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6:54: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健康干预策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健康教育
几乎在任何行为干预项目中,对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都是最为主要的干预措施之一。WHO认为,相比其他干预措施,健康教育的花费更少,但却能够获得对健康相关行为的持久改变,因此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比[4]。上海市餐饮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现状不容乐观,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测试题总体回答正确率仅为67.4%,反映食品安全技能掌握状况的试题正确率更低;与此同时,从业人员对本人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评价为“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为87.7%,对本人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执行情况评价为“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高达93.1%,两项指标均大大高于其实际水平。由于大大高估了自身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从业人员按照自认为正确而实际错误的方法进行操作,具有相当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和食物中毒隐患。因此,系统和规范地对食品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使食品从业人员掌握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预防食物中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保障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教育的实施。
1.1政策保障
进一步健全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和考试的管理机制,制订和实施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培训和考试的法规,使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和考试做到规范化,真正发挥提高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守法意识、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作用。在机制设计上,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对卫生部现行《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管理办法》[5]进行补充和完善:
①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经食品卫生知识培训、考试合格、领取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从事相关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②考虑到不同食品行业的特点及不同岗位、层次食品从业人员所应当掌握的知识侧重点、知识深度不同,在餐饮业开展的调查也表明,食品卫生管理员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远高于普通从业人员。因此,可考虑将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分为餐饮、流通、生产3类,在3大类的基础上又根据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企业负责人、普通从业人员等岗位差异再细分为等3个级别。各类、各级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时间、培训大纲和考试题目均不同。
③相比培训过程的形式,应更加突出强调培训所应达到的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的目标。从业人员可以选择参加本单位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本单位组织的培训、食品卫生培训机构的培训3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但培训大纲、考试要求、试题库和推荐培训教材由监管部门统一制订,食品从业人员也必须到监管部门指定的培训考核点参加全市统一的以在线方式进行的网上考核,合格后领取培训合格证明。
④为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只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均可申请成为食品从业人员指定培训考核机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对培训机构以下两方面的监管:一是培训机构资质认定;二是监督培训机构严格按要求实施培训,并开展对培训质量的评价,不符要求的取消资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办培训机构,只管培训机构,有利于其腾出更多的精力对的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进行管理,提高培训的水平。
⑤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从业人员均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申请开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不具备上述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予发放卫生许可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对食品从业人员是否持有培训合格证明进行检查,并对其食品卫生法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现场考核;开展食品卫生等级评定的行业,培训情况检查结果与等级评定挂钩;对于发生食物中毒、受到停止生产经营处罚的严重违法行为,以及一次检查中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试题回答正确率合计低于一定比例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抽取部分食品从业人员限期重新参加考试,考试不合格者原培训证作废。
1.2技术保障
1.2.1用通俗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充分揭示食物中毒产生的机制,如细菌如何繁殖、食品如何受污染、什么措施能够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但如果与食品行业的从业者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了解这些知识的只能是科学家和专业人员,大部分从业人员仍主要是以自已或同行的经验来进行食品加工,而这些经验在一旦条件发生改变时,往往就不甚可靠。譬如,在食品加工数量大量增加时,操作时生熟交叉污染的概率会增加,食品保存时的温度和时间两个关键点的控制难度也会加大,使食品安全的风险上升;有相当部分的食物中毒是发生在宴会或假日便是很好的例证。发生中毒单位此时的食品加工负荷量往往急剧上升,有时甚至远远超过本身能够承担的最大数量。因此,需要用一种通俗的方法将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传授给食品从业人员,在基于科学的基础上安全地进行食品的加工操作[4]。
1.2.2针对实际的操作技能培训食品加工实际的操作技能培训对于培训的效果至关重要,一些较为原则的法律法规条文和食品安全知识应结合操作的实例进行讲解。如有关法规规定,为防止细菌的繁殖,加工的盒饭在食用前必须始终将中心温度保持在60℃以上(3h之内食用),但由于盒饭在分装、运输、保存过程中都会散失大量热量,按照常规操作难以保证中心温度符合要求,因此在培训中就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一重要操作技能进行指导。
1.2.3建立食物中毒可预防的信念由于绝大部分的食物中毒是可以预防的,这些方法都相当简便,如时间、温度等关键环节的控制等。因此,培训应使从业人员建立起“食物中毒可以预防,通过培训掌握正确的方法后,我完全有能力不让其发生”的信念。
1.2.4编写高质量的培训教材符合食品从业人员实际的教材是使其更易于接受食品安全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培训教材的编写中应考虑到以下要求:①由于培训是按照食品行业和从业人员的职业分类开展,培训教材也应按照开展培训的类别分类编写;②各类教材的内容应涉及食品卫生法规、食品中的危害因素、食品微生物知识、各种常见食物中毒的机制及其预防原则,在此基础上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应采取的措施作具体展开(由于此部分内容是关系到食品安全的操作技能,因此应作为教材的重点)。如餐饮业应包括采购、贮存、原料加工、烹调加工、冷菜和生食加工、备餐和配送、清洁和消毒、从业人员卫生、虫害控制、硬件设施等内容,管理人员的教材还应包括企业食品卫生自身管理的一些做法;③由于食品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教材在形式上应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活泼多样,如配以一定量的插图、照片,不但可加深对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可使其可以在工作中加以参照,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如正确的配置消毒液、洗手消毒、储存食品的方法等;在教材中设案例和问题分析,则可加深从业人员对怎样是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及可能导致后果的印象,有利于其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发生类似的问题。
2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及任何能促使行为和环境转变为有利于健康的有关组织、政策及经济干预的统一体,但它需要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徒有虚名的概念;另一方面,如果健康教育得不到有效的环境(包括政治、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支持,健康教育尽管能成功地帮助个体为改变某些行为作出努力,但明显是软弱无力的[6]。
WHO认为,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有时仅有知识是不够的,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经常建立在“知识能导致正确的态度,然后产生安全健康的行为”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即知识-信念-行为的KAP模式。但很不幸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4]。在许多发达国家,针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已经开展多年,诸如便后要洗手,然而对从业人员食品操作行为的观察和食物中毒的报告表明,不良的卫生习惯仍存在于从业人员中。因此,要改变行为,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要明白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是要改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4]。只有给予充分的资源和适当的管理文化,食品安全规范才能得以较好执行[2];应采用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对食品安全影响的方法来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得以持久改变[3]。上海市餐饮业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除知识水平外,还包括个人特征、食品加工硬件设施、自身食品卫生管理等多方面。因此,以改变从业人员不良行为为目的的干预措施,除开展健康教育外,创造各种物质、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性环境也是改变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干预手段。
2.1物质环境
调查表明,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食品加工硬件有关。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也表明,良好的支持性物质环境,使餐饮业从业人员采纳预防食物中毒行为客观可行,反之亦然。例如生熟分开是预防食物中毒的一项基本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除了从业人员掌握必要的操作知识以外,还必须有一定硬件设施的保证,如盛装生熟食品的容器应有明显的区分标志,生熟食品的加工操作区域应分开等,否则从业人员在操作中难以严格做到生熟分开。
我国目前已制订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7](《规范》),是我国第一部餐饮业卫生技术规范。其对餐饮业条件的要求都是围绕预防食物中毒而设定的,内容主要包括餐饮业在设计、设施、设备、用具等食品卫生的具体要求。《规范》为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物质环境奠定了基础。在监督管理中,监管部门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每户餐饮单位逐项完善卫生设施,要达到此目的,一是要在卫生许可证的发证和定期换证中严格要求餐饮单位按照《规范》设置硬件设施,二是在日常监督检查中把与预防食物中毒有关的硬件设施的运转状况也作为检查内容,发现问题要求企业立即整改。
2.2管理环境
食品卫生自身管理是企业为保证食品安全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有效的食品卫生管理体系是企业内部的食品安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受到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餐饮单位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不高(尤其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因此企业的自身管理对于预防从业人员的不安全操作行为尤为重要。
2.2.1要求和指导建立食品卫生管理体系一是制订餐饮业管理体系规范,强制要求企业建立管理体系,并在对企业负责人、食品卫生管理员的培训中加强企业对此项要求的认识;二是指导企业建立并实施有效的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如按照《规范》中的6个指导开展自身管理的附录内容对企业开展加强自身管理的指导。
2.2.2教育企业管理层树立正确的态度调查表明,餐饮单位愿意在硬件、管理上为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创造支持性环境的不多,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不发生食物中毒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做到不发生重视不够,有的甚至在经济利益和食品安全发生冲突时,不以食品安全为首要。上海市曾有一家平时食品卫生相当不错的企业,在假日期间因超负荷供应,造成一起外籍游客的食物中毒。所以教育企业的管理层树立正确的态度十分重要,预防食物中毒必须从日常的各项工作着手,而不仅仅是希望不发生中毒。
2.2.3在了解障碍的基础上开展指导企业可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和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特点进行自身培训。研究表明,培训方法甚至比与培训内容更为重要[4-8],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培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9]。但开展培训工作可能存在许多障碍,如从业人员因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按照要求操作可能会增加工作量;或认为按原来的习惯进行操作从不出事,不愿改变;部分从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低,不能完全理解培训的要求,或者本身就有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因此,应指导企业在了解存在的这些障碍的基础上,采取能够达到最佳效果的手段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3参考文献
[1]TerriJenkins-McLean.Engaging Food ServiceWorkersin Behavioral-Change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2004,5:15-19.
[2]DeborahA.Clayton.Foodhandlers’beliefsandself-reported pract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2002,12:25-39.
[3]J.E.Ehiri.Evaluation of afoodhygienetrainingcourse in Scotland[J].Food Control.1997,8(3):134-147.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oodbornedisease:afocus of healtheducation[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监字〔89〕第43号.《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管理办法》[S].
[6]顾学琪.健康促进的理论和策略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3):4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监督发〔2005〕260号.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S].
[8]MatthewP.Mortlock.Anationalsurveyof food hygienetrainingandqualificationlevelsin the UK food in 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Research.2000.10:111-123.
[9]柯跃斌.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预防食物中毒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396-398.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接触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家长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班风不好,学生往往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适当的措施对小学生接触密切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环境育人,小学生接触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碍也就减少了。
一、以学习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学习。是知识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师认真学习,调整心态。只有教师本身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们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思想认识和理论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们把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主渠道。学校各个班级每周都安排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和行为干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为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也为家长开通了热心电话,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
二、以宣传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
学校宣传橱窗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学校广播站专门开辟了“知心话题”栏目,及时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各班的黑板报要求认真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如开学初,设计“展示自我,认识朋友”;考试前,设计“考前心理调节”等栏目。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专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
2.为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
为了使广大的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邻里和谐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经常向学生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宣传单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环境,如何缓解情绪紧张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活动中,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们保证今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要让孩子健康的度过每一天。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1.“社团活动”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社团活动”,是我们众兴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团中的一员,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张扬。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中,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消除自闭,懂得交往与合作,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书可益智,书可怡情。”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研究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我校坚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以体育项目为主,活动采取班主任负责、值日领导监督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4.主题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各班级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每月进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先后进行了“成长中的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会”“抵抗诱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现调整”“如何面对考试”“解除考试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四、以沟通为方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生生沟通
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家长与老师都处于强势,学生即使有怨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问题的爆发,绝大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生往往就动起粗来,同学之间缺乏必要心理交流。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等平台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2.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最亲爱的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行为粗暴、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要平等交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2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3
【摘 要】本文通过探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对稳定和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效果,得出结论:心理健康干预策略能够稳定和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血压;焦虑;抑郁;健康干预
本文通过对120 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Hamilton 抑郁量表(HAMD) 和焦虑量表(HAMA) 评定情绪障碍状况,并对60 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旨在探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和改善病情所发挥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6 月至2013 年12 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入组条件:
①符合WHO1999 年制定的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
②意识清晰,无智力障碍,能够阅读和理解问卷,配合调查。
③无精神病史。
④无严重并发症。
⑤无听力障碍。
⑥知情同意。
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120 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 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建立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干预小组,由高年资主管护师或护士长主导,两位责任护士任辅助员,采用定期举办高血压病专题讲座、发放高血压防治手册、科普宣传、患者面对面座谈、健康指导、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干预。集体每周进行1 次,每次30-40min。个体1 周可进行2 ~ 3 次,好转后改为每周1 次连续4 周。
1.3 心理健康干预内容
1.3.1 科普知识宣教
指导患者正确科学认识疾病,从言行、感情上亲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尽量满足其要求,消除其心理顾虑。指导家属对患者给予体贴和关心,使之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1.3.2 心理健康指导
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采取疏导、支持和帮助等措施,减轻乃至消除其负性情绪,以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3 心理调适教育
向患者讲解放松减压训练的方法,作用原理、特点和注意事项,同时使患者保持心境宁静,分散其注意力使之淡化患者角色,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缓解其身心压力。指导家庭对患者给予体贴和关心。
1.4 评定方法与标准
1.4.1 Hamilton 抑郁量表
1960 年Hamilton[1] 最早编制了一套17项 HAMD,此后又编制了2l 项和24 项,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量表。本研究采用17 项。HAMD 采用0 ~ 4 分5 级评分法。其标准为:0 分= 无; 1 分= 轻度;2 分=中度;3 分= 重度;4 分= 极重度。分值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即病情越重,分值越高;病情越轻,分值越低。HAMD17 项分别为24 分、17 分和7 分,总分<7 分,为无抑郁症状(痊愈)。
1.4.2 Hamilton 焦虑量表
1959 年Hamilton[2] 最早编制了一套14项 HAMA,是精神科临床中常用量表。HAMA 采用0 ~ 4 分5 级评分法。各级标准为:0 分= 无症状;1 分= 轻度;2 分=中度;3 分= 重度;4 分= 极重度。总分能够较好地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即病情越重,分值越高;病情越轻,分值越低。总分超过29 分,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 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 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 分,可能有焦虑;小于6 分,无焦虑。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均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用表示,采用X2 检验,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本组120 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施行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前,两组患者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实施1 周后,两组患者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实施2 周、3 周和4 周后,干预组Hamilton 抑郁量表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Hamilton 焦虑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本组120 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施行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前,两组患者Hamilton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实施1 周后,两组患者Hamilton 焦虑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实施2 周、3 周和4 周后,干预组Hamilton 焦虑量表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实践证明,实施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对改变患者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知晓率和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增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治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健康干预策略,较单纯药物治疗改善因躯体症状导致的情绪障碍更有效,进一步揭示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46-001
学生干部是高校中各类学生组织、团体、班级中选拔出的优秀代表,是高校团学工作开展的积极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和推进。目前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相应的疏导和教育,往往会出现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工作主动性差、效率低等问题。积极推进团体辅导的方式,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体系,能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干部的领导、执行、沟通、团队合作、抗压受挫等综合能力。
一、团体辅导策略的特点
团体辅导即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过程。
相较其他心理辅导方式,它既经济又有效,可利用有限的心理辅导资源与学干团队,营造充满关爱、支持和信任的人际互动氛围,成员非理性的行为和观念能被包容,显著提高心理素质养成的训练成效;活动方式新颖,参与度高。采用团队活动的形式,开放、活泼、生动的方式,能对学生产生更强吸引力,主动参与意愿强烈。 二、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特点
1.认知能力较强,个性发展渐趋成熟
高校学生干部由于经常组织或参与学生活动,辅助老师完成工作,帮助周围同学解决具体问题,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使之成为普通同学中的佼佼者。他们思维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已相对成熟,对事物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拥有自己的看法。
2.注重自我的认识和反省
身为学干,他们比普通学生肩负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学生中起着模范表率作用,使他们更加注重对自我的认识和反省。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想状况和个性品质,凭借这些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由于自我意识水平不够稳定,对自我的评价会出现片面性、情绪性或波动性。需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其重拾信心,尽快步入学习正轨。
3.情感丰富复杂,波动性大
高校学生参与活动多,人际关系复杂,自身情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态。由于心态不够成熟,情感容易受环境变化产生波动。有的为赢得好感和青睐,提高自己地位和威望,工作上急功近利,表现出冲动急躁情绪;有的因为压力大,出现焦虑紧张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会反作用到学干的工作中,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4.意志发展不稳定
高校学干是学生中的优秀者,其行为有较强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拥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对外界的反馈敏感。遭遇失败挫折时他们心理上遭受的打击比别人要沉重的多。处于心理发展时期,意志行动易受情绪情感影响,遭遇重大挫折,易造成心理崩溃。
三、团体辅导体系建设
结合以上的特点,根据本研究中的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受调查的学干大部分希望在团辅中加入领导力、团队力量、交流沟通、情绪控制等课程。我们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事先调查的结果制定特定的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的开展活动。
1.学干有着共同的成长课题和类似困扰
把他们组成一个同质团体,有利于依照心理素质养成原理,借助于团体的力量和心理咨询技术,对学干进行集体辅导。通过团辅,团体成员有机会从其他人身上发现与自己类似的经历和遭遇,共同的体验和困难。这些共同点有助于学干之间彼此放松自己,减少防卫心理,互相帮助,共同面对问题。
2.团辅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2.1活动基本情况。以学院共214份问卷作为基数选拔,参加的成员都是自愿参加活动的学干,他们整体上身体健康,情况正常,无明显心理障碍。
2.2活动步骤。围绕学干所需能力素质及主要存在问题开展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团体讨论、问题辨析、情景再现、行为模仿等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
2.3活动效果的评估和巩固方法。结束后,了解学生干部变化情况,跟踪观察工作和学习情况,并适当辅以个体辅导。
四、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干部能力的影响与成效分析
1.开展团辅前后,通过观察和随访的方式,发现很多学生参加后比之前开朗,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大方得体,表达和沟通能力更出色,而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得更亲密和谐
2.团辅产生成效的原因分析
2.1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干部更乐于学,更积极参与。以团体练习和交往互动为主要的训练方式,活动比较轻松、有活力及富有趣味性,能激发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可以引发参与热情。
2.2团辅为学生干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利用集体的形式,模拟生活中的情景,把来自学习工作环境、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放到类似的情境中,成员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地实验、观察、分析、实践和体验真实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可以在这种模拟的情景中学习,尝试改变各种行为。
人际冲突主要指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接触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双方出现不同的见解和争论,造成双方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而且双方都能感觉到的一种现象。这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比较频繁的一种现象,如果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处理得不够恰当,不但会将彼此之间的矛盾激化,还会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合理的处理人际关系,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个人处事能力和选择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早让大学生接触社会,还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主要指的是彼此双方在发生意见分歧或者冲突时,为了避免矛盾引起的危害,经过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付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在研究过的人际冲突解决策略模型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托马斯提出的两维空间五因素模型。托马斯在划分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内容时,根据“合作”与“武断”两个维度分为以下几种:
(1)回避方式(avoiding),在既不符合对方的利益又不满足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尽量不做处理,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2)强迫方式(competing),以考虑自身利益为主,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可以将他人的利益忽视;(3)迁就方式(accommodating),为了实现对方的利益可以牺牲自身的利益;(4)合作方式(collaborating),通过协商,可以达成一致建议来保证双方彼此的利益,使得双方都能达到满意;(5)折中方式(compromising),冲突双方都能有所退让,提出一个都可以满意的中间意见。在众多关于人际冲突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参考和修订了托马斯关于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模式,虽然表面上语言有所变动,但是托马斯模式的本质内涵并没有真正改变。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面对人际冲突问题时,使用最多的策略为合作协商方法,其次就是迁就方式和回避方式,使用最少的就是竞争攻击处理方式。只是大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情景、个体性格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所采取的冲突解决策略也不一致。姜美霞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对方式主要以容忍退让或者以理抗争的形式为主,而冲突发生以后,应对方式以沟通或者反思为主,基本上寻求他人帮助的情况很少。这种现象的发生表明,关于大学生人际冲突问题的研究,可以再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比如冲突可以分为冲突发生时和冲突发生后,冲突发生时和冲突发生后的两种情况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是有区别的,而且大多数调查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个体在发生冲突后的处理方式。冲突发生时的处理方式更多与大学生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相关,而冲突发生后的处理策略更多反映大学生个体的社会技能水平。大多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同在发生人际冲突时采用合作处理方式效果比较好,竞争攻击处理方式较差,回避忍耐处理方式和迁就处理方式处于中等。
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人际冲突时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采用什么样的解决策略主要由大学生个体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冲突双方关系是否良好、学生生源和家庭子女数等因素的差异来决定。
性别因素是发生冲突行为和影响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重要因素,关于性别因素的研究比较多,不同研究的研究成果也不相同。其中,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说明人际冲突在性别差异方面表现突出,但是也存在某些特殊情况,说明人际冲突在性别差异方面并不突出。Meurling,Ray和LoBello也认为,在影响人际冲突行为和解决策略方面,性别因素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他们在研究中提到,女性与男性在处理问题和认知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男性比较倾向于负面竞争策略。这个研究结果是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同的。但是在樊富珉和张翔的研究中,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冲突行为和冲突处理策略方面的影响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因为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认知水平、个人特质等因素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处理策略有所不同。
年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Adams.R发现,年龄的差异性对选择冲突处理策略影响较大,年纪大点的学生多会采用口语协调和妥协策略,而年龄较小的学生则较多采用肢体应对策略来解决问题。相关的国内研究提到,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在应对人际冲突问题时采取的对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大一新生以合作处理策略为主,大二学生以迁就处理策略为主,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相对比较成熟稳重,多以合作处理方式来解决人际冲突矛盾。不过从大一到大四,学生整体上都认为效果最好的就是合作处理方式。
其他影响人际冲突的因素也比较多,比如社会信念、学生生源地、家庭子女数等。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多会选择“容忍退让”的处理策略,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大多会选择“以理抗争”的处理策略。另外,研究者推测,非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与人和平相处,为此,在处理人际冲突问题时更多应用选择协作策略。
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研究
在理论研究日渐完善的前提下,研究者们对冲突解决策略中的干预训练越来越关注。L.Stevahn认为,冲突解决策略在能力构成要素方面与团队合作比较类似,比如,互相合作达成共识的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倾听能力等,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培养和训练,将会有不少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大学生进行干预训练之后,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不但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让他们踏上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研究者开展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方式主要以团体辅导和课程教学渗透为主。
1.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
在课程中渗透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时,由于管理课、经济课、历史课和政治课中有不少冲突案例,这样就不需要教师再耽误时间去准备教学材料和学习材料,而只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强调和分析这些冲突的有效解决策略就可以,这也是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优势所在。然而,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冲突解决干预训练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1)由于课程课时有限,对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覆盖面不够大;(2)课程在结束后,不能及时进一步更深入的干预训练,训练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在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多以理论教学的形式为主,关于校园冲突的现实模拟比较缺乏,实践与理论不能及时有效地结合;(4)由于每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在课程中的冲突解决干预训练也难以达成一致性。
在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过程中有几点注意事项:(1)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际模拟教学,学生之间必须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信任,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非常重要;(2)要界定冲突,帮助大学生更清楚地意识到课程内容中哪些情境归属于人际冲突,通过分析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主人公是如何解决这种冲突,避免判断人际冲突问题时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3)在教授协商合作的冲突解决策略中,主要分为5个过程:我希望什么-我认为什么-我选择这样解决问题的理由是什么-我的想法和期望时什么-所以我提出来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4)通过干预训练理论教学后,要指导学生进行练习;(5)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实际相处的过程中应用正确的解决策略,进而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
D.W.Johnson等的研究表明,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讨论和模拟情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掌握建设性的冲突处理方式,就是说,在协商合作的情况下争取双方利益都能实现。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干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和知识,还能在干预训练中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知识学习的效率,对改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2.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团体辅导
除了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开展渗透式的干预训练,还有一些研究者在开展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中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分析多种团体辅导式干预训练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掌握冲突行为、冲突问题和冲突解决策略的相关知识;(2)掌握协商合作式冲突处理的基本技巧,比如,懂得拒绝别人、“我语言”、同理心等;(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望,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期望,并且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冲突;(4)能够提供最少3个解决冲突矛盾的方式并达成一致意见。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方法有多种,如案例分析、情景演练、拓展活动、讨论分析、资源共享等。对学生进行干预训练前后的测试可以得出,有效的干预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尊严、自信心、冲突解决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增加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内容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课程教材的内容包含了很多关于培养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案例和理论知识,例如大学生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自卑心理、畏惧心理等问题。实际上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人际冲突,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可将大学生人际冲突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等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重点章节,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网络交流、校园活动、情境教学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白人际冲突的定义、识别和解决对策,并能够准确掌握协商合作解决策略的实施要点,然后引导其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应用。对大学生个体的耐心指导和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对构建和谐校园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2.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开发针对性训练方案
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高校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甚至一些走在教学改革前沿的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中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关于冲突处理策略的研究表明,影响冲突处理策略选择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生源地、性格特征、年龄、性别、家庭子女数等,所以,在组织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之前,需要对参与调查的群体进行个体分析,并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设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因材施教。
3.对干预训练的迁移效果进行跟踪
很多研究者认为,在人际冲突处理策略干预训练中,对干预训练结果的迁移属于最大的难题,如何将训练中学到的协商合作的冲突解决方式及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研究者普遍关心的重点问题。学校可以对干预训练的迁移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认真探讨被试能否迁移训练效果的背后原因,通过分析总结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对训练方案进行修改,进而不断完善对大学生冲突处理策略的干预训练方案,提高学生人际冲突解决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平晖.人际冲突及其解决方法[J].长江论坛,2004(3):
55-56.
[2]张晨,班兰美,李彩娜.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
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
[3]Thomas,K.W.,Pondy,L.R. Toward an “intent” model of
conflict Manag- ement among principal parties[J].Human
Relations, 1977,l(30).
[4]樊富珉,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矿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邓小龙.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事件及应对方式[D].石家庄:
河北大学,2003.
[6]经素.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
大学,2006.
[7]容丽芬.高职学生人际冲突问题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
范大学,2006.
[8]姜美霞.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及应对[D].长沙:湖南师范大
学,2007.
[9]LoBello. The effe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raining oil Turkish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A usai―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1999,10(3):
32-41.
[10] Black, K.A.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s with BestFriends[J].Adolescence,
2000,35(139):499-512.
[11]Laursen B.The organization and dynamics of adolescent conflict
with parents and friend[J].Journal of Marriage&Family,2001,63
(1):14-97.
[12] GraziaIlo, WiⅡiam G. Perceiv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nd
Reacting to It:The Case for Agreeablenes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4).
[13] 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社会信念与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4(2):151-153.
[14]Laurie Stevahn. Integrat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Into
the Curriculum[J].Theory into Practice,2004,43(1):50-58.
[15] 王海荣.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改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实效
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研究,2010,18(2):194-195.
[16] David. W Johnson.The Impa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1997,137(1).
[17]王延.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活动课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
业,2012(33).
[18]廉欢.基于气质评定的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促进研究[D].
吉林:辽宁师范大学,2012.
[19]邓先丽.大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干预训练研究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2014(9).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聚类分析;干预
近年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健康危险行为具有非特异性、长时间作用效应、聚集等特点。聚集是指多种健康危险行为发生在同一研究对象的现象[2]。为了解不同特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聚集特征,探讨有效干预模式,于2009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区对372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广西柳州市区随机抽取3所大学、9所高中、6所初中作为监测点校,于2009年3月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4个班,将该班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大中学生3800人,收回有效问卷3720份,有效应答率为97.89%。
1.2 方法采用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在班主任和校医的配合下,由经过培训的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工作人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与意外伤害有关的行为。(2)与心理-情绪障碍和故意伤害(包括自杀)有关的行为。(3)成瘾,如吸烟、饮酒、网络成瘾和赌博等。调查结束后当场回收问卷。本研究涉及的12种健康危险行为包括:吸烟、骑车违规、非安全游泳、受欺侮、斗殴、饮酒、网络成瘾、赌博、因焦虑而失眠、有自我伤害倾向、抑郁、有自杀计划。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0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软件对男、女生分别进行样本聚类,以上述12种健康危险行为指标为变量,采用多次迭代更换类中心的聚类方法,进行K类中心聚类,聚类后每一样本的所属类别存为新变量。尝试以3、4、5作为分类数之后,确定男女生最佳分类数均为5。模式1组的特点为:各项危险行为低发,命名为低危险组。模式2组的特点为:均有骑车违规行为,其余行为低发,命名为骑车违规高发的中度危险组。模式3组的特点为:饮酒行为高发,其余行为低发,命名为饮酒高发的中度危险组。模式4组的特点是各种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平均水平,但大多数不是最高值,命名为较高危险组。模式5组的特点是大多数行为发生率在各组中居于最高水平。
2 结果
2.1一般情况调查的3720名大中学生中,男生1673人,占44.97%,女生2047人,占55.03%;初中1300人,占34.94%,高中1873人,占50.36%,大学547人,占14.70%。年龄12~27岁,平均(16.45±1.43)岁。
不同行为在不同聚集模式组的分布 某种危险行为的执有者,他们处在不同行为模式组,其分布详见表1、表2。
2.3 干预策略和措施建议
2.3.1策略:1)行为干预基于行为评估(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开展,在评估时对目标人群(一般是新生)进行聚类。聚类将产生危险行为低发组、危险行为高发组和N个介于两组之间的中度危险组。这些中度危险组会有一个或两个发生率接近100%的中心行为。2)生活技能教育贯穿所有危险行为干预活动:生活技能教育(心理社会功能教育)包括五对十种技能指标:自我认识和共情、调节情绪和缓解压力、有效沟通和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不同模式组分为不同学习小组,针对不同小组(班级内分组),在课堂分组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小组学习活动中相对固定地分组。制定不同的策略,结合校内已有的教育任务进行,无论针对哪一种危险因素,课堂内和课外的活动均以行为指导为宗旨,均使用生活技能教育的中心策略设计教学和活动计划。低发组着重于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中度危险组围绕中心行为,着重于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教育。高危险组结合个体心理辅导,进行五对十种心理社会功能的综合教育和训练。3)利用已有资源:在学校已有教育任务和资源基础上开展。如低发组可结合一般性的教育活动、讲座进行,中危险组可结合专项行为危险因素控制政策和任务进行,高危险组结合校园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进行。4)生活技能教育贯穿在学生--家长―社会多部门的沟通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形成“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同伴教育―家校互动”教学链。5)结合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开展干预,形成行为评估-过程评价-效果评价的循环。
2.3.2干预策略图示
2.3.3 干预措施:
1 教师培训:以校医和保健老师为中心,开展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聚类和生活技能教育活动设计原理和方法,设置教师业务交流网络交流平台。强调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行为指导为中心的健康教育理念。
2 学生健康教育:以参与式教育、游戏等方法,设计课程―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等形式开展生活技能教育。以课内分组和各组专项活动进行不同模式组的分组干预。
3 在家长教育和多部门研讨会广泛传播生活技能教育的实例和实效。
4 技术支持: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关于聚类、生活技能教育设计、监测和评价的技术服务支持。
5 传播材料的总结和开发: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进行过程记录,开发教材和宣传材料。
6 激励: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案例评比、优质课评比活动,激励先进。以示范案例带动全面教育活动的开展。
7 示范阶段结束后,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向政府开发相关政策,全面推广基于聚类以生活技能教育为中心的健康危险行为干预方案。
3 讨论
以往的健康教育活动,大多针对危险因素,并对全部人群采取相同的策略,国内只有少数报道将人群按某危险因素分为阳性和阴性(即网络成瘾或未成瘾)进行分阶段干预[3],但这样仅针对危险因素的发生程度来分组仍然还是不足的。例如:同为网络成瘾或吸烟者,他们处在不同行为模式组,所需要的策略也是不同的。因而,我们应突破针对危险因素分组的局限,采用根据不同人群行为聚集特征的方法,并寻找多种行为危险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分别针对某种单一危险因素的各类干预活动综合起来,并越过行为探索影响青少年行为的更深层面心理社会因素,寻找最本质、最共同的干预点,使各类干预活动整合在一种有效的运行模式中,互相推进,形成合力,提高行为干预的效率,这对于改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茗, 张金霞, 马尔健,等. 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5年变化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2): 143-145.
[2] 唐甜, 熊鸿燕, 卞永桥,等. 重庆地区人群中的健康危险行为簇聚特征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1(10): 967-969.
一、引言
调查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6年,自杀是美国12~18岁年龄段和19~25岁年龄段排名第三位的死亡原因,在我国,自杀是第五大致死原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金盛华在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调查中发现,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过去几年曾有过自杀想法的人高达34.4%,有自杀企图的比例为4.4%。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作为一个介于社会问题和心理卫生问题之间的综合问题,已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它的出现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对此,各高校纷纷采取了诸多相应的措施、建立了自杀预防模式及干预机制。其中,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的朋辈支持计划(PSP)作为一种有效缓解身心困扰的模式还未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根据其理论及原则,它将逐渐成为预防和干预在校大学生高危人群的一支重要途径,将成为一种大学生自杀预防策略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有效干预方法。
二、国内外大学生自杀预防策略概述
从国内研究来看,对于大学生自杀预防策略主要包括建立自杀上报制度、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预防机制、建立当事人自我成长机制、建立预警干预机制以及组建危机干预的师资和学生队伍等。
国外研究中,在对1965~2010年国外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自杀预防策略可分为两大类别,第一大类中得到印证有效的策略就是减少致死因子和在抑郁症管理中对家访医生(GP)的培训;第二大类策略包含了大型的宣教活动,以学校为基础的筛查计划和看门人计划。有研究表明宣教活动效果很小,甚至一些研究发现在青少年群体中做广泛的自杀预防教育会产生副作用。有些研究称在对抑郁症的筛查中提升了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从而降低了自杀率,但是有些研究并没有看到这种效果。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施行的以社区为基础的青年自杀预防项目――GLSMA(the Garrett Lee Smith Memorial Act),包含了教育、培训课程、筛查、队伍建设、危机干预热线以及朋辈帮助一系列自杀干预活动,最普遍的干预措施就是看门人培训和识别高危人群的筛查计划。
三、朋辈支持计划(PSP)概述
1.概念研究
朋辈支持是指曾经面对、容忍和克服逆境的人能够为那些面对类似处境的人们提供有效的支持、鼓励、希望或者指导。国内运用同样理念的方法主要表现为“同伴教育”,最早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的许多领域,包括劝阻吸烟、预防和控制药物滥用、戒毒、艾滋病/性病/安全健康教育、预防犯罪、生殖健康教育、孕产妇保健、社区慢性病教育和营养学教育等;在职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研究中发现,这一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与北京、上海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在对强制戒毒人员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同伴教育骨干培训的研究中发现,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培训同伴教育骨干非常必要等。二是运用于教育领域,即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效果起到了提升作用。现在国内高校也开始建立朋辈学生组织或社团,但和PSP的涵义有所不同。
国外研究中,朋辈支持计划(PSP)作为一种在提升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上很有前景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癌症病人、慢性疾病病人、青少年行为问题人群等干预计划中。在美国,63所高中学生参与的自杀干预计划――LifeSavers培训计划中,PSP的培训内容分为团队合作、不带评判性的倾听他人的叙述、可能存在抑郁和自杀倾向的同伴的识别和专业性心理救助咨询资源列表四部分。
2.朋辈支持模式研究
从国内研究来看,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朋辈支持,而规范的朋辈支持模式目前在公共医疗领域部分存在,但在高校还没有开始实施。
就国外研究,朋辈支持的模式有很多,如面对面团队自我管理模式、朋辈教练或指导模式、朋辈社工模式、电话朋辈支持模式、网络朋辈支持模式、Chari compbell提出的“学生成功社交的朋辈辅导模型”(SSSPC);Tmothy A.Carey提出个体自我平衡的“分层法”朋辈辅导模式等,其中,面对面团队自我管理模式是基于激发权能理论,其关键在于朋辈领导。国外研究者建议成功的模式需要有几个如特定环境、贴合人群不同的工作日程、志愿者、领导者等关键性元素;朋辈教练或指导模式是一种非正式、更为灵活的PSP范式,这个是提供朋辈支持的朋辈教练与其他病人或参与者一对一会面,倾听、与他讨论相关问题、提供支持。较其他形式的PSP,朋辈指导范式同时能够帮助病人和指导者,有研究显示帮助他人的病人转而也能从中获益。
3.朋辈支持模式效果评估
关于朋辈支持的效果评估在公共医学领域应用较多,李晓波等、马迎华、梁升禄、刘宝花等研究发现,同伴教育是一种大学生乐于接受而又有确切效果的健康教育方式,近期效果明显,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王永进行的大学生的同伴心理互助实验研究表明,运用团体互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互动和教师督导相结合的大学生同伴心理互助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无论是医学领域,还是企业、学校中,朋辈教育及同伴教育等成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帮助手段。目前采用在自杀干预领域中的的实证性研究极少,局限性是在对PSP培训的效果评估上控制组实验很难做到。而且,PSP往往与其他干预措施同时进行,很难明确PSP干预措施的效果。
四、朋辈支持计划(PSP)的思考及展望
纵观已有研究,朋辈支持计划(PSP)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在学校心理教育及心理干预中尚未开展,亦有研究大部分仍依旧集中在理论研究上,实证研究极少;基本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高校还没有广泛实施;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朋辈支持模式干预过程、干预实效、评估指标等还需进一步标准化,希望本研究能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为未来的心理学研究增添新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金盛华.青少年自杀意向预测研究.青年研究,1996,(5).
[2]彭鸿雁.大学生自杀预防模式的构建.高等函授学报,2010,(4).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0-9817(2007)10-0917-02
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威胁儿童健康及生命的主要问题[1]。 学生伤害事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统计表明,我国5 ~14岁人群中城市和农村地区伤害死亡分别占该年龄组死亡总数的46.3%和51.7%[2] 。为了客观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对伤害预防的效果,笔者进行了为期1 a的干预研究,结果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5年调查的8所基线小学作为本次干预和调查对象。干预结 束后共发出问卷1 000份,考虑到资料的可比性,剔除不完整问卷,经审核、复查后,有效 调查问卷958份,问卷有效率为95.8%。
1.2 方法 基线调查结束后采用以健康教育课为主、宣传为辅的干预策略, 根据在校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实施有利于增加学生伤害知识、提高学生防止伤害技能的学校 健康促进策略,于2006年4-7月对在校小学生开展集体干预活动。干预结束后于2006年12月 随机选取2所小学一~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均有填表说明和注意事项, 由儿童和家长或其抚养人共同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调查项目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伤害发生 情况和伤害认知情况。
1.3 伤害的判定 有下列3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即作为伤害的统计对象 [3-4]:(1)到医疗单位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 ;(2)由家长、教师、同学或同 伴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处置和陪护;(3)因伤请假0.5 d以上(包括0.5 d)。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合格的调查问卷利用Epi 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 SPSS 11.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1)预调查:由本中心学校卫生工作人员使用调查问卷进 行预调查,发现问题经讨论修正后正式使用。(2)培训:调查正式实施前,对各学校校医 及保健教师、班主任进行培训并进行模拟调查,以便于他们在调查中更好地回答和解释相关 问题。(3)现场的质量控制由各班主任进行问卷的审核验收,对不合格问卷及时返回重填 。(4)由专门人员不定期访问各个学校,督促各类干预宣传材料的使用和发放。(5)调查 问卷录入时采用即时逻辑审核。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伤害的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伤害发生人数为508人,伤害发 生总人次为768人次,伤害人数发生率为53.0%,与干预前伤害发生率(62.2%)比较明显 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伤害发生率的高低,常见的伤害种类依次 为跌落伤或坠落伤、碰伤或砸伤、扭伤、昆虫或动物咬伤、刀割伤或锐器伤、交通事故等。 与干预前比较,常见的伤害种类相同,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见表1。
2.2 干预前后昌平区小学生伤害知识了解情况比较 在玩耍中想到可能会发 生伤害、能正确识别交通标志和知道雷雨天不应该在高楼金属门窗或树下避雨的比例与干预 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伤害知识的了解情况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2。
2.3 干预前后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 吃饭、喝水时经常与同学打闹、经 常玩刀具、剪刀类东西的发生情况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均 有所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常骑车带人上路、去野外的池塘游泳 、经常与猫狗等小动物玩耍下降的比例较大。见表3。
2.4 儿童伤害相关因素分析 在伤害的影响因素中,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其保 护因素(OR=0.47),但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父母亲职 业与伤害的发生无显著统计学关系。这可能与本次调查样本量较小,并且调查对象均是经过 干预后的对象有关。
3 讨论
3.1 开展学生伤害干预的必要性 在我国伤害对人民身心健康的危害不仅表 现在常见、多发,死亡率、致残率高,更主要的是危及儿童青少年的生命,造成早死而使潜 在寿命减少,伤害已经成为1~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5-6]。因此及时有效地探讨学 生伤害干预的方法势在必行。
3.2 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效果与特色 目前利用健康教育手段进行学生伤害 预防是基本的方法[7]。与成人不同,儿童健康教育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易于接受 的[8]。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干预措施实施后学生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下降了9.2 个百分点),学生关于伤害知识的知晓率也有所提高,学生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且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优势与可行性 本次活动的特点 是不脱离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健康促进策略,尤其强调学校创造有利于控制学生 伤害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适合学生的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自觉预防伤害的积极 性,增强对伤害的认识,使其在自然条件下逐渐养成避免危险行为发生的习惯,进而从根本 上达到控制伤害发生、促进健康的目的。本项目的干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进行学生伤害集体 干预的可行性。
3.4 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启示 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结果 显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够减少伤害结局,降低干预对象的伤害发生率;但是学生伤害的 预防不应仅局限于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应做到医务人员、家长、学校三结合[9], 强化儿童的安全卫生教育,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9-10]。同时,加大社会宣传 力度,提高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安全卫生知识,普及全民安全卫生教育。
4 参考文献
[1] 叶广俊,主编.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28.
[2] 殷大奎.伤害: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疾病控制杂志,2000,4(1):1-3.
[3] 李安乐,郑琳,马彦,等.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 3,24(6):470.
[4] 李丽萍,黄革.伤害儿童的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疾病控制杂志,1999,3(4) :256-257.
[5] 林汉生,王声氵勇.小学生常见伤害类型及其 原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75-377.
[6] 邱厚兴,蒋邵伦.滕州市小学生家长意外伤害公共卫生知识调查.中华流行病学 杂志,2000,21(1):40.
[7] 卢关平,周春洪,吴霭玲,等.江门市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 病学杂志,1999,20(3):170-173.
[8] 韦湘.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预防对策.疾病控制杂志,1999,3(4):67-70.
[9] 成艳珍,陈素云.低年级小学生突发事故有关知识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 21(2):155.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82-01
就国内而言,高血压属于多种慢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目前,高血压已对国内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国内的医疗卫生资源产生了严重影响。而健康教育属于治疗高血压疾病当中所应用的一种手段,其对于提高患者在自我保健方面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如何给予患者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属于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情况下,本次研究对高血压疾病中较常应用的健康教育对策进行总结,分析其应用进展,以期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帮助。
1健康教育策略概述
目前,国内在高血压疾病当中所应用的健康教育策略指的是,依据目标人群的实际情况、预期目标等采取教育所应用的方法。当中所应用的方法有多种,以网络干预、个体化健康教育、KWL策略、俱乐部健康教育、电话回访进行干预、临床护理路径以及危险分层理论等较为常见。
2高血压发病原因分析
目前,导致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相关因素主要来自4个方面:①年龄过大(年龄>40岁)的患病率相对较高;②患者摄入的盐分过大,导致血压平均水平、患病率等也相应的升高;③肥胖者的发病率较高;④具有高血压家族病史;另外,除了这几个发病相关因素外,心理因素、吸烟、服用避孕药、生活方式等也属于引发高血压的相关因素。高血压疾病是导致患者其他脏器(如肾、脑、心等)受到损害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通过采取自我管理,可有效的预防与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3高血压疾病中的常见健康教育策略
3.1网络干预。该策略是借助网络平台来解除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疑惑,该教育方法属于新型教育策略的一种,一来可缩短患者的健康教育周期,二来节省患者在健康教育、在就诊上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三来可通过网络上的资源共享来达到多人干预的目的。
3.2个体化健康教育。该教育方法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该教育方式比集体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切切实实解决了患者所具有的问题,具有系统化、个体化以及专业化等特点[1]。因为老年患者在服药依从性、遵医嘱行为等方面较不理想,通过个体化的教育方式,可有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3.3KWL策略。该方法是从患者的薄弱点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通过进行效果反馈,达到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对患者采取问卷调查,可掌握到患者对高血压相关情况的了解程度,进而以访谈形式了解到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教育需求。另外,在教育中期、教育晚期对患者的认知情况再次评估,确保健康教育的积极效果可充分发挥。
3.4俱乐部健康教育。该教育方法是通过卫生保健的专业人员协助,使得患者可独立进行治疗性/预防性保健活动。就国外而言,该教育方法已发展多年,并且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俱乐部中常见的教育方式有经验交流、示范教育、专题讲座等。
3.5电话回访进行干预。该教育方法时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逐渐转变医院封闭式的健康教育服务为开放式。在住院期间,高血压患者所具有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可得到有效的限制,然而在患者出院后,其不良行为极易再次出现。通过电话回访进行干预,可将健康教育从医院延伸至社区,保障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3.6临床护理路径。该教育方法是通过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理论、健康教育等,以图表形式展开健康教育。相关医学研究中通过构建临床护理路径的小组给予高血压患者进行教育,负责健康教育的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出院期间给予其连续性、针对性、全面性的健康教育,结果有效提升了健康教育的达标率。
3.7危险分层理论。在高血压疾病的健康教育中,危险分层理论是用于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危险程度进行分层,进而提供了相应的健康教育重点[2]。其中,对于危险度相对较低的患者,主要侧重与对患者的饮食指导、行为指导,指导患者进行健康的饮食,并学会自行监测血压。对于危险度较高的患者,除了要注重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针对性干预,指导患者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进行处理,并教会其识别靶器官的损害情况。
4高血压疾病健康教育策略的应用进展
一方面,在高血压中所应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步阶段,所有相关的医学研究对其展开了实践研究,但尚未成熟。由于不少心理因素均属于高血压疾病的促发相关因素,两者若相互影响,极易形成恶性的循环状态。因此在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应将心理干预纳入其中,从而防止患者由于负面心理影响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高血压患者要形成健康的促进行为,有效控制自身的血压并提高生活质量,多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慢慢培养。而目前在高血压疾病的健康教育中,评价时间、评价周期所在3~6个月之间,间隔时间较短,而健康教育的效果也许会具有立竿见影的情况,但也十分有可能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具有反跳现象,因此评价时间周期在科学性上较为欠缺。
【中图分类号】 R 195.1 R 169.421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54-03
有效减少青少年未婚怀孕是促进青春期生殖健康领域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在生物、社会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深刻改变的时期,此时的青少年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社会方面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与成年时期的怀孕相比,这一时期怀孕的危害更为严重。
为减少青少年不安全以及未婚怀孕,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相关的研究项目来提高青少年的生殖健康[2]。而我国该类研究较薄弱,对于未婚怀孕青少年的服务多仅局限于终止早孕,缺乏其他相关教育和支持。本研究在对未婚怀孕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以及相关社会心理能力的研究分析基础上,试图深入探索以未婚怀孕青少年为中心的综合教育、服务干预策略,初步了解综合干预模式内容和方式的适宜性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分别选自北京市、济南市、广州市妇幼保健机构,于2006年8-12月来就诊要求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未婚、年龄10~24岁女青少年,采用自愿原则参与,有精神疾病及智力障碍者除外。本研究最终参与干预前后问卷调查者共计385人,其中干预组190人,非干预组195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及内容 运用自行设计的自陈式不记名调查问卷(KAP)与相关心理测评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后完成问卷填写,比较其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KAP)及心理社会能力,以评价干预效果。问卷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自尊量表[3]、应对方式量表[4]、内外控制源量表[4]。在就诊和干预完成即时,分别在独立、安静的房间对被试进行问卷测试,调查员审查合格后,当场收回。
1.2.2 干预研究设计 在流产术实施前后分别提供干预。主要内容为:流产手术前提供必要的医学检查,并提供面对面的流产前咨询和健康教育,包括流产过程及各种可能后果等信息,帮助青少年提高认识,作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同时提供一般流产后复诊联系卡片和保健宣传手册,内容为避孕指导、术后康复等。
流产术后,以本研究自行编制的《未婚怀孕青少年生活技能教育与保健指导活动指南》[5]为基础,通过联系安排流产青少年术后复诊,为其提供流产术后日常护理与自我保健、营养及体型恢复指导、避孕知识及技能、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以及缓解压力、有效交流、合理决策、拒绝与协商等生活技能指导。研究将这些内容设计为2个活动,并利用术后1~2月内的随访安排干预。
活动1――流产术后自我保健:帮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生殖健康知识,认识未婚怀孕对健康的危害,掌握流产后护理、营养保健知识和技能。同时学会交流与表达、缓压、拒绝等生活技能。
活动2――提高生活技能:是使青少年掌握必需的避孕知识及方法,减少不安全;同时培养青少年做决定、协商、自信与自尊等生活技能,逐步形成个体责任感和健康行为。
干预活动以参与式培训为主,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等方式学习有关知识、技能,并设计康复训练操,增加青少年兴趣,鼓励参与。每次活动2~2.5学时,总计4~5学时。
同时,研究设计编制了知识宣传折页及手册,“如果怀孕你该怎么办――学会求助”、“未婚青少年人流术后保健指导”及“呵护花季共享青春,提高你的生活技能”,在每次干预之后发放至青少年,帮助其进一步学习巩固有关知识。非干预组不提供如上综合干预措施。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0软件包统一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对知识、态度分别采用相应的赋值进行评分。知识、态度平均得分越高,表明知识掌握水平越好,态度越趋保守。
2 结果
2.1 生殖健康知识得分比较 比较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生殖健康知识得分情况,总体前者(87.3分)明显高于后者(64.6分)(t=14.29,P
分别比较2组在干预前后自身知识得分发现,干预组知识总平均分从干预前的68.7分上升为干预后的87.3分(t=-14.91,P
2.2 态度反应 性态度是一个人在性方面基本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的体现。本研究设计性态度问题共7项,内容涉及对“婚前”、“未婚同居”、“保持多个”、“”、“对男友性要求”以及对“未婚怀孕”等态度。
干预后比较,干预组与非干预组青少年性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P=0.821)。但在对于“婚前”一项上,干预组态度平均得分(51.25±20.45)明显高于非干预组(43.50±17.50)(t=3.916,P
比较干预组自身干预前后的性态度可以发现,干预后青少年性态度得分有所提高,从(60.35±12.02)上升为(62.74±10.97),表明性态度在干预后转变更趋于保守(t=-2.609,P=0.010)。对于婚前,认为“准备结婚男女就可以有婚前”一项上,赞同率由干预前的63.2%下降至56.9%;表示“赞成未婚同居”者的比例由干预前的31.1%下降为23.7%。对于“未婚怀孕”的态度,干预前后该项得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520,P=0.013),由(52.50±35.68)上升为(59.50±32.23)。干预前28.9%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不能接受未婚怀孕但认为是正常现象”,在干预后该比例下降为24.7%;表示“完全不能接受”未婚怀孕者却由干预前的17.4%上升为干预后的22.6%。
2.3 行为比较 本研究对行为干预效果评价时,设定了包括、避孕行为、求医行为、行为改变意愿以及生殖健康应对策略等多项问题及相关场景。
在针对不同生殖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方面,接受干预的青少年呈现了更为积极的变化。面对生殖健康问题的做法,干预组青少年表示会“找医生咨询”的比例(64.9%)明显高于非干预组(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3,P
涉及婚前上,本研究未发现干预组青少年的发生比例呈现明显降低。避孕措施的使用频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干预前后干预组自身比较则发现其避孕措施使用频率有所提高,多数干预组青少年在干预前选择“偶尔使用”避孕措施,而在干预后选择“每次都用”避孕措施的比例明显上升,由干预前的13.0%上升为干预后的65.9%。非干预组在干预后避孕措施的使用频率虽然也有提高,但是上升比例低于干预组,提示干预措施对于提高青少年避孕措施的使用频率具有一定帮助。
另外,对于“在结婚前是否打算避免”,多数干预组青少年持否定态度。对于“在结婚前是否准备避孕”,则大多数干预组及非干预组青少年均予以肯定的应答,而且干预组青少年比例(85.9%)明显高于非干预组(53.7%)。提示干预措施对帮助青少年选择安全的具有一定的作用。
2.4 干预前后2组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的变化 见表2。
自尊、应对方式与内外控制感在本研究中被选为评价心理社会能力的指标。
3 讨论
对文献回顾发现,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以相关的研究理论为基础涉及发展青少年非意愿怀孕的干预研究[5],而我国起步较晚。本研究以青少年门诊为研究现场,试图在为未婚怀孕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和自我保健知识技能的同时,融入相关的心理社会能力培训,旨在提高未婚怀孕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知识和良好应对、交流等心理社会能力,进而减少导致未婚怀孕的危险行为,预防再次怀孕;并探索一种改善未婚怀孕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综合服务模式。
结果发现,干预使青少年在生殖健康知识,尤其是避孕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提高,干预组生殖健康知识总分显著高于非干预组(P
国外有研究指出,对怀孕进行预防的模式不仅要提供信息,还应包括决策技能、如何处理性关系等[5-7]。开展以价值观与决策能力等方面的干预可以使青少年的性态度明显改善,减少怀孕。笔者的一些前期研究也证实,青少年未婚怀孕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其中心理社会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8]。本研究针对与青少年危险发生关系密切的几项心理社会能力(如交流、协商、应对、建立自信、缓解压力等)进行了干预,但由于心理社会能力目前尚缺乏完善的量表加以测量,因此研究者以一些国内外研究为基础,选择了3类量表。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干预后应对方式平均得分显著高于非干预组;内外控制源得分显著低于非干预组,提示在干预后青少年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并且更倾向于自我内控。表明干预活动对青少年的相关心理社会能力有所影响,并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未来生活,产生积极的长远效应。
虽然本研究未发现干预活动对减少青少年发生有所作用。但深入分析发现,尽管干预组青少年发生比例相对依然较高,但采用安全比例增加,避孕措施的使用频率,特别是“每次使用”的使用率明显上升,而采用“体外”等不安全的避孕方式下降。事实上,本研究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并未过多地、严格地提及利用“禁欲”来避免未婚怀孕的再次发生,而是集中于“如何避免不安全”。美国有关以减少青少年生殖健康危险项目[5]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对于已经发生的青少年,参与项目可使之无保护的可能性减小。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干预组青少年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准备避免”,但“准备避孕”。提示对已发生和怀孕青少年,其干预重点应在于促进其建立一种负责的安全,以减少重复非意愿妊娠的风险。
本研究初步发现,对未婚怀孕青少年实施涉及知识、态度以及心理社会能力方面的综合干预,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鉴于青少年未婚怀孕问题的敏感,本研究在实施干预上面对较大挑战,以至总体研究人数相对有限,因此外推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有必要在此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4 参考文献
[1] 李游,余小鸣,宫露霞,等.非意愿妊娠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5,16(5):281-284.
[2] KIRBY D, BARTH RP, LELAND N, et al. Reducing the risk: Impact of a new curriculum on sexual risk taking. Fam Plann Perspec, 1991,23: 253-263.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19.
[4] 卫薇, 余小鸣, 邱敏,等. 控制源量表和心理社会能力量表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0):945-947.
[5] 余小鸣,主编.未婚怀孕青少年生殖健康综合干预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0-150.
[6] CHRISTOPHER FS, ROOSA MW. An evaluation of an adolescent pregnancy prevention program: Is"just say no" enough? Fam Relat, 1990,39(1): 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