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活动基本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1 16:54: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艺术活动基本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

篇1

1、不属于托尔斯泰的作品是()

A、战争与和平

B、复活

C、双城记

D、安娜。卡列尼娜

2、《朗香教堂》是现代建筑之一,它所属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牡丹亭》的作者是()

A、汤显祖

B、王实甫

C、马致远

D、白朴

4、《游春图》是我国早期山水画的代表,它的作者是()

A、郑板桥

B、王维

C、展子虔

D、唐伯虎

5、《祭侄文稿》被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是我国唐代哪个书法家的行书作品()

A、黄庭坚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6、《雀之灵》是我国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

A、独舞

B、双人舞

C、三人舞

D、群舞

7、话剧《玩偶之家》的作者是()

A、易卜生

B、

C、莎士比亚

D、老舍

8、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这部创作是()

A、暮

B、夜

C、晨

D、大卫

9、《祝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小说家()

A、老舍

B、鲁迅

C、萧红

D、巴金

10、《小二黑结婚》是我国文学()

A、新月派代表作之一

B、山药蛋派代表作之一

C、鸳鸯蝴蝶派代表作之一

D、创造社的代表作之一

11、《父亲》画出了我国农村千万个父亲的典型形象,其作者是()

A、齐白石

B、李可染

C、范曾

D、罗中立

12、《荷花水鸟图》创造出了物我合一、悲凉惨淡的意境,其作者是清初的()

A、王希尚

B、朱耷

C、郑板桥

D、齐白石

13、在中国古代文坛《诗品二十四则》中把艺术风格概括为24种类型的是()

A、曹丕

B、刘勰

C、钟荣

D、司空图

14、菲狄亚斯的雕塑作品是()

A、哀悼基督

B、命运三女神

C、大卫

D、维纳斯像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15、书法的艺术语言主要包括()、()、()和()等。

16、音乐首先可以分为()和()两大类。

17、中国园林可以分为()和()两种。

18、()是由()(张光年)作词、()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

19、《泰坦尼克号》是()的影片。

20、()创作了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代表中国()的典型人物阿Q形象。

21、艺术作品的层次可大致分为()、()和()。

22、()剧作家()的《俄底普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

23、艺术创造的过程基本包括()、()和()三个阶段。

三、简答题

24、简述艺术活动的功能。

25、简述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

26、简述圆雕的特征。

27、简述艺术批评的功能。

28、什么是灵感?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

29、论述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30、论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1、C 2、C 3、A 4、C 5、C 6、A 7、A 8、D 9、B 10、B 11、D 12、B 13、D 14、A

15、用笔;用墨;结构;布白

16、声乐;器乐

17、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

18、《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

19、美国

20、鲁迅;国民劣根性

21、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

22、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23、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

24、(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谁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人生。(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5、(1)工艺美术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2)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是:A、实用与审美结合;B、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C、讲究技能与创造。

26、(略)

27、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2)艺术批评的形态包括社会历史批评、伦理批评、心理批评等。(3)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有:A、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B、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给以帮助。C、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28、(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调试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中,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篇2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具有四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其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如果教师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发散思维的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现从发散思维的特征出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特点谈谈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任何课堂,没有良好的氛围是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的,数学课堂尤其如此。“数学乃思维的体操”,一套没有节奏感、没有艺术性、没有气氛的体操,谁都不会有激情做,只会懒洋洋的昏昏欲睡——这样的数学课,学生连想问题的兴趣都没有,更不用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了。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一是它的流畅性。流畅性就是观点的自由发挥。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

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要搞一言堂。要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要在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时给以支持和鼓励,在学生发表错误意见时不要打击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认真聆听、不要嘲笑讽刺他人的错误。同时,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等教学习惯,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想、敢于想、有时间想;才能使学生愿意发表意见、敢于发表意见、有时间发表意见,从而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尽可能地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或建议,提出一些新颖的甚至别出心裁的、完全出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二是它的变通性。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固有的僵化的思维模式,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特征。

变通性需要借助类比、转化、迁移,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因此,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 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改变习惯了的思维定势,学会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帮助他们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开阔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初中数学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数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和训练,以达到此目的。

比如“一题多变”,对某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等作各种变化,可以使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多角度考察、认识所要探讨的题目、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习惯;比如“一题多解”,在条件、问题都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力求不同的解题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又诸如空间图形中的“从不同角度看”,代数中的“变式训练”,还有“逆向思维”等都是能够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多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的有效途径。这些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特有的得天独厚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利条件。

三、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独创欲望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三是它的独特性。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是指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特征。

要培养学生“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产生依赖于问题“意识”,依赖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独特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深入研究课题,认真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比如:教科书中的有些问题适合城里的学生但不适合农村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取舍,不能都照本宣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思维内驱力,解决好学生“产生新念头”的动机。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一个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积极评价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活动,巩固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愿望。其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在质疑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长期坚持和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的,切不可急于求成,半途而废。

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全方位”专注课堂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四是它的多感官性。其不仅运用视觉和听觉,也充分利用其它感官接收并加工信息。另外,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教师的课堂艺术造诣高,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赋予信息以感彩,使学生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则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殷智新主编.初中教学研究[M].2005年3月版

篇3

作者简介:王立婷(1985-),女,籍贯:甘肃景泰,职称:小教一级,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引言

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人类常用的两种语言和交流手段,且近年来这两种语言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经常得到运用,并取得理想效果。但是,该两种语言在运用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人们更多的重视画面形式的研究,并没有对其本身进行深刻研究。从日常习惯及生活经验得出:利用不同的语言描述相同的事物时产生的效果可能不同,其原因主要由语言的特征所决定的。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统称为视觉语言,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二者的结合使用能让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在包装设计中形成共鸣[1]。本文将以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为起点,分析二者的基本特征及在产品包装中的运用,现综述如下。

1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基本特征

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均是产品包装设计中最为常见的语言,其目的均是为了表达产品的基本概念,向顾客传达信息,其基本特征具体如下。

1.1图形语言基本特征

图形语言是我国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位,它是利用图形、符号等描述相关事物的特性,是图形与对象之间的共有特征的表现。图形语言在视觉语言中更加直观、准确,具有一定的真实感和情景感,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以情景再现的模式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日常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均存在自己独特的图形符号,并且部分图形符号之间还存在一定抽象的相似性。图形语言最显著的特性就是直观性,它通过图形方式对信息进行视觉化描述,使得客户能够直接、客观的了解产品的外形、材质、色彩等,并且能够对产品的相关细节进行了解,从而产生一种共鸣[2]。

1.2文字语言的基本特征

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相比,相对比较抽象。利用文字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既不像绘画、雕刻那样需要较大的空间,诉说人们的视觉感受,也不像音乐那样直接作用于顾客的听觉,也不会像电影等通过形象、生动的形态直接传递给顾客。顾客只有了解、读懂文字后才会了解真实的意图。文字语言在运用时存在一定的间接性,容易导致不同的顾客阅读时产生偏差和提醒,从而能保证人们获得精神愉悦。同时,文字语言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它运用抽象、逻辑性较强的言语传递相关信息,人们必须经过一定的思考、解读才能真正了解其寓意。最后,文字语言还具有一定的界定性,通过文字语言能让人们大脑中联想到相类似的事物,引起人们想象和进行思考、交流,从而达到产品包装的效果[3]。

2产品包装中的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

2.1具体形式与图文关系产品包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人们对某一种产品进行具象表现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1)对象本身。如从产品的外观、材料、色彩、质感等。

(2)借助某一种某一图形或语言进行诱导。由此看出:在具象表现的包装设计中,虽然图形是视觉中心和主体,文字一般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文字不重要或者次要。图形在发挥作用的同时文字不仅能为图形创造出合适的情景,还能够更加直观的反应产品的基本特性[4]。

2.2抽象形式与图文关系

(1)包装中的图形是“虚”的,更加侧重于塑造一种意境,起到烘托的作用。由于意向是一种感性的形象,属于意中之象,图形由于缺乏具体的形象而并未发挥其作用。此时则能够发挥位置的作用,能够在画面上处于第一视觉层次和中心位置,能够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包装。此时,文字占据了视觉信息传递的主导地位,能够让单一的图形文字更加充实和饱满。

(2)抽象的图形相对比较抽象,让人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寓意。此时,则需要配备一定的文字进行描述,保证让顾客能够准确的了解产品的真正意图。此时,文字语言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能正确的引导顾客了解设计者的真实意图。

3综合形式的图文关系

包装设计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将具体的图形与抽象的图形结合起来,并且在图像中配备一定的文字。通常而言,当图形所说的产品比较明确,对于产品的表达十分清晰时,应该减少文字的描述,以增加图形语言的视觉力度。而当图形相对比较抽象,它的多义性比较明显,不同的顾客对解读的意义不同,通过配备适当的文字能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引导顾客思维活动。文字是视觉信息的重要表达工具之一,是一种具有深刻视觉形式的图形语言,在飞速发展的包装设计中,文字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文字的形式也从单一的文字向多种文字类型发展。如:产品包装过程中不仅结合了图形,并将文字作为图形语言的载体,对视觉信息进行表达,更加强调产品的个性,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并且能够正确的传递产品的相关信息,展现自己的个性风格和审美。同时,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景,即将文字作为图形的一部分,与图形联合使用或者对文字进行一定的修饰、放大,从而起到良好的强调、突出作用,并且这种包装设计近年来日渐成为一种趋势[5]。

4结语

包装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包装设计中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均是其重要的手段,但是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本身并不是其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视觉信息。对于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而言,必须认识到产生包装的目的、表达的意思及主题。在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修饰、设计等,能够将产品包装的不同元素之间进行有机的组合,使得图形、文字更加协调,从而能够提高产品包装时信息的传达和效率,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进入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林双庆,张进平.浅析意象图形语言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5(2):106-106.

[2]黄强苓.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主流与中国包装设计的民族性[J].包装工程,2004,25(3):133-134.

[3]HUANGQiang-ling.TheDevelopmentMainstreamofModernArtDesignandNationalityofChinaPackagingDesign[J].PackagingEngineering,2004,25(3):133-134.

篇4

关键词:艺术偶像;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艺术欣赏;特征

“偶像”本是指巫师制作的神佛之像,从哲学的角度可解释为幻象或假象。到今天它却演绎成为那些受众人痴速、充斥着商业包装人为炒作后所诞生的“明星”的代名词,实属荒诞。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偶像是贯穿艺术创作过程始终的本原,它是艺术家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通过幻想的处理后,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象征性的形象。下文以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作为分析视角。试图阐述艺术偶像的基本特征。

一、艺术构思——艺术偶像形成时的特征

(一)模糊性厦瞬间性

以《雷雨》为例,成功地把握住了以一扇模糊的窗户为艺术偶像的事实说明:艺术偶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艺术家的灵感。这种灵感很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若不对它进行迅速的把握和反复的捉摸,它极有可能稍纵即逝。曾经无数次面对艺术偶像的突然来临。我们该反问一下自己是否珍惜过他们:或放弃随之而来的世俗的欲望及杂念,好好地回味、琢磨过这份来之不易的艺术灵感。

笔者尤为推崇《阿甘正传》中塑造的憨厚的艺术形象——阿甘,在面对最心爱的人Jenny的不辞而别后茫然的看着Jenny送给自己的一双跑鞋。突然他的心中涌现出一种想跑步的冲动,他穿起爱人送的跑鞋一跑就跑了一年半。一路上无数费解的记者不断询问他:“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跑?”“是为了环境保护吗?”“是为了教育基金吗?”在无数个“为什么”的背后,这帮习惯于用理性化的公式思考问题的记者谁会知阿甘此刻正在从事一项艺术创作?阿甘一句简单的回答“我只是想跑”充分体现出了他对自己灵感的珍惜。他把自己瞬间闪现出的一个想跑步的艺术偶像化为一种实际行动,用永不停歇的步伐来倾泄对心上人绵绵不断的爱。谁敢说阿甘这种表达自己爱意的方式不是一位艺术家所为呢?对比今天自称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我们,有几个能像阿甘一样敢于去表现自己心中模糊的艺术偶像?理性的分析导致了多少宝贵的艺术灵感还没有来得及形成艺术偶像就被扼杀?所以,在艺术面前没有聪明与傻瓜的界限,它是一种人的天性。只看你是否用同样艺术的眼光来看待闪现于你脑海中的艺术偶像。敏感地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感觉,用艺术的加工-使这种模糊的灵感逐渐成为一种清晰的形象。

(二)想象性特征伴随经验性特征

艺术的偶像必须是伴随着想象的特征诞生的。如果你的偶像不是你的想象力的结晶,那就必然是抄袭别人经验的结果。由于想象性特征是原始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状态,是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我们的艺术偶像在产生时必定是一种对现实的升华,而不是一种对现实的归纳。这也许正是“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真谛吧。我们的艺术偶像可以存在于诗歌中,而永远不可能产生于报告文学中,也正是这个道理。但同时,这种想象并不是一座空中楼阁。他是以艺术创作者个人的世界观、经验为基础,从而诞生出来的艺术偶像。曹雪芹不身处封建家庭的盛衰变故中,怎会创作出《红楼梦》这样的经典;钱锤书若不是有过海外留学、抗战流亡的经历,又怎会写出《围城》这样的佳作。虽然贾宝玉和方鸿渐都是作者幻想出来的偶像,但不难看出他们身上依稀留有作者的影子。

二、艺术传达——艺术偶像转述时的特征

(一)必须有艺术家独特的语言特征

艺术偶像一旦在创作者脑海中成型。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创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种偶像转述成一种可视的形象。这一步被称为艺术创作过程,往往它也是评判创作者是否可称得上艺术家的最见功力的一步。由于艺术家艺术语言的差异性,以及语言表现力的差别,艺术偶像是具备个性特征的。同样是对交响乐《天鹅湖》的解读。传统芭蕾《天鹅湖》、《男版天鹅湖》以及王玫老师创作的《天鹅湖记》所传达的艺术偶像却截然不同。传统芭蕾《天鹅湖》讲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把传奇性的色彩渲染到了极致。而《男版天鹅湖》天鹅湖却是以一些极为生活化,写实化的哑剧语言,把整个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天鹅湖记》中,编导用最易懂的舞蹈语言把“中国舞蹈比赛”这一现象夸张丑化到了极致,从而引起我们舞蹈人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区别于借代别人经验偶像的蹩脚做法,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表述自己的艺术偶像时,所采用的语言必定是要有一定幅度的视野范围的。并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他所创作出的偶像相反会成为其他人争先恐后模仿却又永远望尘莫及的艺术原型。同时,这种艺术语言的个性不应该仅限于对艺术偶像的一度创作中。这就是为何当不同演员在说着完全相同的台词,或是表演着同样的舞蹈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偶像会大相径庭的本质原因。

(二)艺术偶像必须通过规定情境呈现

规定情境所指的是艺术偶像存在的相关背景。一个艺术偶像需要最贴切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环境背景来衬托,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试想《雷雨》如果没有兄妹、母子的情境为依托,何以一鸣惊人。离开了规定的情境的依托,没有时空限制的艺术偶像很难被恰如其分地转述出来。所以规定情境即起到了衬托、反衬艺术偶像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限制艺术偶像的作用。

三、艺术欣赏——艺术偶像呈现时的特征

(一)艺术通感特征

行家道:“好的舞蹈应该能听得见,好的音乐应该能看得见。”这指的就是艺术偶像的通感特征。优秀的艺术偶像一旦呈现,其肯定不会局限于一种艺术形式的唯一性。记得小学时候学过的一首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人们常常沉醉于这首诗的意蕴中:它究竟是一幅画。还是一首诗?作为一首诗它却比一幅画还要形象逼真;而作为一幅画,它却比一首诗更加意境深远。它让人在“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忘却了这个艺术偶像的呈现形式。由于艺术源于人类的想象的天性,优秀的艺术偶像自然是融会贯通于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这就解释了为何张旭在观赏了公孙大娘舞剑后书法技巧大增。一位编导常常借助一些唐诗宋词来刺激自己创作古典舞的灵感,同时也钟意求助于几米的漫画和音乐来开阔自己想象的空间,他的作品往往潇洒、超脱,富于想象力与感染力。可见艺术偶像的表现由于具备了通感特征。由此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篇5

成招艺术类专升本专业考试中,艺术概论是除外语、政治2门公共课外,需要加考的专业课。2011年版大纲和2007年版相比没有变化,共有艺术活动、艺术种类等7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掌握,同时,大纲还给出了需要考生掌握的11类73个作品名称。

相关成考辅导教师介绍,大纲的总要求规定,《艺术概论》要求考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构成,包括艺术活动、艺术种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并要理解艺术活动的性质、各门类艺术的主要特征,掌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及艺术接受的基本理论。同时,考生还要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观察和分析艺术现象与艺术家,对于艺术作品能够予以科学的评析。

大纲列出了试卷涉及的7部分内容,分别是绪论、艺术活动、艺术种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和中外优秀作品赏析篇目。对于不同的内容,大纲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考生复习时可对照要求展开:其中,绪论部分要求考生了解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以及学科人物、研究方法等;艺术活动部分要求考生了解艺术活动的构成,理解艺术活动发生和发展的状况,掌握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对艺术的功能有基本的了解;艺术种类部分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艺术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各艺术种类的特性,了解不同艺术种类题材的区分,熟悉中外艺术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创作部分要求考生了解艺术家的含义,了解艺术创作是特殊的精神生产,理解艺术家的修养和能力,以及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各环节的主要特点,理解创作活动中艺术家的心理机制和艺术思维状况。

在艺术作品部分,要求考生理解艺术作品的主要构成,掌握艺术作品语言、形象、意蕴3个层次的内涵,深刻理解典型和意境的意义,对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有基本的了解。

考试大纲还附录了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赏析篇目,要求考生能够陈述这些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结合个人所学理论和审美体验能够阐述其基本内容,分析其形式特点和风格。这些作品分为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园林艺术等11类,绘画《清明上河图》、雕塑《思想者》、舞剧《丝路花雨》等经典作品都名列其中。

篇6

1.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_____。

A.精神活动B.审美活动 C.艺术活动D.情感活动

2.在我国,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这一思想的是_____。

A.鲁迅B. C.D.王国维

3.哲学主要通过_____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

A.美学B.宗教 C.政治D.伦理学

4.诗剧《浮士德》是_____的代表作。

A.雨果B.歌德 C.狄德罗D.席勒

5.《蜀道难》是我国唐代诗人_____的名篇。

A.杜甫B.李白 C.白居易D.高适

6.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是_____的代表作品之一。

A.荒诞派B.魔幻现实主义 C.黑色幽默D.意识流

7.我国京剧的"四大名旦"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和_____。

A.白玉霜B.张君秋 C.梅葆玖D.尚小云

8.何占豪、陈钢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_____。

A.大提琴独奏曲B.小提琴协奏曲 C.二胡独奏曲D.交响曲

9.电影艺术诞生于_____。

A.1921年B.1895年 C.1905年D.1915年

10.《西斯延圣母》是画家_____的代表作之一。

A.达·芬奇B.拉斐尔 C.米开朗基罗D.欧里庇多斯

11.《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_____的代表作"。

A.马赫B.李斯特 C.约翰·施特劳斯D.贝多芬

12.电视剧《四世同堂》是根据_____的长篇小说改编的。

A.马金B.老舍 C.茅盾D.鲁迅

13.《霓裳羽衣舞》是_____代的宫延乐舞。

A.汉B.唐 C.宋D.元

14."三一律"是欧洲_____戏剧的创作法则。

A.文芯复兴B.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侦察,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法国18世纪评论家布封曾在他的《风格论》一书中提出_____的观点。

16.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_____方式、_____方式和_____方式。

17.艺术鉴赏的审美效,突出地表现为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18.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_____艺术、_____艺术和_____艺术。

19.艺术典型主要包括_____、_____。

20.广义戏剧包括话剧、戏曲、_____、_____等,狭义的戏剧主要指_____。

21.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_____、_____和_____。

22.王羲之是我国_____时期的大书法家。

23.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和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25.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

26.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7.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

28.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30.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A 4.B 5.B 6.C 7.D 8.B 9.B 10.B 11.C 12.B 13.B 14.B

二、填空题

15.风格即人

16.现场演出传播 展览性传播 大众传播

17.共鸣 净化 领悟

18.时间 空间 时空

19.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20.歌剧 舞剧 话剧

21.欧洲园林 阿拉伯园林 东方园林

22.东晋

23.间接性 广阔性 想像性

三、简答题

24.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

(1)形式的变幻。绘画是一种具有直观性的视觉艺术形式。在绘画中,一切精神性的内涵都需要通过变幻的形式来表现。

(2)瞬间的凝固。绘画艺术的语言是线条、色彩和形体块面,由它们构成的画面是凝固的静物形态。

(3)丰富的意味。绘画突出形象的蕴含,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25.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极大的不同。

(1)艺术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2)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26.(1)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更广阔的天地;艺术与科技、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促进了艺术观念、美学观念的变化。

(2)艺术对科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实体,都在不违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设计和造型,科学与艺术和谐、互补。

27.艺术批评是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艺术批评主要有四种功能:

①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

②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给予帮助;

③通过批评的展开,对艺术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④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28.(1)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

(2)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像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生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

(3)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像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四、论述题

29.答案要点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开三个层次:

(1)艺术语言。它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应该在创造活动中不断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创新。

(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

(3)艺术意蕴。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涵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和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的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30.答案要点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规律。

(1)艺术在它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13-02

广场舞蹈,是舞蹈艺术中最大的一个子系统。它是集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来表演的舞蹈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舞蹈作为一种人民广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也被人们选择,成为茶余饭后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广场舞蹈的艺术基本特征及创作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广场舞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广场舞蹈的艺术特征

人类社会早期就产生了舞蹈,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也在不断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舞蹈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并具有深刻的文化特征。从当前我国社会来看,人们的生活呈现出了快节奏和高效率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承受较大的压力,而广场舞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这种压力得到释放。作为舞蹈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广场舞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的参与性。广场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广场舞蹈有着广泛的参与性。在传统社会中,广大的社会群体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与上层社会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这并没有能消除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所以包括舞蹈在内的许多活动都是在氏族或宗族内进行的,并且这种组织逐渐融合成各种更大范围的社会组织。在此发展过程中由于阶级和对立势力的存在,所以产生了各种战争舞蹈;由于宗教等信仰的存在,产生了形形的祭祀舞蹈;由于婚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各具情趣的恋情舞蹈。直至当前的社会中,各种社交舞蹈、广场舞蹈、节庆舞蹈以及健身舞蹈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和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我国具有宽广的地域,在辽阔的土地上活跃着五十六个风俗人情存在明显差异的民族,这些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地理环境中都创做出了极具适应性并能够体现出本民族风俗特点的广场舞蹈,如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踢踏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另外广场舞蹈的活动场地也是十分广泛的,许多广场舞蹈活动并不用在专门的排练厅内学习,无论是在街道还是在广场中甚至在家里就可以开展广场舞蹈活动,所以从参与者来看,任何阶层、任何社区、任何年龄、任何职业都可以参与到广场舞蹈行列中,这种全方位的参与使广场舞蹈的参与对象呈现出了极大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是任何其他职业舞蹈形式所不能企及的。

(2)简约的艺术性。广场舞蹈不仅可以表达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同时还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当人类本身的语言并没有得到完善时,各种动作是来进行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例如异性之间表达爱慕之情就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来完成,而这种形式在许多地区都被沿用到了现在,尤其是在少数民族中,许多人都是靠优美的舞姿来表达情感并吸引心上人对自己的注意。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舞蹈这种抒怀以及陶冶情操的功能得以通过电视等众多媒介来进行传达,这对推动广场舞蹈的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广场舞蹈对参与者的身体能够起到锻炼的作用,当前“生命在于运动”的这种意识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广场舞蹈在强身健体方面的机制也被逐渐挖掘起来,而无论是在早上还是在晚上,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伴随着音乐在十分投入的舞蹈,这正是广场舞蹈生命力以及广场舞蹈参与者生命力的直接体现。

(3)精神世界的自娱性。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人们交流信息、宣泄情感的重要方式,广场舞蹈作为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当前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人们所能够接受的新的运动方式,并被人们当做平衡焦虑、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与职业舞蹈不同的是,广场舞蹈是一种闲暇活动,它主要被看做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媒介,或者被看做进行交往和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他并不像职业舞蹈一样具有职业劳动感,它能够使参与者尽情的、自由的、自愿自觉的宣泄出自身的情感,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广场舞蹈的直接目的并非娱人而是自娱,虽然一些形式具有一定的娱人性,但是这种娱人性也是建立在自娱性的基础上,可以理解为是人们自我娱乐的转换形态,在这种转换形态中,广场舞蹈的参与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氛围并能够在信息的反馈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所以与其他类型的舞蹈相比,自娱性是广场舞蹈最为明显,也是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二、广场舞蹈的创作

(1)在生活中挖掘舞蹈创作素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能够为舞蹈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如朝鲜族的舞蹈《农乐舞》在最初是农民为了缓解劳动疲劳以及起到获得丰收而在田间进行的自娱性质的舞蹈,但是当前的《农乐舞》经过提炼和加工已经被搬上了舞台,并成为了由象帽舞和长鼓舞组成的具有很大观赏性的舞蹈作品。《农乐舞》从广场舞蹈向艺术舞蹈的转变可以说明人们在看到生活中的事物后激发了人们心中的情感,而舞蹈则是这种情感的升华,所以可以说舞蹈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舞蹈作为高于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在逐渐的走向广场化,在此过程中生活的差异让舞蹈创作的形象具有了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让舞蹈创作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差异,生活经历的不同也让舞蹈创作中所蕴含的情感存在了差异,所以生活是舞蹈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舞蹈创作素材的源泉,有着怎样的生活就有着怎样的舞蹈作品,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素材都是对生活的写照,在舞蹈的创作中,重视在生活中挖掘素材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当前舞蹈作品适应人们审美需求并能够得到良好推广的重要基础条件。

(2)典型化是广场舞蹈的创作亮点。舞蹈艺术源于生活但是并非生活,所以舞蹈艺术并不可能将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全部展现出来,所以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善于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提炼,即对生活做出典型化。在此过程中典型化的方法以及过程需要根据要表达的内容与方式作出合适的选取。典型化的过程是对生活中的形象进行高度概括并突出其个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对舞蹈创作者本身对生活的认知和了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舞蹈创作者本身在艺术提炼过程中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抓住典型的外在特征,同时要抓住典型的本质特征,并确保这两种特征的表达能够反映出普遍性的特点或者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如在朝鲜族舞蹈《桔梗谣》中,舞蹈通过拟人化的方法对桔梗的生命过程进行了表达,同时描写了桔梗在风雨中顽强的生命力,意在赞颂桔梗本身坚强不屈的品质,同时也是对朝鲜族人民勇往直前、不怕艰险的性格特点的表达和赞颂。

(3)在创作中与艺术舞蹈互为汲取。广场舞蹈文化源远流长,而也正是因为广场舞蹈活动的存在,中国民族的舞蹈文化才能够得以流传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的繁衍和发展。广场舞蹈和艺术舞蹈之间具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艺术舞蹈对广场舞蹈的创作具有非同一般的启示。

艺术舞蹈是一种舞台化的、专业化的舞蹈表现形式,而广场舞蹈是人们以强身健体、自娱自乐为目的的舞蹈表现形式。广场舞蹈可以在艺术舞蹈中提炼精华,在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来增强广场舞蹈在社会平民群体中的适应性并更好的实现运用舞蹈来陶冶情操、表达情感的目的。而艺术舞蹈也可以以广场舞为基础,在采用现代化的舞台与舞美设计基础上组织专业舞蹈演员来训练和演出,从而使艺术舞蹈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内涵。由此可见,广场舞到和艺术舞蹈之间具有着相互吸收、相互作用的关系,广场舞蹈可以成为艺术舞蹈创作的基础并为艺术舞蹈的创作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源泉,通过艺术舞蹈创作对广场舞蹈的借鉴,艺术舞蹈则可以成为广场舞蹈的升华,并实现广场舞蹈的艺术化和舞台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生活信息的获取渠道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精神需求进一步的提高,而思想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解放,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生活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此背景下,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所以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为了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并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以及陶冶人们情操的目的,艺术舞蹈的创作有必要通过借鉴广场舞蹈的生活性来增强艺术舞蹈本身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并发挥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场舞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这种压力得到释放,受到了大多数人的青睐。随着当前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应该融入广场舞蹈的基本特征从而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创作出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时代性的优秀舞蹈作品,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篇8

A、风格

B、境界

C、神韵

D、格调

2、《亚威农少女》是_________绘画的代表作品。()

A、立体主义

B、达达主义

C、抽象主义

D、野兽派

3、被称为"艺术学之父"的德国理论家是_________.()

A、康德

B、黑格尔

C、席勒

D、费德勒

4、《阿细跳月》是我国________的民族舞蹈。()

A、彝族

B、傣族

C、苗族

D、白族

5、长鼓舞是下列哪一个民族的舞蹈?()

A、蒙古族

B、满族

C、朝鲜族

D、鄂伦春族

6、《等待戈多》是________戏剧的代表作品。

A、表现主义

B、存在主义

C、象征主义

D、荒诞派

7、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20世纪20年代_______(国)的重要作品?()

A、意大利

B、苏联

C、美国

D、法国

8、电视剧《围城》是根据______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A、沈从文

B、张爱玲

C、巴金

D、钱钟书

9、《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______50年代的代表作品。()

A、海明威

B、福克纳

C、杰克·伦敦

D、海勒

10、《西厢记》的作者是______。()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11、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绘画作品的层次是______。()

A、妙品

B、能品

C、神品

D、逸品

12、《命运交响曲》是______的作品。()

A、海顿

B、莫扎特

C、贝多芬

D、瓦格纳

13、《霓裳羽衣舞》是我国______代舞蹈作品。()

A、汉

B、唐

C、宋

D、元

14、《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________的代表作品。()

A、莫奈

B、凡高

C、高更

D、雷诺阿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艺术创造过程包括艺术体验、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

16、形象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

17、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审美感知、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18、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根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________和、________。

19、中国戏曲的主要行当是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中国书法,最常见的书体有篆书、隶书、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21、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是、________时期的艺术家。

22、中国四大石窟包括敦煌石窟、________、________和麦积山石窟。

23、语言艺术(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艺术活动的主要功能。

25、什么是灵感?简述灵感的主要特征。

26、简述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共鸣现象。

27、简述艺术家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

28、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联系实际论述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30、结合一部作品,论述艺术鉴赏的具体过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C D A C D B D A D D C B A

二、境空题

15.艺术构思 艺术表现(或:艺术传达)

16.具象性 情感性 创造性

17.审美想像 审美情感 审美理解

18.空间艺术 时空艺术

19.旦 净 丑

20.楷书 行书 草书

21.文艺复兴

22.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

23.间接性 广阔性 想像性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4.(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认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人生。

(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5、(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26.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27.(1)艺术家的修养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透的思想;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①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28.(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3)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境界。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9.(1)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29.(1)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篇9

现代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技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作为一门科学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而作为一项技术它是可以通过专业的训练来掌握的,当教学作为一项艺术的时候那么它已是科学到达 “神乎其技”的境界。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师资培训概念也经历了教师培训、教育、发展历几个等程。经过多年尝试及探索,师范类学生的微格教学培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它有利于师范类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我们要细心地分析微格教学的不同阶段中学生与教师的应处于的角色,观察其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微格教育的概念

微格教学又称为微观教学、微型教学等。它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了许多比较容易掌握的相对单一的技能,并且对每一项技能都提出了相应的训练目标,与此同时要用较短的时间来对在职教师或者师范类学生的教学技能做反复的训练。微格教学的创始人爱伦认为:“它是一种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引用)它可以把综合的、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分解为几部分教学片断,从而使综合的、复杂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转变为有清晰目标、可观察的、可描述等特点的相对单一的教学技能演练。微格教学还具有,明确学习目的,突出重点,教学过程的声像化,及时客观的反馈以及,评价技术的合理科学性等特点。

二、在微格教学的各个阶段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

(一)在教学的设计阶段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指导者和设计者

为让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能统一起来,提高教学技能培训的效果,开展微格教学之初,就应该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合理的教学规划设计。教学设计往往要通过团队协同完成,因为这样利于增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而团队的成员包括指导老师、老师的扮演者和学生的扮演者。在这中建,指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拥有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在研讨教学方案中,扮演“指导者”角色,对教学设计起引导、监督作用,还要评价设计的合理与否。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扮演 “设计者”角色,承担起教学设计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扮演 “设计者”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教师的扮演者,主要负责设计思路及其实施,是教学设计的主要部分;另一部分是学生的扮演者”,是辅助设计人员,主要任务是给教师的扮演者提供设计改进意见以及相关材料。

(二)在教学的展示阶段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观赏者和主持者

教学展示阶段中,指导教师要静静地在一旁观赏学生们的“表演”,要时刻扮演“观赏者”角色。这个角色是要求指导教师在观赏学生教学展示的时候,做到置若罔闻让学生能感觉到他们的指导教师像“空气”一样,尽量给学生最大程度的自主性。整个课堂完整的交给学生,由学生来主持 “舞台”。学生作为“主持者”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主持人”角色,由教师的扮演者按教学设计来“主持”教学,是展示活动的“指挥家”; 另一部分是“配合者”。

(三)在教学的反馈阶段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评价者和评价者

在教学的评价阶段,指导教师扮演“评价者”,在这一阶段学生同样也扮演“评价者”。学生扮演的“评价者”有两个视角:一个是“教师”的扮演者从教师的视角去自我评价,即要对他们的教学展示活动做出总结和反思,对教学行为产生的实然和应然状况做出对比分析; 另一部分是“学生“扮演者从学生的视角去评价,即审视“教师”行为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各方面产生的应然与实然的影响间的差距。

(四)在教学的修正阶段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帮助者和修正者

在教学的修正阶段,主体是“教师”的扮演者,它通过一些反馈信息来进一步的理解和反思他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展示,促进了认知行为的一致时,增强了自己的教学行为之合理性。同时,“学生”的扮演者和指导教师还承担起“帮助者”角色,积极的协助“教师”扮演者做教学修正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主要是要积极的进行引导、提供意见以及判断修正结果的合理与否等。

三、动态交融——微格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微格教学的过程是充满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这就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动态交融——微格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因为此过程中师生关系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要在在生成性的思维视阈之下,对微格教学的各个阶段中师生关系做客观、细致的分析,继而明确各个阶段中教师与学生所应该承担的角色和他们的相互作用方式为教学创造留下空间和可能,因为创造就是“生成的核心”部分。所以,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就是是在此活动中逐步生成的,师生的角色动态交融构成了微格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汪振海,张东慧.微格教学法在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0(3)

[2]李忠国.研究生课堂教学的讨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篇10

一、引言

艺术体操是一项追求美,体现美的运动项目。它融动作造型美、身体曲线美、音乐和谐美、色彩美等为一体,通过专修学生自身的动作进行展现。它不仅难度高,动作新颖,而且更强调本身特有的艺术魅力和鲜明风格。艺术体操的表现力是指运用动作难度、造型、体态、器械技术和情感,通过音乐旋律把内心情绪表现出来,达到完美程度,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能力。艺术体操表现力体现为系统性、运动性、节奏性、音乐性、规范性 、美感性六大基本特征。

二、艺术体操表现力的基本特征

1.系统性

艺术体操完整的动作造型是一个系统。各个动作和环节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整体性。对全套动作进行完整的设计,要进行总体构思,使各个组成部分有机联系,合理排列。艺术体操的系统性是提高动作表现力的基本依据。

2.运动性

艺术体操的表现力通过运动来表达。艺术体操需要转体、平衡等基本功,要求运动技巧和人体造型能力。因为人体动作有其特定的范围,协调动作的控制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不同部位的肌肉力量也有大小,只有加强运动,才能提高和扩大人体的生理极限。良好的运动技能是表现力的必要条件。

3.节奏性

在艺术体操中,不同动作要求有不同的节奏,同时,同一动作对于不同的人也表现不同的节奏。可以说,不同的节奏变化反映不同的技术风格,运动的节奏性是艺术体操表现力的重要特征之一。

4.音乐性

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曲调优美,风格鲜明的音乐,可引发激情,有助于突出个性,有助于渲染、烘托整套动作的表演气氛,有助于增强动作的表现力。音乐的选择,要注意多样化。

5.规范性

艺术体操本身要求动作规范。优美的舞姿和风格独特的动作都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展开的。动作到位,路线正确才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体操,才能充分展示艺术体操的表现力。

6.美感性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体察和鉴别能力,并把它化为心理力量,刺激运动知觉,诱导肌肉活动。做的艺术体操有无美感与演练者品质、气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因素直接相关。高水平高标准的艺术体操要用美感打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培养艺术体操表现力的方法

培养艺术体操专修学生的表现力,尤为重要的是要认真领悟艺术体操的基本特征,弄清楚动作要领,在阅读艺术体操教材和有关书籍,对总体内容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动作训练、心理训练、音乐训练三位一体新方法,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高度重视身体基本动作的训练

艺术体操动作是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并且是富于节奏感和优美造型的韵律动作。身体基本动作训练是提高艺术体操表现力的重要一环。我国高校艺术体操专修学生在入校前,多数并未从事过艺术体操专业的学习,开课的初期应先抓全身各关节的柔韧、灵敏性和身体各部位基本姿态的规范训练,并通过各种走、跑、舞步、摆动、绕环、屈伸、弹性、波浪、旋转、跳跃及把杆、民族舞、现代舞等动作的训练,掌握身体各部分协调运动的方法和韵律、节奏感,培养优美的姿态,使肌肉得到均衡发展,有效地改善各关节的灵活性,培养动作的美感,增强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同时,艺术体操专修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动作的系统性、规范性,要使动作紧张与松驰交替,动作幅度与完成速度之间要非常协调,所有动作必须要用全身运动来完成,包括头部和手臂,而不应是局部的身体动作。要注意各个动作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2.通过心理训练,提高动作的表现意识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和个人原有心理背景基础上发生的。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良好的语言和行为的刺激,便会激发出积极的情绪,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1)采用优美的示范和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提高艺术体操的表现力

艺术体操的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积极思维与身体练习相互作用下完成的,提高动作的表现力离不开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教师应以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生动的语言给学生以良好的感官刺激,启发学生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想象,使感性和理性有机结合,使身体运动充满韵味地表现出来。

(2)消除自卑,羞怯等不利心理因素对提高表现力十分必要

自卑情绪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体验,自卑会导致缺乏自信,产生心理障碍。初学艺术体操的专修学生,往往怕别人说自己的动作不够漂亮,从而使动作的幅度、表现力受到极大的影响。这时要求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她们哪怕是最微小的一点优点便及时表扬,并正确引导她们,使动作表现得更加优美、舒展,教师的一句鼓励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便可使学生充满自信,从而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且不可用挖苦、讥笑、丑化动作等不利的语言和行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3.加强音乐训练,促进动作的表现力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符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对人体的神经、肌肉、心理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艺术体操教学训练中的音乐伴奏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它,培养学生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做动作时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音乐的选择非常重要,例如,在组合练习中,应挑选与动作吻合,且优美,有一定主题,利于表现动作的乐曲。同时,要求专修学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动作充分体现出音乐的内涵,达到听觉、视觉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优美的音乐使专修学生的心情和意境受音乐旋律的启迪,从而激发产生艺术创造的激情,随着音乐的旋律尽情地表现动作,使音乐和动作达到完美统一,以提高动作的表现力。

4.提高艺术体操表现力的新方法

艺术体操专修学生的表现力充分而完美的展示,需要采用新方法。新方法的核心在于基本动作训练、心理训练、音乐训练同步进行,三位一体。此法与传统的方法明显不同,传统的方法过于强调逐一传授单项技术,只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而新法则强调基本动作训练、心理训练、音乐训练三种训练互相贯通、互相融合和互相渗透,注重三种训练同步进行,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主张综合性。使艺术体操的表现力再上新层次。教学实践表明,新方法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能有效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艺术体操专修学生表现力效果明显。

四、结论

认识艺术体操表现力基本特征是提高艺术体操专修学生表现力的重要前提,掌握基本动作训练、心理训练、音乐训练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同步进行的三位一体新方法是提高艺术体操专修学生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