年内,全国 80%以上的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化办公,全国 3000 多万公务员中有 60%重新配置一套计算机办公设备,那么仅PC 市场就将达 1000 亿元,软件市场容量将达250 亿元。”可见,政务信息化将成为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2)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一个良好的政府治理模式需要政府、公众、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存在,因此,现代政府在忙于处理复杂多样的行政事务的同时,都特别注重通过同国内外各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来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关系,树立政府在国内外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建立电子政府,实施电子政务,有利于塑造中国各级政府的形象,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监督力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公众对行政决策的信任度。

3.2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将有利于行政决策向着合理、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快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它提高了政府的理性决策能力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提升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决策手段的现代化。其次,强化了对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力度,降低了决策执行变形的发生率。最后,打破了决策的“暗箱操作”惯例,提高了决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决策程序的规范性。

3.3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绩效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影响。首先,政务信息化的实施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政府利用信息的效率。其次,政务信息化建设能减少大量人为的内耗。电子政务建设将逐步实现办公手段的自动化、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程序化等,精减冗余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节约办公费用,提高工作质量,将政府的业务活动从体力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最后,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由于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的组织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管理层,无疑将大大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特别是有些原本属于中间管理层环节的将被取消,或者被计算机程序取代。

(2)政务信息化建设对降低行政成本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将公务员数量明显减少,管理运作中间环节极大压缩,物资配送与使用最为有效合理,并做到尽可能节约必要成本、有效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超量成本和无效成本。政务信息化建设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行政机关都连接在一起,使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从而有效地利用政府内部和外部资源。

3.4 政务信息化对政府创新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对观念创新的影响。首先,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内部公务员的观念创新。在电子政务实施的过程中,公务员队伍逐步树立了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强烈的信息共享意识和要求有更多的团队合作。其次,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外部公众的观念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公民和公民社会的自治式运作能力、与各种力量的横向协调能力、承受各种风险的自主能力等大大加强,公众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等空前提高,这些观念的转变都有利于电子政务的运作。

(2)政务信息化建设对组织结构创新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建设变革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控制,这有利于公众的政治参与。同时,政务信息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行政组织的扁平化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促使组织的权力由集权走向分散,使行政组织更具灵活性、有机性和适应性。

4 结语

通过对以上政务信息化内涵及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政务信息化已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对政务信息化的影响分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政务信息化实现程度的高低将制约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政务信息化的建设,继续探索有利有经济发展的政务信息化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化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十二五”中后期以来,我国金融领域的民营化的加速已不可逆转,我国民营金融机构以及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的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2014年3月11日,银监会公布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名单,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领域的准入条件也真正得到全面确立,让各地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制度阻力基本消失。在此形势下,江西同样没有甘居人后,在2014年3月即以书面政策形式加大了推进组建本省民营金融发展的力度,同时也为基于现实环境的江西省民营金融发展升级问题研究带来了充分的必要性。

2研究现状

在我国金融业长期以来的产权结构特点的影响下,民营金融发展升级的阶段程度、市场定位、战略路径、战略举措等问题的研究在近二十年内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成果屡见不鲜。例如樊纲(2000)指出,中国改革金融体制、为中小民营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需要大批的中小型、地方性、民营的金融机构;[1]林毅夫、孙希芳(2008)则运用中国 28 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得出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显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2]2013年民营银行准入闸门的放开、2014年首批民营银行的正式设立,以及近十年来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活动在我国的快速拓展,催生了更为贴近民营金融实际发展问题的大批研究成果,但能够凸显地方经济环境下资源禀赋特点(尤其是中部经济不发达省份)、吻合经济金融整体改革要求的相关研究仍较为匮乏。

3江西省民营金融发展的环境及现状

周小川等国内学者(2004)认为,金融企业也类似于生命系统,会和生命体参与自然环境中生态循环那样,与各类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生态”化的金融发展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企业的生存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其所面对环境的适应、利用与回馈、改善;[3]而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则应能使金融企业与各类环境因素间实现有效的功能协调、资源流通,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金融企业(尤其是具有更高市场化程度的民营金融机构)的孵化、发展、升级。

在致力于发展民营金融的省份中,位于中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江西省面对的发展环境可以说较为得天独厚,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短板与问题。一方面,在党和政府大力扶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下,江西省的经济增长潜力正不断释放,其产业结构转型进程加速、经济增长速度快(尤其是民营经济增速),而且拥有相当完备的现代工业产业链条体系,这些都可视作江西省未来金融领域创新发展的市场空间乃至原动力所在。另一方面,江西省虽然经济增长潜力可观,但其经济水平、金融发展程度、人文环境、法制水平、信用环境等金融发展环境要素仍大幅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尚无法满足以民营银行业为代表的高水平民营金融的发展条件;所以在2014年的第一轮申报工作中,江西省申报的3家银行均遗憾出局,这一结果意味着江西省只有付出更多努力来改善民营金融发展环境、更好地选择民营经济与民营金融发展战略,才能早日完成民营金融向民营银行等高水平机构的发展升级,让江西人的民营银行早日进入核准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的地方金融、民营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存在显著滞后;[4]省内小额贷款公司在数量和资产规模的增速上都领先于周边省份,而以村镇银行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遍布除浙、粤之外的所有周边省份[5],能够有力地保障江西省金融业在未来的创新发展,为民营金融的发展升级打好基础。

4江西省民营金融发展升级的方向、路径与策略

国务院在《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已明确指出,为了丰富金融供给,解决融资问题,要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可见,在我国目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的各项举措中,促进民营金融机构向高水平阶段转型升级、加快民营银行等高水平金融机构孵化已成为重中之重,民营银行也已在事实上成为民营资本完善自身产业链中金融环节、民营金融企业加强并规范自身银行类业务的最主要选择。所以,对于江西省民营金融来说,民营银行是一个有利于顺应当前政策环境、迎合民间金融旺盛需求的发展升级方向。

在民营银行发展路径研究上,学界主要提出了“增量”和“存量”两派观点。以徐滇庆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强调民营银行试点要通过新设民营银行的“增量”途径来进行。王自力等持审慎观点的学者则主张民营银行的发展应该走支持现有国有金融机构改制的“存量”道路。[6]上述的两条改革路径实质上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而是适用于我国经济与金融的不同发展阶段;所以近20年来,它们都在金融改革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存量”发展的民营化路线确实成为了信用社、地方性商业银行等机构的改革与创新路径并随之取得了成效,而2014年成立的我国首批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则又有力地践行了“增量”发展的模式。

在民营金融发展升级的路径选择方面,由于江西省民营金融机构(例如小贷公司)、地方性金融机构(例如城商行、农商行)的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并不落后,而且民营资本也已在其中发挥较大程度的作用。所以未来江西省民营银行培育的路径选择可以基于现有金融机构“存量”模式为主,在将来条件更加成熟时,则可引入以新设银行业民营金融机构为主的“增量”发展模式。

篇10

1.当前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1合作主体关系不顺

现在乡镇大都有一些经济实体,但是到了村一级,往往村委会就是“经济合作社”的代言人,并签定各类的经济合同。作为行政村,主要是进行村务的行政管理,不能以“经济主体”的身份来发生经济往来。但乡村也要发展,怎么办?只好形成了这种政企不分的现象。理应由村民自行组织,形成一个经过审批机关批准的合法经济组织(公司或是经营部或是经济合作社都可以),明确一个法律主体的地位,理顺村委会和“经济合作社”的关系。

1.2集中于传统行业,缺乏技术人才

经营范围局限于商业、零售业、小型加工业、小商店、小饭店、小批发等。高科技领域涉及少,新品种、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种植、养殖业也很少。传统行业多,新兴行业较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科技密集型企业较少,加工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市场份额少,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企业规模难以做大做强。

1.3思想理念落后,管理人才匮乏

一是农村由于长期封闭、文化素养等原因,在做企业、搞经济方面,农民意识时有出现,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经营规模不大,产品档次不高,营销方式落后,生产经营不稳定,常常发生低层次恶性竞争。三是部分投资者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产经营中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偷漏国家税收问题比较突出。四是企业制度不规范,管理水平不高。很多企业仍然是家族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人才的引进和竞争,影响和制约了企业创新、管理升级、规模扩张。

1.4创新能力不强

农村民营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量”,即要素的投入和投资的拉动,而不是通过技术管理的创新。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起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大都苦于人才,技术、资金等的缺乏,创新能力非常弱。

1.5产业集群层次不高

目前农村民营企业大多以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的传统产业为主,发展特色与当前产业政策相矛盾,集群企业开发能力弱。此外,高素质人才缺乏,家族式管理也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1.6“问题”企业不断增加

一是在全民招商的大背景下,一些乡镇为了政绩、为了完成任务而招商,这样招来的企业一般由于项目把握不准,盲目投资等原因而成了“短命”企业。二是农村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往往会走弯路,相当数量的企业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三是不少乡镇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硬是招些客商,结果只图一个数字,引进来的企业产生的税后利润又被企业从乡镇长手里要回(因为企业与乡镇事先有约定,企业到乡镇来投资必须给予奖励)。这些原因导致了某些地方民营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真正的大企业并不多,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很低,农民真正能得到的实惠也非常少。

2.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瓶颈

当前农村民营经济的现状是由于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难题,阻碍和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1传统观念的束缚

重农抑商和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念,使得许多人不屑或不愿从事和投身于经营管理办企业;安贫乐道和求稳怕变的保守心理限制和约束了农民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使农民求稳不求变、求同不求异,面对新事物、新观念和外来文化持怀疑和排斥态度;眷恋故土和自我封闭观念,眷恋故土就是乡土性,不愿流动,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保守性,表现为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落后;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倡导和为贵、中庸之道,对于大胆竞争、争强好胜、出人头地等行为,往往予以贬抑或排斥。上述传统价值观念除人际和谐外,其余大多与现代市场经济格格不入,成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桎梏。尽管这是非正视的制度因素,但其影响却是根深蒂固、广泛而深远的。

2.2市场准入限制条件过多

由于立法不统一、政出多门,现在一些行业准入政策,要么不允许进入,要么准入成本极高,使农民望而怯步。这样的政策显然使农村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阻断了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如申请个体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证件需要在多个机构办理多道手续,经过多次审批,限制太多、门槛太高。六合区横梁镇农民张某手上有一些闲置资金,他想搞一个小型的化工厂,一打听才知道办个化工厂竟然要通过安监局、环保局、消防大队、工商局、质监局、国、地税局等众多部门,而且办个《安全生产许可证》竟然要到省里审批,还要参加半个月左右的安全知识学习,他无奈地摇了摇头。

2.3金融体制问题致使融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